在线客服

浇筑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浇筑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浇筑技术论文

篇1

2.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特点

用计算机来辅助美术教学,不再像课本一样只是展示文字、数字、图片等信息,而是能同时输出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轻而易举地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们呈现了多维立体的效果,增加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美术教学的意义

美术课程直观性较强,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美术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作品的美,并融入作品中感受意境之美。另外,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作品,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利用局部放大的特效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细节,有利于学生他们的日后进行自我创作时进行细致的刻画,加上教师的详细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为学生以后的美术学习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1.运用PPT辅助软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的核心要素。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比较积极,那么就能使其精神活跃,思绪如泉涌一般,注意力和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如果学生比较消极,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绪闭塞,记忆力快速下降,甚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达到目的。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老师对教材上的图片进行讲解,照本宣科,单一乏味的语言加上枯燥的练习,使得没有积极性的学生更加消极,原本有积极性的学生的积极性也逐渐被磨光。运用计算机中的PPT软件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将美术的图片、声音及文字相结合,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融入美术教学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更好地深入了解美术作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CAI辅助软件能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若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那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使作品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由他们自己去体会作品的震撼之处,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并自主进行学习。绘画种类繁多,风格迥异,题材广泛,描绘对象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对于绘画教学,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讲解知识、技法上,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而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从知识技能的讲解,还是别具创新的课程设计,其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初二上册《墨与彩的韵味》这一课时,运用CAI辅助软件计算机,制作出绘画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关于水彩画的绘画技法,首先,以舒缓的古典背景音乐引出教材上以及课外相关作品,在放松学生心情的同时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更加融入作品之中,紧接着运用动画演示梅花的绘画技法,凸显出梅花的花瓣、枝的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动态变化,加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梅花的绘画方法。这样就减少了传统的画面讲解时问,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发挥空间。

3.CAI辅助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美术教学的范围

运用CAI辅助教学后,大大缩短了课时,以前2-3个课时的美术课,现在一个课时内就可讲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的范画通常会比较多,老师把范画和范例按次序和展现方式安排好制作成课件,用自己的方式播放演示,老师只需轻击鼠标即可,把剩下来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检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调整课堂的进度和深度。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对没有掌握好的内容进行多次练习,老师把教学内容通过CAI辅助软件演示后,就能节省许多工作量,老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学生。

篇2

(2)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给整个教学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交互环境形象,在这个环境之中,能够使得教师和学生间的直接交流得以实现,并且也可以使得学生间的交互学习与人机间的交流对话得以实现,从而可以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

(3)更好地实现教学策略

计算机网络的一些特性还决定了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提供更多、更为丰富的教学策略,比如说在教学之前可以对所有学生展开一次学前的测试,这个测试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各项思维能力,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测试,对学生测试之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的分析学生反映出来的各种数据,这样可以更加客观的实现对所有学生的综合判断与评价,有助于教师依据分析的数据,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策略以及内容,使得教师的教学更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不断提高的目的。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因为其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具有交互性、多媒体性等众多特性,这就使得在网络上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成为可能。

(4)有利于对学生的辅助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授课的时间仅仅只有较短的几十分钟,如果学生在课堂之上,无法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而在课堂之下教师又很少有时间去辅导学生,即使学校开设的有自习课,但是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教师无法面面俱到的对所有学生进行辅导,若有的学生较为胆怯,就会加大这种辅导实现的难度。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不但能够实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而且还可以直接将作业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辅导,也可以通过论坛以及E-mail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因为教师与学生间没有直接性的面对面,这样能够消除个别学生存在的胆怯心理,使得他们可以大胆质疑,因为这种辅导方式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充分的照顾,现在已经变成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再加上,计算机网络辅导不受时间以及地域的制约,即便师生间相隔万里之远,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自由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给学生的辅导提供了诸多方便。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结构图,从图中我们可知,网络教育辅助教育的诸多优势。

2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但是现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网络技术的实验课程较少,一般仅有16个学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很多的实践性内容,而实验课却较少,致使了难以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果想要利用实践深化理论知识难度就更大。

(2)实验内容单调,系统性缺乏

很多院校因为一些因素的制约,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的时候存有开设的实验内容太过片面的问题。往往只开设网络软件应用、网络配置、网络系统操作系统使用以及网线制作等实验。这些实验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安全、网络系统测试、网络系统构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等实验较少开设。这就导致实验和理论关联性较差,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实践操作不熟练实验过程中常常出现仅仅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问题。一般来说指导教师都会先演示和介绍一下实验,然后再让学生们自行操作。因为指导教师要对多种学生进行指导,难以跟学生们对实验中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透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不是被忽略就是由老师来解决。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没有较好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激发,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4)实验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建设有待加强

