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复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复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复习计划

篇1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一学期来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 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明确复习范围及重点

范围:必修1与必修4

重点: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三、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掌握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强调作图、解题规范;

2、围绕综合卷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面批,争取提高合格率。

四、复习要点:

掌握各章知识结构和要点、知识点、澄清概念、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归类,解题思路、方法,从解题中对知识加深理解、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课时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紧,按照计划估计要到12月31号才能结束新课,复习时间大约8天左右,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讲评。具体安排如下:

2014年元月1日前结束新课;

2日------6日复习必修1:集合(1天)、函数(2天);

7日------8日复习必修4:三角函数(1天)、平面向量(1天); 9日------10日必修1、4综合训练。

六、复习方法

篇2

二、体会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语法的复习要兼顾句法和词法。句法以掌握五种基本句型为核心,还要复习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在掌握句法的基础上,分析理解词法。词法以动词为重点,掌握正确的时态用法。在复习中要注意理清语法知识脉络,使之系统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再以语法规则指导语言实践,从而提高理解语法概念和规则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则的能力。

三、正确使用交际用语。学习日常交际用语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具备与讲英语的人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首先应能听懂别人所讲的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还应在听别人讲英语时,结合自己所处的场合、情景等,理解对方的大意。在复习中,要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际。

四、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对初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要求,主要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要提高理解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提高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常识和其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常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如精读、略读、选读、速读、带着问题读,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去领悟隐含的意思等。

五、抓好听力训练。要想具备良好的听力,必须靠平时反复训练。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性听力训练,熟悉测试题型。结合听课文原声带、听力训练题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六、强化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背诵典型的范文,大量的习作练习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文章的能力,运用已学词汇进行描写的能力。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阶段训练(XX年3月初-4月底 )

指导思想:按教材内容顺序,抓纲靠本,使学生从零散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

在材料的整体处理及时间分配上,我们拟订在三月初开始着手总复习,抓住课本,从初一开始,初一上下册花一个星期时间复习,从初二内容起两天复习一个单元,重要单词、词组、句子,让学生对照着去复习。同时在课上老师按时态等把语法总结复习一下,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知识分单元编写一些练习讲义给学生加以练习,每个单元出一份练习,主要题型为:词组翻译、选择题、首字母填词、词语释义、词形转换、翻译句子等。。由于针对四月底的口语考试,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要穿行口语的复习辅导,故大概在在四月底可以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坚持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而是利用提问式、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群策群力,互相补充或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各个阶段的知识要点、难点及考点。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发言的权利,有查漏补缺的机会。

2.专项训练(2011年5月初~5月底)

指导思想:在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法专项练习并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提高对各种题型的解题能力。针对中考题形进行分项练习,因此,结合我市的中考题型,对阅读理解、翻译句子、单项选择、对话缺词填空和书面表达等进行专项训练,并把重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点拨上,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各个题型的特点,强化分类练习。

篇3

2.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先尝试回忆课堂笔记内容,再来看笔记。

3.整理公式。重新背一遍并理解。

语文

1.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先尝试回忆课堂笔记内容,再来看笔记。

2.整理老师发下的复习试卷,记录其中错题,难题,并重新做一遍。这些复习卷很重要,你还可以找来去年或前年的考试卷做。重复做卷子里的题目,越熟练越好。

3.熟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4.作文方面可以参考历年作文题目,并尝试写一些作文。

英语

1.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先尝试回忆课堂笔记内容,再来看笔记。

2.单词句子熟背,最好能默。

3.常常拿起课本念句子,要大声念,不怕错。

4.常翻一翻词典,听一听磁带,看一看光盘。

5.整理老师发下的复习试卷,记录其中错题,难题,并重新做一遍。这些复习卷很重要,你还可以找来去年或前年的考试卷给你做。重复做卷子里的题目,越熟练越好。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三科都适用,就是做模拟卷,要常常做,规定时间和评分标准,可谓平时以考试心态多做模拟卷,考试时就能以平常心做考试卷。

