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无论是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实际学习,也都存在着数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创设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小学教师在讲解“乘”的内容时,首先问学生:“周末,小红和妈妈一起去集市买鸡蛋,一共有20个鸡蛋,每个1元,那么同学们算算小红妈妈买的鸡蛋一共有多少钱?”这种在集市上卖鸡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见微知著,有本有末,学生的学习热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数学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课堂上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更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大部分小学数学来说,联系日常生活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学生上学都是步行或者骑车。教师便可以要求小学生测算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运用“速度”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从自己家中到学校的骑车速度和步行速度。这样,小学生就会逐渐明白数学应用于自己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篇2
一、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为数学开展做铺垫
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阶段教学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终点,使得学生在小学过程中不再是“漫无目的”,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很漫长。而通过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方向与位置》这一章教学的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预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数学教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进行了解,为数学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在家的什么方向,学校的大门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让学生进行预习心得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化,加深学生教学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而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好的弥补了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克、千克、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首先,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好一个称重器,以保证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然后在教授学生教学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物品进行重量的估算。如学生的铅笔盒、铅笔、课本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等,然后数学教师再对学生估算的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对于课前预习预习来说,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使得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都是与教学重点相关,只是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知识点的意义,只知道这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通过课后作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面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地板或者是瓷砖的面积,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个多少块地板或瓷砖,从而计算出家庭的实际面积。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块空地,在空地上画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发动学生站到正方形当中,直至占满,让学生数一数一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每个人的平均面积是多少。通过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数学是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生活中的数学,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篇3
2)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可以知道:我国小学数学学习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仅是被动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以传统的黑板教学为主,很少主动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授课时主要参考学校指定教材,实行填鸭式教学;通常一节课都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听,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后还需要面对一堆数学作业;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因为对它感兴趣,而是迫于高考压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倡小学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生活,以此来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
3)资料显示
我国中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差,虽在数学类竞赛中表现优秀,但他们并不能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美国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他们往往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过分追求生活原型 学界一致主张:我国小学数学应进行改革,将枯燥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才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数学教学。但是在知识讲授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已经熟悉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硬生生给部分与生活化毫无联系的数学知识套上生活化的外衣。比如,为了追求新意,在课件设计中胡编乱造,部分知识讲解毫无科学依据,以致误导学生。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虽然提倡数学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但没有必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刻意硬性设置生活化场景。
1)与生活挂钩形式化
通过研究发现,不少小学数学教师看似将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挂钩,但实际却是走向了形式化。正确的数学教学方式是: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尽量让学生主动思考,以此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篇4
《新课标》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最向往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我设计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的举例游戏。如问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一双手呢?两双手呢?三双手呢?这里请几名学生伸伸手,其余的学生数一数。再如问学生:一辆小轿车有几个轮子?那么3辆这样的小轿车有几个轮子?能列算式吗?接着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发现到了什么,说一说。又如问学生:一双筷子有几根?2双呢?5双呢?你能列算式吗?这样让学生抢着一一作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已将生活素材转为数学问题。还可以要求生生互动提问比赛:同桌合作,每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得10分,最后比比看谁得分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数数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简便算法,就是日后学习的乘法,感受到了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通过贴近生活背景来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关注生活体验,培养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预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易于接受,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生日》这课时,大家知道,过生日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事,更是非常熟悉又重要的日子。我为了让学生统计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先为学生提供了非常美丽的四季图片,让他们欣赏“美”之后,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猜一猜会在哪个季节,再根据学生生日的月份有意识地按照四个季节的顺序排列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划分,最终知道自己的生日所在的季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统计过程,其间不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而是组织学生选用“贴色卡”的方法统计,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颜色卡来表示生日的季节,并让全班学生一一上黑板贴色卡参与其中。最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有的结论都由学生自己得出。这样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育方法。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需要统计,统计无处不在,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关注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初步的数学思想及数学能力,让他们的应用意识提高了,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得到拓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问题。