一般学生都是分组实验,实验的指导教师往往是理论教师。在较少的实验课程中,单单凭借一位教师,很难达到较好的组织实验教学以及细致的指导学生的目标。一定会有一些学生难以顺利的完成实验,即使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验,也很难消化实验的知识,致使实验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要加强培养实验教师队伍。

(5)实验考核的力度不够

目前网络课程具有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问题存在。实验考核缺乏力度会致使学生更加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验的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对实验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需要加强实验考核力度。

3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教育研究提议

(1)加强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

管理、配置并且维护好实验环节尽可能使学生们自主研究解决实验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实验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得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2)恰当安排实验课时

对传统的实验方式、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网络实验课程要有充分的实验学时。通过小组来进行实验。路由器、交换机、主机的配置都由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分工与写作的形式完成,从而为组织开展实验提供方便,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接触到网络设备,使得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得实验教学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对专用的网络实验室进行充分的利用

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得以有效的提高。

(4)加强建设实验指导教师队伍

实验教师队伍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实验指导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指导教师主要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验计划进行安排;指导相关技术人员完成实验室建设的任务;协同实验技术人员将实验教学任务完成。

篇3

(一)立体物体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经常要用到实物展示。在进行三维物体展示的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中职教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用投影仪展示图片。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只能对物体的某些视角进行展示,学生无法进行全面、自主的观察。第二种是实物展示。这种方法比较实用,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在课堂上学生所处的位置都不同,因而观察实物的角度也不同,难免会产生不正确的理解。第三种是利用计算机的三维造型和动画制作软件,建立一个与事物相同的三维模型,然后通过旋转展示其各个角度。这种方法相对更为理想,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展示过程都是预先设定的动画过程,学生只能进行暂停或继续的操作,却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视角。而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建立与实物相同的三维物体,然后再利用3DSMAX建立模型,再通过VRML语言来建立虚拟境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梁、柱、墙的数量、比例、排列方式、截面形式等各种因素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结构体展示出丰富的表现力。这对中职院校建筑设计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立体空间的展示

立体空间,包括了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或者在历史中曾经存在的空间。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有时需要向学生展示这些空间。但是,由于条件上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亲自进入这些空间当中,通过教师的描述和学生的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对立体空间进行虚拟。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在学生脑中建立这些立体空间,还能够让学生看见、听见这些立体空间,从而进行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因此,相比于传统的中职院校建筑设计教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真实、深刻的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虚拟场景的构造

虚拟场景指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出现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具体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随时随地的将这些场景展示出来。在传统的中职传统建筑设计教学当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图片的展示、或者视频的播放来创设学习情景,而学生也只能被动的接受,无法进行直观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圆明园的介绍与讲解的时候,虽然教师对圆明园当中包含的众多中外建筑形式的介绍和讲解,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但学生仍然无法做到完全的认识和理解。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圆明园进行模拟,就可以让学生亲自走进圆明园,亲身游览,面对面的观察圆明园当中的亭台楼阁。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圆明园当中的各种建筑形式,然后再与教科书当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沉浸虚拟现实系统,让学生带声头盔显示器,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理解园林建造的理论知识,从而进行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就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4

,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 “我要吃饼 ,我要吃饼

。”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

“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篇5

由于建筑学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空间感和形态感的培养,故必须利用各种可以培养、增强思维能力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由平面图形到立体空间,再由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的空间感和思维方式。而三维空间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无法直观地通过二维图纸表现,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空间感的培养与塑造。要逐步培养的,而且在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多为单向度(语言文学、符号等)和双向度(绘画、摄影等),长期的单向度和双向度传统教学训练,使学生习惯逻辑思维,而不善于形象思维。大学建筑学教学在空间思维的培养上等于从零起步,这就需要教师将形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准确、明了的方式和语言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则侧重于灌输式的传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为挂图、投影仪和模型,而学生在刚接触专业时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很陌生和不得其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完美地展示表达建筑本质上的空间感和形态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自觉产生思维能力,不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静态的二维方式讲授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特点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登堂入室”,导致学生产生厌课情绪。

