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司内部规章制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

篇1

3.1人事科负责内部推荐的统筹管理工作;

3.2财务科负责内部推荐奖励费用的统计工作;

3.3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协助人事科做好内荐人员的筛选工作。

4.要求:

4.1内部推荐费奖励标准:

职级分类内部推荐费奖励标准(元)

高级职称技术人员200元

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00元

初级职称技术人员50元

一般员工(工勤、保安、门卫、护工、护理员等)20元

4.2内部推荐费发放时间:被荐人员通过2周试用期,正式上班一个月后支付。

4.3内部推荐流程:

4.3.1员工依据公示栏内《招聘申请表》的内容和要求,推荐人选给人事科。

4.3.2.1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人事科与医务科、护理部一起进行初步面试,初步面试通过后试工两周,第一周试工通过后进行第二次面试,第二次面试考官为主管领导和正院长,二次面试通过后,再进行第二周试工,两周的试工通过后再进行体检,体检及格为最终确认录取人选。

4.3.2.2护工、护理员、工勤人员:人事科与用人部门负责人一起进行面试,面试通过后再试工两周,试工通过以后再进行体检,体检及格为最终确认录取人选。

4.3.3内部员工推荐人才,通过试用期成功录用,人事科按内部推荐奖励标准发放内荐奖金以现金形式发给推荐人。

4.4内部推荐奖励的规定:内部员工推荐人选,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4.4.1被推荐人员为推荐人的直系亲属,不能领奖;

4.4.2被推荐人员与推荐人为上下级关系的,不能领奖;

4.4.3被推荐人员与推荐人在工作上有互相制约的关系,不能领奖;

4.4.4被推荐人员的基本条件要符合本单位对人员招聘的基本要求(包括学历、经验、技能等要求);

4.4.5被推荐人员所提供的个人简历不能有任何隐瞒和伪造;

篇2

集团公司是一种以大企业为核心,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规模巨大、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组织或企业群体组织。按照总部经营方针和统一管理的进行重大业务活动的经济实体,或者虽无产权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但在经济上有一定联系的企业群体。

集团公司是一个企业联合体,内有多个法人主体。大股东为母公司,是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子公司为集团内部控制的客体。通过集团公司内的一些制度安排,大股东可以获得比小股东更大的回报,从而较显著地将控制带来的收益内部化,并获得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而对于被控制的子公司来说这恰恰构成外部控制的主要形式。对于集团公司来说,由于母公司实施的控制是其控制主体和客体内部的,因此应属于集团公司内部控制。

二、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的必要性

综观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部控制意识薄弱,认识滞后

目前,集团公司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认为抓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是颁发、制定规章制度,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的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重要机制;部分员工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稽核部门或领导的事,与自己关联不大,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各部门、各岗位、全体人员之间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相互监督和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正是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起步较晚,加之人们对内部控制制度普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没能真正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内部控制文化没有深入人心,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做法上,管理工作依赖直觉和经验,靠惯性运转。面对迅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和不断出现的新市场、新产品,有些相应的制度和监控手段没有建立起来,内部控制没有及时跟上,出现了新的控制空白,引发了新的风险和损失。

2.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内部控制先行的企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集团公司内部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不少机构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指导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追求业务指标、抢占市场份额、扩张业务规模。

首先,内部控制建设缺乏系统性,仅侧重于规章制度的制定。有些规章制度形式化倾向严重,成为停留在文件上和贴在墙上的东西。对于如何推动内部控制系统持续运转,如何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规章制度、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条块分割和缺乏统筹的格局,派生出内部控制分散、重叠、脱节、矛盾、空白、低效等种种问题。

再次,内部控制是由相关、协调一致的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而现阶段尚未从这个角度对企业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和改革,内部控制各项措施基本上还是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

3.有的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管理支持不足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决策系统提供正确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并及时验证决策的正确性,灵敏、准确、及时地把经营情况和出现的偏差进行反馈,以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实现预定的目标。目前,集团公司数据信息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和集中的数据信息库,信息的共享程度较差,使得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的获取、归集和分析比较分散而且手段落后,反馈渠道也不畅通。

此外,我国集团公司实行的是总、分体制,分支结构设置层次较多,传递链条过长,扁平化程度低。信息的传递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来完成,使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低、时效性差,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监控还处于对某一时点、某一时段的静态检查阶段,专项任务也大多表现为运动式的事后处置,系统的、动态的、事前的、前瞻性、预防性的检查明显不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在审计方法上,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而未采用现代审计通行的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和科学的随机抽样办法。同时,审计手段落后,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刚刚起步。因起步较晚,我国集团公司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仍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内部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4.全措施不完备形成的系统风险

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备,手段落后,一些必要的监测、监控机制尚未建立,事前、事中的预警、预报机制差。主要表现在:有的机构对放款和资金交易等重要档案的管理没有设立专房、专柜保管;防火、防潮、防盗措施不够完备,没有建立有限接触和存取登记制度;对资产质量、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从而不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当风险发生时也不能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随着新技术在该行业的运用,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但是,部分企业在编制计算机应用程序时,内部控制的要点不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各个系统的关键环节,甚至系统本身就题难以及时发现,利用计算机作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缺乏备用系统网络和备用电源,当遇到系统发生故障或停电时,业务即告中断,从而形成了自动化处理和系统故障风险。

三、集团公司完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措施

为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避“内部控制人”现象,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集团公司实际操作层面采取措施。

1.建立全公司垂直独立的授信评审与审批体制

信用业务风险是当前我国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风险,为有利于全公司统一的产销政策的制定与执公司,促进全公司风险文化、风险偏好的贯彻,进一步防范风险,统一信用业务审查规范、审查标准,统一风险衡量尺度;同时,又有利于了解和贴近当地市场,提高审查、审批效率,增强分、支公司市场竞争力,由总公司按经济区域设立授信审批中心,或向各分公司垂直派驻授信审批部,负责所在区域或所在分公司的授信业务的专业审查与审批。同时,总公司向各区域中心或向各分公司委派信贷审批官,负责所在区域或所在分公司信用业务的审批,各区域中心或派驻分公司的审批部官对总公司负责,向总公司报告所在区域或分公司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授信业务实公司专业化审查,专职化审批。改变当前总、分、支公司分级分权层层有权审查与审批的管理办法。

