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半期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半期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半期总结

篇1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例如,我班的方国欢、古霖等同学刚开学的两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走神、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拖欠作业,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这些同学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4、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真批改,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漏。确保每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都能学好,学透。

篇2

DOI:10.11876/mimt201605010

膝关节病变占据骨关节病很大比例[1],膝关节病变严重者须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彻底根治性治疗。由于膝关节周围血管丰富,关节置换对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外科破坏较大,出血量大,术中采用止血带止血,不但可减少患者失血,也能为手术医师提供清晰的术野及相对干燥的截骨面。然而,研究指出[2],止血带可诱发术后水肿、组织缺血性损伤,且对术中髌骨轨迹定位产生显著干扰,部分患者还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临床在尝试优化该术式的止血带使用方法 [3-4]。我院近年来即开展了此项研究,观察全程应用止血带及半程应用止血带的综合临床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已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报批备案,正式授权开展。106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9月―2014年12月住院并初次拟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者。入选患者均排除凝血障碍、贫血、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既往血栓病史或下肢感染史等不适宜纳入本次研究的情况。所有患者均得到了临床知情权保障,自愿参与,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人。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如表1所示,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手术在1.5h内完成,术中止血带压力设定为患者(自身收缩压+100)mmHg。研究组给予半程止血带止血,即在截骨前采用止血带止血,待手术完毕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后即松解。对照组给予全程止血带止血,即做皮肤切口之前即给予止血带止血,待手术完毕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后即松解。术后12 h均常规日1次口服利伐沙班,每次10mg。患者术后将患肢抬至心脏平面以上,常规恢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综合失血情况评价:①对比两组的预计失血量,以临床常用的Gross公式[5]实时测算,对围手术期含隐性失血量的失血总量进行预算。②术中失血量:即吸引器瓶内收集血液量与术中所用纱布的净增重之和。③术后引流量:常规留置引流管的48h期间,统计总引流量。④测定两组术后24h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⑤术后24h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90g/L者需输血,统计两组输血率。

1.3.2 两组术后疼痛、肿胀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对比两组术后1d及7d的大腿及膝关节疼痛程度,以临床常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1、3、7 d对大腿周径进行测量,若周径增长即判定大腿肿胀,对比两组术后当日、3d及7d的大腿肿胀率。统计患者自术后到能实现直腿抬高及屈膝90度所需时间。

1.3.3 深静脉血栓筛查:两组术后1、3、7d均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数据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失血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术后功能恢复及血栓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当日及术后7d大腿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直腿抬高及屈膝90度时间均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当日及术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后大腿肿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研究组隐匿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4例、发生率26.42%;对照组隐匿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8例,发生率33.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数据表明,若不应用止血带,术中出血量最大;全程应用止血带,术中出血量最小;半程应用止血带,出血量介于这二者之间[7-8]。半程应用止血带虽然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全程应用,但是二者实际出血量差可控制在100mL以内,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临床预期[9],

而半程应用止血带对术后疼痛和肿胀的正面作用与100mL的出血量增加相比,更具有临床价值。全程应用止血带虽然术中失血量显著降低,但是术后引流量却显著高于半程止血的患者[10],因此,其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未因此减少。另有观点认为,初次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时患者其术野解剖层次非常清晰,发生喷射性出血的概率很低,即使不应用止血带,其术中失血量增幅也在可接受范围,且可以术后输血作为弥补,比半程止血对术后疼痛肿胀的预防效果更好[11]。笔者认为,使用止血带可以查找和干预术野内出血点,不用止血带,一旦出血点被遗漏,术后引流量会非常大,导致术后引流时间延长,围手术期出血量会显著增加,更会增加引流切口感染的风险,这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不应用止血带是不可取的临床策略。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实施止血带止血,术后可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12],进而引发术后疼痛和肿胀,同时可刺激术后的应激性出血。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术后大腿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半程止血带的应用能够显著避免术后的大腿疼痛。两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因为两组术式相同,对膝关节周围的组织破坏相同,这与止血带的应用并无显著直接关系。两组大腿肿胀率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报道[13]不同,可能由于各中心技术成熟度差异,术中对组织的不必要破坏较少、术后护理干预及消肿药物应用及时有关。而两组直腿抬高和屈膝90度的动作实现时间有显著差异,说明半程使用止血带能够显著促进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止血带应用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本领域十分关切的问题,而本次研究中,两组均无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出现,只有隐匿性深静脉血栓发生,说明降低止血带应用时间无法遏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吕厚山.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进展和现状[J]. 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1):30-33.

