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数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探究是“一种教学策略,用来学习者提供资源、指引和介绍,使他们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所以设计高中数学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导学简单化。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该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故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应是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写的核心之一。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和有效性。
一、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实用性
在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时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合乎学生使用和老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实用性。导学案的编写不是把别人的导学案拿来改个名字,换个时间就成了自己的导学案;也不是把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都编上就可以了;更不能从资料上随便找几个题目,编进导学案就可以。实际上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应由学生来评判,也就是导学案的编写要能够适应自己的学生,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太难了,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花费了很多时间而没有效果;太易的导学案,使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如此简单,从而产生骄傲情绪。因此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去编写,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份好的高中数学导学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规范性原则
高中数学导学案规范性原则,虽然具有学科特点,但从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制流程、导学案的基本组成、格式要求、量要求等方面要统一规范。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高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导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参与化原则在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教学。
三、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层次化原则
层次化原则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两个层次:第一是知识的呈现要有层次性,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应具有可接受性。第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性,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所以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在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时考虑到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高中数学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体性原则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与传统教案不同,传统的高中数学教案形式是立足于教师“如何教”,而高中数学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要做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原则。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充分发挥这个中心而设计。
四、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导学性原则
导学性原则“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高中数学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对高中数学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课时化原则
课时化原则尽可能将一课时的高中数学内容写成一个导学案。高中数学教材按单元主题编写,单元里的课由几个项目组成,一个项目一课时,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按课时编写高中数学导学案,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六、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问题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是将高中数学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以及对高中数学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将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情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可以以数学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数学问题的设置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的拓展。
七、导学案的编写应注意方法化原则
方法化原则是高中数学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强化学法指导。通过高中数学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高中数学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指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会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方法化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以知识为主线编写学案,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结合起来,逐级生成讲实效。
总之,高中数学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数学习题集。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数学学习过程。高中数学“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高中数学“导学案”。高中数学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有效。因此高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对高中数学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数学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高中数学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
[2]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7.p1
[3]胡贵和.学案教学初探[J].山东教育,2000(8).
[4]张允军.关于学案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8.
[5]涂荣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M].北京:数学教育学 报.1999
篇2
一、明确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们致力于教学方式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成果,案例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它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需要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并能在运用之前明确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投入到案例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思维、教学生如何分析思考问题方法的学科,教学方法应该要以此目的为基础,而不能在教学实际中偏离了这一路线,被应试教育观所影响。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向抽象过渡的特殊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更应该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他们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不只是单纯地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奴隶。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识的学习,教师更要利用案例教学这一优势向学生解释抽象性知识,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某一具有难度的抽象知识点,与此同时,当然也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新课程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中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教师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在正式进入教学前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接着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其中的度,充分扮演好教师的角色,以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三、注重能力培养,形成学习技能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讲解某一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某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学习技能,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以指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在讲解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跟着教师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在案例教学中适当地融入考试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观深深地根植于教育制度中,这种以考试来选择人才的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因此,教师还是要在教学中适当地把考试考虑进去,以让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快地融入社会。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案例教学中应该要考虑到考试这一方面的问题,选取的案例应该涉及到一些考试题型,但是学生的思维又不能被应试教育所禁锢,所以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向抽象阶段过渡,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步骤。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正在行进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教学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教学方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就目前教育环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案例教学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体现形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需要教师们根据具体的教学经历作出一些思考和调整,以将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3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环节
①组织全体课题组长进行理论学习,重点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有关学案教学的理论;②积极宣传利用学案来进行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学案进行主动学习的热情;③集体备课,参与学案的编写;④实施学案教学;⑤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即使调整、完善学案教学;⑥对学案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⑦对学案教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反思,并不断深入研究。
二、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技能和意识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上只能被动学习,无从体验到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无法看清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它不是“教案”的简单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安排所研究的内容。同时,学案的编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不光要知道他们用好学案后的感想和建议,我们也可以事先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顺序和问题的难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学的全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
三、“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要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和本课内容简析。通过不长的篇幅,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以及在自学时,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了这课内容后,可以让自己学到哪些新的知识等等。
自学过程:包括复习引入、新课和例题讲解等。根据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引入,引入可以和课本相同,也可以选自课外,但关键要简单易懂,生活化,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对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的处理上,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学案”相关条目上,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运用能力训练: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小结与反馈: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四、“学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教师编写的数学学案难易程度要控制适当,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又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调整;②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如何参与及参与的程度怎么安排;学生在使用学案学习时,教师如何改进先前的教学模式以协调学案教学;③学生的反馈是否落到实处,同样,教师对反馈的处理是否及时和有效;④学生在使用学案后是否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⑤通过参与数学学案的编写,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否有提高。
篇4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 学案与教材
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一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
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结论: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5
一、案例教学法例举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包括编写教学案例、设疑问难指导、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体评价四个过程。
1.教学案例的编写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前提是案例的编写与搜集,编写和搜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撰写教学案例并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分发案例,人手一份。
例如:抵押贷款——每月还贷问题
模型:设贷款额为A,月利率为R,抵押贷款期限为N个月,按复利计算,每月还钱x元,还款约定从借款日的下一个月开始。
x=〔A×R×(1+R)N〕÷〔(1+R)N-1〕,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只需代入贷款数额和月利息率、期限,即可很快算出每月需向银行还多少钱。
例:王某贷款买房,共100万,首付了40万,其余向银行贷款,申请按揭,银行的月利息率为0.75%,贷款期限为20年,试问王某每月要还银行房款多少钱?
