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船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篇1

在上述报告中还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如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及其对应专业排名中,第36位高薪职业是公共关系专家,新闻学竟是其主要对应专业,可预见未来新闻专业人才流向情况。而在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中被转入最多的行业里,媒体行业排第二,大量非新闻专业人才涌入这个行业可见一斑。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不排除2012年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如何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问题。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学”与“术”的比重和地位

根据职友集(某职位搜索引擎)数据,截至到2013年11月22日,30天内为新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提供岗位的招聘单位有1172个,其中民营企有720个,占61.4%,所提供的职位中,网络编辑最多,约占五成,其次是广告文案与公关营销,约占四成,此外还有行政管理等。事业单位只有6个,占0.5%,其中仅有两家新闻媒体,而且只提供实习生岗位。也就是说,而民营、私营网络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已经代替了传统大众传媒成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反观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距离在逐步拉大。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对本科学历教育学业标准描述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我国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多以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称,重视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术科技能的训练多针对纸质媒介的需求。当时全国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国家分配工作,人才走向多为政府机关、传统新闻媒体,且供不应求。

上世纪末,我国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形成了新闻理论、业务、历史三足鼎立的格局。理论部分一般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业务部分包括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环节;历史部分包括中外新闻史、外国新闻事业等。后续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复制上述课程体系,辅以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形成重学轻术的专业教育体系。此后,由于我国的传媒体制改革,刺激了传媒经营研究,传媒管理与经营也成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程。新世纪,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媒介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数院校逐步设置了音频、视频采集和编辑课程、网络编辑课程等。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依托技术优势,将培养学生的术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又催生了几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

但总体来说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教材内容同质化明显;新兴课程理论积淀不足,某些技术课教材甚至是各种软件操作教程。人才培养重学轻术的院校,毕业生往往有“上手慢,后劲较足”的特点。但企业考虑到人才使用成本和继续培养成本,而对招聘这类新闻人才有所顾虑,尤其是非“211”“985”高校毕业生,就更难获得企业青睐。而人才培养重术轻学的院校,毕业生操作能力强,但往往“上手快,后劲不足”,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低,一般会给予较多就业机会,但这类人才后续发展空间有限,流动性强,企业也会为人才流失而忧虑。因此,在市场导向之下,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倾向还是重术轻学的人才培养倾向,都会阻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在市场导向之下,慎重确立“学”“术”定位,不仅要从学生个性、天赋、爱好、成长空间等角度考虑,还要从学校现有师资、“学”“术”水平、硬件条件等方面考虑,同时还应高瞻远瞩,对就业市场准确预测,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又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人才。

二、在遵循就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尊重个性基础上,开展人生规划指导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部分知名学府的新闻及传媒类专业排名世界前列。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五大方向是营销广告类传媒、新闻类传媒、创作表演类职业、媒体类职业和公关营销类职业。从我国社会和媒介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上述五大就业方向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目标。

我国高校在学生毕业前会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就业政策和程序,讲解基本应聘技巧。但这种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只是对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培训,缺乏专业针对性,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立场,指导学生包装自己,像推销商品一样,将学生投入就业市场中。而且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五种专业,每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都有区别。因此,毕业生的认知结构、专业技能、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在此专业类别中进行无差异的就业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学生的个性因素也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天赋、爱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个人专业水平在择业和求职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就业既是一项宏观系统工程,又要从细微处着眼,针对专业、针对个人。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之后,就公开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思考未来,进行自我人生规划。此外,让学生认识自我,自愿参与人格测验,可以避免盲目性,辅助学生有效展开人生规划。

高校新生在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掌握就业形式之后,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也能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开始目标明确、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毕业时,学生应已经从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心理生理素质等各方面完成了就业准备,而且能够以作品、证书的形式将其各种就业优势表现出来,打动目标招聘单位。高校让学生入学伊始就接触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人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未雨绸缪,抓紧在校时间和学习锻炼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发展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学校、师、生间矛盾和摩擦,将更多资源用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上,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和校方双赢的局面。

三、适应新媒介和融媒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联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图文电视等。而融媒体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台,将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与新媒介,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据CNNIC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超过使用台式机上网人数,新媒介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实,在传播学视阈下,互联网络可以看做是多媒体交互平台。换而言之,即网络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而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便携式即时通信终端。因此,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媒体形式。仅从网络和手机使用的规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篇2

学校成立了以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为组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培训工作。根据本次培训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各个部门以培训工作为中心,相互之间密切合作,齐心协力。

具体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辖教学工作小组、宣传小组、学员管理小组、后勤小组、秘书小组等,全面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在培训实施过程,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省教育厅督导组成员通过听课、与学员座谈、听取学校汇报、意见反馈等形式进行检查指导。

二、外聘内请,优化师资,是保证质量的先决条件

选什么样的授课教师,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水准和素养,对于培养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一方面我们特聘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梁教授、原成都教育学院院长周小山教授、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中学数学组组长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邀请资阳市中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吴中林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研员数学特级教师王富英等作为培训师资;另一方面内江师范学院迄今为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与土壤积淀颇深,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实行新课程培训,具备了较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考虑针对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为此校内选派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多的科研成果,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对中学的教育教学比较熟悉。

三、目标明确,方案合理,形式多样,手段现代化,是培训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培训目标明确化

按照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申报方案开展工作,拟通过连续三年的培训,帮助受培的初中数学农村骨干教师实现“两个飞跃”: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从骨干教师到学科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引导、帮助培训对象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培训对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科研等方面素质,为培训对象成为“发挥示范作用、产生辐射影响”的初中学科教师专家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方案设计合理化

在制订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经过多方论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力求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认真落实,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为此专门到西华师范大学、南充五中、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中学调研,以保证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农村中学教学实际。

