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提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二生物提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二生物提纲

篇1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二、图解归纳法。如果说分类整理法适合于掌握概念,那么图解归纳法就适合于掌握原理和规律类知识。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增殖、基因表达和高等动物的生命调节过程等知识就适合于用该种方法进行复习。其实高考题中就有很多图解类题目,如果不掌握读图的方法就很难自如地解答这类题目。那么如何读图呢首先,要知道图解中的结构和物质的名称,如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的图解中,有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等结构,以及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物质;然后,再分析结构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下丘脑分泌的T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再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同学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遇到过程类的知识,即便教材中没有图解,也可以尝试着将这个过程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要对图表累知识要进行整理、归类,如:坐标曲线图、坐标直方图、流程图、模式图、概念图、显微摄影图、饼状图、表格等。

三、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四、串联复习法。复习时,应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只是有全面的理解。例如有关蛋白质的只是主要分散于第一、二、五章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物过程。

记忆方法也应多样,可采用“五官并用记忆法”、“化整为零记忆法”、“分层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多种记忆方法。如采用“谐音记忆法”,原核生物中有惟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又如下面的内容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植物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氮(N)磷(P)硫(S),假(K)爱(Ca)美(Mg),可联想为氮磷硫是一个人,假爱美;微量元素:铁(Fe)猛(Mn)碰(B)新(Zn)绿(Cl)木(Mo)桶(Cu),可联想为一个小孩手拿一根铁棒猛碰一个新的绿色的木桶;色素层析(从上到下):胡耶(叶),ab也;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可记为:甲借(缬)来(赖)一(异)本(苯)亮色书(苏)。

其中“网络记忆法”是夯实基础常用的方法,是对每节知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初步构建以节为单位的知识网络,其实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记忆过程,而且便于今后回顾、理解和再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时要注意三点:

(1)知识记忆的网络宜简不宜繁,宜小不宜大。

篇2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当前在生物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的生物阅读习惯不够好,多数学生只是做作业的时候翻翻教材找一下答案或者是临考试前突击阅读一下。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几乎不做什么标记,最多整句画下来,对教材中的图表和曲线很少去仔细分析。(2)学生对阅读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阅读能力和信心不足。认为自己课前阅读的效果没有教师讲得理想。阅读的内容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会了阅读方法后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物自学能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3)学生的阅读缺乏指导。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提到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时,却觉得这似乎不是生物教师该负责的事情。

二、学生生物阅读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教师层面:有些教师担心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书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还不如自己多讲点或者是多做一道练习来的划算。有的教师虽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阅读,采取的是放羊式阅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方法指导,所以学生的阅读效果也不理想。

学生层面:主要是多年来读书形成的心理暗示,只要提到教科书,学生立马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从心理上有一种畏难情绪,普遍认为教材是一定要教师教才能够学会的。

教材层面:用越来越精炼的语言描述越来越复杂的生命现象。学生往往只是了解了文字表面的含义,却很难领会其背后的延伸。

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了学生生物阅读现状原因后,结合高三的教学要求(以复习迎考为主),我们决定从复习课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生物阅读能力。

1.课前阅读

课前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其目的是督促学生阅读教材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信息加工理论角度看,学生阅读是对信息的再加工过程,结合提纲能够快速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阅读提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1)问题式

在课前,把要复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整理,以问题串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在复习《特异性免疫反应》前,教师可设置提纲如下:

①抗原的概念

②淋巴细胞的类型与起源

③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及本质

④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⑥细胞免疫的对象及过程

⑦体液免疫的对象及过程

学生通过对照提纲进行阅读,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2)表格式

表格式的提纲主要适用于对知识的比较阅读。比较的过程中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利于掌握和记忆。在复习中,有许多相近或相关的内容,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时容易混淆。但如果设置对照表格,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找出异同点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例如,在复习《生物的变异》时,可设计如下表格:

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把表格内容填好,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能力。

(3)概念图式

有研究证据显示,知识在脑中是以命题为基本单位,采用阶层式储存的。概念地图的目的是反映知识元素的组织,因此概念图有助于理解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此在生物复习课中可用画概念图的形式作为阅读效果的检验。

2.课堂阅读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主要还是以兴趣为驱动进行阅读的。为避免把复习课演变成枯燥乏味的结果,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贴近生活、真实又生动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例如,在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可这样引入:“大家经常去超市购物,购物结束后在收银台结账,扫描仪只要扫下商品的条形码,就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价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相应信息,条形码的作用显而易见,那么,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因此,在复习中要给学生设疑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探讨问题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现象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可以从已掌握知识中分析引申,提出新的矛盾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复习课中尤其如此,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话在生物复习课上同样适用。

(2)选择合适的阅读时机

所谓合适的阅读时机就是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或说得不完全正确的时候,就是学生需要“读”的时候。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选对时机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条件。

