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学观察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观察教案

篇1

一、一则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

1. 教学准备

案例选择 该课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学习,前期在理论传授与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等问题,教师以一堂校本公开课“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录像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其中的有效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教学前的提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案例展示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思考所学过的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本堂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二,注意观察案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教师所采取的突破手段,与以前观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创新点;第三,注意思考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某高校大一新生),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前提等背景因素;第四,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产生疑问,提醒学生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辅助工具的开发 案例展示前,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后,结合本课堂案例教学的任务导向、问题解决性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合作开发案例观察记录表,并分发给学生。

2. 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任务选择与分配 教师提出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要求包括观察案例中教师对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设计及运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围绕“教师案例运用效果”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知识落实、教学环境四个角度,分组观察与讨论。同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堂课主要解决了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哪些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发展的?(3)对本堂课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样解决?为什么?(4)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5)你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思考

A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案例运用过程的能动性。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可看出案例运用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在提供主动参与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学生的热情度不够,说明教师在案例运用中的操作功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较大。例如典型片段“感知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仅仅是“你回答很好”等。教师选择“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导入,体现了学习方式理论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问题设置也能反映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问题。观察发现,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设问回答的内容与老师的达成度很高。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不够?是否需要提高有效思考的广度?是否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

B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是以目标为导向,多种材料不同角度的呈示方式印象比较深刻。但教师始终行走在讲台附近,说明过于关注环节和呈现,也影响了老师解答、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 例如在“典型片段—解读学习方式”环节中,美国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实验”和中国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期间新变化的四个场景之一,教师设计的追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中体现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探究性。但教师讲解过程中有点模糊,其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道理”应说清楚是什么。

C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堂课具有一定的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但有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激发学生的热情,说明问题可能太易或太难,也有可能是偏多,如在“典型片段—合作探究”中,教师针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环节安排、教材处理与分工要求方面有特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观察发现,组内有合作,组间无竞争。而且合作仅用2分30秒,存在时间不足。另外,学生发言说“我认为……”,这不是本组意见,教师评价也不妥。

D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与追问,使得知识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实施得比较紧凑,知识的落实也保证了准确性。不足之处就是资源整合中教材处理太细,偶尔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如在“典型片段—创造学习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建构中启发学生得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意义与途径,这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在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最后的结论:本节课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都充分发挥了案例探究法的作用,如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等素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中,他们将思考点放在诸如“自主性学习模式中按需学习计划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关系与处理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中所体现的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等问题的思辨和推理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学生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懂得运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教学中怎么启发学生、怎样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

特殊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机会。面对鲜活的学习模式实验问题,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激发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热情。学生们增长了应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及机智,并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生成了问题解决的措施。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会了遵循课堂教学展开中的逻辑思维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思考问题,可以富有成效地联系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角色变换等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的课堂,教师具备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在处理突发的教学问题时,教学经验积累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呈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但是,要实现高效的案例教学,这节课仍有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案例呈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问题。第二,录像课的观察中出现了一些寓“理”之“题”,但教学中没有抓住这些“机遇”,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第三,本教学案例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有特定的价值向度,但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展示情境与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既能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现象,又能把握其本质。

二、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1. 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师范生适应教育实习和满足将来进行教学工作需要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凸显过程的生成性。对生成的关注,是案例教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与力量源泉。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现象发生的进程中,生成与变化包含有新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维,是场景参与者新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它们既呈现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也表现出所有发生的行为与特性的有机和谐性。在这些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在上述课堂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建立起录像课与学生思考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与这些资料与问题之间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关系。学生在对录像课的观察与分析中的获得,是在由案例资料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现代教学论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在建构知识、接受世界发展中形成的内在认识秩序,这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在案例的呈现中,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以对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最后,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会话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堂录像课的观察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描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是在观察与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让学生看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

三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初始接触案例的原始材料,还是把原始材料转变为案例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历了的过程蕴含着的困惑、感悟等能够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并为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将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体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要求与方向,明确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与价值,在这种预测性、实践性与反思叠运行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这堂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设计与讨论启发,做好了学生课例展示中的观察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自身加深了理论理解与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

2. 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例的质量问题。要保障教学案例的质量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中的基础性概念。案例故事所依据或反映的理论背景和思维逻辑是教学过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组织的关键,因而要对此做出清晰的说明,使教学过程具备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其次,案例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教学要保证是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情节的叙述,要具体地展示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案例进程[4]。再次,案例的编写与执行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与程序。在选择、编制与运用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考虑清楚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案例的复杂背景、关键性细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形式和科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有研究发现,对研究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本科生。而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学生课程设置及班级规模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力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研究”、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创新与特色案例开发”、2008年湖南省特色专业(市场营销)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62-02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是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以培育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1]一般认为,商学领域的案例教学肇始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到上世纪的中叶,案例教学已经在欧美大学的商科教育中普及开来。但在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才进入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课堂。整体判断,由于推广和应用的时间还不太长,我国商学领域案例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还不太高。

