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题工作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写清课题的名称、立项编号、研究经历的时间、从那几个方面对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这部分主要说清楚课题的研究的线索。
2、组建课题小组,说明谁负责和实施研究。
3、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强调思想是灵魂的作用。
4、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采用的方法,这部分简明扼要就行。
5、提炼研究的结果并指出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6、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7、课题变更情况的说明。
简而言之,工作报告就是说清楚谁在什么时间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法获得了研究成果以及说清楚成果的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范文“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xx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XX年1月—XX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xx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xx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 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间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学生课外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维护。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2. 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相套的课题研究,使学习能够进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状态。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以作品、论文,会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用各种会考内容所要求的应用软件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应考能力水平进一步步为营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通过编写适用于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贾新颖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获市级三等奖。
2、优质课、教学设计:丽的教学设计《网页动画》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二等奖;教案《函数运算》获市级三等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获市级教案评比三等奖;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获市级一等奖并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称号。
3、型课例、主题性学习网站:
典型课件《动态幻灯片》获保定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主题性学习网站《信息检索》获三等奖;
4、课件:《计算机硬件组成》在保定cai课件评比中获高中组三等奖;《flash动画制作—符号绘制》、《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础知识》均获奖。
5、在XX会考中取得参考1194人、获a等为539人占参考人数45%,获b等为499人占参考人数42%,获c等为137人占参考人数11%,获d奖 19人占参考人数2%,其中优秀率为98%,不合格率为2%。
6、竞赛获奖情况:在XX年保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教师丽、孙文娇、屈建伟、尹钰、陈笑竹、贾新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王凯军获高中组一等奖、殷跃、罗淼、于颢柏、侯颖、白玉宝获高中组二等奖、邢辰轩、赵晶晶、康举、朱祺龙、董昊铭、李栋、赵乾宇、马龙、景岩柳获高中组三等奖。
四、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更新观念 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曾经作过一次书面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劳技课。在高考指挥棒下团团转的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甚至社会的学子们有多重要。人的主观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要认识这件事很重要并不容易。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在中学中,计算机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
篇2
二、整体规划、逐步实施,推进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内容改革研究实施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的步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地拟订了实验步骤。在具体操作上主要以一个实验阶段为一周期,遵循整体规划,分段实验,全面推进的原则,每阶段侧重一个方面。
(一)研究准备阶段(XX年2月~XX年3月中旬)
1、对学生进行课间操态度调查和分析,撰写并通过课题可行性报告。
2、加强课题宣传和课题实施过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器材等。
3、组建课题组,及时召开课题开题会,做好实验人员分工,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5、收集整理资料。
(二)实验研究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年9月)
本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1)适应性阶段(XX年3月中旬~XX年10月)
(2)整改巩固提高阶段(XX年年3月~2010年5月)
(3)研究成果形成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1、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落实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验过程的管理,定期召开实验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实验有计划、阶段有总结、问题建议改进方案等,把实验任务落实到位。
2、加强实验进程的督导和质量的监控,确保实验预期达到目标。
3、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检验课题研究效果。
5、聘请有关专家、教师进行课间操观摩活动。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0年9月~XX年年11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2、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
