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四风问题解决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老鼠仓问题即:庄家先用自己个人或者亲属朋友的资金在低位建仓,然后用公有资金大幅拉升股价至高位,最后个人或者亲友率先卖出从中获利的行为。2009年8月19日,深圳证监局进行突击检查,涂强(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基金经理),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基金经理韩刚、刘海三人,被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原因正是此三人因涉嫌股票交易的老鼠仓问题。类此的行为近几年频频发生,如何解决老鼠仓问题,探究老鼠仓问题背后的根源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和上市,基金在我国金融领域和证券市场的地位日渐突出。据统计,截止2012年5月18日,我们基金公司的总资产已近万亿元。而资产过千亿的基金公司就有6家。受到中国民众信任,基金公司应该如何控制风险,防止利益输送问题,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二、我国基金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1.我国基金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机制是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运行制约关系。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的总称为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上,由于我国基金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在诸多方面都实行了拿来主义:即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照搬过来,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现在存在的问题。如何创新找出一条与中国基金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当今基金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风险
基金公司的内部风险是指由于自身的原因,基金公司在进行基金运作和管理中基金公司管理和基金运作出现问题而造成的管理困难、信誉受损和市场份额丢失的可能性。基金公司的内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多样,成因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内部风险分为以下几种:公司基金管理风险、操守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等。
对基金投资者而言,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不能通过积极管理公司的管理运作绝对消除的,但是规避和降低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积极管理公司的专业理财实现的,从而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这也正是基金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基金公司若想为投资者谋求更高的回报,再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时时刻刻控制和防范内部风险。
综上所述,导致基金公司内部风险的原因确实客观存在并且很多样,但这并不是基金所独有的,也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就像股份制也存在内部风险为他,但并不妨碍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一样,基金也不能因为内部风险就失去大力发展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基金的结构本身就是在和内部风险做抗争,同时基金经理也在努力消除和降低内部风险,使基金更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欢迎。内部风险问题是企业经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当然也就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国外基金有的起步较早,在基金管理管理中其实也存在过大量的“内部风险问题”,典型的案例就是“李森事件”,它把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势在必行,随着基金发展的越来越快,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基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中小基金投资人利益缺乏有力代表
无论在基金发起设立时还是在基金成立之后的运作过程中,都没有有力的代表来代表中小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这使得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侵害。《证券投资基金法》已经规定,由基金发起人作为委托人与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签订信托契约。这实际赋予了基金发起人基金持有人代表的身份。但是,基金相关的规定中又表示,基金发起人在基金成立后当然就是基金管理人,这在基金行业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就是的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人利益冲突的法律地位不可能真正代表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而基金管理人又有权选择另一个委托人即基金托管人,因而,基金契约的签订玩去是由基金管理人所主导的,基金管理人成为基金设立时法律关系的中心,基金持有人只有两种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基金契约的权利,而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因此得出,其实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实际上无人代表。
2.独立董事监督缺乏有力的利益代表
篇2
学校发展当然是“向理想迈进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学校发展连现实问题都不能很好解决,何谈“向理想迈进”呢?反过来讲,学校的“现实问题”解决了,也就是学校实实在在的发展。
英国的SDP,非常显著地具有“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特征。整个计划最核心的就是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SDP中,重视学校现状的分析,重视学校发展“优势”、“劣势”、“机遇”、“风险”的分析,即“SWOT分析法”。他们把学校的问题分成五个类别,即:学生学业成就与综合发展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办学条件与学校环境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SDP制订过程中,强调对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优先排序,找出学校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在SDP文本撰写过程中,没有抽象的学校发展“措施”,而是围绕一定周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制订具体的目标,设计具体的活动。
问题的表述也与中国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在表述问题时,喜欢用问句,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巩固率?”而在SDP中,则强调用“陈述句”描述问题,而且要把问题的具体表现说清楚。然后用“问题树”工具分析问题,就很容易找到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对有效改进实际工作,非常具有实际价值。
比如,笔者在培训校长的过程中,一位民族地区的校长提出问题:“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水平?”显然,这样的问题更多是提给培训者的,期望从培训者那里找到解决答案。事实上,学校发展的问题更多的是学校自己才能找到解决措施。我要求校长将这个问句改成陈述句。通过一番小组交流讨论之后,他改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汉语水平很低”。是陈述句了,但问题还没有表述清楚。笔者又要求再加一句话,把问题表述得更清楚一点。于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合乎规范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汉语水平很低,约90%的学生听不懂、不会说汉语。”这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于是,笔者又要求采用“问题树”工具分析这个问题。在一棵树的树干上写下问题;在树冠上写下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结果;在树根处写下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小组活动中,大家用头脑风暴的办法,很快形成了这个问题的“问题树”,如图:(见上图)
然后,笔者又引导参与者做“消除问题原因可能性评估”。用“+”号标注学校力量“可能完全消除的原因”;用“一”号标注学校力量“无法消除的原因”;用“”号标注学校力量“可能部分消除的原因”。(见上图)
最后,要求大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表:___________。
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问题分析”的价值:
其一,通过分析“问题结果”,可以引起我们对问题的高度重视。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所谓发展,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问题的解决。
其二,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其实就是在研讨问题解决的思路。任何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因为存在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把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了,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其三,通过“消除问题原因可能性评估”,有助于增强问题解决的信心。就“消除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言,一般都存在三种情况:自身力量完全可及;自身力量部分可及;自身力量完全不可及。如上文中的问题分析,校长们通过“消除问题原因可能性评估”发现,大多数问题原因都是自身力量可以发挥作用的。
其四,针对具体的问题原因,探寻消除问题原因的策略,使问题解决变得更为简单和容易。这也就为制订学校发展计划中设计“问题解决的目标”和“活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仅值得我们在制订学校发展计划中学习和借鉴,也值得我们在思考和规划其他工作时学习和运用。如教师培训,我们更多也是以“理想教师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分析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理念、素质、能力,对应“现实教师”,然后形成“补课清单”。最近这些年,我国对教师培训投入的经费可谓不少,培训的量也不可谓不大,可为何教学总是不见改善呢?我以为与“理想导向”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教师培训或教师专业发展,也应当首先发现和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也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制订过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中国也许更重视计划本身,英国更重视制订计划的过程。我国的计划,开篇就有一个显著的文字表述特点,那就是根据“XX精神”等,而对于自身的实际却研究不够。制订计划的过程,也常常是某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很少有相关人员的参与。
英国的SDP非常重视计划制订的过程。他们把SDP制订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并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做的具体工作。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主要工作包括:校长接受培训或自学;成立学校发展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社区负责人、师生代表、妇女代表、宗教代表等;校长对本校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拟定制订学校发展计划的工作日程表。
第二阶段为广泛征求意见。主要工作包括:广泛在社区和学校征求意见和建议;汇总学校发展问题,进行问题分类、问题分析;召开社区大会。
第三阶段为学校发展计划文本撰写。主要工作包括:文本撰写、学校发展计划答辩、学校发展计划报批。
第四阶段为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主要工作包括:计划的执行、执行过程的监测、计划的调整。
第五阶段为回顾与总结。主要工作包括:学期总结;年度总结;三年回顾,并向社区公布学校发展计划三年实施情况。
很显然,英国的SDP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计划制订的过程。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英国的SDP过程,不仅重视制订的过程,而且将计划实施与计划总结也包含其中,明确了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测以及计划实施结束之后的总结和向社区公布。
二是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利益相关人群”的参与。我们在实施SDP的初期,很多校长也很不理解,觉得现在农村都是些老弱病残,对他们能否对学校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深度怀疑。但事实完全相反,学校在社区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社区人员参与,不仅帮助学校发现了很多自己不曾发现的问题,而且一些学校还通过社区访谈带来了现实的利益。四川省富顺县起凤小学,通过社区访谈,与一位校友建立了联系。当他了解自己曾经就读的村小存在危房问题时,主动捐资40万元,帮学校排除了危险。通过访问学校附近的公路建设工程队,工程队了解学校运动场中间有一座石山,学校多年无法解决。工程队利用两天休息时间,动用工程机械,很快帮助学校铲平了操场。
三是高度重视工具和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了做好社区参与的工作,他们开发了“问题树”、“问题排序”、“社区地图”等组织社区人员参与的工具;开发了“头脑风暴”、“访谈”、“倾听”等具体技术,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了这些工具和技术,使社区参与更加有效。
三、目标:“定性”与“定量”
