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标准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标准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标准化

篇1

在当今社会中,生产技术的标准化虽然仍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标准化的领域已从工农业生产延伸到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这些标准化活动,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标准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技术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基础部分,企业恰恰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者,在制定技术标准中有绝对的发言权。而技术标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产品的技术水平,表现为一种产品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采用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来限制进口,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这意味着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一些发达成员正在不断调整和提升技术门槛,一方面说明其技术水平、环保意识的持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进一步加剧。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成为国际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目前的国际经济竞争,已开始由资本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变,逐步演变为标准之争。标准之争,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

国内广大印刷机械生产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一改原来只重生产、忽视标准的做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来。如昌昇、精密达等企业,他们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同时,将自己先进的科研成果写入相应的标准中,使得我国的印刷机械标准在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使企业的产品不断发展,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国内印刷机械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目前我国印刷机械在行标准有85项,其中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61项。大部分仍为产品技术标准类,只涉及到很小一部分安全类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印刷机械标准还比较单一,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这为我国印刷机械生产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施展技能的空间。相信随着企业的持续创新,将制定出越来越多的高水平印刷机械标准,以提高我国印刷机械的技术水平。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标准化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标准化管理使生产者在企业正常运作中有章可循,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标准化管理通过将制度标准化、规范化,使所有管理流程都清晰、透明,将原有的管理步骤通过梳理形成标准流程,让每一个参与管理的人员都能够明确掌握工作的具体动向,每一步工作都能及时实现可控可测,使企业的执行运作力在标准化管理中得到强化,促进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通过标准化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地归纳和简化,控制多样化和复杂化,能够对生产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技术标准为核心,通过标准化将企业运作中重复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化和分析,变为标准控制和技术控制,减少或避免无效的动作和流程,从而达到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篇2

第三条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第四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应当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第二章企业标准的制定

第五条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

第六条企业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三)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四)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五)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第七条制定企业标准的原则:

(一)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二)保证安全、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三)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六)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七)本企业内的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第八条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程序是:编制计划、调查研究,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查、批准、编号、。

第九条审查企业标准时,根据需要,可邀请企业外有关人员参加。

第十条审批企业标准时,一般需备有以下材料:

(一)企业标准草案(报批稿);

(二)企业标准草案编制说明(包括对不同意见的处理情况等);

(三)必要的验证报告。

第十一条企业标准的编写和印刷,参照国家标准GB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企业产品标准的代号、编号方法如下:

*

企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组成。

企业代号,按中央所属企业和地方企业分别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三条企业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当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实施后,应及时复审,并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

第三章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

第十四条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后三十日内办理备案。一般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企业的企业产品标准,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双重领导的企业,企业产品标准还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受理备案的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即予登记。当发现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申报备案的企业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

企业产品标准复审后,应及时向受理备案部门报告复审结果。修订的企业产品标准,重新备案。

第十六条报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材料有:备案申报文、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等。

具体备案办法,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办理。

第四章标准的实施

第十七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

推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企业已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也应严格执行。

第十八条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

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产品标准,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

第十九条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第二十一条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设置的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的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标准化工作。其任务是:

(一)贯彻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本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

(三)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四)对本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负责监督检查;

(五)参与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做好标准化审查;

(六)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与计算,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七)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

(八)对本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宣传教育,对本企业有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

篇3

在标准化的研究历史中,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标准的性质、主要内容等都做出了研究。GB/T 15498—2003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及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比特在他发表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另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arahalad) 和哈默尔(Hamel) 于 1990 年, 在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但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尚无定论。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竞争力的精髓就在于技术的创新,“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伟大实践者泰勒,在他管理实践中积极引入了标准化的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那时起,结合技术创新不断推进标准化工作就成为了企业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

目前,创新能力弱已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制约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企业创新标准化的研究便势在必行。企业的创新包括多个方面,例如技术、管理等等方面,然而不论创新的程度如何,为创新加以标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这里不妨以技术创新为例,标准化的本质是对重复的事物加以约束,使其趋于一致性,它来源于模仿,却高于模仿,是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捷径。新技术的标准化是促进新技术扩散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重要途径,并能够帮助企业更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国外有利的因素用于自身发展中来。技术标准化使得企业创新的技术得以快速扩散,有助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另外标准化的推广,从整个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因为标准一旦确立,其他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生产过程中便可以借鉴其中优秀的部分,从而节省研发所需技术的时间以及材料,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因此从整个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这同我国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相一致。同样的道理,标准化令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标准的不断进步,如此往复循环下去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够了更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企业一方面面对着创新,一方面又要标准,而创新标准化又是把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来说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企业弄清创新与标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既然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标准化的主体,因此开展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工作便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的技术标准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稳定的发展平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这场创新标准化战役中,企业的核心地位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凸显,只有企业自身积极融入到其中,才可能使创新的标准化得以完全发挥作用,要使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认识到这点,创新不是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记在心上的。这就需要企业平时多加强相关的学习教育,培养一些专业素质高的人,组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中的上上下下都能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欲求生存与发展,创新标准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创新标准化是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捷径,是企业实现高效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铺路石,是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的基准,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的实现企业创新的标准化,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这条道路上也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企业坚定信念,加之政府又为标准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相信企业创新标准化一定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创建工作前提 完善标准

开创地方法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立法的先河

广州市作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城市,近年来对标准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广东省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梁醒虾介绍说,广州市政府在2011年颁发了《广州市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试行)》,内容包括规定市、区、县级市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规范行业或者管辖领域的安全生产行为,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将标准化工作与行政许可相结合,要求许可单位必须达到标准化。广州市还主动创新地方标准,填补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空白。在2010-2011年间,广州市制订了《广州市工业企业标准化评定办法》《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空调器安装盒维修高处作业安全规范》等地方标准,解决了本行业企业在开展达标过程中无标准可依的问题。

