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我背起行囊,和队友们踏上奔赴汤溪的征程,共同体验着不一样的生活。虽然不知道汤溪的住宿条件如何,不了解那里的村民是否会配合我们,不清楚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更有许许多多的未知数,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社会实践正是这样一种磨练过程,这过程中有喜有泪,亦有欢乐和苦累,可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因为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惕,唤起我们好奇,① 使我们谦虚,亦因为“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所以我希望能在这短暂的时光中体味人生,增长才干,使自己成长。
一、当苦难已成为往事
在“七十二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来到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寺平古村,访问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细菌战受害者。细菌战是抗战时期日军为节省工本,扩大成效,采取的毁灭人性的战术,当时大量的“霍乱”、“鼠疫”、“伤害”、“炭疽”细菌粉末被播撒于寺平村,导致当地无数的无辜百姓不得不忍受一辈子的折磨。
而如今,当我们去访问这些幸存的受害者,早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谈起过去的往事时,更多地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谈论,在他们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时间能洗涤伤痛,当苦难已成为往事,重要的是珍惜和抓牢身边的幸福,活在当下。在伤痛日复一日的折磨下,这是一股怎样的毅力和勇气支撑着他们挨到今天,并还能如此坦然地生活着,他们是多么的坚强。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可我又不想局限于感动,我希望将其化作一种奋斗的勇气和动力,激励着自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纵使以后多么困难和挫折。
特别的一年,特别的一天,特别的见闻,当苦难已成为往事,了解过去,从而正视历史,勿忘国耻,以将仇恨、悲愤化国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调研者,幸福着
为了解当代农村青年的生存状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代农村青年的生存状况的调研则成为了我们实践的一个主要部分。对于做调查问卷的艰辛,我早已耳熟能详了,更何况正值夏日,条件更为严峻,不过集体的力量,还有很多村民们热心的态度让我倍感凉爽。于我而言,此次问卷调查的收获不仅于此,因为我深感作为一名调研者的幸福。
首先,幸福来源于被调查者的配合。汤溪镇的村民们真的很善良,很热心。他们对于问卷,大多态度严谨,一字一句地读,不懂的地方更是详细询问,有的似乎是感觉到我们的辛苦,给坐,倒水等等尽量让我们舒适些,这些着实令我很感动。当然其间也吃过不少的“闭门羹”,还有态度冷漠,草草了事的,但是只要想到那些热心的可爱的人们,心里就倍感幸福。
其次,幸福来源于调查过后的总结与收获。此次问卷调查的总结与收获也是颇多,具体如下面几点:
1.做问卷调查脸皮要厚,要笑脸迎人,自己更不能有情绪。一找到目标人物,就要厚着脸皮上去“打扰”,即使遭到拒绝,也要微笑道谢,不能闹情绪,否则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2.要有耐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当有些被调查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更要耐心讲解与积极引导,还有当被调查者错答或者漏答题目的时候,也需及时指出并纠正等;
3.要试着换位思考,别人帮忙做问卷是处于热心,要心存感恩,同时若自己以后遇到别人做问卷等类似之事,也要伸出援手,积极配合;
4.要学会随机应变,问卷调查时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自己要学会很好地处理;
5.对于问卷设计,要合理控制题目的数量,同时题目设计须严谨,因为在本次问卷中,当很多人看到背面还有很多时总是有些埋怨,实践中也体现了部分问题的设计缺乏严谨;
篇3
1 工会工作理念的基本要素
1.1理念的行动者
基于对工会工作理念的定义,我们把工会工作看作是一种行动,行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职工利益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体面劳动,从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由此,工会工作是由行动者(工会干部与职工)间的互动构成。在其互动过程中,若以不同的角度、立场来看,整个工会工作的主客体就会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看出,职工(会员)是工会工作的主体,工会组织(干部)是工作开展的主体,那就意味着工会工作有着“双重主体性”,且这种“双重主体”都是“人”承担着主要要素。对于一个有着“双重主体性”的行动,如何能保证其行动者间(主体间)实现和谐互动统一呢?
