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篇1

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接班人,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关系着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前途。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学会了做人才能学会做事,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事情做不好,可以从头再来。人做不好,很难重新来。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活力,蓬勃发展,一件根本性的大事,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代代传承发展下去,而传承的最好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入学校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现在国家正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而大学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又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经路线。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观因素

1.要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做到个体和谐。

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的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危机”中提出了“认识自我乃是探索的最高目标”这一哲学论断。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校园整体的要求,归根到底,要靠千千万万个体的人去践行。

2.要使大学生不断汲取先进的、高尚的文化知识。

中国是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连续的国家。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这么多文化瑰宝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的学生看小说,科幻,武侠等的有很多,而看国学的实在是太少,我觉得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国粹有一定的了解,而我们作为大学生,就更应该仔细研究中国灿烂的文明,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比如《道德经》、《弟子规》之类的书,他们虽然都是小篇幅的短文,但它们蕴含的知识是相当丰富的,有些人专研它们几十载,仍能从中领悟很多新的见解。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先进知识是一辈子的事,我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每年看2000多本书,正是这些书把他带上首富宝座。现在大学生中有很多是要自主创业的,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善于经商的民族,《塔不德》告诉我们:犹太人最看重的是书而不是钱,犹太人人均拥有的图书馆为全球之最,所以它们拥有的财富也最多。

3.要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锻炼他们。

从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说明时间的重要性。[2]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就应该把所学的投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知识,熟练知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回过头来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然后再去实践,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第六,我们大学生既要有专长又要要全面发展。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我们大学生,首先要确保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透彻,做到“术业有专攻”,然后在此前提下,全方面发展自己。我们既要做专才又要是通才。只有这样,才能立足社会,才能不被淘汰。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客观因素

1.要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和荣辱观、价值观。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二便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社会繁荣的基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辱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社会,如果荣辱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人,如果荣辱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先进教育,创办文学书刊,举行征文比赛等,来倡导学生塑造高尚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荣辱观。

2.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非正义观

2.1青年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幸福观。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2.2青年大学生对不幸要有正确的认识。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

三.结论

只要大学生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有了正确的理想与追求,能自觉学习先进文化知识,投身社会实践,这样,当代大学生就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6

篇2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术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心存公益观念和善良的信念,提高自身的整体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发挥更大的力量。第二,思想道德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是社会公民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机制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不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道德规范的约束固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秩序稳定,但是这种约束是需要公民个人去自觉遵守的,对于一些道德水平较差的公民来说,法律的强制力约束也是非常必要的,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权威不容置疑。大学生法治修养机制的建立能够从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规范有更全面的了解,实现大学生的知法懂法,这样大学生才能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自身的言语和行为,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情,这也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

1.缺乏道德意识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人才,本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都缺乏道德意识,很少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学校中组织的一些公益捐款活动中筹集到的善款数量也非常有限,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从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人员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缺乏,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公益活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2.人际交往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生心理封闭,很少与他人交流沟通,造成性格方面和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病态,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学生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想法,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还有一些会联合起来欺负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造成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这两种都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体现,这种情况也是能够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得到明显改善的。3.诚信方面的问题诚信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不仅仅是诚信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学习不重视,对个人发展没有规划的表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借钱不还的问题,这更是诚信缺失的重要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修养问题

由于法律方面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方面的基本认识,对法律中的各种观念认识不全面,例如:第一,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中规定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很少有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甚至一些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却并不自知;第二,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权力和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受一些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这些大学生认为官职高的人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制约,有钱的人违反法律之后可以用金钱来摆脱惩罚等;第三,一些大学生不能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甚至认为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也并不了解二者在法律制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第四,大学生对于自身权利保护意识薄弱,遇到一些自己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甚至并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还有一些大学生有维权意识却不懂维权的方式或者因为维权步骤过于繁琐而放弃维权行为。上述种种都是大学生对法律知识认识不全面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大学生法治修养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较大不良影响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建议

(一)社会方面

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这些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就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中制假贩假等不文明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重视通过各类文化产业宣传精神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收到良好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给大学生创造一个人人懂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法治修养的提高。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管理者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方面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必修课程来直观的学习思想道德方面以及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法制讲座、普法栏目剧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实际的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去感受道德的魅力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社会方面与学校方面的相关建设都是外部因素,大学生的自身方面则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重要内在动力。大学生必须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和法治修养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主动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生活中以法律的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得挑战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还应该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自省,提高自身的慎独能力,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些实践活动也是将自己所学到和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参考文献

[1]彭雪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7(10):197-199.

