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篇1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篇2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运行系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日益完善和深入,现行的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突出表现在:

(一)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现行的“以专业行政区划”纵横交错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容易造成推广机构庞大冗余、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后果,而且自上而下的政府驱动模式影响了推广人员,特别是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头管理机制容易造成人事分离、条块分割,技术与实践不能有效融合,加之政府组织协调功能的弱化影响了农业技术研发部门、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和活力的发挥。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以及激励机制,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不能把效益与农技人员的努力程度挂钩,难以调动农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四)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逐年增加农技推广经费,但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推广经费的不足影响了农技推广网络的建设和推广条件的改善。(五)缺乏优秀的农技推广队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的特殊性质,加之推广经费不足,造成了农技推广队伍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因此,农技推广普遍存在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知识陈旧等问题,从而造成推广理念落后、推广手段简陋、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现行的农技推广注重农业技术的传递,而忽视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农技推广成效不显著。

三、新形势下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

当前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臻完善以及农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根本上讲,农业科技推广就是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而农技推广体系就是要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保障能力,为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新阶段,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

(一)粮食生产安全是农技推广的首要任务,必须丝毫不放松,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指示非常重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2013年5月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会议上,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目前农业资源要素紧张,挖掘增产潜力十分有限,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创新、集成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技推广要注重与市场经济接轨,指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三)创新农技推广方式,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规模化,随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且不断壮大,农技推广要创新服务方式,确保服务成效,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四)不断扩大农技服务外延以适应农民不断扩大的需求,以农民需求为农技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形势下农民的需求不再仅满足于农业生产技术,而是需要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家政、法律、社会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因此,农技推广要千方百计给予满足。

四、构建稳定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要坚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中的主体地位。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近18万个,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100多万人,农业技术员近千万,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今后应当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创新机制等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真正发挥好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

篇3

科技发展对金融服务业的安全难题

但科技技术的运用在提升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同时,也为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那就是用户个人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

2003年,美国政府就曾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出警告,一种计算机病毒已经把世界范围内的1200家银行作为攻击目标,企图通过计算机盗窃公司在这些银行的账号和密码。

2013年的9月底,移动互联网行业《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预测,在未来一年中,手机将首次超过PC端设备成为中国网民最常用的电子支付媒介。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令绝大多数用户对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存在疑虑,对安全性存疑的用户占比61.23%。

而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的《2013年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初,手机支付病毒a.expense.lockpush首次感染了国内银行手机客户端――中国建设银行,该病毒可能会进一步安装恶意子包,窃取银行帐号及密码,继而盗走用户账号中的资金。账户安全问题将对手机银行提出更大挑战。

金融服务业当下应对安全问题的办法

目前,金融服务业对于电子支付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有架设防火墙、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时间戳技术、设置电子信息和安全协议、P2P―技术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措施,但安全性还不完备。金融服务业急需安全技术升级,呼唤一种更加私密、更加安全且更加便捷的安全支付手段的诞生――指纹识别技术。

可行性

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指纹技术起源于16世纪后期,苏格兰医生Henry Fauld于1880年10月28日首次在英国《Nature》上,阐述了指纹具有唯一性和恒久不变的特点,并将指纹识别技术运用到罪犯鉴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指纹采集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将人工指纹识别逐步向指纹自动识别

这一生物鉴定技术如今已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指纹考勤、指纹门锁、指纹门锁和指纹保险箱等。而近年来,指纹识别技术已渐渐运用于金融服务业中来,如随着浙江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的、并一直致力推广的银行柜员身份指纹识别系统在中国建设银行全面推广使用,为指纹识别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指纹技术运用到金融服务业的可行性

苹果公司新近推出的5S和5C两款新品中关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正预示着指纹技术普遍运用到手机支付平台和网络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篇4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在石家庄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与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分为中青年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沙龙、硕士研究生沙龙四个部分。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对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

一、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论文,多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天津大学贾F博士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演变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机构组织形式上,不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在学校管理运行上,完善分系统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与普职融通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纵向衔接。沈阳师范大学蒋春洋副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对口入学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其实质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培养标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对课程进行统一编排,分别属于五个阶段,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前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后两个阶段,通过自然过渡来完成衔接;三是美国的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来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四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的标准,“培训包”也分为不同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几种模式出发,蒋春洋认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视课程内容衔接。据此,她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唐林伟博士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关系也不是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的等级的上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但仍需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中高职衔接不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

