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蒙药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蒙药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蒙药学论文

篇1

2.1结合蒙医药专业特点

针对性教学蒙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工作主要将从事于临床工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蒙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渗透,多阐释蒙医理论知识与蒙药药性、功效、应用之间的关联性,药物间性味及功效之关联性等,特别要加强蒙药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的积累,得以使学生学以致用。蒙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检验、医院药房抓药、制剂室制药、药厂生产、销售、研发等药学相关工作。但是,医药不分家,很难想象一个完全不懂医学知识的药学工作者能将药学相关工作做的尽善尽美[5]。因此,在注重蒙医基础与理论知识,如蒙药药性、功效及其临床应用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要兼顾药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讲解各单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的同时要向学生交代该单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相关现代药理作用等。总之要让学生了解蒙药学相关重点知识外还要知道基本的药学知识点。

2.2形象化表达,联系实际,结合现代药学相关知识,加深理解

《蒙药学》教科书各章概述中的定义、总功效、临床适应证的介绍及各单味药的性味、功效与主治等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但学生往往对其中的蒙医术语较难理解。因此,老师在讲解中应尽量用通俗易懂、形象化的词语表达,使抽象难懂的蒙医术语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身边现象,引导学生真正领会药物的功效。另授课时应注意结合现代药学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药物的功效作用,加深理解。

2.3强调联系推理、归纳与比较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药物,学生常感到力不从心,内容多而找不到规律,记忆困难。授课教师可采用联系推理、归纳与比较的教学方法,前后联系,总结归纳各章节药物或同一章节间各味药,将分散的内容系统化,整体化,引导学生掌握《蒙药学》学习方法,便于记忆。

2.3.1加强前后联系与推理蒙药学具体药物的学习是以药性味为基础,功效和临床应用为学习的重点。蒙药基础理论认为,药性偏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作用,多用于热性病证的治疗,药性偏温热的药物多具有温中、驱寒等作用,多用于寒性病证的治疗。苦味药物一般均具有解毒功效,甘味药物一般具有滋补功效。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许多药物的药性味与其功效和临床应用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利用好这种逻辑关系,在推理中学习记忆蒙药,则能使药物被记得更牢靠更准确。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重这种推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学的更牢靠更准确。

2.3.2加强归纳与比较教学方法[6]《蒙药学》有药物数量多、药物之间联系点少、药物容易混淆、难于记忆等特点,利用比较的讲授方法,可使这些教学内容相互联系,形成系统,使同学们清楚药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升华对药物的认识。如:在《蒙药学》中止泻药物与致泻药物间的药性、功效的对比,在止咳、化痰平喘同一章节药物中比较同一功效药物间药性与味的对比且抓住共同之处,即主要功效,先串起来,再相互之间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归纳,可使同学们对不同作用和应用的药物进行归类,从而可避免因药物过多而学习起来容易混淆的弊端。

2.4注重实践教学

《蒙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蒙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实物标本的认识、野外采药实习、实验等各个环节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们认药能力,使枯燥无味的理论更加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蒙药的兴趣和爱好。

2.4.1参观蒙药标本室与药用植物园教研室应组建蒙药标本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蒙药学》中各章节重点药物(包括原植物动物及药材)的认知培养,有条件还可以自己建立药用植物园组织学生自己种植栽培。

2.4.2组织学生参与野外采药实习学期末或暑假组织学生,去往野外,带领学生采集新鲜药用植物,加强学生认药能力,并要求学生每人自采自制蒙药材标本,采药结束后可对每位参与采药实习的学生进行认药考试,检验学生的认药能力。

2.4.3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蒙药厂、医院蒙药制剂室及药房课间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蒙药厂或医院蒙药制剂室,除学习掌握蒙药材加工储藏的基本方法外还可了解到蒙药材炮制方法。另外,可参观医院药房,向学生们介绍医院日常药房的工作流程,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及工作氛围。

2.5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5.1教师时刻要提高自身素质《蒙药学》这门课程中部分讲解的内容要涉及到《蒙医基础理论》、《药用植物》等几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一定要在了解这几门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进行《蒙药学》的教学。

2.5.2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情趣,重视感性教学《蒙药学》中对于具体单味药的学习,学生往往开始很有兴趣,但学了几味药下来,顿时感到内容枯燥重复,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多种方法,使学生有兴趣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可利用多媒体中图片,将蒙药原植物、动物、矿物的生态、药用部位、药材饮片图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图片,还可介绍一些有趣的相关知识,如冬虫夏草的名称由来等。其次利用药趣医话,积累的大量宝贵蒙医药史料和民间故事,从中提取有用的素材用于《蒙药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原本枯燥的药物功效。如通过一些形象比喻描述一些常用蒙药的蒙文名、别名的来历可加深印象,将原本枯燥的药物,融于生动的比喻中,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掌握和记忆药物,自然提高了学习兴趣。

2.5.3设问引导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大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出热烈而又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通过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承上启下的问题,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而学,从而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2

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二、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3

( 一 ) 扉页:填写论文题目(概括全文最重要内容,简明恰当,引人注目)、学校代码、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 ( 专业 ) 、研究方向、所在学院、论文完成日期等内容。

( 二 ) 原创性声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 三 ) 中文摘要:简明地表达学位论文的要点。应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内容应涉及科研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及意义。注意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和新见解。

( 四 )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力求语法准确,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 五 ) 目录:依次排列文内章节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

( 六 ) 符号说明:论文中所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

( 七 ) 引言(序言):应包含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某些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八 ) 论文正文:是学位论文主体,学科专业不同,论文选题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 九 ) 结论(结果与讨论):要求严谨明确,完整准确,阐述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时,应严格区分本人成果与他人成果的界限。

( 十 ) 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顺序列出,可列在各章末尾,也可列在正文末尾。引用他人成果时,应在引用处说明。

( 十一 ) 附录: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等内容,供查读方便 所需的辅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 十二 ) 致谢: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工作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庸俗之词。

( 十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按学术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刊物名称、卷期号、页码、年月、作者排序、刊物级别和第一完成单位)。

第三条 撰写规范

( 一 ) 论文题目不得超过 30 个字。

( 二 ) 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 500 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 1500 字左右。

1. 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分 1-2 行居中打印。

2. 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 “ 摘要 ” 两字 ( 三号黑体 ) ,字间空一格。

3.“ 摘要 ” 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 ( 四号宋体 ) 。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4. 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 “ 关键词 ” 三字(四号黑体),冒号,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关键词数量为 4 ~ 6 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 三 ) 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 1 ~ 3 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字体大小与中文相同。

1. 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 “ABSTRACT” ,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 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3. 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 “KEYWORDS” ,其后关键词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 四 )“ 目录 ” 两字用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居中。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节、小节分别以一、 ( 一 ) 、1等数字依次标出。

( 五 ) 标题: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 “ 章 ” 下空两行为 “ 节 ” 以四号黑体居中打印; “ 节 ” 下空一行为 “ 小节 ” ,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

( 六 )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

( 七 ) 插图:图中一律采用英文标注。 图题及 说明采用中英文对照,其英文字体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 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 3.2 为第三章第二图。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照片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实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

( 八 ) 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 5.4 为第五章第四表。应有中、英文对照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 九 ) 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

( 十 ) 参考文献

1.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如: “…… 李 ×× [ 1 ]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 2 ] 。 ”

2. 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 “ 等 ” 字或 “etc.”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3.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1) 期刊:[序号]作者 . 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 ( 期号 ) ,起止页码

