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教师校本研修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教师校本研修总结

篇1

理念引导。2009年4月初,学校作总动员,并通过各种会议、网络、校内刊物等,认真宣传学习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的意义及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性,动员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进来。同时,学校邀请多位相关专家作了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实践研究重要性及如何实践专题报告,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教科研意义与方法的培训,进行即席交流。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活动,使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及其意义,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学到了不少科研知识,为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奠定了基础。

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定了《白云中学教师发展规划》、《白云中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校本研修制度》、《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科研管理要求》、《广州市白云中学教育科研考核、奖励暂行办法》等。同时对校本研修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校本研修制度化,网上研修与面对面研修相结合,形式分两种。固定的:定时(每周星期四、五的下午)、定地点,分别开展文、理科老师的校本研修,并进行考勤。半固定的: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学校及科组的网上研修活动。2. 校本培训学分化。根据课程计划,将培训目标,教师完成研修任务的质与量,出勤率等量化为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分,而校本培训又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并将这一制度纳入到教师工作绩效考核中去,学期结束时由教导处进行考核,并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分。

硬件支持。一是物质条件,包括设备、场地、器材等,为老师们配备电脑、安排研修场地等。二是培训师资:由本校教科研骨干和外请专家组成。三是网络档案管理与技术咨询,由教学处、电教科负责。

二、理清思路,确定方案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必须首先转变教师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让教师成为研修内容的决定者,让学校成为研修活动的建议者、组织者和条件保障者。使教师的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督促、自我总结和学校、学科的计划、实施、指导、调控、评价同步交错运作,让教师顺潮流而动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研修积极性,同时发挥学校的调控、指导作用,实现校本研修优质化。其次,网络研修必须与现实研修相结合,才能相互补充,拓展交流的空间,进行更广泛的互动交流,真正体现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学校校本研修的“规划和原则”,确定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实行“双轨式”运行机制,即学校教学处和各学科教研组在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中,教学处负责互动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包括专业引领(教育理论、科研方法讲座)、教学研讨、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观课评课等;各学科教研组既以科组或年级为单位进行专题研修或同伴互助等方式的实践研究,又指导教师个体通过个人职业发展的自主规划、成长记录以及反思交流以,来引领和促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研修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三、“双轨运行”,相得益彰

(1)教学处方面

专业引领。为教师们搭建一个方便、快捷的学习、交流平台。依靠本校科研力量,创办白云中学《教与研》科研小报,利用科研小报,介绍教育发展的潮流、趋势,校本研修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及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等;并利用小报宣传研究成果。开设教科研理论、方法专题讲座。每月确定1—2个学习专题,利用每周四、五的下午,分别对文、理科老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培训,设计有问答的过程,实现专家与教师的互动,帮助教师解除校本研修中的困惑和畏难情绪,提升校本研修的科研含量。

个体规划与专业成长记录。广州市校本培训网专门为每位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袋”。通过对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来对教师发展状况作出评价。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利用“电子档案袋”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累教学素材、与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等,让老师们在自主发展的同时,通过阅览他人的成长记录袋,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看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实现教师自身内驱力与外力的互动。

同伴互助——师徒结对、观课议课。“师徒结对”既是一种专业引领方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引领帮助),又是一种同伴互助的方式(新老师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给老教师以启示),是促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学校规定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拜师学艺。要求师傅拟订指导计划,随时向徒弟开课,听徒弟上课,言传身教,助其成长;要求徒弟拟订学习计划,主动向师傅请教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科疑难问题或教法问题,随时接受指导老师的检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撰写教研论文等。每学期师徒有书面总结与反思,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和经验交流,并举行表彰活动。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效果明显。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观”课前教研组有明确的“聚焦”方向,观课时有重点。“议”是围绕共同的话题,就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进行平等交流,着重思考“教”与“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成效,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成长。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必须上一次公开课,我们还组织了“学生民主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实验课,组织老师观课、议课,让老师们在观课、议课中,分享成功的经验,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同伴互助实现新老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教研组方面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研修方式及内容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学校教师进修工作计划二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我个人20xx年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备课组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篇3

今年远程研修创新点是自主选择课程的菜单式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校本研修为基本组织形式,全体参训教师要充分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远程研修平台,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观看专题讲座、学习文本资料、在线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老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专家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增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专家指导开放性备课,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示范,为教师备课提供案例型资源;

3.通过典型课例分析与探讨,强化教师课堂诊断的意识,提高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能力;

4.通过远程网络平台的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差异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反思、超越,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研修对象内容

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研修时间

2014年7月22日——2014年7月27日

上午7:30——11:30 下午:2:00——3:00

模式:上午集中学习,下午完成作业。

上午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

各学段提前2天开放平台,请督促教师提前熟悉平台,远程研修开始之后,将不再受理帐号登陆不上、视频播放不了等技术问题。

四、研修模式

研修模式强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学习方式突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老师经历理解学习、案例学习、创建学习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方面注重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过程性和质性评价。

五、研修地点 :各自办公室

研修组长

语文 :梁娜 数学 :刘玲 英语: 姚明田

物理 :李爱芳 化学 :朱志强 政治:高伟

体:刘家亮

1.对本学科的优秀作业和课例要及时传我校网站;对本学科的工作情况要及时把握,要办好简报,做好宣传(学校统计通报)。

2.各学科负责人(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3.王江负责学校整体信息宣传报道

六、管理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远程研修领导小组。

组 长:魏彦文 副组长: 陈志平 王树相

组 员: 孙春源 门泉航 陈宗剑 姚明田

宣传报道组:各学科研修组长(培训期间每人分别报道至少2篇 ,有文字有图片,内容力求新颖独特,切忌大通套,人云亦云。要让学科领导过目)

技术服务组:马玉军

后勤保障组:巩殿春

(二)严肃纪律,规范考核。

学校在研修期间实行签到制度,集中组织与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网络畅通,确保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按要求组织各科教师集中观看视频、参加讨论;分散研修,学校领导根据任教学科参与研修讨论。研修期间将严格考勤制度,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确实请假必须校长签字。

附查岗责任人(带参训名单点名,至少两次):

22号:陈志平 23号:祝焕利 24号: 王树相

25号:陈宗剑 26号:孙春源 27号:门泉航

各处室负责人负责本处室出勤学习情况。学校整体检查。

研修期间(上午学校组织观看视频,下午3:00之前写作业、作评论,以备指导教师和专家推荐),学校制定科学的奖惩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学校在上午7:30前通报前一天的学习情况,对未完成作业的教师要提醒督促;鼓励指导参训教师在完成数量的前提下重视作业质量,争取被省专家推荐或入选资源库,今年评选各级先进以作业质量为主要标准。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参训教师出勤情况、看视频的纪律情况、服务保障情况、研修计划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敦促整改,要求凡报名必参加,凡参加必合格。

