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篇2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篇3
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适应篮球项目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克服运动员和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通过心理训练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陶冶性格、提高战斗力、改进运动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1 情绪稳定
青少年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因此教练员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同时,教练员的情绪状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的效果也有密切关系。
2.2 参与动机
青少年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队员积极学习、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成绩、为集体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这阶段的青少年动机不统一,又不稳定,教练员应使队员端正动机,明确目的,使队员动机与集体目标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使球队齐心协力战无不胜。
2.3 运动员个性
运动员个性、气质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如运动员兴奋快慢,有的表现欲强,有的面临强手敢于拼搏等等,作为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队员的性格,发挥运动员个性长处。
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青少年篮球运动技术的获得,比赛的发挥,都是在心理调节下实现的身心结合活动,所以,对心理的训练也就和对技术、战术、身体训练一样重要。
3.1 诱导训练法
3.1.1诱导训练法的概念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里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以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里状态。诱导的途径是多样的。诱导者常常发出语言信号,由运动员的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并按预定要求去实施。鼓励与批评、服与疏导、发与幽默都是诱导的常用手段。
3.1.2 使用诱导训练法应注意:
(1)是所采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运动员注意力转移的;(2)是诱导者是教练员、心理学家,也可是同伴,但均应是运动员愿意接受的;(3)是应从诱导的目的、手段、信息传递方式及结果等多方面计划安排某一次诱导训练,切不可随意滥用,以防产生负作用。
3.2 模拟训练法
3.2.1 模拟训练法的概念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在模拟未来比赛的条件下进行心理训练,即模拟心理训练。模拟训练内包括很多,如对竞赛组成因素的模拟训练;对包括比赛环境在内的环境条件适应性的模拟训练;等。
3.2.2 模拟训练时应注意:
(1)是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训练的模拟训练,要对比赛的对手、环境、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使训练尽可能地与面临比赛实际相似;(2)是由于各运动项目不同,训练的“模拟点”亦不同;(3)是模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训练,在于能使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优势现象并建立合理的定型结构。
3.3 培养自信心的意志训练
意志是必胜的信念(自信心)和内在的稳定(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必胜的信念是起主导作用的,否则其它内容无从谈起,并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在训练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以激发争胜的心理特征。
3.4 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
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可由以制造多种困难的复杂局面,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加大各种难度的练习等等,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3.5 教练员的运用方法
赛前进行情绪体验的模拟训练。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中新异刺激的数量。赛前模拟比赛的训练,让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景,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从而使运动员容易在赛前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不同性格的青少年对各种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同,对教练员的动作示范和战术意图理解不同,教练员在教学中应有耐心,对个别运动员还要开“小灶”。
4.2 在进行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群体内的心理相容性和内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关系融洽,才会有共同语言,参加比赛时才能同心协力,遇到困难才能同舟共济,取得胜利才能共同欢乐。
4.3 不同的训练阶段,性格气质不同的队员有不同表现。在训练的初级、中级阶段,一般以基本技术、战术为主。多血质的运动员就可能表现出不积极,喜欢比赛和表现,这时应多强调基础训练;而粘液气质的运动员,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比较慢,缺乏生气,应多做快速反应与灵活性的球类游戏,调动训练的积极性。
4.4 运动员受到外界影响,影响运动员的外界因素有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异性朋友、队友、同学和老师等。外界影响多数是有益的,也有不利因素,有益的可因势利导使之对运动员起积极的作用,并在较大程度上去创造良好氛围,有害的设法加以清除。
5. 建议
5.1 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
在组队初,教练员必须对每一个队员的个性和气质进行初步了解,并制定一套既要合符集体利益又要区别对待个别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5.2 不同时期的训练方法应有所区别
5.2.1 建队初期
动机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在技术训练中,应注重对球感的练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在心理训练方法上要注意运动员性格和气质的差异。
5.2.2 训练中期
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方面均有一定提高,应该将心理训练的重点放在培养运动员能力上,在提高技术基础上强化意识培养。
5.2.3 训练后期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提高,基本技术、战术也较为熟练。这一阶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比重要加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各战术方面,强化运动员球感、时间感、距离感、视野和意识的训练;二是在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训练;三是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运动员动机和责任感,提高自信心,有强烈的比赛欲望。
根据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观察,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如果对心理训练重视不够,忽视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所需的兴趣、能力、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发展运动员所需的思维、想象力、注意力、情感、动机等心理品质重视不够,训练成绩很难再有所提高。通过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能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竞持体育水平的提高。只有综合培养和训练,才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挥教练的技战意图,有利于给自己确定更高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稳定心理,在比赛中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也能提高训练手段的有效程度,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发挥最高技术水平,有其重要意义。