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前后一体化内部结构,并试图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闫智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旨归是,在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和法制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齐抓并举且能互通互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脉相承且能兼顾分流、就业和转岗换业等多种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双向转换,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在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性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贯制的办学体系和职普融通、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值互换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平台,满足主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与会人员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具体策略。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从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深层机制。他认为,可以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于“应用性”是否足够,而在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失衡。在大学中增强职业主义并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或大学中的学院整体职业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化。应该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一样,建立起课程分类体系,将那些贴近生产实际的知识按照职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将那些在专业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按照专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课程的职业教育化,而不是整个学校或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化。

二、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为缓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职业院校推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关晶博士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她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表现为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法规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表现在教学场所上,现代学徒制通常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她强调,我国应从一种更广泛的视野发展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面向农民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搭建一条与职业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与这一观点相吻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田立博、赵宝柱在提交的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也提出,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路径。

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理解是会议的重要关注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霞在提交的论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其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中技能传承的特点,又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论文《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建构》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必须是由政府主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辉对英国近年来的高等学徒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介绍说,2005~2014年间,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初起到初兴,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英国高等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英国企业界人才引进的关键路径。2013年,英格兰地区54%的青少年已将高等学徒制视为个人发展的首选路径。他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勃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人才培养框架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和实施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刘家枢博士作了主题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职业院校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是产权发生革命性结构变化,由单一所有制主体办学,转变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共同实施职业学院决策、实施、评价、改进的新型办学主体,建立新的产权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公办高职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公办高职院校与国内私营独资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事业单位联合组成办学体。

沈阳师范大学张淼提交了《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论文。文章提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简政放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办学和投资体制,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名研究者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认为,职业教育责任属于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内外之分。企业将内生责任前置到职业院校,转化为外部责任,成为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使其争取了相应权利,积累了社会资本,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学张驰博士提出,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胜任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多元主体纳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祝成林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地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源泉,互惠双赢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天津大学陈胜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为论坛的重要一部分,会议还专门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天津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意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作了题为“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范式创生思维”的主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质性”的概念,二缺“学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学性”的范式。基于此,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构体现五大特征的学科概念,包括来源性概念、专业性概念、解释性概念、结构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构体现三大特征的“学术框架”,包括领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则性框架;三是建构体现四大特征的“科学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纲领性范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指出,学科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规范作用下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保持相对的边界一致、标准一致以及行为模式一致。她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如下原则:原创性――研究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整体性――以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宏大的知识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应是动态的过程,注重把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和争论介绍给学生,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通过介绍德国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如何规划学科点的师资结构、如何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如何转换研究范式、如何使学科从边缘走向次中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他认为,学术性硕士更加关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专业硕士在保留了学术性学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此出发,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如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位,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河北省职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志河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包括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科研专项经费、建立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制度、建立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等。

五、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界和政策层面的视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看待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提出的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等视角看待应用型本科转型问题,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依据这一视角,应用型本科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分类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职能定位的问题。

篇5

Abstract Given many teacher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contents and form of team building, thinking there must be discipline-level leader, led the tea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in the ordinary team build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team-building; content; form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团队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①很多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对团队建设很向往,但对团队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不清楚,以为只有由著名的学科级领军人物或教育专家牵头才能搞好团队建设,导致团队建设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质进展。下面介绍我们在团队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些探索。

1 团队建设的内容

1.1 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丰富和发展职教理论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但很多教师被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所束缚,没有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以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严重滞后。所以团队建设的首要内容就是组织团队成员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1.2 研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通常要求“以够用为度”,但是对“够用”有不同的理解,同时“够用”有时空的差异,今天够用不能保证明天够用,像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等领域,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因此,要实现“够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些教师上课时,置所选的教材于不顾,自己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完全偏离教材,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完全按照教材走,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加工和处理,这些问题不就是我们在教研活动应该研讨的问题吗?