在关系哲学里面,通常所认为的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关系,主体居于主导地位,客体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狭隘的“主一客体”概念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带来了一系列的现代性难题。由此,在哲学思潮里面发展出了“主体间性”的哲学观。主体间性即一种交互主体性,它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海德格尔就指出:“由于这种有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在哈贝马斯那里,他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他提倡交往行为,以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一理性整合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行为。
其实,新时期工会工作实践行动就是一种典型的“主体间”交流行为。行动者的“双重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可以说是一种异曲同工。那么,这种“主体间”行动的基本要求就在于:都是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主体与主体间有着自由、平等的共商对话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商谈和理解可以达到一种“共识真理”。这种“共识真理”就是行动的理念,在思想上有着共识与一致,在“普遍”的共识与一致中又包含着个体性。因此,这种行动的理念是集普遍性、个体性于一身的。
1.2理念的核心价值:以职工的发展为本
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工会被当作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西方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已证实,市场经济对于经济效率的快速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致命的问题,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地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这就需要保障公平、注重正义的平衡器对其加以调节和约束。工会就在此中担任了平衡器的角色,不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为工人争取了大量的实际利益,使工人分享了经济发展的大量成果,而且,还为改革现存制度、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调节和约束过程中,工会主要是通过团结工人、劳资对抗、集体谈判甚至是罢工等强硬方式来实现维护会员利益的目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劳动力市场向灵活性和两极化趋势发展,资本的流动性加强,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工会组织维护会员权益的手段不断弱化,传统的劳资对抗、集体谈判等方式的局限性凸显,工会组织力量式微,直接影响到工会对工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作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用在工会工作中,就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底线工作上不再是单向的劳资对抗、罢工等强硬方式,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是以人为中心转向与雇主的合作,突出人的需要和发展,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以职工的发展为本”。“以职工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核心价值表现在具体实践中重视主体行动的人(即个人现实的存在),职工(会员)主体对职工和自身的发展负有责任,而工会组织(干部)的工作在于直接服务于工会的使命——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实现体面劳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2 新时期工会工作理念体系化的内涵
篇4
一、主题班会通常遇到的问题
1.单一的班主任说教为学生厌倦
各班级的主题班会往往都难以摆脱班主任的中心角色和单一的班主任所教过程,新时代的学生更希望课堂或者班会上增加互动环节,说教和灌输及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主题班会也将收效甚微。
2.主题不明确、学生对主题不感兴趣
主题班会的开展要有明确的指导目标,很多高校没有对学生教育的主题做出总体的规划,各院(系)学生活动没有明确的主题,各班级的主题班会也显得杂乱无章,甚至有的班会主题与学生实际脱离较远,变成单一的“班务性”班会,起不到应有的主题教育作用。
学生对主题的关注度也是主题班会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班主任往往站在班级管理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内心角度出发去寻找学生关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3.形式不生动,互动不够
形式单一化是目前大学主题班会开展的又一缺憾,大多是以在教室里的发言为主要形式,以班务为主要内容,显得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几乎每次主题班会的形式都一样的,没有明显的变化。如何增强互动,是主题班会应当更加关注的。
4.指导力度不够
目前高职主题班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错误,不连贯、冷场等问题。主要班干部或班主任经验不足。班会前缺乏充足的议程设计和准备。缺乏有力的指导成为高职主题班会是否正常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障碍
5.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主题班会除了传达信息,实现沟通,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应急能力等等。高职主题班会结束后,学生缺乏参与、缺乏锻炼、缺乏提高导致主题班会形同虚设,这样的主题班会可以说是失败的。
二、主题班会的创新实践方法
如何克服传统主题班会遇到的问题,开好主题班会,让主题班会开的有意义,让同学们乐于参与并有所进步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尝试实践后,笔者总结了适合高职学生的一套主题班会制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施,效果十分明显。具体的主题班会制度和办法如下:
1.每周主题班会选定一名主持人,主持人于班会四日前从全体成员中选定,可自愿报名或推荐。每位同学最多担任一期班会主持人。
2.主持人于班会三日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并征求全班同学意见后确定本次主题班会主题。
3.主持人在班会前一日务必完成班会策划书,策划书包括会议流程、开场白、话题事例、相关资料搜集、互动形式等等,并安提前安排好参加班会互动的同学,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安排情景模拟或其他表演,提前进行彩排。尽可能做到准备充足。
4.班主任讲话仅仅作为主题班会议程之一,主持人将点名、班主任宣传学校政策作为班会流程中的一项,并控制好时间。班主任最好不要占用过多宝贵时间。
5.会议最后,由班长或一名班干部对会议总结并致辞,这样可以凸现并加强主要班干部或班长的威信。
6.会议结束后,在两日内由本次会议主持人完成本次主题班会总结稿和通讯稿。总结稿主要总结本次主题班会从准备到开展全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留做以后班会的借鉴和交流;通讯稿主要以记事的形式记录本次主题班会全过程,通讯稿配活动图片后存档作为班级档案并到班级主页,作为增进班级文化建设的素材。
三、主题班会创新实践的意义
这样设计的主题班会制度有许多优点:
1.主题班会形式更加丰富,互动性更强
丰富的主题班会内容(有开场白、过渡词、话题讨论、情景模拟或竞答、辩论等),充分的资料依据,使得主题班会更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学生也更乐于参与。
2.主题更明确、更贴近学生
经过学生商议和征求全班学生意见后的主题,是全班都感兴趣的话题。确定且有意义的主题使整个主题班会有明确的主线,也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将班主任发言列入主题班会议程之一,每个环节紧紧围绕主题班会的主题,班主任也是主题班会的参与者,充分体现全班同学的主人公意识,体现班会的权威性。
3.加强指导力度
每次班会必先写策划方案,提高主持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做事的计划性,同时也使得主题班会在充分的准备之下呈现的更完美。
主持人通过会议总结,班主任对会议过程的点评,可以及时发现班会实施过程中突出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大效率地将好的经验推广给其他同学,也及时提示主持人改进不足之处,形成共同进步的局面。
4.有效提高学生能力
开学初始,许多同学羞于上台,有的同学处理事情缺乏计划性,缺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参加过这些主题班会尤其是担任过主持人以后,同学们基本上克服了当众表现的怯场心理,能从容自如地展现自我,能有计划、有条理地及时完成各自任务内的事情。
同学们对于话题的讨论和会后对话题的思考和总结,也能形成对重要话题的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水平和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德育教育过程。
5.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会通讯稿件到班级主页上供班级成员浏览,配上活动图片后的通讯稿件能再现热火朝天的主题班会场景,增进班级成员的自豪感、凝聚力、自信心,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篇5
社会诚信识别体系是指通过对当事人相关社会活动表现的记载、记录或评价,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查询了解、辨识当事人诚信情况的系统。社会诚信识别体系以诚信档案的形式记录记载和披露诚信活动主题的诚信信息,只要当事人在社会诚信识别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档案,社会各界便可以通过 网络 媒体很方便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诚信档案信息,作为选择交易对象、合作伙伴、雇员等活动的 参考 。
