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剖宫产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剖宫产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sects of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with the new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124 pregnant women with operating indicatio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modified method and the new method of CS Results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new mode and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S(p < 0. 01) It h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mode and modified method of CS about the breaking wind(p > 0. 05) also the cost of modified is lower than the new mode of CS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is worthy to be universally used in clinic.

剖宫产术为产科领域中最常见的手术,是挽救孕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新式剖宫产术是以色列M.Stark教授改良的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我国从1996年引进该项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经过十余年的临床效果总结,该术式具有总手术时间短、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低、切口愈合美观等优点,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及广大妇女的喜爱[1]。近年来,随着该术式的开展,其远期并发症逐渐暴露出来[2]。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步骤的改良,对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再次手术中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剖宫产产妇124例, 年龄20~37岁, 其中再次行剖宫产开腹手术者80人。根据剖宫产手术方式分成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和新式剖宫产术组,2组产妇符合剖宫产适应症,无相关禁忌症。且两组孕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手术指征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均满意。 术前准备及术后注意事项相同。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采用Joel-Cohen切口。切口位于双侧额前上棘连线下3cm或Pfannenstiel皱襞上2cm切口呈横弧形,长度12~13cm ,仅切透皮肤,于切口中间切开脂肪层直达筋膜,切口长2cm ,钝性撕开脂肪层及筋膜层,与皮肤切口至等长,钝性分离腹直肌约3~4cm,术者与助手双手重叠将示指与中指放在两腹直肌分离缘,缓慢、均匀、逐渐增加拉力,将腹直肌向两侧撕开(避免纵向用力损伤腹直肌下血管,造成筋膜下血肿。具体参考:马彦彦 1998年《新式剖宫产手术方式的探讨》),暴露腹膜。食指分离腹膜外脂肪,于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约1.5~2 cm处切开腹膜,此操作应注意避开膀胱、胎盘(采用示指纵向撕开可有效避免),腹膜剪开一约3cm的小口,然后上下撕开腹膜,开口大小以胎头通过为宜。暴露子宫下段,切开子宫肌层2 cm,刺破羊膜囊后吸净羊水, 钝性扩大子宫切口约10cm, 娩出胎儿,宫体注射缩宫素20U, 待胎盘自动剥离后手取胎盘,干纱布拭净宫腔内残留组织,卵圆钳持0.5%聚维酮碘纱球扩宫口并放入阴道;上抬并稍下推宫底,将子宫恢复为前倾前屈位,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套锁缝合子宫肌层, 盐水或甲硝唑纱布拭净切口处羊水积血, 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浆膜层。检查双附件,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腹膜[3]。不下拉大网膜。直接对合腹直肌,间断缝合腹直肌2-3针,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4-0 美容线美容缝合皮肤。

新式剖宫产术组:按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第2版进行手术操作。采用Joel-Cohen切口[4]。呈横弧行切开,术者以双手持直剪剪刀,切透皮肤后于中间切开皮下脂肪,深筋膜层,钝性撕拉皮下脂肪至切口等长。纵行分离腹直肌间粘着部位暴露腹膜,在腹膜上剪小口后撕开腹膜,暴露子宫下段, 腹膜返折下1~2cm处切开子宫下段并撕开约10cm, 刺破羊膜囊后吸净羊水,娩出胎儿,待胎盘自动剥离后手取胎盘,干纱布拭净宫腔内残留。1 号可吸收线连续套锁缝缝合子宫切口。不缝合浆膜层及腹膜,分别用鼠齿钳钳夹5 分钟去除,下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7号丝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4 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针,针间钳夹鼠齿钳,5 分钟去除。术后不包扎腹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t 检验和卡方检验, P< 0. 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1 为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比较: 新式剖宫产术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 术中出血量大于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果见表1.

2.2 再次开腹粘连情况: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组无粘连比例明显多于新式剖宫产术组, 广泛粘连少于比较新式剖宫产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具有许多优点, 总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缩短。但通过临床观察[5], 仍发现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筋膜下的腹直肌及血管有可能在用剪刀剪开筋膜时造成损伤; 2、宫颈扩张器扩宫口可将阴道病原菌带入宫腔,导致术后感染 3、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虽然有趋于保护创面的作用,但腹膜下结缔组织中和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转化、新生血管再生,导致腹壁子宫前壁及大网膜形成粘连。4、不缝合脏壁层腹膜,由于腹膜切口不齐,不固定,且呈游离状态,术后易移动。会导致整个腹膜损伤表面发生上皮化,当子宫膀胱返折腹膜及壁层腹膜不缝合时,暴露的组织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合[6]。导致爬行愈合程度受限。对照组40例因症再次开腹手术,术中发现粘连38 例,其中,广泛粘连17例,占42.5% ,大大增加了再次剖宫手术的难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上述观察, 作出如下改良: 1、钝性分开筋膜, 避免腹直肌及血管的损伤; 2、 卵圆钳持15 %聚维酮碘纱球扩宫并放入阴道, 有扩宫口、消毒和防阴道分泌物返流宫腔引起术后感染的作用, 术毕掏阴道积血、羊水时取出纱球, 同时消毒阴道;4、不拉大网膜覆盖子宫切口,将宫底上抬并且向阴道方向下推, 使宫体保持孕前(前倾前屈位), 利于膀胱子宫腹膜合拢闭合, 且子宫体压于切口上, 避免接触,防止出血。防止肠管、大网膜与子宫切口黏连, 增加周围组织对宫体的固定压迫。并使子宫易收缩,促进子宫复旧; 5、闭腹时先将腹膜拉拢, 进行创口对合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 保持腹腔脏面光滑, 防止腹膜表面上皮化,使腹膜修复时间缩短,使腹壁与肠管, 大网膜及子宫粘连机率下降。在游离状态下24~48 h内再生的腹膜由于组织结构的特点由间质细胞完全修复, 有效避免腹腔粘连[7]。本实验中,术后统计改良组手术时间(40±4.8h)术中出血量(170±41.2ml)术后住院时间(5.0±0.3d)明显短于新式组的手术时间(45±4.0h)术中出血量(230±47.8ml)术后住院时间(6.0±0.3d),再次开腹腹腔广泛粘连改良组(25%)明显少于新式组(42.5%)。

