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短期培训个人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短期培训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短期培训个人总结

篇1

1.确立焊工短期培训的目标

从建立短期培训班开始,我们的第一目标就是想让这些焊工短期培训员就业,所以教育理念的方针就是一定要让进入我们培训班的会感到迷茫,从我们的培训班出去的学员都会干,都能干,出去以后都有地方可以干。所以本着这一目的我们的教学方针就制定完成,主要是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第一培训位置,让他们只要是学习完了就可以自由运用,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培训效果的收获立竿见影地展现。并且这样更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焊接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

在焊接技术的短期培训教学中,基础课程的教学必将占有一定的比例。因为参加短期培训班的学员所掌握的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短期培训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可能有一部分学员对于一些专业的理论,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有耐心的、仔细全面地为他们讲解,知道他们理解为止,再或者我们可以少纸上谈兵,只讲一些理论知识,可以让学员们在实际的动手操作当中理解他们认为复杂的专业知识,尽量让他们掌握主动性,自己理解的知识往往比我们强加灌输给他们的记忆要来的深刻。

2.对于短期培训内容方面的选择

对于短期培训班将要训练的内容,如何选择是极为重要的,短期培训班所培训的内容,将会直接决定了短期培训毕业后的学员以后要从事的事业,以及各行各业所需要他们具备的能力是否具备了。我们不仅要根据培训学员自身的素质,而且还要从现有的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而选择,决定出一种针对短期培训能够平稳就业的方针,这样才可以让学员毕业后就有工作可以做,其实根据实际所需,现在一般的公司对焊接技术人员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是能够掌握了气割技术以及手工电弧焊的技术就可以了,所以针对这一需要,我们将以学习气割技术和手工电弧焊技术为主要学习方向,设置一套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呈现出一步一步的学习阶梯。

3.针对焊接技术的安全教育

其实焊接技术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它具有比较高的危险性,因此保证焊接技术的安全成为了现在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年里,各种重大的安全事故频繁地发生在社会上的某些行业中,在这些事故中造成人员伤亡人数最多并且造成财产损失最大的就是火灾和爆炸引起的事故。之所以会产生这些事故,大多都是因为一些焊接技术人员在焊接的过程当中运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操作而造成的。之所以我们说火灾以及爆炸所引起的事故产生的危害以及危险性是最大的,是因为火灾和爆炸所引起的事故,不单单只是会对造成事故发生的操作者造成伤害,并且有可能导致许多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许多公司的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所以,在对焊工人员短期培训当中,必须要把对焊接技术如何防爆的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为此,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第一点就是,加强在短期培训过程中对学员们的安全教育,并且要培养学员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一位著名的人曾经说过,他们培养出去的短期培训焊工人员,学习的知识若是不合格那么就是次品,身体各方面的素质若是不合格那么就是残品,但是思想方面若不合格就只能是危险品。我认为这句话恰到好处的诠释了焊接技术短期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短期培训焊工人员的第一堂课起,就应该让学员们对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加以重视。

第二点是,应该让学员们时刻遵守关于焊接技术方面的安全教育规程,让学员们在学习焊接技术的安全教育规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书面上的安全教育理论熟练背诵,并且还要让学员们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也时刻牢记安全教育规程,长此以往,学员们就都会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类似火灾或者爆炸之类的事故发生。

第三点是,应该对学员们进行一些关于消防方面的培训,并且为他们讲解一些关于消防的必须应该掌握的知识,针对事故发生可能性比较高的情况,分别对他们进行关于逃生方面和灭火方面的技术培训,一定要让学员们都熟悉的掌握关于灭火逃生方面的方法,技术。只有这样,当学员们不慎遇到比较小型的火灾时,就能够将自己安全救出,还可以阻止火势扩大,那么即使发生事故,我们也可以尽量的减少了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4.总结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我对于短期培训方面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希望与大家共勉。

篇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5-02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院校数量多、发展速度快、学生数量大、社会需求高,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

高职院校的现有师资,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队伍,而这些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成的;另一部分则是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设置需求而逐步引进的青年教师。原有的师资队伍由于习惯了多年中专、中技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往往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还使用原有教学规范、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能等固有的模式,一时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求。而近年来逐步引进的青年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在教学业务、教学经验的成长上需要加以时日。

高职教育领域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技能的支持。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参考价值、适应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的技能型教师(即“双师”素质的教师)这种职业的指导性培训标准。目前教育研究界提供的理论和原则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不能满足高职教师日常工作的需要。常见师资培训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课堂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口耳相传,通过书面考核评估培训效果;二是通过观摩,在实践中模仿优秀教师的可观察行为,通过试讲体现培训效果。前者重理论灌输,脱离实际;后者重机械模仿,缺乏对比和分析。

在浅析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目前的状况后,我们试着在合理规划建设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以培养师资队伍为视角,从时间、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等几个维度,对培训形式与其可预见的效果进行初步的探讨,并结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形式的发展做一展望。

一、时间维度不同的几种培训

(一)短期培训

一般短期培训持续的时间为三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半年。短期培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针对性较强,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需要培训的某个专业(或技能等)方面,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最终取得不错的培训效果。例如,新引进教职工的入职培训,专业教师专业进修培训,普通话、计算机等技能型应用型培训等,都属于短期培训。短期培训的优势在于,在整体培训规划中的短期培训相对灵活,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填补某些专业领域的空白。其后期效果,视其使用的范围、频率不同而有所差异。应用范围广(如基础性培训)、使用频率高的短期培训,往往可以在教职工的知识技能层面得到内化,而适用范围相对狭窄或使用频率较低的培训效果往往不容易保持,随着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逐步淡化。

(二)中期培训

中期培训的持续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年,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专业性较强并在一定深度及广度有所拓展的培训。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主要的几个中期培训形式,分别为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业资格进修培训、下企业定岗挂职锻炼,以及本岗位需求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如外语能力)等。这几种主要的中期培训,其效果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双师型”综合能力,可部分缓解师资队伍素质与技能的不足,逐步优化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相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周期而言,由于中期培训持续的时间较长,中期培训的规划必须立足于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方可实施。

(三)长期培训

长期培训并非是在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的对教职工进行培训,它是指将培训贯穿教职工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与方式,不仅能合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达到师资队伍的“与时俱进”,使得知识、技能、方法等教育体系顺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然而,长期培训目前只是呈现出萌芽的状态,并未明确规范出实施步骤。只有少数的中青年教师、有潜力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骨干,其职业生涯关键阶段能享有相应的拓展与提高培训;大多数的教职工培训,还都处于短期、中期阶段,并未将培训理念贯穿始终,这也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师培训设计、实施的研究重点。