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

篇4

    三、正确使用交际用语。学习日常交际用语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具备与讲英语的人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首先应能听懂别人所讲的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还应在听别人讲英语时,结合自己所处的场合、情景等,理解对方的大意。在复习中,要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际。 

    四、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对初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要求,主要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要提高理解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提高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常识和其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常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如精读、略读、选读、速读、带着问题读,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去领悟隐含的意思等。 

    五、抓好听力训练。要想具备良好的听力,必须靠平时反复训练。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性听力训练,熟悉测试题型。结合听课文原声带、听力训练题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六、强化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背诵典型的范文,大量的习作练习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文章的能力,运用已学词汇进行描写的能力。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阶段训练(XX年3月初-4月底 )

指导思想:按教材内容顺序,抓纲靠本,使学生从零散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

在材料的整体处理及时间分配上,我们拟订在三月初开始着手总复习,抓住课本,从初一开始,初一上下册花一个星期时间复习,从初二内容起两天复习一个单元,重要单词、词组、句子,让学生对照着去复习。同时在课上老师按时态等把语法总结复习一下,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知识分单元编写一些练习讲义给学生加以练习,每个单元出一份练习,主要题型为:词组翻译、选择题、首字母填词、词语释义、词形转换、翻译句子等。。由于针对四月底的口语考试,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要穿行口语的复习辅导,故大概在在四月底可以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坚持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而是利用提问式、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群策群力,互相补充或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各个阶段的知识要点、难点及考点。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发言的权利,有查漏补缺的机会。

2.专项训练(2011年5月初~5月底)

   指导思想:在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法专项练习并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提高对各种题型的解题能力。针对中考题形进行分项练习,因此,结合我市的中考题型,对阅读理解、翻译句子、单项选择、对话缺词填空和书面表达等进行专项训练,并把重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点拨上,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各个题型的特点,强化分类练习。

3.模拟训练(2011年6月)

   模拟训练是考前大练兵,是中考前的热身训练阶段。运用一些模拟题,就模拟考试时间、考场要求、答题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应考、应试技巧的训练,反复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篇5

巧:编辑的巧妙之处在于,从教材特点、解题思路、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心理出发,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有助于充分利用时间,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高效掌握和能力的有效形成。众所周知,化学反应是教材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且考查方式也由过去的“重现型”向“综合型”、“理解型”转化,由于该内容纷繁,题型多变,思维抽象,条件隐含,因而成为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从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字母表达式、物质类型、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实例等几个方面总结,讨论完成后还可进一步探讨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常见反应,如:有机物的氧化、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等。

这里由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概念上升到物质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变化,并归纳找出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特例,层层递进,环环加深,不失为一种巧妙的编辑。

深:从内容看,深是指从教材中挖掘出深层问题。从因编辑而产生的问题来看,深是指问题有一定的灵活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才能予以解决;从教学对象来看,深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开朗的灵感,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探索到更深的层次。这样的编辑,既能与中考吻合,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请写出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证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是错误的 。

该题属于结论开放性试题,要求通过寻找一个与结论不同的反例,来错误结论。而寻找这一反例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规律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找出在错误说法中将不同关系联系起来的关键词“一定”“可能”等在何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对具体化学反应的熟悉程度。该题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属类别、元素化合价等知识点揉合在一道题中,真正使学生体会到它们在知识上的联系,在习题编制上的综合性,在思维上的启迪性和深刻性。

篇6

1.问题设计情境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复习课本身就是一种难上的课型,复习的内容已是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过的,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让学生感觉毫无新意,有一种汤剩饭的感觉,易产生学习疲劳,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因此围绕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有效的预习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介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活思维,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1)将问题置于生活情境中,从学生熟知的身边事物入手,设计合理的问题,极容易激发学生解答的欲望,并能使其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化学情感。

