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该诗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涵虚:水气弥漫。②太清:天空。③云梦泽:古代二泽名,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江之北为云泽,江之南为梦泽,并称“云梦泽”。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也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然而,孟浩然并非无意入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其诗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表现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所作。它是写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的(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入长安应举之时,曾与王维、张九龄等人结交),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以实现自己入仕的愿望。诗中以托兴观潮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仕的迫切心情。

篇3

人教版初二语文课本上册必背课文有文言文和古诗,具体如下:

1、文言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2、古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长歌行》《野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早寒江上有怀》《黄鹤楼》《送友人》《秋词》《鲁山山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浣溪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选自《孟浩然集校注》)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中国文人在“穷”“达”之间,总是有着一种莫可名状的纠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固然是儒家的出处之道,然而自古及今,“达者”恨少,“穷者”何多!“兼济天下”尚且不能,而“独善其身”又不得不有一点向隅而泣的悲怨,诉诸文字,正与韩愈“不平则鸣”及欧阳修“穷而后工”的主张暗暗契合。时属仲秋,想必诗人行经洞庭之时都忆及《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由是发抒为文,共写命途坎坷之悲郁。两作对读,一则体会异代文人相同命运的悲思,二则领会不同文体在书写性情之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孟浩然,盛唐诗人,《临洞庭》一诗,《全唐诗》题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或以为“张九龄”,或考为“张说”,此一争议略去不论,察其诗旨,不过是希望赠诗而让这位“张丞相”怜惜自己的不遇之悲,冀图得到荐拔。首联描写洞庭之“貌”,八月湖水涌涨,几与岸齐,放眼望去,湖天相连,犹若置身苍茫之境,顿生往古之思;颔联描写洞庭之“势”,其气笼罩云梦之泽,《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其波撼动岳阳城垣,气象雄张,如同肉身奔涌的脉搏,与迫切建功立业的心情契合,为下文铺写情志定下基调;颈联“欲济”句,直叙意欲入仕之心曲,典出《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无人荐引的尴尬与苦恼,“端居”句是言身处盛世而不得亲与其事的羞愧,两句总言希望入仕的衷肠;尾联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再次申明自己穷弱而无人引荐的悲郁。

孟诗为五律,短小精绝,用典不多,但情深意切,在沉郁中表达出雄强之音,尤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成为千古佳句,《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仕南宋高宗、孝宗朝,为文“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门人以过东坡称之”(《四朝闻见录》),因此其词亦学东坡之豪雄,《念奴娇·过洞庭》作于孝宗乾道二年,贬官之后,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上阕,首写地点、时间,洞庭湖上,中秋将至的晚上,“更无一点风色”,我们未必不可以理解为作者宁静的心绪,词人在三万顷的湖面之上,驾着一叶小舟,如同神仙境界,追求道之所在。此时看到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夜境中是一片光亮的世界,上下玲珑剔透,“表里俱澄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也是对个人品格的写照,表现出词人光明磊落的精神气节,而这一点正与此时此刻的湖光水色契合,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至于“悠然心会”,我们读到了作者的一丝自负,无疑是对尘世俗人的鄙薄。

篇5

4、《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5、《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2、《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篇6

4、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5、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6、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宋李清照《晓梦》

7、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8、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唐白居易《宫词》

9、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宋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2、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1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14、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15、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唐李煜《浪淘沙》

16、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右来最易醒。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宋苏轼《江城子》

篇7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乐山卷)

2.下列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江苏无锡卷)

3.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襄樊卷)

4.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沈阳卷)

综合题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浙江温州卷)

6.古诗阅读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浙江嘉兴卷)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山东潍坊卷)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南京卷)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通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云港卷)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列词句。

①太清: ?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四川自贡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州卷)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浙江宁波卷)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通海门卷)

15.阅读下面古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江西卷)

16.选择下面一首诗作简要分析,并联系上文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南宁卷)

17.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题。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1)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湖北宜昌卷)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6、(l)吟余小立阑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7、(l)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8.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9、(l)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

(2)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0、(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1、(l)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2).A√,B√,C×,D√。

12、(l)望高大雄伟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3、(1)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 (2)清凉

14、(l)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15、(l)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6、《大林寺桃花》: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高下差异。

