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实践环节,理论课程的巩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模式很容易使这样一个重要环节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真正达到实验与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任务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上机,自己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牢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个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步骤,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有进一步体会。在时间安排方面,通常采用理论教学在先,课程设计在后的串行方式,这种方式要学生在较短(通常36学时)的时间内完成从系统调研、分析、设计到编程实现的所有工作,同时还要编写出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往往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难免降低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论理解、能力培养的作用。
2.重心偏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基于应用的信息系统对于刚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仅用30多个学时时间,连具体的业务流程尚不能梳理清楚,课程设计对系统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上。因此,课程设计时间往往多数用于信息系统的细节开发与工具的熟悉,注重“微观”技术细节,而忽略系统“宏观”的构架,造成重心偏离、本末倒置。
3.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不足。在人员组织方面,一般有一人一题或3~5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任务两种形式,一人一题方式存在时间过紧工作量大的问题;多人一题方式教师难以判断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个公正成绩,由此造成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学生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与课程设计创新首先确定目标,然后从课程选题,任务安排,设计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1.精心选题。对课程内容和设计题目进行了精心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兴趣爱好,从案例库中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对每一题目做出相应的描述,并按题目类型进行分类,整个教学过程和进度在教师的控制中,并按以往经验估计学生会遇到问题,提前做准备。
2.收集整理成熟案例,建立相应的资源库。从教学过程、实际项目开发和网络资料中不断积累成熟案例的资料,逐步形成案例库。在每届学生进行完课程设计后,都及时进行整理,把合适的案例加入案例库中。
3.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于MIS课程设计,改变一人一题的做法,采取“项目小组”的形式,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改革后以4~5人的规模让学生自由组合,由教师确认。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具体要求如下:①各小组制订计划和进度安排:依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②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实验与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③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④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凋,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来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实验与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也学习了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4.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实验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实验与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还是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改革。根据课程设计特点,考核方式宜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三部分:设计文档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团队评价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考核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分为两次,第一次答辩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形成共识的系统方案、前期分析、设计和部分公共文档。后一次答辩针对学生个人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所应完成的内容进行答辩,要求进行系统演示。一般采用从小组成员中现场随机抽学生的方式,以检查每位同学对题目总体掌握情况和个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团队评价可以体现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主要由小组组长评价和责任教师评价组成。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0%)。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新改革后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效果理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学生通过实践对复杂、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理解得更深,结合的更好;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都有一定增强,通过答辩,培养了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在个性品质培养方面,学生的独立、务实、敢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勤奋肯干、团结协作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锻炼。该实验与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2
一、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专业成立于2000年,从属于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从专业成立伊始,学院领导在充分认识信管专业所呈现的多为管理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为管理学科的专业, 绝不是重复设立了又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前提下,确立和强调了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信管专业研究对象应该是实体的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使用所需信息来达成系统目标(通常以企业作为研究实体),而并不着重研究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东北林业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我们本着以林业资源为管理对象,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的办学思想,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林业资源环境与林业企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过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备了解与分析、改造现实系统,研究新系统的能力;能胜任资源、环境和企事业信息管理以及相应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二、我专业MIS课程体系发展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在2000级―2001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在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全面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专业知识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下,依据《专业目录》,在管理学科主线上同时设立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IS三门专业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国内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部分重复内容给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上造成一定困难。
在2002级-2005级培养方案中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两门课程合并成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MIS保持不变。
和我校一样,国内很多高校在大学四年级是开始讲授MIS课程,从国内大多数教材内容编排来看,都是将MIS定位为一门综合叉学科,导致本门课程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有着比较全面的、综合的掌握,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学、财务管理学、运筹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才有可能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在先导课程对某些知识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得对相关遗漏知识进行查补。这种情况既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又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缺乏系统性。为此,专业在制定2012年培养方案时,创造性地提出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课程核心建设课程群的思想,期待全面完善现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MIS课程群建设方案
我专业在保持《专业目录》中所提出的以管理学、 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三条主干学科不发生改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核心,以管理学(信息管理学、林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软件工程)为两翼的进行MIS课程群建设设计构想,形成课程小组,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更有利于课程组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群主要依据下列考虑进行设置:
1.以信息管理学作为先导性课程进行讲解, 信息管理学主要介绍信息运动规律和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的处理技术等内容。
2.目前的应用MIS系统绝大多数都会涉及数据库,所以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技术特点和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用,同时了解掌握网络数据库操纵语言SQL的应用特点。
MIS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信管专业的学科基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专业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授课内容主要侧重于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信息与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和实体的演变过程,信息系统的热点应用(MRP,ERP,DSS)、信息技术的基础等内容,所有后继的课程主要围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
3.林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与MIS课程紧密结合,前者选用的案例全部来自于黑龙江省级课题面向数字林业的关键技术研究,综合信息系统、森林经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技术于一体,除了使学生掌握一般信息系统所必备的开发工具和方法,同时了解了林业系统信息系统推广中3S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初步知识。前者是对MIS的实践的应用,后者作为MIS的理论进一步补充,所以将其作为MIS语言的后继课程。