(四)阶段性培训

阶段性培训不同于以上几种形式,我们理解为,可以根据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需求,而随时进行的培训。例如,对新引进教职工的入职培训,对岗位发生变化教职工的转岗培训,对职业生涯后期教职工的适应性培训,对变革期教职工整体凝聚力的培训等。阶段性的培训相对比较灵活,不能事先进行计划,但是阶段性培训又非常的重要,无论是哪种内容的培训,都有着承上启下的特点。只有做好了阶段性培训,才能让处在不同阶段的教职工,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更好的发挥其能力。因此,要全面研究阶段性培训的需求,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指导阶段性培训的实施。

二、教学手段不同的几种培训

(一)理论培训

如果我们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素质冰山”的模型,并把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看做是一座冰山,那么其理论知识因为呈外显状态,可以看作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它的获得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由于外显性、系统性和可表述性等显著的特点,理论知识比较容易被把握,经过众多专业理论研究者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体系。同时,理论作为教师“会教书”的基础条件,是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尽管有些老师认为理论培训是枯燥乏味的,然而,理论培训不仅总结了经验、凝聚了前人的研究思想精华,更是我们进行实践、做好实践的敲门砖。

(二)技能培训

技能性培训既可以是对经验丰富优秀教师的观察模仿,也可以是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学习,以丰富、提高新入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它更关注于师资队伍实践性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对个体个性特征及其深藏在知识冰山下部的个人经验的整合。由于技能的非系统性很难把握,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也不多。然而众多经验总结表明,其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如理论知识显而易见,但它对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并在解释和运用理论知识时予以引导。

(三)拓展培训

概括而言,拓展培训可以使个人在技能和心理上得到提升,把这个概念引入到师资培训的领域来看,于知识结构的,是对新引进教职工其原有专业领域的扩展;于人格结构的,是对新引进教职工个性、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的锻炼。通过拓展训练,能够达到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考察教师的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拓展训练,也能够发现教师擅长的领域与职业兴趣,善加引导,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各人的实际能力,更为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

三、侧重点不同的几种培训

(一)专业性培训

对于中专、中技升格成的高职院校而言,其原有师资的培训应侧重于由中等教育模式向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而逐年引进的以应届非师范生为主的青年教师,其培训侧重点则落在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岗位,其专业性培训也各有侧重。基础课、基础专业课类的老师,其专业性培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探讨,专业课类的老师则偏重于前沿知识结构的更新,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其“专业性”培训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既要包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也要包括教学梯队结构的建设与调整,还要包括教研、科研活动的推动与实施。

(二)“双师型”培训

“双师型”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本质特征。理论层面上,要在培训内容中实际地切入到专业领域;实践层面上,则需要把我们的培训项目建设在具体技术实践的场所之上。现实情况来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瓶颈,就在于其教育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上。如果从制度的建设上能保证,规定教师带着任务和项目以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到相关专业的基层企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或者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首先可以解决了高职院校自身资源、设备条件有限等局限性,其次能使教师及时获得知识更新、能把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通过企业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熟悉其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可以把这些新情况及时在教学中反映出来,给学生以最新的技术信息。可以说,“双师型”培训的重点,不在于我们组织什么样的培训、实施什么样的考核评估,而在于这些教师去哪里挂职、实践,以及锻炼的课堂成果如何。

(三)发展性培训

如果说,从事高等教育需要学科能力、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这五个方面,那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同时具备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技术应用与技术技能传授能力等几个方面。发展性培训,就是我们从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入手,通过构建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培训模式,着力提高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拓展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四、高职教师培训设计与实践的几点对策

(一)以人为本,同步发展。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可以鼓励教师继续进行学历教育,提高学历水平;定期进行顶岗轮训;利用假期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到各大企业挂职锻炼等。以上多种方式的培训,不仅要建立在学校发展的需要上,也要考虑到个人本身的能力与潜力。如果个体发展了但学校目标没有实现,那人力资源管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反之,则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关注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同步发展,根据培训教师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方面的差别,适时调整培训计划、根据培训需求匹配培训师资(如校内校外相结合,专家学者相结合等)、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

(二)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终身培训”体系。培训要适应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律,例如,职业生涯在职前阶段的入职培训、入职阶段的初步职业生涯规划、职中阶段职业高原期的突破(例如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双路径设计)和职末阶段职业角色的转变,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及时、针对的培训,以适应其职业需求,才能更大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三)重视未来发展。在入职初期,应多给新教师以学习时间,督促他们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技能,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调动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理清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随着他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逐步明确,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将他们逐步引导到能更大发挥其工作能力的层面上来。专业知识扎实、更新快、肯钻研的教师可以作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预备梯队进行培养,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良好且专业知识丰富有拓展空间的教师可以作为“双肩挑”预备梯队进行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学习与实践活动。通过对新引进教职工培训形式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建立要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构建灵活多样、可供选择的培训模式。在这理念的引导下,努力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和高专业水准的新型高等教育职业教师队伍,引导他们将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学院整体的规划设计结合起来。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将学校建设成为有着“专家型”高等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和“学者型”高等职业教育优秀管理者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理论考试。近年来,医学院校逐步加强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但主要在于临床诊疗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对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知识、职业规范等人文学科的培养明显不足。当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以后,由于角色转换,常出现面对患者后自信心缺失、过分紧张焦虑。极少数医学生由于缺乏卫生法常识,对于医疗管理制度不熟悉,违反执业规范或医德规范,引发医疗纠纷。

近年来,国内少数地方医患纠纷不断,医疗纠纷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社会评价普遍下降,医务人员的职业成就感缺失,医患双方的信任度降低。避免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有人总结分析了目前主要的医患纠纷的产生原因,产生医患纠纷的直接原因是医疗行为违法、医疗活动未达到预期结果、医疗意外,间接原因是少数医务人员的个人修养、职业道德素质、语言技巧不足[1]。近年来,卫生管理部门和医师行业协会出台了多项措施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执业培训,强化监管,以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人性化,促进医患互信。总体来说,这些努力在行业作风建设、执业道德规范建设等方面有了积极的作用,医疗纠纷正在减少,医患之间的互信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学生教育阶段开始,积极推广依法执业、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已经势在必行[2]。

