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计划

篇1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导学案。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4)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二、计划内容:

1、认真学习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

2、突出新课程教材改革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新需求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合自身,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国家、省、县教科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

4、通过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5、常练教学基本功。

三、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

(2)认真完成作业,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篇2

三、巩固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不断进步

1.巩固三笔两画:针对本人的个人情况,字和画是弱点,本期我将继续加强这两项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备课、填写相应资料的过程中,认真练习钢笔字,按时完成教育局所发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练习册。

篇3

军队继续教育,是指对官兵进行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再教育。发展军队继续教育,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科技强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继续教育模式,对培养能打赢未来战争的信息化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军队继续教育的特点

正确认识和把握军队继续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搞好继续教育的起点,对于发展军队继续教育十分重要。军队继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全员性

军官经过院校的“一次性教育”后走上工作岗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岗位的变换,往往难以胜任工作,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补充和提高。战士大都是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的,不能完全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如果在部队服役期间,其知识、素质和能力得不到相应提高,退伍回到地方也难以适应再就业和个人发展进步的需要。所以,军队作为一个“大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广大官兵的再教育,军官和士兵要全员参与,而不能厚此薄彼。

(二)差异性

军队继续教育对象人数多、年龄跨度大,在身心发展特征、经验经历、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为某一层次的军官或士兵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差异。

(三)终身性

在高新技术领域里,现有的知识以每年20%的速度衰减,因而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再生。人的良好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也不是“一次性”的学历教育所能完成的,而是长期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只能是打基础的阶段性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四)创新性

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把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新能力的开发,必须借助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虽然包括知识的传授,但它并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启迪人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运用创新性思维,使大脑中的各方面知识建立起各种新的联系,引发创新的灵感,从而使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价值,进而变成新的知识。

(五)新颖性

新军事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推动着现代军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训法、新战法不断涌现。继续教育必须及时充实这些新知识。

二、信息化对军队继续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化教育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并以此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架起开放的平台,所有的教育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沟通和交流,新的教育规律和教学模式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军队继续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时空的界限,使教育向所有愿意和需要学习的人开放,使广大官兵的全员参与成为可能。信息化环境中知识间的连接是网状的、板块的、发散性的,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可以实现因人施教,使官兵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按需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获取信息更加快捷,便于官兵及时了解前沿、掌握最新知识。

在信息时代,摆在每个官兵面前的是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因此,教育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官兵的想像、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这与继续教育创新性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途径充分刺激学员的不同感官,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抽象、复杂的技术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有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思考与探讨。信息化平台能实现人与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些都有利于官兵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好地适应军队继续教育的需求,给军队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军队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过程,有的侧重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教育改革中起到龙头作用,地位非常重要。构建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注重整体效应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不同,教学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就会不同,形成的教学模式也就不同,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构建也绝不是简单的选择,因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适用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要求。要注意整体效应,坚持系统的观点,对众多模式进行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使其有机配合,发挥整体效能,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2 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教学模式的构建表面上侧重在“教”,但是在构建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学”和“做”,因为“教的法子依据于学的法子、学的法子依据于做的法子”。要考虑学员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多从学员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多分析信息化战争本身的客观规律,把握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和特点,仗是怎么打的,装备是怎么使用的,就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3 着眼于信息化战争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武器装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效能进一步提高,作战方式呈现多样化,作战指挥有了新突破。对官兵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更高的作战素养,更强的指挥能力、应急能力、协同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计算机模拟技术、数学建模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格技术、分布式交互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的应用,可以使继续教育实现教学情景化、目标个体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为教学模式的构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基于此,提出了几种适用于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继续教育的教学新模式:

1 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即为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知识依赖于具体情境,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但是让学生总是在具体情境中去学有时又是不现实的,如在一些危险的或价格昂贵的情境,所以需要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要求构建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情境,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和技能,借以扩大和加深理性认识,提高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创设越逼真,即教学越贴近实战条件,教学效果越好。信息化战场是“无形”战场,情境创设难度较大、要求更高。例如: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进行通信对抗训练,要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等手段模拟战场环境和作战对手,按照复杂电磁环境的构成要素来设置训练环境,综合考虑辐射源部署情况、辐射源发射情况、战术运用情况、周边民用电磁辐射情况和自然电磁辐射环境,建立相应的三维战场环境图形图像库。在进行舰艇战术训练时也可采用此种训练模式,依据不同想定利用模拟技术产生相应的场景,组织多形式、多课题、多情况的系列作业,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理论,按照部队的作战程序进行推演,引导学员在“演”和“练”中进行“抗”与“研”,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2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即注重学员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官兵在身心发展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客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差异,而不能教学对象一把抓,教学内容一锅煮。注重学员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实质是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其核心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员的特长、个性、基础、需要等进行训练,即部队建设需要什么、学员目前缺少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个学员都量身定做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情况对学员进行分组,分组的方法也不拘一格,可以按学员经历经验分组、按学员能力分组、按不同部队的需求进行分组等。对不同的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员应充分利用视频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监控学员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和解决。对于学习效果较差的学员可以单独辅导,增加学习时间和训练次数,不使学习困难的学员掉队。

3 角色扮演

战场就是一个舞台,军人就是表演者。角色扮演就好似在演出,在教学上的角色扮演,就是提供一个战场问题情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交互模拟技术等让学员担任情景中的角色并投入表演,其余的学员充当观众,注视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学习者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有关技能。表演结束,角色扮演者及充当观众的学员和教员共同讨论表演的行为是否恰当,并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角色扮演者是否能像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那样思考、行动,学员往往由于心理紧张、信心不足等原因,不能把自己很好地融入所扮演的角色,总是在被动等待教员的指令,这严重制约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观众”学员也可以把自己融入问题情景中,假想自己就是角色的扮演者,与正在扮演的学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比较、互相印证、取长补短,再结合教员的讲评,从而获得内心的感悟。

