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程考核方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进入21世纪,地方性工科院校更加注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何让高校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考试考核成为重要的途径。各院校在重视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同时,更应充分重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考试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在检查测评、导向和激励、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建立以“能力取向”为主导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将考核贯于整个教学全过程,革新传统试卷“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已是迫在眉睫。
1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广大高校,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囿于“应试教育”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试拿高分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一直持续着。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未在高效教育中落实到位,至今仍存在较多问题。传统考核主要以卷面考试形式开展,考试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命题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评分精准化、形式单一化等。考试紧紧围绕教材展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索要重点或考试范围,考试只靠突击复习。为了取得高分,短时间内强迫记忆大量知识点,不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看得格外重要,过于看重考试成绩的排名。致使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过关或获取高分铤而走险考试舞弊,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同时,受限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老师和学生在考试分数上过多的投入精力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评估。
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做法
2.1 确定考核改革思路
著名的法国教育家斯朗格曾经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观点大多数高校也比较认可,但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到位。不少高校总是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上花费很大的力气,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价值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因此高校的考试考核应当从转变观念开始。
2.2 建立新的考评体系
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使考核真正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建立以“能力取向”为主导的多元化考评体系,而不是仅仅一张试卷。根据“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确定多种过程性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考核、动手实践环节考核、课后大作业考核等。适当加大过程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学生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衡量成绩的标准,既要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3 设计考核组合法
课程考核采用课堂表现考核、动手实践环节考核、课后大作业考核及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表现考核要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抓起,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与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纳入考核指标。
2.3.2 课程适当增加动手实践环节。该环节考核中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是否都理解了所操作动作。
2.3.3 课后大作业针对“自动化制造系统”相关研究热点实际问题提出,考核学生知识获取,对综合性、全局的热点问题能够从图书馆、文献和网络中寻求答案和解释,并引导学生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客观分析。该项内容考核中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展开,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其主动去探索问题,同时也将增加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
2.3.4 该课程为考试课,建议在学期末考试时采用闭卷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锻炼学生思维创新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3 考核方式改革成效
通过对“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过程考核,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加强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考核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等环节之中,并向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林,关守平,张羽,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2]刘燕.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1):70-72.
篇2
用。
一、我国高职生成课程考核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主要是考试、考查两种(包括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最普遍的是考试。知识考试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简述、计算、绘图之类,这种考试方式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知识的再现。因为这种考试有书可查、有题可选,在分数裁定上可制订标准,评判起来也较容易。而技能考试的形式则多数为同一题目,同一评分标准,如高级钳工技能考题为高精度要求的锉配。这样的考题容易操作,评分标准规范,评分也公正,只要肯于吃苦,基本功扎实,会使用常用设备及工具,掌握手工锉配技能技巧就能过关,拿到高级钳工证,但是没有强调其应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思想空间越来越开阔,人们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多种看法,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如手工高精度锉配件,可以用线切割或数控加工取而代之。显然,目前的这种考核方式缺乏毕业谋职的适用性,已不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也不相适应。而且,这种考核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与培养。
二、传统考核的弊端
学业成绩考核本来是一种善意的教育行为,对学校教育起到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是在知识本位的前提下,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这种考核方式下,考核出现了异化现象。考核本身应该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掌握的一种手段,而目前却被当成了追求的最终目的,成为一种强制力量。这就使学生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最终学生把考核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当成了被分数奴役的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岗位,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其在校学习期间加强能力的培养,而学校的科学考核方式正可督促、指导这种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考试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误导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忽视能力教育;第二,造成学生追求高成绩,造成高分低能;第三,使学生死读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抑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下信息爆炸的现状;第五,考试极具偶然性,难以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第六,造成平时学习轻轻松松、期末考试压力较大的不合理现象,抑制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笔者认为,高职课程考核可按专业或学科来进行,具体不同专业可采取如下的考核方式:
纯理论型的学科可以采取原有的考核方法(如考试、考查、开卷、闭卷等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学科,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锻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而在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时发挥出最佳水平。这样,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好处。
对于工科类的学科,可以采用口试、笔试、机考与开发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又能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答辩过程中更能考查其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考核,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应用性技能型的学科可以设计成课题进行综合性考评,也可以现场操作与答辩相结合,或评价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还可以进行综合专项制作的评估,等等。如实训课以数控车床加工工件为例,先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给出图纸、毛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加工出成品,然后针对成品件的加工过程及成品件的技术要求进行考评和现场答辩。这种在实践中的考核,可以实现多指标的综合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具体评分方式上,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五级等级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或合格、不合格两级制。在评定学习成绩时应把课程终极考试与过程考试相结合,应侧重于过程考核,将有创造、有创新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教与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应向综合实际能力侧重,进行有效地改革。
篇3
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尽管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方式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的分析和设计,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考评方法片面,重理论轻应用,考核方式不易推广等弊端[1-4]。
一、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前提
充分认识课程考核的目的和作用是确定考核方式的重要依据
课程考核绝不是为了最终的分数和排名,课程考核具有如下重要的目的和作用:第一,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激励因素和推动力。通过课程考核,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该门课程,推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事实上,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课程的方式方法,也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第二,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过程和结果,能够反映该门课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第三,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科学的课程考核结果是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参考依据,是评价、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重要参考。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确立课程考核方式的基本前提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又决定了课程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因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工科专业类课程,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考核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设计和规划考核方式。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方向
