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发国家要在既有国际竞争秩序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规划组织和领导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构成了我国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我国而言,宏观调控能力就是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国际合作措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均衡,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稳健运行的综合掌控能力。
今后15-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以科学发展观基础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党执政兴国能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而且,通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有助于根除体制转轨阶段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与发展信心。因此,研究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挑战
20__年以来的本轮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结构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前几轮的宏观调控相比,当前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历史阶段性的新挑战:
其一是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挑战。众所周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机制正日益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成熟运转,同时传统管制经济的机制在逐步推出,在此背景下,同时出现了诸多“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宏观调控时常面临两难选择。
其二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模式正产生深刻的长远影响,经济信息数量随之剧增,但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失真的信息,这些失真信息传播开来很可能会冲击市场经济秩序,甚至衍生出无法控制的消极经济“蝴蝶”效应。全面、准确、快速国民经济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其三是我国经济的虚拟化的挑战。纵观当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股票交易、债券市场、期货交易、外汇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虚拟经济及房地产半虚拟经济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与20__年GDP相比,我国股票市值占GDP达到57,但是以市场实际可交易的流通市值看,这一比值仅仅为14。专家估计,当前美国的虚拟经济规模是中国的20倍以上,日本的虚拟经济规模也比中国大18倍,这说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空,。但虚拟经济运行具有其独特规律。毋须置疑,我国政府在调控实体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做法,但在调控宏观虚拟经济方面总体来看仍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
其四是资源、生态状况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挑战。当前,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已大多难以完全由国内供应,相当一部分重要自然资源有赖于国际贸易,同时因改革深化各级政府直接调拨资源的能力受限增多,而且,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持、恢复和改善面临着空前大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面临着尖锐的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压力。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将继续扩展,相关的国际经济规范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必然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效应带来了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出台时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势必要和相应的政治外交、国际协调结合起来。
其六是和谐社会目标多元化的挑战。和谐社会是我国中长期战略目标,它囊括了社会、经济、政治、地区、自然生态等多层面的和谐内涵,其目标是多元性的,这就使我国宏观调控已经远远地超过经济总量调控的范围,肩负着调整各项失衡的重任,要求宏观调控在重点关注经济层面目标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它层面的要求。
二、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
1.进一步明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强化其根本的目的性
“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新时期执政兴国的总体要求,一切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切身利益为归宿,尤其是要避免使宏观调控变成某些少数特殊经济利益集团的工具,损害社会弱势大众的基本利益。
2.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统计分析能力,准确地把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增加宏观调控的精确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已难以独自承担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工作,一些重要统计信息不够准确、完整,个别指标与实际情况相比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体系改革,整合工商、税务、海关、金融、行业主管、
司法等部门经济类信息,引进有关国际组织、机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等第三方信息补充、完善。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持续加强人员培训、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基础经济信息的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能力,鼓励各种行业经济组织积极从事行业国内外信息搜集、整理工作,鼓励社会公益性的调查研究工作。3.积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日趋紧密互动,宏观控制政策的研究、制定、落实需要政府越来越多的部门配合,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政出多门,不利于向市场和产业界发出统一的调控信号,造成某些地区或某些产业领域执行困惑,为此,有必要研究和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职能,尤其是金融等虚拟经济管理部门职能,建议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统一宏观调控政策,各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社会中介组织、媒体、公众监督反馈,增强宏观调控的权威性。
4.进一步加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结出适用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逻辑模型,增强宏观调控的可预见性。
政府现有的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对已往的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做出了众所周知的重大贡献,这些部门与宏观调控决策部门保持高效沟通,对国家宏观政策理解全面准确,尤其是在研究国有经济方面占有很多优势资源。但随着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逐步提升,也急需一批官办的或官民合办的或者自愿合作的民间专业研究机构成长壮大,它们既可以反映非公有经济的真实情况和/,!/补充现有宏观经济参谋管理部门工作,也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新的政策视角。另外,还必须加强虚拟经济成长与发展研究。只有建立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宏观决策模型,才能增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也才能增强产业界对宏观调控的可预期性,尽量消除过多的市场波动引起的经济秩序混乱状况和社会经济资源浪费情况。
5.进一步推行上下互动、区域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国民经济与社会规划编制机制,尽快制定出覆盖所有国土的功能综合规划,促经济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引导性。
为了更高效地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在地区间合理配置,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即在制定全国范围内的国土功能规划,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将国家宏观调控最高决策部门由目前的单个产业政策制定甚至单个项目审批的中微观管理中解脱出来,增强宏观调控的宏观指导性。
6.进一步强化具有社会公益性政策传导工具组织发育成长和职能拓展,增强调控的主动性、可逆行和执行力。
市场机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如信用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合作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建立、成长和运作,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理性有序市场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制订和执行,将这些中介组织视同宏观调控的传导工具,无疑可以强化宏观调控的主动性、间接性和可逆性,同时也提高宏观调控的执行力。当前此类组织成长急需破除过多的官办性质,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尽量恢复其应有的民间公益性和自组织性。
7.进一步加强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的重要部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赖于在全球及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分工。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事务,不但有利于国际经济规范的中国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地区化。主动参与合作,既可以减少外部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也可以减轻我国宏观调控对有关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相对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凯主编,《”十一五”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10月第一版
2.林毅夫,20__,《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学动态》20__年第1期
3.课题组,20__,《20__-20__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__年第11期
4.韩文秀,20__,《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提高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经济学动态》20__年第11期
5.王力,张跃文,20__,《金融综合经营、金融体系功能与经济增长》,《财贸经济》20__年第8期
6.王爱俭,陈杰,20__,《中国虚拟经济适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__年第8期
篇2
1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结合
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形,应该使用合理的财政以及货币政策。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面对着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混乱之类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条例,使用恰当的方法,比如紧缩财政政策。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态势,结合市场化方法对经济进行适当的调节,掌控好政策的力度,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于当前出现的流通量较大的现象,可以使用有效的方法,确保流通量的合理转化。降低盲目投资现象的发生几率,同时还可以经由提高利息等措施来降低货币供应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减少国债的发行总数,合理的降低赤字等等一系列措施,以此来优化经济模式,保证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迈进,最终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2认真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的调整财政结构,像是上调财政支出,确保失业者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那些失业员工来讲,政府可以出资对他们开展综合的技术培训,这样就能够提升其专业水平,更好的就业。同时还要进行合理的财政投入工作,形成综合化的教育模式,强化技工的培训力度。同时还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农村多余劳力转移的必然现象,积极的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基础教育工作,做好技术培训。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现提高青年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调节劳动力供给双重目标。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在全社会所有技术性职业工种全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的紧密衔接。
3宏观调控政策吸收并应用全球化模式
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伴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活动的涉外比例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更需要抓住机遇,全力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就是要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加以辅助和导引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上文中讲述到的这种市场的宏观调控方法与以往的计划手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具体的说它是一种指引性的,并非是计划模式时期的指令性。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使得对外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其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以至于我国参与的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中,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掌握和赶超,显然这是由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对这种发挥了较为积极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比较有成效地实现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增长。对于上述提到的这种现象,国家要认真的开展外资引入工作,不断的将产业模式调整,同时还应该控制外企投资,制定恰当的出口条例,将对鼓励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是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浪潮日益加速的时期,我国在贸易和自由化投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
4政府积极引导以实现区域稳定发展
由于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此时的区域经济开始呈现出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我们国家的中西部区域,由于其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与地方财政体制相结合,在强化发展是第一任务的基础理念上,应当全面实施追赶战略,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使得中西部地区之间造成愈演愈烈的经济竞争以及区域内的发展不协调。此时,我们国家的相关机构要认真的控制相关区域的经济活动,降低投资的盲目性,还应该尽最大化的避免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尽最大努力的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要尽量的为此类区域提供一些优惠活动,同时还要强化东部沿海与西部区域的合作力度,此举可以缩减东西部存在的差距。确保资源高度共享,带动经济进步。
篇3
利用司和法律中心组织召开的这次会议,既是年上半年全国土地供应形势分析会,又是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工作的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建设,从而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土地市场信息,方便、快捷地开展土地市场的形势分析,适时、准确地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推进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建设,是当前土地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法律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该系统的运行,对于监管和服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协调性、关联性和现实性很强的工作。徐绍史部长在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要在监管与决策服务上多下功夫;在今年一季度国土资源形势分析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系统运行,争取上半年实现监测监管系统提取数据与纸质数据的统一,最迟在三季度实现通过系统提取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数据直接用于国土资源形势分析。
为了落实部领导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系统建设,进一步做好运行和服务工作,我简要介绍一下当前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工作的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按照部“约束要硬,激励要实,责任要明,监管要严”的工作要求,法律中心以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为主线,以推进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监测分析与供后监管,不断提高服务监管与决策的能力。