篇5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学“比多比少”,我设计了“玩豆豆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个学生,分别从预先准备好的信封里随意抓豆子,通过具体的数豆子,观察,比较,判断,从而理解“多与少”、“多几与少几”。并注意沟通加减之间的联系,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问题:甲篮与乙篮都放了一些苹果,现在从甲篮里拿出2颗苹果放入乙篮里去(教师边讲边演示),这时甲篮同乙篮里的苹果一样多。问:(1)原来甲篮里的苹果多,还是乙篮里的苹果多?(2)原来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的苹果多几粒?学生分组讨论,由于甲篮和乙篮里的苹果数量不知道,不能用减法直接求相差数,因此题型有新意,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始时,不少学生误认为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多2粒,后来有的学生经过再思考,对这个结论产生了疑问,最终学生才明白,甲篮里的比乙篮里多2个2粒,也就是4粒。教师新颖灵活的课程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了生动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医院,开展找朋友、夺红旗、接力赛等形式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受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二、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训练思维品质,促进思维发展。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可创设春游情境,让6个学生举着分别代表各班人数的牌子,一年(1)班38人,一年(2)班40人,一年(3)班45人,一年(4)班40人,一年(5)班34人,一年(6)班42人,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想出比教师更有创造性、更巧妙的解题方法。又如让学生解答:小明带了15元钱,买4瓶果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15-1.5×4)÷2.5=3.6瓶,计算后发现结果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答案不能是3.6瓶,0.6瓶怎么买?有的学生认为四舍五入法,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可以少买一瓶果奶,省下来的钱和找回0.6×2.5=1.5元,合起来还可以买一瓶矿泉水;有的认为可以讨价还价,仍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买便宜些的矿泉水,如一元的矿泉水,再买果奶……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教师不加否定,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篇6
一、挖掘教材资源,搜集生活化教学素材
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以人教版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这些美丽的主题图,多数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审视这些主题图,探寻这些图中所蕴藏的内在魅力、数学知识和素养。通过主题图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内容以学生数学的生活情境表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参与性和主动性。这些主题图有很多是活动类的,为师生提供了一些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揭示和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教师还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上网、看报纸杂志时,多搜集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并及时分类整理,作为生活化教学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对这些素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对其进行自主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并将其与生活中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灵活整合,进行恰当重组,以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境化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利用既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顺应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且,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更差。
首先,课堂导入生活化,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通过自主加工,把教材还原成现实生活,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生活经验出发,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和畏惧感,帮助他们对新知识有良好的初步认识。其次,课堂例题生活化,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选择和改编,让题目更加充满生活气息,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其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分组练习、自主讨论等方式,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结论更加信服,而且通过这种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课堂语言生活化,教师自身要注意尽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鉴于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学习。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应用中提升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而且,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让学生逐渐习惯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找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让学生练习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生常见的情境结合所学知识,编制成富有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学着去思考和解决。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数学教学包括小学数学教学,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对身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中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最终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构建起数学模型,实现知识的数学化。
参考文献:
篇7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并为生活服务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范围出发,有意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深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目前小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不乏形式化倾向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的确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生活化”而有意创设虚假的教学情景,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或与数学联系很少,以至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主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新华服装店出售一套衣服,售价是55元,刘刚家里仅有10元面值的人民币,刘刚至少要带多少张这样的人民币,可以买下这套衣服?
生甲:至少要带6张,面值共60元。
生乙:我认为买55元的衣服,应该带7张,除了买衣服,还要付车费的。
生丙:要带5张,共计50元,理由是服装售价55元,可以要求商场给打折。
虽然学生乙和学生丙的说法都不切合题意,但教者却认为应该允许它存在,更应该为这两个学生的精彩表现而鼓掌,并讲述了两条理由:
1、只要合理,就应该允许它的存在;
2、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乙把多余的钱用于车费或买其他东西,这固然可以说明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全面。学生丙用50元跟服务员讨价还价,也能将服装买回来,这固然可以说明这位同学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是他们的答案和数学有关吗?如果按此类推,肯定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异曲同工的解法。同样,“学习数学是为了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个观点固然是正确的,但并不能曲解,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并不能等同。合理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而是应引领学生进行更合理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生活化”更要把握好“度”,即选择生活素材应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
二、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
【案例】某文化超市最新进来12箱文具盒,每箱15个,每个卖10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师: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你打算怎么卖?