篇4
青少年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想较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培养适应现代化的人才有着必要的作用。
一、 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1.在学校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训练学生心理素质。目前不少的大中小学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 用意念来对肌肉或骨骼放松。通过静坐和调息和有意识地“苦思冥想”,达到身心协调统一,使自己逐渐形成一种较固定的思维。如:假设比赛――引起激动――放松入静――再假设比赛――再放松入静的模式。周而复始,如此循环,可逐步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做这样的练习应选择光线柔、幽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要持之以恒,每天进行,不要间隔。 另外,通过做深呼吸运动,使呼吸深、长、匀、细,逐渐遍布全身,在我们呼吸紧张、短促、吃力时,经常做有节奏的深呼吸,能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
3.点亮心中自信的明灯。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等。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
篇5
(1)心理学的重要性。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你从属于任何职业,良好的心理都是你制胜的必备条件。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靠平时的锻炼所积累的,而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教练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教育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运动员心灵的窗户,紧扣运动员心弦,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
(2)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wWW.133229.cOm
(3)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2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
(1)青少年心理特点:8岁~10岁儿童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性、模仿性。11岁~12岁儿童心理特点是幼稚向成熟迈步,表现在开始认识自我,但容易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13岁~15岁的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半幼稚是指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往往出现违规的自我主张。
(2)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目前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4.7岁,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我队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基本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已能认识自我,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通过“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卷的形式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答题说明
一、需要你做的事情
1)你在比赛、测验、唱歌、文化考试等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信息(或事件)?请写出来。
2)你对这些信息有哪些反应?在每个信息之后,写出对这个信息的真实反应。
3)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写出2-3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举例:
信息:今天训练一号落差,难度大。
反应:啊,又那么大的浪,怎么划啊,不要翻艇了。
处理方式1:不要紧张,一定可以成功。
处理方式2:翻就翻,管不了那么多了。
处理方式3:千万不要啊,我不希望翻啊。
……
(3)心理调查卷的整理与分析。在参加调查的近50名运动员200多条信息中,通过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a.在某个场景中心理状态失衡,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7.41%)
b.对某种特定场景产生心理变化(47.22%)
c.对某种结果产生心理变化(0.92%)
d.在特定场景中出现突发状况(43.52%)
e.在特定场景中因外界比赛条件产生心理变化(0.92%)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所能参加的比赛较少,因此将测验、唱歌和文化考试这三项也列入调查卷的范围,通过侧面制造比赛的氛围。
这五类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大致有紧张、胆怯、情绪、意志、自信心等。
(1)心理过度紧张:青少年运动员在投入某种特定场景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以便把肌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动员起来,特别是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是,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其发挥。
(2)出现胆怯心理:这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具有的普遍特征。而对于参加比赛、测验或者其他需要变现自我的活动中的运动员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对自己估计过高,一心想比赛好,害怕失利,比赛不好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看起来很镇静,往往若无其事,但内心却显得比较空虚,通过同学、教练打听对手实力和成绩,这期间有些无心的同学和个别教练把对方成绩告知,如果听说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3)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并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情绪能引起人体内部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肌肉紧张增加,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为神经系统增添力量,动员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潜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当人的情绪适当高涨时,往往能克服不良的身体条件,作出当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甚至创造出奇迹来。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4)意志品质:意志,这一克服困难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志坚强可以使条件并不优越的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登上冠军的宝座;意志薄弱,也可以使条件好的运动员经不起各种困难的考验而半途夭折。
(5)自信心不足:能够取胜的运动员大都在比赛中充满信心,而失利的运动员则往往信心不足。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自信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明确目的、良好的动机,以及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正确判断。②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基础上,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是运动员具有比赛信心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平时训练中成功率很低的动作或一定的高度,比赛时就很难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即使身心状态良好,自己感到有信心,这种信心也往往是不坚定的,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③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树立自信心的保证。自信心是心理品质的一种,它与心理活动的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有的运动员平时训练很好,一到比赛就精神紧张,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也感到信心不足,因而导致失败。