三、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建筑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和时间向度现象,静态二维方式无法表现。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数据、动漫等不同信息集成于一体综合展示出来,以其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容量的教学信息迅速运用于各种教学,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切可以展示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现代技术教育中都能完美的体现出来。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建筑教学中,由于具有声容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通过适度的形象刺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现,丰富了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将多种媒体集中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图、文、声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实景于一体,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和展示感性的建筑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体、剖面之间演变过程,通过演示可以将其理论由抽象变为形象,由想象变为直观。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教学中,传统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建筑实例显示较简单,加受经济条件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观地感受大师作品,而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储、编辑功能,我们将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实例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动态地表达形态构成过程,甚至包括对某一建筑建造过程的表现,内部空间的赏析都能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可使建筑学专业中的抽象内容变为具体化。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感,大量的视觉效果易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如在建筑材料课程里,许多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需要向学生讲授,其中并无明显的深奥之处,但由于找不到许多实物进行演示,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讲授的建筑材料集成于计算机中,采用各种效果图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其对材料方面有了很深刻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传统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学。在建筑学中,建筑艺术三维空间艺术或四维时空艺术是建筑学研究的重点。但是却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清晰描述和表达,学生感到学而无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师形成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建筑设计课程中,项目设计方案既无错对之分,也无标准模式何答案,只有优劣之分,学生不能衡长论短。我们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制成课件,与优秀大师作品相对比,共同探讨,效果评价,找出差距,通过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何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应用实践

1.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建筑学教学的基础。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掌握教学设计这一核心,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文字、界面、色彩、图像、模型、动画等,其设计原则应将培养学生空间和形象思维放在首位。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认真选材,对教材加以选编,切忌变为“原汁原味”的电子板书形式。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我们将建筑史上优秀经典作品图库用动态地表达形态过程,加强学生对建筑秩序、组织、结构的理性认识。建筑构图则以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的融合,直观地表达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关系转换,学生反映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合适媒体的选择可提高建筑学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宗旨就是利用一切媒体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立体想象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首先选择重点和难点,如建筑设计课程等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建筑设计步骤中各个阶段内容和深度都应该借助媒体来表现。选择媒体要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如抽象的基本知识,平面、立体、剖面、投影的讲解应以动画结合图片的形式表现;静态的空间构图、色彩构成等只要以图形文件的形式即可;而动态的空间序列和环境,复杂深奥的表现技巧则运用视频文件来表达。只有图片和文字的课件只起到了板书作用,不能展示多媒体的优势。

五、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确保建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进步,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量图形信息可以多媒体表示,但其只是教学中一种辅助的工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多媒体设备是无法完全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讲解、示范等形体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尤其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作深入浅出的板书图解分析以及一些知识、技巧的示范是很必要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亦用板书再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篇6

1.2如果是一些重大工程或者地质条件差的施工地域,我们就要对其地层进行严格观察和测量。

通常情况下,工程设计阶段的土质,是按照1:1万—1:10万的国家地图进行的。那么在那些大的施工项目测量中,我们就要使用1:1000—1:5000比例尺的局部地形图,进行测量。并且,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我们还要对其地形中的各种河流以及湖泊进行测绘。这样是为了保障数据更加可靠和准确。建筑工程的设计经过论证、审查和批准之后,即进入施工阶段。这时,首先要根据工地的地形、地质情况,工程性质及施工组织计划等,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然后,再按照施工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图纸上所设计的抽象几何实体在现场标定出来,施工放样的工作量很大,是施工建设阶段最主要的测量工作。

2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计算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我国工程测量中,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人力以及财力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优化,不但解放了人力,还减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精确,可靠。它解决了以往手动算计不能完成的工作,能够自主对布设方案进行分析,进而选择最为合理的一个采用。而且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缩短了计算时间,成为测量工作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袖珍式的计算器也不断出现。高级程序型计算器,对于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各种小型三角网、锁、导线网、水准网及插点的平差计算均可编成程序,只要输入起始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其他的必要信息,计算机就能按照程序的要求进行运算,并且快速地输出平差值、中误差、边长、方向角、坐标及高程等。

2.2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应用使测量过程自动化

2.2.1由斜距自动计算水平距、高程差和坐标差

建筑施工测量中,场地平整测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在进行这个环节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是整体,平地工作。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要根据地面的实际情况,将点面平整为一个平面或者斜平面,进而使其符合施工要求,能够满足各种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各种感到线路的敷设,进行土方开挖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平衡原则,进行施工。而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应用,使得平底测量更加准确,它主要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电子器件,可以校正竖轴倾斜对于竖直角的影响,并且依照所用仪器和附属设备,如DM502或DM563型测距仪及R48记录器控制测量步骤。当按键输入竖直角可自动显示经过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差改正后的水平距离和高差,输入方位角即可显示坐标差,并可传送到记录装置中去。