分行业地域制定系列标准规范

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副局长李大剑介绍说,湖南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评审标准完善,目前已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审标准体系。结合湖南省中小企业众多的实际,省安监局分行业和地域组织研究制定了相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政策和评审标准,出台了《湖南省加油站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试行)》和《湖南省金属粉末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即将推出《湖南省室内装饰装修安全质量标准化评审标准》和《湖南省小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规范》,此外,油漆、涂料、氯酸盐、陶瓷、五氧化二钒和电石、硫酸、农药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细则和评审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这些评审标准规范为湖南省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化创建提供了合规、适宜、具可操作性的评审依据。

评审工作收费 服务为主

不收取企业评审费用

湖南省湘潭县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章建新介绍说, 2011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湘潭县,在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针对建设中的瓶颈即收费问题,采取成立县职业安全协会,聘请6名具有评审资质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队达标申报企业进行指导、服务、评审,不收取企业评审费用,克服了中介机构收取高额评审费用、企业不愿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瓶颈,提高了工贸企业的创建积极性。

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局长梁醒虾也介绍了广州市在收费上的做法。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广州市对小型企业以专家组考评的方式进行达标评审,专家费用由政府支付,深受企业欢迎。近两年,各区县级市政府投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经费超过600万元。

实行达标企业工伤费率下浮

广西柳州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副局长汪道应介绍说,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柳州市出台了《柳州市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规定除支缴率指标外,凡达到安全标准化(含绩效、信用程度评估)相应等级的企业予以下调工伤保险费率,最低可下浮到基准费率的50%,最高上浮至基准费率的150%。如柳钢集团公司获得国家冶金一级标准化企业称号,近年就少缴近千万元工伤保险费,此外,柳州市还将安全标准化建设与各类评优评先、社会信用等级结合起来,如2009年全市两批179家申报诚信企业的中小企业,在安全生产审查中有13家未获得通过,直接影响了其在银行的信用。

奖励鼓励达标企业

为了提高企业参加标准化创建的积极性,珠海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了奖励激励制度。全市各级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调动了企业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如珠海市高新区明确在财政预算中对创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奖励4万元,省二级的奖励2万元,市三级的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评审过程重点 现场指导

分派指导员、技术人员和专家到企业现场指导

篇5

新常态下,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必然大有作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开创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从战略角度将行业发展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把握保险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探求中国特色的保险标准化之路。

二、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保险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新业务、新产品、服务新领域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易频率愈加频繁,交易规模日益膨胀,市场中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强,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保险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保险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标准。企业标准化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使之达到科学化和程序化,打造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许

多保险企业习惯于用制度进行管理,忽略标准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高度,很难上升到现代化管理的水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殊不知,制定制度是在垒墙,而标准化管理就像是在修路。如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而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所以标准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让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企业科学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与保险业先进企业快速缩小差距,有利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降低企业成本保险企业的成本

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各类准备金提转差。其中,业务支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包括赔款及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出保费等。企业标准化是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复杂的工作细分成比较小的步骤或者环节,然后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规范的设计,达到工作步骤少、完成时间少、成本低等效果。以保险理赔为例,在理赔数据采集和客户服务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保证采集的赔案信息格式统一,增加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精准理赔,同时能在缩短客户理赔时效、减少客户理赔成本、控制公司赔付风险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保险企业可以对成本加强控制,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 协议)中规定,当需要制定技术法规并且已有相应国际标准或者其相应部分即将时,各成员须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这就是说,谁主导了国际标准,谁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拥有了该领域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就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优势,就能在市场及资源的分配中抢占先机。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转化,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有益。

三、保险标准化亟待改革

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文件。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标准化事业飞跃发展,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标准化研制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标准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标准化事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以及改革创新的攻坚期。2015 年12 月17 日,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化专项规划。此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此规划的贯彻实施,势必有效地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全面开展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

做好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信息化水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保标委2015 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保险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初级发展水平,现行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数量仍然偏少,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大,落地实施情况仍不尽理想。十三五是加快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标准化尤其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保险企业在推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贯彻标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保险企业标准化从业经验,总体来说,保险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多还都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尤其是一些小的保险实体,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是缺失的,导致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笔者认为,每个保险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某个或者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知,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组织都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某个处室(科室),甚至没有组织,只有标准化管理岗或者兼岗的员工。无组织、临时组织或者小型的虚拟组织,是导致保险企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发挥标准化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大多也经历了由无组织向临时组织、由临时组织向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组织、最终发展到专业的实体组织的历程。保险企业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应根据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成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夯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有效增强标准落地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制度不明,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大问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联系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桥梁及纽带。保险企业的产品线、渠道管理、技术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能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由制订标准、推广实施标准、监督反馈、修订标准等系列活动构成,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一个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得到监督,这是保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有效发挥标准的效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险企业应将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范畴。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立成熟的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导,重视岗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与标准化团体或单位以及高校合作,帮助和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专家团队,由内外部标准化专家组成,负责接受咨询、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组织学习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综合效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

(四)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篇6

1概述

1.1石化企业安全标准化

石化企业的安全标准化,主要是为了满足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和制定的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一管理体系下,主要是始终以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思想,在运作过程中采取“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模式,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更加标准和规范以及系统化的一种标准。在石化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则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主要体系,其核心就在于控制风险和识别危害。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引导企业全员参与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因而其在诸多石化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1]。

