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融资战略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融资战略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融资战略论文

篇1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能及时、快速地满足企业对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要求,还为企业提供了其他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在资本总额、息税前盈余一定的情况下,企业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高,预期的每股收益也越高。

(2)负债的利息具有“抵税”作用。在会计处理中,负债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这就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负。

(3)在利率、汇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具有举债效应。因为债务到期时,企业是以帐面价值为准归还,一般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所以,当利率、汇率上升越高,企业因此而得到的潜在利益越大。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负债经营能够获得额外收益,西方的商界大亨也无不举债经营,向资金市场融资。1988年,对于报业王国麦道克来说是丰收的一年,麦道克通过施展铁腕,一举集资20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下。至此,麦道克已背负24亿美元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债务越滚越大,事业也越滚越大。在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不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只要企业运行良好,赢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可以良好运作。在1990年西方经济衰退以前,麦道克凭借各银行的支持,良好的信誉,超人的胆识,独特的经营,最终建立了年收入达60亿美元的报业王国。它控制了澳大利亚70%的新闻业,45%的英国报业,还把美国的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他的名下。

但有谁可以把握市场的瞬息万变呢?一旦企业负债过大,债主过多,对付起来也实属不易,一发牵动全身,投资风险特高。哪怕是碰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失误,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此时,企业负债越高,到期还款付息的压力也越大。用他人的资金为自己赚钱当然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但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将影响你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商业信用、再融资能力,甚者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倒闭。

事实证明,当麦道克的流动资金不足以偿还到期的区区1000万元美元贷款时,各家银行、金融公司也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贷款给他,麦道克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虽然,我们不能说这是其根本原因,但它直接导致了结果的产生,只要美国匹兹堡的这家小银行把麦道克不能到期偿还其1000万美元的事闹到法庭,他就失去了商业上的信誉。不管你的报表上有多少利润,你规划的前景有多么美好,接下去就会有145家银行都会索还贷款。就是具有最佳支付能力的企业也受不了债权人联手要钱。这样一来,麦道克只有变卖资产以偿还债务,真的走到了事业的尽头。

2负债经营的风险与防范

2.1导致企业负债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稳健意识,行为过于冒险

负债经营是一种风险很大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的企业家都有很强的冒险意识。所以负债经营特别需要能够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措施。可是很多企业没有,或自认为本企业进行了信用管理,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和资金储备,信用管理的作用大打折扣,完全不足以防范风险。企业不能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忽视风险的存在,过度的负债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并直接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以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2防范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是保障企业销售增长率及赢利能力

当一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呈稳定增长趋势时,未来现金流量也会随之增长,对于成长型的企业来说,为了维持业务的高速增长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其偿债资金来源还是有保障的。而对于盲目对外投资者,一旦投资失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往往是致命的一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项目的无风险管理,即项目启动时不该有突出风险,项目启动后要时刻关注市场及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变化,保证项目按时投产、足量生产。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未来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建立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及时调整,最大限度控制风险。此外,企业还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支付日,考虑到企业用款高峰和低谷,以避免企业使用资金不当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麦道克的此次财务危机源于它的支付能力太差,债务遍地开花,从美国、英国、瑞士到印度、香港,能借到钱的地方他都去,债主高达146家,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而企业的流动资金甚少,连1000万美元的调头资金都没有。所以,当银行通知他必须到期以现金偿还债务时,竟然一筹莫展。可见,适宜的资产负债率及保持一定的流动资金偿债能力对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2.3化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是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债务,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应当有相当的优良资产可供重组,一旦投资项目失败或出现其他麻烦,可通过重组资产偿还债务;或者有良好的信用,可再融资。负债经营的关键不是能否筹集到资金,而在于是否有强大的再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一定量的资金加快循环速度,实际上就实现了资金的增量。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努力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和运营效益,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减缓负债经营所带来的压力。

篇2

1.2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间接融资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集团性企业在融资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去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对间接银行融资比较重视;信用比较缺失,这样就会导致融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融资结构也不是很合理等。通过分析集团性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在实施融资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集团性企业是具备良好基础的,而传统融资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为企业融资活动的改善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融资战略在运用和筹集资金的时候主要是从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的,在集团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营环境经常都在发生变化,采用融资战略才能够让企业资金的运用效果和供应能力得到有效保证,这样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2融资战略管理理论

融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内外部的环境情况,为了能够让企业发展战略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来对企业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和长期的谋划。而融资战略目标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时间内需要完成的资金筹集的总任务,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筹集的数量,同时也包括了资金筹集的质量。在实施融资战略的时候需要建立在集团集权式的管理上。企业的融资战略应该要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融资活动来影响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时候,融资战略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同时还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当企业的经济战略不断变化的时候也需要对融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3集团企业融资战略管理:基于某集团的案例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这个集团性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取得今天不错的成绩和社会地位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该企业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支付危机。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开放了外贸交易权,使得该企业之前因为政策性形成的垄断市场开始逐渐消失,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开始失控、职工的价值观念扭曲、在实际的扩张中比较盲目。这样就最终导致了这次支付危机的发生。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首先就需要对经营战略进行相应的改善。该集团性企业在面对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采用的是主动去适应的方式,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导向,推进市场化发展的战略,加强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让企业在新的外部环境下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企业业务进行重组,这样就让企业的生存空间拓宽了。该集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模式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选择,融资活动从逐个的点转变成整个集团的面,融资实务从单一的银行信贷转变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而融资战略也开始逐渐变得清晰。

4集团型企业融资战略管理:由某集团案例所引发的思考

4.1制定融资战略。

在对融资战略进行制定的时候首先应该要对企业现在和以后可能遇到的融资环境进行分析和了解,而在对融资环境进行分析时则主要可以从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环境来进行。通过分析和判断融资环境,能够有效的形成融资战略的主导思想。其次是选择融资战略目标,融资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了要满足资金的需求、降低融资的风险以及降低融资的成本。最后就是评估融资能力,融资能力也就是企业在财务风险下能够承受的最大融资金额。要制定出合理的融资战略,前提就需要确定出融资能力,它会对融资的战略走向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4.2实施融资战略。

在制定出融资战略之后,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自身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就能够得到明确,同时再根据投资和经营的资金需求就能够确定出企业以后的融资目标。随后就需要实施融资战略,在企业的整个融资战略管理体系中,融资战略的实施也是最关键和最后的环节。它主要就包括了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战略实施体系的建立、反馈融资战略以及调整和评估。

篇3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宏观大环境下,在知识经济的大浪潮席卷中国企业的情况下,注定了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更加明显的时代,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风险的时代。在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企业既有可能踏上鲜花与黄金铺成的七彩路,也可能坠入黑暗的市场陷阱与沼泽中。那么我国企业如何在这充满荆棘的风险之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世纪最佳轨道呢?这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如何具体实现这一目标,美国财务学家希金斯提出可持续增长的理念,认为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力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对企业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沿着一定的生命周期轨迹运行的,而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所遭遇的风险内涵和强度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企业风险并确定企业的融资战略,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本文立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分析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相适应的融资战略。

二企业融资战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

企业融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状况和趋势,对企业资金筹措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企业战略实施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并不断提高企业融资效益。

(一)企业融资战略的内容

企业融资战略主要是对以下融资问题确定应该采取的行动方针,即:为什么筹资?从何处筹资?何时筹资?用什么方式筹资?筹集多少资金?筹资的成本为多少等。与具体的筹资方法选择决策不同,企业融资战略是对各种融资方法之间的共同性的原则性问题作出选择,它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益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具体融资方法和运用的依据。

(二)企业融资战略的目标定位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财务理论界的一些人士特别推崇通过增长实现最大化,其理由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股票市价和收益也必将增长。然而,美国财务学家希金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财务的角度看,快速增长会使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同时,增长缓慢的企业又有可能成为其他企业收购的猎物。因此,希金斯强调了可持续增长的意义,企业一、两次成功的战略选择并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繁荣。只有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谋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力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对企业来说才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风险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企业融资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企业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征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企业初创期,在这一阶段,创业者满怀抱负,组织系统虽不完善但具有活力,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充足,创业者之间团结一致,凝聚力强,但企业资本实力弱,产品品种少,生产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企业形象尚未树立。

2.企业成长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由小到大,实力逐步增强,企业的经济增长使创业者看到了希望,因而企业的组织活力、创造性和凝聚力不减,创业者也愿意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冒一定的风险,企业注意重点发展有前途的产品,虽然盈利不多但增长速度较快,企业开始设法树立自身的形象。

3.企业成熟期,企业进入成熟期的切入点往往是几种重点产品成功地占据了市场甚至获取了优势地位,这时企业的形象得以树立,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盈利水平达到高峰但增长速度放慢,企业逐步设立各种部门,组织体系趋于完备,但组织系统内的创业者之间开始产生矛盾,组织系统凝聚力被削弱,守成思想开始出现,企业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减退,因而组织活力显得不足。

4.企业衰退期,在这一阶段,企业走向衰老和消亡,企业资本虽多但资本负债率高,生产规模虽大但包袱沉重,产品品种虽多但前途暗淡,规章制度虽多但组织矛盾突出,企业形象虽在但已成昔日黄花。

(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

企业的理财风险分为两部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经营导致的未来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外部条件变动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财务风险则是由于企业筹资决策导致的未来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经营风险是企业无负债经营情况下财务活动的固有风险,是任何企业财务管理都回避不了的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利用财务杠杆时,除经营风险以外增加的风险。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两种风险有不同的表现。

1.初创期:知名度不高,资金不充裕。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夭折。新产品开发的成败以及未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都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经营风险非常高。

