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媒介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媒介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媒介调查报告

篇1

昨日,千龙网联合首都互联网协会《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晒照片、网购、扫二维码等习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安全隐私问题却被中学生们所忽视。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

昨天上午,北京市徐悲鸿中学的一间教室内座无虚席,在专家的引导下,60名师生和家长以新媒介素养为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扫二维码更是很多青少年的随手习惯,还有37.1%的青少年使用过微信支付进行消费。

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建议中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学校应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使中学生不断增强自控和自护能力。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

篇2

一、基本状况报告

1.调查方法

2011年3月间,我对杭州市下沙区几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传统书画接受状况”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共发放550份问卷,回收529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511份,有效回收率为93%。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个人表意媒介使用情况,艺术媒介接触情况和对传统书画的接受心理,以及其对书画创作、消费目的的了解等方面。

2.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数据

本次调查样本总共511份,其中大一学生238人,占46.6%,大二学生144人,占28.2%,大三学生129人,占25.2%;男生共156人,占30.5%,女生共355人,占69.5%,基本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在校情况。

(2)大学生个人表意媒介使用情况

书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其表意和表现的基本媒介形式是手工的绢帛纸笔,这种自然状态的媒介技术使用期与传统文化的繁荣期大致对应,它们是传统文化表意和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书画艺术蕴含深厚韵味的艺术形式基础,并在长久的表意和艺术欣赏传统中培养了民族的独特审美趣味。但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达至21 世纪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传统的媒介表意方式的地盘大为缩减,这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更鲜明地表现出来。如图1所示,在回答“平时需用文字表达时你怎样完成”的多选题时,选键盘打字的比率是47.3%,选笔写的比率只有41.8%,显示现代的机械复制的表意方式已经成为当代青年表意的主要方式,传统手写表意的感觉正在让位于信息传达的效率追求。而图2则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有八年时间没再写毛笔字了(相当于小学毕业以后即将传统纸笔束之高阁)。如此传统书画的艺术表现和心理体验的物质基础正趋于流失。

图1用到文字表达时怎样完成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图2多少年没用毛笔写字了

与此同时,在被问到自己字写得不好的感觉时(多选题,图3),选择“有点遗憾,显得没文化”的比率是62.2%,选“没什么,反正写东西多用电脑或手机”和“无所谓,字写得好也没什么用”两项相加的比率为29.7%,不到前者的一半;反之,在被问到别人字写得好,自己的感觉时(多选题,图4),选“有内涵,个人形象比较好”的比率是51.9%,选“对个人发展有好处”的比率为32.8%,而选“书生气较重”和“没什么可炫耀”的比率分别只有10.4%和4.9%。可见,对汉字这种传统表意工具所展示的个人形象,大学生还是相当在意的。但显然这里有一个矛盾状况,即在行动上大学生们为实用目的而使用现代技术投入了现代生活,但在心理上他们仍以传统的文化形象为骄傲,而这正是传统文化及其艺术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图3自己字写得不好的感觉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图4对别人字写得好的感觉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3)大学生接触艺术媒介的状况

中国画作品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基本上是凭借着人际关系的接触而传播的,只是在明清以后,随着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一些画谱开始通过商业渠道得以较大范围地传播。书法作品虽较早已有拓印形式流传,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它与摹写的帖一道,也是以人际交流的形式传播的。自20世纪初以来,现代大众媒介成为几乎所有信息交流的必经渠道,传统书画作品的传播也深受其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人们接触书画的时间频率和空间场合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经由何种具体物质形式来实际感知体验书画作品,当代大学生的艺术媒介接触状况因此也有较大变化。

首先,是如何分配自己的休闲和审美欣赏时间的问题,从多选题图5 可见,上网、游戏的比率最高,为35.8%,户外活动和看书次之,分别为24.7%和24.8%,去艺术馆博物馆最少,为1.7%,看电视次少,为13.1%。可见在大众媒介上进行艺术体验和在户外进行身体活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文化审美形式。

图5业余时间怎样打发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其次,在何种场合接触书画,由多选题图6可知,在学校最多,为36.3%,因为这里报刊和画册最多且易接触,次之的是在博物馆美术馆,为33.6%,这令人惊讶,与上述“去艺术馆博物馆打发时间”的最少比率1.7%形成反差,可推知在此时空中接触书画机会之少了,由此类推在商店、家居和宾馆中则又更少了。

图6在何场所接触书画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最后,对经由何种具体物质形式来实际感知体验书画作品的问题,由多选题图7可知,影视和电脑多媒体形式最多,分别为19.5%和18.7%,在当代网络技术环境下,两者其实都说明学生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书画最多,其次则是报刊和画册,这属于较传统的大众媒介了,而工艺品以12.4%的份额位居第四,超越了传统书画形式的卷轴和镜框,这是颇值得注意的现象,说明大学生的书画消费形式与传统有了很大的不同。

图7以何种媒介形式接触书画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4)对传统书画的接受心理

中国书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其外在装裱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媒介形式,而且其艺术形象本身呈现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样式,表现着别样的审美蕴含。它与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占主流地位的西方写实绘画有着鲜明的不同,其根本差异在其书写性的笔墨形式,以及由此所表达的传统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和文雅情致。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及其所包含的独特韵味,当代大学生们的感觉和体验如何呢?

首先,如多选题图8所示,选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太老旧,没感觉”的比率只有1.3%,反之选这种传统装裱形式“富有书卷气,很雅致”的比率为49.3%,同时选它们“富有中国特色,感觉亲切”的比率为46.3%,这三项相加占96.9%的比率,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认同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的,与他们对待网络电子游戏及其他大众文化的态度一样,呈现出同样的热爱态度,这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同时这也印证了前述大学生个人表意媒介技术情况所反映的矛盾状况,即沉浸于大众文化的技术刺激和感官兴奋之中,同时在深心中又以传统文化为价值的根本。

图8对传统装裱形式有何感觉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其次,如多选题图9所示,在回答中国书画的价值何在的问题时,认为在于其中国历史文化蕴含浓郁的比率为28.5%,认为在于可以修身养性的比率为26.9%,认为在于笔墨功力深厚有意境的比率为22.8%,而认为在于造型逼真、色彩鲜明和表现了深奥哲理的只分别占10.1%和11.6%,可见对于中国书画形式与内容的大致特点,大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并非像表面的敬而远之态度那样一无所知。

图9你认为传统书画价值何在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最后,在回答不喜欢传统书画的原因(多选题图10)时,大学生们表示有28.4%的因素是自己修养有限,无力欣赏,有20.3%的同学认为是其形式太古雅,难以理解(与上述对传统装裱的肯定形成对照,显示大学生即使难理解还是喜欢其形式),还有17.3%的认为是可见的原作少,欣赏成本高(这与他们多数通过网络和电脑屏幕接触中国书画正相关联),还有一个因素(占12.7%)是大众文化丰富多彩,以致顾不上欣赏传统书画。其他如创造性少模仿多,脱离现实生活,功利性太强这些与专业创作问题有关的因素则不太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可见,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不足是大学生觉得书画太古雅难懂的主要因素。