[2]孟琛博.浅析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J].经贸实践.2015(09):220.

[3]王雪琴.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6):9.

篇3

一、重视礼仪修养,关注人格完善,打造谦谦君子。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也是对人进行德育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不学习礼仪将会寸步难行。孔子还把礼仪修养看作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政令和刑法来治理百姓,老百姓虽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而用道德和礼教来引导百姓的话,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更乐于服从管理和统治。孔子坚信人的善良品质可以通过教化培养起来,礼能使百姓知耻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最终达至天下的太平。

孔子还特别重视礼仪修养中人格的完善。他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指出人的文采和实质应配合适当,人不仅追求文雅的内涵,还要追求举止的端庄得体、合乎礼仪。强调惟有在修养上注重礼仪与美好品格有机结合的人,才能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谦谦君子。

此外,孔子重视礼对德的作用,他认为各种美德需要礼来加以规约才能发挥正能量。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泰伯》) 孔子认为恭敬、谨慎、勇敢、正直虽然是人的美德,但是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则会造成过劳、软弱、动乱和伤害等不利影响。孔子还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可见,知、仁、庄诸德虽美好,但如果不以礼加以节制,就不能成为真正美善的德性。

礼仪是评价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行为举止对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新时期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非常必要。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礼仪修养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当前高校礼仪教育欠缺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涵养,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

二、以仁为本,以德铸魂,成就求仁向善之礼。

孔子认为,礼的形式化和虚假性是导致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价值失范的主要原因。因此,孔子强调礼中仁的基础作用,并以此来反对礼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只有注重内在的德性修养,外在言行举止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礼。

仁是孔子修身思想的最高准则,孔子认为行仁又离不开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孔子强调了情对于礼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人若行为符合礼仪但内心却毫无敬意,这样的表现不值得赞赏。孔子在祭礼与丧礼中强调情对于礼的重要性,他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在事奉父母之礼方面,孔子也强调态度}敬、神色愉悦对孝礼的重要性,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关于以仁释礼,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指出人与人交往中通过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来达到融洽共处和良性互动。强调个体在发展的同时,也要设法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发展。

以仁释礼,以德铸魂表达的是一种拥有情感和温度的礼仪,体现出一种“善”的特质,并倍增了个体的魅力。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真思考和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即要明辨是非,心存善念,更要以“善”的行为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大学生要努力追求仁爱、博爱和敦厚宽容,才能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

三、知行统一,内外兼修,涵养明礼有德之才。

孔子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向善的动力,只要你乐于践行,仁就会自然达至。他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孔子还强调内省自律对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还要求弟子们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他看来,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要符合礼仪规范,通过不断加强修养和多方面的践行, 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与礼仪形象。

怎样才能实践仁并达到礼的地步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了。在实践中,孔子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把尊礼、守礼、行礼,当作是是一种自我修养。《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这就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仪的表现。礼仪是一个人向上的动力,对大学生而言,只有内心和行动上有了对“礼仪”的崇尚和践行,心中自然就会向往美好和光明,就会主动抛弃低俗并择善从之。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美好德性的人。为达此目标,加强礼仪修养教育非常关键。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既需要道德观念的认知,更依靠不断的道德实践。对大学生而言,既要强化他们的礼仪习惯,弘扬文明风尚,又要涵养和践行美德,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并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四书>心得[M].上海三联书店,2007(5).

[2]齐英乔.从《论语》修身思想谈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篇4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张红文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篇5

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中除了法律规范之外的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它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个国家的医德水平如何,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底线,因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特别要加强的就是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的教育。

医德的讲授不能照搬书本,不能只讲枯燥的大道理、讲空话、套话,这样只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医德的教育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将他们引入到体验教学的情景模式中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如通过“去医院看病是否送过 ‘红包’”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与发言,从而引起他们对“医生职业道德”这一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通过这种“体验性”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如:选择一些正在发生的医患关系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对流行影视剧中关于医生形象塑造的讨论,生发开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为未来的医生,你们认为医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美德,等等。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大学思政课学习的第一课中就意识到树立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对医学这个职业而言,人文修养不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没有人文修养却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敬畏和关爱生命。

