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职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创业就业教育中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存在不足创业就业教育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十分缺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而实际操作偏少,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这样的讲授,即使师生积极性高,往往实际成功率也不高。实践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能力,但与现实创业距离较大,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市场化的实战环境。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多项因素———自我定位+职业目标+时间(短期、中期、长期)+提升途径,具体包括了准职业人的自我判断、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度等构成的有机整体。1990年,安妮•罗伊博士首次提出了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12个因素,可分解为四个不同类别,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外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具体可见表1。尤其是属于主观因素的兴趣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外来的熏陶与引导来产生影响,包括个人客观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等,同样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左右[2]。因此,在这一成长阶段,在成人和成材方面,学校教育影响深远,将会推动或阻滞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的特征是差异性、变化性、阶段性、互动性、整合性以及操作性,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周密地预测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性因素,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行为时间和操作方法,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3]。而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电话家访、面谈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科学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分析自身的实际条件,避免好高骛远。对照社会就业环境及其变化仔细分析,认识自己的目标与不足,及时弥补,确定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创业方向。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规划的一个更具发展与挑战的职业选择。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在理论、实践、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二者均强调在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教育,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技能优势,进行创业方向的设计。因此,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两者之间必须相互借鉴、有机结合。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育的实践
(一)我校创业教育组织落实情况
作为省建设厅下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对初中生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采用“2+2”或“3+2”方式,把中职职业训练与成人大专的教学衔接,提升学历层次。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平台,提升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培养施工企业一线的“五大员”。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小型项目管理师、项目经理,国家级一二级建造师等,职业教育完全实现了专业上的全覆盖和管理实训的全程衔接。教学组织上,在文化课教学完成后,穿行专业教育课,实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及实践训练的无缝对接,增加创业教育类课程以及相关活动与训练,扩展就业创业的渠道,实现土建施工、交通施工及管理、燃气输配、水电管道暖空安装维修、物业管理等领域的就业创业。
(二)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方案
国外创业教育的普遍性值得学习借鉴。美国有超过1800所学院、大学和社区学院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至少有30个州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创业教育,至少有8个州已经通过立法要求各职业学校必须开展此项教育。因此,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储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情商[4]。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我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开展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传授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投入产出。
(三)阶梯式的创业教育课程组织方式
阶梯式课程开发就是按照学生年龄、年级、学历层次、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将学生学习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灵活组合,由浅入深,根据发展对象的需要来增减有关内容。通过设置课程以及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规划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课程以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明确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到中年级一直到高年级阶段,因此,创业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按阶梯式进行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达到职业能力要求,逐级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资格与能力,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各个阶段的实训,具备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与重组的摸索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养成爱岗敬业、创优创新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爱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形成从创业理论教育到创业实践扶持、乃至打造社会化系统化的“创业链”的系统工程。
(四)创业课程内容的复合教学方法
按照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研究,社会分工导致专业化,每个劳动者只能掌握被分工分割出来的一小部分人类知识。从“知识经济”或“创新驱动经济”的角度,知识型创业的本质就是辨识、开发和市场化“知识互补性”的经济行为。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技术应用及产品开发的关联度要高,周期性缩短。不同知识学科之间往往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围绕“教”“学”“练”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来设计课程,以3∶3∶4的比例来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认识实习操作的重要性,提高考核信度。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和实训的组织中要突出体现知识或技能的互补性。
篇2
1.是时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更进一步说,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没有针对各个职业领域进行划分。这就导致我国虽然拥有较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无法快速胜任相应的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专业的本领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需要具有相应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要能够在相应的职业领域里发挥职能,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高职英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培养具有能够针对某个职业领域的专业英语人才。