当前高校很多课程还是以传统应试为主,重点考查学生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很难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很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在求职中屡试屡败,即高分低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更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而,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更应该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要建立起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考核方式的紧密联系,建立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从现有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转变,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核真正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考核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为推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更为学生未来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通用模型解析
综合和总结当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测试、项目演示、论文报告、答辩等不同形式。当然,各门课程根据自身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尽管课程考核形式和计算方法五花八门,但对各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后,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如下的一个通用数学模型将其表示出来:
其中,为课程的总成绩,为采取的第i种考核形式或第i次考核的成绩,为权重,反映了第i种考核形式或第i次考核在该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体现其重要性程度。
各类课程的考核都可以通过该模型进行设计和计算,同时该模型更容易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科学、简单、高效。该模型将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集于一身,为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提供了模型依据。通过该模型,很容易根据课程特点实现考评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成绩构成多元化,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而使课程考核真正能够实现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测试与评价。
四、课程考核通用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文以工科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式识别》为例,说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和通用模型的应用。
首先,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模式识别》课程,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数学工具,例如贝叶斯分类器等;另一方面应用性较强,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模式识别领域理论知识加以解决,例如,利用贝叶斯分类器实现对文本的分类识别。为此,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其次,确立课程考核形式。基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的考核形式及考查点如表1所示。
表1《模式识别》课程考核形式设计
考核形式 考查点 备注
期中考试(笔试) 理论知识 结合教学进度进行
期末考试(笔试)
上机实验1 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结合重要知识点的程序实现
上机实验2
综合实践项目:
程序实现、文档提交 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总结提炼和文档撰写能力 理论应用于实际;
题目可自拟,也可来源于导师;
学生分组。
小组讨论和汇报 交流沟通能力 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讨论问题
演示和答辩 表达展示能力 技术讲解、程序运行、项目演示
可见,基于表1的设计,对于《模式识别》这门研究生课程,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最后,应用模型得到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结果,每位学生在课程考核结束后都会收到一份如表2所示的课程考核结果。通过该表,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个环节、哪种能力上存在差距,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努力方向给出了重要参考。
表2《模式识别》课程考核模型评价表
考核形式 单项分数(百分计) 权重值 总成绩
期中考试(笔试) 0.1
期末考试(笔试) 0.2
上机实验1 0.1
上机实验2 0.1
综合实践项目:程序实现、文档提交 0.25
小组讨论和汇报 0.1
演示和答辩 0.15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设计,明确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和努力方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提供了科学判断的依据。该种考核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这种改革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求学生改变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片面追求分数的传统学习方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和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因而应该重视过程考核、注重能力测试,客观、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考核,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才真正达到了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达奇.改革高效课程考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6-89.
篇4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学生毕业时取得的“双证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做为学生的定性评价标准,用来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的体现。但是,这仅仅是职业院校从校方的角度去考虑学生,认为学生在校期的学习结果;并没有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任何评价,从本质上说,这并不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进行的评价。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真正作为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实际上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道德品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不能单纯的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环节。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考核通常采用笔试闭卷形式,评分通常采取的评定标准是平时占总成绩30%,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70%,实践操作考核所占比例较小,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基本上为学生的最终的课程成绩。学生在期末考试前通过突击和在考试中抄袭来达到课程的合格成绩。
2.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覆盖面窄。在目前的考核内容中,多数侧重于基本理论、基本知道的考核,没有考虑学生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核。教师授课内容基本上以教材为主,教师的命题时又以教材内容为主,造成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接抄教师的笔记,更有的学生直接拷贝教师的授课所使用的课件,考试前突击背诵应付考试。
3.课程考核试卷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在目前的考核过程中,教师命题时大多将试卷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并配有标准答案,教师在学生考完试后根据标准答案批阅试卷。在表面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但这种试题中很难体现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不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过程中出现大量作弊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4.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现有职业资格认证渠道和机构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序上流于形式,政府也没有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种上岗资格,从而使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社会认可度也越来越低。所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不是社会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院校也不应将其作为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将企业标准纳入学校的教学中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达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析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单一的考核结果列出学生课程分数或是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使一些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来通过成绩考核,造成学风和考风越来越差。所以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强过程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形式,改变考核内容,使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1.促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多样化,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院校中学生最需要的能力为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种职业核心能力。但是,这些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通过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等某一种考核方式考出来。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结合学校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情况等采取案例分析、论文答辩、实践考核等不同方式的考核,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2.建立“以证代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目前,学校对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也根据专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企业聘用员工时也希望学生获取到职业资格证书,以确定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进入单位后就能顶岗使用,省去培训环节。“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考取相应证书时即通过相应课程的考核,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