因此,团队建设的内容之一就是组织团队成员研讨教学的深广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3 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有较大作为,必须集中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才能有效适应科技的发展。

1.3.1 总结、交流、提炼与升华

第一,与同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学习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了解对某个方向的研究动态,移植其思想方法,使我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

第二,与其他专业教师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了解不同专业对教学的需求,拓展应用范围,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及突破口,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毕竟跨学科容易出成果。

第三,与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有时学生的想法刚好是我们教师没有考虑到的,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与学生间的交流经常被曲解,以为与学生间的交流就是课堂提问,这种观点太片面了。眼神间的交换、行为上的反应、课间交换意见、课后通过微信、QQ的交流等,都可以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我们有些老师对教学内容相当熟练,几乎能达到把教案背下来的程度,板书十分工整,嘴里在表述,手不停板书,逻辑严谨,但不受学生欢迎。因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没有交流,没有观察学生的反应,这种老师如果在职业院校,就是经常被投诉的对象,其实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总结教学经验。很多老师都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有着独到的见解,但在教学之余没有进行总结的习惯,导致很多好的经验没能得到推广和传承,在下次处理同样的问题时,自己都忘记了处理方法。

第五,总结学术经验。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学术论文,读懂学术论文并查找可否改进或推广,条件可否减弱、结论是否可以加强,如果在某个方面获得成功,文章也就出来了。对教学论文,看看别人注意了哪些方面,是否还需加以补充。

第六,提炼。一是提炼我们在教学总结中的一些比较独特的技巧和思想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东西。二是提炼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结果、思想方法。将这种方法移植到其他学科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加强我们与专业教师的交流,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这样可以出精品。

第七,升华。即通过团队合作促使教学科研得到升华。成立教学、科研团队,利用周四政治学习的空挡进行教研活动汇报,尤其对我们写好的文章、项目等提出意见与建议,使作品得到升华、成果得以优化、文字更加优美。

1.3.2 学会使用数学软件及EXCEL

对于物资调运、运输、生产计划等问题,可以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求最优解,如果用单纯形方法求解,非常麻烦,利用LINGO软件求解非常方便,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上,理清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对模型的求解交给计算机完成。对于库存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优化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然后利用LINGO软件求最优解。而对于LINGO软件的使用,只要看其他老师操作一次就可以学会。

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数值计算方法中的曲线拟合,都需要通过最小二乘法解一个超定方程组求出回归直线或拟合曲线的系数,计算量比较大。

对于回归分析,还需要计算相关系数R等,并且有不同的等价公式,适合不同条件的计算,显得很繁琐,很容易出错。但是利用EXCEL来解决这种问题就非常简单,没有必要知道一大堆公式,也可以免去繁琐的计算。

1.3.3 树立服务专业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专业的需求问题,同时上课教师尽可能固定,不要频繁变动,这样有利于了解专业需求。可以通过网络、书刊等媒介,与专业教师和学生交流,了解相应专业的需求,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1.4 论文的写作

写作论文时,首先要构建理论基础,也就是要阅读教学论及学术方面的经典名著,从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在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打好基础。其次要寻找研究课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下载一些教学、科研论文,仔细阅读,斟酌别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思考自己写这方面的问题将怎样入手,有没有新的想法,有没有新的观点,可否减弱条件、拓展结论、改进方法等,如果在某些方面获得突破,就可以尝试写作。再次是撰写并修改,结合教学、科研实践,撰写文章初稿,反复修改。最后寻求帮助,将文章交给对结果比较熟悉的同事、朋友,请他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 团队建设的形式

2.1 开展听课与评课活动

听课与评课是团队建设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而且职业技术院校的听课与评课往往注重形式,没有进行深入的研讨。对听课中遇到的问题,关键是要引起共鸣,深入交换意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要提出改进的建议,经过广泛的研讨,从中感悟教学研究的成果,内化为教学科研的动力。

2.2 钻研教材②

对于教材的处理问题,容易走两个极端:其一是照本宣科,即把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课堂上,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二是脱离教材,即完全不管教材内容,教师按照自己的讲稿上课,学生压根不知教师讲的是什么,课后没有可读的内容。所以对教材的处理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必要的。教材的处理包含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探讨、教学课件集体制作、课后习题的协商、课程考试要求等,这些内容对于青年教师更重要,他们既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也可以学到处理教材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2.3 分析学情

分析学情,就是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研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要明确告知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寻找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总结归类,同类问题不宜太多,要经常反思,尤其是要和其他同学对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不是照抄;要注意实践贯通,掌握规律。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既可以通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实际项目,或走出校门去与他人合作,也是值得提倡的。正如所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注意学思结合,积极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即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要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