案例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生动、复杂的管理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已被欧美国家的教学实践所证实。为了具体了解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推动我国案例教学的发展,笔者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在2010年和2011年期间参加中国管理学年会和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年会的高校教师。调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问卷调查。通过大会组委会提供的含电子邮箱的代表名册,笔者向参会者发送附带问卷的电子邮件。以这种方式发出电子邮件120封,回收67封。二是深度访问,在会议期间,通过大会组委会提供的代表房间号,随机抽取了10位代表开展深度访问。两种调查方式共涉及全国41所本科院校的教师。受访者所在的高校包括教学型(9所)、教学研究型(24所)和研究型(8所)三种类型的大学;调研对象都是在这些大学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他们所主讲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销售管理和旅游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

以下笔者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改善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建议。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笔者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深度访问的内容,归纳了当前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重要性尚未体现

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案例教学是管理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哈佛商学院的成功,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得到体现。据调查统计,有71.7%的人认为案例教学很重要,26.1%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2%的人认为不太重要;认为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与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的人有10.2%,认为部分得以体现的占23.7%,认为还没有得以体现的却占了66.1%。

在分析案例教学重要性没有得以体现的原因时,有63.2%的人认为是教师不重视;认为学生不重视的占36.7%;认为学校不重视的占79.6%。基于此,并结合深访发现,笔者认为,导致当前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是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准备、去实践案例教学;而根本原因,是高校在教学管理层面缺乏明确的、针对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投入较理论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激励、没有扶持,教师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其积极性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会避实就虚、避难趋易,并由此导致案例教学开展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将“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两者混为一谈,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据本次调查统计,63%的教师认为二者有差别,37%的教师认为是两回事;但同时,有高达59.1%的教师承认在具体教学中没有将两者区别对待,22.8%的教师试图努力将两者区别对待,18.9%的教师已经将两者区别对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精力有限,而要真正把案例教学上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二是高校现行教学管理机制和政策对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缺乏激励和扶持。

3.案例缺乏时效性、代表性和本土性,课堂缺乏互动性

对目前的案例教学,有54%的老师认为比较满意,有40%的老师认为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合适的案例。调查发现,现有的教学案例往往不具有时效性、代表性,很多案例是几年前甚至一、二十年前的。另外,案例的内容往往还停留在传统产业上,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新型业态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案例自然不对学生的胃口,所以很多学生对案例教学常将自身置于案例讨论之外,不关心、不配合、不思考、不发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情感上、智力上、思维上、认知上”的互动,[2]所以案例展不开,难以深入,陷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境地。

4.课程设置欠科学、不合理

现在的高校,无论是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还是研究型的,都重视基础教学,强调教研教改,因而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建设得越来越科学合理。但在体系内的课程排列与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欠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被安排在低年级(大一、大二)开设,如“管理学原理”,低年级还没有接触太多的管理理论,还缺乏运用专业理论综合分析管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课时安排不太合理,一门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安排32-48个课时,仅够理论讲授,教师已没有时间去组织案例教学;三是在课程设计时没有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独立分离,而是混为一体由教师随机掌控,这容易导致把案例教学变成理论教学的课堂举例。

5.高校教学软件、硬件欠缺,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所谓教学软件,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前文中已提及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二是指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力量。管理学科与企业、市场联系紧密,强调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从事管理类教学的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在企业、市场历练的经历,缺乏管理实战经验与能力,同时又没有接受专门的案例教学培训,对案例教学的主持与课堂控制能力相对不足。

在案例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是教学场地及其配套设施等物质硬件的配置。理论教学大班合堂的场地、“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不适合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沟通和互动。投影仪、麦克风、幻灯机、互联网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三、提升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水平的建议

1.明确案例教学与课堂例举的关系

这里要指出,“案例教学”与“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课堂例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企事业单位面临的复杂的实际问题。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使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进人角色,设身处地地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它综合了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训练,能够提升学生搜集资料、市场调查、决策判断以及经营反思等多项综合能力。[1]而后者是指在理论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原理和概念的了解,编写或引用与之相关的例子。它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对案例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有机地将两者穿插,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开展案例教学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如果在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没有相应的、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制度上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且将其教学效果纳入评优评先的评比标准中。

3.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编写或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编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服从于课程目标,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如果偏离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案例即使再典型、再新颖,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南辕北辙,自然也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另外,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坚持本土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原则,宜“中”不宜“外”,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旧”。必须立足国内、甚至本地,广开案例来源,及时总结国内企业、本地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这样的案例展开分析,使学生领悟管理的实质,掌握企业运营中的种种管理技能。