3.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程考核环节,强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行动和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任务引领、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所以,在考核方法上应在过程中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的职业行动能力达到的水平,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考核。
4.建立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单靠职业院校的独立发展,很难实现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引入企业参与到课程考核评价中,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岗位真正接轨,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建立企业参与的评价体系也将是解决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强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的同时也要重视考核体系的改革。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考核主体、内容和层次多样化的过程考核评价方式,才能使考核真正发挥好导向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考核的实效,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篇5
一、现行独立学院审计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审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传统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以某独立学院为例,审计课程目前采用的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评判以布置给学生的主客观题作业成绩结合学生课堂到课情况作为判断依据。理论上平时作业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平时作业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的,难免会出现相互抄袭作业的情况,这样导致平时成绩的评定结果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大同小异、不相上下。甚至出现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由于参照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其正确率反而要比独立完成的同学要高一些。期末考试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期末考卷命题以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综合题四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依附教材内容和平时作业,很多考核题目是平时作业的简单变形甚至是平时作业的再现,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侧重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分析题、综合题等题型较少。
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方式,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也只是流于形式。审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尤为重要,这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传统的考核方式成效是有限的,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如开放式的开卷、论文、调研报告、事务所实习表现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审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一)改革总体方案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考核”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的程度,更要考核将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审计课程的考核可以从理论模块考核和实践应用模块考核两方面进行,各模块占总评成绩比重70%和30%。在各模块考核中也应积极贯彻“多阶段、多形式”的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二)理论模块考核
理论模块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分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各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1)在平时考核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口头答辩、案例分析、在线题库测试等多种形式。课堂提问、口头答辩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成绩评定。案例分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案例可以采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案例,也可以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案例,分数的评定可以是老师与各小组相互评分相结合,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目的,达到培养、考核学生的协调、协作能力的目的。在线题库测试每个学生的题可以根据计算机系统随机抽样产生,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间相互抄袭作业现象。
(2)审计任务往往是由一个审计项目组完成的,所以审计考核形式上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队,每队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一部分同学扮演审计项目组,由学生自己编写一个关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的整个流程。比如在存货的监盘章节,可以由部分学生扮演被审计单位参加盘点的人员,部分学生扮演会计师事务所存货监盘人员,模拟存货监盘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审计课程期末考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半开卷的形式。考核的重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一味考核W生的识记背诵能力,所以在题型选择上可以侧重于案例分析、综合类分析题。
(三)实践应用模块考核
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是在大三开设审计课程,在大四给学生开设审计模拟课程,这样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审计在实务中的运用,但是
审计理论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学懂或者即使懂了等学习具体实务运用的时候那些审计理论也忘得差不多了,所谓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实践应用模块考核上,可以对学生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审计结论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另外,审计课程实践应用模块考核还可以结合学生暑期实践,安排学生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根据事务所老师的实习情况反馈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审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改进方法,使得审计课程的考核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篇6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它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它可以决定学生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成绩与各种考评挂钩,也可能会影响到毕业和未来的就业。所以,他们关心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并由此决定自己如何表现才能取得好成绩。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来培养。这必然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教学就是近年来比较受推崇的一种改革选择,它的推行需要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来配合[1]。而研究性学习能否很好地进行则主要取决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研究性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考核方式必然也有别于传统的考试性质的考核方式。既要能够达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要能够实现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值得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总体原则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效果的最高追求,因此,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一定要体现出对能力的考评,也要体现出对学生努力学习的准确评价,既要做到公平,又要让所有的学生理解和接受。
(一)要进行全过程考核
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一定是在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考核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即要进行课程全过程的考核。由于研究性教学设定的教学知识点有很多,并且每一个教学的知识点的学习又是依赖于案例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进行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考核的过程,与每个知识点对应的问题的讨论和分析都是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所以课程考核必然伴随课程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此外,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分析和学习,它又是一个过程,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疏忽,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就此知识点对学生考核时,除了要参考学生能够提交的最终成果,还要了解学生分析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指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对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和正确的部分予以充分肯定,这样,不但能够给学生以鼓励,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成长和进步。
(二)要兼顾个人与团队考核
研究性教学倡导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学习,无论是案例的分析还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小组的讨论和学习都优于个人独自的学习,集体的讨论可以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到更多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小组考核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否小组的成绩等同于个人的成绩,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是否相同,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凡是涉及到小组讨论的作业,每个同学的分工可能是有差别的,而且每个成员的投入可能也不同,一些同学会有“搭便车”的做法,同一组同学成绩相同可能对某些成员不够公平,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在课程考核时,既要为整体团队进行考评,也要为每个成员进行考评,可以采取成员互评的方式为个人进行评价。当然除了小组的学习之外,也可安排一些个人学习的任务并进行单独考评,这样在课程考核时就能够兼顾到团队的成绩和个人的成绩了。
(三)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是课程考核的一个目的,课程考核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学习,这个目的对于研究性教学来说格外重要,因为研究性教学能否顺利推行一个很大层面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决定学生如何进行课程学习的一个有力的引导,要实现在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引导的工作就必须做好。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开始就要明确地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方式和给分的标准,特别像研究性教学中对案例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决这类非标准化的问题,考评的标准一定要细化。尽管每一个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对于同类型的问题还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将这些考评的标准结合具体的问题明确化后,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也具有了努力的动力。