3、实验教师撰写论文。
4、申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本校学生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把改革后评价的结果与改革前学生参与课间操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完成课题报告和课题总结,形成较完善的材料。每一个阶段研究工作都根据计划要求有重点、有针对性、易从某个方面突破、早出成效等方面来实施;强调各个方面交叉进行,贯串始终,相互联系,有利于在实验中不断研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探索和构建在新课程标准下,更科学,更实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
三、立足实践,完善调整,逐步推进研究的成效
各种管理方案的建构和操作模式的完善,成效如何,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和分析,用客观事实和数据对研究过程进行检验和调整。XX年起,我们通过了问卷调查、大课间脉搏抽测、组织各层次的比赛,以及学校、县、州、省各种教学和论文的评比,初中三年级初考高体育测试成绩的实践验证,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师生实验反思意见等形式反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此外还想通过县体育教研活动把实验成果逐步推出,征求各校同行对这些成果应用的效果意见,在以上做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工作实际对原方案的某些细节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断充实研究人员和研究的项目和内容。「 1
篇3
最近,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精神强调,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这一精神,技术创新机制应当建立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企业科技创新,市场有需求,企业就有创新。因此,以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须建立如下建议之上:
一是科技计划项目逐步走向市场化。科技部门应有计划地重点扶持关系民生、国家安全、重大基础性研究和赶超世界高新领域的项目,如重大疾病治疗、国家安全技术、航天航海等,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走向市场化,减少计划列项扶持;
二科技经费的分配上,要注重创新成果及其运用效果,对于列入计划的项目,资金要像创新基金项目一样,先拨付70%,实施中加强监管,鉴定验收通过后,再拨所剩的30%。逐步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经费,技术创新过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通过认定是先进成果或评价取得显著应用成效的,不管是否立项,都给予奖励。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认定(鉴定)及其运用效果评价机制。让企业增强成果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有技术创新成果能及时向科技部门申请认定(鉴定)或成果运用效果评价,认定先进以上和评价良好以上的给予一定奖励。
四是技术创新成果及其运用奖励分两块奖励,一块是奖励为科技人员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条件的企业(单位),另一块是奖励参与成果创新及其运用的科技人员。
二、在目前形势下,市、县一级科技创新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哪些地方
1、建立市场决定下的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机制,科技经费要逐步增加到创新成果及其应用的奖励上,更利于推进科技创新。
2、建立合理的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共建研发机构,协同开展创新。
4、建立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5、建立维护技术市场秩序运作机制,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权工作。
三、针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近年来,市级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构架也丰富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有10多种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也在增加,少者1-2万元,多者50—100万元。基于前面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一是建议要增加技术创新成果(包括知识产权)的奖励和成果转化应用效果的奖励项目,无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项目,只要有先进成果和成果转化有显著效果的均可获得成果奖励项目支持。二是建议重点扶持区域重点产业建立研发平台,使企业注重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是建设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所立项目能否至少10万元项目资金,否则几万块一个项目有人情项目之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四、本单位对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需求
1、要增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督促检查各类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科技局与知识产权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需要解决设为一级行政单位的问题(目前编办没批复),同时需要增加人员和办公经费的问题。(目前,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编制12个,但实际在编只有8人,80%人员为60年代出生的,人员老化,影响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2、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长,逐步达到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企业科技投入按销售收入2%的比例逐年提取科技创新资金,为企业储备科技创新资金。
篇4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良种和良法相结合,配套组装玉米2︰2空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种子包衣、等离子处理种子技术、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等农业科技,提高科技集成效应。
二是推广少耕深松耕法。我县属于“雨养农业”区,少耕深松耕法是提高土壤抗蚀抗旱能力的重要而易行的农业措施之一。在实行少耕的同时加入深松措施,加深了耕作层,打破犁底层,提高了土壤渗、蓄水能力,减少了径流冲刷,建立了土壤水库。
三是对于坡度较大的耕地,采取横山起垄,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径流量,增加土壤含水量。
