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

篇1

1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许多小学生感恩意识却出现缺失: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感恩意识

课堂教学是感恩意识培养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学科,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意识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唤醒。如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中《我从哪里来》、《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小学教材《语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演绎了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通过学习,让“父亲拿着橘子,迈着蹒跚的步伐爬上月台”的情景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激起涟漪,心灵的触动揭开了他们内心对父亲隐隐的疼爱,唤醒对父亲的感激。“孟母三迁”的故事经过了几千年的涤荡传承下来,只因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当今社会,父母陪读的现象十分普遍,“孟母三迁”是给学生感恩意识的最好激发和唤醒。《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等文章都是极好的感恩文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从而感恩教师、同学,感恩祖国、社会和自然。

3 利用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

以往学校的德育教育常常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例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可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卡片,在卡片上写上一句祝福语,一句感激话,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在端午节、重阳节,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感恩”为主题的节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

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悟人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节、国庆节,可创办“感恩”板报,让无声的墙壁显生机,展魅力,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感恩带来的快乐,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4 利用家庭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家长要言传身教,要从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开始。首先,大人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父母应成为孩子孝敬长辈的表率,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爱的种子。其次,要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孝敬父母的机会,让孩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生日,为长辈献上一首歌,说一名祝福的话,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再次,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苦与乐,父母要平等地与孩子谈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父母劳动一天,辛苦了,可以让孩子帮倒杯水,甚至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

5 利用社会实践培养感恩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农村、街道,走进机关、走向敬老院。如:在每年的清明节带领小学生祭扫烈士墓,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通过活动让小学生切实体会到集体生活,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6 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6.1 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6.1.1 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

6.1.2 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6.1.3 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6.1.4 重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协调,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6.1.5 以少队部为龙头,以课堂、校园互动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会从心底感激父母、老师、社会,树立起感恩情怀,这样感恩教育便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6.2 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亲情观察、体验、回报活动,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组织学生进行“今天我当家”、“我和父母换角色”等活动,从说一句令父母感动的话,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做起,并在班会上汇报,老师对孩子们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二是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小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写信,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也可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前辈扫墓,让孩子体会到幸为主阵地,以班主任、家长为主力军,以科任老师为同盟军,以上题班队会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针对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展开;二要注意持久性,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并与学校礼仪教育等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

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力争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篇2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师,学会感恩教师;回顾你曾收到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恩周围的人;了解我们的生活变迁,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学会感恩社会。

5、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为自己创收,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体现自己的价值。

6、学科拓展研究。结合所学的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调查、实践和研究,如: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历史文化研究;数学、艺术、体育、健康等学科的实践研究等。

六、活动要求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首先要确保安全,每次活动时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活动小组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活动。

3、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4、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5、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6、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发的《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以及《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组织实施。

2、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构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周超为组长,彭书青(副校长)为副组长,卢毅(主任)、彭远渊(大队辅导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主动联合社会各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3、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正常开展。走出校门,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确保实践活动正常开展。

八、活动总结

篇3

(三)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在鼓励学生规划未来理想的同时,还要时常反思现在,在不断的自我肯定与否定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

(四)让学生从生活周围的小事中体会生活,懂得知恩图报,学会回报社会。感恩教育的开展要让学生知道知恩图报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更侧重与精神层面的回报。从点滴小事开始,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谢意,而并非一定要大恩大德的举动才算知恩图报。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心,对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养成途径。学校环境的人情味浓厚了,和谐校园的氛围必将进一步影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以各种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来,促进感恩教育实施的生活化。如:通过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得知在求学过程中要学会关心与体贴父母,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要懂得换位思考;通过教师节让学生懂得学校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真情付出;通过儿童节、重阳节等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回报社会等等,以小爱导向大爱。

(二)开展“感谢”教育,让学生学会“感谢”。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理念——“感谢”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习惯,是为人处世中一剂良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等到事业成功之时可以给与的物质回报,平时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可以是孝心的体现。感谢身边每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人和事,顺境中感受快乐,逆境中感受挫折给与每个人成长的机会。这些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让大家参与讨论,切实感受。