中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标多为定性目标,难以检测。比如,很多学校在计划中总是喜欢提出“全县一流”甚至“全国知名”等目标。是不是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怎样检测目标是否实现?都是难以界定的。
英国的SDP在描述学校发展总目标时,采用“愿景”的概念,要求学校展望三年之后学校发展的“愿景”,采用“形象化语言”,描述学校发展三年之后一幅幅具有“画面感”的情境。这样的描述,不仅让师生更感亲切,而且更容易理解,并对学校发展产生更具体的导向作用。
在描述目标时,他们更强调“SMART(聪明的)目标”,即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Mea-surable,目标是可测量的;Attain-able,目标是可实现的;Realistic,目标是客观的;Time-bounded,目标是有明确时间限制的。
然而,教育发展的很多目标,如果只是从结果来看,很难完全量化。于是,他们在描述“结果性目标”的同时,提出“过程性目标”。有些难以用“结果性目标”描述的问题,采用“过程性目标”描述。
比如,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只用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就容易导致学校教育只抓分数,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更有效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英国人开发了“量化课堂观察表”,通过观察一堂课的20个瞬间,记录下教师和学生在这20个时间点上的课堂行为,通过分类,就可以统计出师生教学行为的数据。课堂观察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分析特定学校或区域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而从课堂教学行为这个具体角度,给学校或教师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中涉及教学改善的问题时,提出教学行为增加或是减少的量化目标。
发展目标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看似很小,实际意义非常大。通过定量目标的描述,可以有效促进校长在思考学校发展时更加具体和落实。
四、计划文本:“措施”与“活动”
在中国的学校发展计划文本中,主题的内容是“措施”的描述。诸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等等。这类措施的提出,我们称之为“正确的废话”。这些措施确实“正确”,是学校发展应当重视的工作。但具体怎么做,大多都比较模糊,不够具体。因此,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都变成了“废话”。
英国的SDP在这方面的特点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们把学校发展计划文本的主体设计成一张张表格,每个表格围绕一个问题,把“问题”、“目标”、“活动”整合在一起,并强调三者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如下表:
从表可以看出,英国的SDP,在具体文本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以“活动”为主体。整个学校发展计划文本,主体都是具体“活动”的设计,没有中国学校发展计划文本中最常见的“措施”。通过具体“活动”的设计,使学校相关领导、教师等明确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这样使学校发展计划不再是应付上级要求的差事,而是形成学校发展中“有用的计划”。
篇3
一、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缘于我们对教育方法的思考。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
其次,缘于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缘于我们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问题来整合我们的教学设计,但发现设计的问题缺乏指向性和系统性时,就会导致教师自问自答。
基于以上认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二、对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认识
1. 问题的内涵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问题就是认知冲突,也就是当人们想要达到某个确定的目标,却不明白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时,问题就产生了。”因此,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2. 问题解决的内涵
美国的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意味着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构建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问的逻辑结构表明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更揭示了学科知识建构的历程与思路。课堂提问只有顺应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呈现一系列形式相互独立、逻辑关系相连、思路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建构学科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地理课堂问题链时,可以选择基本的、常用的逻辑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1)横向推导式结构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究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向时,常常根据事物间的因果联系,顺向或逆向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展开由因推果或执果索因的思维训练,把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成逻辑关系相连的知识链。这样的问题结构就是横向推导式问题结构,这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结构。
例如,“为什么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经过细致的逻辑推断,设置更详细的问题序列:“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什么气体能导致温室效应?”“从吸收和释放两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不断上升?”“是什么人类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纵向递进式结构
人们认识事物大体遵循从表象到本质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遵照这一逻辑顺序,即先提出想到直观、浅显、容易的问题,然后逐步推出抽象、复杂、深奥的问题,先后提出的问题之间形成递进式依赖关系,这种问题结构就是纵向递进式结构。这既缘于问题的逻辑关系,又为学生的思维找寻阶梯。
例如,在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中,如果直接提问“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限定条件,问题将简单化。“假如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球自转,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形的高低起伏,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季风气候又有何影响?”
(3)中心辐射式结构
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综合性,许多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剖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为全面认识、理解或解决某个中心问题,通常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向四周散射若干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理解、解决了中心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它们都直接指向中心问题,仿佛车轮的轴与辐的关系一样,构成中心辐射式结构。
例如,在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问题时,可以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地势、洋流等方面设计并列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不分先后,学生可以沿着任意一种视角深入分析,且均可获得新颖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2. 搭建问题解决支架,促进问题解决途径的生成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先行组织者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搭建问题解决支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知识基础
由于问题解决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所以,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若发现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则还需要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例如,以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说,为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给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呢?这就需要给学生补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淘汰的产业怎么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这些产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2)呈现辅助信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不能从学生头脑中准确提取时,问题解决就会受到阻碍,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解决中的信息障碍。
例如,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来说,为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的中部大平原?美国农业有什么特点?除了教材提供的美国交通图和水系图外,还需要提供美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美国地形图和美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此外,还需要呈现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资料,才能促进学生较为全面地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3)提供一般性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控和监督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①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法。若问题解决所涉及的知识具有因果关系,可采用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推论方式。例如,塔里木盆地为何形成向心状水系?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水往低处流;盆地地形会形成何种水系结构?向心状。
②假设与验证法。例如,晨昏线的判读,到底哪段弧是晨线,哪段弧是昏线呢?可以在圆弧上任取一点,通过模拟其昼夜变化情况而得到验证。
③图形转换法。既可以是图与文转换,也可以是图与图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俯视图就可以转变为侧视图来解答。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篇4
新绛中学
一所县里的高中只上半天课?最初,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高中的时间都被各科老师填得满满的,尤其是各地的县中,更是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著称。更令人惊异的是,山西运城市的新绛中学自从进行“每天只上半天课”的教改措施之后,高考升学率不降反升,每年高考二本上线率提高10%。
新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山西省示范高中,但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周边一批民办校兴起,学习成绩好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选择到市区和民办学校就读,导致学校生源明显下降,部分教师也辞职到民办学校去拿高薪了。
2008年,新绛中学开始在全校大规模推进教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问题解决式课堂。校长宁致义说,学生学习有兴趣了,会自主学习了,然后才会有高考成绩的提高。目前新绛中学“半天上课,半天自主”的做法已经在山西11个县的中小学推广,并进入越来越多的学校。
只上半天课,下午全是自习
在新绛中学,参观者听哪节课都行,什么时间进去都可以。反正上午是展示课,下午是自习课。
在不同的教室里,看到的情况大致相同,学生的课桌都是6个或者8个摆成一组,像开圆桌会议。学生或者看书、做习题,或者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老师则在几组间随意走动,如果学生有问题,老师就单独讲解。对于突然进入教室的参观者,学生们视若无睹。
单从下午的自习课,还看不出这所学校有何独特之处。第二天上午,记者再次到学校听课。高一(4)班正在上物理展示课,讲台上一名学生正在用已知条件推导动能定理。老师站在台下,与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名叫柴永杰的学生推导的是否正确。
课桌上放的是老师提前发下来的“探究学案”,前面几句话是这样的:台风、龙卷风为什么可以卷起房子、汽车?水为什么能推动水磨?为什么一只飞鸟可以造成飞机失事?……这些现象都与动能有关,把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境。之后列出的就是动能定理,与之有关的概念、要领,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需要了解的内容有哪些,还有几道相关的例题。
根据这份学案,学生在前一天的自习课上已经预习了相关内容,也做了几道典型的例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与同小组的同学讨论,如果大家都解决不了,可以把问题写在“互动卡”上,交给老师,老师在课上重点解答。展示课后,学生还会写出学习报告,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重新认识课堂问题
2008年山西省实行新课程,校长宁致义强烈地感到,如果不对现有的课堂进行彻底的改革,就难以实施新课程。全校上下开始反思课堂,反思教育,经过了100多次的大小会议,统一了思想,以展示为突破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改革!
