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监测系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不能实进监测塔机的运行参数,因而不能将塔机的运行状态及进显示给司机,以便及时调整。
(2)运行参数的监测基一是单独进行,不能在计算机统一管理下对诸多参数实施同步监测,协调处理,综合判断。
(3)这些保护装置长期使用后其自身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是旦失灵,司机又无法知道。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80年代国外军事和机器人领域率先提出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对观测到的有关同一目标的信息进行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个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对被观测目标的综合的最佳估计。与单一传感器系统相比,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信息量大。大量的信息的融合和综合能减小系统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精度。
(2)很好的容错性。在传感器有误差或失效的情况下,也能有较高的可靠性。
(3)能获得单个传感器无法感知的特征信息。
我们针对目前国内塔机运行参数监测仪器的不足,并考虑到塔机运行状态的识别以及故障诊断的需要,利用了塔机的结构特点,在不改变塔机结构和不增加许多辅助装置的前提下,研制了基于信息融合和单片机技术的塔机运行关态监测系统。
1系统组成
图1是自繁荣昌盛式塔机的结构简图,塔机工作时的运行部分主要有起升机构1(见图2),回转机构2(见图3)和小车变幅机构3(见图4)。
图2起升机构
1.电动机2.联轴器3.制动器4.减速器5.卷筒6.吊钩7.滑轮组8.离合器9.拉力传感器10.光电传感器11.导向轮
图2中,安装在滑轮组7上的拉力传感器9将起重量G转换成电信号后送到A/D转换器与单片机接口(见图5);导向轮11的转角变化能反映起重物G的起吊位置和速度,光电传感器10能将导向轮11的转角变化检测出来并转换成电信号送到单片机INT0引角(见图5)。
图3中,电动机1通过减速器3和小齿轮4驱动回转支承装置5中的大齿轮回转,带动上部旋转,小齿轮4的转角变化能反映塔机的回转角度和速度的变化,电涡流传感器6能把小齿轮4的角度变化检测出并变换成电信号送到单片机P3.0引脚(见图5)。
1.电动机2.制动器3.少齿行星传动减速器4.小齿轮5.回转支承装置6.电涡流传感器
图4中,变幅小车状有电涡流传感器3,当变幅小车在塔机吊臂上行走时,电流传感器能检测到吊臂上等间隔布置的腹杆数并送到单片机INT1引脚(见图5)。
1.起升卷扬2.塔机吊臂3.电涡流传感器4.小车牵引卷扬5.变幅小车6.吊臂复杆
2系统工作原理
2.1起重理G检测
将拉力传感器串接在定滑轮吊绳固定端的适当位置,由动态应变仪交吊重转换为电压信号,然后由A/D转换器进行转换,从而测量起吊的重量,当重量超过额定置时,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2.2变幅小车位置L及瞬间速度V1检测
在变幅小车上安全电涡流传感器(见图4),传感器与吊臂上的腹杆垂直。小车运行时,当电涡流传感器经过腹杆时会产生一负脉冲,通过对脉冲进行计数及任意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差进行定进,可计算出小车的瞬时位置及速度(吊臂上任意两腹杆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如图5所示,将电涡流传感器输出信号与89C52的INT1相连,对该引角上的脉冲进行计数,可获得小车通过腹杆的个数,由T1引脚对任意两个脉冲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时,可检测出小车经过两个腹杆所用的时间,由P1.4、P1.5引脚检测小车向前有向后运动。当小车速度超过最大允许值时,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小车位置L1=L0±n×S,小车速度V1=(L1-L0)/Δt
式中L1——本次脉冲小车位置,L0——上次脉冲小车位置,n——脉冲个数,S——两腹杆间的距离,Δt——两个脉冲间的时间距离。
2.3吊重位置H及速度V2检测
将图2中导向轮轴上安装一圆盘,在圆盘上加工出若干个小孔,光电传感器与圆盘垂直,当塔机起长时,每当小孔转到与传感器相对的位置,都会产生一个脉冲。由脉冲的个数及任意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可计算出起升位置及速度。当起升速度超限时,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检测进,由P1.1、P1.2检测重物运动方向,由INT0检测脉冲个数,由T0对任意两个脉冲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时,见图5。
起吊位置H1=H0±n×l
式中H1——本次脉冲重物位置,H0——上次脉冲重物位置,l——每经过一个脉冲重物运动的距离起吊速度V2=(H1-H0)/Δt式中Δt——两个脉冲间的时间间隔。
2.4动态力矩M检测
当小车的位置及吊重检测出来后,运行时的力矩为M=L×G。
将运行时的动态力矩实进地显示给司机,并与该位置时的额定力矩相比较,可控制小车的运动。当力矩超限时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2.5塔机回转角度α、回转速度V3检测
在回转机构的小齿轮上安装一电涡传感器,塔机回转时,小齿轮每转过一个齿都会产生一个脉冲,通过对脉冲计数及任意两个脉冲时间间隔进行定时,可计算出塔臂回转角度和速度。当回转速度超限时,保护装置动作,并发出报警信号。
由P1.3、P1.7检测塔机的回转方向,由P3.0对脉冲进行计数要可得到回转角度,由T2对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时,可计算出回转的速度。
回转角度α1=α0±n×β,回转速度V3=(α1-α0)×r/Δt
式中α1——本次回转角度,α0——上次回转角度,n——回转齿数,β——每回转一齿对就的角度,r——回转半径。
3基于多参数信息状态的监测原理
我们研制的监测系统是一种电子显示监测系统是一种电子显示监近系统,客观存在通过塔机实际工作时所产生的信号和预先储存的安全工作数值进行比较,达到报警保护目的。如图6所示,塔机要作时,当起重量,工作幅度,小车运行速度等参数接近安全工作数值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正常工作时,安不断地在司机室显示上述各项监测数值。
4结语
本系统已完成试验开发阶段,正时一步完善,推向实用,它的主要特点是:
(1)能在一个显示屏上随时监测到反映塔机运行状态的多种运行参数:起重量,起重力矩,起升速度及位置,小车变幅位置及速度,塔臂回转角度及速度等。
篇2
2.1硬件部分