(一)加快推进整合,建立统一畅通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为适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需要,按照部领导“健全体系、完善手段、加强监管”,“建立通用、综合的国土资源信息监管平台”的工作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将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与建设用地备案系统合二为一,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网上填报为基本抓手,建立了融供应分析和供后监管为一体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实现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开展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的定期评价分析,为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手段。
(二)加大系统运行的培训与推广,不断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一是突出应用,系统培训。去年年底举办了全国系统应用培训班,对32个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二是加强指导,分类推进。今年初研究制订年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运行方案,明确每月对各省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通报材料报部;配合山东、辽宁、福建、内蒙、北京、河北等有关省市完成系统应用技术培训;就地方系统与监测监管系统的衔接问题,协调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与技术开发单位,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协调解决了中国土地市场网和监测监管系统衔接的有关问题。三是摸清情况,夯实基础。在一季度土地供应形势分析会上,大家对各省进展情况进行了交流,对系统运行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就行了研讨。会上还下发了系统应运行单位的问卷调查,摸清了全国应运行系统的市、县(区),据统计应运行的市县(区)个数为2608个,截止到年6月日,系统已运行单位为2210个,占应运行单位的85%,比一季度提高了53个百分点。四是加强督察,确保落实。在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中,将监测监管的全面运行作为重要的支撑工作,加强了对系统运行的督察;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运行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自查的同时,部署开展实地调研。
总体来看,系统运行呈现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良好局面。我们下发了《开展运行情况检查的通知》和系统应运行单位的问卷,各地及时上报了土地市场监测与监管系统自查报告和应运行单位清单,基本确定了应运行系统的市县个数,初步理清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了分析体系,不断提高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初步构建了“全国-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监测分析体系。总结年以来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的经验,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体系:一是在宏观层次上,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土地市场变化,分季度开展全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分析,为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提供支撑;二是在中观层次上,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加强对重点地区土地市场的监测和监管,及时跟踪改革热点区域土地市场发展,为主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造条件;三是在微观层次上,以重点城市为重点,通过实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实现对城市土地市场的动态掌握,提高应对土地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
(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强化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的成果应用。一是以参与国土资源形势分析为切入点,提升动态监测分析水平。重点通过月报、季报工作,汇总分析全国土地市场的运行情况,特别是对土地供应数量、结构、布局、节奏、价格开展分析,为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提供持续支撑;二是通过监测系统发现土地市场变化较大的地区,适时开展实地调研,去年以来先后对广东、江苏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初步摸清金融危机下工业用地和房地产用地的供应形势和开发利用状况;三是根据部对年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批要求,充分利用监测监管系统,收集整理年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批而未供情况,分析了供地率较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有关意见和建议。该成果受到部高度重视,将监测成果直接用于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之中。下一步部将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作为“双保行动”后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下一步工作的基本考虑
法律中心作为该系统运行的承担单位,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经受着艰巨的多种挑战,因此既需要我们主动作为,大胆开拓,又需要在座各位同志一如既往的鼎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系统的全面运行。按照部领导的有关要求,我们将和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起,及时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力争实现三季度系统运行的全覆盖。同时,为了便于准确了解各地情况,我们将配合利用司开展监测监管系统运行情况的实地调研,督促系统全面运行。
(二)完善工作机制,适时开展监测监管。围绕当前部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开展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是要关注中央4万亿投资落地的情况,分析这类用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开发利用情况;二是要关注重点区域土地市场的发展,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区域改革和发展的情况;三是把握重点行业土地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用地和工业用地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关注土地市场回暖带来正面效果和潜在风险。
篇4
国土资源部就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专门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省厅结合浙江实际对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作了部署、发了文件、搞了试点。为什么要抓这项工作,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依法行政的部门,要依法办事。部长令作为政府规章是整个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23号部长令)已经于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认真贯彻实施这个办法作为我们的重要职责,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列入矿产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应当做好的重要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做的工作,不做就是行政不作为。
(二)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宏观调控的部门。去年,中央明确宏观调控的有两大类,即信贷和土地。土地调控什么?是总量。矿产资源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也是调控总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即大宗矿产资源有多少;二是价格,即大宗矿产品在市场上,包括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格走势。矿产资源开采多了,矿产品就会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开少了,价格就会涨上去。比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家对钨矿生产实行指令性指标,通过限量开采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保护国家利益。如果家底不清,底数没有,政府就不知道该调什么矿种、怎么调。这说明矿产资源储量家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所以,登记统计工作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工作。掌握了数据,心中就有数,制定政策与相关的国土资源规章就有依据,我们就能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价格的变化,制定矿产资源政策,明确鼓励开采、限制开采和禁止开采的矿种,达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目的。
(三)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条件
如果说,矿业权市场建设是整个矿政管理的核心,那么,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业权市场建设核心中的核心。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到年底,全省4824个矿山,4000多个已有偿使用,达到84%,基本实现有偿使用。那么,采矿权构成的要素有哪些?有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第二要素是运用各种勘查手段对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通过主观认识而形成的文字报告和图件、附表;第三要素是依法取得开采权的法律许可文件,即采矿许可证。这三点构成矿业权管理的内容,其中的基础是矿产资源储量。由于矿产资源储量问题,带来采矿权运作的麻烦,在省内已有发生。所以,采矿权市场建设本身要求我们在市场运作管理上必须深化和细化,进一步深化与完善采矿权市场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矿产储量登记工作。
(四)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矿政管理从有序到科学的重要环节
我们整个矿政管理工作,从86年矿法颁布,已近二十年了。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科学。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科学管理矿产资源是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履行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职责的要求。
现在,我们浙江的矿政管理工作正处在从有序走向科学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管理工作本身要科学,资源利用要合理,环境保护要按照生态建设要求达到各项指标。我们不能再搞粗放型的管理。矿产储量管理工作,尤其是储量登记统计工作在整个矿政管理工作中应当是个重要环节。比如,全省开采水泥灰岩的统计数据是4485.3万吨,消耗的资源储量是3185万吨,而同期的水泥产量是7140万吨,按生产1吨水泥需1.2吨石灰岩计算,也就是说生产水泥实际消耗的石灰岩在8000多万吨,但统计数据只有4000多万吨,这样的统计数据能说我们的管理工作科学吗!还有,苍南矾山明矾石矿向省政府报告鸡笼山明矾石矿已开完,要求开采水尾山矿区。水尾山矿区,省政府已经列为保护矿区。我看了文件后就想,首先要对鸡笼山明矾石矿区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将近多万吨的资源储量,只开了几百万吨就没了,到那里去了呢?储量处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后来,专家把数字核算出来了。建筑物压掉了不少,开采丢掉了不少,还有应该采出的没有采。我们将这情况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就说不能批。统计数据不真实、不可靠的现象,还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能看到。矿政管理就是要掌握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利用状况。通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再把统计工作跟上去,动态变化的情况就掌握起来了,管理才有科学依据。所以,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意义很大。各市、县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切实抓好。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按照部35号文件要求,这项工作原则上要在年底以前完成。厅在121号文件中明确,要在年完成。我们的部署与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先进行试点、调查研究,积累经验,再在面上推开登记工作。年要基本完成全省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一)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相关法规、文件已经制定。这一条很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法规、文件和技术要求不明确,操作程序不明确,很难搞。我们根据部的文件,结合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制定了技术标准,明确了相应的要求。这为我们全面推进登记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登记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缙云、湖州、建德、武义四个市、县的试点工作做得不错,总结材料写得很好,试点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在试点阶段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研究思考了许多问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开展登记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
三是采矿权市场的健康发展向我们提出了现实要求。去年,我省的采矿权市场建设基本上实现单轨制运行,甲类、乙类矿产都实行有偿使用,全省采矿权出让金累计已近20亿元。现在我们有不少东西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年,要把完善和深化作为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储量登记工作也是矿业权市场建设客观现实对我们的要求。
四是广大干部对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
所以,召开这次会议,部署这项工作,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条件已经具备。
(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总体要求
年10月底前,完成现有开采矿山企业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及《办法》施行以后(年3月1日以后)已经查明的、残留的、压覆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年12月底前,完成市、县两级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数据库的建设,基本建立与两权管理相衔接的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管理体系;搞好总结,为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进入经常性的矿政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日常工作,现在我们要集中抓《办法》出台前已经形成的矿山占用储量登记工作的到位,通过今年的登记,明年就要进入正常的登记管理。新的采矿权申请,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
(三)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主要环节
根据试点单位的经验,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七个环节:
第一,建立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组织机构。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协调、组织这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在工作机构中要有一、二个懂专业的,如果本市、县局没有懂专业的,可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或地勘单位、中介机构技术干部的作用。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干部不行,工作开展起来有困难。
第二,制定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方案。如何开展登记工作,总体上要有个方案和计划,各市、县在制定工作方案前要很好地调查研究,对本辖区范围内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矿山企业的数量、企业的性质、开采的矿种、采矿发证的权属等要调查清楚,这样编制的工作方案才会有的放矢,工作才不会盲目。
第三,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业务培训。对有关的登记工作人员,包括矿山企业从事这方面的人员要集中起来开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登记工作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要求、登记方法的学习、培训,明确要求。使培训人员明确怎样进行登记,登记需要提交哪些资料,登记书怎么填,登记书中的数据内容怎样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否则,这项工作不做,登记工作质量很难满足要求。培训工作可分层次进行,省里培训市、县登记工作的骨干,市、县直接培训与登记有关的采矿权人。
第四,选择几家矿山开展登记试点。根据试点单位的经验,登记工作在一个市、县可以选几家矿山先登记,不要一下子全面推开,通过选择几家矿山先登记,看看登记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可以,就以此为样板,召开登记工作会议,把工作布置下去。
第五,审查登记资料,确保登记质量。登记过程中对提交的登记资料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要求,还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应当提出补充、完善的具体要求,确保登记工作质量。审查登记资料过程中需要有几个懂专业的人来把关。
第六,登记资料的归档。对登记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登记资料要及时归档,要做到一矿一档。
第七,加强舆论宣传。随着登记工作的展开,宣传工作必须跟上,要广泛宣传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四)搞好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的总结