人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长和生活的。即使没有学校教育,儿童也要遇到问题,也得去解决问题,从而走向成长。学校教育赋予问题解决以双重的意义:问题解决既是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成长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态度,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教育所能做的,就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
第一,问题解决过程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是因为此时此刻的活动需要而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因为未来有用而去储存知识。
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求。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网络性和开放性特点。学生可能根据某个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的需要而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某个知识点有更广更深的了解。同时,学生的知识由问题解决的需要而横向辐射。
第四,问题解决式教育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从知识传授性教育走向问题解决式教育,如同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能够极大地释放学生的潜力,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
第五,问题解决式教育有助于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只是校园内的教材、教师。问题是基本的教育单元,而问题可能来源于校园、社区、家庭,或某一个学术性学科。教育的舞台无疑要远远超越于教室。只要需要和允许,学习场所可能是校园、植物园、博物馆、酒店、田间、图书馆、教室或其他任何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地方。学习活动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许多学习活动是在校园之外进行的。
显然,教育是源于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应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问题,又要使问题的解决成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流程再造
在宁致义看来,构建问题解决式课堂,重在课堂的流程再造。“问题解决式”课堂就是再造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流程和学生学习流程——后半天学生自主学习,前半天展示学习成果,一个学习内容,也就是一个学案内容用一个自主和一个展示共两个课时完成。
自主课:学生们在学案的引领下读书、思考、查资料、同组间交流,然后完成学案上老师布置的任务,写一个学习报告(这个学习报告可称为任务报告,类似于学生们过去的作业,也是为第二天展示学习成果而准备的报告)。自主课上,学生们要填写互动卡,互动卡上要写清自己什么还不会、还需要什么帮助、还想知道什么。互动卡单个学生可以填写,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老师在自主课上的主要任务是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对某个小组或个人进行适当的指导,但坚决不能讲课,学生不问教师不答。学校要求教师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
一开始学校做得比较过,曾经干脆不让老师进教室。下课后教师要收回互动卡,最迟晚休前要收回,要求教师认真阅读互动卡(这就是了解学情、学生的过程),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自主课后展示课前教师要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自主课的评价标准是:互动卡的填写质量和学习报告的完成情况。自主是核心,半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遍布整个校园。
展示课:展示最关键。展示课就是落实课,展示学习成果就是学习的提升。
展示课上,首先解决学生互动卡上的问题。教师让没有提问题的学生给有问题的学生解答,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督促那些不提问的学生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不在自主课上发现问题,就要在展示课上解决问题。教师让会的小组给不会的小组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引导、再引导。在实践中老师们已经能体会到:教育是慢的艺术。
互动卡上的问题解决之后,学生们就开始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展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到黑板前讲解、提出问题,把自己的思路、观点、方法以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老师们在学生展示时倾听记录准备点评。学生每展示完一个内容,我们要求老师都做科学合理的点评。展示课后,接着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课后没有作业,只有课前的学习报告。
学生的展示使课堂生成很多新的问题,这经常使教师感到头疼,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成长。
学校看一节展示课是否成功,一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展示,二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多少问题。
新旧模式的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的环节:
教师备课、教师讲课(演员)、学生听课(观众)、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学生改作业。
这种模式信奉的观念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学生会做题就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老师就拼命讲,学生课后就拼命地做。管理者们评价教师往往看教师“讲”得如何,所以教师就在“讲”上狠下工夫,教师们在“讲”上乐此不疲。教师课上讲,课下讲,自习时间还要讲。于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随之产生。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案,学生在学案引领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报告;教师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教师通过验收学习报告,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展示课上,学生作为演员尽情展示,教师作为导演积极点评引导。
目前的课堂,课前师生有了积极的准备,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变成教师验收、评价、引导的场所。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而是学生学习的提升和深化阶段,课堂不再是难熬的监狱,而是师生真正的乐园。
其实,学生本身就有提问的天性。在实践中,全体教师几乎都有这种感觉:学生是适应改革最快的,只要教师把舞台让给学生,教师退于幕后,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问力就会无限地得到释放,作为教育者,应该相信下面的几个教育公理:
所有的学生都有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
所有的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都愿望成为好人。
所有学生只要对其引导正确,潜力都是无穷的。
不要认为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只有学生独立地做出来,学生才算是会了。
只要教师改变了,学生自然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作用在于引领教师。
新模式的操作要领
⑴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个班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
⑵课前教师为学生编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学案),注意是学习而不是“预习”,因为“预习”是传统模式下的概念。
⑶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合作学习,写出学习报告。
⑷教师首先要创设课堂情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学习、尽情展示的氛围中,这一点非常重要。
⑸课堂上教师要走下讲台,必须走下讲台,把表演舞台让给学生!这样做学生思维的火花才可能被点燃。
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充分地展示。展示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展现解答问题的过程,展现学生的思维。参加展示的同学越多越好,展示的问题越多越好。
⑺课堂上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而不是单兵作战,教师的关注点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状况而不是某个学生。
⑻课堂上学生展示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以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一定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当学生表达不出来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说出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着急,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等待等待再等待!要知道,倾听就表示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民主。不尊重就容易造成满堂灌!
⑼课堂上教师要认真验收学生的学习报告。学习报告是学生劳动的成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评价和展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失落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失去。老师们要知道,学生一旦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育就注定失败。
⑽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能够质疑,就表示他在进行着积极的思维,如果凡事顺从,就不可能主动学习。
⑾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间相互合作。只有合作才可能有共赢。
篇5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利用定量方法研究数学元认知及其结构。譬如,有研究者利用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学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的五个因子:计划、调节、检验、管理和评价。另一项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由31个测查项目构成的数学解题监控能力问卷,调查结论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另外,有研究者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分析,提出数学解题元认知结构包括“三主因素九次因素”元认知知识(个体知识、认知任务、认知策略)、元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元认知策略(计划、调控、评价、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开始从动态与静态的视角对数学元认知进行了区分。其中,静态元认知是对认知任务、策略、体验、体验、调控等方面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动态元认知是指面对具体认知情境时,对当前活动的计划、监控、认知策略、自己解决该问题能力的意识和评估等。
综上所述,研究者从定性与定量两个层面,对数学元认知及其成分结构进行了研究,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数学元认知是人们对数学认知活动的认识,实质是人们对数学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结构成分包括数学元认知知识、数学元认知体验、数学元认知调控。
二、数学元认知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元认知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活动起控制调节作用。数学教育界持相同观点,认为数学元认知在数学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思维、数学学业成绩三个方面。
(一)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认知与元认知交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数学元认知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体现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三个纬度。
数学元认知知识对问题解决具有统摄作用。这种统摄作用表现在:程序性知识具有控制性,情境性知识具有引持性,评价性知识具有收效性,数学核心思想具有统摄性,数学思维模式具有规范性,策略性知识具有启发性。[2]譬如,拥有丰富元认知知识的学生,总体上能把握解题过程,思维整合流畅,所建构的“解题空间”具有较髙的质量,解题过程表现为较髙层次的元认知过程。[9]而且,随着问题难度与开放度的增大,元认知知识的统摄作用更加显著。
数学元认知体验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心理推动力,对问题解决活动主要起调节作用。这些调节作用有:①对问题情境中各种线索的体验,决定和调节着对情境中有关信息的觉察与认知;②激活和提取不同问题情境下相应策略的知识和经验的体验,影响着调控对策和方法的选取;③解题进展的体验,影响和调节着解题过程的进展。实验发现,认知体验因素对简单题成绩有显著影响和回归效应;随着认知任务难度与开放度的增大,学习者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越加明显,并且这些体验对解题过程中的方向、进展等调节和监控也越加显著。
数学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内容,对问题解决主要起控制、监察、预见、调节和评价等作用。[4]譬如,有研究者认为,在理解问题阶段,监控可以引导解题方向;在拟订解题方案阶段,监控有助于解题者模式识别和解题迁移;在执行方案阶段,监控起调控、检验解题者行为的作用;在解题回顾阶段,监控可以促使解题者反思。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元认知监控作用是通过数学元认知知识和数学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二)对数学思维的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界,有研究者实验发现,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存在因果关系,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完整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思维品质是思维整体结构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元认知则是思维整体结构功能的内在组织形式,即思维品质代表的是表层结构,元认知代表的是深层结构。
教育心理学界对元认知与数学思维关系的研究,给数学教育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启示。一些研究者认为,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思维监控系统处于支配的地位,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控制室,对其他四个系统(思维的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因此,要培养和提髙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把它作为关键和突破口。也有研究者认为,元认知思想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导航器”,在元认知思想的指导下,即便思维受阻,也会及时矫正思维方向,调整思维的策略,把思维活动引入正轨,起到导航作用。另一项研究则从数学元认知的三个成分结构分别探讨其对数学思维的意义,认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对数学思维分别具有奠基、调节、监控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提髙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加强元认知体验、强化元认知思维监控。
(三)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数学元认知对数学学业成绩有着深远的影响,数学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技能越髙的学生,学业成绩越优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数学元认知特点的比较上。研究发现,在数学学习中,与学困生相比,学优生表现出较髙水平的动态数学元认知,譬如更善于监控自己的数学解题过程,具有计划、监控、反思、调节的意识与习惯。同样,学优生在问题解决中使用的元认知策略的数量及质量均优于学困生,这些元认知策略包括自我提问、自我指导、自我监控以及对题目难度的主观判断等策略。[19]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对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即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迁移等而影响数学学业成绩。
三、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
研究者通过调查、解题实验等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各个层次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在三个纬度的水平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一)元认知知识缺失
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中学生认知个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认知调控等方面知识的静态元认知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水平不平衡。髙职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譬如:髙职生难以确定自己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出在哪里,即使顺利完成任务,也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不能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和问题有清晰的把握;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问题的条件、结论和与之相关联缺乏清楚认识;不能经常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等等。这些现象同样体现在大学生群体,很多大学生对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爰好、记忆与思维特点、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不足等认识还不够清楚。
(二)元认知体验消极
有研究发现,学生对题目任务的难度、熟悉程度、对完成任务的把握程度、遇到的障碍或面临的困难等情感体验比较深刻。[但这种体验对问题解决的意义是消极的,即对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或无效。譬如,一项以“自我效能感”来衡量中学生元认知的认知体验的
研究显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且随着年级升髙而降低。譬如,初二有6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把握做对数学练习”而初三学生不到30%,髙中生更是在10%左右。22]髙职生与大学生的数学元认知体验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不清楚自己采用方法的优劣,一半左右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缺乏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三)元认知监控偏弱
多项研究表明,中学生和髙职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发展速度比较平缓,并落后于其他心理能力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学生较差的题后反思、计划、检验、调节和管理等水平上。譬如,“许多中学生谈到自己看到陌生、难度大的问题时,就把平日里能随口回答的‘解题前要充分理解题意'‘考虑自己的理解与做法是否合理'‘要进行小结与反思'等元认知行为拋到一边,或一条道走到底,或猛然想到解法后,髙兴地写出答案,而忽略了全面考虑问题”多数髙职生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定向的意识、计划或者设想几种解题方案,不会使用改变方法、改变方向、特殊化等调节策略。大学生群体也有相似情况,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中的漏洞、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补缺和补差。
可以看出,我国学生数学元认知各个维度的水平较低,尤其表现在数学元认知监控上。这种较低水平的数学元认知,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性?研究者深入调查发现,学生数学元认知监控等能力随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甚至延续到大学阶段,并具有“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迁移性逐渐提髙、敏感性逐渐增强、从局部到整体等基本规律”
四、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学生数学元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如何从学生数学元认知的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已成为数学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自我提示策略