本设计的主机所要实现汇总从机发来的信息和预先设定的霉变阈值相比较,判断每个从机位置的机采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主机控制警报系统工作,显示屏可以利用键盘控制其翻页功能,实时显示出每个从机位置的机采棉情况。从机主要负责将采集来的温湿度信息,经处理后,送入主机。鉴于以上因素,主、从机都选用单片机STC89C516RD+。该款单片机具有加密性强、低功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特点,其核内有64kB的flash,1280B的RAM,16kB的ROM,可以满足控制的需要。每个从机位置的温湿度信息检测,采用探头检测,在每个探头的不同位置,均匀分布4个温度传感器和4个湿度传感器,分别构成该从机的温度传感器组和湿度传感器组。湿度传感器选用HM1500,模拟量输出,在5V供电条件下,输出0~4V范围的电压对应相对湿度值0~100%;因为是线性输出,所以可以直接和单片机相连,为了检测信号的稳定性,可以将湿度传感器的输出量经过同相跟随器将信号稳定后送入单片机。温度传感器选用AD590为模拟信号输出需要驱动电路驱动后才能使温度信号经A/D转换送入单片机;可测量范围-55~150℃,供电范围宽,4~30V;图2为温度传感器AD590的驱动电路图。显示模块要求实时显示各个从机控制的检测探头位置的温湿度以及每个探头所在位置的坐标值,通过键盘的上下键控制显示屏的翻页和刷新。所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1602两行显示,就可以达到系统设计要求。键盘模块是向主机输入预设的参考值以及控制显示屏的翻页与刷新,基于以上功能采用4×4的行列式键盘。
2.2软件部分
首先,根据设计目标,细化软件每一部分的功能,统筹设计各部分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垛储机采棉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keiluvision2编程环境,编程实现主从机的功能。keilC51是一个比较主流的单片机研发设计的开发工具,主从机的程序编写采用模块化编程。其调试程序、完成各部分编程后,将程序的.hex工程文件烧录至Proteus软件下的仿真电路图,仿真效果达到最佳时,记录电路设计的优化参数;根据此优化参数,设计垛储机采棉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的实物硬件。垛储机采棉温湿度自动检测系统的主机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
3试验结果分析
系统的软硬件调试完成后,在南口农场进行测试试验。系统测试了垛储机采棉的温湿度值。表1为垛储机采棉温湿度检测系统测试的温湿度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检测系统检测出的机采棉温湿度值和人工测量的实际值近似相符。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精确、实时地检测垛储机采棉的温湿度,达到了垛储机采棉储存情况的安全控制。
篇3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
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2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3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4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4.1集中式集中式控制是一种中心计算机直接控制被控对象的系统。其特点是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道管理,控制功能均由地面中心站计算机完成。数据传输量大、负担繁重,中心站计算机是系统关键性节点,当中心站和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集中式控制系统大多为星型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将多个节点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即可;增加、扩展节点十分方便。中心节点是整个系统的“瓶颈”,该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节点。
篇4
进度检测系统涉及专业多、工程量大、工序复杂,仅依靠计划检测人员,对横跨多个专业的各工序进行准确、合理的划分,并对各专业工程量进行准确计量,无论是精力还是专业限制,完成难度都比较大。若没有强制性规定,将使现场专业人员对本专业图纸的熟悉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对其他专业图纸的熟悉变得不太可能,使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协作变得困难。通过对进度检测系统工程量的确认,将有效的督促各专业人员对本专业图纸的熟悉,以及对相关专业图纸的了解。
有效确认工程进度
进度检测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有效进行现场进度的确认。为准确利用进度检测系统对现场施工进度进行计量,在建立检测系统之前,就根据建立进度检测系统的需要,明确和设立了WBS编码,明确了进度检测系统内各专业的WBS编码和比重,根据各专业特点和施工工序,划分了各专业内各工序的比值和明确的施工范围。
在上述项目中,将土建专业当中的土建(基础)根据施工工序划分为“基坑开挖、基础垫层、钢筋绑扎、基础混凝土浇筑”4个步骤,将静设备中的冷换设备划分为“进场检验、安装就位、找正、抽芯检查、劳动保护安装、试压、保温(冷)”等数道工序,而动设备中的泵类设备则又分为“进场检验、安装就位、精平找正、电机单试、单机试运”等多道工序。这样既使进度检测系统的划分更贴合现场施工实际过程,又使得进度检测系统准确的反映现场施工进度。在进度检测系统建立之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随着现场施工的进行,出于进度检测系统正常、合理、准确运行的需要,根据进度检测系统内容(及工序)的划分及工程量(工作)记录,对现场各部位、各专业、各工序施工完成量进行了实时的跟踪、记录、校对、填写,使得现场工程进展情况和完成量始终处于有效跟踪、监控之中,并实时在进度检测系统的相关数据记录和相关图表中得以准确的反映。
加快工程进度款支付
在工程进度款的每个支付周期末,发包人按照合同约定,以每月实际完成工程量进行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每个月进行工程量的计量、工程款的审核支付,该工作极为复杂、繁重。但有进度检测系统建立前对各专业各部分工程量的确认,以及在进度检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细致跟踪、记录,对现场的工程进度、工程完成量始终处于有效监控和掌握当中,在每月工程量的确认、工程款的审核当中,即便有多家施工单位的工程量和工程款需要审核确认,该工作也变得较为轻松并且较为准确。上述项目中有一监理部,尽管其监理区域为该西南石化重点项目的最大的两套核心装置,工程量大、专业多,并面临多家承包单位,但由于进度检测系统建立和跟踪过程中的细致工作,使得其在每月的完工工程量确认和工程款支付审核过程当中,始终都能准确、及时的完成相关审核工作,其审核的准确率、审减率均位列多家项目监理部之首,从而多次获得项目业主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表扬与认可。5善于发现现场问题,调整工作安排进度检测系统以获得值来对现场进度予以评价,进而对现场工作安排产生影响。但并不是进度检测系统获得值比原有的工程进度要求值提前,就表示现场工作安排合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西南某石化系统重点项目中,某钢结构在其一期的月计划中,计划完成值为4.52%,在月末的检测中,实际完成值达到4.66%。在对该组检测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发现其所增加的部分,主要为钢结构预制量出现相对较大量的增加(权重为钢结构施工的40%),而不是项目组要求的钢结构的安装量(为钢结构施工权重的60%)。