《塞下曲》:五月的天山,只有刺骨寒冷,看不到些许鲜花。虽然听着笛子吹奏着折柳曲,却看不到一丝春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

篇8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诵读能让学生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但作者的真正的目的却是要借此得到时任丞相的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反复诵读就不难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了。你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最后两句更是化用成语: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要将自己不愿“端居”化为实际行动了。

二、借助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由于时代的差异,生活境遇的悬殊,文化素养的欠缺,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本来就容易产生隔膜,再加上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远,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就更显困难。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想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从贞元二十一年(805)因参与王叔新集团失败被贬朗州司马,直到宝历二年(826)才由和州刺史调任东都尚书省返回朝廷,前后在朗州、夔州等巴山楚水凄凉之地放逐达23年,内中的困顿辛酸自不待言。途经扬州时,白居易等友人置酒相待,白更当场赋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中对刘出色的才华表示钦佩,对其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更有对坎坷命运无可奈何的哀叹。友人的感慨和同情自然勾起刘禹锡对二十三年苦难生活的回忆,但刘禹锡毕竟是个不屈服于命运的铁血男儿,即使偶露伤感之情也会很快矫以开朗之态,所以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回应白诗之“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从而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规律、开朗又达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对白居易接风赠诗的感谢,更是慰友励己,表现出不甘沉沦要奋发进取精神。

三、放飞想像,体会诗歌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放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

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是表现隐秘难言的恋情,重点在于别时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造成一种朦胧深婉的意境。用“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比拟别时之难,用“春蚕”二句来比拟别后的思念,这皆是实写分别和别后的情和境,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晓镜但愁云鬓改”,是诗人对情人的虚拟想象:因为终夜思念,早上梳妆时会有些形容憔悴吧!“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惦念担忧:夜深了,你彻夜未眠,吟哦中会觉得有点寒意吧。诗的最后两句更是虚拟,设想情人是蓬莱仙子,居住在神山之中,往来探看的只有西王母的青鸟使者,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让我们感受到――诗已经结束了,而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四、对比分析,提升鉴赏能力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鉴赏古诗词更需要对比分析。如下面三首李白的送别友人之作。

其一《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其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其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篇9

一、感受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一般地说,对景物进行动态描写,要么抓住它的动态特征进行描绘,要么用动态词语对静态事物进行描绘,从而使景物达到形象鲜明、动感十足的美学效果。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汽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里用了动态词语“蒸”“撼”,精确,贴切,生动形象,气势磅礴。“汽蒸云梦泽”写出了洞庭湖的云蒸霞蔚,湖广物茂,美丽宽阔;“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写出了洞庭湖的波涛汹涌,古城摇动,宏伟壮观。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动态中的洞庭湖,充满着活力与生机,让人倍感心胸激荡,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又如林希的散文《石缝间的生命》,有一段对松柏树根的描绘:“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作者观察细致,描绘了树根在一个又一个的石缝间“扎进”又“钻出”,并“沿着”青石“延伸”,努力地“抓住”栖身的岩石的情景。这样用动态词语把静态的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呈现出漫画式的动态美,让人体会到树根的这种顽强拼搏、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真是妙不可言。

二、感受温柔清新的宁静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诗的起势轻灵、悄然,“轻轻的”连用三次,不厌其烦,然而正是在这回环往复的韵律中,表露出作者与康桥无限缠绵的感情,且渲染出日暮黄昏之时的康桥是多么的宁静。接着,开始描绘康桥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如风姿绰约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心中亦隐亦现,河底摇曳的水草似乎也在轻轻地向痴迷的诗人招手致意。而诗人在这仙境般的宁静而和谐的暮色里,极甘心地做一条静静的小草。当诗人继续在康河中泛舟“寻梦”时,这梦像彩虹一样,是那么的迷人:“金柳、青荇、清潭、清波、星光……”此情此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多么令人如痴如醉。眼下,就要与康桥惜别了,一种离愁别绪涌上心头。作者虽十分留恋康桥,然又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恬美,只想“悄悄的”离开,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愿它静静地、静静地立在康河上。全诗写的是何等的美妙。在这里,读者完全陶醉了,如临其境一般,享受着康桥那美丽的宁静与宁静的美丽,感悟那种对母校的热爱与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三、感受朴实无华的自然美

就美学来说,“浓妆淡妆”总是美。然而人们有时常常偏好于淡雅、朴素、自然之美,喜欢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返璞归真的情趣。因此,景真、情真、意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们的青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诗人以画家那样敏锐的眼光描绘进村所见的景物的画面美:村舍绿树环绕,青山斜隐村外,谷场宽敞平坦,菜园果蔬满是,故友畅饮话桑麻。这一派恬静的山野村舍景象,散发出清香的泥土气息,呈现出和谐的自然之美。试想,读者们眼前展现的难道不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图景吗?