2.重塑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

一套科学、合理、可公司的规章制度制定和颁布后,只是完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本工作,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严格地执公司。执公司问题是集团公司全体员工、业务运作的全部程序、管理的全部过程,必须严肃对待的事情。任何人都必须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如何去干,如果违反规定会有何后果。在银公司里,对规章制度的执公司、落实情况主要是靠审计部门来检查和督导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支撑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证。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借鉴西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运作经验,重塑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西方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发挥的作用重大,很值得我们借鉴。

3.完善会计系统控制,强化对财务管理和资金运动的过程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4.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畅通沟通渠道

信息技术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篇3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董事责任淡化,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从而难以对经理层实现有效的监督。三是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缺乏权威性。四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表面上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一些上市公司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和效率低下;一些上市公司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以致决策和执行程序混乱,问题频发;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仍然是重视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忽视横向的协调关系,导致同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三)企业文化缺失

很多上市公司忽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只重视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机械性实施,而没有探索和总结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忽视了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还借建立企业文化之名来塑造个人形象,对内搞个人崇拜实现个人专断,对外扩大个人知名度捞取社会利益或政治资本。一些上市公司“所谓”的企业文化,主要为对外摆摆门面,在企业内部根本形不成文化理念,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四)风险控制薄弱

一是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个别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仍未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或只把风险控制当做讲话的时髦词,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二是风险控制机制缺乏。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虽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但并不知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制定制度、作决策和管理活动中仍然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五)控制活动不力

一是有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空洞,“原则性”的要求多于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控制活动。二是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所制定的控制活动相当一部分存在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问题,无法落实到管理过程之中。三是有的上市公司对控制活动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检查、考核和奖惩措施,控制活动执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外,内部控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够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以正确认识,或对控制程序和措施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也使控制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

(六)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多数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设置在公司管理层,同时接受管理层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而审计委员会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内部审计完全听命于管理层,难以发挥其在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多局限于对会计监控的层面,监督职责落不到实处。三是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现代内部审计技术与手段等。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相对落后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直到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才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虽然有的学者也较早地引进了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引进上,缺乏实践中的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使上市公司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造成了有些上市公司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足;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掌握不够,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要素和原理机制等,造成了内部控制环境紊乱、控制活动不力、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监督体制不顺等问题。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并不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对管理当局缺乏约束力,甚至在执行中,许多规章制度经常被束之高阁,缺乏有效措施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三)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美国上市公司为了适应法案的要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在所调查的收入20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中,平均85%的企业投入资金超千万美元、60%的企业投入十万小时以上来健全内部控制;收入在50亿到200亿美元的企业中,有近41%的企业投入超过五万小时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而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出于成本效益问题的考虑,不愿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甚至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省略应有的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造成内部控制的严重缺失。

三、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篇4

一、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涵义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系针对企业内部具有控制作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程序进行合规化的统称,内部控制可以促使企业成为一个严密而且完整的体系。通过科学而规范的会计控制管理过程,我们可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确保并完善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进程。第二,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第三,给企业的财产物资一个安全的保证。第四,促使企业经营目标的成功。第五,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果。第六,保障企业经营策略正确而顺利的执行。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伴随着企业改制的发展及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而逐步的趋于日臻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惠的同时,也增强了经营风险性,故而内部控制制度渐次成为上市公司开展有效管理、抵御企业风险、实现管理目标达成的迫切需要。基于此现状我国上市公司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日臻健全把内部控制的理论和理念、方法融入经济管理之中。可是自总体观察总结,时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尚属于初级发展阶段,距离国际标准还有大的差距,接二连三的国内上市公司特大要案的蝉联爆发直接说明现阶段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还存在太多的弊端。

本文的观点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欠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企业改制的过程均很短系我国上市公司之特色,有些企业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套而陈旧经营理念,内部控制长期得不到更新和改进,许多人之于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匮乏了解,误解其于上市公司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之作用。有些上市公司错误地将规章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彻底混淆,误以为只要制定好科学的规章制度,便等同于具备了内部控制机制制度,某些经营管理者于企业运营中只重视教条的规章制度的牵制约束,却轻视了各部门于内部控制过程中理应分担的责任,还有些上市公司无法理清内部控制和业务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内部控制与自身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给企业埋留下了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其次,由于流于形式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以酿成执行比较随意的恶果。一些企业流于形式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由于这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及体系之间的相互脱节造成的。不少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上表现的相对乏力,在对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部门领导的约束控制上,采用的主要是思想道德层面以及相关人员自身思想觉悟方面的措施,而制度层面上管理却虽有实无。在这种情形下,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依靠其地位、权利,无视内部控制的存在。既无内部自身道德约束又无外部控制约束,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会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滥用公司职权,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再者,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文化。单纯的依靠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来约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时并不能奏效。因为,倘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运行出现偏差,或者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错,都会致使相关工作人员误解自己的权责,忽视甚至放弃自己的监督权力。这里就体现出内部控制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只是在制度层面做了简单的规定,却忽视了内部控制文化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分析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首先,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上市公司要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必须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体系。上市公司在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系统时,必须遵循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各业务执行的全过程,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其次,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在风险导向观下,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以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所要解决的关键。上市公司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第一,加强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第二,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各类业务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程序;第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不断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第四,设立事前风险评估机制,在新业务展开之前即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再者,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工作。因为企业文化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素质,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因此增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文化的完善健全力度,增强精神力量的凝聚力,实际乃一种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通过提高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和素质来达到内部控制的主题。基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于上市公司的大力宣传内部控制文化,从而加强本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内部控制文化素质。藉此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体系建设。