(3)关注重点,挖掘背后引申意义

重点阅读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过程等,而且要反复阅读,达到深刻理解应用,并在理解基础上挖掘其内涵和外延,体会生物学语言的精炼,挖掘其隐含的深意。如高尔基体的作用,可以把加工的蛋白质运到细胞内和细胞外,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因为单纯记忆“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而片面地认为只能把蛋白质运输到细胞外。教材第67页“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内转录而来的RNA产物经过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然后转移到细胞质中,用于蛋白质的合成”,组织学生阅读到这里,可以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是在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是不是同时进行的?第二是在原核生物中,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吗?场所都在哪里?如果能多让学生思考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能力的锻炼是有很大帮助的。

(4)相近内容可以对比阅读

经过高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高中的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单纯出现某一个知识点还能应付,但是把相近的知识放在一起考查,往往是顾此失彼容易混淆。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DNA的复制和转录”“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可从对比的角度对信息重新编码整合,有序地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5)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对图示的阅读理解

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蕴含很多信息,它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因此对课本中图示的理解和掌握无论对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复习课中的效率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教学中,这些图示并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对图示进行重点整理,围绕图表设计问题提高对图表的分析能力。

例如,第20页图示2-5“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图1指针归零的原因,bc两点膜电位情况;图2受刺激后,a点的电位变化;图3、图5时的指针偏转原因;图7中两个波形起点为何均为零,波峰方向为何相反。”

(6)借图发挥

从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教材中图的解读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浙江卷2009年第5题、第6题和2011年第3题,都是通过对教材图示的解读来挖掘其内在的或相关的隐含信息。因此在对教材图示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图进行改动或者是改变条件重新思考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除了对图示或者问题进行改造外,我们也可以把书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示进行理解。例如,复习“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一节时,众多的激素名称和内分泌腺体容易混淆,因此可以利用图示把相关的腺体和激素联系在一起。

3.课后阅读

(1)培养学生专题阅读整理能力

课后的系统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归纳整理。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以某一点为中心进行思维的发散,把相关知识尽可能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制的小专题。例如DNA专题,可引导学生做如下的阅读整理:

(2)在读题中检验和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复习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是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并做到灵活应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非常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习题选择上要动脑筋,要求选编的习题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应在习题中反映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武红.浅谈提高高中生生物阅读能力的途径[J].生命世界,2009(09).

[2]徐未宇.生物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2).

篇3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做到六个统一:教学案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时间和内容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要点统一、教学思路统一。但又鼓励分散,在教学案的使用上,在教法的运用上鼓励根据个人的教学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例如,在一轮复习中,同样是“细胞分裂”的教学内容,我是在黑板上画了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图像,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减数分裂的细胞图像,让学生有参照、有比较的回忆这部分内容,而另一位老师是直接让学生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前、中、后三个时期的九个细胞图像来复习。在二轮复习到这部分内容时,我则用了一个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为一体的总的坐标图来复习的。我们的方法不同,但内容一致,教学效果都不错。这些教法和思路的设计需要备课时下很大功夫,因人而异。“分散”和“统一”使复习任务的完成,复习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好的提升。

二、“精”在课堂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才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确是个难题,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高三生物的复习过程中,我大胆在课堂上放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注重基础扎实

虽然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但离不开教材这个载体。由于高一、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只是要求让学生去看课本而不检查和督促,那么学生要么看不进去,要么不知道看什么,所以没多大效果。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发的复习提纲一定要设计好要点,让学生知道该看什么,收上来看完之后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突出。例如,在一轮复习到“细胞器”这部分时,发现学生总结“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时多数不全面,就在课前让做的好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答案及理由,然后教师总结,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我们这样做就是力求让学生真正把教材“看进去”,做到扎实有效。

2.构建知识网络

虽然到了高三是复习课了,但是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挖掘、扩展。由于复习过程仍然是一节一节的课的组合,每一节都有相应的知识点,要想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理解和应用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轮复习是小网络,比如有关“蛋白质”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就体现了元素组成、氨基酸性质和特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又添加了和其它有机物的对照,这些内容构成了小网络。在二轮复习到这里时,又引入了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内容、蛋白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内容,构建了一个大的网络,把必修的三个模块联系了起来,通过这样的网络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受益匪浅。

再如,光合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在二轮复习时我们又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也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的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当然这些网络都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的,学生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的,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  3.放手学生参与

我们都知道,高三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都想在课堂上多讲点,一旦学生参与就有可能完不成任务,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最终我还是决定重点突破、追求效果。我的做法是:能画的就让学生画出来,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出来,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出来。比如细胞分裂部分就始终是个难点,不管一轮还是二轮复习,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分裂图、坐标图,让学生改错,只有画对了、解释对了,不就掌握了各个分裂时期的特点了吗,这样做的效果不错,所以到了三轮做题时,涉及到这部分题目学生错的就很少了。再比如遗传图解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频繁出现,我们发现学生会看图解,但真正自己写出来那问题可就多了,要么不写自交符号,要么该写配子的不写,要么忘记写表现性及其比例,要么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同时出现时基因型写的不规范,学生一写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我们就在课堂上专门找学生到黑板上写,这样虽然费时间,可是效果好。