(三)课程内容系统化

有专家引领的报告,有注重专业知识更新的专题讲座,也有注重教学实践的示范观摩课,还有注重教师师德方面的专题指导等。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采用了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专题报告与互动交流、实地考察与现场诊断等多种方式,有专题讲座、观摩示范、教学录像、考察调研、跟踪管理等,并专门设置了“互动研讨”形式,以此促使学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确立了“主体性参与者”的角色,使培训本身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五)教学模式多元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使得培训课堂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为此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经验交流,专家引领,自主研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操作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侧重点。

(六)培训手段现代化

在教学设施和手段上,我们准备了多媒体教室。虽然时间紧,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还是尽可能为学员提供计算机供他们实习上机,提高运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管理严格,热情服务,是培训成功的基本保证

不管校外聘请,还是校内教师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备课,带来了大量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得到了学员极高的评价。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培训中心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制定了班主任制度、跟踪指导制度、导师联系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方面在考勤严格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着力体现人文关怀,强调热情而周到的服务,了解学员所想所需。班主任经常走进学员们中间了解其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耐心细致的解决学员遇到的困难。

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是培训的必然结果

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后,我们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学员们普遍表示经过培训收获很大,在教育理念、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为基础教育改革作贡献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也表达了对培训院校、授课教师的感激之情。请看几位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学写的培训感想:

“此次培训开阔了思路,作为一个基层学校的教务主任受益匪浅,通过培训使我对基层改革的新动向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本地开展师资培训的思路,我会把此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带给每一个教师,希望今后多组织此类精彩的培训”“对基层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解,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多,感悟多,也深刻地要求自己多学别人,理性借鉴他人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工作”“本次培训组织周密,目的明确,教师敬业,学员努力,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准备回去开展实践”“收获很大,教师讲课认真,准备充分,内容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次充电,洗脑的过程,有一定的收获”“受益颇多,开阔视野,胜读十年书”。

六、问题反思,后期规划

(一)问题反思

此次参培学员来自四川省不同地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本身的期待不尽相同,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众口难调。再有培训中的文化娱乐工作较为薄弱,在今后培训中需要认真考虑,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力求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的专题讲座将得到继续贯彻,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导、学、群、访、研”将继续作为培训工作的方针。此外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成立由专家、教授、中学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教师团队,全程参与培训,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扩大学员参与度,充分利用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应多发学习资料和参考书,在教学科研方面得到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建立导师跟踪指导制度,加强培训后指导。严格检查和指导学员任务完成情况,对学员进行更加深入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电子版的,文字版的,方便学员在日后工作中的使用和借鉴。

(二)后期规划

从培训体系安排上看:第一年,培训基础阶段,重基础,重理念,重认识;第二年,培训提高阶段,重引领,重设计,重参与,重方法;第三年,培训飞跃阶段,重反思,重创新,重展示。三阶段目标相辅相成,脉络可循。有侧重,不偏废;有理论,有实践;有统一,有个性;有请来,有走出;有引领,有自培;有系统,有开放。

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初中数学)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按需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受培教师实现主动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为目的。我们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宋卫中,侯召波,刘进社.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8)46-47.

篇3

一、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走进21世纪,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把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作为手段的原始教学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教学的要求,因此,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能否与时俱进必将决定教育的效果与价值。多少年来喊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口号,在课堂上却看不到“主体”,“主体”被指导者所代替。教学上老师们任劳任怨、口干舌燥,却不知因此误导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他们的自主意识萎缩,甚至隐遁。老师不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处处为他们铺设一条共同通向书山的坦途,像个导游,引领一泼游客,口若悬河地向他们介绍沿途的风景……不顾小学生各自眼里看到什么,有什么样联想,能不能跟教师起共鸣都无所谓。

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就是放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没有谁给谁当配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人的朋友,教师和学生既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又相互照应,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各有所益。

二、注重课前备课的目标与预设

1.教师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钻研教材,储备知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分析了解学情。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域”,优化教学过程,以致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例如:为了让刚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加工、预设一些目标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以便在课堂上一同达成目标的实现。如第一册《小小的船》,《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有一段用于生字巩固的例文:“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划船。我看见湖水很蓝很蓝,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可漂亮了。我坐在小船里,看见湖边的游人特别多,有弯着腰的老爷爷,有可爱的小妹妹,还有高鼻子的外国朋友呢……”考虑到有的学生没划过船,教师可另编一段:“星期天,我坐在家里看电视,看见很多小朋友划船。太阳很亮,只看见,蓝蓝的湖水闪着星星点点的波光,真好玩。湖边的柳树,把弯弯的柳条垂到湖里,像在钓鱼……”

教师把两段文字都制作成精美卡通课件,上课时,诱导学生分别一句一句地说出来。催进读熟。比如把划过船和没划过船的分成两组比赛说一说、读一读。

当然,我们还可这样编:“坐船坐船摇呀摇,摇过弯弯的双虹桥。抬抬头,只看见,高高的蓝天白云飘。白云白云快飘走,夜晚夜晚快到来,我要看,星星一闪一闪对我笑。”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活用教学参考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同时激发兴趣,才能很好实现课堂的真实有效。

2.学生备课。不单教师备课,学生也备课。学生的备课就是预习。课前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做课文后面练习(教师指定较易的,如第一册《小小的船》读读背背 ),做教辅材料中的相关练习,把容易的先学好,课堂上预留足够的时间去学较深的知识。总的来说,教师备课重要,学生预习同样重要。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实效

