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能源危机”席卷世界的今天,能源消费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我国国情,节约能源已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据统计,1990年我国建筑耗能1.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至2000年将增至l.79亿t标准煤,所占比例将上升至13.l。高层建筑节能(包括结构构造、材料选型、设备系统、自动控制等)一直是我国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从规划设计到使用管理的许多方面,高层节能建筑投人少、产出多,因此,重视和研究高层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问题已成为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高层建筑体形庞大,如容积率过高,相邻建筑互相遮挡、不通透,形成大面积阴影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市中心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除此之外,近些年在某些城市建高层建筑已成风气,设计者往往贪大求高,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立面形式和使用功能上,而往往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筑设计节能意识淡薄,造成高能耗、低效益,影响常年使用,浪费巨大。
所谓高层建筑节能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节能,且由城市的综合环境、气候条件、总体布局;建筑物的形体变化、朝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性能;门窗质量等许多综合性因素构成,因此,高层建筑的节能首先应为设计者重视。
l 优化建筑位置朝向设计及体形设计
高层建筑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容积率过高很难满足日照要求,阳光有着巨大辐射能量,在寒冷地区人们十分珍惜阳光带来的温暖。据有关资料分析,地球每年接收的能量有60亿亿千瓦,这么大能量弃之可惜.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球本身就是巨大的太阳能接收器,阳光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影响,对建筑的节能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寒冷地区城市规划应注重应用日照原理,合理的确定建筑位置与朝向,使每幢建筑能接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因此,建筑的方位与节能有着直接关系。如,在北纬40度-45度地区,冬天建筑的朝向所得到的辐射能量几乎比夏天多两倍,而在夏天东、西向所得到的能量比南向多2.5倍,不同朝向,不同季节,建筑物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热能量不同,热损失也不同,尤其是在冬至前后,由于太阳高度角低,房间所接收的太阳光线的面积比夏天多得多。在确定建筑的方位时首先应考虑环境情况,按其太阳高度角做出日影响图,以确定冬季每天的日照时间,建筑南向开窗面积尽可能大些,在满足采光条件下,北向、东向窗尽可能小些,从而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线,减少热损失,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
合理的建筑体形能够减少高层建筑物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型系数(建筑物外围护面积与其所包围体积之比)越大,单位面积散热量也越大,对节能不利。因此,正确处理建筑形式多样化和节能的关系,是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另外,高层建筑物的外形越简单,其外壳的表面积越小,热交换量亦越少。因此,高层建筑物的造型宜简洁、完整,尽量避免复杂的轮廓线。硕士论文,节能设计。。
2 优化围护结构墙体设计
2.1 外墙是围护结构的主体部分,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不同于砖石结构房屋,前者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或剪力墙结构承重,因此,围护结构属于填充材料,为了减轻荷载,达到保温、隔热要求,采用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目前在寒冷地区常用的墙体做法有:页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粘土空心砖与实心砖复合墙体;粘土实心砖或空心砖岩棉夹心复合墙体等。但存在问题较多,节能的效果仍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围护结构的材料布置分外侧和内侧,在寒冷地区的同一气候条件下,由于材料层次布置不同所取得的保温效果也不尽相同,为防止墙体内产生冷凝水,保温层设在外侧更为妥些。
2.2 高层建筑的围护墙体不宜采用外侧保温的聚苯乙烯泡沫板(舒乐板、PG板),岩棉板等轻质保温材料。一幢建筑的寿命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材料的应用与建筑整体的寿命应同步。对于轻质的外保温复合墙体,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抗震能力差,易松散,与结构构件结合不好,整体性能差。
(2)不能承受外部装修贴、挂荷载,如:贴石材,安装装饰构件等。
(3)不能承受有振动的凿、刨的装修,如:剁斧石面层、予留洞。槽易出现冷桥。
(4)墙表面易出现裂纹。除此之外,复合墙体由于框架梁拉、剪力墙的嵌人,墙体内容易造成冷桥,是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据测定,高层建筑所出现的冷桥约占整个热损失的5%-13%,因此应引起设计者重视,采取有效构造措施尽可能避免产生冷桥。
2.3 国外普遍推广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用于高层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欧、美各国取得不少先进经验。某些欧美国家50%左右的建筑已应用多种形式的混凝土空心砌块。由于混凝土空心砌块保温效果好,又具有一定强度,避免了轻质复合材料墙体的一些弊端。
2.4受阳光照射的高层建筑物屋顶,表面温度比其他围护结构高得多,对室内温度影响很大,顶层住房冬冷夏热现象十分明显。对此,除必须考虑屋面隔热保温措施以外,还可从建筑设计角度考虑在顶屋设置通风隔热层或将顶层做为设备间等,形成2次隔热,减少屋面温度的影响;在炎热地区的屋面可通过蓄水(如屋顶游泳池)和屋面定时喷水系统使屋面显著降温。
3 影响建筑节能的其他因素
3.l 高层建筑外围护墙体耗能量较大,占整个建筑耗能的25%左右。建筑的形体变化是建筑外露面积的主要因素之一,体形系数越大耗能越多,我们知道,相同的面积,圆的周长最短,这样使建筑外露面积较小。因此,基于能量损耗的考虑,高层建筑的形体变化不宜过多、复杂。
3.2 高层建筑的“风环境”是影响建筑耗能因素之一。
在冬季,风力对建筑的热损失很大,增大冷空气的渗透量,使室内热损失加大。硕士论文,节能设计。。硕士论文,节能设计。。由于建筑某些部位处理不当,墙体内部易产生冷凝水。硕士论文,节能设计。。硕士论文,节能设计。。因此,建筑保温材料的选用,建筑构造的合理性应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硕士论文,节能设计。。
篇2
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就是参数化设计。将建筑设计的全要素都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对函数的改变,或者说对算法的改变,人们能够对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获得,简单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设计方案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
二、参数化设计的初始化设置
1、基本绘图参数
不管是对机械加工图、建筑施工图进行绘制,还是对服装剪裁图进行绘制,比例、线形、图纸幅面、文字样式等内容都会存在于图中,我们一般就会统称这些内容是绘图环境。古人在建筑设计中,图画图样就已经开始进行运用了,这种方式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进行采取的;而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图样和木制模型,这种方式是在隋唐的时候开始使用的。在《营造法式》中,“殿阁地盘分槽图”就是平面图的名称(如图1)。图中有很清晰的柱网,对于柱子立的位置要有明确的位置,也就是建筑平面的布置,“地盘”就是这里指建筑所占有的面积。
图1
2、台基放线定位
对古建筑台基的放线方法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古建筑平面的朝向和总体布置进行确定,也就只能是在把计算机参数化方法进行引入的时候,才可以将基础的坐标参照系建立起来。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五边形、圆形以及复合形都是包含在古建筑的平面形式中,下面就介绍其中几种放线方法:
2.1长方形台基
古建筑中最常用的平面形式就是长方形台基,也是较为重要方法。它的放线步骤如下:
2.1.1把台基所有尺寸包括灰土压槽的总尺寸作为依据,对建筑平面的大致位置进行确定,并且将放线用的“海将子”或者下“龙门桩”、钉上“龙门板”,在适当的位置进行砌筑。其中,应该保持龙门板的上皮水平,并且保持一个高度与台基的平水;
2.1.2把建筑群的“中”作为依据,对这个建筑的“中”进行确定,然后,再对通面阔和通进深的“中”以及各间的面阔、进深“中”进行确定,并且在龙门板上用小钉钉上这些“中”,用笔标识清楚;
2.1.3根据面阔、进深“中”,将里包金、外包金、出山、下出以及灰土压槽的位置找出来,并且把它钉在龙门板上;
2.1.4把所需要的点用坠子引至灰土表面,随着基础的砌筑,把需要的点逐渐引至基础墙体上,并且随之将标记画出。把这些标记马磉、包砌台明和安装柱顶石作为依据。
2.2六边形台基
2.2.1对中心点进行确定;
2.2.2将十字线弹出;
2.2.3以十字线为中心将两个矩形弹出,矩形的短边和面阔相同;
2.2.4将两个矩形连接成八边形。
三、古建筑台基部分的参数化设计
1、台基的建造方法
从建筑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基础就是在屋身以下的建筑部分,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就是基础,它对于建筑物的压力进行承担并且传递,是对周围稳固的重要部分的保证,它又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地基。建筑物基础以下的土层就是地基,它对于全部建筑物的重量进行承担,可以分为人工地基和自然地基;
1.2基础。木柱以下的部分就是古建筑的基础,它的构成由柱础、磉墩以及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
1.3台基。建筑物的基座就是台基,也就是建造在地面以上的方座部分。室内地平就是台基的上平,“台帮”就是四周边,在台内包砌柱础、磉墩、拦土墙,将台基构成。
2、轴线网的参数化
在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在严格的模数制度上,建立一切建筑尺寸,要对古建筑的平面设计进行完成,首先必须对古建筑平面轴线的组成关系进行掌握,但是这些平面尺寸又都在其台基的设计之中进行反映,所以,对台基的参数化设计进行完成是整个建筑参数化设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
四、古建筑屋身部分的参数化设计
古建筑的垂直受力构件就是柱子,用于支撑梁架。在所有落地的柱子上,屋顶梁架上的重要全部分散传递,再由柱子向柱顶石上进行传递,最后传递到基础上,还有一类不落地的短柱,安装在梁与梁之间,也是传递力的构件。这些柱子的名称是以柱子的位置确定的。
1、柱子的名称和尺度
1.1檐柱。它的位置一般在房屋前、后檐最外一排,前檐柱和后檐柱是其分为的两个形式。檐柱所处于的位置就是确定每个檐柱名称的依据;
1.2角柱。方形在大多数的古建筑平面中都会运用到,至于“角柱”,就是处于四角位置的柱子;
1.3金柱。它的位置在檐柱以内,平行于檐柱,梁架是其上面所要承受的,但是建筑中线上的一列柱子也不处于,这就是“金柱”。“前檐金柱”就是在前檐的柱子,“后檐金柱”就是在后檐的柱子,若是建筑的进深比较大,则有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2、柱式的参数化生成