经现场实查,发现该施工单位由于缺少吊装机具,无法进行钢结构的吊安,为避免人员闲置,而将安装人员调往预制班组参与钢结构构件的预制工作,造成现场预制钢结构构件堆放量增大,部分钢构件因堆放荷载及磕碰等,出现变形、返锈等不利质量隐患。对此,项目部及时给予了制止,对施工单位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并督促其增加现场吊装机具数量,使现场钢结构安装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保证钢结构的安装质量、进度,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对后续工序的不利影响。通过进度检测数据分析,承包商在业主及项目监理部的督促下,及时调整了现场设备和劳动力组织安排,从其总公司抽调了相应数量的吊装设备进场,使得现场进度偏差得到了及时纠正,总体进度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同是该项目,在某期的检测中发现,原计划该月完成1.55%,实际完成为1.71%,经过分析发现其存在两部分,一部分是超前,另一部分存在滞后:
1)常压塔联合基础:整体进度47.51%,计划进度31%,超前16.51%。
2)电脱盐罐基础:整体进度59.87%,原计划进度36%,超前23.87%。
3)常压炉、减压炉基础:整体进度46.14%,原计划进度29%,超前17.14%。
施工总进度总计超前0.48%。
1)管廊基础:原计划进度11%,落后11%。
2)烟囱:原计划11%,落后11%。
3)减压框架:整体进度4%,原计划6%,落后2%。
4)减压塔基础:整体进度21.64%,原计划28%,落后6.26%。
5)常压冷换框架:原计划进度10%,落后10%。
施工总进度总计落后0.32%。
经过对上述数值结合进度检测系统的分析,施工综合进度(超前部分—落后部分):0.48%-0.32%=0.16%,得出施工总进度超前0.16%的结论。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场进度计划编制合理;另一方面是现场钢筋工、混凝土工数量充足,但现场模板工短缺所造成的。项目业主和监理在认可承包商工作安排合理部分的情况下,督促承包商及时调配了足量的模板工,完善了现场的施工工作安排,使得现场进度得到有效纠正和优化。由此可知,进度检测系统的合理、有效的利用,不但对项目业主、监理的自身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对参建的承包商的工作安排、劳动力/机具安排均具有积极的促进和纠正作用。
篇5
2.1入侵检测系统的体系结构
入侵检测是检测计算机网络和系统以发现违反安全策略事件的过程。如图2所示,作为入侵检测系统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功能模块:提供事件记录的信息源、发现入侵迹象的分析引擎和基于分析引擎的响应部件。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即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4个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事件数据库。
2.2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
卫星通信网络采用的是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1)数据采集模块。收集卫星发送来的各种数据信息以及地面站提供的一些数据,分为日志采集模块、数据报采集模块和其他信息源采集模块。(2)数据分析模块。对应于数据采集模块,也有三种类型的数据分析模块:日志分析模块、数据报分析模块和其他信息源分析模块。(3)告警统计及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对数据分析模块产生的告警进行汇总,这样能更好地检测分布式入侵。(4)决策模块。决策模块对告警统计上报的告警做出决策,根据入侵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响应策略,并判断是否需要向上级节点发出警告。(5)响应模块。响应模块根据决策模块送出的策略,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其主要措施有:忽略、向管理员报警、终止连接等响应。(6)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入侵特征、入侵事件等数据,留待进一步分析。(7)管理平台。管理平台是管理员与入侵检测系统交互的管理界面。管理员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手动处理响应,做出最终的决策,完成对系统的配置、权限管理,对入侵特征库的手动维护工作。
2.3数据挖掘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中需要用到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优点:(1)自适应能力强。专家根据现有的攻击从而分析、建立出它们的特征模型作为传统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但是如果一种攻击跨越较长一段时间,那么原有的入侵检测系统规则库很难得到及时更新,并且为了一种新的攻击去更换整个系统的成本将大大提升。因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异常检测与信号匹配模式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对每一个信号一一检测,所以新的攻击可以得到有效的检测,表现出较强实时性。(2)误警率低。因为现有系统的检测原理主要是依靠单纯的信号匹配,这种生硬的方式,使得它的报警率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数据挖掘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是从等报发生的序列中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规律,可以过滤出正常行为的信号,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误警率。(3)智能性强。应用了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在人很少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地从大量的网络数据中提取人们不易发现的行为模式,也提高了系统检测的准确性。
