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嘻哈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嘻哈文化论文

篇1

一、以情感代替繁复的宗教理义

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发自内心的虔诚和真诚是信仰的基础,认为心灵上信赖上帝的人远比满腹经纶的圣哲更能接近上帝。上帝是哈西德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上帝的爱是哈西德主义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对上帝的理解上,哈西德主义者强调上帝的内在性和超验性,宣称:上帝无所不在,弥漫于所有的存在物和物质之中,所有的生灵和物质都分享神的获刑。在全能的上帝和人类之间,没有屏障,也不存在隔阂。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处于不断的交流状态之中。(1)哈西德运动将重点从思维转移到心灵,提倡通过精神和心灵的愉悦来信仰上帝。他们将理智让位于情感,信仰的主要因素从通过托拉学习转为依附上帝(devekut)。

同时,哈西德运动更关注现实世界,它将高高在上的上帝带回人间,为处在忧郁痛苦之中的犹太人提供心灵安慰。在哈西德运动中,一切行为都被精神化,通过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想着上帝,那么他的举动就会因此而变得神圣,这就是“通过世俗活动信仰上帝”的哈西德原则。(2)这一理论的现实性使简单化,为普通犹太民众提供了一条除托拉学习之外的靠近上帝的途径。从此,宗教学习不再是托拉学者和神秘主义者的专利,哈西德运动将宗教体验从精英分子扩展到每一个虔诚的犹太人。

二、坚持上帝的存在性和超验性

传统犹太教认为上帝在创造结束之后便离开了人的世俗世界,人只有通过不断祈祷和忏悔才能得到上帝的原谅,上帝才会重新降临尘世,完成对犹太人的拯救。而哈西德主义所宣传的上帝的内在性,不但拉近了上帝和人的距离,增进了人对上帝的亲近感,还改变传统上对善、恶、美、丑等观念的理解,它颠覆了传统上善与恶、美与丑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哈西德主义者看来,由于“神围绕一切事物且弥漫于一起事之中”,(3)无论善恶美丑,即使一个人在有罪时,神性也才其中。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无论善恶,都分享有一种神性的目的和力量。因此,二者并不构成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关系。哈西德主义者认为,任何一种罪恶都或多或少藏有一种善的成分在其中。即使是一名罪人,亦可在其悔罪的可能性中发现神性的光辉。这种弃恶从善的希望本身就是积极的肯定因素。恶并不是存在的一个绝对或自在的状态,它仅仅是通往善的一个较低等级而已。

三、注重多样的祈祷方式

哈西德主义者认为动情的祈祷是通往上帝的路径,神性之火藉此散落人间。祈祷表现为双向的过程:它既可以净化和提升灵魂,又能给尘世带来上帝的福音。信徒只有通过这样的祈祷,才能与上帝融为一体,并在上帝的爱中感受到自身的完满。因此,祈祷必须是一种深沉的、内在的、入迷的个人情感表达。在哈西德主义者看来,即使礼拜者本人并不理解祈祷文的含义,但只要这种祈祷是执着的、热烈的并发自灵魂深处的,它都可以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因而有人将哈西德运动看作是“从民众那里获得力量从而引起素朴的宗教激情的爆发。”(4)

由于哈西德主义强调祈祷者心灵的真诚,所以祈祷不须拘泥于形式,祈祷者可以以歌、舞、叫、跳等多种展示来表达自己信仰和祈祷时具有的真是感受,通过某种自然的方式将情感加以表露。也正由于强调情感的自发性和直接性,祈祷就更无须受到时间的限定,祈祷者可以耐心地等待真正适宜的情绪体验的来临。由于摒弃了宗教活动中的一些清规戒律,信徒可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由此增加信徒的参与热情,也使得哈西德运动很快吸引了众多信徒参与其中。同时,信仰本身在消除抽象玄奥、繁文缛节,代之以简单明快直接的方式之后,更容易为未受过系统宗教教育的普通民众所接受。因此,哈西德运动对于克服犹太民众在大动荡以来所形成的信仰上的失落感,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着重大价值和意义。