年底前做好登记工作总结,并为登记工作转入经常性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各市、县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年的工作目标责任,列入今年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三、试点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范围
1、甲类矿产,不论规模大小,一律要登记。
有的人认为,浙江许多甲类矿产的开采矿山规模都很小,资源储量有的连小型都够不上,为什么要登记?我们认为需要登记。其一,浙江甲类矿产的开采矿山,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比较严重。一些小矿的开采,对环境的恢复代价相当大,一些个体矿山开采时留下的环境问题,大家都非常清楚。其二,一些零星分散的小矿,在经济技术条件发生改变后,可能是大矿,可以规模开采。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小矿最好少开或不开。甲类矿产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采矿权的,都要进行登记。你不登记可以,不登记就不要开采了。
有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出资勘查取得采矿权,风险自己承担,为什么还要登记?我们认为需要登记。因为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你取得采矿权,但国家需要掌握、了解资源的情况,这在法理上也是站得住的。
2、乙类矿产,凡是招拍挂出让采矿权的,都要登记。
由于乙类矿产的采矿权出让主体都是政府,有偿出让主要的形式是招拍挂,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建筑用砂石、粘土需要登记,但从采矿权市场的建设来讲,登记是有利的。为什么?采矿权通过招拍挂出让时,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法律地位是清楚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政府出让这个矿区的采矿权,政府的权利是收取出让金、检查监督采矿权人科学合理开采矿产资源;采矿权人的权利是获得一定数量、质量的资源开采权,在采矿过程中得到法律的保护,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我们有个县通过招拍挂出让一个玄武岩石料矿产采矿权,采矿权人花了100多万元取得采矿权,但投入开采后不久,发现矿产资源储量没有原先讲的这么多。这个时候,采矿权人找来了,政府怎么办?类似的现象时有出现。从这一点分析,我们的采矿权市场要健康发展,要防止招拍挂出让中出现类似问题,就必须做地质工作,必须进行矿产资源储量的登记。
对于协议出让的,原则上要登记。具体登记的要求,按采矿权发证权限,由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把握。
(二)关于登记的资料问题
对在采矿权有偿出让过程中已经做过地质工作,并且有地质资料,能满足登记要求的,可不再补做地质工作,直接作为依据进行登记。如果地质资料不能满足登记要求、有缺陷的,再补做一些地质工作,满足要求后进行登记。
新发证的采矿权,一律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登记。
(三)关于地质工作和评审费用的问题
这里,我想讲二句话。一是作为地勘单位和评审中介机构,要做好工作、树立信誉。现在市场已经启动,地勘单位和中介机构要打好品牌,树立形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合理收费,不可以做一锤子买卖。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各县可以在掌握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工作量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集中聘请中介机构评审,降低评审成本、费用。
篇5
一、货币政策的概况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是央行对货币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货币的供应,让信贷数量与利率等方面符合国家特定的目标。央行通过不同的货币政策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当央行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时,是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是为了维持经济的稳步发展。
2.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保证币值的稳定、促进就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的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其目标在逐渐实现,但由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具有冲突性,所以,国家在实行货币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兼顾各个目标,才能获得既定的效果。
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分为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在短期其效应较为显著,但在长期其效应相对微弱。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与控制,从而引起总需求与总收入水平的变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了认可,央行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与控制,最终实现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通过对其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效率、绩效及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存在问题,其制定的目标在理论方面与实际方面将存在差异,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概况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涵义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模式,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目标;央行通过对货币的管理,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或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维护经济的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模式被众多国家所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实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2.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特点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随意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最为注重的便是其最终目标的实现,其在货币调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这会导致其政策的信誉未能引起相应的重视;其二,滞后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进而采取适合的货币政策,致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其三,单一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形式主要有扩张型和紧缩型,其形式具有单一性。
3.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效应是指单位货币政策通过相机抉择,从而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产出、通货膨胀及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同时,它也体现了相机抉择的操作模式对经济的影响。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效应可以分为即时效应与滞后效应。即时效应主要是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当期影响,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发生作用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能及时地发生,所以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即时效应并不显著,它主要是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采用后,在当月、当季或当年末产生的效应。滞后效应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最为显著的效应,同时也是决策者最为关注的,它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经过长期作用所产生的效应,效用的最大化、最小化及其收敛与发散都是决策者所关注的,进而才能根据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效应,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与力度。
三、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基于圣路易斯方程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正向与负向的相机抉择,即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相机抉择政策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对策。由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具体多样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所影响,对产出与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适当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对产出与通货膨胀进行有效地治理,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由于正向与负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不对称的效应。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使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存在不对称效应,其中正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弱,而负向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影响物价,对其调控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圣路易斯方程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影响当期的产出或物价水平,但由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随意性、滞后性等特点,致使当期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并不能影响当期的宏观调控目标,仅能对其有微弱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关系变化表现为正负相间的变化趋势,当经济增长率偏高时,央行采用相机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而与当期的增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当经济增长率过慢时,央行采用相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进而与当期的增长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变化比较频繁,且差距较大,这种关系表现出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非连续性与阶段性,当相机抉择货币政策获得一定的成效时,经济将出现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滞后的逐渐增加,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这一趋势也证明了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进而影响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有效性分析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我国的产出、通货膨胀与汇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可以通过构建VAR模型,进一步分析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有效性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这种现象表示我国货币政策在长期具有中性的效应,其中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影响是突出的,这种现象表示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产出缺口的重要因素。产出缺口的存在说明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经济系统不能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同时,产出缺口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政策对其影响在逐渐增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其影响也在逐渐增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产出缺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长期效应,且影响程度较深。同时,由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表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将极易造成通货膨胀,具有随意性。总之,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汇率失调的影响在长期内是微弱的,但在短期内,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汇率失调的影响较为显著,虽然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变化频率较小,但其具有阶段性、滞后性与非持续性等特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持续操作将使汇率趋于平衡,但增加了汇率在短期内的波动,不利于其稳定性;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在加大汇率波动幅度时,有着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对汇率失调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汇率的波动在长期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化;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逐渐提升,最终将造成汇率的巨大波动,使其波动幅度不断上升。
总之,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率及汇率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影响较大,对汇率的影响偏小;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模式,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对产出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次之,对汇率的影响最为微弱,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影响产出波动、物价波动与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保证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要保证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其具有规则性,在实际的货币供应量方面其增长率应维持在偏大或等于潜在实际产出增长率。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潜在产出增长率具有稳定性,但其也将逐渐发生变化,所以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要具有适当的调整方式。
2.健全汇率稳定机制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要建立健全汇率稳定机制,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的改革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人民币汇率要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人民币汇率要保持浮动,其浮动区间要科学、合理;同时,要对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进行测算,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与结构调整的需求。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的形成要坚持主动性、可控性与渐进性等原则,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健全的汇率机制,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进而减少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其次,要发挥汇率杠杆的作用,完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再次,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和谐的政策氛围;最后,要逐渐提高调控的水平,积极进行外汇管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3.完善央行的独立性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要完善央行的独立性,央行要实现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就要保证其独立性,确定其地位与职责,才能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才能实现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才能利于宏观调控的实行,实现其经济目标,最终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善央行的独立性要明确央行的地位、职能与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具体的、明确的规定,才能促使其独立地运用权力。完善央行的独立性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规定,从而实现其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中较为主要的形式,其相机抉择要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采取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旨在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稳定了人民币汇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效应,利于我国经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使之逐渐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利于我国汇率机制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贾凯威.中国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决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0.