[2] 何涛,曹力,杨德盛,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 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6):551-557.

[3] Welling D R, Mckay P L, Rasmussen T E, et al.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ourniquet[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12, 55(1):286-90.

[4] 李菊芬, 曾鹏.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分时段应用止血带疗效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C]// 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 2014.

[5] 张福江. 止血带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的计算及临床影响[C]// 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2014.

[6] 陈志. 骨科大手术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回顾性调查[D]. 长沙:中南大学, 2012.

[7] Heit J A. Comparison of Ximelagatran with Warf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NEJM[J]. Lancet, 2003.

[8] 张阳, 刘宁, 钱齐荣,等. 止血带使用时间与全膝关节置换术肺脂肪栓塞风险的实验研究[C]// 全军骨科学术大会. 2010.

[9] 李彬,钱齐荣,昊海山,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作评用价[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4):1054-1057.

[10] 李想,董纪元,陈继营,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应用方法的效果比较[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6):609-610.

篇3

就七年级学生来说,从小学步入初中,完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习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些都使得七年级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基础教学,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一、上好每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七年级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年级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承上启下,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这一过程。整个认识过程是不能割裂,更不能随意地跳跃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立于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主动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同时抓好六七年级数学知识和衔接,搭好桥梁是让学生能较为容易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因此最初的数学教学不是急于讲授新课,而总是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们在小学阶段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接着才开始向学生传授新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非负有理娄的认识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而到了中学经过五六个星期的课程就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同时还得完成相应的五则运算,所以教师得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在学生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放慢教学进度,关注适应性不佳的学生

不同的学生由于悟性不同,基础各异,在面对新的数学内容时适应能力自然有强有弱,有的学生在这种新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转变中适应得快,自然数学成绩就比较的好,有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就落后得多,其实对于七年级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基础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更关键的是要看谁能在新内容和新授课方式下,适应性更强。这时我的策略就是放慢教学进度,等待那些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的学生。但是可能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只要学生能很好的适应初中数学内容和新的授课方式,后半期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也是可行的。如我在七年级入学一个半月只安排学习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到了后面学生进入状态后适当加快。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

在方程引入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方程的整个阶段,都应该关注应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是引用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直观的事例来作对比和示范,可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比如有这样例题:你坐过出租车吗?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连云港市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千米以内)5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5元,小明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请写出他应该支付费用的代数表达式,经过简单思考显然学生很快可以得出:1.5(x-3)+5=1.5x+0.5。接下来,老师拓展问题:若他支付的费用是23元,你能算出他乘坐的路程吗?然后学生列出方程等式进行解题,1.5x+0.5=23,得出x=15。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意义。

五、加强作业讲评,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批改作业的后续工作,进行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讲评,对七年级教师的事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批改记录、设计讲评步骤以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范围,力求透彻分析典型的错误和方程这一章节的代表性题目。简而言之,对于存在共性或知识性的错误必须进行详讲,而属于个别或习惯性的错误可以略讲或个别指正。因此,在讲评作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给出标准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求解题的方法。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和归纳总结。特别有的习题的集体方法多种多样,并且综合应用许多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方程章节知识点的认识,进行各个知识的串联分析,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4

(一)由于初中数学的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样,大家都熟知,数学又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 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数学的这三个显著特点是互相联系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逻辑的 严密性,同时又保证其广泛的应用性。

(二)由于学生的习惯所决定。在小学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习惯不好的学生很难有好的比较稳定的成绩。从每届初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很抓学生的各种习惯,特别是长期耐心细致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初一很费力,初二好得多,初三就很顺手,经过三年的努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篇5

1.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笔者不断摸索总结了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发现通过如下三条途径,可以极大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兴趣。

