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篇1

【教学难点】

理解夏季部分中较难的词句。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和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分三课时授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读通课文,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音、不断词破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读懂课文的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学,自读读通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2、简介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

(二)指导自学。

1、自读读通课文,达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音、不断词破句。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汇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投影出示生字词)

chōunèlùyìngfēng

抽出嫩绿小鹿倒映封住

yánóngshèxiàsuān

严严实实浓雾宿舍献出酸甜可口

guÌxī hūzhǎnglí

名贵膝盖呼呼脚掌来临

2、师范读。

3、指名说出本课有6个自然段,再按自然段为序接读课文。

4、指数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

二、引导读议,深究读懂一、二自然段

1、提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议课文,我们已知道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文章是怎样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呢?

2、读议第一自然段

(1)、启示:

①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什么?

②默读这一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树很多?

(2)、让学生说说

(3)、教师点拔: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并指导第1自然段,体会“绿色的海洋”这句话(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小兴安岭的树最多,那么,春天的小兴安岭怎样?我们继续学习第2自然段)

3、放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重点读议课文第2自然段(春季),指导学习方法。

(1)、投影出示:“春天的小兴安岭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边观察边自读课文,思考:第二自然段有6句话,分别从几方面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学生自由发言,找出春天的景物。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①读第一句,想想:春天的树木长得什么样?

②什么是“抽出”读原句,体会用“抽出”比用“长出”好在哪里?

③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过渡:同学们,那其他景物各是什么样?)

④师生合作读后几句。

⑤看图片想象春天的画面。

师问:小兴安岭的春天怎样?(美)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2)、齐读(带着欣赏欢愉的口气有感情地读)

6、总结谈话

1、大家对第1—2自然段都理解得很好,学习热情高,都争着发表意见,值得表扬。

2、这节课我们随作者游览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春天的美丽景色,下面大家按照刚才学习春天的方法,来找出小兴安岭的夏、秋、冬的美景。

三、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1、出示季节和景物的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到对应的景物后填表。

2、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3、教师相机讲解三个季节的景物。

4、出示按季节顺序填好的景物概括,学生齐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出示选词填空,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四、总结全文

1、回忆小兴安岭的美景,体会理解“美丽的大花园”。

篇2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分段?

2.引入新课:我们随导游,去小兴安岭了解那里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二、读中品析 品读感悟

1.自读自悟:找景物,抓特点,悟情感

学法:读思:课文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读画:用直线画出景物 用波浪线画出特点

读悟:品悟什么情感

依学法自学。教师巡视。

2、边读边画:

3.汇报交流。

春季:景物有:树木 小溪 积雪 溪水

特点:绿 水声美 溪里满 动物美

悟情:美不胜收

指导读文:

句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绿的叶子……

“抽出”形象地展示了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新的枝条”“绿的叶子”是春天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

句2。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想象小鹿的可爱形象,读出柔和美,排比句读出起伏感。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4.句式课件:春天,树木――。山上的积雪――。小鹿在――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仿说:按句式说庆丰春天公园的景色

赠好词:

抽出 窜出 冒出 鹅黄色 嘻戏

指名说――评说――指导――指名说

句式课件: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窜出鹅黄色的嫩芽。路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叮咚叮咚地流着。小鸭在小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5.依照学法自学:345自然段

(1)学生自学(2)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

第三自然段:

夏季; 景物有:树木 雾 太阳 草地 野花

特点 葱茏 茂盛 雾浓、大

悟情:丰富美丽

重点指导:特点:

句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解词;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方法:造句法 联系生活实际法

葱葱茏茏: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密密层层:写出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动词:“封 挡住 遮住”用得巧妙。指导学生体会理解。

句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动词:“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浓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里,像一幅水墨画,朦胧美,非常生动。从而体会出小兴安岭雾多,雾美的特点。

句3。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阳光……利剑)

修辞: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试着说几个;什么像什么?______像__________

指导读文:

课件: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欣赏

指导:朗读时要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旺盛长势和森林的茂盛。“封”“挡”“遮”“浸”等动词很形象,感染力强,要加重语气,表现大森林的繁茂,勃勃生机和早雾时的神秘色彩。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句式课件:

夏天,春天,树木长得____。早晨,____。草地上____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赠与: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 遮住 浸在

红的 黄的 紫的 粉红的 淡黄的

指名说――评说――指导――指名说

指导朗读:

“秋天”段:“飞舞”指导学生体会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读出活泼快乐的语气。

“冬天”段;“刮”体会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风很大。

动物们的表现读出可爱来。

指名读――评读――指导――指名读

出示秋季,冬季句式课件:

秋天,____。秋风吹来,落叶____这时候树林向人们献出了____,____,____。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地上积满了――地上的雪____,____,西北风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模仿课文说。可以用课文中的好词。

指名说____评说____指导____指名说

7.再通读全文:想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尾段与题目是什么关系?结尾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1)本文是写什么的文章?