3 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1)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复杂,大体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方面: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理解、消化程度也就不同。智力水平及运动员所属神经类型的差异,同样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客观方面:赛场环境、气候、器材、时差、教练员水平、对训练的组织安排、训练的方法手段等也都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心理训练的提高途径。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更是如此。显而易见,长期的运动训练势必造成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条件内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提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大选材对心理遗传因素的重视和运用,正确面对在训练和比赛中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运用一些“胜不骄、败不馁”的比赛事例激发运动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多用“激励评价法”。多给运动员一些奖励,哪怕运动员在掌握技术动作方面还有不足,教练员都要主要帮助、不过多责怪,要给运动员一种自信和肯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4)训练计划多样性,指导因人而异。训练计划安排内容要丰富,指导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对每一堂课、每一个人都要明确的要求。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用影像学手段分析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提高运动员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5)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运动员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队员能够按预期目标完成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教练在安排训练时,应对运动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运动员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等要做好充分准备。赛场瞬息万变,各种可能都会发生,因此,赛前切忌过多布置任务目标,同时,运动员不可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上场。真正做到“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尽可能多安排能够变现自我的活动,让运动员参与其中,让其产生适度的紧张情绪,并让运动员学会自行调整。
4 小 结
心理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期性,心理训练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教练员既要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又需在其他方面制造紧张焦虑情绪,让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并运用到今后的比赛或训练中。根据“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关键,从提高运动员的自身调节能力、分析能力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调整—完善、再障碍—多种手段调整下更加完善的心态良性循环。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员比赛取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教练员加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引导,使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得到健康发展。
篇6
(1)心理学的重要性。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你从属于任何职业,良好的心理都是你制胜的必备条件。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靠平时的锻炼所积累的,而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教练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教育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运动员心灵的窗户,紧扣运动员心弦,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
(2)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2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
(1)青少年心理特点:8岁~10岁儿童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性、模仿性。11岁~12岁儿童心理特点是幼稚向成熟迈步,表现在开始认识自我,但容易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13岁~15岁的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半幼稚是指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往往出现违规的自我主张。
(2)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目前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4.7岁,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我队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基本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已能认识自我,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通过“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卷的形式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答题说明
一、需要你做的事情
1)你在比赛、测验、唱歌、文化考试等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信息(或事件)?请写出来。
2)你对这些信息有哪些反应?在每个信息之后,写出对这个信息的真实反应。
3)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写出2-3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举例:
信息:今天训练一号落差,难度大。
反应:啊,又那么大的浪,怎么划啊,不要翻艇了。
处理方式1:不要紧张,一定可以成功。
处理方式2:翻就翻,管不了那么多了。
处理方式3:千万不要啊,我不希望翻啊。
……
(3)心理调查卷的整理与分析。在参加调查的近50名运动员200多条信息中,通过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a.在某个场景中心理状态失衡,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7.41%)
b.对某种特定场景产生心理变化(47.22%)
c.对某种结果产生心理变化(0.92%)
d.在特定场景中出现突发状况(43.52%)
e.在特定场景中因外界比赛条件产生心理变化(0.92%)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所能参加的比赛较少,因此将测验、唱歌和文化考试这三项也列入调查卷的范围,通过侧面制造比赛的氛围。
这五类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大致有紧张、胆怯、情绪、意志、自信心等。