总之,两组剖宫产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再次开腹腹腔粘连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顺清 新式剖宫产术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0,(18)

[2] 郑卫红,夏影丽,武卉等.新式剖宫产术与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情况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07,22 (10) : 137921381.

[3] 刘丽梅,郭丽萍,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河北医学, 2008, 14 (1): 81.

[4] 王兰香 新式剖宫产术845例临床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01)

[5] 赵春玲,于淑兰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临床应用观察 河北医学,2010,(11)

篇2

剖宫产术一般采取传统的垂头仰卧位。心脏病或呼吸功能不全着,采用平卧位。为防止“仰卧低血压综合征”应左侧卧倾斜10-15度,被认为是剖宫产最佳。

2术前准备的具体事项及护理

2.1告知产妇剖宫产术的目的、耐心解答有关疑问,消除思想顾虑,并向家属交待剖宫产术的原因及可能发生的意外。如术后大出血、母体损伤等。

2.2处理合并症、纠正全身情况、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如降血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强心、利尿、胎儿宫内复苏、抢救休克,如前置胎盘,需要术前输血的必须做好血型配合,准备血源。

2.3备血与输血:如有出血倾向、产程延长、子宫过度膨胀,术前必须备血400-800ml,巨大胎儿的还需准备沙袋,以防胎儿取出时,血液涌向腹腔,减少心、脑、肾血流量,增加腹压。

2.4备皮:按妇科腹部手术范围准备、包括从到外阴和大腿上部。嘱产妇沐浴、洗发、剪指(趾)甲。

2.5术前4小时禁食,以防手术中发生呕吐,误入气管。

2.6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利于操作、并再次监测胎心,做好新生儿保暖和抢救工作,如氧气、急救药品、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等。

2.7术前用药,对有感染或疑有感染的产妇,术前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未成熟儿术前给予地塞米松3天,每天10mg肌注或静滴。促进胎儿肺的成熟、预防胎儿肺透明膜的变化,呼吸窘迫征的出现。产妇术前可给予阿托品0.5-1mg和鲁米那0.1g肌肉注射,具有镇静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并做普鲁卡因及青霉素敏感试验。但是术前切记禁用杜冷丁呼吸中枢抑制剂。

3术中配合

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如果胎头入盆太深取胎头困难,助手应在台下戴消毒手套自阴道向上推胎头,以利胎头顺利娩出。

4术后护理

4.1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术后8-12小时取半卧位,使腹壁肌肉松弛,减轻腹痛,有利呼吸。

4.2术后4小时内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平稳为止。术后3日内每天测体温4次,如术后1-2天内体温稍高,多为吸收热。如体温超过38度还应注意是否有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4.3注意观察切口处敷料有无松散、侵湿、渗血血肿或感染。术后3天更换伤口纱布一次。

4.4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若子宫收缩不佳,阴道流血量较多(同时还应注意询问阴道流血的颜色),及时给予子宫收缩剂,如催产素10-20单位或麦角新碱0.2mg肌注(有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禁用)。还应观察腹痛情况,病人难忍疼痛者可给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

4.5保持留置尿管通畅,术后6h鼓励患者排尿、若卧位排尿困难、帮助患者坐起,让听流水声,局部热敷。注意尿的颜色及尿量,发现血尿及时报告医生,24h后拔除导尿管。

4.6饮食,术后当日禁食。次日可进营养丰富的全流食,排气后进半流食物或普食。忌生冷、油腻、多汤类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4.7静脉补液,保持术后当日的输液通畅,术后2日内给予10%GS1000ml,5%GS1000ml,0.9%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2g,以补充热量。

4.8鼓励产妇做深呼吸,24h内在床上翻身,术后1-2日可在床上坐起,3日后离床活动促进体力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篇3

剖宫产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妇或胎儿的原因无法使胎儿自然娩出,而由医生采取的一种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过程。剖宫产术是当前产科解决异常分娩的主要措施,由于该手术伤口大,创面广,很容易产生术后并发症,所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术后尽快康复是产科探讨的重要课题。我科于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80例行剖宫产患者,具体护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年龄20~43岁,平均26.5岁,患者均为初产妇,有剖宫产指征,无手术史,均排除心、肺、肝、肾、糖尿病等病史。

