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篇1

第三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企业员工、领导都要认真、自觉学习、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看待和处理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倡车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尽量消灭污染物,并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四条 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应设置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保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和监测任务,改善企业环境状况,减少企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协调企业与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

第五条 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网,有企业领导和企业环保员组成,定期召开企业环保情况报告会和专题会议,负责贯彻会议决定,共同搞好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应配备必须的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设置一名厂级领导来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并指定若干名专职环保技术员,协助领导工作。环保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章 基本原则

第七条 企业环保工作由分管环保领导主管,搞好企业内的环保工作,并直接向企业负责人负责环保事项。

第八条 环保人员要重视防治“三废”污染,保护环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日常生产中去,实行生产环保一齐抓。

第九条 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周边环境和每个职工的身体健康及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员工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任何违反环保工作制度,造成事故者,必根据事故程度追究责任。

第十条 防止“三废”污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车间都必须提出治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企业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应及时给予安排解决。

第十一条 对环保设施、设备等要认真管理,建立定期检查、维修和维修后验收制度,保证设备、设施完好,运转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并确保备品备药的正常储备量。

第十二条 在下达企业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把环保工作作为评定内容之一。

第十三条 凡新建、扩建、改造项目中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排挤“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的资金、设备、材料和人力等。

第四章 环保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 本企业环保机构职责:

1、在企业分管领导负责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企业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测试等。

2、负责组织制定环保长远规划和年度总结报告。

3、监督检查本厂执行“三废”治理情况,参加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方案的研究和审查工作,并参加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

4、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按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

5、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岗位进行培训考核。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十五条 凡本企业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成绩明显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 凡本企业员工玩忽职守,任意排放企业“三废”,造成污染环境事件,按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论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赔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篇2

美国在19世纪中期制定了《普通采矿法令》并在该法令中对矿业资源进行明确,制定了政策对矿业资源权利进行分配,为后续矿业环境管理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日本在同时期也对自身矿山管理制度进行了构建,其《矿业法》在矿产资源所有权指标上对各项授权形式进行划分,由国家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未经获得国家批准的采矿活动不可以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和日本先后对自身的矿业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并在上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矿业环境保护体制,加大了对矿业环境的控制力度。1970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开始通过EIA指标对矿山环境进行评价和约束。而70年代末,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在矿产开采前各公司要对矿业活动进行评价,出具矿业活动对矿业环境的影响状况评价书。该评价书中内容由公众与政府共同评断和修改,对其中矿业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矿业环境管理效益。随后美国政府还在矿产环境评价书基础上形成了矿山环境监督检查体制,由联邦政府和州一级选取专业人员完成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对严重污染矿产企业进行查处,矿业环境管理控制效果显著提升。而日本在《矿业法》制定中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明确阐述,对该内容标准控制体系进行了分析。《矿业法》中117条至120条对矿业环境管理内容进行了细化,要求矿业企业要加大矿区环境保护效益,提升矿区保护控制力度。随后日本在《矿业法》的基础上颁布了《矿产环境保护法》,单独针对矿山环境问题进行了立法,对矿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有效提升了自身矿业环境管理控制效益。

2.发展中国家矿业环境管理制度状况

巴西、阿根廷在矿业前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政策控制,发展模式非常粗放,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发展状况受到严重限制。目前巴西和阿根廷虽然已经开始制定权属制度,但是各项矿业管理制度仍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环境保护力度仍处于中下游水平。

巴西、阿根廷在矿业环境管理过程中对大部分矿业资源进行了明确,将矿业资源归属国家所有。上述发展中国家中可以通过矿业权特许制完成矿业活动许可,可以将矿业权进行转让、买卖等。

而在环境保护体制方面,巴西在1983年才开始正式形成矿业环境管理6838号法律,对矿产环境管理体制进行构建。1988年开始对采矿活动权限进行限制。1990年开始制定矿山权体制,对矿业活动进行严格授权并依照环境内容实施矿业活动控制。

3.矿业大国矿业环境管理制度状况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全球矿业大国,矿业生产活动非常频繁,其矿业环境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发展初期对矿业生产活动并没有过多的束缚,没有对矿业资源和环境进行非常好的保护,其初期发展模式较为粗放。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导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生态建设效益大大折扣,矿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加大了对矿业环境的重视力度,开始制定相应管理策略和管理制度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调节。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矿业环境管理过程中都对矿业资源所有权进行明确,指出矿业资源为国家所有,企业单位在对矿业资源进行开采时需要先向国家汇报,有关部门经过严格审核后同意开采时才可进行矿业活动。澳大利亚在矿业立法的过程中主要对矿业中的资源和安全进行控制,从以上两个角度对法律体系进行构建,其在矿业管理主要由联邦矿业政策和本州矿业条例共同完成。加拿大在矿业立法过程中与澳大利亚基本一致,两者均建立了等级明确的权属制度。

而在矿业环境管理体制构建的过程中,澳大利亚主要从三个阶级完成矿业环境控制,由三级政府相互配合完成保护工作,加拿大主要由联邦政府和二级部门完成各项矿业环境的控制,通过两者相互配合达到对矿山环境的改善。澳大利亚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完成各项矿业环境管理控制,由自身矿业活动发展状况形成了矿山环境管理标准。1974年,澳大利亚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要对矿业环境进行全方位管理,由两级联合部门完成各项矿业问题的联合审批和处理。《1992采矿法》及《1979环境规划和评估法》依照各区域具体矿业状况形成对应管理控制体系,与区域环境高度贴合,矿业环境管理质量大幅提升。加拿大在矿业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也在上述模式上进行了制度建设,通过省级矿山管理模式,由省级部分分别管理自身矿业环境状况,达到分层次管理控制,管理责任体制明确。

4.总结

不同国家存在不同的矿业环境管理体制,存在不同的矿业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当前发达国家在矿业环境控制的过程中内容建设较为完善,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矿山环境控制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控制及保护体制,矿业环境管理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只有在形成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矿业环境管理制度后,各项矿业活动才能够与环境发展相一致,从而加速矿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郑娟尔,孙贵尚,余振国,冯春涛.加拿大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研究[J].中国矿业,2012,11:62-65.