4.经过了MIS理论和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习和林业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之后,必须要有一个综合性的实际开发训练过程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所以设置了以实际应用分析和开发为主的“信息系统开发实践”。
课程设置由单一到综合,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形成基本完善的基于MIS的课程群。当然,同时还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及java程序设计等配套专业课程。
四、完善实验室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MIS课程群建设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是否能有机地结合,所以进行实践教学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因此,我专业根据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了商务进销存系统,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上,我们主要抓住三个方面:一是实习基地建设;二是强化信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三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四是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横向课题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目前的实习基地包括: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中关村软件园。
第二,实验室统一规划,设备齐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拥有微机(60台计算机)、打印机(2台)、投影仪等硬件设备,拥有新中大ERP软件(价值60万元)等专用软件。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
五、真正实现理论、软件和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知识被划分成四大部分:
1.概念部分:主要由信息管理学和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来完成。
2.技术部分:由数据库原理、JAVA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来完成。
3.开发部分:由林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和软件工程课程来完成。
4.热点应用部分:由信息系统开发实践和ERP沙盘模拟实验来完成。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案例教学三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效避免了课程间内容重叠的问题,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打破在以往的教学中重复教学且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分析案例和实际动手开发的能力的模式,在课程群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案例起到了黏合剂连接作用,实现了系统开发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践的结合。
建设重点实验室,以用于支持更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研究。
六、结束语
MIS课程群中的课程都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课程群的建设与完善非常重要。我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与创新,以期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对学生教学效果和就业情况的反馈调查表明,MIS课程群建设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华.城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江苏大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KT2011526)、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A2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56-02
一、“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同时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集为一体,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江苏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主干的学科,力求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应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吸收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便毕业生能在通信、金融、电力部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还可以在政府机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共30个学时,包括24个学时讲课学时、4学时实验、2学时上机。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有:掌握“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理论,即信息、系统、组织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即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熟悉“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即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则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库、数据库访问应用技术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所以必须适时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在“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上,删除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比如信息的概念、计算机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补充VB编程工具、管理系统开发软件的介绍。
在授课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录像、动画、图片效果及网络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现场录像,使学生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讨论式、提问式方式中可提高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可以构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的方式灵活复习和巩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网络资源库的内容包括多媒体资料和知识单元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授课音频、授课视频等,知识单元资料包括试题习题、答疑资料、电子课件等。
三、配套课程设计
1.配套课程设计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当今大学,已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少学时内掌握知识,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按原先教学计划,有4学时的实验与2学时的上机,这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Visual Basic环境下,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配套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完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撰写一份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3]另外,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会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相互交流,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在软硬件上的要求如下:硬件环境上,处理器为Intel Pentium 166 MX或更高,内存为32M以上,硬盘空间为1GB以上,显卡为SVGA显示适配器;软件环境上,操作系统为Windows 98/ME/2000/XP。
要求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知识。VB中的“Visual”的含义是“可视化”,指的是一种开发图形用户界面的方法,所以VB被称为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B的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实现Windows的绝大部分功能,如多任务、多文档界面(MDI)、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动态数据交换、动态链接库(DLL)、子程序的调用等,尤其是动态链接技术,使得VB可以调用Windows系统的各种资源。
VB是在结构化的BASIC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因此是更出色的结构化设计语言,其具有友好的VB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在该集成开发环境中,用户可以设计界面、编写代码和调试程序。以上VB的特点,也使得学生能够很快熟悉掌握并能运用。
3.课程设计注意点
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其如何思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4]在课程设计中,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课程设计答辩时,要求学生详细说明设计中碰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4.课程设计实例
为了让学生巩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较好地运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教学安排中设计了实际工程实例要求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利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建立一套汽车轮胎产品仓库管理系统,完成产品入库、出库等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题目的完成,锻炼学生应用Visual Basic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如建立数据库、用ADO技术访问数据库信息,最后打包成一个可执行的应用成品文件。
四、科研教学相结合
学习“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学生能具有独立编写VB程序的能力,具有编写管理系统的能力。这不但为学生毕业之前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了基础,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院也可以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平台,以创新科研立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极大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结论
本文对“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加VB编程工具、VB与数据库访问等内容介绍,使学生能掌握当前流行的编程应用软件。本文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创新性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劲东,姜遇姬,吕辉.管理信息系统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MIS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立为专业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核心课。然而,当今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近二十年来,MIS在面临环境、概念、内容、技术路线以及管理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不注重实践环节等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更新和优化的思路,以适应外界环境及应用的变化,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MIS人才。
1问题的提出