在我们国家,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的并不是很明显,差距大的是人文关怀。我们国家医学院校中更重视的是临床知识、临床的技能和经验,人文课程开设的比例很低。这就造成了在我们的医院治病不治人、认钱不认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由于医学中人文性和人文化长期被漠视,医学中人性缺失,迷信机器、迷信技术,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我校的学生主要是以理科生为主,文科的功底不是很好,再加上授课时数、授课内容的限制,不能扩展太多,因而我就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多给他们介绍一些人物、推荐一些书籍,作为参考书目,让他们课下阅读。在课堂里反复提倡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容易对传统教学方式中灌输的道理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学构成挑战。因而提高思政课的授课实效,积极地探索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改变教学中“老师条条框框讲道理,学生规规矩矩听道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师生之间才能有默契的互动,才能在某一些具体问题上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关于爱国主义的专题讲授中,我充分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制作ppt,利用几十张图片展示香港、澳门等地的景色,同时插入关于香港、的视频与音频资料,利用大家熟悉的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教学,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同学自然进入主动学习的情境,通过图片与视频的展示,引发他们对香港澳门问题回归的主动讨论,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第三,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将演讲、小专题等方法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事先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准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丰富、扩展教师授课的内容,使讲授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系统。

四、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问题

对于一直在老师与家长庇护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小学、初中与高中的教育,大多数传递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内容。社会瞬息万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此消彼长,对于涉世不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增加了他们认知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难度。

篇6

一、自我认同与道德认识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①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即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就逐渐形成了。库利非常形象地把这个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的过程比喻为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库利还注意到“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研究者指出,镜中自我在自我认知中发挥了“放大镜”的功能,所以他人在场时人们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对他们的行为和自我意象有着极强大的影响。②例如,有的人会对自己的“肥胖”感到焦虑或尴尬。镜中自我包含的是一个主观过程,并不需要与客观事实一致。因此,有些厌食症患者故意让自己挨饿,不断产生自己太胖的心理暗示,否认自己已经很瘦并且患“厌食症”这种疾病的事实。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伦理、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就是通过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理解一定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内容及其正义性和合理性,明确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同时使他们掌握区分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基本标准和知识,并能运用道德知识和标准,对思想、行为、事件进行善恶判断。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云,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提高识别善恶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增强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提高青年的道德认识,发展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从大学生的思想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差异。在这一时期青年的成长容易遇到自我认同危机,即对自己所扮演的“大学生”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更加突出。自我认同危机假如不能及时化解有可能会导致偏离行为,这也是当前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的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然而当前有不少的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学生道德认识缺乏亲近感。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诱导”作用,要对所接受知识和信息进行甄别,同时还要对个体化和人的主体性有正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个体性道德意识”和“现实的自我个体道德意识”,能够用“理想的自我个体道德意识”作为“现实的自我个体性道德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观看央视纪录片《幼童》,诱导学生在“理想自我个体性道德意识”下形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形象,并以此来比较现实中的自己,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理想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间的差别越大,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认识也就越清晰,自我道德认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就越快。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影响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它使道德品质具有了社会价值。因此,道德行为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道德行为产生后,道德教育的过程并不能就此结束。因为这种道德行为所反映的道德品质还不是十分稳固的,容易出现反复。只有在道德意志的作用下,经过长期反复的社会实践,变成一种完全自然的、稳定的、无需意志约束和社会监督的行为习惯时,道德品质才真正形成,道德教育的目的才最终实现。同样,在道德教育中仅仅培养一些道德行为还是不够的,必须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③的状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才算实现了。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为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形成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个体化的这种自主机制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推进了现代社会这项人为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同时也塑造出了每一个人的历史。正因如此,马克思主张:“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④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践性非常强,教学中可以寻求多种方式,让学生广泛融入社会生活,尽量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修身导行。例如,走进农村和城市社区,感受社会变化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还可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法律咨询服务,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或文明出行宣传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了解企业对员工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自主将道德意识化为道德行为,实现德性到德行的转化。

篇7

当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商品意识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外先进技术文化的引入、国内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观念,新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不可忽视 。

