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信息化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ode
Gao Lei
(Lanzhou Petrochemical,Communication Network Center,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ode discussed.First,the statu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ere introduced,and then outlined the cont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then summed up the go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finally,on the main mod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e outlined.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RM;Cloud computing
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根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局域网,甚至在某些行业应用互联网的企业已经超过80%。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残次不齐,先进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发展阶段上还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因特网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网上查询和网上信息等简单的网络操作,在供应链集成、分销渠道、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
一、企业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销售能力、经营水平的目的过程。依据企业信息化适用的规模和联网程度,可以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单机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信息搜索以及报表处理等基本的工作,这些应用发生在企业的操作层面;第二个层次是部门层面的局域网应用。企业局域网链接,实现协同办公、部门间交流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企业服务;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级的个性化应用,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实施ERP、CRM等管理软件,建立起基于网络的企业日常管理、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而信息化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路线、方式,其内涵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企业信息化范围以及企业信息化实施次序等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实施的成本与难度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目标分为:办公自动化、CRM、SCM、ERP等具体信息化目标。
(一)办公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是企业信息化中最容易实现一种信息化方式,也是直接效果最明显的部分。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采用各种机器设备来协助人们的办公业务,并在人员与设备之间搭建起一套服务于企业的高效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将人们从凡在的公司业务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其他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CRM,是指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型管理机制。系统通过向企业销售部门、市场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的方式,使企业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能够实现统一对外的企业客户关系,达到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的目的。
(三)供应链管理(SCM)。SCM是对采购原材料、销售、生产、库存、定单以及分销发货等的管理,涵盖了从原材料入库到发货、从供应商到顾客每一个过程环节。企业在运用SCM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库存和生产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降低库存积压和降低工作流程周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
(四)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建立在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并融入先进企业管理思想的一种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ERP是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在管理思想方面,ERP系统包含了多种理论――JIT(准时生产)、SCM(供应链管理)以及库存管理等理论。
三、基于信息化产品提供来源的模式选择
提供信息化产品的主体有以下几类:企业、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如用友、金蝶等)、信息化产品租赁商。信息化的提供主体不仅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主体产,而且也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运营成本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
(一)企业自我定制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内部相关信息技术人员或者将企业的软件定制承包给公司等多种方式进行独立开发和实施。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量身定做,能充分满足企业自身的特色需要,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花费的开发成本较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
(二)外购模式。外购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向外部信息化产品提供商购买软件及服务。通常企业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选用公认程度较高的成熟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不用做大的修改。其优点是可以节省了量的信息化建设时间。但也同样具有它本身的缺陷,在于企业信息化产品的选型较为困难,很难找到一种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匹配的产品或服务。
(三)租赁模式。租赁模式是指从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商租赁信息化设备,设备产权属于信息化租赁商,企业只拥有付费使用权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减轻了企业过重的投资压力,使部分资金保持在良好的流动状态,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动态更新优势,保证信息系统较强的处理能力,保持对企业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产品的租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实体设备租赁到当前的网络和数据处理租赁到未来的云计算方式,实现了租赁内容由实物到虚拟的转变,降低了租赁成本,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当前及未来的信息化租赁模式主要有:
1.ASP(A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是指基于网络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租赁式”应用服务,客户的信息需求可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获得。
篇2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 to 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篇3
ASP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随着ASP概念的兴起,有不少敢于尝试的中小企业尝到了甜头,关注这种新型业务模式的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多。ASP是1999年于美国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提出的概念,所谓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即应用服务供应商)是指在双方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基础上(协议内容可以包含价格、服务水平、商业机密等),用户将其部分或全部与业务流程相关的应用委托给服务商,由服务商保证这些业务流程的平滑运作。通俗地说,ASP是一种业务租赁模式,企业用户可以直接租用ASP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进行自己的业务管理,从而节省一大笔用于IT产品技术购买和运行的资金。对企业来说,与整个运行相关的风险可以被分摊,IT应用技术也可及时更新。 ASP模式提供的是“一对多”的服务,服务商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出租软件使用权,且ASP的服务产品更多的是打包化的和标准化的(而并非客户化或为少数人服务)。
