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单元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单元既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态度基础有关,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关,那教师就必须是单元的最终决定者。

教师决定单元还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师决定哪些教材构成一个单元。例如,高一英语教材(下)中的第20、21、22话题的题目是“Humour”,“Bodylanguage”,“Aworldoffun”,而其中的语法内容是“ing”的学习,英语教师问,能不能合成一个单元?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决定。另一层是教师决定单元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时的安排。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太阳、月球和星空”安排了7课时,具体如下:第一课“太阳”,第二课“月球”,第三课“星空”,第四课“太阳系”,第五课“形成认识”,第六课“人类对星空的观测”,第七课“人类的星际旅行”。在教学中教师们感觉,形成认识并不需要单列一节课,而应该贯穿在对太阳、月球、星空的认识中,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对星空的观测和星际旅行同样应该与对太阳、月球的认识同步。于是,授课教师将这个单元调整为6课时,具体为:第一课“认识太阳”,第二课“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第三课“认识月球”,第四课“观察月相变化”,第五课“太阳系”,第六课“星空”。

教师决定单元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决定单元的。有的教师在学生们拿到新的教材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请学生发表对教材的看法和自己学习教材的想法,一起决定教材的学习顺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知识、认知、态度等各种因素最终设计和决定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的灵魂是什么?

单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对于这个道理,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在实践中却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在教案中将教学过程及相应的活动作为了教学设计的重点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

将课标中的相关要求照抄下来作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比较清晰,而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表述却往往非常抽象、不易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不能根据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或者根据过程中的问题对目标进行反思。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直接将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考试和评价与教学目标不相关。

……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知识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寻找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距,是基本概念的不断追问,以及在追问中触及方法和态度。

教师教授知识往往会从概念出发,而学生理解知识或者说新的概念是从自己原有的经验即日常概念出发的。学生不知道科学概念但却常常具有日常概念。因此,概念教学是一个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过程。

另外,一节一节备课、上课,结果导致知识以“点”的状态存在,要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才能将知识串起来。其实已经晚了。单元知识目标设计就是要确定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对更基本的概念不断追问的过程。“责任”是什么?是对行为后果负责,那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三思而后行。为什么要三思呢?思考就是要作出选择?选择什么?选择的是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是自我利益还是他人利益?为什么自己作出选择还要考虑他人利益?因为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都有一定的角色。可能有教师会问,这么深究,学生能理解吗?只有在不断追问中,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

在单元知识目标的设计中,随着知识理解的深入即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触及知识形成的思维方法和主体生活经验和生活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才能真正体现知识学习的根本价值。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方法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的方法论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思维方法与基本概念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所提的方法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多中心的或者比较的思想方法,数学中公理化的思想方法等。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历史中,这些方法往往蕴涵在学科中基本概念的提出中。并且只有结合基本概念理解思维方法,学生才能体会方法的生动性和具体价值。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科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

方法的培养如同知识一样,是从学生已有的思维方法出发走向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正弦函数图像的画法,学生开始采用的是平均选点的画法,发现平均选点遗漏了关键的点,走向了五点画图法,最后走向了几何画法。只有当学生的思维方法跟进的时候,新知识才会被真正理解。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在板书和多媒体上也多是呈现关键概念和公式等。实际上,直观教学最重要的价值是将隐性的内容显性化。思维方法是比较隐性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方法将其显性化,便于学生形成内省能力。这对于学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还以上面提到的正弦函数的学习为例,是画法重要还是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重要?是将三种画法呈现在黑板上重要还是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的变化过程呈现在黑板上重要?显然,将三种画法背后的思维方法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思维方法的递进及其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更重要。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单元态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对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背后的态度的思考,是寻找学生已有态度与基本概念和方法背后的科学态度的差别,以及将学生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

笔者这里所提的态度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态度只有与概念和思维方法相联系时才是具体的,也才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例如,学生只有在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等历史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才能具体理解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逐渐建立一种开放、多元的历史观,并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宽容的历史态度。再比如,某学生在解关于“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题时,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条依据中常常只能想起其中一条或两条,大大影响了他的解题能力。当告知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这三条依据(其实三条依据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并从而提高了该学生的解题能力时,该学生对“联系”的思想和态度才有了真正的理解。

态度的培养是具体的,还指的是要与学生态度的起点和发展需要相结合。我们常常会说,这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但具体在什么方面不积极和为什么不积极,却不清楚。这样笼统的判断是没有什么用的。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特别关注了班里的几位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让他们多读,多回答问题。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据笔者观察,在课上有这样一些重要的表现:(1)每次读课文或者跟着老师读黑板上的字词的时候,他都是无精打采地晃悠着从半截读起。(2)当老师问谁能举一个生活中帮助别人自己感到快乐的例子时,他很快举起手回答:“小狗看家很快乐!”在课后当问起其他同学对课上的哪个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不少同学说喜欢“小狗看家很快乐”。(3)在课结束之后,研讨会主持人告诉同学们可以放松一下并进行演说时,大多数同学无所事事,而他却回过头去认真琢磨起摄像机来,一直到老师喊起立才转回头来。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显然不能笼统地说这个小男孩学习不积极,关键是对什么积极和对什么不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该基于这些具体的分析。

通常,态度的培养都是“捎带手”的,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的,缺乏计划性。即使有计划也往往只有老师心里清楚并慢慢渗透在教学之中的。其实,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需要将态度的发展过程显性化,让学生真正把握自己。

确定单元的依据是什么?