(2) 专著:[序号]作者 . 书名,版本 ( 第一版不标注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序号]作者 . 题名,见 ( 英文用 In) ,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 题名, ( 英文用[ Dissertation ] )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 十一 ) 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 1 ,附录 2…… 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 十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著录格式同前。

第四条 打印及装订要求

( 一 ) 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一律采用计算机编辑,用 A4 规格纸输出,版心的上、左、右页边

篇4

1 基于PBL的专业选题

蒙药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掌握蒙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蒙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蒙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熟悉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蒙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蒙药及其制剂质量的控制和鉴定分析;了解现代蒙药学发展的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实践工作能力。即蒙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实习期间主要从事蒙药化学、蒙药药理、蒙药方剂及蒙药制剂等相关方面的实验研究。

因此,在实习之初,带教老师可多通过PBL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选题。比如,引导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取待研究的蒙药,启发学生思考研究选用蒙药的哪方面内容,是倾向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还是倾向于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是倾向于蒙药的药理方面研究,还是蒙药的剂型改革研究等,若是药理方面的研究,是研究抗炎、解热、抗癌还是其他等问题。

2 基于PBL的文献检索与阅读

在初步确立研究课题后,检索文献与阅读文献是接着要进行的重要环节。由于蒙药的相关资料一部分被电子数据库收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电子数据库中查找;而一部分由于蒙文文字的特殊性存在于印刷版的工具书或者材料中。教师基于PBL启发学生搜索当前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有哪些,并指导通过哪些数据库能下载到蒙药的相关文章的全文而哪些数据库只能看到蒙药相关文章的摘要等;在了解文献数据库的正确使用之后.就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去图书馆或者资料室查找印刷版蒙药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文献查阅方法之后,对所下载、复印及借阅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阅读,并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举办专题研讨会让学生通过讲解文献的方式对所选课题的相关内容初步熟悉,并随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在纠正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献阅读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将文献内容与所选课题联系起来。

3 基于PBL的实验设计

在专业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之后,即进入实验设计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安排实验时间、准备哪些实验材料、采用哪些实验方法、需要哪些实验条件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为即将开始的实验奠定扎实的实验设计基础。

4 基于PBL的实验操作

实验设计后马上要进入的是具体的实验操作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需要培训哪些实验方法操作、具体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抽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演示实验操作,并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点,并指出操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实验。

5 基于PBL的实验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操作阶段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分析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选择何种统计软件、利用所选统计软件中的何种检验方法来分析、如何分析统计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差异、如何制作图表来表示实验结果等问题。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对实习期间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基于PBL的论文撰写

篇5

参加工作以来,那生桑教授担任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降血脂蒙药的开发研究”,药典委员会下达的“草乌叶等四种蒙药材”药典标准研究起草,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亚甲二氧基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脂作用研究”等研究项目,以及“蒙药本草《识药学》整理研究”、“《内蒙古植物药志》的编著”等文献整理研究项目。其中,《识药学》(NK-99168)―蒙药本草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得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篇6

《蒙药学》野外实习是指在学生学习《蒙药学》理论基础上蒙药的基本理论、蒙药资源、蒙药采集、药味、药性、功效及其临床应用等系统地学习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蒙药学》的重要实践过程,系统结合了《蒙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地位。《蒙药学》野外实习是有利于重点进一步掌握认用药物的资源、药用部位、采集、鉴别、贮藏管理、药味、功效、应用等理论,也是利于掌握采收药物过程中蒙药基本理论规律。研究利用药物的十七性能什样来调整机体内部的三根特性的成分的平衡和协调,所以蒙医学所有课程的基础课《蒙药学》的补修课。

《蒙药学》野外实习是蒙医药的古典著作、蒙医临床,甚至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很多学科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尤其《各论》内学得单药是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多,变化大,认用复杂。味、性、性能、功效等的之间相似,但采收是它们之间有很大区别和混杂,所以对认学和教育学生的老师要求高,刚认用药物的学生来说能学习记住是有很大困难。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总结《蒙药学》教学方法交流经验,也提高这门学科的教育质量,发扬《蒙药学》理论和蒙医学临床中蒙药的优点,跟着社会发展规律,培养新一批蒙医药人才为目的写了这论文。

充分认识《蒙药学》野外实习在蒙医学的地位

古到今蒙药本草和蒙医药的典著在有地区内共用蒙药方剂是大概有300余年历史,咱们蒙古地区内部应用也有了100余历史。蒙医学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民族医学,蒙古民族的自然科学范围内唯一拥有完成地系统医学。蒙药是治疗疾病的工具,也蒙古民族人民的健康和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蒙古民族的优秀文化遗物[1]。讲给学生《蒙药学》的科学性和永久丰富经验的优点性在写古代著作里,总结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也讲老一代蒙医及其蒙医药者的经验等的同时,深刻地认识了世界医学发展趋向。这样做也保证了学生正确对待蒙医药,提高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蒙药学》野外实习是以后打好学习蒙药方剂及其临床课程的基础。例如引用蒙药方剂成分中药物的味、性能、功效等配制,必须清楚什么样用药物、代替引用药、采收等。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能打到成为合格蒙医生的基础。因而学习临床其它课程也有推动作用。掌握蒙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可以能认用药物。学习《蒙药学》野外实习是未来在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的医生,深刻印象更有变成远大理想的学生打好基础,发挥它的重要性,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增加学习爱好和动力。

2.培养学习爱好,激发学习兴趣

《蒙药学》野外实习的过程中稳固地掌握蒙药资源、种类、性能、功效的同时,深刻地认识药物,也应用结合蒙药的理论。例如种类不同药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引用在同一种药材上。石竹科植物瞿麦和石竹的带花地上部分,杜娟花科植物羊踯躅的花序,玄参科植物疗齿草的全草等植物在蒙医药上用于瞿麦。实习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蒙药的命名。例如形态(扎乃哈莫尔―其其格)、气(珠勒根―胡吉)、产地(哈切.古日古莫)、味(嘎顺淖高)、颜色(希拉毛敦)、功效(特讷格―乌布斯)、部位(毕力格图―娜布其)、产地(北蓝盆花)、传统习惯(阿如拉)等等。仔细地认识了根据药物的外形状和特征的命名药物。例如旋复花、草乌、天仙子等等。还有认用很多种课本上没有药物,引用在蒙医临床上药物的性能、功效。例如荨麻、芯芭、百草霜、问荆、芥子、巴道拉、阿布嘎等等药物[2]。其它还有中医不用只能用在蒙医上的含有蒙医药的特征药物的特点、性能、功效等等药物。例如硬毛棘豆、多叶棘豆、杜鹃花、草乌叶、玉簪花等等药物。通过认识这些药用植物深刻地理解了药用植物的性能、功效,用实际例子介绍蒙医临床方面的成绩和蒙药学的特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蒙医学社会价值观,稳定了学生的观点,远离了强迫性或盲目性学习,激发学习爱好,增加学习力度。

3.充分结合理论和经验、理论和实际

实习过程中采收药材以后,根据《蒙药学》中味、药性、药力、功效等基本内容规律在当地加工,解决了依据《蒙药学》的传统特点而干燥,符合药材的规格,保证药材的质量等等,用药的基本步骤。实习的同时教育重点放在蒙、汉医共同用的当地药材黄芩、黄芪、防风、甘草、麻黄、柴胡、糖芥……等特产药用植物;泡囊草、天仙子、蓝盆花、花锚、肋柱花、多叶棘豆、硬毛棘豆、蓝刺头、北紫堇……等只能用于蒙医临床上药材来源罕见或没有的药用植物;狭叶杜鹃、芥子、荞麦花……等蒙医临床上少用而产量高,未来可以开发利用等药用植物。大概掌握了有100~200种药用植物,系统指导教育这些药物的生长环境、药用部分、采收方法等等[3]。通过野外实习学生们了解了家乡的药用植物丰富,自己可以认药应用,未来可以调查资源和研究学科打到基础。甚至野外实习也教育学生们保护自然界环境不可缺少的机会。总得来说掌握认和采收药用植物实习,直接补了理论课的缺陷;扩展了学生知识范围方面,有推进作用。