四、特殊组织结构:圣徒的媒介作用

在传统的拉比犹太教中,拉比是主要的神职人员,他们是《塔木德》学者和犹太律法的解释者。然而,17世纪中叶以来,东欧犹太教中的拉比制度走向没落,拉比的宗教权威日益丧失,无法满足犹太人的精神以及世俗事务的需求。而在哈西德主义中,圣徒成为上帝和人之间的媒介,他既非上帝的化身,也不是救世主,他是能够与上帝达到最高层次交流的恶人,通常具有了神性。他既可以在较高的精神层面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可以降临凡世成为人间事务的指引。对于哈西德信徒而言,圣徒通常有三重角色:宇宙救赎者、信徒灵魂的救赎者、使信徒免受邪恶侵害的保护者。(5)

在哈西德主义中,一个核心的宗教理念就是圣徒从他与上帝交流层面上“下临”来拯救罪恶者沉沦的灵魂。这样一来,圣徒的灵魂与其追随者的灵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圣徒必须与其追随者建立起这种联系,以便他下一次接近上帝之时来提升和拯救信徒的灵魂。这样,圣徒就成为人与神之间进行交往的媒介。一般而言,圣徒不但在精神层面对信徒加以关照,而且在日常生活领域,由于圣徒本身具有神性,也使他成为信徒依赖的对象。信徒通常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苦难求助于圣徒。因此,在哈西德运动的发展中,许多圣徒以此树立起权威,赢得大批信徒。

五、结论

哈西德运动作为犹太教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宗教运动,直至今天成为现代社会中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过去的向往和对正在消失的宗教文化的希望。有人认为他是正在解体中的犹太教和犹太传统价值理念的最后堡垒,有人说它阻碍了犹太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丰富带来精神生活的迷惘和空缺,人们开始怀念宗教的魅力,渴望从中找到精神寄托,这是哈西德运动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虽然哈西德运动仍存在着很多为现代人所诟病的落后习俗,但其强大的生命力能使它不断调整来适应现代社会,成为犹太文化中长存的精神财富。

参考书目:

[1]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白玉广,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3]罗伯特・M・塞尔茨著,赵立行、冯玮译,犹太的思想[M],三联书店,1995,第117页。

[4]大卫・鲁达夫斯基著,傅有德等译,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解放与调整的历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徐新,犹太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199页。

注释:

(1)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2)G.G.索伦著,涂笑非译:《犹太教神秘主义主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篇2

一、 青少年社会心理在“流行语”中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他们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 自父母。当进入学校甚至社会这些广阔的世界以后 ,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与修订。并重新形成完全属于 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美国青年尤为如此,他们思想独立 。勇于创新并打破常规 ,以凸显 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创性 。这无疑成为语言变化的一大动因,诸多“流行语”随之诞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 的一些词汇、词组变形使用。例如:

Yeah!(表示欢呼的)变形为 Yeaaah!;

What’S up?(你最近怎么样?)变形为 Wazzup?

Out of here(不在,走了)变形为 Outta here;

kind of(有点 )变形为 kinda;

sort of(有点 )也变成了 sorta

cool(酷)变成 kewl

nice(好)变成 niice

damn (该死 ,可恶 )变成 语气 较轻 、较 委婉 的dang

还有些青少年与计算机和网络至交。已经标新立异地独创 了不少具有 电子信息 时代 的特色词汇例如 :

(1)tl=you

lit Your

r = are

Y=why

Xmas=Christmas

thax=thanks;

(2)cu:see you

brb=be right back

idn/idk=I don’t know.