四、感受匠心独运的对称美

对称,是世间万物所共同具有的特性。人们生活在对称的环境中、观念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讲究事物的对称性,追求对称美,认为人体的四肢五官,座椅上的两个扶手,叶子的脉络,等等,都很美。因此,对称美自然就渗透到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去。人类依照对称美的规律创造出了它的表现形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它的对称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1)体现语句的对称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句式整齐,用词精确,词义相对,音韵铿锵,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无不体现出语言的对称美,展示出他过人的语言功力和高雅的音乐艺术细胞,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锤炼和概括能力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2)体现段落间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对称美。“若夫霪雨霏霏”至“感极而悲者矣”段与“至若春和景明”至“其喜洋洋者矣”段,它们的对称美更是妙绝了,不仅内容对称,表达方式也对称,实乃创作典范。从段落内容上看,这两段形成排比,分别写出“洞庭之美景”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互相对称,形如双峰对峙。从表达方式上看,两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即第一个画面,描写洞庭湖景色之阴,抒发迁客骚人之悲的心情;第二个画面,描写洞庭湖景色之晴,抒发迁客骚人之喜的心情。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达到了极力渲染“迁客骚人”的悲和喜的最佳效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意境如诗一般。这种对称能让学生在更宽广的范围内饱览洞庭一湖的气象万千之美,又从内心感受到高度概括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妙。这两段分门别类,层次清楚,无不体现出段间的对称美。对称美的魅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同学们在这种简单之中藏精妙的对称美的引领、熏陶下,自然会对美好事物孜孜追求,达到讲究均衡、稳健、圆满、和谐的至高境界,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美的享受。

五、感受浮想联翩的朦胧美

这种美是一种形象模糊、概念不确定、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是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之一。它可以造成特定的意境,诱发人的好奇心,激起人的探究心理,使欣赏者通过猜测、想象和意会,在似明白又模糊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如在汉乐府诗《陌上桑》中,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罗敷“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而是以洗练的文字,从侧面虚化勾勒出人们见了她后的如痴如醉的“美”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恨,但坐观罗敷。”至于罗敷的音容笑貌则不着一字,给罗敷的美貌罩上了一层轻纱。罗敷的美,读者只能根据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了罗敷后所产生的言行举止各自去想象,去感悟,去琢磨,并按自己的审美标准,再塑一个新罗敷。这样,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形色各异、美若天仙的罗敷,这就是朦胧之美所特有的极高的艺术魅力和神秘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也满足了中学生对罗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

篇10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23-01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中借古论今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者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如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表面写汉朝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和亲这件事上,乃是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则反对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对严重的边患一味求和的政策。又如唐?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花》?”这时表现的是隋炀帝弃旧官想另建帝王之家。若不是玉玺落到了有“日角”之相的李渊手里,隋炀帝的锦帆龙舟会游遍天下。颈联用对比、典故等表现手法粑隋宫昔日之豪华与今日之凄凉作了鲜明的对照。尾联再写虚拟的场景引人思考:不论是隋炀帝还是陈后主都因荒奢侈亡国。全诗用了“锦帆南游一征求萤火”“《玉树花》”三个典故,形象地描写了隋炀帝的贪婪奢侈,揭示了荒奢侈亡国的道理,同时也是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二、抒情言志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二是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三是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比如战国时燕国燕昭王问政郭隗,怎样才能招得贤士报齐国灭燕之仇。燕昭王采纳了郭的建议,搭黄金台,置千金于上广揽人才,结果造成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等,乐毅帮助燕国报了齐灭燕国之仇。燕国复兴,智者郭隗功不可没。陈子昂就写过“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有幸,遂起黄金台”一诗赞颂此事,后世明君贤将也学燕昭王做法征慕人才,如诸葛亮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可见人才乃强国之本。求贤纳士,选人用才,贵在诚心实意。燕昭王采纳郭隗建议,不以“才”小而不敬,敢向天下人昭示自己尊重人才、招募人才的诚心,所以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燕国由此日渐强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还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现了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用典故来引发联想或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平时,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还有就是可以用简洁精练的典故表达内涵丰富的意义。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篇11