2.4 成果汇报

(1)课件制作。首先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经过集体讨论,完成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然后分配任务,每个成员完成部分课件的初步制作,然后进行演示汇报,其他成员提出意见与建议,返回修改,多次反复后再到教研室进行展示,直到大家都比较满意为止。(2)教研成果汇报。教师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教学心得与体会、教学科研论文初稿、项目申报书等向团队成员进行汇报,寻求团队成员的帮助,收集意见和建议后反复修改与提炼,可以使相应成果更完善,考虑的问题更周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针对性。

篇6

一、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还是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主

是初中后还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分流,决定着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心。从世界发达国家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看,一个国家采取初中后还是高中后发展职业教育,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德国是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国家,这是由德国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方面,德国自然资源比较贫乏,要想在世界经济之林立足,必须走技术立国之路,用高质量的技术产品占领世界市场,因此德国整个社会崇尚技术、重视技术,并不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的教育,人们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德国企业具有培养自己后备力量的传统,“双元制”就是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因此德国采取了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战略,这就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是以“双元制”为主体,多样化中等职业教育并存为其基本特征。而美国是以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重点的国家,这是由美国政治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美国的产业结构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为主,政治上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实行单轨制的教育体系,主张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不主张建立与普通教育相分离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综合高中的职业科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社区学院提供的各类职业课程来实施,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是以与普通教育相融合为其基本特征的。

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还是以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为主,这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来决定的。我国发展职业教育采取的是初中后、高中后二次分流的策略,从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来看,都已经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转变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转变,要求我们在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同,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也不一样。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升学为导向,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是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看,均有可资借鉴的模式。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层次最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它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明确以升学为导向的,8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科技学院或科技大学,所以台湾地区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直接衔接,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界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绝大多数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职场,但并不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没有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是在制度设计上,采取间接衔接的方式,为部分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继续升入高等学校的通道。具体措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可以进入专业高中学习两年,获得进入应用科技大学的资格,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决定着所设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也不一样。

三、为什么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在我国,从中央高层到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理论界到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对建立从中级到高级(包括专科层次、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层次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达成了共识。但至于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体系,更多的是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的,而如果单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有可能导致建立起来的体系是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不能有悖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即技术技能职业性。[1]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驱动力源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都是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诉求的结果,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立足点,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高移延伸到哪一层次,不应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离开这一点,建立所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只能给教育自身、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篇7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篇8

我们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途径,通过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试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创新培养可以不断提高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相比,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显得不够完善。我们应引导护士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研究和探索,有目的地创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计划和组织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等。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创新培养可以提高护理人才职业创新能力。我们通过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试验的方式,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创新培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有利于社会新型人才培养。

我们申请了学院的教学科研课题,小组成员由教师和护士学生构成,教师均为医护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护理教学、临床带教及临床工作多年,有足够的护理教学、带教及临床经验,同时具有足够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课题组还聘请了具备丰富护理教学及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具备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资深专业教师作为本课题的指导顾问。另外,本课题组人员处于教学一线,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并与本市各医院有着良好的互动沟通,确保本试验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

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针对研究内容拟出可以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激发护士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研究发明,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我们通过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试验的方式,对传统的病人护理用具进行改革、创新,比较不同用具的使用方法、效果及使用者的满意度,设计、开发更能满足护理人员和病人要求的新的护理用具和方法。

通过师生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期刊(如《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护理管理杂志》等)论文和专业书籍进行检索和分析发现,卧床病人床上洗头法是基础护理学中的常用护理技术,是每个护士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有三种方法,包括洗头车床上洗头法、马蹄形垫床上洗头法及扣杯式床上洗头法,而这些方法各存在其不足之处。我们提出怎样更好、更方便地解决卧床病人的头发清洁问题,如可否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网兜、宽布带子及挂钩等常见物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实践,不断改进,指导学生自行设计支撑用具。并且与临床带教老师结合,将设计成果应用于临床。