2强化二者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从这两种管理架构而言,二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一是二者均注重安全管理,且核心就是在安全管理中进行预防和评估。二是就运作模式来看,二者大致相当。均是采取的“计划检查行动”的过程,从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企业安全绩效,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三是就执行方式来看,二者主要采取的是“领导监督+管理支持”的方式,这样在推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规范的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安全责任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二者之间有存在一定的区别。就管理要素而言,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要素等级分别较为分散,而HSE管理体系中则分布了以及等级和二级等级要素。由于二者的不同和相同,强化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显得尤为必要。当二者整合之后,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能促进管理系统功能的提升,而且还能强化管理效果。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不管是管理资源调配、管理要素协调、管理体系接口均存在较大的变速,而正是由于二者分开实施而导致工作动态的变化更加复杂。所以强化对其的整合,就能有效的对所有的工作实施调配处理,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性降低,促进石化企业内部管理成效的提升,最终在企业生产中发挥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将二者整合之后,还能将管理工作中各种重复性的工作减少,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和优化,同时还能避免员工培训计划和复合性评价以及日常监督等工作的重复,最终将二者整合之后将重复性工作减少。此外,还能将事业企业的经济负担减轻。这是因为石化企业管理体系的实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分开实施多种管理体系势必会导致企业经济负担的增加。而将二者整合就能有效的降低这方面的费用,最终有效的在安全管理中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完善。所以又从另外几个方面验证了二者之间的整合就显得有必要[2]。

3强化二者整合的具体思考分析

上述我们对强化二者整合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的整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石化企业整合下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思考

一是就要素模式来看。对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最终的目的是确保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高效的开展。在整合之后,能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促进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由于二者存在的公共要素与专业要求多,所以在整合时必须区别的对待。也就是对这2个体系的公共要素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确定,再对每项专业要求职能进行划分,并对每项要素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将五大管理要素进行整合。二是就文件模式来看。对二者的体系文件进行有机整合时,需要我们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人员安排和机构的设置,以及职能的划分和员工接收水平和体系文件实施程度等诸多因素,对体系文件进行整合,尽可能地达到一步到位的整合。这就需要将整合程序的文件和制度文件的数量负荷安全标准化管理和HSE管理体系认证的需要,并编制专业的制度文件。三是就整合体系来看,为了确保整合体系得到高效的运行,我们必须确保在运行整合体系时输入所有负荷安全标准化和HSE管理的体系要素。在体系运行文件不仅要将安全标准化的制度文件涵盖,而且还要包含HSE管理体系中的程序文件,整合后的管理体系的运行,首先应建立方针与目标;其次应设置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的划分;再次应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做好资源的配备;最后是培养有资质的的内部评价人员,确保管理体系的文件得到严格的执行。四是就整合管理体系的保持来看,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以及做好组织体系的内部评价,同时还需要强化数据方面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对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预防,最终有效的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

3.2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切入点思考

管理体系整合的切入点,主要是结合这两种体系共有目标对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确定,再结合其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对结构整合和设计,对组成体系的子系统进行确定。所以在体系整合时,主要是采取横向聚集与横向添加的方式。也就是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横向写作,并整合有关要素。也可以是将多个要素融入现有体系后生成新要素。例如将安全标准化中的方针目标子要素和HSE管理体系内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目标等子要素的横向拒合,就能成为整合后的安全管理体系内的安全生产方针目标要求。但是二者的整合并没有主次之分,均是更好地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着力。

3.3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步骤思考

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首先就应成立专业的整合机构,对整合机构的要求较高。其组成和副组长分别由最高管理者和安全管理者代表,而组员则由每个智能部门负责人来担任,并且适当的引导专业人员与员工代表参与进来。而在成立整合机构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计划的制定,由组长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整合计划的制定,并在计划中对整合的目标和任务以及要求和思路进行明确,从而更好地在整合过程中对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其次就是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对企业全员的培训,引导其意识到强化整合的必要性,并整合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加强对现状的调查,对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对整合设计的内容进行确定,例如整合模式、组织机构、公共要素等,均需要在整合设计中体现出来,并对文件进行修改和完善,尽可能地确保管理手册的编制、程序文件和制度文件的编制、支持性文件的完善、新文件的等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最后是强化运行整合,也就是确保整合后的体系得到高效的实施,从而对组织内部管理步骤进行不断的简化,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将企业在体系维护中的资源投入降到最低。以内部评价为例,在编制内部评价计划和检查表时,需要对两个体系的内部平家垸进行确定,并根据计划要求,在现场加强对体系的审核,且在合格之后才能分发到作业现场。此外,还应对其进行持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确保管理体系具有自我完善的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绩效的提升与优化。

