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业发展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业发展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业发展计划

篇1

1、规范农家经营管理,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通过培训会、座谈会和星级评定等多种方式,促使他们依法规范经营,健康发展,提升农家乐自身经营服务水平。年,将农家乐经营业主培训与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结合,通过赴高校举办“农家乐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培养一批农家乐经营管理高级人才,进一步加快我县农家乐产业的发展。

2、打造特色,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品位。以街道村、四大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为主要对象,围绕农民风俗和农业观光两条主线,着力挖掘民俗文化、土特产资源及农事参与活动,深化和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内容,将之逐步打造成我县的农家乐精品示范村和示范点,全面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品位。

3、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农家乐市场。充分利用农家乐协会平,科学设计线路,编印宣传手册和依托“农家乐”网站等,将我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农家乐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知名度。对特色鲜明、服务规范、条件成熟的农家乐休闲旅游,要加强策划包装,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吸引游客。

三、主要工作安排

1、四月上旬,确定年各类培育创建对象。

2、四月下旬,编制完成农家乐宣传折页。

3、四月上旬—五月上旬,组织参加农家乐专题上海大型展示会专场;配合做好市农家乐宣传推介会,组合推出农家乐精品线路。

4、四月至十一月,适时组织举办“接近农家、享乐农事”等系列活动。

5、四月至十一月,做好农家乐特色村(点)创建指导工作。

6、五月至十月,配合做好“市十佳农家乐”评选活动。

7、七月,组织参加全市农家乐“三大基地”建设对象和重点骨干开发管理研讨班。

篇2

一、 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大理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旅游业已发展成其支柱产业,是云南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本文从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3个维度对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在云南省的地位进行研究。

(一)大理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贡献

本文用旅游总人次、海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增加值5个指标对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贡献及在全州的地位进行研究。

从“十一五”末的2005年到2009年,大理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由665.91万人次[2]增加到1 141.22万人次[3];海外游客从17万人次增加到3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49.5亿元增加到92.2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从4 328万美元增加到9 983.9万美元(见表1)。预计“十一五”期间,大理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 007.97万人次,年均增长9.3%;接待海外旅游者152.82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创汇42 758万美元,年均增长16.9%;旅游总收入363.7亿元,年均增长11.4%。①

2009年,大理州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57.3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量的38.6%,呈现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后者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5.57%和35.64%[4];旅游业的增加值为19.08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4.69%,旅游业已经成为大理州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

(二)大理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研究

本文从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四类旅游核心企业――包括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车船公司[5],以及旅游产品体系五个方面对大理州旅游企业和产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

“十五”末的2005年底,大理州共有11个A级景区,其中4A 级3个;到2010年3月,全州共有16个A级景区,其中4A级4个。2005年,共有旅游星级饭店97家,其中四星2 家;2010年发展到101家,其中四星3 家,五星2家。旅行社由27家发展到29家。旅游车公司由9家发展到10家,大型游船从5艘扩展到6艘。

旅游产品体系方面,大理通过古城、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著名景区景点的建设,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产品日趋完善和成熟;随着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温泉疗养区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洱源地热国和西湖、苍海高尔夫、双廊、沙溪寺登街等,以会展、商务、生态和康体等专项旅游产品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正在形成。

此外,大理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及品牌培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成功推出了“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节庆活动。

(三)大理旅游业与省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及在全省的地位研究

本文以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从旅游景区级别、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人均旅游消费四个方面与云南省内其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研究大理旅游在全省的地位。

从旅游景区级别来看,截至2009年4月,云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34家,其中大理共拥有13家,总数位居首位;但大理4A级和5A级高级别的旅游景区较少,共有3家(4A级3家),少于昆明(共7家,5A级1家,4A级6家)、丽江(共4家,5A级1家,4A级3家)和版纳(共7家,4A级7家)[6]。此外,丽江、迪庆的列级旅游资源中均有世界级旅游资源,而大理州列级旅游资源全部为国家级和省级,缺乏世界级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

2009年,大理的旅游总收入为99.26亿元,占全省810.73亿元[7]的12.24%,仅低于省会城市昆明的226.34亿元[8](见表2),位居第二,高于省内其他主要旅游目的地丽江、迪庆、保山和版纳;旅游总人次同样也低于昆明,排名第二;在人均旅游消费方面,大理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0.15元,却低于两个邻近的竞争目的地:丽江和迪庆,表明大理旅游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人均旅游消费低显示出大理仍然缺乏综合性休闲娱乐度假型旅游产品。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和问题研究

试从旅游目的地SWOT分析的两个方面――旅游业发展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对大理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长远发展进行战略研究。

(一)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

大理旅游业发展机遇主要包括大理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开展和云南“桥头堡”建设两个方面。(1)云南省作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省份,选择大理苍洱片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9]。改革试点的开展,对推动大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完善旅游资源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政策支持以及提升旅游竞争力等方面有重大意义。(2)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样,对大理国际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实现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营销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有重大意义。

(二)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理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确立了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具备良好的设施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品牌效应等。但从旅游消费额、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考察,大理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消费额低与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根据大理州旅游局的调查,国内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为1.60天,过夜游客每天人均花费总额为563.85元,一日游游客花费为381.63元。在总花费构成中,刚性消费比重偏高,占人均花费总额的58.8%,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严重不足。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休闲度假康体产品缺乏。

2.旅游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足

大理旅游企业 “散、小、弱、差” 的现象十分突出,市场开拓能力弱,业务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低下;观光接待型酒店多,休闲度假型、商务型酒店少,接待功能单一,没有国内外知名酒店品牌进入大理;发展方式粗放,还处在以景区门票收入、以数量型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

3.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凸现

不断变化的市场与相对滞后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加快发展的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产生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紧缺。

三、大理旅游业“十二五”以及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本文依据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业政策与推广机制[10],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大理旅游业“十二五”及至2020年战略发展构想。

(一)优化大理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大理要建设以苍山洱海为中心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具体布局包括一心、一圈、一试点、五大旅游功能区、十大产品体系建设。

“一心”是指大理市,依托大理市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旅游城镇体系与滇西游客集散中心”;“一圈”是指建设以洱海为重点的“环湖休闲度假旅游圈”;“一试点”是指“苍洱片区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

“五大旅游功能区”具体包括:(1)苍洱-古城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包括整个大理市旅游区,包含双廊景区、喜州古镇、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洱海、大理古城、海东景区等景区景点。(2)鸡足山-云南驿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宾川和祥云,景区景点主要有鸡足山景区、水目山景区、云南驿景区等。(3)魏宝山-巍山古城文化旅游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县、南涧三个县,包含弥城景区、密祉景区、巍山古城景区、巍宝山景区、无量山景区、小湾景区等景区景点。(4)石门关-宝台山文化生态旅游区。范围包括云龙县、漾濞县、永平县三县旅游区,包含诺邓景区、天池景区、石门关景区、西坡花园景区、曲硐景区、宝台山景区等景区景点。(5)生态温泉-古城古道文化休闲旅游区。范围包括鹤庆县、剑川县和洱源县,包含新华村银都旅游商品区、黄龙湿地、云鹤镇景区、剑川古城、寺登街茶马古道、石宝山景区、大理地热国、茈碧湖湿地公园、西湖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

“十大产品体系”是指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度假区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温泉文化旅游产品、户外度假旅游产品、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和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二)完善和提升“十大旅游产品体系”

从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三个方面构建大理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完善观光旅游产品体系

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高山湖泊观光旅游产品:建设以苍山、鸡足山、巍宝山、石宝山、水目山为主的名山胜景旅游产品;以洱海、茈碧湖湿地、西湖、剑湖、黄龙湖湿地等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湿地旅游产品。(2)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挖掘鸡足山佛教文化、魏宝山道教文化等宗教旅游产品;完善崇圣寺、石钟山、博南古道、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大理旅游的文化内涵。

2.提升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包括:(1)度假区旅游产品:在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内加强中高档旅游度假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将其建设为云南省的重点度假旅游产品。(2)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是利用民俗集镇、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民族建筑、服饰艺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包括以喜洲镇、周城镇、诺邓白族村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旅游产品;以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以及以大理石制品、剑川木雕、鹤庆银饰、民族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旅游产品。(3)温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以茈壁湖温泉疗养基地、大理地热国、天生桥温泉区为代表的温泉文化旅游产品。(4)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大理是开展户外运动旅游的天堂,可以开发高尔夫、民族体育、花甸坝滑草等体育竞技产品;漂流、登山、攀岩、户外自助游等挑战极限旅游产品;也可以在洱海、茈壁湖、西湖等湖泊上开发划船等水上运动旅游产品。(5)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和提升包括大理古城、喜州古镇、剑川古城、巍山古城、凤羽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内的古镇文化旅游产品。(6)置业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第一居所、第二居所、产权酒店、分时度假等不同形式的置业度假旅游产品。