四是推广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是指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能力而进行的科学施肥方法。它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而且还可以减少化肥在土壤的残留,防止土壤污染。
五是改革耕作制度,推广2:2空轮换休闲技术
传统的耕作制度,春秋两季土地时间较长,风蚀水蚀严重,而且耕地得不到休闲恢复,致使耕地地力逐年退化。2:2空轮换休闲技术可在不减少当年产量的前提下,使二分之一的耕地得到休闲恢复,并且有利于秸杆、根茬的还田,是一项极有潜力的耕作技术措施。
技术关键是:(1)要深翻或深松地;(2)施肥总量与正常耕种一样,并要深施;(3)选择早熟耐密优良品种,亩保苗4000株;(4)收获时高留茬,秸秆还田。
配套组装推广玉米2︰2空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种子包衣、等离子处理种子、地膜覆盖、化学除草、少耕深松耕法等技术,通过电视、报刊、现场会、讲师团等形式,将增产集成技术宣传到村、培训到户、指导到田。2019年共举办电视专题讲座3讲,电视报导8条,召开现场3次,开展技术培训班6次,培训技术骨干200人次,培训农民10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2000份。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全面的技术培训,使全县农民及农村干部都了解了增产集成技术的目的、意义和主要技术环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篇5
二、森防改革后成员单位磨合中存在问题
积极响应县森林草原指挥部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教育工作,不定期的督察检查结对认亲农户防火工作,并要求农户思想上要进一步绷紧防灭火工作这根弦,树立防灭火警惕思想,严格按照“十户联保”有效举措,相互监督,相互宣传防火意识,防范未然之时。宣传覆盖率100%。
三、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处置办法)落实情况
篇6
高压客户的业扩报装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就其工作顺序来看,从申请到送电需要八道工序,具体如下:申请用电报装勘测并制定供电方案设计和审核报装工程采买设备和原材料施工检查验收送电。但就目前来看,很多电力企业在此项工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具体如下:一是宣教不到位,导致很多高压客户在申请业扩报装时提供的资料不够详细;二是对于接到的报装申请,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用电现场勘测不及时,也就难以及时有效地制定科学的供电方案;三是工程设计采用的标准不一,选购的设备和原材料缺乏,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验收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最终难以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作为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上述问题[1]。
二、关于提高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策略的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自身在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策略,以一道促进此项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一)申报环节的工作策略探究性的分析
在申报环节,作为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必须公示业扩报装工作的相关事宜,例如工作流程,举报和投诉渠道以及申报应准备的资料等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电力企业,还应设置为电力用户查询的外网电脑,用于查询设计和施工以及设备和材料供应企业等的资质。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由客户确定的用电报装告知制度,确保用电业务告知书得到统一的编制和办理,引导和帮助客户掌握业扩流程,在施行首问负责制度的同时确保限时办结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达到“内转外不转”的目的。
(二)勘测并制定供电方案环节的工作策略
电力企业在接到高压客户报装申请时,应在第一时间和客户取得主动联系,确定勘察事宜,再选派专业人员勘察用电现场,在制定供电方案时,应坚持安全、可靠和经济的原则,与此同时吗,还应认真编制施工技术书,并简要说明业扩工程的技术规范、保护盒运行以及计量等方式,实行统一的会签制,确保客户能及时地拿到供电方案。
(三)设计和审核报装环节的工作策略研究
在设计阶段,应要求设计方结合供电方案和当前的技术条件进行专业化的设计,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供电方案实施的质量,若客户提供了设计图纸,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采取多方会审制,将图纸设计存在的不足全部告知客户,既能有效避免因图纸传签造成的弊端,还能为客户的图纸审核节省大量的时间。
(四)采买环节的工作策略探究性的分析
在采买环节,电力企业应要求客户从具有较高技术、较好服务和运营状态佳以及信誉良好的企业进行购买设备和原材料,这些设备和原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安全用电和报装工作成成效高低,尤其是当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时,一旦引导线路故障,还会对广大电力客户用电产生影响。
(五)施工、检查、验收环节的工作策略
在施工之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召开由客户、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电企业等各方组成的业扩工程协调会,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进行,对每一道施工环节进行检查,检查之后由业主检查确认,最后再对报装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方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从而为送电奠定基础。
(六)送电环节的工作策略探究性的分析
客户业扩工程送电后的供电服务方面供电企业对送电后的客户做好客户回访,电力客户服务热线95598应对业扩项目进行回访,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分级进行抽查回访,及时处理客户反馈意见,定期开展服务质量分析,通过总结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客户业扩工程打造成“阳光业扩”。从而确保送电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确保此项工作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2]。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提高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电力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认真分析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各环节的质量,以从根本上确保此项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障用户的用电权益,最终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保仓.浅谈提高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的策略[J].科技风,2011,19:40.