1.1教材资料陈旧,缺乏针对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案例、实践系统等资料陈旧,针对性不强,是目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国内许多教材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开篇简单介绍MIS与管理、信息、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就按照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为主线安排章节。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管理和经济方面的知识体现得少之又少。再者,国外发达国家MIS方法论的研究主要以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和面向对象方法(Oriented Object Method)为主流,而我国大多数教材对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只作一般性的介绍,致使MIS教学内容陈旧[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内容。在授课中,文科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和掌握;而理工科学生却对系统规划与需求分析中所需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很少。同时,教师在讲授时,面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却没有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整理出教学框架和教学案例,大多采取“一锅烩”的方式教学。
此外,已有的很多案例也是若干年一直讲述的,体现不了当今时代变革对于MIS强大的冲击,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有学生大发感慨:“老师只讲他们知道的,根本不讲我们想知道的。”
1.2学生认知理念有偏差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很多是错误的认识,觉得这门课属于计算机课程,认为学习这门课就是要学习如何编程。所以计算机类的学生觉得学习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这些理论纯属多余,还不如多学几门语言来得实用;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本身不是很强,所以看到这门课程心里就产生一种排斥感,认为学习管理的不需要学习编程,从而不愿意去学习。其实,编程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最后环节,在这之前还需要有需求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而系统开发的成败取决于前期的规划和设计,而不是编程。正是存在着理念上的错误认识,学生才无法从深层次去理解“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的真正意义,不能认识到这门课是在教怎样开发一个满足用户需要的成功的信息系统。
1.3教学方法欠缺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为主。虽然有很多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内容没有改变,只是把写黑板改成了一张张的幻灯片,且内容多以书本为主,教学互动性差。
1.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充分地理解和领会,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以往的教学过程不注重实践环节,实践课时得不到保证,实践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甚至是走形式。
2改进课程教学的思路探讨
2.1改善师资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复合型的知识背景。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多,因而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属性;部分教师又对这门课程中的管理内容不够熟悉,从而将该课程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另外,很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他们一直做理论研究而缺乏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背后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具体运作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学校靠单纯引进教师来解决这些问题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可以将一部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去培养,或者参加各种实战培训。同时,也可以请一些具有很好技能的工程师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辅导。此外,可以要求我们老师加强与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改善师资水平。
2.2充实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且现在国内很多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企业管理模式一直在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充电。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只有教师及时掌握了MIS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管理领域、信息领域、经济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才能在讲授过程中真正实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承诺。
比如,讲授信息系统在组织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或影响时,要使学生从时代呼唤、组织需求、个人发展三个层面了解为什么要学习MIS。再比如,介绍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和MIS开发方面的最新动向,让学生接触到MIS领域的一些前沿知识,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促使或引导其深层次思考技术应用背后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从课堂上获取了紧扣时代的专业知识,也明白了在网络时代如何做人的准则,从而保证课程与社会脱节不至于很严重,甚至做到环环相扣。此外,充实、新鲜的内容也会促进学生课外自觉地学习,在了解和共享新思想、新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案例也需要不断更新。目前虽然案例不少,但针对不同专业的、优秀的案例却不多。因此,授课教师不但需要搜集和组织教学案例,还需要挖掘和编写与各专业对应的教学案例。
2.3区别对待不同的教学对象
侯炳辉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习MIS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对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目标是造就MIS开发人才,所以他们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还必须要熟知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运用不同的开发方法。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组织开发的管理者、使用者。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比较薄弱,更多的是从管理者、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组织的效率,来帮助决策,所以他们只要了解一般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以及基本概念就可以了[2-3]。
2.4丰富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理论,设计或选择一些典型疑难有争议的案例,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门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帮助。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教研室或课题组要组织编制案例集或多媒体课件,入选案例必须精心选择,让其具有典型代表性,案例要不断更新,能反映现实中的新理论、新动向。同时,在授课时,案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也需要进行改进。案例教学不能只由教师讲,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主动理解理论知识。但也要注意,讲授案例不能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不能只讲案例本身,要挖掘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迪、失败案例给我们的警示,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否则,再好的案例也体现不了它的真实价值[4]。
另外,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专题报告也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报告的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学院的MIS教学侧重于管理,在四届学生中采取了这一授课方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深受学生欢迎。专题报告针对教学中的前沿理论知识,比如信息技术方面,因为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必要求技术的掌握与细节,我们就从应用及其影响方面组织学生自行检索、收集、整理、构思资料,形成成熟美观的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讲述自己的报告成果,既锻炼了学生综合的专业素质,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深刻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只是在小组专题报告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尽量避免其负面效应。此外,教师有水平的点评也是使这一方式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2.5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我院现在基本上都是多媒体教学,应该说教学手段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比如所做的幻灯片只是将书本上大段的文字复制上去,然后就是照本宣科地念,致使教学手段的改进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使图、文、声并茂。比如,在讲业务流程图的绘制时,可以使用动画将分析画图的详细步骤加以显示,以生动的表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
2.6利用网络优势
Internet的日益普及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对教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绝大部分学校的宿舍都通了宽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课件、作业、探讨问题等信息,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教师所要讲授的章节以及重要内容,而不必在课堂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记笔记,集中精力参与到课程的听讲和讨论中去。还可以通过发E-mail、飞信或QQ聊天的方式答疑和提交作业,既避免了有些学生不敢当面向教师提问的现象,又因为以平等的平台进行交流而消除学生与老师间基于讲台和教室教学的距离感,使得课后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7加强实践环节
MIS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M1S的结构和功能。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他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如实验室模拟教学,通过操作模拟系统,让学生体会MIS的实际结构和系统运行的特点。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要要求学生尽量获取所关联公司相关人员的评定和反馈意见,明白自己的所长所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有所长。
此外,我院有很好的信息系统实验室,购置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上机环境。每个学生可以直接联系实验教师,专业教师负责实验上机指导,具体形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实践证明,这种模拟与实战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效果非常好。
3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没有终点,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愿望。希望通过我们这一阶段的探索,能够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培养和输送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国清,李成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61-262.
[2] 朱恒民,翟丹妮,洪小娟.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9):69-72.