1.教学展示互动中注意问题生成。教学中,展示互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有小组内的相互探讨,有全班的交流互动。如果老师在此过程中只流于形式,没有注意课堂问题的生成,对暴露出的问题避而远之,视而不见,担心“节外生枝”,破坏老师课堂设计的完美,延误时间。这种只注意形式而忽略了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是空洞的。学生汇报、交流的问题,老师注意适时地追问、点拨、启发、拓展,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又推进学生踏上高层面的认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2.关注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都是达成课堂实效性的基础和条件,老师应该关注和了解并积极调整课堂状态。小组交流探讨时,学困生漠然无语;课堂展示互动时,优秀生唱“独角戏”;老师讲解重点时,多动学生交头结耳……这些现象是课堂上存在的弊端。老师给每个组定下规矩,小组内要轮流发言,小组长指导每个组员讲解,尤其是不沉默不语的学困生。通过不断强调训练,教孩子们学会倾听、发言、互助,使教学始终保持一种“互动”和“对话”的状态。

3.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例如课堂上,学生对一些问题产生兴趣,很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却不以为然,有的还指责学生:“你的问题最多,这不是这节课所学的东西,把该学的学好就行。”等之类的语气秒杀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给燃起的课堂浇了一盆水。在这些问题上,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表扬学生,并鼓励他课后继续寻找答案,给全班同学一个最满意的见解。

篇4

一、广涉博览,开阔视野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语文是一门“课程”,而不是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师要用教育的眼光去看待,应当充分考虑儿童心智发展特点和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节段性来开展教学。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摒弃教学中一切尝试与思考,把《语文课程标准》当做“金科玉律”。其次,教师应该大致了解修辞的界定。近代修辞学的奠基者陈望道先生说:“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适切的一种努力。既不一定是修饰,更不是离了意和情的修饰。”“顾名思义,修辞学即言语修饰之学,是指导说写(包括听读)之学,具体地说,就是说话﹑文章的修饰之学。”总之,修辞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由此可窥修辞之浩瀚,并不是我们往常说的比喻﹑拟人﹑夸张这么简单。而小学阶段所涉修辞手法只是修辞大海中的一滴。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一些修辞的知识,了解它就能够用较为宽泛的眼光审视教本及练习中的修辞格及其现象了。

二、认清对象,当点即点,适可而止

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文章和句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丰富和扩展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不能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我们要注重方法的思考和探索,要善于分析和梳理所涉修辞知识点,要明确地认识清楚教育对象是7—8岁的儿童。以叶圣陶先生《小小的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为例,该小诗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小小的船”所指何物。而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极为有限,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读﹑认真读,读熟练后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学生才能说出“小小的船”指的是“弯弯的月儿”。如果通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引下去观察一下上弦月或下弦月,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中把“弯弯的月儿”比成了“小小的船”。在这里我们点一下用了比喻也未尝不可,但没有必要详加解释。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知其然”就行,不必“知其所以然”。由此,低年级语文教学但凡涉及有关修辞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可以采取上述引导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讲解,但要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当点即点,适可而止。

三、“先用后理”,不做细究

郭开平副教授认为:语文教育主要有六个基本规律必须遵循:“死记硬背”原理,“难易不序”律,“先学后理”律,“八股文”原理,“不求甚解”律,“书面语发展”的原理。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清楚,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先学用,后明理”的过程,而不是“先明理,后学用”的过程。所以,“先学后理律”正好用在第一学段所涉修辞习题的讲解。如北师大版语文配套练习与检测二年级下(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第9页第7题:仔细看图,大胆想象,写比喻句。1.(图略)星星像眼睛。2.柳叶像眉毛。第54页第5题:看图按要求写句子。(图略)写比喻句:河水像一面镜子。在这两道题中,我们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答案。题干明确提到了写比喻句,我们可以再让学生读一下这几个句子,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像这几个一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进而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学生会很容易得出:它们都有一个像字。在这里,我们同样没必要对一群7—8岁的孩子大讲特讲比喻,只要让他们知道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能够试着写一两个比喻句就行了。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要深思熟虑,否则就会给学生以错觉。如北师大语配一年级下(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第46页第7题: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划线的字写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洒在夜空。笔者认为这道题的命题者欠考虑。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例句整体来看是一个比喻句,是指导学生写一个含像字的比喻句呢,还是含一个像字的句子呢?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弟弟像妈妈”“我像爸爸”等句子。就本题来看似乎没问题,但随后的考试题中有一道‘写一个带像字的比喻句’,于是大部分学生写成了“弟弟像妈妈”“我像爸爸”等句子,这下却错了,它们是同类比较而不是比喻句。学生之所以这样写是由于上题的误导而造成了错觉,认为只要含像字的句子就一定是比喻句。可见,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也并非易事。

四、勤于梳理,反思促提升

对于第一学段出现的修辞现象,我们要勤于梳理及时总结。毕竟它出现了,尽管出现的频率不是太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的例题,我们应该归纳汇总,以备不时之需。由于所涉题目不是太多,因而归纳汇总并不困难,而且出现的这类题都是非常典型的。教学之后,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理清了这些就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能力。

以上四点可以看做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思想,第二阶段是教法,第三阶段是学法,第四阶段是反思提升,这四个阶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笔者认为,做到此四点则能正确把握好小学第一学段“超出部分”的另类尝试教育。

参考文献:

[1]秦训刚,宴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4]章寿康.谈修辞教学工作.修辞和修辞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5]郭开平.语文八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把学生放在心里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出现的问题。学生出现错误时,班主任不要妄下结论,武断处理,要允许学生说明原委,允许学生改错。

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其思想认识与自律意识尚未成熟,出现错误行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工作。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懂得“批评”的艺术,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如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感情脆弱,所以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场合、顾及颜面,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