(2)在写景时按什么顺序写的?

(3)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下

2.生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1)写景的文章

(2)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景的

春天:树木 积雪 小溪 小鹿 木排

夏天:树木 雾 太阳 草地 野花

秋天:树叶 松柏 山葡萄 榛子

冬天:树木 雪花 西北风 紫貂 黑熊

(3)运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1.我国树木……就像绿色的海洋(树木……海洋)

2.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阳光……利剑)

(1)读句子,体会

(2)自由读指名读

三、迁移运用,仿说提纲

1.引思

(1)你想写哪的景物?(选一个季节写)

(2)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3)想从哪几个方面写?怎样写具体?

2.举例分解

引导写作思路:

校园,公园(美丽)

春天:草坪、操场、柳树

夏天:蝴蝶、蜻蜓

秋天:树叶、花

冬天:打雪仗

句式课件:春天,树木――。山上的积雪――。小鹿在――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四、送词派句,丰富素材

1.送词 (关于描写景的词)

2.句:(1)……像绿色的大地毯,真想上去打滚

(2)……鹅黄色的蒲公英……

五、运用提纲 乐于表达

1.写作:按提纲提示写作,师巡视指导

20学生晒习作:片段描写:

评价:语句通顺,语言生动,按一定顺序写,中心突出是否通顺

篇3

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我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能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开阔了教学视野。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程序化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实际上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语文教学,是一项体现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往往因为配备的教学软件不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时还因为课件的原因,束缚了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这就给课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因为这个,我们在上课时会发现精心准备的教案到了课堂便有点“力不从心”:而正是因为这个,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却异常地活跃,异彩纷呈。现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固定程序,我们似乎正在慢慢僵化原本灵动的课堂。

三、多媒体教学的科学利用

篇4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为: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三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四是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充分发挥融合的优势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虽然作者用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张家口地区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地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地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那我们就走进黄山区旅游。”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农村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篇5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自然他们才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陶醉于学习之中,乃至达到自我境界,形成一种期待的求知欲望。由于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了大量的色彩鲜艳的事物图像,具体生动,活泼轻松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桂林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马上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接着,我开始播放从远教网上下载的课件资源,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遥远的桂林。最后,当同学们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桂林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水真清啊……学生们置身于桂林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借助资源,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远程教育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轻松突破重难点,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借助图片资源制作成幻灯片,采取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体会并加深理解。比如,先打出小兴安岭的全貌幻灯片,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茏茏的景象。学生从中领会到文章中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则采用固定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静态画面,体会不同季节的具体特征。学生通过幻灯片,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使课堂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优化教学,提高效果

远程教育资源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秋色宜人”“春光明媚”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去想象那景。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远教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在教室展示出来,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借助远教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多媒体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

如《草船借箭》一文,诸葛亮利用草船借箭的那一段,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来的动画情景,演示草船借箭的过程,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转败为胜的科学道理。用这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地满足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学生思维。

五、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小学语文中,学生对一些文本的内容不太熟悉,但是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心愿。

在教学《精彩的马戏》最后一段时,我先引导学生弄清马戏团的动物表演精彩的节目是马戏团叔叔、阿姨长期训练的结果,进而认识到还是人有办法。接着告诉学生关于“人有办法”的文章在计算机里还有很多,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各自的计算机,兴起盎然地阅读起来。这完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操作计算机,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读,并完成后面的练习,练习结束,计算机会自动给出成绩报告,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率及阅读速度。

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谱写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篇章。我相信,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1.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火力点一样。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开头引言激趣:“同学们,你们去过小兴安岭吗?”生:“没有。”“想不想去?”“想!”“那老师今天带你们去游览一下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吧。”同学们兴趣盎然,都想去看看小兴安岭。