篇3

雾霾的持续出现,对人们的健康及出行造成较大的影响。作为混凝土行业,要从自身来控制污染源头,制定环境保护制度,为环保出份力。企业必须设立环境保护领导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实时调取监控进行落实。在生产现场要有专人洒水降尘(做到早、中、晚各一次),防止扬尘,污染环境。厂内放置专用垃圾桶,垃圾清理前应进行洒水降尘,在生产区域要严格控制乱扔垃圾。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粉状材料,应安排在罐内存放,砂、石等骨料应存放于安装全封闭大棚的料场内,运输时要防止漏洒,装卸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砂、石料场安装自动喷淋设备,用于降尘,降低大气污染指数。混凝土运输车辆清洗废水、地面冲洗水,经收集、砂石分离、沉淀处理后回收再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不合格产品要有专用存放池存放(定期外运),粉料罐体要安装自动除尘装置用来收集排气口排出的粉料,做到回收再利用,杜绝粉尘外溢,对环境造成污染。企业内部设立的环保办公室要制定定期内部检查制度,采取“三定”原则(定人、定时、定措施)予以整改,要责任到人。制定周期环境保护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设有环境保护宣传专栏),用于提高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3临沂市对环境管控的要求

临沂市就四大环境污染源及环境安全等出台了《临沂市大气污染防治20条加严措施》。措施如下:

(一)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落实“三个一批”措施。一是限期治理一批,对钢铁、焦化、电力、建陶、水泥等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烟尘、无组织排放废气等不能稳定达到山东省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的,实施限期治理。二是停产治理一批,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和偷排偷放的实施停产治理。三是关停拆除搬迁一批,对停产治理期限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实施关停、拆除;对城区内现有重点污染企业列入搬迁计划,逐步实施搬迁。

(2)土小企业关停、拆除。对外环线以内小铸造、小石灰窑、小页岩砖、小陶瓷、小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坚决关停、拆除,防止死灰复燃。

(3)严格行业环境准入。外环线以内一律停止审批新上燃煤项目;五区内未批先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的新上项目、新增产能。其他新上项目环保设施必须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

(二)城市扬尘治理

(4)狠抓施工工地扬尘治理。所有施工工地必须严格落实“六个100%”(施工现场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工地物料篷盖率、场地洒水清扫保洁率、密闭运输率、出入车辆清洗率达到100%),视频监控设施联网贯通且正常运行。混凝土搅拌站要落实“粉料仓除尘、料场全封闭、车辆冲洗”要求,9月30日之前未达到要求的,外环线内一律取缔,外环线外停产治理。

(5)狠抓渣土、散装物料运输扬尘治理。渣土运输车实行集中挂靠、统一管理,严禁个人、社会闲杂车辆上路营运;渣土运输车必须按照指定时间和路线行驶,一律实行全封闭运输。加大夜间执法检查力度,违规车辆一律查扣一个月以上。一经查扣,相关施工工地停工三个月以上。散装物料一律密闭运输,防止抛洒遗漏,违规车辆一律查扣一个月以上。

(6)狠抓城区道路扬尘治理。外环线内主次干道使用高压清洗车辆进行清洗冲刷,每3天至少清洗一次;除雨天外,每日全路段至少洒水保洁2次。

(7)土地绿化。对主城区范围内地面及临时闲置土地进行硬化或绿化。

(三)机动车尾气治理

(8)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年内完成6.6万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以山东省财政厅、公安厅、环保厅、商务厅、交通运输厅5部门统计数据为准),淘汰率进入全省前3位;外环线内黄标车一律禁行。

(9)严格实行环保标志管理。全面落实机动车先环检、再安检措施,尾气不达标的一律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年检手续;开展机动车排气路检、抽检,比例不低于在用机动车保有量的5%。

(10)开展车用油品专项治理。油品不达标的加油站,一律停业整顿。

(四)能源结构调整

(11)全面整治燃煤锅炉。外环线内10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一律拆除,或限期改用电、气锅炉;开展西部板材业锅炉集中整治,不能集中供热的,限期改用电、气锅炉。

(12)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措施。在禁燃区内,严禁新建使用高污染燃料项目;已建成的使用高污染燃料的项目,一律拆除或限期改用电、气锅炉。(13)大力推行城区集中供热。加快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步伐,年内新增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五)餐饮油烟治理

(14)严格油烟排放管控。外环线内所有宾馆、饭店、食堂等餐饮业油烟排放单位,8月31日前必须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和专用烟气排放管道,逾期未完成的,责令餐饮业油烟排放单位停业整顿3个月以上。

(15)禁止露天烧烤。对烧烤摊点进行总量控制,城区范围内严禁新增烧烤摊点。露天烧烤一律改为室内烧烤(使用环保型无烟炉具的限期1年内改为室内)。室内烧烤废气必须集中处理,配套油烟净化设备。无环保型无烟炉具和不正常使用环保型无烟炉具油烟净化设施的,一经发现,没收全部生产经营设备,取消饮食业从业资格。空气自动监测站周边2公里范围内严禁从事烧烤经营活动。

(六)环境安全监管

(16)强化节能环保刚性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办理工商注册,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违反规定的,由纪检监察等部门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17)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大力推行排污企业公开承诺制,所有排污企业一律在门口显著位置设立承诺牌,强制实行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各县区须与所有排污企业签订责任书。

(18)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对偷排偷放企业实施严管重罚,查处超标一次予以顶格处罚,停电停产或停止施工3个月;第二次超标坚决关停。

(19)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自2014年8月1日起,对市级及以上查处同一企业违规、超标2次的,在严肃查处企业的同时,一并追究相应县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的责任,县区查处同一企业违规、超标2次的,一并追究相应镇街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的责任。

(20)加强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在连续性异常天气情况下,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限行、施工工地停工等措施。

(七)临沂市制定“治本之策”

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要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从项目立项抓起,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落地。对达不到环评要求的项目,宁可忍一时之痛坚决放弃,也绝不能追求片面发展破坏环境。外环线以内一律停止审批新上燃煤项目;五区内未批先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严控新增污染物排放的新上项目、新增产能;其他新上项目环保设施必须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各县区对发展方式要重新审视,新上项目不得新增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做不到的一律不准落地。淘汰落后产能。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按照国家的工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加快淘汰钢铁、火电、水泥等过剩产能,对没有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区,要严格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切实降低市区、县城周边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工业布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严格控制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项目。要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加快重污染企业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对市区内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篇4

信息时代环境下,企业应对自身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改善和有效调整,从而使企业的财务发展适应信息时展的切实需要。信息时代环境下,企业应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信息环境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企业还应通过对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分析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信息时代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活力

当前企业的组织机构中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较多、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企业盈利少或出现亏损现象,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全面,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执行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致使企业的财务控制难以建立规范而科学的管理体系,实际上企业管理的传统机制并未得到改变,企业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

2.内部财务控制人员素质低下,财务与会计体制不独立

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现状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内部控制人员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状况下,即使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也将由于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力问题而难以达到有效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企业财务与会计体制的不独立也将造成财务管理的复杂局面。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体制具有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人员和会计人员很难兼顾财务以及会计工作的不同的发展要求,致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发展。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权责不清

当前企业的财产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由于目标取向的不同造成了利益冲突,要使企业的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目标和要求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分配,则必须建立起对企业的控制和约束的机制。受到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企业的经营实际上在缺乏监督的状况下经营发展,从而导致了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权责划分不清。

4.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控机制弱化

经济发达的地区,部分小型企业并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而已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内审机制也仅仅对厂长或是经理负责,按照厂长的授权,建立对下级的严格审计体制,而对同级或是上级的监督没有作用和意义。难以对同级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审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并未独立,从而也难以发挥审计制度应有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审计制度的定位不清将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具体而言,内部审计组织由于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对其权威性以及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产生了影响,致使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客观深入开展工作,致使审计处理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制措施