记得在学习《小小的船》一课时,当我问到:“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就坐在小小的船里,你会想些什么呢?”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逐一指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天空真美!”另一个学生说:“我想坐着小船看星星。”课程进行得很顺利,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爸爸……”全班愕然。我也奇怪,急忙问其原因,她说:“坐在月亮上太高了,我怕下不来,就想让爸爸把我抱下来。”听完她的解释,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学生们看我笑,也笑成一团,而那个小女孩,一脸窘相。我想了想,然后表扬了她,说她的想法不一般,然后很委婉地告诉她:“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坐在那么美的小船里,你的想法。”她似乎懂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我想,如果我当时一笑而过,可能会挫伤她的自尊心。我很庆幸,我没那么做。我深深懂得,不分场合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当众批评只能让学生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事实上,对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作为老师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的批评方法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

教育要有艺术

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并不等于放任学生,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如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

当然,班主任的威信不能用专制来确立。那样只会使学生表面顺从,背后抗拒,或者是消极对抗,甚至是直接对抗。

一天早晨,刚走进教室,班长来找我:“老师,我能和你说点事吗?”我点头表示让他说。“老师,能到外面去说吗?”我就跟着他出了教室。“老师,张华(化名)把你前两天没收的悠悠球给偷走了。”听了班长的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罚张华做一周的值日,在班里公开检讨自己的偷盗行为。可我又一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不先听他的解释呢?一连串的为什么在我脑中盘旋着。

篇6

 

年末将至,又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接手幼儿园工作已经是第二个学期了。经过了一个学期得磨合、实践,这个学期的教研活动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还是活动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都说教科研工作是一所幼儿园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灵魂。“科教促教、科研兴园”是幼教发展的新理念。本学期,我组以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细则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加强理论学习,贯彻《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纲要》精神,温州市学科素养提升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宗旨。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本着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来不断改善教师的实践行为,提高教师素养。接下来,我就本学期教研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从幼儿园一日生活入手,强化教师的实际带班经验

 

本学期,我组新增了5位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教师,考虑到这些新老师在带班经验方面的实际需要,我们在x月两个月的教研活动形式上进行了调正。x月份围绕班级教育教学常规培养,x月份围绕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开展教研。这样一来,在教研活动中解决了教师工作中最实际存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活动形式上,我们也打破了以往的“讲座式我说你讲”的形式,结合了情景再现、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这样一来,新教师在工作上有了努力的正确方向,少走了许多弯路,而老教师们在交流分享中,也有了自己的新想法,碰撞出了许多新火花,全面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健康领域着手”全面推进素养提升工程

 

响应xx市素养提升工程,本学期,我们围绕“健康”领域进行了改革。首先改变的,是以往教研活动的热身游戏。本学期,我们将热身游戏改成了体育游戏。让老师们以模拟课堂的形式现场教学体育游戏,这样一来,不仅优化了教师执教体育游戏的能力,调动了教师的活动积极性,还在教师中进行了游戏资源的共享。同时,我们延续以往文本解读的形式,将目光聚焦到了健康领域,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全面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研讨过程中提高了文本解析能力。除了文本解读之外,观摩名师健康活动课,也是本学期的教研亮点之一。

 

三、立足原本课题研究,新老教师岗位练兵同课展示课堂教学

 

在本学期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将“分层式”培训的形式结合了进去。通过5年内教师和5年上教师的分组,产生了新教师组和老教师组两组。新老教师同上一节课的活动形式,不仅让新老师看到了自己和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差距,也让老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形式上有了一个反思。组内研讨产生的语言活动《会游动的小岛》、混龄活动《我做哥哥了》、健康活动《跨栏跳》,获得了园内教师的一致认可。

 

四、多种类型的活动形式,优化教研活动效益

 

和以往教研活动总是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不同,本学期最大的亮点在于,我们将教研活动的焦点放大到了教师的成长问题上。王仙华老师的“巧手制作秀”、周薇薇老师的“豆果美食分享”、x月底的“教师运动会”,都是教研活动不断创新的体现。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学习,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素质,着力培养教师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素养提升比赛活动,并取得了好成绩。此外,我们组的xx老师顺利通过了市职称评审,获得了幼儿高级的职称。张洁老师执笔的课题《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区域活动材料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县一等奖的成绩;xx老师还代表全组老师在县课题经验研讨中做了经验分享;xx老师在县新教师培训中带领全县80多位新教师进行了文本解读。

 

六、配合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

 

一直以来,教研组都是幼儿园各项大型活动的商讨基地。本学期,我们配合幼儿园开展了:重阳节家长开放日活动、幼儿科幻画比赛、中班幼儿体能测试活动、期末素质测评活动、庆元旦游园活动等等。可以说,每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有我们老师的心血在里面。

 

七、下学期工作方向

 

1.积累科研资料:我们要多做课题研究,尤其是新教师更应该尝试着去做,只有多做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了解教学。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反思能力,鼓励教师多渠道交流,多写论文。

 

同心同德,一如既往,我们将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下学期的工作。

 

幼儿园八月份工作总结

 

一、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开展了弯弯绕绕、我和空气做游戏两大主题教学活动。

 

通过弯弯绕绕主题中的一系列活动,幼儿进入生活环境中的弯绕世界,了解弯绕既是许多物体的自然现象,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在语言活动克里克塔中,幼儿通过欣赏故事,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并尝试运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在科学活动谁家近谁家远中,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感知距离的远近,体验各种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在打击乐活动小小的船中,尝试用乐器为乐曲《小小的船》伴奏,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

 

我们还开展了我和空气做游戏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感知空气的无所不在,激发幼儿探索、了解一些科学现象的兴趣。健康活动流星球使幼儿感知空气从气球中突然冲出的有趣现象,练习追逐跑,提高躲闪能力;语言活动谁住在皮球里使幼儿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月底我们进行了全园性质的角色游戏评比活动,我班幼儿能够积极投入游戏中,整个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二、卫生保育工作