2.设疑问难指导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①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如下3个问题:
(1)目前很多中国家庭都在贷款买房,每月在供房,如何计算房贷? 转贴于
(2)贷款多少合适?
(3)王某共付出了多少利息?
3. 组织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讨论中,允许学生自主发言,并可以相互辩驳。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参与者应该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启示作用,使讨论不至于偏离主题。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要对全班讨论的结果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
对上述案例解答:
A=600000,R=0.0075,N=240,代入x=〔A×R×(1+R)N〕÷〔(1+R)N-1〕,
x≈4519。
答:王某每月需向银行交4519元。
4.总体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在前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 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篇6
一、合理设计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以教师为主体,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共同编写完成。学案不仅要能够沟通教与学的关系,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编写学案时,我们重视遵循以下原则。
1.转变教育观念
在编写学案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要如何学,树立全程指导学生自学的思想。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现阶段的认知水平,编写出学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拓展教材,编写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2.集体协作备课
在编写学案时,我们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同年级数学教师就教材处理,教程设计,题例选用,进行广泛的讨论,由一人主备形成初稿,经大家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再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单独修改,然后付之于教学。这样,教师集思广益,集中备课,能够保证学案的基本质量要求。
二、科学利用学案
1.以学案为指导,自主学习教学内容
在研究实践中,针对我校生源状况,有些学生自觉性不够,也有学生不会预习,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带着学生一起预习,使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学好数学。现在学生已经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课前领会每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数学公式、概念,并力争记住;学会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尝试研究例题,找出例题中的关键步骤或易发生错误的步骤,仿照例题完成随堂练习。在预习中遇到问题,学生也会相互探索或者做好标记争取在课上向老师请教,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2.以学定教
在课前,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并布置一些通过预习能解决的题目,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和作业情况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在分组时每组按排“小老师”,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学生在预习和讨论交流学习之后仍然会有难点或者疑点,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疑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和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教师可举典型的例题,例题也可设置一定的梯度,当然这些在备课时教师都要有预案。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不会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很多学校在学案制教学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如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这些学校对授课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强调学生“练”,保证学生有时间巩固刚学的新知识。教师以“精练”代替“灌输式讲解”。一般课上会当堂进行达标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训练,教师巡视全班,进行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并当堂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案制”教学模式产生的意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20-03
[作者简介]常梅(1963―),女,广西桂林人,大专,桂林市第十七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同课异构指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不同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笔者把同课异构的方式运用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数学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探索不同的教学设计达成“异曲同工”之妙。下面笔者用同课异构的方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两个案例,分析比较传统教法和合作学习的优劣。
一、案例一: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合作探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探究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及解题的具体步骤。
(二)学习重难点
如何寻找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列方程。
(三)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
(1)请写出你学过的所有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
(2)亲自动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做一个无盖的盒子,要做好盒子的关键是什么?
2.合作探究
问题1: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的正方形硬纸的四周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合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如果要求长方形的底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为多少cm2?