(三)在专业实践类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当中加入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体会“爱岗敬业”四个字的含义。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他们进入到社会之后,更是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但是在这之前学校往往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因此,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来引导他们,使他们明白感恩是一种责任,即使未来的工作岗位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喜爱的,但也必须怀着感恩之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而这也是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种最直接的回报。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感恩的社会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能够将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实践当中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的实质内涵,从而发现自身价值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找出差距并为之做出改变和进步。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最有利场所,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市民学校来进行。例如进行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留守儿童、社会调研、公益宣讲、环保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社会所需要,从而升华到对国家、对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篇4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诸如“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优美的诗句便是古人感恩之心的由衷体现。而感恩指的是人类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这一系列过程,并不仅仅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的字面意思。感恩应当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之常情,也应该是人们最起码的修养。而进行感恩教育则是指对未能形成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年轻人进行关于感恩知识的学习和行为上的暗示,使学生们在家长或是教师的教导下逐渐学会感恩的一个过程。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中学生对于感恩的正确认识,因为感恩并不只是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还是人们生活在社会上必备的一种道德修养和准则。而感恩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三观和心态,因为只有懂得感恩,学生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以平等的眼光和尊重的态度去看待和对待每一件事物,才能真正地去热爱生活的一切。

二、对初中生展开感恩教育的意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网络环境已经充斥着大量腐朽落后的思想和不良的信息,这对于正处于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不亚于一剂腐心烂肺的毒药。而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能得到完整的塑造,所以极其容易被网络上的发言和信息牵着鼻子走,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出现只会一昧地进行索取的现象,自身的性格也会变得自私自利起来。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让学生正确地意识到师长、同学和朋友们对自己的帮助,让其摆脱不良信息和腐朽落后思想对自身的侵扰,使学生知恩、识恩,然后进行感恩和报恩。同时,感恩教育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令学生自发地形成感恩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在为学生建立起对于感恩的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能为正确地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感恩教育还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回报父母、师长、朋友和社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令学生变成一个胸怀广阔、心地善良并以助人为乐而自豪的新时代青年。

三、对初中生展开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讲述古今感恩故事如今的年轻一代大多都被家长当做是家庭的中心而被过分的溺爱,导致年轻人普遍存在过于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所以如何让中学生在课堂上意识到感恩。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结合古今中外相关的感恩故事或是例子来加深学生对于感恩这一概念的具现化,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和报恩的目的。以八年级上册中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我与父母交朋友”为例,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我国古代诗人孟郊在临行前的深夜,发现母亲仍然在为自己缝制出行衣物而创作出《游子吟》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这个道理,并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之心和养育之情,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程门立雪”和“涌泉相报”等我国成语的典故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其充分地对教师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进行了解,能够较好地培养出学生对于别人帮助的感激,以此来起到塑造学生感恩之心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广义上的感恩教育不只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教学,感恩教育另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进行行为暗示,因为人类是具有模仿性的,特别是正处于疯狂吸收新知识年纪里的中学生。所以作为教育学生的教育者,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用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报恩。同样是八年级上册,以其中的“师友结伴同行:老师伴我成长”为例,若是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学生便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出现疏远,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质,并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维护感,以此来达到拉近师生距离和培养学生对教师感恩之情的目的,使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教会学生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向家长、教师和朋友等人进行感恩,真正地做到“老师伴我成长”,起到以行为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效果。

篇5

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认识不足。

1、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 虽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是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实际上往往是考试成绩至上。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而忽视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一味的宠爱、溺爱, 不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感知父母生活的艰辛,也不要求孩子回报,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心态。正因为父母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漠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3、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学校和家庭对感恩教育忽视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同样认识不足。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甚至认为父母、老师和社会都是欠他们的,而他们不欠别人。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感激、尊重和珍惜成了没必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却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通过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3、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断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4.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示范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感恩教育。

5、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 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篇6

看着精彩的会,同学们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拿出纸和笔,进行着一幅幅手抄报的创作,内容丰富:金牌榜、银牌榜、铜牌榜、奖牌榜、我爱、赛况实录、北京欢迎你等;他们也抒发着自己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观后感。

二、为灾区加油。

在暑假中,同学们没有忘记灾难中受灾的人们,虽然不能到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灾区,同时,同学们被抗灾英雄的事迹感动着,尤其是同龄人中那些令人敬佩的小英雄。同学们制作了“抗震救灾英雄谱”“抗震救灾少年英雄”的剪报,表达着对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的敬意。同时,同学们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了慰问信,关爱灾区小朋友的活动,写上自己的交心语,帮助灾区小朋友摆脱心理阴影,坚强面对困难。鼓励他们要坚强起来,好好学习,有全国人们的援助,任何困难都会被克服,受灾的地方一定可以重建美好家园。