2.成长期:成长期企业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销售能力增强,生产规模扩大,业务迅速增长,发展速度加快。但企业的经营风险仍然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市场营销费用加大,企业需要募集大量资金进行项目投资,但企业的现金流量却仍然是不确定的,且市场环境是多变的。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更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以保证企业的快速成长。

3.成熟期:企业的主要业务己经稳定下来,产品销售额保持稳定的水平,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企业走入正轨,现金流量比较稳定,经营风险相对下降,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企业价值不断增加。成熟期时企业利润的高低及其实现程度并不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而是取决于产品的成本。因此,企业在成熟期时的成本控制极为重要。

4.衰退期:由于竞争加剧,企业创新能力减弱,原有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销售额下降,而新产品却很难推出,企业业务发生萎缩,竞争能力下降。而企业潜在的投资项目又尚未确定,因此企业容易走向破产。

四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战略

(一)风险的反向搭配原理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产生多种组合模式,以供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理性的财务战略选择。这些风险可以按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企业总体风险,也即数学上用各个因素相乘产生一个复合的结果。如果高经营风险和高财务风险相搭配,那么企业总体风险将非常非常高;这样企业也许会投机成功,但最有可能的是彻底失败甚至瓦解。因此,如图1所示,这种组合方式不太合乎常理,对企业长期成功运作是不利的。当然,这种组合对冒险家而言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把所以的利益相关者所冒的巨大风险和回报都考虑在内了。从冒险家的角度看,这种组合的结论是:你承担所有的风险,我拿走所以的收益。

不幸的是,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所构建的组合很成问题,他们将很低的经营风险和很低的财务风险搭配到一起,如图1左下角方块里的情况。其后果可能是企业被猎食者关注或者被敌意收购,因为这种低风险战略会导致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上被低估。

从图1还可以看出,有着高经营风险的企业应该运用低风险的财务策略,也就是说,权益风险资本应该尽量是资本占用成本有弹性、可变。这一规律目前在资本市场已经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风险资本主要由一些数量相对稀少的专业金融组织来提供了。低经营风险的企业运用简单的财务策略会遇到更大的问题。通常,当企业变得成熟,经营风险就会减少,这时就应该搭配较高的财务风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应该反向搭配。通常情况下,公司的核心业务趋于成熟或者转向其他领域时,经营风险会下降,相应的,财务风险开始增大。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竞争战略的改变都会导致经营风险增加。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应该建议经理降低财务风险,恢复公司原有的总风险。

(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战略选择

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经营风险都在降低,如果没有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完全不能接受的综合风险产生的话,财务风险应该会增加。这会导致一个明显问题的产生:可能增加的财务风险会给企业的融资战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企业初创期的融资战略

在企业初创期,大多数公司认为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更重要。因此,从总体上看,创业期企业的融资战略安排应是关注经营风险,尽量降低财务风险。与此相适应,企业初创期适宜通过权益资本筹资,建立牢固的财务基础,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成长。初创期企业一般不宜采取负债筹资,这是因为一方面,初创期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风险很大,债权人出借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从而企业的筹资成本会很高。另一方面,初创期企业一般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应税收益,利用负债经营不会给企业带来节税效应。而对于权益筹资,由于初创期企业盈利能力较差,投资有完全失败的潜在可能,因此风险投资者在其中起很大作用。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将资本投资于企业,是因为预期企业盈利能力未来会出现高增长。

2.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战略

企业在该阶段应采取以下融资策略,由于风险投资者要求在短期内获得因冒险投资成功而带来的高回报,一旦产品成功推向市场,他们就开始着手准备新的风险投资计划。因此,如果企业原始资本中存在风险资本,则企业必须找到其他适宜的外部融资来源将其取代,并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资本储备。在这一时期,经营风险仍然很高,因此财务风险应当很低,这就意味着新的替代资本和增资融入仍应通过权益筹资方式筹集。由于公司的产品已经经受了市场的考验,而且公司经营已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新投资者较之风险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要低,企业有可能从较广泛的潜在投资群体中搜寻新的权益资本。当然,权益筹资方式也包括提高税后收益的留存比率。如果两种融资途径都不能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最后可考虑采用负债融资方式。

3.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战略选择

与成熟期的风险特征相适应,企业成熟期可采取相对激进的筹资战略。激进是相对于前两阶段的稳健而言,其含义为可采用相对较高的负债率,以有效利用财务杠杆。在企业成熟期,经营风险相应降低,从而使得公司可以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开始出现大量正现金净流量,这些变化使企业开始可以使用负债而不单单使用权益筹资。对成熟期企业而言,只要负债筹资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体风险,企业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资本结构,负债筹资就会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同时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

4.企业衰退期的融资战略选择

适应衰退期的风险特征,从总体上看,企业在该阶段应采取防御型融资战略。企业衰退期仍可继续保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型的资本结构。一方面,衰退期既是企业的夕阳期,也是企业新活力的孕育期。在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新进行业的增长性及市场潜力巨大,则理性投资者会甘愿冒险,高负债率即意味着高收益率,如果新进行业并不理想,投资者会对未来投资进行自我判断,因为理性投资者及债权人完全有能力通过对企业未来前景的评价,来判断其资产清算价值是否超过其债务面值。因此,这种市场环境为企业采用高负债融资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衰退期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以其现有产业作后盾,高负债融资战略对企业自身而言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战略可概括如下:

企业所处

发展阶段经营风

险水平财务风

险水平对资金的

需求量融资战略

的类型融资方式主要资

金来源

初创阶段最高尽可能低大稳健型吸收投资股东投入资本

风险投资资金

成长阶段高低增大扩张型吸收投资权益投资者(发行股票)

成熟阶段中等中等稳定,稳中下降防御收缩型大规模举债债务资金

衰退阶段低高少高负债融资举债债务资金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2]孔宁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财会通讯》学术版2004年第11期

[3]伊查.麦迪思《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篇4

1典当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中国典当行业重现生机。但与此同时,典当自20世纪80年代复出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各方观点毁誉参半。赞成者把典当誉为快捷融资新干线、解困救急特种兵,主张继续促进其发展;排斥者则认为典当是“三高”行业,即门槛高、利息高、回报高,是旧社会的残渣,主张予以限制。矛盾的思想状态使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摇摆,一方面,典当牌照发放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业务的禁锢太多,典当法规的法律地位也一直处于低级层面,对逐步放开的业务范围似乎还有收窄的念头,甚至在仓促试水对典当有明显替代作用的小额贷款公司,还欲放开民间借贷等。典当行规模扩大导致行业内部开始竞争,而投资、信托、担保、寄售、租赁、拍卖等其他行业的介入,则为加剧行业之间的竞争推波助澜。上述行业受监管的力度与典当行业相比,要小得多,可以更加灵活地打政策的球,令方兴未艾的典当行业有被严重边沿化的趋势。典当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还未形成一定规模,使得典当行很少主动地进行营销,没有较为系统的发展战略思想,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优势。就海口市而言,人口少、加工企业少、经济总量比重小这几大因素制约了典当行业的发展。所以针对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业发展出路,制定出长远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

2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规划对企业良性向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在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拟要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必要阐述,之后,对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叙述,并以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最后,笔者通过访谈,全面分析研究海口市典当行业目前的发展环境、存在问题对今后发展的利弊、应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利于发展,在SWOT分析的框架下,提出海口市典当行业的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3波特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竞争战略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他于1979年创立出著名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指出决定企业利润的五因素分别是——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它们共同作用产生结果。

企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赢利,也就是具有超出成本的平均收益率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由上述五种竞争作用力综合决定的。不同行业,五力的综合作用力不同;行业在不停发展的同时,五力的综合作用力也随之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间,其内在赢利能力是不一样的。

五力对于成本、价格、收益等方面都产生影响。比如,如果卖方的议价能力高,则能将成本涨价的部分成功转嫁给顾客方;行业内对手竞争强,则能更好地进行价格竞争,而且需要设法提高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当面临替代品的威胁,就必须以低价进行抵御,并加大投资以防御入侵。

企业如果想要改变市场竞争规则,增强行业吸引力,就必须通过实施战略措施,对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这五种作用力施加影响,从而影响所在行业的竞争优势(Michael EPorter,1979)。

波特提出的决定企业赢利能力的这五种力量,孕育出后来被世人熟知并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广泛运用的三种成功的竞争战略思想,即: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专一化战略(Focus)。

这三种竞争战略都可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用,用来抗衡竞争作用力的可行方案,在采用时,除了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准确地预计风险。因此,企业只有在投入不同资源、力量、组织安排及管理风格的条件下,才有成功贯彻上述每一种战略的可能性。

4海口市典当业的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

本文通过访谈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和诸家典当行的负责人,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依据与笔者的从业经验,对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分析。

研究的第一个方面,是从历史表现、经济特征、对资本数量的要求、市场竞争结构与获胜因素、进入与撤出行业的难易程度、行业前景等若干方面对典当行业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两部分内容,即:

研究问题一:中国典当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研究问题二:在当下发展环境中,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在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最为适合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研究形象塑造、产品优化、扩大规模、沟通协作、人才建设、能力创新等方面。即:

研究问题三:海口市典当行业发展战略实施与发展前景。

5保障典当业选择的发展战略及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升温与金融体制改革在金融机构结构方面的不断探索,根据对海口市典当行业经营现状的分析提出的相应的营销战略,海口市典当行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职能性的工作,着力完善现代典当企业公司制度、进一步严格新设典当企业准入审批制度、审批后的准入教育和开业培训制度、市场退出制度。指导典当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防范机制。

二是加快步伐,培育、净化典当市场,培养行业龙头,进一步提升行业健康发展的能力。

三是着力做好监督核查和年审工作。实行动态监管,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将年审工作与日常监管、规范核查、调查研究和指导服务相结合,对典当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全程监督规范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行为。