3.做精专项旅游产品

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旅游产品为主的专项旅游产品。按照国际标准加强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拓面向国内外的会展旅游产品;除了继续举办“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名人高尔夫联谊赛”等节庆活动外,还要继续挖掘大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社会参与度高、声势大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尤其是国际性节庆旅游产品。

(三)加强产业政策与目的地营销的支持力度

1.推动苍洱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探索。充分利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对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行旅游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探索旅游用地、旅游投融资等政策,如设立旅游委员会、整合大理旅游集团、优先旅游用地审批、入境会展旅游的免签证制度或专项免签证制度、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改革试点。

2.探索旅游用地体制、机制和政策。国土资源部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促进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合作协议[11]。国土资源部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的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大理苍洱片区作为云南省旅游综合试点之一应积极探索建立差别化的土地供应管理政策,切实保障作为大理州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的建设用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完善大理旅游营销推广机制。第一,完善大理旅游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具有多国语言,面向全世界的大理旅游信息系统,及时大理旅游信息和时政新闻,进行大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营销推广网络。第二,建议成立“大理会展及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中心”,整合旅游、外事、宣传等部门的对外宣传力量,对大理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和品牌推广,实现整合营销。第三,建立“大理旅游目的地营销基金”,州政府、各县市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企业以及各利益相关部门每年为营销基金注入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旅游宣传、参与旅游交易会等相关费用,为大理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费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省略/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2]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456383.

[3] 大理州统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ynf.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09224.

[4] 大理州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大理白族自治州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EB/OL]. dl.xxgk.yn.省略/DL_Model/newsview.aspx?id=1210323.

[5]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课题组. 中国旅游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N].中国旅游报,2004-06-28(3).

[6] 云南省旅游局.2009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EB/OL].ynf.省略/canton_model18/newsview.aspx?id=895511.

[7]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ynf.省略/tjjxxgk

_model/newsview.aspx?id=1264827.

[8] 昆明市旅游局. 2009年我市旅游指标完成情况[EB/OL]. tour.km.省略/structure/lytj/lytjnr_158230_1.htm.

篇3

(一)从事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及其各类经营性、分支单位;

(二)旅游星级饭店;

(三)从事旅游业务的出租汽车公司、游船公司、包机公司、饭店管理公司、贸易公司、广告公司;

(四)经各级旅游行政管理局批准并发给定点标志的餐馆、商店、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五)接待旅游者、具有经营收入的旅游景点和风景区;

(六)在经国家、省批准的旅游度假区内和以旅游功能为主、新建成片开发的旅游经济开发区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森林公园、独立的高尔夫球场、游乐场。

第四条 旅游事业发展费的征收比例: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旅游商贸企业为销售额(营业额)的0.5%,其他单位为计税营业额的1%。

第五条 旅游事业发展费的财务处理,企业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并通过“其他应交款——应交旅游事业发展费”科目反映。

第六条 各缴款单位于每月办理申报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时,应同时办理旅游事业发展费申报缴款手续。

第七条 旅游事业发展费的收缴,由市旅游局列出应缴单位名单,经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物价局审核后执行。旅游事业发展费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

今后,凡新批和撤销的旅游经营单位,由市旅游局通知财政、物价和市地方税务局,从变更的下月起开征或停征。

第八条 根据“统一征收、分级管理”的原则,市财政局设立“旅游事业发展费专户”。

第九条 旅游事业发展费属于预算外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旅游局共同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旅游事业发展费主要用于:(一)旅游行业管理;(二)整体旅游宣传和市场开发;(三)扶持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和重点旅游设施建设;(四)补贴旅游教育和培训经费;(五)旅游公益性支出。

第十条 按照“征于全行业,用于全行业,得益于全行业”的原则,切实管好、用好旅游事业发展费。市旅游局应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于年初提出资金使用计划和项目预算,报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由市财政局监督执行。

篇4

一、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我国陆域国土空间中,山地高原丘陵约占69%,盆地占19%,平原占12%。多年来,在相对狭小的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与住房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难以持续利用。尤其云南作为高原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94%,只有不到6%的面积为平地,坝区既是全省大多数城镇所在地,也是全省优质耕地的集中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云南省土地管理面临着:坝区优质耕地减少势头迅猛,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的新考验。推进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利用,走山地城镇的道路刻不容缓。

二、腾冲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腾冲位于云南西南边陲,横断山脉高黎贡山西侧,地形东西窄南北长,北高南低;山区半山区占90%以上,再加上,腾冲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地带,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地壳活跃。因此,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相对分散的坝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耕地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建设山地城镇,开发山地旅游,成为腾冲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模式。

三、和顺山地城镇、工业及旅游的开发现状和特点

(1)和顺山地城镇开发现状和特点

和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 km处,和顺四面环山,海拔1490米至2019米之间,总面积16.8平方公里。由于人多地少,中间坝子面积有限,和顺人将有限的平地让给了农田,民居建筑环山而建,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形成特有的古镇山水田园风光。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优势在此基础上走出“和顺模式”的旅游开发模式及腾冲和顺工业园区的开发,形成集城镇、旅游和工业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

和顺民居建筑依河顺坡而建,背山面水依等高线逐级行列布置,呈现出一幅极具韵律的立面构图。依据传统风水思想及和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和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和顺古镇依其传统民宅,在历经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无论空间形态还是立面处理,都呈现明显的同一性,始终保持原有汉式建筑的风格,以天井、庭院为核心的建筑原型。主要坐落在和顺坝子南面的黑龙山麓,居民建筑环山而建,形成一个大村落。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彼此间街巷纵横,相互交错。

(2)和顺山地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和顺旅游业的开发主要是在和顺古镇的基础上,依托和顺古镇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自然风光所形成的独特的侨乡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其特点主要有:

1、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和顺镇的先民是来自巴蜀和江南一带的汉族,至今保留着浓重的汉文化传统,是云南省内为数不多的以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乡级行政区。和顺民间有着重视文化的传统,从事商业者亦追求亦商亦儒的修养,历史上,和顺镇出现过不少文化人,多数人有诗文著作或书法绘画作品传世。民宅中随处可见匾额楹联书法绘画,充满诗书礼仪俗美风淳之传统文化氛围。此外,始建于1929年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熏陶让和顺镇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而驰名中外。

2、旅游产品品牌塑造。在2005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时和顺以其独特的六大魅力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如今,已头戴4顶国家级桂冠――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丽村镇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随着和顺镇知名度的提高,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众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和顺”作为一个鲜明的旅游品牌而声名远播。

3、政府与企业合力打造。2003年柏联集团进驻和顺与腾冲县政府合力打造“文化和顺”发展古镇旅游,“和顺模式”――政府、企业、群众“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逐步开始形成。近年来,腾冲县委和政府提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目标,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需求,坚持“跳跃式布局,组团式建设”的城镇化发展思路,重点打造8个以上配套精品酒店、温泉SPA等休闲度假产品,实现旅游带动城镇、城镇服务旅游的综合效应。

(3)和顺石头山工业开发的现状和特点

腾冲和顺工业园区是1999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腾冲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4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7.5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2.68平方公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其它相关配套设施也逐步进入规划建设中。和顺工业园区通过实施工业用地与保护耕地相结合,按照“企业进园、产业聚集、集约利用”的工业发展思路,坚持不占或少占耕地,多用劣地或荒地,将经济开发区放在距县城六公里处的石头山,所占地类80%为火山熔岩堆积坡地,荒山、荒坡,乱石岗,属不具备耕作条件的裸岩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特有的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石材、矿产加工业。同时,工业园区在规划和选址时充分考虑环保问题,打造山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分析和顺山地城镇、工业、旅游开发的相互关联的层面

(1)、空间结构关联

由于和顺四面环山,人多地少(耕地)的特殊地形,使得和顺古镇、旅游和工业的开发都是基于山地的特点。和顺古镇依地形环山坡而建,背山面水依等高线逐级行列布置,主要坐落在和顺坝子南面的黑龙山麓,居民建筑鳞次栉比环列山麓,由三个行政村组成一个大的村落。和顺旅游开发则主要基于和顺古镇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地形,依托古镇的自然景观、古村落建筑群及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人文优势的基础上,由百联集团与政府联合打造,古镇与旅游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走出一条特有的“和顺模式”的开发路子。