单元是由教师最终确定的,那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确定单元呢?不是,确定单元是要有客观依据的。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依据:教材、课标、学生、考试评价。四者的顺序是按照确定过程来定的。

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单元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单元安排的合理性。在教材与课标之间,教师要以课标为纲。有时候,教材可能会出现教师们所说的“超纲”或与此相反的比纲要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纲为纲,也就是以课标为纲。/

根据课标确定了教材的合理性之后,需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单元的合理性。在教材、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需要为纲。为什么在课标与学生之间要以学生为纲,其实,道理很简单,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针对一般的学生提出的,可是我们在学校中面对的学生是非常具体的。记得笔者听过一节小学的英语课,教师是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也很积极。但课后笔者在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全班绝大部分同学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早已经掌握了。这节课实际是白上了。教师要在学生需要的调查中根据相似的普遍的需要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同时也要尽可能根据不同的个别的需要进行个别指导。

在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了单元之后,还需要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审视单元。说到这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中学教师往往会首先根据考试试题的变化来调整设计自己的教学。这显然是必要的。例如,近两年数学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方面的试题,而这往往是学生丢分的题。原因是,平面向量是高一学习的内容,而在高二的解析几何教学要求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要将平面向量与其进行结合或整合。于是,教师们只好将它们作为高三复习中的重点,但存在的困惑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与教师讨论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是否需要向量?向量是如何在人类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向量对于解决几何问题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学生对向量的需要与数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对向量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相似的。教师如果能够从几何研究的历史去理解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并清晰地启发学生理解坐标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向量在本质上就是“自由坐标”的话,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到位。实际上,不考虑考试评价进行教学设计是不现实的,但或首先或仅仅考虑考试评价,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提高学生成绩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教师缺乏专业自主。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是什么?

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不是绝对的,以下安排主要是想表达如何通过过程和步骤体现“单元”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

1.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可能的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

²研究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²研究新教材单元编排的意图。

²研究借助教材可以实现的三维目标,进而研究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2.认真研究课标,初步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²从总体上,三维目标指的是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各学科的提法不完全一样(有的学科提知识、能力和态度),而且三维目标的提出并在各学科课标中具体表述还是新生事物,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而不是简单接受。

²要研究三维目标在本学年、本学期的具体目标。

²要研究所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等内容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与本学年本学期的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例如,初一思品课中有一个单元讲责任,而责任是一个从小学一直讲到高中的重要内容。小学已经讲了六年了初一应该怎么讲?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或者整个中小学发展阶段的要求来确定本年级单元教学的目标。通俗地说就是要由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大过程”决定单元这个“小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上不出现重复教育或者教育脱节的现象,保证学生的发展。

²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本学年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对教材进行初步的单元组合,即哪几章、哪几个单元或者哪几个话题可以组成相应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单元(即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3.认真研究学生,确定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备课要备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但现实问题是,有多少教师真正备学生了?不同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其发展需要便不相同。也就是说,学生达到的知识、方法和态度的目标是不同的。/

那备学生备什么,也就是说研究学生应该研究什么?过去,教师往往主要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笔者认为,不仅如此,还应该了解(备)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的基础。有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好但有关的生活经验很丰富,或者思维敏捷,或者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和资源。具有同样知识基础的学生,由于思维方法、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其知识的建构方式和能力会有所不同,也就是发展方式和速度会不同。这种不同成为单元长短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或者成绩好坏导致的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机会的错过。

怎么备学生?在备学生时,教师们往往会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这样备学生只是备了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而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等,因此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学生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需要以及具体内容采用访谈、作业分析、学习过程观察等方式加以了解。因而,研究学生不是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学会学生调研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养成课堂观察和访谈的习惯。笔者提出,学生研究是单元教学设计不可逾越的必要环节。

4.认真研究考试评价,进一步明确三维目标和三维单元。

考试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是非常现实和必要的。在实践中笔者甚至深切地感受到,不考虑考试评价的教学研究或者课题研究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也自然无法真正得到大家的欢迎和支持。

问题是,如何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根据考试评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1)应付考试的办法往往是一张一张地做题,而对学生在做题中实际存在的困难缺乏关注。(2)学生跟着试题走,至于能跟多快主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3)考试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笔者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也许有教师会质疑,我们有月考等各种小考,不就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了形成性评价吗?实际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后者重在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

实际上,要想学生在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中获得好的成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要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否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处于主动的地位。

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标志是,过去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现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之前基于评价设计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研究考试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在明确终结性评价之后教师能够将其更加清晰地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5.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

在设计课时目标时,教师往往容易照抄单元目标。而实际上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每一课时的教学实现的,因此在制定好单元目标之后必须把单元目标分解和落实到课时,变单元目标为课时目标。因此搞好课时目标的设计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关键。这也是将终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的关键。

课时目标相对于单元目标要更具体,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和环境实现。

6.根据课时目标设计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

课时目标确定之后,要将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行为,即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结合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所需要的环境。

教学目标需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问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直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一系列帮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后者的难度更大,但对学生更有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内容、活动和环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情景,也是学生思考的媒介。

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不断追问,问题、内容、活动和环境与目标一致吗?

篇2

引导文教学法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德国,是德国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深受国内外职业教育界青睐。

二、引导文教学法的六个步骤

引导文教学法分为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检查以及评估阶段。

1.资讯阶段

学生明确“要做什么”。通过引导文,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学时、目标以及评价方式。

2.计划、决策阶段

学生要明确“如何做”,确定工作步骤。各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做出团队工作计划表。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对于计划中的较大错误予以修正,对于学生的创新之处予以表扬。

3.实施阶段

即各小组根据团队工作计划表完成任务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是监督者、协助者、启发者。监督学生的工作进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学生解决难题,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优化各团队工作结果。

4.检查、评估阶段

由教师提供评分标准,根据这份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包括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项。其中自评可以让学生学会公正地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思考自己如何改进提高;小组互评可以使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别人,互相督促提高;教师评价可以弥补自评和小组互评产生的偏差。评价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哪方面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教师专门强调,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弥补。

三、引导文教学法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领域:新视野英语2册。

学习任务:“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学时:2课时。

1.任务描述

开展对如何“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话题的采访与讨论活动;以模拟面试场景形式表演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主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情感表达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图片或PPT形式展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处理加工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练习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重点句型和习惯表达法并进行对话练习;复述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归纳整理能力。

(2)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听懂主题相关的材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情感表达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

3.引导问题

Step 1 leading in

(1)What is your ideal job after you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2)What is your first consideration when you are looking for a job?