最后,建议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因为内部控制体系要发挥作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乃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评价体系利用检查、提示、监督等举措来逐步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促使内部控制体系有为而高效的运行。同时上市公司可进一步完备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制度体制,一言以蔽之,上市公司企业领导基层理应重视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抽出专人专门来制定内部控制等级,并责成专员去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工作。

篇5

【评析】

在本案中,姑且不论公司规章制度规定三次以上上班时间聊天可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合理,单从程序上说,公司败诉是确定无疑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规章制度未公示的,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本案中公司不能举证证明规章制度已公示,其依据规章制度的有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将不能得到支持。

【提醒】

最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大量企业就此进入寒冬,纷纷裁员以自保。然而,规范的裁员需要给予员工补偿,代价着实不小,因此不少企业动起了 “找碴”的念头,希望以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雇员工。

那么,“违规”是不是企业可以随意祭出的解雇员工的 “法宝”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四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可见,规章制度制定后,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并不能当然地作为处理依据,还必须经过公示程序。

规章制度公示方法很多,根据实践经验,一般可采取如下公示方法:

(1)公司网站公布:在公司网站或者内部局域网,进行公示;

(2)电子邮件通知:向员工发送电子邮件,通知员工阅读规章制度并回复确认;

(3)公告栏张贴:在公司内部设置的公告栏、白板上张贴供员工阅读;

(4)员工手册发放:将公司规章制度编印成册,每个员工发放一本;

(5)规章制度培训: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公司全体员工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培训,集中学习;

篇6

一、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分析

1.规章制度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规章制度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天花板,一个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后必然要执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企业现场生产业务如果没有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肆意而为,那么安全事故必然会发生。同时,国家法律也规定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生命至上”,并不是一句空口号,特别是生产制造企业,要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需要各个企业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安全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安全规章制度既能保障生产顺稳,又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的需要。

2.夯实企业基础管理的需要

企业要发展,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基础管理有待夯实,需要用精益管理的手段,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夯实基础、制度先行。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制度执行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谁制定谁负责,谁制定谁培训,谁制定谁检查,谁制定谁改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善、执行力更强,形成制度优势、体系优势,转化为管控能力、系统能力。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推进专项风险治理和流程改善,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只有规章制度的基础管理做好了,一个企业这座高楼大厦的根基才算是筑牢了,企业才能把大楼建的更高、更好。

二、规章制度存在的不足

1.部分规章制度缺失,业务缺少指引

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缺乏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导致企业某部分规章制度的缺失。规章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缺乏规章制度的指引与规范,造成工作混乱、无章法。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缺失了规章制度的指引,业务缺少指引,企业员工仅凭经验工作,由于每个员工的个性认识不同,对同一项业务不能形成规范性的业务流程,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导致出错几率升高;且没有规章制度的规范,企业员工工作没有限制,还容易缺失公平、滋生腐败;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因为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或者不遵从规章制度约束而犯错误的人,可见规章制度的构建及遵守的重要性。

2.规章制度管理混乱、不具有系统性

我国目前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缺乏层次及体系。首先,从公司层面讲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监管部门,缺少对规章制度的统一备案及管理,这样就导致公司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出台对本部门内有效的规章制度;由于各部门出台规章制度时与公司没有沟通,极有可能与公司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冲突或者重复,造成制度混乱;且本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效力范围仅适用于本部门,不能对全公司适用,且有可能与其他部门规章制度冲突,这样就造成了公司的规章制度的混乱。其次,公司内部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层次划分,造成全公司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性。例如:总则性文件与细则性文件不分,公司级文件与部门级文件不分。公司内部对各级制度缺少归口管理、动态管理,没有公司级规章制度的顶层设计,部门级的规章制度缺少指导,造成各部门无所适从,规章制度的制定没有系统性。

3.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不强

规章制度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法”,按理来说应该具有较高的执行性,但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处于“休眠”状态,执行力低。目前,许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一个制度的生命力在哪里?执行力!不被执行的规章制度,属于空中楼阁。有的企业是规章制度有规章制度的规定,线下执行有自己的执行准则,或者肆意执行,规章制度完全处于被闲置的状态,其执行力完全等于零,等同于没有规章制度;有的企业对规章制度是部分执行,与自己心意想吻合的部分执行,与自己心意不吻合的部分不执行,不能严格全方位地执行规章制度,执行力低下。

4.规章制度宣传不到位

企业或企业内部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后,缺少对制度的宣传操作,导致制度制定后,只有制定人知晓,其他人员对规章制度并不知晓,这样会导致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制定后,缺少制定人对相关人员的讲解,会导致其他人员要么不知道有这项规章制度,要么对规章制度规定的内容理解不到位,造成规章制度执行困难和偏差。

三、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措施

1.提高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对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由上到下、全员参与的活动。一个企业想要强化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企业要形成一个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首先,从公司层面讲,公司主要领导首先要树立夯实基础管理、强化制度建设的观念,公司领导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开始推动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次,所有员工都要根据公司的风向标,强化制度建设意识,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应树立制度建设的理念,形成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的良好风气。

2.规范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公司级、部门级等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首先,公司应建立专门负责全公司规章制度归口管理的部门,对全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掌握和备案,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管理的文件,发全公司执行,同时通过对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备案了解,避免各部门之间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发生冲突和重复;其次,从公司到部门,规章制度应具有体系性,例如,从适用范围来讲:分为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等,部门级、班组级制度不能违背公司级制度的原则。从制度级别来讲:可以分为一级制度、二级制度、三级制度,同样,二级、三级制度也不能与一级制度相冲突。

3.规章制度制定实行全员参与、集体决策

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实行一言堂,需要由具体使用该规章制度的人员来参与制定,因为只有具体参与该项工作的业务人员对工作流程和规范最清楚,有实际执行人的参与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更具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是单独某一个人来制定的,需要与该项业务有关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制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规章制度的公平性。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通过征求基础员工的意见、领导的意见、专业的意见后,按照公司规定的制定流程,集体决策并。