腾冲和顺工业园区,建于和顺石头山,位于和顺的西南方,与和顺古镇遥相呼应。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交通要到――腾冲至缅甸克钦邦密支那省的公路及腾冲至德宏州的公路,以及正在修设的中国连接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中印公路。

(2)、功能关联

和顺山地城镇、旅游和工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城镇的发展是旅游和工业发展的载体,工业的进一步推进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功能关联,能起到“一业带百业”的功能,它的发展则是推动整个和顺发展的新的活力。

和顺古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乡村小镇,以其特有的人文历史文化、统一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以及依山背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发展古镇旅游业带动古镇发展,再加上利用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优势开发未利用或难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使和顺真正从以农耕为主转变为以旅游为主,农业为辅的生活方式,也促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腾冲第一支柱产业。

(3)、效应关联

1、经济效益

和顺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和带动了古镇民居、餐饮、旅游商品、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009年到2010年,游客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从此前日均游客300多人,增长为日均游客1000人。2009年,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23万人次。2010年,和顺镇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达28万,实现销售收入3800万元。黄金周期间,和顺镇2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座无虚席”。自驾游游客从昆明、四川、重庆、广州等地蜂拥而至,使旅游业代替农业成为和顺支柱产业。

下表为2008-2011年和顺古镇近年来的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统计表:

年份 接待人数(人次) 同比增长率 旅游总收入(万元) 同比增长率

2008年 14.1754万 14.27% 915 14.8%

2009年 23.3548万 64.8% 2348 156.61%

2010年 28.8337万 23.4% 3800 19.53%

2011年 36.6972万 27.2% 4935 15.42%

腾冲和顺石头山工业园区,到2013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43.04亿元,增长58.87%。其中,工业增加值16.5亿元,销售收入41亿元,实现税收3.35亿元,解决就业人数达6000人。可见,园区工业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也给和顺、整个腾冲县带来了经济收益。

2、社会效益

从旅游角度来看:随着和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扶持村民发展观光农业,种植泡核桃、红花油茶、油菜、莲藕等,走旅游农业生态化发展道路,使旅游与村民增加收入协调发展。还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扶持“寸师傅”、“双红油厂”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展示和顺藤编、圆角刺绣等旅游工艺品,鼓励居民加工经营翡翠玉石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和顺地方优势和文化产品的有效融合,着力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蓬勃地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使全镇6000多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也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活状况,完善了和顺服务功能,提升了和顺古镇的整体形象,从而提高了和顺的魅力和品味。

从工业角度来看:腾冲县工业园区在实现工业产值的同时,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和顺乃至整个腾冲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工业园区的开发有力带动了腾冲县矿业、林产品加工、电力、建材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同时,也逐步落实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不断提高和改善了园区农民工的务工环境和条件,保障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的发放、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就医、子女入学、卫生安全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赢得了周边居民、园区广大农民工的好评。腾冲和顺工业园区还与腾冲县戒毒所合作,为戒毒人员提供石材开采、加工的劳动机会,不仅有利于戒毒工作的开展,也为工业园区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保障。

3、生态效益

和顺旅游和工业的发展对古镇除了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从旅游发展来说,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的活动会造成生态保护区环境质量下降,以及旅游交通导致大气质量的改变。尤其,和顺旅游业与古镇的发展合二为一的“和顺模式”更为凸显。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也对居民的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从工业的开发开看,腾冲和顺工业园区在规划、开发过程中虽然积极深化生态工业理念,推进循环经济,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首要位置。然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是在所难免,主要体现在空气的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资源污染方面。园区主要所进行的石材的开采、加工所产生的噪音污染;木制品的加工所产生的粉尘和废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生物制品,包括药厂等生产所产生的废水排放带来的水资源污染都对古镇的整个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然而,这些影响都必须通过在发展旅游业和工业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保护来弥补。

五、和顺山地城镇、工业、旅游三者综合开发模式的优化分析

(一)和顺古镇城镇、旅游和工业互动发展路径

和顺古镇依托自然风景,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使得食、住、行、游、购、娱乐等相关产业与农、林、牧、副、渔业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合,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山地城镇、旅游、工业三者的互动发展。

1、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古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于该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产品、特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刺激区域内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产业链;

2、以旅游业、工业带动产业的结构和产业模式的调整同时,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自主创业,农民由传统小农形态就地转型为现代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风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条件,进而全面推进古镇的城镇化进程;

3、古镇城镇化的推进是旅游业、工业发展的良好依托。城镇化的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不仅实现了旅游者的可进入性,集聚了相应的机构和设施,如酒店、餐饮、商场、银行、医院等,保障旅游业的良好有序发展;而且,交通的便利,同时也为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以及工业品的输出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4、城镇化的开展所带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旅游业、工业提供了景观背景和产业支撑。种植业、养殖业等提供原材料成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或者经过加工成为旅游商品,就地销售给旅游者,为旅游业、工业提业支撑。

(二)和顺古镇山地城镇、旅游、工业互动发展的优化措施

1、加强生态管理与控制

与传统的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相比,旅游业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然而,这并不代表旅游业对城镇的零污染。和顺镇的旅游业发展大多依托原有生态景观资源以及在其自然风光基础上形成的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加之和顺镇属于山地城镇,生态系统比较容易被破坏。因此尤其应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控制,既需要从战略上加以重视,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工业与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需兼顾实现旅游业、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急功近利,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另外,在建设城镇与规划旅游、工业项目时,注意做到污染最小化。

2、降低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保持本真性

和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古镇为基础并结合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展开的。游客的进入,势必对原有的民俗文化产生影响。一方面,积极的、现代化的文化会帮助当地居民转变落后的思想,提高素质,开阔视野,这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表现之一,另一方面,一些消极的思想会破坏当地居民的淳朴型,不加判断地摒弃原有文化和习俗、效仿城市文化,最终只会丧失自己特有文化的民俗性和传统性,也就失去了古镇吸引旅游者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发展古镇旅游业的同时,应该重视保护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吸引游客的同时,需充分尊重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不断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需兼顾民俗文化的本真性。

3、推动品牌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

作为“中国魅力名镇”,和顺镇的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具有品牌优势,近年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然而,就整体发展而言,与云南省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和顺镇的旅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品牌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市场优势,与高质量旅游资源和品牌不相符合。为了扩大旅游城镇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与政府共同参与和顺镇的旅游开发,应着眼于旅游产业的升级,加强宣传营销的力度,建设便利的交通网络,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六、结论

随着我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用地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转变建设用地方式,走“山地城镇”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迫切。云南作为高原省份,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94%,山地开发迫在眉睫。而和顺古镇作为一个集城镇、旅游、工业上山于一体的典型,利用古镇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风光开发古镇旅游,利用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资源开发工业,并在古镇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的“和顺模式”,使和顺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赢的局面。其综合发展模式对云南山地城镇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2]黄光宇.山地城市主义[J].重庆建筑,2005-[01]:5

[3]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第一,对红色旅游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笔者认为,山西红色旅游的市场定位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展开。首先,将市场定位到山西省内。这只是山西红色旅游推广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该继续开发和完善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就目前山西红色资源状况而言,好多资源被搁置并慢慢消失,已经开发的资源或由于管理不善或由于资金短缺而衰落。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并修缮未被开发出来的红色资源,对于那些已经开发出来的景点,应该由政府牵头并组织相关人员解决问题,完善景点建设,使山西省所有的红色景点从整体上有一个完整的布局。通过对省内资源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并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应再将市场扩大到国内市场。依托第一阶段形成的品牌效应与周围省市联合发展精品旅游路线,从而带动中西部红色旅游的发展。例如,陕西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游客可以在山西感受革命根据地感受艰苦奋斗、自给自足的氛围,再到陕西感受第一代开拓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迈情怀。再次,将市场定位到国际市场,将山西省的红色文化带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对于红色旅游进军国际市场,我们都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红色文化只适用于对国人的教育,很少将红色文化介绍到国际社会,反而让大量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大量涌入中国,对国人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将红色文化上升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使山西省乃至我国的红色文化景点洋溢着浓烈的革命人文精神,增加其历史厚重感,形成高品质红色文化景点,以吸引国际游客旅游观光,不断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中国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认真分析消费者需求,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点。将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最终要面对的是消费者。因此,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引入“市场细分原则”的概念。所谓“市场细分”,是指按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子市场都这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容易形成稳定的消费群。而不同的子市场之间,由于家庭背景或者生活习惯的不同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红色文化而言,由于不同消费群体之间文化背景或者个人阅历的不同,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不同,因此对于红色旅游的需求层面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青少年而言,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了解历史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知史而明智,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学习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不易。而对于党政机关干部而言,大部分人对于历史史实已经了解,而是应该深入细致的让他们更具体更真实体会我党第一代开拓者的艰苦,切实感受党在革命岁月的顽强生命力。对消费群进行市场细分,寻求不同消费群之间的差异性,有利于在开发红色旅游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商机,更好的满足不同消费群的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三,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红色旅游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基础。山西本身地处黄土高原,加之红色旅游景点多处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县(市),交通条件不是很便利。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产业,必须使交通、通信先行。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使红色旅游的基础性条件得到解决,更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