三、假日小队。

在暑假中,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居住地分成了若干“假日小队”,每组15人左右,选出了小队长,负责活动的组织,记录等。这些假日小队有:环保小队、阳光小队、宣传小队、清洁小队、爱心小队等等,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劳动,进行宣传,在活动中锻炼了组织能力,实践能力。

四、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容易娇惯自己的孩子,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一个好成绩,不主动让孩子做家务。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学校召开家长和家长沟通,交流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家务的习惯,假期中就更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假期结束,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学生能够走进社会,做一些公益宣传,公益活动,关心公益事务,体现出了一个祖国小主人公的风采。他们能够走进生活,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辛劳。

五、感恩教育。

在暑假中,同学们通过主动做家务,到集市场购物、理财、下厨房做饭等方式,理解了父母为自己做的事,理解力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恩,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在劳动中,同学们的感情自然流露,写日记,写作文,表达了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理解,对父母的感恩 。在感恩中,同学们长大了,慢慢改变着自己,慢慢进步着。

六、学习礼仪。

在学校中,同学们都能在老师的教育下自觉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但有些同学一离开学校,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暑假中,学生离开学校,对已经养成的好习惯能否坚持下去,就是一个考验。通过学生主动的礼仪学习,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学习礼仪,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告别了不文明行为,自觉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积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并能积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和知识。

七、体育锻炼。

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暑假中,同学们在精神的鼓舞下,向体育健儿学习,每天能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跑步、做操、习武、各种球类、陀螺、跳绳等,还参加了多种多样具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质,愉悦了身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一个假期的体育锻炼中,学生把锻炼身体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

2、很多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暑假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则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篇7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教育靠单纯的口头说教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礼仪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德为首,学生德育礼为先。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示友好、尊重、善良、平等的一种规范。在礼仪教育中,学校除了以思想品德课为阵地开展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渗透礼仪知识。如: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礼仪标兵”评比活动。通过礼仪月活动、礼仪队示范、系列礼仪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礼仪教育网络,长期倡导礼仪,帮助小学生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从而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承认。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古诗文诵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例如,在诵读节日古诗时,让学生加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清明节缅怀先烈、珍惜时光,端午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重阳节孝敬老人,中秋节珍惜友情,春节合家团圆等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从而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如“写”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说”古诗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如组织开展“看家乡,赞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主题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远足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开展“老年公寓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慰问敬老院老人,让学生铭记尊老爱幼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学生走、看、听、做等亲身体验,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了锻炼、培养、巩固,并逐步形成较为一贯的行为习惯。

四、在感恩教育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施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如在学生中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帮助一名有困难的同学”、“制作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召开一次以‘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的班会”、“听一次感恩主题的报告”等活动,使学生们在种植感悟和感动的同时,收获感恩的快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篇8

部分学生在校获得奖助学金,他们在享受荣誉和资助的同时肆意挥霍,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浪费粮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虐待动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明显;他们不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他们一味索取却不知恩、不识恩、不报恩、不施恩,漠视社会、自然、他人赋予之恩。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冲击了感恩教育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益以及价值的多元化逐渐影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部分“90后”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促销盈利,很多商家店铺大肆宣传西方“感恩节”,大家在庆祝“感恩节”时却忘记在“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向父母、师长送去问候和祝福。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学生裸贷”“扶跌倒老人反被讹”等恶性事件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创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蟮哪绨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与感恩。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成绩的提高、特长的培养,忽视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总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形成。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时代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第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拘泥于形式,缺乏长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亦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感恩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时存在急功近利或应付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外化。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90后”大学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确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1)营造社会感恩新风尚,弘扬社会感恩正能量。政府应创新感恩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功能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等特点,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感恩理念,拓宽感恩教育传播途径。例如,“回家”公益广告,引导人们感恩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实现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政府应发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的“90后”先进事迹,树立感恩道德榜样与行为模范,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宣传,对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习惯、坚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大方豁达、知恩图报等父母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里学会感恩,学会尊师重道,学会团结友爱……而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90后”的父母应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应该与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变教育为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总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课意义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评价,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1)社会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几年,挪用资助等专项资金、做了好事还被受助人诬陷或敲诈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通过不当行为牟利的,应立法严处,从法律上制裁不法行为;用舆论压力来谴责不良行为。通过立法和舆论宣传,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时的担忧,坚定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此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好人好事,加大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学校层面。完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感恩教育的质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具有时间短暂、形式枯燥、考核单一的缺点。要知道,该课程分数并不能直接说明和决定学生德育素质,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和考核评价指标,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系统、规范的感恩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感恩评价和考核体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照片、视频等材料,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在档,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材料。