有研究者认为,波利亚“怎样解题表”中蕴含大量的元认知。譬如,“能联想起有关的定理或公式吗?还能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它吗?”等等,这些问题不是问别人,而是问自己,称为“提示语”。教学中应重视运用“提示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需要学习运用波利亚的元认知提示语,培养良好的解题元认知习惯;另一方面,学生还应当从自己的体验中提炼和总结自己在解题监控中的经验,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元认知监控的“提示语”自我提示策略训练效果得到了干预性实验的证实。
有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完成三项工作:①做题前用文字写出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②完整地写出习题的解答过程。③用文字写出“运用该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该策略能否推广到其他情境?和“还有没有更好的策略?”实验表明:元认知技能训练显著提髙了数学学困生的元认知技能。
(二)反思策略
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指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24]其实,反思主要涉及元认知的核心内容一监控,譬如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制定、调整、执行方案,采取了哪些方法与策略,发现问题后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等等。有研究者认为,反思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过程的执行监控上,从而有助于预测、计划、执行计划的监控和评价能力的提髙。
有实验发现,题后反思诸如“你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思路的?你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时你走过哪些弯路?解题时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元认知技能水平。
(三)相互讲题策略
有研究者对八名学困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相互讲题实验研究:每人发放一张预先准备好的习题卡片(卡片上有两道难度相当的习题),接着在半小时内做自己卡片上的那两道习题,完成后从中随机选出两人,每人讲解其他同学不会做的习题,讲题人讲解时需要说明选择哪种方法,并讲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还要说出解决这个问题易犯的错误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训练后,学困生的元认知技能有显著提髙。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相似,譬如在解决问题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解题时相互提问最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快,相互问答也能提髙被试的元认知能力。
不难发现,相互讲题实际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指向元认知加工,即对解题过程的认知。因此,通过该训练可以提髙学生元认知技能水平。
可以看出,提髙数学元认知能力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解题活动为载体,既强调教师有意识地启发与训练,也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积累元认知知识、丰富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监控,并提髙到自我水平。
五、数学元认知的研究展望
篇6
(二)良好的业务操作技能
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会计人员也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传统的纸笔账簿,传统的算盘早已与目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经历了“会计电算化”、“银行电子化”后,现已进入“银行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早已成为了各大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熟练掌握和操作各支付系统、管理系统、行内核心系统、业务系统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业务的正常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银行IT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实现数据大集中,IT正在向与业务深度融和的方向发展,各项业务与管理依赖IT技术的支持,从系统的建设、运行、处理都需要与技术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合作和解决问题。不管从业人员再怎么有经验,他们也总会有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对所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熟练的解决思路。因此,对于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来讲,经验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更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过正确地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来,并能够有针对性且及时的把问题解决好。而这一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应该局限在银行高层会计人员,更应该普及到所有的银行业务人员。
(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业务需求的提炼和分析
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市场机遇、效率改进、风险控制等要求,向IT部门提出业务需求,该需求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论证形成,编制符合计算机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将业务目标和要求转换为技术人员需要的规格说明书,起到业务和技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翻译的作用。
2、系统处理和风险的分析
系统完成后,对系统的每一个编码、步骤、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大量的、全面的、细致的测试,业务人员除了具备精悍的专业知识、银行各岗位工作积累的经验,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手段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新系统的功能测试,有了高质量的测试,新系统上线运行才能确保功能正常、风险得到控制。
(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对于银行从业会计人员来讲,职业道德是他们开展会计工作所需要遵循的第一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可以分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态度等等,期所体现出来的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职业的一个基本责任要求。在这一标准中,详细对银行会计人员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需要做好的职责做出了规定。我们知道,只有思想正确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才能够正确,而职业道德标准,正是银行会计人员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标准,所以,这是目前银行会计人员所需要遵循的一项最基本素质要求。
(六)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抉择能力等等,都有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伴随着银行日常会计工作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伴随着银行业务处理的日趋多样化,伴随着业务处理难度的日益增加。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管理学原理,熟知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及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外,还要具备长远的见识、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来把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从容的应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篇7
受欺负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被他人有意攻击和伤害,并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受欺负者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劣势于欺负者。受欺负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2]。受欺负经验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受欺负
者一般都会存在人际适应问题[3]。陈世平[4]研究发现,卷入欺负行为的学生较少使用问题解决策略。还有研究表明,受欺负儿童缺乏社交技能和朋友;受欺负者在面临冲突情境时不会正当防御,不会协商、不寻求帮助、甚至不用反抗等方法去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容忍、逃避,在受到欺负后,也不愿告诉教师或家长;受欺负儿童的不会正确解决甚至不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屡屡表现出顺从行为,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受欺负的地位[5-7]。
本研究旨在通过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法提高受欺负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使受欺负儿童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冲突,以减少其受欺负的可能性并减轻受欺负的消极影响,促进受欺负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同伴提名、教师提名的方法,从某中学431名初中生中选出22名受欺负儿童作为被试,采取随机匹配分组,其中11名为辅导对象即实验组,另外11名为对照组。2组被试在性别、年级、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多维度受欺负量表 该量表根据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雷雳教授等修订的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中文版[8-9]进行再修订,共51个题目,分为6个因子:受身体欺负、受言语欺负、受人际关系欺负、受财产欺负、被迫、其他。采用5点计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受欺负情况越严重,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4。
1.2.2 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 根据Causey 和Dubow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修订[4],共有5个分量表,即问题解决、求助、逃避、内倾化和外倾化。量表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78~0.84 之间,2周重测信度为0.86。
1.2.3 团体活动反馈表 分为单元反馈表和团体总反馈表,目的是调查团体成员对本团体活动的了解程度、满意状况及收获情况,以作为团体效果分析的依据。
1.3 干预方法 由研究者担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采用“共同成长”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每周1次1 h)团体辅导;对照组在7周内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实验中采取了随机匹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同质性检测、单盲等措施控制实验变量。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干预前后得分比较 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求助因子、回避因子辅导前后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辅导前后变化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1。
进一步对问题解决因子、内倾化因子和外倾化因子的组别与辅导变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内倾化、外倾化3个因子辅导前实验组、控制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导后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辅导前得分显著低于辅导后得分,对照组辅导前、辅导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辅导前访谈 11位受欺负儿童在访谈过程中自我暴露了其受欺负的经历和应对方式,且绝大部分受欺负的方式是受言语欺负和人际欺负,还有1位学生曾受身体欺负。受欺负后,有5位儿童不知道如何应对,6位采取了回避和求助朋友的应对方式,但几乎没有学生提到采取问题解决策略的方式。访谈中了解到受欺负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通过访谈发现,受欺负儿童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机大多是希望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和结识朋友,还有的希望能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的期待中也表达了对此次团体活动能够友好相处、共同成长的期望,可以看出受欺负儿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意愿非常强烈,这为团体辅导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实验组学生对团体干预效果评价 对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干预每个活动单元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及对自我的评价比较满意,感觉收获较大;认为通过团体活动更了解了自己,对自己更接纳、更有信心,并进而能接纳别人,能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气氛的反应都比较好,团体学习程度和个人学习程度也比较高,成员也比较喜欢本团体。另外,有90.9%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效,81.8%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有凝聚力,63.7%的学生认为团体干预的气氛相当自在或非常自在,90.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这个团体。
2.4 实验组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反馈 在团体活动单元反馈表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以调查团体成员对每次辅导的评价和收获,结果发现,在第1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在第2次活动中,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在第3次活动中,有8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正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寻求各种方式解决;在第4次活动中,有9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解决一些人际冲突的方法;在第5次活动中,有11位成员都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拒绝;在第6次活动中,有5位成员觉得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人际矛盾,有5位成员觉得能够做到主动和勇敢承认错误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结果表明,学生在观念和自我认识上的改变都比较积极,辅导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参照点,较自卑;辅导后能肯定自己的优点,意识到和改进自己的缺点,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团体辅导,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而且一部分成员还改变了别人对他们和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改善了他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给予他们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变、去成长。
3 讨论
本次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受欺负儿童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在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减少使用内倾化和外倾化的方式。团体活动反馈表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反映学到了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化解应对人际矛盾的方法,并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得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自我接纳和他人接纳水平得到了提高,表明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他们的人际适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际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受欺负儿童人际适应有效。一是青少年期间,心理上产生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成人感和自我意识的分化,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尊重、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责任感和义务感增强。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判断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对自己是积极的和好的,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会产生消极影响,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受欺负儿童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就会在应对人际挫折时,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减少烦躁、焦虑、责怪自己等内倾化方式和向外人、外物发泄等外倾化方式;在人际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可能容易出现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成员认识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导成员排除认知障碍,认识到可通过获得适当的应对技能解决面临的困境,建立合理思维和信念,帮助成员增强应对信心和能力。 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团体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情感反应和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的机会。这里没有所谓的绝对权威,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成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换经验、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三是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气氛使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结交了新的有共感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有利于成员产生同伴归属感和支持感。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有研究表明,友谊对受欺负儿童有所帮助,不仅能削弱儿童同伴欺负和危险行为,积极的友谊还能矫正儿童以往的不良经历,阻止受欺负的恶性循环[9]。同伴作为受欺负儿童倾诉的对象,可以为受欺负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受欺负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同伴交往技能提高了,就可能拥有更多给予支持的朋友,从而降低或减少受忽视、被拒斥的发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增强,顺从、退缩行为减少,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四是团体心理辅导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实验场所。团体就像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成员在其中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去观察和体会自己平常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适应。他们在这个近似现实的实验情景中尝试改变,学习新行为,而不用担心因此带来的风险。本次团体辅导根据成员的需要和特点,安排了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我们都是主角”和“拒绝‘三步曲’”。这2个活动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成员在活动当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4 参考文献
[1] 吴素梅,蔡欣欣.广西中小学儿童受欺负现象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77-80.