篇6
电磁兼容检测需要输入的主要信息包括:(1)被测件的名称、型号、编号、生产厂家;(2)被测件供电情况,被测件的供电类型及供电电压大小,包括直流还是交流,若是交流,则输入供电频率;(3)被测件电缆情况,被测件的电缆的类型,包括电源线、信号线等;(4)委托单位名称和地址;(5)检测依据的技术文件的名称、编号,包括被测件电磁兼容检测所依据的试验大纲;(6)被测件描述,被测件工作状态、被测件敏感判据;(7)检测说明,被测件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内容,例如一些同标准测试不同的地方,或被测件整改后的情况等;(8)报告编号、密级;(9)检测项目及检测结论,每个检测项目符合要求与否的结论;(10)检测费用及结算情况等。根据所输入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校验,校验正确后存入数据库。
1.2软件配置
为了提高软件的使用效率,通过配置ComboBox控件的下拉列表,可大大提高软件信息输入的效率,例如委托单位的名称,一般一个委托单位会多次对个产品到电磁兼容实验室进行电磁兼容检测,那么,提前配置好委托单位名称的下拉列表,实际使用时,只需要通过点选即可,提高了数据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节省输入的时间,提高输入效率。
1.3报告自动生成
通常一个产品的电磁兼容实验涉及到多个电磁兼容项目,而每个电磁兼容项目都需要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而不少信息是需要重复输入的,例如原始记录的表头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编程的方法来自动生成。事先分别建立每个电磁兼容项目的报告模板,把这些报告模板放在一个文件夹下以方便软件调用。在自动生成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报告时,根据产品所检测的电磁兼容项目在报告模板文件夹中选择相应的模板,并根据已经输入的信息,根据报告模板中的书签和表格等样式定位位置,自动生成电磁兼容检测报告。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人工书写检测报告时由于个人因素编制不慎出现的错误,也提高了报告编制的工作效率。通过电磁兼容检测报告自动生成功能,可以避免由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检测报告不规范,从而满足检测报告的质量要求。
1.4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电磁兼容检测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型号规格、编号、测量范围、准确度、计量的有效期、安放位置、保管人、设备状态等。在出具电磁兼容检测报告时,可方便地调用,选择某仪器设备后可自动显示该仪器设备的详细信息,同时根据被测件的具体检测日期同该仪器设备的计量有效期进行比较,可方便快捷的提示哪些仪器设备的计量有效期需要更新,以免在最终的电磁兼容检测报告中出现计量有效期过期的低级错误。同时,根据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计算下次校准日期,制定送检计划,实验室人员定时检查仪器设备情况,填写校准记录。
1.5查询与统计
提供电磁兼容检测的基本查询和统计功能。可根据客户进行查询统计,研究系统中委托单位、被测件信息和检测项目的关系,分析不同的客户群体,方便采取不同的市场开发策略、不同折扣等级,提供更个性化服务;可根据原始的测试费用来统计电磁兼容实验室的产值情况;可根据实际收到的测试费用统计电磁兼容实验室的实际创收情况;统计检测费用的结算情况,可根据此做好年底时的催款、请款工作;根据检测人员所检测的被测件,统计不同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方便实验室的管理和考核。
篇7
选择11栋不同高度和不同供水类型的建筑作为测试对象,其中多层建筑3栋,均为外网直接供水;高层建筑8栋,一般均分为2个区,低区由外网供水,高区由水泵、高位水箱联合供水或由变频调速泵供水,有的楼层住户支管上设有减压阀。
通过对目前建筑中普遍配置的螺旋升降式铸铁水龙头(以下简称“普通水龙头”)和陶瓷片密封水嘴(以下简称“节水龙头”)使用时的压力和流量进行测试,了解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现状。
2测试装置
由于测试是在已投入使用的建筑中进行,为不妨碍用户的正常用水,采用了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即用塑料软管与一新安装的试验用水龙头相连,试验用水龙头前安装压力表,测试时只需将软管的另一端与原水龙头紧密相连即可。
测试采用φ15普通水龙头和节水龙头各1个;天津市星光仪表厂Y—100型压力表(测量范围为0~0.6MPa,最小刻度为0.01MPa)及附件两套;φ15塑料软管、1000mL量筒、秒表、三通、管箍等管件若干个。
3测试内容和方法
3.1测试点和测试时间
对每个楼体中测试点的选择一般为:从第一层开始隔层入户测试(但实测中因有的住户家中无人,测点有所变化),测试点水源为室内已有污水盆水龙头或洗涤盆水龙头出水。测试时间为上午9:00~10:30。
测试建筑内普通水龙头和节水龙头在半开、全开状态下的出流量及相应的动压和静压值。
3.2测试方法
①流量测定
采用体积法测定流量,测试时水源水龙头全开,测试用水龙头分为半开和全开两种状态。记录普通水龙头和节水龙头在两种开启状态下水的出流时间t及相应的出流量V。每个测点在同一开启状态下测三次,取三次的平均值作为此状态下的最终测定值。
②压力测定
在每次测试用水龙头开启前读压力表值,此值为该测点静压值;测试用水龙头开启后,在记录流量的同时记录压力表读数,此值为该状态下的动压值(工作压力)。
4结果及分析
两种水龙头半开状态时的动压、流量测试结果及回归曲线和曲线方程分别见图2、3。
4.1普通水龙头半开状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中规定:污水盆水龙头当配水支管管径为15mm、开启度为1/2(半开状态)时,额定流量为0.2L/s。根据上述规定,对67个用水点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有37个测试点的流量超过此标准(超标率达55%)。
4.2节水龙头半开状态
节水龙头与普通水龙头相比,在管径、水压相同时的全开、半开流量均小于后者。节水龙头虽然出流量小但水流急,在较小流量下就可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因而节水龙头的额定流量应小于普通水龙头的额定流量。结合现行的和送审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充气水龙头和单阀龙头的额定流量范围,笔者认为应将0.15L/s作为节水龙头额定流量的参考值,以此作为判别现有建筑水龙头是否超压出流以及新建建筑采取控制超压出流措施的依据。
由图3可见,节水龙头出流量为0.15L/s时对应的工作压力为0.08MPa,其与普通水龙头出流量为0.2L/s时对应的工作压力(0.06~0.07MPa)非常相近,这进一步说明将0.15L/s作为节水龙头额定流量的参考值是比较合理的。
节水龙头以半开状态并以流量为0.15L/s作为其额定流量时,实测中有41个测试点的流量超标(超标率达61%)。