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由征信组织、诚信活动主体、诚信信息使用者、诚信识别网站、诚信档案等构成。
征信机构是指从事诚信或资信征集、调查的单位或组织。政府不宜直接设立和经营征信机构,以避免政府 企业 垄断信用市场,应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征信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信用信息服务。在目前法制不够健全、人们觉悟有待提高的社会环境下,宜首先成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然后由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设立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征信活动比较合适。
诚信活动主题是指按照一定的诚信规则参加社会活动的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
诚信信息使用者是指查询、了解他人的诚信信息,为自己选择社会活动的相对人提供参考的单位、个人或社会组织。
诚信识别网站是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技术基础。在现代通讯技术条件下,诚信识别系统必须借助于网络通讯工具,将当事人的诚信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在网站上建立成档案,才能使社会各界方便地查询使用诚信信息,社会诚信识别体系才易于被大家接受、认可。
诚信档案是社会诚信识别系统的核心。诚信档案是指对单位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诚信的有关信息材料系统地记录或记载。诚信档案按行业应分为个人诚信档案、企业单位诚信档案、事业单位诚信档案、社会中介诚信档案、民间团体诚信档案、政府部门诚信档案等。将文书档案复制到 计算 机数据库中形成 电子 档案,可为社会各界查询使用诚信信息提供便利。
二、建立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整体操作思路
(一)坚定信心,以正面引导为出发点
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建立诚信档案有以下好处:
1.向世人展示出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经商、诚信做官的决心。
2.自愿建立诚信档案,公开自己的诚信信息,本身就是高度的诚信。如果社会活动主题连建立自己的诚信档案、接受社会监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其诚信度就会首先受到怀疑。
3.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的形式,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使不熟悉自己的人通过诚信档案认识自己,并可以通过向社会诚信服务中心提供不诚信信息的方式制约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把自己同那些不诚信者区分开来,从而博得社会的信任。
另外还可以通过由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对各方面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查、信息披露前必要的沟通、档案建立者发表保留意见、提供信息的可证实性材料及披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等方式来防止不正当竞争及对档案建立者的恶意攻击,减少建立诚信档案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
1.出资单位。如果发起单位既是牵头单位又是出资单位最好,如果牵头单位不直接出资,那么要保证出资单位的收益权。欲投资征信业的出资单位,应积极出资筹划建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因为建立社会诚信联合会的目的是为企业投资征信业开创良好的局面打下社会基础,因此,企业只有掌握了筹建社会诚信联合会的主动权,才能保证收益权。
2.成立社会诚信联合会的可行性。成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有助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符合中央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如果由社会资金举办社会事务,政府何乐而不为,应该大力支持。
3.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作为社会自律组织建立,由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设立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征信业务。为保证出资单位的收益权,应在社会自律联合会章程中规定出资筹建社会诚信联合会的企业应负责提供诚信联合会的日常运行经费,并在社会诚信联合会领导下按商业模式负责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的运作,享有独立的投资权和收益权。
4.建立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的方式。假如能直接申请成立全国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则是最好的方案,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则应首先申请成立区域社会诚信自律联合会。诚信联合会可以由个人、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发起成立,由社会影响较大的单位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再以人流、物流、信息流跨地域性为理由,申请成为
(3)社会证实。诚信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不能靠自己说了算,要让其社会交往的对象来评价才有证实力。即由自己的顾客、交易对象、服务对象、合作伙伴、贷款银行、受雇单位、领导、同事、下级、雇员、政府执法部门等有关个人或组织提供的事实性材料来证实其诚信度。即是非功过由人评说,通过让人们告诉人们的方式,使社会了解自己。诚信档案建立者提供的信息给信息使用者以基本的印象,而外部提供的诚信材料则是证实当事人诚信情况的外部证据。对来自各方符合要求的信息只要充分予以披露,就足以使信息使用者作判断选择,无须对档案建立者的诚信度进行认证。
(4)保留意见。诚信档案建立者认为社会各界提供的信息不适当时,可以发表自己的保留意见,供信息使用者 参考 。
(5)其他事项。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或诚信档案建立者认为有必要披露的事项如档案类型、会员人会与退会的时间、服务费交费情况等,应在其他事项栏目记载、披露。
3.诚信档案信息来源与采用。诚信档案的信息来源应该是广泛的,才能从不同方面反映档案建立者的诚信情况,诚信档案信息才具有参考价值。档案信息应由社会各界无偿提供。社会诚信信息服务中心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符合性审查。
诚信信息的收集与采用是征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出现信息采集难度大、采集成本过高、因信息失真造成负面影响、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引起 法律 纠纷等。但首先由诚信档案建立者向社会公开承诺,在承诺限定的范围内由社会各界自由提供诚信信息,应该是一种开放的、灵活的好办法。这种办法有以下好处:
(1)信息来源广泛,参考价值大。
(2)外部的材料更有证实力,可以有效避免评估、评价的弊端。
(3)当事人认为信息失实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信息提供者也应就所提供证据的可靠性发表意见,供信息使用者参考,避免偏听偏信。
(4)在档案建立者承诺的情况下,对诚信信息的采集和披露不会引起法律诉讼。
(5)信息可以免费采集。因为愿意提供诚信信息者大部分是利害关系人,况且提供诚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或降低档案建立者的信誉度,增大不诚信行为的成本,促进纠纷的迅速解决,即便是无偿的,只要给他们以机会,他们会提供诚信信息的;而不诚信信息对社会各界识别当事者的诚信度最重要。
对诚信信息的来源要附有可证实的材料,要披露信息提供者的身份。信息免费供社会各界查询,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
4.档案期限类型。档案建立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档案的保留期限类型。如永久保存类型、定期保存类型、或随档案的终结而终结的类型等。
5.诚信档案查询。对个人档案的查询可以按照以下方式:(1)身份证号码。(2)姓名+性别。(3)姓名+性别+地址等。对单位的诚信档案查询可以按照以下方式:(i)单位名称。(2)单位名称十地址。(3)行业分类+地区等。
(四)建立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突破口
1.以中小型 企业 信用担保为切入点。
资金短缺、资产不良、信用等级低下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造假售假、产品低劣、拖欠逃废债务、克扣工资、经营者素质低下等却是造成中小企业信用低、效益差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中小型企业的诚信问题不解决,不但中小型企业的 发展 受到困扰,而且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也将遭受被担保单位不守信用的挑战。对于处于创业时期的中小型企业来讲,加人诚信联合会、进入社会诚信识别体系,是宣传自己、扩大社会影响的很好机会。
2.以贷款大学生为前期发展对象。目前贫困大学生占高校在校生的比例相当高,这是一个庞大的巫待救助的群体。他们不仅需要学费贷款,更需要生活费贷款。大学生已步入成年,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即使家庭 经济 状况较好,如果学生申请贷款,银行也应当保证。因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 教育 后,其个人能力和素质将会处于较高的层次,其还贷能力不成问题;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鼓励形成社会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大学生助学贷款,因出现大量贷款违约,从2004年开始,各商业银行纷纷停止对大学生贷款业务。现在虽然准备建立高校与银行共同承担贷款风险的机制,但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如果建立社会诚信识别体系,使大学生自觉地承诺守信,那么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问题,而且找到了建立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途径。前面已经讲过,社会诚信识别体系应建立在诚信自律的基础上,由于是自律,不能强迫,但当大学生感到选择这种方式有利于获得贷款完成学业,有利于就业并终身受益时,大学生将会普遍选择这种方式。一旦这种方式在高等教育系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进程。