[3] 王要武.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 韩钰玲.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的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6-237.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ANG Rui-mei, ZHANG Jian-lin, WANG Suo-zhu
篇5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应与课堂理论和方法讲授具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已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即通过课程设计把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方法变成具体实现的应用程度,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信息处理、经济分析和经营决策等科研和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独立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的分析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MIS课程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后续课程,要考虑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有效衔接。在这门课程中,理论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是核心问题。通过“MIS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要学习从企业战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和规划,掌握如何进行组织调整、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如何形成“管理原型”和“系统原型”,如何实现“原型”的原理和方法。在形成“管理原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在形成“系统原型”的过程中,则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在“管理原型”中所提出问题的方法。“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使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比较实际地认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还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这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和提高升华的作用。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构想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路,我们以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教学。在教师安排上,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特殊性,以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教师为骨干,实行老中青相结合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目标的实现。在教材方面则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编写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较详细地说明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任务、步骤及要求,并指定配合课程设计的相关教材及参考资料,使整个课程设计规范、有序和可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是在对专业特点、设计工作量及要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仔细考虑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为此,我们选择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便于学生对已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达到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本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要求如下。
1.绘制子系统的数据流程简图,使学生搞清楚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把握系统的总体功能,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特征。
2.分工完成业务子系统相应的数据文件、功能程序、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3.撰写相关业务子系统课程设计的报告书,包括系统概述、系统分析、子系统数据流图,本人承担部分的数据文件、I/O设计图表、子功能程序等,课程设计经验与收获体会。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题的选择。本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讲清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宣讲课程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考核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关键还在于课题的选择。课题要大小适中,只求“五脏俱全”,使学生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课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经教师审核、明确范围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实验选题。
2.课题组的组织。在课程开始时,以3~5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所负责的实验项目和小组负责人,并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明确组长和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组长任务是制订实验具体计划和计划实施,保证小组的任务按照要求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3.项目管理技术和“原型法”的应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也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小组长负责进行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实验绩效考评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旁观、指导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4.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导入。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组长评价情况(组长评价依据之一是成员的协作精神)。
5.加强监控和指导,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加强监控和及时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实验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指导书必须具体明确,既“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又“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设计的启示
1.学生对实际的事物了解得越深,越有利于有关理论的掌握;学生实践的机会越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越强。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进行。只有通过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分析与事务管理的实践中去。
2.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水平,并在这一水平上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的能力才将受到锻炼,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3.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谁代办一切,应该督促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帮助,但应以启发为主,不可包办。通过课程设计,教师能够较方便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并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程设计的设置有利于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是全面的。这是因为面对一项实际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会受到全方位的考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具备这种条件。应该说,教学实践环节对目前的高校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5.在课程设计中,学生们不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析与设计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提高了编写和调试大程序的能力,而且还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及方法运用,培养了协作精神。
篇6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受到广泛关注。各种教学法的实践与相应教材的问世,都有力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高职高专的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虽然现阶段的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门课的教学仍各自为阵,采用单一的教材,无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即便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仍无法打破课程间的界限。
第二,教学中虽然强调实践,但往往仅限于某课程甚至某教材的实验。学生对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虽有所加强,但如果项目需要应用多课程的知识点才能完成时,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弱的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团队教学机制。班级课程与教师依然是一对一关系,某一教师被指定承担某班某门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多个教师共同讲解某些内容。这样无法发挥教师的优点,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的团队教学。
最后,现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改进与加强。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
2多课程融合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应该也不能理解为单一课程的实验能力,而是
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就是要打破课程内容的界限,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融合多课程内容,考核时模拟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过程,强调过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应用不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实行动态教学,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就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而言,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3多课程融合教学实践
为了避免教师独立教学导致的课程割裂,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部分内容所有课程都不讲的现象,必须对相应的内容及学时安排作必要的调整[2]。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门课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3.1融合多课程教学内容
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课程有软件工程、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编程、关系数据库和SQL、软件测试、程序设计语言等,涉及多个教师,传统教学通常由每个教师负责某一门课程,独立教学,教师间的沟通很少。学生独立学完每门课,却很难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而使用融合多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知识点间的联系。比如,软件工程的教师经常发现,对授课过程中布置的案例,学生一开始提交的作业虽然功能都已经实现,但存在着界面设计很随意、程序代码编写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主要因为学生学习某门MIS系统开发语言时,任课教师往往着重从语法角度考查学生是否实现了程序功能,忽视了软件工程要求的规范编程、重视软件质量、设计先行等,认为软件工程课上会讲。而通过融合编程规范,教师一开始就统一讲解分属两门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分两次讲解,学生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脱节,一开始就养成了规范编程的好习惯。
3.2以项目的形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只有在这个阶段被要求将所学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往往不知所措。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的学习时间与应用时间间隔太长,而且以前从未进行过将不同课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实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虽然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但内容实在太少且时间实在太短。
多课程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尽早进行类似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均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项目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而简单、基本的内容会不断重复,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要设计平时成绩管理系统的平时成绩录入模块,在需求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需求分析技巧,了解业务,整理出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测试计划;在设计数据库时,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范式,比较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劣,应用PowerDesigner设计ER图,设计测试用例;在实现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注重界面设计风格,学会规范编程,认识掌握具体控件的应用场合和技巧,掌握单元测试的技巧等。这样,课程案例体现了连贯性,强调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3.3多种教学资源并用
传统教学往往以一本教材为主,而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则是综合利用多种教材,将其加工成多本自编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验室设备,针对不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3],在完成相关项目的过程中适时布置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并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指定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就会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
比起传统教学,开展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因此要注重教师团队资源的利用。从教材组织、教学安排、项目知识点讲解到课后总结,始终应以教学团队展开。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学生也能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3.4动态教学
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各种调查表应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
3.5其他改革
在多课程内容融合时,多资源综合利用是主要特点,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对考试内容与考核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加大动手能力的测试,突出了学生的平时成绩及团队合作能力[4]。考试不再仅仅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依据,而成为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工具。
3.6教学实例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如表1所示。
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小组集体备课。主要任务如下:
① 授课顺序的安排。
② 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初步分工。
③ 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及方法。
④ 事先完成软件的编写或利用以前编写的软件。
(2) 各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
第1、2节为VB程序设计(4学时),主要内容如下:
① 演示整个项目的实现效果。
② 主要控件的使用,重点是文本框、标签框及命令按钮。
③ 菜单的设计。
④ 事件代码的编写。
第3、4、5节为关系数据库和SQL(6学时)。
讲课方法与传统的讲课方法没有区别,内容涉及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在介绍相关命令时,介绍前台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概念及方法,以便与VB程序设计课程相衔接。
第6节为VB程序设计(2学时)。
本节主要内容是实现VB与SQL数据库的连接。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安排一两个小实验。如“点击某按钮,在文本框中显示若干文字”,“设计一个输入密码的界面,并判断密码是否正确”。
第7节为软件文档写作(2学时)。
利用网络,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的文档,对比教材介绍的内容,以讨论的方式讲授。
第8节:测评及总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分组学习的,测试时,每组随机抽取1~2人。
(3) 下一项目安排。
为了体现项目的相关性与知识的连贯性,下一个项目的重点放在查询语句、软件的文档设计等,要求学生提交相关文档。因此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系统――学生各科成绩查询系统。
以上简要介绍了课程融合的方法及过程,对上述过程需要作如下几点说明:
① 本次教改实验班级以前学过C语言程序设计,所以在VB程序设计课中,有些内容只简单介绍。
② 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严格按学时和内容的安排进行,有时VB课也介绍数据库的其他内容,文档写作课也介绍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③ 各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也是动态安排的,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
④ 一个小项目结束时,并非每个学生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较原计划完成得多。
⑤ 讲课内容并不是项目内容的简单分解,项目只是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该项目中。如本项目的运行界面并没有文本框,但并不是不学文本框,相反,文本框的使用却是重点考核的内容。
4多课程融合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间座谈、问卷调查、课堂小测及教师间的教学研讨、常规的系部教学检查等,我们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典型指标如表2所示。
上述各个指标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项目实践能力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明显改善。
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的优势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2) 有利于突出知识应用的连贯性。以项目为线索,将多课程内容融合,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强调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连贯性,按照知识在项目中的重新组合,这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3)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合作,发挥专业特长。将多门课程融合起来,强调团队教学,有利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教学研讨,教学合作成了主动化、经常化行动。同时,教师的团队合作也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间的团体合作意识也随之加强。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学生由易到难逐个完成项目,在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逐渐增强。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各课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学中结合团队教学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献礼,杨述芹. 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4):63-65.