1.理顺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以企业完善的治理机构为基础,企业应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组织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结构。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有效竞争力,从而在实际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建立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畅通,从而实现企业最大化的价值。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设立独立的财务和会计体制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关键因素在于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是通过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落实实施的,同时财务人员也承担着监督经营者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人员财务控制规范的责任,由此,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影响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实施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企业应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建立独立的企业财务和会计体制,从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实力。

3.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权责

企业的管理结构的设置应体现内部财务控制的要求,可设置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岗位,实现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双向管理和控制等。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经营计划制度、财务预算制度、指标考核的制度等。财务的控制应包括对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应指标的分解到计划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从企业的机构设置、职责明确、企业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对企业财务的编制、执行和监督预算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明确了企业财会人员的权责,建立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控制体制。

参考文献:

[1] 葛玉银,黄磊,熊艳.企业管理信息化下我国国企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篇5

一、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实践现状分析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要求在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煤炭加工技术,掌握合理的开发速度,使煤炭企业获得最大综合效益。就我国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实践现状而言,有其取得的成绩亦有其存在的问题。

(一)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取得的成绩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多家煤炭企业公开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现出了对环境管理的重视。本文对同煤集团、中煤集团、安泰集团等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相关部分给予如下概括:

同煤集团将其环境管理方式从过去单一的煤炭生产、传统粗放式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企业“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建成了全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塔山循环经济园区,为煤炭行业塑造了典范和样本;建立了环境管理工作系统,发展和推广了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并朝着产业生态化、经济低碳化的目标迈进。

中煤集团的环境管理坚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了排放总量的大幅下降。

安泰集团的环境管理以高科技为先导,以焦化为龙头,以治理“三废”为方向,形成了初具生态工业雏形的、完善的安泰环保产业链,并且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今天的安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废渣、废气、废水得到了有效治理。

从以上社会责任报告中可以看出,煤炭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对循环经济进行大力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极推行了清洁生产,全面推广了节能、降耗、节水、减污技术等,不断提高环境绩效,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局面。

(二)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尽管煤炭企业在环境管理实践方面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煤炭企业的环境管理得不到合理实施。

第一,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煤炭企业至今仍没有制订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整体规划和标准,虽普遍设有环保部或环境管理机构,但多数只不过是企业机构设置中的附属部门,环境管理的职能存在弱化或表面化现象,许多具体环境管理工作形式化;环境管理机构人员的配备亦不齐全,没有专职环境管理的工作人员,而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兼职。这就导致了环境管理实践工作很难具体实施和开展。

第二,书面政策不合理。虽然几乎所有煤炭企业都制定了环境目标、环保策略等书面政策,但多数环境目标、策略服从于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具体的管理内容也没有以环保为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了达到法律法规要求,减少罚款;二是为了应付各级环保部门的检查;三是没有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煤炭企业环境管理进行指导;四是多数煤炭企业偏重于末端治理的传统管理模式,没有实现全程规划与管理,其书面政策为的只是“达标”。

第三,培训不足导致环境管理实践工作难于开展。很多煤炭企业虽然都会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却没有专门针对环境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这些企业往往只重视当前利益,将环境管理的培训看成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浪费行为。由于培训不足,导致煤炭企业不能及时掌握环境保护的科技动态。另外,也使得企业员工对环境污染应急事件处理的相关措施不能熟练掌握;对本岗位的环保职责范围不够明确;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了解。

第四,环境审计工作不到位。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并没有完善的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实施环境管理审计工作的相关依据也存在着很大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管理实践的资金运用界限不明,不能做到专款专用;煤炭企业制定的各项环境会计政策和财务处理,以及相应的环境规范不健全;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实践工作的效果不易界定,特别是一些非货币计量的事项,其成果和损失光从会计信息中无从披露,导致煤炭企业不能客观地取得审计依据对照一定标准作出结论,使得审计工作不易开展。

2.煤炭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环境管理文化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全员树立和强化环保意识才能顺利进行。然而部分煤炭企业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环境管理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意识淡薄,大多数人只关心自身物质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对环境管理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形式,过于表层化,忽视了实质性内容。二是对环境管理实践活动不总结、不升华,使其只停留在零散的状态,没有制定科学化、系统化、便于宣传的环境管理传播文件。三是对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宣传,使环境管理文化很难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中。

3.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机制,要有行之有效的体制、制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保持环境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煤炭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制度尚未健全,所以环境管理机制的建设基本上为空白。

二、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对策

(一) 建立健全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从现状出发,通过完善和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煤炭企业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第一,完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建立专门的企业环境管理机构,明确主管部门,落实企业环境管理具体负责人员,使各自明确各自的任务,以便出现问题时有专人负责。各岗位的职责与职权间也应该存在对应性,即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赋予其什么样的权力。另外,在环境管理过程中,配备、选拔和培训人员时,要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使环境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规范书面政策。书面政策的制定应该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使环境问题得到积极的研究和解决。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注重以环保及煤炭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于煤炭企业的经济目标;要注重全程管理,通过直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从源头上做到污染消减与预防,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要注意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使各项政策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支持,协调配套;要对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政策;制定出来的书面政策既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考虑到与原有政策的衔接,又要随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

第三,建立环境管理培训制度。煤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创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环境管理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职位的特点、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的各级环境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性能特点和操作步骤,并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透彻了解,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对员工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进行培训,使员工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意识;对同行业的环境管理实践工作给予关注,借鉴其他煤炭企业的有效措施。

第四,增强煤炭企业环境管理内部审计职能。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煤炭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煤炭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审计组织,设定审计准则及其程序,客观地取得充分、可靠、相关、有效的依据,并对照一定的标准作出结论。具体做法如下:

在制定审计方案阶段,要查阅相关环境法规和规章制度,掌握舆论反映、政府通报、环境管理报告、相关会计报告与会议记录等,评价环境管理控制系统,衡量环境管理风险。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实施环境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在环境管理审计方案实施阶段,要对有关环境管理资产、负债的真实、合规、效益性进行评价;审查环保管理系统和有关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并反映其薄弱环节和失控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检查,并对照审计依据和环保指标、标准,加以分析、鉴定、综合形成审计结论。这样才能对环境管理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独立性监督和评价。最后形成环境管理审计报告和改进环境管理建设书。

(二) 增强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环境管理的成功与否,除了依靠管理者和环境职能部门对环境事务进行监管外,更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管理,煤炭企业应该将环境管理渗入到企业文化中,使环境管理成为其内在物质,形成企业环境管理文化。这样才会使煤炭企业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

(三)完善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应采用PDCA的发展模式, 使之不断前进、更新、提高、完善,以确保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运行更加有效。