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阅读下面有关酒精的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

这样从身边熟知的物质酒精入手,让学生回答有关变化和性质的问题,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并积极思考什么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思考如何判断。这样既巩固了基本概念又激发了思维,而不是简单重复概念的复习。

(2)将问题置于故事或一些事件的情节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化学的神奇和有用,增强探究的欲望,并使其在探讨解答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激活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在我市某地,李老汉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后不幸死亡,孙女士冬天用煤炉取暖也发生了煤气中毒死亡事件。从这两起悲剧来看,请你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李老汉和孙女士死亡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如何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我通过这一事件的陈述,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探讨欲望,迫切想知道结果,能积极参与讨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解决的过程中很自然巩固并掌握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习化学并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感。

(3)将问题置于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问题设计层次化

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教学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以说摸清学情,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预习问题,通过课前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先学,暴露问题,再经过反馈,才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复习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要体现在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先设计几个简单问题,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去解答几问,使其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学习的兴趣。例如:复习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气体的制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相信你会思考:确定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分别要考虑哪些因素?(2)相信你会选择:请你从所给的图示中选择仪器分别组装一套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3)相信你会变通:你还能用哪些仪器代替你刚才组装的装置中的仪器或部分仪器,再组合一套或多套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看谁组装得多。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形成一个有效问题组:(1)解决的是知识基础问题;(2)解决的是初步应用问题;(3)解决的是灵活应变和应用能力问题。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思维的空间,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实现所有同学都有收获,共同提高。

3.问题设计目标化

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是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的检测,是对已学知识再现的一个深层次的检查,也是为后面课堂教学中的教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要求预习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堂教学的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设计,以体现问题的评价功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中的后教指明方向,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确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复习课中减时增效的目标。如上面复习《气体的制取》时设计的三个问题就具有极强的目标性。(1)问就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落实基础问题,展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3)两问就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落实初步应用和灵活应变等能力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这些目标在问题设计中的全面构建,不仅让学生通过问题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而且实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宏伟目标。

4.问题设计实效化

九年级的同学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而且面临着一个升学的压力,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所以有个好的成绩是每一个学生的心愿。教师不仅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而且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应考的义务。在复习阶段,时间短、任务重,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应考,把握学习重点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关键。因此,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指南为纲领,设计实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应试,争取在考试中获取成功。不设计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设计重复低效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预习问题明确复习目标,轻松把握学习重点,形成能力,高效学习。如复习《溶液》内容时,对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问题就不涉及,更多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方面内容。预习问题设计得有侧重,学生的学习就有重点。只要老师把握学情,精心设计,务求实效,就一定能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5.问题设计多样化

复习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很容易让人产生学习的疲劳感,也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更易产生学习情绪的低落,带来低效的复习效果。所以说,应依据学情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将填空式、简答式、习题化的问题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合理的问题,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预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总之,复习课中预习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一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务实求真、精心设计,让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引导和评价的功能,成为学生暴露不足、培养自己思维能力的载体,也让设计的问题成为教师把握学情的载体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航标,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1)表中X值为?摇 ?摇克;

(2)所用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摇 ?摇。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摇 ?摇。

(4)如果该石灰厂煅烧50t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多少吨?

分析:

(1)从表可知,第一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克,说明5克稀盐酸反应掉0.5克的CaCO。同理,第二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只剩1.0克固体,说明又反应掉0.5克的CaCO。依此类推,第四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固体剩余物应为0克,但由于含有杂质,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所以,未反应完的固体剩余物0.3克为2克样品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故X应当为0.3克。

(2)从表中数据可知,所取的30克盐酸过量,在计算其质量分数时应取其实际参加反应的量,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各加入5克的稀盐酸后HCl已全部反应完,所以可以根据第一次或第二次、第三次所用盐酸的量与CaCO反应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HCl的质量,然后求出盐酸的质量分数。