在中国古建筑中,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就是其柱子的三大组成部分会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柱式定义及其相似,因此,我们就对古代欧洲对柱子构件整体的称呼进行借用,尽管,会比较明确古今柱式的名称位置和尺寸的规定,但是,针对于计算机来讲,想要进行处理困难那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简化对它进行处理,以便可以把计算机处理的难度和错误发生的几率降低到最小。我们通过认真的分析,认为从构成成分上看古建筑柱子是尤为简便的,柱础、柱身和斗拱是组成每一根柱子的三个部分,但是构建它的直径位置和长短尺寸,都要把古时的构造规律作为依据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越.中国古建筑参数化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2,(05).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的不断更新,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消耗地球上原本就不再充足的能源,而忘记了大自然能提供给我们的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的提高建筑舒适度的措施。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和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又一次警示,我们终于注意到,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的严重程度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建筑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升趋势。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造过程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其总的能源消耗的20%左右,大部分能源消耗发生在建筑物运行过程中,如采暖空调能耗、照明能耗、通风能耗等,因此降低建筑物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对建筑专业而言具有真正研究意义。而在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空调能耗主要用于补偿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和处理新风,因此良好的建筑通风设计可降低空调耗能。
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指利用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 是最自然的建筑节能手法,也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对策。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能够有效地实现室内环境的降温,还能够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将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并及时地将污染物排出,极大地改善室内环境品质。这是一项非常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
我们的祖先在几百年或者至少是几十年前就应用了很多对抗不利气候条件的策略和解决办法,他们在利用技术和自然基础知识方面融入了更多的智慧,自然通风就是他们的优秀成果,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传统民居形式就是他们智慧的体现,我们应该去借鉴、学习,并在当前以节能、舒适为主要目标去发扬、去优化减少对其他耗能系统的依赖。
2.我国自然通风的优势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风向都会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我国地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端,濒临太平洋,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导致冬夏间海洋与陆地上气压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冬季则相反,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于是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多东南风或西南风。我国这种具有规律性的季风特点对于建筑中采用自然通风是非常有利的。
3.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方法
自然通风的实现,主要是“风压”和“热压”的作用。利用风压就是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进行气流组织,形成自然空气流动。热压通风又被称为“烟囱效应”,其应用主要依靠建筑设计及通风控制技术。热压产生的流量大小主要受室内外温度差及进出风开口之间的有效高差影响。室内外温差与开口之间高差越大,则热压产生的换气量越大。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现自然通风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1)控制建筑物的体型和布局
建筑物的体型和布局对自然通风的作用影响很大。单体建筑设计应尽量使建筑的法线方向与建筑所在地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但是对于建筑群体,前后面建筑之间的影响比较大,应该分析和优化设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和楼间距。
2)围护结构的开口的优化设计
围护结构的开口的优化设计主要是指窗户的开口大小、位置、形式优化设计。当外界风速较高时,可以通过调节开口开度,减小通风量;但反过来,外界风速较小时,则有可能无法满足建筑的通风量要求。所以,应该尽量减小建筑内部气流路径的阻力。直接的手段是减短气流路径,如建筑穿堂风设计。
3)屋顶的优化设计
屋顶不单可以作为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组成部分,本身也可以通过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通风系统――通风屋顶。通风屋顶内部一般有一个空气间层,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使气流在其中流动,以改善屋顶内表面的温度,进而影响到室内温度。
4)地板的自然通风与节能
由于低温空气向下沉,地板通风,可以使新鲜的低温空气从地板的送风口进入室内,夏季打开送风口,低温新风围绕人体,既提供新鲜的室外空气,还增加体内散热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适。
5)中庭、排风烟囱和通风墙体
在建筑中设置的中庭、排风烟囱和通风墙体都是利用“烟囱效应”组织气流按照一定的路径流动,气流流动主要由建筑内部温度梯度的大小决定。利用太阳能可强化自然通风,实现方式主要为:设置太阳能集热器、屋面太阳能烟囱等,利用太阳的热量来加热集热构件形成热压,引起空气流动。
6)双层护结构
双层护结构是当今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尤其是双层玻璃幕墙,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之间留有一个空腔,又称“会呼吸的皮肤”。在冬季可关闭进出风口利用“温室效应”提高维护结构表面温度。在夏季可利用“烟囱效应”带走通道中的热空气实现自然通风达到降低房间内温度的作用。
7)地下风道
地下风道可以将空气在进入室内之前进行预处理;在冬季,作为地道预热系统,将室外的低温空气引入地道,对空气进行预热再向室内提供经过加热的新鲜自然风,可有效改善冬季为减少热消耗较少开窗而造成的室内的空气品质不佳的现象。在夏季,可作为冷却系统,收集夏季夜晚相对较低的空气并利用地道内的低温环境进一步冷却再向室内提供凉爽新风。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园建筑所进行的节能技术实践中就采用了地下风道降温预热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建筑中自然通风设计的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度很大,当南方己进入炎炎夏日,东北地区的人们可能才刚刚褪去冬装。而且即使是在同一纬度线上的杭州和拉萨也因为海拔高度的原因而使得夏季长短不一。因此,在建筑自然通风的设计中要注意分区,注意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在北方气候应该展现“封闭型通风设计”,即采用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围护结构,以及固定的通风口、控制通风量与通风路径的通气管通风塔等。而对于南方热湿气候地区则应展现“开放型通风设计”,即多空隙围护结构、导风遮阳板镂空阳台等。
结语
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能源形式愈发严峻。特别是在环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建筑师,从所从事的每个层面去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应该避免对高科技的依赖,重新审视下我们的祖先在几百年或者至少是几十年前就发现的策略和解决办法,他们在利用技术和自然基础知识方面融入了更多的智慧,自然通风就是他们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去借鉴、学习,并在当前以节能、舒适为主要目标去发扬、去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军立 曾艺君.《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浅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
[2]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雷涛.生态建筑中的中庭空间设计探讨.建筑学报,2004(8)
[4]郭一军.《建筑结合环境设计的低碳生态性》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4
如今,环保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室内空气中可检测出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而在众多室内污染源中,建材是最大的污染源,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人们期盼着环保节能型绿色建材的大力开发和应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着手墙体材料的改革,逐步推动墙体材料的环保化。我国的政策导向也是禁用实心黏土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这也被各地设计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广泛接受。但是,这种产品替代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禁实”,而应注重替代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提升。鉴于此,建设部、国家经贸委等联合,《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逐步限时禁止使用传统的实心黏土砖。各地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抓紧做好实心黏土砖的替代材料及制品的衔接工作,积极推广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墙体材料[1]。
1 石膏作为新型墙体材料的可行性
随着生态建筑和绿色建材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以石膏为主体的绿色建材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建筑业界的关注,这是因为:第一,石膏是一种公认的绿色建材。石膏建材制品对人体无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有害气体释放;同时,石膏具有无放射性、没有重金属的危害。而且石膏可入药,也可做食品添加剂。第二,我国天然石膏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居世界首位。第三,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大量化学石膏(磷石膏、脱硫石膏、钦石膏等)的处理已成当务之急。发展石膏建材可以将化学石膏变废为宝,增加了其利用价值。石膏建材废品经处理可以回收循环利用。
因此,无论是从生态建筑、环境保护,还是从资源开发和化学石膏的综合利用来看,石膏建材在我们国家都是一种应该大力研究开发的绿色建筑材料。