(3)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a successful interview?

Step2 Preparation

Part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

Step 2 Presentation Make dialogues based on the text and play the roles

4.教学活动设计

(1)资讯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学时、目标以及评价方式,将学生按每组5- 6 人分成7 个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然后各小组仔细阅读引导问题。

(2)计划、决策阶段。请各小组根据要求做出团队工作计划表。工作内容: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各小组进行内部分工指定1-2 名责任人具体负责工作内容。读课文,总结出找工作的句型和习惯表达法, 标出难点,各小组进行内部讨论,教师巡回协助学生。

(3)实施阶段:两个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没解决的难点大家一起分析,教师从旁协助引导,直至完全理解;面试场景模拟:首先,设计对话,组织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进行分工并写出详细对话;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试场景模拟。

(4)检查、评估阶段。由教师提供评分标准,以表格形式展示。根据以上评价标准进行考核评估包括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项,其中自评占3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40%。

四、结语

篇3

是小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需要考虑的基本元素

在诸多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虽然受到教材编排、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语言知识、英语文化、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这四个基本要素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2.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实质上来说主要突出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因此,相应的单元整体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通常为: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这和普通教学设计模式一样。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为了以实际案例生动分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本文笔者采用新版牛津英语一年级英语教材相关模块为案例展开分析。

首先是分析。教学内容:第四模块,该模块共计三个单元内容。

Unit 1 on the farm教材分析:单元主题为on the farm,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用kitty和grandma去参观动物园这一话题,设计谈话语境,运用给定的语言结构,向学生介绍一种喜欢的农场动物。学生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对于表示动物外形的形容词,如:fat/small,对表示动物动作的jump,swim等已经掌握,加之孩子们在平时的动画等影视作品中可能已经见过这些动物,因此在用到这些词描述动物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能力基础方面,由于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听懂并运用简单的课堂用语去描述话题了。而困难之处在于学生首次接触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对于用It is...句型描述动物有时会出现句型混乱。

其次是设计。设计主要分为目标、内容、策略和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在目标设计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目标与单课目标的关系定位,整体不是各个单课目标的简单叠加,二者之间是在知识环环相扣的基础上的递进关系,其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以第四模块第二单元in the zoo为例,其设计环节基本情况

如下: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学习并且理解tigger,bear等表示

动物名称的核心词,并能简单运用It is.../What is.../以及Yes/No等句型和回答技巧。能力目标则要求能够朗读并且听懂目标单词以及目标句型。而在情感目标上则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活泼、可爱,进而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在分课时目标上,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分解设计,并无完全一致之模式。内容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挖掘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选择好单课话题以后,选用和教材关系较近的文本进行教学,例如:牛津英语4B Module 2 Unit 2 anlima friends,其教材的原文本是这样的:Miily sees an apple on the tree, she wants to eat it, but the tree is tall.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加词的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丰富,可以有这样一种重构:

Milly is two,she is a mouse,she see an apple on the tree,she wants to eat,but she is small,the tree is tall,she can not climb the tree.

通过对比这两种文本,我们发现重构后的文本在确保不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原则下,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有趣味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内容上教材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策略设计上更是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教师可以在遵循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科学整合、灵活运用、实施调整、逐步提高的基本原则下自主设计,在此不做案例分析。而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一般突出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最后是评价。评价是课程设计中一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要坚持评价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其次,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最后,要突出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从口语、听力以及英语文化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要确保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4

一、整体把握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二级教学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使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宏观把握单元主题目标,找出课时之间的联系点,制定单课目标。

通常我们会用这些方式来阐述教学目标:完成……活动、任务;运用……语言、结构;采用……话题、语境;通过……方式、策略;体验……情感、文化。其中,完成……活动、任务直接放在了第一位的位置,因为任务型教学是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最有效的方式。

二、整体再构文本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定应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教师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准确把握教材主体,教材是第一位的法定文本,但教材不是圣经,它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套教材完全适合你的学生。所以需要老师们整合、调整、补充。整合就是多元教材的配合(1+x 模式)。调整就是自我配合,灵活使用。补充就是相关资源的配合,指阅读视听等内容(顾立宁,2011)。

1.整合教材,重组板块。教材内容处理要点,朱浦老师用了五个英文字母表示:TCLLU。即Topic:必须体现教材原有的主题;Contents:必须体现教材内容得安排;Level: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Length:必须符合课堂视听的篇幅;Unit:必须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

【案例】四上Unit5 Dinner’s ready,重组板块,确定5个话题:Subtopic:Period 1 Dinner at home(A Let’s learn/talk),Period 2 Dinner with friends(B Let’s learn/talk),Period 3 Dinner at a restaurant(Main scene/B play/do/check),Period 4 John’s dinner time(B Read and write),Period 5 At a dinner party(A Let’s spell).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语篇间的关系重构,提高英语教学整体综合效应。

2.整合单元素材,再构文本。文本再构就基于教材和学习对象的原有知识水平把教学内容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基于教材再构、基于文本情况再构、基于学生情况再构和基于教师自身特点再构。运用“文本再构”的最终目的是让为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体现英语教学中对五语---语法、语音、语义、语境、语用的研究。