2.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这一理念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的规模,也涵盖了更多的职业领域,为市场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时展的趋势为基础,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在此基础上,高职职业院校必须为市场培养专业英语人才。因此,建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由于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决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还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无法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开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由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只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才能够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类人才,才能够胜任多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而培养更多能够迎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三、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
要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国家的政策方针就是对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最大保障。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师资力量等多种手段,培养优秀的市场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市场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前提下,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为其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2.师资力量的成熟
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其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说,这些人才已经能够胜任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而保证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3.教材的供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面上已经开始流通多种专业英语的教材。这就表示,高职专业英语能够使用的教材已经具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能够使用的教材进一步增多,其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大出版社能够及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编,保证教材的质量,为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篇3
高职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支持。因为,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过程中,其行为的发生、态度的表达、沟通方式的选择等,都能从内心表现出真诚、愉悦、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始终能以友善的动机、稳定的情绪、高尚的道德情感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和工作,以显示出个体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和谐校园构建的目标追求也就不能缺少对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因为,这是构成和谐校园并展示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高职和谐校园构建中必须把对师生及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工作也纳入议事日程中来。使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能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阳光的内心世界、热情饱满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积极投入到本职工作和学习中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健全人格结构的基础。这一策略的实施,就要全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及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与专业优势,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等途径,以增强全体师生的心理素质。对出现情绪波动、心理不适及因内心矛盾冲突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人和事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对个性化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使他们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去。这应是构建高职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篇4
健美操源于人们对健康和健美的追求,是一项新心体育,目前学校用得最常见的就是第八套健美体操,如图一所示,内容简单,及能健身又能健美、健心。究其健美操的特点有以下3个方面:
2.1身心并健
健美操在运动的过错中不但能提高人身体内肌肉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加强身体系统机能,达到增强体质的功效,同时还能塑造体形,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使人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融为一体。
2.2节奏宣明、强劲有力
健美操音乐旋律优美,它能在短时间里激发人们的热情,这种节奏宣明、欢快热烈的音乐能让充分展现出练习者的个性风格以及强烈的感染力。
2.1适应广泛
健美操内容丰富多彩,他不同于足球、跳高等体育项目,它的运动形式、练习场地、练习内容等都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随时调整,不受环境条件限制。
2健美操在高职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健美操运动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之一,拥有许多方面的价值。通过健美操锻炼,可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加强心理自主调节能力,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况来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现实。
2.1教育引导作用
健美操练习时注重形体美与内蕴美,当二者上升到某个高度时,其内在特征将开始影响到人的行为,使之具有更高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练习领悟该项运动内涵,以其导向作用促使学生不只停留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训练层面上,在教学中结合人文知识、健美操与健康、科学减脂、健美操与形体美等辅助知识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当下的学习过程既可满足终身体育需求,又符合职业发展需要。
2.2休闲娱乐作用
大学生具有求新,积极向上的特点,健美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在当下健身热潮中,健美操和由健美操发展衍生出的许多时尚健身方式深受年青人的喜爱。它的时尚气息迎合了大学生这一运动群体,引领时尚,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弥补当前高校体育运动项目设置单一滞后的缺点,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多样性的需求,使学生能充分享受运动乐趣,体验运动时的幸福感,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组织、审美等素养,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
2.3提高意志品质和艺术修养作用
健美操注重对身体姿势及四肢的控制,因此良好的协调性、力量、灵敏、柔韧性素质可以提高动作稳定性及动作质量,而素质练习必须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支撑。健美操运动在不断发展其动作元素更加丰富新颖,动作的编排更加流畅、科学化,并且融入了许多了舞蹈元素如健身街舞、有氧拉丁和有氧搏击等,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与娱乐性更强,学生通过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水平。
2.4激励凝聚作用
人文背景下的体育文化注重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相融合,强调和谐中庸协调。健美操运动使学生的体魄、心理、社会道德和体育价值观融于一体,并通过健美操观摩、练习、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之在不断接受新的健美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不断创新新的健身方法使后来者受益,具有激励凝聚之功效。
3如何结合健美操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激情