(1)心理过度紧张:青少年运动员在投入某种特定场景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以便把肌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动员起来,特别是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是,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其发挥。
(2)出现胆怯心理:这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具有的普遍特征。而对于参加比赛、测验或者其他需要变现自我的活动中的运动员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对自己估计过高,一心想比赛好,害怕失利,比赛不好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看起来很镇静,往往若无其事,但内心却显得比较空虚,通过同学、教练打听对手实力和成绩,这期间有些无心的同学和个别教练把对方成绩告知,如果听说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3)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并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情绪能引起人体内部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肌肉紧张增加,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为神经系统增添力量,动员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潜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当人的情绪适当高涨时,往往能克服不良的身体条件,作出当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甚至创造出奇迹来。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篇7
一、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一) 缺乏理想和信念,目的不明确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处于性格形成的过渡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还有一定的局限,仅凭自身的现有水平,很难透彻理解足球运动的意义和目的,所以说,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关注的多是近期的或短期的目标,缺乏长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
(二)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情绪
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孩子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大多事物都是家长操办,孩子普遍缺少生活和心理上的磨练,导致承受能力欠缺,在训练过程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青少年足球运动是一项训练强度较大的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如果承受能力差,很容易出现退缩、放弃等消极不利的情绪。
(三)叛逆心重
青少年足球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重,如果训练内容的组织、训练计划的安排以及训练目标的设置不合理,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影响训练效率,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足球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队员的情绪变化,并适时科学的对训练安排做出调整,以激发队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性格敏感,缺乏耐性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因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等不断增强,性格多细腻敏感,情感比较丰富但不够稳定;思维敏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遇到困难容易急躁和激动,缺乏耐性。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队员的耐力素质的培养,并注重语言的措辞和使用。
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常用的可大体分为两种,即: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赖。没有长期的一般心理训练,赛前的专门心理训练就失去了基础,没有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长期的一般心理训练就缺少了训练的针对性,影响训练成效。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指的是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在足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各项心理素质,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长期的心理训练方法。常见的一般心理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注意力集中训练。科学有效的注意力训练,可保障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全神贯注于某个确定的目标,而不会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和本身内在的杂念的影响,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当前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上,从而保证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在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时可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视觉守点法、视觉追踪法、意守法以及低声发令法,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可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搭配运用。
2. 意志力训练。在对队员进行意志力训练时,教练员应首先引导运动员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队员求胜的愿望,然后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并严格要求,以锻炼队员持久性的意志品质。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则可以根据实际的训练情况,适当选择对抗性的训练方式并设置必要的奖惩措施,但是切忌机械的训练方法,而应根据不同队员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设置不同的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并在训练过程中同步加强队员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才能让意志力训练取得明显的成效。
3. 感知过程训练。在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准确的感知求的速度、力量以及赛场上比赛双方不断变化的赛场形势和时空关系,以选择合理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技术动作来遏制对方的动作。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大脑皮层和准确稳定的心理感知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足球专项训练才能形成,所以教练员在日常的一般的心理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队员的感知过程训练,多进行熟悉球性的训练,让队员熟练掌握足球飞行路线的判断、飞行轨迹的判断以及飞行速度的判断。注重培养队员的球感。