3.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轰动效应和导向作用,快速推进工作的进程。社会诚信联合会和社会诚信识别系统一旦建立,就应不惜代价召开新闻会,声势要大,以广泛赢得社会的认同,促进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效益评价
(一)社会效益
不诚信行为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混乱。社会诚信识别体系的建立将对有效遏制不诚信行为、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立诚信社会、减少社会财富的浪费有积极的意义。
篇6
文章中还提到“二八管理法则”,企业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提高企业效率。项目部其实每年的“以师带徒”就体现了这点,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还是缺乏自身的自觉性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们干这一行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很难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所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为首要任务,带动身边的同事共成长。
篇7
诊断学中心电图部分的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教学中的难点,以往的注重理论的板书式教学方法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心电图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学生普遍反映心电图部分的知识难学难懂,学过之后对一份心电图不知如何分析,不会做出诊断,而教师也深感施教有困难。不少学生在临床实习时都缺乏心电图诊断能力。怎样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分析心电图并做出诊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共同的愿望。结合多年的心电图教学体验,笔者几年来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心电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
1“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的内容
1.1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教学
原有的心电图教学模式采取的是板书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抽象概念向学生介绍心电图,学生只能凭想象去理解抽象的概念,这种简单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理解不深,心电图很难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提高心电图实际诊断的技能。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们也普遍反映心电图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由于心电图教学的局限性,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不可能进行逐个地辅导,这就加大了心电图教学的难度。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编制并应用了心电图多媒体课件[1],课件图文并茂,使抽象的心电图变得直观、形象,且图像放大,全体学生可同时看到心电图图像,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心电图实图太小,全体学生不能同时观看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缺点。在授课中教师随时调出已讲授过的心电图知识内容,可前后反复对比,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记忆更深刻。此课件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新颖,使对枯燥无味的心电图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心电图知识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2 结合心电图实图进行理论教学
以往的心电图教学只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完全安排在实验课内,学生想学习分析心电图必须等到上实验课才能学到,而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心电图的理论知识又记不牢,难以自如地应用到分析心电图当中,这导致了学习心电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们在实际授课中,采用了结合心电图实图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即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同时把真实心电图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一边上理论课一边学习分析心电图实图,这既解决了心电图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只要用心学,主动参与教与学的互动,完全可以学会对心电图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心电图知识的信心,提高了心电图的实际诊断能力。
1.3 应用“心电图教学图谱”于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编制了心电图教学图谱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图谱的内容不是按照书中所讲的心电图知识内容的顺序排列,而是随意编排,且图谱上没有答案。课上先由教师以其中任意一幅心电图为例带领学生分析心电图,以此教会学生心电图分析方法,鉴别诊断思路,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然后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心电图的知识及分析方法自主地独立分析所见心电图并报出诊断结果,教师从中指导。诊断正确的要问其诊断的依据,对诊断错误的不是单纯地纠正诊断,而是帮助学生找出错误诊断的原因,使其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学生心电图诊断的能力。
1.4采用多种心电图电脑模拟人进行心电图临床检查模拟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研制出多种心电图模拟人教学设备,并已由营口市贵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量生产,开始在国内医学院校中推广使用。该教学设备采用模拟人模拟临床心电图,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随意地在模拟人身上用普通心电图机做出各种心电图,进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对任意病例进行分析和诊断,这就解决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就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临床实践中。这样使实习更加贴近心电图临床实践,大大地增加了心电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2]。
2 效果评价
按统计学处理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入诊断学心电图教学实践中,选择2005级护士一班为实验组和2005级护士二班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控制混杂因素:学生学习基础相同、授课教师相同、使用教材相同、授课时数相同、都在上午3~4节上课、阶段考试试卷相同等。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成绩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教学能提高心电图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由主讲转变为指导、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媒体角色由教具转变为认知工具、教学模式由“粉笔加黑板”模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设疑、展示、启思、引探、寻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右脑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双边交流活动,捕捉教学反馈信息,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等,以此优化教学过程,就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之目的。采用本教学方法后,仍是由原来教师任教,但学生对学习心电图的兴趣、信心、积极性比以往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而且由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心电图实际诊断能力。这表明心电图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重在教学方法。我们这一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心电图理论知识,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诊断心电图的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心电图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能明显增加学生学习心电图的兴趣、增强学习心电图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心电图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无锡,丁卫泽,王鹏,等.心电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3):208-209.