第一,制定环境管理计划。这是整个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这项计划要致力于组织各项环境目标的达成,使其成为组织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过程中要明确环境管理的目标、管理重点,按照各项活动在组织中的轻重缓急来具体鉴别,并建立管理机构,组织管理人员,规定所要运用的工作指令与控制。另外,环境管理计划在设计时应该有弹性,可以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以反映组织各项目标和对策的变化。

第二,明确职责权限,各负其责。这是环境管理执行的关键。煤炭企业应将环境职责划分给各有关职能部门,使不同层级之间明确其职责范围。同时,授予各职能部门相应的权限,提供资源保障,以确保他们能够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另外,将履行环境职责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使得所有员工都认识到履行环境职责、执行环境管理程序是工作的一部分。

第三,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检查,以确保其能够有效运行。可以将环境管理系统检查分为三类:基层部门的日常自查,环境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等。基层部门的日常检查主要是对本部门的环境指标和方案的进展情况、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文件内容缺失或可行性差,可按文件控制程序及时修改并完善文件,从而增加文件的可行性。环境管理委员会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排污情况、各部门的执行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对有重要环境职责的部门安排内部审计人员,按照企业的内审程序组织、实施内审。内审人员不仅应发现环境管理系统文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应从方针、目标、指标的进展与完成状况等方面检查环境管理系统是否存在深层次问题,最后再从较高角度审核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第四,煤炭企业环境管理者要定期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评审。要充分重视内审部门提出的意见,分析不符合环境管理要求的状况,掌握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依据企业的环境政策,对照企业的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充分考虑相关的要求,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提出相应修正建议,更新目标、指标,制定新的环境管理方案,实现系统的持续改进,把系统运行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康虎彪,刘传庚,谭玲玲,丛威,史志斌.能源产业基地综合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开发为例[J].中国能源,2010(3).

[2]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 2009(2).

[3]孙淑敏.加强煤矿环境管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6).

篇6

一、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重视,而企业对于通过环境管理来体现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全面。企业环境管理以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技术理论为基础,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损害环境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使生产目标与环境目标统一起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虽比较健全,但企业有法不依、违法排污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为此,有必要建构企业环境保护的自愿性机制,即使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成为自觉选择的作用机制;建构强制性机制,即通过成慑改变企业对违法行为的选择迫使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建构激励性机制,即利用价值规律调整或影响市场主体消除或降低污染行为的作用机制;建构压力性机制,即利用企业的相关方影响企业的环境行为并促使其保护环境的作用机制;建构支持性机制,即帮助企业建立现代环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境保护能力的作用机制。

二、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性质

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学术界并没有统而权威的界定。有的学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是指企业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业经营管理中树立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实现企业效益、社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理。有学者认为涉及企业环管理机制有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府为主体的产业环境管理机;在微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企业为体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则有公众和政府组织参与的企环境管理机制。还有学者为企业环境管理模式括四种:企业环境管理委员会与保专门职能部门相结合管理模式、ISO14000理模式、HSE管模式、QHSE管理式等。我们认为,企业环管理机制应该是一种多元性构管理机制,是由国际社会、各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众共同参与的,由生态伦理、环境制、社会发展模式、类生存理念、模式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和企业理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以进企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好型企业目标的管理模式和行机理。

三、构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1、构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应尽快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阴影,按照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机制转变为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变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科技、清洁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新模式;从单一的技术层面的污染防治转变为战略层面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被动的、抵抗型、反应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转变为积极型、主动型、生态型、创新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2、科学而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是企业单一主体、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机制,而是一种由多元主体、多种因素有机组合创造出来的管理机制。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构建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生态环保法律为依据、以生态伦理、环境责任为支撑的构架。

3、加大国家对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的推动力度。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国家必须通过强大的公权力、推动力,规范性、强制性地指引企业步入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的轨道,从而克服和消除企业唯利是图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渚如,提升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完善政府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以及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限批制度、环保一票否决机制、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减排制度、循环经济制度的执法力度,等等。

4、充分利用评价、奖惩机制,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制度全面展开。针对国情,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评建活动的全面展开,评建出一批环保示范性企业;另一方面,加快ISO14000、HSE、QHSE等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区域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形成。

5、创建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管理等措施将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信息通过权威媒体公布于众。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个方面了解、监测、考核、评价、监督企业的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状态。另一方面在舆论、管理层面给企业以压力,有利于促进企业争先恐后、不断升级环保机制。

四、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和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机制建设,即在我国企业全面建立环境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政府促进企业环境管理 法律 制度运行机制、市场引导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 经济 氛围机制,社会舆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的渗透机制。初步消除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盲区。与此同时,加速提升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的科技含量,加大环境保护的奖惩力度,树立环境管理机制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健全 科学 、先进、全方位、高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使我国的所有企业都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在生态良性循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社会之中。不仅物质生产生态化,而且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也呈现生态化。

五、结束语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环境管理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如何从被动环境管理转变为主动环境管理,把环境关注结合到企业战略管理中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篇7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在环境管理方面,青岛啤酒荣获了“首届中国绿金奖”、“中国社会责任百榜”、“国际碳金奖”、“最佳企业公民”等奖励,且四度蝉联“中国绿公司百强”。在企业内部,青岛啤酒几年来一直推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将其贯穿在企业投资、融资、产品定价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通过不断推行和优化环境管理会计体系,青岛啤酒环境绩效显著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削减率分别为9.38%和42%。青岛啤酒环境管理和环境发展能力成为啤酒企业的风向标,数字和荣誉背后是与其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青岛啤酒从组织价值观转向社会价值观,从为整个供应链转向为整个社会负责,把责任与担当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青岛啤酒提出企业发展力量来自于股东货币资本、员工智力资本、自然的资源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的组合,企业做大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的做大更是责任的放大。在环境方面,青岛啤酒信奉“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呵护大自然,履行环保责任,让消费者享受绿色产品,并受益于绿色价值链,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大麦、水和酒花酿造好酒,并将“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价值链全过程,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也将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价值观念中,使得绿色环保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环境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完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内化为企业决策和行动中,需要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青岛啤酒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绩效为宗旨,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将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公司环境管理战略重点,构建了企业各个层次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能源资源控制程序》和《能源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检查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建立覆盖各层级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总经理为公司环保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和总经理约谈、红黄牌制度,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环境安全工作回顾、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析、重点工作推进、环境管理案例分析等。再次,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推行环保岗位标准化配置,加强人才储备,如组织污水操作人员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将环保纳入到技术工种竞赛范围。最后,将环保指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各项工作中,细化环境管理考评体系,公司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由部门组织班组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分析,对每月目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青岛啤酒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开展环保设计,青岛啤酒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环境影响作为最重要参量,除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到产品回收和处理。第二,进行环保经营,啤酒在生成过程中有来自电力消耗、化石燃料燃烧、酿造工艺过程等的排放温室气体,青岛啤酒采取节能降耗、二氧化碳回收、温室气体核查等构建环境运营模式。第三,选择环保物流,青岛啤酒首先选用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其次选择环保运输,实施共同配送,再次实现环保仓储,即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维护和保养。第四,重视环保回收,啤酒在生成过程中实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回用于啤酒灌装过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2012年每千升的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比2011年提高16.89%,相当于种植了11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树。