2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要注重医师的人文素养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医生展现给患者及其家属的不仅包括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医生的人文素养。患者从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他们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个人修养。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较少,学校、教师与学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精神修养层面的教育引导不足。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只能在实践中依靠学习和工作阅历不断修正。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人文教育类课程,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涉及知识全面,体系完整,在医学本科教育层面的实践操作性不足[3]。但包括一些短期培训,可能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医患沟通要提高语言交流技巧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是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这表明,在治病方面,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选择一个正式的场合,如医生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等,在基本的礼貌性问候以后尽早开始医患沟通,最好能够提前拟定一份文书,暗示家属此次医患沟通的严肃性。沟通的目的是要明确地、清楚地用患者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说明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目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的好处和医疗风险。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选择其能够理解的形式做好病情告知、预后交待。例如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等。使用专业性太强的医学术语,即使勉强在沟通单上签字,他们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沟通意图,这种医患沟通是失败的。

在临床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前,可以针对临床医学生进行短期培训,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或医疗管理人员,通过以往医患沟通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将经验和教训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用于指导实践。

4 医患沟通需要熟练掌握卫生法知识

篇4

煤矿中短期培训具有一定的特点。各矿井分布面广,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变化较大;从业人员年龄、文化、个人习惯等差别大;各矿井的经营者、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各有不同。经过多年的培训经验,提高中短期培训的有效性、实效性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强化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关政策、法规为要求,以切实提升煤矿工人安全生产意思、安全生产技能为目标,以“安全生产,服务社会”为理念,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流动培训站为载体,打造“对症下药”的灵活培训形式,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优质培训,促使学员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升操作技能水平、掌握危机情况应对措施,维护煤矿工人人身安全,提高煤炭厂矿生产效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改善鸡西地区中小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提供培训支持和技术咨询。

建立培训管理机构和培训管理体制,完善培训程序,规范培训管理。加强与各矿井管理人员的沟通和联系,落实好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教室、培训时间、培训学员以及培训教学辅助设施。

二、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宗教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品质,具有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基本教学技能,高尚的师德师风,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按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钻研把握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和内在规律。如对“采煤工”培训,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编审的《采煤工基本技能》教材,教材包括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矿井开拓、采煤方法与采煤工艺、刮板输送机、矿工现场救护。

三、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实用

不同的矿井,煤层地条件各有特点,教学过程中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各矿井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的有效性,以下是几个教学实例。实例一,某矿左右两翼边界分别是其它两个矿的采空区,并且井田范围内有老窑且资料不详,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涌水量较大,教师从透水实例引入矿井水的防治,深入剖析水害,透水预兆,特别是老窑水防治的七个方面问题以及控放水的方法等,提高了矿井管理者及工人的矿井水防治思想及矿井的防治方法。实例二,某矿是急倾斜煤层,讲解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时,重点讲急倾斜煤层的采煤工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高,培训效果好。实例三,某矿购买了一批单体液压支柱替换金属摩擦支柱支护,教师在讲采空区支护与处理时,详细讲解单体液压支柱的结构、原理、使用及维护得到了生产单位和学员的认可。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 人类采煤发展史,凝聚了人类科技发展史。人类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无疑都伴随着采煤的发展。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任何领域,尤其是高精尖的科技领域,都与采矿、稀有金属有关,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黄金、珠宝更与采矿相连。在煤的发现、采掘及生产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科学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的最高境界”这句话全面地诠释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兴趣是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员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专心致志钻研,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为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编制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课件中穿插相关生产技术问题的录像,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煤矿生产的全部内容,让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员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法 书中有些章节从表面看内容松散,相互间联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发现,各章节知识点介绍大体相同,如在讲采煤方法时,各种采煤方法因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不同,从而构成多种采煤方法,所以很难掌握,但深入研究后,不同的采煤方法主要是因为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不同,采用不同的巷道布置形式和采煤工艺及生产系统,把此内容分析比较通过列表总结,使各种采煤方法的条件一目了然,让学生有的放矢找出知识点间的因果关系,明确重点难点,总学习规律从而产生记忆出发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5

和谐社会理念自被提出来以后,就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各个领域都在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贯彻落实和谐的理念是必然的选择。服务行业就是与消费者打交道的行业,无论是从消费者类型上说,还是从消费者数量来说,其他行业都是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服务行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也很多,给社会和企业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何减少矛盾的发生,是社会和服务行业研究的重点问题。礼仪不仅仅代表的是礼貌,更是一种素质,因此在服务行业中,加强礼仪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既能够提升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又能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素质水平,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服务行业转变发展思路的必然选择

服务行业要想真正的以服务来获得利益,最应该做的是服务令消费者满意,而服务令消费者满足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礼仪性的服务。很多服务行业的高层只是单纯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针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不同的服务,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消费者,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形象。因此服务行业的决策者应该转变发展思路,不仅要以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发展,还应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量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经成为服务行业的服务的宗旨面,服务行业的高层更应该将其贯彻落实,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上帝。

1.3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

礼仪代表的不仅仅是现代的中国,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这里所说的礼仪只是以中国礼仪为重点,还指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礼仪。如果服务行业能够做好礼仪培训工作,也可以说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短期的培训,都相关人员都能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逐渐的就会成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服务行业,都应该进行礼仪培训,因为大多数服务行业很难有大段时间进行礼仪培训,但是也要轮流进行短期的礼仪培训,让员工掌握礼仪要点,能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礼仪方法进行沟通。而且通过培训也能够增加培训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服务行业短期礼仪培训的实现途径

2.1提高服务人员对礼仪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服务礼仪实际上就是在服务过程中对别人表示尊重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尊重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尊重我们服务人员自身。所谓服务意识实际上就是对服务工作怎么看。通俗地讲服务就是为别人工作,为社会工作,为单位工作,为公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全社会就是一个相互服务的整体体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双向的,无所不在的,是神圣又崇高的,是都不可或缺的。老师今天在为学员搞培训,老师是在为学员服务,明天老师去银行办业务,学员又在为老师服务。因此要教育服务人员首先对工作要有崇高感,其次要有平等感,要有爱,然后才会有慈善有宽容,才有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的服务意识比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它会使服务人员更好地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甘于奉献。所以有没有服务意识,有没有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在培训工作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树立了"自知之明、善解人意、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正确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同时也会赢得社会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2.2确定短期礼仪规范服务培训的具体内容

(1)针对社会服务人员的具体情况以及短期培训的短时高效的性质,短期培训应严格区别于在校学历教育学生的系统的礼仪教育。社会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普遍来自于社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对礼仪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接受过正规的礼仪训练。少数受过礼仪教育的服务人员,当把课堂上的礼仪理论与具体的行业工作对照起来,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而工作的需要,他们又不可能像在校生那样长期的作在校园里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及具体操作上,要充分考虑短期培训所具有的特点确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2)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要把各行业的短期培训任务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中去,并在具体工作中根据社会各行业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补充和调整。各行业也应对自己的礼仪服务培训做出计划,并按照实施,以提高行业的服务形象。要明确培训目的,努力达到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学员改善自己的仪容仪表,懂得设计与本行业相适应的服务形象,明晰市场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并掌握礼仪技巧,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培训内容。把礼仪基本技能与具体行业特点紧密结合。通过掌握仪表仪容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塑造出自己专业的,优雅的符合本行业特点的职业形象,同时注意掌握礼仪规范的站姿、坐姿和步态等规范的仪态和举止,全面了解并掌握本行业服务过程中的必备礼节,并逐步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来提升行业的服务质量。