 

我们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组织进行六一儿童体检,为幼儿测量视力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我班有三位幼儿视力异常,已经通知家长带孩子做进一步的检查。

 

我们根据天气情况请家长调整棉被的量,天热幼儿出汗较多,我们及时发放被褥请家长带回家洗晒。

 

我们继续抓好卫生保健工作,教室勤开窗通风,每天定时做好午睡室、教室、一些日常用品的消毒工作,谨防传染病的发生。

 

三、家长工作

 

篇7

二、发挥多媒体声音优势,让学生的感情在声音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多媒体形声并茂,它多维的直观效果能促使学生发挥感官优势,积极主动地获取和理解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启迪。多媒体的声音变化能烘托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在教课文《月亮的心愿》时,我通过播放乐曲《小小的船》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人课文情境。学生在朗读“月亮看到第一个女孩已作好郊游准备”那部分内容时,我用多媒体配上欢快一些的音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第一个女孩郊游前高兴的心情:当学生朗读到“小女孩珍珍因要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郊游”这部分内容时,配上舒缓一些的音乐,让学生从渐变的声音中体会珍珍懂事、孝顺的品格。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别讲讲他们和家里人相处的小故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学生讲的时候,我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用多媒体配上不同的音乐。在动听的故事和起伏的音乐变化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启迪,感情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以多媒体声音为衬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蕴藏的积极的思想倾向和人生哲理,让他们的心灵在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能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三、用多媒体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本文从儿童文学德育内容、教师德育方式以及儿童文学德育文本的创作、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的后现念等四个方面对我国近十年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研究做一综述。笔者发现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儿童文学的德育价值得到肯定,儿童文学的德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德育内容不断深化、教师德育方式不断创新。但是德育价值解读与儿童阅读心理特征的结合,儿童文学文本中艺术图景的创设,德育研究视域的多样化仍然是本研究的欠缺之处。

一、儿童文学的德育内容

(一)道德认知的习得

近年来的儿童文学道德认知研究中,主要观点认为:1.习得道德观念。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幼儿故事传递了善恶观以及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2] 2.掌握道德判断。幼儿在对故事正面人物的观察、模仿中,能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儿童文学通过直接鲜明的道德主题:如善与恶的冲突、美与丑的斗争来引导儿童形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道德判断。 [3]

(二)道德情感的深化

道德情感是人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因自身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4] 儿童文学作品体现的儿童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道德情感的共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情感表现为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等体验。 [5] 2.道德情感的迁移。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情现象并丰富自我情感体验,利于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发展。[6][7] 3.道德情感的催生。绘本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情感催生和宣泄的系统,它通过诗意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把儿童潜在的道德情感激发出来。[8]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小的船》这个故事论述了儿童在道德两难抉择中的心灵提升。主人公小船被激发起的道德动机使得他将做好事的偶然行为逐步提升为自觉地、持续不断的道德行为。儿童在阅读这个故事、欣赏小主人公小船的同时,其间相伴的是儿童道德意志的锻炼和成长。[9] 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升华作用。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二是预防幼儿撒谎、攻击性等不良行为。儿童以故事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对榜样的行为加以观察、模仿。当儿童把故事情感迁移到生活中时,儿童会体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爱心、同情心等。儿童文学中反面人物的形象对儿童撒谎等不良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预防、警戒作用,当儿童出现类似行为时,往往会感到内疚。[10]

二、儿童文学的德育方式

儿童文学曾一度出现以教化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取向。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教育文学”等同于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11] “教师在教育方式上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忽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儿童进行道德引导。”[12]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德育方式的研究主要有以几个特点:

(一)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进行道德价值筛选

教师在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考虑文学作品本身的知识渗透性、德育的介入性等问题来设计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精选那些有利于提高儿童道德品质的文学作品个案,从而促进儿童道德的养成,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13]

(二)通过角色扮演促进情感体验

儿童的道德被动体验过程要转为主动体验过程。教师利用儿童文学可以与儿童进行精神对话的特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角色扮演机会,增加儿童思维频率,提供道德判断机会,促进道德成长。[14]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儿童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故事中相应的道德情感,儿童对故事道德情感的理解也更具有真实性,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

儿童的道德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儿童通过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的有关经验来体验故事情感,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幼儿才能将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15] 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的道德情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验。

(四)欣赏型德育模式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在于: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是参谋或伙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活动。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统一。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欣赏是幼儿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奋,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顺应了儿童的情感与审美追求。

三、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

在近十年的文献资料整理中,笔者发现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方式呈现出情感宣泄化、道德叙事化的趋势。相对传统的正向道德教育文本而言,顽童、幻想、反禁忌等文本类型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风格。在观照儿童叙事性阅读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道德叙事性思维的文本创作应运而生。以往的儿童文学作品着重强调道德教育的“正强化”功能。如今,儿童文学更强调它的道德情感释放观。[18] 儿童文学德育作品的创作另一个特征就是道德叙事性思维的文本创作。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上起着核心作用,儿童文学作品要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儿童进行道德上的精神对话。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

四、儿童文学道德教育的后现代景观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善恶观念已经被多元化的解读方式所颠覆。近年来,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创作出新的故事,已成为童书出版的流行趋势,这一改写的图画故事体现了童话文类的后现代反思,它对传统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质疑,将故事的意旨转向现代社会中现实的道德判断,挑战和质疑了经典童话故事所建立的传统道德认知范畴。儿童文学故事结局的颠覆造就了阅读的多重可能性,内容对崇高伟大的消解更走向了写实文学,真正走进了生活……这些现象都是在力求尊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19] 丰富多元的价值体系能真正回应当下儿童所处的复杂生存环境,能够引导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儿童文学主题的颠覆以及形式的创新,都表现出对传统权威叙事地位的拒绝,排斥着某种论述优于其它论述的特权。