1、市场经济在当今新形势的大潮下,在当前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及正面效应也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是不能忽视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面临的考验,他们趋于功利化。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非常明显呈增长趋势,透明的思想上蒙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在参加活动中抢先是好事但是他们中喜欢当主角的居多,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而不喜欢当配角的人就更多了,普遍的问题是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繁琐的事更不愿愿意做重复性、舍不得付出性质的工作。有较强的虚荣心,不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兴趣的发挥。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自身待遇的高低为目标做为基本价值取向。忽略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

2、思想认识得不到提高,高度不够,导致承受能力降低。加之心理素质较差,如何面对学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都变成了一种能力。在改革开放快节奏的今天,市场经济致使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学会坦然的面对,是考验种种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很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出现多重心理障碍由于认识水平的高低,有些学生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群体意识,如何发展他们的协调性,提高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感是大学生不能正常工作,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的最大原因。

3、成才动机上的个人主义倾向不严重是不现实的。把理想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考虑的是自己的买车、买房等等生活。同学的学习动机不能和国家振兴、祖国强大以及社会发展形成必然的联系,这些都不关他们的事,以自我成才为中心才是他们的思想,自扫门前雪的思想非常严重。为实现自我价值,自己过得富裕是他们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而奋斗,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拿一张大学文凭,找个好工作。没有这则想的吗?其实有很多人就真是这么认为的

4、语言与行动分离。大学生在高校里面经历了大学系统的教育之后,他们学到了本领有了很强的理论认识嘴上功夫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具体的体现是什么样哪?说白了就是理论能力强,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不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协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严重,整体意识、协作意识薄弱;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不具备奉献精神。比如说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虽然有让座的。但是这种热情和冷漠比起来还是前者更大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在很多大学生生活中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 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很多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可是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它们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的自立意识不增强,协作意识不提高总的来说都是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道德素养问题:

1、诚信的问题: 作弊, “作弊”不单单在中小学中存在,在现在的大学中更是大学校园中风行的,它们不是一般现象,确实是普遍现象。大学生的“作弊率”比校园手机的“持有率”还要高。现实中,作弊现象在普通高校内普遍存在,拔尖的一些高校也有这种现象吗?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我国最好的学校也不能说没这种现象。抄夹带、传答案等作弊形式是传统的也由"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而且集体作弊也存在等等,买答案,发短信、带手机甚至找替考。尽管学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没有遏制住,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也有就是我们教育制度所导致的。

2、自私狭隘的现象:当今的大学生很多不是独生子女的少,过分地溺爱,孩子,而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的教育,对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唯我独尊的性格。晚课的“占座”也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不用到,先拿纸条、书本“占”着座位,那么后来的人只能“望座兴叹”。 “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是更有甚者了,晚自习结束了,很多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不大,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现在一些大学生乘公共汽车有让座的热忱的也不多,从小教科书上灌输的基本美德消失无踪。在宿舍里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大多都是过集体生活,要求其他同学服从自己的意愿,经常由于一些小事而与宿友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措施

1、从大学生刚开始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很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政治理论灌输对大一的学生。通过政治理念的提升,为辨识是非奠定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集感性与理性于一身,培养自律和自主的好习惯,从而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实现高尚的道德人生。大学生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用学会的本领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他们在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关心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是表现大学生重视个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渴望成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一件好事。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重、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人生价值观问题,是自我意识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多种认识,是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的统一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并跟随它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说白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 具体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体力、智力、能实际上就是自立意识的成长过程,力都充满信心。

2、利用网上聊天室的功能在学校校园网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收集当前,对学生学生思想状况掌握,在BBS上进行热点讨论,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定期对比,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华中科技的"白云黄鹤"、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等就是目前办得比较好的BBS站点,重视的人群多点击的人气很旺,通过这些站点能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篇8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大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通过理论引导和灌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修养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社会实践来源于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效果自然也要大于课堂上书本的教授。因而,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引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作用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效果。哲学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所以,没有理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只能算作无主观意识的一般人类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1]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时展,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应运而生,给社会实践的实施造成了各种困难和压力,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应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缺乏有力的管理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指导相脱节。

2.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力量主要放在团队的精英实践上,而绝大多数学生的实践,以学生自主分散进行,仅要求开学后上交一份实践报告,缺乏一定的指导和保障措施,导致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直接抄袭或下载论文报告,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的发挥。