2.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篇6

1.强化培训管理。为了使各项培训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达到预期目的,使参训学员学有所获,并能找到相应的工作。一年来,中心从强化制度管理上着,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先后对、、等制度进行修改,新建立、等工作制度,使中心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和考评制度,对参训的学员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所学习的技术的知识,对教师进行定期考评,不断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

2.提高培训质量。中心本着对每个培训负责的宗旨,从培训专业的到老师的选择,都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强化培训过程,要求参训学员出勤率不低于90%,缺课较多的学员不予发培训结业证书,同时,要求授课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学员学有所获。

3.合理设置培训专业。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指导思想,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增加专业,2014年共新增、等个专业。在专业的设置上,中心一直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以企业需要为前提。同时,为做到专业的设置合理、准确,中心定期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将研究结论运用于专业的设置上,从而做到培训专业的设置合理、切合实际。

4.拓展培训领域。中心一直以至力于为服务为宗旨,以为主要产业的地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的紧要任务,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心按照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招收农村、企业、待业等方面的劳动者,2014年,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培训企业在职职工人,培训进城务工农民人,培训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人。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二)开拓创新,职业技能培训(长期培训)呈现新局面

一直以来,开展短期培训是中心的主要培训任务,自今年以来,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将培训的形式拓展到长期培训,经过一年的努力,长期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加大宣传。长期以来,中心都以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一直处于空白。今年以来,中心在开展短期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期培训,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学员积极接受长期培训,同时,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集中宣传长期培训的有利之处。

2.结合实际。长期培训多是应企业和相关单位的要求而举办,一年来,应企业的要求而举办的培训期,有人参加培训。同时,根据市场需要,举办了保健按摩、足穴、计算机、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等专业的长期培训班期,有人参加培训。

3.抓好培训质量。长期培训相比较短期而言,其费用更高、时间更长,管理的成本相对更高。为提高培训质量,中心加强了管理,在培训过程中按照学校的管理模式,完善常规管理,让长期培训取得应有的培训效果。

(三)加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失业人员是个特殊的群体,提高就业才培训的主要目标,而培训才是手段。一年来,中心立足职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学到多种技能的同时,注重就业实效,积极帮其联系就业单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采取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广辟就业渠道,早日实现就业。一是积极与当地再就业局、人才市场配合,举办就业洽谈会,为学到一技之长的学员搭就业桥,铺上岗路。二是与多家企业建立用工供求关系,发展订单定向上岗,有针对性地培训专业人才,安排学员就业。为此,我们专门走访了、、等就业需求量大的企业,并与这些企业挂钩,为他们急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签定劳动就业合同,使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争取早日走上就业岗位。三是延伸就业渠道,组织区域内优秀老板、经理,以典型人事影响学员,使他们树立敢闯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激励他们不断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积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建新岗、立新业。

(四)部门合作开展新项目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为中心开拓新的市场,一年来,中心积极与、、等部门合作,对部门所需的技能进行了培训。此种培训模式丰富的中心的培训内容,拓展了培训领域;也极大地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能力,通过中心专业教师的系统讲解,受训员工全面地掌握了所要从事的岗位技能和知识。

同时,中心根据相关单位的要求不断开展职业指导。建立下岗职工职业指导制度,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制定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可在职业培训机构中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或由职业指导人员深入基层,提供咨询服务;也可采取让再就业成功者介绍经验或组织巡回演讲等多种形式。

(五)开展转作风优环境活动

一年来,在结合开展、活动,中心开展了转作风优环境活动,动员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转变培训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培训质量。在活动中,要求做到做到“五不”,不让该办的事在我这耽搁,不让该做的工作在我这里中断,不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办事的人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人事局的形象在我这里受损害。同时,要强化严谨细致的作风。教学工作专业性强,要严谨细致对待每一项工作,努力做到讲好每一次课。要强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要强化精品意识,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不敷衍了事,不被动应付。

二、2015年工作计划

(一)提高认识,强化培训的领导责任制

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积极营造树立素质制胜和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一专多能、岗位成才;提升人文素质,提升文化品位,加强人格修养,培养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立经常性、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的大培训格局,为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继续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培训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下岗职工的特点,确定培训项目,制定培训计划,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在学制上,可以试行全日制、非全日制、学时制或学分制等。在培训方式上,可利用现有培训机构办班,或采取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办班,也可利用广播电视、函授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培训,还可鼓励个人自学。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以短期和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为主,使下岗职工较快地提高再就业技能。

(三)寻找新项目、拓展新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创业培训)

要本着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不断寻找新的培训项目、拓展新的培训专业。一是要加强与相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特别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二是加大对企业需求的调研和了解,提前做好培训准备,做好超前服务,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创业培训上;三是寻求新的培训专业,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的人才。

(四)寻求部门支持:政策支持、金费支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培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帮助。2015年,中心要积极做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工作,同时,要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对接,保证相关工作顺利推进。

(五)加大投入,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经过年的努力,中心已建成培训、服务、创新为一体的培训机构,但与国外一些先进的培训机构及不断发展经济需求相比,中心还存很多不足,2015年,中心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培训服务能力。

(六)加强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

篇7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当前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和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培训倍受重视,对其所培训的内容和要求都有所提高。一般而言,其培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涵盖内容丰富,涉及专业面广;二是学员基本为在职人员,甚至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课程,培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要在短期培训中使学员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必须提高培训绩效。2009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以色列莫沙夫培训中心举办的第二届“气候变化与沙漠化进程的评估与监测”国际培训班。此次培训不仅讲授了气候条件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和模型,而且通过以色列本国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业的实践阐述了改变局地气候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措施,旨在加强第三世界国家气象部门之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培训中,以方生动、高效的教学获得学员一致好评;尤其是他们采取了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色列在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培训班上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为期三周的培训中,有来自气象、农业、林业、水文、生态和环境监测等多个专业背景的学员,可谓众口难调。为集中学员兴趣点,凝练培训内容,兼顾广度、深度与培训绩效,此次培训综合应用了讨论式、问题教学式、研究和启发式、分组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培训开始的第一天,以方主讲老师就从研究式教学模式开始。老师向每个学员分发了多篇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目录,要求学员利用晚上的时间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主要以粮食出口大国――泰国为例,包括该国家概况、地图,粮食产量和分布,气候背景和资源,主要气候灾害及其影响和损失等数据和材料。老师要求学员根据文献中基础数据自行计算,分析不同假设条件和计算结果的差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学员在自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和交流。最后由老师在课堂进行讲解。通过“定向研究――衍生问题――分组讨论――研究答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员较好地掌握了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关键因素、适用条件和基本方法,并能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和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这种研究式教学模式成为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主线。