yw you’re welcome

omg oh my god

(3)asl=age/sex/1ocation

(4)dl=download

rly really

gf= girlfirend

bf=boyfirned

(5)2=to/too

4 :for

me2= me too

34=before

eLI 18er=see you later

(6)CU@NIGHT=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类词汇及表达方式都是网络时代诞生的“流行语”。它们的突出特征便是简洁。同时夹杂了数字和符号 ,常见于美国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记录里(例如 QQ,OICQ等)。第(1)类新词是鉴于发音相近而简化的词汇,从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 (4)类包含的表达方式均为缩略词 ,它们或由每个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或提取单词中的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同样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时。第 (5)(6)两类构思巧妙,利用了数字、符号简单明了的特性.使构成的新词令人过 目不忘,印象深刻 ,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 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下 ,中国青少年也创造 了他们独有的“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有些来自英语国家,除以上列出的gf,bf,CU,b4,^-^等之外他们创造了属于 自己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 。例如 :

gg哥哥

mm妹妹

楼主

潜水

沙发

雷人

:)

这些表达方式同样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并且形象生动,广为流传,成为青少年的鲜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流行语”中的表现

(一)街头嘻哈文化

自从上世纪 70年代美国黑人说 唱音 乐 (rapmusic)在美 国传播 以来 ,美国城市的年轻人形成 了一股强劲的嘻哈(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说唱音乐及与之相伴随的强调即兴发挥,追求个性化.反映不与主流相融的桀骜不驯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这种风潮迅速到达美 国城市街头 的各个角落。嘻哈风格随处可见。因此广义而言 ,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轻人 中一种凸显 自我的街头文化 。甚或可以说成是一种生活态度 ,包括语言 、服饰或标榜 “帅”“酷”的招牌动作。若具体体现在装束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宽松的T恤 、轻便的球鞋,随意裹在头上的头 巾,率性的鼻环和粗宽的耳环 、项链 、或手环 ,动感十足间处处张扬个性 、引领时尚。“嘻哈”风格在青少年“流行语”中随处可见。例如 :

chillin’放轻松

bling-bling闪亮的珠宝,引申为名牌服饰配饰

phat杰出的 ,一流的(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gangster的变体)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满暴力的一种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 自己 (crunk为一种rap形式)

offthe chain脱身,摆脱困境 (与 offthe hook意思相 近 ) 美 国很多青少年都为 自己能够成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 ,他们随时追随者 hip hop音乐 中的 “流行语”,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 ,突出 自己的身份他们有时甚至不 在乎别人是否 能够听懂他们 的语言。但是这些表现嘻哈风格 的“流行语 ”还是被青少年广为使用 ,有些甚至已经写入字典,例如:ehillin’bing—bling等 。

(二 )校园文化

青少年正值学习年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 .独有的校园环境造就了独有 的校园文化及校园“流行语”。美 国校 园“流行语 ”充分体现 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心态及现状 。美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既可以结识朋友 、增长学识 、发展兴趣 ,又可以锻炼能力 。例如 :建筑学社团,英语社 团,圣经解读社团 ,读 书会 ,体育运动社团 ,海外学生社 团,环境保 护社 团,学生联合 国等等。同时美国校园的体育活动及艺术活动也很丰富。体育比赛是校园的大赛事 ,尤其是篮球 ,美式足球和棒球 ;此外 ,骑马、攀岩 、划船 、滑雪 、飞翔 、跳伞等运动也深受欢迎。美国文化极重视艺术天赋的充分展示和个人创造力 的充分表达 ,因此在美 国校 园还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例 如戏剧 ,音乐舞蹈 ,美术等。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园风格的“流行语”。例如 :

chill/chill out放松 :镇定下来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过度担心或紧张

dude伙计 ,老兄

ride车.汽车

cool很棒 。很酷

crib/pad家 .住处

hang out经常去的地方.住处

chick女性(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会 /sorority姐妹会 .女学生联谊会Whoops! 哎呦(表示惊讶 ,沮丧 ,轻度道歉等)cake course一门课很好修 ,可以说是白送学分的cheese/cheddar钱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多指教授 )考试很严格,而且不 留活 口 这些“流行语”有的反映学校社团 .例如 fraternity和 sorority;有 的反映学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等;有 的则反映学校学习.例如 cake course和 take no prisoner· 在中国,校园“流行语”也举不胜举,同样反映 了当下学校生活文化的个个方面。例如:

郁闷

我晕/我倒

猪头

恶心

变态

亲爱的

东东 (东西 ,玩意)

特困生 (特爱睡觉的学生 )

挂 了 (考试不及格)

这些校 园“流行语”在同学之间 口头相传 ,迅速成为校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使用这些“流行语”不仅易于与同学沟通交流,而且加强了作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美国青年流行语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青少年“流行语”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会心理与文化特征.我们对一些在 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进行 了有关 “流行语”的问卷调查。他们中间以及他们的朋友经常使用的“流行语包括 :

Whatever

Fabulous

Awesome

Cool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这些流行语中,有些是感叹词,表达情绪,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过该 “流行语”可 以看出美国青少年丰富自由的夜场活动 。他们经常和朋友同学一起泡吧、在家举办聚会等等;有些则是关于学习的,例如 :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国青少年对 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查资料时经常会使用 。wiki全名为 wikipedia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为使用的网络百科全书.能够搜索到各种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 、文化、教育 、法律等等。 在对 留学 中国的美 国青少年调查的过程 中 ,我们注意到 ,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 自己已经说出了许多“流行语 ”,部分原 因可能是“流行语”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 日常交流时 ,“流行语”会 自然 、不经过思考无意识 的脱 口而出。而正是这些“流行语 ”形成 了青少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并折射着青少年独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会心理 、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流行语”中表现极具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少年处在身体心理急剧变化时期 ,了解其社会心理 、文化 、心态等对学校 、老师 、父母具有重大意义,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难捕捉 。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上间接获得 。研究青少年 “流行语 ”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进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径。了解青少年“流行语 ”不仅能使家长、老师 了解青少年的个性 、好恶 、文化等,同时也为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奠定 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 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Style)与Tony Silver导演的《风格大战》(StyleWars)。片中呈现了对各涂鸦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创作片段,真实还原了艺术家们涂鸦的构思过程与生活状态,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鸦艺术的宝典与创作的基础范本。同时,也逐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涂鸦艺术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笔者在欧洲走访期间,在街头任一书店均能翻阅到大量与涂鸦艺术相关的英文专着,因此不论从历史还是大众渗入度而言,都可见国外对于涂鸦艺术的研究及其所涉猎的领域探索相对更为宽泛,在视觉艺术、图式领域等也都有着诸多论述及相关着作。

就国内而言,涂鸦艺术这股艺术的春风在 20 世纪末开始吹入国土,尽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长期艺术运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国内涂鸦艺术家不断涌现,涂鸦艺术的创作语言和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纳入其中,成为新的表达形式。如老一辈涂鸦艺术家叶永青,曾灶财,张大力,黑荔枝,李球球;当代青年涂鸦艺术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鸡先生Mr.OGAY等。同时,涂鸦团队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不论是民间的自办活动,还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比赛或展览,都可见此艺术形式正以其张力迅速走入年轻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鲜活、创新的视觉传达语言,萦绕于大众生活周围,重塑着人们的都市文化,它的发展空间无疑不是广袤且具有潜力的。近年来我国对涂鸦艺术的研究虽与日俱增,但多以“网络涂鸦”盛行。在目前我国所涉猎的各中学术论文中,研究涂鸦艺术与视觉语言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科学讨论两者的交融与差异尽管俯拾皆是,但对此课题部分仍是泛泛而谈、观点老旧,且举例的论证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文专着时,国内有对涂鸦艺术作理论研究的专着相对较少,多以图片展示为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多维度去探讨涂鸦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两者的关系,而不仅局限于对它们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陈旧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试图从涂鸦艺术的历史溯源、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入手,从“外”的具象表达去感知涂鸦艺术,同时以对涂鸦艺术图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内”的艺术符号、图像叙事与审美精神,以求对涂鸦艺术有更进一步和深层次的认知。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都市视觉文化符号,出现在大众生活周围,并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如今以涂鸦为表现风格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已是恒河沙数。但鉴于涂鸦艺术进入中国时间尚短且无完整的中文理论支持,人们对涂鸦艺术表现语言的应用上大多流于表面与外在的形式。本文将对现有的国内外涂鸦着作及相关文献进行旁征博引,并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的涂鸦或相关结合的视觉设计作品进行分类与解析,观察其在审美与创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点,对比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作与思维甚至精神内涵上的异同,尝试探索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向,为现有的理论做出完善与补充。