2.巧用游戏,学玩结合

学生普遍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玩结合。我们在备课、讲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这样做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比如,我在语文课上组织分角色朗读,学生胸前戴着角色人物的卡片,边表演边朗读课文,大家全情投入。

智慧型教师能够果断处理突发事件

当教学过程中发生偶然事件时,教师应该认真分析事发原因,以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真切、自然地去肯定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使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达到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对于比较尴尬的突发事件,有智慧的教师能够采取幽默风趣的态度及方式进行处理,并善于确定自己言语和行为的适当界限,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一次我正在上课,一只蜜蜂突然飞进教室,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去。一个动作灵敏的学生站起来拿着书开始追打蜜蜂,引得同学们笑声不断。我迅速让靠窗户的同学把窗户开大,让蜜蜂飞出去,不失时机地幽默了一下:“看来连蜜蜂都想来参加7我们的学习了,可见学习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一番话下来,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继续上课。还有一次,我正在黑板上写字时,没有注意到脚下的台阶,差点摔倒,几个成绩不好又调皮捣乱的学生在座位上大笑起来。我既尴尬又生气,真想把嘲笑我的学生撵出教室。冷静之后我装作不在乎地说了一句:“巨人总是朝上看的,所以不太注意脚下。”学生都笑了,课堂又恢复了平静。

智慧型教师善于运用情感感染学生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够在教书与育人的过程中,运用情感艺术的力量。他们所着眼的是对学生真、善、美心灵的塑造,以及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他们是以知识学习的过程为依托,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悟人世间的真、大千世界的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善。学生的心灵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感化,一个大写的“人”正一天天占据他们的整个内心深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喜欢你,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你所教的科目。

我现在所任教的两个班学生和我关系都很好,这与我平素关爱他们是分不开的。初三学生由于学习很紧张,心理压力大,他们内心深处更渴望老师与家长的关心。作为初三年级的班主任,我在班里就提醒他们:现在学习虽然很累但也要注意用脑科学,多吃点鱼和香蕉可以增强记忆力,适当吃点巧克力也可以补补脑,但不要吃太多的巧克力,以免吃多了上火……每次说完这些话,学生脸上都露出了微笑。我能感觉到学生对我说的话很信服,知道我是在关心他们。

篇7

例如在讲授《吃墨水》一课时,一位教师按教案设计,让学生集体朗读,并通过找重点词、重点句来理解是怎样专心读书的。可是,当同学们读到“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等语句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教师知道,“问题”即将产生,有价值的讨论即将开始。教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打乱了原定教学步骤,而是请他站起来,说出想说的问题,“老师,墨水是有味儿的,怎么没闻出来呢?”没等老师回答,同学们就纷纷告诉他:“读书时太认真了”“太专心了,所以没闻出味儿来”……在同学们大胆地探究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看来,教师的民主作风、自由宽松的氛围,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创造的信心和动力。

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会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去理解,并加以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

三、启发学生,发挥创造性想像。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阅读课上,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情感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请你仔细品读,然后将你脑海里展现的画面叙述出来,并给每个画面拟定一个题目。学生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必须借助创造性想象。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续写或扩写,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出这样的题:有一位学生因为在班里出黑板报回家晚了一些,爸爸、妈妈都责怪他。请通过想象,写出他们每个人说的话,要求表现出每个人的不同性格。

篇8

首先,要提高民主意识,师生之间由主宰与服从的关系转向合作、伙伴的关系,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师生间进行民主的对话,既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也要调动学生真爱老师,达到和谐的爱的对流。改变相同的模子去“克隆”出相同的人,创设良好环境,形成自由、安全的集体创造的氛围。

其次,教师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塑造自我,灵活运用知识,教案设计要打破常规,常出“新鲜”,实现教师的开放。要善于走出名家教学模式的框框,学名家的教学思想而不能只学教学形式。如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学他在课堂上喊三声:“我能成功!”不是太可笑了吗?特级教师采用了围绕课题提问的教学方法后,其他老师都依葫芦画瓢,这符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吗?听了别人设计的小练笔,就有必要每堂课也来写一写吗?只有形式为内容服务时才能发挥作用。又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可突破以往的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点的分角色表演的教学形式,改为说话、朗读及作文启蒙训练的开放性教学。让学生看三幅图后分别用“公鸡来到哪和谁比美”说话,又通过反复朗读句子,体会“一棵大树、一块稻田、一个果园”这些数量词的准确运用,再把三幅图用一句话连起来说,学生可自由地用不同的句式练说。这样开放性的设计避免了为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而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搞唯一的答案、不敢放开手脚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的现象。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二、开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创造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的灌输填鸭、教学方法的呆板教条、自主学习的时间流失、教师家长的偏袒包办,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一旦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其个性就会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也就得以挖掘。