2.2.2全天候数据终端设备可以自动记录、贮存、检索和显示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高度自动化

必须有数据收集和贮存单元,以便记录外业工作的测量数据和管理数据。管理数据系指日期、工程号、大气状态、时间、仪器编号、作业人员代号等一些便于对资料分类管理的信息。在电子速测仪中,早先是用磁带记录数据,但近年来已发展到用固体存贮器做数据记录器,具有轻便小巧、牢固稳定及省电等优点。如瑞典AGA厂生产的Geodat、瑞士Kern厂生产的R48及WILD厂生产的GRE2和GRE3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最新产品。

2.2.3地面自动测图系统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由于有三维坐标自动化测量的特点,为各种空间结构和地面测图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自动测绘地形图的系统。自动测图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台高性能台式图象屏电子计算机。外业数据经过电子经纬仪、测距仪、数据终端机的输入,或由记录器自动输入,或者手控经过键盘输入,可以进行全面的编辑,用测量软件处理数据,产生x、y、z坐标数据。自动测图系统是交互的,在屏幕上注记和编绘原图,再经过数控绘图桌自动绘出高质量的地形图、平面图或其他图件。

2.3高精度测量的现状

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情的需要,提高建筑工程检测的效率与质量,是之分必要的。高精度的测量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它也逐渐应用到了核试验以及天文领域。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对于测量数据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将高精度测量引入到工程测量中来。以便保证高精度定线、高精度定位及量测的需要。进而提高工程整体质量,满足时展以及人们的需求。

篇7

由于初中生比较感性化,因而愉快青轻松的数学课堂不仅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弄厚度,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在课堂上还可以不时的穿插有关该堂知识的实验教学用材、小游戏、小课件等,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2设置悬念,层层递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2]。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设计巧妙的悬念,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急于想了解某道题的心理。例如:讲园和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提出问题:若是将地平线看着是一条直线,将太阳看着是一个园,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会出现几种关系?又如教学三角函数:太阳的照射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请问你们能算出某个时刻你们身影的身高吗?同时,请问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又会是多少呢?带着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层层递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使学生尽快的进入该课堂的教学中去。

2在探索中思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懂得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好的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开发自己的智力。例如合并同类项: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多项式“3x2y-4xy2-3+5x2y+2xy2+5”,并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在这道多项式中一共有几项?第二,请问给项的系数是什么?第三,请问有哪些项可以合并在一起呢?学生观察之后,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思考和讨论得出的结果是:-3和5、-4xy2和2xy2、3x2y和5x2y这三项可以进行合并。然后教师再做出总结:我们将这些能够合并的项叫做同类项。然后爱问学生:这些同类项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们回答:字母一样,一样的字母的指数也是一样的。

3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开放,注重教学过程

新课标的要求下,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以往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机械性的教学方法,极度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在面对“死”的数学课程,教师要立足于开放,呈现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一样不断的向外散发,创新其结果。

4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篇8

1.2控制好脚手架立杆和悬挑梁连接质量

在建筑施工现场之中,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规定来绑定脚手架,而是敷衍了事,使用短管进行焊接,再将底座钢筋插入立杆就投入使用,这就给后续的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必须要提高底座焊接质量,技术人员在进行焊接时要严格的遵循国家标准,保障短管直径能够符合标准规定,在焊接过程中,监管人员应该进行全程的监督,在焊接完成后,做好验收工作,保障底座质量过关后方可投入使用。

1.3设置好悬挑式脚手架的剪力与卸载

为了保障悬挑式脚手架的质量,需要提前做好卸荷计算工作,对于一些需要设置通道或者断开的特殊位置,应该进行重点核算,这些重点位置包括架体立面转角位置、塔吊、架体、卸料平台等位置。在卸荷完成后,需要设置好悬挑式脚手架剪力,其设置区域为脚手架外侧位置,需要沿立面进行均匀的设置,剪刀夹角幅度与剪刀撑数量需要严格的遵照国家标准进行设置。