[2] 雷雳,张雷.初中生受欺负状况的某些预测变量.心理学探新,2002(4):38-40.
[3]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对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中国医疗杂志,2005(5):2-4.
[4] 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2):234-236.
[5] 吴素梅.受欺负经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中介机制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05-107.
[6]魏小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12.
[7] 吴素梅,何光耀.中小学儿童受欺负原因探析.钦州学院学报,2006(6):120-124.
篇8
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提升自身员工队伍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从电力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应用情况来看,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员工的培训管理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需要结合模式中的问题及员工培训需求等因素,对原本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应用带来的各项收益。
二、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上级单位培训问题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中应用的模式大多为上级单位培训模式。事实上,上级单位对电力企业实际培训需求的了解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这种模式下,上级单位为电力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计划实用性较差。处于这种培训情境中,电力企业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提高。[1]
(二)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问题
某些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对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用于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没有必要,这项投入无法获得相应回报。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观念对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评价问题
评价环节是判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应用质量的主要步骤,培训师及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评价结果对后续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就目前情况来看,某些电力企业只注重培训环节,忽视了评价环节的重要作用。
(四)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内容与电力企业实际生产要求契合问题
从本质角度来讲,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目的是优化企业员工的生产质量。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来看,部分电力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并未遵循上述要求,其所选内容与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优化
根据上述问题,为了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的质量,需要利用以下几种措施,对传统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一)风险控制措施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的风险主要包含培训工作实效及培训环节发生安全问题这两种。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利用培训全过程管理方法及员工激励法,实现对培训风险的合理控制。
(二)回收机制构建措施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中的成本支出主要是由电力企业负责的。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的支出不仅增加了电力企业的总成本,并且该项支出还会为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失效)。对此,可以利用回收机制构建措施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将培训工作所需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两部分,由电力企业支付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从被培训员工的工资中扣除。从整体角度来讲,应用回收机制之后,员工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会显著提升。因此,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升,员工问题解决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等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3]
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收益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收益进行分析:
(一)成本投入方面
就成本方面而言,电力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需要的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其一,人员方面。电力企业在人员方面消耗的成本主要包含人力资源培训师的时间、薪酬,以及被培训对象员工的时间、薪酬。其二,材料方面。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过程中消耗的材料成本主要包含培训设备成本、培训场地成本、培训教材成本等。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用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获得的收益应该为减掉各项成本之后的收益。[4]
(二)收益获得方面
就收益获得方面而言,电力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获得的无形收益与有形收益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问题解决能力与新技术应用能力。就问题解决方面而言,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电力企业员工的问题解决过程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培训环节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思维,在这种状态下,当电力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利用自身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就新技术应用方面而言,由于新技术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中的主要组成因素,培训工作可以为员工提供各类应用新技术的经验,因此,员工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相应发展。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员工上述两种能力的发展能够间接提升企业的收益数值。
第二,销售收益。经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之后,电力企业通过培训员工获得的销售收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因素来确定:第一,劳动能力增长因素。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升员工的劳动能力。以电力企业的汽轮机组部分而言,员工经过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之后,他们的汽轮机组故障问题判断水平、解决能力会得到相应提升。因此,他们为电力企业创造出的生产价值也会发生显著变化。第二,劳动力变化因素。电力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强度、时间等直接影响员工劳动力的变化水平。[5]
第三,节约资金收益。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技术性特点的电力企业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安全事故的发生会为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因此,电力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为电力企业提供一定的节约资金收益。
五、结语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上级单位培训模式与电力企业生产需求不契合等问题。对此,需要从风险控制及回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传统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除此之外,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能为电力企业带来的收益主要包含:销售收益、节约资金收益、问题解决能力与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收益等。
(作者单位为国网河南虞城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轶,陈英姿,冷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及收益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8):109.
[2] 陈淑芸.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模式与收益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4):225.
篇9
全市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所谓频发,是指事故发生频率高。一季度全市共接报安全生产事故915起、死亡126人,其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4起,死亡40人;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524起,死亡82人;发生火灾事故367起,死亡4人。一季度按照90天计算,平均每天发生事故10起多,每两天死亡3人,事故频繁发生,呈现出明显的高发态势。
(二)安全生产事故多发
所谓多发,是指事故发生领域广。从行业分布来讲,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到建筑行业、采掘业、化工行业、特种设备行业都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而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讲,安全生产事故覆盖了所有的县(市)区,特别是4月1日,石林县发生了10人死亡、12人受伤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一季度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
(三)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大
所谓影响大,是指大事故多,负面影响大。一季度,发生的比较典型的事故有:1月3日,云南建工市政建设公司在××新机场引桥施工过程中,发生支架局部垮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8人重伤、26人轻伤;2月23日,嵩待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3月4日,中铁五局在寻甸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施工中,大公山4号支洞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3月17日,红河州泸西县村民到石林县境内非法盗采原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5人受伤;4月1日,石林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高度概括:一天十事故,两天死三人,已有大伤亡,日日蒸人心。
这些事故虽然有的发生在省的重点工程,有的伤亡不属于事故,是非法盗采国家矿产资源行为,但所有伤亡发生地都是在我市境内,负面影响是××市、形象受损也是××市。事故发生后,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了重大损失,领导高度关注、媒体集中报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石林县“4.01”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纷纷作出批示、提出工作要求。4月2日,省委白恩培书记作出重要要求:“要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好死者的善后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市查清事故原因,做好事故处置工作。今年以来,我省相继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吸取教训,认真落>文秘站:
(四)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多
所谓问题多,所谓问题大,所谓问题频,是指认真分析一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实现“市域全覆盖”,存在死角和漏洞、失管漏管、脱节断档等现象突出;二是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清,体制不畅,检查不力,落实不好;三是预测预防机制不畅,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的预测预防机制,想不到、看不见、说不清存在的问题、困难、矛盾,更谈不上预防。安全生产难抓难做,但也没有那么复杂,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人抓;二是说话算数的人没有抓。
一季度各种事故的发生,充分表明我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是极其“严峻”和“严重”的,其形势的严峻性和严重性是多年没有出现的,也是十分罕见的,以“4.01”事故为例,就是××市15年来最大的一次交通事故,也充分说明年初我们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这个准确判断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仅就气候异常这一点,人们的心情烦躁,就会做出很多不正常的事情,安全生产也是如此。当前安全生产形势逼人、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很多问题就会继续凸现出来,安全生产形势就会继续恶化,安全生产事故还会频频发生,各有关部门还会疲于奔命,穷于应付,难于应对。就是会出更多的事故,会造成更多的伤亡,会有更多的人被问责和处理,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清楚清晰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超前谋划、提前预见、潜心研究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创新机制、积极应对、采取超常规措施,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的形势也难以根本扭转。
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市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的 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通知》。下一步,市政府办公厅还将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市域全覆盖”零申报方案。这次,就是要通过两个文件和配套措施的出台,真正把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贯彻到位,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市域全覆盖”,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要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管理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