(四)要进行公开考评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相比,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无法给出一套试卷和标准答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角度和解决的方法,特别是当出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时,准确地给出优劣判断并不容易。在这种考核别是涉及到学生得分的环节,非公开的考核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和提升的空间。所以,课程的考评应该与课程的学习同时完成,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讨论和分析的同时,明确地告知学生考评的结果应该是一种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此时,学生对自己和对其他同学的工作有了清楚的认识,结合明确的考核标准,他们能够接受教师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成绩评价。而且,公开的考评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这也利于学生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找到明确的方向。
三、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明确了如上一些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考核原则之后,就可以讨论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方式了。有研究曾经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2],每一种研究性教学的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课程的考核上也应该考虑和体现出这些特点。
(一)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
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企业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在于通过讨论和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考核的重点可以设定为对案例反映问题的概括和解读能力、对企业行为决策的逆向推导能力、对真实情境再现的灵活模仿能力、对案例经验的总结分析能力以及描述和分析案例的逻辑表达能力。比如,营销课上要分析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成功的原因,就需要对目前消费者对综艺节目的潜在需求、现有综艺节目的特色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并找出细分市场的空隙,准确描述节目的定位,同时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宣传策略等一系列营销知识点。结合这样一个节目来学习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实际上可分析和解释的角度有很多,所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可先由教师列出几个不同的角度,由学生依此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只要能够切合案例,从营销理论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和分析,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较好的课程评价。案例的考核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方式,只要是能够抓住案例折射出的核心内容,就应该获得好的成绩,而如果学生能够针对案例阐述出独特的观点则更应该被鼓励。与其他研究性教学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实施难度不大,公开的考评和个人或团队的考评都相对容易。
(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相当于完成一个研究项目,由学生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钻研精神,对学生投入的精力要求较多。作为依托于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的课程学习,无论是采用个人完成的方式还是采用团队完成的方式,都应该重视全过程的考核,特别是在不同的分析研究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比较深入、独特的见解和问题,此时需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并让学生通过公开汇报的形式将整个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过程展现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可以让该同学通过项目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也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感受到他人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式,启发个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灵感。在此过程中,应对独特观点进行特殊的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对这类研究的欲望和兴趣。如果是团队完成的方式,那么一定要分别考核团队的汇报和个人的汇报,团队考核可以侧重于研究的分工合理性以及问题研究的完整性和深入性,而个人考核则侧重于个人独特的思考过程以及来自于组员的评价。
(三)问题式学习的考核方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研究性教学最方便采用的教学方式,由于所要教授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很容易和一个实际的问题相联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而且,有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对课程预定教授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对于这一类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相对容易,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实际设定的问题能否解决。比如,在应用统计学课程上,如果让学生完成一项大学生对手机消费行为的调查活动并提交调查报告的作业,教师只做一些引导工作,由学生分组完成调查和分析工作。这一任务实际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统计调查、描述统计的各种指标的运用这些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甚至也包括推断统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进行调查并应用上述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问题式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结果主导式的考核模式,提交的报告详实、完备,再加上讨论和汇报时的流畅与合乎逻辑,那么考核成绩就应该是比较优秀的。而对于调查报告存在问题的,则要从源头上追踪问题出现的环节,在课堂讨论环节向学生讲清楚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适当给学生补救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改进。
四、研究性教学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同样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否则课程的考核就难以进行,或者说课程的考核根本达不到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引导的部分更是总结的部分,所以与课程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格外重要。
(一)教师务必要充分地备课
研究性教学方法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或提出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来熟悉和选择,而且还要做好应对学生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想法的准备。关于课程的考核,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多了。即使教师在课前就收到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选择的研究问题或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以及在作业中没有体现出的问题,为此,教师务必要做好充分的考核准备。
研究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任何问题、任何案例,只要适合预定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特别是现实环境的多变会催生出很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的问题才是更值得被关注和被研究的。课程的教学难度大,考核的难度更大,特别是考核的标准无法精确地确定和复制,所以,针对每一次的作业和每一次的学习,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信服。在课程学习和考评时,学生有时会有一些特别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否则很容易抑制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班级规模必须调整
研究性教学能够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授课班级的规模要适中,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讨论和交流,班级规模过小则难以调动竞争学习的气氛,也不利于启发学生开启更大的思维空间。对于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来说,班级规模更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开的全过程的考评必须要基于各位同学或各组同学汇报和交流的结果,而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三)预设给学生补救的机会
对于大学课程来说,考核应该不是最终的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而对考核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力培养中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得不够理想,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给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只要是能够结合相关知识点,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对案例问题进行恰当的分析,就应该给学生以较好的评价。所以,在相关知识点考核前后,教师还要准备一套给学生补救机会的方案。如果是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果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由于整个问题比较复杂,基本没有再做一次类似问题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作为备选问题,而对于问题式的学习,由于实际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寻找,教师完全可以事先拟好备选题目供需要的同学选择。
为课程考核准备备选题目,这似乎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但只要教师注重平时的积累,特别是在备课时对学生讨论和考评前提交的作业适当关注,总会找到适合给学生作为补救机会的作业题目。在对学生二次考评时,考评可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完成,当然,要适当控制二次考评的成绩,要介于一次考评的最高成绩和最低成绩之间,这也是一种公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导游业务课程自身特点,本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二、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方案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一、民办高校现行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课程考核功能发挥不充分
反馈、激励以及导向是课程考核最主要的功能,但是在当前不少民办高校的课程考核中,这些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课程考核的功能明显不足。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考试仅是考核的一种形式,然而在现实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考试逐渐成为成为一门课程的终结,考试作为课程考核对教学进行诊断、反馈、查漏补缺的功能反而被忽视与弱化,教师考试成绩的书面分析成为仅有的教学成果诊断与反馈表现,而这样的课程考核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这种课程考核仅是简单地根据考试成绩来划分和评价学生,并不利于课程本身兴趣和作用的发挥,更倾向于应对各种检查评估的门面材料,教育本体的诉求被忽视。