3.文本之间的关系。一个课时中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文本,文本分为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主体文本和辅助文本;那么一个单元几个课时就会出现多个文本,这些文本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我们在再构单元中主体文本时,要关注主体文本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具备统一性、系统性、连续性、递进性和反复性(顾立宁,2011)。

三、整体处理文本优化教学设计

朱浦老师将英语教改之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列式教学:以词、句分述为主的课堂教学;第二阶段是整列式教学:以词、句、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为语境式教学:以句、文、境合并的课堂教学。

由此看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以语境式教学为主,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以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为目的,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听说读写层层推进。习得语言是不断复现再复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以各种活动和问题滚动、复现语言知识。

【案例】四上Unit5 Dinner’s ready:第一、二课时主要目的是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核心内容,获取信息;初步感知核心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表达。第三课时进一步加深前面课时体验,学生基本掌握核心词汇和句型,能够正确书写核心词汇。第四课时升华单元主题,体验文化差异;提取文本内涵,提炼情感态度;能够正确书写核心句型,选词填空。第五课时学生能熟练运用词汇、句型,仿写与话题相关的小作文。

2.语境创设环环相扣。学生应将学习情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教师更应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单元整体设计应考虑各课时间的衔接,设置期待或留有悬念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使之内化为可持续稳定的学习态度。

【案例】四上Unit5 Dinner’s ready,整体创设语境如下:

第一课时Dinner at home,通过对比中西方两个家庭就餐场景,在就餐语境中初步感知核心词汇和句型,同时感受中西方食物差异。第二课时Dinner with friends,创设Wu Yifan邀请朋友到家里用餐的情境,初步感知餐具词汇和句型,同时感受朋友之间的热情和友谊。第三课时Dinner at a restaurant,介绍restaurant及today’s specials,初步了解餐厅用餐的一些基本常识;完成账单活动,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第四课时John’s dinner time,创设不会用筷子的John在妈妈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并学会用筷子的情境,体现中西方就餐文化的融合,初步培养学生要有敢于尝试的精神,完成I’d like some…笔头训练。第五课时At a dinner party,进一步渗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融合,感受家庭、朋友之间的热情和友谊。完成-e人称代词笔头训练,表达自己和朋友的食物喜好。

3.语量输出步步为营。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同时强调学习的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从会说几个单词,几个单句到能够输出小语段,最终形成“语用具体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充分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案例】四上Unit5 Dinner’s ready,John的语言输入、内化和输出过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主体文本中未涉及John,可在read and choose中加入John,学生根据阅读材料选出他想吃的食物。第二课时在Listen and tick加入John,选出他想吃的食物。第三课时在主体文本中出现John想吃的食物。John:Yes,please.Let me try it.Oh,in my noodles,I’d like some beef and vegetables.第四课时在主体文本出现前,通过看图选词,回忆John的食物喜好,写一写。然后呈现主体文本插图,观察John的表情happy or not happy?Why?导入主体文本(教材文本),John不会用筷子,在妈妈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并学会用筷子。第五课时John家举办dinner party,整体输出John和朋友们的食物喜好和餐具使用。

四、结束语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使教师理念发生了转变、课堂执行力得到了提升;更关注单元知识的联系,从而使教材分析更透彻;更关注学情分析,从而使课堂更接近学生需求;更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从而使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一、“单元—课时”教学的辩证性考量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认知建构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课时教学当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但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课时,教学就会碎片化,难以发挥整体效应。那么,我们如何在课时教学中发挥单元效应?笔者认为,要进行以下的思考与实践。1.深化对“单元”的整体理解众所周知,单元是数学学科知识组织的基本单位,强化单元意识,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整体、知识关联等视角出发,深化课时教学。单元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整体性意义的组织单位,充分发挥单元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学整体性学习。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立足于单元,我们就能从中梳理出大概念——“单位‘1’的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有学生这样概括分数的意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此时,教师要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将“取”这个词,改为“表示”。这样的课时教学,体现了对整个的单元教学的关照。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才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深化对“单元”的阶段理解对“课时”教学来说,教师胸中不仅要有单元整体,而且要有单元的阶段。应该说,在同一个单元中,数学知识的编排是有层次、有逻辑的。那么,如何深化对单元的阶段理解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包括整体性的单元宏观目标、阶段性的单元中观目标及课时性的微观目标。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整体性的单元宏观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理解分数表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阶段性的单元中观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两个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基础。3.深化对“单元”的课时理解“课时”与单元整体、单元阶段有着诸多关联。在关照单元整体、单元阶段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时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课时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单位,所有的单元教学设计乃至于数学学科课程的实现,都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从一节节课时的研究关照到单元的整体,形成基于单元整体的课时教学设计;同样,从单元整体来看每一节课,能发现每一节课都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个组织部分,是一个个的“细胞”[1]。对“单元—课时”教学的辩证性考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作为教师,不仅要立足于学科立场,而且要立足于学生立场。要不断引导学生展开“单元-课时”的对话,促进学生对课时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二、“单元—课时”教学的功能性探析