[2]武霞.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规则与相机抉择[D].华南师范大学,2008.
[3]张静宜.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N].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院学报,2013,8(04):13~15.
篇6
针对房地产的价格,消费者在做出投资或置业的决定之前都会通过理性的分析,对此类商品做出一定预测。前景乐观,则付之于行动;悲观,则不予购买。这里,消费者所做出的预测,正好印证了穆斯在《理性预期与波动理论》一文中对理性预期所提出的理论要点: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因而理性预期可以说是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看,房地产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四者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影响消费者理性预期的因素
本文主要是分析对消费者理性预期的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消费者预期的影响,可以根据房地产行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图,得出影响消费者理性预期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
本文具体分析房地产行业参与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对消费者理性预期的影响。
(一) 政府与消费者:宏观调控政策与消费者理性预期
房地产开发的基础是土地,由于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土地出让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房地产的开况。政府针对土地出让所做出的调控政策,成为消费者预测房地产开发量的一个主要依据。而且,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度,远高于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信任。近几年,由于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为了抑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同时引起了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行为(尽管有时候消费者的理性预期与政府的初衷并不相符合)。2004年,土地政策收紧与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及压缩建设用地占农用地的指标,严格控制土地的“闸门”和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的严格实施 ,使土地开发面积和竣工面积增速减缓,导致消费者对土地的升值预期空前高涨,从而激发房地产市场上旺盛的需求。
(二) 金融机构与消费者:金融政策与消费者理性预期
金融机构出台的政策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贷款利率上,因此,房地产贷款态度的变化对房地产的需求变化有相当大的影响,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近几年,银行贷款利率逐年在提高,虽然提升幅度很小,但中国人民银行短期内对利率进行连续调整的行为,加强了消费者对“进入加息周期”的预期和房价调整的预期。部分消费者担心利率会继续提高,增加购房的开支。在经过一阵观望之后,大部分消费者选择提前消费,导致住房需求增加,房价增幅再度上扬。在过去的十年间,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银行贷款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联日趋紧密。
(三)房地产商与消费者:厂商行为与消费者理性预期
“8.13”土地大限之后,房地产商拿地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国家采取了暂停半年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整顿、提高征用土地费用标准等措施。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利率不断上涨,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退出房地产行业。这一道道门槛使得房地产投资热开始下降。这一结果,造成消费者的再度恐慌,从而也再度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上扬。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且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也几度提升,但是,据专家分析,这些政策对真正有实力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影响是很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政策只会使与他们分羹的竞争对手减少,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帮助了他们。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还在逐渐上涨,这也为开发商获取暴利创造了条件,开发商在交易市场上形成价格联盟,共同合谋有价无市的虚假房价交易关系。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消费者被蒙蔽而做出购买的决定,房价也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驱使下,扶摇直上。
(四) 消费者与消费者:从众心理与理性预期
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不仅表现在对低价位商品的消费,也表现在对房地产这种高价位产品的消费上。消费者即使在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银行金融政策的变化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厂商行为变化的情况下,还是不会轻易决定是否购买如此高价位的商品。而只有在大部分消费者都去购买时自己才作决定。可见这种从众心理也是消费者理性预期的影响因素,他的作用不可忽视。
正确引导消费者理性预期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业的宏观监控体系。政府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房地产宏观监控体系,统计房地产投资额、房地产销售量、商品房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等指标,设置专门的机构、委派专门的专家组,结合房地产自身情况和宏观经济环境对房地产的发展状况做出分析和预测。这种宏观监控体系一方面可以使政府随时关注房地产业运行状况,在必要时通过税收政策、土地供应、利率等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房地产行业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引导消费者理性健康消费。
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尽快建立房地产信息制度,引导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逐步使消费者对房价的心理预期恢复正常,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加强对消费者房地产知识培训。近年来,在网络上与电视上的培训方式越来越能为人们所接受。中央电视台十套的“名师大讲堂”就备受大家的喜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房地产知识,如安排定期的“房地产知识讲座”和“房地产现状分析”节目。降低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盲目消费性,培养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这也是有效控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肖秋兰.2005年中国经济最大谜团: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价格[j].市场关注,2005(6)
2.孔煜,魏锋,任宏.调控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政策选择[j].价值理论与实践,2005(6)
3.曹洪.对房地产价格评价指标的几点思考[j].价格天地,2005(8)
篇7
保障性安置房的建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减少现阶段供需矛盾,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保障性安置房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有很多,有直接的、间接的,客观的、主观的等等。因此需要国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位一体”的有效把控。同时注意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把保障性安置房建设中,硬件和软件设施配置好,就一定能够造出让国家、让人民满意的安置房。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保障性安置房的质量控制和监督,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为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
1.1宏观方面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相关制度的建立还很不完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还普遍存在。若放任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将导致建筑市场的混乱,直接危害了保障性安置房的质量控制。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建筑市场的宏观调控。宏观方面,政府应遵循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加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健全良好的建筑市场运行秩序,让工程质量权责分明,努力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宏观调控质量控制体系。
1.2微观方面
微观方面指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具体项目的监督。目前,国家法律对保障性住房质量控制,强调必须实行政府监督。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筑住房的质量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监督的主要内容以一些强制性的参考标准为依据。近些年,随着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微观管理职能的转移,由过去的只监督施工企业变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监督。如,不仅监督施工方,也监督设计、监理、建材企业等等;由过去的政府抽查,变为政府委托专业质量检查机构,对施工行为进行全面的管理、监督。这些做法,对安置房质量的控制,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值得各地政府大力推行和完善。
保障性安置房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手段,大力整治建筑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应克服“不作为”,大力完善相关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建筑企业、监理单位资质的监督;有效落实招、投标制度,制止“分包”“转包”等违法行为的发生;防止某些领导为捞取政治资本,不注意工程施工所面临的客观困难,提前完工为“献礼”等做法。
2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质量的把控
保障性安置房的质量控制和监督,需要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通力协作。
2.1施工单位对质量的把控
保障性安置房的工程施工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专业的综合运用,如图纸设计、水文地理环境、建材、施工器械、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等等。加之住房建设的工程量大,不像生产型企业,有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可以随时随地的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同时,建筑住房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能进行拆卸,不能包修、包退,一旦出现某些质量问题,对企业、发包方都是致命的打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模块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建筑质量。因此,需要施工企业对质量的把控深入骨髓,加强对保障性住房施工过程中每个微小部件的质量管理,最终为国家、为人民建造合格的保障性安置房。
2.2监理单位对质量的把控
保障性安置房进入实际施工阶段后,由谁代表发包方对施工质量进行把控?在我国的做法是由监理单位来完成。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控,监理单位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为发包方和施工方进行信息的传递。但是在我国,监理方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监理市场运行不规范。在监理业务投标中,很多监理企业相互串通,轮流“围标”,监理企业间挂靠现象、转包监理业务时有发生。其二,监理企业内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建筑学知识;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管控不够,缺乏全方位的管控能力。其三,很多监理单位权责不明确,空挂监理人姓名,只见其名不见其人。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时,往往运用各种手段逃避责任,给工程监理善后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
发挥监理单位对保障性安置房施工质量的控制,需要做好如下工作,其一,强化对建筑市场运行管理手段。发包方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发包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招投标法》进行运作,让招投标市场运行规范化,对于胆敢“围标”者,一经发现,将追究其法律责任;严格规范监理单位的手续,必要时,可以在合同中标明,“分包无效、转包违法”,在合同的制定中,明确双发的权力义务,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监理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对于施工方内部设置的监理单位,一经发现,严厉取缔,运用各种手段,维护监理市场的规范化。其二,对于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监理人员的企业,一经发现将取消颁发相关资质;让监理企业真正做到对监理全过程的把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走企业化的运行之路。其三,监理企业要做好企业内部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政府部门在审核监理单位时要严格把控,对于权责不明的监理单位、人数不符合规定建制的监理单位,一经发现严格查处。
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一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中,软件设施的建设,其实就是“人”的建设。因为,一切建筑从图纸到实物,最终工作还是由人来完成的。一切美好的愿望,严格的制度,最终还是由人来落实的。