我们将科研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广泛了解国内外目前采用洗头用具的现状。选定3-5名学生,明确试验目的,采用访谈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床上洗头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指导学生采用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到实习医院收集相关的资料。(2)启动阶段。由学生了解各医院洗头用具的使用情况,多种方法互相对照,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分析现有洗头用具的不足,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3)实施、试验阶段。购买洗头用具制作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讨论、制作用具,亲身体验,找出不足,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改进,反复试验,制作出较简便的洗头用具。(4)总结阶段。聘请临床专家,对学生制作、改进的洗头用具进行鉴定,同时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整理,认真总结本次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找出今后进一步深化和改进的方向。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43-0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有效性,是当前广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始终贯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央的决策部署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对职业教育的部署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正在全面启动,如何提高和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理论教学适量安排下,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加大课程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至少要达到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1∶1,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超过这一比例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手段,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专家讲座、学生演讲、下基层锻炼等形式,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地运用新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技术和现实技术、网络视频教学等教学资源,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缺乏深入的认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没有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特色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能把握时代信息,对青年学生特点没有很好地掌握,造成工作思路与理念不明确,主观意识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人为地分离开,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还是讲大道理、讲国家政策,实践教学无需太多考虑,教学的课时大多是在课堂上讲授,仍然保持“教师为主体的地位”;没能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思路不清晰;将实践教学当成独立的教学手段,没有与理论教学相联系起来,一味强调实践教学就是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教学的课时只占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三分之一,有些院校甚至更少。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出现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设计落后、课程内容相互重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疲于应付等现象,同时,也造成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对课程进行研究与探讨,讲授式教学贯穿教学过程,没有切合有效地开展与实际生活、工作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参与实践教学热情大减,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形势,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日常多深入学生,聆听学生的呼声,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技术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对学生充满信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自为意识,严格防止教学过程是“单向灌授”的形式,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一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会现状和时下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调研,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取舍的能力,培养全局观念和辩证思维。二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的独立思考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对实际问题的调研报告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实践和到企业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企业责任感,同时也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适应社会,增加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时代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的放矢地采取和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地运用新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技术和现实技术、网络视频教学等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以此来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的任务,开展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充实和加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相结合,灵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改革,通过课前的任务布置,让学生先分组进行收集所学内容的资料,教学时采用个体演讲、小组座谈、分组讨论、专题辩论、剧本表演、论文撰写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例如,“诚信与我”、“我的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项模块,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谈、讲,有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丰富和拓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要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依托主题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例如,让学生开展“校园里不和谐现象”调查,“校园文明你我行”主题活动等。社科部主办,学院团委和学生社团协助,组织学生针对校园内不文明的现象和卫生环境等方面展开调查,组织宣传,让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培养与提升学生文明、积极向上的高尚风格与责任意识;开展“宿舍6S管理”主题活动,依托学生工作部门和各系部,针对宿舍“脏乱差”现象,进行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通过宿舍的文明建设向学院的精神文明迈进。再如,开展“学风建设提升年”活动,通过开展文明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使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创建优良学风。

3.扩展和延伸社会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课程。因此,社会实践意义重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社会实际,从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要与政府、企业、街道办事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访问和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所布置的社会调查任务,然后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对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和完善实践课的组织与领导。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社会科学部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实践(下转第49页)(上接第44页)课的课时和实践教学人员的安排;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后勤处在人员编制、活动经费、课时待遇、实践场地安排等方面做好保障。这将有助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圆满完成。

5.注重和加强活动的过程考核。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考核制度,思想政治理念课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教师在进行成绩考核时,要注重过程的考核,加大过程的考核力度,增加演讲、答辩、撰写论文、座谈、现场反馈等多种形式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

总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宗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教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06-23

[2]刘建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及其资源配置原则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

[3]赵伟.培养目标的新界定和我国职教格局的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篇10

京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紧紧把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引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

破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北京市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北京将继续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强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外迁低端产业。北京经济迈向“高端化、集聚化、总部化、融合化”发展,使北京有技术含量的中高端岗位需求加大,低端用工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在逐年下降。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共有67816人报名参加高考,这是自2006年报考人数达到12.6万人后,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9年下降。今年报考人数比2014年减少约2000名,比2013年减少近5000名。

鉴于此,北京市积极寻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对策,构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集优质高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市高水平本科大学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大学联盟的各种优质资源于一身,探索创建国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北京模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培养、多校园经历和多元发展的成长机会,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项目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正式户籍的应届(2015)初三年级学生和年龄在18周岁以下(199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往届生,具有参加北京市2015年中考资格的考生。项目特点是: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高水平大学教育。汇集北京名校名师名企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2+3+2”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构建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个阶段相对独立、相互衔接、阶梯递进。该项目学制为“2+3+2”,即2年高中、3年高职、2年本科。