4.加强课堂管理,完善案例教学流程

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案例考试或考查三个环节,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流程。[1]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方面。在课前,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遵循案例选择原则筛选案例;二是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教师的分析抓住了案例的精髓,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将案例分析引入深处;三是设计案例讨论过程,包括讨论形式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准备,是指学生在课前熟悉、分析案例内容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还要督促学生做好案例教学准备。

课堂组织,是指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运用提示、反问、追问、鼓励、表扬等多种方法,组织、引导、激发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使讨论能够继续深入,并及时作出总结的过程。案例考试,是指对案例分析讨论情况进行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论证观点的论据充分性、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结论推理过程的逻辑性等方面。

5.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必要的案例教学硬件水平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能否成功,教师是关键。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唱主角,教师为主导是配角却要充当多个角色。教师首先是案例教学课堂的主持人;其次,是案例分析讨论进程的控制者;同时,教师还是案例讨论方向与深度的引导者和案例教学结果的总结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角色转换是否得心应手,都有技巧和学问。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必需定期对从事案例教学的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如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案例教学的示范课,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深造,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总结推广等等。

另一方面,适合案例教学的场地与设施等硬件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应该配置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教室,座椅的排列可以是“圆桌形”、“矩形”或“六边形”,配备了互联网、投影仪、麦克风、活动挂布等辅助设施,还可以创建网络案例教学教室。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教室相比,基于网络空间的案例教学教室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增加与教学时间缩短的矛盾,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灵活性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等优势,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延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与利用率。

篇3

随着现代医学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已不能达到心血管内科的医学教育的要求,而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1-2]。临床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注重知识的学习改变到注重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不断地积累经验[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监护室(cardiac care unit,CCU)实习的6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实习学生随机分为案例组及传统组,每组30名,再以每6名为一学习小组,并指定

1名组长(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及表现,每小组安排1名优秀学生,3名中等学生,2名中下等学生),每组均分成5个小组,组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组长负责协调各组员之间的讨论,汇集组员意见,教学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2 研究方法

传统组对学生采用传统的单向式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

案例组对学生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步骤为:(1)备课。教学主任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备课,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2)选择病例。依据教学大纲及临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以学生实习期间心内科监护室现有的病例为基础,选取心内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典型的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每个病例提出8~10个问题,再把每个病例及相应问题在授课前发至小组公共邮箱,由组长分配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3)查看患者。带教老师带领全组学员于床边查看患者、采集病史、查体等,并展示患者所有检查报告,以重现临床场景。(4)病例讨论。全组学员根据提出的问题及病例的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进行讨论并依次发言,最后由组长结合病例及查阅文献结果对该病进行总结。(5)老师引导。带教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以避免离题,待全组学生均发言讨论结束后,带教老师再针对每一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1.3 观察指标

调查问卷:培训结束后,给每位参与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同学(案例组)发一份调查问卷表,其中包含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对自身能力培养的评价及学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此中所起的作用,及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借此了解示教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出科考试:学习结束后两组以同样的试卷及同样方式进行考试,出科考试均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操作考核、病例分析考核三部分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使用传统理论题型试卷方式,试卷混合采用双盲批改。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及病例分析考核模拟临床医师资格考试形式,邀请同批专家双盲进行考核。最终比较两组学生三方面的出科成绩,以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出科考试成绩取均值,以( x±s)来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估

案例组中,所有学生都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能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96.67%学生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效率,93.3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大部分的同学赞成并喜爱临床案例教学法的教育模式,临床案例教学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自身综合素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见表1。

2.2 带教老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对学生的作用

案例组中,96.67%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判断学生发言对错及总结归纳的作用,93.33%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及为学生解惑答疑,几乎大部分学生认为带教老师仅起到引导作用,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见表2。对该组学生民意调查有29名(96.67%)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且所有同学均满意该教学方法。

篇4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空间的计算机犯罪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现实社会的社会安定、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为了应对新型的计算机犯罪问题,公安部组建并成立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并拥有覆盖全国的相关机构,以处理不断增多、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犯罪问题。在和公安部下属的院校、研究所,以及普通科研机构中科院下属的软件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也展开了对计算机犯罪问题的研究工作。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它以计算机、通信、数学、法学等专业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信息隐藏与伪装等。

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目前主要在公安院校设立,2004年首先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沈阳刑警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而来。本文结合作者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信息安全工程系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教学中设置信息安全相关课程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 课程设置

2.1 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由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是交叉学科,要求的基础面比较宽,不可能开设所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对这些基础课程必须进行一些取舍。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提高课和专业实验实践课。为了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还应注重多层面内容的结合,特别加强了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在专业提高课中,注重学生的分流,对有深造愿望的一部分学生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就业的大部分同学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主要加强在公安实践中的专业知识的运用。

课程方案基于2004年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参照了国内外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材料,既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突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方向内容,同时又保持我校公安侦查特色与优势。