2护理

2.1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 :术后安置适宜房间,室温24~26℃,湿度50%~60%。取平卧位,6h后改半卧位,术后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观察产妇的精神、意识等情况,血压每15~30min测量1次,至病情稳定后改为1~2h测1次,并做好记录。术后产妇的体温可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称术后吸收热,属正常范围,手术后1~2天逐渐恢复正常,不需特殊处理,如术后体温持续升高不退或手术后3天出现发热,应引起重视,及时通知医生寻找发病原因并处置。

2.2心理护理 :术后病人最急切的是想了解新生儿的状况,护士要及时将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情况,性别,发育情况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尽早告知产妇,让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在新生儿安全情况下,产妇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障碍会得到极大缓解,再通过护理人员的有效沟通,使病人感受到关心与受人尊重,产妇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与护理[1]。护理人员更应该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卫生宣教,通过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开设咨询等形式,帮助病人在短时间内恢复[2]。

2.3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内禁饮食,6小时后进食流质饮食,如温水、果汁、清淡汤类,禁食奶类、甜食及黄酒等产气活血的食物,排气后可增加半流质易消化饮食,如稀饭、蛋羹、烂面条等食物,少食多餐。另外,手术6小时后协助并指导产妇适当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手术次日逐渐下床活动,以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与处理。

2.4尿潴留的护理:每日用0.2%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及会1~2次保持尿道口清洁,防逆行感染。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防止其脱出、扭曲、受压。定时倾倒尿液,并注意尿液的颜色及尿量,及时记录。定时夹管,锻炼膀胱功能。遵医嘱及时拔出尿管,让患者自己排尿,以免发生尿路感染。术后告知患者充分饮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饮水,早期活动,减少尿潴留。

2.5预防血栓性静脉炎护理:剖宫产术后双脚恢复知觉,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24小时后应该练习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动,当导尿管拔除后应多走动,这样不仅能增加胃肠蠕动,还可预防肠黏连及静脉血栓形成等。下床活动前可用束腹带绑住腹部,这样走动时就会减少因为震动的关系碰到伤口而引起疼痛。

2.6避免产后出血护理 :剖宫产后应密切观察恶露,子宫出血较多,应注意阴道出血量,如发现阴道大量出血或卫生棉垫2小时内就湿透,且超过月经量很多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7伤口的护理 :产后第二天,伤口换敷料,检查有无渗血及红肿,一般情况下术后伤口要换药两次,第七天拆线。如为肥胖病人、贫血及其它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要延迟拆线。术后若产妇体温高,而且伤口痛,要及时检查伤口,发现红肿可用95%的酒精纱布湿敷,每天两次。若敷后无好转,伤口红肿处有波动感,就确认有感染,要及时拆线引流。

2.8疼痛护理 产妇的整个注意力集中于疼痛而致活动受限易引起并发症[3],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是非常必要的[4]。护士应遵照医嘱给镇痛药,常握止痛药给药的最佳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疼痛。

3结果

80例产妇全部康复,无并发症发生,治愈率100%。

4体会

产科护理人员需掌握每位剖宫产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使她们的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促使其积极配合,为术后的顺利康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术后护士采取全面的、预见性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经过护士精心的护理全部康复,由此可见,优质的护理是保证剖宫产术后患者生命安全且顺利康复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先锋,李义安,问题解决疗法:一种基于问题解决认知研究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349-350.

篇4

论文内容:

我院是阜新矿区的一所基层医院,自1984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妇科与产科的大中小型手术,使本地区妇产科患者能够就地诊断与,.从1986年开始基本不外转.现将1988年1 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的剖宫产手术患者加以分析:

临床资料

一.剖宫产手术率

6年总分娩产妇数为2970例,其中剖宫产手术为222例,占分娩总数的7.47%.其中,前三年为第一组,分娩数为1500例,其中剖宫产术为72例,手术率为4.81%.后三年为第二组,总产妇数为1470例.其中剖宫产数为150例,剖宫产手术率为10.20%,见表1:

表1:剖宫产手术率

第一组

第二组

总计

年度

1988

1989

1990

合计

1991

1992

1993

合计

6年

分娩数

484

521

495

1500

477

524

469

1470

2970

剖宫产数

16

28

28

72

38

57

55

150

222

手术率%

3.30

5.37

5.65

4.81

7.96

10.87

11.30

10.20

7.47

二.剖宫产手术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最小21岁,最大41岁,见表2

表2:剖宫产术与年龄的关系

年龄

21~24岁(%)

24~29岁(%)

30~34岁(%)

35~41岁(%)

总计

第一组

31

43.05

32

44.45

7

9.72

2

2.78

72

第二组

69

46.00

62

41.00

15

10.00

4

2.67

150

三.剖宫产手术与产次的关系

第一组,初产妇70例,占97.40%,经产妇2例,占2.77%.第二组初产妇147例,占98%,经产妇3例,占2%,其中一例为第四产.