(3)要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先求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此时溶质的质量应为生成的CaCl的质量,在计算质量分数时要注意不溶性杂质、气体等不能作为溶液的成分。

(4)要求50t这种石灰石煅烧可得生石灰多少吨,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出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然后求CO的质量,再用50t减去CO的质量即可。

解:(1)0.3克。

(2)由题可知,5克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0.5克CaCO,设5克盐酸中有HCl的质量为x。

CaCO+2HCl=CaCl+CO+HO

即5g盐酸中含有HCl的质量为0.365g,所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7.3%。

(3)设最终生成的CaCl的质量为y,生成CO的质量为z,

CaCO+2HCl= CaCl+HO+CO

CaCl的质量分数=×100%=6.1%

(4)设煅烧50t这种石灰石生成CO的质量为y。而50t这种石灰石含CaCO的质量为:

50t×=42.5t。

CaCO=CaO+CO

100 44

42.5t y

=y=18.7t

最后生成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50t-18.7t=31.3t。

答:略。

练习:

1.将29.1克由NaCl和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ml的水中(水的密度为1克/ cm3),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4.2%的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加的Na2SO4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摇?摇克。

(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2.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Cl。为了测定废液中CuCl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100克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1)计算废液中CuCl的质量分数;

篇8

第二轮复习要求突出重点,牢固掌握。在总揽教材,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整理消化,抓住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和辅导教材中一再提及,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记忆能力。第二轮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知识掌握不系统、内容混淆互相干扰,解题时应会判断失误,做错题目。这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而是遵循精讲多综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结合。既要教学生解题要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同时又针对历年中考题型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中考题型来看,近年来对听、读、写能力的考查份量逐渐加强。今年听力的考查分数增加到30分,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适量的听力强化练习,不能光顾着对语言的归纳总结而忽视了听的能力的训练。再有从这几年的试题看逐渐加强了对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从动词填空,到看图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增加到四篇)都是从短文的形式出现,这说明了试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大意对其进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几类题型有必要进行专门性的操练。值得一提的是书面表达这是一种新型的试题,因此在第一、二轮复习过程中应该多加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可以要求学生缩写课文大意,写日记,或适当对一些图表进行写作练习。

篇9

复习指的是对前面知识的回顾与巩固,章节复习是对一张内容的回顾巩固,期末复习是对一个学期内容的回顾与巩固,而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它是对整个高中阶段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因此它工作量更大,同样也存在的更大的难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高中复习阶段,学生经历了一个系统性更强、更为深入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只要学生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必然能够对自身的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目前状况下,高中的化学复习课主要存在着概括面广、知识容量大等特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丰富的应对中考的经验,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一定时间之内掌握并巩固有效的知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主要有:复习过程多为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题海战术普遍,重复习题多,效率并不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等。

二、抓住重点,统筹兼顾

在高中化学复习过程中,绝对不能采用“地毯式搜索”的教学,一来,如果对所有知识都做深入讲解,时间必然仓促;二来,这对学生与老师来说,都大大增加了负担,所以这种方法并不提倡。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而基础知识梳理无疑属于重点,在《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与总结,将学生自学与老师讲授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也在这一过程当中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做好如下三点:①多看看教材与经典例题,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②在看教材与经典例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列出相关的知识点,并重点标明知识要点与难点,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搞清楚;③在总结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将梳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获得的经验与体会积极与老师或者学生做交流、沟通。

如果仅仅是掌握了基础知识,这只能证明学生达到了继续深入学习的要求,并不能够说明在中考中就能成功,而且高中复习具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特点。针对上述因素,教师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优化。通过深入学习,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搞清楚,并将之有效的连接起来,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类、整理与综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架构,这样学生复习起来就更为得心应手。