ASP最大的特点是:ASP向用户提供应用系统的有偿使用权及服务;应用系统被集中放置在ASP的IDC(Internet数据服务中心)中,具有充足的带宽、电力和空间保证;ASP按月向用户收取服务费。中小企业用户可以在这种新的信息运营模式下找到比传统网络信息服务更加实用、便宜和有效的服务内容。中小企业可选择主机托管、应用软件(包括电子商务、ERP、eMail、、CRM等)、网络租用(包括路由器、交换机、Modem、防火墙等)、热线支持、坐席出租(如Call Center坐席)等平台租用应用以及主机监控、数据备份、数据库优化、安全管理(包括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系统升级等监控与维护应用,建立起企业面向内部资源管理和面向外部的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ASP主要存在以龙头企业带动的ASP、面向中小企业的ASP、跨区域的ASP三种应用服务模式,象广东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宁波爵溪街道办和北京联合生产力信息技术公司等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符合国情的ASP实践的典型案例。广东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创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中心购置了计算机,引进CAD软件,建立实验工厂、监测认证中心等,专业从事面料、染色、印花、提花的设计和实验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宁波爵溪镇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是爵溪镇500多家针织企业共享的电子商务中心、产品设计中心、企业管理中心、技术咨询中心,还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电子政务中心。北京联合生产力公司是在863项目―“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基础上联合山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辽宁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服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3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的企业,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及商业信息增值服务等。ASP服务平台不仅促进了单个企业的信息化,还为上下游合作伙伴间供应链的信息化提供了便利,当ASP服务平台上的客户增加到一定数量,通过授权很轻松就实现了供应链的信息化。
ASP外包模式的适用性
节省企业的IT投资。ASP服务商可以聘用专门人才集中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中小企业不必再增聘专门人才,这样一来,企业以较小的投资,快速利用ASP服务商提供的IT工具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并且避免了人才竞争带来的压力。
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ASP服务商可以提供统一的技术培训教材,提供在线技术培训,因而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员教育成本。
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ASP服务,企业可以真正将精力放在企业自身的核心业务上面,避免对IT系统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日常维护,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业务运作效率。
减轻应用系统的后续维修与升级负担。企业可以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再添置新的应用服务,也不用担心应用系统捆绑在哪个平台上。这些问题全部交给ASP供应商的专业人员解决。而ASP服务商可以通过一次升级完成,节约了再训练成本。
ASP服务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一个中小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出于规模和投资考虑,可能不会采取备份和容灾措施,也不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但ASP服务商却可以提供公共的灾难备份系统,甚至为企业提供大型存储网络和数据中心技术,使企业享受最优秀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同时,ASP服务的收费模式非常灵活,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投资回报率高,同时风险最低。
ASP外包的成功要素
确定合适的外包模式
很多企业没有透彻分析自己的IT需求,选择外包服务只是为了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结果有些企业被一些巨大长期的服务合同所束缚,从长期来看这样做得不偿失。企业只有对需求有了准确地把握,才能做出正确的服务选择,而盲目地全面外包,只会丢失自身的话语权和竞争力。企业至少应该掌握核心层次的自,这是培育、提高和保持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应该全面考虑供应商的名气、市场份额和成长、响应状况、外包协议种类是否多样、价格、经验、规模和历史等因素。在IT外包的过程如果不认真选择供应商,就会造成承包商龙蛇混杂的局面,最终导致项目的拖延,乃至整体失败。在选择外包商时,更不能基于主观或个人偏好,或只选择最低报价。价格只是总费用的一部分,在价格方面获得的好处可能会在运营费用和性能方面失去。
订立灵活有利的合同
合同是企业在确定ASP服务时的重要一环。如果合同一开始就对价格和服务级别定得过死,而没有包含任何用于持续改进的重要机制,那么在开始阶段定下的固定条款很可能会阻碍持续发展,合作双方不能从学习的机会中得到好处。同时,如果合同缺少灵活性,那么所有外包合同基于的一些关键假设,包括技术、商业条件、人员和其它相关问题,在合同签署后都有可能会改变。一旦双方不能持续进行有效沟通,必然会导致项目结果南辕北辙。
ASP是不断探索、创新的信息化模式,但当前ASP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也难以回避,主要有:对ASP服务商的信任问题;用户对存放于ASP服务商系统中数据能否安全、ASP能否保证机密商业数据不会被泄露;通过ASP方式提供的服务功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服务质量与使用成本;外界因素,如通信线路故障等。不管怎样,IT外包的先进和ASP成功经验是值得西部中小企业信息化所借鉴的, IT外包模式无疑会使企业更加专注其核心竞争力,制胜于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篇4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篇5
3.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在烟草行业处于迅猛的发展时期,业务的多变性导致信息体系运维建设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应用系统功能定位不够清晰:部分系统基于业务部门的自主需求建设,在建设前,缺少统一的规划,例如市场调研系统、工商协同平台、营销信息采集系统、产销协同等,导致部分功能重叠、信息孤岛现象出现、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4]。应用系统功能覆盖不够全面:目前在各业务管理系统中还缺乏对采购、物流前期监管、招标及其客商、消费者等方面的管理功能;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缺少对法律、审计、知识、标准、流程、党务等事务信息化功能及信息系统等业务支持不足等。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集成:由于缺乏统一软件平台标准和集成管理规范等原因,各系统供应商提供的系统相对独立,存在数据不能被充分利用、数据接口、数据转换困难的现象。如:ERP系统中产、供、销在计划层面的联动不够;部分采购业务与供应商评估没有集成;ERP、MES、产品研发、办公协同系统(OA)等系统之间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业务数据重叠,需要进一步集成。由于缺少对IT系统的有效管理,加上自动化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及连续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卷烟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处于被动、孤立的状态。如何确保这些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使之能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已成为卷烟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卷烟企业信息部门开始反思如何更好地实现IT系统的价值,提供更好的系统维护手段和方法来支撑业务的稳定、高效及安全发展。通过进一步总结信息系统运维经验,认为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减少各类技术故障,提高IT服务和运维管理已成为此项工作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这也是卷烟企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ITIL方法的运维应用研究
1.IT运维管理应用的探讨
卷烟企业综合信息化中既有流程性的内容,又有离散系统的特点,在整体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中涉及采购、运输、存储、调度、生产、计划及验收等诸多卷烟企业业务,内容从烟叶购进、仓储醇化到制丝、卷包;从MES数据采集到ERP数据对接、BI数据挖掘,其IT服务、运维管理配置,网络覆盖,IT运维管理总体要求更高,而借鉴ITIL方法论对构建卷烟企业综合信息化运维管理具有。ITIL内容宽泛,侧重于IT系统的运维,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流程管理达到提高IT部门服务质量。从卷烟企业IT运维管理的现状来看,ITIL已经成为推进IT运维体系建设和日常操作管理的首要标准和最佳实践参照。卷烟企业应重点地应用ITIL核心思想方法,建立适合卷烟企业特色的IT运维管理体系,提高IT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保障卷烟企业IT系统和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5]。
2.设计符合卷烟企业特点的运维管理平台
全面探索“设计符合卷烟企业特点的运维管理平台,参照戴明环PDCA在运维过程中制定有计划、有执行、有绩效、有改进的日常运维操作手册,其内容涵盖定期进行运维风险管理,日常运维管理及运维故障响应管理三大部分,形成事前
有预防,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补救位于执行层的详细工作指南。同时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的提高,对原有单纯对底层信息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造建设。在确立信息化工作向服务模式转变后,探索新形势下的IT保障体系,以运维和安全为两个着力点,为飞速增长的业务提供稳固的支撑。以“提升服务、规范管理”为目标,建立卷烟企业IT运维管理平台,提升运维服务水平。运维管理平台整体架构分为三层:IT监控层、运维管理层和综合展示层。IT监控层包括集中监控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和呼叫中心,主要目标是对业务应用(OA、生产系统、行业系统、业务用户等)、基础架构设施和安全设备的集中监控与分析实现IT运维可视化;运维管理层包括服务流程管理、业务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主要目标是对运维日常工作流程、IT资源进行管控实现IT运维规范化;综合展现层包括综合管理中心,具体提供统一事件管理、网络状态监控、系统运行状态监控、业务状态监控、拓扑管理、趋势预警分析、服务管理、系统维护、权限管理、报表管理、知识管理、故障管理、告警管理、质量评价等功能实现IT运维可控化。
3.落实卷烟企业IT服务管理的关键因素
(1)运维中心组织架构的建立。IT运维能力提升目标:建设统一管理体系:即基于ISO20000标准与ITIL最佳实践,结合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内容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的标准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与流程,规范与标准化IT服务,确保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将从人员、流程、技术三方面进行建设:运维服务层面:结合宁波卷烟企业现状,组成由信息化部门、专业运维厂商、应用开发商的三级IT运维管理团队。管理体系建设层面:梳理IT运维服务流程,建设符合ITIL规范的流程体系,细化IT运维规范和操作安全规范,建设IT服务管理体系[6]。运维管理平台建设层面:通过建设运维管理平台,从技术上实现运维故障主动告警,运维事件自动派单,运维流程全面管控。针对企业已有的IT基础架构及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企业IT运维体系设计,分步实施并部署适用于企业的IT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IT资源集中化、统一化、一体化的管理,实现IT服务的有效配置以及利用运维工具对应用系统的主动管理,保障企业拥有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信息化运行环境。ITSM作为ITIL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管控层:在管控层面主要建立管理计划、执行控制、定期检查、绩效考核等内容,确保IT运维管理可控。执行层:在执行层面主要建立主动监控、定期检查、事件处理、供应商协调、报告及分析,确保IT运维执行有序。