四,剖宫产指征及其变化.见表3:

表3.剖宫产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

第一组.例(%)

第二组.例(%)

合计例.(%)

头盆不称

13

18.05

43

28.66

56

25.22

宫内窘迫

13

18.05

26

17.33

39

17.56

臀足位

12

16.66

43

28.66

55

24.72

重度妊高征

5

6.94

10

6.66

15

6.75

过期妊娠

1

1.38

4

2.66

5

2.25

早期破水

1

1.38

4

2.66

5

2.25

产前出血

7

9.72

5

3.33

12

5.40

骨产道异常

5

6.94

4

2.66

9

4.05

阴道纵膈

4

5.55

4

1.80

横位

4

5.55

1

0.6

5

2.25

再次剖宫产

3

4.16

3

2.0

6

2.70

妊娠合并肌瘤

1

1.38

3

2.0

4

1.80

妊娠合并心脏病

1

0.6

1

0.45

双胎

1

1.38

1

0.6

2

0.90

巨大儿

2

1.2

2

0.90

脐带脱垂

1

1.38

1

0.45

颜面位

1

1.38

1

0.45

合计

72

100

150

100

222

100

篇5

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改良法评价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阻滞完善(手术区域无痛及Bromage评分达到3分)时间,麻醉平面。评价术中麻醉质量(优良:无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满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不满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优良:无肌张力干扰;满意:出现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不满意:出现不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新生儿娩出后进行口腔清理,然后进行Apgar评分。麻醉平面:以针刺的方法确定,麻醉平面超过胸(T)6为麻醉平面过高,T6~8为适度,T10以下为过低。记录阻滞后血压变化、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新生儿评分等表现。

1.3观察指标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并发症: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麻黄碱使用次数。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2.1麻醉效果由表1可见,A、C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佳,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次,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B、D组患者麻醉平面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由表2可见,A、C、B、D组患者麻黄碱使用例数、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依次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剖宫产手术多为急诊,常需快速安全、疗效确切的麻醉。一般而言腰麻的肌肉松驰作用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阻滞,且镇痛效果确切,失败率低,已得到临床广泛共识。剖宫产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8,即能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可以解除宫缩痛,不抑制宫缩,松弛腹部肌肉,对胎儿无影响[1]。腰硬联合麻醉影响阻滞平面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药液比重,注射时和注射后即刻的患者,药物剂量和注射部位,其他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包括年龄、脑脊液(CSF)、脊柱弯曲程度、药物容积、腹内压、妊娠、患者身高和穿刺针方向。总体来说,剂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获得的麻醉平面越高。穿刺针斜面或注射口的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向头侧注射药物可比向一侧或尾侧注射药物获得更高的麻醉平面。妊娠CSF容积与麻醉平面呈负相关。腹内压升高或致硬脊膜外静脉充血时,可减少CSF容积,导致阻滞平面上升。这些情况包括妊娠、腹水和腹腔巨大肿瘤等。此时特定剂量的局部可以产生超出预料的麻醉平面。足月产妇蛛网腹下隙麻醉所需的局部剂量比非妊振患者减少1/3[2],这可能是腰硬联合麻醉除用于剖宫产术外,在其他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常很少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及低血压的重要原因。单纯高浓度局麻药物所达到的麻醉平面越高,交感神经阻滞范围越大,低血压发生率越高[3],麻黄碱的使用可治疗低血压,但常引起心动过速和快速耐受,另外麻黄碱还可引起子宫动脉收缩使子宫的血供减少,造成脐带血流量减少,有导致胎儿酸中毒的可能[4]。腰硬联合麻醉常用布比卡因剂量为8~12 mg,穿刺部位常为L2~3或L3~4。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选择L3~4穿刺,通过调整麻醉平面使麻醉过程维持平稳,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5]。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我们使用腰硬联合麻醉0.5%布比卡因6 mg,常致麻醉平面、镇痛及肌肉松驰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而0.5%布比卡因10 mg又多致低血压、高麻醉平面等问题均未予广泛运用。我们认为剖宫产术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7.5 mg)实施麻醉[6],可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确切;剖宫产手术L2~3腰麻注药速度过快,常导致麻醉平面较高,通常可达T2水平,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慢,给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低血压发生率高,麻黄碱使用多,循环波动明显;通过减慢注药速度常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剖宫产手术L3~4腰麻注药速度过慢,常导致麻醉平面较低,麻醉效果差,通过加快注药速度常可达到满意麻醉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以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为20 s/ml以内,L2~3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最优;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为20 s/ml以上,L3~4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其次。麻醉平面适度,一般在T8左右,血压下降幅度小,术中只需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00~1500 ml,不需要使用升压药或使用升压药很少,不需调整或调整很少,尤其对妊高症患者维持循环稳定效果显著,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快,对患者心理影响明显减轻微。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31315.

[2]原著:G.Edward Morgan,Jr, Maged S.Mikhail,Michael J. Murray.主译:岳云,吴新民,罗爱伦.摩根临床麻醉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6268.

[3]Bogra J, Arora N, Srivastava P.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rathecal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BMC anesthesiology,2005,5:5.

篇6

1.2方法

初次剖宫产时,实施硬膜外麻醉,取仰卧。甲组于腹部做出纵切口,乙组于腹部做出横切口,丙组将皮肤切开,撕开皮下脂肪并剪开筋膜层,对腹直肌进行钝性分离,纵行将腹膜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子宫操作方法与前两种剖宫产手术方法相同,并对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肤进行逐层缝合。再次妇产科手术实施对症治疗。观察统计三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1.3腹腔粘连情况评定标准

根据孙红霞等参考标准将腹腔粘连划分为五个等级。0级:无腹腔粘连;1级:切口于网膜之间较少粘连,容易分离且分离时无血状;2级:切口与网膜之间多处发生粘连,且分离时有溢血发生;3级:粘连面积>3/5,较难顺利进行分离,分离时出血量较大;4级:粘连面积>7/10,且粘连紧密不能进行分离。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统计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粘连发生情况