1.2红色旅游需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近年来,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目前,山西省在红色旅游景点开发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资源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主要是指,山西省许多红色文化景点由于地方重视程度不高或资金短缺等问题没有被正式发掘出来,甚至一些重要的红色景点资源由于地方大兴土木而逐渐消失。其实,好多革命老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红色旅游景点的环境保护问题,一是由于当地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致使原有资源得到破坏,有的甚至打着红色旅游的幌子,大肆兴建现代化别墅,搞休闲度假村,偏离了开发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二是由于管理不善,景点环境遭到破坏,使得客流量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要强调科学的规划,更要重视区域红色旅游的审批工作,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审批小组,对于山西省所规划的重点开发项目,切实考察,合理规划。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检查力度,对于没有审批的景点要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不允许其动工兴建。

1.3红色旅游需要培育新型人才红色旅游产业是特殊的旅游产业,它从属于服务性行业,而服务性行业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当前,人才问题是山西省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瓶颈,它主要包括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当代红色旅游产业既属于文化产业也属于旅游产业,这就要求管理人才既精通文化产业及开发的规律,又要了解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只有这样,山西红色旅游才能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笔者认为,山西省应从三方面解决人才管理问题。首先,在岗管理工作人员要经常参加职业培训,经常聘请管理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提高在岗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其次,加强与山西省高校的合作,从高校中遴选一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为山西省红色旅游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再次,要加强与国内外具有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的旅游机构和景点合作,为山西省引进先进的理念、知识和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就具体景点而言,导游人才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好的导游解说员,不仅仅是单纯的背诵介绍词和历史故事,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使原有的历史故事和建筑物变得生动起来,并且能深入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使游客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因此,加强现有导游人才的培训并遴选高素质导游人才充实山西省导游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传统产业的创意化开发

近年,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扩大,传统产业在诸多新兴事物面前,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借此红色文化发展之际,利用传统产业平台打造新的红色文化,还可以给予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力,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第一,图书出版业的创意化发展。改革开放到现在,山西省的图书出版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发展,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图书出版业的创意化发展势在必行。要改变红色图书严重缩水的现状,首先减少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控力度,逐步将其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学习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思想,才能使山西省图书出版业在各种刊物以及各种平台,鼓励专家学者和该方面的爱好者积极投稿,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但红色文化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道德感,不能因为过度市场化就放弃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公德,仍应保持其积极乐观、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态度。第二,表演艺术的创意化发展。表演艺术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它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历史上,表演艺术一直经久不衰,为观众带来视听兼备的精神享受。尤其是,近代以来灯光音响等现代元素的融入,使表演艺术中的许多创意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故事,将这些具有山西韵味的红色故事和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创作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红色历史舞台剧,必将成为山西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云南省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大型舞台剧《云南印象》就是这种运作模式的典范之作,它将现代舞蹈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在一起,使这部舞台剧既有现代舞蹈的力量之美又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柔美。加上,舞美灯光的完美配合,使这部舞台剧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云南印象》成功的背后,是以“原生态艺术”为卖点,借助杨丽萍本人的名人效应和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取得成功的。这一独具匠心的艺术创意,使云南取得了社会和经济双重收益,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云南印象》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市场营销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第三,影视产业的创意化发展。影视业无疑是山西省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可以将山西红色文化中的传奇事件和传奇人物作为创作素材,依靠现代影视业打造出属于山西人自己的时代英雄。当前正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各种西方思想趁机渗透。走进电影院不难发现,好莱坞大片的上座率远远高于国产电影。更令人遗憾的是,当问及偶像问题时,周围孩子们的回答总是围绕着国内外的歌唱明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甚至还有像希特勒、本拉登等负面人物在此之列。因此,不仅是山西省整个国家都需要一个红色英雄人物来重塑被西方娱乐思想扭曲的价值观,重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将山西的红色英雄与现代影视结合,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影视作品,使山西省红色文化在政治和商业的博弈中找到出路,是需要各方努力和思考的问题。

篇6

1.1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工业等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并实现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样也产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人民群众越发重视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极具生命力的发展产业之一,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以本地茶叶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的新型增长点,例如福建省武夷山以大红袍茶文化为基础,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体验旅游项目。诸如此类,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为旅游形式的创新,更加推动了相关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渠道与路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融合的效果。

1.2茶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茶文化在我国已传承多年,其中普洱、龙井等诸多茶品种已经被社会大众耳熟能详,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之后,我国的茶文化以及茶叶品鉴、制作等相关工艺飞速发展,并共同凝聚成茶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至今,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依托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特别是我国当前不同的产茶地域,其茶文化各有不同,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咏茶、品茶等特色茶文化活动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可以以此类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化载体作为旅游项目的特色,着重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重要文化内涵,既推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以茶文化旅游作为载体,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实现地区社会稳定的目标。

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旅游产品需求缺少创新

在不同地区茶业经济发展中,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要素,既推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传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进行深度游体验游,与以往相对于浅尝辄止的旅游消费需求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游客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时的消费需求随之增长。出现此类问题急需茶文化旅游发展产业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全面迎合消费者和游览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之下,迅速抢占茶文化旅游的先机。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仍旧为相对新兴的产品之一,再加上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究茶文化的起源以及茶文化独特的内容,深入体会品茶、鉴茶以及茶叶制作等相关工艺,游客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之中,对此需要不断创新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此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仍然留存于表面,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难以充分焕发茶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2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旅游市场发展进程中,行业规范尤为重要,需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强化了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监督与指导,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乱象。例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地区仍然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甚至有时难以保障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茶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有时存在盗版和伪造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受到茶叶生产地域的限制,直接在不符合该品种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区域打造盗版的茶文化园和采摘中心等,以求让游客进行体验种植和采摘,虽然实现了对游客的引流,但是此种做法也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难以有效助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茶文化旅游宣传水平存在问题

当前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宣传和推荐手段各具差异,虽然很多地区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宣传时会选择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兴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旨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宣传的范围,但是宣传到位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能够随之增长,这也会导致大幅度涌入的游客会给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甚至是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一味重视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产业经济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忽视了宣传与推荐,也往往会导致相关茶叶产品难以向外推广,并进一步产生滞销的问题,不利于茶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二者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保障相关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有效提升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外部形象打造进行推广,让诸多实体化有形化的茶叶产品逐渐塑造为独特的茶叶品牌,并成为相关地区的特色品牌之一,以更好的实现在行业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市场区分,强化品牌的引导力量,有效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以及相关茶叶产品的关注度。其次,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功能性定位,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时,可以将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和活动之一,以此提升广大游客的购买欲望,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和宣传时,可以集中呈现查产品的功效以及主要核心价值理念,可以通过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和宣传渠道,着力突出茶文化及茶产品的特色,并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茶业经济收益价值。最后,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渠道,畅通本地与外界茶业经济市场的联通性,既提升茶产品的知名度,同样也能助推该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3.2全面保障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茶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在于该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要始终站在全局化发展的角度,明确茶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甚至是整条茶业经济发展的链条之间的连通性,明确此条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实现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在茶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全力打通茶叶产品与茶文化之间的融合性效果,促进与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实现茶文化旅游与地区茶叶产品和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景,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3.3着力凸显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也可以将此类特色和不同作为吸引消费者和旅游人群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各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渊源、主要发展特点等,并以此作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特色要素,进一步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如果本地区的茶叶采摘旅游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在采摘时节集中开办茶文化旅游节或茶文化旅游纪念日等等,进一步凸显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茶叶的种植、采茶、烘焙以及相关茶艺艺术,不断增强游客游览的体验感,同时也能加大旅游者对于该地区茶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力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3.4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

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游客以及茶叶销售链条中的相关渠道经营商,游客和中间渠道商同样也是客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深入推进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首先在中间渠道商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渠道商是茶文化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要明确渠道商与茶业经济之间的稳固性关系。例如可以在茶文化旅游节和主题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邀请渠道商进行参与,提高渠道商与地区茶业经济之间的连通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游客这一客户关系主体,可以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文化节等重要的活动节日,大力推广茶叶产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与此同时可以借由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节等,提高茶产品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推广相关茶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茶文化的喜爱人群,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商机和发展人群。最后,在发展茶业经济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可以充分应用各类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提高对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不断增强茶文化的民间认同性,为茶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茶文化尤为重要,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对此本文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价值出发,探索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黎.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茶叶,2020(10):74-75.