2.课程考核的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以及论文考核为主。其中大部分的课程考核多是采用的闭卷考核的方式,而开卷考核与论文式考核则多用在部分选修课程中,尤其是课程论文考核,这种考核形式一般多用于文科类课程的考核。且需要指出的是,在民办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中,绝大多数的课程考核多是采用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来决定学生的成绩。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不善考试,或者在考试前和考试时遇到各种干扰因素,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将受到影响,所以这种考核的偶然性较高,稳定性不足,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有限。另外这种单一而呆板的考核方式多是检测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无法考核出学生在其他基本技能方面的水平,其客观性与公正性难以保证。
3.课程考核目的过于功利化
当前,对于不少民办高校而言,其课程考核的功利化程度过高主要是由于其没有将考核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摆正。在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学目的占据主导地位,而课程考核仅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手段。然而,就目前来看,不少民办高校弄混了教学与考核之间的关系,将考核当作目的。使得学生为达到过关、拿学分、拿文凭、拿奖金、拿荣誉的“目的”而死记硬背,疲于应试;同样对于部分教师而言,考核只是例行公事,在出卷命题、考核结果分析方便花费的精力较少;同样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者而言,学籍处理、风纪考评以及奖学金评定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对学生专业或基础课程的考核情况分析并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内。也正是由于对考核目的的错误定位,抑制了课程考核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改善民办高校现行课程考核方式的对策
1.明确课程考核的功能
为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课程考核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对课程考核的目的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课程考核的功能与作用。基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和教育宗旨,其课程考核应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学生利用已有学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选拔的过程中,考核仅是一种检测手段与方式,应服务于教育教学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而不是目的本身。因而,课程考核的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对其反馈功能的科学合理利用,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笔者建议,民办高校可针对本校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而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围绕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兼顾市场与继续深造两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核的管理水平,以严格的考核标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对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考核检测。
2.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
任何一种考核的适用性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民办高校的课程考核中,首先,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设计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标准,以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从而对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做出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其次,为保证考核方式与课程相适宜,保证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在确定考核方式以及各考核形式在最终结果的比重时,应由专业教师进行讨论,在经过有效的论证后再确定,认可教师不得随意变更考核方式,且需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告知学生。最后,鉴于各专业之间的差异陛,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比如在“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中,教师可以选择的考核方式有常规考试、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课堂测验以及小组作业等。考核方式不同,其考核重点不同,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充分把握这一点,借助不同的考核方式来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学效果。
篇9
一、目前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高校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模式[4],存在着种种弊端,考试内容覆盖面窄,考试题型固定,考试形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考试内容覆盖面窄,局限于书本知识。
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考核中,一般比较侧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考核,而忽视检查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别提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了。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现如今的教材也已经无法完全适应专业培养的要求。教师上课以教材为中心授课,考试以教材为中心命题,现如今的学生变成了上课不认真听,一味抄笔记。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上课上完后直接问老师拷贝课件,上课连笔记都不用抄了,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很严重,考前把老师的课件打印出来,背一背,考完就扔掉。另外,考试前,让学长学姐回忆前一年的题目,因为考试的时候都是一些差不多的题目,年复一年考核。现在的教学和考核已经发展成为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挥。
2.考试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
目前大多课程考试试题大多分为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客观题一般都有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主观题往往就只有参考答案或者说答题要点,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现如今的考试中,客观题占很大的比重,主观题比重太小,这样在保证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客观题比重偏大,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考试期间交头接耳、相互抄袭、带小抄、手机作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平时上课不认真,考前不好好复习的学生,只要考场上努力,照样考试通过,这给监考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学生手册中规定考试一旦作弊,就取消学士学位授予权,对于仁慈的监考老师来说,总不太忍心断送学生的前途,老师可怜学生,但是学生不体谅老师,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作弊率越来越高。
3.考试形式单一,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目前高校大多课程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考试前,学校外面的文印店生意总是格外地火爆,考前复印笔记、考试重点和范围、历年试卷的现象很严重。闭卷考试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概念、理论知识上,学生考试的时候永远都在回忆考前背熟的那些标准答案,尽量保证一字不差地照搬,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形式考试评定出来的成绩,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研究生的招生本应该是吸引对本专业具有研究能力的本科生报考,但是由于这种考试形式,造成了很多所谓的优等生考上了研究生,而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对研究能力进行培养,才开始关注专业的前沿问题,这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合。
这些弊端说明了,已经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理念,与现行的考核方式与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的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考试内容覆盖面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内容改革的目标在于拓宽考试范围,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在讲授完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介绍和本课程相关的前沿问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考试命题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书本上找不到直接的答案的,只有学生在平时认真上课的基础上,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才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机会,从而更容易体现他们的创新能力。
2.考试题型丰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考试题型改革的目标在于丰富考试题型,调整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命题过程中,降低试卷中客观题的比例,提高主观题的比例,命题的主旨为开放性强、拓展性强、创新性强,这样的题型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评分标准,让学生能够运用平时学习的基本理论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1],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降低学生考前机械记忆的压力,缓减学生的厌学情绪,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考场上作弊的行为,也可以改变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局面。
3.考试形式多样化,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考试形式的目标在于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降低学生对考试的惧怕心理,改善考试成绩和实际水平不相符合的现象,增加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篇10
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目前《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平时成绩10%、实验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可以看出目前的考核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有很大改进,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评价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使得记忆力强弱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学员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第二,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缺乏对学员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学员应具备的能力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正值我校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大力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之际,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二、《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思想[2]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我们应从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路[3],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试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1.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全程化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强等特点,采用多样化和全程化的考试考核方法。所谓多样化,一方面考核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自身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如大作业、小制作、实验、调查实践、虚拟仿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另一方面考题类型多样化。增强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员在解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所谓全程化,就是考核成绩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具体表现、各部分内容采用如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虚拟仿真等的考核。学员最终考核成绩为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成绩的融合。