篇7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然滞后。过去,尽管在工作中也有工作中心和监管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感觉有些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今后干什么,怎么干。认识不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质监工作的职责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工作标准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有的同志质量服务意识树得不牢,只讲监管,不重服务,思想观念的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质量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不适应,需要加以修订。如《计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亟需加以修订完善。
三是质监工作人员素质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知识能力仍然偏低。工作人员中存在知识和技能欠缺的问题,现代知识和技能欠缺,有的同志不会使用电脑帮助查巡资料,一些年轻同志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专业知识不足。一些同志到企业去,因为对现代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看不明白,更不用说看出问题来。还存在知识老化等许多问题。
四是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比如,目前质监工作普遍实行了巡查制度,但是巡查内容、巡查方法等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有的巡查仅限于检查一下是否有,而不会通过巡查发现了解市场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产品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深层次问题。还存在各业务科室只检查各自的业务范围,造成重复检查状况。
五是信息化建设存在差距。近年来,尽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特种设备登记注册、计量器具等基础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使静态的数据动起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上,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上差距还较大。
二、当前推进工作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和质量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切实转变监管执法理念,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前提,促使质监工作职能到位,树立良好监管形象的重要机遇。当前,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清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质监局的要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服务科学发展;更新质监工作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坚决克服以管理者自居的思想观念,改变我管你服的监管模式;更新执法理念,依法履行职责,明确对每个监管对象要监管什么,如何监管,如何考核,如何问责;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理念的更新,实现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水平、达到高质量的服务目标。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执法能力。这是实现"转变"的根本保障。质监干部是质监执法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工作,必须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在质监系统开展大规模的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使广大质监干部向会监管、会执法、会服务、会维权转型,不断提高质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量技术监督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
三是创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执法效能。这是实现“转变”的关键。要明确监管不等于罚款,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包括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执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规范是前提,是第一位的;监督是中间环节,是不可缺位的;执法是最终环节。因此,在监管中,要本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轻微违法行为,重在规范,而非动辄罚款;对损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冒伪劣等严重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行政指导、行政约见、事后回访等制度。要整合质监执法资源,确保质监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质监执法工作体系,把监管任务、巡查内容等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探索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方式,确保质量技术监督各项工作监管到位。
四是加快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做好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建设,加强内部的数据互联互通工作。要依托金质工程,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效能;要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平台,提高打击违法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治理工作中的运用,实现执法办案系统与监管系统的关联和互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质监执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质监工作的深入开展
坚持提高质监监管效能和提高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服务效能相结合,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技术监督既是市场监管执法机关,又是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鼓励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质监系统监管职能,在新形势下要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加强监管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紧扣服务发展重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发挥经济监管作用,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规范涉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登记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大力推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服务承诺制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方便服务对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篇8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然滞后。过去,尽管在工作中也有工作中心和监管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感觉有些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今后干什么,怎么干。认识不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质监工作的职责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工作标准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有的同志质量服务意识树得不牢,只讲监管,不重服务,思想观念的滞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质量监管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是有关法律法规不适应,需要加以修订。如《计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亟需加以修订完善。
三是质监工作人员素质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知识能力仍然偏低。工作人员中存在知识和技能欠缺的问题,现代知识和技能欠缺,有的同志不会使用电脑帮助查巡资料,一些年轻同志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专业知识不足。一些同志到企业去,因为对现代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看不明白,更不用说看出问题来。还存在知识老化等许多问题。
四是监管方式方法不适应。比如,目前质监工作普遍实行了巡查制度,但是巡查内容、巡查方法等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有的巡查仅限于检查一下是否有,而不会通过巡查发现了解市场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产品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深层次问题。还存在各业务科室只检查各自的业务范围,造成重复检查状况。