要严肃学风、学纪,提倡真实研修的理念。研修期间要指定专门人员对网上言论和参训教师作业进行筛查,坚决禁止发表涉及政治宗教等的不良言论以及抄袭作业、粘贴评论等现象,并公布举报渠道。对于举报的涉嫌抄袭作业、复制粘贴讨论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要作为研修事故及时、严肃处理。师德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市教育体育局也将对各学校研修情况进行随机检查。

(三)宣传到位,争先创优

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宣传会议,首先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远程研修对提升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意义,明晰远程研修的基本步骤和自己担任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并召开全校参训教师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分组,同时提出了互帮互助的要求,让老教师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新教师负起责来,新教师帮助老教师解决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形成教研共同体。

(四)要保留原始档案

每位老师要在集中研修和校本研修后分别提交纸质研修总结报告。

要将研修期间的方案、点名册、优秀作业、精彩课例、每日通报、宣传报道、总结等存档,作为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每位组长、参训学员要及时保存好所有文字材料(优秀作业、精彩课例、宣传报道、个人收获总结等),注意按照行文格式。在7月27号前交学科负责人,再交分管领导,最后集中给教研中心王江。这些是督导检查的必查内容

(五)全程跟进,及时反馈

研修过程中,校长、分管领导、各分管主任全程参与,和老师们充分交流,答疑解惑。同时组织技术人员随时服务,保障网络畅通。在研修期间及时组织教研组长召开碰头会,通过学校平台交流情况,分享成功做法。研修教师依据课程研修的要求,完成观看视频、撰写作业、参与互动、总结反思等研修任务。

篇4

二、培训内容

20xx暑期全员培训内容分15个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工,全员参加培训,原则上不得缺席。

四、培训形式:集中组织培训与分组研训相结合。

1.专题讲座形式

(1)走出去:加强校际交流,和县内外名校挂钩,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暑期组织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名校听课观摩、咨询取经,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讲座、研讨会、教研活动等,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使他们从这些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经验。

(2)请进来:聘请校外名师和专家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如:名师成长之路、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科研能力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讲座。

2.分组研训形式

分组研训是在教务处规划和指导下,各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的自我培训活动,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教学实际,总结提高。

3.实践与交流形式

(1)开展案例教学分析与研究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在听课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矫正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

(2)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研究,共同提高。

(3)开展师徒结对、营造青蓝工程。以年级为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从教材研究、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辅导等,手把手辅导。使其尽快适应教学。

(4)开展教学竞赛。

五、培训时间:

26日下午至29日上午

培训集中时间:上午8:30 下午3:00

六、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做好20xx年暑期全员培训工作,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成立20xx年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为: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采取年级组及学科组双线领导模式,具体分工如下:

语文:z 数学:z

外语:z 理化生:z

政史地:z

艺体信息:z

七、培训实施

1、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组研修相结合的模式,由督导室具体负责考勤与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2、研修期间,原则上不允许请假;确有特殊情况,须书写假条,由年级主任、分管校长签字,方可准假。

篇5

笔者在长期的教师教育与教研工作实践中,感到“校本研修”过程中的教研组主阵地作用与传统的教研组活动在组成元素上并无变化,重要的变化在于对教研组活动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校本研修下的教研组作用除研究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应开展教学反思、教师之间的相互研讨、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了解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等。这些工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一、以教研组为主的校本研修实践

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发挥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主阵地作用,就应加强教研组建设,调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围绕本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要求把教研组工作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教师之间协作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其目标不在于获得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或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而是旨在使学生能获取学习迁移的本领,即不仅能解决课堂上呈现的问题,而且能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按照这种理念我市中小学校在教研组活动中形成了道里区区域“联片研修团队”,南马路小学“自主研读”,秋实中学“问题牵动,一课三磨”,萧红中学“学科交错备课”等教研活动形式。较好地处理了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了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主阵地作用。

秋实中学的“问题牵动,一课三磨”教研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1)观摩,组内教师观摩常态教学,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形成研修主题;(2)研磨,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目的在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优化教学策略,构建生命课堂;(3)建模,在反思实践基础上优化教与学的策略,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智慧,逐步构建新的模式。三个阶段中观摩是基础,建模是升华,三“磨”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一课三“磨”教研活动的核心理念,磨出先进的课题思想,磨出经典的课例,建立自主、发展的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微观理论课》是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化学组的教师就是通过“问题牵动、一课三磨”教研活动,突破这一难点的。首先同一教研组的教师集体观摩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然后教研组教师再集体评课。这种教研活动方式使大家认识到同伴间智慧碰撞,不仅提升了老师创设情境能力,也研磨出了《微观理论课》教学模式,认识了教学模式不是思维定势,是我们重点突破的方向,是重点预设的部分。通过“观摩、研磨、建模”环节,把课改理念体现在课堂上,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的成效惠及了学生,在形成学校特色的办学风格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我市道里区是一个“小城区,大农村”,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地域,经济发展、城乡教育、师生发展都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教师进修学校打破校本研修只是一个学校内的框框,把生物、历史、地理等小而薄弱学科的教师按照地域差异、技能水平和年龄结构等特点进行有机组合,组成东、西部地区区域联片的大教研组,开展了“植根校本、着眼区域、城乡联动、跨片协作”的教研活动,这种按地理位置组建联片团队,由进修学校教研员担任团队负责人,学期初制定教研规划,并借助网络载体每月定期开展集中研修的区域联动式教研活动。道里区“网络互动、团队互助、专业引领”的区域联动式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目前已经进人构建区域研训联盟共同体阶段,现已组建了“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初中有效导学研究工作室”等团队,这不仅有利于发挥教研员专业引领作用,而且有利于加大名师工作力度。这种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另一方面锤炼了教师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了道里区各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主阵地作用的思考

篇6

1、计划制定。第一周和第二周突出各类计划的制定和审阅,突出计划的层次性、全面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2、常规管理。常规管理主要指教务处的各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配合默契。改进了调课通知流程;健全了教务日志档案和教学历;按月及时核算、公示加补课情况和绩效工资奖励积分;恢复教辅人员周二例会制度,交流汇报上周工作,安排部署当周工作,按周量化考核,按月与绩效挂钩。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岗位职责的责任性,提高了服务质量。

3、教学常规。教学常规主要指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阅、学生辅导和考试阅卷等日常工作。经教学处抽查和教研组长检查记录显示,前半学期为适应班班通教学的需要,备课注重电子备课与打印学案相结合,作业、考练与训练单相结合,辅导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同特点,使教学环节更趋于实效性、针对性。