保障性安置房的发包、施工、监理、验收,工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在与人。因此,对于保障性住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首先,应从思想上加强对员工质量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建筑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观念;客户至上的观念;成本、质量、效益综合控制的观念;其次,加强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评比、创优比赛,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努力培养一丝不苟工作作风、严格执行操作流程的企业员工。最后,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努力解决员工的生活和技术难题,间接为工程质量服务。保证企业信息畅通,组织员工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将质量教育落实到企业施工过程中。努力实现“完工有总结,经验教训可理出”的企业文化。运用综合手段,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和谐社会的建立,“居有其屋”是最基本的目标。“屋”的质量控制,是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手段。保障性安置房的建设对现阶段,缓解国内住房供需矛盾,减少贫富差距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保障性安置房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需要国家、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通力协作,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共同为建设安全可靠的保障性安置房、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8
理论界对企业社会成本的定义已经做了很多探讨,目前国内的学者对此也有了较为明晰的阐述:经济行为人(即这里所指的企业)的一项或一段时期内的几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全部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外部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自己无法承担的部分叫外部成本。本文研究的是政府在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中的角色和作用,因此,重点分析企业的外部成本。
现代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企业社会成本包括的内容较多,众多经济学家根据对企业社会成本各种相关理论,再结合我国企业社会成本相关现实问题简单总结出企业社会成本的主要构成为: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环境成本、产品质量效益成本、公益福利成本。
袁晋芳等人认为社会成本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还有人将社会成本简要地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资源成本、经济运行成本、人力资源成本。
二、政府在降低社会成本中的角色
企业的社会成本源自于外部不经济。当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它时,政府就应当肩负起为公众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使命。政府作为重要的公共部门,企业的社会成本问题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时便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不仅填补了市场失灵的空自,更因其强大的政治权力优势而能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
通常,政府在对待社会成本问题时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采取管制措施,进行直接干顶;第二种是政府以市场为基础,向私人提供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激励;第三种意见认为只要创造市场条件,市场就能自行解决社会成本问题。最后一种解决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显得很困难,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方式。在第一种方式中,政府作为执行主体而存在,而在第二种方式中,政府只是担当调节的角色。
在此过程中,政府也同样存在着失灵的情况,然而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完全垄断校正外部不经济的领域,而应该通过和市场的协调配合,并且在政策上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才能根本解决社会成本问题。这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同时担当执行主体和调节角色,在对企业进行政府规制,适当地用政策干预市场的同时也要以市场为基础,让政策配合市场本身的发展。
三、政府在降低社会成本中的作用
政府在降低社会成本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两个方面具体分析:
1.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这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促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破经济发展中资源瓶颈的限制。(2)加快相关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对于一些可能带来健康危害的工作,除了企业必须尽可能降低生产的危险性外,国家应当颁布有关的法规以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设置相关的技术标准以促使企业提高其工作的安全系数。(3)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在不断的加大环保投资力度、优化环保投资结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的鼓励私人部门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资格局,有效的缓解企业治污资金不足问题。(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失业者、贫困人口,政府应该承担起扶助、救济、指导和培训的职责,通过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安全网”,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
2.政府通过微观调节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协调配合。(1)污染治理市场:实行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通过专门从事环境保护设施运营或污染治理业务的环保企业接受排污单位的委托,进行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或污染物的处理。(2)排污许可证制度:一种新的环境政策,它是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按照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的费用的一套管理制度。(3)污染者负担原则:这是在1972年首次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主要涵义是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4)限期治理制度:排污单位和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放的已有设施由于长期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由政府决定,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四、对政府发挥降低社会成本作用的政策建议
政府在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规制和调节市场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方面,为了获得经济效率,必须消除平均主义泛滥的现象,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力面,应当通过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借助转移支付手段和社会救助体系,对受到损失的社会成员给予适当补偿。
2.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机构。对于在市场经济中受到较多冲击的社会成员和群体,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一技之长的低文化水平和低技能的社会成员,政府应当承担起扶助、救济、指导、培训的职责。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向这部分人提供社会保障,并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提高保障程度,扩大保障范围。
3.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中。让企业及广大公众参与政策选择,参与利益再分配决策,必将提高社会对政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万寿义:解决企业社会成本问题的探讨.会计师,2005年09期
篇9
一、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概念
相关的财务报表和会计报表是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大部分都是来自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它是商业银行以及我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是一个很综合很系统的分析,它一般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和投资活动进行监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
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财务分析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的成熟与完善。人民银行通常利用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财务分析的专门和有效的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分析。它基本的资料就是财务报表,从财务分析的服务对象看,财务分析不仅对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外部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贷款决策、赊销决策等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财务分析工作对于银行业的预测、决策、考核、计划、控制、评价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工作的内容
(一)人民银行监督商业银行的运作
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商业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不断扩大,许多增值性的业务虽然表面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商业银行的运作带来了风险。像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融危机经常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二)为国家的货币政策提供分析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就是国家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制定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时,人民银行就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有利于回收社会上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当经济疲软时,人民银行就会实行扩大的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促进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投融资管理分析
人民银行参与商业银行的投资和融资项目的财务测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动,配合上级制定投资和融资方案,防范金融风险,增加人们投资的信心。
(四)制定财务分析报告
人民银行根据财务管理政策,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投资财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国家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分析支持。
三、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
(一)人民银行对国家宏观政策把握不准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变化,但是有的时候人民银行不能指定有效的财务分析报表,不能给国家经济政策以正确的指导。
(二)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往往过于强调客观因素,对财务的分析不够透彻
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往往过于强调客观因素,注重外部经济的影响,对内部的财务管理认识不清。财务分析大多以数字论数字,未能突出财务分析的重点。
(三)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不高
现行的财务报表一般只能提供过去的某个时期的货币变化,而且商业银行提供到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报表不具有可靠性,人民银行疏于查实,往往造成制定出来的财务报表可靠性不高。
(四)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
财务分析的报告往往很多,特别是会计报表,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有耐心,细心的去审核和总结。抓住重点,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人民银行的财务状况。但是人民银行的工作监督有时候不严,可能会造成财务分析不痛不痒,不能反映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给以后银行的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人民银行财务分析需要改进的措施
(一)财务分析要能反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
财务分析是人民银行财务管理的依据,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财务分析,正确的反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政策进行归类整理。重点的内容重点突出,把每一个时期重点的内容都整理在一起,方便财务的决策。再者财务分析的报表往往都是数字,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对财务报表的数字非常敏感,不能以数字论数字,要着重掌握这个时期财务分析报表的特色,增强财务分析的准确度,真实的反映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这样的银行财务分析报告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二)财务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金融活动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监督和管理
财务分析是人民银行工作的重点,它会反映某个时期的金融活动的趋向,及时的发现一些金融方面的违法犯罪的问题,找出金融活动背后隐藏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给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人民银行全面的,客观、公正的财务分析报告对现代社会金融业的发展是必须的。
(三)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要具有透明性
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是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倡导政务公开,因此,人民银行的财务工作也不要太脱离人民大众,要制定可行的财务分析报告,及时的予以公开,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监督
商业银行是我国存贷款的主要机构,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局,因此,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会直接影响到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商业银行资金不充裕是要向人民银行进行贷款,这就会反映在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报告中。如果从源头上不能保证真实性,那人民银行的财务分析也就没有意义,只是一些虚假的财务信息而已,并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的指导。
(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财务分析的水平