(四)环保创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青岛啤酒坚守和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1994年公司创设科研开发中心,2011年成立了“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的《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和《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了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为青岛啤酒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同时,为鼓励全体员工环保创新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方案活动和奖励制度,如2011年公司员工共提出技术革新方案375项,为公司降低电耗56190千瓦时,节约用水97460吨。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技术改造、细化节能降耗等管理,能源绩效不断提升,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如公司废水处理系统采用USAB厌氧处理工艺,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公司将沼气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作为锅炉蒸汽生成的燃料,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降低了能耗成本。如2012年公司下属14家工厂陆续启动沼气回收装置,回收使用沼气量比2011年提高了26%。通过水资源保护、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废物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全方位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绿色价值。

三、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内部驱动机制实践的启示

(一)环境伦理观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价值基础。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传统企业管理更多地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管理思维,道德关怀对象被限制在保障股东价值、员工权益、客户权益等人的范围内,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看作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东西。随着伦理学现代环境向度的转向,伦理范围已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强调人际平等的同时,把自然价值和代际平等也纳入伦理关怀范畴,强调用道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契约组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客观存在,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青岛啤酒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伦理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公司内形成了“人是资源的一员”的文化,科学的环境伦理观为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践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企业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制度基础。JohannesFresner实证研究表明,引入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优化是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青岛啤酒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长期战略发展中,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管理规划和明确的环境目标,并把环境目标和规划落实在全面环境管理制度中,体现于环保研发设计、环保采购、清洁生产直到环保物流。如采取绿色采购措施,青岛啤酒按照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014000系列要求,优先采购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清洁生产,青岛啤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循环性能,采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环境管理会计获得了制度的有力支撑。

篇8

一、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所组织的资源以及生产活动的基本方式。比较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方法包含了: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良生产、按类别生产、优化生产技术等内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也愈发突显了信息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并将这两方面内容融入到自身的管理模式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我国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时,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于工作人员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的培养,并将这种观念长期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展现了系统整合的观念系统整合是指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环节、层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要加强每个个体人员对于整体的作用,强调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要以企业的利益为重,系统地对企业的管理进行优化和改进。树立了战略管理的思想,一个企业在管理方法上的优化以及管理措施上的制定都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树立战略上的管理思想来为企业获得更加健康化的发展。

一、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现状

1、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企业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电磁辐射污染等,污染企业大部分是工业企业。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大多以经济利益为重心,将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仍以粗放型为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提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部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短时期内无法转变观念,没有树立环保观念,在资源开采、利用和生产过程中没有强化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意识。

2、企业缺乏明确的环境目标和组织机构

在企业目标方面,部分企业在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目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企业仍没有明确的环境目标。因此,企业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对企业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管理,无法将环境管理职能落到实处。组织管理机构和环境目标的缺失是目前污染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污染企业的环境管理方式仍是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而且治理的目标也只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就可,对污染物排放达标之后的环境质量问题漠不关心。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重视生产末端的治理,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完成后的污染问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较低。此外,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环保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很难实现环保目标。

三、企业环境管理对策

1、制订完善的企业环境管理计划

企业应该根据目前的生产状况和环保情况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纳入企业的管理计划当中,并制订明确的环保计划,包括近期计划和长远计划两方面,并将近期计划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当中。同时,企业需制订明确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定期对相关部门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和结果,并指导和督促环境管理人员工作的贯彻落实。此外,不同的污染企业要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产品情况,综合考虑各项环保指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和规定,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检查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做好维护工作,推广先进的技术,借鉴成功的经验,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将企业环境管理贯彻落实到各个环节

企业的环境管理应该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这一对策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2.1准备阶段

确定企业生产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排放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环保部门的要求,预测污染物排放水平,然后综合考虑经济、生态效益,选择合适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在这一阶段,需要明确环境管理的目标,树立长期双赢的思想。

2.2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工程施工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工程施工单位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配备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指导,保证工程施工符合国家环保准则。同时,企业应合理规划施工进程,制订有效的环保措施,将建设工作和环保工作同时进行。此外,施工队伍也应加强环境管理,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再排放,采取降尘、降噪措施,并在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恢复施工现场,以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3运行阶段

这一阶段针对的是生产企业,例如造纸企业、皮革企业、化工企业等。根据治理工艺对运行、处理的技术要求,将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指标分解至各生产程序,生产部门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生产漏洞,并严格控制各生产部门排放污染物的指标。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制订科学的操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环保设施治理工艺的有效运用,同时确立信息公开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将环保工作落实到位。

2.4监测阶段

环境监测是指对企业污染源进行监测,跟踪环境质量变化,为污染源的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企业要根据自身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监测项目。环境监测主要由环境管理部门针对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治理效果配备监测仪器,并建立污染监测档案。当出现突发状况时,企业要及时上报处理并分析原因,为以后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3、改变环境管理模式

国家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企业环境管理思想的转变,部分企业已意识到传统的污染处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末端处理为主的环境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因此要改变管理模式,将预防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从源头减少污染。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内容包括改造生产技术和设备、重新对产品进行设计、寻找新型原材料、改进内务管理和库存控制;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尽量做到污染“低排放”“零排放”,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管理工作。

4、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企业不仅要确立长远的经济目标、重视经济效益,还要将生态效益纳入企业整体效益当中。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该培养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增加他们的环保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应加强对环境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和教育,结合相关管理知识,使他们熟悉环境管理流程和措施,并结合实际岗位职能,通过完善的评价审核制度,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企业环境管理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污染企业要强化自身环境管理工作,执行国家环境保护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环保工作,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严格把控防治污染工作,做好环保设施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同时还要提高管理水平,改变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完善环保管理网络,加强责任制建设

年初,根据上级环保部门和公司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20xx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环保负责人,进一步明确了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环境保护责任。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各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认真强化从采购、储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完成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并报环保局备案。公司依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了《废弃物管理制度》等一系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并对公司范围内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同时逐项制定了控制措施。

三、在线监测仪

1、公司废水排放口已在20xx年5月,已按xx区环保局的要求安装了在线监测仪,即废水流量计和COD自动监测仪。污水处理站外排口在线COD检测仪、流量计、数据采集系统由xx区环保局采集。公司现有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并有专人负责、专人操作,定期进行检修。

2、按照上级环保部门及公司环保工作要求,结合公司《环境管理程序》规定,不断强化环保检查力度,巩固以岗位班组、部门、公司三级环保排查治理网络,对已发现的不符合项坚决进行治理,做到了早发现、早解决。持续做好生产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20xx年的问题整改率为100%。

四、“三废”处置

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妥善处置各类危险废弃物。公司所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全部交由xxx环保有限公司安全处置,并已得到xx区环保局办理专项审批手续,严格执行了转移联单制度;公司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贮存按照国家《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实施,防治流失产生污染。废水均达标排放,20xx年未发生违规现象。