(二)天津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天津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在海河教育园示范窗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团化办学、现代职教体系和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招生考试改革和“现代学徒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天津正在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天津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以政府统筹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快构建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纳入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天津市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和相关院校的资源,筹建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整体统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遴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商业职业学院、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8所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整合园区内中天实训中心、海河教育园图书馆等优质资源联合举办。天津通过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服务天津优势主导产业,特别是滨海新区产业需求,培养全面覆盖天津重要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高端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京津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创新办学理念,适应职教发展趋势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京津地区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办学理念在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明确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简单否定,而是根据新常态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凝练形成有利于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融合的人才教育理念,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例如,教育理念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办学定位,学校要检查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条基本原则。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高职院校要总结以往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着手制定高职院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在校生数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5年来,全国有近1500万家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高职院校实现了“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坚持“做精、做特、做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特色为重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强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筑牢基石”,让“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

(二)实现三个对接,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重庆工业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工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重庆市“6+1”支柱产业、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两江新区“6+3”核心产业体系、重庆十大新兴产业,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的思路,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构建“一产一专业”建设模式,使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区域重点产业群,构建动态对接机制,将相应专业适时纳入专业群,逐步建成学校品牌。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为主要特色,打造十大专业群,即制造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化工类专业群、财经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物流类专业群、航空类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三)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正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劳动力素质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受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倒逼,区域主导产业正积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劳动力资源从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的新形势下,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显得越来越重要。这要求生产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服务品质。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任意选修课四类课程框架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代中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五)凸显以校本特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每一所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体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理解。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主导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贯彻和保证,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认真挖掘、总结建校60年来积淀的“工业教育”精神,努力建设体现历史传承、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以工业文化为基调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学校要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的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校园景观文化亭、校园雕塑、各二级学院特色标识的建设以及文化石刻字。坚持举办“重工大讲堂”等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形成“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重工”校园文化总体格局,形成以工业文化为核心,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为支撑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六)实施科研兴校,发挥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新常态,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体制,这就要求学校把制约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学校要组建紧密型科研团队,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团队,鼓励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组建跨界技术开发团队,制定科技服务带头人奖励制度,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

[2] 马树超.推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5-05-14.

篇11

(一)政行企校联动,服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产业带动与引领教育发展,教育支撑与服务产业振兴,这是集团化办学的宗旨和方向。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以对接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为宗旨,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广西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联合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等成员单位,构建了政行企校联动的合作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连接与融合。

集团坚持“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办学思路,全力服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牵头院校主动对接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性国家新战略带动的以商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农村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信息化建设、旅游与餐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核心专业群,彰显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3年,电子商务等5个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建设专项资金。2014年,营销与策划专业等6个专业获批成为2014—2017年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重点建设专业。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以牵头院校为核心,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独创性提出把集团建设成为“桂商文化”研究、传承与创新示范基地,振兴以商贸流通产业为核心的“桂商文化”,打造集团文化内涵。2014年,以“桂商文化”为背景的《桂味公厨》项目获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

(二)适应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改革振兴

服务合作,服务需求,服务发展,服务共赢,这是集团化办学持续发展的依托。集团化办学中,行业、企业也是集团的组成主体,而且是集团的资源主体,更应该是集团的服务主体。集团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人才链与企业利益链的有机融合,推动集团持续健康发展。

集团依托学校成立的广西首家“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积极服务供销社改革振兴和当地农村现代流通发展。与广西巴马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多个地方供销社签订合作协议,承担和完成了《供销社改革总体方案》《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项目建设一次性规划》等项目的研究与编制任务,为广西供销合作社编制了《关于加快推进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区乡镇供销社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前,集团农村流通管理咨询服务水平代表了广西区域的最高水平,在广西供销合作社和广西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成为集团发展的品牌和名片。

集团充分发挥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专门成立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如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装备水平与行业标准相对接,2013年获批成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是广西规模最大的会[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计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中心,是中国—东盟商贸中心和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急需人才培训基地。近两年来,面向企事业单位举办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等职业培训,参培人员达5万余人次,为全区职业培训和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产教深度融合,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交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助力集团人才培养。集团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集团工作的首位,依托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突出特色办学,将商贸流通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到产业链中,全力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如集团针对“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流通难上难”的中国农村“老大难”问题,与广西特产网(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其中,以建设“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改革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通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紧密互动,把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开发等与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有机融合起来,把实践教学、学生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过程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管理服务等各环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集团化办学中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产教融合、互利双赢的“校中企”建设典范,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获得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西特产网也因此获得极大发展,规模和效益迅速扩大,加盟店由10家发展到4 0多家,年销售达到5000多万元。