面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严峻”和“严重”形势,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思维思想,具体讲就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实施问题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系统化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问题管理的经典论断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待问题的错误态度和做法。问题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把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中,就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代意义的问题管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把问题作为切入点、从问题开始进行管理,比把理论和目标作为切入点,从理论和目标开始管理,会更加简单有效。问题管理是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矛盾、困难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管理,正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管理。管理就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就遇到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从理论上研究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简单地机械地执行法律、执行政策、贯彻指示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到实践中去,从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始着手。如果只是讲理论、提口号、说大话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讲教条、说政策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推责任、讲理由、找借口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定律: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来源:文秘站 )不是危机管理。矛盾显现时的管理叫问题管理,矛盾激化时的管理叫危机管理。矛盾可控的管理叫问题管理,矛盾不可控的管理叫危机管理。搞安全生产监管,不能在问题成堆、矛盾激化时才进行管理,而是在问题刚刚暴露,矛盾刚刚出现时就进行管理,努力做到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危机管理成本高,问题管理成本低;危机管理效果差,问题管理效果好;危机管理难度大,问题管理难度小;危机管理被动,问题管理主动。以预防安全生产事故为例,就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一个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发生前肯定是一定时期甚至是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后的处置,已经是危机管理,而不是问题管理。危机管理在解决问题时可供选择的机会和手段并不多,是被动应付,而问题管理则是主动应对。我们就是在问题刚刚暴露,在安全生产隐患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进行整改,不仅难度小、困难少,而且成本也比较低。如果发展到了危机管理,事故已经发生,人已经死了、经济损失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出去了,政府也就要付出更多的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经济成本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我们要善于把危机管理转为问题管理,而不是把问题管理转为危机管理;我们要善于把安全生产事故事后的处置转为安全生产隐患的整改,而不是让存在的隐患变为既成事实的事故。前者是高明之举,后者是愚蠢之为。我们要多做高明之举,少做愚蠢之事。高明之举就是采取问题管理,愚蠢之为就是实施危机管理。问题管理走向光明,危机管理走向黑暗;问题管理走向成功,危机管理走向失败。
第三定律:问题总在长大,解决需要动力。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问题、困难、矛盾并不会自动消失,一般情况下,问题、困难、矛盾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需要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武器不断加以解决。需要一种动力,才能把问题解决了,把困难克服了,把矛盾化解了。没有解决问题、困难、矛盾的动力、思想、思路、办法、措施,问题、困难、矛盾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个安全隐患的背后可能就是一起事故,每一起事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乃致家庭成员的生存。所以,干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必须有一种为人民负责解决问题的动力;这种动力源于对人民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我们必须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才能把问题解决好,不让问题一天天长大。让安全隐患存在、让问题长大,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只要对人民负责,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会有力量,就会有动力,就会有精神。
第四定律:用平常心寻找问题是不积极的,要用“挖掘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准确到位地发现问题。在安全生产监管中,有些问题并不是显现的,并不是浮在面上的,而是被许多假象掩藏着,现象掩盖着,用“平常心”是想不到摸不着的,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用心挖掘”才能发现。在问题管理中,不怕存在问题,就怕不能发现问题;不怕不能解决问题,就怕不想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是问题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始,连问题都不能发现,谈何研究和解决。能发现问题叫有水平,能解决问题叫有能力,或者说有水平才能发现问题,有能力才能解决问题。有知识才能发现问题,有眼光才能发现问题,有经验才能发现问题。知识水平的高低,眼光的好坏,经验的多少决定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思想对、态度好、方法巧、措施硬,才能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才能剥去假象抓住本质。我们在安全生产监管中,能不能发现安全隐患,是衡量一个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职工是否称职的一个标准。如果隐患存在,我们却视而不见,发现不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和耻辱。我们必须要有千方百计发现问题的想法,还要有能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第五定律:表达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能够把存在的问题表达清楚,说明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对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表达问题已是理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能够发现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要能够把问题表达清楚,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还要能够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让问题能上报、能及时、全面、准确反馈到存在问题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建立和落实告诫、告知、提示、公开、专报五项预防制度。提前、提醒、提示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机制和刚性的工作要求。
第六定律:“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呢?总纲是对症下药,细分则是对事下药、对人下药、对愿下药、对财下药等等。要“对症”,首先要“知症”。不“知症”,就谈不上“对症”,更谈不上下药,即便下药也是乱下。“知症”即表达问题,是“下药”即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在“知症”和“下药”之间,“下药”难,“知症”也难,因为“知症”才可能“下药”。只有“知症”才可能区分是对事、还是对人“下药”;是对愿、还是对财“下药”。因此“下药”对“知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症”,不仅要望、闻、问、切、听等,还要采用b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确珍。我们不仅要善于用传统的知识把问题搞清楚,而且还要善于采用先进知识、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把问题搞清楚,才可能把问题解决好。掌握新思想,使用新技术,将使我们具有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我们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不能一味求新求异而忘记最基本的方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先有效的方法不能丢,但创新机制必须要加强。
第七定律:监控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把问题有效监控住,说明有效地掌握住了问题的变化趋势,为解决问题不断创造着多种条件和前提。监控本身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情况,也是不断创造多种条件和前提解决问题的过程。监控之所以重要,不在监控本身,而在监控实质上是不断研究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前提。在监控中,一旦发现问题向坏的方向发展,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一旦出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时机,就紧紧抓住不放,加快解决。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 难以解决才成为问题;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和前提不具备。监控本身不仅是消极地管住问题不向坏的方向发展,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和前提解决问题。是积极监控,而不是消极监控。积极监控包括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因而显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监控问题,就是不断掌握问题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监控问题不如说是掌握问题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如说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机遇。我们监控问题,不是为了监控而监控,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监控。在问题管理中,除了解决这个目的之外,监控没有第二个目的。
第八定律:治本比治标好,治标比不治好,不治总比捣乱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治本,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备治本的条件和前提。如果达不到治本的目的,能够治标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做法。治不了本,可能有条件不成熟的因素,但其中也包括人努力不够。没有条件和前提治本和治标,不治,维持现状也是积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治总比捣乱是积极的。同样一个问题,张三可以干好,李四干则一塌湖涂,这就是人的问题。人可以为干好创造条件。治本、治标是不同的层次,治标才谈得上治本,如果治标都没有做到,那么就无从谈起治本的问题。治标是有条件地解决问题,治本则是彻底解决问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无功就是有过,不作为就是有罪。
第九定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马上解决,要分轻重缓急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条件下全部解决。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有先后;在条件上有成熟和不成熟;地点上要选择有利和不利。客观上所有问题不可能全部解决,但主观上则要分轻重缓急。有条件的尽快处理,紧紧地盯住不放;不影响大局的待时机成熟时再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来都不会成功,相反,只会象麻团一样,越理越乱,要讲处理问题的艺术。在问题管理中要十分讲究方法。没有方法解决问题,就没有问题管理。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问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有人财物保障落实方面的,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的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能分清轻重缓急去研究解决。
第十定律: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问题的解决不会有终结,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会不断产生。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发展。比如安全隐患的整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隐患整改完了,又会产生新的隐患;每天都是零开始、零起点,今年安全了,不代表明年能安全;这个月安全了,不代表下个月安全;今天安全了,不代表明天能安全,存在恒久的问题,没有一个终结的答案。
对这十大定律作高度概括,问题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设想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现实已经存在的问题,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管理认为,任何发展、任何进步都存在问题,不存在问题的发展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进步也是没有的。我们在完成一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功和胜利,而是问题与困难;不是顺利,而是挫折。在工作没有实际开展之前,是设想问题;在工作实际开展之后是发现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要把问题管理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中,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好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三个关键环节
在问题管理中,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研究问题,第三步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研究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形成“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追究责任—面对媒体—奖惩激励”的机制,我们的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调研,带着问题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连问题都不能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发现问题,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个良好的氛围就是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形成以寻找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荣的氛围。能够寻找和提出问题的人是优秀的,不能寻找和提出问题的安监干部是不合格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宁肯相信不断谈问题的干部,也不要相信夸夸其谈讲成绩的干部。问题管理赞赏那些有反省意识并勇于提出自身问题的干部,奖励那些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提高自我的干部。同时,我们鼓励别人指出问题,帮助政府改进工作。问题管理不能容忍那些看不到自身问题因而不能进步的人。简言之,我们宁肯相信把问题讲到底而年底不出事的人,也不相信把成绩讲到底而年底出事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在一种鼓励发现问题的文化氛围下,采取纵横比较法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就是采取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办法,发现问题、发现差距、发现不足。纵向比较就是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横向比较就是自己跟别人比,本地跟外地比,本县跟外县比,本市跟外市比,本省跟外省比,本国跟外国比。这样一比较,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必定会比较出很多成绩,也会比较出很多问题。