(2)建设运维服务团队。运维服务层面,打造由卷烟企业信息中心、专业运维厂商、应用开发商组成三级运维管理团队,建立规范的信息运维体系,创建面向客户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化专业服务,整体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中心需要确保运维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并且能够履行决策、协调、指挥、控制、监督、指导等职责。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维服务需要在信息中心的统筹运营管理下,通过建立运维管控层和运维执行层,来实现对所有应用系统服务需求的受理、派工、追踪、反馈和考核。通过建设IT运维管理团队,通过设立统一服务台,细化运维专业分工,实现运维与开发的分离,实现运维团队专业化。通过梳理IT服务流程,细化IT运维规范,建设IT服务管理体系,实现运维流程规范化。通过建设IT服务管理系统及IT集中监控系统,从技术上实现运维管理的可视、可管、可控,实现运维技术自动化。以此,在满足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应急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更需要在保障所有业务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体现信息相关投资的价值,保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及信息应用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7]。
(3)运维管理体系制度建设。运维管理层面上,将建设集运维预防控制体系、运维事中操作控制体系和运维事后恢复控制体系为一体的运维管理制度体系,从组织、流程与规范三方面保障全区运维服务。运维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套运维安全保障体系制度,该制度是《运维安全体系制度》和《运维管理体系制度》二套体系的整合。其主要目标是确保运维体系在战术层上的正确性。实现运维预防体系中建设的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运维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采用“三个层面,四级文件”的制度制定方式,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ITIL、COBIT、等级保护的理念和精髓,对原制度的缺陷进行完善和改进,给出科学的管理建议。
篇6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机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篇7
许多企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煤炭企业管理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设计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促使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煤炭企业在企业管理中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如全方位管理模式、岗位价值管理模式等,但是这些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化和系统化,管理模式不完整。不同企业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虽然名称不同,但是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基本相同,精细化管理模式不够深入,不能企业性质和发展紧密结合。
此外,精细化管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要求很高,要求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办公制动化,建立互联网办公模式,提高办公效率。但是,在信息化管理中,没有将企业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紧密结合,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提升精细管理的水平,从而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2煤炭企业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
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要用精确的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在信息精细化管理中,提高数据自动化处理能力,加强“隐患自动预警”功能,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煤炭企业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是在借鉴现代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煤炭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树立严谨的管理思想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开展规范的管理实践,是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定科学的结合,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实现企业经营的管理目标。
3煤炭企业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的构成
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基本框架,集聚了管理学的精髓,将生产企业的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统一融合的关系。
安全管理是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安全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基于信息化的精确安全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快速的将现场作业情况进行监控与系统上报,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生产信息的准时传递和应用,达到事前有效预防、事中及时救援、事后分析查处。安全管理是一种以自动化生产与监测设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为一体的管理系统技术为基础,对安全生产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对发生的各种矿井事故进行管理的模式。
精益生产管理是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的核心环节。精益生产管理有利于企业生产的精准安全,因此在生产中要利用管理的综合管理方法,建立系统的管理模式,强化标准化管理,优化煤炭企业的生产环节,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拉动式生产系统是煤炭精益生产的核心,结合精细化的理念在煤炭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全面规划、程序化管理、综合利用信息管理手段,优化生产和运输系统,以外部需求拉动生产,从而实现生产的“开采、掘进、机电、运输和通风”五大工序的均衡化。
精品质量管理是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的保障环节,它是生产运作过程中的标准化体系。煤炭质量管理指在注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前提下,提高煤炭专用设备质量,积极组织对质量薄弱环节的科技攻关,逐步建立和完善由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的煤炭企业质量标准化体系。根据市场决定开采量,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人、财、物、产、供、销等环节的各个工序进行质量检验和控制,从而为促进煤炭企业的管理精细化提供有效的标准化保障。
精细经营管理是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的基础环节,它是煤炭企业运作和管理的核心内容。精细经营管理实施的关键应强调目标分解、流程优化、定额管理、管理创新等基础工作在精细经营系统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煤炭企业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共同提高的高度来营造精
经营的企业文化氛困,从而促进每一位员工都立足于本职工作,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体现于具体的行动之中。
4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的实施
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实施推行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首先就要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其核心就是细化责任,通对各业务部门的责任细化,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一要细化内部市场,创新竞争机制,通过完善内部价格体系,搞好内部结算,以实现与外部市场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生产要素及资源,实现增收增盈,提质增效;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激励机制,以岗位绩效考核改革为突破点,推进内部改革。
强化企业信息化平台。实施推行好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必须强化企业信息平台。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实施与发展与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相结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需要的信息化平台是全面、综合、互相衔接的整套系统。
选取适宜实施模式。煤炭企业信息化精细管理模式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各企业应根据本身的特点决定如何实现精细管理。一般有两种实现模式供煤炭企业选择,一是先局部后整体的实现模式;二是一次全面实现模式。前者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广,有利于企业平稳过渡;后者转换周期短,有利于企业迅速实现精细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对于煤炭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依据自身实际基础,选用一种适宜的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1]周立春,郭纪功.信息化帮助煤炭企业精细管理[j].中国煤炭工业,2009(3):56-57.