(四)中职高职衔接,服务职业培养体系建设

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系统培养,这是集团化办学的使命。集团成立以来,坚持把集团作为沟通中职和高职的桥梁,作为探索职业教育系统培养的载体,促进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衔接,推进中职高职“一体化”育人。

集团借助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与集团成员单位广西工贸职业学校、广西梧州商贸学校等供销合作社系统的7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展了“3+2”、“2+3”形式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集团成立招生就业合作中心,专门负责中职高职联合培养招生工作。建立中职高职联合培养对话互动机制,每年由一所院校承办定期对话研讨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共订教学实施过程,共担教学管理职责,推进中职高职有效衔接,在集团内部初步实现中职高职“一体化”育人。此外,集团还与广西区外2所本科院校开展了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贯通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二、推进集团化办学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具有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实践成效明显。从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的实践经验来看,新时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关键工作。

(一)对接产业发展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来看,首先要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集团化办学必须扎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产业发展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能力,真正发挥集团化办学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集团化办学只有坚持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形成产业引领教育发展、教育服务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才能思路明确、方向正确,具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二)服务企业需求

集团化办学必须树立服务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促合作,以服务创共赢,以服务求发展。企业也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集团化办学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企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促进学校人才链和企业利益链有机融合,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联合体。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凝聚企业、激发企业广泛深入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各项活动,才能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方向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产教融合的根本要求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途径是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尊重产业规律,真正探索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四)融入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中职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集团化办学在促进中职高职衔接方面,优势和作用明显。在集团化办学中,要深入推进中职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创新衔接培养模式,主动融入和服务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创新体制机制

集团化办学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3]。集团化办学要发挥体制创新的驱动作用,只有政府、行业和企业形成联动,共同关心和支持集团化办学,给予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职业教育集团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持续发展。要发挥机制创新的带动作用,只有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运行工作机制,通过项目纽带,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才能加强成员单位的联系,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和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9],2009-02.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篇12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Germany;higher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70-02

0 引言

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1]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也就是说,无论独立学院彻底脱离母校,还是由母校收回、办校中校的独立学院,都将失去母校 “金字招牌”的光环,这势必要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独立院校面临的抉择是:仍作为学科型本科的下限,继续办 “三本”,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走出母校的阴影,办出特色。本文试图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征,探讨独立学院由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并对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共分为两大类学校[2]:一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包括,“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级学校、职业高级学校;二是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他们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及职业学院组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生源的保证。

1.1 综合大学[3] 学校类型:为研究型、开发型。包括普通大学和技术大学、还有医科、音乐、艺术、宗教、师范、体育大学等。以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为己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入学资格:一种是无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高级文理中学;另一种是有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是来自职业类高中,以及在专科大学学习过两年基础课并已通过中间考试者。但生源以高级文理中学为主。

学制: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专业设置:涉及到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毕业学位: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由学校授予“学位(DIPLOM)工程师”或其他相应专业学位;语言、文学及部分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如语言学硕士、文学硕士等等;师范、法律、医学、药学、营养及神学专业则以参加并通过“国家考试”作为毕业标志,颁发相应证书,相当于我国的 “硕士”学位。毕业生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3年以上。

1.2 专科大学[4] 学校类型:技术应用型,主要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德国机电工程师的三分之二、企业经济师的三分之二、计算机工程师的二分之一都是专科大学的毕业生。

入学资格: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和满足综合大学入学条件者。后者需要在开始学习前接受1.5个月至1年的专业“预实习”。专科大学的教学是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基本学制为3-4年。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有一次中间考试。通过考试的可以申请进入综合大学学习。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按专业方向学习。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专科大学采取跨学科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不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索和分析。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双元制”模式在专科大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专业设置: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电气、机械工程以及经济、信息、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毕业学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授予“专科大学学位工程师”或其他相应的学位,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专科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但成绩特别优秀的专科大学毕业生无需取得学术性大学学历也可攻读博士学位。

1.3 职业学院[5] 学校类型:应用型,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其培养目标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入学资格:主要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但有专业限制;少数与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的高级文理中学毕业生。