2 玻璃纤维石膏空心墙板与速成建筑体系简介
2.1 新型速成墙板的概述
速成墙体是由专门的生产设备采用熟石膏、玻璃纤维及适量的防水添加剂加工而成的大规格空心墙体,成品的标准规格为12m×3m(宽×高),厚度为120mm,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尺寸,如图1所示。
空心墙体两侧的肋厚13mm,中间的肋厚20mm,孔洞与孔洞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50mm,孔洞的尺寸为230mm×94mm,图2为切割成高度为360mm的空心速成墙体,图3为空心速成墙体横截面的细部尺寸。硕士论文,新型墙体。
图3 墙板尺寸详图(mm)
2.2新型速成墙板的生产工艺
速成墙板生产线主要工艺流程采用电脑自动控制系统完成,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车间各部件的布置以及实际操作的需要,配置各系统控制站,各控制站完成对其所控制范围内的生产流程的操作与鉴定,并能完成数据、图形及状态的显示,实施必要的过程控制等功能,生产该种速成墙板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2] [3]:
搅拌石膏 —→浇注第一层石膏—→ 抹平第一层石膏—→ 往第一层石膏上铺绞碎的玻璃纤维—→ 将玻璃纤维滚压入石膏—→ 在有绞碎的玻璃纤维的石膏上每隔一个插一个板芯—→ 铺上第二层铰碎的玻璃纤维—→ 捣实第二层玻璃纤维—→ 插另一块板芯—→ 浇注第二层石膏—→ 铺最后一层玻璃纤维—→ 将最后一层玻璃纤维滚压入石膏—→ 用刮板将石膏表面抹平二到三遍—→ 墙体初凝前最后刮一次—→ 石膏板进一步硬化—→ 将板芯从石膏板中抽出—→ 伸出两个墙体支撑架支撑住墙板—→ 将工作台倾斜85度—→ 将石膏板从倾斜的工作台上搬运至存储架上或干燥间内—→ 彻底干燥后即可使用。
2.3 新型速成墙板的技术指标
2.3.1 面密度
面密度,即墙板每平方米的重量。硕士论文,新型墙体。空腔速成墙板的面密度为40 kg/m2,作为填充墙来说,这是非常理想的数据。从文献[6]及有关资料查得,目前工程中常用的GY板的面密度为110 kg/ m2,泰柏板为95kg/ m2,双面抹灰的加气混凝土砌体240厚为248kg/ m2,GRC板为48kg/m2。前三种材料价格与速成墙板相差无几,GRC板则比速成墙板高约10元kg/m2。由此可见,作为隔墙来使用,速成墙板具有质量轻、价格低等优点。
该种空心玻璃纤维石膏墙板灌孔后用作承重结构,施工速度快,安装方便,如果灌孔的同时在空心石膏墙板的空腔内布置竖向钢筋,那么该种新型石膏墙板就被称为配筋灌孔速成墙板。
填充混凝土后的速成墙板的面密度为250 kg/ m2,可以作为承重墙。而一般的240厚实心粘土砖砌体双面抹灰后的面密度为524 kg/ m2,240厚多孔粘土砖砌体双面抹灰后的面密度为420kg/ m2。因此,灌孔速成墙板无论对降低建筑物基础成本,还是减少地震作用,都是非常有利的[4]。随着实心粘土砖的禁止使用,灌孔速成墙板将成为承重墙的替代材料之一。
显而易见,无论作为填充墙,还是作为承重墙,速成墙板都有着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更符合轻质高强、质优价廉的选材标准和材料发展方向。
2.3.2承载能力[2]
120mm厚的速成墙板直立状态时每米宽度的竖向承载力称为线承载力。根据澳大利亚RBS公司提供的试验资料,空腔速成墙的线承载力为60KN/m,填充C30混凝土的墙板,其线承载力为750KN/m。硕士论文,新型墙体。按照6层住宅计算,底层最大荷载约为172kN/m。可见,灌孔纤维速成墙板原理上可以用于多层住宅而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目前国内以灌孔速成墙板为主要承重材料的建筑,天津已做到了六层。硕士论文,新型墙体。
山东建筑大学结构试验室已做了大量关于其竖向承载力的试验。试验表明,作为承重结构,其承载力完全满足要求。
2.3.3 耐火性能
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空腔速成墙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83分钟,燃烧性能A级,为非燃烧体。文献[5][6]中均规定,一级建筑物房间隔墙的耐火极限为0.75小时,非承重墙、疏散走道两侧隔墙的耐火极限为1小时。硕士论文,新型墙体。显然,空腔速成墙板作为隔墙是满足防火要求的。
对于孔内灌注混凝土的速成墙板,RBS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其隔火率为4小时。我国建筑防火规范规定,一级建筑物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为4小时,承重墙、楼电梯间墙为3小时;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规定,一级建筑物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为3小时,承重墙、楼电梯间墙和住宅单元间墙为2小时[5][6]。显然,灌孔承重墙体也满足我国现行防火规范的要求。
2.4 新型速成墙板的环保、节能效益
2.4.1 速成墙板的主要成分为石膏,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这种板材的绿色环保价值。它不含任何粘土成分,而石膏可回收利用的特点更加确定了其节约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势。而其巧妙的大孔构成,可方便地填充各种轻质材料来满足保温、隔热、防火、隔音等使用要求,从而替代其他或昂贵或笨重的填充材料;若填充混凝土,则可用做承重墙,从而彻底淘汰粘土砖,节省耕地,保护土地资源。
2.4.2 如果能综合利用化学石膏,则可解决我国大量化学石膏堆弃所造成的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
2.4.3 速成墙板可方便地用于钢框架结构,由于其具有自重轻,施工方便等特点,在工程中不仅能节省钢材用量30%,而且能缩短施工工期,这都直接创造了效益。
2.4.4 速成墙板仅120mm厚,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大使用面积8%~10%,这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开发商而言,都是巨大的诱惑,能够促进房屋的销售和开发。
除了上述几项性能优势外,速成墙板还有消能减震、制作方便、用途广泛、标准化生产、建筑速度快、方便穿设管线、降低投资等优势。速成墙板的开发应用,可以节约土地、保护国土资源、节约能源、减低能耗、综合利用工业废料、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2][3]。硕士论文,新型墙体。
3 玻璃纤维石膏板在建筑结构应用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速成墙板(Rapid Wall)是澳大利亚速成建筑有限公司(RBS)于1990年开发的专利产品,是一种防水玻璃纤维轻质石膏空心大板。在孔腔中浇筑混凝土,既可以作为垂直结构构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又可以作为现浇密肋梁楼板的模板,与钢筋混凝同工作,构成楼板。
该种墙板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RBS建筑体系作为一项新技术在澳洲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占有澳洲建筑市场5%左右。主要应用在低层、多层以及小高层民用建筑上,包括:公寓、住宅、各种类型的townhouse ,以及超市、图书馆、音乐厅、电影院等商业建筑和公用建筑,厂房、仓库也有一定规模的应用。
这种房屋的优点在于浇筑混凝土不需要模板,墙板表面光滑洁净,便于室内装饰装修,施工速度快,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大。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承重结构体系房屋,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包括如何分析房屋的内力、如何验算墙体的承载力、房屋的抗震性能怎样以及构造措施等。目前对于这种承重墙板房屋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为了使速成墙板建筑体系能够替代砖混结构体系,实现速成墙板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尚需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
3 结语
鉴于以上的叙述,玻璃纤维速成石膏墙板具有较好的环保、节能效益,在未来的住宅结构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为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郑树海,混凝土灌芯速成墙板偏心受压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学术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年1月1-2。
[2]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速成墙板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鉴定材料[S].济南:2003年元月
[3]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鉴定委员会.速成墙板的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鉴定大纲[S].济南:2003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09-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出版社,2006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5
二、玻璃幕墙的特性
玻璃幕墙是指由支承结构体系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护结构或装饰结构,是一种美观新颖的建筑墙体装饰方法。它的材料构成是由金属构件和玻璃板材组成。它的施工方法分为现场组装和预制装配。
玻璃幕墙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特点:它能将建筑艺术、建筑功能、建筑节能等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选材简单,构件制作工厂化;安装方便,工期短;更换性、改造性强易维护;自重轻属于轻质幕墙,价格便宜等等。同时玻璃幕墙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光污染、能耗较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正逐步纳入到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的综合研究体系中,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问题加以深入的探讨。
三、玻璃幕墙的建筑设计
首先是玻璃幕墙的选型问题,当今玻璃幕墙形式成多元化发展,种类繁多,建筑师应根据建筑物的艺术造型、建筑的使用功能、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条件选用明框,隐框、半隐框或者是全玻璃幕墙等。其次型式确定后应提出幕墙性能等级要求,玻璃幕墙的性能主要有风压变形、空气渗透、雨水渗漏、保温隔热等,建筑师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气候条件、建筑物高度和体型、建筑物功能和重要性等明确等级要求。最后就是玻璃幕墙的构造设计及安装工艺,这点对于玻璃幕墙的整体性和外观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幕墙的使用寿命、日常维护、工程造价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种类型玻璃幕墙的构造设计及安装各不相同,但都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1、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的处理,使其既美观又起到变形的要求;2、幕墙构件的面板和边框所形成的空腔应采用等压设计,防止室外空气压力将雨水压入腔内,以提高幕墙抗渗性;3、对于可能产生渗水的地方和容易结露的部位预留泄水孔道,集水后由管道排出;4、板材与边框连接处必须用硅酮密封胶进行处理,密封材料应能在长期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弹性;5、由于幕墙位移和温度收缩,幕墙某些部位会发生摩擦,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所以要考虑在该部位设置垫片来减少摩擦;6、各种五金件、连接件、设计要防止不同金属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电化腐蚀;7、要考虑擦窗机的设置问题;8、降低能耗损失,满足节能要求应重视玻璃幕墙中玻璃的选择;9、玻璃幕墙还应注意防雷电措施。
