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⒈⒈标题
标题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整篇论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标题名称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引人注目。题目要新颖,醒目得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切忌“体会” 、“浅谈” 、“管见”之类用语,否则显得肤浅、俗气。⑵简练明了。标题字数要少,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若标题偏长,可增设副标题。⑶便于分类。标题要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能看出研究内容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类型。
⒈⒉摘要
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
⒈⒊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 ,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⑴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⑵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⑶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⒈⒋正文
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三部分。
⒈⒋⒈方法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命因独特而灵动,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注重步调一致,要求统一,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承认其个性,尊重其个性,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尼采语)。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同样,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2)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3)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得动态、发展,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充分准备,奠定研究基础,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2011年9月—2011年11月)。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骨干引领,深入研究(2012.11-2012.2)。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研究,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三)总结提升,全面推广(2012.2-2013.6)。
本阶段,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完善成果,总结提高(2013年5月—2013年9月)。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课题研究,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开设观摩研讨课,撰写论文等。
(二)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标准》等文件,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个案(追踪)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并总结规律,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制定差异性目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分析所教的学生,具体到一节课,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创设情境,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如:充分利用校园网,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个性化教学,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优化课堂结构,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评、互评,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而且活化作业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依据自身资源,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英语外教)、Sinja(德语外教)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从而为比赛服务,整堂课设计合理,目标达成率高,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5)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渗透“理想、幸福”教育,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材,统一结论,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并有60篇于各级各类刊物,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其实,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研促教,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篇3
二、结题组成员的组成和作用
结题组由以下成员组成:结题组组长,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结题组成员的作用是听取结题汇报,审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成果材料,审阅学生的结题报告,并针对该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实施方案、可能的结论等提出问题),最后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三、结题的程序及实施过程
(1)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含有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或作品),并有引文注释;②概述课题研究价值、课题创新点及先进性、课题研究不足及改进思路;③概述课题研究收获、感悟、反思;④列示课题(参考文献)。(2)申请结题。结题现场要求参与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参加。(3)在结题会上,活动课题负责人向结题组汇报结题报告(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4)结题组成员听取汇报,审阅过程性成果材料和结题报告,并进行提问,由活动负责人或成员答辩,形成结题组成员与参与活动成员问答互动,相互交流沟通。(5)结题组成员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四、结题成果的表达方式
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旨在反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最终通过结题报告形式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五、在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1.科研方法的指导
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信息,而结题中更多地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
(1)由表及里,寻根探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2)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3)联系实际,巧设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去拨动学生的思维弦脉。
3.学习形式的指导
篇4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篇5
1.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理论―实践模式、问题探讨模式、课题研究模式三种。本文要讨论的是课题研究模式,即选择一个课题,然后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五个阶段:产生问题、确定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成果汇报。每个阶段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且在分析讨论中可能会形成新的问题分支,或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支持,因此学习可能要转到新的分析研究中。所以这五个阶段相互推进、相互融合,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评价贯穿着五个阶段的始终。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在对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在该方案中我们着重展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各个阶段中的作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真实的网络环境;体现了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新变化―师生活动的频繁和师生互动的增强。
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划分
1.产生问题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有意义的论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真实情境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感兴趣的项目,使解决问题的需要成为学生的内在动机。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展开。要为学生提拱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知识,让学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要为学生提供课题预备知识,让学生对将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些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获取信息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进一步深化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和该学科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写出对资料的简单介绍,上传到服务器的指定位置。
2.确定问题
经过问题产生阶段,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难问题,诸如自己的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无从下手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利用这种学生求知的内需,将个人问题转化为群体问题,发动群体智慧,帮助学生立题研究。
教师的主要活动围绕提供支持背景资料、组织讨论、帮助形成研究主题展开。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推荐合作伙伴,形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