2.1 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课程设置方案,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公安学教育内容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个知识体系。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想教育、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动手能力训练等7个知识体系。专业教育课程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等4个知识体系。公安学教育内容包括刑法学、公安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和警体技能等6个知识体系。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教学规范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安业务部门一线需求实践,保留我校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调整:

(1)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安学课程类保持不变。

(2)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增加“电路与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两门课程。同时把“离散数学”改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增加数论和群环域等代数内容,侦查学课程只保留侦查学概论(公安学课程类中已讲)、侦查程序内容。

(3)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调整。专业特色课程包括原有方案的“现代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技术”、“计算机犯罪侦查技术”,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

(4)在专业提高课程中,对专业提高课进行了增减,包括原有“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Linux原理与应用”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电子取证技术”和“网络程序设计”等。调整后的提高课程,增加了信息安全与计算机侦查技术的知识广度,同时加强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专业提高课程是按知识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而在学生选修课程时可以打破选修方向限制,可根据兴趣同时选修每个方向的每门课程。

(5)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在下一节介绍。

表1给出了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 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设计

计算机犯罪侦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适应公安网监等部门的业务要求,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因此我校特别加强了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独立实验课程、专业课题设计、项目实践、毕业课题、科技创新、公安认知型实践、公安专业业务实习等多种形式。

(1)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密码技术应用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计算机取证技术训练”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2)专业课程设计。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任课教师安排组织学生组成若干项目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进行编程开发和系统实现。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

(3)项目实践。引导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到系部老师在研的项目中,进行实际项目开发与工程实践。

(4)科技创新。系部资助经费,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5)毕业课题设计。由指导教师确定题目或结合公安实习单位相关项目,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6)公安认知型实践。主要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要求学生参与基层派出所工作,初步了解基层公安工作,树立警察意识,培养警察职业的感性认识和适应能力。

(7)公安专业业务实习。大三和毕业实习中,深入了解公安业务,参与到网监部门工作,掌握警察执勤办案程序,并结合所学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参与到实习单位项目开发中,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安排。

公安大学计算机犯罪侦查实验室结合了公安专业特色,目前建了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计算机犯罪侦查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我校信息安全工程系和安全防范系合作申请部级“电子证据实验室”,主要以我国公安、司法部门针对计算机犯罪应用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相关需求为导向,开展面向电子证据取证的技术、标准、检验方法、取证模型等领域的研究。

篇5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篇6

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简单来说,在课例研究中,被观察和研究的课称为课例。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业务的成长[1]。

目前我国在课例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中职、中小学、幼儿园,高职涉及相关研究较少。现在高职院校着力推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角度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其专业岗位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教学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困惑、矛盾之处,存在教师个体研究居多,集体探索较少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成果的提炼,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职课改中推行课例研究,解决课堂教学怎样上以及怎样上更好的问题。

二、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意义

首先,课例研究立足于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现场,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诠释教学思想,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其次,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团体协作活动,教师间的合作是开展课例研究的基础[2]。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共同设计课例、反复修改,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交流,个人业务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空间。教师通过同事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在共同进行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不同视角的思考和分析,互相听取不同意见,在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

三、高职课例开发步骤

课例研究是教学团队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3]。根据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特点,高职课例开发研究包括以下基本步骤:主题选取、教案设计、教学观察、集体研讨、研究总结。

(一)主题选取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团队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某一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结合目前高职课改现状,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可有如下要点供参考。

1.与课程理论、实践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框架,彰显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理论、实践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4]。在开展课例研究中,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专业认知与兴趣、分组教学有效性、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不同层面学生学习效果等都是高职课例开发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3.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取决于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最佳方式表达出来。而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针对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针对性、匹配度,合理、恰当、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与教学情境营造有关的研究主题。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营造职场环境,以类似于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与岗位专业技能。针对相关专业及其下属课程的不同,如何营造恰当的职场环境是教学实施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焦点。此外,立体化教学资源合理使用度、校企合作与课程结合度、工学交替与课程契合度等都可以作为高职课例开发的研究主题。

(二)教案设计

在课例研究中,教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应把握两个方面要点。一是学情分析。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在教案设计阶段,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方式等。学情分析越具体、越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学生学习不了解或存在错误认识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设计重点。教案设计中,不能只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增加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工作,开展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同时要注意课例研究是一个规范行动与改进的循环过程,教案设计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在教案的循环往复修改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教学观察

教学观察是课例研究的中心环节,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基础,课堂观察的重点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进行教学观察的教师,要避免出现为听而听、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等现象,缺乏针对性、目标性,就课论课。因此,在教学观察中,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观察工具,才能真实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之后进行的集体研讨和教学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1.教案观察表。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多采用行动导向(六步法)进行,对照教案设计,听课教师就可以了解在课堂的预计之外生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成以及可以怎样改进原有的设计。一般来说,在教案观察表中,应包含教学活动设计步骤、阶段效果、学生反映、改进意见等方面内容。#p#分页标题#e#