1.4控制好建筑结构与脚手架连接件间距

连墙件的质量也是影响悬挑式脚手架的主要构件,是建筑结构与悬挑式脚手架的承接面,其质量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为了保障连墙件的施工质量,必须要控制好主节点与连墙件节点距离,一般以300mm以内为宜。在选择连墙件材料时,需要使用刚性构件材料,严禁使用软性材料。在连墙件间距方面,遵循其他落地式脚手架设计原则即可。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顺序原则,先从底部进行设置,使用安全的方式来提升其质量。

1.5做好架体防护与层间防护工作

在悬挑式脚手架的固定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做好架体的防护与层间防护工作,这样才能够防止意外的发生。在开展防护措施时,需要注意到两个重点区域,第一个区域就是作业层外侧,在这一位置,需要设置好挡板进行保护,常见的有挡脚板与防护栏杆,在设置完成之后,需要使用密目网进行遮挡,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挡板的防护作用;在另外的作业层之中,需要额外的增加防护层,根据具体的防护要求来使用不同形式的安全网,在侧面防护上,可以优先使用密目网,在水平防护方面,则需要优先使用平网与密目网。

2做好悬挑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工作

我国脚手架验收制度对于脚手架的验收与检查有着确切的规定,为了保障悬挑脚手架的质量,必须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在设置脚手架前,需要加强对配件的检查与验收工作,防止错位、结疤与裂缝等情况的出现,保障钢管的性能;在安装脚手架时,需要开展分阶段的验收工作,在悬挑脚手架基础夯实填平时,需要保障好承压部位的质量,控制好排水系统,在保障这几个环节的质量之后,方可进行后续的搭设。在进行搭设时,验收人员需要时刻检查脚手架的情况,看工序搭设是否符合相关的规程,在装饰脚手架时,还要做好检查工作,特别是外墙装饰,需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做好验收记录。总而言之,悬梁式脚手架的验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分步骤、分阶段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篇9

一、信息技术辅助中职中职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中职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对中职语文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辅助,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辅助中职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应用

1、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中职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中职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三、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在观念上要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要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整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以教师为中心到师生互动的主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真正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变。

2、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在教学方法上以单纯的讲授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又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模式上要创新:提供了实践基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模式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和整理、分析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发展层次,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篇10

(一)素描教学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

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

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度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

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

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最佳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篇11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建筑物也越发变得复杂化,大大增加了其施工的困难程度,由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再加之不断被外界温度和环境所影响,特别是处于比较寒冷的北方,温度差异和气候变化更是大,一旦经过长期的使用,不断受外力侵蚀,其结构就会产生形变现象,当应力和形变达到一定条件时会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是坍塌,导致危险事故发生。因此,我们在了解这些不利因素后,施工时就需要多加注意,在混凝土施工完成之前提前预留适当的缝隙,等到混凝土结构完全收缩完毕时,再对后浇带实行浇筑作业,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整体性,还可以很好的给建筑本身带来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能够防治裂缝和沉降等有害现象发生。后浇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施工技术,其作用可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能,并可以减少建筑裂缝生成,还能给建筑质量带来一定的保护。因此,在对建筑裙房结构设计时,不可以忽视后浇带方面的施工设计,要明确重力给地基带来的沉降程度以及建筑自身的结构强度,如此设计出确切的后浇带和浇筑时间,确保施工的完美度和施工效果。

3后浇带的施工细节

3.1合理安排各部分间距

建筑施工中图纸的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中,尤其要注意对于后浇带的设计,因为其一般是遵循施工的图纸来施工的,所以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合理安排各部分间距,当然也应该首先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及环境情况,其次还要考虑施工的具体环境,这样就充分保证后浇带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2设计后浇带断面结构

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后浇带的断面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严重影响建筑的质量问题,同时因为在建筑中影响后浇带断面结构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还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状况。通常状况下后浇带切面和混凝土的结构是相一致的,这也是有效防治混凝土结构发生变形的重要方式。

3.3设计后浇带宽度

在设计后浇带宽度时要充分考虑是否保证了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在设计建筑中将后浇带的宽度适度留够。原则上安全第一,不切割楼板中间的钢筋,防止建筑物因为受力过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也保证了施工建筑的结构的完整性。特殊状况下,需要将后浇带的宽度设计的很宽,必须要求将楼板中间的钢筋切开的状况下,必须在完成后浇带的以后将其钢筋焊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建筑的受力,使建筑物不易产生形变。一般情况下考虑设计后浇带的宽度在7~10m之间。