4 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的教学模式抓住了及时反馈的原理,将行为控制原理用于教学,使教学确实能够做到循序渐进,能使大多数学员掌握所要求的技能,具备所要求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普遍采用。这种模式要求教员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如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等不断对学员的的学习过程进行采样分析,对其进行指导,使学习过程实时精确可控。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应及时与教员进行沟通,也可在教学阶段结束时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来交流,总之学员与教员之间信息交换得越频繁,学员的学习就越容易成功。采用此种模式时,“及时”非常重要,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初始阶段,而不能等问题积累,造成学习脱节。

篇4

从心理学角度,社会认知学派的齐默尔曼提出了综合性自主学习研究理论框架,提出了一套方法论和建议,其中,能推动人的发展、激励人的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外因素,逐步受到了重视和推广。通过以某高校为例,调查4方面内容:调查对象的自主学习情况,学校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的现状,对学校自主学习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激励效应,总结、反思和展望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的趋势与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有7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有必要,另外还有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非常必要。结果显示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对自主学习的态度上,想要自学却无从下手和觉得自主学习轻松的均占较多数,说明大部分本科生对自主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存在着“态度端正,方法不对”的问题,这表明学校对自主学习的引导有待加强。本科生对自身自学能力有信心。超过80%的同学认为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

2.自主学习的准备情况。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呈现多样化状态,其中,“知识带来的内心充实感”、“继续深造或找到好工作”两项占大多数,反映了新生代学生的个性特征。

自主学习内容方面,主要以自学专业课知识为主(40.37%),其次是语言类(12.42%)和电脑技术类(7.76%),表明本科生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自学科研类、自主创业类均有一定比例,反映了本科生自学内容丰富多样。本科生基本上对自主学习有规划,但随意性强,如59.07%的本科生认为“有计划但是计划随意性强,灵活性较大”,28.89%认为“计划模糊,跟着兴趣走”。

3.自主学习的过程监控。自我学习过程监控出现2个现象,一是绝大部分本科生花在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二是绝大部分学生上课出勤率高,这表明大学生自主学生的课余时间还有待开发。自主学习的场所主要是自习室,途径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的利用率反而不是最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

4.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本科生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兴趣(73.29%),其次是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面、学习基础等。影响自主学习的外因素方面比例最大的是“专业和课程安排(内容、时间等)”,其次是“学习的设施和环境”以及“班级学习氛围”。

二、学校自主学习激励现状

1.学校自主学习激励制度效果和作用。学生对学校激励政策认同度均较高。实施效果方面,奖助学金、综合测评制度和学分制度得到的分数较高。在激励政策对自身自主学习的激励评价上,学生对相应列举的政策给分均较高,与实施效果的评价存在正相关,其中综合测评制度和成绩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最高。在对学校关于学风建设激励政策知晓程度中,过半调查对象认为“了解少部分”(51%),大部分了解的占43%,这表明政策的宣传与落实还有较大的空间。

2.模范引领对自主学习的效果。榜样模范作用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中“比较明显”和“十分明显”约占半数(48%),这表明模范引领是一种精神激励机制,意义不容置疑,但如何引领,事关激励效果,值得研究。

3.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度。从“您认为学校的学习设施、设备的总体质量如何?”“您觉得学校提供的自习场所充裕吗?”“您对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及学习环境是否满意?”和“您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实践器材的配备充足吗?”四个方面研究学生对学习硬件设施的满意度。总体来说,本科生对学校硬件设施基本比较满意。

4.对激励制度公平度的评价。制度的公平与否,最能体现出激励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在实施各项奖励制度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的满意度较低,认为“一般”的学生占47%,认为“比较不满意”的学生占10%。与前面的对比看出,学生对奖励制度的作用和效果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但对于制度的落实反而评价度不高,这表明政策的落实出现了问题,对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5.对激励内容的诉求范畴与程度。在各项荣誉奖励中,学生最向往得到国家奖学金(76.4%),渴望得到优秀毕业生的有54%,优秀寝室的有37%,三好学生的有32%,29%的人选择综合奖学金。本科生最向往国家奖学金,意味着学习优秀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而此类与学习有关的又能不限于贫困生或学生干部的奖励,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学生认为物质激励更重要(41%),其次认为环境激励更重要(32%),另外有23%的人选择“精神激励”,而选择“文化激励”和“情感激励”的同学不足1%。这一方面要求学校继续运用物质激励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开发精神激励机制以解决薄弱环节。

6.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86%)认为职业能力提升类和文化素质发展类社团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激励作用,但对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一般(41%)。

三、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效应

1.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普遍较为欢迎(97%),认为实践教学具有的优点是:(1)能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67.4%);(2)教学形式丰富生动,提高学习吸引力和主动性(75.8%);(3)与社会、企业等接轨,提高对专业职业的认知程度(53.2%)。而对于利用网络平台,将实践教学进行虚拟化项目化运作,个性突出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98%的学生乐意接受这一新鲜学习方式,而在已经接触过这一形式教学的受访学生中,几乎全部(99%)认为虚拟项目化的实践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网络的互动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等多方位的功能。而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分别有:课程作业在虚拟化空间完成、进行网上主题调研、在网上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

2.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激励程度。调查发现,接受过实践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要高于只单纯接收理论教育的学生群体。其中,89%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中,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是两大手段,而虚拟项目化实践教学综合了两者的优势,确保自主学习有目标、有载体。76%的学生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激励,因此,实践教学虚拟项目化的形式决定了其对自主学习是有激励功能的。