4.开发利用保护蒙药资源

蒙药资源是指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资源,但是这里只指植物药资源。随着社会发展,用药量迅速增加;随着自然资源缺损和生态平衡失调,依着药物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地方时间的变化,有些药用植物缺乏或毁灭的危险[4.5]。所以我们认识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药用植物的重要性。例如草乌、漏芦花、沉香、干姜、肋柱花、甘草等等。药材资源关系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土地、气候、植物普及、补缺损量等等研究范围,有利用时间长、消耗人力和物力大等困难;所以我们根据系统研究这些,才了解资源分布、缺损等基本情况,系统地开发利用蒙药资源,很好保护产量减少,科学计划保护好快要没了药物等,走上发展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的道路,供应日益旺盛蒙医药经济和好质量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分析被选145制剂中有分布于内蒙古的药用植物89种。这些种类有内蒙古甘草、麻黄、桔梗等药物从古代就变药品供应,还用于蒙药制剂中有漏芦花、肋柱花、多叶棘豆、蓝盆花、赤子等药材。其中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只用于蒙医药的药材,供于眼前蒙药经济供应,减轻或不压于生态平衡。现在药材的供应和价格不稳定,有些药材罕见或无而影响蒙药经济利益,也损于人力和物力。这样不珍惜大自然的资源会不利于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平衡。另外因为无规律地开发和乱采收药物,也损坏了生态环境,例如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中用于稳定沙土植物甘草、麻黄、防风等,无计划采收引起干旱环境快速地变成沙漠化。为了根本上解决减少了罕见或性好药物的资源,例冬虫夏草、贝母、川黄连等药物材在药店上罕见等矛盾,研究保护蒙药资源;有必要开发利用药物必须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少见或罕见药物在原地,保护异地的药物,保护种子,或选择地保护优等种子等等进行适当方法,同时研究发育生物钟子。药物资源是连续发展蒙医药的物质基础,而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很薄弱,所以需要快速地提高这方面研究。

通过《蒙药学》野外实习我们的蒙医班、蒙药班、药物制剂班学生们充分认识和学到了蒙药的基本理论、资源种类、采收、药物的味能、药性、性能、药效等知识,研究和普及种或培养药材技能,尊重保护中药材优性种子方法,研究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种子,发扬中药和草药的西部开发,打好培养教育新时代人才的基础。我们的故乡广阔,区域气候变化大,植物分布不同,首先地方性植物变为半家化,家化研究;培育种蒙医临床上常用药在我们地区少见或产量少、缺乏等药材;建设可以种、、标准化、质量好、无污染、产量稳定等蒙药材基地和工厂基地,研究选择性培养药物种类、种技能、种规范、质量监督等,是我们提供继续性发展蒙医药的方向指南。

参考文献

罗布桑.蒙药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17~18

白青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77

篇7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篇8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1]。民族药(以下简称“民药”)是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其定义相对中药而存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具有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并结合药材自身特点,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与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讲究道地性、采集与贮藏、炮制后应用等[2]。

中药和民药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其加工品,它们的发现依赖人类先天本能和后天生产生活[3]。每一种药物都体现了一种医学标准,这些标准有可能在不同的传统医学中是不可比较的[4],然而,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与互鉴,又促使传统医学之间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互格局。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共用的150多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6]。传统药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药理论与经验特征,或因医药理论的成型而迈向成熟[3],或仅是承接了治疗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药物。

由中药治病多样性质和作用概括出来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称为中药的药性。据统计,藏、蒙、维、傣、土家、畲、基诺、回、朝、瑶、苗、黎等民族医药理论体系,也含有对药物属性的认识。基于不同传统医药理论认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药性表征内容,然而药物从来都是沟通不同医学体系标准的桥梁。传统医学使用的药物一直是新药发现的主要来源[7],中药药性组合规律被认为是发现药物物质基础、阐明药效特征和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之一[8],民药药性理论同样也应具相似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加强对民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就显得十分迫切。

1 药性的概念与内涵

中药理论是指中药由取至用过程中所有相关的理论,包括采制理论、药性理论、制用理论、制剂理论及服用理论等五大基本范畴[9]。中医学认为,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特征或属性[10],其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用于调整机体状态,便于临床辩证使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其包括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2个方面[12]。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有2条重要途径:一是实践经验的规律总结,一是传统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推导[9];而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源于对中药自然属性(如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作用于机体产生的效应(临床元素)等的观察与归纳。综上可知,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指导性理论[13],其相对中药的其他理论独立存在,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在有明确药物属性记载的民族医药中,由于语言翻译、理论基础等差异,对药性概念及内涵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择其代表论述。藏医典籍《月王药诊》首先提出藏药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医典》又进一步阐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则将藏药的性味功效具体化,每味藏药均论述其性、味、效、品质、毒性、加工方法等。《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藏药》没有明确提出藏药属性概念,只以“藏药学基础理论”概之,《云南藏医药》将药物的属性命名为“药物性能”。当代学者提出:基于藏医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及用药规律等特点,与中药药性理论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此将其归为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药性”概之[15]。土家、瑶、黎、回医药中,亦将药物属性称为“药物性能”,土家医认为药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性[16];黎医认为“药物性能”与地理、气候有密切关系,阳光强烈照射下的植物药属热,生长在阴凉地方的植物药属寒性[17]。苗、基诺、壮医将药物的属性称为“性味”,基诺族的药物性味来自“看、闻、嚼”的感官认识和经验总结[18];壮药的“性味”包括药性和药味,药性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质,药味是人直接品尝出的药物味道,也有据临床经验推测所得。壮医在实践中用感官识别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形成对药物的认识[19]。

显然,民族医药对药物属性的概念用词并不统一,其内涵定义也比较模糊,中药药性概念的提出与明确也经历类似过程[12]。笔者建议,为便于我国各传统医药体系比较,并有中药药性概念与内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药属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气质”、“禀性”等用词应统一规范为“药性”一词,而内涵界定则须各民族医药在理论文献整理挖掘时进一步明确;特别建议的是要明确“药性”是对药物属性特征的高度概况,厘清民药的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并与药物的采、制、用理论区分。

2 民族药药性要素组成规范化

组成中药药性的核心要素分别表征了药物的作用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作用趋势(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归经),其由药物的形、质(如厚薄、轻重、燥湿、滑腻)、气(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黄、白、黑、紫、苍)等自然属性渐进发挥,并与药物的治病效应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属性与效应属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内容并固定下来。在对民族医药的药性知识整理中,笔者通过与中药药性理论比较,以要素组成内容与数量为标准,将各民族医药中的药性理论划分为3个类层:第1类,借鉴中药药性理论并发挥,形成本民族的药性理论体系,以藏、蒙、回、苗、维吾尔医药为代表;第2类,吸纳并使用部分中药药性理论,将其纳入本民族的理论体系内,如土家、朝、瑶、傣医药;第3类,吸纳中药药性理论,用于解释本民族的用药经验,如畲、基诺、黎医药等。