同时,在观察对比中融入时间维度--结合当代语境(如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试图找寻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又一崭新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开启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门,打开一种和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简要介绍了涂鸦的历史发展与创作风格,再通过对涂鸦艺术艺术符号概念以及涂鸦大师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鸦艺术的内在审美与符号。然后将此与视觉艺术设计结合,在当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两者的表达应用与拓展的可能并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讨论了选题的来源、背景与目的、意义,及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阐述了涂鸦的源起、发展与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对涂鸦的历程有一个简要的梳理以及对涂鸦的工具和形式等进行了详解。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研究解析。在本章从“符号学”与“图像学”相关角度,深入分析涂鸦的艺术符号与图式的内在审美。同时结合典型的涂鸦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例证解析其艺术符号的运用。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将对涂鸦艺术的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联结,通过对当代作品的解析,分析两者的互动与表达。

第五章 设计实践。本章是笔者在对本文进行总结后结合自身兴趣点所作的涂鸦插画设计。

四、提纲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背景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一、涂鸦溯源

二、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创作形式演进与表现内容

一、涂鸦艺术的创作手法演进

二、涂鸦艺术的基本表现内容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解析

第一节 涂鸦艺术图形符号简析

一、涂鸦艺术的符号概念

二、涂鸦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符号解析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图像表达

一、文本与图像的互动转换

二、图像表达的即时性思维

第三节 涂鸦艺术的图式审美

一、表达心灵的幻象之美

二、荒诞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视觉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

一、色彩的情感表现

二、线条的运动性与笔触肌理

三、图形空间的形式与构成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中对涂鸦艺术表达语汇的应用

一、字体设计--风格化与情感化的应用

二、海报设计--个性与趣味的相映

三、广告设计--时尚与公众娱乐性的结合

三、插画设计--手绘的自由表达

四、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点缀

第五章 设计实践-毕业设计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灵感来源

二、借鉴资料

第二节 《山海经》手绘涂鸦画作创作

一、草图绘制

二、画作表现

第三节 设计延展应用

总结与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五、创新点

把涂鸦艺术与的图式与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图像学、符号学、心理学、视知觉的方式来探究其多元价值,让对涂鸦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进行深度的内外剖析,解析其内在的图式审美。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研究和人物走访的研究方法,将涂鸦艺术的纵向时间发展和多元化价值的横向拓展相交叉结合,对涂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让其风格形式更好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在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它具有更大众、时尚、潮流和个性的特质。

结合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仅给涂鸦艺术带来一种新的扩展可能性,也让涂鸦艺术这种独特的语汇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形式。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一)中文原著[1]陈琦。城市节奏系列: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87.

[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鸦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乔爽。视觉图式[M].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译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着。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尔特·本雅明着。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着。陆香,丁硕瑞译。创意城市:百年纽约的时尚、艺术与音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苏珊·朗格着。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着。吴玛悧译。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维克。赵成清译。全球视野艺术丛书:涂鸦与街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玛·嘉丝奇,琼瑟·阿什辛着。黄超成等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色彩[M].第1版。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12:10

[11]刘隽编。鄢格译。涂鸦变迁Graffiti Now[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2](英)E.H.贡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着。钱丽娟译。艺术、知觉与现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论文

[1]林家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03: 23.

[2]杨时旸,张大力。我无法脱离底层[J].中国新闻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鸦文化: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解读[J].美与时代·城市,2017.7:109-110.