四是着力提高典当行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行业从业人员长效学习和继续教育机制,每年开展和举办考察、交流、研讨、培训等活动不少于2次。

五是加快市场开拓和专业市场建设。整合专业市场和典当企业资源,加快新兴专业典当市场建设。与主要银行和海南新鲜蔬菜和水果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建设农产品果蔬典当市场、花卉典当市场;与国有银行和国内典当企业合作,建设二手机械设备典当市场;与主要汽车生产、流通企业合作,建设二手车典当市场。大力开发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典当业务。

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典当行业发展的良好条件。在海口市典当行业的发展道路上,可尽量绕开国有银行及其他经营大宗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其经营业务的夹缝和空白领域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

6结论

结合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海口市典当行业重现生机,然而由于还未形成一定规模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典当行很少主动进行营销,没有较为系统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优势。当前,海口市各典当行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不同,管理水平不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典当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由于国家调控的限制,海口市典当行业仍属于零散型产业。在海口市典当行业中还没有企业掌握足够的技能和能力以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即使没有别的阻碍集中的壁垒,海口市典当行尚不能走成本领先战略。对于当前还没有取得主导地位的典当行业而言,在较长的时间内还是应以苦练内功为先导,不可以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要以抢占市场快速增长为既定目标。而当其竞争地位取得明显提高之后,定将改变这种目标,转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目前,海口市有一批刚成立不久、规模较小的典当行(包括海口市周边市县新成立的典当行),这些典当行完全可以发挥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在不断扩大市场影响的同时,尽可能地联络客户群体并加以有效开发,以此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业务利润。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国典当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潘群峰,王月玮典当业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3]傅苏颖商务部:截至6月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12800亿元[N].证券日报,2012-08-25.

[4]王新我国典当业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科学,2000(3).

[5]官荷芬中国典当法律问题探析[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5).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1版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英]理查德·科克企业战略——高效能管理者文库[M].1版李欣,李景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8]吴志军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J]. 经营与管理,1987(3).

[9]罗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J].财经科学,2001(1).

[10]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综论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J].江海学刊,1998(11).

[11]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江海学刊,2005(3).

[12]戴明商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王育豪企业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风险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4]吕巍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李全喜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邱复兴孙子兵学大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熊依洪孙子兵法在商战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1).

[18]曾逾东福建典当行发展战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11).

[19]庞涛北京宝恒典当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3).

[20]陈博论对我国小额贷款机构的监管[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1]何嗣江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研究[J].上海金融,2000(5).

[22]蒋国泉略论典当业的经营管理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3(10).

[23]赛晓光典当连锁经营待破局全国仅14家获准增设分支[J].中国拍卖,2003(1).

[24]李寿生现代典当理论、法规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5]危惊涛现代典当经营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6]蒋国泉略论典当业的经营管理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3(10).

[27]梁勤星,熊万良,方艺四川寄售行、典当行的现状及规范发展对策[J].西南金融,2006(10).

[28]何东云我国典当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对策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

[29]袁彬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中国典当业发展[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6).

[30]金宏,马怀树典当业务创新探析[N].金融时报,2011-05-16.

[31]李维庆近现代中国典当业之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5).

篇5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财务控制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企业集团进行控制不仅包括基于产品和销售的生产、经营控制,还应该包括基于资本运动的过程控制,这就涉及到财务控制。其次,企业集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管理层次众多,集团成员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金往来和资本联结,有很多手段可以实施管理控制(比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财务控制是这些手段中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贯穿于企业集团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存问题

第一,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财务控制未得到有效贯彻。有些企业集团并没有形成人格化的股权,董事会没有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这使得内部人控制有机可乘,弱化了基于股权的财务控制。综观西方的企业集团,大都是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投资、并购等行为构建起来的,而我国的很多企业集团却是基于政策优惠、行政命令等方式联结在一起,产权关系不明晰,财务关系比较混乱,因此难以根据产权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财务运作水平低下。当前很多企业集团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缺陷,财务部门的职能未得到清晰定位,做的主要是会计工作,而忽略了在财务上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集团缺乏系统的财务战略、预算以及定量的指标,集团运作未能形成没有统一的财会制度,各下属单位还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未能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各下属单位只是象征性地上交财务报表,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绩效,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也不重视财务分析、评价的重要性,而是由领导凭“拍脑袋”做决策,因此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财务信息不可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它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据以正确评估经营绩效,预测发展前景。由于企业集团具有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组织,因此需要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从而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然而许多下属企业并未将财务状况如实上报,而且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缺乏统一,导致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集团的实际财务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夸大资产规模,更加扭曲了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第四,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我国当前的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会计信息造假、财务乱收滥支、资产流失的现象。这三方面都与财务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中财务上的乱收滥支是原因,资产流失是结果,而会计信息造假则是表面现象。这说明在现实当中,我国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的监督非常薄弱,内部会计缺乏监督动力,内部审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外部的经济监控也形同虚设,国家、社会审计效果有限。除此之外,企业集团实施的主要是事后控制,而缺少更为重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第五,激励机制过于简单。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解决多重委托-问题,进行健全财务控制,但我国由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据了解,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与足够的报酬,也很少有实行年薪制的。由于经营管理者的切身利益还和企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有效结合,因此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预想中的效果。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从总体上看,企业集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其财务控制。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公司的董事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权。财务控制从机制而言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全面地管理企业财务,因此,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就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企业集团应该以专业化、独立性为基础来构建董事会,有力地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判断一个董事会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董事会的人员组成,只有专业化、独立性的董事会才能发挥出作用,为此应该积极聘请独立董事、组建专业委员会。

第二,授权给下属企业进行控制。为了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率,可以把某些权限授予下属企业,具体而言应该明确授权事项和资金使用的额度范围,尤其应该明确规定那些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项目,从而使下属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例如,集团总部集中管理资金,而将授权下属企业以投资、融资权限,从而下属企业有一定的权力来制定额度范围内的投融资计划。与此同时,集团总部应该建立健全这些项目的审核、批复和控制制度,加强对这些项目的跟踪,从而规范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

第三,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在财务控制和目标管理中,预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制定预算应该基于财务目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规划,通过财务预算,企业集团可以系统完整地反映所拥有的资源和目前的配置情况。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并以此作为对各下属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

第四,健全对下属企业的考核制度。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下属企业从集团获取资金,进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保证资金的完整、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追求盈利,完成企业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为了确保投资收益的实现,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篇6

房地产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综合体。实物指的是房地产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例如外观、结构、装修、设备等;权益指房地产中无形的、不可触摸的部分,包括权利、利益、收益(如使用权、所有权、抵押权等)。在我国,就房地产开发经营来说,附着于土地和建筑物上的权益包括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以及在其上设置的他项权利,如抵押权、典当权等;房地产区位指的是房地产的空间位置。具体的说,一宗房地产的区位是该宗房地产与其他房地产或事物在空间方位和距离上的关系。房地产的总体概念可总结如下:

房地产概念图

2.房地产营销概述。房地产市场营销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达的必然产物,市场营销是房地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强有力的房地产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还有助于将计划中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方案变成现实,使每一宗物业顺利出售或出租。从事房地产营销需要清楚地了解营销策略,辨别外界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系统分析及时改变营销策略。

房地产市场营销包括有开发商和经营商、营销人员、营销中间商和顾客几个组成部分。

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商,首先要对市场变化和需求等做出预先反映,并在公司长期营销战略中得到体现。同时房地产业与资源和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开发商就要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将资源和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考虑进去。房地产公司的营销人员,不但要熟悉市场环境等市场经济知识,还应具有关于保护竞争、消费者和社会更大利益等主要法律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给房地产目标市场带来的不同需求。对于房地产的开发商和经营商而言,为了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公司将联合一批供应商和营销中间商来接近目标顾客。

房地产营销策略论文

二、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发展史

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菲利蒲?科特勒被誉为营销学之父,他提出了最早的营销4C理论,是现代营销的基石,4C包括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从这四点出发,衍生出新的营销方法。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目标消费者位居于中心地位。企业识别总体市场,将其划分为较小的细分市场,选择最有开发价值的细分市场,并集中力量满足和服务于这些细分市场。企业设计由其控制的四大要素(4C)所组成的市场营销组合。为找到和实施最好的营销组合,企业要进行市场营销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通过这些活动,企业观察并应变于市场营销环境。

营销简单的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市场上的需求,并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房地产营销层面的竞争也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而日益激烈。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六个阶段。

1.建设观念阶段——标准规划。计划经济时代,只有简单的“房地产”概念,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住宅建设一直是学习前苏联模式,而且住宅的建设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造成所有的设计全按标准图进行建设,形成千楼一面的现象。

2.楼盘观念阶段——

销售策划。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刚刚走向市场化,大部分项目的开发意识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往往依赖于企业领导或几个设计院专家的“大脑风暴式”讨论,而没有进行市场调研、消费者需求调查的意识,开发的项目充满了主观臆断。 3.推销观念阶段——概念策划。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楼盘空置的现实,使开发商认为消费者缺乏理性,有一种购买惰性或者抗衡心理,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在1997年~1999年大多数所谓房地产策划仅仅是“广告策划”、“销售策划”而已,策划人选择楼盘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显着特征,向消费者加以强调和宣传,使消费者对楼盘建立起概念认识,引导消费者在众多楼盘的选择过程中,比较容易选择自己偏好的楼盘,以达到促销目的。

4.准营销观念阶段——卖点群策划。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层次日益明显,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导致需求相对减弱及消费者理性购买,为有效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适应卖方市场和消费者理性选择,开发商认为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因此,策划人把众楼盘之长集于一身,极尽所能地向市场罗列无尽的卖点一时间环保住宅、绿色住宅、智能住宅、生态社区等等,虽然提升了楼盘品质,但使得开发商成本高于售价。