“单元—课时”整体性教学的提出,让教师的课时教学成为基于单元整体立场的课时教学,让单元教学成为立足于课时的单元教学。在“单元—课时”教学中,课时与单元之间不断地展开积极的互动、对话,从而让课时教学能够获得来自单元的营养,单元教学能获得课时教学的有力支撑。1.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诊断教学诊断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存在问题的一种诊断,也是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存在问题的一种诊断。因此,教学诊断是具有双重性意义的。传统的数学教学诊断,往往只是简单地诊断课时教学中的问题,其着眼点、视野等仅仅局限于课时。而“单元—课时”教学诊断,要求教师从细微之中发现大问题。比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在题干表述中出现多个单位“1”的量时,学生往往会张冠李戴。对这样的错误,教师通常会给出了一些所谓的“招数”,如“‘是’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的’前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等等。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单位“1”的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中,立足于单元的整体视角,强化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从知识本体的视角去看,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教学诊断就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展开一种“辩证施治”。2.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单元—课时”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一种互动式、对话式的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单元—课时”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基于“单元—课时”的教学视野,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课时学习中看到单元的映射、单元的影子[2]。在课时学习中,应当让学生感悟课时之于单元的旨趣,体会单元的意蕴。就“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的教学而言,教师不妨在教学中这样启发学生: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表示比平均分的份数更多、更大吗?通过这样的启发,将教学的着眼点放置到单元之上,同时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让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突破过去的认知,而走向分数意义的本质。3.积淀了学生的发展底蕴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可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将“单元”“课时”联通起来进行教学,让“课时”与“单元”积极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解决与课时内容相匹配的问题,助推学生后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问题。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都是相通的,都可以借助于“分数的意义”获得理解、求得解决。“单元—课时”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最具显性效果的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获得通透性理解。“单元—课时”教学能让学生和数学真实相遇[3]。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大情境,利用大任务、聚焦大主题,引导学生的认知。通过“单元—课时”教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单元—课时”教学的实践性路径

实施“单元—课时”教学,不仅要强调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脉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引导学生认识,还要从数学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潜入数学的思想层面、方法层面、活动经验层面来引导学生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会诊,聚焦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所在。1.大问题呈现“单元—课时”教学应当以大问题的方式呈现。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线,也是教师教学的主线。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问题,注重问题的适切性。所谓问题的适切性,就是要让问题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跳一跳摘到桃子”[4]。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研发了这样的大问题:什么是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效地唤醒、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回顾、梳理、总结,形成“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等都可以看作单位‘1’的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根据已有的活动经验进行深度探究:即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的物体、图形等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进而通过操作领悟到分数的本质性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控制问题的量,同时要注意问题的质,要让问题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实施“单元—课时”教学,教师要让问题成为教学的主线。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在数学教学中,问题不一定以“问”的形式表示出来,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陈述。2.大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单元—课时”教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往往局限于课时之中,因而这些任务往往是一些简单的、短时间的任务,是一些“小任务”。“单元—课时”教学实践中的任务驱动不同于传统的任务驱动,它们往往是“大任务”。相较于传统的任务,大任务具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往往比较灵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设置了这样的大任务:(1)将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块饼的几分之几?将5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5块饼的几分之几?(2)将3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3块饼的几分之几?将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块饼的几分之几?(3)将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块饼的几分之几,是一块饼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个大任务设计,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审视分数的意义。其中,在完成(1)和(2)时,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而(3)则将学生的探究引向课外。大任务驱动是“单元—课时”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完成大任务,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学科的本质与精髓。在数学教学中,大任务不仅仅为学生的“单元—课时”学习设置了一个目标,大任务更为学生的“单元—课时”学习提供了一个载体、一个脚手架,借助于大任务,学生能不断地探寻知识本质。3.大主题统摄“单元—课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时教学,它往往不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解决一个个的问题。“单元—课时”教学,往往应用“大主题”统摄,也就是用大主题将一个个知识、一个个任务统整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比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们的主题就是“什么是分数?”这个主题不仅关涉到“分数的意义”,而且关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乃至学生后续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等相关内容。以“分数的意义”统摄整个单元,那么“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学就具有种子课的作用,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具有奠基作用。在“单元—课时”教学中,大主题不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方向性,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了大主题,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有了一个主轴,就能围绕一个主轴展开运转。“单元—课时”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支持、支撑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单元—课时”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掘相关的资源、素材等,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利用相关资源,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助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助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杨志,王培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55-157.

[2]赖艳,符英.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0):37-40

篇7

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网络资源;整流电路

1教学内容及目标

1.1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课选用的是校企合作校本教材风力发电变流技术,第二章整流电路是风力发电的重要环节。本课所讲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是第二章的开篇,学生在学习了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上,以小功率风力发电系统中整流器为载体,认识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原理和测试,为后续的三相整流奠定基础。本设计的重点内容为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难点在于电路常见故障检测与分析。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环境;②学生之间要小组合作,共同学习;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能够高效快速的交流互动;④评价能及时多元化、课后要有巩固训练。本设计充分运用了学校的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实物操作与多媒体、网络、个人终端等多种信息化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3D动画、交互游戏、微课程等信息化资源,借助电子电路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微信墙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思-学-仿-做-评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化资源与实物资源的有效结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建构、技能训练。

1.2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目标:①了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②理解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能力目标:①能从电路原理图中识读整流电路;②能对桥式整流电路常见故障进行检测与分析;③通过参数估算会合理选用整流电路元件。素养目标:①强化安全意识和节能意识;②养成文明规范的操作习惯

2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讲课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阶段,其中课堂教学分为思、学、仿、做、评五个环节。

2.1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平台移动端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搜索风力发电相关图片并上传,二是学习整流电路微课。我与学生通过平台交流互动,跟踪学习进度,以便微调教学侧重点。