4.强化规章制度宣贯工作

一项规章制度制定后,想要充分发挥其基础管理的功效和作用,首先就要对规章制度在相关部门进行宣贯。全公司、部门等要对涉及到该规章制度管理范围的人员进行宣贯,宣贯要全面,不能有死角。宣贯不是简单地传送文件的过程,文件下发后,要对使用部门及员工进行培训讲解,使该文件的使用人充分了解该规章制度,为该项制度今后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力及考核措施

制定制度的最终目标为按规章制度办事,也就是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制度需要所有员工遵循。首先,要加强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提升各个部门对规章制度落实的压力,在全员范围内建立“有章必须守”的理念;其次,对规章制度执行力不足的,要建立责任追究、考核机制,在全员范围内建立“失责就要究”的理念;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力,保证规章制度活力,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现状

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也愈发地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大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管与指导力度,有力的促进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2.上市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实践不断增强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中的薄弱点的自觉认识增强。如图1所示,71%的企业认为其风险识别与评估尚待加强,61%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存在不足,57%的企业认为持续监控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地认识到风险识别和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表明各上市公司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风险管理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部分企业经营者模糊了经营管理理念,控制意识淡薄,使内部控制效果不佳。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目标都很简单,普遍重经营轻治理,多关注合理经营目标,对经营效率目标则关注不足,并未考虑营运效率、效果等,而只把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合理合法和有效进行业务视为唯一目标。

企业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企业是否能够加强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将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目前企业管理者没有普遍的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将其划分到单纯的规章制度上,有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徒有虚名,形同虚设。

2.没有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大多独立性、权威性不足,所有者缺位导致产权不清。企业受限于历史原因,管理者或人获得企业内部绝对优势,几乎获得了内部所有权力。各种监督标准不一,功能重复,监督合力失效,使各种监督并未按既定目标实施,从而导致监督的弱化。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主要依赖于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体系、审计核算等多种企业运营过程。另外,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利于企业财产安全的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阻碍了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措施的实施。

3.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不够

人力资源管理是上市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人才是企业正常运行的血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设计不完善、奖惩制度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记录不准确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力。首先,没有比较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不高,个体分散。其次,没有具有科学的人员培训计划。对很多上市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结果。另外,企业的招聘制度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缺乏长远的目光,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最后,人才流失的想象比较严重,由于管理者疏忽、企业管理制度不力、薪资制度吸引力不强,导致了专业人才缺失严重。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不清

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不清。企业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用以防止发生错误和舞弊,或者是用以应付有关部门及主管单位检查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往往认为有关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完成有关部门或主管单位所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工作。就是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建设而不重视制度执行,缺乏对内部控制实际执行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 管理层忽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对内部控制形成外部约束,并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企业员工的道德价值观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授权和职分工方法、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开发、董事会的关注和指导力度等;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管理层关键人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内审部门无法肩负起监督职责、监事会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等。

(三)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之上,否则,就谈不上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完善。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虽然在内容上广泛吸取了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现实环境下,全面实施起来缺乏可依赖的坚实基础。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还难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问题的对策

(一) 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部控制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基本前提,需要企业管理者正确进行定位,并决定企业内部控制的基调,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要转变单纯的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规章制度订立,忽略控制环境的错误观念;其次,制定有效的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营造;另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还要营造较好的控制环境,企业管理者自觉接受监督,从而建立一套严密的内部监控制度,保障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施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资金控制方面,企业管理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法人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健康运行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产生影响。企业应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能:改善股权结构,解决我国企业股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完善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职能。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中,要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需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机制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将人力资源的激励和约束归入内部控制过程中。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要规避企业信息失真、记录不全的现象,以及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都是加强人力资源控制的有效手段。在企业中,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门培训,加强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并且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培训计划,确保企业全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内部控制的管理措施相协调。

篇8

一、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内容

公司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国家的规章政策制定的,全体员工共同实施和遵循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根据1992年美国COSO出版的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就是指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切实保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由董事会、各管理阶层和各员工共同实施的公司内部控制过程。内部控制的内容涉及很广,主要是指以既定的管理制度为原则,以对财务或者其他工作的有效监管为形式、以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控制体系而加强对公司生产经营业务的规范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公司内部环境、公司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对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内部信息与数据的交流与沟通管理、内部监管等主要内容。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公司管理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制度架构,组织整个公司的政策运营,对公司各方的权力、责任、利益进行制度的安排,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和高效经营。公司治理主要就是要统筹安排好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公司员工、以及顾客客户、债权人以及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利益与责任关系,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并保证这三大机制的运行,从而实现对管理阶层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与过程加以监督的目标。公司治理的内容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各方面,内部治理主要是指对公司内部权责的划分和确定,即对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之间的权责组织规划。外部治理则是对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治理,即治理顾客、经销商、政府、社区相关媒体等外部环境。

二、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一)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内容要素不尽相同,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公司内部环境、公司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对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内部信息与数据的交流与沟通管理、内部监管等主要内容;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内部治理主要是指对公司内部权责的划分和确定,外部治理则是对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治理。

其次,二者的实现方法途径的侧重点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来说,更加强调对国家和企业的特点环境和文化相适应。并且内部控制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控制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方面,此外,内部控制更加关注在创新中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并且加快信息技术与财务审计管理的融合,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公司治理结构则不同,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是加强内外部的组织构架的构架,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外部环境的检测与管理,加强对外部环境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从而为公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首先,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都以实现公司的正常健康运行,高效经营,实现最大化的公司价值为目标。内部控制通过加强对财务管理、审计管理等工作来保证公司的高效运作,公司治理结构则加强统筹股东、董事会以及员工的关系,达到监督领导层,调动基层员工的目的,从而保证了公司的健康发展。二者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二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公司管理原则,那就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原则。内部控制对公司的整个经营生产过程加以控制,而公司治理也是加强对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关系的协调,使其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和牵制,二者都要实现对人、财、物的分离达到“三分天下,相互制约”的目的,以防止过分集权而造成的公司管理的绝对化。