五是信息化建设存在差距。近年来,尽管都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特种设备登记注册、计量器具等基础数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使静态的数据动起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上,效果还不理想,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上差距还较大。
二、当前推进工作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执法效能和质量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切实转变监管执法理念,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前提,促使质监工作职能到位,树立良好监管形象的重要机遇。当前,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着力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清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自治区质监局的要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服务科学发展;更新质监工作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坚决克服以管理者自居的思想观念,改变我管你服的监管模式;更新执法理念,依法履行职责,明确对每个监管对象要监管什么,如何监管,如何考核,如何问责;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理念的更新,实现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水平、达到高质量的服务目标。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执法能力。这是实现"转变"的根本保障。质监干部是质监执法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做好新形势下的质量技术监督执法工作,必须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在质监系统开展大规模的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使广大质监干部向会监管、会执法、会服务、会维权转型,不断提高质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量技术监督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
三是创新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执法效能。这是实现“转变”的关键。要明确监管不等于罚款,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包括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执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规范是前提,是第一位的;监督是中间环节,是不可缺位的;执法是最终环节。因此,在监管中,要本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对轻微违法行为,重在规范,而非动辄罚款;对损害群众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制售假冒伪劣等严重违法行为,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行政指导、行政约见、事后回访等制度。要整合质监执法资源,确保质监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质监执法工作体系,把监管任务、巡查内容等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探索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方式,确保质量技术监督各项工作监管到位。
四是加快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做好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建设,加强内部的数据互联互通工作。要依托金质工程,提高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效能;要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平台,提高打击违法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治理工作中的运用,实现执法办案系统与监管系统的关联和互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质监执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积极推进质监工作的深入开展
坚持提高质监监管效能和提高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服务效能相结合,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技术监督既是市场监管执法机关,又是经济发展的服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务院鼓励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促进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质量、标准、计量和特种设备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质监系统监管职能,在新形势下要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加强监管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的目的。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紧扣服务发展重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篇9
会议要求,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要把握工作规律,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一要坚持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中准确定位
坚持服务大局,就要自觉在大局下谋划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镇化加速推进、人口老龄化高峰不断迫近的重要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影响,顺应形势的变化,敢于直面挑战,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及时跟进,顺势而为,适时地调整相关政策。无论是研究工作思路,还是制定政策措施、抓工作落实,都要放在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去推进,保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正确方向。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服务大局,就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就党和政府工作全局来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局部;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全局来说,地方是局部。各地出台涉及利益调整、有可能引发攀比的政策,要事先同厅里沟通,做到局部利益服务全局利益。强调局部服务全局,并不是不要考虑局部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把握“人”在我们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排一排,把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理一理,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上,主动创造条件,争取每年解决几个问题,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切实解决制约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加强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要以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快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要坚持公平正义,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维护公平,就要把公平的理念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全过程。随着劳动者权益意识和平等意识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公平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更加牢固地树立公平理念,将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无论是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还是推进工作落实、开展公共服务,都必须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考量,朝着有利于促进公平的方向去推进。
坚持维护公平,就要抓住制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制度更带有根本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体现公平,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做到公平,以制度促进公平,以制度维护公平。制定政策要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的发展差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使地区间、群体间的利益大体平衡。要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给人以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人以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坚持维护公平,就要妥善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强调公平不是说可以忽视效率,而是要更加注重以公平促进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制度、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过程中,既要注重公平原则,也要注重效率目标,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充分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我们还要坚持立足国情、区情,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为,防止超越阶段,防止不切实际,防止吊高胃口。