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在设计中采用建筑幕墙,往往更加着重的是营造建筑立面,而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幕墙带来的不同的室内空间效果和建筑幕墙的技术手段缺乏深入的认识。往往是设计了一个新颖的立面,而把这个立面的技术细节留给幕墙厂家进行二次设计,厂家的幕墙设计在满足造价和立面后,要么满足不了设计的技术要求(如冷桥、隔热等问题,在工程验收时很难发现,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要么忽略室内空间的效果(如竖向龙骨排布给空间带来凌乱的感觉),或者各种弊病并存。建筑师的幕墙设计不能简单的只从几个方面控制住幕墙厂家,就算完成任务,而应该和厂家的二次设计及施工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这也是建筑幕墙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世纪建筑正日益追求绿色建筑,建筑师还应该重视新型幕墙设计的研究和应用。
四、玻璃幕墙的结构设计
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围护体系,属于非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自重、风荷载、地震作用以及温度效应,其支撑条件需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以适应主体结构的变形位移。根据工程经验及震害分析,它的破坏形式有:第一、玻璃幕墙自身强度不足产生的破坏。对于竖向的玻璃幕墙,风荷载为主要作用,在风压较大的地区,玻璃将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第二、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破坏。地震作用对连接件影响很大,以至于玻璃幕墙发生脱落或倒塌;第三、主体结构的变形导致玻璃幕墙的破坏。主体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位移,通过连接件使玻璃幕墙产生过大的应力。如何避免这些破坏,结构师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玻璃幕墙设计时,应计算地震效应(包括自身重力效应和支座相对位移产生的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同时还应考虑地震效应与风荷载效应的组合,摩擦力不作为抵抗地震作用的抗力。2、玻璃幕墙在位移方向上的刚度应根据实际连接状态分别采用刚接、铰接、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等简化模型。3、支撑玻璃幕墙的结构构件,应将玻璃幕墙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附加作用对待,并满足连接件的锚固要求,且对连接部位采取加强措施。4、玻璃幕墙的主要构件应悬挂或支撑在主体结构上,按非结构构件设计,不承受主体结构的荷载及地震作用。5、玻璃幕墙及连接件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与主体结构相适应的变形能力。6、应预估玻璃幕墙设置位置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对于大多数结构师而言,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设计是分开进行的,玻璃幕墙设计时,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点假定为支座;主体结构设计时,则将幕墙以荷载的形式作用于主体结构上;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而言,这样的假定和分析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幕墙结构的自身刚度加大且不能忽略时,就应对上述方法进行修正。最好的办法是将玻璃幕墙结构与主体结构结合在一起,整体来考虑结构的动力性能,并通过调整幕墙结构体系的相对约束度来改变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以及总荷载作用在玻璃幕墙和主体结构之间的受力分配,从而得到一个最为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五、结语
为实现建筑幕墙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领域和结构设计领域的技术理念要从传统的的高耗能型转向低碳、环保、生态的发展模式。技术理念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而是所蕴含的设计原则,即追求健康舒适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和安全可靠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102-2013
2.《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139/T-200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4.赵西安 /幕墙工程手册/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5.赵西安/对汶川地震中玻璃和玻璃幕墙抗震性能的初步分析/中华玻璃网/2008
6.张其林/玻璃幕墙结构/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
篇6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7
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陈先生治学之严谨,逻辑之严密,用功之勤苦,成果之重大,让我大为震动,对陈先生的敬佩,更是出于对其学识的高山仰止。在论文开题之时,《大木作制度研究》已译了大半,对《营造法式》的材份和大木制度,越来越着迷,硕士论文的主题即定为“朝鲜半岛高丽时代木构建筑与营造法式大木制度的比较”,其核心是分析朝鲜半岛高丽时代的木构建筑是否也采用了类似于《营造法式》的材份制度;如果是,它们又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说明了什么。得益于陈先生在《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所揭示的研究线索、研究方法,所记载的实测数据、图纸,我顺利地完成了论文,对中国唐宋以来的木构建筑成就以及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刺激了我对建筑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这很可能将是我一生的职业。
如今我也在学校里教建筑史课了。看着一些同学昏昏噩噩,上建筑史课就翘课或者睡大觉,一如当年的我,不由得慨叹命运之巧;而接触过的某些功成名就的建筑师对建筑史的无知和蔑视,更是让我遗憾叹息。这些年朦朦胧胧地感到,建筑史的学习和研究,何尝仅仅有学术上的意义?又何尝仅仅是给建筑师提供一些“设计灵感”和“文化符号”?我们今天的建筑大致可分为五种,一种当然是设计和建造均属上层的精品,可惜为数不多,更多的或者是外国建筑师随心所欲的试验和玩笑,或者是对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的郢书燕说、邯郸学步或者是对我们自身传统的胡乱肢解和拼贴,或者是毫无水准的粗制滥造和平庸,怎么会是这样呢?为了摆脱这种窘困,我们天天在喊建筑设计创新、创新天天都在发明各种“学说”、“主义”,可成效如何呢?我们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忙的工地,却出不了多少能够享誉世界的建筑师,这是为什么呢?好大喜功的城市、畸形变态的建筑导致我们的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趋短缺、社会矛盾加剧……这一切难道不都因为是我们迷失了建筑的正道而导致的结果吗?而建筑的正道在哪里?不学习和研究建筑史能搞明白吗?建筑系学生晟初、最重要的一课难道不该是建筑史吗?而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难道就只能是风格编年史吗?……可惜的是,在这钱潮鼎沸的时代里,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无暇思辨这些问题了。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有陈先生那一代学人那样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不再有那样的勇气和毅力了,不再有那样的牺牲精神了。而这不单单是一个人的问题,也决非一群人的问题,而且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这些了。令人难过的对比就是,我们一个月就能写完好几篇论文,一年就能完成好几个课题,而陈先生一生就出过那么几本书;看着书桌上那不算太厚的几本书,翻着那一张张用鸭嘴笔绘制而成的精美绝伦的测绘图,读着那一叠叠密密麻麻写满铅笔字批注但从未发表的手稿,我不由得额头出汗,惭愧之意难以遏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陈先生!夫子之墙,高几许?
夫子之,墙高几许?这远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值陈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作为末学后进,对于建筑历史别说未能得窥堂奥,就是学术宫殿的外墙亦未触摸,只能遥遥拜望,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所以不敢妄论陈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上述文字仅仅杂录些陈先生著作对我的影响而已。
篇8
一、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根据商业建筑特点疏散、根据时间与距离疏散、根据人数进行疏散、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
1.根据商业建筑特点疏散
根据商业建筑特点疏散是安全疏散设计的根本内容之一。即设计人员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人们在火灾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与其自身的行动特点来对于安全疏散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首先假设火灾危险性大小和大型商业建筑的容纳人数以及面积大小合理布置为前提来进行安全疏散的模拟工作,从而能够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一条安全路线。除此之外,在根据商业建筑特点进行疏散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大型商业建筑房间、走廊、前室、楼梯间等不同的结构特点来进行设计,从而能够有效保障人员的疏散安全。
2.根据时间与距离疏散
根据时间与距离进行疏散是疏散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通常来说在大型商业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客户能够疏散到安全场所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一时间通常也被称为允许疏散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建筑物中具体的疏散设施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其具体的疏散时间和疏散距离也应当不同,而不是应当根据某一规则来硬性的决定。除此之外,在根据时间与距离疏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确保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并且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与此同时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即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促进安全疏散的时间和距离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3.根据人数进行疏散
根据大型商业建筑自身具体的人数进行设计是安全疏散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准确的计算商业建筑日常营业时的具体疏散人数,这也是是计算疏散走道宽度的前提。除此之外,在根据人数进行疏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的的规定来合理的计算出商店的各部分面枳。并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内容,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