图10不喜欢传统书画的原因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5)对近年书画市场繁荣原因的理解

传统书法艺术的理想是“书,心画也”(扬雄),人品高则书艺自高,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则是畅神而已(宗炳),“聊写胸中逸气”( 倪瓒),它们共同建构了传统书画艺术超功利的价值取向。虽然自明代以来,书画家出卖字画以取润格的活动得到了宋明理学世俗化乃至市民社会出现、商业市场繁荣等因素的支持,书画市场逐渐形成,但在传统的艺术格局中,实用功利的艺术经营观念和活动总是处于暗昧状态,或以癫狂的叛逆姿态出现,并不能取得正面的价值肯定,这种状态甚至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期。但在新世纪消费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对艺术,包括书画的态度显然已经有了较大改变。

图11近年书画市场繁荣的原因 Freruencies

a. Dichotomy group tabuiated at value 1.

图11的多选题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近年来书画市场繁荣的原因,有近四成的因素是大家想以此投资保值,分别有近二成五的因素是欣赏艺术和装饰家居,另有一成多的因素是用于人际交往。可见大学生对艺术的看法是比较现实而非浪漫的,这应是其大众文化的消费经验和对当代中国文化状况的了解使然,因为现实中的书画消费往往很实用,很少再有纯粹审美观照的机会。

二、反思和建议

1.从个人表意工具使用和艺术媒介接触的状况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深度介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和感觉日益高技术化,而对传统艺术得以产生魅力的自然工具手段逐渐开始陌生和远离,这是对书画艺术发展的现实威胁。但尚处发展之途的中国需要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可遏制,好在大学生心里已经具有充分的传统文化根苗,这应该是拜多年的学校教育耳濡目染所赐。但中国基础教育的功利化(中数理化等而轻人文艺术教育课程)正在削弱这种文化根苗成长的土壤,这是比学生单纯偏好高技术效率和刺激更令人忧虑的。日本和韩国是协调传统文化保护和技术发展关系的良好榜样,应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目前来看,大学生投入技术性的大众文化和身心保持对传统艺术的敬仰还处于势均力敌的矛盾状态,但这种状态能长久保持吗?如果放任自流,技术的强大力量和它们在青年心中产生的惯性是否将把传统文化的根苗彻底拔除?切实的文化保护措施应该尽早地设置,比如学校是否应开设更多的人文艺术课程,城市公共设施中可否建立更多的博物馆、艺术馆,举办更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示活动?

2.从对书画艺术的接受心理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与20世纪初的争相留学以引进西方艺术观念和技法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这显然是由于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力有了巨大提升,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为大学生所清晰感知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对大众文化毫无抵抗力,而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内在意蕴虽心爱之,却表示它们太古雅艰难,自己修养有限无力接受,这真是让人扼腕的现实。问题出在哪里?是否还是在教育上,太表面化,太功利?教育改革如何补上这无实利但很重要的一课?

3.从书画艺术自身的观念和实践来看有无值得反思之处?对是否坚持文雅高深形式还是兼容通俗视觉表现之技,专业人士各有看法,但上述大学生以工艺品形式接触书画作品超过传统卷轴和镜框形式的情况提示我们,传统艺术形式在保留固有优雅气质的同时,如何因应时代氛围和受众心理,确实需要细心考察思索,以求有所改变和创新,毕竟现在是大众文化和消费时代,消费者的趣味和权力应该受到尊重,否则很可能就是作茧自缚,自我取消。

篇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技术和媒介文化发展迅猛,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多样化,计算机、手机以及多种移动终端等新媒介成为大学师生获取媒介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和接班人,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如何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寓教于大学课堂内外,设计出适合免费师范生学习和运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样本

调查样本为陕西师范大学的2009-2011级免费师范生。本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调查问卷于2012年5月起开始发放,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问卷回收率94%,问卷有效率为91.28%。其中男生占29.4%,女生占70.6%。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陕西师范大学所有师范类年级及专业,且男女比例与现实情况相符,所以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图所示:

访谈从中选取了涵盖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化学、历史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8个专业、3个年级、25人进行个案访谈;专家访谈有3人,1名管理学生工作的学工组辅导员,2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相关教授。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关于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自制半结构式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以单选和多选题为主,另加一道主观题,了解免费师范生对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看法。

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基本信息调查,共7题;

2、媒介接触情况,共15题;

3、选择、解读、利用、判断媒介情况,共22题;

4、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共16题。

(二)访谈法

在结束问卷调查法之后,访谈法用作对问卷调查法的补充,以澄清问卷中模糊的问题,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1、免费师范生个案寻访:通过与免费师范生面对面的直接调查,获得更加生动、直接、具体的信息。以便深入研究分析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

2、相关专家教授专访:与之共同探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媒介对免费师范生学习与生活的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网络媒介是免费师范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通过对网络媒介的使用目的调查发现,网络媒介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但多以娱乐为主。在“使用电脑上网必做的事项(可多选)”的调查中,选择“使用QQ、飞信聊天交流”的占67.4%,选择“浏览当天新闻”的占30.3%,选择“查阅学习资料”的占58.5%,选择“使用微博、博客、QQ空间记录心情”的占32.2%,选择“看电视剧、看电影”的占37.1%,选择“玩魔兽等网络游戏”的占7.7%,选择“查收邮件”的占43.8%,选择“使用淘宝、当当等网站购买东西”占22.4%,选择“无目的打发时间”的占13.5%。

第二,免费师范生接触媒介的现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媒介接触情况以电脑为主、每天接触时间在1-2小时之间、对传统媒介接触较少。在平时的对媒介的接触情况中, 95.34%的同学喜欢电脑,91.14%的同学会手机,其次有77.16%的同学喜欢书籍。而对传统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的使用率仅占52.91%、49.42%、59%。而在“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中,电脑以51%占有率成为免费师范生最常用的媒介,其次是手机,占36%,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占5%、3%、3%、2%。免费师范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正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第三,免费师范生对媒介内容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在“是否能够运用媒介熟练地工作学习”问题中,选择“非常熟练”的占16.3%,选择“熟练,但还需要学习”的占57.8%,选择“不熟练”的占24.5%,选择“完全不会”的占1.4%。可见绝大多数师范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媒介来工作学习。在对媒介评估能力的调查中,对“你认为大众媒介对你的性格、价值观及待人处世方面的影响程度有多高?”问题的回答中,97.7%的同学选择了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有大有小。仅有2.3%的人认为大众媒介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由此表明,免费师范生对媒介的使用能力较强,在对媒介内容的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第四,媒介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严重。

