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 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 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篇2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篇3

1遵循原则是首要

1.1以目标为中心

作业的布置实质上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为布置而布置”的怪圈,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总纲要求,他不仅是对于内容范围的确定,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前提。学科的学习目标也是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题的规定方针。如果随着的进行作业的布置和设计,不仅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后期学习,不利于长久发展。只有尽量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才能使得作业与课堂教学得以相联系。

1.2形式多样化

作业的设计也要讲求多样化。这里所讲的多样化,不是指设计作业要如何花样百出,而是是指布置设计的作业方式能有较多的、较为丰富的形式比如说口头的(背诵、朗读的)、书面(听写、练习题)、课堂作业、课外(课外读书)作业等。多样化形式的的作业,不仅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习的枯燥感。通过一些背诵、朗读的作业完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的学习内容,同时提高各项听说的能力。通过作文的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基础分,提高写作能力。这些不同的形式兼顾了较多的学习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趣味性是加分项

趣味性是提高作业的认可度,也能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当然这里所说的趣味性并不是指必须刻意的去追求某种迎合学生趣味,而是针对那些可以转变风格的作业进行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我们不能保证让每一次作业都是充满趣味的,但也应当对于作业进行更精心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作业效率。例如,《郑人买履》一课题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以及学过的内容编一个现代的故事,学生集思广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课文的熟悉和理解,我们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

2.1强调自主性

学生是有其明显个性特点的群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有的学生学习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可以普遍分为好、中、差三个水平,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应当有所区分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兼顾了“优生”和“后进生”的双重需求,既可避免好生“吃不饱”,也可避免后进生“吃不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一直处于主动权,这样学生在接受作业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在日常的布置作业中,笔者尽量得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体,让他们来设计作业。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块内容,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有的学生写了关于廉颇的感悟,有同学写了对于蔺相如的人物分析,还有的同学将负荆请罪一事改编成了一出舞台剧。学生即时即景、相互交流。课堂的表现和参与度都非常好,并且学生也在作业设计与完成中提高了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2兼容性

常言道“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包容性极强的语文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科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新课程也强调资源整合。在语文的教材中有经典的历史故事,成语诗词也常常离不开典故,也有各地的大好河山,与地理相通的《水经注》就是典型例子。所以,我们可以在作业设计的时侯,将不同的知识想融合,在思维上、方法上有相关性的学科综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容易使学生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2.3分层布置作业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之间是存在客观差距的,这些差距有的是先天的天赋,有的则是由于后天的诸多因素所影响的。不同的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要想达到较佳的的效果,教师就应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在作业的完成中有成就感,有更多的激情和热情,作业分层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轻他们的作业负担。作业布置以基础知识为主,以便于他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优势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有意识地增加难度。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的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发挥作业作为巩固提高媒介的作用。一份好的作业设计既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能在同时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听课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1.1 以目标为中心

作业的布置实质上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为布置而布置”的怪圈,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总纲要求,他不仅是对于内容范围的确定,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前提。学科的学习目标也是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题的规定方针。如果随着的进行作业的布置和设计,不仅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后期学习,不利于长久发展。只有尽量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才能使得作业与课堂教学得以相联系。

1.2 形式多样化

作业的设计也要讲求多样化。这里所讲的多样化,不是指设计作业要如何花样百出,而是是指布置设计的作业方式能有较多的、较为丰富的形式比如说口头的(背诵、朗读的)、书面(听写、练习题)、课堂作业、课外(课外读书)作业等。多样化形式的的作?I,不仅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习的枯燥感。通过一些背诵、朗读的作业完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的学习内容,同时提高各项听说的能力。通过作文的练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基础分,提高写作能力。这些不同的形式兼顾了较多的学习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趣味性是加分项

趣味性是提高作业的认可度,也能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当然这里所说的趣味性并不是指必须刻意的去追求某种迎合学生趣味,而是针对那些可以转变风格的作业进行的。“兴趣是最大的老师”我们不能保证让每一次作业都是充满趣味的,但也应当对于作业进行更精心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作业效率。

例如,《郑人买履》一课题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以及学过的内容编一个现代的故事,学生集思广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课文的熟悉和理解,我们在课堂上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

2.1 强调自主性

学生是有其明显个性特点的群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有的学生学习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识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可以普遍分为好、中、差三个水平,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应当有所区分的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兼顾了“优生”和“后进生”的双重需求,既可避免好生“吃不饱”,也可避免后进生“吃不了”。

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一直处于主动权,这样学生在接受作业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在日常的布置作业中,笔者尽量得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体,让他们来设计作业。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块内容,笔者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有的学生写了关于廉颇的感悟,有同学写了对于蔺相如的人物分析,还有的同学将负荆请罪一事改编成了一出舞台剧。学生即时即景、相互交流。课堂的表现和参与度都非常好,并且学生也在作业设计与完成中提高了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2 兼容性