篇8
要想获取高级会计师的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政治和职业道德条件,也就是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是学历和资历条件,要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会计专业(含经济、统计、审计等相近专业)学历,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5年以上。再次是要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具体包括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能力、外语水平高、精通计算机等等。还要有继续教育条件、业绩成果条件、论文和著作条件等,这些条件都是为了提高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业务素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所以我国必须严格的执行这些资格的审核。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步入信息时代后,高级会计师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因为现在的事物都是在不断改变更新的过程中发展成长的,特别是会计行业,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新的会计知识,就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所以企业和高级会计师要与时俱进,把握机会与挑战,充分利用当前可用资源,包括网络、会计理论等知识,时刻关注会计前沿动态,让自己的思想与世界的发展接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主动学习新知识,勇于面对新挑战。
二、信息时代与高级会计师体系建立之间的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级会计师的价值得到迅速的体现。具体表现在高级会计师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的引导企业的发展轨道;能够探索企业的管理与资源配置情况,使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率得到优化和提升;能够对我国的企业和市场经济进行有效地管理等等。换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能够及时有效的把握会计信息,学习好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等技能。所以在全新的信息时代下,高级会计师与信息是联系紧密,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当今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高级会计师的财务管理技能是环境与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分析和阐述一下信息时代与高级会计师体系建立之间的关系。
首先,信息时代改良和优化了高级会计师体系的管理手段,比如说计算机、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自动编程的账目系统等等,这是会计行业管理手段的改良和创新,使得会计运行体系变得更加便捷、准确、简单,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化。其次,是信息时代使得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工作不再单调,因为竞争的激烈,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企业也需要加快新产品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所以高级会计师体系正好适用这一发展模式,他们可以运用方便快捷的高科技信息了解到新产品、新功能、新竞争,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产品创新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做账。再次,信息时代下,高级会计师体系使得企业的管理中心发生转移,因为高级会计师能够通过对财务的统筹兼顾以及自身的经验,更好地利用资金和资源,使得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最后,信息时代下,高级会计师及其体系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源,通过这一体系能够了解企业的财务需求与核算内容的准确性,衡量会计师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信息时代下高级会计师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1.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完善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战略和实践方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够在市场中取得有利地位,而对新信息的更新和获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首要工作,从而完善高级会计师体系,提高竞争力。在会计领域运用信息化战略和实践方案,是建立高级会计师体系的手段之一,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详细的战略和实践方案,让高级会计师体系来完成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工程建设和管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整合信息资源,进一步完善高级会计师体系。
2.要提高信息化的技能和素养,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规模和水平,促进高级会计师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要加强对高级会计师的培训,运用现代信息化的知识和手段为高级会计师提供良好的平台和途径,发挥好信息化工具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并寻找管理的漏洞;高级会计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会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掌握丰富准确的信息接收渠道,构建企业高效的管理模式,体现出高级会计师体系的管理水平与规模。
3.重塑会计流程,运用新的会计体系理论和思路,构建全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增加透明度企业要运用新的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重塑会计流程,让高级会计师在全新的会计做账、处理账务、完整纳税的整套系列中实现自我体系的完善。并且要运用全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高级会计师体系进行透明化和公开化,使其得到社会的监督,加强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设。
4.企业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高级会计师的管理体系。企事业运用构建的全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会计进行透明化、公开化,让高级会计师的管理体系得到监督。针对每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性质的需求进行最适合自身的管理风格与手段的革新,来为高级会计师的新管理目标进行全新的指引。在信息化管理的个性风格中,同过利用信息平台的灵活建设,提高高级会计师应对的反应能力,加强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设。
5.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规模和水平是高级会计师体系的重要因素。强有力的管理是信息时代下的发展趋势,在会计的领域中,我们因为会计的自身功能与素质、知识,才得以将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然而会计领域作为较高层次的高级会计师人员,则拥有更丰富的信息接收渠道与知识的扎实运用,通过分析与判断,为管理人与领导者带路,协助企业构建科学高效知识的管理系统。所以,会计知识的管理水平与规模正是企业高级会计师体系的重要表现因素。
四、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成迅猛之态,我国会计正在接受着严格的考验与传统知识的颠覆。作为企业新增长的生活动态,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旧时的发展水平。信息时代网络的进步,网络的发展都要求我们企业的会计工作方式与解决财务的手段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仅要提高工作效率,还要积极应对复杂的信息时代下的新管理课程,在全新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所出现的需要改变会计环境的新要求,我们作为企业的高级财会人员―高级会计师,则更应该快速的掌握信息时代的新产物网络、计算机等,利用他们提升自身的知识涵盖量、分析水平,完善这一体系的建设,充实这一体系的发展,将信息时代的高级会计师体系能够完整的、良好的运用到为企事业的经济发展、资金增长提供动力,为中国经济腾飞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树民,吴旺盛.试论信息时代下的会计模式与发展[J].上海会计时报.2006,(39)
篇9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等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所谓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指的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所应当满足或者是所应当达到的基本的质量要求,只有满足这些相关要求,企业会计信息才具有价值,才会为利益相关者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在我国,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必须要与其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好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会计信息才能对信息使用者有用,才能实现企业财务报告的预期目标,反之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信息难以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也不具备较大的意义。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会计系统为了达到财务报告目标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和约束条件,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特征。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方面尚没有完整的会计法规要求,但是理论界对此一直保持关注,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作了八个方面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以及及时性等。这八个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相互之间具有层次性和逻辑关联,但是仍旧相对分散并列,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设上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总的来讲,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跟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中没有明确其中立性、完整性以及可预测性等。相比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国外在质量要求方面相对的具有明确的内在关联、层次较为清晰、逻辑关系也更为紧密,相互之间主次关系和层级结构明确,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合理把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更能够满足其会计信息需求。
三、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思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有效提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逐步地建立多层次并且相互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有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逐步改变原有的会计信息并列列示、相互之间联系较少的情况,有效解决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在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作用及地位。
应当充分借鉴国外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公正性、合规性等要求。同时,在建立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还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确定上满足会计信息的效益大于会计信息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价值,否责难以真正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功能。