相对于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而言,把健美操教学融入到体育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造就具有生产、管理前线,体质健康,品性兼优、具备独特人格魅力的全面性发展学生是高职院校应承担的体育教育使命。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与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广泛重视,但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则显不足,这一点在当前高校乃至高职院校都越发明显。
3.1融入健美操教学的人文音乐元素
健美操是一门独立而又带有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融合文学、音乐,体操等元素。有人说健美操融合了“诗心、乐性、舞体”。而人文元素及音乐元素则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健美操的灵魂。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播放不同的人文环境与地域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上课前,选择适合的音乐并理解音乐的思想和内涵;上课时,将音乐的思想和内涵讲解给学生听,待学生领悟后,再通过健美操动作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同时,这样的教学法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意识的增强。
3.2在健美操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创编协作
创编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只有具备协作的本性,才能通过各种协作活动,形成多种社会关系,以体现人的特性。因此在健美操学习、练习、交流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生与生协作、师生协作,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健美操创编课上,教师在讲解创编的规则、原则和方法之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的动作素材进行动作连贯和队形造型的创编,而教师只充当活动的引导者,这样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培养的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对各组予适当的指导,在学期中或学期末的教学评价中将小组创编纳入考核内容。教学中采用表演法、分组示范法丰富教学活动内容,在课堂上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拥有宽松、民主、自然、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
3.3在健美操教学中灌输体育文化精神
篇5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情况: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旅游行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工作经验,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多,缺乏实践经验,遇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实际业务工作就束手无策,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不能马上上手,企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旅游业综合性强,与吃、住、行、游、购、娱各大旅游企业业务往来多,而且旅游服务过程中突发状况多,致使旅游工作复杂化、专业化,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缺乏敬业精神,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部分毕业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认知度不够,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这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了很大麻烦,使企业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在使用刚毕业大学生方面更加谨慎。
篇6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下降,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在高职教育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在强化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校园教育文化,能够在学校内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激励,加快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素质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工作上的前进步伐,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形成。
(三)有助于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很多优秀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实践当中,当学生对其进行吸收和学习之后,能够让自己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环境。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有效对接之后,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提前为企业的发展搜集人才,节约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投入和财力投入,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此外,高职教育文化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和补充,可以有效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加快企业员工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职工个人素质修养的进步与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文化融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企业与学校在各自的投入上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校企文化的融合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企业而言,它们更加看重的是校企文化融合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校企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校企文化融合所能产生的长期受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所以缺乏校企文化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很多企业错失了校企文化合作的有利时机。
(二)对校企文化融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环节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无论是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都有待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当前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方面,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该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也就不多。例如,政府没有对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更加看重的是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税收等显性指标,所以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外部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建设
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其目标都是要在组织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文化的教育濡化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校和企业甚至直接照搬照抄他人合作模式,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化建设,没有对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企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是让校园文艺活动走进企业,或者双方共同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这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文化融合还相距甚远。