4.强化字句精确

生物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卷中要求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的占很大一部分,且失分主要也在这方面。所以,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一定要反复琢磨,首先保证自己语言的准确、精炼。大家还会发现,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不行,而高考在这方面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近几年高考阅卷都体现了错字、别字、用词不当不给分的严格要求。我们在复习中也发现学生错别字太多,语言不规范的问题,例如:“酶失活”描述为“酶死亡”,“减数第一次分裂”写为“第一次减数分裂”这样的语言性错误。再如线粒体的“嵴”写成“脊”,“桑椹胚”写成“桑葚胚”,“磷脂”写成“磷酯”等字上的错误。这些错误教师只是只嘴上说让学生记住、改正,效果不好,干脆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一遍,印象深刻,下次基本不会错了,还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学会用正确的字词,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所以平时作业和课堂上我们都是严格要求的。

三、“赢”在落实

1.发必收

不管是一轮还是二轮复习,我们都在上课的前两天把回扣基础的提纲发下去,然后在每节课前收回来,认真批阅,归纳总结学生问题出现比较多的知识点然后重点讲解。不管是什么样的试题和作业,包括假期作业我们都收阅,让学生能有一个心理上的认可,能主动的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复习内容的巩固性也就更好了。

2.收必改

要想知道复习效果如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那么除了课堂上的反应和问答之外,作业批改就不失为一条好的反馈途径。只要是做的作业或做的试卷我们都收起来批改,有的全批全改,有的抽一部分批改,有的找学生面批,形式不定,但都保证批改的有效,在讲解的时候能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不盲目。

篇4

  一、认真备课

  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五个班,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生物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末考试五班的优良率都达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初中生物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2

  上学期我带的是高二六个班的生物课,学习的内容都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每周每班也都是两节课。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一些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虽然也教了这么几年学啦,还从没有出现过不写好教案就上课的情况。虽然教案基本上是写的板书提纲,但是应该补充的都写的很清楚,一节课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由于课时有限,还想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对时间的浪费,因此对课本上出现的一些篇幅大而知识点又少的内容,让学生大胆的舍弃。这样每节课主要是准备重点、难点、常考点。另外在新课的讲授中尽可能使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课堂上的情况。

  按照学校制定的大唐中学二十四字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现在基本上每节课的前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做一些学案上或材料上的知识梳理,然后再检查预习效果。

  组织好课堂教学,尽可能的关注全体学生,现在用多媒体上课使用电子教鞭后,不用再局限于讲台那个范围,可以转到教室的每个地方,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容易做其他与上课不相符的事情。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原来都是从前往后挨边进行,有程度好的,有程度差的,但也有一些局限性,提到哪一列,其他的学生就不再积极思考啦,现在基本上是走到谁那里,就提问谁。使学生不能有随意的放松,尽可能使他们保持课堂上听课的相对稳定性。课堂语言尽量简洁明了,形成语言专业化,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再以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尤其是成绩相对差点的学生。常在作业上不做,或不能按时做,甚至有的学生抄袭。针对这些情况,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认识到练习题都是花家长的钱买的,是干什么用的,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发挥作业的最大功效。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课上尽量让学生将作业完成,课下尽可能的不留作业。布置的作业求精不求量,并尽可能做到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

  很多学生主要问题在于懒,学过的知识,往往就不再管,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把原来的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啦,很少有注意经常回头复习的。只有经常复习,减少遗忘,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都要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去复习前面的知识。尽可能的减少遗忘。

  三、反思和下步目标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能做到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在理科班中有一部分,在文科班表现的更明显。想一下,这种结果的出现与我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平时对他们的要求还不够严。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对学校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还没能够执行的更好,对学生的作业检查和批改还有没跟上的地方,让学生钻了一些空子。今后争取多向其他老师学习,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争取在六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一次顺利过关。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基本上就这一次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条件的的制约,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能够积极发扬成绩,改正缺点,把高二生物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3

  今年9月我任教高一8个班级的生物教学,虽然任务很重,但我还是很用心地投身新课改。应对高一张张崭新的学生面孔,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袭来。我在心里告诫自己必须要用最简单、最高效的方法教会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改,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自我教学水平。我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

  我在学校的组织下,先后参加了学校的新课改暑期培训班、听取了课改专家的讲座、亲身体验了全国名校广州八十中学的课堂、收看了杜郎口校长崔其升的报告。这使我的教学观念彻底回归到素质教育本位上来了。即要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会知识,又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二、抓住外出考察机会,努力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今年9月份我有幸随学校的考察团赴广州八十中学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经验。为期三天的学习,发现八十中学新课改模式的优点。在广州第八十中学高中部认真听了7节课,包括两节化学课、一节政治课、四节生物课(高一1节,高二2节,高三1节),并拍摄了两节课的全过程。另外还走看了景泰中学和集贤小学的每一间教室的课堂;尤其是参加了一个“课改沙龙”。以上的问题基本上在听课过程和沙龙讨论中得到了解决。能够说这一遭没有白走,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课改充满了信心。回来以后,我认真总结,用心谈感想、上临帖课。力求自我快速成长。