4.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
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对于安全疏散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安全出口的宽度不够、安全程度不足、位置偏僻则会导致人员较难疏散并且会很大程度上延误灭火扑救工作。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疏散楼梯宽度的计算规范来进行安全出口位置的合理设计。除此之外,在安全出口的合理设计过程中,由于封闭楼梯因安全性较低,因此根据规范中的规定其只能用于32m以下的二类商业建筑并且且应靠外墙布置,以而一类高层建筑及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由于性质重要,体量巨大和人员众多,必须设置防烟楼梯间。并且疏散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营业厅部分的室内公用楼梯最小宽度不应该小于1.4m,安全门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人员疏散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包括了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防火墙设计、混凝土设计、防火门窗设计、防火卷帘设计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进行了分析。
1.防火墙设计
防火墙设计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防火墙主要是指用自身具备3小时以上耐火极限的非燃烧材料,并且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砌筑在独立的基础或框架结构的梁上的墙面。在大型商业建筑中防火墙的存在主要是用以形成防火分区并且更加有效的控制火灾范围的部件,这意味着防火墙自身的特性应当是不燃烧体。除此之外,在防火墙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防火墙的耐火极限应当高于4,并且当违筑物的外墙出现燃烧体时,防火墙应当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防火和阻挡火势的效果。
2.混凝土设计
混凝土设计对于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混凝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了解混凝土在火灾中如果受到高温作用则自身强度会降低的特性。因此在防火构造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受力钢筋保护层为10mm时其耐火极限只有0.5小时或者不到0.5小时的数据来对于混凝土的具体强度进行设计,从而能够使其在火灾真正发生时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例如可以使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由于这一楼板的构造基层是采用不燃烧材料料,因此在具备很高经济意义的同时还具备了很强的安全意义。
3.防火门窗设计
防火门窗设计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防火门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优先选择在火灾时能够优先满足耐火稳定性,与此同时具有隔热、隔烟作用的门窗。众所周知防火门窗是大型商业建筑重要的防火分隔设施,并且防火门窗通常会安装在有防火要求的墙上以及楼梯间入口或者是管道井的开口处。由于这些位置在人员疏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些位置进行防火门窗的设计就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根据耐火极限的要求防火门窗通常还会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的坚持时间为1.2h,乙级则是0.9h,丙级仅仅有0.6h,因此在防火结构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具体的防火要求来选择不同等级的防火门窗。
4.防火卷帘设计
防火卷帘设计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重中之重。在防火卷帘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不具备隔热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当注重将其与水幕系统或者是喷淋系统进行结合来共同使用。除此之外,在防火卷帘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当起火时卷帘可以立刻放下,从而能够起到较好的阻档火势的作用,并且延缓火灾的蔓延速度,最终更加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提升和大型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与防火构造设计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过程中应当对于疏散工作和具体的构造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防火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镇梁.陈远博.超大规模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N].建筑学报2006 (7)
[2]方正.王平.程彩霞.大型建筑防火分区问题的性能化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
篇9
正文:
在今天,建筑师们经常会片面强调空间对人的决定作用,希望使用者可以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来生活,而实际上总是事与愿违,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生活习惯改变着周围的生活环境。因此建筑师的设计经常不能很好地决定和引导使用者舒适的使用。目前,很多设计都单纯的强调造型,却忽视了环境和人的之间的交流。建筑设计本身就应该以人为使用主体,综合考虑其他多种因素相互交叉来进行设计。因此,一个好的建筑师应把自己看做使用者,设身处地的考察和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出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目标的设计。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同时也带了种种社会矛盾。拥挤的住宅区,高容积率,低绿化率,拥堵的交通,恶劣的自然环境等,种种的一切都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居住区的水环境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它不仅仅可以丰富人们在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的空间内容,同时也为居住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可能发生行为活动的场所。通过对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探讨,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特点,以环境行为等理论的研究及相关理论的支持,来优化居住区水环境,创造一个满足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同时保证居民的健康,又能获得生态平衡的理想居住空间。
一.符合当地自然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夏季高温多雨,而冬季又干燥而寒冷,不同的气候给人舒适度的感受都会有所区别。多变的气候对水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对于北方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气候的问题。比如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夏天时水体周围可以创造相对凉爽的微气候,而冬天水体结冰,如果设计不合理,会造成管道的破裂,路面的湿滑等不合理现象。因此在居住区水景观的设计上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冬天时的娱乐项目,大面积的水域可以考虑冰雕、滑冰等项目,而同时在夏天又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憩、交流的理想场所。
二.满足居民对物质空间环境的需求
在居住区水环境的设计研究中,其首要问题应该是制定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策略,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出具有品质的居住区水环境。
(1)对使用人群的分析:通过调查、观察、现场研究等方法进行考察,对使用者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对环境的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研从而分析总结出不用人群对居住区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在居住区水环境设计时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喜好进行不同的空间设计。
(2)对使用者的行为分析:观察不同的适用人群不同时段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方式,分析总结后可以得出不同人群的活动规律。在很多居住区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方式,设计没有空间层次,就会出现设计后环境评价不高的现象。比如老年人跳广场舞干扰居民休息,小孩子成群在马路上嬉闹,不顾来往车辆行人,这都是因为没充分考虑居民的行为习性所导致的。因此在在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人的活动规律适当设置私密或交流空间,合理摆放公共设施,使居住区内的活动设施更加均衡,利用率更高。
三.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以及良好的通风,没有噪音干扰是人们生舒适的最基本要求;其次,在居住区中生活要有安全感,不用担心被偷盗及发生意外;再其次,人与人的交往必不可少,人们需要相互接触,渴望和谐的邻里关系。良好的居住区水环境可以形成舒适的微气候,保持居住区内湿润,在水边休憩,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安静榆舒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加渴望交流,交流是舒缓情绪量高的方式之一,良好的水环境塑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交流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居住区水环境的建设中应考虑到特殊人群在环境中的特殊性。例如老年人的安全性需求,居住区设计者在水景边所能提供的休息方式是否安全,现在老年人喜欢一起交流,晒太阳,而居住区中是否可以提供更舒适的条件。再例如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破坏性,如果在水景观附近玩耍,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围护构件是否可以轻易跨越或者破坏,再或者接触到喷泉等水景观是是否有触电危险,这都应该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
(1)雨水储存再利用: 在居住区内可以设置地下蓄水池以及地面蓄水池,方便储集雨水,这些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杂物用水或者绿化用水。地下蓄水池应设置在小区的最低洼处或地下室中,这样可以使雨水自然流入,而地面上仍然可以作为活动场地。地面蓄水池可以利用原有的洼地或者人工开挖而成,按照自然排水坡度可以将居住区内分成几个汇水区域,除了具有储水防洪功能以外,还可以兼做人工湖,人工水池等,具有景观及生态功能。
(2)提高路面渗透性:在居住区中,提高路面渗透率可以更好地使雨水渗入地下。首先应该尽可能多的提高绿化率,自然土壤是最环保的保水措施。其次,可以在负重比较小的路面尽可能使用透水铺装,同时配合安装渗透管、渗透井等设施。