2.考试内容综合化和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原理、公式、基本知识转移到重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拟定,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或工程实例,联系专业出题,这样的考试内容,要求学员应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避免学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员视为沉重的负担。
3.评分方式合理化
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动手实践(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成绩、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使学员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充分调动学员全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动手实践、软件绘图动画仿真的比例。另外,在平时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5分制或ABCD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课程考核总评成绩100%的组成比例,即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10%、20%与70%的比例,变为平时成绩10%、实验12%、动手实践18%,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20%与期终考试成绩40%。
三、全过程多样化考核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需要学员平时用功,主动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员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研究,有的善于记忆。目前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阶段的临阵磨枪,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高分低能现象大量存在。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发现,确实有一些理论知识较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员,或反之,因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考核学员,可以正确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由于期末成绩比重大幅度减小,没有了以往考试的压力,促使他们轻轻松松掌握更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惧怕传统考试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小制作、答辩等考核中找到自信,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会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信心。
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全程性的考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改革实践
以上说明了《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一种摸索,进行试点工作时,考虑到学员的承受能力,试点工作的展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核方式除了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核外,增加大作业、虚拟仿真等考核方式,比例为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20%、大作业占10%、软件仿真占20%、期末考试占40%;第二阶段,若第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顺利且学员反应好,则考核方式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增加小制作或小发明的考核方式。本次实践只进行了第一阶段,在全过程考核实施中,学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更训练了教员的实践能力,为改革的第二阶段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11
传统的文科教学考核模式忽略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重视的是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的要求和客观效果与课程教学目标不相吻合,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脱轨,难以在整个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经济法课程考核也不例外,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对经济法课程性质认识存在偏差,对考核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当前经济法的课程在非法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只能充当公共选修或专业基础课程的角色,正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受到所学专业、课程特点、课时安排等限制。因此,该门课程的性质也就被定为对学生的考查课程,由此,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心中对此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出现偏差,通常认为这类考查课是属于副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在这种认知情况下,教学标准会放低,教师与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因而教师和学生都会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考核存在只要通过考核这种应付差事的情况。这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二)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规范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经济法》课程考核形式主要是以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主要以出勤、作业、以及课堂发言的综合考评,期末考试有闭卷、开卷、论文等形式。然而这些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其结果往往有一考定终身的意味,考试试卷成绩决定学生自身的能力。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效果,闭卷考试学生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属于“临时抱佛脚”类型,平时上课不认真听,到了期末搞突击。而开卷考试学生通常是胡乱的抄写,没有领会到其中考试的真正含义。这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三)考核理论与实践不平衡。传统的经济法考核内容与经济法教学模式相一致,大致都是从简单的概念以及理论为主,很少会有真正的实践技能考核。经济法考核的内容都是局限于课堂讲授的理论,部分题型往往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也是比较简单的法律法规的解释和注释。这样的考核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能使学生在对于经济法的知识以及理论掌握到位,但对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涉及到的法律理论问题一窍不通。(四)教育和考核内容缺失,划分成绩规范困难。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部分,教学成绩检验和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考核。但是,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采取教学、考核、评分由同一位教师完成的“教考合一”的考核模式。教考不分离,即课程考核由任课教师出题、主考、评卷,最终确定成绩并进行相应的结论分析。正是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成绩的真正的公平性、客观性得到质疑,由于考题是教师所出,成绩也是教师所定,这些与教师的道德水平、业务素质以及教师本人对教学大纲的理解等紧密联系,所以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而同时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学校缺乏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形成教育水平受到影响的一大客观事件。以上都影响了教学考核的科学合理性。(五)考核管理制度松懈,人情分过重。由于经济法课程属于考查课,不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特别是一些过于片面的追求毕业率、学位率和就业率等的学校,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甚至直接片面的把学生考核的成绩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相挂钩。当前高校的学风成整体下滑趋势,教师也对考核成绩加大重视,同时学生成绩也往往与入党、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好更高的荣誉而在考试过程中冒险舞弊。考核过程中存在交头接耳、资料传递等舞弊行为,即使各高校对于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处理手段都比较严肃。有时甚至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教师不惜降低对考场纪律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人情分十分严重。正是因为不正当的教学模式和考试风气导致了学生不良风气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良好的教风,考风的形成。(六)忽视考核评价信息,反馈工作不够。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都过分注重于考核成绩,从而忽视了对考题的覆盖面、题目难度以及成绩背后反映出来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考核成绩背后反映的问题关注不够。学生在对于教师评价过程当中不敢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对学生也畏首畏尾,其一是由于学校对于学生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度较少,其二是由于学校过分关注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管理水平的发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改革措施
传统的经济法课程考核从理念、内容、方式到评价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影响。这些既不适合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内在基础规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当前的传统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完善经济法课程考核制度和体系,应做好一下几点:(一)重视考核课程,提高认知程度。学校里的课程考核是检验和考查学生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能力,以及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且通过考核能够及时了解教师在授课当中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问题所在,这对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对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其重要程度不在于该门课程的性质,而是我们的重视课程标准,只有严格要求考核制度才能准确的了解真实的教育水平。(二)推行教育、考核分离制度,规范考核管理程序。考核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质的工程,在前期的出题、中间的考试监督、后期考卷审批都是其工程中的一部分,其中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环节为出题和考卷审批。推行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只负责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考核试卷和考核方式选择则由教研室决定,统一命题或建立试题库,从试题库中计算机随机抽取题目汇成一套考核试卷,最后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组织考核,流水评卷。这种模式有利于营造出公平的学习和竞争环境;有利于提高考核质量和水平;有利于直观和客观的评价教师教学成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实施教育改革。