3.坚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1)融合校园文化,构建感恩情境。校园文化在构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学校可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构建感恩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明确感恩意义。 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创造一些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传统的中西节日来临之际,M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信、摄影、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朋友、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将感恩大声“说”出来。

(3)积极践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感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活力。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三支一扶”、社区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感恩从知恩、识恩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报恩的实践层面,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活动比说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的宣传、道德上的约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应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 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S1).

篇9

1.2.1心理老师尽早介入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探讨张永红(重庆市护士学校)学生入学或入学后不久,心理老师应尽早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心理状况的结果。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尽早与班主任、家长共同干预,找寻突破口对孩子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1.2.2班级管理或学校德育部尽早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首先开展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回顾、收集成长中让自己感动的亲情、友情、恩情,甚至来自陌生人、大自然对自己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反应与态度。其次,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朋友或老师写一封信,告知自己在校的情况,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诲,感谢朋友的相知相伴,倾诉心中的喜忧,借此触动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更好地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意义地度过学校生活。这一项活动也可以由语文老师指导和督促完成,不但有利于感恩精神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最后,德育部在全校开展感恩活动。利用集会、专题黑板报、专题橱窗,看影视节目,组织感恩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请相关专家作感恩的专题报道演讲、专题教育,组织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扶贫救灾或结对帮扶活动,参加社区服务或义务劳动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宣扬感恩精神,让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

1.2.3情感共鸣,潜移默化1)利用感恩资源。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感恩实例,搜寻益智德育成语典故、歌曲或影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真人真事,采用多媒体、视频、演讲等,生动展示感恩,震撼和升华心灵,起到情感共鸣,知恩而报恩。2)教师的引领模范示范作用[3]。东汉的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教育者应该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感恩教育环境,创设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认同共鸣,潜移默化受到情感的启迪。3)家长的模范作用。家庭环境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首要场所,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家长,应该以模范、示范言行来树立感恩形象,营造感恩的氛围,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树立感恩意识。

2在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从细节中抓感恩教育的引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孩子的灵魂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中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中职学校的任何任课教师,都有责任以“教育先育人”“以德为先“等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应当积极作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等感恩教育。1)充分认识在任课过程中渗透感恩等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故事或案例,逐渐改变学生认识的局限性或片面性。比如改变学生这样的认识:认为家长的关心是啰嗦,老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国家减免学费是应该的,不减白不减或减免得还不够;现在自己是学生,用家长的钱是应该的,甚至认为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家长无能;老师、朋友的出发点应该是因为利己……等等。2)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感恩方面的不足,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应与班主任沟通反馈,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寻找学生的突破口,必要时请心理老师介入引导,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

3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和升华感恩

3.1充分利用假期利用放假期间,让学生与父母一同上班或独立打理家务,甚至可以互换角色,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打短工,通过旁观或实践,去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收入的来之不易。必要时,让学生去偏僻艰苦的地方,去那里体验同龄人的生活与学习,让学生受到震撼并能从中思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珍贵和不易。由此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才会由衷地感激父母和社会,才知道服务社会和回报社会。

篇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35-02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一概念,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人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确切地说,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1 感恩父母

“百善孝为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起早摸黑,为子女受苦受累,只要能把子女培养成才,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金钱甚至健康和生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给予我们关爱、宽容,为我们奉献和付出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教育,感恩父母的鼓励和默默的支持,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大学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苦,肯定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地回报父母之恩。

2 感恩师长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曾说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老师。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在当代社会,尊重老师更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种体现。感恩教师需要实际行动: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校园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诚信考试,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成果,我们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3 感恩社会

当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快乐成长;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全身心的学习;感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众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甚至大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时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等。对于这些优惠和关爱,大学生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