人民银行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对于优秀的人员,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奖励,加强财务分析人员之间的经验的交流,提高他们财务分析的水平。
(六)加强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的信息系统的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系统有利于对财务分析的信息进行方便快捷的处理。东部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但是在西北部很多地区人民银行的分行财务分析不能及时的反映到总行,这就需要加强这些地区的财务分析的信息系统建设。往往一个财务分析报告已经做出了很久了才能反映到总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当时的情况,给总行的财务分析带来很大的困扰性。因此,要加强人民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财务分析实现联网操作,这样便于监督,也便于及时的做出可靠的财务分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人民银行财务分析现状的了解,以及提出进行财务分析的有效措施,来说明进行财务分析的必要性,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控部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贤琳.浅析人民银行财务分析工作[J].武汉金融,2004
[2]张玉琴.试论中央银行会计财务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4-0033-04
2006年,海南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快速增长,但稳定性下降,贷款增幅波动较大,中长期化趋势明显,现金累计净回笼。从市场利率看,商业银行贷款加权利率略有提高。浮动贷款利率比重上升:农村信用社贷款加权利率总体上升,利率上浮贷款的占比占绝对比例;票据贴现加权利率水平持续攀升。总体来看。受2006年年中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影响,2006年海南省信贷运行与宏观调控措施迅速同步,信贷增幅由南到低向下调整,贷款加权利率水平上升。
一、2006年海南省货币信贷运行情况及其特征
(一)各项存款快速增长,稳定性下降
截至2006年12月末,海南省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60.3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年高9.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58.4亿元。同比多增135.5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513.7亿元,同比增长19.9%,比上年高8,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51.6亿元,同比多增120.4亿元。006年人民币存款增长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储蓄存款小幅增长,活期化趋势增强。2006年,因居民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股市行情火爆,居民储蓄存款总体呈现出小幅增长、活期化趋势增强的特征。年初,居民储蓄存款扭转上年末下降态势。增速较高,但进入3月份后,增速稳步回落、小幅波动。全年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24.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13.3亿元。
2.企业存款快速增长,资金交易性活跃。受派生存款增加较多、贷款周转率加快以及企业资金交易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企业存款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企业存款的强劲增长是拉动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市场持续活跃、企业资金参与意愿增强下,企业存款呈现出活期存款增长较多的特征。全年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95.4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8.5亿元。
3,存款稳定性下降。尽管央行上调了人民币存款利率,并且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更大,但在海南省反应并不明显,在资金交易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存款反而呈现明显的活期化趋势,稳定性下降。在全年新增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仅为24.0%,比上年下降38.6个百分点。
(二)贷款增幅波动较大,中长期化趋势明显
截至2006年12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23.3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27.09亿元,同比多增17.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73.8亿元,同比增长13.7%。比上年高1.9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9.5亿元,同比多增14.3亿元。2006年人民币贷款增长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从信贷结构来看。贷款中长期化明显。2006年,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4.7亿元,同比减少21.2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全年共增加114.8亿元,同比多增39.4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量的96.1%,占比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如何针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特点、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控制好中长期贷款,将是今后金融调控的重要着力点。
2.从信贷投向看。新增贷款投向集中度降低,个人消费信贷增长乏力。2006年,尽管新增人民币贷款主要投向仍然是制造业,占比为40.6%,但占比大幅下降,比上年回落了28.0个百分点。新增贷款投向海南省优势产业明显增多,特别是农业和服务业相关产业明显增加,如农、林、牧、渔业贷款新增占比比上年提高了24.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三个行业的新增占比累计比上年提高了28.7%。受紧缩“地根”和“银根”宏观调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6年,个人消费信贷继续延续上年乏力增长态势,自6月份起连续7个月同比负增长。
3.从贷款周转速度看,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2006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72.9亿元,同比增长38.8%;累计收回贷款452.6亿元,同比增长46.8%。贷款周转次数为0.5次,比上年加快0.1次。
4.票据业务发展波动较大,市场利率持续走高。2006年,票据业务成为各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重要工具,使得票据业务发展波动较大。但票据市场总体呈现量增价涨趋势。从票据业务发展各环节看,承兑余额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4.3%,承兑总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5.7%:无论从季度贴现余额还是发生量看,贴现波动都较大:再贴现业务一改前几年的沉寂,全年共发生8643万元。
(三)外汇存款波动性增长,外汇贷款中长期化
截至2006年12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存款余额59696万美元,同比增长20.7%,比年初增加10278万美元,同比多增19136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165919万美元,同比增长9.8%,比年初增加14836万美元,同比多增6198万美元。从存款稳定性看,外汇存款呈波动性增长。从月度增加量看。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从同比增长看,月度波动较大,全年峰值与谷值的差距高达34.91个百分点。截至2006年末,全省新增中长期外汇贷款10625万美元,占全部新增外汇贷款的71.6%,进一步加重了贷款中长期化。
(四)加息效应明显,加权利率有所上升
受两次加息影响,2006年第4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加权利率比第3季度提高38个基点。由于贷款客户定位上的差异,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贷款定价水平差异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低于股份制银行,农信社贷款利率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见表1)。受美联储前期频繁加息和国内美元基准利率上调影响,小额美元存款利率呈上升趋势(见图1)。
二、海南省货币信贷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纵观全年,海南省以控制“土地和信贷”两闸门为主、兼顾其他的配套政策的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明显。在货币信贷领域采取的控制信贷增长和收缩流动性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M2的增速下降,M1的增速上升,
贷款投放得到有效控制,货币市场利率回升,企业资金总体充足。海南省因信贷市场规模较小、信贷资源竞争相对劣势,宏观金融调控政策措施在海南省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信贷运行表现出“慢热快冷”特点。2006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幅以6月份为分水岭,从6月末的峰值19.8%连续下降5个月,增幅下滑至11月末全年最低值,比峰值下降8.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同类指标7.3个百分点,年末,贷款增长出现翘尾现象,增速又上升至13.7%。海南省信贷运行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诸如信贷运行波动较大、贷款中长期化明显以及信贷资产质量控制面临考验等一系列问题。
(一)贷款中长期化非常明显
2006年年中,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压缩流动性强、收益相对低的票据融资以及尽量控制短期贷款增量的方式,来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长。4-12月,全省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净减少16.3亿元,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增加85.6亿元。商业银行的压“短”保“长”行为,使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增大,将加剧商业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错配的矛盾,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管理形成不利影响。如果未来利率继续上升。还可能形成利率风险,恶化银行的财务状况。所以,如何针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特点。控制好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金融调控的重要着力点。
(二)票据业务波动加大,不利于信贷运行平稳增长
2006年,受央行一系列信贷控制政策的影响,票据业务成为各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重要工具,使得票据业务发展波动加大。不利于整个辖区信贷运行平稳增长,也不利于票据业务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如何防范票据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有效地熨平票据增长波动较大导致的信贷运行不平稳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信贷资产质量控制面临考验
由于海南省目前还处在经济规模较小、规模以上和优质企业不多、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大力发展的阶段,在以紧缩“地根”和“银根”调控措施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出台、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双降”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加大,影响到部分资产质量;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势头放缓,并且受加息的影响。部分客户提前还款,加大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部分收入相对低的贷款客户因归还利息的增加导致还款压力的增加,可能影响到贷款按时收回。这些问题预示着银行在2007年房地产信贷资产的风险可能增加,资产质量控制工作将面临考验。
三、2007年保持海南省货币信贷良性运行的对策建议
2007年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金融调控将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其中,相对于汇率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的搭配使用仍将是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方式。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的传导路径短,回收流动性更直接有效,而且引起的振荡较小。2007年。海南省实施“双大”发展战略、构建特色经济结构和活力体制机制的指导方针更为明确,海南省银行业应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经营观念和机制,把握好信贷投放进度,加快机制、市场、产品业务创新,改善银行间的业务合作,拓展中间业务和收入来源,为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支持。
(一)围绕海南省发展战略和构建特色经济结构的目标,创新信贷业务方式。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海南省银行业应把自己的利润和效益目标与海南省发展战略、构建特色经济结构的努力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瞄准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中大企业、大项目的业务需求,也要关注活跃经济和民生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的业务需求,主动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旨在发挥资金、信息和特色能力的银行间合作,提供包括融资、支付结算、委托理财、风险评估、财务咨询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既要支持已有的、成熟的行业和企业,也要发挥优势和能力培育潜在的行业、企业,提高企业治理、财务规范性和经营管理水平,帮助行业、企业建立和巩固市场竞争优势,延长行业、产业链条;既要拓展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潜力,又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尤其要加强跨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的衔接,发挥金融业的综合优势。推动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贷款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海南省银行业应准确理解央行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图,把握好贷款投放的规模和节奏,合理控制贷款投放,防止盲目信贷扩张,确保贷款投放的平稳增长:加强调研分析。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提高判断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和提高自主审贷的能力,树立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期限匹配风险、信用风险等意识,增强优化调整信贷结构自觉性: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控制中长期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家或省需要重点扶持领域和企业产品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各银行应该积极地满足全省有效信贷需求,支持全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积极从总行争取符合信贷政策的项目贷款发放权限和规模。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加快适应社会和谐的信贷产品创新