(三)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的考核系统。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的角度出发,考核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对于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及时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按照课程标准来安排考核模块,主要可以分为课堂考核模块和课外考核模块。课堂考核模块主要包括口头答辩、小组案例讨论、模拟法庭和期末考核四大模块。此模块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主要考查学生自身已学知识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观察等方式进行。(1)口头答辩模块。教师在课堂上随时随机提问学生,这主要了解到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和利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的应变能力。(2)小组案例讨论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由老师提供相关知识点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本知识点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3)模拟法庭模块。该模块通过选举典型案例,分角色担任辩护人、律师,加深学生对法庭法律的了解。(4)期末考核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试卷方式对本门课程进行综合考核,可采取开卷与闭卷想相结合考核,即对于经济法课程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等内容可以通过闭卷考核,对于经济法理论的理解、法律法规的应用等由于受到考核时间、卷面内容等限制,很难一卷囊括,因此,可以允许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开展社会调查等开卷方式完成,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研究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考核模块主要包括资料查阅、法庭旁听、实践调查三大模块。该模块主要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资料查阅模块。该模块主要结合各章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主要检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相关的国家政策的熟悉程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法庭旁听模块。法庭旁听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理解掌握使用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可以与课内的模拟法庭形式互动。(3)实践调查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学生参加企业实地调查,形成调查的形式进行。如学生在学习公司法的过程中,就可以实地去了解如何注册成立公司。(四)优化考核内容,突出重点。由于经济法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同时教学课时又有限,因此我们要结合不同的专业学生的重点方向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经济法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既满足市场和专业对经济法教学质量要求,又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对于经济法课程核心理论体系和部门法律法规及应与社会实践紧紧联系进行全面考核,而对于经济法当中所存在的法律常识以及边缘性的内容则可以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学习。考核中要突出经济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特别是学生对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与应对社会的能力。(五)规范考核流程,严肃考核纪律。必须规范考核流程和严肃纪律才能保证经济法课程考核整体的公平公正性。需要加强管理考试题目以及考试过后的卷面审查方面,让漏题事件不再发生,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核的过程中,严格要求主考教师和监考人员认真负责,郑重其事,通过教育和提醒,告诫一些学生不能侥幸冒险,而对于作弊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维护考场尊严和考核严肃性。(六)科学评价考核信息,重在整改落实。课程考核结果不仅仅意味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和课程结业,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通过考核成绩来判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好坏。要着重关注成绩背后反映出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要重点落实教师或学生反映的问题并积极整改。如下班教学、加强实验建设、开设相关基础课程等问题要尽可能及时解决,既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义务水平和教学过程规范交流教育和管理,又要关注学风建设,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教育、引导和管理,从而提高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2901
0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纷纷与国外高等院校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所老牌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较早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与新西兰的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开展了合作办学,共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采取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均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讲授;还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教学内容,但日常教学由我校选用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我校双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自2007年开始,本人开始教授《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讨,愿能给其他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1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大多选用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教材,我校《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第12版)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第4版)。这两门教材被全世界诸多高等院校选作教材。通过这些原版教材,我校学生可以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管理会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在日常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将国外先进知识和理念带给国内,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使之适应双语教学的特色。
2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考核方式发展变革分析
2007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一直在探讨适应合作办学特色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总结起来,《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主要经历了2个时期。
第一时期:期中、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模式。在刚开始的2年里,《管理会计》教学所用的教材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所用的课件也采用全英文方式,上课中英文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出题和作答。试题包括单项选择、判断、计算题几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学生分数一般都不高。
第二时期:统一期中、期末双语考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不少学生在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教学课件的讲学中难以把握住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第3年开始,本人开始尝试在课件制作中将关键术语标上中文解释,上课过程中中英文混合讲授和解释专业知识,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仍然采用英文出题,但作答时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这个阶段,由于讲解时课件中一些关键词语采用了中文解释,试卷作答时也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些,作答起来也好些,分数相对高些。
3 中外合作办学市场营销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从《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两个时期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第二个时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强于第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当然,目前仅通过两次统一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引入一些过程考核手段,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据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可以作出以下改革。
(1)考核方式多样化。《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本身贴近现实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转变为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MNIT没有对所有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来灵活制定。一般来讲,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有如下几种: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论文+期末考试;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期末考试(约占30%)、平时测验(约占30%)、小组作业(约占20%)、课堂提问和讨论(约占20%)。
(2)强调过程控制。在NMIT考核体系中,平时作业是
课程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会占到最终成绩的40%
左右。期末考试最多也就40%左右。NMIT这种考核方式更加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控制。这与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区别。在我校的考核体系中,期中、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往往占了80%,对出勤、平时作业、实验的考核只占到20%左右,对过程控制体现不明显。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突击一下就可能通过考试,而平时的真实学习效果却体现不出来。因此,应借鉴新方考核方式,修改对合作班学生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加大过程控制力度。
(3)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应强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应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在考核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创新和探索。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确定作业题目范围,然后由学生自由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并能在课堂用英语演讲方式表达出来的方式来考查学习效果。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需要在兼顾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双语课程教学体会,提出了《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杉.对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8,(38).
[2]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3]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4]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12,(08).
[5]苏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09,(6).