5结语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普通水龙头和节水龙头的超压出流率分别为55%和61%,实际上水龙头出流量的超标率要大于以上数值。以普通水龙头为例,有的水龙头(如洗手盆)的额定流量不是0.2L/s而是0.15L/s;有的水龙头额定流量虽是0.2L/s,但要求的开启度不是1/2而是3/4或全开(全开状态下有60个测试点的出流量超过0.2L/s),这样就使得水龙头出流量的实际超标率远大于55%。
测试中普通水龙头半开时的最大流量为0.42L/s,全开时最大流量为0.72L/s;节水龙头半开和全开时最大流量分别为0.29L/s和0.46L/s。不论是普通水龙头还是节水龙头,在半开状态时最大出流量约为额定流量的2倍;在全开状态时最大出流量约为额定流量的3倍以上。
篇8
这一方面主要从雷雨天气分析。进入夏秋之交的九月,阴雨天气也开始增加,遭遇雷击的可能性增大。在农村有线电视系统中,众所周知,雷电是自然现象,雷击释放能量很大,直接遭雷击,在放电通道上毁坏性巨大,也增加了弄寻有线电视线路检修的难度。在干线较长的农村有线电视系统中,需要注意防雷,防水和监测。这3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1)防雷:要保证有线电视的“村村通,长期通”,防雷是必不可少的监测点之一。一般说来,有线电视的被损部位有前端放大器、架空电缆的分支、分配器被击毁等。最简单的防雷措施在于材料的安全选择上,如电缆要带有防雷的安全保护,在传输网中,进入前端的电缆安置分流雷电的避雷器,金属外皮就近接地,可有效地避免光缆遭受雷击;
2)防水:有线电视系统电缆传输中接头进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主要包括接头进水导致电缆部分进水和进水导致的接头氧化两种情况。在平常的收看电视过程中,高端信号变差,雪花点变多是进水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干线表现为放大器输出电平斜率很小或为负值。从而使供电出现故障,影响整个农村接收端的放大器正常工作,同时伴随斜率变大,信号质量恶化;
3)监测。各有线电视台在建台时往往经过上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验收,验收基本上是以抽样测试点,对部分项目和指标进行夏初、冬初的两次考核。包括对主干线的线性分布的监测,用户接收端分支器,分配器的监测等。抓好常规维护,可以及时查出线路是否有故障或即将有故障的发生迹象,从而防患于未然,大大减少故障率。
常规维修监测技巧
前面我们讲过,因为农村地广人稀、农户居住先对分散,再加上通讯技术道路交通相对城市而言的薄弱,使得农村有线电视系统的监测和技术维护方面存在着更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整个系统的无信号,故障在前端、主干线及供电部分;整个系统收不到某一频道信号,故障在信号源或调制器;部分用户无信号,故障在支干线或分配系统;个别用户无信号,故障在串接一分支或分支、分配器以及用户盒、用户线等用户器材上。只要仔细查找,故障就不难排除。
篇9
1.2基于Internet的远程在线客户访问服务平台
数据管理级远程综合服务平台基于B/S(Browser/Sever),形成所谓前端Browser浏览器、中间层应用程序(Application)、后端数据库(Database)的3层3-Tier结构。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实现不同的用户,从各自的所在地点,以各自的接入方式(比如Internet/Intranet,LAN,WAN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从而简化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工作量,节省了用户的总体成本,同时它还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嵌入式控制器软件结构图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2温湿度监控系统在设施温室的应用
2.1设施蔬菜温室中温湿度监控设备的应用
所选温室为天津应用广泛的温室之一,覆盖范围广,此设备是一套集温湿度为一体的无线网络监控设备,有着监控点分布广泛、实时收发数据的特点,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设定收发间隔,可广泛应用在大棚生产、温室生产、特殊环境监测等。即使遇到恶劣天气,信号收发功能也能清楚地接收监控设备的信号,实用性和适用性都符合天津现阶段的要求,在农户应用中口碑很好,而且设备占用空间小,在温室本来就有限的面积内,有着良好的空间优势。操作简单,只要简单培训,农户就可以上手,不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界面人性化设计,可语音报数,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
2.2设施食用菌温室中温湿度监控设备的应用
天津市北辰区下河头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以工业化厂房为标准规模的大型食用菌种植基地,主要以生产白灵菇为主,其他食用菌为辅,现占地面积3.3hm2,共建5个大型的工厂化车间。在已开发的温湿度监控器基础上可以增加光照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现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氧气的实时数据在远程电脑端显示,实现温室环境因子监控的阈值报警功能,实现3个温室的统一监测管理平台等实用功能的专业性管理系统。可有效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业务产能,规避操作风险。
篇10
1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被设定成三个子系统,分别是采集系统、汇总系统、监测系统。三个子系统通力协调工作,实现了电力设备温度的实时、准确、便捷的智能无线监测。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间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是应用于采集系统和汇总系统之间,而通信线缆则是使用在汇总系统与监测系统之间,即一个无形,另一个有形。对应部位的热感应元件将其所监测到的温度信息通过无线通信设备传输到汇总系统的总站,总站将会对收集到的所有温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处理,再将处理完毕的数据信息传输到监测系统的监测计算机上。同时,调节端监测计算机也将收到同样的数据信息。监测计算机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二次处理分析,当处理所得数据结果超高设定的极限值时,监测计算机就会发出警示信号。每个总站可以管理数百个子站,信息量的采集将是非常巨大的。
2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组成
2.1 采集系统