篇11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不利于工作展开。今年以来,我省各设区市县级发改委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要求先后启动了机构改革工作,原县计委也由“发展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但机构改革后,不少县级发改委在职能整合、人员、经费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机构设置多样。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省、市、县机构的设置不要求与上级机构对应,不搞一刀切的精神,我省县级发改委机构设置出现了多种模式。从机构合并情况看,物价、体改委的并入,信息中心的归口各县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县区物价、体改委已实质并入发改委,信息中心也归口于发改部门,原物价、体改委各项职能也与原计委职能基本融合成为发改委职能;有的县区物价部门并未实质性并入发改委,信息中心的归口,有的县在发改委,有的县在政府办,并入机构各项职能没有有效整合。从运行情况看,机构设置的多样性,上下级部门不对口,在日常工作中增添了很多麻烦,不便于管理,不利于上下级工作衔接。
(2)人少经费紧问题显现。各县发改部门在履行自身行政职能的同时,工作主要围绕县(市、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许多中心工作均由发改部门牵头进行,可谓千头万绪,疲于应付。原计委编制较少,不少县市发改委机构合并后,相应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而人员、经费没有相应增加,经费和人手紧张的问题也就比以往更为突出一些。这次调研的县区在岗人员(含事业编制在岗人员),平均为13人;办公经费如仅从每年财政预算看,多的有十几万,少的只有1.2万元,只有少数县区因项目工作力度大或有其他的政府认可收费来源的因素,经费较为充足。经费的不足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办公条件差也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
2、部分县市发改委作用减弱,职能履行方式创新不足。县级发改委作为全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担负着宏观调控、综合协调、项目管理等重大责任和任务。我省绝大多数县市发改委较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发挥了出大思路、大战略等参谋协调作用,争取了大量国债、各种低息贷款及征地补偿资金、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等,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了大量外来资金,极大地支持了当地建设,踏踏实实地履行了各项职能。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县级发改委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市,工作上确实出现了职能虚化、作用和地位减弱的现象。
(1)部分职能“虚化”。一是宏观调控作用不大。宏观调控是发改委主要职能,但具体到一个县,由于县域空间较小,人口也不多,宏观调控余地很小;二是规划作为宏观调控主要手段力度不强。一方面,县区规划的变动尚没有形成调整机制,随意性较大,规划常成为“纸上规划”,不具备相应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一些县级规划的出台只是按照上级要求的比例测算,做些“数字游戏”,也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战略性;三是牵头协调作用没有显现。发改委作为综合协调部门,协调政府各部门间关系是其职能之一,但一些县市发改委,只是召集单位,业务部门之间关系大都由政府直接协调,发改委在这方面实际作用不大;四是项目监管职能虚设。由于项目资金的调度、项目实施的管理等实质性权利大都不在发改委,一些县市发改委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将项目跑来后,就基本上没发改委的事,项目建设进程如何,建设质量如何,建成后效益如何无从知晓。“事前卒,马后炮”成为这些县市发改委在项目监督方面的真实写照。
(2)开拓创新不足。发改委工作职能转变后,有些县级发改委,对职能变化准备不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原有的职能没有创新履行方式,其效应发挥受到极大限制,对一些法定新职能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对职能转换的不适应导致工作上的迷惘,一些县市发改委士气低落,有的甚至产生县级发改委有没有存在必要的疑问。
二、促进职能转变的好的做法
通过调研,我们在了解到县级发改委存在“虚化、弱化”现象的同时,也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县区针对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工作做得很扎实,且在职能履行方式上有所创新,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职能“弱化”问题,还进一步增强了协调能力,提升了发改部门自身形象。我们认为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措施、好的做法,可供其他县市借鉴、参考。
1、招投标核准制。*年南昌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南昌招标投标统一市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青山湖区发改委根据该区实际情况,对区内工程的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等进行核准,对工程施工招投标活动实施监督,将招投标核准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青山湖区发改委在维护招投标的公正性、节约项目成本的同时,较好地行使了法定监督权,增加了发改部门一项新职能。
2、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保证发改委做好项目工作的必要前提,瑞昌市发改委深谙这一道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项目前期工作做得非常主动。一是能敏锐捕捉国家宏观政策信息,紧紧追踪财政、国债投向;二是能结合本市实际及时准备好相关项目,有的项目甚至提前两年完成咨询论证、可研等相关环节,前期准备较为充足,一旦有争取项目投资机会可立即送上。经过几年实际操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3、项目工程监管措施。项目工程监管是当前发改委职能转变过程中凸现出来的薄弱环节,安义县、进贤县通过工程资金拨付由发改委与财政部门会签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项目监管力度。据了解,两县主要做法是,项目资金到位后必须由分管县领导、发改部门、财政部门负责人签字,才能按工程进度逐步拨付,发改部门掌握着工程监督的主动性。有利于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发挥了发改委应有的作用。
4、量化考核测评。我省大多数县级发改委在行使调控与协调这一职能时没有可供参考的量化标准,履行难度较大。永修县根据年初全县总体部署,将各项任务按照量化、可比性、可操作性、求异性和刚性原则,通过任务分解、量化考核等措施,率先开展了经济目标考评工作,促进了全县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发挥和强化了发改委经济调控和协调各业务部门关系的作用。
三、提高县级发改委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思考
随着发改委职能的转变,发改委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调控方式和手段更为科学合理,县级发改委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机构新职能、新形势新任务的条件下,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进一步探索怎样发挥好部门职能作用,做到虚实结合。既要抓好当前,谋划长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又要进行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做好经济综合管理工作,形成工作上有地位,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局面。
1、抓好当前,谋划长远,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发改委作为经济综合管理、政府参谋部门,出战略、出思路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发挥经济综合管理作用的重要渠道。县级发改委参谋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委、县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的水平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好坏,也关系到发改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近期来,我省县级发改委开展调研工作不多,写出有份量的材料不多,思路少了,声音小了,这也是县级发改委地位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1)要善于“抓大事、议大事、谋大事”,成为县委、县政府政策智囊。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县级发改委要发挥政府智囊作用。一是要把握全县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二是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敏锐抓住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乡村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寻找规律,及时拿出有价值、有份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三是要在谋划当前的基础上,形成调研长效机制,在每一年度、季度组织安排一批有针对性的调研课题,开门做课题,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一批具有超前性思考、长远性谋划、全局性运筹、层次性分析的优秀成果,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2)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规划是发改部门的重要职能,县区发改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县实际,置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大局,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要在认真深入分析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挖掘增长潜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县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前提下,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二是要围绕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这一中心,调整经济结构,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布局生产力。要突出本地特色,大力培植当地支柱产业,做强做优全县经济;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要体现时代性、长远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循环、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规划、计划的指导作用,使规划、计划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
2、创新方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发展改革部门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部门,具有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的职责,尤其是在目前部门职责分工、任务分解、各项工作分别推进的条件下,发改委做好各部门间综合协调工作更是责无旁贷。县级发改委要适应职能转变的要求,创新协调方式,积极探索并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重视发改委协调作用的发挥。
(1)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增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过去的协调主要基于财物分配硬手段上,而新时期的协调则主要基于对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基于发改委宏观调控职能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县级发改委要加强对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发展趋势的跟踪把握,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的问题,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尽早解决问题。
(2)积极探索,学习创新,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近年来,省内外各级发改部门在加强部门间协调工作中,摸索出不少好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协调机制。如上海市宝山区的对重大研究课题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别明确了时间节点和责任单位,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协调推进规划编制;甘肃省以“定期工作协调会”、“现场联合办公”等为主要内容的横向部门之间的改革工作协调制度;以及前面所谈到我省永修县指标量化经验。等等。县级发改委应在全县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协调方式,并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发改委协调职责和协调范围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形成制度,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3、紧抓机遇,突出重点,抓好项目建设。抓好项目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力、积聚发展后劲的客观需要,是党委、政府最关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发改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新形势下,县级发改委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良好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把握发展趋向,通过高质量、强针对性的项目,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1)把握趋势,未雨绸缪,夯实项目建设基础。储备项目、充实项目库是投资建设的源头和关键所在,是项目建设的基础,也是发改委抓好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县级发改委项目库建设十分薄弱,不少县市发改委囿于资金、人员等条件的限制,项目库建设工作严重滞后,特别是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到位,工作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招商引资和争取资金的需要。县级发改委要开拓思路,创造条件,加强项目研究开发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本委经济综合信息资源,抽调专门人员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优势,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项目研究策划方向和重点;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县人才、政策、机制、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组织引导各有关部门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对列入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项目,做好市场调研、产业分析和科学论证,共同参与项目研究与开发。三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形成“申报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补充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滚动发展良性循环机制。四是要重点突出“三并重,四结合”原则,实行重点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开发储备要坚持产业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并重;坚持争取政策性投资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并重;坚持政府主导型项目与市场主导型项目并重;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相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原则,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提高储备项目成熟度。五是要充分发挥信息中心信息化优势,实现与省、市和兄弟县市项目库联网,避免项目雷同化、低级化。