要将会计信息的公正性以及合规性设置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附加质量特征,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地进行扩展。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的内在特征,积极探索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主次及先后顺序,逐步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紧紧围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推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设,将股东、投资者、监管部门的信息需求作为出发点科学设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现会计信息的各项财务指标和社会指标、价值指标等,反映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
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特征要求,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以及可靠性,只有满足这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才能体现出会计信息的预定目标。在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的时候,还应当将可靠性摆在首要位置,只要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之下才能进一步考虑相关会计信息是否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作为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外在延伸,将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外在延伸。
另外,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也是衡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条件。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信息,可以不再考虑该信息的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时,会计信息中的及时性是对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可比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要求,可理解形式对会计信息的专业层级的要求,这三者可以通过相关会计制度的完善来实现。
在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可以实施多层次的质量要求,将重要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则作为最低要求,设置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将及时性、可比性以及可理解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约束层级,设置为第二个层次,并通过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将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靠性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第三个层次,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需要进一步改善提升的层次,在建立健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应当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新国际会计准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中国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10
Fang Meifu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 elaboration survey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production, the chief feature and the content, proposed that the urban survey enterprise establish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construction goal and the way.
【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遥感(R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通信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测绘产业正经历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的历史性变革。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使常规的测绘作业方法、生产管理、测绘成果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测绘体系已被数字化测绘体系取代,正向信息化测绘体系迈进。
城市勘测单位紧跟测绘科技的发展步伐,根据城市测量的特点和需求,积极以“3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了从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历史性跨越,用数字化测绘生产淘汰了传统的模拟测绘生产。逐步建立了集数字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网路通讯技术、软件开发与数字测绘生产、数字化测绘产品于一体的数字化测绘体系,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测绘体系的发展历程
1.1 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过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勘测企业根据测绘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设备更新,纷纷购置自动化测绘仪器(如GPS、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等),引进或开发数字测绘所需的软件或系统,积极开展以“3S(GPS、RS、GI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数字化测绘生产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产品应用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到二世纪时九十年代后期,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和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常规模拟测量方法和手段,用数字化测绘产品取代了纸质模拟测绘产品,建立了以“3S”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测绘技术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现代数字测绘的跨越式发展。
1.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产生:随着“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信息社会建设的蓬勃发展,对测绘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测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测绘技术和数字测绘产品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测绘仪器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测绘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数字测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使数字测绘向更高、更现代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向信息化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测绘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现代数字测绘的跨越式发展之后的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及核心内容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有效、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一体化生产、管理以及分发服务,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技术与产品社会化,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和保障的一种新型的测绘体系,是数字化测绘体系发展的升级和跨越,是我国测绘业在实现由传统模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测绘运行主体由测绘企业内部封闭式运作扩展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大众用户开放式协同运作,测绘功能由单一测绘产品生产转向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测绘生产由定时、静态生产向实时、动态方向转化,测绘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运行环境由专业、局部的网络化转向实时有效的、彻底的网络化,测绘产品由提供单一的、封闭的、供专业部门需求的数字化测绘产品转化为向全社会、多部门提供多元的、社会的、满足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测绘产品,测绘服务由向专业部门提供测绘产品升级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使用的信息化测绘产品、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测绘信息共享的安全和产权问题由无序的、不规范的状态走向遵循信息共享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内容涵盖极其广泛,不同的测绘企业因其服务对象、产品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城市勘测企业而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内容应包括:测绘仪器智能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产品信息化、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及社会化。
(1)测绘生产自动化: 随着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GPS测量、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实现了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及快速化。对三维数据获取、地理信息实时更新采集进一步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测绘生产自动化就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生产管理及办公自动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为特征的测绘生产体系,它包括: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及更新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智能化,数据管理及更新实现实时化和动态化,生产管理和指挥调度自动化,成果应用和服务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2)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信息化及数字化主要表现在实时化、动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存储、管理、更新和服务等。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测图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智能化技术,地下管网探测自动化技术,变形与形变自动监测技术,地籍与房产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多种技术集成等。
(3)测绘产品信息化:测绘产品信息化主要表现在测绘产品的精度更高、信息量更丰富、现势性更强、形式更多样化及标准化、应用真正社会化,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形式的数字化、社会化,空间数据的信息化,数据应用的可视化、网络化等。
(4)测绘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传统测绘和数字化测绘的服务方式都是向特定的单位或群体提供专用的测绘成果,具有服务对象特定的专业化特点,而信息化测绘服务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测绘产品,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浏览和访问所需的地理信息,享受地理信息服务。