在所有药性要素中,以气味药性为各民族医药所常用,但要素组成数量、内容及与药物功效的表征联系(性效关系)略有差异。在本文统计的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中,有土家、瑶、基诺、苗、黎、傣、蒙(称为寒热“药力”)医药设有药物的寒热属性,其或分寒(冷)、热两性,或分寒、热、平三性,或为寒、热、温、凉、平;维药与回药药性中的“四气”除寒、热外,另有干性、湿性,且部分维药兼具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混合属性。藏药药性理论体系中无似中药的“四气”要素,但藏药“十七效”中有寒热、温凉对立属性。

中药“五味”药性实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涩”、“淡”味分划归“酸”和“咸”,统称“五味”。不同的民族医药中,药“味”要素在内容和“味”数上也不尽相同,回药有“十二味”,藏、蒙、黎药为“六味”,维药为“九味”,土家、瑶、基诺、傣、苗药为“八味”。苗药和傣药还将鼻嗅到的药物气味单列,苗药“气(嗅)”有香、臭、腥;傣药“气”有香、微臭、恶臭与腥。民药与中药的“五味”药性及性效关系比较见表1。

值得讨论的是,导致民药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笔者认为可归咎于语义转换及感官反应的差异,对“油”(维吾尔)、“锥”(瑶)、“烈”(维吾尔)等特殊“味”要素仍须更精准描述。在性效关系上,以藏、蒙、维吾尔药的对应关系最为复杂,而土家、苗、瑶、黎、基诺医药都遵循了化简策略;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26],而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会是解开民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现有文献及学者已对各民族医药的药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如藏药药性理论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维吾尔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性、四级、九味,傣药药性包括五性、四气、八味等。笔者发现民药药性理论中存在要素内容涉面较多,要素机制宽杂的现象。如苗药药性理论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关理论,又有五性、公母性、属经、十七质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腻、绵、脆等)理论[23],审其“五性”实为对药物来源(水、土、岩、矿、动)的分类,“公母性”反映了苗药的阴阳属性,“属经”(热、冷、快、慢、夜五经)是对苗药适应症的概括,“十七质征”是对苗药材质属性与服药注意的归纳。再如蒙药药性的“六味”理论除有单味6种外,还涉复合味46 656种,“味源”由土、水、火、气、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对“三根”的“赫依”、“协日”、“巴达干”总能外,还有各味对应的细化效能;蒙药“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别;“十七功效”与“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对应关系……[27]。

从中药药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性要素组成的高度概括及关系简化,更利于对药学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民药理论形成中对其他传统医学知识的吸纳[2830],导致药性理论的多元表达,如维吾尔药理论的药性分级、蒙药药性“分值”划级等现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响。当代的民族医药,不论是医药理论整理还是复建,笔者都提倡医理的二次重构与提升,不以变更传统知识所依托的哲学“内核”[31]或向中医“归一”化为目标,对传统知识做必要的取舍。对民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笔者提议可遵循以下原则:①“寒热”和“味”药性在传统医药中具有通识性,应以中药“四气”、“五味”药性为参照,统一其要素描述,据此可对无药性理论的民药进行“赋值”;②在各自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框架下,按作用基础、作用趋势、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类,科学划裁要素内容;③对药性理论中的性效关系和要素关系要降维化繁,提高实践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论冗余。

3 中药与民族药药性要素分类

当今科学技术正深度介入并变革着医药领域,“民族医药理论与经验特征讲清楚”应是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原则[32],而药性理论因其是“药”“理”结合、沟通医理与用药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对传统医学理论本源的追溯,或通过比较和“求同解异”,有利于传统药物研究创新。国内已有学者根据民药药性特征进行用药规律研究[33],并在积极搭建包括药性、基源、功效、临床应用等信息在内的民药基础数据库[34],因此,有必要纵观中药、民药药性理论,统一药性要素分类标准,为不同传统医学体系下的药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础。为此,笔者在分析与比较中药和民药药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以“药质(气)”(medicinal quality)、“药味”(medicinal flavor)、“药势”(medicinal tendency)、 “药属”(medicinal tropism)、“药力”(medicinal degree)、“药能”(medicinal efficiency)为划分依据,实现对中药及藏、蒙、维、傣等12个民族医药的药性要素分类,结果见表2,该分类标准及概念见表3。

综上,任何一种医学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正如倡导中西医学结合一样,我国各民族医药之间也需要合和与互通。对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规范化探讨,旨在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药性要素及分类标准,或仍需深入讨论;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药物所承载的药性理论能成为沟通不同传统医学体系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李彦文,庞宗然,等民族药特色与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彦文,朴香兰,等论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1):26

[3] 骆和生 中药起源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2011,32(7):78

[6] 韩立炜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谈民族医药基础研究的特色与创新[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14(4):1798

[9] 张立平,汤尔群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

[10] 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欢,杨洪军,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J]中医杂志,2010,51(4):293

[13] 金锐,张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中药药性理论――药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1):1198

[14] 郑进,祁继光云南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学勇,吾布力・吐尔地,赵保胜,等藏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199

[16] 赵敬华土家族医药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钟捷东黎族医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杨世林,郭绍荣,郑品昌 基诺族医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启成,钟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罗金裕,高志刚中国瑶药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 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学敏,王淳,等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5):606

[23] 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等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812

[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2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傣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乔延江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

[2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蒙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J]贵州社会科学,2006(1):29

篇9

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实验队伍、仪器设备、实验材料、实验室环境、文件档案、资料信息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和最关键的是实验队伍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仪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对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逐步成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实体,没有一支素质高的实验队伍,实验室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实验队伍的内涵

实验室是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系统,实验队伍应当与之相适应,成为一个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群体,因此,广义的实验队伍应包含从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参加实验研究的研究生,总之,参加实验的有关人员都应属于实验队伍。上述人员有的是长期的,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流动的,有的在实验一线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有的是从事实验室的管理服务工作。因此,实验队伍应当是一个动态的群体。明确实验队伍的构成及职责范围是实验队伍建设的前提。

2 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居于主导地位

实验室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教师和研究人员离不开实验室。同时,实验室工作也不能没有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参加。教师和研究人员主要承担和参与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参加实验教学,根据教学和科研需要确立实验装置,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调查、选型和可行性论证,设计新型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案和新的实验项目,对实验室进行学术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蒙医学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实验项目都是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的结果,一部分实验项目是教师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很高的科技含量,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蒙药药理学》是蒙医学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实验项目用现代医学科研方法研究蒙药药理作用,内容新颖,方法科学,结果可靠。该教学成果在2005年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骨干力量

教师和研究人员固然重要,但还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且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与之配合,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实验技术人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配合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制定实验室规划,参与仪器设备的调查、选型和可行性论证,实验仪器的安装调试、验收、维修、保养工作,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实验专用仪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对原有仪器的改进和改造,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他们主要围绕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管理工作,他们是实验室固定人员,长期在实验室工作,是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和基本力量。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属于辅助系列,可有可无或者工作能力可高可低,甚至认为试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无非是搞一搞卫生,洗一洗试管之类的。这些错误观念影响着一部分人,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人浮于事,不思进取,或者想方设法调换岗位,造成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后继乏人,知识老化,人员不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于此,我们一方面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一方面在全院教职工中树立一种意识,即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非常重要,实验室工作离不开他们,教师和研究人员代替不了他们的工作,忽视他们的作用必然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蒙医药学院现有6个实验室,承担着近3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实验项目不同,实验室工作如实验用品的配备、准备程序、实验后清理等有很大差别,如果不熟悉业务,将会影响实验课正常开出,甚至发生事故,因此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就很高,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的。