2.2课堂教学

环节一:思——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展示学生课前上传的图片,并让学生做自我介绍,实现与课前准备的对接,增强专业意识;观看风力发电3D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整流在风力发电中的作用,结合课前的微课学习,进行回答,以此来评估学习成效。教师讲解离网风电系统框图,引出小功率风电系统整流器,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环节二:学——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本讲课两个知识点。知识点1: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首先学生通过微课小组学习电路组成,了解全桥堆的应用,并在平成互评。然后,小组竞赛,完成电路搭接测试游戏。之后,学生参照微课讲解,在任务单中绘制电路原理图,巩固电路组成这一重点知识。此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提炼和总结,指导学生完成电路识别测试题。通过查看平台汇总结果,掌握学生状况。知识点2: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学生首先通过微课学习电路工作原理,小组合作,讨论U2正半周、负半周时电路的工作过程。然后,在任务单中绘制电路输入、输出电压波形图。自主学习完成后,选取两组同学上台讲解工作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升。最后,微课学习负载和二极管上电压电流公式,填写任务单。环节三:仿——聚焦任务模拟仿真。本环节学生运用电子电路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操作模拟。首先,小组合作完成电路搭接,检测对知识点1的掌握程度。并使用软件中的虚拟示波器观察波形,用虚拟万用表测量电压,通过对比理论值与测试值,理解公式。上述内容完成后,登录平台进行自评。然后,根据任务单的提示,设置故障、观察现象、记录总结。环节四:做——实战体验巩固提升。首先教师讲解安全及操作规范,并给出实际风机控制器的技术指标,指导学生估算参数。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本任务所需的工具仪器和元器件,检测元器件。之后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电路元件的焊接。学生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观看二极管检测、电子焊接工艺等微课,达到差异化教学的目的。学生实做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并抓拍学生错误操作和规范操作上传微信墙。焊接工作完成后,将电路板的焊接面和元件面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建立作品库,方便企业专家定期登录平台进行点评。电路板经教师检查认可后,通电检测。环节五:评——展示交流总结评价。操作完成后,教师组织观看微信墙照片,引导学生在平台作品库中进行星级互评。展示平台中自评、互评和企业专家点评情况。

2.3课后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任务:借助微信平台预习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完成自我检测题并提交平台。

3教学设计的创新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职业能力。思学仿做评的教学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理念。第二,凸显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平台、微课、微信墙等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第三,移动互联网+教学、拓展学习时空。为学生、教师、企业专家营造了课内外全程互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延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4教学反思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在看中学、玩中学、练中学,使我们的课堂不再是静止、生硬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作者:孔莉 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一、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根据不同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每一单元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构成。每一单元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一是围绕阅读欣赏的主题撰写鉴赏心得;二是口语、写作和实践活动任务。

第一单元:围绕“历史与进步”对胡同文化进行赏析,完成撰写鉴赏心得任务。掌握审题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完成读书征文活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写作活动。第二单元:围绕“对古诗文的鉴赏”,提高对古诗文赏析的品位,培养审美情趣,撰写古诗文鉴赏心得。学结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完成总结写作。第三单元:围绕“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撰写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鉴赏心得。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技巧,根据采访主题,列出采访提纲,完成采访任务。第四单元:围绕“文学艺术欣赏”,领悟欣赏文学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探究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撰写文学艺术鉴赏心得。第五单元:围绕“多元文化赏析”,领悟多元的世界文化,培养文化感悟能力,撰写鉴赏心得。学习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辩论主题,完成辩论活动。第六单元:围绕“对古代优秀诗文赏析”,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精神。学习、掌握简报的格式和编写的方法,完成专业简报编写。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的整体设计,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有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及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三种;课程整体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阅读与欣赏课主要采取的是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拓展阅读法。表达与交流课和语文实践活动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活动教学法。下面将列举实例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是阅读欣赏课:以课文《胡同文化》为例,设计教学环节如下: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猜谜语引出主题,通过观看视频胡同文化前言了解胡同及四合院的知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感受环节分为两大环节:一是听泛读感受老北京语言文化的魅力,二是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实践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解读环节通过布置小组任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采用的是问题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品读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了解的建筑风格以及居住文化”,采用活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环节,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本单元其他阅读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撰写鉴赏心得。

二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明确活动主题、任务和要求,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口语技巧或写作方法,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小组活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展示环节,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展示学生活动成果评价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考核环节,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活动指导:以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为例

学生活动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及活动考核三个方面。

一是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的设计和活动内容的设计两个方面。首先,活动主题的选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注重职业需求。例如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教材的辩论主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主题的选定上,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并结合单元文化主题,选择“当今社会,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辩论主题,有效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活动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及活动的实际操作性。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为辩论,结合辩论的知识设计简化版的辩论提纲,既充分运用辩论知识,又提高辩论能力。

二是活动实施:一般包括课下和课上两个阶段。课下阶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成立辩论小组,考虑到课堂活动时间的有限性,把全班六个活动小组分为三大辩论组,形成辩论活动组;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搜集辩论材料并加以整理。课上阶段:活动的展示、考评阶段,展示阶段:由大家推选的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会,三大辩论组依次进行展示。

三是活动考核: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指导。

四、教学评价和考核

评价方案由形成性评价(70%)和终结性评价(30%)两个方面构成。形成性评价又包括:阶段考核(50%)和作业考核(20%)两个部分。评价的实施过程主要考虑到评价要贯穿日常上课之中,设计平时设计表、活动成绩表、阶段汇总表等,以便评价的实施。评价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检测效果好,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适时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时成绩考核及学生自评、互评的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好。

五、教学效果及特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划分固定的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二是以活动教学为模式:做到节节课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三是以训练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任务)为主线,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强化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四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课上、课下资源,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及知识全面拓展的目的;五是以评价考核为激励;以评价考核为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六、反思和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需要提高改进之处。成功之处在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较合理,实施效果好;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今后随着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紧跟改革脚步,继续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以下方面:根据能力训练的要求,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的综合提高;活动内容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的要求,针对性要强;信息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平台要不断完善;评价考核还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学的整体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9