(二)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心理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心理训练,则指的是在足球比赛开始之前,教练员针对具体的特定的比赛而对运动员进行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准备,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一般在比赛的前两个月到三个月左右开始练习,练习的时间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具体的比赛双方的形势,引导运动员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在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赛前专门的心理训练时,教练员应首先引导队员认识比赛的任务和目标,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当队员充分了解了比赛任务、比赛目标,以及比赛双方的情况,并树立了正确的比赛动机时,才能有效的调动足球队员在赛场上的积极性,遇到困难时,才能主动的、能动的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争取比赛的胜利。赛前的专门心理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几种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语言激励法、呼吸调整法等,教练员可根据赛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人心理特征(性格、智力等)与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情感过程等),人在运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就是由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这两部分组成的。在网球比赛中,若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却想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双方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都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比赛的胜负起着绝对大的作用。下面笔者谈谈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几种不良心理状态:
(一)缺乏信心
青少年情感比较丰富,一听比赛就容易兴奋。但当遇到的对手比自己高时,会显得有些紧张,甚至畏惧对手导致失球;在遇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选手时也会表现的很谨慎,甚至不敢大胆的打球也导致不必要的失球;遇到比自己水平差的运动员时,则会显得比较兴奋激动,但也是失误连连。出现这些现象跟青少年的年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培养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冷静,并随时要告诉自己“打自己的球”。
(二)过度紧张
有些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比赛前会显得过度紧张,甚至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最后比赛结束了都不知道是怎么走下场的。遇到这类特别容易过度紧张的运动员,需要平时多进行些模拟的比赛或压力比赛,这样慢慢的就会适应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也就不至于还没有比赛就开始紧张或比赛时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击打球。
(三)情绪急躁
在比赛过程中,有时一局比赛中会出现多个占先,平分,占先,平分…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性子比较急的运动员就开始急躁起来,这时往往是球还没有跑出场地,情绪却跑了出来,导致自己很快就丢分。因此,打网球一定不能急躁,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常强调打稳球。要让运动员知道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对手可能比你还急,谁能最先稳住自己的球,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四)缺乏兴趣
有些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学习网球并不是出自于自己的爱好,而只是父母或者教练的要求,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总是显得漫不经心,甚至会有厌恶的心理。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急着跟小运动员要运动成绩,要先培养其对网球的兴趣爱好。
(五)缺少意志品质
一场网球比赛,有时需要运动员超过40分钟的体力,因此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技战术能力,还要有非常好的速度、柔韧、以及耐力能力。这就需要运动员坚强的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耐力、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训练来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
为了避免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上述的不良心理状态,要培养出优秀运动员,除了在选材、严格体能、技战术训练外,一定要从小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使不同个性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机能的调节,调动各级心理机制,克服胆怯、紧张情绪,增强自制力,最终在比赛中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良好竞技状态,发挥出最佳水平。就心理训练来讲,早期训练有着许多优越性和有利条件。从小进行运动心理品质培养,能使小运动员们从小明确运动动机,培养责任感,磨练意志,锻炼性格,增强自信心,发挥创造能力、提高智力,学会心理调节,稳定情绪,改善心理机能,为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而打下扎实的心理素质基础。因此,从学校对运动员进行长期和必要的心理训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运动成绩提高和体育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深远意义。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
(一)压力训练法
在每局的比赛中,让运动员们都以0:15或者0:30的比分进行训练比赛。长期在这样的练习方法下,会大大减少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压力,从而更自信的用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正式的比赛中去。
(二)注意力集中训练法
通过让运动员们努力只看某样运动着的物体(如网球),跟着运动着的物体的运动而转动视线,并且大脑始终要告诫自己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该物体上,绝对不要随意开小差。经常练习,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注意力,还能够减少运动员们在比赛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及减少比赛中的情绪化。
(三)想象训练法
有意识的让运动员们通过在自己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进行回忆,重复,并创造出自己新的动作参与在里面。通过这些再生想象,让自己对技术要领以及动作的幅度、力量、速度等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对网球运动产生兴趣。
(四)实战训练法
通过比赛,故意制造出在正式比赛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裁判误判、外界干扰等,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若要想提高这项集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网球运动成绩,克服心理障碍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心理素质的训练在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9
1、提高重视程度
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对比赛目的任务是不够明确的,因此,在赛前加强参赛目的、任务的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可通过赛前训练的动员会,并结合训练课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赛前训练实践,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参赛的认识,激发青少年运动员参赛的热情和训练的积极性。
2、模拟训练
是根据比赛任务和对手情况,进行实战心理训练的方法。模拟训练是为制造比赛环境和可能发生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和比赛,以便适应实战要求,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正式比赛时不胆怯。
3、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4、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青少年运动员通过自我暗示来实现的,暗示是通过语言影响进行心理调节的手段,它使疲劳的机体得到迅速和充分的休息,使情绪得到迅速的调整,信心倍增地准备下一轮的比赛。其做法是运动员闭目静坐或仰卧,聚精会神地想象自己的放松情景,也可用语言进行暗示放松。