五、工作计划

20xx年,公司将进一步做好环保各项工作,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为重点,遵照年度工作计划,狠抓落实,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奋力拼搏,以确保环保工作方面取得新成绩。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切实加强污染减排工作,不断强化环保管理队伍的水平,提升公司竞争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贯彻落实上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和部署下,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重点环境风险源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架构内部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依法实施环境监管的水平;

2、不断完善公司环保及相关管理制度,细化环保各项工作,加强各级环保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034-04

一、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定位分析

(一)宏观背景

从国际上看,面对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危机,人类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新的转向: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到联合国于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等等,这些都表明人类理性一次又一次觉醒和复苏,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大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制度、行为、发展模式、生存方式等一系列的绿色革命。因此,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人类已经深刻而理性地认识到:与“和平”、“发展”一样,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时代主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在发生“五重转变”:人类文明的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世界经济形式正在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社会发展道路正在由非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国民经济正在从单纯追求GDP向追求绿色GDP转变;企业经济正在从A模式的发展状态,即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强物质化模式向B模式,即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脱钩的减物质化模式转变。

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GDP平均增长8%以上的奇迹,中国的崛起令全球瞩目。然而,这种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沉重代价的。有资料显示,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此势态,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我国政府已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定位与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前沿,不断科学创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和迫切期待的问题,因为它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性质定位

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学术界并没有统一而权威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是指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有学者认为涉及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有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政府为主体的产业环境管理机制;在微观层次方面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则有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还有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模式包括四种:企业环境管理委员会与环保专门职能部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ISO14000管理模式、HSE管理模式、QHSE管理模式等。我们认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应该是一种多元性结构管理机制,是由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由生态伦理、环境法制、社会发展模式、人类生存理念、模式、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和企业管理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以促进企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目标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理。其性质特征如下:

1.时代性与战略性的统一。工业文明时代的企业管理机制主要是围绕着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运行,无论是“泰勒制”还是“公司制”;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文化管理”;无论是“人本管理”,还是“企业创新机制管理”,企业充当的角色都是单纯的“经济人”。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引下,企业的成长是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滥用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企业管理机制理应发生绿色革命,即单纯的“经济人”企业理应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称之为绿色企业、生态企业;企业管理机制理应转变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或企业绿色管理机制。这是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我们认为,21世纪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危机。因此,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公认的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当人类具备生态文明与绿色管理的系统理念之后,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长效性构建,就表现出特别重要的战略性。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生态文明与绿色科技、绿色管理、绿色法律和绿色伦理能否变成现实的转变,关系到我们当代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子孙后代唯一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性与生态性相融合。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贯穿其生命全程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21世纪的企业已跨越了单纯“经济人”的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企业只有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回收全方位贯彻生态环保的理念,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为法律所允许、为市场所欢迎;企业作为“社会人”,只有对投资者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才能有更广阔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和前途。实践证明,绿色企业、绿色产品深受社会所欢迎,绿色责任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只有具备创新能力和生态环保理念,将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与绿色管理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才是21世纪标志性企业。

3.伦理性与法制性相结合。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类的共识;生态伦理已成为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科学、高效的企业环境

管理机制必定渗透生态伦理,从传统的企业伦理转向现代企业生态伦理,标志着企业伦理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国际国内的法律也正在走向生态化,制定了大量的有关保护生态平衡、防治污染、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这些绿色的法律制度的实施必然促使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生态化。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育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4.多元性与特色性同构。我们首先要走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单一主体、单一因素的定位误区。事实上,构建和实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仅是我国企业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绿色责任,而且是我国政府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保护环境职能的重要职能机制;不仅是国际社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监督、管理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生态伦理、环境法制、社会发展模式、人类生存理念、模式、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和企业管理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逻辑结果。诸如国际环境管理机制、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企业生态伦理机制、企业生态法制机制,等等。只有多方机制的有机融合,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先进、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才能达到促进企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目标。与此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特点、行业背景和自身条件设计,构建各具特色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诸如,钢铁企业环境管理机制、IT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化工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等等。

5.绿色人文教育管理与科技创新管理并进。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紧缺、生态的失衡和环境的恶化以及工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幸福观、消费观的扩展,靠传统的人文教育管理方法和现有的技术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创造新的融绿色人文教育管理与科技创新管理为一体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仅要强化绿色人文教育管理,培育与企业相关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的绿色或生态人文价值观,而且在管理中要体现出企业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不断创新性。比如,生物能源、太阳能技术、核电技术、废弃物再生循环技术、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的运用、环境监测与执法机制的重大突破等都会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迅速进步。

6.科学性与统筹性兼顾。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前沿课题,由很多相关机制和子系统机制构成,他们分别从政治、行政、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科技的不同层面切入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涉及众多部门和社会多个主体,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客观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统筹运用国际国内各种力量、各种资源以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前沿性。

(三)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目标定位

1.近期目标定位。在“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和完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机制建设,即在我国企业全面建立环境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政府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法律制度运行机制、市场引导企业强化环境管理的经济氛围机制,社会舆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的渗透机制。初步消除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盲区。与此同时,加速提升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执法的科技含量,加大环境保护的奖惩力度,树立环境管理机制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中期目标定位。即到2020年,基本构建好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机制,从根本上转变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清洁生产、绿色管理、生态理念、生态企业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潮流。

3.长期目标定位。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健全科学、先进、全方位、高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使我国的所有企业都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在生态良性循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社会之中。不仅物质生产生态化,而且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也呈现生态化。

二、生态文明时代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理念创新

1 构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既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背景下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 构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应尽快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阴影,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机制转变为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新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变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科技、清洁生产、零排放、循环经济新模式;从单一的技术层面的污染防治转变为战略层面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从被动的、抵抗型、反应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转变为积极型、主动型、生态型、创新型企业环境管理机制。

3 科学而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不是企业单一主体、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机制,而是一种由多元主体、多种因素有机组合创造出来的管理机制。因此,生态文明背景下,构建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生态环保法律为依据、以生态伦理、环境责任为支撑的构架。

4 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力争具备与国际前沿性与民族特色性相结合、多元性与层次性相呼应、全方位与先进性、实效性相统一等特点。

(二)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行为创新

1.加大国家对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的推动力度。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国家必须通过强大的公权力、推动力,规范性、强制性地指引企业步入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的轨道,从而克服和消除企业唯利是图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渚如,提升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完善政府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法律机制以及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限批制度、环保一票否决机制、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减排制度、循环经济制度的执法力度,等等。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机制又好又快运行。比如,政府绿色采购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自然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管理机制,等等。

3.充分利用评价、奖惩机制,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制度全面展开。针对国情,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评建活动的全面展开,评建出一批环保示范性企业;另一方面,加快ISO14000、HSE、QHSE等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区域性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形成。

4、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作了明确规定,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机制同环保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国应尽快地制定《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条例》,并加大生态人格教育的力度,提升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的广泛性、深