甲组33例,0级2例,1级7例,2级19例,3级3例,4级2例;乙组33例,0级3例,1级7例,2级18例,3级4例,4级1例;丙组33例,0级7例,1级8例,2级17例,3级1例,4级0例,研究表明,丙组患者的总体粘连发生情况明显优于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乙两组粘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

丙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剖宫产手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妇科治疗中比较常用,对于治疗胎儿宫内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难产等治疗效果显著。但随着剖宫产在妇产科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有所增加,腹腔粘连发生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的恢复,且一些学者指出剖宫产术后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危险性以及难度均会有所增加。传统的剖宫产术是在腹部做出一个纵行切口,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且对患者造成的机械牵拉刺激大,极易导致腹腔粘连发生。新式剖宫产术实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钝性分离机械刺激,切口游离错位等情况也会导致腹腔粘连发生。临床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该方法可有效避免对筋膜造成的牵拉刺激,在进行缝合时,采用的可吸收缝线较宽针距进行缝合,可有效减少皮肤坏死以及炎症反应发生。本次研究中丙组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实施后腹腔粘连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且手术时间大大减少,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篇7

剖宫产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 是处理高危妊娠与异常分娩。随着近年来麻醉学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各种剖宫产术式日趋完善, 多种原因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 二次剖宫产率随之升高。本院从1998年开展新式剖宫产术, 其特点之一为不下推膀胱、不缝合腹壁腹膜及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随着再次妊娠后再次剖宫产术, 新式剖宫术的某些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本院1998年1月~2007年12月开展新式剖宫产术, 2008年至今开展改良新式剖宫术, 本次旨在探讨两组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术, 对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发生率及粘连程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的84例再次剖宫产产妇, 其中44例首次手术主要为新式剖宫产术作为对照组, 40例首次手术方式为改良新式剖宫手术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麻醉术式:腰硬联合麻醉。新式剖宫手术式参照文献[1]。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方式进腹方法同新式剖宫产术, 腹膜纵向剪开, 用微乔线宽间距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与腹膜, 不缝合脂肪层, 活动性出血予以结扎, 皮肤用3.0可吸收微乔线皮内缝合, 术后加压切口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区别:观察组用微乔线宽间距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包括开腹时间、手术全程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情况。

1. 4 腹腔粘连程度判断标准 参考Phillips和仲剑平分级标准[2], 再次手术时发现粘连的分级:0级:完全无粘连;Ⅰ级:粘连有少量膜状粘连, 易分离, 分离不出血, 面积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再次手术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腹腔粘连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粘连发生率20.0%, 出现轻度粘连, 未发现重度粘连, 对照组粘连发生率40.9%, 并出现2例重度粘连病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腹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粘连的形成与腹膜间皮细胞纤维蛋白释放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是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损伤后间皮细胞迅速再生, 形成新的腹膜。机体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着巨大的修补恢复能力, 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结构和功能。

新式剖宫产术存在主要问题是术中撕拉、剥离等操作较多, 腹直肌和腹膜剥离面较大, 腹直肌分离时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伤, 胎儿娩出后腹壁松弛, 加上术后搬动, 游离腹膜很快错位, 腹膜组织无法充分对接吻合, 造成筋膜与腹腔相通, 是造成腹壁、腹腔粘连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3], 并且不缝合腹膜壁层与脏层, 不能达到腹腔脏器表面的腹膜化, 子宫切口粗糙面在腹腔中, 的粗糙面直接与腹直肌前鞘接触, 也直接接触大网膜、肠管, 所以形成粘连。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采用微乔线宽间距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不易引起缺血坏死, 同时起到固定腹膜正常位置, 短时间愈合, 可起到机械性隔离作用, 直接杜绝子宫切口与腹直肌前鞘的粘连, 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综上所述,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 能够降低腹腔粘连程度, 同时还能降低再次剖宫产术中风险和损伤,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1-44.

篇8

1.1一般资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妇共8500例,其中初产妇剖宫产1700例,将受术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新式剖宫产510例,年龄23~38岁,中位年龄28岁。B组: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1190例,年龄23~37岁,中位年龄27岁。对两组患者术后追踪随访至2006年4月,观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的情况,其中A组再次剖宫产72例,B组再次剖宫产121例,两组剖宫产指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72例再次剖宫产,其中距第一次剖宫产≤3年剖宫产9例,>3年63例;B组121例再次剖宫产,其中距第一次剖宫产≤3年剖宫产14例,>3年107例。

1.2手术方式

A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取耻骨联合上3横指切口,切开皮肤,裁开筋膜,撕拉式钝性分离脂肪层,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左右撕开子宫肌层约10~12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腹膜,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针。B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取下腹正中线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长约15cm,裁开筋膜腹膜,子宫下段横向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宫下段肌层正中横切2~3cm,向两侧撕开10~12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和膀胱腹膜反折,1号丝线连续缝合腹膜,7号丝线间断缝合筋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

1.3观察指标

对二次剖宫产的患者,进行术中术后观察,记录每例手术时间、娩胎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切口疼痛、产褥病率,术中主要观察开腹时粘连、子宫破裂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第1次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P<0.01或P<0.05)。表1两组产妇第1次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略)