(二)重点工作——着力抓好重点工作,推动管理提升品位

1、复课工作。

2、创强工作

①档案建设。在张主席得到精心指导下,王主任和牛主任按照分工,借鉴行政档案管理和创省标档案建设的经验,独创具有学校特点的档案资料目录体系,具备美观实用、便于检索、方便续建的特点。

②创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这是创强项目建设的硬性指标,目前各项档案资料基本齐备,迎验方案初步形成,成果汇报演出节目排练基本到位,自查报告初稿完成,正在充实完善。

③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这也是创强项目必查项目之一。目前,领导机构已成立,工作方案已就绪,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已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行动。档案资料正在完善之中。

3、教学研究

①论文撰写。任新海、杜佳霖、徐平辉、刘详生、许爱茹、王利强、邢亚军等7人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教师报》,任新海撰写的《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一文被省教育厅评为教学管理一等奖,拟将收入大型文献《中国领导管理艺术文库.思想光芒篇》。县级获奖13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7篇。

②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是当前教育系统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我校坚持先试点,后推进。①由观念到理念再到信念,②实验学科实验班级实验年级,③变教法变学法变教材,④管理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评价理念的转变。

③推荐新秀。继徐平辉老师被评为21世纪首届省级教学能手之后,学校先后推荐李红科、刘聪儒和卢文斌等三位老师参加省市级教学新秀联评,在推荐过程中,领导重视,文综教研组通力合作,高一二班和高二一班密切配合,做课老师虚心请教,不断改进,是一次成功的校本研修实践活。

④校本研修。校本是指范围,研修是指学习,反思和提升的过程,校本研修是当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思维,新方式。它是由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题和校本教材逐步发展而来的。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是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专业发展去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自我反思(独立思考)、同伴互助(一帮一)、三人有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校本研修的三个核心要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制定了《xx中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研究课题》,严格执行县教研室制定的校本研修学时申报制度,各教研组形成了鲜明特色:

语文教研组:重视青教培养工作,主办《溪流》刊物出版发行,出版3期,精心排练的课本剧《范进中举》将参加省级艺术节展比。

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研讨活动,深入学习教改理论,积极实践并开展评课交流,有5篇论文在《教师报》发表。

英语教研组:注重英语听说写能力训练,《英语之声》校园广播播音正常,质量不断提高,英语角和单词大比拼等活动常态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已着手筹备xx中学第三届英语风采演讲大赛。

文综教研组:注重青教帮培,公开课共7节,教师平均听课10节,教师在评课交流中都能开诚不公,点评到位,加强了教研组凝聚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在省市级教学新秀的评选中对参赛教师李红科、卢文斌的课多次听评,认真讨论,出谋划策,几经修改,配合录制,收到好评。

理综教研组:认真做好部室管理,主管三个实验室、三个探究室、一个综合实践专用教室,资料齐全,排放整齐,干净卫生,计划上墙。出色完成了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付瑞娟老师组织的高二生物竞赛(陕西赛区)培训班,有6名学生进入复赛。

艺体教研组:特色鲜明,成绩斐然。高考专业课考试通过36人,其中美术20人,学前教育3人,音乐舞蹈2人、体育11人。省级“春芽杯”书画音乐比赛2人或美术一等奖,1人获音乐优秀奖。积极筹划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集体舞”比赛效果良好。

(三)临时工作——合理安排科学管理,保质标量完成任务

1、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准备充分、操作规范、组织严密、总结及时。

2、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管理精细、操作规范、高一和高二班主任配合监考老师布置考场认真负责,工作到位。

3、教师的加课调课补课。前半学期因客观原因加课、调课比较多,全体教师都能急学校之所急,想学校之所想,克服困难,勇挑重担,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特色工作——突出亮点打造精品,彰显我校管理特色

档案建设更加规范;高考复课得到好评;教学研究注重实效;教辅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手段跨越发展;艺体教育形势喜人。

(五)工作反思

主要收获:

1、管理流程渐趋合理。决策民主、指挥唯一、分工清晰、考核及时。

2、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章可循、主次分明、虚实有别、及时到位。

3、教育科研初见成效。省级教学能手实现0的突破,论文质量不断提升,数量不断增加。

主要问题:

1、不要斤斤计较,要不断增强奉献意识。成就事业一要有真才实学,二要有奉献精神。

2、不要自以为是,要不断强化角色意识。角色就是素质,角色就是水平,角色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

3、不要眼高手低,要不断加强执行力度。文化人不到要能干,而且要能说,还要能写。写的过程是经验总结的过程,是理论水平提升的过程。

4、不要简单粗暴,要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教师队伍管理要坚持王校长提出的三大原则:重师德师风建设,教育人;重骨干体系建设,培养人;重用人机制建设,使用人。

二、后半期工作展望

后半学期我校的教学工作要巩固和提升管理水平,以两个城规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高考复课。从第三阶段开始,不断强化考练,坚持两天一个循环,考试备课、阅卷作业、展示探究、纠错检查,每天各科每班上好一节课,抓住重点精讲巧练,培养答卷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心态。筹备召开宝鸡市高考复课推进现场会。

2、招生宣传。高考结束,中考之前集中做好复习班招生工作和高一新生招生宣传工作。

3、常规管理。常规管理要乘势而上,常抓不懈,完善机制,形成特色。

篇7

“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的发展效应、成功经验与推广价值

执著办百姓满意的乡村学校——记2011年海南省“十佳校长”、儋州市白马井中学校长郑燕康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记2011年海南省中学十“佳班”主任郑其鹏

心系特教无怨无悔——记2011年海南省小学“十佳”班主任朱满香

沐春风踏歌行——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发展侧记

教育失衡让英美头痛

海口市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让地域文化走进校本课程

总结经验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健康发展——海南省2011年初中数学教研组长论坛系列活动

海南乡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分析

学生宿舍消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PC组装与维修》课程内容的改革

浅谈应用最广泛的配位剂(EDTA)

环岛新闻

《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点评

《找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育公平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利器

立足课标突出语篇强调运用——2010年海南省高考英语试卷分析

2010年海南省高考生物试卷评析

凌秀容:爱和责任与我同行

罗丹文: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变

育人无痕培质有形——海口市第九中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特色

探索农村高中学校发展之路

科学统筹优化资源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花园国里看教育——新加坡学习考察纪实

海南思源实验学校的发展定位

班主任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随孩子的兴趣

对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

呕心沥血为教育

爱岗敬业乐为人师

《西湖》Flash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关于海口市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状况的调查

历史课的情境艺术

浅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课堂构建

崛起中的三亚市第五中学

光荣榜

网络研修:教师团体专业成长的新举措——2009年暑期海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全员远程研修特别报道(下)