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的对策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在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与企业在更多层面进行互动与合作,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有效缓解企业和学校在校企文化共建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一)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上的融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中,物质文化上的融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切入点,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现有校企合作以及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物质文化融合的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以静态的形式放置在校园中,如按照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制作楼宇和道路标示、景观小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建设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特征,如学校的宣传橱窗可以张贴创业成功的校友事迹,实训基地设计成工厂车间模式,教室内张贴企业名言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多借鉴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例如,借鉴企业文化墙建设校园文化墙,借鉴企业的文化长廊在教室楼道内建设校园文化走廊等,这些无疑都是高职院校强化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节约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做到毕业学生到企业后的“即插即用”,高职院校必须借助德育这一工作平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传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对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进行细化,然后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积极适应。此外,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学生,所以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达成共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如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借助企业制度制定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确保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前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备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借助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补充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形成对传统落后校园文化的升级与再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企业的竞争氛围,创造类似于企业环境的学习竞争氛围,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就能够在校园内部以及同类学校之间营造出良好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学习企业的优秀管理理念,如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参考依据,形成对传统观校园文化内容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实现更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四)搭建多层次的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校园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有赖于多层次校园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以此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通过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和联合办学的载体,充分借鉴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涵,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代表,对优秀企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讲解,形成对校园文化的持续性濡化和渗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同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使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进而加快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融合。此外,要鼓励企业与学校的人才交流与互动,避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上的闭门造车,真正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上的集思广益和有效对接,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篇7
(一)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由以上可以看出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技术技能人才”,这为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基础。中高职业院校要树立统一的教育发展理念,将中高职教育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改革和规划。中职和高职分别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以中职和高职的内在联系为准绳,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深化,认识到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制定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篇8
高职教育实践是指在现实的高职教育中所感应到的职业行为方法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行为,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相关制度等物质活动方法。实践活动都是丰富多彩的,而理论总是单调而简单的,对于高职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者都想要用先进的理论来改变实践活动,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实践出现了多面性。在高职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感、资金紧张、就业形势不理想等问题,在高职院校中让教育实践严重脱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缺少完备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为主,各种专业结构发展方向具有趋同性。所以,高职教育的实践者都希望用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理论来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高职教育的实践者在刚性制度的指导下,让实践活动具有紧迫性,这就让实践者在规范面前屈服,慢慢的实践者就会排挤理论对其进行指导。
3完善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对待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者和实践者具有不同的看法,理论者以抽象的思维方式为起点,终极目标在于得知事物的根本,而实践者则不会。因此,理论和时间既需要各自分工,还需要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实践中的理论”与“理论中的实践”。
3.1重新建立高职教育的制度安排
我国的高职教育不断向着规模化发展,在硬件设施上也不断进行优化,但是还需要在制度安排上进行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首先,政府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主体,高职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在制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为了兼顾公平,保障不同人群都能够得到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实现良好的衔接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政策、制度平台来做支撑。此外,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高职教育法》来保障相关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3.2把握好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高职教育理论是由三个方面来构成的。首先,高职教育理论的目的和理论基础正是产生于解决高职教育问题的实践需要;其次,那些高职教育理论正要解决的问题,是由教育的实践者来感知的,该理论也是由高职教育的实践者来具体实施的。最后,实践者通过对理论运用解决了具体的实践问题,这些宝贵的经验又为高职教育理论提供了探究的题材,还提供了评价该理论的依据。因此,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要从我国高职教育具体情况出发,对国外先进想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所形成的理论进行推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9
(一)不断的完善高职教育社会环境