3.4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实施思考

首先是对整合体系在试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标准化进行初步诊断,掌握企业在安全、职业健康管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企业的实践,对整合后的体系在推进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尽可能地将职能接口关系理顺,对内部管理进行规范,从而更好地对企业原材料采购以及组织生产和销售等全程的控制,构筑基于服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平台,促进全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有效的促进体系深入的实施和运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中,只有注重安全标准化和HSE管理体系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重视和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注重二者的整合,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安全绩效,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黄刚 单位: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企业层面的标准化战略,最早的论述来自于Tay-lor(1911),“日标准作业量”成为其科学管理的基础。MichaelE.Porter(2002)明确提出,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来获取竞争优势。具体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方面,标准是促进技术创新还是限制技术创新有着长期的争论。Marshall(1919)是标准促进技术进步观点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在既定条件下,标准技术是市场选择的最优结果。松浦四郎(1981)、Cowan(1992)、Swann(2000)、DTI(2005)从约束技术的多样性角度建立了多个模型来说明标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Bauer(1980)、DIN(2000)、Blind(2009)等认为标准加快了创新技术的扩散与转移。孙秋碧、任劭喆(2013)从标准化角度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演进路径。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坚持标准阻碍技术进步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技术锁定(lock-in)的问题,也就是担心次优技术,或者其他非最优技术,最终成为标准。被用来证明这个观点讨论最多的案例是QWERTY键盘案例(David,1985;Cowan,1990;Dheber,1995)。其他的案例还包括佛罗伦萨教堂的时钟、蒸汽机车被内燃机车取代、核能氢水反应堆等(Arthur,1989)。Hanseth等人(1996)则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明确提出厂商也有将标准锁定于非最优技术的“激励”。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中标准的影响包括知识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内容。首先,所有标准化过程均涉及对技术知识的编码,有助于缄默知识在标准制定参与者之间的传递(Blind,2004)。标准的实施本身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技术普及的过程,有利于增加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流、吸收知识的机会(deVries,1997;Krechmer,2000;DTI,2005)。充足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活动的经济风险,提高产品质量(Oakland,1994),发展规模经济(Perez,1994),降低成本(Swann,1994;Adolphi、Kleinemyer,1995)。对于参与到标准化过程中的企业,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它们能够更多接触其他企业的研究成果,乃至当前的技术前沿和最佳实践(DIN,2000)。其次,模块化生产组织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途径,模块化生产也是现代产业组织的主导(青木昌彦,2003;李想、芮明杰,2008),其前提是生产在空间上能够实现分离,这不仅要求生产技术和产业价值链的细化和可分解性(Baldwin,Clark,1997),还要求各分离空间与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融合,而各生产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纽带就是标准(Castells,1996;Sturgeon,2003)。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柔性契约连接的“网络型”治理模式,通过其界面结构将各自独立的模块组织链接起来,完成单个模块和整个组织的价值创造(朱瑞博,2003;罗珉、何长见,2006)。再次,基于标准给厂商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等效应,从技术的选择、标准的制定,到标准的使用,厂商围绕着标准的竞争异常激烈。首先是技术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厂商提前进行布局,在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之间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路径,企图对整个产业进行有效控制(文嫮,2007;张平,2011)。接着是标准的制定,用户基数、网络外部性、架构特权等特有的性质得到充分考虑,以削弱价格、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Ferguson、Morris,1993;Shapiro、Var-ian,2000;翁轶丛、陈宏民,2001)。最后是标准的实施,将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纳入标准的厂商,会根据市场和技术情况,选择技术标准的开放与否,以及开放的模式、收费的多少与方式,来阻止竞争厂商分割其用户基数,以确保其长期的竞争优势(Farrell、Shapiro,1990)。

三、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相对于大企业,小企业有其特殊的地方。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员工结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等,都存在着一些劣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因此,在标准化方面,中小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难以显现出来。王季云(2008)认为,中小企业承受标准化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公权标准和事实标准的并行使标准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标准化风险。中小企业无法承受标准制定所需的资金和时间成本(KatzandShapiro,1986)。王沁彤(2008)分析中小企业不将标准化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的原因时,发现中小企业“先求生存,无心标准化”的情况比较普遍。朱蔚清(2010)对中小企业ISO9000认证情况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重“取证”,轻“贯标”,觉得没有从中获取真正的收益,甚至出现企业与咨询机构之间“合谋”造假,为了取证而认证。但是,事实上,标准对中小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ISO(2006)为第37届世界标准日设计的祝词就是“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从标准化的动力上来看,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弱,尽管更多参与标准制定的还是大企业(Katz、Shapiro,1986)。通过技术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来引导和支撑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很多国家在进行政策设计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卢文娟、申其辉,2011)。Pe-terGrindley(1995)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技术能力,为企业设计了跟随、领导、参与、放弃等不同的竞争策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只是简单的跟随或参与,还可以在技术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选择标准领导的策略,以实现整个企业竞争能力的飞跃。毕克新等(2007)以技术标准具有的提供知识存量和反应功能需求两种职能为基础,建立了技术标准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毕克新等(2008)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复合作用机理。李庆满和杨皎平(2012)以辽宁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与治理问题。赵志伟等(2012)以安徽芜湖通力公司标准化实践为案例,研究了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争取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方法与途径。邓洲(2014)以TD-SCDMA为例,阐述了技术领先者和技术赶超者的不同标准战略。金桂荣和张丽(2014)提出针对不同能源消费和排放总量的中小企业实施不同的降耗标准,有利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效率。齐欣和王策(2015)通过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企业出口过程中技术标准可能产生的冲击与推动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技术标准意识,主动投入技术标准进程,才能消化吸收技术标准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文献述评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宏观上,标准的战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我国也通过国家级文件对标准战略作出具体安排。

2.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来发挥标准化战略的具体作用。技术方面,标准对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扩散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存在消极的影响,企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获取积极作用而规避消极影响。管理方面,标准通过知识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篇8

1.参加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的"美国标准化管理"的研讨讲座,涉及内容有:

(1) 美国的标准化管理

(2) 美国的企业标准化现状

(3) 美国联邦和州有关标准化的法规

(4) 美国有关标准化的政府机构

2.参观、访问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

3.参观、访问旧金山硅谷英特尔公司

二、主要收获:

1.对美国目前标准化体系和未来发展有了概括的了解和认识概括为:推荐性标准越来越多的取代政府的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标准有关的各利益方均积极加入和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过程;标准程序不断改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标准化制修订速度;美国标准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际标准;

2.对美国目前的推荐性标准体系有了初步了解,推荐性标准的特点是:公开性、利益平衡性、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3.美国认证机构和标准化程序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美国UL认证机构的介绍了解到,美国认证机构是属于非赢利性的,认证的核心内容是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的认证和标准化程序的建立。同时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监督。

4.美国量管理有了大致了解

美国当前实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常用的方法包括:顾客需要,市场调查,产品设计,物质供应,营销服务等。

三、几点启发

1.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调整改善我国目前国家标准的属性机构,达到绝大部分国家标准为推荐行这一目标。目前我国先行的2万项国家标准中有3000项为强制性,比率仍过高。

2.我国目前的认证机构属于经营性,以赢利为目的,这使其认证的公证性大打折扣。

3.我国目前的标准制修订周期长,速度慢,不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应尽快通过改革先行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体制、机制和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四、感 触

1.美国社会的法制较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守法首规的自觉性强以市内交通为例交通违章少,礼让行人因此,每年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比我国低得多。