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提供网上资源情报,上传研究性学习方案展开。首先,学生查找并整理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求助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等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开题报告上传。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寻求专题资料、智慧资料、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3.展开研究
学生经过立题之后,对于课题已作了细致的思考,这时可以运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进行实践,并初步得出结论。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视角和感受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成员能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的活动围绕跟踪活动进展、协调小组活动展开。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设置必要的挑战和干扰,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应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需求,适时给予帮助、引导,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整理信息的方法和学习活动日志的范例,指导及时记载研究情况。
学生的活动围绕搜集、分析网络资料,进行专项研究,提交活动日志展开。学生要将活动日志及时上传到服务器指定位置,并就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在BBS中进行讨论。
该阶段网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上传活动日志并及时反馈信息、寻求智慧资源、解决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
4.分析讨论
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对话交流,因此要将研究的活动日志放置于公共社区予以分析和讨论,课题研究小组需要为自己的结论答辩。课题经过分析讨论后,可能使研究小组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的课题,从而转回到重新查找资料,寻找新的论据,修正结论和展开新的研究。尽管分析讨论有时不能马上产生最终结论,但这也是得出最后结论的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经过一次或几次反复讨论之后,他们就可以产生比较成熟的结论,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活动围绕采集疑难问题、提供指导意见、给予情感支持展开。教师要参加学生的讨论,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给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很好地组织和控制讨论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活动围绕小组协作学习展开。学生小组将各组的活动日志放到网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获得帮助,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别人分享。
5.成果汇报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学生得出了较成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发表研究的成果,要避免专断地替学生作决定。小组成员也可以在成果的同时,附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成果的充分展示和鼓励,另一方面是供其他学生研究中参考。
教师的主要活动围绕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小组互评、促进成果推广展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结题报告的形式及其优缺点的介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结题报告的制作及WEB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开展结题讨论和交流。
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创作结题报告、上传研究性成果展示。学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以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浏览结题报告并发表评论。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成果的平台、交流沟通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的环境。
6.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作出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以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健康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的真正全面实现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特别强调过程性、真实性、灵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种。
篇6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英语研究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4.教师成为更加主动的学习者。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有教材可依,导致有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不思进取。而面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教师无优势可言,同学生一样,要学习的知识太广阔了,从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课题所涉及的其他专业知识都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否则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需要。
篇7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四、实施英语研究性课程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以协调者或协助者的身份出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麻烦。
2.教师不再是权威,对教学内容不再具有垄断。不是教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课题所需的各种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很多知识已经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烹饪、营养等。
3.教学方法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灵活多变性。
篇8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篇9
而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会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学生有学习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恰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果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对知识掌握牢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物理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和广泛,学生经常接触和应用,这样就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融入研究性学习,将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在物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提出课题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选择课题,而课题的提出至关重要,因为一个课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和成败关键。而现在学生还不太会选题,容易出现课题过大或太偏的情况,如有的学生提出“生活中有关力现象的研究”,这种题目太笼统,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很多,没法研究,还有学生提出“关于黑洞现象对人类生活影响研究”,这种题目当前科学界都还处于理论阶段,查资料很难,学生自己更没法研究,不能深入实施。所以教师在这一个阶段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或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课题,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应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物理基础和学校、家庭的条件出发进行选题,这样才容易实施。具体来说可从物理规律上进行选题,如:“研究影响滑摩擦力的因素”、“各种液体的折射率”研究、“液压千斤顶的原理”研究、“不同水的电阻率测定”研究等;也可以从物理实验上进行选题,如:对“超重与失重实验的改进”研究、用注射器对气体实验定律的研究等;还可以从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物理现象等方面进行选题,如“氟里昂对大气的影响”研究、“温室效应”的研究、“菜刀上的力学知识”研究……研究课题。
2、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提出课题后,教师应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设计出表格,比如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答辩记录表、访谈表、实验记录表、结题报告书、结题答辩表等一系列表格,要求学生对表格内容进行仔细认真的思考后再进行填写,让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作为教师还应对学生所选择的课题引导他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如对课题选择的背景、研究课题的方法、涉及的物理知识、实施的方法与步骤等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与探讨,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
3、要注意强化实施过程的指导
由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一阶段做不好就得不出满意的结论,学生就得不到完整的锻炼,比如我带的一个小组对超重和失重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想把原来用手拉物体加速(减速)运动改为用电动机带动,这就需要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及正反转,以及功率的大小计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查阅哪些资料、弄清楚原理,知道需运用哪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比如对弹簧劲度系数的研究,教师可指导学生应学习哪些知识,然后让他们绕制不同的弹簧来研究劲度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083―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发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但在农村高中,由于师资紧张、观念落后等许多原因,仍有许多地方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即使开设了,也没有专职教师指导,形同虚设。尤其是一些政治教师对其不够重视且缺乏引导性,使学生丧失了对学政治的兴趣,至于研究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下面笔者就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农村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客观要求