高职院校要想有效的创新并完善高职教育,就必须确立正确的办学态度,消除那些不重视高职教育的思想和偏见,努力构建平等、公正的教育环境,鼓励教师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和教育观,让全社会都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重视高职教育,同时还要大力的宣传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度,调查并了解其他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结合本国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方式,让人们可以真正的接受高职教育,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从而来不断的完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新形势下,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环境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其在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上依旧存在不足之处。现阶段,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完善了过去高校由中央集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管理体制改革为由中央和省的二级管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3]。高职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同时也具有不同学历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措施,给高职院校较大的自主办学权利,让高职院校在省级和当地政府共同管理和控制下,来发挥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此外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还要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的打破各院校之间的界限,加强联系和交流,对高职教育界限统一领导,并且还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进行高职教育管理,强化对高职教育的引导,与此同时,高职教育要遵循现阶段我国的考证标准和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实施持证上岗,持证就业的制度,从而来推动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篇10
突破和解决目前漆艺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好方式就是把漆艺与职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学校是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即能让更多的人学习与了解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得漆艺在最大空间的发展,实现产教结合,学生边学边做,成品边走入市场,实现双赢。研究高职教育中漆艺产教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能够拓宽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新方向。
(一)产教结合模式下职业院校漆艺教学构建的意义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各职业学校正逐步向工学结合模式展开探索与实践。
(二)产教结合背景下漆艺教学的构建原则
创建工学结合背景下漆艺教学体系,要考虑到工学结合构建与实施的复杂性、漆艺教学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和专业方面的特殊性,围绕着职业教育诸多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质量理念与人才观的束缚。
(三)漆艺产、教、学结合体系的构成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认识天然漆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中国的漆艺不但形成了本土艺术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乐章,而且影响了周边国家日本、朝鲜等的漆艺发展,并逐渐流传到了全世界。
(四)漆艺发展与职业院校漆艺专业结合的必要性
1.提升大众的认知度
学校的漆艺教学设计和制作必须得到政府、企业的扶持,可以把漆艺纳入到当地的博物馆、收藏馆等并对公众开放,特别是对学生的开放,鼓励开设漆艺画廊,媒体要加大对漆艺的宣传,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漆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改革漆艺生产技术
中国目前的漆艺生产仍然停留在作坊式的模式,应尽快学习韩国、日本的先进生产经验,引进机械化设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使漆器能尽快普及到大众生活中。中高档漆艺作品可考虑机械和手工相结合的方法制作。
3.文化对接是亮点
通过对北京、平遥等漆艺企业的考察发觉,企业在漆器的生产和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是该企业的特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教育作为培养行业、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如果能够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全方位对接,将会很好的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并取得共赢的一个闪光点。这种优势能进一步缩小校企之间的文化差距,获得了用人企业的普遍认可,因而成为校企合作双赢的助推器。
三、漆艺课堂实践效果
在本课题申请立项的同时,我们组织了我院美术系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漆画与漆器的教学,历经近两年的课程实践,虽然和预期的计划有些差距,但我们通过漆艺课程实践得到了可行的鉴证,这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加以印证。
(一)教师的学术气氛提高了一个台阶
漆艺专业教师策划了几个具体工作:一是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交流了漆艺的技法与表现形式。二是举办了学生漆画作品展,三是随时与学生展开技法的交流和参与学生创作全过程,使此次教学实践活动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并使漆画漆艺教学的全方位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经验。
(二)漆艺的教与学得到了一次检验。
一个展览或一次学术活动,从中可见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近两年的漆艺教学实践使大家形成了很多的共识:
1.漆艺是一门特殊的、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
如何展现传统漆艺的风采,包蕴现代艺术之多元观念,要把传统与现代文化融汇的精华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自身的探求与理解是很难为人师表的。
2.在课程实践操作中,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漆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有其独创的观念,他们希望教师能尊重他们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与较好的把握他们自己的意识。
3.在传统漆文化的传承方面,教育工作者力求使学生在他的作品中能展现出对漆语言的理解,大漆材料是古老漆文化的直接反馈。初次接触漆艺的人,最容易被各种丰富眩目的材料和众多的技法所吸引,同样,漆艺的制作也很容易表现出对技法和材料的滥用。如何把握这个“度”,使之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漆艺制作中比较重要的问题。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这应该是漆艺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篇11
1.2适度超前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适应当前岗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要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地设置专业。因为某些行业和岗位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可能因需求饱和而暂时受到冷落;还有些行业和岗位目前可能不受重视,但将来可能会成为有人才需求的行业和岗位。因此,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一方面要能对未来行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科学的预测,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新专业建设的周期性。只有将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专业设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适度超前”应和学制相适应,应根据将来的岗位需求及时设置相关专业,对于将来可能被淘汰的专业要下决心及时调整,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因此,要对未来社会需求做出科学预测,从而开设有活力的新专业,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1.3地方性特色原则