篇7

刚才,副区长*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对20*年的旅游工作做了客观总结,对20*年的旅游工作做了详细地安排和部署,我完全赞同。稍后,*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狠抓落实。我来*工作的时间不长,到今天止才刚刚20天,对全区各方面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在今天这个会上,我不想多讲,讲三句话,与大家交流。

第一句,讲一讲对旅游工作的深切感受。近段时间,通过对乡镇及区直部门调研,翻阅学习历史资料,了解旅游发展历史,我对全区的旅游工作有了一个基本轮廓,也有一些感受。归纳起来,主要对6方面的工作感触比较深刻。一是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近20年的实践,提出了“两个战略一个目标”的发展思路,即:“旅游兴区,旅游强区”战略和“山上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山下建设未来文化遗产”战略,及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率先建成世界旅游精品的总体目标。二是包装了丰富的旅游产品。全区已开发300余处旅游景点,6条旅游精品线路。观光游、科考游、奥运体验游、民俗风情游格局已形成。曾先后荣获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AAAA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三是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规模。全区拥有星级酒店30家,其中1家五星级酒店、待评定,1家四星级酒店。拥有旅行社6家,国证导游300余人。建成了天子山、黄石寨2条索道和百龙观光电梯,开通了景区环保车。建成了*数字网,实现了景区24小时网上直播。四是开发了稳定的客源市场。建区以来,全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7491万人次,年均增速18%,仅20*年接待中外游客1287万人次,其中境外客人95.5万人次。以华东、华南和京津地区为主的国内市场稳步拓展,以韩国为主的境外市场初具雏形。五是夯实了旅游经济主导地位。20*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7.3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达87.9%,完成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4亿元。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明显增强。六是形成了全民办旅游的氛围。企业、个人已融入旅游发展的每一环节。政府主导办旅游格局已经打破,全民办旅游已成主流。截止20*年底,全区已发展外资、民营旅游企业250家,个体经营户1500户,吸纳旅游从业人员过万人。以上这些,为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们今后做好旅游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句,讲一讲对旅游形势的肤浅认识。从全球看,世界旅游业已超过石油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全球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产业。全世界每10美元的GDP中就有1美元来自旅游业。世界各国都在把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来抓。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头20年,世界出游人员将增长一倍,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3%的水平。从全国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调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中央关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导向,必将带动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国内需求大的增长。今年,我国公民每年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增到115天,增加了3个传统小“黄金周”,全年将有2个大“黄金周”和5个小“黄金周”。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短距离旅游越来越便利。有钱又有闲,人们旅游休闲的意识越来越强。20*年,我国公民的出游率已达84.8%;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第4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将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从全省看,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把发展旅游业锁定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为科学发展旅游、加快发展旅游,省委省政府已在20*年编制了《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为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成为湖南旅游的龙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张家界旅游的发展。省委书记张春贤亲自把张家界市作为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联系点,常务副省长于来山把张家界市作为湘西地区的开发联系点。省长,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省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微微等领导同志都分别为张家界的旅游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今年5月份,省委书记张春贤将带领相关部门来张家界专题调研旅游工作。今年4月初,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郴州召开,我区作为全省的旅游龙头,还将在会上作典型表态发言。我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做好今年旅游工作的“资本”。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做好今年的旅游工作仍存在巨大压力。一是气候异常变化。今年年初,我区出现50年一遇的冰灾,对全区旅游经济造成重创。据统计,旅游直接损失达500万元,间接导致旅游人次陡滑,截止3月24日,全区接待旅游人次仅71.4万人次,同比下跌35.87%,其中核心景区接待仅14.5万人次,同比下跌23.50%。时间已过去全年的1/3,而旅游人次还不到全年确定的1382万人次的1/15。二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周边省份及省内其它景区都在大办旅游,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正在抢占旅游市场。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正视困难,鼓足信心,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找准切合点,内强管理,外树形象,顺利完成全年的各项旅游工作指标。

第三句,讲一讲对发展旅游的坚定态度。*作为张家界的核心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快慢,不仅关系到全区经济大局,同时关系到全市20*年旅游各项指标能否顺利实现,更关系到张家界在全省旅游龙头地位的巩固和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步伐。为此,我来*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到区旅游局调研旅游工作。这里可以告诉大家,我已把发展旅游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摆在了心目中的第一位置。因此,我希望政府一班人要继续强化抓旅游的意识,把旅游工作列入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搞好分管工作与旅游工作的衔接、沟通,群策群力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区旅游局要充当主角,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当好政府参谋,主动与相关部门搞好联系与合作、通报工作情况。旅游驻武企业及旅游从业人员和市民都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多出好主意、多创新业绩。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找准位置,搞好旅游服务,做好旅游工作。区发改局、区商务局要积极为本地争取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搞好旅游项目的包装、论证和招商;区交通局、区公路局要保证景区道路通畅,尤其是力争环景区公路今年开工建设;区建设局、区规划局要为旅游企业项目建设搞好指导服务;区财政局、区产业公司要密切银企关系,积极融取旅游建设资金;区*分局、区工商分局、区物价局、各景区办等职能部门要抓好行业管理,维护正常的游览秩序;区安委会要不定期抓好景区安全隐患排查和监管,杜绝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区水务局、区电力局、区电信局等单位要保证“三通”,为游客创造舒适的环境;区监察局、区人事局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树立奖惩观念,在旅游工作中及时发现、培养、使用干部;区广电局要加强新闻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区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旅游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同志们,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任重而道远。我们务必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全国文明风景区”为契机,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务实工作,为推进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早日建成世界旅游精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8

金塔县有国家级旅游资源点6处,省级旅游资源点9处,市级旅游资源点25处。这些优势资源为金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航天文化旅游资源。境内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它是世界上最宏伟的九大航天发射场之一,是我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卫星综合实验、发射基地,曾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十个第一”,组建以来,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二是居延文化旅游资源。居延遗址的甘肃省金塔段中建于汉初的肩水金关是出土居延汉简最多的地方,3万多枚,占整个居延汉简的70%,创中国汉简出土数量之最,震惊了国际汉学界,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和屯戎活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金塔县也因此享有“居延汉简故乡”的盛名。

三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塔院寺内有距今1600多年的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金塔”,该塔是金塔的标志性景观,地名正是由它而来。宝塔向无数游人讲述着佛教世界的无穷魅力和不凡传说;位于榆树井村的榆树井三元道观因一棵神奇的老榆树而得名,相传这棵老榆树霍去病将军所植,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神树”。榆树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道事活动集散地之一。

四是水域风光文化旅游资源。境内的鸳鸯池水库是我国第一座利用现代水利技术修建的土石坝水库,始建于1943年,是集蓄水、防洪、发电、旅游、养殖为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凭借该水库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金塔县又新建了金鼎胡、清泽溪景区、金沙湖景区,并配套建设了休闲度假设施,和鸳鸯湖一起形成了集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金塔“三湖一溪”休闲度假旅游区。

五是胡杨文化旅游资源。金塔万亩胡杨林是甘肃丝绸之路最大最年轻的人工胡杨林。金塔胡杨朝气蓬勃、坚韧顽强,“生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朽”的胡杨精神中蕴含和体现着金塔精神,是金塔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见证。以这片胡杨林为依托,金塔县开发建设了沙漠森林公园。

2、良好的发展政策机遇

一是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机遇。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甘肃省把推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作为加快推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国家支持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政策机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了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金塔文化旅游业发展正是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之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金塔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三是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政策机遇。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的实施意见。

二、金塔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文化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文化旅游起步晚,底子差,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经济总量不大,与我县的旅游资源和航天品牌极不相称,文化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2、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滞后。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已开发的景点也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游乐项目开发滞后。已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低,滞留游客的能力不足,缺乏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缺乏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产品。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3、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短缺。一方面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致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不足,行业管理和执法人员力量薄弱,业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4、旅游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道路建设缓慢,旅游公共交通不便。部分景区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不到位,服务档次较低。旅游商品开发缓慢,部分景区旅游购物场所、旅游服务网点建设严重滞后。