2.观察量表。在课例研究中,观察量表的使用较为广泛。听课教师在确定观察点后,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量表,而后进入课堂,并在试用中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形成科学的观察工具。观察量表的设计内容可以从小组合作程度、单体学习者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进行。

(四)集体研讨

集体研讨是课例研究小组基于观察结果从不同角度检视教学过程的得失利弊,进而揭示教学可能的改进方向。在集体研讨中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研讨重点。在完成依据研究主题而确定的教学观察后,重点要放在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上,纠正原有的认识或行为偏差,避免就课论课所导致的研讨泛化。二是研讨焦点。集体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事实来展开,避免聚集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学生学习作为研讨焦点,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形成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学习和行为的改进。三是研讨成效。研讨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改进方案,但改进方案不应随着一次反思而结束,应具有持续性,需要持续地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产生改进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

(五)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不能随着集体研讨的结束而结束,需要综合集体讨论与自我反思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5]。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内容。一是研究主题与内容。这个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问题、具体教学单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规划和方案。教学规划体现对教学情况的把握程度,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教学方案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三是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反映出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四是总结教学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

四、建议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课例研究能力。课例研究突出实践性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理论在课例研究中不重要。相反,没有高职教育理论作为教师行动与思考的支撑,课例研究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在进行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过程并不是常规的公开教学或示范教学,听课教师也不是泛泛地听课。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具有对课的设计予以解释的能力,听课教师要有课堂观察的技巧、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课的策略等。因此在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课例研究的能力是课例研究获得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避免研究形式化。要通过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营造课例研究文化氛围,通过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研讨等手段,消除教师教学的孤岛现象。

最后,课例研究目标应指向学生发展。在传统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听课、评课等,习惯于将评议的重点放在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讲授、如何提问等这些怎样做的行为上,课例研究并不主要对教师怎样教的行为进行评判,而在于教师行为的及时跟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课例研究中,精力要放在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进而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

[2]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77.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篇7

行动。行动是设计方案付诸于实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行动意味着改革、改进和进步。它具有以下特性:第一,验证性,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所有的设计在行动之前都只是一种假设,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第二,探索性,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行动绝不是按图索骥的按部就班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行动时,不能拘泥于事先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第三,教育性,服从、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任何行动都应该无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无条件地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行动的最高原则。验证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的前提下进行才是有价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

观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几件事: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问题、设计和行动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第二,评价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问题、设计与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教学事件背后的理念,提示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

反思。反思在行动研究中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成果就是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改正,它不可能停滞在一个凝固的“成果”上,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自我修订、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任何反思,都只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行动研究的过程和老师备课、上课的过程有相似之处。如图所示:

篇8

二、思考:

(一)正确认识检查教案的意义

毋庸置疑,教师书写教案是职业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是备课的结果,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也是上好课的保证。但是检查教案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绩效考评,评出优劣,分出等级,予以奖惩?抑或是体现管理的权威么?我认为,检查教案的目的还在于促进发展,一方面是促进教师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检查教案就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体现学校管理权威的"单纯控制"的视野去制定方案。诚然,要求教师认认真真写好教案进行教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优秀教案"泛滥、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师成才意识强烈的今天,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浪费时间,束缚教师课堂主观能动表现力,滋长教师克隆教案歪风,扼杀教师创新意识,制约教师专业成长,降低教师的幸福指数和成就感,影响学校干群关系,难出有思想、有个性、有特色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课堂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加工厂,而是充满变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生成场;师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教师不是神仙,不可能事先预知课堂将发生的一切;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教学的样本、范例和道具;好的教学,应是活力、张力、魅力的有机统一,应是个性、灵动性、学术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切都说明,有形教案宜少写或不写!

(二)正确认识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

备课不等于写有形教案。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方案、预案,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作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和文化的,以文化的为主;准备的方式包括教具制作、读书学习、观察思考、调查研究以及写(制作)教案。写(制作)教案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其成果形式为有形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等一一详尽写在教案本上或储藏在电脑中。而学习、观察、思考、研究是备课的主体部分,其成果形式为活教案、无形教案——在脑海里对教学进行宏观的规划、策划(设计、构想、预谋),重点放在理念、方法、思路的谋划上,细节之事、操作之事、发挥之事视具体时间、地点、环境、学生而定。广泛的适应性,是无形教案的最大优点。备课应以写活教案为主!