思考下列问题:在图1中画出底面积为81cm2的长方形,如果剪去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分别写出长方形的长是cm和宽是cm。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列方程,并写出解题过程。
问题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如何理解“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等量关系是什么?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方程。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自学、群学、探究质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提出“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的问题。
3.效果检测
问题3: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 ,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效果检测时,同桌同学互相点评与纠正,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不同解法,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4.归纳小结
在几何图形应用题中,我们往往以“面积”找出等量关系,要灵活地将“面积”拼成一个“整体图形”,使问题更易解决。
二、案例二: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讲练结合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根据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
(三)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教师点评的方式复习所学的面积公式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探索新知
教师通过对案例一中的问题一和问题二的分析、讲解、板书,归纳总结得出:通过面积之间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案例一中的问题3作为当堂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点评,最后强调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3.应用拓展
如图(a)所示,在ABC中∠B=90°,AB=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运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使SPBQ=8cm2。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并且P到B后又继续在BC边上前进,Q到C后又继续在CA边上前进,经过几秒钟,使PCQ的面积等于12.6cm2。
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得出了解题思路,用漂亮的板书展示了完整的解题过程,把初中的数学知识进行了一次大综合。
4.归纳小结
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三、综合评析
可以看出这是教学内容相同,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的两个案例,第一案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第二案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的教案。从课的目标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巨大区别:案例一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目标显性化,具有可操作性;案例二强调教师怎么教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案例一中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质疑逐步完善结论,然后全班展示,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再次完善和肯定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很自然地实现了把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模式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面向集体授课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而从案例二可以看出教师满堂灌地讲解完第一、二题,让学生练习第三题,然后不遗余力地讲解最后一道综合题。从传统的课堂评价来说,案例二会是一堂优质课,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四十分钟解决了四个问题,正符合传统教法所追求的高效率。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跟教师的思维走。在备课时,教师以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来设计思路并展现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跟得上,是否认同知识就无所谓了。
案例一的检测是为了诊断学生合作学习后的效果,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教师挑选有不同解法、答案正确或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案例二的教师仍不放心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苦口婆心地给学生再来演示一次。两种模式比较,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
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的方法不同,学习的效果大相径庭。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展览、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作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这一理论表明:采用听讲等被动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效率都在30%以下,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更容易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权威,数学因其严密的逻辑思维性和抽象性让教师觉得这些知识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所以教师会采用灌输策略。可教师一旦表达出权威的看法,学生往往就不再思考,而是尽力揣测教师的心思,并投其所好。合作学习中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引导者,教师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了,但实际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导学案的编制中如何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如何通过在导学案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研究解决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质疑发现闪光点和问题,甚至是错误,及时表扬和纠正?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来个画龙点睛,在看似乱糟糟的课堂上做到有张有弛?
四、小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自我教育,经过一段的时间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很快实现自我主动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质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反过来,当学生形成自主、高效的学习能力时又可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能把知识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对立,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娄华英.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二、学案设定和预习
所谓学案就是学习内容的预案,按照课程的内容,教师根据将要讲解的课本内容按照适当的范围和深度,设立相关的问题和要点,学生提前通过自主预习来完成解答,教师对问题的解答情况进行分析和批改,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知识点进行着重分析,在正式教课时能够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
1.学习小组的建立
学习小组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最好策略,即使是不同学习情况和能力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共通的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学生的看法,学生之间也更加容易沟通,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很放松吸收知识,增加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而学习小组不仅只能在课堂上讨论,在课后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特别是预习时或课后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马上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上升到组与组之间的讨论,小组成员也能够展现自己的优势,提高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教师也能利用这种竞争关系,发挥自身的能力,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整体数学能力。
2.情境教学的适当介入
由于数学不像其他学科,其在视觉、听觉方面很难介入教学过程,所以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的应用方面,不再只停留在想象中,让学生扮演一些题目的角色,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设置问题,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互相评价、老师点评,找到应用题的构成要点以及题目所包含的主要知识点,做出相应的评价和解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另一种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检验和复查
在经过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后,接近章节或者单元的教学尾声时,教师可以把最初学生预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再次提出让学生自己解答。这是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也能反应学习的效果,及时反映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整体掌控能力,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和疏漏时做出调整和补充,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检验可以是通过考试,也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来完成,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薄弱点。
4.复习和实际应用能力
复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巩固前一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的必要手段,有效防止遗忘之前所学的内容。只有学生自己能够学会预习、学习、复习的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学会主动学习,不把学习看成任务或负担。另外,初中数学作为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实际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开动脑筋,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带入课堂,让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9
教案是给老师用的,学案是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用的,在学案中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添加学生动手填写的部分.学案和教案的区别主要在目的、性质、角色、表达等方面,具体来说:教案的目的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教案的性质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的性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开放性;从角色来看,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从表达形式来看,教案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我认为从教案到学案,那是教学上质的飞跃,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却彻底变换了.