在实践探索中拓展区域教研

海南职教别样红——访海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李红梅

为了孩子的学位——访海口市琼山区教育局局长洪德全

自强不息润物无声——访海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屯昌县屯昌中学校长陈守川

认识高考“状元”引导高考状元

立足双基拓宽视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海南省2009年高考地理试卷评析

海南省2009年高考数学试卷评析

海南省2009年高考英语试卷评析

海南省二00九年高考作文评析

海南省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集团合作项目推动创新模式服务企业

着力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切实提升青年教师素质

教育事业是我生命的根——记吊罗山下苗族教师曾春杏

用粉笔谱写平凡人生

篇8

学校里熟悉的伙伴都戏称我为流动大军,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从教七年来,我曾任教过数学、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政工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等职务。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从事哪份工作,不求闻达于人,只求每天能尽职尽责的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用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同事。

自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养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师德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由于学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XX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XX杯生物学科评优大赛二等奖,参与了《XX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分获全国、市级比赛二等奖。

初踏竞聘平台,我对教学管理有着如下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我认为,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学校培养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乐于奉献的教育人才、优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因此管理者除了兼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外,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及熟练的现代技术手段,能做到平等负责地落实每一项学校工作,协调各项活动,明确服务意识,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

如果有幸加入学校教学管理的团队,我将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重视学习适应角色

1、着眼群体,促进自我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教科研方法,使教师能善用理论去研究理论,善用理论去拓展实践;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二是熟读善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前者通过对于学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规划,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目标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更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三则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家常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在课堂教学实战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学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需要教师个体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2、立足本位,丰富教管学识

如果我能有幸踏上教学管理的岗位,我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理念,向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向部门领导学习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思考可行可检的工作策略,做好教导主任的助手,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二、重视创新发展特色

1、以创新引领变革促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无疑是学校教学管理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通过教师群体围绕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实践与探索,将来源于常态工作中的研修深深扎根于课堂教学主战场中。

就我校基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模式而言,虽然合作伙伴的研修模式使我们受益匪浅,但可以看到第一轮的合作伙伴并未覆盖到全体教师,因此在第二轮的合作伙伴项目申报上,老师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到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申报项目上,以期达到教学研究的最大合力。所以我认为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应该倾向同伴互助,因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对于教学管理而言,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它不拘形式,又能兼顾教师本身的自尊心及自信心,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张扬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引领则会投射出更夺目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学校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用心做好每一次教研,精心策划、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优质教育点的同时尽可能发挥链的辐射作用。

2、以创新推进成效关注有效教学

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让教师逐步认识到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篇9

一、引领教师队伍发展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新时代教师作出了准确定位,提出职责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1.健全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学科主任、备课组长为成员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考核工作,教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下设由学科主任为组长,由备课组长、学科教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本组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教研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2.强化教师考核机制

学校定期召开“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专项会议;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学期有计划总结、学年有师德考核考察。学校始终坚持教师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学校综合评价等有机结合,按照养正高中教师考核细则,每学年对教师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晋职晋档相结合。统一建立年度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实行文本和电子双轨管理。各部门齐抓共管,重视过程性管理。

3.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引导教师从七个方面构建教师的职业认知: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由“挑战者”向“迎战者”转变,由“蜡烛”向“果树”转变。学校制定5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既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又有长期目标。这些规划中,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引导青年教师个性化、自主发展。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新生活。

1.打造强师队伍

教师要强师德、树正气、兴严谨治学之风。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出不少师德优秀典型。师德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师道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典型,促成新老教师结师徒对子。在教师队伍中,每个人至少拥有两个以上的头衔:党员志愿者是戴着党徽的“活雷锋”,班主任是事无巨细的“大家长”,任课教师是授业解惑的“老朋友”,育人导师是没有血缘的“养父母”。实施全员育人,积极走访,用一片真心温暖每个家庭;崇尚爱岗敬业,人人争先奉献,用爱心捐款扶助所需之人。

2.夯实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改变教师生活方式的最佳方法。学校创设全员教师培训平台,先后组织学习“党的精神”“核心素养”“新课标”“新课改”“教师职业理想”等内容,鼓励教师撰写学习笔记。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参赛,教学理念得以提升,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学校加强基于“共同体”的教研机制建设,改变校本研修碎片化、无序化、单一化的状况,创新培训方式,除了讲座、听评课观摩以外,增加了先进学校实地考察、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学科节展示、课题交流等方式,把培训当作最好的福利,不断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主动学习工作方法,找到工作的乐趣,成为研究的主人,在深度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

3.注重教学创新

学校以“深化目标教学,推进生态课堂”为教学目标,实施“一个围绕两个基于三个注重四个善用”:即围绕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素养);基于学情、基于标准;注重学生思维生成性、注重师生互动有效性、注重能力培养时效性;善用信息化手段、善用新课程理念、善用学生互助生成、善用创设现场情境。借助长春普通高中联盟发展“10+1”联盟协作体、田家炳联盟校的教学教研,整体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立足核心素养,引领全校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坚持面向全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要求新教师夯实基本功,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重点强化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打造合格课堂;发展中教师磨练教学艺术,强化专项研究学习,打磨过关课堂,不断提升业务能力;骨干教师则引领教学研究,主持学科教研活动,结对指导教师,承担课题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上示范课,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还基于个体专业发展建立了研修档案,在学校开展的学科核心素养论坛上,组织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使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4.创建特色团队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学校核心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无形的、潜在的、持续的。为此,学校把“养正教育”确立为学校的育人特色,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如师徒结对互助、教学研讨、专题沙龙等,编写基于校情和学情的校本教材,开设《朝闻道》《商务英语》《灾难自救》等20余种校本课程。通过校级骨干教师团队建设,推动市级以上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壮大。生物、地理学科教师团队被评选为长春市首届优秀学科团队。

三、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教师,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

1.模式创新

学校定期开展“养正大讲堂”,请专家进校园作报告,提升教师内涵品质,促进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做好读书沙龙系列活动的设计,调动教职员工参与读书的热情。

2.实践创新

百年传承,气节不改,养正人就要传承养正魂,在养正,希望培养的学生气质高雅、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勇敢担当、积极进取、心怀天下。为此,学校不仅外聘了沙画、泥塑、形体、彩妆、摄影等专业教师,也从校内培养了模拟联合国、人工智能、声乐、茶艺等科目兼职教师。近年来,紧随新高考改革步伐,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大胆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校本研修理念正在改变着学校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标兵,打造了一大批精品课教师。

四、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017年以来,学校借助联合办学的优势,在“共享教育理念,共建六大中心”的理念下,联合开展高频考点研究的研讨活动和班主任的拓展培训。通过专家引领、课程展示、拜师结对、联合考试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现在是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的基地校,同时也是“影子培训基地”;与丹麦约灵市哈尔沃中学结成学习交流合作友谊校。学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参加教育部“美育浸润”项目,开设慧雅绅雅课程,五育并举,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一)“互学创新”的高中教育创新团队