四、结论与对策

1.重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引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看似是学生本身的行为,但实际上仍然是教与学的双向行为,与第一课堂学习相比,教师只是少承担了组织者的功能,因此,须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导、帮扶和激励功能。首先是内容上的引导,提供最新的理论和学术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与自主深化。其次是形式上的引导,对于学生遇到的方法和思路问题,要给予个性化的帮扶。最后是成果上的激励。要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优秀作品可以作为考核的组成部分给予加分,对于好的成果要作为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培育。

2.学校从环境激励的角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校风建设很大程度上是软校园文化和硬学习场所的建设。因此,根据“挂怒于自主学习机制的激励建议”,要不断完善学习的各类场所,同时也要规范学习场所管理。要发挥网络的优势,让慕课成为一种学习新手段,通过加强校园网和平台建设,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条件。要构建优质的学风软文化,通过模范引领、创先争优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

篇5

在现在的教学课堂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即将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成为主流。在这样一个对信息量需求极大的时代,如何避免教师对于信息的重复开发,对教学水平进行提高,并且使教学资源能得以共享,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因此文章从多媒体积件实库的建设角度出发,通过将其与校园网的有效结合,从而为广大学校以及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 课件与积件的概念

课件是一种专门为教育以及培训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程序,同时课件也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软件系统,由于课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积件也被渐渐地提了出来。积件作为一种课件类型,其基础是对媒体教学素材和知识单元,但是与课件相比,积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的主体性、教学资源的基元性、可重组性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等特点上。

积件在其实就是一种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教学或是学习需要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重组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在教学的思路上将“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更好的体现和阐述。由于积件对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高,能够满足教学信息化对于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要求,故而成为了新的主流教学软件。

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是积件的两个主要的构成部分,积件的体系结构可以通过图1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积件库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堂教育上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以供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方便进行使用。积件平台主要是供教师以及学生对积件库进行组合。目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用的组合平台主要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斯等。

2 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积件实库的必要性

基于当今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这一事实,所以说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积件实库作为当前的教学需要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发挥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知性学习[1]。例如,可以通过积件实库建立一个虚拟的物理试验室,通过软件系统的功能,将力学、光学、电磁学中具有代表性的物理现象直观地表现给学生,使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定律等的理解进行加深。其次,当教师能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最为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把握好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才能够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学习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研制、开发教学软件。教师能够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后,由于国家对于对媒体积件实库的建设尚未出台相关的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大全,处于对各个学校的财力、人力以及其他资源的考虑,建设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积件实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积件实库的建设

积件库的主要作用便是为教师与学生在进行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大量的教学知识、信息素材以及一些表达方式的集合,在此过程中对于积件库资源的开发是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建设项目。在实际应用上,通常可以将积件库分为微教学单元库、素材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虚拟积件资源库、教与学策略库五种类型。

3.1 对于素材资源库的建设

素材资料库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按一定检索和分类规则组织的素材资料,包括图形、表格、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结合[2]。素材资源一般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在这其中就包括了MCAI软件;第二就是尚未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文本、视频以及音频等的资料。针对这一部分的资料,可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收入到多媒体积件实库之中。在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储存jpg或png格式的文件,在进行储存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要在不破坏文件的识别性的情况下,尽量将文件变小,从而方便保存和传输。

3.2 对于微教学单元库的建设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通常将用以帮助教师讲授知识难点、技能点为目的,或是为学生的探究认知或创设学习环境而设计的“小课件”的集合成为微教学单元库。微教学单元库与课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不同处在于微教学单元库是用在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的教学资源,因为在微教学单元的设计过程中,常常将其设计为一个比较精悍的模式,没有配音以及多余的背景,这也是方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直接从源程序以及其他的平台中直接进行调用。

3.3 对于虚拟积件资源库的建设

虚拟积件资源库与本地积件库资源同样是基于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是虚拟积件资源库是本地积件资源库的拓展。如果对于某个不方便下载资源但是教学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比较好的网站,便可以通过向教师或是学生提供域名以及资源内容的方式,将教学资源介绍给教师或是学生,供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3.4 对于资料呈现方式库的建设

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表达方式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材料呈现方式库。这种方式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投影仪屏幕上文字以及图形的移动、闪烁、形状的变化等各种方式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强调作用。资料呈现方式库积件的使用对象通常都是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教师,在对资料呈现方式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教师操作的便捷性等。

3.5 对教与学策略库的建设

教与学策略库资源,是将不同的策略方式如讲述方式、问答方式、习题演练方式、记忆背诵方式、动手操作方式等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进行表示[3]。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中的实际需要来选用素材,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与微教学单元以及其他的资料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与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从而产生对于学习的探索欲,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4]。对于这些积件的设计以及应用应当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来执行。

4 结束语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积件实库的设计,都能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为教学软件提供极其丰富的资料,从中调用需要使用的教学以及学习的内容,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宝贵.基于网络下物理教学软件积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5).