3.基地化建设难以推行

社会给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有限,特别是面对就业压力下,各企事业单位能提供一定的岗位共学生实践的很少。[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局限于公益服务、支教扶贫、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社会调查等,缺乏与所学专业的结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社会的实际需求的结合,也影响了长效稳定的基地建设。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强化育人功能。

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想到得修养课的教学环节,是高校两课中的重要改革,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能够更有效的围绕理论教学实现育人功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把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两课教研室等共同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机构,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机构要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学程的教学安排,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同时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办法上也应给予奖励激励措施提升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2、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引导

目前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和宣传仅在寒暑假前下发文件或通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各阶段的教育主题相结合,会影响到学生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和态度。应把社会实践的宣传纳入到新生入学教育,让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对于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扩大领域和渠道,让学生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3、加强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

结合专业所学建立一批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又能使学校和社会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在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巩固上还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多下功夫。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空洞的理论知识演变为了易于接受的现实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81。

篇9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律意识较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按人均教育成本收取学费的政策,这使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一般来说,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的娇宠和呵护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便陷入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学习无目标、花钱无节制的混乱境地。

(二)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一般家境较好,不少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受到较好的引导。学生见多识广,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特别是在文体、书画、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但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多数为中等或中等偏下,生源质量不高,入学起点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三)自我意识较强,自信心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关心自身的权利,强调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张扬个性,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特别是降分录取的学生,更是感到“底气不足”,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四)学习目标远大,意志力不强

多数学生都满怀信心来到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雪“前耻”,有着远大的事业抱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入学后,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事都想做。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失误与不足,使得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束手无策。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继而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或中途退学等现象。

二、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新思路

“基础”课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又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灌输,更需要实践参与。这些特殊性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课必须面对大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基础课”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入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各院校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学,并确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各院校各部门的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门课程,又要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到位,即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保证“基础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法律、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为此,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为了确实做到上课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上课前不仅要专研教材,熟悉教材,更为重要的应是了解、熟悉教学对象(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实际困难、实际需要,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同时“针对新生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一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会学生确立:独立生活;虚心求教,细心观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等意识”。只有熟悉教材,钻研学生,了解学生,切切实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人格的温暖和伟大,然后才能自然而然的融入新的环境,融入大学的新生活,适应大学的新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教师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的理论业务素质。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论,系统地学习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

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人格素质。人格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课“教师的人格素质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直接关系到“基础课”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基础课”是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中国古代先哲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说过:“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遗,同学生建(上接第96页)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三、以“一充二改二加强”促进“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充实教学环节,以“实”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在坚持“基础”课指导思想的

同时,“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教学环节的“实”字上下功夫,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第一,强调以情感人,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课堂案例讲演、小组辩论、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庆、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地方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追忆烈士们的人生道路,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第四,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活生生的法制教育,亲身体验法庭和法律的尊严,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到工厂企业学习参观、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等,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以“活”增强教育互动性

“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强灵活性和科学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可教师独立开课,可多人专题式教;可上大课,可上小课;可教师讲授,可学生讨论;可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可撰写报告,可口头演讲;特别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第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和网络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Web课件等不仅有利于教师讲深讲透,加强师生的交流,而且延伸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摆脱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增加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扭转其学科化的偏向,充分保障“基础”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制度和办法对“基础”课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恰当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为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基础”课的考核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第二,在考核环节中,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的考试,将“知识记忆”的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的考核。把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和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相结合,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按百分比计入“基础”课的成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加强教学研究,以“真”促进课程建设“基础”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切合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需求以及大学生活实际,必须加强课程建设,真正开展起务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第一,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课程管理,整合教师团队,强化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过程,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领导必须管好。第二,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使教学内容得到贯彻实施。建立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观摩及评价等制度,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完善知识结构提供平台。第三,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引导热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选择一些具有实用性,富有时代感的案例、影视素材,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学生情操。

(五)加强教师情感投入,以“深”促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和谐一致、感情上交流融合、互相尊重信任,才能把“基础”课的理与情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基础”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深的情和爱,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第一,教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自我发展和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知识,成为“基础”课的“经师”。第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对待教学工作,热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工作,用自己正确的职业取向和个人魅力,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教书又育人,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当前,“基础”课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使“基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个根本任务来进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基础”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17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4.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2.

[4]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4.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6.

[6]卡尔.罗杰斯.促进学习中的人际关系[A].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51.

[7]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76.