我们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县(市)区、管委会,安监系统的每一名干部都要采用纵横比较法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找安全生产的机制、做法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清醒不昏睡、聪明不糊涂、进取不落后、奋斗不消沉、自豪不骄傲,才能让安全生产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更需要用纵横比较的方法来发现不足、差距和问题。要用开放的、世界的眼光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安全生产“市域全覆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才能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二)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延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要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研究问题。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远近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远近原因。当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看到这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内外原因、远近原因,进而研究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可以把问题解决。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要采用综合分析法把问题搞清搞透搞准。要充分调查研究,要充分占有材料,要用数字说话,要用事实说话。要把分散的互不相连的现象联系成有机整体,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把看似无意义的材料通过加工,变成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材料。分析安全生产问题,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表面性就是不知道本质地看问题。我们研究问题不透、不深、不准,就是因为主观性、片面性、全面性造成的,尤其是片面性。看问题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综合分析问题,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经过反复、比较和交换,我们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搞安全生产监管,就是要采取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客观地看、全面地看、本质地看,通过反复、比较、交换,得出正确的判断来。
在综合分析中,无论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方法,反复、比较、变换的方法,还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等等,都是一种辩证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目标,我们的一切努力,无论是发现问题也好,研究问题也罢,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这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唯一目标。
问题管理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仅重视问题的解决,而且提倡问题解决方式的创新。创新意味着更好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益,但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大的失败,在问题管理中,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是受鼓励的,大胆尝试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受支持的,工作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是受赞扬的。相反,四平八稳和毫无创意地重复过去的做法,必定成为被抛弃的蜗牛。
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采用深入具体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是因为解决问题不深入、不具体。不深入就肤浅,不具体就抽象。肤浅就表面化,抽象就理论化。这样解决问题 ,就会停留在讲理论、讲道理、讲法律、讲政策上,而不能深入具体地落实。讲理论不错,讲道理不错,讲法律不错,讲政策也不错,但远远不够,还要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效果如何。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针对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来解决。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敌人要一个一个地消灭,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我们不仅要具体问题具体发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一深入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之所以不深入,是因为解决的问题不具体。只要解决的问题是具体的,就会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状,就会深入地研究问题发展的趋势,就会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同别的问题不同在何处,就会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具体是对深入提出的要求,深入才能使解决问题具体化。
四、要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九项零申报工作
今天的会议,正式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通知》两个文件,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深刻理解“市域全覆盖”的内涵
我们提出了9项零申报制度,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的“市域全覆盖”,9项零申报是:“一岗双责”不落实零申报;目标责任状不落实零申报;人员、经费、装备不落实零申报;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管盲区零申报;重大隐患整改不落实零申报;重大危险源监控不落实零申报;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不落实零申报;“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不落实零申报;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建设不落实零申报。
安全生产监管要实现“全覆盖”,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杜绝盲点、不留死角”。这就首先从空间上规定安全生产监管在××市行政辖区内全涵盖,从主城区到郊县区,从县城到乡镇街道,从乡镇街道到社区村委会;从主管部门到每一个下级单位,到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全方位纳入管理。必须将安全生产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使城市由内到外、由表到里都处在监管之中,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从时间上规定安全生产监管要做到全天候、不间断,涵盖所有时段。只有这样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监管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市域全覆盖”,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管细、管透、管精、管到位。
篇10
企业管理本质上就是问题管理。问题管理就是运用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问题管理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攀升。针对近年来控烟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烟草所处的寓禁于征的现实,相对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更能得到顾客的广泛信任,更易赢得商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也是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效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良好烟草形象的根本保证。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发现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要通过查找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问题管理”模式在烟草企业的运用
1、发现问题。
一是提高敏感性。要有上进心,只有追求上进,才能不断自我加压,才能高标准、严要求,永不满足。要有责任心,不浮夸,认真负责,才能正视差距、发现不足特别是对上级明令禁止的严格规范等问题,一定要提高敏感性,做事有底线,绝不碰触“高压线”。二是提高观察力。在工作中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留心,望闻问切,小中见大,对于一些流程节点,要多分析、多研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小的问题也是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三是提高分析力。要对照规章制度和目标,明确差距,细化工作目标,明确标准要求,对照工作措施,日日找、时时找、处处找,由点带动面,点面突破,由一个想一串,今天的问题从昨天找起,下游出了问题题从上游找起,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系统找。发现问题可以横向纵向的相互进行查找,要重点突出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目标的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等关键节点上查找与发现问题,要按照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原理,从流程的策划、实施、验证等多方面查找问题。
2、分析问题。
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具体工作实际,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影响、发展阶段等特性,把握问题的现状,要对现状进行全面、彻底地调查,明确其是否属于问题。要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原因要彻底,找出关键症结,还要注重搜集问题方方面面的信息,注重用数据说话,数据搜集要有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同时对现状调查取得的数据要进行整理、分类、分层分析,查找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按照现场验证、现场测试、测量和调查、分析的方法确定主要原因,确定责任部门、单位和整改期限。 “问题管理”办公室要定期召开一次工作分析会,全体成员围绕“两烟一专”和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结合考核结果和当期内部审核结果等,由问题确认督导组提出归口问题,并确认问题类型,划归责任部门和督导部门,开具“问题管理通知单”;企业负责人也可针对下属单位、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向“问题管理”办公室提出责任部门需要整改的问题,由“问题管理”办公室汇集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具体负责督导问题整改。各部门、单位内部也可在问题发现时填制问题台账,相关人员根据发现问题情况,填报问题反馈情况,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3、解决问题。
篇11
借此次中央环保督察东风,韶关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拧成一股绳,着力解决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主的环境老大难问题,绿色矿冶发展之路迈步向前。
迎督察
领导包案 责任到人
“不拼环境、不拼资源、不拼速度,在巩固珠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探索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2016年年初,韶关市委书记江凌上任韶关伊始就提出了生态立市,谋划绿色矿冶的发展理念。此次中央环保督察正契合了这一发展理念。
2016年11月28日,中央环境保护第四督察组督察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后,江凌就保障、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进行了指示和部署。
“各县市区及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督察组交办的举报案,主要领导要牵头研处并跟进落实,决不能简单批转。”江凌要求,韶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握机会,认真梳理出韶关市长期存在、社会高度关注、上级持续督办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解决力度,研究具体解决措施,借助这一机会将问题解决到位。各县(市、区)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要强化环境监督执法,严厉打击所有非法开采、破坏环境的行为,坚决取缔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守住生态底线。
韶关市委副书记、市长骆蔚峰也多次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作出批示,并主持专项工作会议,就如何做好案件办理提出具体要求。
督察进行时
立行立改 从严从快
“南雄市帽子峰、澜河、百顺存在非法开采稀土矿资源。”这是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韶关的第8批21号件。
对于该类破坏生态的件,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批示南雄市要认真查处,严肃追责,并将案件转交监察部门。
韶关市公安、国土、环保等部门和有关专家立即组成督察组前往南雄市督办,南雄市迅速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调查处置工作组,抽调精兵强将,利用所有科技手段对案件展开调查。
“无人机在天上进行区域‘侦查’,发现可疑非法开采点后,地面‘部队’立马携带检测设备进行地毯式排查。”参与办理此件的执法人员坦言,环保、公安等多部门无缝办案,天上地面协同作战,这种阵势堪比禁毒行动,显示出韶关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决心。
此外,案件调查组还邀请核工业二九研究所专家对帽子峰镇和澜河镇矿点现场进行取样分析和技术鉴定,及时查明和认定了帽子峰镇、澜河镇存在的非法_采稀土矿行为。
立行立改,从严从快。查明违法行为后,南雄市即时成立了专案组,对案件进一步开展侦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了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同时着手对矿点现场开展全面治理修复。南雄市纪委和市检察院也及时介入,严肃执纪问责查处涉事干部职工。
据统计,韶关市接办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29批次共60宗,目前均已办结。其中,立案12宗、罚款58万元、追缴排污费74830元、责令立即改正12家、限期整改(改正)33家、责令停产整改10家、关闭5家、约谈71人、问责32人、刑事拘留14人,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及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后督察
自查自纠 整改到位
仁化董塘有色采矿冶炼企业污染、翁源炭坑电站影响饮用水源、仁化银海等企业污染……以上案件,多是近年来反复投诉的环境老大难问题,涉及到规划、企业搬迁、利益纠纷等复杂因素。
篇12
汽车新车型的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开发周期长,风险较大,因此,产品开发必须要有一套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程序,并严格按标准程序一步步地走完全过程。然而随着客户群体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汽车开发思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最短时间开发一款高性价比的汽车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技术思路上由车型开发发展为平台开发,又由平台开发发展到架构开发。在管理上,也不断创新,PDCA(计划-实施-检查-纠正)、DFP(质量功能展开)、TQM(全面质量管理)和SE(同步工程)等理念等不断引入。