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人们自觉主动的行动,是学习者社会化的全部过程,学习既表现为接受和掌握,也表现为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究。现代学习观强调主动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学生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目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导致高职学院的生源质量不理想,高职学生不愿意学习、不能规划自己的高职生活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做好高职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意义重大。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规划、高职生活规划组合成一个单元

心理健康课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通常将学习心理与职业规划分开教学,并且两部分内容没有关联,职业规划的内容通常放在课程的最后,而学生的高职生活规划往往不作为教学内容。其实,学习是高职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是否有动力,与学生是否有职业规划、学生生活是否有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通过努力探索,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目标有思考、有认识,就能够更充实、更高效、更有活力地度过自己的高职生活。因此,将学习与职业规划、高职生活规划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课的作用。

二、把学习单元放在课程的优先位置

心理健康课在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时,通常将学习心理安排在课程进度的中间位置,而把职业规划安排在课程进度的最后。其实,高职学生进入新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适应问题,学习与规划的问题是伴随着适应问题产生的,如果不能解决好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在高职阶段怎样学习等问题,学生就很难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愉快充实的高职生活。学生在高中阶段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那就是升学,而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新目标尚未建立,因而容易困惑、彷徨。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还有必要探讨要不要学习的问题。当学生进入到高职学院后,发现学习仍然是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时,就容易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所以,高职心理健康课在首先安排适应单元的教学后,紧接着就应该安排学习单元的教学。

三、引入必要的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而厌烦学习,害怕学习中的困难,对学习缺少自信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劝说、教导。所以,在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中,延续说教意义不大,不妨从心理学角度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认识。比如通过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马太效应等,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建立目标推动自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肯定很重要。

四、先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再指导学生进行规划

学习单元安排两次课进行教学为宜,第一次课的重点是树立现代学习观,了解相关学习理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讨影响学习的因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次课的重点是规划高职生活。

篇10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阅读理解、提取和整理信息为主;第二课时以语法归纳、总结和运用为主。

教学内容

话 题:1. 非洲问题摆上八国首脑会议题 ;

2. 伦敦赢了

词 汇:5级:political, demand, announce

4级:media, affair, bomb, administration, reform, host, debt, publish, incident, evidence

3级:opera, chat, photographer, agenda, widespread, electricity, belief, painful, committee, application, pub, delighted, explanation

2级:distinction

非课标词 : poverty

策 略: 通过图片、标题等预测文章内容

语 法:被动语态

第一课时

First Period

教学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

1. 了解媒体的各种形式和新闻的结构;

2. 能够运用阅读策略skimming,通过标题、图片等把握文章主旨大意;

3. 提取、查找文章细节的相关信息;

4. 复述新闻内容。

教学过程

步骤

Steps 教学活动

Activities 设计意图

Intentions 互动模式和时间

IP & Time

Warm ―― up

Step 1 Play a South Africa World Cup theme song. T asks Ss what this song will be prepared for and where they got from this piece of news. 教师播放南非世界杯主题曲(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CW

2'

Lead - in(news 1)

Step 1 T shows some pictures about Africa to lead Ss speak out the problems in Africa. 引出话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CW

2'

Pre-reading (news 1)

Step 2 T asks Ss to predict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in the news based on the title, the picture. 根据标题、图片和已获得信息预测阅读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利用背景知识进行阅读的策略。 IW

2'

While-reading (news 1)

Step 3 First reading: Ss skim the news and check their prediction. 核对预测信息,了解新闻大意。 IW - PW

3'

Step 4 Second reading: Ss read the news once again with the questions1 - 5 in Ex. 2.

Ss work in pairs and check the information they get from the news. Then T gets the feedback from the whole class. 提取和整理课文细节信息。 IW - PW - CW

6'

Step 5 Third reading: Ss read the news in detail and find some specification information about G8 and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提取和整理课文细节信息。 IW- GW - CW

6'

Lead - in (news 2)

Step 6 T says to Ss, "The news about Africa on G8 agenda was reported on July 5, 2005. On the following day, July 6,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hen T shows a picture and asks Ss what they can get from the picture. 引出话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为后面的阅读做准备。 CW

3'

Step 7 Brainstorming: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in this piece of news. 预测新闻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CW

2'

While-reading (news 2)

Step 8 Listen the news "London wins" and check the prediction.

First reading: Ss read and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news. 核对预测内容,了解段落大意以及新闻的结构. IW - CW

6'

Step 9 Second reading: T asks Ss to read the news quickly with the questions 6, 7 & 8 in Ex. 2.

Ss find out the answers and check the information they get from the news.

T checks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提取和整理课文信息。 IW - PW - CW

5'

Post-reading

Step 10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loud after the tape. 有声输入,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语感。 CW

篇11

《机械制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岗位以生产一线的操作工和一般性技术工作岗位为主,机械专业学习《机械制图》需达到的目标为“正确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就以往的教学实践,机械类高职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国家标准意识不清,难以理解和完成比较复杂的投影关系,空间想象力的建立过程较长,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单元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所谓课程单元就是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课。教师的备课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的。学生的学习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单元设计就是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其目的是综合教学系统内的资源,实施最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单元设计属于课堂应用层面,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单元教学设计

我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教学单元设计评比活动,下面是笔者以《机械制图》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一章节为例进行的单元设计:

(一)课程概述

以教具、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设计单元项目,组织系统的教学项目,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设计教学情景,建立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情境创设

课程载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机械图样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并归纳总结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绘图工具。

2.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样的作用并掌握图样的概念。

3.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4.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并标注相关尺寸。

技能目标:

1.知道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

2.具有按制图标准选用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及图线等能力。

3.会使用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

4.具有绘制常见几何图形的能力。

5.具有圆弧与直线、圆弧与圆弧的光滑连接的能力。

6.对平面图形进行分析、具有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步骤、具有尺寸标注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查找资料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内容与过程设计

任务:a.认识机械图样。b.线形练习。

教学内容: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用法。

能力要求:知道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具有按制图标准选用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及图线等能力。会使用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知识体系教学法,即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并结合例题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结果。新的职教理念要求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往教师总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树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而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不完全相同,两者的转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参与和体验,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单元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以六步教学法为例:

六步教学法分为:a.资讯:布置任务。b.决策:针对任务讨论解决方法。c.计划:教师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查找资料。d.实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e.检查: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练习。f.评估:针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估、讲解。

教学过程举例:

任务:a.认识机械图样,教学情境为机械零件图样。

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掌握图样的概念。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提出问题:工程中以何种载体作为交流的工具?这种载体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吗?这种载体应具有哪些内容和信息?什么样的图可以称为图样?