[4]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2010.3:150-152.

(四)学位论文

[1]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

篇4

街舞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格魅力风靡于世界。街舞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流行舞蹈动作为素材,体现时尚、青春、活力,并带有欣赏性和娱乐性的新兴运动方式。街舞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竞赛性。作为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街舞出现在街头,不拘于场地器械。在其发展过程中,街舞青少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以街舞来张扬自我个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达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因而将街舞引入体育选项课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财经学院学生共400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高校开设街舞课程的专著、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的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对银川高校从事街舞教学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街舞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街舞的情况。

2.2.3问卷调查法。

对银川地区四所高校发放问卷400份,四所高校各100份,回收393份,回收率98.3%。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本课题的要求。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问卷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街舞的健身价值。

3.1.1街舞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

从体育运动生理学角度观察,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其变化,以及头、颈、肩、上下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动作组合形成,它既注意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的动作协调,又注意组成各连贯环节的各个部分独立运动,甚至一个上臂动作的完成,都是从手指、手掌、前臂直至上臂与肩部的各种运动的有机组合。这样,各个动作都形成了特定的健身效果,同时,与一般有氧运动相比,街舞有其独特的魅力,如健美操是通过循环练习来刺激肌肉,以局部为主,而街舞则是全面的,尤其是对平日不大容易活动的部分(如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所以,街舞对于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脂肪、增强韧带韧性、全面刺激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增强肌肉弹性、提高人体协调能力、塑造优美体态具有良好的功效。

3.1.2街舞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街舞独特的体育锻炼魅力还表现在其自由的风格。街舞与健美操、爵士舞类似,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它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规范,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只是要求“动作能够跟得上,尽兴发挥自己的情绪”,允许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动作和不同的风格,自己认为怎样好看就怎样跳。这样,节奏强烈的Hip-Hop说唱音乐、随意的动作、迅速多样的步伐,令人陶醉。在这种看似随意的氛围中,舞者激发想象力,调动创造欲,关注的是愉快、奔放和潇洒,用能够尽情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和心态宣泄自己,有效地舒缓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压力,愉悦身心。同时,在这种随意氛围中,许多有表演欲望的人能得到满足,有些害羞的初学者能获得释放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自信心。所以,街舞又被人们誉为唯一“带着笑容去训练”的运动。

3.2街舞与相关课程的对比研究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健美操作为一门重要的选修课已经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健美操达到锻炼身体、美体塑身的目的。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街舞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进入高校,颇受大学生的喜爱,但只有极少部分高校开设街舞选修课。由于街舞在起源、发展过程、运动技术特点、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健美操有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进行探讨,使人们对街舞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大学生选课提供理论、实践的参考依据,为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1分类的差异。

健美操可分为健身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街舞也可分为健身街舞和竞技街舞,但二者在运动内容上有很大差异。健身健美操按人体结构可分为头颈、肩部、胸部、髋部、腿部、臂部、手指健美操;按年龄结构可分为中老年、青年、少儿、幼儿健美操;按练习形式可分为徒手、轻器械、专门器械健美操;按练习目的可分为热身、姿态、减肥、节奏、形体、跑跳健美操。它们均是以健美操运动的特有风格为核心的分类法。而街舞除遵循以上分类原则外,按其风格特点还可分为Poping,Locking,Electric,Turbo,House等,它是由多种不同风格舞蹈动作组成的街舞内容的大集合,体现了街舞运动内容的多样化。

3.2.2技术方面的差异。

健美操运动在意识上强调“严谨”,在技术上,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进而构成“完美”的套路;而街舞运动则强调“放松”,在套路上进行整体把握,体现出轻松、活泼的精神面貌。前者在技术上强调“绷脚尖”操化动作的“远端发力”,对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有严格的审美方式,力求达到“统一标准”;而后者则强调四肢体态的“弯曲”,没有技术规格的条条框框限制,只要符合人们日常的审美经验即可。前者在姿态上要求保持正确的身置,即保持标准的站立姿势,而后者则强调随意,因人而异,任何得到观众肯定的姿态均可。前者强调基础步伐的练习,如踏步、开合跳、弹踢腿等,后者也有基础步伐,如滑步、转体、小关节依次运动等,两者内容大相径庭。