(3)可持续的水景观建设:在居住区中,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是,如若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水质就难以保证,而经常更换景观用水又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地表水循环也是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考虑将雨水与景观水系统相结合,并配合水生植物进行水处理,使水景观形成一个活的生态系统,不近清洁优美,还能节约水资源。
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水资源的短缺情况加剧恶化,城市的人居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刻不容缓。水资源的合理运用是对城市人居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居建设中的水环境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任继鑫,《节能理念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大学,2007
2.曹娜,《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工业大学大学,2009
3.唐丽贤,《居住区生态环境设计的探索》,期刊;广州建材,2006
篇10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作品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飞檐斗拱,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的几何形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正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一般,于平淡中见意境。又如同中国诗歌般,美轮美奂。
1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1.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天人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在中国人看来,人固然居住在“栋宇”,即建筑实体围合的人造空间之中,但这个小栋宇只不过是“天地”即自然空间之中的。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尽量使自己创造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
当前很多环保专家提出“低碳建筑”,并在建筑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设计师们除了在建筑材料上大做文章以外,还忽得想起中国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在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地形、地貌、地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采光等可以通过调整建筑朝向、通风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建筑夏天可以避日晒,达到室内自然降温,冬季可以更充分的接受阳光照射,用自然光来达到取暖的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不仅包含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周围配套的树木楼阁院墙等。通过树木进行遮光避暑也是常用方法。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些都是节能减排的好方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1.2 弹性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思想是一种可变化的,在不同需求环境下可以得心应手的改变的设计理念。中国的传统设计十分讲究弹性设计,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设计手法,只是在设计过程中将弹性应用的思维贯穿始终。其设计思想不仅局限于建筑物的建造 过程,同时也在围绕着其使用周期,甚至建筑物未来拆迁改造的过程当中也都有所体现,是一种充分考虑时间要素的设计理念。
弹性空间的设计思想充分研究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入人的生活需求,其设计的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变化等要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主人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运用弹性空间设计思想,可以使建筑物尽可能多的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并且在使用中可以不断变化、发展,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主观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其不仅涵盖建筑物的选址、选材、构造设计还包括空间设计、功能设计以及造型、装饰等。这些方面的设计是在一种弹性思维引导下完成的,其设计作品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主人需求,适应人文、社会环境变化的需求,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方便。
1.3 情景交融理念
情景交融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艺术中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到有限。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目既往返、心亦吐纳。”传统建筑设计往往着意追求提供这种“吐纳”的条件,亦即创造意境,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故宫的壮丽恢宏,天坛的博大崇高,园林的深邃曲折和诗情画意,住宅的温馨安祥,这些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景观创造中把握情景交融的结果。
1.4 虚实相生理念
“虚实相生”、“计虚当实”是传统空间意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无论中国东西南北方四合院如何千姿百态,它们同样都是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
譬如中国传统建筑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庭院”,就典型反映了中国人总是不满足于住在纯粹的建筑即人造空间之中,只要有可能,总是力求使自己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相融合。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自然空间引入建筑内部的人造空间,于是无转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的人造空间引向自然空间,于是有转化为无。这种空间的对流与转化,使庭院内的建筑不仅得以采光通风,而且充满活力。
2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从西式建筑引入中国以后,城市之中就以西式建筑快餐式的风格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几何图形的建筑、园艺等使中国人摆脱了缓慢追求意境的步伐,一下子进入了快节奏,简单化统一化的现代建筑当中。
然而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台关注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并向传统中式建筑学 习,学习其设计理念,提出新中式建筑设计。这种新中式建筑设计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重要思念,又融入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与生活需求。新中式建筑同样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引导,注重对于人的关怀。同时又考虑到现代人生活中对于私密空间的追求。所以新中式建筑吸取了西式建筑中青年人、老人、孩子居室分隔的良好特点,同时强调房屋的朝向、举架、采光、通风。同时还充分考虑适合中国人卫生间、厨房的设计。并且在现代别墅设计中更倾向于以中国元素来打造庭院、内廊。在公共场所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楼台轩榭的运用,使其以更自然的方式展示出另一种向上的力与美。
【参考文献】
[1]苏州依云水岸二期[J].建筑技艺,2011年Z4期
[2]信息视窗[J].建筑师,2010年02期
[3]郑玉红.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理念的传承[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4]唐燕华.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新思路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06期
[5]周铁征.现代化铁路客站的超前设计理念[J].铁路技术创新,2009年03期
[6]王琳颖.基于行为心理的建筑空间设计[J].中华民居,2011年06期
篇11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分支,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由于能够很好的解决发展商单项目资金与现金流的平衡,释放了持有大型商用物业所背负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不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城市节点,也是展现城市魅力与形象的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以存在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共绿地,附属公共空间四大类。附属公共空间分别与街道,广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使用方式划分
根据是否使用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车行公共空间和步行公共空间两大类。车行公共空间主要以道路空间为主,步行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广场,公共绿地,以及附属各类功能用地。
(3)以功能特征划分
根据空间的功能特征,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大型市政设施等类型。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活动内容。
(4)其他分类
根据所属地区用地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中心区公共空间,商业区公共空间,行政区公共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可识别性的定义及外延
可识别性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本身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性质,再人为的给予定义的一种识别性,称之为物质流;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存在的,为了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上的方便,则人为的创造一种识别性,称之为意识流。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可识别性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现代建筑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可识别性。例如政府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住宅等在建筑形式、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强烈的识别性让人能一目了然的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性质的建筑。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仪使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的严谨,封建体制中权力的象征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建筑的色彩运用、开间大小、屋顶形式来体现区别各级的身份和权力。