篇8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都具有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目的是为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但他们在信息系统的策略选择上却不尽相同。有些在华日企采用的是“部份移植”的方式――把日本国内的生产制造系统“移植”到中国的工厂,财务和供应链等则采用本地化的模块,这样既可以适应日方管理人员的管理习惯,又可以延续工厂的生产模式。
但中日两国在语言、货币、法律法规、商业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部份移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日本流转良好的系统模块,在中国往往陷入“玩不转”的困境。
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CIO安同葆说:“在华外企信息化,首要的是要在财务模块上实现本地化,因为中国的财税制度和国外的有比较大的差别。”以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中枢神经ERP为例,如何在ERP中既满足本土化的财务需求,又能和国外总部进行有效的财务报表传递,是ERP系统中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科索路咨询IT服务咨询经理方乐认为,外资企业IT基础设施建设和IT服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IT战略和IT规划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业务需求,如何更好地符合中国国情。
“科学无国界”,只是由于不同国家在市场环境、产业运作上的差异,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生搬硬套――在华日企采用的“部份移植”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在“移植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的时候,日资企业需要开始立足于中国本地,全面建设本地化的信息系统。
一般而言,本土服务商比较了解本国市场特性和规则,但缺点是对外企了解不够,不能很好理解外企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模式。而国外IT服务商经过长期发展,十分了解其本国企业的管理及经营,却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及了解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实施策略和方式作相应调整。因此,由本土服务商和国外IT服务商合作,共同为外资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就变得顺风顺水。
在高维信诚与日立信息的合作中,高维信诚负责技术实施,日立信息负责和日方进行实施沟通。以中方对本土化实施的经验和对国情的了解,加上日方有效及时的沟通,整个系统的实施将变得更加顺畅。
篇9
一、前言
安全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它主要担负着服务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职责,利用其自身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所涉及到的人、物、环、管等影响因素,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同时亦为职工生活区、职工家属等提供语音和网络应用、增值业务等专网服务。
二、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具体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关网络技术与管理方法,继而对企业全部信息所开展的一种系统化的网络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该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在此种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不仅使等效于显著缩短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空间距离,继而促进其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与密切,而且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也能非常方便地通过这样一个网络平台来获取日常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重要信息,最终可达到显著提升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企业信息化的网络基础建设
1、ISP供应商的接入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人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目前我国的少部分企业已建成了ISP连接的网络结构并在逐年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2、核心层
核心层的主要功能为优化骨干网络的传输,进而确保骨干层的设计最后所实现的传输效果具备较好冗余能力、可靠性以及高速等诸多特点。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应尽量不将网络的控制功能通过骨干层来实施,另外,从某种层面来看,核心层可谓是网络所有流量的最终承受者与汇聚者,故在本环节的设计方面以及相关设备的选用方面均应做到绝对的严格要求。
3、汇聚层
汇聚层为整个企业网络信息的汇聚点,同时也为接人层与核心层的中间层以及连接本地的逻辑中心。通常情况下,汇聚层多采用可管理的三层交换机以及堆叠式交换机,以此最大程度满足宽带与传输性能的要求。
4、接入层
通常情况下,可将接人层直接理解为在企业网内直接被用户连接与访问的部分,因为该部分涉及到形形的用户,故其相关设备一般不需要太高程度,但同时应尽量满足其具有高端口密度的特点。
5、Valn的应用设计
在整个网络的规划过程中,VLAN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VALN广播仅在子网中进行,这样便可消除产生广播风暴的条件。同时VALN的设计其最重要的目的即是要最大程度增强网络本身的安全性,其常规方法为限制不同VLAN之间的随意通讯,以此避免出现干扰其他子网的情况。
6、远程用户VPN的接入
vPN即虚拟专用网(viartlPrivateNetwork),我们可将其理解为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而稳定的隧道。隧道技术为vPN的核心技术,其数据包的封装与加密一般通过PPTP与L2TP两种协议完成,继而实现低成本的高安全特性的数据传输。
四、我国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网络安全意识不高,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企业更注重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导致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被忽略,因此所表现出来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够高。同时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员工们都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对于网络安全问题不够看重,觉得网络安全隐患不会发生。另外,也由于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比较少,特别是关于系统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而且在一些企业当中,甚至有的系统管理职工根本不具备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与能力,这是目前较为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2、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跟不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没有做好维护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企业对于网络的安全愈加重视,不过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过快的因素,在企业中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有所不足,很难实现与时代主流的信息技术同步。同时很多企业内部还缺少一整套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这就导致企业内部的防护变得极其脆弱。如果受到网络攻击时,将有极大的可能出现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的情况。
3、外部攻击带来的安全隐患
除了来自于外部的恶意攻击带来危害外,企业内部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和外界勾结,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忽视。企业内部人员由于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认为失误,比如造成信息的格式化、重要数据的丢失、垃圾邮件泛滥等情况。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修改指定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这种程序在指定时间运行造成大规模的计算机信息泄露。
五、企业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1、做好安全规划,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和基础,但是网络技术只能暂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对企业的网络安全进行一次全面的规划,要以系统且可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企业网络安全的问题,从而建立起一套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2、注重安全区域的划分
现代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系统都是以物理隔离的方式来进行,不过仍需要对一些安全区域进行划分,其中防范区域、重点区域以及开放区域是网络安全区域划分的三个重点划分对象,这些安全区域必须对其实行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并设定严格的访问权限限制,将这些重要环节设置成较高的安全级别,同时将一些重要的数据、服务器以及数据库等放置在这些安全区域内,这样就能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
3、加强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
系统的安全防护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化的工程,这就需要企业为此建立一个专业的、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防火墙的日志管理以及其安全的检测,防火墙具有入侵检测功能,所以就需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和审计工作。
4、建立网络管理制度
要想保证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首先领导应当做出高度的重视,着手调节网络安全技术部门的压力,并将这种压力扩散到每一个部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网络安全小组,做到及时、实时地进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同时还应加强网络安全的基础性建设,对一些机房、配电房等的基础设施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需要配置相应的防火、防盗以及防水等设备,在建立设备的当天需要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统计记录。