3. 城市勘测单位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城市勘测单位是以城市测量为主的测绘企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提供基础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服务以及特定的工程建设提供测绘咨询和测绘保障,测绘产品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城市控制测量、城市地下管线、城市工程测量、城市专用地图、城市土地现状调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其他城市专用测量成果等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服务,具有测绘范围较小、测绘成果面窄、服务对象广泛等特点。因此,城市勘测企业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从城市勘测企业的特点出发,既要满足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
3.1 建设目标: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开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多种技术集成,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大力开发现代地理信息产品,增加测绘产品的多样化、信息化水平,拓宽测绘产品的应用领域,实现测绘产品的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测绘生产的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逐步实现测绘生产的网络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管理;加强技术培训及人才引进,不断提高测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德才兼备、技术精湛、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测绘科技人才体系;提高测绘服务质量,进一步拓展测绘市场,建立测绘市场客户网络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测绘服务网络化及信息化。
3.2 建设途经
(1)充分认识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测绘的重要作用突出、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测绘产品和测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信息化测绘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基础,城市勘测企业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快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及时向信息化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测绘成果和测绘服务,对推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勘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积极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发展:积极开展GPS、RS、GIS、INS、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激光成象雷达、数字摄影测量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研究,从而实现全天候、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准确、实时、动态采集和处理。大力开展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空间信息自动提取的研究,实现数据处理智能化;开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动态三位景观的虚拟再现研究,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3)信息化测绘生产模式的研究:认真研究并完善信息化测绘生产流程、指挥调度、质量控制等,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制定与信息化测绘生产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自动化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管理标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逐步建立以国际管理标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体系。
(4)多样化、社会化、信息化测绘产品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空间数据自动生成实用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4D”测绘产品以及三维景观再现的开发与应用,深入开展空间地理数据再生产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空间控制基准、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信息、市政管网信息、地球物理信息以及工程测量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测绘产品体系。
(5)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测绘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测绘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以城市建设为重点、面向全社会的测绘服务客户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场信息牵引、快速生产、数据准确、信息反馈渠道顺畅、服务及时、服务周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
(6)加强测绘标准体系的完善与研究:积极开展地理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研究,加快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格式及转换标准、交换共享与应用服务标准、数据安全与保密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地理信息提供、安全保障、信息共享、社会化应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和法规。
4. 结语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测绘产业正在向信息化产业转化,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已成为城市勘测企业乃至整过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途径等是每一个测绘科技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根据城市勘测企业的特点,结合城市建设的需用和国家信息化测绘建设的要求,提出城市勘测企业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相关问题,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信炎.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杨凯[R].中国测绘学报,2006.5.16
[2] 宁津生、杨凯.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 测绘科学,2007.3
[3] 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篇11
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自始至终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
1 人始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与呈现在自己面前的自然客体发生关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获取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自然是客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人为主体而不断生成的自主运动。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否定了主体以及客体的客观实在性。而旧唯物主义把主体理解成进行感知活动的感性的人,把人置于自然之下,这都是不正确的。另外,马克思肯定了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指出现实的人和主体又不是等同的,只有现实的人具备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后,并主动投身于实践,才能成为创造历史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2 在实践中确证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从传统西方哲学中继承下来的,他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义传统,但又严厉地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非历史性;吸取了西方传统主体性学说,但又批判了这种学说的唯心主义基础,而确立了自己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学说。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说明,人的认识是积极能动地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体性是受社会实践所制约的。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着眼于“改变世界”,是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感受到自己的智慧、才能,体味到自己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从而了解到人之为人的快乐。
3 人的主体性是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的统一。
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具体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
自主性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显示的主人性质。有自主性的人会把自己看成是主动者,把万物视为被动者,“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等观念,都是主体性的体现。自主性带有自发、盲目因素。自为性就是主体的自觉性,是扬弃了的自主性。选择性是扬弃了的自为性,它标志着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决断的性质。选择性使主体有了更大自由。创造性又是选择性的展开形式,也是人之主体性的最高形式。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使主体的活动能够将主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统一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里,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对象。
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论述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选择性和创造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只有四者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
二、马克思实践主体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人是最根本的,尊重主体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亿万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把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
1 要充分肯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始终是农村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居民达7.5亿左右,接近全国人口的60%;农村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从事的职业虽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然达3.4亿左右,占农村居民的45%。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民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受益主体。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不能仅仅把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看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从思想认识上和工作中都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实现农民的主动参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才能顺利贯彻实施,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必须发挥农民主体的能动性、尊重农民主体的选择性、肯定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鼓励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了解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目标,知晓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让农民明白新农村的建设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的大事业。只有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自发地将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心动力和自觉行动。