5、增强自信心训练法
自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战胜各种困难而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情绪状态。大赛前帮助运动员增强自信心的方法有:信心树立法――用成功实例和情境激励运动员;积极思维法一面对临赛前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和主观感受,指导运动员用积极的思维方法来控制思维内容,防止消极思维的干扰和对情绪的破坏;正面词语暗示法――词语暗示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自信心的有效方法,积极的、正面的词语暗示能带来良性的条件反射,唤起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
6、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教练员有意识地安排青少年运动员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青少年运动员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通过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努力随时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练员安排计划后。有意识地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青少年运动员迅速从一种方法、手段上转移到另一种训练方法、手段上,这样可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调节注意力的能力。
7、加强技术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从教育的观点看,就是掌握充分发挥青少年运动员机体能力的最合理、最有效果的技术动作方法的教育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控制着技术动作的准确、强度和可靠性。因此,技术训练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理训练过程。青少年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对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情绪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应结合技术特点进行心理训练。
篇10
2、对内比赛成绩很好,正式比赛却不如自己的队友。
3、优势时攻防有序,劣势时无从下手。
4、无指标打得好,有指标一团糟。
5、上一站风光无限,下一站名落孙山。
6、个人赛敢打敢拼,团体赛缩手缩脚。或反之。
7、 面队强敌弱手(或平手),胜多负也多。可谓遇强不弱,遇弱不强。
8、 裁判因素影响主观发挥。等等
分析原因:
1、心理准备不充分。如:情况1、2、3。
2、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情况4。
3、 心理负担过重。如:情况5、6。
4、 心理抗干扰差。如:情况8。
二、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
1、赛前心理准备:主观的准备,对自己的技术、实力、体能、状态周期和生理周期要有清醒的认识;客观的认识,比赛与训练不同,对内与对外不同。摆正位置,心中有数,赢得明白,输得心安。
2、赛中的调整和抗干扰:面对不同的比赛和情况,及时调整战略和战术,排除指标的负担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谈到心理调整,我认为击剑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更难。击剑项目具有比赛时间周期较短,过程极其激烈的特殊性,给予运动员调整心理的时间短,机会少,佩剑项目首当其冲。击剑运动员在较短的比赛过程中,及时地做出反应,排除各种干扰,清醒地调整技战术和心理状态,是需要多次过程量的积累及胜负结果对心理产生的碰撞,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3、赛后的心理分析和总结:要想成为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应该把这一步看作比赛全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从未知到知之,从感性到理性。
4、对于日常训练除技战术外,对击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体验要相辅相成。这一点对于业余爱好者可有可无,而对二线队员和专业队员则可能使其登上一级台阶。
三、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篇11
竞技运动能够培养人们的竞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进步意识。在竞技运动中,比拼的项目除了身体能力外,心理素质也非常关键,尤其是当竞技者身体素质相差不大时,心理素质就成为决定成败得到关键因素。作为青少年喜爱的竞技项目,赛艇运动前,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不良心理状态,这对比赛成绩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教练应充分了解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特征,加强训练及管理水平。
一、赛前心理状态相关理论
在我国,赛前心理状态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研究的方向明确,并且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界定,但是由于研究较多,概念不一,因此统一的概念界定一直还没有形成[1]。有学者认为,赛前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对于即将到来的比赛表现出的“身”、“心”等综合表现,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在比赛开始前,远动员受内外部刺激以及个人认知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心理状态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观念上的统一都是将赛前心理状态认可为赛前情绪。作为随时间维度及情绪变化的特性,心理状态会逐渐随着比赛的邻近而发生变化,即越邻近比赛,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越突出[2]。从这一观念上来看,可以得出心理状态主要是指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以及到正式比赛开始前由内外部刺激引起的心理情绪的情况。
对心理状态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前苏联学者将心理状态分成:战斗准备状态、起赛热身状态及起赛淡漠状态,我国学者李建周也同一这种理论,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这一类型。在心理状态的特征方面,国内比较流行的心理状态特征理论是赛前应激反应。梁承谋的研究中,将赛前心理状态分成现实稳定态、综合协调态以及变化自控态三个子状态,其中现实稳定态包含了具体情境、真实生动、全面应答及顺时反应四个基本特征;综合协调态则包含了多层关系、意识统一、多维协调以及主维统领四个基本特征;变化自控态则包含了认清变化、主动跟随、积极应答及把握主动四个基本特征。
对国内心理状态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得出赛前心理状态的具体类型与特征,通过结合现实特征内容,对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为针对性心理训练方法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二、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分析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参与比赛的次数以及心理年龄高低都是影响赛前心理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缺乏大型比赛经验,因此往往不能正确的预测比赛环境的变化,这使得在进行较大规模的竞赛开始前,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过分自信等等心理问题,以致很多时候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运动,在比赛前将教练实现安排的展示忘记或者临时应对水平降低,这对竞赛成绩会产生较大影响[3]。综合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惊慌反应
一些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常常会因为缺乏比赛经验,在赛前表现出@慌反应,并且在赛前教练员也没有给予运动员较好的动力激发[4]。这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卑感常常比较重,往往会对缺乏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不敢面对或者对对手感受畏惧,无根据的怀疑自己参数的成功率,存在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或者高估对手能力的情况。此外运动员还常常表现出迟缓的反应。
(二)情绪过于紧张