[8]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

[9]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5.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青年项目基金(课题编号:2012KYQN65)。

篇10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篇11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四、结语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篇12

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故这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对生命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当中,对学生的心理、观念、情感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学生在科学的教育理念之下收获生命教育,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使人对生命形成正确的、深层次的认识。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学者对生命教育有不同的定义,总体上都是强调对生命规律的遵循,通过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来实现生命价值。

二 大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

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是推进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生命的价值。但当前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对思想道德理论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态度,一方面又不为学生提供认知基础,学生在这种矛盾中必然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使生命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2.缺少自我调节能力

缺少自我调节能力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疏漏,更是学生成长各阶段心理教育的缺失。很多大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并且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调节,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十分强烈的挫败感,并且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恢复,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一次重大打击而一蹶不振。这是学生对生命状态认识不清的表现,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注,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3.道德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是从消极方面进行考虑,道德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如对不道德的行为只有在关乎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出面干涉;对拜金思想不但不抵制,反而进行宣扬,认为是当今社会的正确导向;对学习科学知识没有正确的认识,秉持读书无用论,并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际活动。这些都是错误的道德认知,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严重恶果。

4.价值选择趋向功利

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不够正确,有趋向功利和多元的倾向。对于人生目标的设定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有的学生追求金钱、权力和地位,有的学生追求的是舒适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的学生关注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有的学生则关心长远发展。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总体趋向功利。

三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社会压力的加大及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得现代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本身属于心灵脆弱的群体,因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在少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大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师的重视,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心理辅导力度。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确保在思想道德课堂上能将正面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努力规避不良情绪,利用教师教授的心理调节方法来处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如学生对读大学的意义产生怀疑时,就会不自觉地出现厌学倾向,做出逃课、违反课堂纪律等不良行为。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明确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克服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对人生做出合理规划,继而进入到脚踏实地的学习当中。最后,教师要从思想道德学科中努力挖掘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科结合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只有消除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使学生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各种挑战。

2.挖掘课堂人文意蕴

可以说,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具有启迪大学生心智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教育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其文化功能不容小觑。教师要想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发挥生命教育的功效,就要将思想道德课堂中深厚的人文底蕴挖掘出来,使之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服务。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处于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质,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期待值,对成才的渴望比较强烈。因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安排就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成长成才方法。如通过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而成长为这一领域的人才,从而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获得工作机会,实现个人价值。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交际水平、经营能力、判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为创业打下基础。这样的引导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关注,展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意蕴,使学生对生活和未来燃起无限希望,向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前进,使生命教育的效果充分展示出来。

3.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

生命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教授,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对生活情态的发掘,将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们将学到的思想道德理论融入到生活当中,加强道德实践。如社会上出现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现象,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帮助他人的意义所在,不能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采取漠视态度,要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来纠正社会不良之风,改变道德缺失的现状。然后引导学生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主动向弱势群体施以援手,将学到的道德知识落到实处。鉴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教师不应将学习的视野局限于思想道德课堂,而要进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当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借道德实践之力来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懂得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生命奇迹。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育理念在不断进步,对大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随之改进。当前,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评判标准依然是学习成绩的优劣,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成为干部的机会,能够顺利入党、获得各类奖金,这样的情况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很容易导致他们走向极端。这就要求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将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再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为导向,而是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并关注学生的每一项进步。如教师通过对学生平时言行与课堂表现的观察来给出基本分,将道德实践的成效纳入考评当中,另外还要将作业、测验成绩一同记录下来,进行累积和科学分析,设定好每一项所占的比例,从而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反映学生的动态发展。通过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因而也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从网络当中汲取积极元素来促进生命发展,同时摒弃腐朽思想对学生的侵蚀。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将优秀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要用民主心态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中获得足够的网络信息量,经过提炼提升信息质量,在后续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结构进行调整,引导学生放弃没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将有生命意义的内容留存下来。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确保学生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世界中都能保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自觉抵制网络语言暴力。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能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 结束语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对生命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努力规避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生命教育的问题,通过消除心理障碍、挖掘人文意蕴、开展道德实践、优化评价体系及正确利用网络等方式来提升生命教育成效,将大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篇13

法律意识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能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现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程度,并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和日常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增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其日常行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课时相对较少,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能够通过考试即可,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自己学过这一课程,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创新课程,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支撑其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1(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