[2] 何元清.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8):69-70.
[3] 王兰,陈兴稣,刘军.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6-57.
[4] 应宏. 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 职教论坛,2009(14):14-15.
A New Teaching Method on MIS with Merging Related Courses
CHEN Wen, LIU Shao-qing, WANG Lin-yan
篇7
2.1学生重视技术忽视管理
目前的高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普遍反映较难理解和掌握;而理工科学生却对MIS开发中所需的相关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很少。结合两方面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MIS的理解太过注重计算机技术能力的掌握,而可能会导致偏离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另外,管理知识的欠缺又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企业活动和业务流程。所以,既要重视技术开发也不能轻视先进管理理念的掌握。
2.2欠缺课程所需的预备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的边缘科学。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是它的三大要素[1]。在学习课程之前应该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 ①管理类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 不能掌握常用的工具, 使得在学习MIS课程的时候, 要求重新讲解数据库等基础知识②理工类的学生又欠缺相应的管理知识,以致于在理解MIS的内容和方法时有一定难度③普遍性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 不会主动地应用数学基础知识[2]。
2.3课程内容不符合与时展
目前我国关于MIS的著作和研究水平比较低,因为MIS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系统开发方法,恰恰这些技术又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国外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九十年代迅猛发展,MIS教材往往不能体现这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 内容相对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大多数MIS教材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作为主线,而在发达国家MIS则以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作为主要开发方法。目前这已经是我国MIS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2.4 不重视课程设计
MIS是为了支持组织各级的管理决策活动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MIS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课程设计。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或者减少课程设计,认为只要认真讲解理论课已经足够,从而忽视了课程设计对于理解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课程设计,既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也就谈不上应用MIS的理论指导实践。
2.5 教学形式的落后
教学形式的落后往往体现在教师讲课时间过多,高校教育的重点不是“授人以鱼”, 而是“授人以渔”[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索,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这才是教好MIS的一个重要方面。
3 M IS 的教学优化方法
3.1教师应根据专业确认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了MIS课程。教师只有确认好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优化MIS教学。MIS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是以掌握、了解MIS目标,理解MIS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M IS收集管理信息、制定管理计划、实施管理方案以及运用管理数据从事管理分析的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对于计算机类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以培养高级系统分析人员和开发人员为目标,因而以教授MIS的基本开发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
3.2教师要注意MIS教学侧重点
MIS教学内容选择针对不同专业应有所侧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素质的不同及时调节[7]。对于偏理工的学生, 如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特点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侧重点应放在IT应用和M IS开发技能上, 使之对某个系统能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平台、网络环境, 能进行系统开发管理,即培养M IS开发者。对于偏文、偏管理的学生, 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应侧重于组织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分类等基本概念技能、几种开发方法介绍等, 即培养组织开发的MIS管理者、使用者,要使学生具备将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到IT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上。
3.3优化课程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符合时代特点,注重相关的理论讲解。如果对于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就会造成实践的盲目性。因此, 加强理论教学, 使学生理解理论发展和要点, 这对于学生掌握MIS的精髓, 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区分管理类和计算机类, 对于前者, 要重点阐述管理学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行为模式, 而对于后者则应着重于信息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分析方法和开发技术。
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1)把现代管理技术、IT技术和软硬件发展融入到M IS课程教学中, 如通信网络技术、数据仓库、4 GL开发工具、Internet/ Intranet 技术、电子商务、EPR等信息安全技术。并从软件工程的高度系统化的引导学生,给学生奠定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与理论基础。(2)加强对各种开发方法的讲授, 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技术等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3)详细介绍各种系统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如结构化的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CASE工具等,同时重点掌握最新系统开发方法。
3.4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能力
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是决定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其中,课程设计、大作业和实验演练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4]。
(1)加强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理解MIS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MIS的开发方法,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仔细考虑。因为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实践经验较弱, 故应提出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如学生成绩管理问题、熟悉单位的人事管理问题等。开始时以五到六人为一组,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上级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角色。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明确各成员的任务。教师只起到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问题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2)大作业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学过的MIS的知识,由老师给定一个单位或具体的部门,让学生实地编写一个完整的MIS开发和实施报告。报告中应包括MIS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运行和维护的知识,还应包括需求分析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以及MIS的开发方法、方式和开发策略等。
(3)实验演练。实践的内容学生可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相对独立地完成一个自拟项目,教师可进行指导和监督。实验通常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MIS学到的知识,分工协作,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3.5教学课件的引入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已进入了传统的课堂,取代了“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另外,对一些典型开发技术实现了动态演示,使学生在理解开发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课件还配有大量美观、准确的插图。如组织功能图、数据流程图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信息量。通过综合控制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元素, 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减少教师浪费在绘制图表的时间,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
3.6展开广泛的课堂讨论
M IS课程教学中“你教我学”的被动学习模式难以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比如在案例教学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设计一系列课堂讨论题目,并且将讨论题目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问题有所思考。在授课时,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7利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篇8
由于多数物流信息系统教材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内容重合,导致教学内容重复、贫乏、空洞。学生自然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
2、缺乏前沿性
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贫乏,技术性的内容又缺乏实验室软件支持。由于课程性质也比较难开展案例教学。不能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没有体现物流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
3、学生较难产生兴趣
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空洞,势必导致学生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学生学不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知识。
4、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是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等相关技术还是侧重于理论案例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因为本学院属于文科学院,学生没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很多教师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长期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所退步。如果偏重于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教学显然不适合学生也不适合老师。如果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好教材,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教学开展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差。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2013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合为一门课程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加之支教老师的教学和本人的探索,逐渐体会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的体会如下:
1、明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重,实验教学为辅。在系统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和组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物流科学的最新发展,力求做到观念新、内容新、结构新、技术新,在物流管理上突出整体系统化;在物流信息上突出数字化、电子化;在物流技术上突出自动化、机械化、集装化;在物流模式上突出一体化、战略化。在物流运作上强调合理化、效益化;在物流发展上注重可持续、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
明确了课程性质后,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技术作为重点内容,需要大量课时去讲解和实验。然后再简单介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和维护;最后介绍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和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充实而有意义。