要让学生实现开放,可提倡思维的“无”,让学生做到“三不”,即不唯书、不唯师、不思维定势。

篇9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教?W,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语文教学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文本阅读”环节,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记叙的文字中想象这一情景。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环节过于重视背诵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教授小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使小学生运用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这一视角,语言教师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通过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

如: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为了使学生具备字词搭配的能力,应让小学生背诵个人喜爱的段落。另外,为了使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前准备与大兴安岭有关的图片视频,运用课堂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语文教师通过文章中的几个词语开展组词造句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更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性。阅读文本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

三、培植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篇10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直观场境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_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上教学教案设计材料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2.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碧千里、渲染、明朗、柔美、拘束、羞涩、天涯”等词语。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2.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无比的画卷。今天,我们将和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板书:草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二、美读课文,品味佳句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4.此时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

5.引导在多媒体欣赏中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迎客待客联欢话别

4.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篇11

二、“班班通”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教育管理学指出,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学习,是衡量教师教学效率是高效还是低效的标准。“班班通”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班班通”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的教学课堂就是激发了学生“我要学”的主动心理,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越来越爱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着限制,学生都是被动或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班班通”为我们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课堂转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班班通”媒体的优势,在情景导入时播放这样一个动画片:一只狡猾的狐狸给小猪分饼,把一个饼分成了大小不一的两份,故意造成分饼不均的矛盾,为了缓和小猪的情绪,狡猾的狐狸接着把较大的那块又咬下一大口,却又比另一块小了,又故意制造了分饼不均的新矛盾,狐狸如法炮制重新分饼,结果把饼全部吃完了,而上了狐狸当的小猪却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质疑:你们想帮帮小猪应该如何分饼才能达到公平呢?学生们都高兴地大声回答:“想。”这样激发了学生解疑的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还有一位一线的教师在研究中认为“班班通”中的资源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他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于“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有个大概的了解。再利用视频依次展示傍晚的大榕树和清晨时鸟活动的美丽景象。看着庞大的榕树,数不清的枝干,那么多的绿叶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聆听鸟儿们动听的歌声,看着鸟儿从树林里飞起来……此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班班通”营造了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情绪饱满、主动地去接受新知。

三、“班班通”为学生搭建了自学的平台

篇12

人们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的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而说和写管表达,也就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发出信息。在这四种能力里,实际上听和说的能力尤为重要,也用得最多。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说话能力就很被看重,儒家还把它列为教学内容之一。今天,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际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和扩大,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事业上的成败影响就更大。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教学。

一、教学生会说话,说好话

语文课承担着学习、传承母语和有效阅读、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因此教语文首先是教说普通话。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自身的语言美。范读课文时通过汉语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使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然后应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习,只有多练,才能使学生把从课文中读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多练不是单纯地增加练习的数量,而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要讲究质量,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练习也不应只限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课堂中要有讲有练,既给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使语文课既有“读”的实践,也有“动口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动笔写自己想法”的实践。我们设计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设计出一定量的教学时间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语言实践。

例如,我们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出示“榕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翠绿的叶子看上去很鲜亮”与“榕树长的很旺盛”,这样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完事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练习改变一下,先让学生读原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树木,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枝叶交织,生机勃勃等。再用多媒体出示树木葱郁的画面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后再写出来,写出来再互相修改后,最后读给全班评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了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搜寻自己语言仓库中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

二、教学生感知美、欣赏美

汉字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一)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

“言为心声”。语言是传递心灵信息的工具,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的讲解、启发、提问等都需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做到准确严密、字字珠玑、生动有趣,幽怀深情。对儿童来说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语汇、语速、语调、语态都要以“美”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教师要善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势和方式传递给学生,必将春风化雨,恰似秋叶融情。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语言还要不乏幽默与诙谐,他往往给人的情感以滋养,给人的心灵以抚慰。