常言道“政史地不分家”,对于包容性极强的语文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科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新课程也强调资源整合。在语文的教材中有经典的历史故事,成语诗词也常常离不开典故,也有各地的大好河山,与地理相通的《水经注》就是典型例子。所以,我们可以在作业设计的时侯,将不同的知识想融合,在思维上、方法上有相关性的学科综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于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容易使学生拥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篇5

导入新课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导入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课的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旧串连,巧用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面看似庞杂,实质其知识体系严密有序。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作者、主题、写法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触发顺势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时,自然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醉翁亭记》以文体相同导入,举出此前学过的《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讲解“记”的文体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景物生理,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解读文本之前引用与课文主旨有关的轶事趣闻,如谜语对联、童话传说、成语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语文教学论文,轻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设计《木兰诗》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女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简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导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问,巧设悬念

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核心期刊。古语又云:“学贵质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教师在导入语中要擅于结合所讲内容及课题特点,有意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课。如设计《观沧海》导入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观沧海》。那么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呢?又是描绘了怎样一副宏伟壮丽的景象呢?”学生在注意这几个问题时,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三种内驱力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设计《杨修之死》导入语:“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义,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曹操是否会因杨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杀杨修呢?又将罗织什么罪名来杀杨修呢?请看本文。”

三、介绍背景,生动解题

在教授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当时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生平游历等,是启动学习积极情绪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或障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异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学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了。再如教学《过零丁洋》时,一开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经历:“元军直下广东,欲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统帅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语文教学论文,文大义凌然,坚拒写书,以一首七言律诗表明心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零丁洋》。”通过介绍作者,可以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标题,即“文眼”。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渴望和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四、概述情节,自叙经历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节来导入。如导入《社戏》:“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概述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个清晰的宏观把握,从整体感知过渡到章节段落,深刻领会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篇章结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好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核心期刊。如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引用自己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述切身经历之事来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时责骂自己时,还不允许我哭出声音来。她虽然严格地管束我,却又时时地疼爱着我,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母亲》中,作者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母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真实感人且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师在导入语设计中可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文本转换为可感一幅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如教《春》时,教师或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让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意蕴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进入“春”景之中。如教学《海燕》,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时,它高翔语文教学论文,渴望暴风雨;在逼近之时,它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在即将来临,它反复呼唤暴雨风。”使学生沉浸在骤然而下,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之中,对文中的海燕形象,对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产生感情共鸣,唤起深刻体验。

初中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教具,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真实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制作几张罗布泊的幻灯片,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水调歌头》,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度运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方案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总结。导入语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勿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或是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导入语创意设计来源于教师素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语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篇6

关于如何教学,笔者仅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不很成熟的看法:

首先,教师必须进一步反复学习新课改理论、新课标、新教材、新常规。

教师必须在辛苦工作之余,反反复复地学习新课改理论、新课标、新教材、新常规,真正领悟并努力吃透它们,以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业务素养,为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真正达到“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的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体发展,同时,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探究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要求

即: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应考虑指导的方法

设计教学应充分考虑在方法指导上学生能适应并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教学,努力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学生“读书乐”、“乐读书”,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得到提高。

三、教学设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

针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情景,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当然鼓励我们教学工作者有自己的创新与发展。

例如,我们在教学张晓风的《行道树》的时候,即可按这样的五步教学思路和学习指导方式设计安排教学:

第一步、自由表达,设疑导入

教师以“奉献”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疑问,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第二步、初步感知,确定问题

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可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如何理解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第三步、生师互动,合作思考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分学习小组思考、合作讨论,组内交流,然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准备提交给全班;第二步,学习小组提交有难度的问题给全班,这一步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拨。

第四步、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发表看法,畅所欲言,谈学习感受。

篇7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是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它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一需要想象与创造思维的学科,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是很难进行开放性创造,最终还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被动式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师生间的交流,老师们合理的提问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活跃课堂的气氛,进而提高上课效率。

一、我国初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但是很多初中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好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并松懈下来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缺乏。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一些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没有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再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打消了自己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降低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无法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其他人的依赖性增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缺乏明确的目标

很多学生之所以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其学习目标不明确,自觉能动性降低。目标是是学生取得学习进步的指航针,同时也是构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制定过学习目标,对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中短期目标的制定方面比较模糊和笼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没有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导致无法完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目标制定的太低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目标太低学生很容易完成,会使他们缺乏学习竞争,安于现状。