  三、认真编制导学案。

  开始编制学案时没有模板,我既不会设置学案栏目,更不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无奈之下从网上搜索了几份学案依葫芦画瓢制作了两份学案。但使用过程中总觉得不顺手,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思维节奏跟不上。于是我结合学生学情尝试自己设计问题,由于太顾虑学生基础了,结果每一张学案都力求面面俱到,均匀布局,平均使力。又造成了学案资料太多,形式趋向习题化,问题缺乏针对性、重难点资料没有凸显出来等新问题。之后,我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推荐和我自己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科学合理设置栏目,注重学案资料的层次性,侧重学习方法指导,从而使得我的导学案日趋完善。在9月份学案评比中荣获“学案十佳”。并且受到了常德市生物教研员谢主任的赞赏。

  四、不断熟练课堂程序操作。

  一开始学校统一要求我们都要按照“六环节”操作。但我在实施“六环节”课堂时,遇到了不少困惑。比如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很少,要么相互之间讲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要么就光站着,最多也就是几个人相互对一下答案;展示环节就是几个学生跑到黑板上把答案写出来,然后,派另一个学生对着黑板念一遍。其他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应对一些最基本的错误都不能指出来,更不用什么质疑了。老师左提示右启发都不起作用;另外,整节课总感觉有学生讲小话,课堂纪律十分差。结果下课铃响了,学案资料还没有完,老师心理空荡荡的,更不用说学生有什么收获了。能够说整节课就是一节无效课堂。

  透过近3个月的摸索,我在课堂操作上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找到了课堂问题的病根:原先课堂上学生讲话,是因为学生纪律观念不强,同时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原先学生不讨论,主要是我们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具讨论价值,要么太难,要么太容易;原先学生不质疑,是因为课前预习缺乏独学的思考。找到这些原因后,我一方面注重师生感情建设,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件小事,微笑对待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加强导学案的研制,争取导学案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上好每一节课,上课前,反复琢磨这节课的重难点资料,在“六环节”的基础。

篇5

1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简介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六模块”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模块。“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教学。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号情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图1)有重要作用。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即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案引导下,通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等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图中的箭头尝试性地表示了各模块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

2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操作要求

2.1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学案”和“教案”的操作要求

“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功能。“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意引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学案”和“教案”的设计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备课组和教研组(室)教师的集体智慧。

2.2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六模块”的操作要求

自学质疑模块。本模块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基本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提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学案。可考虑于周五放学前发下一周的学案。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学案中问题的质量和控制学案中问题的数量,严格控制学生完成学案所需要的时间,允许一些学生部分完成学案。

本模块要求学生:

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如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部分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

②注意先看书后解决学习问题。如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

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等。

本模块要求教师:

①认真设计学案;

②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③了解学案完成情况,汇总学生质疑的问题等。

交流展示模块。本模块要交流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内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包括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等。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①交流展示的学生声音要洪亮,板书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②其他学生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学生相结合。其他学生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互动探究模块。本模块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重点问题和学生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互动探究问题: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一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这样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教师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交流,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精讲点拨模块。本模块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

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要重点突出,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矫正反馈模块。本模块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在此模块,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等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迁移运用模块。本模块要完成部分巩固性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运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运用训练,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在进行迁移运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运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3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学案”、“教案”与“六模块”的关系

“学案”、“教案”的设计与使用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基础。“学案”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模块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模块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教案”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

自学质疑模块主要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体现,它是“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核心模块,其中学案的自学引导部分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和知识建构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其中的质疑部分提倡学生质疑问难,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模块还可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学生在自学质疑模块主要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模块由学生在自学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内积极思考、大胆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展示。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观察,并思考应对方案。学生在交流展示模块主要进行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模块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选用,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方法指导。学生在互动探究模块主要进行探究学习。精讲点拨模块可随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注意把握及时、适时、适度的原则,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顺利进行。矫正反馈模块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矫正与反馈,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迁移运用模块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拓展运用i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课堂建构,要切实发挥建构式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4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的教学流程示意图中,直观地揭示了“学案”与各模块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的作用,明确了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由学生到学习结果的一条或几条途径(即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教学。下面仅举两例说明“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六模块”的灵活选择与运用。

案例1:高二生物“内环境”。学生有一定的初中生物学基础,可以只选用自学质疑和交流展示模块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的问题: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它包括哪些成分?

(3)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交流展示的问题:

(1)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用箭头和文字标注表明内环境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2)图3中人体内的组织细胞是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你提出的质疑问题有哪些?

案例2: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种群增长数据,引导学生在学案问题的提示下进行自主的知识建构,教学中可选用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迁移运用模块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是什么?

②增长特点是什么?

③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oλt(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思考与讨论: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为什么?

探究与建构: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是什么?

②增长特点是什么?

③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④在何种情况下,种群增长速度最决?