4 感恩自然

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而紧张,而这时候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为我们解除包袱、放松心情的最好选择。我们要感恩自然,是它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光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和舒畅。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与一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美丽”和“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感恩教育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联系较少,知行脱节,甚至出现“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为之”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渗透和突出感恩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与帮助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感恩,及时回馈,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其次,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从幸福感人手。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重交换,轻奉献,太看重回报而忽视感恩,一时的失衡会感到社会的不公,进而总感到社会和他人亏欠自己太多,背上了心理失衡的包袱。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摆脱阴影,使心灵产生一种平实感、慰藉感和幸福感。

2 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塑造、导向、熏陶、调适、激励以及控制等功能,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评选“校园感恩模范”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能分辨是非曲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认知,养成感恩的良好品质。

3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也可以利用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交流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在学生中举办“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送贺卡的活动,或要求学生打电话回家,给父母亲送上温馨的祝福,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不要总把机会留待将来;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每分钟的花费,学生震惊的同时还引发了感想,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上述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4 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

篇11

(2)对朋友的感恩意识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朋友和同学共同度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处理好与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朋友双方共同维系的。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感恩意识的人在友情方面的收获会更多。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同追求。但是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却时常会忽略对朋友的感恩意识。要知道,在收获真挚友情的时候,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待朋友要有感恩的意识。 

2.发挥“两课”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 

(1)加强对感恩意识教学的研究,发挥“两课”中“第一课”的重要作用。“两课”指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也是高职院学生在校的必修课之一。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同时要提高“两课”实践教育环节的比重,将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发挥“第一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实践与活动设计,发挥 “第二课”的育人功能。“第二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组织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打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首要目的,开展相关节日的感恩主题活动,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目的,让学生不仅能从心理上懂得感恩,还要从行动上去表达感恩。 

3.让融入成为构建感恩教育氛围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中。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中,应当营造出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并且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受到周围感恩气氛的感染,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的目的。 

篇12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而且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不管社会怎样变化,感恩的美德不能改变。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现象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与缺失的现象,这不仅给家人、学校、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阻碍了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全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对别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品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学会做人的一个支点,是一种追求高尚人生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从人性本善出发,深挖人性中的原动力,引导人们反思自己,激发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成为学生们的内在品质,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一切帮助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激并真诚回馈的一种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同和知道自己从外界所得到的帮助和恩惠,并在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出一种愉快、温馨、幸福之情,进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行为;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养成习惯,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深刻转化,即回报恩情、乐善施好、甘于奉献等。从以上对感恩教育三个层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感恩教育实现了主体意识的复归和道德的人本理解、个性发展的主动寻求,它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感恩教育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它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内在品质、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地理解尊重他人。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也可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只有大学生有了感恩意识才能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并为之努力奋斗。

2.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上书救父”等关于感恩的故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民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知和认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就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大学生通过启迪懂得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回报。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高度的感恩意识,才是真正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有利于健全其人格品质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才会懂得去尊重和回报别人。健全的人格是获得幸福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识群体,在社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要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完善自己人格的关键环节。

4.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要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家庭、他人、社会给予的帮助怀以感激之情,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是自己以后也要这样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他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德育教育欠缺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为孩子创造了优质的生活条件。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关心和溺爱,他们依赖长辈,没有自理能力,离开了长辈什么都做不了。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对父母和长辈的关心理解为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溺爱问题,使孩子们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丢掉了感恩的美德,使他们成长为感恩意识缺失、自主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2.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感恩精神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是否能考上名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忽略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极少中学开展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对德育知识了解甚少。步入大学以后,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学环境相对宽松,减少了对他们行为的约束,师生交流有限,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根本不可能开展实践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和其他德育教育方面的培养,这就对学生内在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

3.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欲望逐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人际关系冷淡,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我们,如典型的资本主义享乐思想,这些因素造成社会风气与日俱下。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这种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使得他们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沦落为崇尚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意识冷漠的人。他们戴着各种有色眼镜看世界,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扭曲了本该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追求物质和其他利益,不懂得对他人和社会给予的帮助以感激,更不懂得感恩和施恩。南京大学教授侯惠勤曾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重视家庭感恩教育,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领路人,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家长自己应具备感恩之心,通过自己的行为正确引导孩子。孝的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受重视,其重要原因就是用孝心培养起来的一个人能够具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只有从培养孝心开始,才能引发人的感恩意识。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但是我们必须对她产生感激之情,要有孝心,然后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会子女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并积极鼓励孩子参与感恩实践活动,从中明白感恩的真谛。