以方在培训中还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力图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开展培训。培训十分注重将学员的学习活动与实践相结合,往往将基础理论的教学融合在实地考察中。这既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集中兴趣点,也有利于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跨专业的知识。比如在讲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时,培训班实地考察了约旦河谷的农业和种植业。以香蕉种植为例,培训班参观了香蕉园的温室大棚、灌溉系统等,老师实地讲解了温室的材料、结构,在香蕉生长的不同阶段如何利用太阳辐射、调节叶面水汽蒸发和控制温度,如何高效节水进行灌溉。使学员轻松自然地了解了太阳辐射、温度和水分这些关键因素,以及调控它们的技术手段。

此外,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地考察,主办方均强调学员的积极主动思考。在明确的主题下,总是让学员带着问题和自己的答案开始,最后带着新的答案和思考结束。几乎每堂课主办方都会有有经验的老师参与听课和课堂互动,他们或主动与授课老师展开讨论,或相互补充对学员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员积极思考,调动课堂的讨论气氛。这不仅引导学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甚至能激发出一些新的思想,促进老师和学员的双向交流。

二、科学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

实践性教学模式包含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实现方式,但是都强调了学员的参与程度,其共同思想即是注重学员的主体性,引导学员处于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状态,最终实现发展学员智慧,提高学员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培训绩效。笔者认为,成功应用这些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开放和积极的“教”、“学”氛围。

1.教师引导

教师是设计和引导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广泛的覆盖性。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围绕主题开展自由热烈的讨论,同时要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把握和控制,恰到好处地利用学员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员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教师根据思考的进程开展适时点评,及时总结提炼解决方案或办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留意捕捉各种反馈信息,必要时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2.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是激发学员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的重要因素,是科学应用和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要求课堂教室的环境不能像“灌输式”教学一样只突出三尺讲台。此次培训中,课堂基本都是圆桌会议室,授课老师经常是走入学员当中进行讲解和提问,学员和老师、学员和学员之间很方便展开近距离的交流。教室里还摆放着点心和饮料,为课堂和课间交流创造了轻松的氛围。心理环境则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交互式教学,鼓励学员积极思考,自由提问,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总之,通过努力创设一个默契、热烈和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和保持学员的兴趣。

3.教学相长

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培训中,知识灌输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员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大部分学员课后很难抽出时间消化,不理解的知识点就会越来越多,听课就会越来越枯燥,积极性也就越来越低,很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培训绩效就越来越差。因此,在教与学中,学是内因,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调动这个内因,使其主动和活跃起来。教学方案的设计、执行和组织都是为了“学”而服务的。“教”最终要通过“学”来实现。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不断的交流和探讨,实现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成为一个动态发展、教学统一、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过程。正如先生所言,教学必须有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教授求学,两不可呆板”。

三、对我国短期气候变化培训教学的启示

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交叉行业,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和兴趣点各不相同,存在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同时,均是在职人员,受训时间不能太长。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此次以方的培训过程中采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为激发学员积极性,教学设计可以灵活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或者多法交互使用等形式。以方的这次培训过程中,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限定的主题下,针对不同子课题交叉应用了研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方法,在保持学员新鲜感的同时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培训过程中不可能只依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运用环节的科学设计。只有好好把握学员的主体地位,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定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设计和引导教学的能力

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科学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上要比单纯的讲授法困难的多,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挑战包括课前的课程(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进度的控制,组织讨论时自由和集中的统一,以及项目点评。能否对课程进行成功的设计,能否在教学引导过程中收放自如、有的放矢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结构;教学才能;及与学生的交流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既要深钻,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也要广泛涉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补充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还要积极地将研究理论与实践操作、实际业务需求相结合。在教育理论方面,教师需要多利用教育方法和心理学,提高理论素养,具备引导和启发学员的能力;在个人修养方面,教师要大胆转变角色,以学员为主体,以平等、亲和的态度与学员沟通和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归纳。

3.注重了解学员,培养师生感情。

充分了解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学习习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而这正是短期培训中往往比较欠缺的方面。此次在以方培训的第一天,主讲老师就详细地了解了各位学员的专业背景、现从事工作、工作前景、参加该培训班的目的和期待。据此来考虑对学员的分组讨论,筹划如何开展和引导各专业领域学员的交流。

另外,师生感情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开放课堂氛围的基础,也是在培训过程中实时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基础。

4.在适度压力中激发学员主观能动性

针对在职人员培训的特殊性,建议应给予适当的压力,使他们能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培训课程上。比如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多个小结性、开放式的测验,并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提供参考答案和参考文献。在讲评环节,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提出问题。对学员而言,经过“思考――讨论――讲评――反思”的过程,不仅能在知识内容上查漏补缺,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思考和认识问题方式的缺陷。同时教师多开展竞争性较强的讨论或辩论比赛,既能提高学员的参与性,还能通过这一过程更好地了解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促进教学相长,为培训的形成性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但雪燕.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2 高学浩、王卫群.美国气象继续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继续教育,2005(8)

3 王 康.澳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及对我军外训教学的启示.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9(1)

篇8

盲目乐观“珠三角”地区的“技工荒”、企业高薪聘请技师、本科毕业生缘何“回炉”读中职的报道,以及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等等,让人感到中职教育形势大好。致使很多人对中职教育盲目乐观,以为“世界制造中心”所需的高级技工和技师都离不开中职学校的培养。然而中职存在的生源素质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尽管中职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就业质量和工作稳定性不高。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由公益性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各类中职学校都感到了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但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体制上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压力不但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反而异化为竭力扩招,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局面。许多中职学校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招揽生源上,如盲目做招生广告,到处设置招生代表等等。拥有热门专业的中职学校生源迅速膨胀,远远超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以致到处租教学场地,外聘若干教师。学校教学条件简陋,管理混乱,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空谈。而另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招生困难,处于倒闭的边缘,更无从谈发展。为了吸引生源,有的中职学校弄虚作假,夸大就业率,向社会虚假承诺。这种把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忽视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必然会把中职教育推向更尴尬的境地。