三、对策:

(一)确立新的备课观(教案观)

提倡教师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研究,少写或不写有形教案。针对不同老师,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尝试多种形式的备课,给积极探索备课新形式的改革开绿灯,允许多样教案形式:文本的、电子的、提纲式、纸条式、演示文稿式、视频式……

(二)建议分层次要求书写教案。

1、对任课教师教龄不足5年的要求手写纸质教案。写写教案熟悉一下教学的流程、加深一下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已经工作多年、对教学已经很熟悉且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电子稿即可。

2、对任课教师教龄不足5年的要求教学内容要详细(如什么地方举例、举什么例都有标示),对有6年以上教龄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纲的形式出现。

3、对多课头教师的教案可要求写一份即可,但必须以课时最多的一门为主。

4、教师的专业化绝不是仅仅靠写教案培养起来的,靠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靠的是教师不断的阅读、学习和反思。应当把教师从繁重无效的教案抄写中解放出来,给教师的身心"减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阅读、交流和钻研。为此,建议在版本不变的情况下,一份教案可多年使用,但要求每学期都有创新之处,教后的反思和总结就是教案的补充空间。一节课成败得失的反思和总结就是教师提升自我推动力,可以要求老师把教案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

5、对于擅长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案检查。因一套课件要比一套纸质教案付出10至20多倍的劳动,这也是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校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因之一。但要求纸质教案格式内容有的,电子教案也要有。我们要在全校内大力提倡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经常开展课件比赛活动,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减少大量的纸张,并且有许多课程可代替大量的纸质挂图,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资金,同时,因教师在制作过程中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炼、选择丰富多彩形象逼真的图片、动画等,无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帮助的。这应该是我们今后要大力抓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对象上,要因师而宜、因校而宜。一般来说,教龄长的,或所教班级多的,或素质好平时又善于学习、研究的教师,可以淡化有形教案;文化底蕴深厚、学习研究风气浓厚的学校,可以淡化有形教案。在时间上,要循序渐进。由写教案到不写教案,由模仿到创新,由任务型劳动到创造型工作,这才是优秀教师成长、发展的正态轨迹,才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改革教案检查制度

以上论述并不表明就不用写教案,而是说明我们何不能不查教案,或着我们完全可以一种更科学、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方法改革教案检查制度。

1、要放开手脚,检查方式要创新,要想办法利用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2、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让教研组制定出各学科的"备课卡",利用"附页"、"附录"等解决详案问题;在各位教师充分选择的基础上,各备课小组确定所要使用的优秀教案,并负责复印、分发,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增删;对使用自己的旧教案,一定要重点备学生,要有扩、缩、调、增、删的"说明"。

3、一定要围绕"教师是否在思考课"来确定检查的项目、内容,并要有"跟踪考核"的后续措施。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劳动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也就是教师的备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隐形备课(即对课的深度思考),隐形备课的质量更大程度地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案检查不仅要看教师课前的准备,也要看课堂教学情况,着重要听取学生反馈意见,还要看教师课后的反省行为。比如,电子教案一定要有教后感或课后反思以及调整说明等。对"两头"的教师(写出较好教案的教师和写出的教案比较粗糙的教师)要结合课堂考核、学生意见、课后反思公开课、学习效果检测等形式促成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

篇9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其时间为横轴,以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运用图表形式提供有序性和时间性的有效照顾,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3]。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使护士主动且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同时也能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能很好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使用。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4]此方法强调以护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为主,尤其适合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我科室首次将CNP运用到PBL教学模式中,将CNP与PBL的教案巧妙的联系起来,并在原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使护生通过对PBL的学习,能对教案中的病例有一个动态且深入的理解,并能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使其能更加完整且系统的掌握PBL教案中病例的健康教育知识,在临床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3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生40例,均为大学本科,学制为4年,年龄为19~23岁。随机将专科护生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20例,两组年龄,学历,心理状态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 CNP与临床PBL教学模式的联合运用

两组均按科室常规护生临床实习的PBL教学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带教老师开展将CNP运用到PBL的教学模式,按CNP的内容进行PBL教学,并让护士对教案中的病例实施相应的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由带教老师随机抽查护生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

首先应根据科室的不同病种类型,选择具有本科室代表的典型病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以护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原则,将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可能会出现的护理问题分为以病房场景为背景的四个阶段。再将CNP运用到PBL教学模式中,将病案中第一幕患者入院后即由学生饰演的责任护士写入院评估表,临床护理路径放入护理病历内,按步骤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在四幕学习中根据教案病例中患者的情况,对做过健康教育的给以打勾、签名和和记录。