一、登高重阳,思亲怀乡

因为重阳登高是古人习俗,节日思亲是人之常情。在特定的环境和情绪中,诗人寄情于景,以景抒情,蕴意含蓄。其内涵又极深,构成深远意境,叫人回味无穷。

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尽了人在他乡的孤苦,言简而情深。后两句的“遥知”透露出浓浓乡情。

相似的诗文还有:王勃的《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的“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都是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感怀。

二、登高旷远,壮阔雄浑

登高所见,产生了一个居高临下俯仰山川的特殊视角,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唐朝诗人杜甫《登楼》中颔联有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两句大气磅礴,描写出山河壮观。锦江山水携卷着无限春意扑面而来,玉垒山浮云变幻,正像古今世事沧海桑田。

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句气魄宏大,意境壮美,都源于视通八达的登高临远。此类诗,有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三、登高怀古,慷慨悲壮

同时,登高后空间开阔,看到平常看不见的景色,它们的亘古永恒,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愁绪。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是个具有宏伟抱负和远见卓识的诗人,空怀旷世之才,却无报国之门,他看透了当权者的腐败昏庸,怀着巨大的悲愤,登上幽州台,眺望燕北河山,吊古伤今。诗人心绪茫然,感慨丛生,那俯视一世的孤高抱负与伤时感遇的沉郁情怀愤然涌于胸间。于是,“独怆然而涕下!”这千古之叹,构成了一种伟大的孤独感,创造出了一个苍茫雄浑的意境,叫人读来也不禁泪涌。

此时的楼台,是一个思绪蔓延的楼台,山水非有楼不为显。两者巧妙融合。崔颢的黄鹤楼,引发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心绪,温庭筠笔下有女子“独倚望江楼”,但千帆尽过,所思不见,怎能不“肠断白频洲”?

四、登高忧国,哀婉悲壮

篇12

“围湖造田,竭泽而渔,天灾人祸之中,洞庭湖从中国第一大湖退为第二,一度美人迟暮,日益憔悴,在不当的开发中,落下一身病痛。倾国倾城貌不再,多灾多难身依然。”一位学者面对着洞庭湖,连连叹息。

季节性缺水频发,持续的旱灾使得湖区水域面积缩小。牵一发而动全身。“水”的减少,给整个湖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异常,湖区蒸发量上升等诸多气候问题蜂拥而至。《t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访洞庭湖的过程中发现,在湖水蒸干季节,原本需要乘船上岛的地方,均可徒步抵达。

有着多年洞庭湖水域研究经验的地质研究员童潜明说:“在缺水与防洪相对立的矛盾中,缺水是主要矛盾。”

对于洞庭湖这个世界水文形势最为复杂的湖泊而言,让水“听话”,并非易事。自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后,备受关注、命运多舛的洞庭湖将如何破题?

生态经济区的诞生

69岁的柳思维对6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2010年4月19日,他刚主持完一个研讨会,在与参会专家聚餐时,收到洞庭湖研究会一名负责人的手机信息,“4月14日,国务院已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了响应国务院的批复,研究会拟于近期召开一次专家座谈会,请您做个发言准备。”

柳思维丢下碗筷、迅速起身,大声向在场专家们宣告,“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了。”

柳思维,这位土生土长的湖区人有着不少头衔――经济学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南大学博导,等等,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首个提出“洞庭湖经济带”概念,一直忙于呼吁奔走的专家,柳思维对此事翘首已久。他说,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洞庭湖的关注,源自柳思维的青少年时代。

在柳思维的印象中,老家北面是一望无际、波涛翻滚的湖水,夜色降临,可听到湖边传来一阵阵浪涛拍打声,“我真切地领略到了‘洞庭天下水’的浩浩荡荡与横无际涯”。

但随后的数十年间,洞庭湖却“翻开”了它的另一面:多灾多难。其时,柳思维的父亲在镇上工作,每每回家,均要遭受洪涝的考验。遇到春、夏季涨水,其父要搭乘帆船回家,起风浪时,令人胆战心惊。

1954年夏,洞庭湖遭遇历史罕见大水,柳思维所在的新民村所有田土被洪水淹没,全村所有房子无一幸免。

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促使柳思维萌生推动洞庭湖治理和发展的梦想。如何变“灾”为“宝”?