2.政府和国民都十分重视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美国得法律、法规对环境问题规定都极为严格,国民自觉遵守环保意识强,公共场所都遵守各项规定,城市和海滨蓝天白云,空气清洁,草地和树木覆盖率高。

3.立法、管理和监督以人为本。美国社会重视人文思想和人的权益,以政府对产品的监督为例,重点是看是否对人身健康和人身安全有害。

篇9

企业环境在经济的大前提下,还受着自然条件与技术文化因素与政治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企业的真正运营中,我们的管理策略受着这些综合方面的多重制约,而在这里,EMS企业面临的重点环境特征如图1所示: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直接投资量的增长所带来的全球性产品快速增长率,我们在世界经济的角度下来看,结合了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广泛使用与普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于新产品新科技的应用与研发需求增多,全球的经济增长点汇集在于高新科技与高附加值产品上,这样就对我们EMS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2)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在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却是不能回避的。在新时代的企业生产中,我们更关心的是绿色环保,对于以往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与粗放性生产,造成的森林与水的破坏,同时还造成了全球气候的极端化现象,我们现在要改变成可持续性发展,要有生态供应链,和谐自然的观念。

(4)对于生产过程中,技术的自动化生产已经成为降低劳动成本的重要手段。而产品的更新与研发则要求我们紧跟市场变化,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并且在产品的交货期上,有更高的时间要求,这就对我们如何赢得市场与客户,提出了高效化生产与技术的研发周期要求。

(4)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AMT在是对加工中心体系,、柔性制造体系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的统一集合化生产,在EMS企业生产上,这种方式的大规模应用与普及,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自动化程度。

二、如何设计EMS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方案

(1)产品选择、研发方案。在产品的选择上,要进行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在广义的产品概念里,分为有形产品,无形产品与两者之合。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产品的选择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相当关键的一点,对于顾客的需求与社会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都要做好有效的调研,同时,还要看到法律与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与要求,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来得出,一个产品的生产价值。而在产品的研发上,我们要紧抓住科技与创新。在这里,也有一种情况,对于市面上已有产品的跟风生产与模仿,在成本上来说,费用小,且风险低,但是这样就无法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如何做好企业的研发,就要在设计与专利上,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力成本与财力成本上,还要看到时间成本,对于社会上已有的成果要积极吸取经验,同时做好自己的产品专利工作。必要时,还可以联合外界力量,做好联合研发。

(2)生产运营模式。在这里,我们对于做好EMS企业的生产运营上,已有的模式有三种,代购和自制,和定制。一般来说,第一种代购与外购对于零部件的采购上,要求较高,主要是采购可以有效利用社会分工的好处,有很大的空间来进行零部件的采购选择,这一种对于品牌效应强大的企业是相当有好处的,对企业本身的核心科技含量要求也很高,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不会因为采购而处于弱势。第二种自制上,对于企业的生产运营来说,会产生人力成本与生产成本,且在管理与技术成本上,也有相对应的要求,产品的生产周期将被拉长,但企业产品运营生产的安全性上,是相当有好处的,对于第一种代购与采购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与联盟利益分配危机,这一种方法在独立性上大大优于第一种。第三种定制,则建立在高质量与大数量上,这里我们要看到这三种的共同要求就是对于产品的质量严格要求,任何市场上的产品想要取得真正的口碑,都必须建立在客户信任的质量基础上,而定制就是在这里通过产品的质量优势来进行品牌的运营与维护。大量的产品订单对于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与标准件的质量要求更高,但是这一种的重点在于,让客户的个性化定制成为质量生产的标准化模板。

三、EMS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方案要点

主要在于对产品选择的一贯性,与对于人力资源的运用上。我们要看到,产品的创新是重要,但在制定一个方案后,要有无库存的生产与精细化生产的意识,那么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就要做好科技的攻关与灵活地调整生产策略。而人力资源上,要重视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进修,意识到企业的柔性运营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外部力量,在市场的良性力量推动下,做好社会与企业的互动,对于国家政策与市场反映,要及时调整企业运营,争取做到顺势而动,在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上达成一致步伐。

四、结语

对于EMS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在基于对市场的清醒认识,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与对于产品高科技附加值的不断探索上的。现代全球化的竞争让企业面对的市场变化更多,但同时企业能够运用的生产资源与经验选择范围也更广阔。我们要看到,企业的品牌价值不仅建立在优良的产品性能上,还有在市场上的形象,如环境友好型企业。对于产品的选择上同,要有社会发展的意识,对于国家与整个社会,EMS企业在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社会使命,只有在这样的意识观下,结合做好人力与财务管理,再加上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才能真正让企业高效运营成为现实。

篇10

1 实施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1.1 通过标准化管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程序化,模糊问题具体化,分散的问题集成化,成功的方法重复化,实现工程建设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机衔接,整体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又好又快实施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1.2 通过总结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作法,有利于不断丰富和创新项目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水平。

1.3 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在最大范围内的复制和推广,可以搭建起项目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

1.4 通过在每个管理模块内制定相对固定统一的现场管理制度、人员配备标准、现场管理规范和过程控制要求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减少管理成本。

1.5 通过推行统一的作业标准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和安全死角,为建设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提供了保障。

1.6 通过对项目管理中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预前规划和防控。可以有效减少各种风险,避免重蹈覆辙。

1.7 通过建立标准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机制,便于对员工进行统一的绩效考量。

2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成因

2.1 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为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有效地被执行和检查考核;把失败的教训,经过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在所有项目进行学习。

2.2 现场实验和试点 。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标准,放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验和试点,检验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可作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否则要到下一个循环重新实验。标准要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到实践中去。

2.3 进行动态优化 。针对实验、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项目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研究、分析和完善,将之提炼为新的项目管理标准,始终保持项目管理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充分释放标准化管理的效能。