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该类人才的特点是掌握较广泛且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艺和方法、具有整体与联想的思维结构、具备复合型的职业能力及具有群体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

学制为3年,分为2级。第一级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第二级1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经济工程、工程技术、社会服务三大领域。毕业学位:学位分为2级。一是基础学习阶段(2年)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者可获得“经济助理”、“工程师助理”或“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专科”毕业;二是基础及专业学习阶段(3年)都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冠以“职业学院”的经济师、工程师或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毕业。

由上可看出:德国的各类高等院校不但有各自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衔接教育模式,可以用如下高等教育体系示意图1表示。

图1表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德国的综合大学对应着我国的学术型和工程型学校,而职业学院的第一阶段学习对应着我国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我国尚缺乏的就是德国专科大学和职业院校第二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高等学校生源方面,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可以升入各类高等学校,但以综合性大学为主;除了综合性大学以外,若想进入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学习,需进行前期的职业培训补习。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也可进入各类高等学校学习,但有专业限制。德国的专科大学与职业学院生源主要来自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并需要专业对口。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都有中间考试,前者的考试、一是职业基础课结业考试,二是为进入综合大学“选拔”人才;而后者的、一是毕业考试,合格者是高技能型人才,获得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二是为第二阶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习“选拔”人才。

2 启示

与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缺乏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环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2.1 鲁昕副部长所指出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增加技术应用型本科环节,即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将独立院校定位于我国现代职业体系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可弥补目前我国高等人才类型培养不完整的的缺陷,也符合独立院校发展的实情。

2.3 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仍以中职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学业修完两年的学生为主,并需要对报考的专业进行限制,也招收全国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应以其为次要生源。这样就可以打通职业类学校的升学通道,一是实现职业终身教育理念,二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4 转型后的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即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也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2.5 独立院校可以和目前的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合作(合并)办学,前一阶段(目前状况)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读完两年职业基础课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独立学院学习阶段),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2.6 独立院校转型不仅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而且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从以前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

总之,无论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独立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经验,都应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它的生源主要面向中、高等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作用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和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B/OL].http:///flfg /2008 -03/07/content_912

242.htm.

[2]袁洪志.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建设职业教育的建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9.

篇13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Ji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Xiu ling Road No.37,Nan Ning,Guangxi

(Code:530001,China Email:)

Abstract:Stick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Eighteenth Congress,say,“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issues of how to deepe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newing educational concep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党的十精神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随着未来5―10年适龄生源尤其是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源的不断下降,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这些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一、统一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更新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目前,高职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无论是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还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拓宽改革的思路,深挖内涵建设。必须认识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统一和更新教育观念问题,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观念的更新,就是求新求为,使机制和实践突破桎梏,带来新的发展。思想的统一和更新必须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征,结合本学院的自身条件、社会需求、教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并努力践行,引导学院科学发展。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也是最大阻力。教师的思想不统一,观念不转变,就会掣肘高职教育改革。所以,必须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思路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具体的职业进行改革和拓展,实现工学结合,将工作实际带入学习过程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在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有新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人才。这里说的“双师型”人才是必须要有对本专业及行业实际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双证+双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最大限度了解本专业及行业的最新动态,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适应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同时,定期让专任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聘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继续加大“双师型”年轻教师的培训力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些手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办出特色。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这几年的改革,高职院校已经完成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也尽量把企业搬入校园,但毕竟学校不是企业,有些环节是不能直观体现的。为了使这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更形象、更直观,就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更大范围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激励,使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及实施环节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完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合理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重点考察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随着我们调研的深入,不断配合考察结果,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构建具有应用性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课程体系改革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突出体现本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培养计划,构建具有应用性的教学体系,突出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2)课程设置突显专业技能的特点。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设计培养计划,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与职业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4.考试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改善学生评价制度是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采取三种考试方式:闭卷、开卷考试、课外论文。闭卷考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中,评卷的公正性、客观性较差。课外论文的考试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评分的主观性较大。

所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基础课多采用闭卷考试,但应增加试题的灵活度以重点考核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平时增加小论文的写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几分钟小考等,为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专业课考试中,应采取闭卷、课外论文、技能面试等综合形式,促使学生既巩固知识又训练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深挖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迎来高职教育发展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英新.高职教育改革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01,(7).

[2]王军伟.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职教精英论坛,2003,(12).

[3]钱光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贵州教育(半月刊),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