篇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更是十分突出。表现在学校教学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到校园网的普及、精品课网站的大量涌现、数字化校园的构建、网络公开课的流行,再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特别在职业教育方面,资源库、资源云、虚拟仿真工厂等信息化资源的出现与应用,不仅拓展了教育资源、革新了教育手段、推动了教育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更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动力。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层次变革,智慧校园、公开课、微课、慕课、三通两平台、颠倒教室、电子书包、byod、移动学习、教育云、微信学习公众平台等关键词已然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流行语。据美国最新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课程、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平板电脑应用、基于游戏的学习、物联网、学习分析、三维打印、柔性显示器、下一代电池、可穿戴技术等最新信息技术将在 5年内广泛进入并影响教育领域,成为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由此可以预见,技术的革新将改变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等问题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时代要求以及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阐述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作用。

研究背景

我国以不足世界总量2%的公共教育支出承担着在占世界人口总量21%的人群中实施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这无疑是“穷国办大职教”。在实训基地装备相对不足、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缺乏与企业生产零对接现实条件、教师培训交流成本过高、教学资源浪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融合现代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政策方面,200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使职业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同时,还提出“要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从而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2012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特别指出:要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要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每年如期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将构建网络课程、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汇集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专业群落网站等作为发展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工作。

研究意义

信息化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移动、开放、参与。就学习者而言,据外媒称,年轻一代的职业者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三种新技能:学会处理海量信息;进行全球交流;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而数字媒介素养也将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能,并积极开展应

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性实践探索。

无论从时代背景、政策指导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以上信息无一不证明了信息化教学正在大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走道路。因此,提倡信息化教学,开展信息化教学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优势的研究显得意义非凡。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信息化教学的定义

“信息化教学”在国内说法较多,目前较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祝智庭先生提到,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技术支持只是信息化教学的表面特征,更深层次上,还应关注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李莉在《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中提到,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教学形态,而非“技术决定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创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优化教学效果,使学习者的学习更有价值。

(二)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观念,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作为一个过程,甚至一个结果。它是一种有限制的发展,要求对世界实施“可控的干预”。可持续发展首先肯定发展是第一位的,内涵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奠定了作为培养人之活动的教育的地位。它的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表述被公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指导21世纪社会发展的神圣宣言和行动纲领。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也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21世纪议程》更明确指出:“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职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原则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宏观层次,即整个教育、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观层次,即某类、某种形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微观层面,即某所学校、某个专业、某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属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而且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除此之外,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信息化教学有利于重构师生角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信息化教学为推手,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因此,分析清楚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

信息化教学及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优势

(一)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强调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对象等人为因素限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堂及业余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而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正满

足了职业教育的这一需求。

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首先,信息化教学在学习内容上突破了教科书、单纯文本知识、传统固化的课件、投影的局限。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利用搜索引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得课堂内外、企业内外、行业内外的相关资源,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库、资源云中的文本、视频、音频、动画、仿真模拟等多种资源进行对比学习,并与资源进行良好的交互。其次,打破了师资资源的局限性。由于不同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技术偏好、审美习惯、教学风格、所处环境的差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资源的占有和选择不一样,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受教师自身影响很大。而信息化教学将教师的上课资源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中接受被教师“先加工”了的资源,而是成为自身“无限扩展”的“用户”。再次,汇集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教学共同体的人力资源库。学习者不但可以和教师、同学互动,还可以利用交互平台与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员、工程师进行交流互动,直接获得问题答案和实际工作经验。这点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校企深层合作的体现,也是未来职教课堂的发展趋势。

开放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信息化教学将使学习者从单一封闭的班级授课制、集体授课模式中走出来,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教室、黑板、粉笔、实验室有限仪器的限制,打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教师上传的网络课件、微视频等在宿舍、家中随时随地学习,做到了时间空间化;打破学生排排坐、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教师可以携带自己的设备到课堂中借助无线网络与学生在线交互,实施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信息搜索、有效学习,可以形成亲密互助的学习小组,可以利用3d打印机实现学习任务。据调查,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已经将3d打印技术引入课堂,如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的3d打印课程,学生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创意产品的外观,并利用3d注塑机制作成品。而在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中,3d打印技术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例如在桥梁设计专业,可根据教师要求设计并制作不同的桥梁;在电子技术领域,可以制作替代部件、模型夹具、设备外壳等;在化学领域,可以制作3d立体分子模型;在机电工程领域,可以制作出齿轮、连杆等部件,还可根据设计快速制作出原型;在烹饪领域,可以制作出菜品展示模型、人造食品;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打印出分子、病毒、器官、人工关节等模型;在数学领域,可以解决几何曲面问题、城市布局设计等;在动画设计领域,可以打印出人物、动画角色的3d模型等。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经过现场或在线与课堂内外的实践专家进行讨论、提问,先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图纸,再利用3d打印技术将图纸转化为实物,最后用实物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对理论进行再验证和再学习。

(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

一方面,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好教学设计,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开放式的信息化资源变传统课堂为参与式课堂,承担一定的情境角色,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从以往“权威”的讲授者成为与大家分享经验的引导者和全程参与者。

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不再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与教师单独交流,实施个性化学习;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各抒己见,发表各种观点,与外界发生思想的交流碰撞,再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协作式学习;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信息化资源库中汇集的行业企业专家直接进行在线交流,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形成以教师主导、教学共同体辅助、学生主体共同建构的参与式教学,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甚至是企业专家,每一个人都在教学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共同达成学习成果。

(三)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第一,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同样的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运用不同的信息化资源在教师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创造力,充分开展合作学习,还可通过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方式,如图片、视频、动画等

行学习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第二,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学生可以和教师、专家等教学共同体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点对点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采用点对点订制式的教学服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学生的能力有大小,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时间有差别,学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反复练习相同的内容,直到学会为止。

第四,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而在课堂上与师生讨论、合作完成具体的任务,辩论自己的观点,开展“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