3 项目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作为企业集团的派出性机构,项目经理部制订的制度应当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企业的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幅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而直接承担施工任务的作业层则要以简洁、实用、统一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

3.2 人员配备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当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二是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3.3 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制订文明工地建设工作标准、劳务用工管理标准、工地实验室建设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编制作业指导书、打造样板工程、建立检查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制度。

3.4 过程控制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是为了确保前3个标准落到实处。着眼于落实各环节的责任而实行的全过程监控。主要采用PDCA循环原理来制定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质量、安全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并主要通过8个环节来构建控制流程:一是确定管理目标;二是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三是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四是明确工作标准;五是制定工作程序;六是制定工序责任制;七是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八是制订责任追究制度、奖罚措施和问题改进办法。工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程程序。投资效益是对建设单位的提法,对我们而言,在抓好成本内控和开源创效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

4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4.1 在管理制度标准化方面。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3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

4.2 在人员配备标准化方面。a)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除明确各级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做到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数量,以标准制度确定工作流程。b)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全员的分类培训机制。针对工程特点和管理要求,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项目全体作业人员要进行全过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篇11

原标题:农业标准化实施中四川省嘉陵区企业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4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普遍展开,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竞争时,没有实行标准化的农产品势必被认为是“劣等品”,即使是一些高质量的农产品也会被大打折扣甚至被禁入,所以研究标准化实施中企业行为迫切需要。

二、企业行为调查与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调查范围在四川省嘉陵区。调查了15家农业企业,涉及的企业包括单纯种植业、乳制品加工业、作物加工业。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2、认知意识分析。各企业与所融入的产业链上游生产者构成了标准化生产模式,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对企业相当重要。当前,我国的标准化生产的模式比较自由,对于此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4.5%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27.2%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还有18.2%的企业选择“企业+基地”的模式,最后有10.1%的企业选择“企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

农业标准化生产涉及多方面,各个企业所重视的方面也不一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00%的企业认为技术标准化是最重要的,并且均以实施;其次是管理标准化,实施率为62.5%;企业员工队伍与基础设施标准化的实施率近似相等,均为37.5%;最后是服务的标准化,实施率为25.0%。调查结果表明,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实施率比较高,均远高于50%,而企业员工队伍、基础设施、服务的标准化实施率较低。这就证明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企业中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企业普遍偏重于技术和管理,对其他的标准认识不够。

3、成本效益分析。在调查问卷中,从产品检测、有关文字材料、员工培训、传递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销售等六个方面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企业给每一个方面进行评分,虽然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成本支出上各不相同,并且有些方面是增加的,但实行标准化之前的综合评分为6.8分,之后的综合评分为5.7分,总的成本是减少的。在效益方面,从产品售价提高、产品销量增加、获得财政补贴、市场份额扩大、更好生存空间、召回成本降低、供应链管理效率提高、食品安全事故费用减少、留住现有客户能力增强、吸引新顾客能力增强、进入海外市场能力增强、产品差异化品牌化效益等十二个方面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在实施标准化之前其综合评分为5.4分,之后其综合评分为7分。从总的效果来看,企业在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后,收益是增加的。

4、与合作社、农户协作度分析。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向企业方向转化,而企业愿意直接绕过合作社,自身完成合作社的职能,与农户直接联系,所以企业与合作社协作较少。

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相比之下比较紧密。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视野的局限,造成了他们对农业标准体系了解很少,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外界的指导和帮助。如何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在我们针对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农户的调查中,发现89.3%的农户希望企业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10.7%的农户认为没有必要,自己具有经验。而作为企业来说,要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技术就一定要统一,产品才能具有质量保证。在调查中,100%的企业认为很有必要对农户的生产进行指导,但由于企业规模、人力资源等原因的限制,只有92.3%的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指导。在产品收购上,对于农户来说,相当于进行的是订单农业生产,企业全额收购,所以农户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均表示可以接受。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按照统一收购价格支付给农户,为节约成本,尽量压价,而农户为满足自身利益,希望提高收购价格,双方存在博弈。在对企业的调查中,61.5%企业认为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得很好,30.8%的企业认为关系处理得一般,7.7%的企业认为关系处理得不太理想。在对农户的调查中,88.2%农户对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比较满意,只有11.8%的农户认为一般。以上结果说明,大多数农户希望并满意企业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绝大多数农户感觉比较满意。这就证明企业与农户的生产关系比较好,协作度比较高。

5、销售行为分析。如何将农业标准化产品卖出去,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重视产品质量,在定价上,企业定价策略是多样的,多数采用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包括系列产品定价策略、互补产品定价策略和成套产品定价策略。在实际看产品定价,有73%的企业实行差别定价,27%的企业实行市场定价。销售渠道方面,大部分是通过经销商,零售商传递给消费者,很少有生产企业直接传递。促销方面,农业标准化逐步成了一种食品安全认证的标志,企业在推广、广告上,都突出了农业标准化的内容。主要促销手段是向市场投放广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广告提品的更多信息;二是通过广告对消费者进行劝说。但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广告较少,这也就导致企业的促销效果影响范围受限。

6、对政府的依赖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较短的背景下,政府仍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调查中,发现100%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下企业发展中应担任重要角色,其中46.2%的企业甚至将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引导相并重,这表明企业对政府产生较重的依赖性。统计表明企业对政府的依赖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六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金融担保、协调各方关系、技术支持、产品促销。

三、结论

1、农业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晚,致使农产品行业发展时间短,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基地规模小,竞争力弱。导致农业企业融资困难,致使企业建设资金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认知缺陷。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还不够,对农业标准化的知识了解比较薄弱。实施标准化单一,偏向技术层面,管理水平低,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标准过多,企业使用标准混乱,这难以代表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定性太多,定量不够,强制性标准太少,推荐性标准太多,难以实行质量标准监督。