入性和有效性。

5.将重罚制度引入企业环境管理机制之中,加大执法力度,用以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例如,2004年四川沱江的特大污染事故,造成2亿元经济损失的责任单位仅被罚款100万元。新加坡的重罚制度机制,使他成为全球有名的花园式国家。这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为了当代人民和子孙万代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重罚制度机制刻不容缓。可喜的是我国环境执法已经有了新发展,加大了执法力度,比如《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将最高罚款规定为300万元,但这还不够。我们认为,面对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违法重罚条例》,让环境违法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让所有的社会成员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让《生态环保法》真正地“硬”起来。

6.以战略性视角构建企业生态人格教育机制。一方面,在企业招聘、职业资格、企业员工、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考试中增加生态文明、环境伦理、循环经济、环境法制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强化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绿色管理观、生态人格的培育,从而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为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环境伦理基础。政府与企业在这方面应该有相应制度、政策和经费支持。

7.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经验,强化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诸如,诺基亚公司将环保责任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统一考核的管理机制;索尼公司的环境战略管理机制;以及企业绿色文化建设机制、企业环境员工管理制度、企业环境会计制度、企业环境报告书、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企业循环经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机制:PRTR制度、企业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奖惩机制和企业环保目标责任机制,等等。

8.充分利用经济机制,激励企业环境管理机制运行与升级。具体措施为:(1)绿色财政税收机制。比如,逐步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财政专项基金、征收环境税、资源税、对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等。(2)绿色信贷机制。比如,环境友好型企业可以享受低息或无息绿色专项贷款。(3)绿色价格机制,即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比如,科学地设定生产、生活用电、用水、用油、用煤等资源的分段式收费机制。既保证企业生产、生活需要,又限制浪费资源的行为;对企业创新生产的节能产品、环保产品,政府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比如,节能灯、太阳能、光能、生物能源产品。(4)建立全国性企业环境污染有奖举报机制,促进公民积极履行环境监督性绿色责任。(5)设立中央和地方环境友好型企业表彰奖励机制,引导全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循环上升。

篇11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和根本利益,也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资源的利用者,也是污染物的产生者和排放者。切实保护环境和推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承担的责任,更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环境审计是促进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可以引导企业更好、更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环境审计既是评价、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引入环境审计;要全面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就必须引入环境审计。

一、企业环境审计的内涵

企业环境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的环境报告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并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和鉴证,同时对其提出的有关环境管理问题提供咨询,从而实现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活动。它的目标是“确保受托责任主体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理想环境”。

二、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企业环保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主要审查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和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筹集是否足额到位,是否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设备设施。比如是否用于建设矿场扬尘筒仓或防风抑尘网、污水处理厂以及设备改造,是否进行矿山植树造林等。

(二)审查遵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情况

主要审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保措施,环保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有关建设项目是否遵守了环保登记等制度。审查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设立环保组织机构,是否配备环保专业人员等。

(三)审查环境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

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都会形成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必须对环境活动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其会计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环境税费计提缴纳的会计核算,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

(四)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

环保法规要求,一些工程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审计环境报告主要是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审查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验证环保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管理措施是否已实施,环保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等。

三、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环境审计是确定和解除企业环境责任的需要

首先是社会环境责任。企业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由此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了危害,应承担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其次是法律环境责任,企业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法律要求企业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产环境责任。再者是经济环境责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下,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居民造成的损害,应承担赔付、处罚以及治理花费方面的责任。

(二)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内在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并且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否则任何一项或几项环境决策的失误,都可能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危机,引起财务失败,严重地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和清算。重视环境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维护企业经营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生存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管理当局关注自身生存的根本原因,也使企业环境审计有其内在的动因。

(三)企业环境审计是提供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信息的客观需要

企业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而发生环境费用支出,治理产生的污染物而支付环境直接费用和环境教育宣传费用;或企业积极参与治理环境污染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环境经济收益。这些环境经济活动势必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审计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可为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四)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借以提出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和改善管理措施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环境审计是通过定期开展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分析产生影响企业管理效益和效率的环境因素,健全环境管理控制系统,提高环境管理质量,促使企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就成为企业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环境审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

环境审计为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企业进行环境审计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产品,另一方面也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开展环境审计,促使企业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和社会的利益,促进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企业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可以监督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供有效建议和改进措施,所以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影响,资源的约束。特别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走不通。开展环境审计,尽早发现和揭示资源环境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推广企业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开展环境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必须关注五点:

(一)关注环保管理部门是否设立

环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监测任务。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环保规划、参加项目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账,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可见环保管理部门的职责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环保管理部门,企业的环保工作将无人问津,环保工作将无法开展,企业就没有环保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环境审计人员也获取不了有效的环保资料信息,环境审计将不能有效进行。

(二)关注资源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

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是决定资源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开发设计、先进的设备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关注资源环保制度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到位情况,各项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资源环保法规制度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外部动力和法律保障,企业内部健全的环保制度是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法规制度的保证,这样企业内部形成的环保制度化、长期化的体制,有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及其效果的实现。

(四)关注环境会计资料的健全性、真实性

环境会计资料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对象。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污染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污染的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这给环境审计增加了难度。企业的环境会计资料提供越完整、越健全,审计结果就越可靠,越能有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环境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外部节能减排资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会计信息是否健全、真实;这些专项资金是否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和环保储备项目以及使用金额多少是否合理。

(五)关注周围相关环境实景

切身感受周围环境是获得环境审计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其作为直接证据最为可靠。因此要实地考察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山林植被是否保持,是否适度合理地造育林,河水是否污染严重还是水质较好,地面是否塌陷,周围居民的房屋建筑是否受到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损毁等。

六、结语

环境审计固然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经验缺乏和理论研究有待完善,因此有赖于权威部门的规制和指导以及广大审计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同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因此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充分认识环境审计的重要性,特别是国有大型资源类企业要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未来企业环境审计将会普遍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得到有效履行,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济建,张为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探析[J].财会通讯,2010(11):102-103.

[2] 刘长翠,陈增雷.企业社会责任初探(上)[J].山东经济,2006(4):117.

[3] 胡玲敏.略谈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审计的协调[J].财会研究,2006(6):69-70.

[4] 侯利强.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7(12):61-62.