5、制定好定期检查的制度
管理制度的推出必须要求职工进行严格的遵守,同时管理人员也应严肃地对待。企业方面也应该组织其专门的人员来对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从而提高网络安全度。
六、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唯有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方可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势必将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获得根本性变革,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篇10
根据《2012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与现状白皮书》专项调研显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阻扰信息化建设因素中,列举了信息化作用认识、业务集成难易程度、信息化专业人员和信息化机制等主要因素。
1.1 观念问题
众多中小企业家认为在现有的管理方式下,中小企业依然蓬勃发展。但熟不知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中小企业的“第一捅金”获取相应容易,但决不能将创业者的成功变为企业的经典和定律,不屑于管理的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些企业将信息化误认为仅是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工程。
1.2 人才问题
目前,在中小企业里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些领导精通企业管理流程,但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有些员工精通信息技术,但不懂企业管理流程。而专业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只精通IT技术,对企业信息化难以全面把握,造成业务需求和技术之间的沟通壁垒,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1.3 资金问题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有74%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发达国家通常在2%~3%之间。企业信息化系统每年的维护费用普遍占整个系统建设费用的10%-20%。而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信誉差、融资难等缺陷,以至于许多企业无法负担如此巨大的信息化维护费用,更有甚者因后续资金不足间接导致初期投入的浪费。
1.4 管理问题
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不清晰,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无法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对信息条块分割,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1.5 信息化模式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问题
不同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截然不同。许多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带有很大盲目性,未能准确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究其原因,关键是定位不准,未能将适度信息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1.6 环境问题
虽然国家近几年在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信息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总体还是很薄弱。同时,国家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支付信用、货物配送、网络安全等方面有待完善。部分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系统遭到攻击与病毒侵袭,导致数据丢失和破坏甚至系统瘫痪,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 SaaS模式概述
SaaS是Software as a sew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是21世纪兴起的一种创新型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供应商提供信息化所需网络设施软件及硬件运作平台,并全权负责前后期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只需支付软件租赁费,即可通过Internet享受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
2.1 SaaS服务模式的优势
(1)投资成本低。SaaS不仅减少了或取消了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而且厂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器上,免除了最终用户的服务器硬件、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支出。
(2)按需订购。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按需订购软件应用服务,SaaS供应商通常是按照客户所租用的软件模块来进行收费的,而且 SaaS的供应商会负责系统的部署、升级和维护。
(3)灵活性强。SaaS模式可以在任何接入Internet的地点和时间使用,并在后续升级、产品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还使用如Web新技术。付费方式也灵活,既可按服务模式,也可按使用时间。使用时可支持多用户同时使用,另外在数据交换接口友好,方便用户导入导出,便于客户衔接SaaS数据于内部系统。
(4)先试后买。SaaS模式使服务提供商与客户间的沟通更加透明化。除了公开公正价格和功能外,还提供了“先试后买”的消费体验。用户通过试用体验功能、感受服务,是否符合自身实际需求,以决定选择哪家服务商,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实施风险。
2.2 SaaS服务模式的缺陷
(1)适用范围受限。由于SaaS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且数据存储在互联网上,一切都掌握在SaaS服务提供商一方,因此安全性成为企业采用SaaS信息服务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虽然SaaS服务提供商也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加密机制措施,但其实际防范效果还需经过企业的实际检验。
(2)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与传统摸下的企业信息系统相比,SaaS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运行效率和数据传输速度相对较低。
(3)风险问题潜在。由于SaaS的安全性和服务效率等问题,造成了企业实施SaaS信息服务模式下的风险。企业必须要考虑SaaS信息服务系统发生故障或崩溃时,如何采取安全策略及时恢复的问题。
(4)成熟度整体偏低。由于SaaS本身的优势,出现众多的SaaS服务提供商,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现存的SaaS服务成熟度可以用成熟度模型(CMMS)来衡量,一般分为定制级(CMMS1)、可配置级(CMMS2)、高效多用户支持级(CMMS3)和高效多用户支持可扩展级(CMMS4)四个级别。大部分SaaS服务还处于较低级水平(1级或2级),只有部分实力较强的处于较高级水平(3级或4级)。
3 SaaS模式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对策
3.1 发挥SaaS优势,扩大适用范围
采用SaaS信息化服务模式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资金少、业务量少的特点,但并不是中小企业将所有业务统一化为SaaS模式。尤其是安全性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如生产管理)。而对于财务管理系统,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相关业务要求,需要采用企业内部系统和SaaS应用系统“双系统”模式,才能很好解决SaaS在中小企业适用范围的问题。
3.2 加强完善安全机制,确保SaaS安全性
由于采用了DES、RSA等数据加密技术和数字认证技术(CA)、安全套接层(SSL)、安全电子交易(SET)等协议,并且SaaS服务商还提供了优良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方案,所以SaaS模式下的系统安全运行和数据安全传输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微软公司(Mircrosoft)的SaaS的模型中,采用了先进的Windows通信基础构件技术,集成数据加密、认证、安全技术协议等技术为一体,为SaaS安全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当然,安全的实现还需从制度上加强完善,这需要SaaS服务商、客户企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
3.3 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系统服务效率
以“云计算”技术为例,云计算融合了分布式计算、网络计算技术和虚拟化、Web2.0等热点技术,具有超大规模、高可靠性、通用性及高扩展性等显著特点,恰巧符合了SaaS服务模式要求,为SaaS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Michael Cusumano研讨了云计算与SaaS的关系,认为云计算能为SaaS服务提供一种全新的高效服务平台。A.Caceres提出了云技术的SaaS应用方案如(图1)所示。
3.4 ,制定风险管理对策
信息安全风险始终是SaaS信息化应用不可避免的,企业必须要正确面对。作为客户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又要培训人员具备较强的风险和保密意识,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机制,以将风险降低最小。
3.5 加强规范化SaaS产品的开发,提高成熟度
提高SaaS规定S成熟度要通过相关部门制定SaaS服务商准入制度,以及SaaS开发规范和标准,并确定其服务范围及领域,以此改进当前SaaS服务业成熟度较低的缺陷问题。
4 结语
在当今互联网的信息激增的社会,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应用模式必将是大势所趋,SaaS信息化应用模式正是顺应时展要求,当然,SaaS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发展会存在种种问题,但是相比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势特征,必将推动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法律法规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成熟,SaaS模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必将被更多的中小企业接受,必将成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新一代有效信息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立林,李红.基于SaaS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2).