生1:“我可以零售,一个一个地卖。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算共有多少个文具盒:15×15=180(个);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0×180=1800(元)。
生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地卖。我的算法是先算出每箱文具盒的价钱,算式是10×15=150(元),再计算出这些文具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50×12=1800(元)”
生3:“我可以成套出售。先算一套卖多少元:16×10=160(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60×12=1920(元)。
师:咦?“每个卖10元”与“进来12箱热水瓶”两个条件好像没有必然联系啊,你是怎么将他们“凑”在一起的呢?
生3:假如我是超市老板,进货时会考虑到文具盒的颜色和图案,我会进12箱颜色和图案互不相同的文具盒,可以从每箱中各拿出一个,将12个配一套出售。
师:假如我是顾客,我就不愿意也不需要成套地购买文具盒,你会怎么办呢?
生3:这正是我要接着说的。为了刺激顾客购买,超市可以用买一套文具盒赠送一份礼品的方式。
课堂变成虚拟的生活超市,数学知识也回到了它本应存在的天地――生活中。各位“超市老板”就在这样的“生活化”数学中各显神通:零售、批发、套售。于是数学回归了生活。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尽可能让教学内容和形式“生活化”又要尽量规避出现“形式化”,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追求“数学”和“生活”和谐统一。
篇8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认识路线”一节时,同学们在学完了怎样“认识路线”这一知识点之后,他们脑海中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从学校到欢乐谷应该要怎么走呢?教师通过这样灵活的、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小组思考出从学校到游乐园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则讨论从学校到达游乐园有哪几路公交车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一观察之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很多辆能到达,但是其中有几辆车是需要中途转车才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探索性的情境,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三、课堂上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物品的质量:一个书包、一支笔、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一个电饭煲,并根据自身对千克、克的理解掌握、分清孰轻孰重;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记录整点时自己在家的活动,记录在校一堂课40分钟下课时指针应该指示到什么位置;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家中所拥有物品(电器、线织物品、陶瓷、玻璃……)的数量情况,为父母整理家务时提供数据参考……这样的科学训练,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以致用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丁浩清.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课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5(12).
篇9
一、导入新课"生活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部分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能让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比较抽象,我是这样导入的:"昨天,我到书店,看到有一套非常好的练习材料,我想买几套回来发给每位老师,数一数口袋里只有60元,如果只买上册可以买30本,如果只买下册可以买60本,我很想上、下册一起买,算来算去不知道可以买几套,你们能帮我算一算吗?"学生信以为真,非常认真地解答起来,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基本要义。再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通过照相机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照相机是按照多少的比把现实中的人缩小,照出相片的吗?拿出你自己的相片,认真观察,和同位议一议,动笔算一算相片上的你和现实中的你的比是多少?"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生动浅显的生活小例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伊始,趣已生,学生焉有不爱学之理。
二、课堂教学"生活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创设开放的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这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十分熟悉,不用说低年级的学生,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用一些小数目的钱去买一些东西。因此,我摒弃那些繁琐、格式化的教学程序,将其生活化,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将教室变成超级市场(老师布置),教室中央的学生桌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用标签写上价格,几角、几分、几元几角、几角几分等,超级市场门口(教室门口)有收银员(2---3名同学),其余同学到超级市场,用自己手中的钱(真钞票)去购买一样或几样的东西,在你卖我买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的一些关系及进率,带着满载而归的喜悦,重新回到课堂,让学生陈述一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即用多少钱?卖多少东西?找了多少钱?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本课要点:1角=10分1元=10角,仿真、趣味性的生活课堂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有些课堂教学中,某些数学知识不适合匹配出生活原型,那么可以针对本课知识挖掘一些生活实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学校伙房一餐的开销:4千克青菜8.4元,1千克西红柿3.5元,肉类17.5元,调料2.5元,共用去多少元?再如学习"利息",让学生填存款单与取款单等。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现实化了,学生不但学得有趣、学得快,记得牢,而且还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这样,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舞台,学生们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着创新性的思维活动。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领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数学在孩子心目中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布置少、精、活的作业,让作业处处体现"生活味"。如学习"百分数"后,布置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里电话月租费占本月话费的百分之几?本月话费比上月减少(增加)百分之几?再如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后,我是这样安排学生家庭作业的:让学生量出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对于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很显然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体验,回校后学生的方法可谓灵活多样。生(甲):我家离学校很近,只用500步就到了,我先量出我一步跨出的长度是0.6米,然后算出500×0.6=300米就行了。
生(乙):我是用骑摩托车计时的方法测出来的,我家离学校较远,我坐爸爸的摩托车,让爸爸匀速行驶,我坐在后面计时,然后用速度×时间算出了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通过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真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篇10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符合教学规律的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是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学生应试的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数学教学生活化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数学知识的教授也不再只是简单呈现,而是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探索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学生主动型的发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开展教学,并且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又发现和掌握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1.3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数学课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数学课就会变得枯燥乏味。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一些运算符号、定义、公式的练习,与实际问题联系不大,久而久之,对数学课兴趣下降。通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全部来自于周围的社会生活,4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学习问题解决得方法,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更是通过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了现实问题,而感到很有成就感,从而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2.1灵活使用教材,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的元素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合理处理教材内容。