三、理论复习与习题联系的有效结合

众所周知,化学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理论的教学时完全行不通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习题训练,才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但是,习题的训练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训练过少,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如果训练过多,则会降低教学效率,增加学习负担,往往取得相反的效果。因此,在习题训练方面,教师一定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结合,明确告诉学生要训练什么、训练到什么程度、通过训练能够让学生巩固哪些知识点、能够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等。

除此之外,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针对个性的差异,分层次的进行习题训练。对于优等生来说,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顺利完成,并在这一前提之下对难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进行一定幅度的增加;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应当首先夯实基本功,再在此基础之上对习题的难度进行适当提升;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应当进一步加强基本功的训练,选一些起点较低但很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四、基础与提升的有效结合

目前状况下,普遍存在着这一现象:教师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只是就题论题,而不注重知识点的延伸,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能让学生的能力有小幅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对其中的经典例题进行认真筛选,把握经典例题的三个特性:①层次性。例题的选择要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包含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综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②典型性。在选取例题时,既要对知识点覆盖程度进行充分的考虑,有要求例题能够紧密联系教材知识点与考察重点、难点,还应注重一题多解,分类讨论等;③开放探索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探究性的习题,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自主思考,培养嘘声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与试验的有效结合

在现在大多数的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几点问题:学生处于被动,被压抑着学习。教师认为其责任就是传授知识,但是不去理会学生的意识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解题和思维模式,教学不够多面化。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为广大教师所知晓,但是却不会进行运用的,这些就是我们教学上的缺陷。而在作为化学课程来说,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更为注重,所以,我们在进行对学生实验培训也不可以忘记这个责任。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为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培养学生的创兴实践能力发挥大最大效用化,我们必须结合中西教学理念,将传统模式与现在发散性模式更好的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名教师,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实验的存在让这门课程不再感觉到无味,启发性,趣味性可以更好的让他们了解化学这门课程的深层含义,让他们对于学习的热爱加深。

本文主要针对正确处理高中化学总复习中的几个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分别从重点与侧重点的关系、理论学习与习题训练的关系、基础与能力提升的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论述。希望我们的探讨与分析能够给同行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平.正确处理高中化学总复习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 (12)

[2]刘顺秀.高中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 (18)

篇10

复习内容:

1.所有诗词全部会背诵,会默写,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注意诗歌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

2.落实掌握每一课的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

3.将书上所有教读课文内容都过一遍,《课易通》及单元测试卷中的课内语段阅读理解逐个复习。

4.落实好文言文的背诵、翻译及其内容理解。

5.记叙文写作相关技法指导。

复习重点:

1.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与掌握。

2.默写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

3.文言文的翻译。

复习难点:

1.阅读理解的相关答题技巧指导。

2.记叙文写作要围绕中心选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复习策略:

1.主要以课堂复习为主,辅助以适当的习题训练,以此巩固学生需掌握的知识。

2.教会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对于学困生,要多找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4.对于优等生,教师要给予拔高要求,提高优秀率。

5.对于阅读理解,要力求讲练相结合。

6.教师督促学生自觉复习、归纳知识点。

7.作文指导要选取学生作文中的通病进行讲解,个别指导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有事可写,能写完整的一件事。

复习时间安排:

字词复习:2课时

古诗词背诵默写及赏析:2课时

文言文复习:4课时

课内语段精读:3课时

篇11

复习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与提升。初三同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零散,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不清晰,有时仅仅依赖于“灵感的突发”。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改进,我用专题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初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要真正提高专题讨论课的复习效率,教师设计实验专题讨论课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题讨论课的讨论内容设计

第一,专题讨论课的讨论主题能够涵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见表1)

第二,精心设计专题课的讨论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难度适中的“基础型”问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基础型”问题的设计从初三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难度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复习相关化学知识,使用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问题可设计成难度递进的问题组,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所学知识。

(2)设计适度“挑战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但“挑战型”问题出现的时机需要认真考虑设计,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难度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随着思维的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异与同””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见表2)

2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

即使是复习课也要重视讨论内容引入的情境设置。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讨论内容引入时创设研究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讨论,体验化学的魅力。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用“自来水的生产”录像引入课题,以“工厂要从高炉炼铁的尾气中将CO回收利用”引入讨论内容――怎样除去CO中的CO2杂质?