此种技术主要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等热感应元件安装在工作中散热不是很好的部分,这就能够时刻地对这部分元件进行温度采集,并能够及时地把消息发送出去。保证采集系统正常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就是交流电,为了保证能够持续的采集信息,我们应该准备太阳能板作为后备电源。
2.2 汇总系统
汇总系统一般是由无线装置组成的,用于收集采集系统传递过来的数据,然后通过该系统传递给总站,再由总站把温度数据传递给当地的监视系统,这样就能够实现实时监测的目的,一旦发现温度数据异常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保证了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2.3 监测系统
随着监测系统的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系统形式,一种是调节端监测系统,另一种是站级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中的计算机会把传递过来的温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在发出去的同时也存储在了特定的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对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测,也方便解决以后类似问题。计算机不仅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存储,还会自动生成报表,能够准确地记录下来温度情况的时间、地点、原因。通过对计算机进行系统设定,当设备某部分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就会自动报警。此外,监测计算机还具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根据单位的需要可以设定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温度查询,方便监测人员对设备部件的温度控制和掌握,有利于及时的调整。
3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特点
3.1 免于布置排线
因为采用了无线传输设备,所以不用布置排线,热感应元件的安装更方便。
3.2 免于经常的维护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都是整体化设计,所以免于维护。
3.3 节能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各个部分均采用节能、低功率消耗设置,同时应用太阳能电池板更是绿色节能。
3.4 警示系统更完善
当温度过高时,总站智能终端电源,后台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4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与传统监测的对比
4.1 在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工作过程中,正因为在需要监测的设备部件上安装了热感应元件,这就有助于事先系统对设备部件实时的准确的连续的监测,并根据每一时刻的温度数据变化来总结出电力设备上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而帮助监测人员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了因温度问题导致的设备停止工作的问题,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而传统的监测技术主要是靠人力来获取数据信息的,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因为人类自身的生理原因,不可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难免会出现误差,这就会导致电力设备存在潜在的危险,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
4.2 当前这种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其预见性也是当前人类不可比拟的,而且计算机存储的数据信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阅,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存储的信息量是十分庞大的。传统的监测技术则需要单独的建立一个存储空间,而且随着存储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查阅起来也不是十分方便的,已经不适应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的后台监控功能
5.1 热感应元器件所监测的部位的温度能够实时的传递给监控计算机并于显示屏上呈现出来,出现警示温度时的时间及故障位置都会以数据的形式保存起来,保存期限可长达数年。
5.2 可设置警示音的类型,如可以以真人语音的形式播报出来或者以文字警示的方式显示到屏幕上。
5.3 监测计算机所监测到数据信息可以以年、月、日等为单位用线性图或者表格的形式一目了然的展现出来,也可以直接抽查或打印出来。
6 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国内外现状
在国外,智能无线温度监测系统自从开始使用以来已经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此种技术不仅仅被应用到电力方面,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人们从传统的监测方式过渡到智能无限温度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种新型监测技术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逐步的在医疗、农业、生产等方面发展。
而在我国,真正在电力企业使用这种技术的时间比较晚,随着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从实验到实践的过程。当前,智能无线温度监测技术应用之广自然不必阐述,这种监测设备能够被广泛应用,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布置线,节省了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操作起来也十分的简便。目前,我们正在努力使智能无线温度监测技术朝着滴能耗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目前的技术难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智能无线温度监测技术会实现更好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人伯.数据仓库和数据开采相结合的决策支持新技术[J].计算机世界.
[2]任玉珑,王建,牟刚.基于CA模型的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5):56-70.