培育嘉兴市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目的是通过学科团队的研修,形成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创设一种总结反思的氛围,寻找一种开拓创新的机制。希望通过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促进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育创新团队成员确定

2011年,嘉兴教育学院依据《嘉兴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开始培育九大学科的嘉兴市高中教育创新团队。组队方法上采用了三级协调、共推共议的办法:首先由本院各学科教研员形成初步名单;再经县市教研员会议讨论并作适当增删形成建议名单;最后由各县市教研员和本院教研员与所属区域高中领导联系后确定最终名单。语文、数学、英语每科35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科30人。

2.教育创新团队研修内容

研究内容上结合高考、注重创新,主要开展新课程高考方案等相关文件研习;高考《考试说明》研习和交流;学员外出交流高考复习;高考试题研究及命题技术培训;新高考复习与备考研训;高三课堂教学研讨;等等。

3.教育创新团队研修方式

研训方式上注重理论研习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研讨和系统学习相结合;请进专家与外出交流相结合。

(二)“聚力示范”的高中学科基地

自2006年起,嘉兴市陆续在全市范围内物色了一批同一学科中相对发展良好、研究能力较强、教学水平突出,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教研组,作为这个学科的嘉兴市基地。目前,我们已成立17个学科的基地。基地学校之间通力合作,专家、名师、骨干强强联手,在对高中学科基地的逐步培育中,夯实研讨环节,并逐步发挥引领、辐射和辅助的作用。

1.学科基地建设的目标

学科基地原本就是一个有一定研究基础与能力的教研组,加上教研员的参与,外聘专家的指导,我们期望学科基地能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本;校本研修的先导;课改实践的先行团队;优质资源的共建网络。

2.学科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嘉兴市教育局组成学科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布置工作。市教育研究院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协同县(市)教研室负责对学科基地的工作指导、业绩考核,参与相关高中学科基地的活动,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提出高中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为高中学科基地主任,另设副主任两名,分别由分管副校长及组织协调能力强、学科教学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担任。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为该学科基地的主体成员,可在嘉兴市高中学科基地工作指导组的协调下,各高中学科基地在全市范围内自主确定邀请相应学科的省特级教师、部分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和县(市、区)教研员作为高中学科基地成员,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如学科专家组、专题研究小组、信息收集采编组等,实行力量整合,分工合作。

3.学科基地的基本工作方式

学科基地主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与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开放教室,开展教学示范,将更多地思考学科建设研究,思考在教学开放中的传达与交流,吸收更多的同行意见;建设学科优质资源,服务课程改革;开展学科网站建设,使我们的学科基地的工作状况、学科资源、研究成果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位引领”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旨在通过特级教师引领学科名优教师快速成长,并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特级教师工作室概况

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于同年12月底,组建了嘉兴市首批1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16名。2013年9月,又组建了第二批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04名。目前正在运行的1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的17个学科,220名学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来自全市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

2.特级教师工作室运行理念

基于实践,高位引领,是团队合研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课例研究是团队合研的重要方式,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到理论提升、固化成果,让团队合研过程扎实,成效显著;走出去,请进来,为团队合研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3.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方式

以团队共读夯实理论根基,由导师精心选择团队共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教育沙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育教学最前沿理论对照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以团队合研突破教学疑难。梳理学科教学疑难问题、分析厘清疑难成因是工作室合作研究的起点;以团队共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研训一体理念指导下,工作室团队既是研修团队,也是教师培训团队,工作室导师、学员就是一群兼职学科教研员。以主题教研、携手农村等途径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在全市的教研、培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三类研修团队中,学科基地侧重于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团队”;而创新团队则侧重于通过创新团队的培育,进而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个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则侧重于“领头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育学科研修团队”的模式促进嘉兴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理念、教学”为一体的研修旅程

在培育高中学科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强化教师的“内功”是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并通过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和人文思考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强化学科功底

在对教师学科功底的强化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命题磨题培训、实验教学研究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这三个方面,希望通过命题、磨题培训强化习题教学能力,通过实验教学的研究强化实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强化课程整合能力。

1.命题磨题培训

在高中创新团队和高中学科基地的培训中,分别由教研员和外聘专家开设了相关讲座,从命题理论和命题技术两方面,结合命题科学性和命题规范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和研讨,并要求学员从“改编经典习题”“深化教材习题”“亮化常规习题”“媒体信息入题”“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操作”等六个方面做好总结和反思。学员从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命题练习,并按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磨题”,而且以书面形式上交培训作业。

2.课程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科基地利用研修团队的力量,形成共建机制,制作和积累了大量的可用于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构建起区域的共享网络资源库(如表1),为区域教育发展搭建起交流研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教研平台。

无论是命题磨题培训还是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过程都是艰苦的,但是从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个角度来说,研训效果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二)加强人文思考

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关注经验和问题背后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换言之,关注的是这些经验怎样才能形成和重新形成,使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使教研组、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我们希望通过人文思考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优化教学的策略,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

1.思考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因此,在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更多思考“为何而教”的价值观问题,以转变和提升学员的教学理念。确实,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努力让学员能深刻感受到:教学应该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而教!

2.思考教学策略的优化

学科研修团队的学员来自不同生源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因此,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也要求学员思考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如来自重点中学的学员确立了“培养和提高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思考及实践”这样的课题;来自普通中学的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学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辅导”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通过教学策略的研讨和反思,突出了研修团队成员“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3.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

培育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和本市及本省的名师接触、交流。通过和名师的联系及面对面交流,熟悉名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习名师的成长过程、学术经历和工作作风,感悟前辈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处世态度。通过对为人处世态度的思考和学习,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对学科团队的强烈感情,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学科研修团队成员在强化人文思考的过程中,专业理念和专业态度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教学理念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在具体教学行为和策略上,更多地关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材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的长期效应和学生素养的提高。

(三)聚焦课堂教学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主阵地;对研修团队的学员而言,课堂是最能体现学员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的研讨和交流也是学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聚焦课堂教学”这个着力点上,我们着力创设课堂教学研讨的氛围,并为学员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

1.创设课堂教学研讨氛围

尽管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员来说,是天天都在接触的工作,但要有好的研讨效果,首先要创设研讨的氛围。

(1)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一个普通的环节,但在研修团队的听课评课中,却有不普通的要求。每位学员不仅有听课的要求,也有评课的任务。评课时,不仅要讲出开课者的优点,更要讲出开课者的不足,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对不足之处的建议。这样的安排,使学员能“带着任务来听课,经过思考再评课”“突出听课的目标,体现评课的智慧”,使开课者和听课评课者都能成为听课评课活动的真正获益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研讨,并形成惯例,形成氛围。