5.营销观念阶段——全程策划。围绕用户展开的营销,并没有使供需缓和、楼盘空置减少,开发商逐渐认识到实现销售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使开发商不再只关注于产品的本身,转而关注市场需求。

6.整合营销观念阶段——整合策划。整合营销是企业经营目标兼顾企业、顾客、社会三方的共同利益,各种营销技巧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所构成的企业市场营销理念。整合营销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整合和协调起来,企业中所有部门都在一起努力为顾客的利益而服务,企业的营销活动成为企业各部门的工作。

房地产营销策略论文

三、房地产营销策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常用的房地产营销策略主要有房地产企业直接销售、委托销售和网络销售三种。

1.企业直接销售策略。它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自己的销售部门对房地产商品进行直接销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是采用这种销售渠道。最常见的形式是派出销售人员,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现场售房。这种策略的优点是销售渠道最短、反应最迅速、控制也最为有效。

2.委托销售策略。它是指一般开发商委托房地产商寻找顾客,顾客经过商中间介绍来购买物业的销售渠道方式。相对于直接销售模式,委托销售降低了开发商的风险,通过商的服务性质,更易于把握市场机会,能更快地销售房产。

3.网络销售策略。网络营销策略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房产的销售。与传统的销售策略相比,网络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成本,可以实现零距离和全天候的服务,更方便地和消费者沟通,可以树立房地产企业意识领先、服务全面、信息完备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消除销售的地域性等优势

房地产营销策略论文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品牌领导形象震撼——确立市场地位,引起市场关注,锁定目标消费群;

把握时机高昂入市——抓住有利时机,高姿态低价格进入市场,迅速掌握市场主动权;

分期分批卖点不断——分期开发分批销售,步步为营,组织储备卖点群随销售阶段适时引爆,带动价格走高,达到持续热卖效果;

进度跟进迭起——紧跟工程进度(奠基、正负零、封顶、竣工、样板房开放、园林开放等)制造阶段性销售,实现阶段性销售目标;

以质论价升值诱人——以户型、朝向、楼>!

物管跟进后顾无忧——物业管理提前介入能迅速树立项目形象,强化认同感,购买者无后顾之忧,达到促销效果。

房地产营销策略论文

四、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的成熟、制度的健全以及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我国的房地产营销策略遭遇了有力的挑战,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积极思考,探索营销策略的创新。

在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中,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的因素。第一,项目开发前的市场调查工作。市场调查对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调查需要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波动与政策变化、房地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金融环境、住房制度的改革动向等等做深入的调查。第二,强化产品策略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要求房产设计上要符合消费者的喜好,建筑材料选择要合理,物业管理信誉要好,已解决业主的后顾之忧。第三,突出企业差异。突出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差异,可以提高房地产产品的价值,形成竞争优势,其中产品差异是最基础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第四,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房产的定价要注意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和承受能力,同时要根据项目本身的开发目的确定。第五,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应从坐商观念转变为行商观念。

目前,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发展都处于期,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较大,对于各大房地产商,这无疑是利好消息;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转向买方市场,所以,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各大开发商必须要注意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品牌营销。建立良好的品牌对房地产营销十分重要。目前,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品牌的作用日益凸现。品牌不仅是企业或产品标识,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能强化企业在市场和行业中的地位,并且在企业的兼并收购、投融资等对外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经营效益。

要建立良好的品牌,必须要以优良的品质,适合的价格提高品牌美誉度;同时,兼以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品牌忠诚度以及适当的树立品牌形象的手段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参加各类大型的房地产展销会展示公司形象,推销公司的楼盘等。而在现实的房地产营销中,由于资金的周转,市场的激烈竞争等问题,导致房地产开发商不注意进行品牌效应的积累,往往只是针对在建或竣工的个别楼盘借助媒体或广告的力量进行炒作。而品牌的创造和维护应该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品牌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往往将品牌理解成为案名,只要案名好就能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其实案名只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应该注意“内外兼修”,即要有好的案名,更要有好的质量及服务,做到“名实双具”。这样创造出来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才是能促进商品房销售的品牌,才是人们信赖的品牌。

2.人文营销。房地产营销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为顾客创造良好的环境,体现人文情怀。文化是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或高品位文化景观和楼盘的结合可以给顾客以享受。人文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与顾客的关系建立上。“顾客就是上帝”,对于现在正处

于买方市场的房地产企业,应该更加注意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与顾客形成互动,展示企业形象的同时,更让顾客感受到关怀,在选择时倾向性更加明显。人文营销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为买主提供最大便利上。所以,从房地产开发到售后的过程完整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提升销售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知识营销。目前,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对房地产的理解往往只是限于“一栋房子”这样浅显的概念,而想了解,又苦于没有途径。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应当本着诚实的原则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宣讲会,在宣讲会前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在此方面的困惑,在宣讲会上可以针对调查结果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先进行房地产行业概况介绍,然后认真耐心地回答消费者对房地产行业或有关楼盘的任何问题,最后总结以上的内容,达到让消费者获得知识的目的。可见,宣讲会是沟通房地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向顾客介绍知识的同时,又宣传了企业的品牌,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增加购买欲望;同时,对房地产有了认识的顾客又会对房地产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促使房地产开发商运用新技术,创造新工艺,推动市场的前进。

4.绿色营销。居住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人们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于是,开发区域的绿地覆盖率也就成为楼盘的卖点。于是,企业纷纷提出以环境保护为营销理念, 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 以绿色营销为核心的营销战略。

在绿色营销上,对于单纯的绿地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而针对目前能源紧缺而提出的绿色节能住宅的概念,同样要运用到绿色营销中,增加社会效应。虽然目前节能住宅的单价相对普通住宅要高,但由于“发展节能住宅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绿色节能住宅的发展将成为趋势,也将成为卖点。

5.合作营销。和其他商品一样,对于商品房的销售同样可以采取合作营销的战略。房地产开发商与很多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首先,应该积极与下游供应商进行联系,由于长期的合作,可以给开发商带来一定的折扣,减少成本;同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房之后进行装潢,开发商可以推荐房主使用与其合作的供应商的售卖的材料,既为房主提供了优惠,同时会给供应商带来不少的收益。第二,开发商积极与金融信贷部门进行联合,前期可以通过宣传开发项目优势的方式,向金融信贷部门请求贷款或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邀请进行项目合作,利用金融信贷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在后期的销售过程中,与金融部门沟通,为顾客设计贷款或按揭的组合方式,为顾客提供多种丰富的支付手段。第三,与其他开发商进行联合造势,形成双赢的格局。

6.服务营销。对于房地产产品的服务也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服务阶段。在售前服务阶段,首先应该向每位潜在的消费者提供真实的关于楼盘的资料,热情地接受他们的咨询,让他们对所感兴趣的楼盘有全方位地了解,从而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倾向;售中服务是开发商必须提供符合协议规定质量合格的商品房给用户,并协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在现实中,消费者往往能获得前两个层次的完美服务,但是,房子一旦拿到手出现差错却无人接手进行处理,导致产生纠纷,这对企业的声誉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开发商应当注意商品房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业主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地反馈与维修;并自己成立物业公司或委托第三方物业管理, 为业主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的理想人居环境,这是时展的必然,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

西方政策过程理论的最新进展、趋势与启示

关键基础设施服务的缺失风险对应急准备的影响

后单位社会民生建设中的国家责任机制分析——以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为研究个案

基于社会团结的包容性社会——关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村治研究的发展轨迹、学术贡献与动力机制——基于1998—2009年CSSCI检索论文的研究

平均分配机制批判及其“批判”的批判

司法审查的第三条道路——弱司法审查的兴起、发展及其中国意义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立法表达问题研究——以北京等八省、市地方政府规章为分析样本

“半主动性适应”与“建构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型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691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

从隔离走向融合:失地农民社群隔离现象的破解——以长春市为例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退休年龄的调整及其可适性研究

深圳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案例研究

从“压力型考核”到“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模式的转型与路径依赖

我国灾害风险补偿多元化机制的制度架构——从社会保障的全景出发

“村务共治”:村民自治的非典型嬗变——基于湘北S村的实地研究

扶贫移民:一种扶贫工作新思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

乡村巨变中的信贷合约风险及其控制——基于濮阳模式的制度分析

作为“过程”的法律文化类型研究——以梁治平教授的研究为考察对象

法制改革与政治权力关系的微观分析

发达国家及地区排放权交易的法律研究

“大部制”改革:理论审视及路径新释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

行政改革30年:中国政府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分层机制

政府绩效测量及其解释——兼评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以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为例

体制内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以穗深两市为例

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财政责任探讨

递进式推进农村

水利·国家·农村——以水利社会史为视角加强对传统社会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

当前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重构之探讨——以基本人权为视角

公共基础设施PPP融资模式问题探讨

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为维度

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的保障——基于公法救济之行政诉讼的视角

城市治理中的政府作用机制浅析——从治理主体利益定位的角度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

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认真学习《文选》切实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甘肃行政学院2006年秋季主体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新飞跃——学习《文选》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关文献的体会

永远不忘甘肃人民(下)

韩国政府绩效评估及其评价

创建高绩效党政机关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青岛市创建高绩效机关的探索与实践

从中国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测评结果看其发展趋势

平衡计分卡理念对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启示

浅谈地方政府战略管理模式的选择

论政府雇员制应该缓行

从义务本位到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读之一

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略论公务员意识

多元互动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探究

基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绩效审计中的功能作用

实现绿色承诺的关键是完善制度实施环境

“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篇8

引言

在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本土化经营已成为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签订一系列相关协议开始,中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2006年12月11日,中国开始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