再次,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公司治理包括了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公司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因此,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是内部治理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具体化和延伸。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为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二者在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上是相辅相成,并且相互促进的。

三、结论:

终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从二者的区别和关系两个方面对这二者作了比较。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实现健康顺利运行和高效经营的关键,为了切实提高公司的管理经营效率,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完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保证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篇9

Keywords: group company subsidiary of internal control

一、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集团公司由母公司和多家子公司共同组成,母公司的发展起到领头的导航作用,子公司为集团公司的各项战略目标服务,母公司对子公司要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母公司本身的管理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完善子公司本身的管理也同样重要,所以不仅要站在母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同样也应该站在子公司的立场来看待集团整体利益问题。从现有的关于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论述中,绝大部分文献都是站在母公司的角度来论述集团公司整体绩效的提高,能够站在子公司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文献几乎没有。所以,对子公司内部控制有必要将其进行单独的研究。

二、我国集团子公司的界定及其内部控制现状

(一)集团子公司内部控制实践情况

母子公司的管理在实质上是形成了委托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是委托派出经理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通常并不参与其直接管理,子公司仅是作为母公司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企业整体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始终不认为内部控制对公司的发展能带来何种好处。在中小企业中,管理者一人说了算,制定相应的制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身的权力,执行起来是相当困难,而且无法满足企业某些情况下的特殊需求,目前要希望中小企业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规范的管理制度比较困难。

(二)当前集团公司下子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落后,不重视内部控制,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发展没有多少直接的厉害关系,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的日常规章制度,日常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无关,它是属于大型企业或公司应该重视的问题,许多企业也就不愿意花费在短期内看不见成效的“无用”支出上。企业管理者由于文化水平、眼界的限制,往往认为凭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来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就可以了,不必依靠现代管理技术来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容易推行家长式管理,下属也往往按习惯办事,长期养成不讲制约、不讲监管、不讲授权的办事方式。

2.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或者缺失。子公司建立了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散见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时也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有些制度的建立在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自相矛盾。企业在内部控制的执行上不到位,让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子公司由于接受母公司的监督和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有其相应的业绩和管理考核,母公司希望子公司能如期完成其规定的经营目标,在这前提下,母公司会对子公司在管理上提出一定的建议或者要求,或者直接改变公司的经营目标,对子公司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会起到影响作用,但是这种影响作用有时是正面的,有时也可能是负面的。

三、构建集团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一)基本思路

建立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站在子公司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但同时也要把母公司的整体目标考虑进去,直接的目标是母公司为子公司订立的经营目标。以子公司本身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设计:首先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管理层共同对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视,只有管理层首先重视起来,才能带动全公司的职工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实地考察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后,总结出子公司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建立适合子公司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起点就是找准内部控制要实现的目标。

(二)基于母子公司关系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

从公司治理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从内部控制的环境入手,理顺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后,公司从战略高度上、从企业的管理层上能够形成规范化的运作,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从而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运作有良好的环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各项管理手段上,母公司对子公司在股权、人事、财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控制程度影响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三)具体措施分析

1.设计内部控制出发点。

(1)经营效果和效率目标。子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目标的考核,二是子公司自身定制的目标,后一目标应该服从于前一目标。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财务报告的可行性目标。子公司为母公司的关联企业,要求合并财务报表,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同样应该符合于财务报告的相关要求,最重要的是保证会计资料的客观公正。

(3)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保证企业的经营运作必须是要合法,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这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础目标,但是在中小企中,这一项目标反而难以到达,企业或多或少会存在违规现象,如果不引起重视酿成大祸,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监督作用,首要的是企业要从自身做起。

2.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我国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实物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销售与收款内部会计控制,担保内部会计控制和筹资与投资内部会计控制1等。对内部会计控制各方面的内容应该从其控制要素、控制主要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程序来进行分析。所以文章重点只涉及其中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采购与付款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其他没有涉及到的部分对于各个行业有其特殊的地方,应该分情况具体来阐述和分析。每一部分既要立足于子公司自身,每一细节方面又和母公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一项制度的建设要与母公司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并且着重于二者目标的融合。

3.整合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

建立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单独站在子公司的立场考虑问题,必须要联合母公司共同的立场考虑问题。首先应当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以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在战略上的引导作用,并且发挥母公司强大的后盾作用帮助子公司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母公司应当转变其传统的家长角色成为服务者,协调集团整体利益,为子公司的发展服务。母公司针对子公司自身的特点再制定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模式。这是以公司治理的高度建立良好的子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篇10

一、相关概述

1.企业会计概述

企业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

2.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概述

非盈利性组织会计的定义有两种表述:第一种,政府有关部门的拨款和非盈利性组织核算监督会计执行情况;第二种,非盈利性组织确认、计量和报告财务收支和经费收支。

二、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

1.核算基础的不同

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目前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适当的结合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而我国政府预算与会计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当中,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2.会计要素分类不同

会计对象可以说是指针对会计主体即会计所服务的组织的资金运动,而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这一抽象而涉及广泛的概念的基本分类。而会计等式则表明了各会计要素的基本关系。

企业会计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要素中的净资产都是反应两类组织组织权益的要素。因为前者资源提供者根据持股的比例对组织的资产享有所有权,而后者的资源提供者对组织资产不享有所有权,所以两类组织对组织权益要素有不同命名。由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也没有设立利润这一会计要素,也没有实收资本的说法,而是把设立组织投入的资金以及后期经营结余全部计入净资产中。

三、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

1.企业会计存在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造假泛滥。近年来,我国会计在诚信上面临着一些问题,多数的公司在会计信息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会计行业造假严重,一些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支持下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这些问题都显示了我国据会计行业存在着严重的失真问题,在人们的认识中,认为会计人员主要要会做假账,使得这种情况成为了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信息失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纪律松弛。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中,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很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道德观念不高,没有敬业精神,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职业纪律松弛,法制观念不强,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些会计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禁不住金钱和人情的诱惑,在工作中,不遵守会计行业的规章制度。