就业至上国家明确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也开始认同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引下,许多中职学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职业教育当作了就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签约率,甚至有的学校和学生与用人单位合谋签订虚假就业合约来欺骗社会。有极少数的中职学校甚至让学生刚入学时花几天时间练习一下某些简单的机械操作,便直接把学生推进工厂打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力,然后美其名曰“半工半读”。中职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还应具有育人、文化传承的功能。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迅速,仅仅学会几项简单的操作是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中职教育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上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就业竞争中胜出。

竞争力不强中职教育的竞争体现在行业竞争和毕业生就业竞争两方面。中职学校中的中专学校过去曾经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首选,但从招生并轨,高中、大学扩招后,风光不再。甚至部分中专学校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文凭教育,存在实验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等问题,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生源。懒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等等不良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巨大障碍。以往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缺乏操作技能,然而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毕业生的操作技能。由于生源综合素质具有优势,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必然会逐渐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给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应对中职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策略

对中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并且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已经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能否把握住这一准确定位,成为中职学校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当前,有些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仍在积极准备升高职。有些中职学校没有真正落实技能教学,仍然停留在学历化办学上,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生产”出大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这样对学生以及学校自身都是无益的。另外,有的中职学校把中职教育等同于短期培训。中职教育应该与短期培训区别开来,二者应该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如果中职教育与短期培训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将是中职教育的失败。

政府加强引导与监控政府应从宏观上统筹协调,解决部门分割、多重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为中职教育创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同时还要不断地推动中职教育体制改革。在微观上政府要给所有中职学校平等竞争的机会,要治理不按规则行事、扰乱教育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也不能因为中职教育的市场化而弱化对中职教育的监控,而是要制定和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对中职学校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以进行全面监控。这样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整合优化中职教育资源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规模小、数量多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并且各个学校会陷入恶性竞争之中,无暇顾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无法发挥规模优势,不利于师资培养和树立品牌。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来解决。中职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联合、并购等方式,如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停办。然而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最大障碍是部门利益分割问题。有些部门并不是不知道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必要性,而是因计较部门和个人得失,不愿意这样做。中职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离不开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促使中职教育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政府在整合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单纯期待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

篇9

一、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多由当地的乡镇卫生院主持开展。乡镇卫生院的培训方式一般有脱产、进修、会议、讲座和短期培训班等这几种形式。除了脱产培训之外,其他培训的时间都较短。在短暂的时间段内无法实现系统知识的高效讲解。2.培训方法缺乏针对性由于历史原因,乡医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因此对于大专或者大专以上的学历需求较高。在调查了解中多数乡医对于能够获得大专及以上执业资格的愿望较高,而在实际教学中,培训方法没有针对性,不同学历、年龄、技能差异的乡医往往在一起统一培训,为了照顾起点低、能力较差的乡医,教授的课程一般是基础性的内容。因此培训效果难以达到学历和执业资格提升的效果。3.工学矛盾乡村医生多数由于经济状况的紧张,没有能力支付长期外出进行培训和进修的费用。由于平时还需要务农,无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对于培训的热情也逐渐降低,而长期的不进行优质教育和培训,其能力无法实现职业资格的提升,工学矛盾严重。

二、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的影响因素

1.培训体制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体制不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方法方式依赖于体制的管理。目前对于乡医技术培训管理化、标准化的规范仍未形成。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也未对乡医培训管理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乡医培训的主体、方式、标准并未形成。2.培训保障乡医职业技术培训补助不到位。乡医不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而且是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医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仅是乡医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农村地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水平的提升。由于历史原因,乡医不仅学历水平低,其经济状况也堪忧。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高乡医的培训补贴,缓解乡医培训的工学矛盾才能激发乡医培训的积极性。3.培训模式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不科学。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由于没有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因此在培训方式的选择方面也有失科学化。不同学历、能力和基础的乡医在短期内参与集体化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不利于乡医的深入学习。

三、乡医职业技术培训方法的优化

1.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体制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健全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体制、机制,统一培训的标准,明确培训主体;将乡医终身接受教育培训定为乡医的义务,并纳入相关的管理监督之中;出台系统化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管理指导要求,设计考核标准、考核目标和考核流程;按照激励政策对其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

2.增强乡医职业技术培训保障

在激励乡医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之中,要建立和完善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保障工作。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乡医的待遇优化政策和平时培训的补贴方式。改善乡医的待遇,特别是提高具有执业资格乡医的待遇,对乡医进行职业化的管理,为乡医提供医保、退休保障、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缓解工学矛盾,鼓励乡医积极参与职业技术培训。

3.优化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开展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必须了解乡医的培训需求,针对乡医的基础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全科医疗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将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将函授、自学考试和临床进修培训相结合;将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乡医培训需求。4.优化师资队伍目前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多由当地的卫生院主持开展,由乡镇卫生院派遣乡镇医生去参与乡医的技术培训工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农村地区的

医疗情况,依托更加专业的高等医疗院校,优化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师资力量,鼓励具有较高资质的医生到农村支持当地的医疗卫生发展。

四、总结

乡医职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在于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体制的健全、模式的选择和保障的合理。乡医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优化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关注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关注乡村医生的执业现状,是提升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10

2.1上下联动,资源共享

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是提升我党干部素质的有效方法,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持续进行,就必须要建立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培训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集成化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①将培训工作不断落实,可以通过科技培训工作座谈会或者培训班等方式,让基层干部踊跃参加,从而提升思想认识。②为了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与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联合开展培训机制,坚持省院与大学合作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基层科技管理工作。③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合作,与省组织调训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与省人事厅、省人大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组织培训班,推动基层科技干部管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④加快省、地科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计划由双方共同策划,地方科技管理进行试点落实,从而通过试点带通全局,实现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⑤在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形成厅内协作的良好气氛,从而更好发挥各部门职能。相信通过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一定可以更好的提升基层干部素质。

2.2多种形式,四个结合

在进行科技管理基层干部集中培训时,培训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具体而言,科技管理基层干部集中培训要体现四个结合。首先是将素质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也就是指在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时,不只要培训科技开发战略、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机关公文处理、科技法律条文、办公自动化这样的专项培训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其次是将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可以对基层干部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现代科技管理培训工作,同时也是对基层干部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短期培训,这样的结合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基层干部工作需求。再次是课堂传授与其他形式相结合,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并不一定只是知识理论方面的课程传授,还可以让干部深入基层,走入贫困地区,或者到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进行视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培训方式,更有助于基层干部加深思想认识。最后是将国内学习与国际培训交流相结合,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科技创新技能培训,基层干部不仅要参加国内科技部举办的培训学习,还应该走出国门,去学习国外信息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基层干部加快成长。