2.2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情况比较

见表2。除腹壁切口血肿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再次剖宫产两种术式比较(略

3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点:新式剖宫产采用Jool—cohen切口,该切口与下腹皮肤张力一致,缝合时对合准确,愈合后瘢痕纤细,该切口的位置远离锥状肌,且不缝合腹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时损伤少、术后切口疼痛轻、产妇下床活动早、排气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优点:腹壁切口瘢痕纤细,再次手术时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过腹壁各层,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术后切口疼痛轻。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A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时作者发现腹壁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A组与B组(对照组)比较,切皮至娩胎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病率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至3个月,B超检查子宫内切口均愈合佳,无晚期产后出血发生。

本资料第一次采用新式剖宫产在再次剖宫手术的病例中,见到子宫与腹膜有粘连8例,其中疏松粘连7例,致密粘连1例;对照组再次手术病例中,子宫与腹膜粘连12例,其中疏松粘连10例,致密粘连2例。腹腔内粘连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温济英等[1]的报道一致。根据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生盆腔粘连的原因是腹腔缺血、局部组织坏死、异物刺激,主要缘于腹膜的牵拉和缺血[2]。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造成腹膜异物反应,但钝性分离腹膜却造成腹膜的损伤,由于手术中多种操作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热损伤均可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引起粘连的发生。

第2次剖宫产术中发现不全子宫破裂A组和B组各有1例。两组发生子宫破裂者均为2年以内的剖宫产且术后子宫内切口愈合欠佳者,说明新式剖宫产一层式缝合不影响子宫内切口愈合。

本资料新式剖宫产术式术后出现腹壁切口血肿3例,而B组未发现,可能是由于新式剖宫产术式采用撕拉式进腹,拉断肌肉的营养血管,而术中未发现,导致术后腹壁切口血肿形成。

总之,新式剖宫产术后恢复比传统剖宫产快,第2次手术仍可采用原术式,而且新式剖宫产因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张力低,切口美观,术后疼痛比传统剖宫产少,可以不用镇痛泵等优点。但第2次剖宫产术时,如前置胎盘、宫口开全而产程停滞、胎盘早剥等急诊行剖宫产时,由于第1次新式剖宫产下腹横切口瘢痕形成,弹性差,娩胎相对困难,而且术中容易出血,出血多时缝合困难;传统剖宫产术野清晰,子宫容易托出,能达到准确缝合,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因此,作者认为,第2次剖宫产术前估计经原横切口手术有困难时宜改纵切口为好。

篇9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妇产科2009年~2011年,所有住院分娩剖宫产人数共计2205例,所有手术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麻醉均为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皮肤切口除二次剖宫原口为竖口的按原竖口切,其余均为横切口。

1.2方法 对我院妇产科2009年~2011年所有剖宫产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各项指征的掌握标准,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剖宫产术指征同一病例有几个指征时,以第一指征为准。

2结果

2.1 3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共计3148例,行剖宫产术2205例,平均年剖宫产率为70.04%,农民产妇占90%以上。年龄在19~46岁,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的为首位812例,占剖宫产总数的36.82%。

2.2 2009年分娩总数1121例,剖宫产757例,剖宫产率为67.53%;2010年分娩总数1120例,剖宫产792例,剖宫产率为70.71%;2011年分娩总数907例,剖宫产656例,剖宫产率为71.32%。3年间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剖宫产指征构成比见表1。

3讨论

3.1随着医学的进步,剖宫产术已成为产科学中一种常见而十分重要的手术,用于解决难产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娩出胎儿。

3.2 在我院2205例剖宫产中,无任何手术指征而孕妇和家属坚决要求手术经医生劝阻无效者,医生面对社会各种压力与产科相关的医疗纠纷而放宽手术指征者。针对以上情况,助产机构应积极开展无痛分娩,提倡导乐陪伴分娩,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科学引导,同时对产妇家属也要正确引导,所以减少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1]。

3.3头盆不称是剖宫产率上升的次要原因,医生检查的手法不一样,难免有诊断误差,存在过度医疗问题。医生在诊断骨盆狭窄时要严谨,避免盲目下结论,多给产妇试产机会。

3.4瘢痕子宫,针对这个情况医患双方沟通分娩方式时,大多数医生意见更顺向直接手术以保障母婴安全,医方宁愿承担在手术的风险,而不愿承担手术可能有医疗纠纷的风险。

3.5胎儿宫内窘迫,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有些地区已成为剖宫产率的首位指征。存在部分胎儿宫内窘迫未找到任何原因,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较低,因此医生应对母儿情况深入了解,力求做到既不盲目增加剖宫产率又不延误治疗[2]。

3.6胎膜早破 以胎膜早破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在我院排在第六位,在临床中对胎膜早破的产妇,及早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羊水流出,尽早使用催产素引产,严密观察产程,是可以增加自然分娩率的。

3.7虽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可提前预示一些自然分娩的风险,臀位、巨大儿、羊水过少、脐带绕颈、胎盘因素等均可在产前诊断,多种因素造成了剖宫产率升高。