(2)集体磨课

除听课评课外,研修团队的学员,定期有开课的任务。在开课学员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后,研修团队还专门安排时间,以集体磨课的方式研讨教学设计的相关环节。开课学员有发表自己设计方案初衷的机会,参加磨课学员也有发表对教学设计看法的任务。在对修改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研修团队的学员还有不同的修改任务,如教学所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教学环节的修改和补充等。在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观摩课和评比课中,更是全体参与、互帮互学,研讨氛围浓厚。

(3)总结内化

对听课评课、集体磨课过程中的一些观点、体会、想法,我们要求学员随时总结,书面上交。必要时确立课题,撰写论文,不断反思,力求内化。

其实,听课、评课、磨课只是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最普通的环节。通过创设研讨的氛围并做实、做细相关工作,我们尽可能把这些普通环节变得不普通,使研修团队的学员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的研讨、改进和打磨,得到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2.建设课堂教学展示平台

聚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通过展示平台的建设,提高学员和本区域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双高”教学能手

“双高”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简称。“双高”教学能手是本市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中的一个项目,每两年评比一次,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通过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学员的学科功底和人文修养。

(2)学科优质课评比

中小学各学科的优质课每两年展评一次,我们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备课,在统一地点上课。展评按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两方面进行评比。

篇11

1、教案检查

集中检查教案,大多数教师能按学校要求书写教案。总体来看,上交及时并能超周备课、书写规范的教师有:王艳秋、李东萍、阮春燕、王慧、程贺梅、张宝立、李淑贤、孙香萍、王慧玲、李秀芝、白荣杰、王东梅、程桂红、刘英、袁晓伟、郅雪峰,特别是韩凤英、曹丽红、栗凤秋、王淑琴等,她们不仅备课认真,内容详实而且每次上交都很及时。

2、课堂监控

教导处每天都不定时的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能按学校规定进入课堂授课。本学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班级辅导的教师有:张洪岩88节、王国奇82节、朱向莲77节、周晶69节、王洋68节、宋华65节、王春艳64节、王东梅63节、刘英62节、程鹤梅55节、孙香萍52节、杨艳43节、王慧41节、郑露寒38节、王艳秋37节、杨明佳37节、郅雪峰37节、孙明岩34节、李淑贤31节、李东萍30节、王惠玲30节、刘英杰30节、曲新生26节等。

3、组织阶段性测试

为了检验教学成果,组织大型阶段性测试三次,每次都召开了考务会议,对考试的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考试过程做到规范、合理,对王国奇、李洪岩、刘玉兰、陈文阁、孙尚武、张若银等提出特殊表扬,他们监考纪律好,秩序井然。

4、抓好了初一新生小初学习的过渡衔接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在全体任课教师的努力工作下,教学工作一切正常。

二、教研组的管理规范化。

校领导根据学校整体安排,积极深入所辖教研组,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专题,结合本学科特点可以设立更小的活动主题,教研组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有主题,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活动有详细的活动记录和过程性材料。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市片教研活动和网上论坛,教研组长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制定出符合本教研组特点的教研组工作计划,计划明确具体、实用性强,并认真实施。

各备课组根据教导处安排进行了集体备课,并都及时上交了集体备课记录。各备课组根据本学科具体情况制定了教学进度,教导处在听课中发现,大多备课组都能根据进度表实施教学,使教学工作有计划进行。

教研组内也进行了轮听课活动。全校任课教师76人,参加研讨课做课的4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3、2%,其中除48周岁以上教师语文组11人上课的有王艳秋、阮春艳、徐鹤群、朱向莲、李淑贤、王慧、张洪岩、张宝立、李东萍、程鹤梅、刘晶慧,共11节全员参加;数学组12人上课的有孙香萍、杨艳、郝丽霞、王东梅、贾荣艳、周晶、王春艳、王洋、孙明岩,共9节;英语组9人上课的曹智龙、刘玉贤、康美玲、郑露寒、赵博、刘英杰、杨明嘉,共7节;历史组4人参加的有李洪岩、白荣杰共2节;物理组孙洪顺、刘玉兰、袁晓伟、郅雪峰、纪海霞、刘瑛;化学组魏强、付秀华、钟明慧;生物组赵丽杰、高亚杰;地理组曲新生、郑善莲;政治组洪然、程桂红、闫伟;体育组孙尚武、朱强、魏海涛、陈炳忠;音乐组王萌、李楠。美术组、计算机组没有参加。对参加的教师提出表扬。参加人数全的教研组有语文组、物理组、体育组、生物组、地理组、政治组、化学组、音乐组。

在这次研讨课中,很多老师认真进行听课。组内听课较好的教研组有语文组、物理组、数学组、地理组、生物组、体育组。很多教师认真听课,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值得表扬。参与听课的教师人数比以往要多,参与听课的教师共50人,听课较多的有刘玉贤听课12节,王春艳、王桂侠8节,王惠玲、贾荣燕7节,王东梅、孙香萍、李东萍6节,李洪岩、王慧5节,还有张宝立、曹智龙、杨明佳、程贺梅、魏海涛、朱强、纪海霞也听了4节。

总体看,上课老师都能认真对待,精心准备,参与度高,有热情。

教学各环节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凑、扎实,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能够通过预习提纲的发放,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动手操作中总结归纳问题。能够做到讲练结合,重点强调。教研组长也出题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和上学期教导处的测试相比有提高。

当然,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还存有差距。

1、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的问答式,缺少灵活性。讲课只是停在教材基础的层次,没有对教材深入挖掘。

2、有的教师还存在板书的书写不够工整规范,授课的语言不够简练、准确、没有精心设计临时想到就说,课堂环节衔接生硬。

3、在有的课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还不够。课堂上好学生唱主角,课堂上齐答太多,提问、讨论轮不到学困生,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课堂气氛很活跃、正确率高,教师课上得心应手。其实这些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也就更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了。

建议大家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我们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还应更加深入,准确把握,以此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希望教师们多读新课标的书籍,多看优秀教学案例,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重视研修落实,提高教学实效。

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校领导在校本研修工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上至校长,下至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全程参与校本研修。

校领导重视课堂教学情况,本学期除教导处每天不定时的听课,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

为了强化教师上课质量,我校从本学期9月6日起,开展“领导点名课”活动。采用领导点名上课的方式,在教师上课前才告知教师到多媒体上课。坚持每天至少听一堂课,不定时听课。由李校长、戴校长、卢主任、李主任构成的听课小组进行听课,听课后根据当堂所学进行测试并记入平时考核成绩。其他没课教师看楼下通知自觉听课,教导处检查记录。

优点:

1、大部分教师有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有的教师已有了措施。如:

①给学生足够的消化时间,强化了巩固复习,通过练习举一反三;

②有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③开展了游戏,竞赛等活动;