3.2.3思想理念方面的区别。

现代健美操运动遵循科学的发展体系,以解剖学、生理学为理论依据,科学合理地创编动作内容,体现科学健身观念,其核心理念是:“健强体魄、娱乐身心的科学健身观”;而街舞是70年代末期在美国街头形成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在街舞运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街舞爱好者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他们以街舞来张扬自我个性,展示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表达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其核心理念是:“做自己,享受生命,勇于挑战”的跨时代新兴理念,即尊重个人的发展,享受生活的乐趣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3.2.4其它方面的区别。

进行健美操运动时,往往要求穿着贴身、吸汗的服饰;进行竞技健美操比赛时,必须穿着紧身服饰,且在穿着方面很有讲究;而进行街舞运动时,只要是宽松、便于运动的服饰均可。健美操音乐多取材于迪斯科、爵士、摇滚等现代音乐和具有上述特点的民族乐曲为素材,而街舞音乐多取材于美国说唱乐,再加上利用各种碟片在电唱机上发出的各种音效声,构成独具特色的慢板乐段;健美操音乐的速度在每分钟140拍以上,而街舞音乐的速度在每分钟90至110拍之间。

3.3银川高校街舞选修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3.1教师、学生对街舞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有72%的男生、55.5%的女生对街舞这项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其中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喜欢街舞这项运动的比例达67.4%,女生达到60.6%。不过,69.9%的男生、87.1%的女生认为街舞难学。有73.6%的男生、48.7%的女生愿意学习街舞,同时有67.4%的男生和62.3%的女生有信心学好。

3.3.2学习街舞的主要动机。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街舞的主要动机排序依次为流行、时尚、完美体形、增强体质、减肥、其他。

3.3.3学习街舞的途径。

学习街舞的途径排序:教师选项依次为跟体育教师学、健身俱乐部、外派出去学习、光盘自学,而学生选项依次为健身俱乐部、跟体育教师学、光盘自学。

3.3.4校园街舞开展形式。

调查结果表明:校园街舞的开展形式排序依次为体育课外活动、学生社团俱乐部、体育课堂。

3.3.5教师、学生对街舞进入体育课堂的态度。

根据调查,仅有少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涉及街舞项目,仅是起到一个简单热身的作用,根本不能发挥出街舞运动对人体的众多益处。在课堂上接触到街舞的学生比例就更少,但是大学生对街舞的向往是显见的。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街舞运动在高校体育课推广具有可行性。

4.结论

高校体育课推广街舞运动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银川高校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1街舞有其深刻社会历史根源的教育意义。

街舞,这种源自美国社会低层的黑人文化,造型不拘、动作和音乐的随意性、创意的融合性,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的平民性、生活性和娱乐性,它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是时下青少年推陈出新、敢于创新的精神特质的反映。将街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街舞节奏明快多变,不规则动作多,小动作多,有较强的刺激。

多变化的练习、健身美体的体育功效、愉悦欢乐的情趣,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注意力的指向、集中和转换,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高校开设街舞教学,可以辅助学生提高智力。

4.3街舞具有健身、娱乐的体育价值,属中强度有氧运动。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最后阶段,高校开设街舞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4街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街舞重主动参与的过程,重积极体验的情绪,重个性的独立和创造,重环境气氛的欢悦和谐。高校开设街舞教学,有利于营造“娱乐体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环境之下,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4.5街舞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对于街舞人们可以抱着不同的目的参与,或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为健身娱乐、增强体魄,或为社会交际、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等等。高校体育课推广街舞运动,使学生通过课堂获得街舞知识,既可使之终身受益,又有助于其提高社交能力,更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肖光来.体育院校专业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