[2]姜天一.SaaS模式在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3]杜卫星.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困境与SaaS模式应用研究[J].经济视角,2008(12).
[4]孔烨.中小企业基于SaaS模式发展信息化的步骤与策略研究[J].管理信息化,2011(12).
篇11
1、ASP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1.1 ASP模式的内涵。ASP也即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翻译成中文指应用服务提供商。它主要是指通过网络的形式以在线支付或者租赁来为各个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服务的同时按用户的使用收取不同的定金或租金。实际上是指:在企业与ASP方签署外包协议或者合同的基础上,企业将自己公司内部的一些业务委托给服务商,服务商将负责这些业务的全部运作,而企业只需要向其支付相应的费用即可。
1.2 ASP模式的特点。ASP模式的信息化的完成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它必须是在网络的基础下才得以实现的。此外,ASP供应商不同于传统的硬件设备外包商,不是一个单纯的软件产品的供应商,也不是简单的网络运营商,而是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以应用为中心,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可访问的商业应用。
ASP模式的应用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方式来比,还减少了很多费用的开支。如:聘请IT行业人员的费用,有关信息化专家的费用等。而且运用ASP模式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的要求不高,因为用户大多只是通过网页浏览的形式来获取想要的信息,操作相当简单。此外,有关应用的维护、升级等也无需用户来操作,这些都是供应商来给以实现的。因此,对于使用的用户来说,ASP模式的信息化只是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工具,而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其上,从而使得企业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去。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受着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资源的限制,其在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困难:
2.1硬件配置和人才的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规模上相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规模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各方面成本的支出,同时企业内部的可支配资金又相对较少。因此,在设施的配置方面就可能不够完善,而信息化的管理又要求企业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采购相应的硬件和软件[1],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的紧张就更不言而喻了。此外,在硬件配置的基础上,信息化的实现还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既精通财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以维护企业的计算机系统。而这种人力成本的雇佣又相对较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又是一个限制。
2.2观念上对信息化的应用还不够重视。虽然信息化的应用对于企业来说早已不陌生,但是真正实现高度信息化的企业还是相对较少。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的程度更为落后一些,有些企业甚至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有信息化的必要,还有的企业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只是依赖于计算机的程度的大小。其实不然,信息化的过程确实是要依赖于计算机,但是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达到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从而更为有效利用的目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过程,它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率的经营。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中小企业可以采用信息化ASP模式来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并且可以达到节约开支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管理服务,进而完善企业的信息化。但是,就目前的研究发现,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其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远未普及[2]。真正实现CAD、OA、MIS系统的中小企业在全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已经使用ERP系统的中小企业也仅仅占据2.9%,还有将近一半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计算机的配备。此外,即便是在一些信息化建设相对还不错的中小企业内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因此,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ASP模式的信息化的应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推进ASP模式信息化的建议:
3、积极建设ASP模式信息化的建议
3.1企业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总所周知信息化系统集成着企业内部的大量一手资料,而且这些数据很大一部分都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3]。这就致使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对ASP模式信息化的不信任。将自己的商业机密信息放在别人的服务器中,虽然极大地方便了自己随时对信息的查看和利用,但是仍然还有很大的危险性。这就像人们将自己的金钱放到银行一样,在银行未被人们完全信任之前是不会有人愿意将钱交给它的。然而ASP模式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被信任的过程,而事实证明这种风险相对于它给予企业的报酬来说还是属于低风险高报酬的范围。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自身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勇于更新观念,敢于接受新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快速地实现高度的信息化,从而使得企业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更为重要的工作中去。
3.2加大ASP厂商对数据的安全性保护。由上可知,对于信任ASP厂商的企业来说虽然享受着一定的便利性,但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要确保ASP模式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厂商需要做的也即是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如果ASP厂商对数据的安全性的保护不到位的话,就会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同时也将慢慢失去已有的和潜在的用户。我国的ASP厂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如:选择安装先进的防火墙软件或者对内部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等。此外,要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ASP厂商的监督,从而以确保中小型企业的权利。
3.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在政策和经费上对于ASP模式的信息化进行支持和帮扶[4]。要加大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对于ASP模式的信息化管理的信任度,可以通过宣传和培训的方式让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去主动地、积极地了解信息化的好处和ASP模式的优越性。同时,政府还可以在资金上协助ASP模式厂商,可以向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让其在设备的更新和利用上确保一定的优先性,帮助其加大对ASP模式的进一步开发和探索,从而更近一步地完善ASP模式的应用。
4.结语
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纪,企业的信息化的发展在整个历程中也显得越来越必不可少。而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基于ASP模式的信息化发展以它独特的节约成本、简单、高效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所亲睐。同时,中小型企业也要在努力完善自身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学会更为巧妙地运用ASP模式的信息化,从而通过更为高效的信息化带领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袁红萍.初探中小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ASP模式[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3:167-168.