2、将物流信息的先进技术作为重点
在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之后,在第二章重点讲解条形码技术、EAN.UCC系统、射频技术、物联网技术,第三章重点讲解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如GIS、GPS技术等。这两章占得课时最多,也是整个课程要重点掌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本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重点的,所以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维护作为了解内容。再加以介绍物流管理信息战略与支持系统、物流电子商务等知识,最后举例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做到整体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3、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上机训练相结合,理论授课32课时,上机训练16学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研讨式、翻转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篇9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综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学科[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成为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系统开发原理的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分析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前续课程少
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理论较多,综合性强,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透彻理解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2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有些没有安排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些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安排实践课时太短,实验教学方法不合理。我国高等院校在很多课程中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却没得到好的推广,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有宏观的管理视角,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很多教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这类教师在案例的讲解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案例教学法很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教学改革目标入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3.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优化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间的前后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先导课程的重要性,先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与该课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课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基础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课程应尽量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较为合理。
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应将信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材中,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优化。在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经管类学生.应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当作经管类课程来学习,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化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再者,针对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数据库技术、JAVA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尽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3.2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通过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既懂管理和经济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将相关理论的前沿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提高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和宽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前需要阅读的书目、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辅助学生课前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开始从简单问题开始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的制作,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提升讲解的难度和深度。在课程讨论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等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课程听课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不是软件开发课,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点不在于软件开发本身,具体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模拟训练和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来完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首先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讲解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思路。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主要部分,可添加相应的案例,在课程中让学生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等,同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让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出相应的过程文档,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实际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软件的功能进行ERP沙盘模拟训练等是不错的方式,可以以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去,体会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人分析,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 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杜,2009.
篇10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高校转型成为很多大学的战略选择。转型意味着办学理念、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等都要提升,因此,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也相应地受到冲击。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研究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主要研究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和管理。面对管理现代化的大环境,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MIS教学内容抽象,与实际管理工作结合得不紧密,与本专业距离远,难以接受课程的学习内容。针对这些问题,对MIS课程教学改革是必要且迫切的。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MIS课程教学面临
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缓慢
MIS学科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科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管理思想也不断地延伸,给MIS学科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之一。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缓慢,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滞后。这就使得MIS的教与学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相对滞后, 学生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二)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相同的教学大纲,使用相同教材,分配相同授课学时。实际上,MIS的教学对象专业不同应该区别对待。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学生以一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去学习管理信息系统[1]。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MIS学科比较复杂,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MIS课程教学常以理论讲授为主,概念型和技术性的内容占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讲授方法,即填鸭式教学。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手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会压抑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长此下去,将制约他们的创造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考试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强调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考核内容基本是教科书和笔记的简单重复,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较容易地通过考核。这种考核形式造成的结果,一方面会出现“高分低能”,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平时不努力学习,以考前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因此不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
(五)学生预修课程的知识储备不充分
MIS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方面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初步的知识技能。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本专业知识基础比较好,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MIS课程的学习[2]。由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欠缺,给学生的感觉就是MIS课程内容很难掌握,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MIS教学过程缺少足够的实践性环节,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MIS的相关功能、开发步骤和方法,但不能直观地感受到MIS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能真正掌握MIS的开发过程。其关键原因是缺少上机实践环节,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从而降低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另外,目前MIS课程所设置的实验课中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注重学生对MIS的操作和使用,强调学生对MIS的认知能力,忽视了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培养,这种模式不适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3]。
综上分析,传统的MIS教学过程,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信息管理人才,进行MIS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转型期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MIS课程教
学改革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针对以上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教改对策。
(一)创新教材内容
目前社会急需既熟悉业务又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而在教学过程中MIS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引进国外教材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因此,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面向经济管理专业的MIS教材已成为高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当务之急。面向我国当前经济管理专业的MIS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4]:使用对象准确定位于经济管理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内容适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做到与时俱进