3.1.1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当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内容越密切,学生接受起来越容易,掌握得也越牢。但是学生所学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感觉很陌生。对于这些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删除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教学内容。书本上的一部分例题和习题都可以改编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所学内容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部分还是存在一些固定式的例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一起在课堂上解决,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第七册应用题求两商之和(差)的应用题这一内容时,S觉书本上的题目有好多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进行了教材重组。
3.1.2引入合适的生活实例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教学内容有事比较枯燥、抽象、概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由于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接受了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把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从学生生活中找实例,跟円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数学的学习。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存在的角,自己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数学学习变成生活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亲自体验,充分激发学习的动力。
3.2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境,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其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主动中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需求。
努力做到:引入新课生活化,学习例题生活化,课堂练习生活化,课后延伸生活化。
3.2.1选取现实旳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情境进行改编和加工,甚至可以改变教材上的教学情境,自己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就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相信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寻找现实生活素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真实性和可行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模型,体会数学思想、感悟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和教学联系起来,让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充实数学文本。如刚开始教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可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来进行重新计算。要求一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也可以自愿到另外的小组去,小组人數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少。然后根据小组内人数变化的情况,进行加咸混合运算。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3.2.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学中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把学生难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转化为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现问题,通过猜测、实验,最终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地应用实践,积累更多新的数学经验。在选取的生活情境内容时要容量大,这样可以让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这种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这也是数学的魅力。
3.2.3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改编和加工,重新整理学习内容,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的实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多种方法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创设生活的数学课堂,体现教学过程生活化。在作业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活动、幵放性强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把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把积累的经验验证于课堂上,体现作业设计生活化。
3.2.4游戏启发式生活情境
在游戏式的活动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反思,归
3.3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会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生活服务,这是数学的本质。实现“生活——数学——社会——数学……”的不断往复。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只有在R常生活中充分运用,才会使学生真正会用,才会真正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下来。
3.3.1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的装修问题已经进入很多家庭,在小学生的生活中相当常见。老师可以在学生学习长度的测量、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等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的房屋进行测量、计算。通过对房屋进行测量时,学生可以体会到选择测量工具的方法,将相关教学内容与房屋装修结合起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盘然。
上述例子,
3.3.2选用合适的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通过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鼓励学生用写数学周记、数学故事、数学论文的方式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
3.3.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促使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以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用数学中学会的方法来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
3.3.4展望生活前景,创造高于生活
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数学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数学不是我们常说的枯燥、难懂,而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数学课堂的魅力。生活化的数学不是抛弃现有的数学教材,而是对现有的数学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走进数学,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让数学课堂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遇到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学习时,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才会更有生气。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
篇11
1.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①知识技能目标;②思维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目标;④应用能力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以便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生活化
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①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②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五、研究方法和进度
1.研究方法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①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②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③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2.具体步骤