五、研究的后续思考

(一)儿童本体特征的观照

观赏者是作品意义产生的组成部分,儿童是文本欣赏的主体。儿童文学文本的价值观要在认同儿童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儿童的生命为内核、为根基,向外扩展。教师在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进行道德熏陶时,要更加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特质与需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挖掘出同一个文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的不同层次的道德意义,以及儿童与成人对于文本道德意义的不同解读。

(二)文本创作中的审美叙事

儿童文学的道德教育要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美与善是相通的,因此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结果,是使儿童变得有内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地去做好人、做好事。儿童文学是一种艺术投影,儿童的心理结构不同于成年人,它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与审美意识同构。儿童文学创作者要关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注重在文本的美感叙事中投射道德的力量。

(三)行动研究视域的扩展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思考儿童文学作品是否真的对儿童起到德育作用。还应该深入接触儿童,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儿童如何解读文学作品的德育意义。此外,还需访谈教师、家长,让家园德育内容与方式能有效地结为统一体,促进儿童道德教育的系统化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解读 [M] .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5][10][15]覃丽.试析幼儿故事与幼儿道德社会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5).

[3]胡晓玲.安徒生童话伦理道德观初探[J]. 世界文学评论,2007,(1).

[4]乔建中.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0.

[6]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

[7]肖建霞.论绘本阅读与儿童成长[J]. 山东教育,2008,(12).

[8][17]郑荔.绘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4).

[9]袁晓松.小小的船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 阴山学刊,2005,(1).

[11]余春瑛.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J]. 学前教育研究,2005,(Z1).

[12]闫春梅.当前幼儿园童话教育误区窥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13]王中华.童话:儿童诚信教育的新途径[J]. 教学与管理,2006,(20).

[14] 陈苗苗.儿童文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价值[J]. 中国德育 ,2006,(10).

篇9

1 激发兴趣,倾注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起老师就要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氛围,引发彝族小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课堂像块巨大的磁场牢吸引每个学生,使他们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课文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贴近生活,编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喜欢读。这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上好资源。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教材,紧紧把握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播放歌曲《小星星》,带动学生边唱边表演,在歌唱表演中身心愉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培养学生语感。教材中的儿歌小诗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言表达的法宝,教师可以边读边表演,在表演中划分出儿歌的节奏,学生在欢乐中语言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2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学习汉语的信心

由于彝族学生从小在母语中成长,刚学汉语时难免会出错,甚至闹笑话。有的学生一旦遭到同学嘲笑就永远不开口讲汉语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教育。

2.1 创建一个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 降低他们在讲话中的过度焦虑。教师应利用课间十分钟用汉语与学生进行沟通,沟通难时可以用实物帮忙或让普通话说得较好的孩子当翻译,让汉语表达强的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句一句地教他们;课前5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和教师用普通话聊天、交流,讲前一天发生的一件小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他们说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并让他们在交流中找出我的错误,达到互动互补的效果;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发言,力求说一句完整的话;周末及时对汉语表达进步快的学生和“小老师”发奖鼓励。

2.2 缺乏语境是阻碍学生口头表达中的关键。 应该说,在母语的影响和缺乏语境的条件下提高彝族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很难的。应用语言学家弗顿斯认为:语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经验,不是一般的零碎的经验,而是完整的生活经历,或者说人们的生活模式,任何语言都不能与使用语言的人的完整生活经历分割开来。 这就是说,我们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语言规则,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交际规则。我常常发现,彝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提高得慢,与他所处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只有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彝族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才能迅速提高。

(1)定期让学生用所学的汉语知识和教师进行口头会话;学生相互进行汉语口头会话;用课文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会话训练。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限制用彝语授课;要求学生必须用汉语提问,回答问题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都必须用普通话。

(3)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配合,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家长和孩子多使用汉语表达,有条件的把孩子带到汉族家庭玩耍,学习。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语感

(1)通过训练学生用汉语思维的习惯来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坚持使用汉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汉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学中遇到有些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越解释越糊涂。在这种情况下, 我经常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实物演示来解释,达到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思维的习惯。

(2)在拼音教学中,矫正容易混淆的语音。长期的彝腔使彝族小学生说普通话时语音常常含混模糊。如“沙发”说成“山发”,“老鹰”说成“老衣”“上街” 说成“上机”等。拼音教学必须让学生看教师口型,先听几遍,再读,如果读不好,教师还要配以手势加以纠正。同时,注意收集整理容易发错的音,利用晨读教学生多读,多用。

(3)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组词比赛,用组的词来说话,让每位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词来说一句话,这样以来,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抢着说,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让学生乐中学。

(4)利用“连词成句”“看图写话”指导学生正确表达,有效矫正汉语与彝语在语法上出现谓语和宾语倒置的现象。我先设计简单的含主语、谓语、宾语的词组句,再逐渐加入定语、状语、补语的词组句,彝族小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学会汉语的正确表达。看图写话教学我会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然后指导学生按照“图上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模式说话,长期训练后彝族小学生就会改正彝族惯有的“倒装句”的现象。

(5)注重“纠正”。彝族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夹带一些 “彝腔”,使得彝族学生的发音不够标准。教学中,教师更要坚持有错必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4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促进语感培养

篇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低年级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情感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我经常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通过听一个故事,听一段音乐,看一幅图画,看一段录像等方式带学生进入课堂,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做好铺垫。