(3)内部控制制度的陈旧。一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都是为了重复性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没有出现和不经常出现的问题,没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在发展中,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经营环境和业务性质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减弱了规章制度的控制力,使得内部控制失去效力。

2.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

(1)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立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法律体系中,缺少相关的法律对这一行业进行定义,不能确定这一行业的合法地位,目前存在的一些规章制度,都是非营利性组织自己规范的,假如这些规章制度和我国的法律产生冲突,就会给非营利性组织带来很大的影响。

(2)内部会计管理不严密。公司中一些会计人员的素质比较差,一些人员自己承担了很多的工作,有的会计人员没有相应的证书,也没有获得过相关的培训,使得自己的业务不清,法律意识淡薄,这样就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使得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做一些假的账目。

(3)资金来源单一不稳定。非营利性组织没有政府的强制性,不能通过经营获得利润,仅仅是通过社会的捐助,或者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假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依靠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发展的过程一定是很长的,还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因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自社会的筹集,并且还会受到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公民对这种非盈利性组织的信任比较低,会严重影响到资金的筹集。

(4)管理不严,缺少监督。当前,我国对非营利性组织实行双重的制度,也就是说非营利性的组织要受到两个单位的监管。第一个监管单位是:该行业主管机构,也就是主管单位;第二个监管单位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也就是登记管理机关。在现实中,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之后,很少有部门去监管,在平时只是口头要求,没有一定的责任感,没有落实到位。

四、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 企业会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减少本身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和信息中,要做到严格规范,使审计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减少办事的程序,缩减审批事项,增加会计规章制度选择的空间,在处理问题时,要减少相似的处理方法,要确定处理各种事情的场合和范围,使得会计人员在办事时,能够依法办事。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前,公司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以,公司所有者要将公司的所有权转交给其他人管理,并且对这些管理者做到监管的责任,这样过程就发展成了一种治理结构。公司要想快速发展,就一定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除此之外,这种制度在发展中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3)加强内部审计。公司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制度是内部审计制度,但是,考虑到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在公司中建立一种有效的内部审计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公司内部审计具有很多的功能,这些工作体现在评价、监督和防范中,这些功能中监督和防范非常重要,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公司各种信息和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能够及时发现公司的各种非法行为,使得公司信息真实可靠;公司内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公司违法人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减少违法行为发生。

2. 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健全非营利组织监管体系。公司要加强会计管理,建立健全会计监管制度,这些监管主要包括:完善制约会计活动的规章制度,完善会计监管体系。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律监管机制,同时,要规范监管的方法,做到办事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

(2)界定会计主体间的责任。要对比分析现行的监管主体和会计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监管,并且要明确监管的范围,在监管要具有清晰的界限。根据规章制度,要明确监管的工作,要负担起自己的责任,解决监管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

(3)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完善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管。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在运行中,都具有一定的支出和相应的收支,这时,就一定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岗位责任等。合理设置财务管理工作,明确监管的权责。第二,完善业务授权控制制度。可以尽可能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第三,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设立内部审计,尤其是公司要主动邀请政府部门加入,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公司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公司和非营利组织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遇到不同的情况,就要采取什么方面的对策,才能使公司和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在朝着市场化方向快速发展,非营利性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非营利性组织在快速发展中,要不断进行创新,根据自己的情况要具体分析其中的不足,使得非营利性快速、持续和健康地发展,使得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建桥.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问题[J].会计研究,2011(02).

[2] 宋桂娥.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2(08).

[3] 袁水林.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1(04).

[4] 刘沫行.政府与非营利企业会计[M].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2月.

[5] 陈文军.浅谈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J].上海铁道科技,2012(04).

篇11

(一)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内部稽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证券公司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目前,国内各证券公司制定的内控体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l)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各证券公司都有一套内部管理制度文本,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制度的作用往往被淡化,于己有利就严格执行,于己不利就加以变通或回避,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2)重事后检查,轻事前防范。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用于严格管理证券经营活动过程,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有些管理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倾向严重,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3)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机制不健全。任何规章制度的实施都存在一个相互制约问题,之所以目前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制约。例如一项业务流程本应两三个人或部门顺序操作以互相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一个人包办代替,形成制约机制失控,出现漏洞或弊端。

(二)稽核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处理问题。在稽核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会计方面的问题较难处理。

1.证券业务的迅速拓展出现了一些现行制度无法解决或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属于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类的证券会计准则尚未出台)。以基金业务为例,基金投资领域宽广,投资组合复杂,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其业务特点明显不同于其他业务。《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办法》中对基金的会计处理也缺少具体规定,而套用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又不合适,监管比较困难。它如证券经纪业务、自营有价证券、交易所席位费、业务等的许多会计处理问题都缺乏统一规范。

2.应收帐款和帐外帐的问题。证券公司的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包含的项目很多很杂,除了规定的核算科目外,还有一些不好处理的或有问题的款项,都挂在这两个科目下,如客户保证金的空存空取,新股申购资金的冻结和解冻等。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的稽核,除了要获取明细帐共和总帐核对外,还要分析挂帐的帐龄,必要时可向债务人函证。在资产类科目中,这两个科目及银行存款“飞帐”最容易隐藏问题,风险也最大。要把握资产质量,必须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稽核。

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设帐外帐,但事实上许多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这就给稽核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帐外收入的来源较多,如申购新股、对外融资的利息收入,开户费、销户费、远程传输费、撤单费、查询费,以及一些发行费结余分成回扣等等,对这些灰色收入,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具体会计科目和核算办法,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危害很大。