四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内在联系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这条工作主线彰显了“人”在我们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我们部门最主要的职责,集中体现了我们的工作规律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工作方法。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更加繁重,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必须继续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把民生工作、人才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此总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全局。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兼顾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其中,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完善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等4项任务,是重中之重。突出重点不是说其他工作不重要,抓重点的同时要善于学会“弹钢琴”,各项工作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坚持统筹兼顾,就要努力做好政策的衔接平衡。出台每一项政策,都要注意平衡性。在纵向上要瞻前顾后,与原有政策相衔接,与发展趋势相一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横向上要注意兼顾左右,做到与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与同类人员及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特别是涉及待遇类的政策,更要把握好政策之间的衔接,避免因政策前后冲突或相互失衡而产生新的矛盾和攀比。
五要坚持改革创新,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就要继续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改革难题,需要有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的勇气,更需要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毫不动摇地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务求取得实效。
篇10
其中市政公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委托书为依据,在充分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论证,通过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较,提出推荐建设方案。其编写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类内容:
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该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
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若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研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
在几年的工作时间中,参与了多项市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其中既有单项路桥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又有多项工程打捆立项的综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不断的学结,得出一些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熟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内容和规范
要写好一本可研,首要条件是熟悉可研文件的规范编制格式和主要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相关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作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这个项目工作起点,也是今后会一系列工作的出发点,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在编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文件格式要求,不能缺少章节,影响可研文件的完整性。
2.作好充分的前期资料调查、熟悉工程概况
可研文件的前几章节,分别是概述、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交通量预测等。因此,作为可研编制人员,从工程项目立项开始,就应该全程跟进了解,亲自参与踏查现场和项目方案的研究论证,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作到全面了解,熟悉项目的建设背景、明确建设必要性以及其他相关情况。掌握了这些情况之后,才能在编制过程中作到有的放矢,从而避免“照葫芦画瓢”的情况。但是由于市政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往往是由设计者负责可研编制工作,甚至可研编制和初步设计工作同步推进,这种情况的好处是工程方案技术方面的内容比较充足,论述充分,但缺点是时间紧、任务急,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匆忙提笔,在很短的时间内应付交差,由于不是咨询工程专业人员,编制过程中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许多章节生搬硬凑,套话连篇,与工程实际风马牛不相及,从而影响了可研文件的准确性。尤其是交通量分析预测,是可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项目建设意义和可实施性的重要依据,交通量调查分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许多项目由于立项匆忙,缺乏不要的交通量调查分析,直接导致可研文件与交通量预测分析脱节,缺乏论证依据。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尽量保证可研文件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要求编制人员必须尽可能多的收集前期资料,作到数据翔实可靠,有理有据,避免使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
3.工程方案是可研报告的精华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对于工程方案的论证分析的章节,是整个可研报告的重中之重。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做宏观的分析,又要做微观的分析。尤其对于重大工程项目,要对多个工程方案进行比选论证,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设计规范,结合前期调查以及工程项目在路网中的位置,选取合理的设计指标,拿出相应的工程设计方案,同时完善配套工程方案设计,如果有必要的情况下也要进行方案比选。对于主体工程,应该从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工程造价等几方面入手,逐条分析出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优中选优,最终推荐出最为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保证可研报告的权威性。
篇11
要把握制度体系的核心点,关键是在制度之中能体现核心要素选干部。一是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构成的基本标准。德为先是思想基础,能为上是工作基础,学为重是素质基础。二是实际履历、个人情况、岗位需求构成的条件标准。真正注重实际工作表现,并与个人学识修养、岗位结构搭配相兼顾。三是群众认同、干部认同、上级认同构成的工作标准。能够将群众拥护和组织信任的人选出来。中央对干部选任有总体要求和《干部选任的条例》,需要在实践中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加以落实,但必须准确掌握其核心要素。
要把握制度运行的主要线,关键是在制度之中能体现规范环节选干部。一是制度体系的程序节点之间是连贯的。干部的选任,从群众测评、自荐和推荐、考试答辩、公推或竞聘,到组织考察、纪委反馈、差额票决、公示任用、廉政谈话等,必须保证确定的流程线都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二是制度体系的主线是清晰的。如群众测评有分析,体现科学定性和定量;选任方式要公开,尽可能让大多数群众都能知晓;组织考察应全面,能够真实反映被考察者德、能、勤、绩、廉的情况、担任干部的适合度以及个人特质;会议决策需民主,党委在选任干部中实行差额考察和差额票决制等。
要把握制度覆盖的主要面,关键是在制度中能体现科学机制选干部。一是选人用人的工作机制有不同的层次。在总体要求上,制定既符合中央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的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方案;在选拔方式上,采取进一步扩大竞争上岗范围和公开招聘的措施;在选任程序上,规范民主推荐、考评答辩、差额考察、纪委函复、任前公示、票决确定等要求。二是选人用人的机制有较宽的覆盖面。要完善干部在岗的学习培训制度,落实干部试用期、回避、报告事项、廉政谈话制度,落实干部履行职责的常态化考评机制,建立后备干部的培养机制。三是监督的配套机制。严格执行“一报告两评议”,做好干部述职述廉、离任审计等,将4项监督落到实处,并建立纪检、审计、财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商机制,加强干部常态化监督。
只有按照中央要求,并将各个单位具体实施的方法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才能打牢选人用人的工作基础。
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这一根本