本文以同步工程的理念为指导,结合上海汽车某车型开发,从开发研究和方案实施两个维度,研究构建了一套汽车开发项目的同步工程管理机制。
二、同步工程
同步工程(SE,SimultaneousEngineering),又称并行工程。是指对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实施同步、一体化设计,促使开发者始终考虑从概念形成直到用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的一种系统方法。它把目前大多按阶段进行的跨部门(包括供应商和协作单位)的工作尽可能进行同步作业。”
同步工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同步性。产品开发的各个子过程尽可能同步进行,下游可以介入上游工作,并根据上游状态启动可行的工作。二是约束性。将约束条件提前引入产品开发过程,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要求。三是协调性。各个子过程间密切协调以获得质量(Q)、时间(T)、成本(C)等方面的最佳匹配。四是一致性。产品开发过程的重大决策建立在全组成员意见一致的基础上。
三、目前同步工程实施中的问题
同步工程随着在汽车企业应用的深入,实施的措施采取的办法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设立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
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的设置,旨在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上明确协调责任。整车集成可以从技术上对系统间技术方案平衡,形成优化组合。项目管理则支持整车集成推进各系统按照整车集成的技术方案实施,并对预算和进度协调跟踪。在该体系中,各系统除了完成自我开发,也对相关系统开发状态适时了解掌握,保证开发协调同步。
(二)同步工程工作子单元
以总成或者零件为单位,构建同步工程工作单元,由产品工程、采购员、质量工程、制造工程、物流等组成,该小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协作并共同对产品负责,这在上海通用、上海汽车广泛使用。
(三)及时,版本管理
及时可以让相关干系人对开发状态实时了解,版本的管理可以让干系人掌握每次变更的差异,并保证工作的可追溯性。
(四)干系人会签
干系人会签除了实现信息,更是在整个工作团队中形成统一认识的重要手段。
上述传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同步性,从而为同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但在汽车配置日渐复杂、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表现出一些弊端:
第一,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很难承担技术和管理协调任务。据统计,一辆整车开发中需要协调解决的技术问题基本在2000个以上,其中近2/3的问题都是跨零件或者跨系统的,且涵盖了布置、工艺、性能、安全、可靠性、外观质量、人机工程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全部由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跟踪,是无法完成的,而分散到各系统内部自我协调解决,总体状态确很难控制。
第二,缺乏对整个业务链信息一体化管理,难以跟踪。如一个问题导致设计更改,首先需要工程牵头、采购、制造等支持确认一套最佳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让后各自实施,但信息都由各功能组自己掌控,但跨系统的兼容性和对项目总体的评估很难实现。
第三,不便问题的管理和经验总结。由于问题很难一体化管理,大多离散在各子系统,这就可能会导致同一类问题在不同子系统中的解决方法不一致,进而无法比较,难以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
四、同步工程管理机制的改进
针对现有同步工程实施上存在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管理,一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方案研究,二是问题解决过程实施跟踪。
在问题发现和方案研究上,根据开发管理条线构建跨系统开发管理组(CFT),由各专业人员分别对布置、工艺等进行开发跟踪,直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施验证通过。
以上海汽车某一车型为例,建立一下功能组对问题发现并协调跟踪解决(见图1)。
VCIT(整车布置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总布置工程师牵头,负责对开发过程的物理集成开发实施管理和跟踪,通过虚拟和实物开发验证,解决人机工程、布置间隙、工艺可行性。
VPIT(整车性能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整车性能工程师牵头,小组有EMDQ、NVH、空气动力学、热管理、安全等子性能工程师分别负责,实现整车性能目标的展开、研究和验证工作。
EPIT(整车电器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电器集成工程师牵头,由整车所有负责控制模块的工程师及线束工程师组成,负责电器网络架构和通讯问题。
POPS、DQ&V(整车产品感知、设计提升小组):该小组由造型工程师牵头,参与者多为设计外观的系统工程师,主要集中在车身、内外饰系统,负责通过不断的评估改进提高客户感知质量。
BIR/TIR(整车试制、试验问题研究组):该小组分别有试制工程师和试验工程师牵头,各系统参与判断问题、研究和责任认定,并跟踪实施效果。
LADV(整车试验认证小组):由整车试验工程师牵头,用PDCA的思路结合整车、零部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对整车、系统试验计划合理规划,使之和整车主进度计划匹配,并实时跟踪调整。
CPIT(现有产品改进小组):对前车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对在实施项目或者预研项目设计中预防。
PDT(产品开发小组):有负责零部件工程师负责,由采购、制造、质保、物流工程师参加,负责对零件设计、开发、定点、交样等全过程管理,是研发和制造两大体系最小的同步工程单位。
SMT(同步工程小组):由各负责零部件职能部门总监负责,采购、制造、质保、物流等经理参加,旨在协调解决PDT无法解决的问题。
VAPIR(整车和工艺集成审查组):VAPIR一个职能是完成技术方案平衡,由车型总工程师,工程、采购、质保、制造等参加,对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估决策,讨论问题主要集中在SMT无法解决或者决策的问题;另一个目的就是项目运行状态的审查,由项目管理牵头,确认各阶段主要工作和上述功能组工作状态,协调处理各类流程、操作问题,并将问题评估上报。
上述一系列的CFT小组工作,为整车开发中问题的暴露和解决提供了系统性保障,通过该平台操作,也明确了各责任工程师在团队工作中的角色。
但问题解决不仅是找到工程方案就可以,而且要在整个业务链实施才算完成;同时,由于现有的PDT、SMT都是零件或者系统级的同步工程管理,缺乏一个宏观的管理和控制,为此,项目构建了零件俱乐部跟踪管理体系,旨在跟踪问题解决实施过程。问题解决措施通过CFT小组工作明确后,便进入零件俱乐部跟踪管理体系。从工程工作指令开始,工程支持更新的数据和图纸、采购启动供应商开发、制造完成生产线的调整或改造、物流确认实施断点,每个实施环节的进展实施跟踪管理。
通过上述管理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管理,使所有开发中暴露的问题按照流程解决关闭,整个项目运行状态显著改善:一是开发有效性提升,开发全过程方案更改次数减少30%以上,开发问题收敛很快;二是开发实施效率提高:EWO(工程工作指令)提出到实施时间比机制改进前缩短50%;三是杜绝了制造线因为设置和工程设计工艺路线不一致的现象;四是工程、采购、制造、质保、物流及供应商的协同开发和谐,增强了彼此信任。
五、结束语
汽车开发是一个高度的社会化的产业,开发一辆好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攻关,同时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开发管理机制,使人尽其用、发挥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好车。同步工程的管理正是为改善团队内和团队间协作而展开。其灵活应用也必将为汽车开发管理提供更多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贾磊,余佳琳,崔卫国,周宗峰.汽车行业项目管理方法的探索[J].上海汽车,2008(5).
2、陈虹.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架构策略[J].汽车工程,2010(6).
篇13
核心理念
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式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
这是一场正反双方的博弈。似乎,各方都有足够的理论与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在这片争议声中,山西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却进行得如火如荼,风景这边独好。同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其又是如何从宏观上来认识新课改?十年,其成就与经验总结又有多少值得深思与继承?其未来又将如何?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革新,还是革命?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对于其所倡导的课堂改革,张卓玉如此言道。
“目前,事实上,教育革命是全球性的话题。”张卓玉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就表达了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关注的重点。张卓玉表示:“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基础教育从未停止过改革。但只是在原有框架下的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然而,改革的不断重复恰恰证明,仅有改革是不够的。在现有框架下的调整、补充、完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对现有框架的变革。这就是所谓‘革命’。”
张卓玉强调:“知识是现代学校教育最为核心的概念,是现代学校教育大厦的第一基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知识展开,我称之为‘知识传授性教育’。而这种基于人本主义哲学、以问题解决为主要教育框架的教育,我称之为‘问题解决式教育’,或‘人本主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式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
“使用‘革命’这个词语,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领域确实实现了很大突破。当然,革命与改革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以我国过去30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例,我们的旗帜上始终写着的是改革与开放,但是,在许多领域,我们所经历的却是深刻的革命。我之所以使用‘革命’这个词,意在强调,教育变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实践模式。”张卓玉补充道。
教育的困境
“形成当前教育困境的主因,在于知识传授性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功能主义性的。”张卓玉概括道。
张卓玉说:“就教育而言,知识的意义在于知识的应用。课堂回答问题或者考场答题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知识的真正价值只能体现在特定的应用过程中。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在于,由于知识拥有无限的应用价值,学校因而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去获得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因此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学校对此采取的措施是无休止的考试,并辅之以‘将来有用’的说教。”
“由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教育因此陷入了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的怪圈。在知识传授性教育的思维模式下,从课程标准的编制到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在这种教育框架之下,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其他能力无法进入教学视野,无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比如,每次教育改革都在强调个性发展,但是,知识传授性教育信奉‘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进程是统一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其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和整齐划一的计划性剥夺了个性培养的可能性。”张卓玉强调。
“这种困境反映在课堂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效率普遍低下。知识传授性教育框架下,课堂的主角是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其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面有效地灌输给学生,注定其课堂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导致学生缺乏有效地自主思考。第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逐渐会产生依赖性,自然会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课改之前,山西一些学校的课堂就是如此。不管教师多么优秀,在课堂上多么卖力,都无法点燃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
走出一条新路
“目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年以来最重要的成果。这种模式是以课堂为主,从课堂必然走向学校,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一系列教育变革。它不是一种学习方式选择或者教学方式的选择,它代表着一次社会进步。”谈到新的教学模式时,张卓玉如是评价。
张卓玉说:“就学习程序而言,其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学生自学。教师根据课程的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延伸目标的要求形成‘学案’。所谓‘学案’即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师编写使用的‘教案’而言的,其编写的目的是为师生两个主体共同上好课而使用。主要内容为学习目标、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提升与学法指导等。学生可据此展开自主学习。”
“小组学习。根据情况,学生可以参与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同时参与几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规模因问题的性质而定。教学过程因问题的解决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变化。比如,去图书馆或计算机房查资料,在实验室做实验,到社区调查,在野外观察自然现象,向老师或各方面人士请教,小组间的讨论,根据需要听取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或辅导,以及在家中完成必要的作业和训练。”
“交流展示。充分的展示将意味着教育的一场革命,学生的一次解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案和小组交流的成果,将教师分配到本组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内容进行质疑并提问,并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教师适时辅以激励点拨与评价,形成一个在讨论解决问题中重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教师点拨。教师根据交流展示环节的结果,对于共性问题,给以帮忙解决。 这部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虽占时间比例最小,但也不可忽视。”
“总而言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张卓玉总结道,“以运城市新绛中学为例,其课堂就分为自主课与展示课,每天上午五节课为展示课,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学习;下午三节为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师生角色的巨大变化。教师逐渐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并形成探究方案,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等。学生之间也由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一种团体合作的伙伴关系,团体内集体荣誉感更加强烈,合作意识增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张卓玉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