篇11
2监测结果分析
由于此工程监测测点过多,受篇幅的限制,此处仅列出部分测点的部分监测数据,来说明此监测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2.1托换梁挠度监测数据分析利用电水平尺监测托换梁1-4的挠度变化情况可知,在整个监测期内,托换梁1-4的挠度监测值总体趋于稳定;监测期内,挠度监测数据在[-8mm,8mm]区间内波动,沉降量最大值为0.80mm,最小值为-1.39mm,符合控制值为8mm的监测控制标准,监测期内工程稳定安全。将立柱切割前后挠度值进行对比,并根据同一天不同测点的挠度值绘出挠度趋势线如图6所示。根据挠度对比图,托换梁在托换后有明显的下挠趋势,并且下挠后的挠度值在控制值范围内,说明切割立柱后托换梁承担了原本立柱所承担的竖向力,达到托换的目的。
2.2托换梁应力监测数据分析利用32钢弦式钢筋应力计监测托换梁1-4的应力变化情况,根据THL1-4应力监测数据可知,监测期内,托换梁1-4受施工流程中诸多因素影响,应力值会出现小幅度波动,但应力总体趋于平稳;监测期内,各个应力计的监测数据在[-100με,100με]区间内稳定波动,梁呈现上部受压,下部受拉的应力状态,拉应力最大值为40με,压应力最大值为-22με,符合控制值为100με的监测控制标准,监测期内工程稳定安全。
篇12
1.2系统拓扑结构
ZigBee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星型网络、簇—树型网络和Mesh网状网络,在结构、建网、控制方面特性各有优劣。针对火场复杂的环境,考虑到系统配置、系统稳定性等问题,本文采用Mesh网状网络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建网容易、网络控制机制相对简单。节点间路径相对星型结构要多,但比簇—树型结构要简单。数据的碰掩和阻塞情况相对减少。局部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工作,因此,网络工作的可靠性高。
2手持设备硬件结构设计
手持设备终端主要由微处理器CC2530、火焰传感器R2868、温湿度传感器、拨码开关、声光报警、液晶屏显示和电源管理模块组成。
2.1传感器驱动电路设计
采用一个1∶70的变压器,将5V电压转换成350V电压。由于紫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金属的光电发射效应和电子繁流理论,传感器一旦开始放电,就会处于一种自保持放电方式,这样就不能正确地检测紫外线。由于传感器本身没有自动抑制火花的特性,所以,必须从外部加入灭弧电路。采用周期性地减小阳极电压,使其低于放电维持电压的方法可以防止放电电流的自保持。
2.2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CC2530芯片使用的8051CPU内核是一个单周期的8051兼容内核,同时该芯片可以配置输入脉冲捕捉模式。信号处理电路根据不同情况下传感器输出脉冲的特点,利用CC2530的输入脉冲捕捉功能,将传感器的输出脉冲捕捉回来,输入到CC2530的相应引脚内。利用CC2530内部的计数器计算接收回来的脉冲数。同时结合CC2530内部的的定时器,设定一个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内,如果计数大于设置的阈值,CC2530的相关管脚则输出高电平;否则,相关管脚一直处于低电平。
3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手持终端软件设计和监控中心管理软件设计两部分。本设计主要对手持终端软件进行设计,对监控中心管理软件进行部分设计。
3.1手持终端软件设计
手持终端的主要职责是检测火场是否有残余火种的存在。手持终端开机后先进行系统初始化,完成系统正常工作时需要的基本配置。接下来手持终端会自动检查自身拨码开关的情况,根据拨码开关不同的组合,设置相应的灵敏度。然后手持终端会主动地与监控中心的设备相连,并将自己的ID号发送给监控中心。利用微处理器输入脉冲捕捉中断,实时捕捉R2868火焰传感器单位时间内输入的脉冲个数。判断有无残余火种存在。为了使检测情况精确无误,避免误判情况的出现,软件设计采用比较限制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第一次检测到输入的脉冲数大于设定的阈值,系统不是立刻报警。因为这次可能是系统采集的干扰值。系统接着进行第二次检测,如果第二次输入的脉冲数仍然大于阈值,则判定为有残余火种存在;如果小于阈值,则证明上一次是由背景噪声引起的误判。
3.2监控中心管理软件设计
ZigBee监控结点主要负责信息的接收,将TTL电平转换成RS—232电平,通过串口将信息传送给主机。监控软件采用VB作为开发工具编写,安装在监控中心的主机上,负责对火场传回信息的处理、分析、显示、存储和统计等功能。数据库开发软件采用方便集成和移植的SQL数据库,在实时显示动态数据的同时,将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可以在火灾过后进行分析归纳,指导消防人员高效地进行残余火灾的检测。
4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有火焰的时候,R2868传感器输出的脉冲波形通过分析该波形图可以看出:输出脉冲的频率f<2Hz,即有少量紫外线射入。通过分析此脉冲信号,确定R2868可以正常的工作。设置三个检测点,检测点的ID号分别为000,001,002,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以下情况下,测试设备在不同环境下声光报警是否有效。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0~400nm辐射的总称,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nm的紫外线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该紫外线传感器就是利用太阳光谱盲区(日盲区),只对185~260nm狭窄范围内的紫外线进行响应。将手持设备置于太阳光下,手持设备声光报警均不工作,证明紫外线传感器确实不受太阳光的影响。用手持设备检测分别在太阳光环境下、黑暗环境下、烟雾环境下的火焰,均会引起设备的声光报警功能。只有在火焰的存在的条件下,手持设备才能进行声光报警,手持设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利用上述三个检测点对设备的检测范围和可以检测的火焰大小进行了测试。在相同环境下,分别改变火焰长度和测试距离。经过多次实验可以看出:检测距离与火焰长度的大小呈正比,火焰长度越长,检测范围越大。设备可以在5m的范围内,准确地检测到大于1cm的火焰。针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在实验中关掉传播途径中的一部分路由器,模拟火场中路由器发生故障时的状态,手持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其他路由器传播数据。通过多次改变手持设备发送的数据与接收端数据的情况对比发现,只要有可用的传播途径,手持设备就可以将数据发送给监控中心。
篇13
2.1总述
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安装在数据链测试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上,驱动整个测试系统硬件系统,完成对测试工作的控制、数据分析处理、测试结果的判断与显示。为了给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测试系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采用基于图形界面的WindowsXP操作系统。测试软件的开发,利用当今流行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C++6.0编制出一个完全图形化的用户操作界面,设计出操作方便的集成化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2.2功能简介