(三)内部稽核工作现状与其重要性不相适应。目前证券公司的内部稽核运作,缺乏系统的监督功能,这样就很难查出隐性问题,也就提不出根本性的改进性意见和建议。具体表现在:(l)内部稽核部门权威性不高。相对于业务经营部门,稽核部门应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这也是稽核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2)稽核监督工作存在盲点。只注重对营业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而未涉及到对公司总部有些业务部门的审计。(3)内部稽核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的还停留在帐目基础上的稽核监督,末将重点转移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上,既不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监督分析,也不利于对经济效益、内控机制进行有效评估。(4)内部稽核手段落后。稽核方法单一,时效性差,大部分工作需要到现场并通过手工处理。随着证券公司规模的扩大,营业网点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稽核手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5)内部稽核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稽核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与业务部门,对电脑系统不熟悉,很难适应内部稽核现代化的要求;有些内部稽核人员缺乏内部审计经验,工作方法不当,与被稽核单位缺乏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对立;有些稽核人员怕得罪人,工作敷衍了事,这些都影响了内部稽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强化内部稽核监督,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针对内部稽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内部稽核组织体制。首先,建立董事长(或公司总裁)领导下的总稽核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以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建立三级稽核制,实行垂直领导:即各营业总部及各分公司设立稽核部,对本级单位和上级单位双重负责;其下属营业部及孙公司的稽核工作实行兼职稽查员或稽核人员派驻制,并采取“分片联网,巡回稽核”的方式,集中稽核力量,用稽核整体优势弥补稽核员个人业务单一的劣势,从而达到增强稽核监控的能力。其次,形成组织领导、技术监控、稽核审计、监察处罚一体化的稽核监督机制。通过技术监控和非现场稽核来发现潜在风险,采用现场稽核、数据分析等方法找出风险的成因,明确责任和解决办法,依靠监察力量整治违规违纪行为。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授权审批机制。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具体详尽的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其内容应包括:公司内各项业务的流程、流程涉及的岗位、岗位的权限责任、各项业务的审批金额权限、行使规定的权限必须满足的条件。授权的监督管理以及对越权行为的处罚措施等。而稽核部门应是监督该制度执行的职能机构,业务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承担组织落实该制度实施的工作职责。

篇12

第一,审计委员会。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规范文件有以下几种形式: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规程;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审计委员会年度工作报告才是真正反映了其工作状况的文件,考虑到本文是从公司披露的信息来考察审计委员会工作情况,所以将几种情况都看作是工作状况的反映。

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和相关信息公告可以看出(详见表1),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在董事会之下建立了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内的四大委员会,接近95%,仅有2家ST公司因为营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未建立相关内控机构。但是,从审计委员会的实际工作状态来看,只有近60%的公司有发挥作用的迹象,其余的没有披露审计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文件。

第二,内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设立状况如表2、3所示。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设立了内审部门,并且在披露隶属关系的10家企业中,有7家直接向董事会负责,2家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只有1家是对总经理负责,应该说,这样的隶属关系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仅有5家企业单独披露了内部审计制度,且其余企业的年度报告、内控报告以及其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文件中都看不到内审部门的工作痕迹,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内部审计部门的实际工作状况是不如人意的。

第三,内控信息披露方式。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主要是以三种形式披露(如表4所示):一是公司年报中的治理结构部分,除了深市中小板由于制度要求,单独有一项“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的情况”,以表格简单回答形式单列外,其余的主要是审计委员会的信息及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简单说明。即便沪市在年报中有一项“公司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的核实评价意见”,但是很多公司的披露很简单,“有内控,无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的核实评价意见”;二是单独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一点沪市和深市存在较大差异,沪市大多数公司没有提供单独的自我评估报告,但是大多单独提供了审计委员会年报工作规程;而深市公司基本上都有内控评价报告,少数公司提供的与审计委员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般是议事规则,而大多数没有提供审计委员会的单独信息;三是作为附录放在年报的最后。这种现象仅在沪市出现。有3家在年报最后附加了内控报告。

二、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公司信息公告中披露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

内部审计制度等文件;

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

外部独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

内部独立董事、监事会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

本文认为,按照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要求,企业应该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因此,相关披露不作为自愿披露,不披露的企业应该可以被视为内部控制较差的一类。而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内部审计制度等文件、审计委员会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外部独立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内部独立董事、监事会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等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由于自愿性信息披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的信号,结合公司信息公告中披露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借鉴庄莹(2009)的分类方法,本文按内部控制质量由高到低把公司分为五类:

一是提供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有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至少一种工作规章文件,并获得外部审计师的无保留核实意见。因为外部审计师是独立的第三方,是一种质量较高的外部治理机制,因此本文认为这类公司的内部控制最有效,记为“优秀组”;

篇13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内涵及要素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行政法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对推动当时保险行业内部控制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2006年1月,保监会颁布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给出了专门定义: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为实现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确保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机制,由寿险公司的董事会、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建立并实施。根据上述定义,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内涵可以总结概括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一种手段,它的建立、执行、维护和改进不仅仅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而是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它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包括五方面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建设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发展的进程中,外部的推动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而我国寿险公司本身强化建设内部控制的主动性不够。大部分寿险公司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现在每个单项规章制度中,把规章制度的建设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2、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部分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组织不力。部分寿险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以为搞好制度建设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有的把内部控制作为一项普通的管理工作来抓,没入深入研究;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约束,监管制度“名存实亡”。违法违规行为在寿险行业仍频繁发生。

3、内部控制效能不尽如人意

保监会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旨在提高我国保险行业内部控制建设水平,推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由于《指导原则》偏于宏观,落实情况很不理想。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行业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体系,保监会在2006年又颁布了《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但部分寿险公司还停留在为了应付政策的层面,没有把内部控制真正融合到企业管理和业务活动中去。

4、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阶段,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差别较大。相对而言,大型保险公司要强于中小型保险公司很多,寿险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好于财险公司,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较为明显。如中国人寿在实施“404项目”后,其内部控制已经实施了日常化管理,但是,一些小型的中资寿险公司目前在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上与之相比就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5、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程与业务发展速度不匹配