在问及“是否了解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时,有43%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48%的同学选择了“只听过,但不知其含义”。在对自我媒介素养的认知上,对自身媒介素养的缺失程度,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54.1%,“不很严重”占30.3%,“不严重”占7.7%,“认为不缺失”占0.9%。可见,免费师范生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生疏,对自己的媒介素养不甚满意。可见媒介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严重。

(二)访谈结果分析

1、免费师范生个案寻访。在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到了以下几点信息:(1)在问及对盗版图书、软件、音像制品的看法时,所有的同学表示购买过或使用过盗版,并有40%的受访者表示对盗版持支持态度;36%的受访者表示对盗版产品不排斥;另有24%的受访者表示购买或使用盗版产品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还是有购买或使用经历。盗版产品的低廉价格是促使受访者选择购买或使用的主要因素。(2)关于是否参加过媒介制作,有83%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但参与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以制作PPT为主。其他形式的活动参与较少,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希望尝试参加诸如制作DV、参加摄影比赛、制作flas、制作网页等活动,但没有机会参与或者是自己没有掌握相关技能。

2、相关专家教授专访。通过此次对相关专家教授的专访,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最大障碍是系统知识的缺乏,这可能造成一种畸形的媒介素养。比如某些同学可能对于游戏知识非常丰富,对于媒体技术非常精通,但是对于如何写作,不擅长。(2)未来传媒的自媒体化、社交化、参与性质、可视化、平民化是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利用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开放式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媒体知识对自己进行终身教育。

五、对比研究

在对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对非师范生以相同的问卷进行了调查,以形成对比,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一)调查结果

1、媒介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有着相同的影响。通过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来说,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均相似,无显著差异。

2、对于传统媒介而言,非师范生接触多于师范生。在看报纸和杂志的频率中,非师范生明显多于师范生,一周看一次以上的频率师范生的累积百分比为29.6%,而非师范生为40.1%,即非师范生接触到的传统媒介多于师范生。

3、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手机使用的目的存在明显差异。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中,免费师范生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占49.4%,浏览当日新闻占38.2%,而非师范生在使用百度、谷歌查询信息占56.7%,浏览当日新闻占43.9%,说明非师范生利用新媒体了解时事资料高于免费师范生。

(二)原因分析

1、由于选取的仅只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能够接触到相同的媒介,即拥有相同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在同一学校内对师范和非师范生有着相同的影响,所以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形同的媒介环境想受到的影响相同。

2、在数据中发现“对于传统媒介而言,非师范生接触多于师范生”这与预期的“传统媒体接触情况相当”相悖,分析原因发现,在调查过程中,非师范生主要集中在理科,理科比文科约等于6:1(293:52),理科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学素养,故喜欢读写报纸、书刊。

3、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对信息的检索和关注度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毕业后找工作,非师范生就更关注一些社会信息和相关的搜索引擎检索。

4、由于学校对相关的媒介素养类教育甚少,由此导致了非师范生和师范生在媒介素养德育和教育方面缺失严重。

六、调查总结

(一)免费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总结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免费师范生:

1、媒介接触的不良现状。从媒介接触的类型、时间和目的来看,免费师范生媒介接触的现状可归纳为:①媒介接触以网络媒介为主,且网络媒介接触时间较长。②对传统媒介的接触时间较少。③接触媒介的目的多以娱乐为主。

2、对媒介影响有较客观的评价,但对媒介内容缺乏客观评价。很大一部分同学认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未能科学地评价媒介信息。事实上媒介本身就具有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的功能。

3、对媒介素养相关内容认识模糊。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同学闻所未闻。在对自身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评价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身媒介素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校素养教育实践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来提升免费师范生的媒介素养:

1、在全校范围内增开媒介素养教育公选课程。开设适合非新闻专业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接收媒介素养教育。

2、建立有关媒体实验室。锻炼免费师范生媒介技能,使免费师范生掌握媒介使用技巧和媒介制作能力,并能够将媒介熟练地运用于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3、组织提高媒介素养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免费师范生参观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报社实习等,以深入了解媒介基本知识和媒介运作知识。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校方加强对官方微博、学校论坛和学校公共主页等的建设,创建健康文明的舆论环境。

5、推广媒介素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平台。依托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和学校社团的力量,如校园广播站、学校电视台、相关学生社团等举办校园微电影、多媒体讲课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

参考文献

[1] 吴鹏泽,杜世友.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2).

[2] 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2012(01).

[3] 李霞,徐睿.国外媒介素养对我国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5).

[4] 宋娜.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特征与激发路径探析[J].现代交际,2011(09).

篇4

正是由于精确新闻版面语言与调查报告的相似性以及两者都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来做出“最终成品”,因此解析“精确新闻与调查报告之间的差异”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记者》的“新闻调查档案(媒体调查报告专栏)” 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的差异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精确新闻的特点。

“数字”新闻化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关于“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调查数据分析:

“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因而一些广告主在有些媒体逐渐拥有了控制权,一些媒体背离了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的规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此次调查显示,有33.7%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种做法,有54.2%受访者态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访者则同意这种做法。从受访者的职称、年龄与问题的关联来看,正高职称和年龄45岁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达41.2%~42.9%。将这个问题与媒体类型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电视台30.8%、报社36.2%、电台37%;与专业背景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边干边学35.4%、新闻大专31.8%、新闻本科30.6%、新闻硕士37.7%、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32.3%。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读到了科学严谨的百分比数字,而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个位的数字只是提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这样一个结论性信息,总结出一个调查结果,不带有调查发言机构任何的情感色彩与主观意志。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7日)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调查”为主题的《游走在城市的边缘》――《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上篇)引用如下材料:

“一份名为《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说: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者,是一个由形形人员构成的复杂社会群体,从大学生到文盲都有。其中很大一部分曾经在家乡当过民办教师或公办教师,在114所学校中,有79所是他们办的。其余的则属半路出家,他们从包工头、小贩、厨师到菜农、建筑工、清洁工、保姆等形形的行业走上了办学的道路。‘他们能够涉足这个领域,是因为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流动儿童在北京没有学上。对于他们来说,办学是一种能带来可观收入的职业。’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之一张守礼说。”

与前文的不同显而易见,在这里,调查报告《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的数据和结论用以证明报道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后,打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使得上万名孩子免于失学的同时,也让各色人等都参与到办学中来的现实。

“数字”本身量化了“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缘起与现状的真实,是作为精确新闻反映新闻事件的手段而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的,为“丰富深度报道本身的新闻背景材料”服务。在材料中,数字遵循新闻写作规律,是新闻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已经被“新闻化”了。