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与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建立通信。(2)模拟指挥仪系统发送J链和U链的数据链信息;基于VC的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文/蔡军本文主要论述了在VC++6.0环境下进行的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设计。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是为测试、验证某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数据链功能而研制的软件,该软件在某综合测试系统上配套使用,是一款用于模拟大批量数据链信息,并实现与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建立通信的软件。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可完全模拟指挥仪系统发送J和U数据链交联数据信息,并实时接收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对自由文电信息的应答。摘要(3)接收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自由文电应答信息;(4)打印输出RS422数据的封装结果;(5)多视图方式实现双链多事件型数据界面的切换;(6)通过配置文件一次性装载、修改多批目标数据。
2.3层次划分
分层的设计思想有利于实现设计的模块化,减小模块间的耦合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方便升级维护。从层次结构上讲,整个测试系统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硬件层、硬件接口层以及软件层,从软件设计的角度看,测试系统软件可认为由三部分组成:硬件驱动层、软件支持层和用户应用层。系统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各层功能划分如下:
2.3.1硬件层即为了实现具体测试的各数据采集科和总线接口卡,它们将插在测试主机上,实现测试主机与被测系统的互连和通讯;
2.3.2物理接口层该层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层,主要指主机内插卡提供的可通过ISA或PCI总线访问的板卡上的资源。
2.3.3硬件驱动层提供上层软件访问板卡硬件的方法,是软硬件通讯的桥梁。
2.3.4软件支持层在本系统里包括对硬件访问功能封装的API函数,以及对测试系统软件界面支持的导出类。对于硬件功能封装,也将按照接口统一的理念,比如初始化,中断句柄传递,重置,执行等等,以实现统一的函数调用;对于对测试系统软件界面支持的导出类,主要是为了实现界面增强的功能,使测试界面更加人性化,更直观。动态连接库的设计也是模块化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
2.3.5用户应用层即提供给用户的控制测试流程和观察测试结果的可视化视图界面。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减少误操作以及无效操作,测试系统软件采用了多视图的构架,将视图客户区主要分成两个部分:视图选择按钮和为多视图,每次只有一个视图处于顶层激活状态。测试需求所要的所有功能都是在功能视图中完成,对于J链测试、U链测试等视图采用了基于FormView的视图类,对于测试结果则采用了ListView作为基类,对于帮助文档采用了HtmlView作为基类。多视图的形式解决了为了实现不同需求功能,而测试界面不同的要求,使测试界面更简洁,用户更容易操作,同时也使代码更加模块化。
3软件设计
3.1软件模块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分层的设计思路以保证系统本身的健壮性和有效管理繁杂的测试数据。测试软件具体功能由8个相互联系的模块实现,各模块具体组成和结构如图2所示。
3.2驱动程序模块驱动程序模块通过串口通信控件MSComm控件实现,本模块采用了事件驱动法,主要是考虑MSComm控件在接收到数据事件发生时能及时相应并获取缓冲区中的数据,而且可靠性高。
3.3应用程序类模块在MFC框架里,在工程的其他类实现文件CPP中,只需要利用AfxGetApp()函数就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应用程序入口类指针。
3.4框架类模块在应用程序框架类中管理所有与测试框架有关的东西,包括加载菜单,加载工具栏,加载状态栏,组织多视图等等,同时还将管理中断的传递,以及测试板卡的指针(长整型)。在本测试软件中,主程序采用了MFC生成向导里面的单文档视图结构,为显示测试结果,视图基类为ClistView。不选择多文档视图,是因为在测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J链数据发送、U链数据发送,这两者中只能一个处于激活状态,这是由测试需求中测试项目选择决定的,因此就不存在同时开启多个测试界面,用单文档视图结构是适合的。测试系统的菜单采用了动态连接库封装的CpicMenu类,以支持图形化菜单,工具栏为部分菜单功能的映射。在CstatusBar派生类中重载OnCreate函数,创建一个静态文本框用来显示图片,其中风格设置成WS_CHILD|WS_VISIBLE|SS_ICON|SS_CENTERIMAGE,表示静态文本框是子框架、可见、图表显示、图片居中。
3.5文档类模块文档和视图分离是MFC推荐的一种程序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视图类处理跟界面有关的东西,而文档类处理跟存储有关的东西,两者通过GetDocument函数相关联。这样处理给程序编程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这种方法强调了模块化的思想,两个类中分别处理各自的事情,而需要数据交换时再相关,而这种情况往往是打开文档或者保存文档时发生,因此提高了程序的模块化;其次两个类中都有很多各自的支持类和函数,特别是视图类,这样就便于各自编程,而不互相影响,最大方便的实现每个类。在本测试系统中也采取了这种文档视图分离的结构。
3.6视图类模块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将显示界面划分为三块,左1右2,左边加载的是具有Outlook风格的窗口,它可以通过鼠标单击选择右边是J链视图还是U链视图;右边上面是数据输出视图(J链或U链),右边下面是数据输入视图,它显示的电子飞行仪表系统的心跳和自由文电的应答信息。
4主要技术难点
4.1多线程技术数据链测试系统最大可支持的为同时在J链发送200批/400ms,U链发送100批/400ms,二十多个事件型数据不定期的发送,周期数据每批最多有65个字节,事件型数据最多有240个字节。要完成这么大数据量的输出,一般的在定时器里设置400ms时间输出是无法实现该功能的。为此该软件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分别创建了J链目标数据输出线程和U链目标数据输出线程,在线程里设置400ms等待时间。
4.2配置文件装载数据链测试系统有空中、水面、陆地、电子战等目标数据,该数据在J链时最多有200批目标,每批目标最多有30多个属性,包括目标编识号、目标属性、目标位置等,如此多的目标完全手动输入的话,测试工作量太大了。为此,该软件建立配置文件,测试人员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一次性将目标属性全部输入,同时能够将目标属性保存进配置文件,可供下次调用。
4.3数据结果的打印输出为了更好的调试产品软件,数据链测试系统软件里增加了输出RS422数据的打印显示功能,将已经输出的RS422数据按数据类型打印在TXT文档里,通过比较每个字节数据,可以很好的验证产品软件,协助产品软件自测试和软件排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