4结论

提倡自然分娩,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让更多孕妇了解和重视剖宫产引起的并发症及术后再次妊娠给她们带来的风险,是产科医生今后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使更多的孕产妇能积极主动的要求自然分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9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寒战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全部病例均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合并症,术式均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麻醉方式均为持续硬膜外麻醉,两组资料在孕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胎儿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剖宫产术后寒战是指患者术后出现不随意的肌肉收缩,体温下降,尤其是四肢皮温下降明显,造成机体耗氧量增加,呼吸、循环系统负担增大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体温调节中枢对周围丢失的热量和温度梯度增加的代偿反应[4]。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对术后寒战进行分级,双上肢有轻度肌肉颤动为I级寒战,四肢及全身肌肉均有颤动为Ⅱ级寒战。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按无菌技术操作要求,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②实验组: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大椎穴,选取穴位,大椎穴在C7与T1棘突之间,若患者该部位皮肤有感染、肿瘤、出血等情况,禁止施灸。施灸方法:操作者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穴位,距皮肤2~3cm施灸,操作时采用温和、雀啄、回旋灸法交替使用,直到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于弯盆内,持续施灸15~30分钟。熄灭艾火,投入小口瓶内,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开始后每5分钟观察评估1次,直至寒战完全停止。①显效:时间≤15分钟寒战停止;②有效:时间16~30分钟寒战停止;③无效:时间>30分钟寒战未见缓解。

统计方法:两组治疗效果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艾灸大椎穴治疗剖宫产术后寒战反应疗效好。

讨 论

剖宫产术后寒战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还不能确定哪一种是诱发寒战的确切因素,但各种诱因都与麻醉后寒战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术中低温、术中致热原作用、血液和体液的丧失、麻醉后体温的重新分布等等。与非孕期相比,孕产妇由于其生理变化较大,代偿功能相对较差,麻醉后易发生寒战,这对心肺负担已显著增加的产妇非常不利。

中医认为,寒战反应是由于毒邪入侵,损伤正气,风邪乘虚而入,正邪相搏所致。艾灸是借艾火的温热刺激和艾绒的气味芳香及药理功能,通过经络传导来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交会最集中的地方。《针灸甲乙经》即言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故大椎内可通行督脉,外可流走于三阳,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以调节六阳经经气,泻之可清泻诸阳经之邪热盛实、通督解痉;补之可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灸可以兴奋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艾灸大椎穴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经通络、凋理气血、祛湿除寒、协调阴阳的作用,从而缩短寒战过程,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当发生寒战反应后,艾灸大椎穴,可迅速减轻症状,缩短反应过程。该方法经济简便,取穴方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醒华.剖宫产术的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388.

篇11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0-01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60例产妇采用两种不同的术式剖宫产后,对其再次剖宫产的难度及盆腔粘连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2006年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孕妇16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组不同的剖宫产术式,I组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式(90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6±4.2岁;Ⅱ组传统纵切(70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8.1±3.8岁。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腹腔粘连情况,其中I组再次剖宫产50例,Ⅱ组剖宫产40例,两组剖宫产患者平均年龄、剖宫产指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剖宫产术式方式①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联合腰麻。I组采用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式:沿Pfannenstiel皱纹上2cm,以腹中线为中心横切开皮肤全层长约10~12cm,切口两端横行伸向髂前上棘方向;②于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约2cm达筋膜层。术者分别将左右两示指入脂肪层底部向切I两侧撕拉分离,或可由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指并拢后向两侧托开松懈腹直肌,充分暴露筋膜;③正中切开筋膜2cm,用剪刀沿分离开的脂肪层下缘横行切开筋膜,两端分别较皮肤长2cm;④因改良切口较原横切口位置高,故不需佴实施向上下锐性或钝性分离肌脞与筋膜黏着处的步骤;⑤在两侧腹直肌问用血管钳分离2~3cm,然后用手指撕拉腹直肌,翦断与耻骨连接处的部分肌胜;⑥血管钳分离腹膜处脂肪避开膀胱上穿透分开一小口,钝性撕拉至不影响术野度即可。II组采用: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初次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见表1。

2.2两组二次剖宫产术中情况的比较见表2。

2.3两组二次剖宫产术盆腔粘连情况的比较见表3。

2.4两组二次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较I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28%,II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3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篇12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术式的不断改进更新,近20年来剖宫产率大幅度上升,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剖宫产所带来的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现将本院2010年-2012年中的36例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的并发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以其为临床降低和治疗剖宫产手术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剖宫产350病例,剖宫产率达42%,发生并发症37例,发生率10.57%,其中患者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28.4岁; 孕周36~40周,平均37.8周,新生儿体重3410g,新生儿Apgar评分≥7分。无新生儿损伤及孕产妇、新生儿死亡发生,转院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2 结果:

2.1 手术方式350例均为腹部纵切口和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其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差别。

2.2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3.1术中并发症

3.1.1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孕妇仰卧位时,妊娠晚期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称为仰卧位血压综合症,严重者危及母儿安全,常发生于剖宫产术中,尤其用腰硬联合麻醉者更为常见。因此麻醉前应先建立静脉通道,防止麻醉平面过高,麻醉后侧卧位。若术时仰卧位出现血压下降,立即改左位,吸氧,快速补液,必要时给予麻黄碱,血压多能很快恢复,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无一例母婴死亡。

3.1.2术中出血 包括切口裂开、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子宫下段横切口位置过低、过小,胎头过大、入盆较深,娩出时用力不当,切口延至下段宫颈甚至阔韧带。另外下段切口处附着粗大血管,或前置胎盘,子宫过度右旋裂伤左侧子宫动静脉等。因此下段切口选择要根据胎头大小、高低、下段形成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一旦发生切口出血应立即用卵圆钳钳夹切口,应用宫缩剂并及时缝合止血。对于子宫收缩乏力造成的出血应立即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背带式缝合,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等。