4 实验管理人员是保证实验室正常工作的关键

管理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科学。虽然这门科学尚在发展、探索阶段,但是已经正在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实验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立一支素质好、懂管理的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实验室取得较好的效益。

从我校的发展来看,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即:校级宏观管理、院级综合管理、室级微观管理。校级宏观管理是对全校的总体管理,对于实验室进行宏观指导。这主要指:制定全校实验室总体规划,确定全校实验室体制和建制,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制定全校实验室有关制度、规定。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实验室文件、指示。对全校实验教学和科学实验进行日常管理;即进行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物质管理、实验技术管理、环境管理等。这些工作应由学校设备科主要承担,其它行政部门配合。院级管理主要是指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围绕本院或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对实验室进行统筹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到学术和技术的需要,另一方面各个实验室之间的工作分工协作协调统一,考虑实验室自身建设的规律。院级管理由主管教学的院长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承担。并指派库房管理员。

室级微观管理是指对各实验室的具体管理。根据实验室的规模、层次、性质不同有很大差别,但是他们都承担着以下工作:确定实验室的学术方向,制定实验室规划;确定实验室实验方法和手段,选订实验仪器的规格和型号,设计和修建实验室,安装、验收和运行仪器设备;安排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组织和落实教学和考验实验工作。开发仪器设备功能,设计和制造实验室专用仪器,探索新的实验技术并推广,维护、检修和管理好仪器设备,管理好实验消耗材料、器材和资金;培训和考核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其他日常行政管理。

室级的微观管理由实验室主任承担。目前,我们结合学院的实际,建立了实验室二级管理体制,实验室由学院统一管理,改变了原先实验室按教研室、课程管理,归属不明、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的状况,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实验室管理队伍一般都是由学科带头人兼任,并要求对外开放,这样既有利于实验室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

5 研究生是实验室的辅助力量

篇10

【分类号】R-4;G642.4

炮制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制药技术。传统的炮制技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需要不断的继承、发扬。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传统制药技术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炮制方法。实验教学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1】。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炮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能综合利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

本文通过对比中药与民族药炮制特点并对民族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实验改革发展思路,以期提高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中药炮制学人才奠定基础。

1中药、民族药的理论与炮制异同

中医药和各民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断交流相互促进与融合的过程。客观上讲,中医药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民族药物中,以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藏蒙苗傣等,其药学理论与中药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傣药“四气八味”、“五性”及“入塔”理论与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颇为相似;苗药的“母药论”提出的“母药”指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3】,与中药的“君药”之意相近。民族医药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民族药理论依据与中药也有所差异,如瑶药的“颜色功能”理论认为药物颜色有红、白、黄、黑4种,红色药走血分,有补血、破血、生肌作用,黄色药走皮肉,有清热解毒、杀虫、除风作用,白色药走气分,有补气、行气、消气解毒作用,黑色药走骨髓,有滋肾、补胃、利水、消积、除寒利湿作用【4】。

炮制对于有毒药或矿物药的减毒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药炮制中,一般以修、火、水、水火共制等方法为代表;同时于临床应用有明确的禁忌,如十九畏、十八反、北京同仁堂的对联炮制“虽难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便是对中药使用严格的生动表述。而民族药炮制各具特色,不同民族传承的炮制方法同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相承接,如蒙药炮制多用牛奶、羊奶制;藏医炮制矿物药多用煅、煨法;土家族苗族医炮制有毒药物多用童便制,壮药鲜品多用时炮制等[5]。

2炮制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炮制专业术语表达的影响

有人把《中药炮制学实验指导》比喻成一本“菜谱”,认为只要照着原有的操作一步一步来就可以炮制出合格的饮片,但真正操作起来会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6]。而如何正规、准确及科学的进行实验操作,教与学两方都存在一定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某些中药炮制方法的术语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性差。就像菜谱中有“加盐少许”这样的操作,加“少许”究竟是加多少呢?中药炮制的有些术语也是这样。比如“炒法”作为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的炮制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炮制过程中的“火力”和“火候”。中药炮制“火力”系指中药加工炮制时火的大小,涉及武火、中火、文火(温度高低、升温快慢等)。而早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以及科W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对“火力”精准的进行控制和表述,对炮制“火力”的分类与参数的表述凭经验而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意识性。

2.2 实验室的条件的影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中药炮制实验室条件也在不断改进和更新,如原加热设备主要为煤炉、煤油炉等,现多改用电炉、天然气炉等;同时改进了通风装置,从而使炮制实验室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炮制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均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导致了学生对工业化大生产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缺乏直观的认识。例如与饮片厂的炮制生产设备相比,学校一般难以将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设备购置齐全,因此实验室的炮制操作与饮片生产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造成实验过程与工厂大生产过程脱节[7]。不利于其毕业后在饮片厂开展工作。

2.3 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在高校中药炮制学的大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课时相差很大,少的仅54学时,多的达108学时,由于某种原因总课时相差大,为了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只有减少实验课时,有的实验课时仅有18学时[7]。实验课时比重小而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从成绩考核来看,理论课考试所占分值比例较大,实验考核又没有客观的评分标准,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对实验有所轻视的现象。

2.4 实验教师的影响

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边演示边讲解炮制方法的操作、注意事项、成品要求、“火力”、“火候”等,大多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描述和表达,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教学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教师对炮制的掌握不同,在实际教学当中难免造成偏颇。

2.5 文化、地域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及各地用药习惯的差异,使某些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一药多法”、“各地各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为炮制实验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3改革措施

3.1适当调整实验内容

对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实验安排上以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为主,如炒法、炙法、蒸煮法等,选择具代表性的药物,如:王不留行、麻黄、阿胶、鳖甲、地黄等,在有限的药物中体现传统炮制技术的特点,同时也要开展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实验课程。通过传统炮制实验可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使得这部分内容约占实验课总学时50%的课时。

3.2 注重思维方法教育,培养严谨和创新的态度

我院药学以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创新”。主要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既掌握本专业要求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民族医药特长,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高级人才。因此,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只有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说服性。在实验室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出现的问题敢于有自己的理解及解决思路及解决手段。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步实验的现象并及时记录,强调记录的“原始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结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环境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试验操作技能,启迪其科学思维及创新意识。

3.3 重视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老师给出的实验题目及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图书馆和校园网资源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总结归纳,将其运用于实验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及帮助下完善及改进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不必过分强调学生必须获得正确的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对设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充分、具体、科学的分析。开放性实验有别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改变了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8]。如:何首乌的设计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首乌炮制前后蒽醌的含量变化,虽然这种方法准确度不高,可行性差,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不仅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和加深,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设计实验和知识运用的能力。还有的学生查阅了许多何首乌的相关资料,仅卵磷脂的测定方法就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路,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础。

4小结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作为中药炮制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通过验证来补充理论,而是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性。通过对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主观意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重复,打破了其对学生的束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是理论学习的综合运用的综合运用【9】,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地实用型中医药专业人才。同时应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及特色,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炮制实验,如蒙药、藏药等,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人才,为少数民族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7:1-3

篇11

1.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经验(或医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蒙、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或自成体系,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专业的或政府的各种文件资料中。

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所述的民族医药为后者。我们不赞成以“中医学”的概念总括5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就现代民族医药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和医学创造的集合,显然不能包括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范畴之内。民族医药并非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分支、一种附属品,而是与中医药处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从学科角度而言,中医学与少数民族医学应当是姊妹学科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医药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医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列在中医之下,这就造成中医药对民族医药的长兄代父现象。

2.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附则”中申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应当有如下含义:

第一,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药同等的待遇。民族医药在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医药,但是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同属于中华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医药学有它独立的医学地位。民族医药并不从属于中医中药,在民族医药条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况下,民族医药的管理是参照中医药管理条例执行的。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显然不能包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性

尽管民族医学在概念上已体现了与中医学的明显区别,国家在政策上也赋予其与中医学平行的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少数民族医学发展比较滞后,缺乏统一、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归于中医学的范畴。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汉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主流是儒、道两家。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思想的体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则不同于中医学,它是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集合,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汉民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必然具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2)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3)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4)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5)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

相对于中医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当地的自然药物为资源,采用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行医方式,以本民族为服务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例如,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学理论体系是吸收了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西拉、巴干达的三根理论及七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维吾尔医学以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气质论为其理论基础,是以维吾尔族人民自身的医学经验并吸收了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理论形成的民族医学;傣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壮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阴阳为本、天地人散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水路)和巧坞主神理论;苗医学的理论是纲、经、诊、疾,即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诊、七十二疾。

3.医疗技法和用药特色

人们往往以神秘、猎奇的眼光探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其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无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积淀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着突出的疗效。例如,藏医学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医治的病种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用的药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产的植物、动物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脑血管病、风湿病,蒙医药对骨折、脑震荡、再生障碍性贫血,维医药对哮喘、白癜风,瑶医药对肿瘤、红斑狼疮都有很好的疗效。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医疗技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藏医学的尿诊、灌肠疗法、艾灸疗法,蒙医学的拔罐穿刺法、外伤和正骨疗法、震脑术,壮医学的目诊、耳诊、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等等。另外,各民族医学在诊疗的同时,多注重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协同作用,在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导意向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困境

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状况始终不及发达地区,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组织研究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民族医学的相关调研,调查覆盖了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状况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缺医少药、医疗设施简陋、医学人才队伍规模过小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和其他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摆脱了缺医少药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缺医少药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医疗设施不健全;边远贫困山区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受经济条件限制,负担不起药费及治疗费。

(2)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报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国,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总数的约2%,或者说,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张病床。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医疗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信赖和偏爱。一方面,现代医药服务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够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价高昂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用药简单、看病便宜、对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着较好的疗效等事实耳闻目睹,因此倚重民族医药、偏爱民族传统医药也就顺乎情理了。

2.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1)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起步较迟、起点低。(2)民族医药制药企业起步晚,人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其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薄弱。(3)民族医药原料质量不够稳定,成药产品质量控制不完善。(4)国外众多的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已开始仿制与精加工我国的民族传统成药,并进一步研发新药,从而对我国民族医药构成了威胁。(5)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耳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展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基本对策

1.高等教育要为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缺乏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未形成人事管理一体化的机制,教师脱离临床,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医、教分家现象突出;缺乏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师培训的教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实验课程;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此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还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从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缺乏相关的职业考试制度;缺乏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社会认同程度不够。这样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未来。

21世纪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能否迎头赶上,根本取决于高科技人才的补给,其中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适应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开发国内传统医学教育的合理成分,构建适合2l世纪长久发展、合理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2)总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3)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径,不能走“中医西化”导致资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对民族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立学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逻辑性、科学性不强,难以适应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使得民族医药创新后劲不足。

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必须在保持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研发工作。加强专业研发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即坚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学性,坚持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和科研;发挥优势,即发扬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医药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积累和遗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继承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问题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问题,而应当结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视角,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进行考查。既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医疗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濒临消亡的民族医药文化,又要重视医药的实际开发研制。民族医药科研的关键是“创新”,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匮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态势,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不断开发民族医药的新药产品,使民族医药的品种更多,档次更高。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应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格局,各科研机构既有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3.应用及产业化

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药品生产环节较薄弱,其产业处于自产自销、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基本没有现代化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自1995年以来,研制开发的新藏药就有80多种,其中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蒙药现已开发利用120多种,年产1.5万公斤,产值达575万元。目前开发利用的维药达140多种,自1993年以来,有17种维药通过新药评审,深得各界群众的赞誉。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98年,贵州省有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至1999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已达22家,产值3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占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为70%以上。

篇12

现代研究发现,松花粉成分丰富,含有多种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18 种必需氨基酸)、视黄醇、单糖、多糖、维生素、磷脂、葡萄糖氧化酶、核酸、叶酸、脂肪酸、黄酮、生物活性酶、甾醇、微量元素等成分,总量达200多种[5-8]。其黄酮类化合物成分,主要为黄酮和黄酮醇类,其次是二氢黄酮醇类。另外还有少量黄烷醇类的花青素[9]。以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发现其含Mg,Se,Si,Sr,P,S,C1,K,Ca,Mn,Fe共11种无机元素,其中K元素含量最高。此外,破壁马尾松花粉的元素能谱强度显著高于天然马尾松[10]。近期研究在马尾松花粉中除β2谷甾醇外,还首次发现了单硬脂酸甘油酯、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对羟基苯甲醛、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3,5,5,7-五羟基二氢黄酮醇、双氢山柰素、对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山柰酚、丁二酸等10种化合物 [11]。在苏格兰松的花粉中还发现睾酮、表睾酮和雄甾烯二酮[12]。

2 松花粉的功效

2.1 免疫调节及疫苗佐剂作用 喂服破壁松花粉可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小鼠抗体生成和小鼠NK细胞活性及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13],使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加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增强[14],一个以油松花粉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松花粉的种类有可能形成这一作用的细致差异[15]。此外,实验还观察到,破壁松花粉可减轻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13]。在弗氏完全佐剂(含分枝杆菌的水油乳佐剂)和牛Ⅱ型胶原纤维诱发的小鼠关节炎中,松花粉提取物可使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显著减少,表现出明显的抗炎症作用,这一作用与松花粉的免疫调节机制有关[12]。松花粉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剂量相关。而对破壁与不破壁松花粉的药理活性是否相同,尚有争议。但在对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及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上,未发现破壁与不破壁松花粉对免疫功能作用的明显差别,不破壁松花粉可直接应用[16]。

从松花粉中提取的松花粉多糖,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抗体水平、血液淋巴细胞比率、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小肠IgA含量,200 mg/kg)剂量的效果即非常显著,400 mg/kg)剂量能使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17]。

破壁松花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增强雏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而达到抵抗新城疫病毒的目的。破壁松花粉作为新城疫疫苗佐剂接种易感兔,与普通组织灭活苗接种后的情况比较:组织灭活苗免疫后第10天效价为2.75 log2,20 d抗体水平达到6.25 log2,30 d为5.25 log2,已开始有所下降;而松花粉佐剂疫苗免疫后作用快,第10天效价为3.05 log2,20 d抗体水平已达7 log2,30 d抗体水平高达6.75 log2。由此可见,松花粉佐剂疫苗吸收快、产生效价高且作用持久,明显优于普通组织灭活苗[18]。

2.2 调节血脂血糖及铜锌代谢 研究观察到喂服添加3.5%松花粉饲料后不仅非常显著地增加了家猪粪便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肪酸的排泄量,同时也促进了胆酸的排泄。在大鼠的实验中还发现饲料中添加松花粉后可以使大鼠体重得到生理性的控制[19]。在弗氏完全佐剂和牛Ⅱ型胶原纤维诱发的小鼠关节炎中,100 mg/kg)剂量的松花粉提取物治疗显示出明显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蛋白羰基(protein carbonyl)、后期糖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脱氢丙二酰(malondialdehyde) 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12]。四氧嘧啶致糖尿病的小鼠灌服30 d破壁松花粉后观测到,较高剂量(1.5 g/kg)的破壁松花粉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2 h时相血糖含量及血糖曲线下面积,提示高剂量破壁松花粉具有增强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作用,破壁松花粉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这与历代本草记载松花粉可治疗口干唇焦、多烦躁渴等消渴症状相吻合[20]。