(学生查资料,思考。)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对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图样的作用和概念。

任务:b.线形练习。

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掌握制图标准中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等制图规定,掌握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用法。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提出问题:图样中图纸的形式与大小是随便选择的吗?图样中图的大小与零件大小有何关系?图中的字体可以随便选择吗?图样中线条的形式和粗细是随便选择的吗?你从图样的线条使用情况中可以总结出哪些规律?

(学生查资料,思考。)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对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布置练习任务,学生练习。

6.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辅导。

(六)单元考核与评价方案

单元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即每个单元结束都安排一次小测验。

评价方案:问题的回答、平时练习、作业占30%,小测验占70%。

四、结语

《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普遍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上以《机械制图》课程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一章节为例进行的单元教学设计,是笔者在制图课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尚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例如,在讲授《Our animal friends》时,本单元的知识主题是动物,重点句型有:I have animal friends。It’s/They’re... It/They can... It has/They have... 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以及该动物的总体印象和外貌细节为话题进行课堂讨论,根据个人对常见动物的了解介绍它们的特点。小学生在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领他们认识、学习和使用本单元的新词汇:animal、leg、body、arm、other、tail、wing等,从而实现从整体上解答单元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由于话题比较集中,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关注,对单元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也更为深刻。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单元内容能够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在新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可从课文或句子着手,不仅帮助学生记住词汇的字母组合,还应理解其具体含义。每一个英语语句中都有和动词、名词、介词等相配的词组,将单词融入到具体语境中可让学生练习英语词组的使用方法。英语知识的学习本来就是词句结合、句段结合,特别是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对多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可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技巧。

比如,在《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教学活动中,在新课导入环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常见交通工具的照片,包括bus、train、ship、taxi等,借此引出本单元主题,并板书: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让学生进行回答,学习新单词的发音和读法。接下来,教师可将上述句型放在学生的对话中,并要求他们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互相分享自己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学会使用句型I come to school by ...进行回答,掌握介词by的用法。将新单词放到句子和对话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且让他们综合运动多种学习方式,可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实现新知拓展的优化整合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让学生以积累为基础进行适当拓展,突破教材的限制和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巧妙迁移至具体情境中,实现自然延伸。小学英语教材中针对各个单元主题的编排,大多都属于连续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可对它们进行统筹规划,适当调整顺序,实现文本重组,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在以固有经验为前提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再通过循序渐进的课时安排,可实现新知识的逐步拓展和升级。

篇13

适应是人一生都要不断面临的问题。学生在进入高职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适应高职新生活的问题。在整个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又要不断面临专业课学习、适应实训实习、适应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的适应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就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高职学业,更顺利地走上社会;相反,如果学生适应困难,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对整个高职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高职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高职心理健康课关于适应的教学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重要课题。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适应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应选取好教学的最佳时机

高职心理健康课通常安排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按照通常的课程教学顺序,会首先安排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单元的教学,然后安排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等单元内容的教学。其实,关于适应的内容最好的教学时机是在学期初。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前两周,正面临着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进入新环境必然经历一个适应阶段;更重要的方面是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学校,他们对新环境的想象带有年轻人所特有的理想色彩,现实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因而高职新生很容易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心理健康课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能够打破传统的顺序,首先安排适应单元的内容,就直接起到了帮助学生适应高职生活的作用,同时借此引发学生对今后适应的思考,总结适应的方法和途径,这样选取教学时机可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效果。

二、要安排好教学的进程

适应单元安排两次课为宜,每次课1.5小时,两次课间隔1周。学生刚进入学校,交往的主体是班级同学,同时心理健康课也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并且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讨论分享需要学生彼此有更多的信任,所以,课程应首先帮助学生适应班级的人际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反思适应的内涵、适应的意义、适应的方法等。两次课的顺序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进程。这样的进程安排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适应的内涵,更深刻地认识适应的意义,更有效地把握适应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达到提高适应能力的目标。

三、要设计好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一次课可以通过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到与更多的同学彼此认识、了解、记住的愉快,并且大家能够归纳并分享在新环境中尽快互相认识、了解、记住的方法。最终学生加入到各自的小组中,对班级、小组建立归属感。第一次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真正适应班级的人际环境。一周后的第二次课,要进一步巩固小组同学之间的信任度、密切度。然后在融洽的气氛下探讨关于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入学适应的现状理解适应的问题,启发学生总结适应的方法。第二次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适应的内涵,理解“调整自己”是适应的关键点。

四、精选教学活动是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第一次走进课堂,学生在选择座位时的特点是选与自己相对熟悉的同学邻座,比如同宿舍的同学、同乡的同学、同性别的同学等。所以第一个活动教师就要让学生把关注点放在全班同学,放在更不熟悉的同学身上。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刮大风的活动,通过减少座椅,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找座椅上而不是跟谁邻坐上。这样,多数学生会与相对陌生的同学邻座,大家都处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