[6]万里,王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双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篇1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67-02
1 引言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课程考核称为“评估”,该类型的课程考核将“能力本位评估”的核心思想予以充分展现,将态度、能力及知识三种关键因素都囊括其中。根据澳大利亚职业培训和评估准则,学员顺利通过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态度、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评估,才可以被界定为合格。在澳大利亚职业培训和评估系统中“能力本位评估”的发展,将对澳大利亚职业培训和评估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
评估者、被评估者、标准、企业和雇主、TAFE院校、评估运行组成了TAFE课程评估体系。在这个评估体系中,评估者主体是TAFE教师,根据TAFE评估标准对TAFE学员进行具体、有效的课程评估。“被评估者”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职学员,另一部分是学校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性质,评估方式和评估地点也有所不同。评估标准是评估者对被评估者进行评估的唯一依据,其标准通常是由业界的行业委员会和相关企业联合提出而成。
2 TAFE课程评估体系特色
TAFE课程考核有四个非常有特色的亮点:有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公正性。
有效性主要是指对于学员考核的适应程度,表现在与课程评估的制定、规划及执行等内容相关的多个层面。换个角度说,就是这个学生必须通过考核的各个环节才能合格。此外,还需考虑被评估者的特殊情况,如被评估者是否完全理解评估流程和评估要素,是否因评估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评估工具。因此,TAFE教师要保证评估整个流程及其相关环节的有效性。在整个评估流程中,评估者必须让被评估者清楚知道需要评估的内容、评估事件以及评估场所。
可靠性强调评估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性,具有普适性要求。不同的TAFE学校课程评估的标准要求统一,考核标准不是由一所学校制定的。
灵活性强调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进行差异性的评估活动。在TAFE课程评估体系中最常见的两种评估方式分别是对课程学习的评估、对学前的认可性评估。
课程学习的评估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给评估者提供了更多自由,考核方式更为灵活多样,且同一门课程不再设定考核时间和地点等限制,如对于口吃的学员,评估者可以将口头陈述改成书面考试;由于噪音问题影响考试发挥的,可重新安排考试。
对于学前的认可性评估,则表现在前期学习认可和现有能力认可制度。设定学员已经熟练掌握某门课程,并具备相应能力,则就可实现课程学前评估申请。面试、作业及实际操练等都是学前评估方法。如若学员通过学前评估,则可免去该门课程的学习。该类评估制度遵循了灵活、多变的评估原则,尤其适用于学员的终身学习。
公正性是指在对每一个学员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应充分尊重每个学员的个性特点,不刁难、为难学员。如在评估进行之前,应将评估要求、相关信息告知每一个学员,明晰评估流程和细节,给予学员充分的准备时间,并有针对性地回答学员疑问;评估结果公布之后,学员可以提出异议,并就相关意见与评估教师进行交流,而评估教师也应该快速做出响应。交换意见之后,学员仍然不满意的,可以提出申诉,由学校给予相关解释,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若评估结果确实存在问题,则学校应该重新安排评估考试,再次进行测评,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保证评估的公正性。
TAFE课程评估具体实施过程中,三个特色尤为鲜明。
一是要求教师至少要在相关的笔试、面试、证明书等12类标准测试方法中选择两类进行评估测试。各门课程都需要运用两种以上考核方式,并最大程度地覆盖每一个课程的学习要点。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应将课程考核的方式及具体时间告知学生,并明确课程中的重点,更好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运用该种类型的考核方式,能够确保考核结构真实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水平。
二是要求每一个要点至少要被考核两次,确保课程考核的完备性和真实性,客观反映学员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是强调证据,将TAFE课程评估重点集中在证据收集上,以此作为评判学员合格与否的标准。整个评估活动要考虑寻找和收集什么类型的证据,需要多少证据,如何获得这些证据,这些证据是否客观有效等。因此,要求TAFE教师在评估中做好评估计划,明确说明证据的收集场所、时间、类型、方法和相关人员的参与等。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和保存收集到的证据。
3 借鉴和启发
通过对TAFE课程评估体系的学习和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切入点进行学习借鉴。完善现有考核方式,试行两种以上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综合选择采用不同组合的考核方式。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在现行的过程性考核中忽略了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抽查。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以往的课程评价过程中,基本上采用以任务完成度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若能在综合测试方式的基础上辅以理论知识抽查,必能实现两种考核方式的互补。
根据TAFE课程评估理念,要使得每个知识点被考核两次,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实现比较困难。目前来讲,一门课通常对应一本书,而那么厚的一本书包括很多的知识点,要实现这个理念就成为空想主义。要使得两次覆盖理念得以实施,可以尝试将现行的一门课分解为2~3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解析TAFE课程包不难发现,TAFE将所谓的一门课分解为若干门课程。如数据库系统课程分解为创建基本数据库和查询数据库两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使得每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急剧下降,保障两次覆盖理念的顺利实施。
TAFE课程考核评估倡导多样化、灵活性。结合培养计划,尝试引入以赛代考。省大赛取得三等奖以上优异成绩的学生,允许其直接顶替相关课程。这个等同于TAFE课程考核方式中的现有能力认可制。根据TAFE课程考核中的学前认可制,对于未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允许其直接参加考试。
目前学校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面取得不少成绩。若能在过程性考核中强化评估证据收集,势必对目前的课程考核形成有利的补充。目前课程考核中或多或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不是每个任务都有考核证据支撑,可以注以证据清单,并辅以详细的证据材料得以完善;二是操作类任务缺乏证据支撑,如难以纸质的方式来保存证据,那么可以考虑通过视频或照片形式来收集证据。
参考文献
[1]姜义林.借鉴澳大利亚TAFE评估体系改革医药类高职考核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37-38.
[2]张夏雨.澳大利亚TAFE课程评估体系概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10(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