2.3培训研究,提升效果

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进行的,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加强科技管理,认真研究培训项目工作内容是存在一定必要的,这样的科技管理培训工作才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培训工作内容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突出时代特色,要组织基层干部深入培训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时要紧紧的结合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形式,如WTO对外经济贸易研讨班中的学习内容就是我国在对基层干部展开科技管理集中培训时可以借鉴的培训内容。其次科技管理培训项目工作内容要紧密结合全省科技工作重点,围绕着“十一五”期间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内容进行,从而组织基层干部参加科研机构、企业三期科技计划管理培训班等,从而认知的学习国家贯彻的相关的政策及文件精神。最后是科技管理培训项目工作内容要紧密结合机关自身队伍建设,开展机关办公化培训班、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等内容,这样才能紧贴实际,在科技进步环境中实现更有益的探索。

2.4规范管理,深入开展

通过前期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的初步探索与相关实践,科技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管理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就必须要制定相关的计划,这样才能实现深入管理的目的。为此可以采用全面追踪、总结分析的方式,广泛的争取各部门意见,从而有针对性的删选出全年科技管理培训工作计划。计划制定后,要向管理厅领导提交,经过审批后才能正式组织实施。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监控职能部门也要参与到其中,了解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并且在培训结束后,还应该征求参与培训干部的个人意见,根据意见反馈,进行更加积极的宣传报道,这样的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更加具有规范性,有助于科技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结语

科技管理是“十一五”期间提出的重要工作内容,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对干部进行更好的管理,运用科技管理技术进行干部集中培训,可以更加好的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将干部综合素质水平推上新的高度。尤其是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集中培训工作可以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水平。

作者:胡军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启忠.加强科技管理干部在职培训的必要性及建议[J].大众科技,2015(05):174-176.

[2]吕国昌.关于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着力点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16-19.

篇11

2、共性问题,集中培训。针对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幼儿园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引领教师重点突 破薄弱环节,将棘手的问题分解再逐步推进。

3、根据需要,分层培训。园本培训要注重体现教师的层次性,不能“一刀切”。 如,分别对大、中、小三个年龄 班的教师组织分层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年龄班的特性问题。同时,依据教师水平的差异,组织分层培训,对于骨干教师给思路, 对青年教师则提示相应方法,做示范,通过分层培训促进每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逐步提高。

4、具体问题,随时培训。为了使培训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提高的目的,要突出培训的即时性,即发现问题随时培 训、随时解决,不将问题延缓积压。

二、形成多元化的园本培训方式,活跃教师的参与兴趣

1、头脑风暴式:为避免教师在培训中“参而不与”,园本培训可采用头脑风暴这种风靡全球的培训方式, 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话题研讨式:结合幼儿园实际及当前幼教改革动态,以教师教育、教学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作为研讨的切入点,引导教师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面对一些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更新观念,不断构建自己的新认识。

3、专题研训式:在组织园本培训时将教研、师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研内容专题化,针对当前突出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一次甚至几次解决一个问题。

4、案例研究式:案例研究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创造环境,使他们有较多展现 自己的机会。如采用呈现案例(文字或录像)―小组讨论分析案例―集体讨论―总结评述的过程研究。

5、实践探究式:第一,引导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计划,激励和督促教师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新方向;第二,开展自荐式开课活动,变公开课“指派式”为“自荐式”,调动教的开课积极性;第三,拓展园际交流,与姐妹园互讨经验,使他们在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促进自我逐渐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第四,邀请式听课,即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预约、邀请园内骨干教师深入地观摩半日活动,让教师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学的成败。

6、课题研究式:幼儿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专家、名师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名师来园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寻求多元的园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的适应成长

1、“师徒帮带”模式。这是我园对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有效模式。它建立在班级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让同班的新老教师成为师徒,使帮扶活动实现最大效益。

2、“现场观摩,即时反馈”模式。我园每学期会安排不同领域的教学研讨活动,由园领导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观摩其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实践与反思”反复循环的自我剖析过程,它的即时性使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3、“专家指导”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出现的教育行为疑惑和难题等,由幼教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

4、“微格教学”模式.这是新引进的一种现代化的培训模式。它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教师在某段时间内的教育过程的全部细节。由教研组长和受训教师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讨论改进方案,而后由受训教师再实践,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行为调整、改善为止。实践证明,该模式直观、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成效特高。

5、“3+1”交叉模式。该摸样指的是四类培训,“3”表示利用园外途径开展培训活动,共有三类:其一是指教师获得新的任职资格或得到学历的培训,如获得教师资格证、学历进修等;其二是指借助园外力量的短期培训,如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区级暑期培训等;其三是由幼儿园自行组织的培训,派遣教师到上海、南京等地学习,拓宽视野。“1”表示是以团队学习为根本动力的园本自培活动。根据园内教师能力、经验的不同,由技能过硬的教师担任组长并负责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培训者、学习者。四者有机结合,交叉进行。

四、多角度地自我评价,引导教师个性发展

1、小型座谈会。我们经常通过小型座谈会,与教师对话交流,了解教师的心灵渴求与成长需要;通过赞赏会,让教师之间相互挖掘优点,在被认可中建立自信。

2、宣传栏。出版宣扬教师的优秀事迹,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学习的氛围;引导教师正视自我、赞赏自我,树立超越自我的目标。

篇12

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存在的不足

1 培训对象思想认识不到位

参加培训的一些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轻视和忽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没有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对参加学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以被动应付,对新形势下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缺乏主动的认识和积极的学习,影响培训效果。

2 培训对象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农村财会人员,初中与小学学历约占到50%,大约50%的人员在45周岁以上。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其系统地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支农惠农政策,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比较困难。

3 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培训工作中,一是未建立健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未明确培训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农村财务主管部门(农业部门)、乡镇政府、培训业务承担部门(各地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职责分工,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未充分发挥。二是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不建全。主要是各地都刚开始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二、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宣传力度

一要提高领导者和受训者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搞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关系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二要彻底纠正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中的模糊认识,提高学习和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增强村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的责任感及学习的紧迫感。

2 以教育培训制度的制约性促自觉性

有的学员一提学习就感到厌烦,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时也心不在焉。究其原因:有村干部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怎么学素质提高也不大;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学;有的认为现行体制下,村干部在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劲头不大。要改变这种状况:l、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将村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如实记入干部信息库,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干部人事档案。2、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纳入到干部培训范畴,干部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3 培训工作与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相结合