(四)过程化的监控与评价

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线测试题、相关的静态和动态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可以在线打分,在线与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以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有效地进行学习过程管理、监控和评价,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在什么时段利用了资源,在某项学习资源上停留的时间、停留的人数以及对资源的评价,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资源的有效性和被利用率,再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核实对资源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个性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考勤、工作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就评价结果与学生及时沟通。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和自我能力评价,做到了解自己、心中有数,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五)虚拟仿真化的实训实习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教理念强调学生在学校要能学习到企业需要的实践技能,而像诸如化工生产、机械维修类专业领域,由于企业规模大、工艺高危险、技术保密、生产不可再现、操作不可重复等原因,无法使学生学到与生产现场一致的知识,无法重复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虚拟仿真工厂利用其高度的仿真性和综合性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ots仿真操作培训系统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3d技术像玩游戏一样身临其境地体验生产现场,对设备进行组装拆卸;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学会对工艺的操作与参数的控制;可以组合模拟事故现场,训练其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可以单独训练某个项目,也可以组成工作小组在线合作完成整个工段的工作任务,真正实现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零对接”,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实现的。

据调研,很多企业在同类生产项目和装置上存在竞争,技术保密性强,安全管理要求高,本地企业不愿意接受他厂人员培训,企业不得不大量派员工到能接收的外地企业进行培养,造成企业培养成本奇高。职业学校利用中高端的虚拟化仿真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对新老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再培训,大大节约了企业培训的费用。同时,虚拟仿真系统的可重复操作性,可以增强员工技能的熟练程度,减少事故和错误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无法观看到的学习内容,如医药学中人体的经络状况,药物进入人体内部后对各部分的影响等,可以通过动画仿真模拟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本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六)微时代的移动学习

微学习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的学习。内容以实用短小的模块实现,提高学习的时效性。学生可以在实训车间利用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随时点开教师关于某部分设备操作的微视频讲解,可以在企业随时点开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时与教师交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时代的移动学习必将成为主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也将成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我们虽然无法预计哪一种信息化技术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盛行,但我们可以判断,技术一定会向着更加灵活、便携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贴近职业教育本质,越来越体现技术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也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而信息化教学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手段。积极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

型人才。

信息化教学以其显著的特征与优势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正催化剂,体现在:(1)方便、快捷、交互式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理念和交流方式,从而带动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固化单一的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自我建构内化为技能或经验。(2)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共享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将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互动、移动、泛在式的学习,学习变成了多元化开放式的活动,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学生变成了合作者,学生变得乐于研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3)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4)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实训教学的改革。将虚拟与生产实际协同交互,超越了普通实训的效率,缩短了技能训练的时间,避免了实训中的安全事故,实现了多人协同合作和个人独立操作的实训方式。(5)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及时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研究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合作服务意识。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6)信息化教学利用其强大的功能性和过程的可监控性有效推动了过程考核和过程评价的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考核标准,借助信息化平台和虚拟仿真软件,实现理论题库随机考、实训全程跟踪考、自我测试随时考、互动交流及时评,并将虚拟仿真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作为技能评价的一部分,不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评价,还能承担企业的员工考核培训任务,帮助企业缩短员工考核鉴定的成本和时间。

(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重构师生角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针对以上政策指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提出,但是由于生产设备昂贵、生产规模大、生产程序复杂以及传统一体化教室的局限,“工学结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

而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化,翻转课堂、分散合作互动式的扁平化学习、即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等重视合作、参与、共享的学习方式的出现,有利于深化“工学结合”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课堂外,教师不再是重复的备课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完成作业者。教师要依据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生产实际、要与实践专家共同设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设计综合性任务;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形式主动学习和提出问题。

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者和被灌输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权威人物。利用信息技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外界专家之间共同参与学习任务,在知识、技术、情感上互补,相互讨论、协作,拥有民主平等的话语权,在不同侧重点的任务角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变了,培养的能力侧重点自然也会改变。信息化教学从以人为本、共同参与、全面发展的角度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桥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中,信息化教学大大推进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切实深入。在虚拟仿真的学习环境中,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将得到最大化的结合,虚拟软件和真实生产场景最大化协同交互。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企业生产活动和学生无法进入的生产场景都可用技术展现,学生使用鼠标就可以实现全方位的三维互动,实现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操作场景,为培养学生和企业培养员工构建了超越现实实训效率的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优化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更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相互促进。除了用技术单纯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外,更要从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教改科研等各方面,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保留传统有效教学过程的同时,结合学生特色、人才需求、教学内容特征,运用信息技术逐步优化、改变与学习者发展不相适宜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职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生产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跨时空地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改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学习习惯和方式;改变教学者传统的教育观念;促进人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四)以发展信息化教学为推手,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方面,信息化教学要求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要基于实际工作环境和过程设计并实施教学,要以开放式的平台共享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教师和实践专家之间需要技术融通、互通有无;学生和实践专家要能够有效沟通;生产设备与实习实训设备有机结合;企业培训和学生培养相互联系。这些要求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反之,只有当教学、技术、研究合作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发挥出合力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建设上,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企业等机构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力量投入,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搭平台、政府和学校买服务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

结语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但是,国内各地区职业院校中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支持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信息化技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信息化深度服务、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要鼓励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研究,更新教育理念,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习革命,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利.细数教育信息化的10大关键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7.

[2]魏文琦.中山教育新气象: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j].广东教育,2014(1):10-11.

[3]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3.

[4]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eb/ol].[2013-03-01].http://docin.com/p-374036273.html.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9.

[6]李莉.信息化教学案例之评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7]李青,王青.3d打印:一种新兴的学习技术[j].远程教育,2013(4):29-30.