(二)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MIS课程教学,如果只用传统方法,教学过程抽象、呆板且没有趣味性。应该根据教材每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以下教学形式[5]: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和角色换位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把乏味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经验,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上的困惑大家共同解决。角色换位教学是指让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进行教学。通过角色换位教学,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胆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实行科学、透明的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包括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主观部分由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成绩产生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伴随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展,也可以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提问的记载,这样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验成绩则注重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探索。客观部分的考核主要是期末试卷,期末卷面试题除了客观题以外,应包括一些综合试题,可以测试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符合专业培育目标,可以不设置标准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能力。
(四)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学习MIS的目的是为组织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信息意识,认识到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掌握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和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包括MIS的战略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工作内容;认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战略性作用,并能利用MIS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竞争优势;具备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MIS充分发挥其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中的作用。
(五)规划课程设置
MIS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慎重规划课程设置。MIS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一定是该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预修课程不够造成教学效果较差。管理类的课程应着重加强管理专业课的知识体系,适当补充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应该注重于实际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考虑到日后从事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既考虑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虑能力的培养,从而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MIS课程的前导课除了管理类的专业课以外,还应该包括一些信息技术的前期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等课程。
(六)加强实践教学
MIS课程除了适当的理论教学外,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求职打下必要的基础。实践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一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对MIS的应用能力,体会MIS的功能和特点;二是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贯穿所学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能够进行认识实践,或参与MIS的开发与应用管理,这样能帮助学生深刻了解MIS的作用、功能、开发过程以及实施应用和管理的难度。
MIS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以素质教育为办学指导方针,用全新的视角,创新的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既坚持打牢理论基础,又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既立足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需求,又瞄准信息化、数字化企业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2]张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计算机,2011,(8).
[3]何京蓉,李庆,冉建宇.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4]巩晓婷,傅仰耿.浅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牡
篇11
0 引 言
本文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入手,对有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别提出加强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教学成效,而且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也非常大。有学者认为,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案例分析教学法作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对于理论教学起到辅助教学作用,而且在某些学科中是主流教学方式。总的认为,案例分析教学法对学生具有磨练心智、培养能力、拓展视野和掌握方法的作用。
迄今为止,有关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研究相当多,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就特别注重案例分析教学,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引入并广泛应用于MBA的教学中,国内对案例分析教学也偏重于MBA教学,这在《管理学》教学方面较普遍。近年来,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也非常强调案例教学。梁振球(2007),殷凯、谢光前(2007),张勇、段君玮、董启明(2010),马继东、李淑红(2010),徐有芳(2011),李薇(2011),甘明鑫、高学东(2011),张亮、张翔、余小鹏等(2011),徐生菊(2011)等学者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从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探讨。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其他专业开设(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在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国内还较欠缺,仍有必要进行研究。
2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及与同行的交流发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中对案例的剖析深度不够
值得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时,都或多或少地讲解过案例,但许多老师对案例的讲解欠缺深度。
2.2 教学中未能对学生进行定位教学
就笔者所在的学院,该门课程是专业平台课程,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均开设该门课程。但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与课程相关的前导课程和后续实际应用的不同,使得各专业学生对待该门课程的态度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课程兴趣不大。
2.3 现有的教材太强调理论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很多,但现有的教材比较注重理论,未能结合实际的应用背景进行分析讲解。因此,学生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出现课后理论水平较好而动手能力较差的窘境。
2.4 教学和研究团队实力还有待加强
有些课程教师由于对管理信息系统实践项目的管理、实施比较缺乏,授课时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听课觉得比较教条、枯燥。
3 提高《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水平的对策
3.1 大力引进案例分析教学法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方面,教师们应在讲解完理论之后,应辅助案例教学,根据案例内容分析该系统是如何设计和实现的,并提出该系统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系统的哪些模块是核心模块,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都应该深入浅出地剖析出来,呈现于课堂,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它。同时,对学生还要进行视野开拓,多引导学生浏览其他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讲义及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大学等大学均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精品课程,这些高校在精品课程中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案例,值得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3.2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定位教学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始时,首先强调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各位学生自身今后发展的关系以及可能要从事的工作相关性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区别性地选择案例。例如,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选取的案例最好是外贸业务或外贸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如选取服装外贸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讲解。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选取的案例最好是物流业务或物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也可以将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3至5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寻找、分析一个企业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实施等情况。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每位同学都应负责其中的某项工作。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来讲解他们的分析。如果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增大难度,要求各小组撰写程序实现其中的几个模块,这有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3 选取适合各专业的教材,充分重视教材的建设
每本教材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任何一本《管理信息系统》教材都不可能适应于不同的专业。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各专业的教学大岗,编写适合几个不同专业的通用教材。教材上要有针对每个不同专业而设计的案例。在上课时,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学习该专业的案例,而可以不学习其他专业的案例章节。
3.4 切实加强教学和研究团队的实力
凝炼成一个专注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分析与教学的教师团队,有效促进该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也可以通过纵、横向项目合作、教学讨论和竞赛、设置教师优秀讲义、优秀案例分析作品等措施来凝炼和提升队伍,以此提高教学和研究团队的实力。
4 结 论
本文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于从案例分析教学的视角,提出了解决《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吸引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在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对《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对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多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事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受益于学生。
参考文献:
[1] 梁振球.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实训教学的改革探索[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9):204-205.
[2] 徐有芳.“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5):107-109.
[3] 郭军华.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189-190.