同时,调查报告中数字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避免了记者的主观介入,让受众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总结等逻辑思维方式结合自己的价值标准思考新闻报道,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无声胜有声”地彰显媒体导向。

受众平民化

《新闻记者》(2004年2月) 媒介调查《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文章说明“调查报告的目的”:

“2003年10月1日,是上海电视台成立45周年的日子。在上海电视事业走过近半个世纪之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特委托社会专业调查公司,组织了一次对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评价调查,集中了解目前社会各界对上海电视从业人员在社会职能、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工作成效等各方面的评价和意见,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和强化培训、教育。”

文尾结论处:

“对于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本次调查有一点很有启示:公众认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途径,依次为社会舆论监督(37%)、制度建设(39%)、自我约束(20%)。除接受社会监督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用,包括:强化行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加大行业评议和监察力度;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制度,使之与专业标准相融合等。”“看来,上海的电视媒体在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以‘内容为王’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方面,还任重而道远。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新闻记者》(2004年5月)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最后总结:

“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来认识,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约束办法,不能再让今日之‘错’酿成明日之‘害’”。

从调查报告《受众眼里的电视人――上海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评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调查针对的是上海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文广传媒为今后工作的目标计划制定所进行的,因此它的受众是相对专业的媒介从业人员。在《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我们也可以在总结中看到调查报告针对“小众”即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提出的建议。

当然,不是每一份调查报告都会有如上明显的诉求对象,但是调查报告因较强的程式化写作――开头比较详细地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方法、结论,接着逐条列出相关调查项目,包括详尽的调查数据、图标等等,最后总结出调查结果――而使其只能在小受众范围(包括专业人员、调查委托人等)内传播。

《中国青年报》 (2004年1月4日)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结语:

“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为我们展示了青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自我的期待、对社会的期待,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是一只多棱镜,折射出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和社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正如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澳大利亚学者艾克斯雷所说,青少年不论对未来持有何种态度,都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世代差异现象,而应该被更认真地反省,此种现象或许不只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想法和态度,它应是更深远地将当前社会或文化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投射在他们对个人前途或社会发展的可行结构及机制之上。 青年与社会是相互建构的。也许,这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理想,会令关心青年、关心未来的人们深思。”

不谈报道中那些令人动容的调查数字、话语与实录,光看这最后的结语我们也能感受到此次“调查・观察”用“901个农村高中生的梦想”来引起“整个社会的深思”。精确新闻关注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平民”(即普通人),如前文所提及的《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纪实》中的“流动儿童”,他们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两会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成为了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安徽代表团的徐景龙等30多位代表就递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关注农民工子女就读的议案。这是对精确新闻“受众平民化”最好的诠释和反馈。

即使报道关注的是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荒漠化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关注的3大环保问题。其中,水污染问题以76%的获选率高居榜首,即每4名受访者中就有3名在关注该问题,成为最受当前青年关注的环境问题。此外,大气污染问题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也分别受到70%和66%的青年的关注。另外,垃圾回收利用(58%)、野生物种减少(52%)、臭氧层遭到破坏(51%)等环境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都超过了半数。”(《我们的环境怎么了?》中青报 2004年2月1日)偏科学的议题,如文中所述,在柔化了数据、调查术语和表达方式的专业感后,适合媒体受众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的精确新闻,依旧体现了与调查报告截然不同的“大众化诉求”的受众特征。

结论微观化

《新闻记者》(2003年2月)《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新闻调查档案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类大众传媒的时间是多少?上海大学生期望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哪些信息?上海大学生平时主要阅读哪些日报?大学生自费订阅或购买日报?大学生选择阅读各种报纸的原因?”

“至少在大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大于报纸。互联网和报纸不但有娱乐和消遣功能,还有即时查找和提供资料等较强的助学功能,这大概是它们在吸引大学生方面胜过电视和广播的重要原因。国际性、娱乐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取向。在大学生对周报、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站信息选择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这种趋势。《新民晚报》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优势十分明显,均超过第二名10多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作为一张大众化市民报,《新民晚报》为何同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青睐。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晨报》在时效性上排名第一,显示出这份新生代报纸的冲劲,在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上,《新闻晨报》也都有不错的表现,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

“问卷上具体涉及了以下几项问题:(1)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单位联系广告;(2)记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3)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4)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5)记者是否可以接受新闻源单位或个人安排的免费旅游;(6)记者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现金馈赠;(7)记者是否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

“从上述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新闻队伍的新闻工作道德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特别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调查问题中,回答‘看情况’的比率都较高,这些人可能在思想上对是与非、对与错的认识非常清楚,但一旦有条件或涉及自身利益时则往往会放弃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这些人道德自律的自觉意识较差,对他们来说,有处罚分明的纪律、规定,营造一个廉洁清正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这两组材料的问题设计与总结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结论特点,即给自己的“目标受众”提供的是宏观的阶段性的全面客观的调查结论,并力图通过结论对受众有总体上的指导作用:在《上海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及日报选择》中,它提醒报社,要在大学生中提高订购率,除了信息量和实用性指标外,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改进服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后者则希望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认识高度,新闻单位及有关领导部门应探讨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办法。

《中国青年报》 (2004年2月1日)《2004年最大的愿望:涨工资》结论:

“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近90%的受访者在工作和学习上都有所收获。而在新的一年中,大家最大的愿望则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附“读者心愿”(摘两则):

“欧阳坤(广西):由于工作需要,我已经五个春节没能和父母团聚了,所以,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回到家中,和父母度过一个团圆的2005年春节。”

“韩俊(山西):我和家人曾经都是SARS感染者,所幸的是,我们最终都战胜了病魔,全家人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家中。现在觉得,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2004年的最大愿望是希望家人都健康幸福地活着。”

篇5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篇6

数字化、技术性的阅读条件,的确带来了爆炸的信息量,获取知识也更便捷、快速,时效性更强,但是,这种方式的阅读也极易造成一种浮躁、喧嚣的社会阅读文化心理,所以,其实质仍是一种“浅阅读”,“快餐化阅读”,最终结果是,使人们的阅读心态变得焦虑、功利、实用,浏览代替了精读,读者不再与他的读物进行精神交流……人们更担心,这种阅读的技术性、工具性,专注心态的缺失,功利的驱使,甚至阅读的迷惘,就可能出现像有的读者所说的那种情形,待到数字化、技术化的阅读彻底埋葬了纸质传媒的时候,我们的阅读生活当中,没有了雅静的书斋,没有了书香门第……我们向哪里去发现、寻找阅读的艺术趣味呢?这个报告中就很能说明问题,被调查者对于网络阅读,选择“快速浏览、扫读”选项的高达51%,认为其主要缺陷是“阅读疲劳”、“不适合精读”、“没有古色古香的实体触摸感”,因此,在阅读书目是权威、学术的,阅读环境安静、舒适的情况下,更多的读者会选择传统读物……