1.政治课教材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明确指出,教学要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要求要使学生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提高适应时展、社会进步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些教学目标为教学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使理论联系实践原则能够得到真正贯彻执行,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政治课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基本要求中,在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一些重点内容上,均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从而非常明确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效地鼓励和引导。
2.深化政治课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村高中,课改程度不如城市,在政治课教学中,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还很普遍。政治课的教改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学习方式要有所改变,以创造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以参与性学习代替被动式学习成为一种必然,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恰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实践性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在农村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
(1)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就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发现问题。教师不给提纲和思考题,学生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想象力。
(2)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学、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其问题可能是对概念、原理和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甚至是与教材内容较远的。或者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这时该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可让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解答自己同学的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可参与讨论,但只是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引导者,教师可有目的地将讨论的问题引导到课文内容上来,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答疑解惑,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当学生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适当指点。
2.课堂外开展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实施类型课题型。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某一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如“农民收入情况调查”等。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合作研究等形式,以小组合作研究方式最为普遍。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准备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有何意义”、“如何开展”等,把学生带入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
了解学生情况: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等,以便于组织和协调研究的力量。成立合作研究小组,包括研究小组成员名单,小组成员的分工,确立指导教师等。
课题立项:学生申报学科课题,教师筛选,课题确立后即可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括课题名称、立题依据、研究目标、预期成果、课题实施计划等。本阶段是实践体验阶段,可用科学方法动手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
篇11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规定从2000年9月起开始在初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教学大纲的必修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切实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5年多的探究,笔者初步摸索出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流程
1.确定课题,制订方案
分成小组、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创设情境、捕捉时机等方式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范围和主题。
2.获取信息,选择方法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主要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是科学的选择。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行为的、静态的成果、动态的实践、外在的形象、内在的体验、物质形态的、精神状态的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而且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更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综合研究,解决问题
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4.成果展示,总结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方法
1.选题
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正确地选择研究课题是研究活动的起点,选题不仅决定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完成课题研究应该采取的方法与途径。选题恰当,将会使研究活动事半功倍;选题不当,可能使研究活动步步被动,甚至一事无成。
(1)选题的基本原则
①实际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
(2)确定研究问题
①要善于观察和思考;②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③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
(3)确定研究方向
将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以后,会发现可供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所以需要把问题变为课题,进而确定研究方向。
2.开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开题是指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订一个可行的工作计划,为即将开始的研究提供一个工作框架。开题报告是指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1)开题报告的设计
①内容设计
在开题报告中要扼要地阐述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有时可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这部分内容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开题报告中要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具体工作程序,包括任务分工的情况、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计划访问的专家及研究所须的条件(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另外,还要把时间安排好。
在研究方法的说明中,要写明是文献研究、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等。若是调查研究,那么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叙述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的内容,是为了阐明“怎么做”的问题。
成果形式设想是指预计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做成什么”的问题。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物模型、网页等。
②形式设计
开题报告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可以写成文章,还可以设计成表格,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研究者都必须回答开题报告中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即: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
(2)开题评审
开题报告是否可行,课题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问题在正式开题研究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论证。
3.结题与成果交流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概括,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交流、研讨分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思想碰撞,提升认识和情感;学会选用适合自己研究课题的形式来展示表达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掌握撰写结题报告的方法,从而增强归纳、总结、推理和论述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常用实践方法
1.查阅和整理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及微缩胶片等。研究文献资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题还是自然科学类课题的研究,都要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都离不开对文献资料的研究。
2.观察和实验方法
(1)科学观察法
(2)科学实验法
3.社会调查
(1)制订调查方案
(2)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
①问卷调查
②访问调查
③实地调查
4.信息处理
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无序的、原始的,深度不一,层次混乱。要想使这些资料能在研究中派上用场,必须要进行一番处理,使之变成有用的素材。这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研究的结论。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点