此外,在正常生长雄性鼠、缺锌幼鼠和前列腺增生大鼠中,还发现松花粉对铜、锌代谢及其分布有调节作用[14,21-24]。

2.3 抑制前列腺增生 有研究通过对前列腺指数和病理学观测以及对血清生化学、抗氧化指标、铜锌含量、激素水平等的检测发现,松花粉能够明显改善丙酸睾酮所致大鼠前列腺的病理损伤, 对实验性前列腺增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是松花粉不仅能够通过降低雌激素和雄激素,调节微量元素的代谢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而抑制前列腺增生,而且还能通过非激素途径在细胞水平发挥选择性的抑制作用[14,23-24]。

2.4 抗衰老、抗氧化、抗疲劳、抗炎症 抗衰老一直是人类渴望攻克的难题。衰老研究成为西方科学研究的热点始于上世纪末,迄今己形成了关于衰老机制的各种假说,如端粒假说、DNA氧化损伤假说、自由基假说等,为抗衰老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25]。

鲍善芬等用四个体外摸拟人类疾病过程如缺血再灌注、体内炎性反应等中的生化反应系统对马尾松花粉的抗炎和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松花粉对这些反应系统所产生的过氧化氢、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次氯酸等活性氧系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以浓度依赖关系抑制反应的发生并发挥抗氧化作用,对涉及炎症反应的髓过氧化学物酶(MPO) 活性较好的抑制作用[25]。在后期的一个研究中,他们用铜诱导的LDL氧化反应模型和Rose Bengal反应模型分别对松花粉和松针提取物在亲脂性体外模型中的抗氧化能力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花粉乙醇提取液具有较好的自由基链式反应阻断剂的作用,能有效地推迟人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生成共轭二烯。松针乙醇提取液对LDL的保护作用优于松花粉。在Rose Bengal系统中,松花粉以清除自由基和螯合铜的两种机制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而松针主要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发挥抗氧化作用。即松花粉和松针在两个亲脂性体外模型中均发挥很好的抗氧化能力,而抗氧化机制不尽相同[26]。

几个研究以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制作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了相关指标。结果显示,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明显下降,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含量明显上升。经松花粉给药后,衰老小鼠脑组织、血清MDA 含量及脑、肝组织脂褐质 (Lf) 含量明显降低, SOD、过氧化氢酶(CAT)、GSH-PX活性及T-AOC均有显著提高;松花粉中、低剂量给药可明显增加衰老大鼠体重,并改善大鼠毛色及活动;松花粉还可提高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大鼠的数量、活动度和存活率。上述作用,松花粉的效果好于维生素E。故认为松花粉可显著提高亚急性衰老大鼠抗氧自由基的能力,提高的数量、活动度和存活率,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27-30]。此外,松花粉也可能通过明显改善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T细胞亚群的变化, 显著增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指数和吞噬活性,增强衰老鼠的免疫功能而延长老龄鼠的生存时间[28]。

钟馨等以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自然衰老小鼠和自然衰老人胚肺二倍体细胞作为动物和细胞衰老的研究模型,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和基因等多个水平着手,选取形态学、自由基、端粒酶、线粒体为衰老研究指标,系统地研究了松花粉的抗衰老效果及其分子机制。已完成的实验,证实松花粉具有促进细胞增殖、抑制自由基表达、提高端粒酶活性和降低线粒体mtDNr977突变率等作用,从抑制衰老诱发因素的负效应、促进细胞增殖等方面验证了松花粉的抗衰老效果。后期又从松花粉对两条衰老相关的内在基因调控途径,即p53-p21-pRb和p16-pRb途径中p16及p21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①松花粉具有促DNA增殖,改善G1期阻滞(Glcycleaxrest)的作用。②在年轻细胞中p16INK4A与P2lcIP-1的mRNA均维持较低的表达。而在衰老细胞中, p16INK4^mRNA表达量出现显著上升,并在松花粉处理后出现显著的下降,且下降程度与剂量具有相关性。P2lcIP-1mRNA表达量在衰老细胞中也出现显著上升,但松花粉处理组与衰老模型组中其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松花粉对P2lcIP-1mRNA表达无影响,但显著抑制了p16INK4mRNA的表达,并通过p16-cyclinD-cDK4/6-RB通路延缓了细胞衰老的启动和衰老进程,这可能是松花粉抗细胞复制性衰老的主要分子[31]。

相关研究显示,松花粉能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运动后小鼠血乳酸含量和血清尿素氮含量,且运动后肝糖原含量高于对照组,证实松花粉具有抗疲劳作用[32]。

松花粉及其提取物还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和减低痛敏感性,该作用与松花粉及其提取物抵制前炎性介质的产生有关,尤其是那些与脂氧化酶和环氧合酶通路相关者[12,33-34]。

2.5 抗肿瘤 Lipovova等用从黑松花粉提取的核酸酶与牛核糖核酸酶比较研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黑松花粉核酸酶在体外的抗肿瘤作用与牛核糖核酸酶相比下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体内实验的结果则大为相异,在这种核酸酶和动物核糖核酸酶及脱氧核糖核酸酶1治疗的小鼠中,观察到人黑素瘤的体积显著缩小。然而,在使用10次更高剂量后,用松花粉核酸酶给予荷瘤裸鼠,其肿瘤体积缩小46%,而用牛核糖核酸酶治疗的肿瘤生长仅稍有缩小。而且,与牛核糖核酸酶相比,黑松花粉核酸酶的免疫源性明显地更弱,抗黑松核酸酶抗体在体内不引起生物学效应。表明黑松核酸酶与动物牛核糖核酸酶相比,在体内对裸鼠生长中的人黑素瘤有更高抗肿瘤活性[35]。

另一研究以马尾松花粉多糖和硫酸酯化的马尾松花粉多糖处理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经马尾松花粉多糖硫酸酯处理后, 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形态趋于正常。与对照组相比, 马尾松花粉多糖硫酸酯组G0/G1期细胞数增加,S期细胞数减少, G2/M细胞数减少; [Ca2+]I降低; 甲胎蛋白表达降低, 白蛋白分泌量上升, γ-谷氨酰转肽酶与碱性磷酸酶活力降低,胎盘型碱性磷酸酶的比例降低。而马尾松花粉多糖处理组细胞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认为,硫酸酯化赋予了马尾松花粉多糖抑制HepG2细胞的活性,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 诱导HepG2细胞分化逆转其恶性[36]。

2.6 护肝、调节慢性应激性肠道微生态紊乱、对抗砷中毒等 在酒精及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模型鼠中,观察到服用一定量松花粉或松花粉总黄酮能降低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丙二醛(MDA)、甘油三脂(TG) 含量,提高肝组织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含量和SOD的活性,抑制肝损伤所致的ALT和AST的升高,减轻肝组织脂肪变性和坏死程度。表明松花粉和松花粉总黄酮能对抗酒精及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具有有效的护肝作用,抗氧化是其主要机制之一[2,37,38]。

在大鼠饲料中添加功能性低聚糖水苏糖可以改善模拟失重大鼠肠道菌群失调状态,白树民等在大鼠慢性应激动物模型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进食含5%松花粉饲料能够有效地防护慢性应激导致的肠道微生态失调,且其作用优于功能单一的低聚糖[39]。