篇7

0前言

人工智能操控领域在计算机应用项目中已经获得颇高的认同地位,按照目前实验教学后期的考核流程实现同期对比和科学验证。这类工具将不受任何传统教学制备因素的限制,并且能够准确考量单位学生特定阶段的成绩水平,为后期规模化考核布置工作树立合理控制经验。关于程序语言的设计工作,目前高校停留在基础课程队列之中,主要透过现场监测和有机评估方式提取实验结果,将过往人为操作误差大面积消除。

1涉及智能化评分模式的发展现状论述

依照现下技术研究状况观察,有关智能阅卷模式开始选用优质软件渗透机理和数据集动态测试手段,对程序编码活动进行相关考量。上述控制方式存在单一性限制,尽管部分系统开始将动态和静态测试结合使用,但基本也只是可以确保对模版相似度和程序运行正确作用进行评分。而真正智能化评估需要将细化的数据源、语义分析进行有机调控,可以将动态控制流程中的结果检验完全,并且同步提炼错误语法内容;涉及程序运行错误操作则按照分点进行认证,并将语义分析流程进行同步跟进,将分点检测表达形式的单一特征消除,令整体智能化效应全面加强。

按照上述评分原理介绍,有关智能化评分的流程设定格式具体如下:首先,选定合理的阅卷途径,针对批量和单个阅卷方式进行科学甄选;选定工作处理完毕后,将试卷信息交付给后台并开始评分工作。其中,批量阅卷是将学生库里所有未评阅的试卷进行综合处理;单个阅卷技巧则是将学生试卷进行选中和评估。其次,需要考量程序存在结果。主要流程是键入学生源程序目录,对特定程序运行现象进行观察,如果存在转换作用,可以进入后续操作环节;如若没有任何存在迹象,便认定学生得分结果为零。教师有必要首先检查应试终端上是否存在学生源程序,之后进行成绩保存和退出操作。再次是语法分析工作,主要利用编译器工具进行固定语法内容的分析,将搭接错误位置标定清楚,对于环节中不存在错误现象的选择操作通过检验;但是发现错误之后,需要将数量以及行号标注完整,再进入后续操作。对于已经编译的源程序,具体可以应用输出数据进行检验,直到验证动作处理完毕,整体程序应用能力考评结果定义为满分,之后将成绩保存退出;对于未能及时透过语法分析的程序,需要运用表达式度量算法对已知得分点进行验证,将后备信息提炼完全。

2智能化评测和监控系统的设计流程分析

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智能化评测及监控系统作为某种特殊架构格式的系统,为了尽量满足师生实验需求和考试成绩精准提炼指标,主动进行现场监控、结果智能评测、试卷综合考量和成绩提炼等多元功能开发。该类系统采用B/S架构样本标准,利用Tomcat作为平台的Web调控媒介;并结合MVC三重模型实现系统优化设计,深度联合Hibernate机理稳定数据库持久控制能效;其间Spring与Struts分别将事务进行管理与控制层分离改造,并且配合JSON作为控制层与显示层交互开发的渗透元件。

按照上述机理框架实现综合程序设计需求标准,同时提供数据库物理格式,将各类内容进行科学汇总处理。同时运用DAO设计模式,将数据访问流程进行透明化改造,其间业务逻辑层对数据源的操作具备一定灵活效应。因此当数据源产生变化时,就只需针对DAO层级结构进行修改,进而确认代码的可维护效用。采用此类数据访问功能能够将逻辑机理交互影响进行适当摒弃,令代码开发效率产生大幅度提升。

作为智能试卷评阅系统,其独有的批量导入功能允许教师配备excel表格实现必要信息录入,这样可以适当节省一部分操作时间,维持工作效率的扩展活力。国家计算机技术发展条件不断跨越,其中程序设计作为维持内部结构机理不可或缺的转接媒介,需要发挥出高超的验证和便利性效果,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关于这部分重要意义已经获教育机构调理人员的高度认同。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根据既有程序标准进行智能化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过程中结合DOS重定技术与正则表达度量算法,并透过系统程序自动编译、执行等环节,对编程题目进行智能验证、评测。该系统主要按照程序编程要求进行深层次的技术挖掘,保证细节内容的有效衔接绩效,争取将学生程序掌握的客观效果全面反映出来,为后期专业培训提高疏导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延方.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truts架构研究及应用[J].科技广场,2008.13(01).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09

一、高校教改的信息化时代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重视,主要体现的背景如下。

1.云计算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新型商业化计算服务模式[1-3]。众多高校或教育部门部署的云计算中心,优先满足教学、日常办公和核心网站的运行,在负载较轻,资源闲置时,可进行科研的大规模数值计算,具有良好的经济竞争力[4-6]。

2.慕课的开放性、在线性可驱动学习者学习方式根本性转变。

3.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7]。

二、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样,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更新,也推动着高校教学方式的转变[8]。

1.教学理念的改革。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分析研究、合作共享、判断和利用教与学过程中的要素和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可通过电子教案、互动平台、在线播放等教学方式,为学生建立理论学习、实践练习的学习环境,有效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使用信息化方法,如慕课、移动学习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可学内容,可兼顾基本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

3.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频繁小测验,甚至实现学生互评成绩(比如一门课的每份电子试卷由同班的五位同学评分,最后分数为平均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还可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课堂实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不符合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信息化时代,课堂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1.授课内容的短小精悍。无论是课堂的讲解还是上机练习,强调学习内容需针对一个特定问题,学习和练习长度尽可能控制在符合科学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范围内,以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为宜。

2.学习流程的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为3个阶段:(1)自我认知,即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实现学习的自我强化。(2)信息传递,即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实现知识学习。(3)内化吸收,即课后学生自我组织强化知识的掌握。存在的问题是:在信息传递阶段,长时间的授课使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易感到挫败感,导致学习态度转变为消极态度,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在信息化时代,结合慕课和移动学习,将教授内容的“长篇大论”,革新为“短小文章”。结合慕课和移动学习,学生可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课程的预习与复习。

3.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完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后,结合互联网技术,分组讨论并编写速测题目并上网运行,就能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速测,实现学生成绩的互评,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结合慕课,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课外进行进一步的案例实践,培养和提升有志于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化技术素养。

篇9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in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YIN Xuejuan

(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article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Gansu province sports "countries culture plan" 80 backbon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statistic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Gansu provi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 for P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for research.