(1)谋求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
一方面要使评价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
(2)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第一,改变以往评价主体的贵族化、领导化和少数化倾向,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型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或途径收集信息。第三,评价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实用性、可行性、正当性与准确性等四个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如过多的“填表学习”等。
(3)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知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没有反思的过程,只能说有经历而无体验。
2.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构成
(1)过程性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主要评价学生参与课时量、参与态度、在活动中情感体验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和活动的收获与成果等方面内容。
(2)终结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就是对研究成果的评价。通常研究成果通过结题报告来展示,所以,终结性评价实际上就是对结题报告质量的评价。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的具体方法上,研究性学习主要采用自评、小组(互评)评和教师评的方法。
五、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
篇12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一是自主性,二是开放性,三是重过程,四是实践性,五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重自主。
自主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例如:在上完的《鲁提辖权打镇关西》后学生想研究《水浒传》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学生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服装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方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开放。
21世纪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知识信息、经济信息正走向网络化、全球化。开放的时代必将摒弃传统落伍的封闭式教学,呼唤一个开放的教育以适应其发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性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呈双向暴露态势,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发学生进人积极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局限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3.重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
4.重实践。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雨露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文的熏陶感染。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实践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将语文教育与当前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其关键在于体现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向校外专家咨询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通过上网等形式查阅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等等。
5.重探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科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甚至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不相同,但在强调形式、过程的完整性上却非常相近,它只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又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比较宏观的大问题,还可以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寻。
6.重情感。
社会性、人文性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体验创新的乐趣。
7.重人文。
《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另外,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8.重体验。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甚至将之升华。
9.重综合。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从“母语教育”大语文教育“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中整合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把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积淀性、信息的传递性融合起来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的界限,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1.指导研究方法。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2.指导选题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往往会圈定范围,甚至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这样就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情况来看,限范围选题时学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题特别多,而无范围选题,学生的选题内容丰富,有许多选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象,创新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选题尽管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合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做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3.指导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研究。由于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象得出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l)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做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组际间适度的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进行组际间互查,相互督促,相勾.启发;
(4)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指导结题过程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鉴于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给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指导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如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等。通过集体辅导或提供必要的结题样式等方式,对每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有关建议,调查报告等上报有关部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产权意识。
四、语文研究的性学习成效
篇13
文字的整合是积累、梳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部分文字的整合也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文学的整合是对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检验,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学作品方方面面的解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自我理解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实际上语文的这几方面的研究型学习是最具有语文味的,也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来展开。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其认知度和知识的广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最好紧扣文本于课文中进行,这样是对课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利于平时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新的见解。如教学《鸿门宴》中,学生阅读时,发现鸿门宴中描写了危机四伏的矛盾关系,但是几乎没有着笔在宴会上,于是学生在读到“赐之彘肩”时,想到这场宴会是否有蹄子汤这一说,鼓励进行考证,最后定题——鸿门宴席上是否有蹄花汤这道菜。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在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阅读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郗鉴选择了王羲之当女婿?有一个异样的声音说王羲之当时很性感,于是这个课题可以做这样一个引导——东晋人的择婿观。其实进行对文本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观点也比较多。能够入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其文学而言,在文学史上堪为经典,在文字的考究上自然也不会缺乏文字的精准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也可以激发学生很多的观点。如在《荷塘月色》中讨论让学生咂摸用词之美时,学生自己会选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或者会选到“薄薄的青雾浮起来”,便开始咂摸“泄” 和“ 浮”这个字了。还有些人会选到“田田”等的叠词,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发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等千古名文都有这些词的使用,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叠词,然后探讨叠词的使用方法等。甚至很多学生发现该文还有修辞之美,可引导学生总结更多的修辞,引导他们去探究修辞之美。高一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度低,也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观点,但是多数缺乏严谨的考证精神,这时也只能是重在引导推进研究型学习的进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