从我国成功创办的高职院校来看,具有地方性特色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也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所谓的地方性就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而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以此来满足学校和企业共同的需求。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每个地方的经济建设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企业需求服务,所以在专设设置方面要充分的了解当地的经济特色,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这种专业设置原则不仅充分的适应了当地的经济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和创造的作用,对于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4相对稳定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出现了变动,随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出现了调整,需要与经济发展相吻合。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逐渐稳定下来,所以在经济建设、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发展方向都会逐渐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也自然趋于稳定。在专业设置出现变动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重新布置,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资源较多,而专业的设置又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连续性,所以要保证相对稳定的原则。
1.5校企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努力是不够的。为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的校企结合原则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设置前实现人力资源上的校企结合,即在企业专业人员指导下设置专业、确定课程体系和制订教学计划;二是在专业设置后实现教学与管理上的校企结合,即在专业开设以后,聘请校外有关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参与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这样就实现了专业设置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基础上的校企结合,并使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篇12
(一)明确教学方向
产学研模式是由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组成的有机循环系统,企业在这一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接收,高校则负责人才培养,科研机构或相关部门则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产出,三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就产学研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来说,可以拉近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距离,引导高职院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人才培养,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具体教学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就业效率
产学研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除了在教学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外,还能有效保证高职院校的就业效率。就业效率与就业率不同,它指的是学生在面向社会时“好就业”“就好业”,是就业形态中最为优化的一种。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相对应的供需平衡的关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的,最大限度避免了人才培养方向的偏差;作为企业来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当于企业人才定制计划,也避免了企业在人力市场的徘徊和机会成本的浪费;作为学生来说,在产学研模式中,就业方向一开始就非常明确,避免了学生的迷茫期,有利于学生一心一意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挖掘和深入。
(三)形成良性生产循环,促进企业发展
产学研模式是一举多得的模式,除了有益于高校外,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产学研模式下,科研机构不断进行科研成果研究的过程中,企业会对科研成果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应用。然而支撑这一科研创新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各方面综合因素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实现,并且形成良性的生产循环,促进教育领域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具体应用措施及策略
(一)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高职院校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首先应从课程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动向进行调查和研究,将最后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体系改革中来,注重课程体系科学性、整体性的前提下,适当的合理的合并或是删减部分理论性、研究性强,但是缺乏实践特征的课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开设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就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来说,建议可以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情况,实行“2+1”(即在校学习两年,用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在岗实习,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模式,通过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对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修订,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此期间的一年定岗实习尤为重要。
(二)大力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除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外,高职教育产学研模式的有效应用,还应加大投入、建设力度,搭建“一体化”平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环境,为企业的人才选择创造高效条件。在“一体化”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引导以及专业点评三方的综合效应,促使“一体化”平台成为有机的训练系统,深入贯彻产学研模式。
篇13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各行业的人才资源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高职教育被推上了历史舞台,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高职教育应重新审视发展环境,围绕我国如今高技能人才的资源结构,查缺补漏,以完善高技能人才资源的格局。
2.优化教育发展内部结构
教育与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双引擎”,高职教育不仅承担了改造社会人才资源结构的重任,而且要继续优化教育发展的内部结构。首先,高职教育要对不同区域、领域的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改造;其次,高职教育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和主导;最后,大力发展政府、企业和高职教育在人才资源开发上的紧密关系。由此可知,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种类十分丰富,生长环境复杂,所以高职院校要想明确发展方向,还要依靠新型的教育技术和有效途径。
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上文提到,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必要的改革方式,高职院校必须把握好教育改革的“度”,根据基本要素,确定教育目标和任务。
1.基本理念
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在非均衡的发展轨道上,高职教育要想突破学位束缚,建立一种新的职位聘用、能力培养状态,就必须与社会建立双向适应的拉动式教育机制,在理念上优于高等教育。所以,高职教育应深入挖掘人才资源,在单线岗位上做到“锦上添花”、在社会人才资源统筹上做到“雪中送炭”。
2.动力机制
高职教育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一方面,高职教育应依附于政府和国有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发展关系,并以此为保障,发现高职教育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和总体水平,高职教育应拟定下一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针和主要目标,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给教育的“动力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