4后浇带施工技术

4.1浇筑时间

根据混凝土的收缩时间来说,一般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在施工后的1~2月内完成。而对特殊的建筑,比如较高或者裙房建筑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的沉降问题,所以对于它们的浇筑时间也要充分考虑要在完成沉降后进行浇筑。

4.2浇筑材料

建筑物在进行浇筑前,一定有模板验收、钢筋除锈以及对杂物清理等过程,在保持断面湿润的基础上将积水清理干净。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后浇带的浇筑材料一定要掺杂带有膨胀剂的水泥,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后浇带间的缝隙无收缩,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浇筑时要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当中,并严格把关相关调配和搅拌比例,使其混凝土强度增大。

4.3浇筑前准备

进行浇筑前,一定要将相关的准备做好,首先是要预设模板,一定要遵循设计图纸来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浇筑的预设模板是钢丝网模板,应该均匀合理地安排组合钢丝网,将其大小和材料相互统一,防止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保证模板强度高、稳定性好。尤其是在建设规划裙房和高层建筑时,更要注意连接的宽度,因其相对来说比较大,导致大梁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从而可能引起支撑扣件损毁,所以在浇筑前一定要重视预设模板的应用。

4.4浇筑混凝土

第一,应该严格遵循施工设计图来进行浇筑。第二,在浇筑时要注意水平浇筑和垂直浇筑的不同方式,对建筑进行水平浇筑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模板的变形;进行垂直浇筑时,要将浇筑的材料填满后浇带,确保缝隙完全缝合。第三,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该注意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

篇12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篇13

一、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特点

珠三角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模式。早在召开前的1978年8月底,东莞市虎门镇就正式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编号为“粤字001”。尽管这家企业的规模不大,设备较落后,产品档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动的中国内地却抢吃了第一只“螃蟹”,从此揭开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资的序幕。在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管理经验和国外销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优势,劳动力丰富而且便宜,土地资源多而且价格低。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之时正是香港产业升级换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厂租、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的困扰,急于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香港,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以及生产成本优势,成为港商的首选地区。珠三角人则因势利导,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计算机及软件、通讯、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重点轻工和家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和产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珠三角兴建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IBM、飞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乐、康柏等跨国公司相继在珠三角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珠三角人从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主要还是关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贸易企业。珠三角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科技含量的过程中,自然也带来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珠三角地区的同行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二,加工贸易与本地产业有密切的关联程度。这一时期,加工贸易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出于劳动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第三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不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珠三角,并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初见端倪。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跨国公司纷纷在珠三角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技术溢出效应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逐步被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所替代。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能进入珠三角市场,竞相以各种方式向珠三角输出技术,技术引进的结构在不断优化。随着珠三角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技术方式多元化。跨国公司向珠三角输出技术,除了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入股投资等传统方式之外,还有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形式,加工贸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术的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促使跨国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转变。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路径

(一)技术模仿的路径。技术可以通过模仿和示范产生溢出效应。珠三角生产规模较大的本地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示范效应下,通过学习、模仿和竞争,逐渐发展壮大,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美的、科龙、格力就是在西方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下,跟踪跨国公司的技术,经过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家电业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

(二)配套生产的路径。发展珠三角配套产业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实现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产品本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珠三角已集聚了5万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打印机配套率达91%、PC机达80%、激光视盘机达64%,稳压电源达53%、计算机主板及功能板达41%。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级的IT业制造基地。不少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合作、为外资厂提供配套加工零配件的本地企业,在加工配套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原始资本和掌握了生产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由“配角”地位逐步转化为市场的“主角”。

(三)人才流动的路径。在通常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是珠三角取得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形式。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聘用了当地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通的员工,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向珠三角提供技术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不少人在加工贸易企业积累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成为自身创业的重要资本。昨天的“打工仔”,今天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珠三角地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珠三角地区提升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启示

(一)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该地区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长期停留在低技术、低层次的水平上,只会强化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本的依赖性,这样虽然可以使某一地区的经济出现暂时的繁荣,但有可能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人走楼空,最终导致经济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二)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即使位于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核心技术的转移与溢出也是十分有限的。进入21世纪,珠三角人发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向国内转移一般性的先进技术,但真正核心、领先的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转移的。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是一个地区产业技术升级的一种办法,但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还得靠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

(三)开展深加工结转是实现技术溢出的有效方式。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下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据统计,目前珠三角七成加工贸易企业采购配套以深加工结转的方式实现。在全省IT、计算机和家电行业中,80%以上的手机部件、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和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区内实现配套。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