5、旅游与文化联系不紧密。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优美,历史遗迹、民间传说众多,但由于文化和旅游从体制上存在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和开发运作机制,谈不上融合发展。导致旅游景区缺少文化的渲染,特色不突出,吸引力不强,旅游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

三、大力发展金塔文化旅游业的对策

1、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坚持高标准规划,深入挖掘金塔特色文化和特色旅游的丰富内涵,注重整合和优化文化旅游资源,正确处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的关系,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一流文化旅游景区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为支撑,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把金塔打造成“戈壁明珠城,酒嘉后花园”和全国文化旅游名县,切实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软实力。

2、培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抓好文化旅游品牌的培育打造。要依托资源优势,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金塔知名、金塔之优、金塔之特、金塔之最,在积极开发研制航天、胡杨、鸳鸯、汉简等特色文化系列旅游商品基础上,促进商品系列化、精细化、品牌化。尤其是培育打造居延文化旅游品牌、鸳鸯文化旅游品牌、航天文化旅游品牌、宗教文化旅游品牌、胡杨文化旅游品牌等五大品牌。

篇9

二、以提高产业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行业岗位培训

按照省旅游局《*年全省旅游行业培训计划》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市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培训活动,力争参训管理人员达到80%以上,一般从业人员参训率达到70%以上。

(一)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1、组织参加全省旅游局长培训班(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10月)。

2、全市旅游执法人员培训班(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年内)。

3、市局机关工作人员专题讲座(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年内)。

(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1、全市旅行社经理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10月)。

2、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培训班(承办:资源开发科4月)。

(三)旅游行业一线员工培训

1、导游员资格考前培训班(委托*旅游学院承办8-10月)。

2、导游员年审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3月)。

3、导游员等级考试培训班(承办:市旅游培训中心10-12月)。

4、全市旅行社财务人员培训班(承办:行业管理科年内)。

5、全市旅行社计调人员培训班(承办:行业管理科年内)。

6、紧缺小语种人才培训(承办:人事教育培训科年内)

7、旅游企业的自主培训。

各旅游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56小时,培训内容可参照下列主题安排:

A、诚信建设与职业道德培训。

B、满、蒙语言(歌曲)及风俗培训。

C、跨区域旅游联合需要的相关知识培训。

D、*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

E、英语(或其他小语种)培训。

三、加强调研,为行业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1、开好座谈会。组织有部分旅游院校、旅行社、饭店、旅游汽车队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市培训工作座谈会,提出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搞好培训需求调研。采取抽样调查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旅游培训需求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供依据。

四、加强业内交流,学习先进的培训经验。

1、走出去。组织全市旅游院校及骨干企业负责人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燕赵旅游论坛”及其他业务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和培训理念。

2、请进来。聘请专家学者来承讲座,为旅游企业答疑解惑。

五、措施及要求

篇10

一、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 背景下,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突出表现为“三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认识。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清水秀,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2002 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改革,加速建设,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湖南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全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在全省GDP 中的比重。过去我们一直很少注重县域旅游业的文化含量,轻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其文化市场的认识也不足,加入WTO 后,湖南县域旅游业也将直接置身于开放化的全球竞争空间,直接感受到国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跨国文化集团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压力,而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狭义的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来发展县域旅游经济。

二是有利于湖南旅游扶贫战略。湖南还有一些县、区属于贫困地区,交通不便,观念落后,扶贫任务比较艰巨。然而,湖南不少县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秀丽,古迹较多,这种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却因故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开发,就带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成功例子为湖南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山区、边区、老区开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风情旅游、探险旅游、温泉旅游、漂流旅游等特色项目,在这些旅游项目中注意渗透文化内涵,使之做大做强,形成县域旅游品牌,这就能够进行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入WTO 后,将给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结构调整和体制的创新,配置各种资源的机遇。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通过它能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加工制造、农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龙头,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南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以结合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大举措,推动西部县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湖南各县区劳动力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加快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既能促进县域商贸的繁荣,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当地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又能推动县域个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能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它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二、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旅游文化产业还显得稚嫩和脆弱。投资、竞争、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在总量、规模、档次、效益和对群众的影响程度方面,与大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小家子气”十足,旅游业与人口比例很不协调。

其次是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很低。由于自然经济形成的小农意识、宗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加之当地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地域限制、交通闭塞,许多县域的旅游业文化品位不高,难免夹杂粗俗、低俗、陈旧甚至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而缺乏具有时代气息的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旅游文化精品。有些县域的旅游业不知道打文化牌,纯粹为旅游而旅游,使得顾客有“花钱买罪受”的感觉,导致旅游的回头客剧减。有些县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在经营理念、融资方式、生产手段、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缺乏先进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技术的武装,缺乏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而呈现出分散的、内敛的、低效的特点。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湖南县域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

再次是产业定位不明确。旅游事业是新兴的事业,湖南有些县、区领导对此项事业非常陌生,对于旅游是不是独立的产业? 是不是文化产业? 作用如何? 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怎样? 是核心产业,还是附属产业? 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很清楚,对发展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明确,由此失去许多机遇。由于产业定位不准,导致对旅游规划的随意行为,即使有了规划也难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开发工作,更谈不上有详细或长远的规划。还有些县区领导看到了本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如数家珍,似乎自己什么都可以开发,但对于这些资源是针对哪些客源市场却不明确,就资源谈资源,市场意识不强。简单的旅游资源观念导致旅游产品水平低,产品陈旧落后,规模小,经营方式原始,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周边县域旅游产品多有雷同。个别县区领导不重视旅游专家的重要作用,凭自我感性认识发展旅游,对旅游业的特殊性认识浅薄,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导致低服务质量、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等整体性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当地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旅游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某些领导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旅游项目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上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资金投入方式基本是靠现有旅游项目自身的收益滚动发展,不能实现县域旅游业的高起点、高品位、高回报。县域旅游经营单位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情况。因为资本投入不足,所以景区景点的旅游设施少,又不配套,基础设施落后,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有限,综合服务功能和接待质量较低。对县域旅游的促销宣传作用认识不足,促销计划简单,促销手段单调,县域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创造性。这些都是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三、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湖南县域旅游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是在县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化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试参考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湖南目前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实际,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些建议。

转变观念,明确旅游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树立旅游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思想前提。首先要确定行业规模,明确发展目标。如旅游业收益占GDP 的百分比,目前旅游业发展速度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确认旅游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就应实施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树立旅游的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根据市场的需求仔细地筛选当地的旅游资源,变“我有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旅游资源”为“市场需要什么资源我就开发什么资源”,对本地拥有的资源要透彻地了解。对资源的了解要有系统的概念,要与周边市场结合起来考虑。比如一个溶洞,独立地看是一项资源,可能与周围地区另有许多更加有价值的洞,而使当地的洞完全没有开发价值,开发了也没有人看,浪费了投资。另外,设施也是资源,这个观念可以使我们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设施要有品牌观念,如一个草原小屋,山中凉亭,它既是旅游住宿、休息设施,也是整体情调的一部分,还能成为旅游吸引物。

突出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发挥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避免雷同,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湖南各地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旅游者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此,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有个性特征的旅游文化产业强项。要找准旅游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突出部,切忌各地旅游纪念品的雷同。如果游客到一个地方买到了这种纪念品,他到另一个地方就不会买同样的纪念品,甚至看都不想看了。还有一些民俗风情表演、庙会文化以及服务项目,都应该办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谓特色,从一定层面上讲,就是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地位。

注入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品位,这是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现代人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发展旅游的最好机会。但不能认为游客们是来为旅游而旅游的,有许多游客的文化素养极高,他们还希望通过旅游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

所以,旅游产业要在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上做好文章,要由单纯的观光旅游产品设计转变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设计,扩大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市场空间。文化产品要以高雅、精纯、健康、优美的艺术品位和丰富、先进、科学、新颖的知识信息作为质量内涵,摈弃陈旧、落后、粗俗、低劣的产品形式和内容,必须从生产过程、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增加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含量,注入知识的、智力的新鲜因素。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县域旅游文化产业融资体制,这是发展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保证。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旅游文化投资体制的筹资机制。县级地方政府要确定财政投入的重点,用以扶持关系本地经济、文化发展全局的支柱产业项目,而对不应由财政负担的单位,则应依靠市场投资。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资金问题。一是对具备条件的旅游文化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金;二是吸收非旅游产业向旅游文化产业投资;三是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人士的捐资;四是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由有经济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托管;五是大力引进各种外资。