1.2.2 CNP在PBL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带教老师提前将该病例的四幕场景依照时间的顺序,将书面资料发给护生们。并根据护生在科室轮转实习的时间来安排PBL教学讨论的次数。如护生在科室实习时间为4~5周,可安排每一幕场景开展一次PBL教学讨论,即共四次教学。如护生在科室实习时间为3~4周,则可酌情将第三幕和第四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讨论。以科室实习小组为单位分组,每组安排主持人1人,书记员1人。护生按照老师所给出的场景资料,从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估。包括:(1)PBL教案中第一幕患者入院时:护生根据教案中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方面的辅助检查来确定患者的诊断后,如何接待新患者?如何评估患者?如何为患者在手术前后做好心理护理?我们将CNP与PBL教案紧密结合,由观察组的护生主动来介绍病区环境、病房各种设施、作息制度、探视陪伴制度、就餐时间、便民措施、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等。教育方法为给予讲解、指导患者和家属阅读相关的规章制度。(2)PBL教案第二幕的围手术期前:由观察组的护生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常规检查及准备程序,训练卧位大、小便的目的,指导患者预防感冒,介绍手术的优点,手术的目的、过程及术后限制的情况,术前备皮、禁食、用药的意义。(3)PBL教案第三幕患者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指导:首先观察组的护生通过角色扮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麻醉清醒前的注意事项,讲解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分散注意力,镇痛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伤口敷料的观察和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术后1~ 2d: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及术后合理的饮食搭配,术后对其进行轴线翻身的目的和意义。术后3~8d: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4)PBL教案第四幕出院指导: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何坚持进行功能锻炼,定期门诊随访的意义。

在开展PBL教学期间,带教老师应鼓励护生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搜索查阅大量有关疾病治疗和护理的文献资料。进行PBL教学讨论时,带教老师和以小组为单位的护生们按照面对面围坐的方式入座。根据CNP和PBL教案的四幕来有顺序的进行,在汇报病史后,随即引出护理问题,主持人根据CNP开始提问,护生们举手发言,并由书记员记录。其他护生针对同样的问题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必要时带教老师再补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主持人或带教老师可根据病例的场景和CNP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迪,引导护生们去思考,强化护生的记忆,最后给予解答和点评。并对护生的观点及时给与肯定和纠正偏差,表现突出的护生给予口头表扬。[5]在这四幕中,带教老师可以让护生们进行角色扮演,使CNP能贯穿于在整个PBL教案中,并能使护生通过CNP激发起其主动学习的作用。每次开展PBL教学讨论后,都要进行总结和效果评价。包括护生的自我评价,带教老师对护生的评价以及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通过总结和效果评价来得知护生对该病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开展PBL教学模式的适应状态及护生在该教学模式中的收获,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2.3 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护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病人的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1.2.4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运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护生学习积极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病人服务满意度的比较,见下表

3 讨论

随着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转变,PBL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开展于各个临床科室。而CNP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医疗护理的工作模式。CNP的实施能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使健康教育的效果明显提高。所以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将CNP与PBL教学模式的完美结合,能很好的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护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大幅度提升了病人对护生的服务质量满意度。CNP在PBL教学中的运用还能规范护生的临床护理行为、改变较为单一的PBL教学模式,为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也能更好的适应护理临床教学的需要。其效果评价满意。

参考文献:

[1] 黄宝琴,郑子梅.临床护理路径在分娩期孕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49.

[2] 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2):547.

篇10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篇11

在该环节,首先需要学习微格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法、初中生命科学教学法和艺术教学法等一些相关理论。通过学习,对微格教学形成初步的认知。其次,需要了解每次训练时的1~2个主要技能的目标和要求,切忌一次微格教学进行过多技能的训练。在目标确立以后,需要编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等。特别应注明讲授内容的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及对策。根据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特点,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验的部分,在实际的微格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个部分。例如,在上海教育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4章第1节“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实验中,“教师”首先应制定教学目标,并考虑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是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提问和引导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1)重点和难点:徒手切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内的作用。(2)教学流程:提问①同学们,你们发现叶片结构有哪些组成部分啊?提问②这些结构在形状和排列上有什么异同?提问③这些结构的功能分别是什么?由此推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3教学训练环节

该环节最主要的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轮流扮演“教师”,其他成员则扮演学生。在10~15min时间内,都应该对各自的授课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以明确本次教学目标,便于之后的反馈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及修改总结。演示结束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回放,通过录像讨论其中的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并内化。以“叶片的结构和观察”实验为例,在微格训练过程当中,“教师”应加入实验部分的内容。微格教学基本都在特定的教室中进行,但是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科目,其中实验部分的教学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选择较小的生物学验室进行教学训练。此时,“教师”也应当对实验过程中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制作等进行示范,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训练。这样可以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况,也可以让参与微格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出实验部分的优化意见。

篇12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手段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毋庸置疑,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直观实现结合形象与抽象的作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我们知道,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实验习惯、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总之,观察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兴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写好试验教案是保证试验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要取得成功,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对于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的教案准备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物理的接受程度,而且要按照大纲,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师不仅应该重视实验,更应首先在理论教学案例准备中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要求搞好物理教学。下面就从教师实验教案准备及实施方面来谈几点个人教学体会。