做好选人用人工作,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形成正确导向,匡正选人用人的风气。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制度和机制解决“怎样选人,选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选好人既要在制度层面保证选人的要求,也要在实际做法中体现选人的作风。中央提出,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有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从干部角度讲,能够激励干部,让其工作感到舒畅;从群众角度讲,有利于增加群众对组织部门的信任和对干部的支持。在实践中要把握好5点:一是制度和机制要确保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干部选任原则,通过民主推荐、竞聘上岗、公开选拔、群众参与等方式,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范围,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摸得准、看得准、选得准。二是工作方法要确保选人用人的民意基础。让群众知情、参与,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到选人用人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民意测评,让民意反映干部的德才,让群众评价干部的政绩,将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作为干部履职评价的主要依据,作为选人用人的依据。三是监督体系要确保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领导干部的提名权要有制度,组织、纪委部门要加强经常性沟通,确保投机者选不上以及防止干部带病上岗,严肃处理跑官、要官和拉票贿选行为。四是岗位任职中要体现干部的轮岗交流。干部轮岗交流,反映在高风险岗位规避、多岗位锻炼、干部的合理调整等几个方面。要注意把群众反映好、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硬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也要注意与长期在弱势岗位工作的干部加强交流。五是组织干部自身要行得正。要思想上讲党性、工作上重品行、行为上作表率,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敢于坚持原则,真实反映情况,勇于抵制不正之风。
干部选任的导向,是群众和干部评价满意度的风向标,只有在选人用人的实际工作中,最大程度地依靠群众,才能风清气正,做到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篇12
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车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下:
二、高职机动车保险实务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的分析
(一)就业岗位。高职机动车保险实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保险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汽车整车经销(4S)店、汽车租赁公司、汽车维修服务企业、旧机动车交易中心等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保险原理、汽车基础知识、事故车查勘与定损等方面的知识,在保险营销、保险核保、查勘定损、核价核损等岗位进行机动车保险、机动车估价、车辆损坏鉴定、交通事故核赔的“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二)职业能力。将机动车保险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从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阐述。
工作项目一:保险营销。包括三个工作任务:保险展业、保险核保和保险出单。保险展业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够全面理解汽车保险的四大原则并向客户做出解释和说明;能够准确清楚的向顾客解释机动车辆保险的条款和费率;能识别汽车的风险,根据投保人的实际需求,确定投保方案,试算保险费;能根据投保单要素填写规则正确指导客户填写投保单;能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基础费率表》和《道路交通事故相联系的浮动费率》进行机动车交强险的保费计算;会计算机动车商业险的保费;会出具保单。保险核保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根据投保单的内容对保险标的的各种风险情况加以审核与评估,决定是否接受投保或者是否有条件的接受投保;能根据投保单上所列的车辆情况和保险公司的机动车辆保险费率,审核保险费率计算是否正确;能与投保人确认合同内容并正式签署合同。保险出单对应的职业能力有:会根据投保人投保的险种不同使用不同的保险单;会出具保单。
工作项目二:接报案调度。包括二个工作任务:接报案和调度。接报案对应的职业能力有:会进行保险公司理赔系统操作,在系统中查找保单、核实客户身份;会详细询问并在系统中录入报案信息;会根据报案损失情况,正确选择报案类型、受理意见,生成报案号。调度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初步判断案件是否构成保险责任;能在对案件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安排适当的查勘定损人员;能合理预计查勘定损的时间。
工作项目三:查勘定损。包括二个工作任务查勘和定损。查勘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协助客户及有关人员处理现场;能进行保单信息、行驶证的核对;能查看有关痕迹和物证,分析事故原因;能运用相机对事故现场及受损车辆损失情况进行拍照、记录;能根据事故相关信息填写现场查勘报告。定损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对事故损失进行调查和取证;能确定事故车辆的损失项目和损失程度;能确定事故车辆的更换项目和维修项目;能核定事故车辆的维修费用;能熟练所操作专业定损软件;会缮制保险定损单。
工作项目四:核价核损。包括二个工作任务:核价和核损。核价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采集汽车零部件价格;能对报价进行核价。核损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判断事故的真实性;能核定更换项目、维修项目、修复费用、施救费等;能确定物损赔偿费用。
工作项目五:理算。包括一个工作任务:理算。理算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收集审核理赔单证;能对赔案赔款进行理算。
工作项目六:核赔。包括一个工作任务:核赔。核赔对应的职业能力有:能审核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能审核事故的真实性;能审核事故损失;能审核理赔单证;能审核理算;能审核赔款支付。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机动车保险实务专业从培养目标出发,以职业素质与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紧密联系保险公司、保险公估公司、汽车销售、汽车维修等相关企事业,面向机动车保险,机动车理赔、机动车评估等三个职业岗位群,对机动车保险营销,核保,事故现场查勘定损,核价核赔等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在系统分析完成各项任务必备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机动车保险和理赔等职业核心能力。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贯彻高职教育“理论够用”和知识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原则进行课程整合,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搭建教学体系,构建如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四、问题与思考
(一)校企合作是关键。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解决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的课程岗位针对性,使得课程体系适宜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此项工作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只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进行。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前提。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前提。
(三)系统化设计是基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其工作任务内涵是系统工程,各具特点。深入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宗水.关于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6(29).
[2] 朱启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篇13
国家环保总局:我国资源和环境已近极限环境难题对科技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本报北京11月15日电 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城市环保局(厅)主管科技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参加了会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万元GDP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粗放式发展还导致污染加剧,目前,COD排放总量达1400-1500万吨,接近排放最大允许量的两倍。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900-2000万吨,远远超出大气达标的1200万吨。城市垃圾每年接近1.4亿吨,处理率仅54.2%,无害处理率更低等。
王玉庆表示除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烟尘、二氧化硫、水黑臭污染外,机动车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城市化学烟雾,外来物种入侵等新环境问题在我国也不断显现。我国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相互作用格局,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包括科技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措施,对环境科技工作提出非常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