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⑤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大部分教师讲课都比较好,课上的认真,从上课看,教师备课较充分,落实目标,结构层次合理,重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双基”和能力的培养。

3、大部分教师肯吃苦,肯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

4、大部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教材分析,使用的能力较好。教学时,能够注意学生细节知识及重点知识的强调,能够扩展和延伸知识点。

5、部分教师的课堂体现了科研课题,把课题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建议:

所听22节课,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不够多,究其原因如下:

1、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教学落脚点找好,大部分教师把教学的落脚点落在如何教上,新理念的落脚点应落在学生怎样学上,课堂应该以它为主线突出出来,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个落脚点来活动。

2、教学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大部分教师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如何学的措施。只注重教师本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完成了教学的40%-50%,学生的学应占教学的50%-60%,教学的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会用。主要问题体现:①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练的少,教师教学流程不够优化,教学不够精,例,习题没有筛选,代表性不够典型,这样的教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接受思考、消化的时间少,教学效益不高;②教师不组织教学,平时教学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不知道如何听课。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多。④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者,指导者。把学生带到哪里、怎样带、是否带到,若未带到怎么办,这四个问题应解决。⑤没有反馈措施,学生学什么样,教师不掌握,没法进行二次授课或二次纠正。

3、大练教师教学基本功

如:①如何优化教学流程;②如何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③写好板书,教学语言的运用;④提高自己教学的组织和调控能力;⑤如何筛选例、习题等,习题课如何讲,不只是对答案,如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要教给学生让他们去办,不是只看或欣赏教师去办。

4、理科与文科的教学都没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教给学生如何思维。

理科应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让学生知道思维的来龙去脉。

文科没有注重对学生情感、情操的培养,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想去思考。有的教师把课文分析变成了对作者文本的欣赏和赞美,并没有指出文本本位的特点,也没有指出今后学习完,怎么处理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教给学生怎样去用,把学生培养出评论者,并不是应用者,我们要的应是应用者。

文科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5、教师要有责任心,要对学生负责任,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缺少有效的沟通。教师教学经验暂时不足不怕,怕的是不下功夫的教师,希望教师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要坚持不懈必有好处。我还要说,咱们要有危机感,要有忧患意识,提倡把十三中看在自己的家一样来经营。

四、加强教师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本学期,我们更加注重了学习的实效性,使学习活动不再流于形式。

李校长、戴校长及卢主任每月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实践,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积极组织教师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各教研组根据本组确定的教研主题寻找有关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用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写出自己的自学笔记。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经验,上交了教学案例和论文。

继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科任教师每周一第八节、班主任每周二第七节进行培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通过考核。

五、加强校本培训,提高科研与实践能力,以科研促发展。

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抓好对教师课题的指导工作。突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鼓励教师学以治用,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利用信息报进行专题讲座学习,李洪英《素质教育,育人为先》、戴校长《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卢主任《听课: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教师通过自学、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每月上交一份教学反思。

六、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12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队伍工作机制及管理制度,规范、评价、激励全校教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Χ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愿景;制定《ΧΧ中学教师基础性评价考核方案》、《ΧΧ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聘用考核实施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教师有序、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制定《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中学青年教师沙龙工作方案》、《中学“校名师”培养对象申报方案》,规范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流程,形成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机制;制定《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方案》、《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打造教育教学风格、凝练教育教学思想。

2.两重支撑:硬件保障服务教师发展

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学校从经费和平台两个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经费支撑。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性经费,如为购买专业书籍、组织专项培训、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等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激励性经费,如绩效考核方案中为教师教育教学竞赛获奖、及获奖、课题立项及获奖等设置专项奖励。

平台支撑。为满足信息时代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学校整体教师自主发展网络平台:搭建基础性评价网络平台模块,实现教师绩效评价的网络化、电子化;搭建挑战性项目网络平台模块,提升教师“挑战性项目”项目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即时性;搭建师训课程网络平台模块,通过利用平台现有专家课程,结合校本师训课程开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体系化、模块化的课程支撑;搭建校本研修网络平台模块,组建学科内研究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共同体等教师互助团队,以网络项目驱动的形式形成有效合作、共同成长。学校现正申报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校本研修平台”创新实践基地校。

3.四支队伍:梯队建设带动教师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教学经历、个性化发展需求,打造4支教师发展队伍,设置差异化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形成学校教师梯队。

(1)针对新进教师队伍,推进“三新工程”建设。对学校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教师、新高三教师,通过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师徒带教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磨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初步发掘教育教学潜能,提升在教育教学岗位中的胜任力。

(2)针对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对学校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沙龙、项目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锤炼教育教学策略,深入探索教育教学优势,找到适合教师兴趣特长、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特色发展方向。

(3)针对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对学校骨干教师,通过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初步尝试撰写著作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提炼教育教学风格,高度凝练教育教学特色,成为在市、区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教师。

(4)针对名优教师队伍,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对学校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通过进一步搭建示范、展示、交流平台,帮助教师进一步展示教育教学艺术,示范辐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品质。

4.四大板块: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构建师德素养、教学技能、育德能力、研究能力等四大板块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内容板块,着力打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和研究能力,培养的“厚生乐教,固本求真”教师群体。

(1)以师德为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文化浸润。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构建了“乐群笃志,协同致远”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选择教育文化氛围,形成了“厚生乐教,固本求真”师风,促使学校教师在文化浸润中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承担育人使命,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师德素养校本研修课程。形成学校“十三五”校本研究课程培训工作方案,开展师德素养类及实践体验类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开展师德素养、育人能力大讨论活动。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持续多年开展“我心里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树立“教书育人楷模——ΧΧΧ老师”等师德榜样,形成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风貌。

读书活动。教师通过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等相关书籍,提升专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为逐步树立新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历年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高,认可学校教师的敬业心及转专业素养。

(2)以能力为重,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校本研修课程。在完成市、区要求的相关师训课程要求后,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方案,聘请专家开设校本研修课程、讲座,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以校本研修专项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引导一线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充分挖掘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科素养的要点内涵。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为抓手,引领、帮助见习教师熟悉教育法规政策,提升师德修养,了解教学常规,掌握教学基本功,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学校现为普陀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师徒带教制度。《ΧΧ中学师徒带教工作方案》,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对新进教师、新班主任、新高三教师等进行带教培养工作,形成校内带教序列。

“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每学年设置主题、开展校内“ΧΧ杯”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训练。

青年教师沙龙。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特级教师ΧΧ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如何说课”专题讲座,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主题教研活动。学科组、教研组聚焦学科发展特色,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特色发展。如,历史教研组“见微知著以人见史”的特色主题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的涵育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实践;理综学科组“渗透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研究学科融合路径,完善课程开放性” 主题教研活动,关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协同性,指导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及课程开发能力。