3、成本控制、品牌建设不足。农业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成本,会使企业的利润升高,但是由于企业成本形式比较单一,故而成本降低带来的利润升高程度不够大。农业企业所拥有的品牌数量很多,但是知名品牌较少,而农业企业的利润幅度直接决定企业对品牌的建设投入不足。

4、对政府依赖性强。由于农产品行业地位特殊,发展滞后,政府的影响非常重要,而部分地方政府在此方面做得还不够,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个大体系,仅仅凭任何一方独自的努力是没有办法改进的,所以要促进农业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政府和企业这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必须共同努力。

第一,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程序化活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农业企业的特点并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促进企业形成配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应能基本上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以及销售等环节。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重点拓展或压缩相应的子体系,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第二,提高管理者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加强企业标准化制度建设。首先,从企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协调一致入手,明确企业标准化目标;然后,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找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与企业标准化活动的密切结合点,充分认识企业标准化取得的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在占领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控制成本,增加投入。农业企业规模小的特点直接制约其发展,必须吸收新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寻求资金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同时,管理者必须树立严控成本的理念,将资金适度转移至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科研力量,合理配置资源,研发一批技术先进、社会经济效益佳的产品,通过新产品的投入弥补市场空白,抢占市场份额;通过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四,完善各项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政府制定标准应结合实际情况,不应盲目效仿先进地区,照搬他人的标准。加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品牌建设。在政策上,加大该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原料生产到产成品销售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在金融方面,鼓励企业融资扩大生产,帮助其寻找融资渠道,易于融资。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危化品企业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是对危化品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还是建立规章制度与规范作业现场管理都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危化品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到位、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不够重视等问题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而通过实施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安全环境措施,使其可有效地提高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危化品企业健康发展。

1 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由于不同行业与不同规模的危化品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一般规模较大与管理规范的危化品企业,其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还相对正常,且其中安全问题与隐患也相对较少。以下对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问题因素进行了探讨:

1.1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

在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由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欠缺符合企业本身特征的安全生产管理内容,所以还是需要相关危化品企业进一步的完善。部分危化品企业虽然具有充分的安全规章制度,但由于太多,使其造成相关内容矛盾的问题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基层单位的执行,并且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继而影响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开展。另外,由于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导致安全管理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且也不能引起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样不仅无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而且也会降低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1.2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欠缺规范

由于危化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无法与企业所有部门及员工进行有效连接,使其无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模式,进而也就导致了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欠缺规范性。在危化品企业生产中,一般都会建立安全管理台账与档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安全管理台账与档案并不规范,所以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基础管理问题。另外,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一些危化品企业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进而达到应付考评的目的,这样也会导致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企业欠缺规范性。

1.3 安全生产标准中风险管理问题因素

在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不仅是安全生产标准的基础,更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但由于大部分危化品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不知道如何实施,使其造成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危化品企业对风险管理培训不足,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风险评估与辨识的方法,且也不清楚风险评估与辨识的工作流程,进而也会降低风险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其中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作业人员并不能很好地协同合作,而是将风险分析任务落实到安全管理人员与部分人员身上,使其导致风险管理欠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另外,由于危化品企业对风险分析方法过于单一,且应对措施不准确、不具体,这样不仅会降低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并且也容易引发不必要安全事故的发生。

1.4 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识不足

危化品企业的班组是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基础单位。但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由于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识不足,导致在开展安全生产活动计划、内容与检查时,并不能达到满意的要求与标准,进而对安全生产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1.5 危化品企业欠缺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

由于危化品企业在获取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渠道与方式上过于单一,再加上国家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标准更新较快,所以很容易导致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安全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现象不仅容易导致变更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变更程序不到位、变更风险辨识不到位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违规的安全管理行为,这样不仅会为危化品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影响危化品企业未来的发展。

1.6 危化企业规章制度得不到执行

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安全管理不健全,但还有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仅不缺乏,而且十分繁杂,每个体系都有一套文件,这就导致了文件中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甚至内容之间相互矛盾,导致企业的基层人员无法实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第一,安全生产责任不能够得到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错误地把安全生产当作是管理部门的任务,没有将责任落实到基层人员;第二,因为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在外部评审前突击对标,在评审结束后就疏于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松散;第三,没有对员工积极进行安全制度教育,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制度不了解,对危化品企业作业安全规范的内容不熟悉;第四,企业没有把安全生产的目标和责任制、工资等与绩效考核挂钩。这四个因素导致了企业虽然有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但是制度却得不到执行。

1.7 基础管理不规范

危化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企业安全管理自评不认真,存在走过场、应付考评的行为。另外,在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体系内所涉及的部门、人员之间的衔接不畅,导致不能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基础管理,只有将管理自上而下落实到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

2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目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企业申请、考评机构评审、政府安监部门公示,然后颁发相应级别的安全标准化证书,这就标志这些企业的安全标准化达到要求。而针对危化品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企业必须将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与环境安全五方面作为标准化依据,这样才能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顺利实施。以下对这“五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使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2.1 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

危化品企业中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在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上得到健全与落实,比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规范安全生产操作流程与行为等多方面,这些都是实现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实现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才能有效地建立合理的应急救援方案,并使事故问题因素得到有效的调查与处理,进而控制安全事故的进一步延伸。

2.2 危化品企业安全技术标准化对策

在危化品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员工的安全技术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更是控制安全事故发的重要依据。因此,危化品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使其可有效地保障相关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在实施安全技术标准化时,通过结合国家现行标准,对相关工艺、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多方面进行管理,使其可有效地提高危化品企业技术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技术标准化目标。

2.3 实现安全装备标准化目标

危化品企业中的安全装备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防护等装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进而满足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要求。而为了实现安全装备标准化,危化品企业除了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与改进外,并且需要注重相关装备的日常保养,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准备标准化目标。

2.4 危化品生产环境的安全标准化

在危化品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也是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防止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危化品企业在布局的过程中就应将安全问题进行考虑,并做好一系列的安全标志、现场应急通道、文明生产标准等措施,使其可以有效地控制安全隐患的发生,实现生产环境的安全标准化。

2.5 做到安全作业标准化要求

危化品企业生产运行中的安全作业标准化,主要是指员工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相关操作行为符合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要求。而针对于安全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作业人员岗证一致、岗位作业标准方面,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作业人员是否配备安全设备与个人防护用具方面。

3 结语

综上所述,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控制安全事故的关键,更是提高安全生产标准与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危化品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应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使其可实现危化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玉河.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3).