(2)现代建筑形式的识别性则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来设计。政府办公由于其庄重、肃穆、严谨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心轴对称建筑布局。而高级写字楼是时代的象征和发达经济的代表,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相对自由、活泼,更具有时代感。
(3)酒店宾馆、民用住宅在功能、性质上有着特殊性因而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可识别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可识别性设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公共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一个具有明确识别性的空间必然具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元素具有特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对于空间环境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商业区区别与其他商业区的特征;二是在同一个商业设施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可以被消费者很容易的识别和辨认。
建立可识别性的方法
(1)建立中心
舒尔茨认为:人都具有对中心最基本的存在要求,都具有向心感,存在着一种心理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是混乱的,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通过人们的活动,使本身的秩序建立起来。
(2)确定方向
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知觉。定向是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商业空间中,利用建筑空间的处理进行室内定向,可以使消费者留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识别内部环境产生较好的作用。
(3)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
在进行内部空间的营造时,商品经营者有意识的发挥各种构成元件在环境中的潜在表现力,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衬托出整体优美的空间环境。成功的有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仅需要突出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还需要将建筑物与建筑构件,视觉主题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性格和外部建筑形象相互联系,达成统一。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的设计原则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充当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归结到具体的设计上来,必须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其公共空间,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整体性原则
通过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完整的空间意义。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尤其是当其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内的重要位置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要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母体的统一,还应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把公共空间设计置于城市设计中去,把建筑甚至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多样性原则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注意空间统一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都会成为乏味的东西。公共空间的空间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根据整体的要求,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的要求,表现出空间划分丰富,联系灵活紧凑的空间形态。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与都市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城市公共接口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化,可识别性设计对于其公共接口空间来讲,不仅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下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
结语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而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个建筑设计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 著.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 著.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12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前言
所谓“建筑设计创新”是“创新”概念下,限定于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在广义上包括建筑设计、技术、结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狭义上一般认为仅指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创新。公共建筑设计创新是指建筑师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所进行的具有首创性,并能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建筑设计活动。
1、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属性
1.1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时代特征
1.1.1人工建造时期
这一阶段人类的建设活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公共建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公共建筑的主要性质是用于军事或统治者的私人用途。这一时期是公共建筑开始形成的时期,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到建筑形态与精神的关系,将公共建筑形态设计为在建筑聚落中处于统领地位。
1.1.2机械建造时期
机械建造时期,也就是农耕时代和手工业时代,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到公
元前3500年,止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这一时期公共建筑创新的特征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材料合成化;建筑功能多元化;建筑形态多样化。
1.1.3工业建造时期
工业建造时期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的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钢铁和玻璃在建筑行业被大量而广泛的使用。钢铁的使用时设计师的可操作空间大大提高了。
1.1.4数字建造时期
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了信息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在数字建筑时期可以逐渐摆脱传统的手工绘图和模型的制作,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计算机不仅引导建筑走向智能化和建筑表现模拟的数字化,还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帮助建筑师进行非同以往的创造,建筑师借助它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数字建筑。
1.2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属性
1.2.1首创性与风险性
首创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属性之一。公共建筑的首创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从狭义的角度,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首创性可以解为设计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公共建筑,把一种之前只存在于设计人头脑中的设计方案转化成一种新的公共建筑实体。从广义的角度,公共设计创新的首创性可以理解为创新主体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优化、一次改良或一些重新组合。
风险性公共建筑设计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和首创性是相对存在的,因为具有首创性的公共建筑,就必然要突破常规,打破人们的一般思维模式,而这种突破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其取得的收益却是不确定的,所以说,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风险性正是由于其首创性带来的。
1.2.2标志性与地域性
标志性系统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潮流绝非易事,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把当地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倾向和建筑思潮表现在公共建筑设计创新活动上。这就体现在公共建筑的标志性上。标志性是指每一次公共建筑的创新过程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其成果标志着公共建筑的发展里程。地域性与标志性特征相对应的是创新的地域性。公共建筑设计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标志性特征决定了任何地区都希望本地的公共建筑能够具有当地的特色。
2、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
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虚与实的角度,可以分为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从内与外的角度,可以分为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从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观演功能、医疗功能、教学功能等。