总之,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规划力度,是发展县域旅游事业的重要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这一层面的旅游开发,必定会使湖南县域旅游文化产业提高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篇11

一、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含义

关于旅游经济的概念,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产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延伸,是以旅游为基础,向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无形的交易。旅游产业的范围要比单纯的旅游业要大很多,旅游产业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旅游本身。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产业作为基础,并获得一定收入的经济形势[2]。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东方和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将文化产业理解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或是与文化相关的产品的一种生产性的行为。但西方国家认为,文化活动就是单纯性质的文化行为,并不包含社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行为和标准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

二、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意义

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带来经济上的影响,我国实行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是这两个产业之间具备基本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关键就是对利润的追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过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我国经济,具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这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度。从客观上讲,文化产业是旅游经济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旅游产业中,没有文化内容,不仅会变得枯燥无味,也注定不会吸引较多的游客,当然这种旅游的前途也比较堪忧,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3]。所以,文化产业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另一方面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不同,并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可以使文化发展真正走向产业化,并为文化产品的销售提供一定的渠道及较为广阔的平台。游客作为文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很好地将文化产品与旅游经济进行了联合。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市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文化产业还是对旅游经济来说,都实现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也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延伸型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理论不难看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互补性。将这两种产业进行融合,不仅可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限制,还可从根本上实现这两种产业的互利共赢。21世纪是一个讲求创新的时代,我国旅游产业已经独立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使旅游产业换发新的活力,需要为其找到新的依托,并积极寻找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产业可以为旅游经济创造出巨大的商业附加价值,使旅游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我国知名的演出《印象与刘三姐》,这部作品是在桂林进行的大型实景演出,是典型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很好的诠释了“刘三姐”这一文化内涵,也在无形当中,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推广,提高了桂林的旅游收入。文化产业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定义,不仅包括演出作品、影视作品也包括了广播、传媒等方面作品。可以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结合,建立一些影视基地以及动漫观光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既可以完成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可凭借自身的文化特性,大力发展旅游业。2.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所谓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是指选取旅游经济或是文化产业中某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使其逐渐深入到对方的产业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的一项工作。其中渗透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早在2002年,浙江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就与开恩旅游集团进行了强强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大唐风云》的网络游戏。该游戏不仅凭借着独特的风景效果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使景区在玩家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无形的宣传,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不仅使旅行社节约了宣传成本,也使这款网络游戏变得异常火爆。不仅游戏是如此,很多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产物。比如,比较熟悉的宋城和迪士尼乐园等,都是利用这一手段进行宣传的。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进行分析。迪士尼乐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园,其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该公司在建造了迪士尼乐园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迪士尼形象,推出了一系列迪士尼动画片。这种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的方式,使迪士尼形象变得厚重,也赋予了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也使迪士尼在众多游乐园当中,变得独具特色,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旅游价值。从开发的成本和难度来看,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模式,投入的成本较小,回报却最大,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过程中,比较容易为政府所接受的一种方式。3.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就是将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进行彻底的解体,将这两者的重要环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建设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世博园和世博会是这种模式的重要代表。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将各种文化体验形式作为噱头,并通过搭建相关的旅游平台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进而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将这两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不仅可使承办地点的旅游形象得到提升,还可使游客对文化产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的销量。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新的议题,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保证旅游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客观上讲,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篇12

1、对旅游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深刻

这个问题可以从字面来理解,全国很多地方,都是直截了当的提倡发展旅游产业,宝鸡却一直以来,用文化旅游产业来代替,字面看起来区别不大,但仔细回味,在宝鸡,旅游属于文化的附属品。也许是宝鸡的历史文化过于厚重,以至于旅游业要让位于文化,要跟在文化的后面来发展。这恰恰反映了宝鸡对旅游业的态度和认识,没有把旅游业放到应有的位置,本文因此写作旅游文化产业,把旅游放在了前面。不能因为重视文化而影响了旅游的产业地位。这实质上是只注重文化符号,不注重实业的表现,因此观念和政策层面应该有所改变,才能给旅游业创造良好发展的环境。

2、宝鸡旅游产业各自为阵,产业内部缺乏应有的合作精神

宝鸡市不乏在全国都可以叫得响亮的旅游资源,扶风的法门寺、岐山的周公庙、眉县的太白山等,但在旅游业品牌的宣传上都是各自为阵,没有把这些旅游景区的内在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合力,有些景区甚至互相拆台,没有形成凝聚力,企业间缺乏应有的合作精神,影响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资源分散,各个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不能形成产业的聚合力

这一问题的外在表现就是宝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1)各资源景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太白山、法门寺、周公庙略好于其他景点,这是景点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景区经营状态按照稀有性、知名度、地理位置的优势不同有所差别。凤翔东湖、钓鱼台、千阳剪纸、凤翔泥塑等不同类资源,生存状态基本差别不大。

(2)同一景区不同时间段的不平衡。虽然旅游业有季节差异,但宝鸡的旅游业表现的淡旺季差过大,这就是旅游业本身经营策略等出现了问题。对景点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尤其泥塑、年画和宗教性资源,节日性极强,如何让这些优质资源在平时也吸引游客,这就需要在经验理念和经营策略上下功夫。

4、个别资源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文化背景

在这一点上,法门寺的开发最为典型,旅游产业集团的介入,破坏了法门寺作为宗教圣地和文化名胜的原有功能,这一典型案例对宝鸡旅游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大大降低了法门寺在佛教界的威望,对法门寺旅游的影响估计多年也难以弥补。

5、权力对开发干预过多、保护监督重视不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旅游资源的文物保护的监管。典型的表现在法门寺、金台观和龙门洞等处。龙门洞古建筑虽然是重点文物,但交由道士们日常管理,由于监督检查不力,导致原有古建筑毁于火灾,损失无法挽回。金台观移交宗教界管理后,一度曾出现道士们为了多收香火钱,乱修神像的现象,有碍于道观原有建筑群整体形象。法门寺的佛门广场开发已经遭到外界的广泛批评,此处不再赘述。

(2)对经营政策和经营环境的监管。 比较典型的是到处都有农家乐,但农家乐的住宿价格,饭菜价格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宰客、欺瞒外地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对宝鸡旅游乃至陕西旅游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某景点游客数百元买一具烤全羊的骨头架子、几十元只能买到一把挂面吃的现象,确实让游客终身难忘!反观外地,也有宰客和乱涨价,但经过治理,农家乐住宿和饭菜区域内实行统一价格,透明的价格,违者取消经营资格。也难怪那里的农家乐游人如云,每家每年都有10―20万元的收入。再看宝鸡的部分农家乐,很多饭菜价格早已超过了酒店,完全失去了农家乐原有的味道。

6、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只有复制、模仿

宝鸡的旅游景点,经营模式缺乏创新,模仿严重,自然景观就是圈地收门票,很少见到旅游资源和文化的合作,旅游资源没有和文化形成产业合力。

很多农家乐则是拆掉原有的农户民居,建成统一新民房,很多地方失去了陕西关中民居的特色,更无农家游的感觉,也失去了农村小巷子的味道。其实改善环境,可以在村外修建停车场,改善村里的给排水系统,不需要破坏原有村庄的结构,更不需拆掉整座村子。

7、个别地方与民争利问题突出

农家乐本身就应该由农户来经营的,利用农户的住宅。如果拆掉农户院落,引进商户,那就不是真正的农家乐了!拆掉重建,实质就是与民争利!即使新房子产权归农户,引入经营户,每年几万乃至10多万元的承包费,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得农家乐变了味道,这种再分配,根源还是利益之争问题。这些现象实际就是懒政现象,懒于管理,简单行使权力,根本没有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

8、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投资不足,不仅仅与地方经济实力有关,还与目前宝鸡投资环境有关,北方人的投资观念需要改变,政策软环境要有吸引力,才能引来金凤凰。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意识,让投资者赚钱,才能真正让资金流进来,一味的索取和刁难,只能吓跑所有来投资的人。

二、对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目前宝鸡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来看,宝鸡要实现旅游强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分析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使旅游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宝鸡旅游资源虽然分散,但由于地域的关联度,各个旅游资源之间必然会有内在的联系,只要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论证,必然会有所突破,只要找准命脉,就可以使本地旅游资源走出各自为战、各自为阵的发展误区,从而使宝鸡旅游产业形成一盘大棋,为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旅游强市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2、从政策与管理制度上,要创造有利于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的势态和软环境