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选择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意愿。只有农民知道自己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创富活力的涌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
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的创造性表现为在改变自己命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农业现代化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性劳动和不断地提升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
大限度地迸发出来,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创造历史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广大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
3 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利。
篇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生学习思潮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成教学生长期受到社会的漠视与责难,时到今日从未得到社会的重视和改观。随着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人学生数量日渐增多,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中,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有蔓延与增长之势,严重影响了成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危及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甚至成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迫切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成人学生心理问题概述
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社会对成人教育的漠视,对成人学生的淡然,已逐渐成为阻碍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成人教育对象的成人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成人学生心理问题颇多,但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冷漠的人际关系、消极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
1.强烈的自卑感
成人学生大部分都是高考落榜生,与考入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是出于无奈才接受成人教育的。为此,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自信。加上家庭的责难、社会的歧视,让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一无是处,于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2.冷漠的人际关系
成人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其家庭背景存在很大差异,家庭条件不同。在与别人交往时不主动、过于羞怯,过多地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言行极端压抑。同时,很多学生与网络为伴,沉迷于网络游戏,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与现实中的同学交流甚少。
3.消极的人生态度
成人学生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失去了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缺乏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意志消沉,缺乏上进心,对未来一片茫然。不仅在学习上不努力,在人际关系上也缺乏主动与人沟通,在业余时间更是无所事事,生活单一且无任何意义,总而言之,成人学生消极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情,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更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
二、成人学生心理问题溯源
探究成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不难发现,影响成人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多,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成因。但就具体而言,主要有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
1.自我认知的偏离
根据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可以得知,人们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和态度做出正确的准确评估需基于两点。其一,在缺乏直接的自然标准时,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其二,人们应将自己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然而成人学生的自卑感源于同普通高校学生的比较,甚至是普通重点高校的学生比较,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寻求的比较对象就是错误的,同时社会比较理论的比较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准确的自我评价,更是获得自我强化、自我进步的一种途径。因此成人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比较的目的应该是认清自己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卑、消极的逃避。
2.学校关怀的缺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校把成人教育学院仅仅当着一种创收的手段,忽视了对成人学生的细心呵护。缺少了学校的人文关怀,成人学生就像没爹没的孩子,成人学生至进学校后,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一切由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学校几乎不予过问。由此可以看出:在成人学生与全日制统招学生之间,学校给予学生的关怀存在极大反差,这种差距体现出的是教育的不公平、学生的不平等。学校关怀的缺失让成人学生难以找到归属感,在一个缺乏温暖的集体中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便产生了。
3.社会偏见的误导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或个人的一种评价,它包括对圈外群体的负面态度和对圈内群体过于积极的正面态度。同时,偏见具有广泛的破坏力,如:人们对一个人所属群体的偏见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人的评价。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是不正规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是汇集为拿文凭的在职人员、学习成绩较差的落榜生的场所,于是在社会中时常听到对成人教育的质疑声和披露声,一系列关于成人教育替代论、消亡论的陈词滥调甚至在学术文章中也经常可见。社会的偏见导致的不仅是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对成人学生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伤害。诚然,成人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成绩要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但是绝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全面否定成人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成人学生中也有相当多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具有个性特长的有上进心的学生。
三、成人学生心理问题解码
相关实践证明,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
1.学生正确认识,重塑自信心态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让学生彻底走出心理阴影,还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全面地剖析自己,正确认识现状,重塑学习、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途径走向成功。
围绕培养学生自身的信心,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自我定位,树立学习专业的信心。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审视自己,了解其优劣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依据“克己之短,扬己之长”的原则学自己喜欢的课程,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这样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优势,保持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其二,自我表扬,树立实现价值的信心。人自身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此要想获得成功,只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审视自我,了解自我,接受每一次的挑战。在经历每一次挑战时,给足自己信心与掌声,让自己充满激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三,自我规划,奠定实现成功的信心。美好的憧憬、百般的无聊、无奈的悔恨、极度的茫然是大学生们一般都要经历的情感变化,是对大学生活感知的结果。刚进大学时的好奇心让其对大学生活有了美好的想象,熟知大学生活后的他们开始欣然接受自由大学给他们带来的无聊与空虚,一直到后来的悔恨和茫然。不妨追问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丧失了原有的斗志?不难发现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为学习制定计划,为生活设计颜色,为人生设定目标,是当今学生们逃脱落入俗套的重要方法,更是成人学生实现成功的必然选择。
2.学校倾力关注,构建平衡心理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建设培育了众多人才,更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难以衡量的贡献。然而,受社会传统偏见和思想误区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受到了国家的“特殊待遇”,成人学生遭受了严重的不公平对待。在一定程度上,成人高等教育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学籍管理、班级管理和课程设置等,针对成人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并未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很多学校就算制订了规章制度,但都是形同虚设,没有严格执行。同时,对成人学生更是缺乏人文关怀,学生没有安全感,没有体验到家的感觉。然而,再放眼看看学校对统招学生的态度,这种两重天的待遇不得不让成人学生感到失望,由此产生心理的极度不平衡。为此,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导向,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成人学生。具体做法为:第一,将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统一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成人教育不是学校创收的手段,而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应列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第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成人学生可以选择统招学生所学课程并和他们一起上课,经考试合格者学校承认其所修学分。第三,成人学生享有与统招学生相同的参加学校课外活动的权利。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成人学生同样有权利参加。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更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公平与公正。
篇13
实践类型
姓 名
班 级
联系电话
实践时间
实践单位
实践内容
实
践
活
动
总
结
报
告
︹
不
少
于
1
5
字
︺
实
践
活
动
总
结
报
告
︹
不
少
于
1
5
字
︺
实
践
活
动
总
结
报
告
实 践
单 位
意 见
(盖章)
年 月 日
注:1、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可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