柳思维坦言,尽管洞庭湖多年遭受洪涝灾害,但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他看来,洞庭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重要的农业产区。 2016年4月28日,商水位下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

多年来,他跋涉于洞庭湖周边的岳阳、常德、益阳等地考察调研,撰写了“关于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1996年,带着这个报告,他参加了湖南省政协第七届第四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洞庭湖经济带。

柳思维和湖南一批学者商定,首先从民间和学术研究上来推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后获湖南省领导认可。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支点”洞庭

实际上,洞庭湖的发展曾多次引起国家高层的关注。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不少岳阳政界人士清晰记得,15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考察湖南时,面对洞庭湖日渐萎缩的“天下水”,写下了这句话。

本刊记者从岳阳市政府获悉,据历史资料统计,1825年洞庭湖湖泊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而今洞庭湖面积减少到了2600多平方公里,且生态恶化、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环保部门统计,环湖地区每年直接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到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达到了1.5亿吨。

建设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而洞庭湖区域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腰部,承东启西、通江达海,且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的纽带。

柳思维介绍,时任国务院总理提出“4350计划”,即把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时的状态,流域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

“现在,龙头上海高昂,龙尾重庆也舞起来了,如果腰部的洞庭湖区域不硬,便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也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湖南经济学学会理事长刘茂松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

这一江一湖的“江湖关系”,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意义非凡。从地理上来看,如果说长江是一根杠杆,那洞庭湖则是一个支点,江湖搭配,便可撬起整个长江经济带。

联手呵护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视为湘、鄂协作的成果。它包括了湖南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和湖北的荆州等地区。

规划获批,也让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定位归为清晰。长江经济带中,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龙腰,成渝城市群为龙尾。这给湖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圆梦机会。

“它既是长江的胃,又是肾。”柳思维认为,洞庭湖对调蓄长江洪水及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更具重要作用。

“胃肾的功能不能发挥,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柳思维说,他期望未来这种状态能有较大改观。

2016年3月2日,湖南在益阳市启动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表示,“要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十三五期间,湖南还将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大重点工程,并与湖北省联手呵护洞庭湖。

2016年4月12日至13日,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岳阳督战增长极建设,要求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敢闯敢试的精神、抓铁有痕的韧劲,推动岳阳新增长极建设,并举全省之力建设城陵矶港。

外界剖析,此举意在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打通“江湖关系”,融入到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级宏观发展战略中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洞庭湖区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三个问题。柳思维认为,水多则发洪涝,水少则干旱,水脏易引水灾。此前,湖南的华容、安乡、南县等地就出现了“守着水窝子没水吃”的局面。

桥头堡的自我整治

岳阳市委书记盛荣华表示,岳阳要争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进一步树牢生态底线理念。

为解决水脏的问题,湖南于2010年建立了130座污水处理厂,总计日处理能力518万吨。此前该省污水处理率为18%,全国排名倒数第二,2010年8月污水处理率已达59.2%,排全国第8位。

“去产能、调结构,力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岳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程均介绍,自2012年起,岳阳市共淘汰了48家企业的88条落后生产线,关停了100余家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不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另外,推动了“岳阳市氮肥厂”等6家中大型企业搬迁转产。

程均说,时下该市正推动国际合作,经核准在境外投资的企业达26家,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美、欧、亚等三大洲。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强化项目前置审批,严格许可制度和安全准入制度,筑牢环评准入关,防止新增过剩产能。

湖南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岳阳是湖南的龙头,要充分借助“龙头”的作用,将长沙、常德、益阳、株洲、湘潭,以及整个湘中、湘北融入长江经济带。

外界注意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以来,湘鄂两省的多地区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后,成效明显。