目前宝鸡旅游业各自为战,除了旅游资源自利分布上的分散原因之外,还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上的原因。以宝鸡天台山为例,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同意由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建立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81平方公里,辖四大景区:即大王岭景区、杨家滩景区、天台莲花山景区和嘉陵江源头风景区,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市林业局。1994年天台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上级主管单位为市住建局,下设天台山管理处。天台山主峰鸡峰山由市旅游局下属的宝鸡市旅游集团公司开发。鸡峰山至石鼓山段茵香河区域由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开发建设,颇有点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各有各的规划与开发思路,没有在政策、与管理层面上形成协商机制。距离远的各县区资源之间,这个问题更明显,如何统一协调?这就需要旅游监管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向业内人士和专家请教,制订出一套适合宝鸡旅游业统一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和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宝鸡旅游业发展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3、统一认识,让宝鸡宏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所用,为旅游服务

过去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条用在旅游业上最管用,因为旅游的发展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过去当地的一些做法,实质上起到了文化替代旅游的作用,没有让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服好务,过分的强调了文化符号,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文化符号上,忽视了旅游业的发展机遇,造成了现在的被动局面,认识改变了,任何时候纠正都来得及。

4、旅游资源开发不能破坏和影响原有的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

法门寺作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和佛教圣地,按理经过30年的发展,至少要和少林相媲美,但实际状况却让人堪忧。法门寺目前的发展思路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不容许我们第二次犯错误!法门寺的开发思路,一定要尊重宗教活动,更不能因开发而影响宗教活动。只有遵循这样的发展思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点的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同样,关山草原、太白山、五丈原、周公庙、金台观、鸡峰山、周秦文化、炎帝故里、炎帝祠、石鼓园等,如何让他们从众多旅游资源中脱颖而出,如何培养、让谁来成长为宝鸡旅游名片,成为摆在宝鸡旅游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

5、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目前靠政府打造旅游产业的局面

篇13

旅游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投资少、规模小、单体企业单打独斗等现象,从而致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了经营效益低、服务质量不佳、联合不够等问题。而提高集团化经营、不断增强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单体旅游企业联合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因

(一)资源因素

企业集群可以使企业资源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快捷和节约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形成资源优势,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旅游集群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信息沟通方便,各方的信息容易掌握,一些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这些都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在地域分散条件下经常存在的产品供应不足,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区位成本的最小化,旅游企业往往向景色优美、客流量大的旅游区或旅游城市集聚。

(二)空间交易成本因素

集群内企业互相靠近,空间距离近,可以减少旅游企业和游客的运输成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距离等因素的障碍,但集群效应可以使交易占据优势。集群可以促进互信机制的建立以及交易习惯形成,从而增进相互信任,减少交易的额外成本。由于地理位置靠近,企业布局集中,企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高度细化、配合密切的分工协作体系,以社会分工的优势弥补中小企业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协同创新环境因素

在企业集群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不断创新,集群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观念和技艺不断进步和提高,各种机器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生产、营销、物流、环保等技术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地区的资源素质不断提升。集群协同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信息、技术的外溢,从而促使大量从事专业化分工企业的集聚。创新可能首先发生在那些有实力、有开拓能力的企业中,通过这些企业的示范效应,集群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

三、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结构

(一)旅游企业集聚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企业集群主要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形成。欧洲旅游研究机构(ETRI)的成员SaraNordin,指出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主要通过这两种模式。

1、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下而上的旅游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企业主要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根据发展需要自发向某个区域聚集,并逐步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市场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企业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为了追逐利润而把集群化发展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通过彼此的竞争与协作,谋求企业的竞争优势。

2、自上而下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上而下的集群形成模式则是政府处于核心指导地位。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政府或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引导大量相关企业实现在某一地区的集聚,或是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特定的区域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引导企业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大范围的集聚,并通过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直接干预建立起相互间的业务联系,促使新的产业集群出现,达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较盛行。

3、评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在资源配置和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上更具优势,但由于权力过于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往往因个别企业的投机行为使市场竞争秩序遭到破坏,集群也可能随之逆转,集群形成过程相对缓慢。在政府的计划作用下形成的集群则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和宏观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企业集聚,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约束企业的不法竞争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对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正确预测以及产业规划和执行能力。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必须综合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市场发育情况,尤其要充分关注特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集聚特征。

(二)旅游企业集聚结构分析

集群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内部的众多企业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大和分工的不断深化,群内众多企业之间就会逐渐形成某种结构模式。

1、以中小企业为成员的市场式旅游企业群。市场式中小企业群以中小企业为成员,规模都较小。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企业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单一功能上,各生产厂商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产品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很少能拓展到远距离的市场。在发展初期可能以本地客源为主要目标市场,但要获得长远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拓展企业的客源市场,而这种结构显然缺乏必要的核心吸引物,不利于客源规模的扩大。此外,旅游企业具有强自然集聚优势,这种集聚往往是以某个或多个核心吸引源为中心的集聚。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最佳选择。

2、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旅游企业群。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一般以某个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在周边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同心圆布局形态。大企业通常处于支配地位,中小企业处于或从属地位,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或根据需要提供专门化产品或配套服务,或从事宣传和促销活动。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为核心层,通常以某个标志性的著名景区或大型旅游企业为中心,凭借强劲的旅游吸引力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中间的环带扩展层通常是为核心层提供支撑服务的旅游企业,主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服务产品;最的通常是补充性产业,主要为核心层及环带扩展层提供后勤服务或辅助服务,包括银行、邮电通信、科研机构等。这种模式适合那些仅拥有单个特色旅游吸引物品牌且地理范围有限的区域,是一种小规模的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所依托的主体旅游吸引物将客源引进来,然后通过整体联动,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群内企业间的“共赢”。

3、网络综合体式旅游企业群。网络式集群中企业间主要以信息联系为主,这主要是因产业组织对信息时代的适应性而产生的。在集群网络中,众多的企业在集群品牌所起的纵向纽带作用下,开展生产和对外营销活动,实现企业间的生产社会化、组织网络化和流通市场化。对于旅游企业集群来说,如果企业间能形成连接紧密的旅游组织网络,并能在集聚区内进行恰当的单元功能分工,同时兼顾各单元的互补性,协调布局群内旅游服务设施,企业间就能形成合力,促进集群和区域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枢纽性企业的缺乏可能导致每个单体自成中心,虽可以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但很难形成规模效益,且容易与周边邻近地区形成正面的竞争碰撞,不利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缩短群内各单元间的经济距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使各单元在产业供应链上发挥各自的功效,在竞争与协作中谋求发展。

4、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确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终极模式。我国大量中小旅游企业应在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组建“龙头+网络”式的旅游企业集群,即在旅游企业为竞争需要形成自然集聚的基础上,政府及行业协会顺势而为,通过制定各种配套政策,有效规范旅游企业竞争行为,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创新等,为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四、天津滨海新区商贸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

(一)实施创新型、国际化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应朝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滨海休闲型都市旅游目的地企业”的方向迈进。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外向型特点决定了今后应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发展路子。国际化旅游研究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旅游标准的国际化、旅游环境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的国际化、旅游服务的国际化和旅游人才的国际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滨海新区旅游企业发展要走创新型道路。

(二)围绕海河和海滨做足旅游文章

天津延伸海岸、海洋、海河的旅游功能,适应游客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的需求,在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上做文章,力争形成渤海湾独具特色的现代复合型海洋旅游产业带。旅游企业应在该市场核心导向、政府积极参与模式下,首先,以海岸为主线,形成以海洋、古海岸、古湿地、地热为资源基础,以天津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建设覆盖塘沽、汉沽、大港、东丽、宁河的亲海休闲“黄金海岸”;其次,大力发展以海洋生态、海防文化、海滨风情、亲海娱乐、滨海新貌等五大主题的滨海旅游格局,开发环渤海和环黄海豪华游轮航线,做大做足“海”的文章。

(三)培育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产业集群理论,旅游产业集群表现为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聚和价值链的延伸。滨海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实现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其关键是形成相互支撑并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链,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严格按照滨海新区发展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发展滨海新区旅游业;建立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灵活的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尤其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旅游企业实体;建立现代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为滨海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忠才,王玉梅.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2、吴忠才.商业集聚成因研究[J].商业经济,2007(16).

3、吴忠才.饭店集团纵向一体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李诗白.天津滨海新区旅游创新发展[J].新区建设,2004(6).

5、陶文杰,梁玉社.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7).

6、王旺兴.企业集群中的战略协同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5).

7、刘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生产业的战略取向与对策[J].城市,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