篇13

1997年秋天,学校领导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将由她代表辽源地区去四平参加东蒙十市电教年会,并在会上出一节语文课。这对于一个刚步入教育队伍的新兵来说,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有压力就有动力!她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与豪情,毅然地担当了重任。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她选定了《舍身炸暗堡》一课。接下来,便是煞费苦心的准备和绞尽脑汁的设计。她先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观看了相关的书籍和电影;为了上好这节课,她不论是上班、下班、走路、吃饭甚至睡梦中都是讲课的情景,时常在睡梦中惊醒。当时辽源市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如果你能把这个人物的英雄气概讲得淋漓尽致,感动听者就成功了”。于是,她又反复阅读课文,领悟出了英雄的壮举撼天动地!灵感一现而就,便从课文的精神线索“舍身”出发,开始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把自己置身于听者的角度,饱含着深深的真情。

记不得多少个夜晚,当深夜刚刚停笔上床躺下时,忽然一个想法又促使她拿起笔,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那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爸爸妈妈焦急地等着她回家吃团圆饭,而她的教案还没有最后通过审核。领导着急,她更焦急!那天,她哭了,但倔强的她几分钟后又擦干泪水,重新回到教室……

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天以后,当站在四平师范学院礼堂的讲台上,听到台下不时爆发出赞许的掌声时,她才懂得了什么是雨后彩虹,并且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从那以后,一节节课的砺炼,一次次考验的承受,使她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谦受益,虚心求教

曾几何时,她面对着课堂上学生眼中流露的崇拜与渴求的目光时,就会感到几许自豪与挑战。当听到同行们肯定她的课堂效果后,心中便又平添了几分自信与压力。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教学热情,更要博学多才,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较高的理论和管理水平。在班级管理上,有一件事深深促动了她。一天,她捧着教案刚要进办公室,就听见一位科任老师正在向教导主任反映,说她班学生的纪律不如其他班级!听了这句话,她心中不禁一颤。呆呆地回到班级,静下心来反思起自己的班级管理。一次次的教研活动,外出学习、听课……居然忽视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最为重要的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班风班纪,何谈提高成绩?她决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当时学校高英老师所带班级是全校公认的先进班级,她就向高老师请教班级管理经验。高老师说:“在班级管理上,应该本着严慈相济的原则。在学习上、纪律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爱护,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又亲又敬。”这几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于是,她采用了课上课下“双管齐下”的教育方法,严格制定了各项班规并落实到位。每节科任课后,她总是主动询问每一位老师自己班同学的表现。渐渐地,她班同学的纪律有了明显改观,她又借鉴了其他班级成功的管理经验。经过不懈努力,她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得到了全体教师、家长的认可。就这样,她又一次感受到教育的乐趣,体验着虚心的幸福。

三、创业艰,勇担重任

自从她被评为名师的那天起,“名师”一词就一直在她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这莫大的殊荣在别人眼中可能意味着无尽的光环,可是她却深知它的份量!还来不及欣喜,就又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因为这荣誉背后还附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课题、送教下乡、公开课、四个一活动,三项任务……”她仔细地看着这份名师“作业单”,感觉心里发虚。虽然以前她参加过多次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公开课教学,但是要给基层学校按需送教,还要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搞专业讲座,引导教师们课堂教学发展方向,这可是她从来没有做过的。

肩上有了担子,就容不得再回头。从2007年起,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她又多了一份“名师工作”。有时为了一节送教课、展示课,要利用休息日潜心准备。为了引导一线教师们从她的课中有所学、有所用,结合多年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她倡导提出了“抓主线,谋全局”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在全镇推广。“题眼突破法”、“直奔重点法”、“明、暗线牵动法”、“自学指导法”……这几种抓主线教学方法在她所出的不同层次观摩课、送教课中充分展现,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

然而,这时又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她的肩上。《“生本化”导学案实施与研究》这一市、县重点课题落在了她们年组。导学案在小学怎样实施?谁都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她只能带领年组的三位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每天午休、放学后,她们都聚在办公室,热烈地讨论着,确定着一份份学案。每周,她们都用同构的学案互听互评,共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她又有了全新的收获。“听别人上课,让她换一种角色思考课堂教学,思考学案设计,使她的课堂更扎实了!”上级领导每次来学校听完她的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领导们的认可与指导,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13年的教研历练,5年的名师打造。她已经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有思想的教师。

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坚持、坚持、再坚持;成长、成长、再成长!5年的名师之路,她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不断总结中成长,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已成为她的习惯;深入浅出、潇洒自如、自然朴实、灵活多样已成为她的教学风格。

四、风雨后,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