三、学案的编写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的内容一般为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学案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挑战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案设计应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从教材的理解到练习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反思小结都应以目标的达成为宗旨.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启动、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学案设计的时候应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问题,以引导学生自组学习、探究.学案要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旧知识,开展丰富的联想,构建较为明晰的个人意义,要有利于学生开展对知识的研究,经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实验验证、演绎证明等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去学习数学.
3.渐进性原则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以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深入.
4.挑战性原则学案设计时,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去深入地研读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发现能力.
5.指导性原则由于学案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是连接“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6.评价性原则学生在学案的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地予以评价,而且对有些学习内容的真正理解是在相互评价中完成的.除了以上原则,我个人觉得在学案编写时还应注意以下这些问题:(1)使学生学习有路.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预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2)使学生学习有劲.“学案”的编写应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勇气.(3)使学生学习有法.学案要尽量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等学习方法.
四、学案的使用
由于“学案”的编写还不是很完善,并且教学时课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使用时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
1.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之“疑”,巧用“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解释疑团,从而扫清预习障碍,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10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1)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2)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3)教学诊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交流对话。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篇11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置。
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三、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归纳总结,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篇12
一、案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传统观念陈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传统教学观念,手动制作教案,教案的内容、素材更新频率极低,一份教案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几年。旧教案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某些数学教师即使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只是书本照搬。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导致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现代化教学理念。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大部分数学教师进行案例设计时,大多按照主观意识设计,以流水线方式对书本知识进行排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件内容,单一的灌输式讲述,使得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体现,教师始终处于一种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未结合学生意念,未考虑学生真正所需。
3.案例教学不合理,案例设计内容大多无关教学。许多教师设计案例时,一味强调案例疑难性,为设置数学问题,过度插入和教学无关的素材,使得案例纷乱,教学表现也比较繁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只为吸引学生吸引力,而不重视案例内容,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使得案例教学的“辅助”功能与书本知识的“主体”内容发生本末倒置。
二、利用案例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笔者在讲述教学归纳法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多米诺骨牌”视频,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时,笔者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接着,学生们积极讨论,回答结果均在意料中。接着,将课本问题转入到数学归纳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比,了解数学归纳法应用原理,由深奥转化为浅显,在数学归纳法运用中,使学生多方面理解。同时,笔者将数学归纳法、正整数等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学生们积极参与,共同解答典型问题。笔者就是抓住了问题特性、知识特点,创建有效案例,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学习欲望,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性、新奇性较为显著,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初中数学课堂的新鲜性,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三、利用案例概括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哪一节初中数学课堂,包含知识点内容较多,和其他知识点联系较为密切。同时,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可按照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提出诱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确保问题抓住关键点、要害点,使数学知识点、内涵关系在案例问题中能够渗透,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在探究、思考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正确方法,进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在类比推理中,类比相似性越多,则相似性质、推测性质呈正相关,类比得出命题愈加可靠。类比结论并非全部正确,是从特殊到一般认知,有利于发现新事实、新规律。通过本节课研究,学生能够感受推理价值、推理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困惑,是学习最为有趣的地方,知道如何去证明规律、发现事实,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改变传统呆板、牢固的数学公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模拟实际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按照案例素材认知、信息,结合所掌握理论知识,积极分析和认真研究,查找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处于该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没有任何依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决策、判断,让学生由要我学,逐渐转向我要学,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生互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案例教学的多媒体功能,提升学生参与度
运用案例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基本上是运用PPT、WORD等软件。在现代教师体系中,教师呈中老年年龄特点,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大部分教师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图片、声音等插入无从入手。所以,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基本操作,能够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案例。同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紧扣关键要素,积极分析问题,探索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设置疑难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
作者:薛希玲 石家信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篇13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表)
7.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