交流展示:

展示构建的种群增长模型,尝试说明构建的过程、依据、模型特点。

尝试应用: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提示:从K值的角度思考)

5 “六模块”建构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5.1 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调研中了解到,实施“六模块”建构教学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是否会选择模块,是否会操作模块,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能不能跟上,舍不舍得、敢不敢、愿不愿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变“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

“教堂”为“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学堂”,要变“一人答对,多数不懂;一人会做,多数不会”的课堂为“师生、生生互动,全体都懂、都会”的课堂,要变“少数人跟着教师在思维,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的应和”现象为“多数学生展示思维、交流互动激活思维、自主建构完善思维、尝试应用巩固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5.2 学案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要增强,开放度要提高

“学案”顾名思义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程序,不同于“教案”,学案与教案不能混在一起。“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或说“自学提纲”)是规范自学行为的“指南针”,应能引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度。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师将学案设计成测试题,有的没计成简单问题的填空,也有的设计成动手操作或问题探究(比较好的一种)形式等,这些都没有达到“学案”所要求的“注重问题设计的兴趣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层次性”。今后在这方面要着力进行改进和探索。

5.3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

篇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10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探究——如何让学生接受自主学习并落实到行动中,兵法曰“攻心为上”,我尝试从心理环境入手,发挥学生的内在驱动,达到有效投入。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环境是指在自主学习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要想达到有效心理,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充分挖掘展现演绎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另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尝试,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降低前课要求,激发内在驱动,克服等待心理,主动循序渐进

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时只是靠抢记一些简单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到了高中发现化学越记点越多,越来越乱,学习极不适应。他们始终在等待,“你教我学”的模式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让他们自主学习,首先在心理上接受不了,行为上自然没法跟上。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往往成为空话。事实上,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维构建、模型构建、知识迁移、综合分析等能力,不是靠简单的记忆。有的学生在学习中不认真研读课本,埋头于习题堆里,求量不求质,收效极低。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

在高二第一学期,我们学习的是《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这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我不想开始就把他们吓跑,而是正确引导,逐渐渗透,教给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消除学习中的忧虑心理。我用了以下三部曲,循序推进。

第一步:初学阶段,前课要求很简单,只是让学生看看书,完成书后附带的习题,不给学生太多的思考问题,而是通过课堂的一些基础知识、概念讲解,借助于有机物结构模型变换同分异构体,让学生在宏观的、可见的、可操作的模型中体会有机物的变幻莫测和丰富多彩,形成强烈的探求欲望。借助于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感觉有机物并不陌生,而是触手可及,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等到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借着这股东风,我就可以设计较高要求的自主学习目标了。以“框架性问题”作为支柱,即对主要或重要的教学内容,用对本节知识起到提纲挈领、引导教学路向的问题。例如:在“苯酚”的课前自主研习中,我给学生预设了以下问题,希望学生借助课本研读,查阅教辅,网络搜索,讨论交流等手段,完成这一新课的学习。

问题如下:

1.苯酚沾到试管中如何洗涤?

2.苯酚沾到皮肤上如何处理?

3.苯酚溶液能不能使石蕊变色?说明什么?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说明苯酚具有什么性质?

4.苯酚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或通入CO2有何现象?说明HCl、H2CO3、C6H5-OH的酸性强弱如何?

5.苯酚钠溶液中通人CO2的量多少对产物有何影响?试分析H2CO3、C6H5-OH、HCO3-的酸性强弱如何?

6.乙醇和苯酚分子中都有-OH,为什么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

7.苯酚的结构中有苯环和羟基,对比苯、甲苯、醇、苯酚性质的差异,有何启示?

8.不用任何试剂鉴别:C6H5-OH、C2H5-OH、 NaOH、FeCl3、AgNO3、KSCN六种溶液。

9.如何鉴别苯和苯酚?

10.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11.如何分离苯和苯酚?

12.设计处理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流程图。

13.通过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医院常用的“来苏水”的成分是什么。

14.调查家用药皂中一般都掺入了什么物质?并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紫红色)药皂中是否有苯酚存在。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思维含量愈来愈高,学生欲罢不能。在课前学生就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课上我几乎没有费太多口舌,连演示实验都由学生抢着做了,而且还强调了注意事项,成效显著,学生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第三步:通过一两个月的连续试验,学生不再等待,甚至是迫不及待,主动探究蔚然成风。到“有机合成”阶段,学生在前课自主预习后,已经能各自设计问题,互相考查自主学习的情况,然后小组汇总,课上交流,肯定了自己和他人,思维产生了碰撞和交融,提升了信心。到此,学生在心理上完全接纳自主学习,从中得益匪浅。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的“有机模块”学习不但扎实有效,而且到将来高三复习时也不用费那么大劲。过去每到高三一轮复习时,对学生来说,有机就像是没学过一样,得重起炉灶,费时费力。相信,未来一年中我们的高三化学复习会因现在的自主学习而收获成效。