篇12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内涵与源起
尽管信息技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在一些大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得以充分运用,但对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准界定,目前理论界尚处于讨论之中。总体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为“技术观”。这种观点侧重于关注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技术价值,重视信息化在“缩短管理周期”、“简化管理流程”、“使工作流程化”、“降低人为干扰因素”、“加速事务性工作外包”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层面的技术优势。如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化,是将先进的技术力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项目,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②其主要特征是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据库等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简和高效。与此不同,还存在着一种“战略观”。这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人力资源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技术+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运用,而是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是企业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连。如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信息化是指将人力资源战略、流程与人员相结合,以改善人力资源服务,并且使人才与知识管理最优化的任何形式的信息技术手段。”③这种观点突出了电子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企业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再造的重要价值,因而“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是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所形成的开放式的互动管理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官僚组织框架,消除了层级制的等级观,更多地体现为员工分享与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④以上两种观点虽侧重于不同层面,但都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价值。基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由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变革,它是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与有机互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事务的简化,引导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管理理念的重塑,从而更有效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管理模式。与人类社会以往任何一次管理模式的变革一样,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有着特定的社会条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化成为一个时代性潮流,网络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与各种传统行业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领域,形成大量“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在传统企业形态当中,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基本长期固定,员工工作时间和企业组织边界也都是明确的,企业通过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对员工实行管理。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依靠单个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开发甚至整个产品的生产制造对于高新产业领域内的企业而言无疑成本巨大且更加困难。因此分工与合作成为现代商业的一种常态,而互联网技术则为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企业进行分工与合作提供了便捷。从而出现了企业间相互“利用网络,把不同地区现有实物存在的资源迅速整合成一种没有围墙、无限介入、超越空间约束的临时网络组织,实现技术、资金和人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市场需求推出高质量、低成本产品的虚拟运作。”⑤在这种商业形式下,企业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时间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相互配合与异地工作,企业的组织边界开始虚化淡化,虚拟组织从而出现。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不同于传统企业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得企业技术人才的工作形式变得更加弹性化,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在家庭办公已是一种新潮。随着这种无边界组织和弹性化工作形式的出现,传统的依靠严密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缺乏灵活性与高效率,容易束缚员工的创造力与企业活力。因而作为适应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模式变化的一种管理变革,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模式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时代呼唤,它在我国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仅在具体流程和行政事务方面,而且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促进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的全新变革。在事务流程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一是人员招聘。为企业招聘到合格的优秀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尤其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吸引并选拔到优秀的人才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的吸纳功能因此显得愈发重要。⑥与传统人员招聘方式不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化招聘,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企业通过专业人力资源网站和自身信息门户等互联网平台展示企业形象、招聘信息、进行能力测评、初步甄选以及网络远程面试,不仅扩大了企业招聘的范围,有效增强了招聘实效性,帮助企业招聘到更优秀的人才,而且降低了企业招聘的人工成本,提升了企业招聘的效率。正因如此互联网渠道将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高级优秀人才的重要形式。二是人员培训。人员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补充员工知识、更新员工技能、改善工作态度、培育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力量、形成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当中求生存谋发展,就要构建学习型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在传统的以面授教学为特征的学习模式下,企业培训遇到以下典型矛盾: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经费投入与培训费用的矛盾,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的矛盾。”⑦这些矛盾不利于发挥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企业由于高成本负担往往难以提供高质量系统性的培训资源,培训目标大多仅停留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技能,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培训要求。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企业网络学习课堂等网上培训系统,对员工的价值理念、企业认同、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和网上评估,同时增加在线答疑和学员研讨等功能,则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激发员工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培训效果。三是企业考核。信息化是促进企业信息公开透明,企业权力运行规范有序,企业监督民主参与,实现企业考核测评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化不仅有利于规范管理流程,避免权力运用的主观性,同时可通过大数据手段对经营绩效进行量化评价,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与精准,此外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还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企业事务,行使主体权利提供了网络空间。四是员工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对于企业盈利和长久发展,对于营造和睦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对于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增进企业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对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与归属都有着现实价值。信息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打破了企业传统科层体制的交流弊端,“互联网时代使人与人的沟通距离与成本趋于零、信息的对称与信息的透明,使员工更能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诉求”。⑧除此之外,信息化技术还在企业人事档案存储、岗位分析、人员考勤、薪酬计算、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而信息化的这些便利使得企业管理体系能够摆脱传统官僚组织层级过多、效率低下的顽疴痼疾,促进企业管理体系更趋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提升了员工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认可度。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企业具体事务流程方面的变化,而且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转变。信息化手段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纷繁复杂而又琐碎零细的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使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布局来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从而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精神的引导者、力量的凝聚者、员工的激励者、变革的推动者和创造力的激发者,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部门。
篇13
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它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从应用角度来看,云计算是“网格计算”的一种商业演化结果,是IT的全新商业计算模型,是“云端”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化管理的商业化服务实现模式。用户和“云端”提供的服务签订合同,便能用云端的软硬件资源以最小的投资完成计算任务,从而实现用户的商业价值。这里的用户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企业,但更多情况下指的是企业。