步骤如下:①准备阶段,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②实施阶段,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③总结阶段,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第一,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第二,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
七、研究过程
1.加强培训和理论的学习,指明方向。
近年来,学校注重校本培训,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了了解数学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科研动态,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不惜经费,委派多名教师参加“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将新理念和新方法带回来。着眼于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
2.调查取材,明确研究的目的。
我们进入课堂,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了解第一手材料,选取素材,然后,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好实验班和实验教师,重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3.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情境的方法:①创设描述性情境;②创设直观性情境;③创设体验性情境;④创设欣赏性情境。
4.挖掘生活化内容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从以下两方面展开:①从教材中挖掘;②从生活中挖掘。
八、研究的结果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总结、积累经验且实验效果明显。①通过研究、实践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②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问题与反思
篇12
应试教育在我长期影响教学理念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没有成为教学的普遍实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中对于联系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没有加深认识。老师注重对于教学知识的传播,忽视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一种“舍本逐末”的情况。数学家华罗庚说:“……日用之繁,处处都用到数学……”。数学知识师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联系生活、应用数学能力培养的确实、对于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多样化的忽略,学生本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感受到一种生活的趣味性,忽视了“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近年来,新课标在国内教育改革中发挥重大作用,不少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的本质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加深理解的教育。
二、深化理解教学的具体策略
1.教学内容的重组
教材的灵活运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大有裨益。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性成正比。与生活联系的越紧密,学生越容易接受。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把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进行删减。直到,所传授的每个知识点、每到习题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一些固定模式存在的习题,老师要对其进行改变,符合学生生活的场景,贴近生活的现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运用相互匹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开设专门的课堂解答环节。例如,展示在奥运会比赛中女子双人跳的成绩,提问学生这些比赛成绩都是用什么形式来记录的。引导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记录作用的认识。
2.联系生活的情境创设
越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就越强。首次,应该在课堂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情景,将这些预设的情景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联合起来,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习的求知欲上升。将课堂生活化、教学例题生活化,延伸知识的教学。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一次百米赛跑,记录下每个学生的成绩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计算每个人的成绩相差的多少。其次,可以选取生活中存在的情景。对于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改变,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生活情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身边。寻找生活中情境素材要兼顾好可行性和真实性。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在探究数学问题、数学模式中,要注意学生实际眼界的开阔,在可以操作可以触碰的场景中对于知识进行深化理解。例如,每个人脚的长度都不同,女同学脚比较小,男同学脚比较大,计算两个同学脚的尺码相差多少。再次,还可以构建开放式的生活场景。对于课内知识的拓展,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只有学生在实际的情景设置中不断实践感受,更广的思考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被应用。通过开放式的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创设情景要多元化。情景的创制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要达到生动有趣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实物道具、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创设情境中,实践完成数学学科知识的应用。在课后作业布置上可以把实践活动作为新颖形式的科目作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数学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检验。例如,爸爸买了一瓶色拉油,色拉油的重量不等,有200ml,300ml,500ml,价钱分别是19.5元、23.6元和43.5元,问不同重量的色拉油价格相差多少。此外,游戏形式的生活情境设置,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活动,进行同学间的比赛竞争,使学生在联系生活的时候,记忆更加深刻。
3.在联系生活中体会数学
篇13
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强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1.在操作实践中发现。为了学生在学习教学知识的同时能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趣味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教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要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趣味实践操作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如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量一量课桌、教室、篮球场等的长和宽,计算面积等。又如,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后,可设计一个“春游活动方案”。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通过这些模拟性的趣味实践活动,能使数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
2.在实验操作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和态度。如在圆锥体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直尺、水、细沙、大小不一的圆柱、圆锥容器等研究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所需材料,分组实验、讨论,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发现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科学家那样研究事物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过程。
3.在调查应用中发展。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大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殊的应用价值。如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由结合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学校门口各类车辆的流量,查阅各类尾气污染的资料等。然后,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写出《校园周边环境调查》的小论文。在数据解释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更能提出许许多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拓展了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探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境、发现数学。要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构建开放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