建筑意境是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运用一定的建筑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所达到的建筑美学效果。公共建筑的空间功能创新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从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入手,通过研究使用者对空间的使用方式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复合空间最早出现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是为同一空间赋予多种不同的功能,以便在小套型的住宅中提供全功能的使用空间。
在公共建筑中,流线是人们使用建筑所经过的路线,是公共建筑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通过空间流线的设计,能够把建筑内部分割为不同功能部分,再通过流线的设计,以一定的方式把这些空间连接起来。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公共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内部的功能需求,更要承担起城市功能的义务。公共建筑的内部设计和外部形态设计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相互感受。
3、公共建筑设计的形态创新
建筑形态不追求建筑复杂的形体和全新的结构,而是在简单的建筑形体上利用重复或变化的图像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建筑界面设计方法。框架结构的出现使建筑的界面从承重结构中解放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建筑要素,在这种条件下,界面可以不考虑结构,而成为完全的装饰和功能构件。
质感在有些建筑中成为要表达的重要对象,这些建筑通过对人们触觉或视觉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艺术特征。公共建筑的形态设计中往往融入了大众的生活,体现着大众的趣味性,表现出一种通俗化、娱乐化的形态特征,起到满足大众审美的作用。
建筑一旦具有了公共属性,其形体的作用就不仅限于内部功能的从属地位,而是具备了本身的独特功能。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和功能所包含的内容都通过建筑的形体传达出来,因此,公共建筑的形体形态便具有了独立于功能、结构、空间之外的生成意义符号、标志的作用。
4、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
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是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本源动力,建筑结构的更
新、生态技术要求和新老材料的开发,促使建筑师不断的进行建筑技术设计的
创新。这些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在根本上解决的公共建筑设
计中所面临的功能和形式问题。
舒适功能是建筑的重要功能之一,安全感和舒适感是人类对建筑功能最基本的要求。人在建筑物中能达到舒适就要求有合适的室内外温度、湿度、采光和适当的声音控制。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公共建筑的室内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的生态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近年来很多设计作品中,恰当的引入室内绿化,其作为改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有效生态要素。
新型的公共建筑设计在采光技术上进行改革,应既利用自然光线,节约能源,又不能完全受自然光线的限制,要对自然光线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公共建筑设计的采光创新。随着“空调病”等现代建筑空气调节系统弊端的显现,利用自然的能量来为建筑内部通风,是公共建筑设计生态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手段不但复合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更为建筑内部的人们提供了自然的空气环境,同时也为公共建筑的形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建筑语汇。
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的进步,不断有具有全新属性的建筑材料被开发出来,使用在公共建筑设计当中。建筑师研究并分析这些材料的特征,把它们与众不同的触觉、视觉乃至听觉特性应用到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去,从而创造性的设计出具有独特特征的新建筑。
5、结语
创新是推动公共建筑设计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已成为我国规划界和建筑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创新学的观点引入公共建筑设计理论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在对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概念与属性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方式与特征,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问题。研究公共建筑设计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今后的公共建筑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萌。建筑设计创新基本理论探析。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13
系统地研究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是指把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内涵看成一个整体,从系统分类、分层和相互关联的角度研究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的整个内容。既从整体的角度研究本系统内部诸要素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又从更高层次研究本系统与其它同级系统(如结构系统)和更高级的系统(如住宅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更好的解决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内部又可分为概念设计、平面功能设计、竖向剖面设计、立面造型设计、构造节点设计等几个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构成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系统的整体,和系统外的平级系统或更高一级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因此,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内部各个子系统是一个整体,不是支离破碎的。系统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系统的整合功能,把各个子系统的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个整体,以求发挥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系统的整体效能最优。
二、钢结构住宅系统化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平面设计网格化
这是由钢结构住宅本身就是框架结构的特点决定的。建立在建筑模数制基础上的网格是联系结构和建筑的纽带。网格有多种。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
(二)功能设计开放化
这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钢结构住宅的结构特性提供了技术可能性。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人们越来越要求要求住宅这个特殊的商品在功能设计上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他们的这种要求。平面功能的开放设计正是满足这种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剖面设计专门化
这是由钢结构住宅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决定的。钢结构住宅底层是否架空、剖面层高的最终确定、顶层层高和屋面形式的确定、结构是否错层等等,都要求对剖面设计进行专门研究,需要进行详细的特殊的剖面设计。
(四)造型设计特色化
钢结构住宅的造型设计要依据其所处的环境进行造型设计。有时要求其服从于特殊环境,有时则要张扬其个性,通过表现其结构、材料和色彩来强调其造型的特色。
(五)建筑设计一体化
这是由钢结构住宅的技术特殊性决定的。一方面,由于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为一般建筑师所不熟悉,一般建筑师刚着手钢结构住宅时,往往无从下手,为结构所困;另一方面,好的钢结构住宅设计师也往往从结构体系出发,求得设计的突破。因此,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一体化是钢结构住宅设计的必由之路。
三、钢结构住宅系统化设计的具体设计
(一)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采用网格法,根据空间布局和功能组合规律,结合建筑模数制的要求,考虑到钢结构技术的大跨度优势,初步拟定以1200mm为基本模数,假定柱网尺寸为9600mm X 9600mm。平面功能的划分其实在确定柱网的同时己经形成,套型平面功能的划分主要分为两大块:起居生活空间、厨卫服务性空间。
(二)套型设置
套型主要根据面积来划分,可分为60、80、120、160四种。每种套型都为开放设计,又有若干种平面布置方式,住户可以根据其家庭需要,选择其相应的布置方式,也可以根据平面结构自行设计,体现了住户参与设计的思想。每一种套型的平面形状都由平面组合的可能性来控制,稍大的套型均以较小套型平面形状为其布置基础。一方面,有利于各种套型之间的相互组合;另一方面,也使较小套型有相互合并成一个稍大套型,或是一个大套型的平面能拆分为两个小套型的平面,使每栋住宅在不同时期都有改造的可能性,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充分发挥其适应性强的特点。
(三)剖面设计
底层架空,层高为2500mm,主要作为停车用,局部作为入口门厅和管理室。考虑到主梁梁高为400mm,室内梁底净高设为2600mm(基本同一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上部标准层层高设为3000mm。最上面一层为阁楼层,屋顶为钢结构弧形屋顶,檐口高为2500mm。
(四)立面造型设计
现有的钢结构住宅在考虑形体和造型的方面,还是沿用了传统砖混住宅的形式。设计造型时,主要还是从设计方法上考虑如何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而不是纯工艺技术的方法,来体现钢结构住宅的特征。不让人觉得钢构件的暴露显得粗野,而是给人以简洁、格调清晰的印象,由于钢结构可以实现大跨度、大空间,因此其开窗所受限制就减到最小,南北立面尽量用大开窗,结合厨卫服务空间墙面开窗少的特点,采用虚实对比的构图方式;材料上采用规则水平线条的实墙与晶莹光洁的玻璃形成对比,同时考虑采用新型外墙保温材料,满足建筑节能减排的要求:色彩上,大胆采用纯度高的色彩进行对比,给人以活跃的现代气息。
(五)管线布置
由于厨卫服务空间单独设置.主要管线集中布置在出挑服务空间内,并结合工字钢柱布置垂直方向的管线。使起居生活空间不受到管线铺设的影响,空间划分灵活性更高。另外,厨卫部分的管线,通过降低厨卫单元楼层标高,设置夹层,实现本层管线本层内维修,不影响其他用户生活。主要起居生活部分的管线,全部敷设在吊顶内,集中控制。
(六)结构设计
主体结构是柱网为9600mmX 9600mm的H型铡框架,厨卫单元为悬挑结构,走廊和楼电梯间为独立的钢框架结构,屋顶为钢结构弧形屋顶。
小结
钢结构住宅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钢结构住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钢结构住宅的深入研究,需要设计人员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类,合理分工。各研究人员要密切合作,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发挥系统研究的整体效能。钢结构住宅研究再也不能走“各取所需,一哄而上”的老路了。
参考文献
[1]赵岱峰.轻质复合墙板在钢结构住宅中的应用.建筑科学,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