[4] 马继东,李淑红.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的教学改革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6):180-181.
[5] 甘明鑫,高学东.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情境驱动案例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2011(4):37-39.
[6] 殷凯,谢光前. 基于案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2):81-85.
篇12
关键词 因材施教;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20104-16)。
作者简介:张海涛,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部批准的信息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为满足我国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伴随息信时代的技术进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在信息管理这个领域的最新资讯和技术基本上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这使得读懂信息管理方面的一些外文资料成为本专业的本科学生加深对这门课程知识的认识、提高对最前沿知识的把握所必需的技能。因而开展管理信息系统英文教学是十分必要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分类、企业应用、系统开发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有深入和完善的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探索课程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但是在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局限于书本,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理解不够深入,且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有悖于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故本文针对上述所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英文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由于课程是外文教材授课,有很多英文专业词汇是学生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有的已经过了六级,但有些学生基本词汇都存在问题,而课程内容较多,长此以往,不仅会存在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更容易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如太侧重于英文又不符合课程教学的目的,且学时有限,稍有不慎则会影响教学进度。
1.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但由于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局限,《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课程大纲设置内容较为偏重于系统开发的方法和一些基本原理,在实践性方面改革不够。这样,必将影响学生对于一些实际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较难培养出具有较强系统开发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在教学中国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授,虽然增加一些相关案例,但对其分析也主要局限于对信息系统作用、功能等进行探讨。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同时,无法和实际项目结合,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无法认识到学习的实用价值,最终必将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实验及其他实践环节较为缺乏,即使有实验环节也较为单一,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真实环境模拟较差。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单—任务,缺乏相互之间教学互动,学生无法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有全面系统地认识。
1.3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教学过程缺乏实践
由于该课程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性内容,考核方式多以书面试卷为主,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为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使得很多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形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学习态度,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从而也无法对课程教学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2《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课堂教学所采取的对策
2.1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对于外文教学的畏难情绪
在开课之初,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材的选取上,选取国外优秀原版教材,重点要把原理讲透,语言简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克服国内部分教材堆砌理论、枯燥无味的缺点;此外,选择适当的参考资料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上课时布置课本中的一些案例思考问题给学生课后阅读,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理解课文能力及英文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在上课之初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根据外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一些重点的名词要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在每章内容结束后通过诸如判断对错、选择等题目的训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原因产生的消极、厌学的心理。
2.2改变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改变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偏重理论的现状,克服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实践环节不应只局限于实验和课程设计,应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如课堂教学、项目开发。
1)结合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巨大推动作用。要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不止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最终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所以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要以企业的实际运营为基础,不能纸上谈兵。
2)课堂教学上利用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开发的练习。
3)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一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解决企业的问题,提升企业的效益。
4)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由教师从实际科研项目选取一些题目布置给学生,或学生自行选取一些题目跟教师共同探讨确定,项目要以真实性和实用性为前提。可以设置开题报告环节,由学生撰写可行性报告进行讨论和评审,尽量模仿项目真实开况。
5)由学生组织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开发,采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合理分工,将学生按照技术“强弱”搭配进行人员配置,“以强带弱”,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6)建立课程学习网站,网站具有课件学习、自我测试、讨论区等功能,为学生学习课程提供更丰富的辅助手段。
2.3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程实践部分所占权重比例
科学合理设置理论考试和学生平时表现所占权重比例,使最终考核分数更能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以往课程设计单独作为实践环节单独打分的状况,把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同一学期开始,根据学生在项目小组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综合给予平时成绩,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3结论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下转第95页)(上接第59页)《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更好的实现学科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永泉.企业信息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篇13
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在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游客数每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以敦煌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景点建设迅速,引入了“智慧旅游”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成果;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收集、管理、储存旅游信息,做到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便捷化、集约化。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培养高级旅游人才的必学课程。旅游学院2013年实施“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旅游管理(卓越旅游产业规划师)基地班,为甘肃省培养具有现代旅游学理论和视野,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项目创意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应当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习前沿的旅游理论。
二、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现今,SWOT分析法广泛的应用于决策、项目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S(优势)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共有专职教师(教学岗)34位,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9位,多位老师拥有计算机科学的学科背景,在教学上拥有优势;旅游学院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列34名,在丝绸之路旅游研究、民族地区旅游研究、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上拥优势;学院为甘肃省最具实力的旅游类二级学院,承担甘肃省乃至全国的重大研究项目。
甘肃省旅游近几年发展迅速,2014年,甘肃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亿元,两项指标均比2013年增长25%以上,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和旅游相关的产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变得迫不及待。
2.W(劣势)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历史学系中发展分离出来,从历史学角度研究旅游学,不可避免的将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放在研究的重要位置,相比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国内名校,他们更多的从地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
学院没有专门为本科生开设的机房,导致《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部分的实践环节无法完成。完全理论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3.O(机遇)
201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意见》,强调了甘肃省旅游业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丝绸之路大景区规划纲出台,开启了甘肃省旅游资源集约化进程;以上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和调整为甘肃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甘肃旅游的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
“互联网+X”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互联网+X”的产业发展形式是以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辅之各产业的核心理论,互联网技术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传播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4.T(挑战)
据任课教师口述,西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效果不佳,不能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旅游学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于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增大,陷入了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不能胜任旅游信息管理岗位的尴尬境地。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在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开设,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方法,启发性的、引导式的讲授将会对这门课的认可度有较大裨益。
三.结语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国际化的必学课程,对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现是旅游景区管理标准化、专门化的必由之路,在大数据时代,迎合大数据对旅游产业的冲击,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规避方式。对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化教学仍然有亟待完善的地方,对于《对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解,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齐琳.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第七卷
[2]甘肃省旅游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