但情境的引入需要注重几个方面:

(1)注重情境的生活性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注重情境的全程性

情境的引入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为了情境引入而引入。并且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的不断进行要不断创设新的情境。

(3)注重情境的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

3 重视专题讨论课的小结环节

(1)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的小结

因为以专题讨论课的形式,使得复习内容比较分散。教师可以用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既可回顾知识,使得复习知识结构清晰,也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归纳梳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课堂实录片断)

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汇报除杂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除去CO中的CO2杂质。第一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装置。第二种方法: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其他组同学是否同意这些除杂方案?大家没有问题要问?都没有?我有问题要问第一组同学,怎么想到这些方法的?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杂质?

[学生] 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发生反应。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杂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可以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层。

[教师]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你们设计方案时思考方向?

[学生]我们主要考虑物质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因为第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时被教师追问,其余各组同学汇报时都会主动汇报解题思路――设计除杂方案的这组物质的类别,有哪些性质,利用性质上的哪些差异来设计方案等等。

(2)重视讨论课所讨论内容解决方案的规律小结

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不同解决方案的“共性”。

例如:在“怎样除去杂质”中,引导学生小结解决除杂提纯问题的规律:

固态混合物质的除杂规律――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和难溶性混合,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若混合物都为可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再用过滤、蒸发方法;若混合物都为难溶性的,将杂质转化为气体或可溶性物质,再用过滤的方法。

气态混合物的除杂规律――将杂质气体用液体或固体吸收

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先根据物理性质考虑物理方法能否解决问题,再根据化学性质考虑化学方法。

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同学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品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

4 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

初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进行讨论活动时,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老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联想、大胆质疑。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是无法估计学生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这是非常正常的。学生提出的很多“答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不完善、比较粗糙,操作性差,或者本身就无法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设计方案除去CO2中的CO杂质时,甚至想到了将混合气体通过血液。我赞扬学生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相联系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然后再顺便提出方案上的小缺陷。教师面对这些“意外”情况,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12

3.复习内容不全面。

4.复习的“度”缺乏把握,有的“度”不够——复习不到位;还有的“度”过分——超度复习。

针对以往的复习计划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地的中考要求,掌握中考检测的目标和重点,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改变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和特征的能力。认识基本测量仪器,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熟悉和理解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及常用的物理常数。了解物理学史的重大发现。

二、复习措施

1.着眼能力,注重“双基”

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将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很好的兼顾选拔功能和学业水平考查功能,在完成高中招生选拔功能的同时,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大众物理”的理念,真正具备了“初中物理”的浓厚味道。

2.注重过程考查

从以前只注重知识结果的考查,转变到现在知识、知识的得出过程、知识的应用并重进行均衡的考查,体现了日常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自然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物理的职责是服务于社会,自然也要与社会紧密相连。试卷时刻彰显着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把学生的一些身边事作为试题的素材,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这样的试题不仅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的实际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

1.知识分块,建立网络

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2.查漏补缺,发散训练

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试题做到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上来,从而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白炽灯,就牵涉到许多物理知识,为什么灯泡内要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氩等气体?灯泡的灯丝为什么要用钨丝制成?灯泡的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功率小的灯泡的灯丝细?等等。(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如: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摩擦和滑轮重,PZ220-40、2.5V、0.3A、正常工作等等。

3.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这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此外,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也考查了其他一些常用方法。如“模型法”,例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此外还有“类比法”、“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观察法”等。

4.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

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5.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四、模拟注意的问题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

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举例。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

3.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

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复习计划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要制定(复习开始之前完成)。

篇13

从教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一、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二、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

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

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

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

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

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

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

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

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