在教学《雨后的森林》时,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彩色的蘑菇撑开了小伞,黑色的木耳爬满了老树,红色的果子枕着绿叶,紫色的葡萄滴着水珠”。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我再板书课题“雨后的森林”,画面既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又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二、读读识识,重语感的培养

语感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当学生们朗读《山村》这首古诗时,得到的是整体的感知: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他们仿佛看到了烟村、亭台和山花,感受到山村的幽美和宁静。

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学生的语感也就逐渐丰富了,当学生读到“金色的田野”,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能感觉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给予学生较多的扶持,安排了较多的扶读时间。有时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有时我就带领学生读,有时遇到特别难读的句子,我就自己范读。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

三、演演画画,重内容的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他们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未定型化和开放化,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优势。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演一演、画一画,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重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

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孩子看到美丽的夜空后,幻想自己坐在了月亮上遨游天空,表达了孩子愉悦的心情。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预先准备了一张蓝色的纸,纸上画满了闪烁的小星星和一轮弯弯的月亮。在课的开始,我先问孩子们想不想去夜晚的天空看看,随后放音乐,带着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坐在月亮上缓缓向蓝天飞去,在这期间,我把预备好的纸贴到了黑板上,当学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么美的图画,情不自禁欢呼起来,我乘机描述:“哈哈,小朋友,我们已经飞上天啦!你们看天空美吗?”这时,我让孩子们尽情去说,说月亮,说星星……再引导他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之后,我又让孩子们即兴表演,配以优美的舞蹈动作,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就背诵了课文。最后我再让孩子们拿上画笔,把想象到的画在黑板的纸上,孩子们有的画外星人,有的画宇宙飞船……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他们乐在其中,悟在其中。

四、查查说说,重外延的拓宽

一节语文阅读课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文化积累和感悟是有限的。因此,阅读教学要真正活跃起来,必须要走大语文之路。我用心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以教材为线索,由点到面向课外延伸,引进大量的课外读物,让学习活动立体化,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让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篇11

吸引力――一种无形的拉力,它有一股孩子们不能挣脱的力量,所以他们被这样的神秘之手牵着走。什么才能成为我的语文教学中的神秘之手呢?经过这次的感动,我看了很多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信息,然后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一切有吸引力的因素,把精心准备的教学预案付诸实践。这一次的课堂比前几次都要好很多,但是新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的孩子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在课上,最好能穿插几个好听的故事,然后把要学习的生字、词语融合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说说我的感想:

1.上课前三分钟的吸引力首当其冲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在没有多媒体帮忙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想出令学生叹为观止的点子。比如在上《小小的船》时,我首先出示小黑板:“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像这样一个简单的谜语就会让孩子们趣味盎然。再比如上《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在我形象的言语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这时再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抢着说。我想此时的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一定不会拒绝,学习的动力马上就激发起来了。

2.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吸引着学生心甘情愿学习

在低年级学生中,对学习内容真正感兴趣的人毕竟不多,教师还是得想方设法把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掺合到有趣的游戏、比赛中,让他们在娱乐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尝到学习的甜头。比如在教学拼音时,我常常会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别拿一个声母或韵母,下面的小朋友一边拍手一边唱“找朋友”的歌,哪个声母和哪个韵母可以拼起来,就让拿它们的两个小朋友站到一起,下面的同学一齐拼读这个拼音三遍。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得在玩中巩固了拼音的拼读。

3.有效的肯定机制是课堂延续的动力,它的吸引力无可比拟

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比较容易满足,当他们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简单的一个大拇指就能让他们久久地激动不已。当然,要想紧紧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得要靠长久的肯定机制。比如在课堂上用一些可爱的小贴纸给予学生激励,告诉他们有了十张小贴纸就可以找老师换一样小礼物。而这样的小贴纸是发给课堂上表现好的小朋友的,谁表现最好谁得到的礼物就最多,一个星期中得到礼物最多的就可以封他为“聪明大王”。在我们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王,比如“认字大王”、“朗读大王”、“写字大王”等。这一切都是在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肯定,当孩子们不断地被肯定、激励之后,他们也会渐渐地变得懂事起来。

4.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演或活动是一节课的调味料

好的教师的语言常常是抑扬顿挫、诙谐幽默、声情并茂的。在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优美的语言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拙劣的语言会导致索然无味的结果。而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很多课文都是由儿歌改编而成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到这一点,大胆尝试边唱边演的形式。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就是表演了。比如说在教《影子》的时候,为了搞清楚到底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领着小朋友们到阳光下自己体验一番。

篇12

下面我介绍一下在作业设计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内容自选

有些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在作业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在教学《狼和小羊》让学生编排小话剧,自己设计剧情的发展或者续写故事;再比如画秦始皇兵马俑的的示意图或者食物链,记课外书的大致内容或者记歌谣,都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具有比较大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学生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完成一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

二、形式自定

这里的形式主要是指作业的完成方式。以往,我们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一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学了《四个太阳》时,让学生选画任意一个季节的阳,学了《龟兔赛跑》之后,讲起了龟兔后来发生的故事......,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作业如:

亲子作业,这是指家长与孩子一起合作来完成作业。比如“与父母合作,出一期以非典型性肺炎为主题的小报,”在防控非典型性肺炎的非常时期,让孩子与家长一起来完成这项作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他们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一起寻找资料,一起设计排版,一起书写作画,既获取了防控非典的许多知识,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还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平时,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布置房间,然后把房间设计的思路及布置完毕后的模样描写下来;一起种植花卉,探讨花卉栽培技能,记录花卉生长过程等,这些,都是容易操作又受孩子欢迎的亲子作业。