云计算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大规模,云计算拥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台服务器构成“云端”,超大规模的CPU阵列构成计算中心;二是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服务,资源来自云,不是有形实体;三是可靠性,云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四是通用性,在云的支撑下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五是扩展性,按需服务,云是一个资源池,用户按自身的需求购买服务;六是廉价,云采用廉价的节点来构建,公用性和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具有前所未有的性价比。
然而对云计算的理解不能浅层次地落在设备、技术的更新上。对待云计算,更能够体现出它价值的东西不是其本身,而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全新商业应用模式—云服务。云对商业模式、业务等方面带来的变革确定了云的经济学的属性,在这个层面上云的服务比传统服务更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注定了云计算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所以,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其中,“创新”是云计算的特色;“服务”是云计算的灵魂。云计算的应用会给世界上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革。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运营和发展将会首当其冲,受其影响并走上信息化管理变革的道路。
云计算变革信息化管理
(一)企业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主要策略
自建系统。首先,企业组成信息化建设团队,分析业务流程;然后,制定出规划进行实施,具体的工作包括:进行IT硬件和软件采购,部署、安装、调试及应用培训;最后进入运营管理。这一策略的不足表现在企业先期投入大,效率低,周期长。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导致企业的成本负担迅速增加;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率不断地降低,系统内应用需求不能被资源合理地分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系统管理流程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矛盾不兼容,造成重复性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盲目而混乱地增添新设备、新系统,会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出错率。
系统外包。系统外包即企业把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采购、管理及运作完全交给第三方的专业IT机构,从而企业自身脱离出纷繁的管理工作。系统外包降低了企业投资,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但是,企业系统的扩展要受制于IT机构,企业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系统,第三方的IT系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满足企业的需求。
选择一种折中的方法,信息系统既可以完全贴合企业的需求,同时又不需要企业自己投入得太多。那就是企业对云计算的创新应用。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可以接受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和软件服务(SaaS)。企业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互联网获取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按照服务需求智能的分配存储和计算资源。企业以云模式应用的数据中心更类似互联网。资源与服务全部放在云端,高度的集中,从而形成任意拆分与组合的应用模块。使企业能够将资源灵活的切换到需要的任何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数据并接受服务,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赢。
(二)云计算给企业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具体影响
首先,云计算的通用性和可靠性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平。其次,企业定制云服务,不再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大型机房及服务器中心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IT运行维护成本。第三,企业共享云计算基础设施,不必为逐渐增加的需求去增添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第四,扩大企业软硬件应用的外延并改变软硬件产品的应用模式。谷歌甚至强调,未来几乎所有的软件都可以搬上互联网,以服务取代软件。最后,对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而言,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外界信息,以任何一种语言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交流,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
云计算在改变企业原有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同时,传统的IT产品开发方向及技术发展方向也会围绕云计算进行,包括数据中心改造、软硬件提供等,替代传统的软硬件开发及销售,服务成为其核心。由此,企业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必定终结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围绕云计算构建全新的信息管理架构。
以云计算为核心构建新管理体系架构
(一)SOA
SOA即面向服务架构,是构造分布式系统的应用程序的方法。它将应用程序功能作为服务发送给最终用户或其他服务,采用开放标准、与软件资源进行交互并采用标准的表示方式。面向服务架构是面向对象架构模型的演进与替代。
SOA的核心思想强调企业各业务系统不再是各自独立的架构形式,能够轻松地互相联系组合共享信息,复用以往的信息化软件。最终目的是通过分布式、大规模、异构环境下的整合能力,提高业务的敏捷性。SOA能解决在异构环境下,企业各IT系统的应用集成,即基于SOA的协同软件能够将企业的IT和业务如ERP、CRM、HR等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这与云计算的思想不谋而合。
SOA可以参考云计算的几点思想:
一是服务架构的设计。云计算的各种商业服务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而具有特色和吸引力,如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和简单存储服务;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提供的弹性计算、云引擎和数据存储与计算服务等。这些云服务确实能够满足你的需要。相比之下,许多SOA项目过于粗糙或繁琐,企业的SOA设计可以借鉴云服务的思想。
二是服务的弹性化。云计算服务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在需要的任何时候进行伸缩。例如云服务中的弹性计算,在云端集群上,计算单元利用虚拟化技术,使集群整体协同工作,对于某个应用而言,实际占用的计算资源在集群内弹性伸缩,数据实时进行多个物理备份。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需求随时调整计算资源,从而提高服务的扩展。在SOA中扩展固定的服务通常会很困难,服务的弹性化值得SOA借鉴。
(二)云的三层服务
完整的云计算服务架构由三层云服务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云软件(SaaS)、云平台(PaaS)、云设备(IaaS)。
云软件层即软件服务。通过网络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云平台层即平台服务,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云设备层即基础设施服务,将IT基础设备如系统、数据库等集成起来,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企业建立云架构就是把不同层次的IT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服务的模式,交付给企业员工、客户及供应商使用,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模式。
第一,IT的基础设施利用虚化技术、海量存储计算、负载平衡等形成共享的动态资源池,实现IT资源向上级管理机构集中;第二,统一数据的标准和模型,模块化数据处理流程;第三,基于SOA,实现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应用集成;第四,基于BI、分析、展示能力、一体化的门户,把数据、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展示给员工、客户及供应商。第五,基于服务需求,逐步建立起集团企业云,形成一个动态灵活的模式、虚拟化的集群、开放的软件结构,实现简化的管理、统一的控制调优、降低风险。
目前商业领域的云服务提供商并不都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规模较小的用户和市场,所以,企业在接受当前云服务时不一定必须完全选择这三个层次,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侧重。
(三)私有云与公有云
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企业在构建云架构时有私有云和公有云之分。私有云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企业防火墙内的云架构,主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服务于企业内的各部门和业务。公有云就是建立在企业防火墙外的云架构,它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即专业的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搭建的IT服务架构。在公有云中每个企业都是云的组成部分。
选择建立私有云还是公有云,这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规模和应用类型等多种因素相关。
一是基础设施的选择。当企业构建私有云平台时,IT基础设施是自己的,位于企业内部。而公有云平台的基础设施是位于第三方的数据中心。
二是基础设施集成性。早期企业的IT建设和技术演变,往往采用了异构平台,其兼容性会很差。而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平台是通过低价而标准的硬件平台来构建的。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兼具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在服务的提供方面,公有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和环境往往是同构的。
三是建设及费用。企业构建私有云需要进行一次性的大量投资来采购软、硬件设备,甚至包括数据中心的基础建设等,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固定成本。企业采用公有云服务,按服务资源使用量来进行付费,不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就可以使用。
四是管理权限。企业构建私有云由企业自己拥有,有自己的团队完全控制,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改造。公有云服务的好处是不需要自己来管理基础平台服务,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定制化的能力。
大企业对安全的敏感度要高。同时,已经在IT建设上有了大量的投资,因此,从保护投资的角度出发,还将继续维护现有的计算环境,只是要根据云计算的一些理念和技术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私有云是大企业更喜欢的选择。
中小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很高,不可能具备必要的条件来构建完整的云计算平台,所以更多地考虑公有云服务。公有云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同一竞争水平线上。
私有云和公有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云平台建立的前期,私有云是公有云的基础;随着应用的发展,私有云和公有云的资源会被混合交错利用;随后,公有云服务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最后,公有云会在企业IT服务中占据重要角色。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将采用混合型的云计算服务。
目前,企业原有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已经为私有云的发展形成了较多的积累,是多数企业未来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公有云的建立,世界上著名的IT与互联网公司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就目前整个社会而言,并不成熟,从接受、熟悉到实施应用是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理念可以指导,也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成的社会性工作。
云时代的到来必将是一个化云为雨的过程,云计算从概念到企业应用也必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祉雄.云计算让企业未来充满想象[J].今日用友,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