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2005]第26号)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而在调查中发现,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重点对象——农村财会人员,大部分是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少部分持有农经部门会计证书。对于农村中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因历史原因由农经部门管理),建议财政部门制定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对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农村会计人员由承担支农政策培训机构组织考前辅导,财政部门单独组织考试,考试合格的农村会计人员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一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人员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有利于对农村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也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

4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培训对象中来

大学生村官具有学习能力强,文化基础扎实的特点,通过对他们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短期培训能够和经验丰富但文化程度较低的村工作人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学生村官的加入,能够给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短期培训结束后的长期工作中,大学生村官能够起到指导和提示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也有利于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篇13

援外培训;质量;途径;气象

一、培训质量评估与统计分析

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认同度是援外教育培训的生命线,是决定承办单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问卷调查是对教育培训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强化实证、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估的有机融合,其分析结果对于教育培训评估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以促进培训单位查找问题、积极整改,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承办的多个气象类国际培训班100位学员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于学员总体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内容。问卷调查表是以商务部2012年12月下发的《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学员评估表》为基础,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实施”、“生活管理服务”、“培训效果评价”三大板块,具体为:“课堂内容安排”、“课堂授课数量适宜度”、“课程难易程度”、“授课教师水平”、“翻译水平”、“教材或讲义质量”、“参观考察与项目主题的联系”、“参观考察或实习活动安排”、“教室和教学设备”、“住宿条件”、“接送机与伙食安排”、“开班结业典礼安排”、“文化体验与课余活动安排”、“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中方工作人员的组织能力”、“中方工作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项目时间长短”、“本项目对您今后工作的帮助”、“本项目对中国与贵国在相关领域合作的促进作用”“、对项目总体评价”等20个方面。问卷调查表参考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设计,每项评分为1~5分,共五个等级。为了更好地发现学员重点关注的培训方面,将问卷中的前19项与最后一项“对项目总体评价”做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就是分析两个变量观测值变化的一致性程度,或理解为衡量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内在密切程度之统计方法[1]。采用皮尔逊(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2],经计算相关系数及双尾t显著性检验,发现“课堂内容安排”、“课堂授课数量适宜度”、“本项目对您今后工作的帮助”、“参观考察与项目主题的联系”以及“翻译水平”这五个方面与“对项目总体评价”间的相关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0.742、0.639、0.637、0.609。除上述方面外“,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项目时间长短”、“本项目对中国与贵国在相关领域合作的促进作用”、“课程难易程度”、“接送机与伙食安排”、“授课教师水平”这六项与总体评价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549、0.543、0.541、0.536、0.5,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但相关系数值不高,相关程度较弱。

二、提高培训质量对策探析

(一)因材施教,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根据培训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授课数量适宜度”等教学环节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育训练,达到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与水平的目的,故培训相比于普通大学教育更具有职业倾向性。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一方面传授能够帮助学员解决所在国(地区)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引入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水文业务系统平台,推广我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使学员借鉴我国气象水文部门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将其本地化运用到所在国(地区)实际工作中。

2.尊重文化差异,不断提高教师交流沟通能力。

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上述统计结果为例,对于“教学水平”打分为“比较满意”的(4分)学员人数占总人数56%,比例刚刚过半,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水平还是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授课教师水平”与“翻译水平”之间存在0.609的相关系数(通过1%显著性检验)。全英文授课的培训,其教学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目前,任课教师中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比例不是太高,其英语表达水平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处理好文化差异对个体认知的影响,规避刻板、偏见、歧视等跨文化心理障碍[3]。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好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授课方式上,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视觉优势弥补外语表达能力的不足。在师生互动方面,鼓励学员主动提问,将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相启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提高培训实用性。对于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培训实施单位应进行概括总结后加以推广,尤其是向初次参加援外培训授课的年轻教师介绍培训内容的侧重点、授课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3.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增强培训有效性、扩大培训效益。

在授课组织方式上,积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环节,充分展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在气象水文领域的发展成就以及分享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通过课堂讨论以及课后相互交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学员也乐于接受这种讨论方式,进行轻松、自由、平等的交流,从而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由于培训教学更加注重职业导向性,以提高工作技能为教学重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气象培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立足本校大气科学实验教学基地,同气象业务部门、气象仪器生产厂商共建实习基地,使学员获悉该领域较为先进的业务流程与技术实施方法。同时,借助实习实践平台,中国企业也可以向学员所在国推荐“中国制造”产品,扩大和延伸培训效应。

(二)强化管理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努力获取各方支持,保障管理服务工作。

援外短期培训项目承办单位,应加强与各级政府援外主管部门、外事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络。广泛宣传援外培训事业的重要性,主动融入国家援外培训事业,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为培训工作提供政策指导、资金保证、智力支持、服务保障。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努力,整合各方资源,为援外培训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外部保障。

2.加强管理服务人员外语培训,提高其跨文化交流服务水平。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发现,学员对于援外短期培训项目承办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也有很高的关注度。第二部分对“中方工作人员的态度”与“中方工作人员的外语沟通能力”两者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相关系数为0.647(通过1%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沟通能力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在生活服务过程中,都是影响学员对培训总体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关于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外语培训,要制定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英语听说培训计划,还要对管理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训,使其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做到服务得体、到位[4]。、意识形态、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中外文化差异性是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注意事项,在外事管理服务工作中要掌握分寸,做到礼仪到位而又不卑不亢,热情接待而又谨言慎行,交流活动丰富而又适度得体规范。培训管理服务人员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学员主体,要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针对性地采取沟通、服务方式,从而与学员间建立互信、友好的关系。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选择服务单位方面,要引入“鲇鱼效应”,采取竞争激励机制,督促服务单位提高援外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按时、高效地贯彻执行培训项目中的各项要求和任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共同创造出适合外国学员的培训大环境。援外教育培训事业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每一位从事外事管理服务人员,其一言一行代表国家和单位的对外形象。每一个参与援外服务的单位都要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本单位工作人员对援外教育培训事业政治意义的深刻认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出色地完成国家援外教育培训任务。

4.加强人文关怀,注重情感交流的延伸。

以培训为载体,为国家外交战略培养一批知华、亲华、友华人士是贯穿我国援外教育培训事业的一条主线。笑容是无国界的,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声祝福体现了管理服务人员的热心和诚心。懂得尊重、开诚布公、倾听意见和互相理解能够将情感的交流融入到文化认同中,对建立双方长期友谊具有积极的正能量效应。加强学员在结束培训后的跟踪联络工作,是拓展培训效应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不同培训课程的分类,分别建立QQ群、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批网络交流平台,使学员作为友谊的使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魅力。

作者:王勇 范勇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奇,等.SPSSfor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