伙伴作业。同龄孩童有着相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往往比成人与孩子的沟通更容易。因此,我们在提倡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将这种合作互动的模式延伸到课外。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与伙伴的交流,就是一个良好的共享资源,共同合作的过程。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学了《小小的船》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学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则让他们排演成课本剧;学习《春天》之前,让他们去找春天学。

邻里作业。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交际与协作的社会。通过与社区、邻里的活动,可以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还能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关心。学会倾听,学会文明地使用体态语言。

三、时间自控

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支配作业完成时间的权利,即给予一定的时间范围,让他们自行决定完成的时间。比如写日记“观察一粒黄豆是如何发芽”需要的时间大约三四天,另外,许多作业的时间应根据具体内容确定。一句话,只有构建了一个充分自主自由的作业空间,学生才能有良好的心态,从容而有效地完成作业。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人们一般都会把自己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之类的珍藏起来,但很少看到有哪位教师或者学生珍藏作业本的。事实上,作业是一种呈现,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是生命发展的轨迹,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

虽然现行的评价制度让我们不可能用作业替代考试,但是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乃至整个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业绝对不只是巩固知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忠实的记录,它集中折射着学生的人格、品行、意志,甚至是成长经验的一种累积。

篇13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

1.朗读教学忽略小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体验

某些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放于分析教材上面,关注学生对课文中所出现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理解,而忽略了孩子们与作者、文章之间的感应和互动,忘记了学生只有真正深入文章,与文章中的人物一起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滋味,让其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的时候才可以更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意义。当教师过分关注分析教材的时候,仅仅让学生将各段的大意硬背下来,不但将本该“生鲜”的语文教学变为形式化、刻板化的活动,并且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到了最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一个个活泼的小学生变为工具性、被动的应试者。

2.朗读教学忽略学生对教材的反思与理解

新课改实施以来,某些教师过于标新立异,小学语文课堂演变成了一场场表演剧、独幕剧。学生在各式表演的过程,或是进行小组表演,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开始海阔天空乱谈一些脱离课堂的闲聊;或是进行多课程融合,进行演示操作实验,且演示的大多是杂七杂八与课文毫不相干的技艺。一堂课下来,连课文都不能流利、正确地朗读下来,那又怎么能真正理解课文深层次的东西呢?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忽略学生对教材方面的反思与理解,没有开展正确、有效的引导,朗读缺乏目的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流行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很多小学生根本就不明白如何才能带着情感去朗读文本,致使其朗读水平久久不能得到提高。现今,以下两种朗读形式盛行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1)拉长声调进行大声喊读

在小学低年级中这种朗读形式往往更为常见。在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小眼睛盯着文本,扯着嗓子,一个字一个字大声喊出声,朗读变为念字。这种形式由于忽略了语言的流畅感,变为有字却没有词,又或者是有词却没有句的情况,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停顿、重音、轻音等,也就更不用说文本的感彩了。形成这种朗读形式是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分析课文,忽略了对学生朗读方面的引导。所以学生没有对课文语言形成深层次的内在感受,没有词、句的整体性概念,没有与课文形成精神感应,才会有这种叫喊声阵阵的情景出现。

(2)念经式的低声闷读

在小学高年级这种朗读方式更为多见。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低声,快速连读,缺乏节奏,整篇课文读下来单调呆板,含含糊糊地进行细碎的发声,就如同和尚念经一般,这种朗读形式缺乏感情及活力,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深度研究,过于追求语速,忽略表达;第二是因为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不重视,没有严格要求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

以上两种错误的朗读方式,都是提高学生朗读技能的拦路虎,同时也是现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需要努力改变的方式。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第一,朗读教学变为走过场的形式;第二,朗读教学缺乏目的性;第三,朗读教学针对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受到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阅历等),为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加深其对于教材的把握,就需要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朗读教学正是激发起兴趣的有效策略之一,经实践表明,当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与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无声无息地融入文本意境之中。那么怎样才能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呢?正所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读导,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

在实践教学之中,只是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这样一堂课下来明显时间是不够用的,假设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给学生再多的朗读时间也是白费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文本中的情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那么学生也就能将自身完全融入文本之中,进而把握好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朗读。在学生领悟文本情感的阶段,也是他们思维的阶段。例如《放风筝》这篇课文的开头两个自然段,假设我们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去把握其中的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这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然而,我们假设换个指导方式,先问学生自己有没有放过风筝,再问学生自己放风筝的时候有着什么样的心情呢,引导学进行回忆,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快速进入状态,此时带着这种状态再进行朗读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会将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在朗读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因此在实际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自身“引路者、指导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真真正正会朗读的孩子。

2.结合读练,进行广泛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在不同年级的朗读教学也应当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与训练要求。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常变换训练形式,让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让朗读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

(1)泛读

当学生朗读没有达到效果又或者是需要引导情感的时候,适合使用泛读的方式。泛读是引导学生,特别是引导低年级阶段小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最快速的方法。因为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实际朗读过程中对于语调、语速把握得不好,无法将句子的语气与情感朗读出来,所以,这种情况进行泛读是很有必要的。

(2)领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欲望较强,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合学生这个特点,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小老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选出朗读较好的学生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进行教读,教师只需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错误。

(3)自读

自读有助于学生进行边朗读边思考,有助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且自读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学生进行自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巡视指导,夸奖几个朗读认真的学生,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4)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适合文本对话多的情况,当然这种方式需要在学生已经可以流利、正确朗读文本的前提上进行。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以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会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的悲伤,以及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高兴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能将角色模仿得惟妙惟肖。分角色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3.结合读思,丰富朗读

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但还需要学生用心去读,用脑去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朗读。如:以《小小的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星空的美丽,再引导学生,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三、结束语

综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涉及较多因素,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与实践,才能将朗读教学上升到另一个水平,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富于语文的内在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