3.1.3脏器损伤 膀胱损伤首先要查清损伤的部位及范围后做相应的处理。膀胱挫伤表现为血尿可保留尿管至清亮48小时拔管。膀胱肌层损伤要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肌层,在缝合浆膜层,要无张力缝合。导尿管损伤,如为完全或部分结扎,发现后要立即拆除,放置尿管15天,若有损伤应切除损伤段行吻合术或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3.2术后并发症

3.2.1产褥期感染 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与术式、手术次数、产程长短、破膜时间长短及有无宫内感染和抗生素应用有关。本组例均表现为发热、血象增高,经联合运用抗菌药物后炎症消退。剖宫产术后感染多以盆腔急性炎症出现,如未能控制,感染可扩散发生腹膜炎和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因此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及时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中加强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减少产褥期感染的发生。

3.2.2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影响子宫切口愈合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如患者营养状况、是否合并影响切口愈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等;②切口类型:子宫下段横切口优于子宫体部各类切口,但如在子宫下段与体部交界处切开也妨碍切口愈合;③操作:缝合过紧过密影响子宫局部血运。防治:加强孕妇围手术期管理,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缝合不宜过紧过密;注意手术时机的把握。

3.2.3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此病的发病率也在提高,此病症关键在于预防,剖宫产时要保护腹部切口,用纱布清擦宫腔时应一次性使用,缝合子宫时不要穿透子宫内膜,缝合腹壁前应用盐水冲洗切口。

总之,剖宫产手术具有创伤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剖宫产术并发症的防治,预防胜于治疗。一方面产科医务人员要提高产科整体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另一方面提高手术质量和手术技能,促进包括麻醉、医生、护士的整个手术团队配合建设;同时加强围生期孕妇的保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在知情基础上选择分娩方式,减少社会因素性剖宫产。只有如此,才可能使剖宫产这一技术达到保障母婴的安全,并且最大限度减少母婴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改进以及麻醉、输血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发展,剖宫产率不断升高,手术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是腹部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由纤维组织沉积、腹腔损伤和炎性反应所导致。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已成为目前产科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回顾性分析120例再次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院行再次剖宫产手术病例120例,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式的剖宫产者60例(A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的剖宫产者60例(B组)。两组孕妇平均年龄分别为(31±5)岁、(34±3)岁;平均孕周均为(38±4)周;平均孕次分别2.9、3.2次,平均产次2.1、2.3次;两次剖宫产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5.2、4.9年。两组以上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治疗 A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取下腹正中线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长约15 cm,裁开筋膜腹膜,子宫下段横向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宫下段肌层正中横切2~3 cm,向两侧撕开10~12 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和膀胱腹膜反折,1号丝线连续缝合腹膜,70丝线间断缝合筋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B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取耻骨联合上3横指切口,切开皮肤,裁开筋膜, 撕拉式钝性分离脂肪层,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切开2~3 cm 横切口,左右撕开子宫肌层约10~12 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腹膜,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再次手术后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盆腹腔粘连分为4类:1类:无粘连;2类(轻度粘连):腹壁与腹膜粘连,腹膜与子宫粘连,部分网膜与子宫粘连,腹膜与部分网膜粘连;3~4类(重度粘连):包括膀胱与子宫粘连或腹膜与子宫体广泛粘连,膀胱与子宫严重粘连,且肠管与子宫粘连。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腹壁、盆腹腔粘连情况比较见表1。A组腹腔粘连的发生率(51%)明显低于B组(92%);B组重度粘连的比率(74%)明显高于A组(2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如何使剖宫产术更加安全可靠已成为产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腹壁和盆腔粘连是腹部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是纤维组织沉积、腹腔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结果。盆腔粘连是由于术后切口渗出物中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未经纤维蛋白溶解发生机化即形成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导致粘连形成。

新式剖宫产采用 Joolcohen 切口, 该切口与下腹皮肤张力一致,缝合时对合准确,愈合后瘢痕纤细,该切口的位置远离锥状肌,且不缝合腹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时损伤少、术后切口疼痛轻、产妇下床活动早、排气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时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过腹壁各层,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术后切口疼痛轻。 但stark剖宫产术再次开腹时盆腹腔粘连严重,腹直肌与前鞘、腹膜与腹腔脏器的粘连面积较大。腹直肌暴露面积大,腹直肌不对合,腹膜壁层和脏层不缝合,是造成筋膜与腹腔相通,是造成腹壁、腹腔粘连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

新式剖宫产较传统剖宫产在再次剖宫产术中难度增加,但术后切口并发症少及住院天数少,降低了患者的费用,但术中应尽量避免腹肌拉断及损伤,彻底清洗腹腔及切口,用可吸收肠线缝合脏、壁腹膜,恢复解剖层次减少粘连,为二次手术创造条件。同时,医师应做好产前宣教,提倡自然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降低剖宫产率,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参 考 文 献

[1] 谢图强.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863487.

[2] 王波君. 不同剖宫产术式二次剖宫产手术时盆腹腔及腹壁粘连情况的对比分析.社区医学杂志,2007,5(23):7475.

[3] 李维英. 三种剖宫产术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42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