对于一些参赛经历较少的运动员,由于没有经历过比赛的激烈场面,往往在到达现场时会表现出非常激动及紧张的情绪。此类运动员的心理常常处于失衡的状态,在赛场上缺乏自信,表现为动作缩手缩脚,技术练习不流畅或者出现错误的情况,在比赛开始前作出错误的判断。赛前过度紧张的运动员通常表现为赛前出现发烧、失眠、尿频、坐立不安、浑身发软、出汗等各种异常反应,在比赛结束后这些反应异常的问题会自动消失。
(三)抗拒心理
在平常训练中本就处于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如果经常进行比赛,会使身心更加劳累,队员会因为过于疲劳、对手的水平过高或者知名度过高等产生抗拒心理,对自己赢得胜利的信心不足,进而会出现恐惧、厌恶以及消极比赛的心理情绪,这类运动员往往存在怕输的心理,在竞赛过程中也常常会失去狠劲,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赢得比赛的愿望消失。具体的表现上为赛前自主训练缺失、不主动询问赛事具体情况、将注意力放在比赛项目外等。
(四)赛前过度兴奋状态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情绪高涨、喜欢表现自己,恨不得跳过前奏直接进入到比赛环节,到处走动[5]。赛前过度兴奋其实也是一种盲目乐观的表现,运动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不能进行复杂形势的判断,对自己的实力往往过高的估计,不能对对手进行深入的了解,以致比赛过程中一旦竞争对手超过自己,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得动作的协调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赛前过度兴奋会消耗运动员的体能以及心理能力,到了真正比赛中也就会出现筋疲力尽的情况,这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
鉴于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在赛前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要求教练员应做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工作。
(一)心理训练准备
首先应明确赛前心理训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使运动员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能够充分利用环境,以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
赛前心理训练一般要在比赛前1个月进行,训练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保证运动员能够在赛前进入到最佳的经济状态[6]。因此教练员应做好赛前准备工作,掌握队员的个性心理特征,明确队员赛前、赛中及赛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以保证竞赛能够顺利进行。
教练员在竞赛开始前,应获取即将到来的比赛具体情况,并且获得主要对手的情报,对现阶段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运动员个性特征及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掌握。此外教练员还可以与运动员一起制定心理训练方案,并且结合每名队员的特点来确定最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在开始教练员还应明确比赛任务,做到对比赛内容心中有数,以便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
(二)意志品质训练
赛艇运动的比赛环境恶劣,并且赛程的长度较长,因此意志训练在整个过程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的意识品质训练中,要求教练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赛欲望,树立战胜对手的信心。赛艇运动比拼的是技巧与耐力,因此在实际训练上,可以制定长距离的划艇训练,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运动员做不断的尝试,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果运动员连续不达标,教练员以及其它队员可以给予运动员鼓励,使运动员的意志力提升。(2)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在运动员的意志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后,往往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有这种决心存在,想要去挑战更大的困难也可以。因此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教练可以加大训练的难度,使运动员逐渐建立战胜苦难的信心与决心,随着困难度的不断增加,运动员的意志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及锻炼,通过每天坚持不断的训练,并且保证每天的训练都有成效,这样运动员每天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信心与自觉性也就会不断的提升。(3)针对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比如有的临场反应能力差、有的顽强性差、有的独立性差等,教练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将意志品质概括在训练中,如对于临床反应能力较差的运动员,可以着重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独立性较差的运动员,为其单独设计一处训练场地。通过个性化训练方式,增强运动员的信心,逐渐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呼吸训练
呼吸调节是运动员在赛前调节心理情绪波动的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呼吸是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7]。赛前心理o张时,运动员往往呼吸急促,通过缓慢呼气与吸气,能够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此外当运动员的情绪低沉时,也可以通过长呼吸来提高兴奋水平。
教练员教导青少年赛艇运动员呼吸调整法时,指导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的呼吸表现主要为呼吸快且浅,这使得体内会进入大量氧气,同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很容易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缺失,如果长时间如此,中枢神经常常会出现保护性反应。通过呼吸放缓或者加深调整,能够消除紧张的心理反应,同时对呼吸功能获得控制,使运动员产生可靠感。呼吸调整的方法主要是先用鼻子进行缓慢的吸气,以便让气体能够充满肺腔,在吸气时将腹部全部凸出,整个吸气状态应持续4-5分钟,然后缓慢张嘴进行呼气,此时可以感受大整个手臂以及肩部肌肉得到放松,整个呼气的时间也应持续8-10分钟,及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的比例应控制在1:2左右。
(四)暗示训练调节
暗示训练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环境暗示以及标志暗示等,赛艇过程中不允许场外指导,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更多的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默念”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暗示方法,能够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比如在比赛前,运动员可以默念“我感觉很好”、“我必须保持沉着冷静才能成功”、“对手厉害没什么大不了,我一定能战胜他”等当时来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以便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产生的不良刺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还可以暗示自己要“坚持、顶住”,以便逐渐度过难关,此外教练员还可以给予运动员暗示,通过恰当动作及表情,对运动员进行潜移默化的鼓舞,以使运动员的信心及勇气提升。
四、结语
总之,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心理素质,使运动员能够胜任高强度的比赛,以便发挥最佳水平甚至超长发挥。因此在平常训练中,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培养运动员必胜的信心,培养运动员掌控全局的能力,提高赛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 颜世勇.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步骤[J].价值工程.2010.12(7):168-169.
[2] 陈全亮.青少年赛艇训练强度的生理学特点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8).
[3] 李文.初级青少年赛艇运动员科学选材策略[J].科技信息.2011.9(21):258.
[4] 陈燕.浅析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5(12):156.