Key words the cultivation pla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兰州城市学院承担的2012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班的80名学员,其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40名,中学体育骨干教师40名。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学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本次调查的80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情况看,在教师教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体现了甘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某些特征:一是性别比例方面,以男性居多,调查问卷中被调查的女教师有19名,占总数的76.25%。男性教师61名,占总数的23.75%。二是年龄职称方面,年龄结构年轻且中级职称教师占主体,参加调查的80名教师中,67.5%为40岁以下的年轻的教师,30岁以下的占15%。由于年轻教师居多,本次培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中以中级职称为主,占62.5%。三是学历方面,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已经成为甘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学历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最后学历依次为中专占6.25%,大专占18.75%,本科占75%,硕士学位获得者尚未发现。

2.2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

调查发现,23.75%的教师参加的是区级培训,33.75%教师参加过市组织的培训,30%教师参加过省组织的培训,而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仅占12.5%。培训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有的学校接到上级培训任务后,由校长选派教师参加,如果某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较多,校长就会让别的教师替补,至于培训机会落到谁的头上存在随意性。

2.3 教学实施中最大的困惑和问题

(1)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由于收费限制,财政投入不到位,导致学校经费紧张许多学校的篮球场已成草地,篮球架有架无板,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2)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学校的一些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只看重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成绩,学生的体育素质、身体健康状况没有纳入评比的范畴,对教师体育上好上坏,上没上没有很好的管理,检查督促不力导致教师对此应付了事。

2.4 学员参加“国培”的目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57.5%学员最希望学习新理念。21.25%的学员希望通过学习巩固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的需求扩展自己的知识面。13.75%的学员为了知识拓展与更新。5%的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并非学习,而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更有2.5%的学员是因为职称评定才来参加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需不断更新,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提高体育知识传授的效率,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2.5 学员认为目前适合于教师培训的教学形式分布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培训教学形式方面的意向:其中教学观摩占61.25%、参观占17.5%,经验交流占15%,具有高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形式。调查发现,由于培训中讲座内容容易和教学实践相脱节,因此传统的专题讲座只占了12.5%,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希望将专题讲座与观摩课、示范课充分结合起来。

2.6 学员认为应侧重的培训内容分布情况

培训的目标和内容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才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兴趣。5%的学员认为以知识培训为主,12.5%的学员以技能培训为主,而82.5%的学员更注重于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访谈了解到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围绕平时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表明广大教师迫切想要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他们更注重操作层面的知识,对方法的需求比较高。

2.7 学员对国培项目的期待

篇10

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查是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是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所以在信息资源上也得到了重点建设,学校为这门课程配套了教学网站、宇龙软件和教学资源库。其中,教学网站上存放了关于电路单元在机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相关元器件的结构、检查方法,及电路安装方法等大量视频;还有关于电路工作原理、电路图与电路实物对比等动画。

一、教学内容及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电路是电动机控制的一个最基本的电路单元,包含从事电梯维保、机床维修和维修电工等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与实际岗位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导向,决定了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目标又要有技能目标,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能看懂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对电路进行正确的安装和检查;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点是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特点,是对学习技术的兴趣比较高,喜欢动手操作,对信息化的、直观的事物感兴趣。

二、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电路的信息化教学

针对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电路的安装与检查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尝试借助信息化改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学生相应的学法是小组讨论探究法和引导文。整个内容的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三部分,共用4小时。

1.在课前,利用信息化布置预习任务

上课前,教师通过QQ、微信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机床加工工件时钻头的动作视频,上传教学QQ群,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并访问教学网站,利用网站上的视频等教学资源,提前学习热继电器,包括热继电器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和检查方法。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课前预习只能看看书本的情况,使教师通过网络轻松实现布置学习任务、通过网络增加学习内容,顺利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2.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上课时,教师首先播放电动机点动控制电路应用的视频,帮助学生回忆上次课已经学过的电动机点动控制电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然后播放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的电路应用视频,提出如何做到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的问题,利用信息化顺利引入课题。创设好学习情境后,将学生分小组,教师作任务的详细分析,学生领会任务后,根据引导文,通过互联网、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库收集完成任务所需的资讯,然后整理资讯、做出计划。

该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当学生有电路的设计思想后,他们必须通过宇龙软件进行电路正确性仿真验证,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验证及设计电路的方法。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在学生决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学生提交他们的设计,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学生根据建议修改再呈交给老师,如此反复互动,最后确定“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安装与检查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教学网站的视频资源,巧妙渗透电路结构、安装工艺及检查方法等学习内容。在电路制作的实施阶段,学生参照教学网站资源,自行检查元器件、按工艺要求正确安装电路,从而突出该次课的教学重点。电路安装结束后,学生利用网站上的通电检查注意事项的视频,进一步学习和确认通电检查的方法和步骤,之后在教师的监护下,自行进行电路的通电检查,从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3.利用信息化督促课后巩固

下课了,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需要能通过网站里的在线测试,在线测试的试题主要针对该节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学重点的掌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可以访问教学网站、宇龙软件和教学资源库,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工具进行师生交流继续学习。

三、小结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量、加强了学习的直观性、降低了学习难度,实现翻转课堂和因材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成长速度和结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需要和努力,即主体动力。教师主体动力是产生于教师个体并由教师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理念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