(2)抓好落实,促进转化,抓好项目监管工作。一是要抓好项目监督工作。县级发改委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把关,切实负责,要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要对国拨资金的使用、工程的质量、竣工验收以及项目后评价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稽查,项目监督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县,可由政府发文,发改委牵头,财政、建设、监察、审计等部门参与,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解决好立项、审批、建设、监督等问题。将“谁都管,谁都不管”及发改部门“事前跑,事后找”无力监督转变为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项目竣工,以及对项目的评价等分阶段、全过程有效监督管理。二是要开拓新路,抓好招投标核准工作。目前,不少省市将招投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平级或二级机构),同时,撤消其他专业部门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将各部门的招标投标行政管理和监督职能,统一由县(市)招标投标办行使,招标投标办对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依法核准招标。我省大部分县还没有统一的招投标办,各县发改部门可借鉴好的经验,依法积极牵头做好这一工作,争取开辟出一条履行投资项目监督管理职能的新路。三是要抓好项目上马及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县级发改委加强项目对接落地工作,对外来投资客商要及时主动沟通联络,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对在建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多方协调落实建设条件,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开放协作、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等支撑体系的重点项目,要建立重大项目协调调度机制,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发挥效益。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技术先进适用,可形成产业规模项目;有利于本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的项目;可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项目成果实行适当的资金扶持,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促其转化为现实建设项目。
4、整合职能,练好内功,加强自身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入,县级发改委要充分整合现有职能,发挥职能整体效益;转变工作方法,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学习,增强能力,确确实实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提高地位和作用。
篇12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过于理论化。
《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本科高校,目前也没有相适应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当然也没有专门适合应用技能型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权威教材。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教辅材料,全靠授课教师自己搜集,这样授课的应用性程度就参差不齐,教学没有质量保证。
2.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不高。
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由于以前定位不清,教师缺乏应用性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习惯于理论讲授,习惯于满堂灌,互动式教学不足。而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年轻教师基本上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样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接受的是研究型高校的教学,这种影响对他们来说潜移默化,使他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这样,教师本身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也不是很清楚,比如我国的核算情况,GDP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此外,对应用技能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重科研,比如评职称以及平时的绩效考核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限制了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性教学中。
3.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理论讲授过多,过于注重图形推导、计算题的练习,比如模型IS-LM这部分内容就比较理论化,而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却涉及不多,案例教学不够丰富。由于前后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果前面内容没掌握好,就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这又要求任课教师不得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如果不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就难以理解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曲IS线;不理解曲线,就难以理解由ISIS-LM模型所推导的暗含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决定。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难度大,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宏观经济学》缺乏实用性,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4.教学方式单一。
《宏观经济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不够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较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三、改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1.选择高质量的应用性教材。
教材对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影响,目前,针对高质量的《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材缺乏的现状,教育部应组织教师编写。教育部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应地,也应组织教师编写出与各类高校相适应的权威教材,以对教学质量起到一个基本保障作用。教育部在组织教师编写适用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时候,要多加入案例,尤其是本土化的案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的再版工作,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避免教材内容陈旧。
2.提高教师的应用性教学水平。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重视教师在应用性教学中的作用,要加强应用性教学,就要改变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提高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增加实践机会来提高教师应用性教学的能力。关于教师培训,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公开示范课,组织高校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网络培训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还可以扩大培训范围,又不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另外,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实际的机会,可组织讲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到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去实践一段时间,以了解实际情况,这样讲起课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放自如,有的放矢。
3.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就要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尤为必要。具体到《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十分必要。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关注相关报道及经济热点话题,注重収集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避免教学内容陈旧,所选案例尽量使用比较新的。比如,在讲“乘数效应”时,通过“破窗经济”的故事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把经济理论和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近些年来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情况,并向学生介绍调整的经济背景,2007年我国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0次上调法定准备率,是因为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8%,同CPIGDP比增长11.4%,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通过相关内容的介绍,既紧密联系了实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让学生加深了运用法定准备率工具进行调控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3
二、重点内容
今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范围包括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
(一)围绕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加大重点行业检查力度。一是能源行业。重点关注其财务会计核算、成本盈利水平、职工薪酬分配情况,并对其执行国家财税政策、财政资金使用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进行综合检查。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重点检查保障性住房的成本核算、土地取得、资金链条、分配管理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全面掌握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完成情况。三是粮食行业。重点检查企业执行有关粮食收购和储备政策以及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及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等。
(二)围绕促进财政预算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检查。重点检查其是否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是否存在挪用专项资金、虚假发票等行为,是否存在违规发放津补贴行为。此外,对医院、学校进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要始终与公务卡消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银行账户和“小金库”治理有机结合,与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度较高的问题相结合。
三、重点单位
按照财政部、厅明确的重点行业单位,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以下10家被检查单位:
1、市煤炭产销公司
2、市房地产管理局
3、市佳联房地产有限公司
4、市田家庵粮食储备库
5、市妇幼保健院
6、市第二人民医院
7、淮师附小
8、市第一中学
9、市城市规划技术服务咨询中心
10、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四、组织领导
本年度会计监督工作由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会同会计科组织实施,抽调聘请人才库和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成员名单另附)。
五、方法步骤
(一)业务培训
检查工作实施前组织检查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主要内容:有关法律法规、财务制度、文件和财政检查工作纪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软件的使用技术要领。
(二)程序方法
(1)下达检查通知书(内容的完整性);
(2)检查组在检查现场填制工作底稿:一事一稿,内容填制完整;
(3)按规定提交检查报告:报告包括被查单位基本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事实的认定及法律依据,检查组组长签名;
(4)被检查人对检查报告签署完整的意见或说明;
(5)检查组对被检查人意见或说明的认定;
(6)检查组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公告制度
采取查前名单公示制度,查后公告制度。
(四)结果利用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核实,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取证合法、证据确凿。充分利用检查结论资源,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对典型问题形成典型案例。
(五)汇总上报
2012年9月1日开始进入资料整理、总结、汇总阶段,30日前将检查情况汇总,上报省财政厅。具体报送以下内容:
1、检查总结及检查汇总表;
2、检查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3、检查快报、调研报告、典型案例。
六、时间安排
6月1日至12日检查组人员到岗及培训;
6月13日至8月20日检查组进入现场检查取证,形成检查报告,提交监督局审查;
8月21日至23日监督局认定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
8月24日由检查组对被查人送达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
8月25日至30日为被查人反馈意见期;
9月1日至5日论证被查人对检查结论提出的异议,并出具意见书。
9月6日至29日总结报告、汇总报表、整理资料报省厅。
以上重点检查单位和时间安排,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调整,提前3个工作日予以通知。
七、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