2.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优良的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和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教育、引导、激励等功能,是大学灵魂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恩,也可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工具如校报、广播、网络等等,宣传高尚的道德风气,以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要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社会的支持之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影响身边的人,让广大学生在各个领域对感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另外,德育双方并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关系,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以及双方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双方共同提高。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感恩氛围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了社会性规则。比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假“三下乡活动”、进敬老院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为乐的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感恩活动任务化、程式化、形式化,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感恩、施恩,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活动中,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感恩意识要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唤醒感恩心,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让我们如此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篇13

一.学校实践活动

1.经典诵读

学校要求每节课前五分钟统一为《三字经》、《唐诗宋词》、《弟子规》等经典诗文诵读时间,学生在校园广播的统一播音指挥下朗诵经典诗文,感悟经典文化。并播放优雅古典音乐,营造经典诵读氛围。定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趣。

2.道德讲堂

道德讲堂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实际,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项目化、实践化,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等形式,传播凡人善举,倡导修身律己,教育感化我们身边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自觉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道德讲堂要按照规范的“五一”流程,即唱一首道德歌曲、讲一个道德故事、诵读一段经典语录、作一份道德承诺、送一句爱心祝福。主讲人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特别是大学和中小学的品优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3.文体展赛

每年的艺术节以“真、善、美”为主题,成立了舞蹈室、合唱团、器乐组、表演组,参加县市级比赛,曾获平凉市中学组合唱比赛一、二等奖,庄浪县校园剧表演一、二等奖,通过师生摄影展、节花卉展、菊文化寄语、师生书画展等,展示学校艺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教育成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每学年运动会通过组织开幕式,班级入场式和师生大型团体操表演,排球赛、乒乓球赛、篮球赛、师生足球赛、田径比赛、广播操比赛等,激发了学生积极拼搏、为班争光的意识,增强了师生凝聚力,提高了师生身心素质,展示了师生精神风貌。

4.科技创新

学校每年科技节以“实践.创新”为主题,学习探索和研究相结合,兴趣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际应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举行等科技小创造、小发明比赛,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师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兴趣,丰富了高科技知识,培养了科学精神,增强了为国振兴努力学习的责任感。2016年7月11日至12日,第十八届“飞向北京 飞向太空”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和第十七届“我爱祖国海疆”甘肃省青少年科技体育航海模型教育竞赛在兰州东方中学举行。我校再创佳绩。29名同学参赛,8名选手获一等奖,5名选手获二等奖,11名选手获三等奖。我校获得2个团体第一名和3个团体第二名,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辅导教师万志炎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二.家庭实践活动

1.当家作主

学校举行了“今天我当家庭主人”家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家里充当“父母”的角色,干一些买菜、做饭、洗碗、浇花、洗衣服等日常琐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播种、除草、施肥等,让他们体会父母每天为其付出的辛勤劳动,体味父母劳动的辛苦。珍惜吃穿等来之不易的生活用品,

2.感恩教育

每年定期举办以对话、写信、活动等方式,引导农村家长和孩子互相走进对方的心灵,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对父母更加爱戴和尊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感恩中不断成长。让浓浓的亲情荡漾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头,让亲情成为学生自我要求、自我发展的内动力。通过告家长书,向家长提出“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向孩子提出“我为父母分忧愁”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生活的自理,减轻父母不必要的负担。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3.网络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创建网络平台,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形式,让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教师定期学生在校学习纪律等情况,家长即使外出打工或忙于农活,随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网络教育便于家校交流,提高了教育实效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

1.农业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庄浪农业大县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学生去周边农业基地,田间地头,进行学农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活动。如听取庄浪县全国科技模范吴永斌的“庄薯三号培育技术”等高新科技现场讲解,如每年春季组织学生上山植树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田边地头,学习农业科技,周末要求学生帮家长干一些力能所及农活,如除草、浇水、施肥等,举办农业知识有奖竞赛,使学农社会生活教育成为学生了解农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2.村社见习活动

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村进社活动,到各村社进行见习活动,内容包括学习、宣传、组织开展社区活动。每年评选一批优秀小组与个人,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村社实践工作,学生优异的见习活动每年都受到所在村委会的高度评价。

3.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