二、激发课堂心理,敢于捕捉问题,主动参与探讨,提升学习信心

艾森伯格等的习得性勤奋原理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境状态,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成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心理环境。尊重—真诚—理解,这是人本主义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也是师生情感的共鸣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我们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含糊其辞,草草收兵,不要有那种师道尊严的心理在作怪,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不是神,要学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学生不会因此瞧不起老师,反而会感觉老师很诚实,他们也会诚实地待你的,这是一种亲近心理,这会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调控学生学习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能让学生解除心理戒备,轻松愉快地自主探究,效果自然良好。

诚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通过带动整体,提升个体。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技巧,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学法指导,给予心理调节,使学生有机会发现自我,提高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要让学生“会学”。我从不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我都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学好。当他们学习知识、回答问题,总结归纳时,都给予相应的激励。即使问题一时回答不了,我不会让他们难堪,多激励,多点拨。我会让他们一起探讨,拨开云雾见青天,而不是以为我硬塞给了他们答案。及时发现和尽可能多地找到他们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且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自然会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课堂参与心理被大大激发,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同时,教学双方都要能机智地捕捉课堂的生成性问题。老师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提出来了,老师事先也没有预设到这样的问题,还可能与新科技新发明有关系,可以大家课后分头查找资料,共同探讨,与学生共成长,甚至下次课上不是老师来解答,仍然让学生来解答,这就让学生养成二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有人说:最好的“学”是“教”。我们要努力让学生都能自己教自己,教别人,成为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的“教师式”学生。这绝不是一种愿景,它完全可以并且已经在相当多的教学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在这样一种场景中,我们的学生何惧之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原动力必然被激发,学习参与度、自信心会大大提升。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愿不愿意、敢不敢于、善不善于让学生去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完全可以很好地达成。

例如:在选修四“盐类水解”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设置多台阶的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逐步消化,最终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而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自己设计了以下问题的探讨:

1.向25mL0.1mol/LA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的B溶液,作出下列实验中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曲线图,并分析各个阶段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2.0.1mol/L的下列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元素守恒、质子守恒)及浓度大小:

(1)CH3COONa (2)NH4Cl (3) Na2CO3或Na2S

(4) NaHCO3或NaHS (5) NaHSO3

(6)NaHSO4 (7)(NH4)2CO3

3.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元素守恒、质子守恒)及浓度大小:

(8) CH3COOH、CH3COONa;(9) HCN、NaCN;

(10) NH3·H2O、NH4Cl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全员参与,互帮互教,让学生现身说法,达成共识,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这些问题是历届学生纠缠不清,为之头疼不已的。但他们能够及时理清关系,高效提升,化腐朽为神奇,令我惊喜不已!

三、课后交流指导,调节期待心理,关注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改变目前的竞争现实,但我们绝不可以暗地里给学生贴标签,20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考,每年都有意外的惊喜。就在刚刚过去的小高考中,我班有位同学意外地取得4A的好成绩,让所有同学和老师都惊讶不已,一连在网上查了三遍成绩,却还有人不敢相信。因为在复习检测中他一直都成绩平平,偶尔会有一个A,考前的一个月左右,我找他聊天,了解他的复习情况,他觉得自己可能拿不到A,我只是鼓励他:拿不到A就拿B,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因为如此,他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只是按照要求和意愿去复习,获得了最好的收益!

曾经有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功利的目的,往往是通过非功利的手段而达成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一次考试的分数。自主学习是一个相对艰巨且漫长的历程,希望从早开始,从娃娃抓起,希望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质的转机。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更要全面育人。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必须了如指掌,工作方法讲究策略。多多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对自己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勇于做自我批评,及时与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许多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都是从心理素质教育中找到便捷可行、高效的方法的。何况我是班主任,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带动一个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其他任课老师修路搭桥,全面辐射,开花结果。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蜕变,我们尝试一点点地改进:从形式到内容,从课外到课内,从课本到教学案,从陪同到跟踪,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试图达到渐入佳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 郑希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冯卫东.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篇7

据此,地理学科――一门在初中由《科学》、《历史与社会》分散涉及的非独立学科,不再作为2014级学生的文综学科而成为选考科目。这门以往理科生眼中的文科学科,文科生眼中的理科学科,就被更加边缘化了。那么,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究竟如何对待地理学科,尤其进入高二阶段,学生面临7选3的选择,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学生犹如在超市里选购商品(学科)的顾客,老师则形同商品促销员,要展现亮点吸引驻足观望的顾客。一位学科老师的价值在于被学生认可。试想,如果选考的人数非常少,班级也就相应减少,学科教师就会有富余,那该学科的老师在学校里就真的被边缘化了,成为学校“无用的人”。所以,唯有增强地理学科的内功,提高地理学科在学生中的分量,增加地理选考率,地理教师才能获得满满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考模式的改革,必然给一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改革的时代,师生该如何开展教与学呢?其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即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在教学中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2]。这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首要理念,也是地理老师的“尚方宝剑”。不管考试制度如何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培养目标是恒定的。

一、教学实践

如何营造一个“高效课堂”,既能渗透高中地理教育理念的使命,又能完成全体学生的学考教学任务,还能为部分参加高考的同学提供保障,亟待一线老师摸索研究。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中,在课堂教学中追求“低重心、高效率”,立足学生学情和兴趣,积极开展了如下四类课堂实践:

(一)走出去,拿进来――一轮红月和六朵棉花引发的课堂效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原动力。缺乏兴趣难免出现三种效应:(1)课堂40分钟专注度不够导致听课效率低下;(2)课后作业时间不够用时会牺牲地理的学习时间;(3)畏难心理导致遇难而退或者一知半解时不求甚解。

地理课堂如果仅局限在教室内,难免枯燥乏味。所以老师要积极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为课堂注入活力,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一轮红月。《地理Ⅰ》第一章有个“观测月相”的天文活动。适逢2014年10月8日有天文奇观“月全食”,笔者及时把握教学机会,在当天的课堂上把月全食的形成原理、当次月全食的时间、观测要求一一进行介绍,并对“红月亮”的形成原因和同学们进行了探讨。

当天晚上,师生共同观测。无奈天公不作美,云层较厚,整个观测过程不理想,而且没有预计中的“红月亮”现象,师生都有些失望!

第二天的地理课堂上,师生再次探讨“天文观测选址”的要求,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天气晴朗、天空少云、灯光污染少、大气污染少等条件。这一次观测活动虽然不成功,却让同学们对怎样才能观测成功的区位条件印象深刻,比老师单纯讲,效果好多了。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有一颗善于发现地理现象的心。例如此次的天文现象,近期发生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闻事件(如2016年7月9日影响本地的“尼伯特”台风,结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分析成因危害等)、本地区乡土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植被)、人文地理(工农业、城市、交通、物产)等都可以作为多元的课程资源,将地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走出去”的地理课,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内容知识性、实用性都很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留心获取身边地理信息与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获得,那真是终身受益的。

案例二:六朵棉花。国庆假期,正是棉花成熟的季。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棉花的教学,但笔者及时采摘并将棉花带入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笔者分别采摘了一颗尚未开放的棉桃、三朵处于不同开放程度的棉花、一朵采完后的棉壳、一朵烂棉。一进教室,同学们就被笔者手里的棉花给吸引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又是摸、又是扯、又是用力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笔者一一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棉桃好重啊――因为尚未盛开的棉桃里有水分,棉絮很湿;很难用手掰开――棉瓣的盛开靠阳光晒;烂棉怎么形成的――棉瓣开放的时候遭遇了雨水没有及时晒干,发霉后又被虫蛀……

笔者接着提问:根据棉桃水分足、棉花盛开等特点,你能推测哪些地方适合种植棉花?我们国家最适合大面积种植棉花的地区是哪里?世界上盛产优质棉的国家是哪个?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从“温暖湿润”修正到“温暖干燥、光照充足、水源充足”;从“采棉大军入疆”联系到南疆最适合种棉花;从四大文明古国埃及联想到衣食富足的长绒棉之乡。

同学们又有疑问了:按理我们这里也是适合种植棉花的,为什么看不到呢?笔者又引导大家思考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家意识到了市场经济下一块土地上种什么,除了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还要考虑经济效益。

最后笔者让同学们细心观察青棉桃和盛开的棉瓣下叶子的区别。同学们立即发现采摘棉花时可能会把枯叶带进棉絮,这样就会影响棉花的品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要是能够培育出一个优良的品种,在成熟期棉叶能够自动脱落,该多好啊!

既然没有机会把学生带出课堂到棉花地里去实地观察,那不如教师花时间去采集标本,把标本“拿进来”。本节课此环节用时不长,但师生兴致高昂、讨论热烈。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巧妙的设问和对学生疑问的引导,表面上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却能展现出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诸如“六朵棉花”这样的实物或情境一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就会蹦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追问,学生在这些任务的驱使下,就会积极主动地整理自己的已有知识、归纳辨析同伴的观点然后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最终形成记忆深刻的新认知。

如此“走出去、拿进来”,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就在那一刻被调动和点燃。在他们好奇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体验和探索中,动手能力、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2],实现了由“要我思”到“我要思”、“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二)重律,循序进――“学案导学”提效果

很多同学还延续着初中时的学习习惯,希望老师能经常发些提纲类的资料,最好能有听写抄写作业,把高中地理尤其是《地理Ⅰ》当成纯文科学习,认为死记硬背就可以考高分,或者说学生心理上依赖老师,不愿意主动思考、整理、提炼。因此,教学中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知识点,应如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又能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教授“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

1.认知――教材处理

圈一圈、划一划:(1)常见的地质构造分哪两大类?(2)哪类岩石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褶皱?(3)形成断层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2.归纳――表格整理

3.探究――背斜构造与向斜构造的判读(岩层弯曲状况、岩层新老关系)

4.实践――了解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2)找地下水:(3)挖隧道:(4)桥、坝、房屋等工程建设要避开。

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在缺乏有效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往往采用低效的死记硬背方法。如此,不但记忆不深刻,而且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处理该类知识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认知困难所在,通过设计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梳理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化解学生思维的障碍[4]。学案导学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学案非常简短,但清晰地呈现了步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第四部分“实践”环节,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这则学案启发学生要举一反三学习:教材呈现的理论知识是什么?是否可以(用列表法来)归纳(对比)突出重点?该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先理解后记忆,才是最适合《地理Ⅰ》的学习方法。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学案的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了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似无心,实有意――预复习作业形式的巧设计