学习共同体。根据教师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组建学习、教学共同体。如,语文学科组组建了“关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命题与作业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心理及思维特征”等四个学习共同体;理综学科组形成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题的学科命题团队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够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

教学成果校内展示。通过校内“一师一优课”评审及相关课堂展示、研讨论坛,校内论坛“协心戮力,行稳致远——单元教学设计成果交流论坛”、 “微课初探,星火燎原——微型课程成果交流论坛”、 “合理运用导学案,提高教学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教学转型、课程建设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2015年至今,学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8项,市级教学竞赛奖项122项,区级教学竞赛奖项30余项。

(3)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育德能力专题培训。邀请市、区级专家,开设教师育德能力专题培训讲座,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市、区优秀班主任,开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评估与干预》、《以情优教,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等专题讲座,

学科德育渗透。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学科德育渗透点,并开展校级“德育示范课堂”大奖赛。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挑选骨干教师参与“上海市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开发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教师学会与班级学生沟通与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班级、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德育论坛。通过“创设多元育人环境,促进学科融合德育——德育示范课堂展示交流论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卓越发展育人环境班级建设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展示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学科德育等领域的经验与成果。

(4)以研究为翼,提升教师科研品质

 “挑战性项目”研究。学校突出教师的个性化与研究力,设计和开发了《ΧΧ中学教职工挑战性评价项目》,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聚焦学校重点项目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德育创新、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管理服务、自主创新等角度选择项目,开展项目研究。目前学校组织的首轮教职工挑战性项目的申报,共有74个项目申报和立项,100多位教职工参与项目研究。学校组建了校内专家立项审核工作小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核工作,从不同角度为教职工的挑战性项目研究提出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建议。

“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制度。制定了《ΧΧ中学教师“卓越发展”奖励申报办法》,就教师的课题评比获奖、文章、论文评比获奖等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将项目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逐步凝练自身的个性化风格,打造教师教育教学特色。

高级教师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搭建展示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平台,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提炼教育教学思想,形成教育教学风格,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专题研讨活动”。

《ΧΧ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学校鼓励、支持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从而提升学科发展品质及学校学术影响力。学校制定《中学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办法》,为在职教师提供出版学术专著、基础理论著作、课题研究著作等提供全额支助。 

篇13

校本教研的发展不仅需要全新的理论视野作支撑,更需要广阔的文化视野来引领。我们认为,要认识和实施校本教研,需要参与并体验;但如果要推进和创新校本教研,还需要回归并提升。回归的最佳方法是从学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着手,提升的有效路径是从文化的角度去展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提出校本教研“文化战略”,这既是对教师主动成长的一种关怀和支持,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不仅造就了教师成长的独特光彩,也有效地引领着现代学校创新发展。

一、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

文化就在身边。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走上教育岗位这一天起,文化始终以“包围”个体生活的方式时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思想,并构成其成长的重要力量:教师要学习通俗的语言和专用的术语,以便和周围的人自由而充分地沟通;教师要熟悉所处环境的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以便在交往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教师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便和同行分享共同的情感……教育文化的有益营养,构成了学校创新发展源泉的重要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校本教研的独特光彩。

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基本内涵是:以“聚焦课堂”“携手行动”“研修一体”为核心,以“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培育文化土壤—实现文化共享、积淀文化现象—打造文化品牌”为主线,突出区域联动,强化区域特色,推进区域发展。构建起具有浓厚地方韵味的课堂文化、合作文化、研修文化,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

二、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实践

(一)聚焦课堂——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

文化是有基因的,好的基因是形成好的文化的充分条件,也是让文化积淀深厚的重要因素。然而,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骤然产生的,它如同生物体的生长,不仅需要探寻传统的“基因”,更要植入时代的“芯片”。

在越城区的校本教研中,最鲜明的文化基因就是“聚焦课堂”。在这片教育改革的热土上, “聚焦课堂”活动有声有色;“朝花杯”“浪花杯”“行知杯”“树人杯”等课堂“比武”一场接着一场;同题研课、主题评课、专题梳课等研讨活动是一个连着一个。在每年的“问题与求解——新课程实施状况反馈报告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构建以反思为主题的课堂文化,并且进行着继承和创新,课堂中平等对话、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当校本教研成为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主题后,越城区的“聚焦课堂”并没有停留在简单模仿和复制的层面上,而是创造性地植入了文化芯片,赋予课堂以新的文化内涵。2003年11月,新课程实施伊始,区教研室就推出了“情满课堂——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综合比武”活动,要求学校在选拔参赛教师的过程中,以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导向,以探寻文化基因、植入文化芯片为主线,设立“某某杯”课堂教学比赛,把社会发展大环境、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有机结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反思课堂” 这一主题,不仅要观察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还要考核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媒体应用、教学随笔等多方面素质,从教学的外显行为中分析内隐的教学思想。

鲁迅小学的“朝花杯” 课堂比武就是在鲁迅的文学作品《朝花夕拾》中找到理论支撑的。《朝花夕拾》常将生活习俗的描述与文化反思、社会批判有机地融为一体,“朝花夕拾”之“朝”,本义为“早晨”。若把“朝”与“花” 相连进行比拟,就会有一种童趣、理趣、谐趣文化意蕴,给人以充满朝气的感悟。而这正是新课程课堂文化的追求。在“朝花杯”课堂比武中,“磨课”是独特的一环,每届“朝花杯”得主的课堂实录由学校组织拍摄制作,在教研活动中重复播放、选段观看、定格研讨,既增加了自我反思的情趣,又彰显了课堂艺术的魅力。

行知小学的“行知杯”课堂比武则是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中引出的。学校持续深入地开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绍兴市教科规划课题)、《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浙江省教科规划课题)等课题研究,每年要举行以“交互式上课、观课、议课”为主题的课堂比武,把教学做合一、手脑心并用的教育思想植入到课堂比武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树人小学是以周树人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按常理他们的课堂比武应当取名“鲁迅杯”。但在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他们感悟到“树人杯”更加贴近教学。我们给“树人杯”的定位是常态的课。坚守常态,发觉创新。每届“树人杯”得主都要经过“同课擂台、读书沙龙、课题推介、专家质询”等多个环节的磨练与考评,这也印证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许多时候,我们在追问:校本教研激动人心的魅力在哪里?是口若悬河的专家报告吗?是,但不完全是;是针锋相对的问题争论吗?是,但不完全是;是默默无声的回顾总结吗?是,但不完全是;其实,在我们看来,如果离开了课堂,那就算不上真正的校本教研。课堂是学校中最细小的细胞,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但正是这个细胞和单位承载着新课程的所有希望。聚焦课堂,探寻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的是现代文化芯片,使原来教师们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考试”的工作轮回得到创新,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学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我们实施文化战略的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