一、克服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的任意性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教师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在实验教学组织上都存在着问题。普遍的现象表现为:由于教师不愿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乏味,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极大地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根本无法贯彻物理教学目的、教育改革要求,何谈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特殊地位。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倡教学法多样化,让物理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自信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抓好教案质量管理是学校教师实施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具体要求不妨对教案的组织布局做硬性指标规定,我个人通过多年物理教学总结了教好实验课必须包含备好以下各环节:(1)课题;(2)教学目的及任务要求;(3)重点难点;(4)试验教学演示过程;(5)学生参与探究;(6)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后小组发言;(7)总结并引出本节实验初步结论。如果处理好以上步骤,就可基本预防实验教案教学过程中的无序任意性,未雨绸缪预防学生的各种可能操作缺陷,全面控制好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师的目标责任心和教学实施的效果。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就是要保证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落实,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本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发展为本的理念。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亦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定物理教学理论和专业科研为台阶。同时,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要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新时代对物理知识追求,扬长避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此外还要有不断钻研和创新实验教案的敬业精神,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运用好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使之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二、克服物理实验教学教案课堂实施的随意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广大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但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存在着:(1)对作为基础课的物理实验普遍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所开实验课时数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设备设施不齐全,实验教学走过场,效果不理想等现象。(2)思想上不重视实验,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教学思想,本质就是只图学生掌握结论,不求思维训练的积累。(3)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模拟实验,组织随意,将“录像实验”带进课堂,让学生看看了事,省略实际动手操作,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4)实验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整个班级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做,自己就怎么做;这样做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大力探索适应新时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充分激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方式。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学生实验的问题上也要有所讲究,常可以采取按教学大纲规定必做的分组实验,采用一人一组,总体安排,或分组前,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差异,酌情合理搭配。不管哪类学生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必要时答疑引路。实验报告的书写务必详细,包含总结与本次实验教学相联系的情况,统计好学生实验效果分析,列出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和不足之处。

三、克服物理实验教学后期成果不稳定性

为了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引导或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形式,尝试把课外活动逐步有效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并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后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体会巩固,这样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外活动,通过举行科普专题讲座、技能竞赛等方式,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并深入人心。

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高分低能、有智力没有能力的人有悖于素质提高。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理论工程,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总之,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实验教学反思的研究不少,但行之有效的还不多,许多的新问题都还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切实地抓好促进物理实验教学配套措施,通过广大物理教师共同努力,通过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也必将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我们相信到那时,实验教学的现状将得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篇13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整体发展也很迅速。新课改的推出,适时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物理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感受和想法,希望各位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老师们给予指教和指正。

一、紧扣教材、研究教材,从中发现隐藏的物理规律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核心内容,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的,因此一定要吃透教材,紧扣教材来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教材,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学生要读懂教材,明白各种物理知识,明白教材的编排目的和教学目标等。

作为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理清各种物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好授课内容,备好教案。教案的准备要尽量生动活泼,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喜欢学,认真学。上完课后,可以在教材规定的基础上,布置一定数量的复习要求,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作为学生,一定要读懂教材,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提出自己的疑点和问题,带着这些疑点和问题来上课。此外,课后的练习同样有助于学生思考相关物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倡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与主动性

中学物理教学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解答物理问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和科学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效果的关键。生动活泼、互动积极的课堂气氛,绝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则不可能。如何提高课堂互动呢?笔者认为,课堂互动的前提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核心,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课堂教学实践紧凑,任务繁多,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只有准备充分,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灵活把握,以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互动方面,首先,可以从细小的细节开始,既方便做到,又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进行物理实验,除了教学实验器材外,可以要求学生自带一些小道具,用于实验活动。这样学生自然增强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就活泼了,效果自然会不错。在这方面,只要用心,即使针对枯燥的物理定律,教材中没有实验要求,但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简单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动手参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提问、讨论等,也是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办法。课堂期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方,一定要随时掌握课堂气氛,注意调节气氛,增加新鲜的话题,争取将单调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更有兴趣地学习。比如,讲述力学理论时,教师就可以简单地讲述下牛顿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环境下,进入理论探讨的环节。此外,还可以就某个理论,提出错误的看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甚至可以动手进行试验论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于吃透理论知识,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吃透理解

物理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发挥作用的,只要用心观察,仔细思考,运用所学的简单物理知识,同样可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中学物理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授课外,一定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他们,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动手进行物理实验,以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关于浮力,生活中的各种浮力现象不胜枚举。教师就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浮力现象,然后进行一个讨论会,让大家讨论有关浮力的各种问题,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看哪个学生观察的浮力现象最多,哪个学生解释的最合理最恰当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自然对浮力的知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应试教育之下,不少教师喜欢布置计算类的作业,却忽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容易形成对物理知识的死记硬背,遇到问题只知道生搬硬套,很显然,这是没有从本质上理解透彻理论知识的表现。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物理现象的总结与归纳,物理现象孕育和隐藏着物理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的关系,并且动手去参与这个过程,体验物理学的奥秘和乐趣,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