篇12
1、培养集中注意力
在平时的训练中,首先要培养运动员对篮球的强烈兴趣,来自内部的动机更能使人全神贯注,会使训练得到特殊的效果。在比赛中学会忘掉环境、忘掉对手、忘掉自己,不去想比赛的胜负,而把注意力放在进行的比赛上,其方法有:①赛前模拟大赛环境,故意创造喧闹气氛。②在不良气候等困难环境中练习,使运运员适应比赛条件。③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听音乐、下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④还可采取信息隔绝的方法,避免外界影响,消除紧张情绪,集中注意力,争取胜利。
2、树立远大目标,勇攀高峰
从少年时期训练就开始把远大目标和短期能实现的目标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动机的水平,不断提高优良的意志品质―自觉性。在训练中,应不断给运动员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毅力,使运动员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成为自觉行动的意志活动。只有当运动员的心灵中建立起“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为国争光的意识和精神”,这一崇高的理想及争取成功的欲望时,他们的巨大精神动力和信心才能树立起来。
3、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篮球运动对抗强、技术要求高、人体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经受住疲劳,忍受累、苦、痛等生理上的痛苦。因此,平时训练中应多进行这方而的训练和培养。如:①适当进行长跑耐力,在极端疲劳的情况下完成新的任务。②在炎热的气候或风雨中练习。③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坚持训练等。这些都是克服困难和培养吃苦耐劳的过程。同时,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是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
4、培养自控能力,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在剧烈的竞赛中,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是夺取胜利的重要前提。自控能力有效的手段是“自我暗示”。在篮球比赛中,若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清醒、冷静,对于发挥最佳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尤为重要。运动员的自我暗示方法会使自己在预定的时间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当然,自我暗示心须通过预先制定的模式,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和最佳的竞技状态。
5、提高运动员的放松能力
放松能力有利于消除紧张和疲劳,改善情绪状态,加强大脑血液循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放松能力还可以改善肌组织的运动能力,加大动作幅度,改善发力时机,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放松能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在意识上进行主动调节。其方法多种多样,通常采用的有:①对自己默念“镇静”,使全身放松,用“我很放松,我很安静”,“我感到轻松愉快”等词语消除紧张情绪。②学会使肌肉放松。赛前,可增加动作稳定性,赛中,可消除紧张情绪和肌肉疲劳。③音乐刺激。通过声波的冲击振动可使人体活动协调一致,并激活机体组织的共鸣,有效地调动人体潜在的能量,促进神经细胞的冲动反应,达到激活训练比赛的欲望或减低训练比赛中的心理压力。
6、培养自信心
篇13
一、情绪的管理与稳定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临赛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管理方面,它是影响动作效果和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比赛中一旦出现比分落后或者胶着时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就会表现出急躁、极度紧张、失误频频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自身情绪管理太差的结果,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就要求教练员在赛前、赛中、赛后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帮助,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
1.赛前疏导
一般情况下,教练员在赛前可安排充分的热身活动减轻运动员由于紧张带来的不安,还可通过幽默的语言与鼓励,让运动员轻装上阵,放下对比赛胜负的关注,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战术水平。青少年球员要给予自身积极的信号,努力回忆训练场景以平复紧张情绪,也可通过音乐舒缓紧张气氛等。
2.赛中调节
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很有必要的,比赛时往往由于对方改变战术或临场突发事件的发生可引起队员心理上的不适,比赛中当双方的比分交替上升,赛场形势分外紧张,运动员因此造成某种心理障碍时,就要求教练员及时请求暂停,对运动员进行心理鼓舞,淡化比赛本身,做到“要求运动员带着目的性上场,如注重防守,抢好篮板球即可等”,并随时了解运动员的内心变化,准备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不时之需。要利用比赛间隙进行心理疏导,必须适时地采用心理调节,如精神放松和注意力转移等,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紧张,这是比赛并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的语言要简短达意、幽默、风趣且有鼓舞性,要活跃气氛,转移队员的紧张情绪。赛中,球员要注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如遇到对方赛场挑衅时,不要一味纠缠于其中,要学会迅速平复自身情绪,尽快投入比赛中。
3.赛后及时总结
赛后,可通过对比赛的解析调节运动员的情绪,缓解比赛时带来的紧张情绪,还可通过肯定的语言评价运动员的表现,赛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为下一场或下次比赛做赛前准备。只有反复如此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水平。教练员、球员要做好赛后总结工作,及时查漏补缺,以备不时之需,更好地为后面的比赛做铺垫。
二、缺乏比赛经验的积累
青少年因参赛机会少,特别是缺乏重大比赛的经验,一到比赛,运动员就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要克服比赛中的紧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参加比赛,没有条件时也要按照比赛的要求进行训练,制造场上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训练。在比赛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队员比新队员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要容易,参加过大型比赛的运动员在一些中、小型比赛中能应付自如。因此,多组织运动员参加比赛,利用比赛的对抗刺激运动员,是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比赛时,我们常常看到运动员因为大比分落后而对比赛失去信心,从而消极应付比赛,这种心理尤其反映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比赛中,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要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论在比分落后还是领先时都应该认真对待比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每球必争,比赛没有结束就不能放松。认真对待每堂训练课,可在训练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贯穿意志品质的培养。NBA超级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每天都要完成1000次的投篮任务,试想如果不认真完成的话,还会有今天的成就的吗?这就要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认真对待训练,只有勤奋训练才是场上出色发挥的保障。同时,只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造就出色的篮球运动员。
总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应该在注重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投入一定的精力加强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