在中国巨大市场的吸引下以及长久以来的居高不下的国民储蓄率和连续多年的高GDP增长率,外资银行纷纷把中国作为其跨国发展战略的最佳区域。然而截至2010年,根据普华永道发表的调查报告,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额度已经连续三年下降,现今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7%。外资银行有效的本土化策略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汇丰银行作为本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典型,可以为当代外资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中国宏观经济背景并较好的完成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对其本土化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可行的策略指导。

一、汇丰银行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OT分析,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汇丰银行在中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本土化实践,其竞争力到底如何?该采取何种本土化战略?通过SWOT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到汇丰的竞争力分析结果,基于该结果,为下文分析外资银行的本土化战略提供依据。

(一)汇丰银行的优势

1.汇丰银行与其他外资银行相比的优势

(1)资金雄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汇丰集团的创始成员和集团在亚太区的旗舰,汇丰集团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在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约10 000个分支机构,在2008年的《银行家》排列世界银行第三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2)网点广布。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2日正式开业,总行设于上海,是第一批在中国本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汇丰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步伐和所取得的成就在外资银行中名列前茅,是在内地投资网点最多的外资银行。

(3)品牌度高。汇丰集团从成立开始就是一家海外银行,因此有着丰富的海外业务发展经验,又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化经营头脑,并善于适应当地环境,快速融入当地社会。汇丰银行成立之初正是依靠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才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具有强烈的本土化意识和优良的本土化传统。

2.汇丰银行与中资银行相比的优势

(1)公司治理机制合理。汇丰银行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健康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确保其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大部分中资银行改革滞后,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体系运作效率不高。

(2)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汇丰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其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基本不承担“政策性”服务功能,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故其能够采用市场化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能够自主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并建立健全的财务指标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而中资银行因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较多,担负着多种社会功能,发展不健康,机制较为僵化,其目标往往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或只是完成既定的存贷款任务。

(3)精通国际市场和惯例。汇丰银行的经营管理手段更符合国际规则,尤其是跨国银行集团,其触角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对国际市场了如指掌,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得心应手。其国际市场筹资成本低,筹资能力较强。

(4)服务手段先进。汇丰银行在服务手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能实现国内外联行资金的自由划拨,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的跟踪服务。这种技术优势、服务手段的现代化及其派生的服务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5)业务范围综合性强。与中资银行相比,汇丰银行实行混业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功能于一身,其中间业务已经十分成熟。投资顾问、资产管理、个人理财等新兴业务正逐步成为其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最终达到风险的分散和利润的平衡增长,这些优势是中资银行目前难以抗衡的。中资银行业务定位过于狭窄,现行体制下无法涉足信托业务、投行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盈利渠道单一,不良资产高;成本意识淡薄,市场竞争缺乏理性;创新能力弱;缺乏整体的长远发展规划,业务管理与市场营销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

(二)汇丰银行的劣势

外资银行尽管有众多优势,但并非无懈可击,也存在一些竞争“短板”,比如业务过度扩张、机构庞大、规模报酬递减、劳动力成本趋高、风险控制复杂、文化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竞争力。作为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限制。中国金融市场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外资银行优势的发挥。外资银行一般具有良好运行规范和规则,这在一个法律健全、制度完善的市场上是一种优势,但是在中国这个不完全成熟的市场上,外资银行却可能会因为品牌和自身规则限制其市场份额的扩张。

(2)产品与技术的本土化障碍。由于金融产品是一种社会产品,并非简单的技术产品,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土壤,必须适应于这种土壤本身特有的文化、法律、资本市场等环境。

(3)营业网点的局限。营业网点的局限性可称得上是汇丰银行在华开展业务的软肋。相对于中资银行遍布全国各地的相当规模的营业场所和服务网络,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对人民币强大的吸存能力,在吸收存款方面,汇丰银行无法与多数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4)国情与文化沟壑。中资银行其对国情、文化的理解,几十年积累的人文关系都是汇丰银行难以逾越的。汇丰银行与中国企业及居民之间还需要建立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关系。

(5)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制约。此外,由于国际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外资要比中资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这些都约束了外资银行在国内的扩张速度。

(三)汇丰银行的机遇与威胁

1.机遇

国际间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迅速发展、新业务领域的不断开辟、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等都为汇丰银行带来新的机遇。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替代品成长迅速的形势下,汇丰银行开始享受国民待遇,在地域、客户、业务等方面的限制全部被取消,中资银行传统优势受到了强烈冲击,汇丰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展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份额。

2.威胁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众多外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中资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随着中资银行不断吸取外资银行的经验,改进机制,提高效率,对金融创新的不断学习和自身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使得外资银行的产品优势变弱。

二、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的启示

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今后必将加快推进自身的本土化进程,这个进程将主要通过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拓展、客户定位、人才招揽和金融创新。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积极开展合作本土化、业务本土化、客户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创新本土化,以实现本土化策略的预期目标。

(一)本土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外资银行在制定本土化战略和在具体的东道国实施本土化战略前,要对公司的生产能力、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资源供给、研发能力和财务状况等做出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的优劣势,从而判断是否能实现确定的战略目标。外资银行可结合网点拓展目标、业务目标及盈利目标来设立具体本土化战略目标。

(二)本土化战略任务的实施

1.合作本土化

(1)政府层面。外资银行要注重加强与政府高层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本土化合作。目前,政府仍然主导着经济,掌握着重要资源的分配权。地方政府对于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发展所带动经济增长抱有很大期待。相互间的合作与沟通,将有利于外资银行及时了解政府的所想所为,政府也可以依据外资银行的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推荐优质项目。

(2)同业层面。外资银行要加强与同业的本土化合作。中资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中积累形成的相对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雄厚的客户基础和对于本地市场的了解,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有独特的优势,与中资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的重要基础。

2.业务本土化

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基本分为两大块:个人业务和企业金融机构服务。个人业务主要为个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和投资理财服务等。企业银行业务包括项目融资、短期贷款、财务风险管理以及贸易服务等。外资银行开展业务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实现本土化。具体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根据当地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抓住地方的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大力拓展公司业务;第二,对处于成长中后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第三,对政府利用国外贷款的风险敞口进行风险管理。

3.客户本土化

(1)客户定位。中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国内银行,特别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银行服务网络,拥有了一大批中高端客户群。由于营业网点远不及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必须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适应自己的个人业务开发模式,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刚进入中国时,都没有任何客户基础,一切都得从零起步,客户本土化策略尤为重要。

外资银行应明确自己的客户定位,个人业务服务对象定位于什么样的客户群将决定了整个服务方式及流程。此外外资银行应该通过市场细分,把目标客户进行分类。外资银行想建立、培植自己的客户群,必须研究当地的本土客户结构,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客户定位,锁定目标客户。

(2)客户分类。第一类客户可以是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收入较高而且稳定的外企或专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在高等学府、研究机构中颇有成就的经济学领域的年轻学者。他们对宏观经济问题及利率、外汇市场变动都有自己独立、果断的判断,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因为事业相当成功,他们用作投资的资金相当充裕,不轻易地满足于一般的定期存款或保本投资的收益率,希望通过运用自己专业金融知识对市场做出预判而获得较高的风险溢价,属于风险偏好型投资者。

第二类客户包括企业家及高级经理人员、文艺界人士、商人等。他们是外资银行个人业务的客户主体,此类投资者的人数及存款金额约占总的储户人数及存款金额的80%。其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资金来源比较稳定,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专业的投资知识和对外汇市场的独立判断,投资行为容易受到舆论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投资行为特征具有趋同性。这类客户大多属于风险稳健型投资者,既在乎本金的安全性,又在此基础上追求投资收益以获得财富最大化。如何吸引这类客户是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外资银行应为他们制定详细的投资规划并适时地推出适合他们的投资产品,配备客户经理为其负责,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服务。

第三类客户一般可以是年纪比较大,资金主要是来自自身长期储蓄积累,或者是家庭子女所给的赡养费。投资者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需求较小,大多情况下存放在银行,并不用作其他投资。投资者的心理底线是投资产品必须保证本金的完整,比较看重投资收益率,并不十分看重资余的流动性,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针对这部分顾客的特点,外资银行可以定期推出适合这些投资者的保本型投资产品,以保证在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获得正收益,满足此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3)专业服务。银行要配备专门的客户主任为卓越理财客人提供理财规划及建议。客人每次到银行处理账户事项,都由这位固定的客户主任为其办理。虽然中资银行也在大力培养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相对外资而言,其客户经理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更是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定位于高端市场,通过其专业的理财队伍为高端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是外资银行开展本土化个人业务的立足点。

4.人才本土化

人才本土化通常被定义为在跨国公司中由东道国人才替代外方人员的职位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才本土化程度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由当地人才替代的外方人员的数量和所需的时间。第二,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当地人才的业绩表现。第三,接替外方人员的那些当地人才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离职率。如果当地人才在接受公司的培养后“跳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努力应该说是无效或者失败的。

结语

外资银行为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机会而加大对华投资力度,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表现,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开放经济体制的建设。在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己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外资银行本土化经营己成为金融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外资银行应针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行业环境、产业发展趋势以及跨国公司状况,从合作、业务、客户、人力资源和金融创新这五个方面的本土化策略入手,制定目标并做出总体战略构思。对于东道国,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促进本地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及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使本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带动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拓展贷款方式。

作为一家利润主导型的商业银行,汇丰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同的经营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重点,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它积极采取本土化战略,将竞争性经营与防守性经营结合起来,努力开拓各种对华业务,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快速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同时,又要在与其他在华外资银行和华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稳固已经取得的利益和业务,并在此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汇丰银行作为本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典型,可以为当代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借鉴,对其发展过程中实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巫云仙.略论汇丰银行在近代中国的几个发展阶段及其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63-68.