篇12

作者:梁右东 单位:吉田拉链( 深圳) 有限公司

员工素质提高以后,才能在实际行动上支持公司的环保工作,如节约资源能源、垃圾分类等,为公司节省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企业环境保护培训可分为公司级、车间级、岗位级三级,培训内容包括环保法律法规、污染防治知识、环境问题与企业的关系、环境管理体系知识、企业环保理念、节约资源能源的常识、固体废物产生、收集、处理程序等。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企业环境管理机构一般应由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两个方面的专职机构组成,由厂级领导直接管辖,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主要行使监督职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主要负责污染防治设施的维护。综合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企业内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汇总,环境目标的完成情况跟进,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环保培训的实施等;环境保护设施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废水、废气等污染治理设备的运行维护,废水、废气、噪声、土壤等的例行监测、污染防治技术的改进等。两个专职机构应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只设立环境管理机构,不分具体职能机构。环保设施管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巨大,只有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污染治理率和污染物的达标率,污染源才能得到有效控制,环保资金的投入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提高环保人员对环保设施运行管理的水平,以充分发挥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作用。企业应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防治环境污染的设备,建立环保设备台账,制定主要环保设施的操作规程及安排专门操作人员,建立重点环保设施的“设备运行记录”等。同时,在现场管理制度方面,落实分区、分工的承包管理。管理人员经常对自己所承包的环保设施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签发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有效保证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在值班室内或在污染防治设施醒目的地方,按统一格式悬挂污染治理设施组织机构图、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工艺流程图、污染治理设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监控工业固体废物的合理、合法处置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且废物的回收利用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工业固体废物,首先按照危险废物名录及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判断其是否危险废物。若属于危险废物,则要按照国家和地方危险废物法律法规,做好危险废物储存、申报转移及联单填写工作,与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签订处理协议,进行合法处理处置。

实施环境监测企业应配备专人按照环境监测计划实施环境监测,定时定点监测厂区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一些主要的环保设备安装测试平台,对监测数据认真做好记录和分析,及时掌握厂区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促进管理的深入和污染治理的落实,消除发生污染事故的隐患。对于监测频率较高的废水常规指标,宜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其它监测仪器视情况配备。建立健全企业环保档案企业环保档案可分静态档案和动态档案。静态档案主要包括:企业简介,环保工作以及污染治理发展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环评批复,环保设施设计、施工资料,环保“三同时”验收资料,排污许可证,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企业环保技术人员设置情况,适用于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及相关政策性文件等。动态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年度环境管理计划,监测报告,排污申报表,水费通知单,排污收费通知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账,工业固体废物委托处理协议,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环境事故记录,环保处罚及限期治理情况,环保培训记录、政府通知文件等。召开环境委员会环境委员会可分公司级和部门(车间)级,均宜每月召开一次,也可与公司安全委员会或其它委员会合并进行。环境委员会旨在加强环境信息交流,全员参与,对环境目标的达成进行监督和跟进,有利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作。公司级环境委员会的主要内容包括:(1)说明公司及各生产车间环境目标的达成情况,就不达标的原因及改善对策进行说明;(2)跟进环境改善事项的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3)环境内审、外审事项说明;(4)环境法律法规说明;(5)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说明;(6)环境监测结果报告;(7)环境保护知识宣传;(8)其它环境保护相关内容。部门(车间)级环境委员会可以部门(车间)为主体进行简化。重视环保标识做好企业的环保标识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环保意识,节约资源能源,降低企业成本,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环保形象。企业内部环保标识一般包括:废气排放源、废水排放源、噪声排放源等污染源标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人走关灯、节约资源,爱护花草等提示性标识;废气洗涤塔、危险废物储存点、再生纸收集箱等设施性标识。及时收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随着中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违法行为和环境事故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和巨大的代价。因此,企业须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对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彻底消除不符合项目。同时,应定期从各个渠道获取法律法规、环保政策的最新信息和动向,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使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环保发展政策,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如企业的产品、原料等涉及进出口业务,则还需关注进出口涉及的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避免违法产生严重后果。实施环境管理自主基准企业在保证达标的条件下,可以自行制定比法定标准更为严格的自主管理基准,并通过自身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该基准。这样做的意义在于:(1)由于平时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进行,因此可进一步降低企业超标排放的可能性;(2)可提前满足不断更新、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始终在行业内占有技术优势;(3)从环境友好的角度考虑,企业应不断改善自身的生产技术及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追求更高的企业价值。

现代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不应只是做好对环境影响的监督管理,还要追求绿色管理模式,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将环境管理延伸到消费领域,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资源节约,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企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环境管理本身是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存在标准的或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手段,因此,企业还应当及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使环境管理的成效最优。

篇13

一、首先必须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环保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将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企业片面追求利润容易产生短期行为,忽视环境效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积极性。加上环境问题一般具有潜伏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故针对那些投入较大而无助于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的污染治理项目,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难以主动去实施。即使在日常经营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也常常仅是一种应付法律或行政强制的被动反应,求得环保部门少找麻烦,得过且过;甚至有的企业甘愿缴纳排污费或受罚而污染环境,也不愿积极投入资金实施有效的环境治理。

二、提高企业整体环境管理水平

企业环保部门应落实“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为主要职责。“规划”就是指企业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有关情报资料以及有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针对本厂的污染现状,以及生产发展过程中污染发展的趋势等等,为厂领导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并根据决策制定污染控制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计划。“组织协调”就是把环境工作纳入各生产车间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各生产车间都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产过程,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技术改造过程中积极推行环境低害和无害新技术,使得生产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不误。“监督检查”就是监督各生产车间是否贯彻执行了环境保护法、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条例等,是否制定和贯彻本厂的环境管理办法,以及通过本厂监测站的监测,掌握污染动态,并对污染源进行监控。根据控制指标的要求,对生产车间、操作岗位进行监督、考核,作为奖励的依据。

但企业普遍缺乏实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缺乏有关环境管理的知识信息与技能,环境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环境方针与环境管理目标,难以选择到适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目前,许多企业单位虽然设立了环保部门,但大多数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在本厂内部却无一席之位,如同虚设。根本谈不上发挥其职责。

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应落实到基层

我们都知道,工业企业中的污染主要来自各生产车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层。若企业环保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去解决全厂基层的环境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企业可“化整为零”,实行“谁污染,谁治理”,也就是把环境管理真正落实到基层。基层单位可根据本企业环保管理总目标,在生产车间、班组中建立环境保护岗位责任制,设置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这样,环境管理工作才能起到“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应以预防为主,防范于未然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由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而纷纷呈现不景气现象。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获得生存,许多工业企业单位纷纷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等手段来占领市场。但在技改、引进设备时,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高效益,明知该工程项目在投产后会产生严重环境问题,但却置之度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证本国的环境质量,而把一些会造成较大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建设投产,即谋取了利润,又逃避了环境投资。这种污染转嫁现象,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工业企业环保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应是技改资金

在环境保护工作八项制度中,其中一条是排污收费制度,其征收的排污费,即作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基金的贷款对象为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企业。工业企业在新扩改建设项目计划中,首先必须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环保建设资金,如确有不足,再向环保主管部门申请,并且所贷款项一定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为它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环境治理能力,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体系是个系统化的管理,该体系的文件化系统共有四个层次: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环境相关记录。在建立体系文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文件的系统性、权威性、见证性、适宜性和符合性。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环境管理体系也重在全员参与,在建立实施ISO14000体系后,通过运行文件化体系来确保体系的持续改进。但企业在贯彻实施ISO14000、清洁生产等方面问题多多,基本上流于形式,成了形象工程,没有实质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