(三)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比较低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太低会直接导致学初中生对于一些学习策略的认识出现偏差,自主性学习能力降低,元认知的主要目的是计划学习并对学习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缺乏元认知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对学习的监控过程无从下手,学习评价没有科学依据。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背诵、反复记忆、讨论、认真思考等。对于一些元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都很容易做到以上几点要求,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依然无法做到,尤其是学习的时候不能做好记录与整理。在一些初中学校中,部分学生对元认知的使用缺乏灵活性,只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换成另一种环境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使用了。

(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目前的初中校园中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经受起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也就要求学生如何实施有效的自我控制。很多的学生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经常出去玩,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尤其是课后时间他们很少进行自主学习,考试的时候成绩自然下降的比较明显。与以往初中学生不同的是,现代的初中生比以前的学生更为懒惰,大部分学生太过于松懈。尤其是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的优势进行学习,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投放于网络游戏上,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偶尔会上网学习一下。

二、自主学习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一)立足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设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思考和解析问题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们在设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方向与难易程度,针对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答不上来,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气氛变得尴尬,使课堂变得沉闷,很可能一堂课就这么无味地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老师的提问太过于简单了,学生根本就不会去展开想象与思考,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们的设问也是要把握好度,既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二)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多变性地设问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老师们的提问方式总是那么突兀的单刀直入,莫名其妙的就丢给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们会很积极地去思考吗?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活跃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生们此时只会感到无味,很难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所以,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变的方式进行设问,有时可以单刀直入,有时也可以婉转,这就看老师们如何去把握了。

(三)不能限定标准答案,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在语文这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里,往往一个问题是不可能会有标准答案的。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片面或者是不完整,此时,老师们不能一棍将学生“打死”,而是要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与思考,把握问题的全面性。在某些问题提出之后,老师们可以变向地去提示学生王哪个方向思考,因为答案并不一定就是唯一的。

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们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一定要讲究教学的设计策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简单的设问技巧,使学生逐步进入到语文的学习情境中去,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琴.有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2(5).

篇8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篇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应试教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而面临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却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当前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社会对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有效提问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更多地提出问题,在探索中学习。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设计有效提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提问环节,能够吸引学生提升在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特别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是教师自己进行课程的讲解,难免会显得枯燥,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提起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置有效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解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问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攻克教学难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和学生攻克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能够深化对所探寻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教学难点的攻克,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问是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很多难点教学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解答,通过问题提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三)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有效提问的课堂设计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文化的思想,对于学生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有效提问就是学生表达见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设计与应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和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课程设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提问策略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创新课堂提问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加强提问,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作为教师要创新课堂提问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都是老师提问学生,问题是老师提出的,学生来寻找答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变革,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寻找问题来找到答案,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解决方式。教师要想做到让学生主动提问,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设计中多融入一些课外知识,通过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寻找到新的课堂兴趣点。学生对老师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通过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寻找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既能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问题的提出也是需要教师来引导的。学生自主的探索性学习,需要有教师的指点和鼓励,教师在有效提问中引导作用的发挥,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给学生的问题研究提出一个总体的方向,让学生在问题的研究中顺着正确的方向来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鼓励,同时,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进行有效的点评。教师在有效提问中,不仅仅需要做到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入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从中发现缺点和不足,为未来更好地进行有效提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语言的学习方面正处在一个能力的提高阶段,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语言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有效提问的设计方面要讲究策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发挥好教师在语文教学有效提问中的引导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一、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提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采用的课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是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进行针对性创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是有自己的特定目的,要么是为了抒发感情,要么就是为了表达志向。创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倾向并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触发中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才能正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与中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教学鲁迅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程中,要想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应该先将鲁迅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百草园里的生活状态进行还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进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篇课文里对百草园的描写十分精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这段内容是了解百草园整体环境的关键和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段内容里面用了哪些修饰词语?”光滑、碧绿、高大、紫红、长吟、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蜂、无限趣味、低唱、油岭、小珊瑚珠子、又酸又甜等等词汇,正是对百草园的细节描写,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将这些词汇一个个找出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百草园环境的整体认识,让学生能够跟随这些文字而逐渐走入鲁迅少年时生活的现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对百草园的感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饰词汇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的特点是什么?”“用这些词汇修饰景物,修饰百草园,鲁迅先生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因为这些词充满了绚丽色彩,感情丰富,而且充满童趣、优美动听,这些词正是鲁迅对百草园美好记忆的体现。教师通过一系列针对作者生活环境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点。

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要加强积累词汇,学会遣词用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转变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方式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通过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加强对词汇、字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设计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文本思路的关节点入手、从文本的矛盾点入手、从文本中的含蓄点入手等方面实现多角度提问设计。

比如教师采用文本关节点而设计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正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在都德写的《最后一课》里,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整体构思,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小弗郎士的前后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告诉老师?”通过阅读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在课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当学生找出了课文中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句子之后。教师要把全班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进行整理,并确定哪几句是关系小弗郎士内心变法的句子。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确定的句子继续提问,让学生把句子中直接表现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词句找出来,学生会继续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句子里的相关词汇找出来,教师再进行核对确定,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就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提问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多元理解化的提问教学设计

