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定级汇报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逐渐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中外高校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方兴未艾,涉及领域包括人才引进、教师进修及培训、学生流动、合作研究及合作办学等项目。总体而言,我国的大学国际化存在地区和高校发展不平衡、学科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高校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满足于国际交流活动热热闹闹,处于从众或盲动的状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在理论上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刚刚开始探讨、研究,现有的研究也主要针对整个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评估,而没有针对校内具体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评估方案。然而,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由各教学科研单位实施,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是由校内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估得出,因此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任务也必须落实到这些二级单位才能有效的实施,绝非传统观念上国际处一个部门努力即可达成。因此,本项目力争建立一套符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共识,又立足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化建设目标,并从现实工作现状出发的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全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学校评估二级单位国际化发展水平、规划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和实施现状
1.国(境)外。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境外相继推出不少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有6种已推行或正在推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①经合组织(OECD)与“学术合作协会”(ACA)联合启动的“国际化质量评审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简称IQRP)指标体系;②“全美校园国际化调查”及“全面国际化模型”指标体系;③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大学国际化战略本部强化事业”评审指标体系;④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IAD-UE)“院校可选式评估: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⑤澳大利亚AUQA/TEQSA“国际化主题审核”指标体系;⑥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TWAEA)的“大学校务评鉴: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或审核的方式,着重考察高校国际化发展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情况;而且这些指标体系鼓励高校开展自评并提供相应的手册、指南进行指导,但大多不对高校做出判断性的结论,也很少进行分等定级或排名。
2.国内。综观国内当前学术界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陈学飞、陈昌贵、卢晓中、杨锐、胡亦武、吴福光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或发展的一些问题有过精辟论述。王璐、陈昌贵、陈学飞、徐岚、许迈进、曾满超、王鲜萍等人或课题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但上述这些指标体系大多停留在理论构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和评估实践。而国内近两年实施的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大规模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即为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对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进行的首次国际化评估和排名。此次排名,西南交大的课题组采用各高校公开的官网数据和资料,运用自己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排名。此排名推出时,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界对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关注。2014年,西南交大进一步改进了自己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的方式也改为向各校征询最新、最准确数据,评估对象也扩大到全国112所“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甚至还对近500所国外大学进行国际化水平评估与排名。华中师范大学在2013和2014年的排名中分别位列25名和28名。此项排名虽并非国家官方机构和部门推出,但其开创性研究和大胆尝试为我国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备的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提供了宝贵探索和重要参考。教育部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开展“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查和信息采集,并将信息纳入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基础数据信息库,并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有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国际化发展决策的参考依据。此次调查教育部使用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指标体系(普通本科院校)”下设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57个主要观测点,即三级指标。通过项目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近两年也开始进行国际化发展水平自评,或在校内对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他们分别建立了或简明或复杂的校内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国内兄弟高校的校内国际化指标体系做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比较。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方法。①文献梳理(library research)。通过对图书、期刊的调研整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定义和论述;对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几个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建构和论述进行综合、比较。②现状调研(field research)。通过电子通讯或实地走访省内外高校和高校国际化建设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国际化发展水平较高,甚至已有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大学,另一类是与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和学科类别相近的师范大学和文理综合院校,了解他们对高校国际化要素的认知、评估,及其在建立自己国际化发展程度评估体系中的经验。③意见征询。并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征询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对大学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国际化水平相似的其他高校国际化事务负责人,和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学院的教师、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收集建设性意见、建议。
2.研究实施。按照项目研究计划,2015年5月底前完成了文献梳理和现状调研工作。国际处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图书馆、网上电子资源数据库等广泛收集整理关于教育国际化的著作、文章,和关于建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论文、论述等;综合分析、比较近年来国内外知名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提出的大学国际化指标评估体系,提炼出可借鉴之处。并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调研,走访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考察、学习其在建立国际化指标考核评估方案中的探索尝试和实践经验;并收集了牛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多所海外名校的战略规划材料作为参考。
三、指标体系建构
在前期多方面、多角度调研、比较的基础上,201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处初步拟定了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在6月中旬召开的全校国际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汇报、介绍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认真听取了国际化领导小组成员和与会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会后修改后,6月底至7月在全校所有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发放问卷广泛征求意见。项目研究小组还充分利用国内、省内各类外事会议、研讨、培训等机会,向外校专家、学者、国际处负责人等征询意见、建议。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于2015年11月确定了《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联系本文作者索取)。
四、应用与思考
2015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处正式将《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发放给全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收集各单位2015年的国际化发展数据,进行评估。从该指标体系的首次应用,项目小组发现,一个高效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做到指标定义明确、统计范围清晰;另一方面要在实际评估操作中尽可能操作简便、易于实施,要尽可能减少数据填报人员的统计工作量,需要平衡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比例,既易于操作、收集,又能比较精确地反映一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念、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可见,高校国际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体现在学校办学的各个层面,是学校整体国际化与学院、教职工、学生个体国际化的统一,需要学校各二级单位认清形势与定位,科学规划,增加力度,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 Hans de Wit,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EC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