一节课结束时,老师往往会布置为下节课学习准备的预复习作业,某些同学对待预复习作业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当天其他学科的作业量。这说明即使同学们能意识到预复习作业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他科目的影响,预复习作业往往被忽视。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想起教研室曾举行过一次“我最满意的一份作业设计”,获得一等奖的是一份《常见的天气系统》的预习作业设计,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其启发,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收效很好。

附预习作业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预习作业布置

内容:在下列表格中记录校运会期间和本周末的天气变化情况,并思考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

形式:通过收看电视气象节目的天气预报和自身实际观察,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和降水);住校生可以收听午间的校广播预报,做好记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这份作业的设计者提前关注到学校运动会期间会遭遇冷锋过境这一天气变化,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要求同学们记录校运会期间的天气情况,并思考导致天气变化的原因。既顺应了学生“无课业负担地享受运动会”的特殊心情,又充分利用了他们特别关注运动会期间天气的心理,不露痕迹,巧妙地完成了《常见的天气系统》新课学习前的一份重要预习作业。

事后的授课效果表明,这次的课前预习作业对学生学习新课及课后如何运用该知识点帮助很大。由于是实实在在从生活中取得的亲身体验,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对冷锋系统过境前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附复习作业设计:

《水循环》复习作业

作业内容:研究性学习――“调查家乡的河流”

《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提出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一基本要求。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往往要求学生熟记“意义”,再做几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此,笔者重新设计了研究性复习作业,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做调查,旨在实现《学科指导意见》中倡导的“让学生在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找到解决对策,并尝试撰写调查报告”[3]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复习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真真实实地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关注了家乡的河流、水资源状况,更好地理解了“水循环更新陆地淡水资源”与“过度水污染”之间的矛盾。

(四)低重心,蕴深远――渗透科学素养、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新版《地理教学指导意见》将“地球的运动”一节定位为发展要求,无基本学习要求,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不大。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不可能对此内容深入全面地讲解。很多老师无所适从。其实不然,老师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考试,还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笔者在教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时,结合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图片,补充了前苏联登月失败的经过及我国探月工程计划的内容。在对比中让学生意识到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迟,发展快,航天之路曲折艰难的实情。同时,笔者及时在课堂上传递获得的最新新闻――2016年11月神舟十一号成功完成任务后,中国透露太空探索计划: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2022年完成空间站建设;新一批航天员(包括女航天员)选拔;为其他国家培养宇航员,等等。课堂上笔者以展望的口吻对同学们说:“也许不久的将来,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用的地理教材和图册中就有我们班×××同学的名字和事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挑战困难,激发立志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豪情。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活动,正值农历八月十八,同学们都熟悉钱塘江潮水。笔者及时引入这个乡土地理的案例,从曾经的无穷水患,到今天的旅游奇观,是一个典型的“利弊共存、化弊为利”的成功案例。由此教育学生,太阳活动、太阳辐射,以及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要全面认识其利弊,并积极化弊为利,为人类所用,促进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

无论高考形式如何改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有时,教育的成功并不是用学生考试成绩的等级,或者有多少学生选择地理作为高考科目来衡量的。或许很多年后,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淡忘,但当年地理课上,老师寓意深远的一两句话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可能就是他(她)一辈子的记忆和收获。

二、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创新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与学生交流时感到教与学中有不少的亮点和小惊喜,尤其是学生那句:“老师,我们觉得你不像是在讲课本,讲纯知识……引申开的知识更能记忆深刻,很喜欢这样的课……”因此笔者相信,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成效。

1.充实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实践中要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以适应课改和时展对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此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入课外知识、实物展示等,都可以创造性地成为地理课程资源。

2.提升教师素养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有标新立异的思维,不是教材、教参资料的人工传声筒,对教材内容、课堂预设与生成应有深刻的思考和灵活的应用。这个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课堂掌控和实践能力,使自身的教学理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学生能力

课堂中的很多实例应来自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教师应及时捕捉信息,巧妙引入,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思考空间。利用教授新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远意义,适时地给予学生点评和鼓励,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中扫除障碍,由疑惑走向清晰,享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学习品质。

4.打造高效课堂

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既能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去深远备课,又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低重心”地浅显教学,尽量顾及每一位同学,增强他们学习的乐趣与自信。

要在课堂中讲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做更多的、充分的准备。学情的研究、教材的钻研、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疑问的解释等,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等都是一种挑战。

三、结语

在2016年教师节前夕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5]。如何当好总书记眼中的“引路人”?如果选考地理学科的学生太少了,连上课的机会都没有了,没有机会和学生探讨地理问题,又何谈引路?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备、综合性强的优势,因此,地理教师应集思广益多渠道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既能落实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又能提高高考选考率,增强地理老师的职业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新闻.2014.1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