此外,松花粉还能降低砷中毒大鼠血砷含量,提高血清GSH-PX活性, 降低砷中毒后小鼠肝肾的损伤程度,抵抗砷中毒死亡,且具有一定防治皮肤溃烂等病损的作用[40-41]和提高砷中毒鼠的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而提高机体免疫力[42]。更早期的研究还发现松花粉对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有显著抑制作用[33]。

3 松花粉的毒副作用研究

经毒理研究,破壁松花粉可通过急性毒性、微核试验、畸形试验和30 d喂养试验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43],安全无毒,与古医籍记载相吻合。而其可能的过敏反应在松树开花季节只发生在过敏人群的3.5%[44]。

4 松花粉的临床应用

松花粉被用作抗疲劳、延缓衰老、调节胃肠功能、护肝、益心肺等的滋养药物已2000余年,也用于治疗前列腺疾病和贫血、糖尿病、高血压、气喘、鼻炎等多种疾病[34]。但目前松花粉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尚不多见,仅见于高血脂[45]、高血压[46]、前列腺疾病[47-49]及外用于水痘、压疮等皮损[50-52]治疗的研究中。在这些研究中,松花粉呈现出极有潜力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无毒副作用及综合治疗效应上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异性。

我国松属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数量较多的有产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的红松,主产于华北的油松,产于西南的云南松,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且数量最多的马尾松,以及产于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地的华山松,此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黑松等[53]。与类似具有广泛作用的冬虫夏草[54-55]相比,确有成本低廉、周而复生、取之不尽的优势。但不同种类的松花粉,其成分及含量也有区别,有必要对不同种属松花粉进行成分及含量的进一步比较研究,以利于在开发应用松花粉时,能根据松花粉的品种量材施用。

关于松花粉药理药效的前期报道多为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中的作用研究,在临床治疗、保健及至预防的应用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有待在各相关领域广泛开拓。此外,松花粉还含有多种酶和多种脂类, 这方面的研究也尚待深入。

参 考 文 献

[1] 李娜.松花粉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安徽农学通报,2008, 14(13):125-127.

[2] 谢惠萍,陈琼瑶.松花粉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功能研究.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4):47-49.

[3] 丁灵英.松花粉药典.知识经济,2006,7(7):44-46.

[4] 王亚敏,汪洪捷.松花粉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11(25):1797-1800.

[5] 赵立新,喻陆.松花粉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2004,25(1):49-51.

[6] 支崇远, 王开发.四种松花粉营养成分比较研究.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2):81-83.

[7] 王敏.松花粉的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安徽医药,2008,12(4):357-359.

[8] 金福秀.天然马尾松花粉的成分分析研究.中成药,2001, 23(12):903-904.

[9] 刘嘉宝, 范国栋.云南松花粉中黄酮类成分研究初报.云南林业科技,2001,6;2:68-70.

[10] 王亚敏,汪洪捷.松花粉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11(25):1797-1800.

[11] 李丽,孙洁.马尾松花粉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2010,41(4):530-532.

[12] Lee K. H, Choi E.M.Effect of pine pollen extract on experimental chronic arthritis. Phytotherapy Research,2009,23(5):651-657.

[13] 张暾,竹剑平.破壁松花粉对调节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5):638-639.

[14] Cong T,Zhao L.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pine pollen in rats with hyperplasia of prostat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9(39):123-125.

[15] 张俊刚,徐颖.油松花粉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30-31.

[16] 李显华,邓晓梅.破壁与不破壁松花粉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2,12(3):205.

[17] 魏凯,孙振红.泰山松花粉多糖对小鼠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7):3645-3652.

[18] 孟秀彦.泰山松花粉对鸡兔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山东农业大学,2007.

[19] 赵霖, WindischW.松花粉对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 27(6):445-447.

[20] 潘小玲,竹剑平.破壁松花粉的降血糖作用.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6):777-778.

[21] Windisch W, Zhao Lin, Kirchgessner M. The effect of marson pine pollen on the quantitative zinc metabolism in 65Zn-labeled growing rats. Trace Elernents and Electrolyte,1996,13(4):186-189.

[22] 赵霖,鲍善芬.松花粉对缺锌幼鼠营养作用的实验研究.营养学报,2000,22(1):14-17.

[23] Cong T,Zhao L.Effect of masson pine pollen on metabolism of traceelements zinc and copper in ra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8,16(1):41-44.

[24] 刘勇,蔡华芳.破壁松花粉及软胶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中国医疗前沿,2007,2(22):14.

[25] 鲍善芬,丛涛.松花粉抗氧化性的体外实验研究.营养学报,2005,27(6):487-490.

[26] 鲍善芬,丛涛.松花粉和松针提取物在亲脂性体外模型系统中抗氧化能力和机制的研究.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5):381-383.

[27] 牛嗣云.松花粉抗下丘脑-垂体-衰老机理的研究.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河北医科大学,2006.

[28] 赵立新,喻陆.松花粉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现代医学,2004,32(2):74-76.

[29] 牛嗣云,庞晓静,陈龙,等.松花粉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25(12):1504-1506.

[30] 宋成军,庞晓静,马鹤超.松花粉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23 (3):233-235.

[31] 钟馨.松花粉对衰老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16及p21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南方医科大学,2008.

[32] 刘协,胡启之.松花粉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25(3):169-170.

[33] Eun-Mi Choi.Antinocicep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pine (pinus densiflora) pollen extract.phytother Res, 2007,21:471-475.

[34] Kyung-Hee Lee, Ae-Jung Kim,Eun-Mi Choi.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pine pollen extract in vitro. Phytother Res, 2009, 23:41-48.

[35] Lipovova P, Podzimek T. Antitumor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black pine (pinus nigra) pollen nuclease.Neoplasma, 2008, 55(2):158-164.

[36] Liu F. Liu J. W.Sulfated derivative of polysaccharide from Pinus massoniana pollen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HepG2 cells.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09,17(29):2990-2995.

[37] 刘协.松花粉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江苏预防医学, 2005, 16(2):7-9.

[38] 朱良,裴植仁.松花粉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1903-1904.

[39] 白树民,高爱新.松花粉对慢性应激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6,19(3):189-193.

[40] 罗艳红,黄晓敏.松花粉对砷中毒大鼠的防护作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1):24-25.

[41] 罗艳红,潘国刚,罗泳林,等.松花粉对砷中毒小鼠肝脏及血清一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5):83-87.

[42] 罗艳红,黄晓敏,龚厚文.松花粉对砷中毒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影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0(6):877-878.

[43] 樊柏林,田辉,王护民.破壁松花粉的毒理试验. 癌变畸变突变检测研究,2005,17(6):380-382.

[44] Harris RM, German DF. The incidence of pine pollen reactivity in an allergic atopic population.Ann Allergy,1985, 55(5):678-679.

[45] 樊柏林,王护民.破壁松花粉对高脂血症人群降血脂作用的观察. 职业与健康,2006,22(22):2012-2014.

[46] 胡国灿,竹剑平.松花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4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1):2996-2997.

[47] 王福昌.八正散加减合松花粉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体验.亚太传统医药,2006,2(4):55.

[48] 巴图.中药配合国珍松花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0例临床体会.男科医学,2005,9(4):15.

[49] 白松林.蒙药萨仁嘎日迪和松花粉联用治疗前列腺肥大临床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8(1):10.

[50] 金建明.松花粉合滑石粉外用治疗尿布皮炎.中医外治杂志,2000,9(5):51.

[51] 张桃花.松花粉外用治疗水痘.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9(1):23.

[52] 焦桂霞.松花粉外敷治疗压疮32例护理体会.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4):495-496.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