1.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特征与继续教育需要

阿兰•卢克等人认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脱离教师具体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师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即适应期、探索期、胜任期、成熟期和卓越期。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特征和学习需要。适应期是由学生或其他角色向教师角色转换的初期,教师的学习需要差异性大,对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有不同要求。探索期是决定教师职业定位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学科领域和教育教学方面继续加强学习,还需要参与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并希望获得社会实践机会。胜任期教师对职业认识比较深入,职业心理也比较稳定,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点,教育技术和研究能力趋于成熟。继续教育需要幅度变窄,但学习层次要求更高,需要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方面获得学习和锻炼机会,加速成长,走向成熟。成熟期教师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努力则跨入卓越期,放松则退回胜任期。需要拓宽专业视野,加强对外交流,扩大自身影响力。卓越期教师的专业精神完美、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素质完整,在教育教学中能发挥引领、指导和帮扶作用。在输出的同时,也有不断输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主要是教育前沿、行业发展、技术研发、专业申报、课程开发、学科前沿等。

2.学习包的编制

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编制以教师为中心的不同阶段学习包。学习包应包含学习项目、学习形式、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检测、学习评价、学时和学分。还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和需要,不定期地修改、更新和补充学习包的内容。学习包的编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听取多方意见,认真推敲,适时调整、不断完善。编制学习包的原则:学习计划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和经验,具有自由度和弹性。学习内容依据教师的需要和兴趣而定,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符合教师岗位需求,具有自选性和实用性。学习方式以自学、互学和实践为主,讲座、讨论、参观、比赛为辅,强化自律性和可调性。学习任务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而不是学科或课程。学习检测以自查自检为主,专家评议评价为辅;考核以学习成果(论文、论著等)和学习过程并重。学习进度和难度因需而设、量力而行,走阶梯式、渐进式发展路径。

(二)继续教育指导专家库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专家库是确保“自助营养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常态化运行的必要环节。教师的自助学习离不开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在培训范式转化为学习范式的过程中,新教师需要老教师的悉心指导,兼职教师需要专职教师的热心帮扶,校内教师需要行业专家相互配合。

(三)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为“自助营养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将教师继续教育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师资状况即时管理、快捷检索和随时调用。

二、“自助营养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运行

教师制定符合个人实际情况和学校工作需要的学习计划,自选学习包,学习任务可自由选择和组合,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项目后,申请考核评价;获得学分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继续教育。该模式的运行需借助于校内局域网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和教师本人及时对不同阶段的继续教育信息进行补充和更新。以诊断指导、合作交流、网络自学和互助发展为主要方式,形成我是学员,我也是专家的互学、互帮、互援、互联的继续教育良性循环模式。该模式的运行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一,要有专人管理和维护,定期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更新主件和附件。第二,为确保专家指导到位不间断,必须给予专家薪酬,还要对专家定期评价和更新。营造专家倾力而导、倾心而传,教师主动请学、互助互帮的学习氛围。第三,为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必须采用学分制管理,奖罚并举,在职称评聘方面加强政策导向。

篇12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有实效。我根据区、学校制定的学习计划,几乎每天都安排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把学习、作业、交流、讨论互相穿插,保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益。将近一个月里我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完成了多项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网上向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名师学习,在学习中,我还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根据网上提供的一些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与途径。每次学习之后,积极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了网上作业,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2、灵活机动,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继续教育学习课程里有丰富的知识讲解,我每次看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我刻苦钻研以求更大程度的吸收这些知识,结合教材所需,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现实化,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篇13

1. 中职学校班主任老师继续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继续教育自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发展[1],对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重要作用。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他们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抓好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中职学校获得发展的关键步骤。

2. 中职学校班主任老师继续教育是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思想的树立,专业知识的构建,专业能力的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思想是其自身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核和基础,专业能力是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所形成的教育实践能力。继续教育通过不断加强班主任老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系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班主任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3. 班主任继续教育是适应中职教育创新的迫切需要。教育创新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课题。如何联系中职学校实际,贯彻落实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是当前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班主任作为学校班集体的管理者,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联络任课教师和学生等基本职能。中职学校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努力创建学习氛围,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成为中职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4. 班主任继续教育是提高班主任综合素养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以及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班主任只有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做好榜样,在无形中更好的引领学生。继续教育作为非学历教育,以增强老师的自身修养以及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为目标,从而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综合素养。

二、 新时期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

1. 积极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终身学习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要求,尤其是老师,而继续教育则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补缺、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技素质为主要内容,是大学教育的延伸和补充[2]。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任,要牢固树立学习的意识,珍惜和把握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2.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班主任自学和集中学习制度,结合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班主任团队及个人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使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激励体制,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3]。

3.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特点,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内涵。班主任自身要立足岗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同时学校要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继续教育形式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开展班级教育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等,这些形式通常都以岗位技能学习为中心内容。除了岗位技能学习外,人文修养以及心理辅导技能方面,也应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学校还可以开展业务技能以及心理辅导技能竞赛,鼓励大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学习,切实拓宽学习内涵。实践学习容易被忽略,还应把班主任到企业实践或考察、调研纳入计划。另外,社会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提供经费、条件保障,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创新班主任工作方法。

4. 构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的继续教育模式。开展中职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鼓励班主任老师有计划的参加继续教育,以推动继续教育的开展。其次建立社会、个人、学校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资模式,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内涵,在理论学习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4],在实践学习中要加强校企联合[5],并且实行反馈制,收集班主任继续教育学习的反馈意见,如实填写学习情况[6]。

参考文献

[1] 郑灵,朱中伟.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J]. 莆田学院学报,2011,(6):72-75.

[2] 张淑霞. 论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中的作用[J]. 继续教育研究,2000,(4):7-10.

[3] 彭皓焱,徐承亮. 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11,(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