近几年来,我国寿险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作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随之不断调整更新,但是还有许多寿险公司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忽视内控体系的建设。很多规章制度仍是开业验收时制定的,与公司业务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不匹配。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甚至没有真正展开,在寿险公司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交叉的预防风险监控体系。

(二)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1、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体系难以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我国寿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向混合股权结构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客观上促进了寿险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已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搭建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初步框架,但仍存在:董事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履职,董事会名不副实;独立董事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监事会独立性差、监事或监事会履职不到位。

2、组织架构设置不科学,内控体系效能较低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设置不科学,层级结构复杂,经营管理决策执行乏力。由于部门和岗位职责及权限不清,相互间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部门和岗位设置与业务运作程序脱节,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严重影响了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内部控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内控执行效果不佳

企业全体人员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其执行效果必将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寿险公司普遍人力资源状况欠佳,主要表现为人才供应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两方面。从客观上讲,员工的个人素养和能力与所处岗位不匹配,造成内控执行效果差;从主观上讲,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或忽视内控执行。

4、外部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外部监督力度需加强

一般情况下,保监会是通过行政处罚手段实施监管,对于很多违规行为是屡禁不止,保险案件频繁发生。对于内部控制的问题没有从根本环节上分析、研究和解决。加之我国保险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起步较晚,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等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5、内审监督作用缺失,难以促进内控体系的完善

从当前的情况看,寿险公司内部稽核部门的监督作用缺失。有些寿险公司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还没有在总公司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有的寿险公司虽然设置独立的审计稽核部门,但是人员根本没有到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内部监督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不能有效促进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加强我国寿险公司内控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现阶段,寿险公司已按照保监会的监管要求初步搭建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框架,但还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加以落实。一是,发挥治理结构中各方的作用。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应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建立并保持高效的沟通。二是,明确董事会内控职能,细化董事职责。董事会有责任建立并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与企业的业务体系、业务性质、业务规模及其资产规模相互适应,并制定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定期对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检查。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要责权分明,避免职权错位。三是,建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对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甚至声望等任职资格做出详细规定。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要避免流于形式。四是,强化经营管理层内控意识。在工作中逐步改变被动观念,摒弃以前只有在监管部门的监督推动下,才能顺利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做法,要将被动构建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构建。五是,促进监事会有效发挥监督作用。明确监事会的职权,建立、健全有关监事的任免和选聘机制,对于监事会(监事)履职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加强寿险公司内部环境建设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保障内控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寿险公司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一是,科学谨慎经营,追求长远发展。寿险公司的经营目标不仅应包括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还必须要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实现长远企业发展的战略理念,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二是,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和设置科学、有效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加强团队合作,增强组织“弹性”。三是,夯实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内控先行意识。企业文化是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的思想灵魂,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决定因素之一。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可以实现精神上的“软约束”。四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紧紧围绕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将员工招聘、分配、教育、培训、使用、考核、奖励、晋升、待遇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各项具体工作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五是,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持续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并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健全风险识别和分析系统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一套系统的应对风险的管理方法包括六大步骤,即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识别风险,衡量评价风险,选择应对风险的方法,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决策以及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和重要内容之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某种共性。因此,健全风险识别和分析系统既是在为完善其风险管理机制服务,同时也是为构建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服务。

寿险公司对于所识别的风险,应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程度、风险最大容忍度以及其可能对公司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评定风险级别,并对各种风险进行分类,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公司可以承受的风险,需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及管控措施。并进行持续监控和定期评估,以判断以后期间是否还可以持续接受。当风险不能够接受时,应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或减少或避免风险发生,并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四)提高信息流动和沟通效率

寿险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要遇到大量的信息,怎样从中提取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怎样对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为企业发展服务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寿险公司可以建立负责信息搜集的专业部门,除了负责搜集企业内外部信息之外,还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初步筛选,并呈报到有关部门。其次,要对收集来的信息加以严格的保护,相关人员都要有严格的保秘意识。再次,经营管理层也要发动全体员工搜集信息,让员工了解到,信息的搜集并不仅仅是管理层和信息搜集小组的职责,员工也有责任收集,他们和客户接触较多,当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比较集中的信息可上报有关部门。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沟通的平台。建立内部信息、外部信息沟通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缩短信息沟通的路径,尽可能减少信息衰减,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级之间的沟通渠道,简化沟通方式,实现信息高效传递。

(五)正确设置和有效运用基本控制程序

正确设置和有效运用基本控制程序的前提是建立内部岗位分离制,以及制定明确的授权批准制度。在公司内部要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建立内部牵制制度,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互一致或相互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制定明确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在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上,由权力机构或上级管理者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责任,使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每项业务时都能事先得到适当的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可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一般授权,也可以上级领导特批的形式特别授权。

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施资产控制程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例如建立和完善业务操作流程,规范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完整。完善文件和记录,公司文件和相关业务记录,是体现和说明公司内控制度和流程的书面文件,是公司制度、资产以及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公司必须将各项内控制度渗透到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

(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审计监督在内控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如果缺乏审计监督或者监督不力,对于内控体系建设方面,就缺少了推动作用。目前,大多数寿险公司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往往忽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常常是把需要照顾的关系或者不能胜任其他岗位的员工安排到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本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为保持和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寿险公司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甄选、聘任、培训、考核以及晋级制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问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功能,提高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审计动态分析评价;创新审计观念,拓宽监督领域。将传统的以财务、业务收支为重点的审计,有意识的发展到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对于构建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基础工作,规范审计监督流程,研究审计技术、以及审计结果的应用,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IrvinN.Gleim.CIA Review:Parti,Intemal Andit’s Role in Govemance, Risk,and Control.GleimPublications,Inc.2004/11

[2]George Matyjewicz,JamesR D’s,Arcangleo.Beyond Sarbanes-Oxley.The 1nternal Anditor.AltamonteSPrings.2004/10

[3]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第18页

[4]陈文辉,寿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管.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7页

[5]王舒.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