篇7

篇8

篇9

就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支出而言,中国品牌在前10名中占据8席。5年前该趋势逐渐显现,本土公司开始对营销和推广投入巨资。

宝洁公司旗下护肤品牌之一玉兰油,排在中国市场广告支出榜首位,共投入人民币16亿元。排行榜的另一外资品牌为宝洁公司的飘柔洗发水,排名第10位。

然而根据该调查,排行榜中的其他品牌都是中国品牌,诸如青岛健特生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脑白金,该品牌去年广告支出为人民币15亿元。国内主要移动电话运营商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3亿元的广告支出排在第5位。

该调查没有包括诸如售点促销和户外广告牌等其他形式的广告投放,也没有考虑广告客户按常规从媒体公司获得的折扣。

专家表示,许多国外公司的广告投放更为集中。它们的许多成功都来源于对细分市场的专注。

但是,他指出许多当地品牌运营良好是因为相对于国外公司而言国内品牌拥有更为广泛的分销网络。国内品牌在广告上投入巨资是因为它试图将自己的产品由分销主导转为品牌主导。

中国公司的大量广告支出正在影响外资广告公司的经营战略。外资广告公司也期待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大多数外资广告公司的国际客户依然多于中国本土客户,这意味着它们还未能从一些当地公司挥金如土的广告投入中占据完全优势。根据尼尔森媒体研究称,上次外资品牌称霸中国电视和平面媒体市场是在1998年期间。

据尼尔森称,整个中国广告市场价值逾100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该市场较上年同期增长35%

广告公司调查报告范文2:广告公司调查报告

———广告公司对广告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调查机构: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调查小组:新意组 负责人:张国胜 撰写人:刘佳静 完成时间:2012.6.5

-1-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目录

摘要.....................................3

引言.....................................4

正文...................................5-10

附录..................................10-11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摘要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郑州的个大广告公司对广告专 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通过对郑州市广告公司的拜访了解企 业在招聘时的要求,广告公司更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了解 郑州市广告公司的现状及发展,为自己制定目标提供依据, 使自己做出最还得职业规划,为自己提供一的努力地方向。 是自己在学习中有侧重点。

郑州市广告行业的发展现状

1.郑州市的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众多,主要以小型的广告公

司为主,一家广告公司有 10 到 20 人左右。 2.公司众多就导致行业的竞争较大,公司整体水平不高。广 告行业没有自己的领军企业。 3.广告行业的门槛较低,作为一个广告人大多数会选择自己 开公司。 4.广告公司人员的保障较少,公司较小,没有一个良好的人 才成长环境。 5.单独的只从事广告的制作的公司较少,更多的是向广告与 营销传播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引言

(一)调查背景

广告作为一种有偿的、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它利用各种 传播媒介把广告内容传播给大众。同时,广告也是文化价值 观念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就会产生适应这 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广告。一方面,广告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 环境的影响,是反映特定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另一方面, 广告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文化有 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因此, 广告除了宣传具体商品之外, 还宣传了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

广告所起的作用是重大的, 广告的形式众多, 电视, 平面, 杂志,报纸,车载,等等。同时广告专业要求掌握的只是众 多,如文化知识,策划能力,市场营销,文案写作,品牌推 广,传播,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广告是一个复杂的专业,涉 及的面广,作为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与掌握的知识 众多。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现今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在 找工作时,有许多人找不到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了解 相关专业的信息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的知道自己的学 习方向。

广告专业要具备的能力

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的基本能力,以 及市场调查与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市场场分析、数据处理的基 本能力; 熟悉有关广告的政策法规; 具有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活动能力; 了解中国广告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外国广告事业 的发展动态。

(二)调查目的 了解广告行业的现状,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方面的知 识。 了解广告公司对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招聘时对广 告人才的要求,以及其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技能,给自己的学 习找一个明确的方向。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正文

(一)调查方法

调查公司:郑州恒为广告策划有限公司,郑州视觉圣火影视 制作公司,子昂影视传媒,奥格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调查对象: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调查方法:访问法 调查人员:刘佳静,王姣姣,刘云梦,朱丽洁,李姗姗,齐 亚威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调查对象不愿意接受访问

2.得到的信息较笼统 3.得到的信息不是特别真实

(三)调查结果

1.调查的公司对学历没有较严格的要求,但要求专业技能较

强。 2.主要要掌握的技能有文案写作,策划,制作,传播,创意, 等方面的技能。 3.对职员的要求:要能吃苦,敢承担,有团队意识。针对郑 州的广告公司由于广告公司的规模较小,要求职员的综合素 质较高,要能面面俱到。 4.广告公司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看法:有热情,有想法,敢 做,敢冲。但是对社会的了解不深,太理想化,在面对挫折 是心里的承受能力较低。 5.公司在招聘时主要判断的依据:在校期间的的获奖情况, 参加的社会活动,自己写的文案,策划案,实习情况。在招 聘时还要看获得文聘,如四六级考试,计算机水平。还可以 再面试时当即出一个问题让被招聘人员给出解决方案。还有 一些根据你的成绩,招聘时的方法众多。 6.大专学历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好,但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 况较差,所以在工作是就有差距,所以要求学生在学好课堂 知识的同时要求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工作时 也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

7.郑州是一个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广告行业将朝着广告 与营销一体化,专业化与集团化是方向发展,郑州的广告业 也要与其接轨。 8.要学会选择良好的传播方式。这也是你在学习重要好好掌 握的知识。广告的宣传方式越来越多,其中互联网在器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平面,电视,广播。充分利用传播媒介传 达出要传达的信息, 用合适的方式传播信息, 得到良好的 传 播效果是广告的目的。 9.由于产业的整体化,需要的人员有市场营销,策划,制作, 服务方面的人才。 10.广告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面较宽,如营销,文案,传播, 策划,制作,创意,品牌管理等,所以广告专业的学生的就 面较宽,可以由许多不同的选择。 11.由于广告专业的特性需要与大量的人员接触,所以要求 有较好的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要能说服顾客。

(四)结论及建议 结论: 1.广告公司多,规模小,整体水平较低,没有形成一 条完整的产业链是郑州市广告公司的现状。 2.公司招聘时要求专业技能过硬,对文凭及工作能 力没有严格的要求。 3.小公司要求全能,大公司要求专攻。 4.在招聘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方式,要能遇事冷 静的分析能力。 5.对毕业生要求不高,但要能吃苦,踏实。学习能 力强。

建议:

1.在学习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要能吃苦,不要眼高手低,要能全面考虑问题,要 有团队合作意识。 3.要有良好的素质,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不可 盲目,要有自己的看法。多学传统文化知识,只有有良好的 文化底蕴才能有好的创意,才能在工作时更好的分析市场。 有句话是: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文化很重要。 4.在在工作是要用全面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选择 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公司, 从基层干起, 你会得到很大的特高。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不能有以金钱至上的思想。 5.在学校要关注广告的发展,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 基础。 6.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处理事件 的能力。 暑假多实习, 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7.在学校时的实践作业也是你的经历,所以在校的实 践作业要认真做,有的在完成以后,可以长期跟踪调查不断 完善,在找工作时是你的重要简历。

附录 关于郑州广告公司对广告专业毕业生需求 情况的问卷

1 贵公司对学历有什么要求? 2 贵公司在招聘时对工作经验有无要求? 3 贵公司在招聘时对员工有无性别要求? 4 贵公司对四六级证书及计算机证书等各种证件有无硬性要 求? 5 贵公司在录用毕业生时其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什么? 6 贵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对其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 7 贵公司是否要求广告专业的求职者同时具备前期策划和后 期制作能力?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影视广告专业 8 贵公司认为广告专业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是那方

面的能 力? 9 在录用时,广告专业毕业生那些方面的能力令贵公司心 动? 10 您认为广告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优势和劣势在哪? 11 您对应届广告毕业生的看法? 12 现在广告公司最缺少那种类型的人才? 13 您对郑州现在广告界的发展状况有何想法? 14 对于未来广告界的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有哪些观点和想 法? 15 您觉得在校广告专业学生应注重培养哪些方面? 16 请您给现今广告教育提出宝贵建议。

参考资料 《中国广告现状与发张趋势分析》 《中国广告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广告学专业就业自我分析调研报告》——钱蓓蓓

广告公司调查报告范文3:10级广告设计与制作(2)班

调查对象:南京俊科广告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调查目的:了解广告公司的发展状况和成绩

调查主题:广告公司的发展

调查范围:南京地区的广告公司之一

南京俊科广告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南京俊科广告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俊科广告)是一家集广告设计策划、品牌推广、户外广告设计制作安装、企业标识标牌设计制作、户外亮化工程、户内外高清高精度写真制作、吸塑发光字、金属字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公司拥有一支高端的广告设计策划团队和高素质的专业生产队伍,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优质服务,本着以“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为宗旨,籍着提供“质量好、交货快”的口号,一直以来赢得了客户公认的认同和支持!公司硬件条件优越,拥有一流的现代化设备、大型的制作加工厂房、专业的设计加工人才,精心的设计,科学的施工,尽心尽力的完成每一项工程。公司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引进高科技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完善公司的服务,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服务不打折、质量精益求精、价格透明合理的原则,精诚的为广大新老客户服务.

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江苏省“AAA

年被中国广告协会授予

业务领域涵盖:

· 平面广告:策划、设计、制作、推广;

· 户内外写真:设计、制作、安装;

· 广告装饰:吸塑字、雕刻字、发光字、水晶字、钛金字制作安装;

· 标识标牌:商业标识标牌、企业标识标牌制作安装;

· 亮化工程:霓虹灯设计制作、楼宇建筑亮化设计制作安装;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成的,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现在的中国,世界中国,伴随着广告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告企业文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南京俊科广告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形成了丰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培育了以“俊科精神”、“品质服务”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文化,激励了俊科广告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追求创新,成为俊科企业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俊科广告产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发展:

2009年9月南京高新开发区消防支队宣传标语制作

2009年10月南京浦口区红月宾馆招牌设计制作

2009年11月南京江宁区汉瑞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招牌设计制作

2009年12月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国际城市广场项目指挥部广告策划制作

2009年12月安徽省马鞍山市金汇地产售楼中心招牌形象设计制作

2010年1月南京市江宁“八味私房菜”店铺形象设计制作

2010年1月安徽省滁州市海澜之家店铺形象制作

2010年1月安徽省滁州市水石购物广场招牌设计制作

2010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地铁一号线南延线标识牌导向系统制作

2010年3月安徽省滁州市时代超级购物中心招牌制作

2010年4月中铁十五局集团南京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形象标牌制作

2010年4月安徽省滁州市雄狮数码广场整体形象广告推广设计制作

2010年5月中国石油管道防腐公司南京分公司形象设计制作 2010年6月南京乐天玛特超市招牌广告制作

2010年7月先声药业总部 楼牌标识系统广告制作

2010年8月 浩扬文化 立柱灯箱广告制作

2010年10月 奥体中心奔驰杯网球大赛广告制作

2010 10月 车爵士连锁门店 梅山店广告制作

2011 3月至善教育机构高楼门、银城东苑店广告制作

2010 12月 江东软件园广告制作

2011.2月江苏明发集团

背景墙广告制作

2011 4月中国移动 12580龙江总部广告制作

2011年 1月 河西富士通空调旗舰店广告制作

2011年 3月 大厂门店广告制作

2011年 4月 君心服饰连锁门店 桥北大洋百货广告制作 调查结论:

通过对南京俊科广告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业绩还是挺好的,广告承接项目不断,公司潜力很大.实力强,团队分工明确,协调合理.涉及领域广泛,辐射范围广.生命力强.现代化设备、大型的制作加工厂房、专业的设计加工人才,精心的设计,科学的施工,尽心尽力的完成每一项工程。服务好,效率快.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着.前景广阔.

篇10

我们在合肥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鉴于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城市,高校众多,我们把这次的调查范围放在本科生内,按照一本、二本、三本等级原则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合肥炮兵学院和新华学院等8所院校,每校60份问卷。问卷调查对象选择了最能代表该校特色的专业,比如在中国科技大学选择了物理专业(基础学科),安徽大学则选择了哲学系(文科类),合肥工业大学选择电子科技专业(工科类)。按各专业分四个年级,每个年级15份(新华学院三个年级)。如果该校有涉及新闻传播类的专业,则在此专业再发放问卷10份。由于合肥地区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安徽省,故本调查对于安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实际回收为505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76.9%,女性23.1%,文科30.9%,理生69.1%,大学本科一年级为22.0%,二年级为28.0%,三年级为36.0%,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14.0%。

问卷调查外我们还选择了数十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其结果同样印证了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并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限于篇幅,仅呈现和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接触与媒介使用情况。

1、媒介接触时间:网络最多,电视最少

合肥地区大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媒介的具体时间是多少呢?问卷要求被访者回忆自己平均一周使用媒介的时间,经过综合计算得出:合肥大学生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59分钟,广播31分钟,杂志24分钟,报纸22分钟,电视15分钟,我们与2004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南京大学进行的同类调查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制作了“表一”和“图一”。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网络接触时间最长。相比之下,合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或网络接触时间均远远落后于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由此也看出发达城市和中部城市大学生利用媒介的意识还有差距。合肥作为中等省会城市,经济建设处在快速发展期,大学里的校园建设的条件有限,很少有寝室里装有电视,校园局域网的铺设也只是几个学校完成,种种硬件的限制使合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状况有着特殊性,但在中等城市中又有代表性。比如,从广播的收听时间上来看,与前两座城市的差距最小,这也和广播媒介对硬件要求不高有关。