中部的“生态”经济腹地

解决了“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难题,方可发挥其重要的经济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省长杜家毫表示,要以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平台,在青山永驻、绿水长流中作出新贡献。这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数十年以来,洞庭湖是中国商品粮、油、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洞庭湖区农业理所当然地成为洞庭湖乃至湖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时代的变化发展,正在改写既有的游戏规则。

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茂松先生看来,洞庭湖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腹地,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物流、人流,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

相比于城市群中几近饱和的消费市场,腹地有着巨大潜力,必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刘茂松认为,这仅是经济腹地在市场和消费上的一方面作用。对于洞庭湖这一传统农业区而言,腹地优势在水域经济、土地经济,是生态农业经济和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轻工食品经济优势――简言之即为低碳经济优势。

这种优势恰好符合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要求,直接构成了洞庭湖区绿色生态农业消费品经济的优势。

本刊记者了解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尝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低碳、集约农业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优质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而今,粮食、肉类、水产、果、茶、竹、药等优势商品已在岳阳、益阳、常德等区成为支柱产业。这些来自湖区的特色也正尝试着打出自主品牌,做大做强。 洞庭湖“候鸟天堂”一度沦为“蟹池藕塘”,图为2014年采桑湖的养蟹区域里,养蟹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湖中围网里收蟹

区域合作短板的破解

然而,这种看似有些理想化的构想,在实际操作执行中并不简单。

本刊记者获悉,在区域合作之时,尤其是在交通和旅游方面需要相对紧密的区域协同方面,存在着一些协调难题。以湖南多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虽然景点众多,但分布较为零散,无形中分散了客源。这一直是此前旅游业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观光线路设计出发,串联起相邻的几个区域,再将合作从观光旅游上延伸出来,在建设交通过程中,势必要做好道路设计、水域治理。交通的便利能直接促进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合作。

紧密的合作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区域间的互利意识,也是推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

从洞庭湖经济圈来看,它包括岳阳、益阳、常德3个地级市的24个县(市、区)及15个国营农场,占湖南省总面积五分之一以上,GDP更是连年上升。

有专家指出,现在有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经验,洞庭湖经济圈以生态经济为重心的发展可以效仿长株潭城市群,并摸索自身的发展模式。

问题在于,美好前景和构想在实践中未必一帆风顺。

面临的问题还有区域产业同构。因为区域间隔较近,自然、人文、劳动、技术等资源及发展情况也较为类似,这本应有利于合作继续,但由于各区间有较长时期的相对独立经营,域内利用大同小异资源生产出品种、品质差不多的产品,直接在内部形成了恶性竞争。对资源的重复利用,让区域合作,化学反应不足而聚合效果受限。

湖南大学教授李松龄认为,“资源同构情况下,洞庭湖区域坚持理论组资源、发展生产的道理,就必然会导致工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如果从岳阳、常德和益阳来看,均有其优势,但对其内部而言,差异并不大。合作对三地而言反而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境地。

本刊记者了解到,益阳依托农业资源,将粮、棉、楠竹、芦苇、淡水鱼等生产加工作为农业重点。而岳阳和常德也遵循了颇为相似的发展思路――这就造成了整体方向上的重合,农产品同构又导致了工业品同构。

加之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体制政策难以统筹一体。城市群与经济腹地间亦尚未建立一种有效沟通机制。

条块局面未打破,区域壁垒一时难以克服,自然制约了洞庭湖区域发展。

篇13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从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二、意象解读

意象解读,就是对作品中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进行分析品味,来达到对作品理解的一种阅读形式。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解读意象。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

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编织他们的诗句。意象在诗歌中不可或缺,大体上有这些作用:①营造氛围。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为表达诗人内心孤独寂寞忧愁的情感营造了哀伤凄清的氛围。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③衬托人物节操、品质或性格。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黄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喻人,衬托出诗人的高洁品行和坚毅性格。④铸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三、意境分析

(一)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概括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二)要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这种优美的诗歌意境,使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大致说来,景和情有以下四种关系。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两联写洞庭湖壮美的景色,后两联写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抒发了诗人的郁闷心情。

2.景语情语,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3.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是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楼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杆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前两句抒情,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后两句紧承前面的抒情,以凄清的笔触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画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