篇11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2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名著,应有尽有,很多内容不是初中学生阅历中能有过的。所以在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带进教科书特定的情境中,拉近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家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内容,寻找作品情感的闪光点,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截取作品中最感人的地方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去。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所谓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感为依托,用教师的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具有时代感的佳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但是,教材毕竟不是电影电视剧,无论作者描述多么精彩,如果教师不适时点拨,学生不展开联想,也只不过是一些符号而已。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联想,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无声文字化为教师可感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情节,让学生在细腻的情感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成为一个有情感的人。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课本中有记叙文、小说、戏剧等,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描写对话的部分。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要求情境教学中要利用角色效应,教学中设计一些角色请学生充分参与,比如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这样可以把教材语言通过转换,最后还落实到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这样能切实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了情感体验,提高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计想象,感受情境。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我们鉴赏文艺就是要从中获得趣味,感受趣味带来的美的体验并且为我们人所用。我们在教学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够完全局限于文字表面。必须展开我们的想象力,通过文字这个载体,达到鉴赏这个目的。在情感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努力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现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作者的心情,努力做到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样我们就容易感受到作品的情境。

二、加强合作交流,探讨研习文本

要使交流与探讨深入到课堂中去,就要让学生行动起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提出设置好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设置问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尝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要不拘形式,能激起学生交流探究的热情即可。不过必须是诚意的。师生间的交流必须以鼓励表扬为主,尽最大可能从正面引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立足文本,适当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改就是要改变学科相互分割的状态,重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的课堂模式,建立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上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充分挖掘潜能,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篇13

情感体验式教学指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应认知和情感的过程,其是建立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认知基础上,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还原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使用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体验式教学是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体验,以通过陶冶学生情操的方式提高其语文阅读能力,因此,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能够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在音乐的选择上教师要依据所讲内容来进行合理选择,但不要选择过多的曲目,以免学生感受到的已经超出了教学的范围,数量大致定在一首到两首,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教师渲染的课堂气氛中;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情境的选取上,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以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展开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切身体验知识,也能够快速理解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有帮助,是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手段。如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水浒传》相关音乐,将学生带入到豪气冲天、侠肝义胆的气氛中去,便于后续的学习。

2、通过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逐渐发展,其在教育行业也有所渗透,在这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多种优点,其能够将知识化静为动、能够将声音、视频等融入教学,让原本只有书本教材的课堂一瞬间变得丰富多彩,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适当插入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也可以将文章清晰分解,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通过这些新颖的元素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知识的内容和背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在体验知识的同时对文章加以思考,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是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在讲解《蒹葭》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配以芦苇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在芦苇丛中畅游的感觉,将其带入其中,以便学生的理解。

3、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积极性

除了以上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亲身体验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也是体验式教学较为有效的手段,但是在使用角色扮演这种方法进行讲课时,教师要注意一般都是用在涉及到的人物较多的文章中,至少是在三个以上,否则将不利于教学正常的进行,在角色扮演时,教师要首先给学生们分组,然后组内自己决定谁扮演哪个角色,不要硬性地去规定哪个学生演哪个角色,这样学生才会卸下心理负担,进而更加自由地发挥自身才能,使课堂更加丰富,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知识,进而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组进行表演,其它小组仔细观看,这样的教学方式感染力非常强,学生们能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去,在古代的唇枪舌战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对其古文的理解十分有帮助。

4、扩读性体验

在情感体验式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文章的体验,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将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带入课堂,扩充学生们阅读的知识面,或是将学生们带出课堂,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进而亲身体验文章。对于这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较为常见,教师经常性地将课外相关知识带入课堂,但是第二种方式却不是经常使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教师要肩负起学生的安全责任,对于调皮捣蛋学生较多的班级,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体会自然。如在讲解《倒拔垂杨柳》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读《水浒传》,从其中节选作为阅读的开端,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门;在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通过申请,组织并带领学生到有莲藕或是荷花的公园中走一走,让学生亲身感受,拓宽学生的视野,多角度理解知识,达到很好地情感体验式学习。

5、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师的评价要科学合理,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个人档案,将其平时学习中的评价收录到其中,便于在期末总结时进行有效的评价依据,也是作为后续教学计划的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对阅读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自身语言的感染性,针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给出具有感染力的评价语言,如针对学生分析的文章,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通过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更有信心将文章分析透彻,这样学生能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更加乐于学习语文;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的内容以所学习的文章内容为主,在自评和互评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建议,进而以更加正确的态度进行学习,同时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总之,情感体验式教学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积极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在体验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正确引导其展开阅读,有效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