2、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与报纸平分秋色,人际传播不容忽视

合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怎样?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是什么?他们更多通过什么媒介了解在合肥本地发生的事件呢?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各媒介均有涉及,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27.3%、24.8%的人分别选择了网络和报纸,占据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比例;在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中,40.9%的人选择了电视,占压倒性比例,报纸和网络分占18.6%和17.6%,这与其它城市的调查中区别极大;在获得本地新闻的途径中,报纸、听别人说、广播各占28.8%、24.8%和21.6%,电视以13.1%的选择率也占有一定份额。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报纸的接触度和信任度基本平均,属于主流媒体。电视是最希望获得信息的媒介,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对电视特殊的情感。在上大学后接触电视变得不方便,反而激发起大学生看电视的渴望。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和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相一致的,学生在上网娱乐、学习的同时可以很方便地浏览新闻。在获得本地新闻方面,调查结果显得相对多元化。因为本地信息往往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甚至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反而成为不容小觑的传播渠道。

3、媒介接触动机和内容:娱乐战胜了资讯

现在大学生接触媒介都在干什么,对于媒介的使用是否恰当和健康,直接反映出他们对于媒介的态度。

有关大学生报刊接触的主要目的,四个选项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有关大学生网络接触的主要内容,四个选项的选择情况如下表:

有关大学生收听广播的主要内容,选项如下:

通过以上三个图表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无论接触的是报刊、网络或广播,其结果都惊人的一致。他们更多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娱乐休闲方面,媒介最主要的功能――提供信息,反而在大学生群体那里位居其次。不过,针对不同媒介,接触目的略有些不同。

在接触报刊的主要目的中,除了休闲娱乐和了解信息两大首要需求外,41.9%的同学选择了学习知识。报纸作为传统媒介,它的严肃性、公信力和知识承载能力在大多数同学那里得到肯定。在网络接触中,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和信息寻求,大多停留在看客的层面,而实际参与互动的只有28.8%。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网站是新浪(55.1%)、腾讯(48.3%)、搜狐(41.5%)、雅虎(32.6%)、网易(28.8%)。由此可以看出,90年代末成长起来的门户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这些商业门户网站的资讯内容丰富,还带有电子邮箱等私人网络空间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仅次于新浪的腾讯,在我们后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并不是有意去打开网页,而是在登陆QQ时,网页自动弹跳出来,顺便打开而已,也印证了合肥大学生上网的娱乐性质。

4、报刊接触:“刊”胜于“报”

合肥大学生报刊的接触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如下图所示: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无孔不入的现代传媒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怎样和媒介打交道,怎样利用它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它所控制,这是每一个现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合肥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我们发现,代表合肥地区准知识阶层的大学生,对于媒介性质的理解力和利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各大专院校应该尽全力完善媒介接触的硬件设施,比如铺设校内网,在宿舍楼里安装电视等,硬件和技术对大学生的媒介观念影响很大,不能让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知识文盲”。其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或者以讲座的方式,教授大学生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媒体使用习惯。第三,利用本校或者外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力量,普及传媒知识,引导学生接触媒体行业,打破大学生对传媒的神秘感。最后,我们认为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还是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大学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清醒、独立和自由。

(感谢刘凤仪、李树娟等同学对问卷调查的帮助,感谢欧阳艳琴、杨露、李燕华、张欣、高东九等同学的统计支持。本文是姜红主持的“200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07sk043。)

参考文献

[1]孔祥武,南京地区媒介素养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2]蔡帼芬等,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马移萍,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导刊,2005\2

[4]淘喜红,王艳等 武汉市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 教书育人,2006\6

[5]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206\3

篇11

第三条案件查处工作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

第四条统计执法人员办理案件应当遵守回避原则和保密规定,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第二章管辖

第五条统计执法机关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统计工作管理权限,管辖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

第六条上级统计执法机关可以直接查处下级统计执法机关管辖的统计违法案件,有权复查并纠正下级统计执法机关处理不当的统计违法案件。

下级统计执法机关对其管辖的统计违法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统计执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可以报请上级统计执法机关决定。

第七条两个以上统计执法机关都有管辖权或者有管辖争议的统计违法案件,由共同上级统计执法机关指定管辖。

第三章程序

第一节立案

第八条受理统计违法行为线索和材料,应当填写受理登记表,并予以初步审查。

拟立案的,由负责统计执法检查工作的机构填写立案呈批表,呈报主管领导审批。同意立案的,应当同时指定3人以上奇数组成的办案组,并明确组长。

第九条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行为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二)经初步审查,有统计违法行为的;

(三)属于管辖范围内的。

第二节调查

第十条确定立案调查的案件,实施调查前,办案组应当制定调查方案,及时调查。

调查时,办案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一条调查案件必须取得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搜集证据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等方法;搜集证据应当取得原物、原件。如果不能取得原物、原件时,可以复制、拍照、录像,也可以制作现场检查笔录,但应当注明原物、原件的保存单位或者出处,并由提供原物、原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及相关人员签字或者盖章;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主管领导批准,可以依法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二条询问当事人和证人,应当个别进行,并当场制作询问笔录,交被询问者校阅或者向其宣读,经核实无误后,由其签字或者盖章。如果被询问者要求对原笔录作部分或者全部更改,可允许在注明更改原因的情况下另行制作笔录,但不退还原笔录。

第十三条调查终结,办案组应当写出调查报告,并填写统计违法行为处理意见呈批表,呈报统计执法机关负责人审批。

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案由、调查过程、违法事实、案件性质、处理建议、办案人员及报告时间等。

第三节处理

第十四条统计执法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决定。

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的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理,统计执法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召开案件审理小组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五条对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制作统计违法人员行政处分建议书,连同案件调查报告和有关证据材料,移送任命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决定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的,统计执法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统计执法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第十七条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前,统计执法机关应当制作行政处罚预先告知书,告知当事人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第四节结案

第十八条案件在处理决定得到完全执行后,办案组应当填写结案呈批表,报经主管领导同意,予以结案。

第十九条对下列案件,应当在结案后二十日内将结案报告报上级统计执法机关:

(一)给予行政处分的;

(二)给予乡镇以上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有关部门通报批评的;

(三)适用听证程序的;

(四)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五)经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

(六)新闻媒介予以曝光的;

(七)上级交办的;