[2] 王耀良.从汇丰入股交行看国有银行改革[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5.

[3] 张越.试论汇丰银行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启示[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1-52.

[4] 王健.跨国公司本土化浅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8-21.

[5] 黄卫平.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再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50-55.

[6] 俞可平.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论争[J].理论参考,2002,(3):29-30.

[7] 王缉慈.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8] 吴先明.论驻华跨国公司当地化的动因、特征与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13-19.

[9] 吴成颂.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探析[J].经济师,2004,(7):221-222.

[10] 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1999,(2):97-105.

[11] 鲁明乱.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J].经济研究,1999,(7):57-66.

[12] 汪敬虞.19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下跌和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1):3-20.

[13] 汪叔夜,黄金老.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2):42-44.

[14] Homer 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HIT Press,1976,54-55.

篇9

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僵化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模式,开启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历史。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劳动力流动迅猛发展,流动形式丰富多样,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跨地区转移这些原始的流动方式,而展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同时流动的生动图景,劳动力要素流动也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劳动力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历来相关研究甚多,其中一个主要方向是研究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这些研究多是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要素差异着手,比如工资差距、就业状况差异、工作条件居住条件等。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金融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渗透力和推动力,近年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部门的持续扩张。金融中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劳动力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因此,金融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自然禀赋明显差异化,且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条件下,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也影响着劳动力流动呢?如果是,那么又是通过何种机制产生影响的呢?本文以开放的视角,运用省际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把金融因素纳入劳动力流动研究中,对我国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有着参考意义。

本文试图在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开放背景下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时,本文按照“十一五”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的划分方法,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0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由于数据不可得性,其中不包括、重庆)。通过对东、中、西、东北四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特点。然后搜集、整理各地区的历史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相关的指标,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区域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进行了概括。

文献综述

自银行出现以来,人们就在思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可以说金融发展理论是伴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但由于金融在当时的附属地位,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对其进行单独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融业作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事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955年、1956年Gurley和Shaw分别发表的两篇论文《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通过建立一种由初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逐渐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证明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高,金融的作用会越来越强的结论,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

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基础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他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1969)中将金融发展定义为金融结构的变化,而金融结构则是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以及其与实体经济基础的关系。戈德史密斯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金融结构也会相应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就表现为金融发展。他结合了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基本指标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在实证方面,通过对35个国家约100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得到了一个基本结论:金融相关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正相关。这为此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以及分析基础。

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两本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的分别出版,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他们提出的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全面地讨论证明了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公认是发展经济学及货币金融理论界的重要突破。他们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一般情况下政府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加上发展中国家常出现通货膨胀,促使实际利率为负。负的实际利率一方面打击了人们的储蓄积极性,另一方面刺激了借贷人的需求,二者均损害了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利率真实反映供求,恢复金融机构的配置能力,政府应该放松利率管制,降低金融抑制。同时,肖认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良好的金融体制能将储蓄有效地引导到生产上去促进经济,同时繁荣的经济也能通过提高个体收入刺激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从而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0世纪90年代初,King和Levine开创性的工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他们放弃了原有金融理论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方法,试图建立一种把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均能包括进来的一般理论。他们从金融功能的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1969)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四个指标测度金融中介质量(Depth指标,Bank指标,Private指标,Privy指标)以此表示金融发展水平,这是在金融功能计量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们发现,金融中介规模以及功能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中的资本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

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状况的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特点,金融系统作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也带有突出的差异及不平衡性。特别是1997年后,国有银行开始逐步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大量金融机构、金融活动向大城市聚集;而欠发达的地区则发展迟缓,金融形式相对落后,金融活动数量和规模明显偏低(巴曙松,1998)。

(一)区域金融发展指标

鉴于中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结构特征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采用金融中介发展相关的三个指标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即金融中介规模指标,本文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同期国内总存贷款额比重(SHCR)来度量。金融中介效率指标,包括信贷转换率(SLR)、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与GDP的比重(PRIVY)两项指标。其中,信贷转换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金融功能论认为,金融中介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储蓄逐步向投资的转换,使得剩余资金得以利用,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SLR指标能够有效检验金融中介的效率。

在以往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中,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占比较小,企业主要把向金融机构的借款作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些学者采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来衡量我国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但在我国相当部分贷款被政府干预借贷给了那些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这一指标具有缺陷。私人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资本边际产出更高,因此如果将资本更多地配置给私人企业,则可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因此使用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占GDP比重这一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的程度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金融机构对私人企业的贷款数据无法获得,在对PRIVY指标进行计算时,本文借鉴了李敬(2007)的研究结论,使用式子PRIV=Loan-0.1993SOE得到指标值。其中Loan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SOE表示国有企业产出占总产出的份额,基本逻辑是从贷款总额中分离出国有企业贷款。

(二)地区金融发展差异

按照“十一五”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的划分方法,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0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由于数据不可得性,其中不包括、重庆)。

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同期国内总存贷款额比重(SHCR)。图1表示几个主要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国内总额比重,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约占全国存贷款总额一半左右,且所占比重持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本持平,东北地区比重最低。

由于不同地区包含的省市数量不同,直接影响存贷款总额,因此通过省市数量对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额进行平均。如表1所示,四个地区的存贷款平均值均呈上涨趋势,东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2000年前,平均值接近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2000年后,仍高于中西部地区。

通过对金融机构存贷款额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规模上,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信贷转换率(SLR)。从图2可以看到,2000年前东部地区信贷转换率高于其他地区,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比较明显。2000年后,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这有可能与地区经济状况及政策相关,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东部地区大力扶持,贷款增加使信贷转换率变高;而之后,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开发的力度,使得其贷款增加,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存款水平较低,因此增大了信贷转换率。

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与GDP的比重(PRIV)。图3反映的是衡量金融中介效率的另一指标,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同上面两个指标一样,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不同的是,东北地区的PRIV值最高,且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虽然PRIV指标是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能够更真实反应金融中介效率情况,但是由于是与GDP做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这一指标产生了影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水平及GDP较低,因此拉大了PRIV指标。

通过本文运用三个金融发展指标从金融中介规模、金融中介效率两个角度对不同地区的衡量,可以看出,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基本上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产生并影响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需状况、政府的行为以及法律和社会信任状况等,每种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是不确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区域的各方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概况

(一)劳动力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从表2、图4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流动呈持续扩大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53.3万提高到2009年的2.11亿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我国省际流动人口从1990-1995年的2076.9万上升至2000-2005年的4779万,整体规模扩大了一倍。

(二)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表3显示,在跨省劳动力流动中,由中部地区省份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比重从1990-1995年的71.52%上升到2000-2005年的90.95%,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比重从58.29%上升到85.5%,同时,东部地区省份内部流动的比重由63.46%上升到70.54%(东部地区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吉林、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与金融发展部分划分有所不同,但不影响整体趋势分析)。

图5更直观地表现了省际间的劳动力流动。箭头所指为劳动力流动方向,箭头的宽窄大约代表相应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内陆省份向沿海省份,并且越来越宽的箭头也显示着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在逐年递增。由此可以概括出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所表现出的特征: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省份向东部地区省份流动,且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各地迁出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计量方程的设定与结果

为验证金融发展因素对省际劳动力流动产生了何种作用,本文设立基本的估计方程如下:

Ln(Mij/Mii)=α0+α1 ln(RWj/RWi)+α2 ln(Disij)+α3ln(Unemj/Unemi)+α4 ln(openj/openi)+α5 ln(Financej/Financei) (1)

其中,ln(Mij/Mii)表示从i地迁移到j地的劳动力人数/从i地迁移到i地的劳动力人数; ln(RWj/RWi)表示迁入地j地的实际工资与迁出地i实际工资的比值。这一变量表示的是预期收入。本文使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除以CPI指数得到各地的实际工资水平;ln(Disij)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一致采用各省省会之间的铁路里程来表示两省之间的距离。ln(Unemj/Unemi)表示迁入地j失业率与迁出地i的失业率之比。这一变量用来表示两地的就业情况差异;ln(Openj/Openi)表示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开放程度的比值,这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两个地区间对外经济状况的差异。由于本来归纳的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影响作用机制中包括贸易效应,因此本文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来对地区经济开放度进行度量,即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ln(Financej/Financei)表示迁入地金融发展水平和迁出地发展水平之比。为了更全面地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本文采用可以表示金融中介规模和金融中介效率的三个指标作为金融发展差异的变量: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总存贷款额比重(SHCR):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同期全国总存贷款额ln(SHCRj/SHCRi);信贷转换率(SLR):贷款总额/存款总额ln(SLRj/SLRi);私人企业获得的信用与GDP的比重(PRIV):ln(PRIVj/PRIVi)。

本文所使用的劳动力流动数据来自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以及1995年、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各省间距离数据来自于《全国铁路主要站间货运里程表》;金融发展数据来自于《中国金融年鉴》;其他宏观数据来自中经网《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以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其中对于PRIV指标的计算,本文借鉴了李敬(2007)的研究结论。由于劳动力流动数据来源于每五年进行一次的抽样调查,因此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为三个时间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同时本文对每个时间段的实际工资、失业率、开放度等指标进行了平均,进行检验的数据由平均所得。本文所有数据涵盖了全国31个省份,但由于金融发展数据有缺失忽略不计,且重庆1997年才从四川分出,因此共包括29个省,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金融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促进作用是在地区社会经济具有显著差异基础上发生的,只要这种差异状况不改变,国内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将会持续。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且迁入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大量劳动力流入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于迁出人口较多的中西部内陆地区,为了解决劳动力资源严重外流的问题,不仅要做到通过各种政策及措施留住人才以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更要提高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扭转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同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要充分重视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其对劳动力流动的促进作用,缩小地区金融差异,构建动态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第一,要逐渐调整我国的金融发展战略,在推进东部发达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必要重视落后地区的金融经济发展,要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倾向于东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金融约束严重,造成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中西部地区应受到政策层面的足够重视。第二,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加强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协调,建立机制令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进行反哺。第三,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实施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有差别的货币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胡思真.中国金融发展的贸易效应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各地区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姜磊,黄川.略论金融发展与劳动报酬比例―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11)