篇13

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管理;管理水平危化品企业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是对危化品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还是建立规章制度与规范作业现场管理都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危化品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到位、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不够重视等问题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而通过实施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安全环境措施,使其可有效地提高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危化品企业健康发展。

1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由于不同行业与不同规模的危化品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一般规模较大与管理规范的危化品企业,其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还相对正常,且其中安全问题与隐患也相对较少。以下对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主要问题因素进行了探讨:

1.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

在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由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欠缺符合企业本身特征的安全生产管理内容,所以还是需要相关危化品企业进一步的完善。部分危化品企业虽然具有充分的安全规章制度,但由于太多,使其造成相关内容矛盾的问题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基层单位的执行,并且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继而影响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开展。另外,由于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完善,导致安全管理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且也不能引起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样不仅无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而且也会降低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1.2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欠缺规范

由于危化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无法与企业所有部门及员工进行有效连接,使其无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模式,进而也就导致了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欠缺规范性。在危化品企业生产中,一般都会建立安全管理台账与档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安全管理台账与档案并不规范,所以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基础管理问题。另外,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一些危化品企业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进而达到应付考评的目的,这样也会导致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企业欠缺规范性。

1.3安全生产标准中风险管理问题因素

在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不仅是安全生产标准的基础,更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但由于大部分危化品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不知道如何实施,使其造成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危化品企业对风险管理培训不足,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风险评估与辨识的方法,且也不清楚风险评估与辨识的工作流程,进而也会降低风险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在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的过程中,其中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作业人员并不能很好地协同合作,而是将风险分析任务落实到安全管理人员与部分人员身上,使其导致风险管理欠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另外,由于危化品企业对风险分析方法过于单一,且应对措施不准确、不具体,这样不仅会降低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水平,并且也容易引发不必要安全事故的发生。

1.4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识不足

危化品企业的班组是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基础单位。但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由于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识不足,导致在开展安全生产活动计划、内容与检查时,并不能达到满意的要求与标准,进而对安全生产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1.5危化品企业欠缺安全法律法规的及时掌握

由于危化品企业在获取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渠道与方式上过于单一,再加上国家对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标准更新较快,所以很容易导致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与安全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现象不仅容易导致变更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变更程序不到位、变更风险辨识不到位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违规的安全管理行为,这样不仅会为危化品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影响危化品企业未来的发展。

1.6危化企业规章制度得不到执行

有的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安全管理不健全,但还有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仅不缺乏,而且十分繁杂,每个体系都有一套文件,这就导致了文件中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甚至内容之间相互矛盾,导致企业的基层人员无法实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第一,安全生产责任不能够得到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错误地把安全生产当作是管理部门的任务,没有将责任落实到基层人员;第二,因为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在外部评审前突击对标,在评审结束后就疏于管理,绩效考核制度松散;第三,没有对员工积极进行安全制度教育,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制度不了解,对危化品企业作业安全规范的内容不熟悉;第四,企业没有把安全生产的目标和责任制、工资等与绩效考核挂钩。这四个因素导致了企业虽然有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但是制度却得不到执行。

1.7基础管理不规范

危化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企业安全管理自评不认真,存在走过场、应付考评的行为。另外,在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体系内所涉及的部门、人员之间的衔接不畅,导致不能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基础管理,只有将管理自上而下落实到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

2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目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企业申请、考评机构评审、政府安监部门公示,然后颁发相应级别的安全标准化证书,这就标志这些企业的安全标准化达到要求。而针对危化品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企业必须将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装备、安全作业与环境安全五方面作为标准化依据,这样才能推进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顺利实施。以下对这“五化”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使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

2.1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

危化品企业中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是指在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上得到健全与落实,比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规范安全生产操作流程与行为等多方面,这些都是实现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实现危化品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才能有效地建立合理的应急救援方案,并使事故问题因素得到有效的调查与处理,进而控制安全事故的进一步延伸。

2.2危化品企业安全技术标准化对策

在危化品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员工的安全技术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更是控制安全事故发的重要依据。因此,危化品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使其可有效地保障相关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在实施安全技术标准化时,通过结合国家现行标准,对相关工艺、技术、设备、原材料等多方面进行管理,使其可有效地提高危化品企业技术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技术标准化目标。

2.3实现安全装备标准化目标

危化品企业中的安全装备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防护等装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进而满足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要求。而为了实现安全装备标准化,危化品企业除了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与改进外,并且需要注重相关装备的日常保养,这样才能实现安全准备标准化目标。

2.4危化品生产环境的安全标准化

在危化品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也是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防止生产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危化品企业在布局的过程中就应将安全问题进行考虑,并做好一系列的安全标志、现场应急通道、文明生产标准等措施,使其可以有效地控制安全隐患的发生,实现生产环境的安全标准化。

2.5做到安全作业标准化要求

危化品企业生产运行中的安全作业标准化,主要是指员工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相关操作行为符合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要求。而针对于安全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作业人员岗证一致、岗位作业标准方面,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作业人员是否配备安全设备与个人防护用具方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控制安全事故的关键,更是提高安全生产标准与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危化品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应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使其可实现危化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程玉河.危化品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