(八)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二十条案件立卷归档,实行“谁办案谁立卷”和“一案一卷”的原则,做到材料齐全、排列有序、装订整齐、便于查阅。

第四章送达

第二十一条送达外部统计法律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名或者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二条送达统计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人的,可以送交其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统计执法机关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三条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统计法律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把统计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第二十四条直接送达统计法律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受送达人所在地的统计执法机关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五条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统计法律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六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章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篇12

二、理论概述:媒介依赖理论概述及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现状回顾

媒介依赖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当我们置身于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之中,我们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指导我们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我们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我们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我们对于社会的价值观、期望以及我们内在于心的精神。媒介并不是平均的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的媒介影响程度也不相同,那些需求更多的人往往是更加依赖媒介的受众,而其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三、调查报告: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问卷内容分析

本文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法,以调查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来剖析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状况,主要从大学生对微博的接触目的和内容、接触时间和频率、接触方式等展开调查,从他们的微博使用状况来分析大学生在自媒体下的媒介依赖感。

此次调查人数中男生46人占总人数的52.87%,女生41占总人数的47.13%。其中使用微博的人数为59,占人数的67.82%。而且虽然32.56%的大学生没有使用微博,但是他们中至少有81%的人在使用其他的自媒体,如人人网、博客等。也就是说,86人中至少有93.10%的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形式的自媒体。自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在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中,对他们使用微博的原因做了图解,如图1:

图 1

A. 能够使用图片、视频,使用方便,内容简单,形式新颖 B. 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 C. 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情感D. 互相关注,能即时知道双方的消息,方便与人沟通交流 E. 娱乐消遣,还能了解明星名人的动态F. 能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 G. 周围的人都在使用,“随波逐流” H 其他

从中看出,50.57%的选择的微博的原因是微博“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够及时知道新闻”;而居第二的则是“娱乐消遣,了解明星动态”占43.68%;随后是占36.78%的“方便与人沟通”,34.48%的“自由发表观点,表达情感”3。

微博给予用户极大的自,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关注什么事件什么人物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微博简练的形式和极强的交互性使得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彼此的最新的生活状态, 51.72%的大学生均选择了“朋友微博”表现出他们维系关系的诉求。而“喜爱的事物的微博,如品牌、动漫等”和“名人微博”则同时分占47.13%。“热门话题和人气推荐微博”和“媒体微博,如新闻报纸”则分别占36.78%和35.63%。相比于新闻媒体,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娱乐消遣”。就参与度而言,只有18.39%的人选择“参与话题讨论”。从中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他们更多的显示出是信息的接受者。

被调查者“每次更新微博的内容”所占比例最高为“心情”,占48.28%。同时,大学生更新的内容多为“心情”这种内心生活状态。虽然他们在选择使用微博的原因中都注重于“获取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更多的是娱乐和个人生活动态的讯息,对于“新闻媒体”的关注度均低于“名人微博”和“喜爱事物的微博”。虽然原创性的“心情”占了内容更新较大的比例,但是同时47.13%的“转发”和仅为19.54%的“身边新闻”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除了个人生活的原创性外缺乏内容的创新性和新闻性,缺少对事物的自主思考。

使用微博的59位大学生中“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如图2

图2

“一天上微博的时长”

图3

“使用微博的时间分布”

图2显示,40.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登陆微博,占大多数比例。图3则表明36.78%的大学生登陆微博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4小时以上的只占2.3%。根据《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认为“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且持续这种状态超过3个月则可构成‘网络成瘾’”,暂不论这个标准受到的质疑,但是以此推算,在每天都会上微博的大学生中只有2.3%的人会持续四小时以上。数据显示对于微博大学生中的“微博控”现象还是少数。其中有31.03%的人“偶尔想起才会登陆”,17.24%的人“注册了以后没怎么上”,这两个数据显示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偶然性成分较高。

四、内容分析:大学生微博内容与调查报告之间的互相印证

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大学生微博使用者的微博接触时间、微博接触频率以及接触原因等内容,除此之外,进一步通过内容分析法统计出一部分大学生具体使用新浪微博的频率及其内容的倾向性,最终获得13个人的838条微博,对上述微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论证。

在对新浪微博上的13个大学生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时,共得到微博数量共838条,其中原创性微博共276条,转发性微博562条。其中平均6~7天即“几乎每天都登录微博”的人数占38.4%,其人数占最大比例。在用调查问卷方法所得到的“一星期上微博的频率”中,“每天都会登陆微博”的比例数最大,两次结果相对吻合,从中可以推测出微博日趋成为大学生常用的大众媒介。

图4

原创微博数共276条占总数的32.9%。转发的微博则占总数的67.1%。在“转发微博”中,转发而无评论的微博数则占60.3%。再加上“转发社会话题类”占5.60%的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博中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图4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注重关注多种类的讯息,但是在原创类中“自身的生活情感类讯息”几乎占了所有原创内容,而在转发类中“娱乐和情感类讯息”的比例也高达30.31%。运用内容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调查问卷所得相对符合。

篇13

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 N.Magic Associate 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调查报告。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见下图)。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占34.6%,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为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青睐因特网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娱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作为获知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媒体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也证实了上述趋势。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4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受到来自因特网的冲击。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分布,可以说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而根据“数字化未来”第4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④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4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等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⑤

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⑥

“数字化未来”第4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回复耗时过多又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回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回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回复或在1天内回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⑦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发展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媒体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得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国外研究报告对我国有参考意义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2004年6月底的统计表明,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岁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⑧

18岁以下 18~24岁 25~30岁 31~35岁 36~40岁 41~50岁 51~60岁 60岁以上

17.3% 36.8% 16.4% 11.5% 7.3% 6.7% 3.3% 0.7%

鉴于以上三点原因,上述国外最新研究报告对我们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等传统传媒的未来取决于其对传媒消费市场动态的高度关注和正确应策。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注释:

①这里指的是1994年出现了第一批由传媒机构自身建立的网站。但是,在此之前,美国个别报刊在已开始尝试依托别的网络服务主站上网电子版,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依托美国在线电子版即是著名的一例。尽管如此,笔者从美国的编辑与发行者网站、欧洲的Nua公司(以开展网络调查著称)等若干信息源获得的信息表明,最早出现传媒建立的网站,发生在1994年。

②McLuhan,Marshall(1964).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p.61.

③根据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2004年9月21日在网上的《世代传媒研究》调查报告(/pdf/opa_genrational_study_sep04.pdf)提供的数据绘制。

④参见/downloads/DigitalFutureReport-Year4-2004.pd f.

⑤参见http://ccp.ucla.edu/UCLA-Internet-Report-2000.pdf;http://ccp.ucla.edu/UCLA-Internet-Report-2001.pdf;http://ccp.ucla.edu/UCLA-Internet-Report-Year-Thre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