4.杨小玲,杨建荣.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中国就业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11(1)

5.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金融发展能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的证据.金融研究,2011(2)

6.师文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一个内生增长模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

7.赵静敏,谭弘恩.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金融发展综合指标构建.中国农业会计,2010(8)

8.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9.蔡伟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对FDI引进的影响.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10

BT模式;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

1引言

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需求加大和政府投入及偿付能力不足的矛盾,促使借力社会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融资模式应运而生。BT是其中一种投融资建设模式,即项目业主通过招标选定投资方,投资方设立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管理和施工总承包,项目建成后移交业主回购。BT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控制成本,提高投资利润,拓展相关业务链条。但是,各种合作方式均有利弊,如何应对随之暴露出来的监管漏洞,在法律框架下灵活设计投融资模式,规避法律风险,赢得更大竞争优势,成为承建商和投资商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是针对前期项目筹备、中期合同签署、后期项目实施等三个不同阶段特点的全流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该体系借鉴BIM的全周期协同、信息传递等管理方法,根据不同项目性质和业务特点,将法律风险管理要点与项目业务操作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风险防范,体现法律管控的价值。本文从投资方的角度,以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视角,分析BT工程项目应防范的法律风险点,并提出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2项目前期筹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

项目前期筹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30%。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投资人将通过尽职调查做出决策,包括是否投资该项目、以何种模式投资、投资规模有多大,是否引入合作方、资金实力是否能够支持项目完成,是否需要借助外部资金,如果需要融资,融资结构如何设计等。做出这些项目决策前需要在尽职调查的信息基础上,衡量各方面潜在风险以及对项目回报的影响,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和回报率。该阶段主要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2.1投资环境风险

2.1.1风险成因法律环境方面:如果特许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未能如期获准或取得必备的资格许可、政府不履行协议、税收增加、项目授权的专有唯一性被打破、项目所在地政策法规发生变动、适用法律变更、建设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变化、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不满足城市规划、当地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将会直接导致项目无法如期完工、投资无法退出的重大损失。市场及不可抗力因素方面:如果项目所在地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乏力,人文环境不适宜项目建设,都将影响政府的回购能力、政府资金计划的落实;如发生项目合作各方不能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如战争、疫病、自然灾害等),将会导致工程无法如期完工且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如项目涉及的政府许可审批、征地、房屋拆迁、综合管网迁建等投资方无法控制的环节过多,则有中间环节费用超支、成本不可控的风险,会导致投资损失。

2.1.2防控建议对当地法律法规、政策、税收要求、法治环境等进行调研,落实近几年当地的财政收入情况及业主资金来源,考察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规模与政府财税承受能力的匹配度以及政府回购能力、政府优惠政策的延续性、政府的项目资金计划;对项目经济可行性、适宜性进行全面调查评估。

2.2项目自身及投标风险

2.2.1风险成因项目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如果不是投资方擅长领域或主营业务、项目业主不熟悉该类项目的特点及招投标流程、项目业主与投资方属于首次合作,不了解双方履约质量,都会给项目的履行带来争议风险。如业主提供的项目资料不全面、限制投资方对分包商的选择;投资方未能仔细阅读招标材料、勘察现场细节,将可能出现投资方对于业主的要求出现理解偏差、对项目建设环境不了解、项目运作规划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估算不准确、盈利预测失准、联合体或分包商不配合管理等的风险。

2.2.2防控建议与项目发起人沟通,尽可能收集项目基本资料,现场勘查项目环境;研究吃透招标文件及附带的合同文本,了解技术路线、质量标准、保函/保证金方式、资信文件,了解投标联合体或分包商的资信信息,准确测算项目工程量;选择技术路线成熟度高的方案。

2.3项目融资风险

2.3.1风险成因大型基础设施BT项目一般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需要投资方具备一定资本实力或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如果采用融资方式进行杠杆投资,则需考虑融资及再增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金融环境变化、货币利率波动、通货膨胀、担保不足、合作股东投资款不到位等。如果上述风险影响到投资方融资能力,会导致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投资无法收回。不同的融资方式也会有其相应的风险,譬如债权融资比例过大,会使资金成本提高;股权融资比例过大,将可能发生公司控制权转移。同时,融资时如提供的担保不可靠,将可能面临无力偿还贷款,贷款违约产生赔偿责任的风险。

2.3.2防控建议(1)多渠道融资:衡量自身的资金实力,在全面风险分析基础上,确定项目最小现金流量水平和债务偿受能力;综合考虑融资金额、时间、费用等因素,在目前初步形成的银行、资本市场、信托、基金、地方与中央政府投资等组合而成的多元化融资框架下,发挥杠杆的作用,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合理安排各种融资方式的比重(如发起人战略投资及发行股票等股权类投资,银行贷款、基金信托通道融资、发行债券等债权融资),以减轻资金压力并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在同一融资渠道下还可以细分,如银行贷款可以长短结合、期限可以“前长后短”、可以选择独家或多家银行贷款方式等。(2)多方担保支持:投资方可通过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贷款合同及有关担保合同,借助项目方母公司信用担保、政府或其他商业机构担保、以及项目自身抵押等形式,协助投资方取得贷款。为落实项目发起方的协助融资承诺,投资方可与发起方在合作合同中明确约定发起方提供担保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约定发起方同意以自有资金、项目资产(含土地使用权)或收益置换项目投资人的银行融资担保,向投资方出具付款银行保函,约定由发起方下属国有公司为发起方回购履约出具履约担保函/回购承诺函/付款承诺书,作为BT合同附件。承诺函保证:如保障措施仍不能保证发起方履行回购义务,发起方下属国有公司以其合法、有效的国有资产为发起方提供回购履约保证,回购担保金额与回购款相当。

3合同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项目中期即合同签署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40%。在合同签署阶段,要明确BT模式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形成合同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A.政府与投资人之间的项目主协议,如《BT项目合作合同》/《特许建设合同》,以解决BT投资合作模式问题;B.投资人与融资机构之间的协议,以解决资金安排、融资事宜,包括贷款合同、抵押或质押合同等;C.投资人成立项目公司的文件,包括《股东协议》等;D.投资人建设项目的协议,包括工程施工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产品采购合同和保险合同等,以解决商务层面事宜。其中最核心的是政府与项目公司签署的《BT项目合作/总承包合同》。项目全过程中的重要风险点,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设计提前预防控制。与事后维权相比,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同签署阶段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3.1工期风险

3.1.1风险成因如未能在双方约定期限内完成各阶段工程和竣工验收,投资方作为项目总承包方将有被业主追究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的风险,同时,双方对工期理解的不一致,也会导致纠纷产生。

3.1.2防控建议(1)约定工期:明确约定工程分几期建设,每期多少日,起算日如何计算,并注明如有调整以实际调整日期为准;(2)约定例外情形:对可能引起工期延长,且总包方可以相应免责的情形作出明确的限定,包括发起方原因(延迟办理项目建设手续、征地拆迁、水电供应、周边关系等)、不可抗力事件、设计变更等。

3.2价款风险

3.2.1风险成因前期对项目成本估算不足,会导致合同价格偏低,投资损失;付款条件和进度约定不合理,也会出现业主方付款迟延等情况,导致资金短缺;价款条款约定不明,还会造成工程竣工结算时,双方就工程价款发生争议。

3.2.2防控建议(1)计价方式:在前期投标和商务谈判中,要充分考虑和评估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等因素,风险高的项目还需要预留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在总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计价方式(固定价格或可调价格)、计价依据、可调价格方式中价格调整因素、工程量变更和费用波动调价的方式等内容;(2)付款进度:在总包合同谈判时,争取更好的付款条件和较高的预付款比例,提高进度款支付比例,并使支付节奏与项目进度相匹配,保证总包方现金流充足,注意降低尾款质保金约定比例,期限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投资方长期压款;(3)分包匹配:在分包合同中,尽可能转嫁项目资金风险,约定分包付款节奏与项目进度及回购款支付节奏相匹配,将回款风险与分包商绑定,尽可能将收款压力转移给分包单位,最大限度降低投资方垫资比例;(4)变更限定:为防止履行过程中设计需求变更导致成本超支,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程变更的触发条件、变更范围、变更程序以及价款变更的依据等,并在履行过程中保留需求变更证据。

3.3质量风险

3.3.1风险成因在工程验收过程中,如业主与总包方就工程质量标准理解不一致,会导致争议发生,验收不通过,造成总包投资方返工、延期、甚至工程无法移交,投资款无法回收、违约赔偿的风险。

3.3.2防控建议总包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工程技术要求、质量检验程序、发起方的特别要求、边界条件、完工和运行标准、技术完工标准、财务完工标准等。这些既是实施指引、检验标准,也是发生纠纷诉讼时的评判依据。

3.4回购风险

3.4.1风险成因BT建设模式中,项目投资方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项目回购风险。由于BT模式没有未来的项目经营利益作为投资回报,投资者将项目建成后,政府必须以财政资金将项目立即回购,并完全靠政府财力作保证,因而对政府财政资源的依赖度高。因此,如果政府信用发生重大变化,必然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投资回报。理论上,地方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机构按照BT合同按期向项目投资方支付项目回购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却信用不佳,不能遵守合同的约定,具体表现如:(1)优惠承诺不能兑现:为吸引投资提出的税收、用地、拆迁补偿、回购担保等优惠条件出现重大调整。(2)资金紧张政府不能回购:由于区域条件不同,各地的政府财力相差较大,加之政府财政资源的投向多元化,投资项目较多,如果政府负债过多或回购资金量准备不足,必然对项目回购能力造成影响。

3.4.2防控建议(1)取得政府方征信担保。政府下属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管理公司为BT项目提供第三方担保。如:以该公司的资产或政府垄断性经营权(如景区收费权等)抵押担保;在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为使其更具实现性,附加如下两种担保支持,即申请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担保和以土地出让金收益权保证回购款的支付。申请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担保即项目投资人可要求,由该公司提供当地人大常委会批准本项目回购款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决议,以及当地政府关于以财政性资金预算支付本项目回购款的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以土地出让金收益权保证回购款的支付,即政府以约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作为回购担保,就履行回购义务所需的资金,以未来若干年土地出让金中地方政府留存部分优先偿还,由政府部门就偿还资金的时间做出书面安排并质押“土地证”。(2)发行政府债。以政府作为发债人发行政府债券,不同于城投债,政府债是明确以政府为发债主体,以财政预算为担保的债券。(3)设定回购条款。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回购款构成”、“投资回报计算方式”和基价变化条件(因发起方原因而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变更设计,以及发生合同约定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回购基价发生变化的,该变化应如实反应在回购基价中);基价影响因素(项目承发包模式、回购期融资费用、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比例、投资回报率);合同价格调整影响因素(法律变动、重大变更、价格变动、工期延误、建设工程费用、融资费用)及回购款结算方式、条件、程序。(4)设定违约责任。合同中明确约定发起方未按期支付回购款时,应支付的延期违约金、计算基数及延期违约赔偿费计算周期。(5)购买保险。为BT项目建设投保商业保险是防范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就BT项目运作可考虑政府回购险、建设工程一切险以及与项目运作有关的其他附加险。建议约定项目发起人为BT项目回购投保政府回购险,并约定不能按期回购时,以项目投资人作为保险受益人。

4项目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与防控

合同签署完毕,进入履行阶段,工程也开始设计、采购、施工的建设全过程。项目后期即实施阶段法律风险及防控,约占BT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30%,重点关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建议如下。

4.1采购风险

4.1.1风险成因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能源、原材料、设备供应不足或不符合要求而影响项目施工进度,使项目生产能力下降。具体如:采购价格超预算、设备的供货周期长,设备质量不符合约定、设备售后服务不到位,采购文件对性能、质量验收标准不明确,附带的说明、图纸、资料不完整,越权采购,货品运输、装卸不当、安装过程违规等。

4.1.2防控措施(1)价格控制:严格按照预算控制采购,价格不能超标;(2)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考察,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检查资质,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通过招采管理流程,从合格供应商库中按标准选择;完善供应商考核评价,确保按时供货及货品质量;(3)售后服务:与设备厂家沟通、协调,保证售后服务满足工程需要;(4)采购文件:将供货时间、方式、质量、价款、运输交付、验收、维保等事项在采购合同或采购任务书中明确约定;(5)采购验收:加强对采购材料和设备的检验,拒绝使用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质量低劣的材料设备。

4.2施工控制风险

4.2.1风险成因(1)人员素质风险:项目经理的经验和能力欠缺,业主代表管理水平低,项目管理人员经常变动,与业主、监理、分包商、政府部门沟通能力欠缺等,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管理业绩,执行人员不了解合同关键条款,会导致违约风险。(2)成本控制风险:在BT模式下,政府对项目规划是粗线条的,建设期还存在利率和材料价格上涨的可能,项目投资者几乎承担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风险,从而导致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而且,BT模式没有经营环节,不能通过后续行为来补救,投资者争取盈利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建设成本。如果对分包商的现场签证把关不严,将造成分包费用增加;设计施工变更,但未能在有效时间内要求业主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导致费用、工期增加无证明文件,造成费用损失;现场设备、材料保管不善,增加项目成本等。(3)质量控制风险:施工分包的项目,如果对分包商的承建能力、技术力量、施工水平、设施设备、管理手段等把关不严,或者对分包与总包之间的施工、管理、原材料配套等方面衔接不好,都容易出现建设质量问题。防止分包商以过低的成本报价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发生工程质量低劣的情况。(4)生产安全风险:安全管理很繁琐,但是安全无小事,如果现场管理不善,安全管理检查不到位,可能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导致总承包方受到行政处罚、损害赔偿。

4.2.2防控建议(1)人员管理:组织合同交底、全体项目团队成员学习明确合同中的管理重点、强化项目人员履约意识;加强项目业主方、监理方、各分包商等参建方的沟通;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如技术监督局、质检站、环保局等)建立联系,熟悉办事流程;(2)成本控制:严格控制项目毛利率及成本预算,在预算的框架内,控制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做好施工图预、决算的审查工作,做到工程预算不超设计概算、工程决算不超预算;根据预算决定工程如何分包,做出分包预算计划,保证施工过程有预算控制;再行选择相适应的分包方、采购底价;提前确定资金使用计划并分解到各个工程项目中,及时对资金使用情况与使用计划进行对比调整;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跟踪控制,定期进行投资时机支出值与计划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原因,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如果施工单位要上调费用,应与政府协商一致后方可允许,建设总价相应上调。(3)设计施工管理:加强对设计院的管理和对设计文件深入评审,从设计环节保证工程质量;设计与施工相结合,在设计阶段即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可采取限额设计,从工程实际使设计与施工相协调,尽量减少大幅设计变动造成的损失与浪费。按照批准的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保证总价不突破投资估算;施工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控,认真进行工程计量,复核工程付款账单后签发付款证书,不合理的、超预算的不能签证,保存施工记录、各种文件图纸,特别是注有实际施工变更情况的图纸,防止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算书时出现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在施工环节中,现场项目部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确保设备、材料质量合格后再进入施工现场,设备安装前需进行技术交底,特殊工艺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交底。(4)安全生产管理:项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编制全面风险清单并交底,安全管理责任到人,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预案;所有人员须经安全教育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项目部定期召开安全例会进行安全教育;施工现场安全员每日现场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供照明、警卫、护栏、警告标志灯等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有关施工场地交通、环境卫生、计生、施工噪声管理等手续须按有关部门要求及时办理;对已完工部分工程做好保护工作,包括防雷电、防火等安全防护。可通过投保建设工程一切险、第三方责任险、建筑工程人身意外伤害险等来分担施工安全风险,并明确约定由哪方来承担投保责任。

4.3竣工移交风险

4.3.1风险成因项目施工结束进入竣工验收移交程序,由于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技术要求、材料、设备、工期等都会随着工程的推进发生大量变更,如果工程质量出现瑕疵、竣工材料不全、工程造价调整的文件依据不足,都会造成价款结算时产生争议,甚至导致诉讼的风险。具体包括:竣工验收手续未完备;撤场损失;项目档案不完整;未结清账目;存有纠纷、诉讼;未及时遣散项目临时人员等。

4.3.2防控建议(1)授权代表:在合同签订时,明确约定各方有权检查及签字的代表。(2)竣工文件:完善竣工验收资料,包括各种进度/专业会议纪要、往来信件等文件,工程实施全过程都须留文字性痕迹,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更,要留有双方认可的书面依据,便于竣工结算及应对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

5结语

BT投资项目的风险具有全局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不可能保证项目完全无风险,但可以通过风险识别、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维权,达到风险控制的效果。本文围绕BT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全流程,运用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风险防控的理论体系,分析了BT投资方可能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点并提出相应防控建议。对于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融资,项目参与各方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进行合作模式与法律框架的构建,BT模式仅是其中一种基础模式,本文抛砖引玉,其他各种投融资模式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在社会资本与政府的合作过程中,按照“风险由最适宜一方来承担”的原则合理分担风险,可使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程度与所得回报相匹配,开拓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新空间,以期达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毕卿,胡昊,徐峰.基于VaR模型的BT项目回购方信用风险量化研究[J].建筑经济,2015(1):48-51.

[2]伍迪,王守清,余勇军.政府发起BT模式建设工程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及管理对策[J].建筑经济,2015(6):32-35.

[3]顾越利,吴超鹏.公共基础设施BT模式法律风险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3):70-77.

[4]廖艳.BT项目回购结算风险分析与防范[J].建筑经济,2014(8):43-45.

[5]邵转吉.BT模式下投资方的风险与应对[J].建筑,2011(13):38-39.

[6]林平.基于BT模式的建设工程工期索赔问题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9-20.

[7]丁成勇,赵阳.政府BT项目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15(1):41-43.

[8]丁国璇.浅谈BT项目政府方在招标阶段对回购价款的控制[J].福建建设科技,2010(4):91-93.

[9]唐耀祥.BT项目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冲突博弈研究[J].建筑经济,2014(7):114-116.

[10]赵建伟,姜鹏飞.BT模式下建设项目融资费用计取探讨[J].建筑经济,2015(7):39-42.

[11]王竹霁,张凯.关于BT项目投资建设方风险若干问题的探讨[J].市政技术,2009(3):109-111.

[12]沈其明.略论“建设-转让(BT)”项目建设中的风险[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6):144-147.

[13]宿辉.中国大陆地区实施BT项目的法律障碍及规制[J].建筑经济,2015(2):29-32.

[14]孙,景文.探析建设工程投资控制[C].河南:建筑行业优秀论文集,2009:359-360.

[15]欧阳东,李阳.论建设工程施工的法律风险防控[J].建筑经济,2014(10):95-98.

[16]龚晓星.BT项目业主法律风险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2(23):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