1.1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就十分重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充分领会这一精神,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变得易懂好学,培养起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中,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课本、红领巾、钟表等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物体的“角”引入,引起学生对数学概念“角”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比较,找出这些不同物体的“角”的共性。再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很自然地得到角的抽象概念。初步认识了角的概念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深化、巩固对角的理解。先让学生在教室周围找出各种目之可及的角。再分小组进行创角,动脑筋想出不在眼前的各种物体的角……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直观生动、活泼有趣。在热烈讨论中,学生不仅完全理解了角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加深了对角的理解,还切身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的世界中,从而大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可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每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中,将丰富、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既能够变抽象为形象,变生疏为熟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轻松掌握数学学习内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凡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内容,老师都应当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凡是有可能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内容,老师都应当开动脑筋,创造机会进行联系。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才能树立起学生的强大自信心与兴趣。

1.2 用激励的语言赞扬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2]。自信与他人期望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就会增强个体信心。反之,则会削弱个体信心。所以,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有关。

小学生年龄小,才刚开始对自己进行评价,评价水平还很低。在数学教学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适当地赞美学生,会传递出一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的感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以鼓励代替批评,用赞美来调动起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去克服缺点,弥补不足,比埋怨、批评有效得多。重要人物和权威的评价,影响、决定着孩子的自我评价。在学校,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老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积极鼓励,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我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也得到充分的证明。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既兼顾好学生,对自信心低落的学困生更应特别关注、关心。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学困生经过订正才做对的,更要表扬、鼓励,让他们深信自己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有一位学因生转到笔者的班级,心里特别自卑。有一次他和班上的一位同学发生了争执,那位女同学嘲笑他是“数学傻子”,他非常生气地打了那位同学。正好我走进教室看见了。了解情况后,笔者批评了那位同学,并且在全班不点名地说:“某某同学过去的成绩是不太好,但是我发现,自从到了我们班之后 ,他比以前进步多了。现在他的学习遇到了困难,我们大家都应当帮助他,对吗?我相信经过他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他一定能迎头赶上。老师不看过去,只看今后的表现。我相信他不久就会超过我们班的许多同学。”老师一句赞扬的话,让这位留级生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当时笔者注意到他脸涨得红红的,眼里充满了感激。从那以后,笔者发现他开始变了。作业比以前工整,也不再欠交。上课时眼睛总关注着笔者,很少做小动作了。对他的点滴进步,笔者常常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肯定。一段时间下来,他也觉得自己不再是差生了,自信心慢慢增强,思想表现也逐渐变得好起来。由于经常受到积极的评价,他开始变得自信、变得活跃了,学习成绩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老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评语时,如同饥渴的沙漠旅人品尝到甘美的清泉,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由衷地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宜经常使用“OK!”、“你真棒!”、“没错”、“思维敏捷!”等夸赞性的口语,来表示你对学生的关注和赞许,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3 品尝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还受到成功率的制约。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英国心理学家罗林塔乐曾在美国一所小学做过一个实验。他对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爱、自尊、自信,变得胆子大了,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8个月后再进行复试,这些学生明显进步快,也更加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品尝成功的喜悦,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可见老师要在教学中、活动中地虚拟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3]。

由于小学生个体原因,肯定存在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要让小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就必须尊重和把握这种个体差异,分层要求,因材施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纸板剪成的完全两个三角形,并用具体的数字标出一组底和高,目的是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心理暗示,让其轻易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几组三角形(有的完全一样,有的大小或形状不一样),目的是通过尝试性的自主操作意识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自己尝试着找出相应的条件找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只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目的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找到各种各样的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通过分层要求,因材施教,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就能提高其学习自信心。

2010年,福建省三明所有的个体小学都停止办学,个体小学所有的学生都分配到了公立小学,笔者所在的学校刚刚新建了教学楼,所以接收了相当多的这些学校的学生。这些孩子普遍家庭对教育不够重视,大多孩子学习习惯差:书写乱、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家庭作业,成绩差,对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当时笔者所分配的班级,成绩非常不理想,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在全年级中都是垫底的。四年级了,对乘除法的意义还 有相当多的孩子弄不清楚。面对这么一群学生困难的孩子,笔者在全班孩子的面前分析了现状,提出学习要求,并告诉孩子们,过去的成绩都已经过去了,只要孩子跟老师配合,笔者承诺有信心把他们变为全年级第一名集体,孩子们半信半疑,但纷纷表示今后会认真学习。在平时课堂教学时,笔者总是预设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课堂中都有表达的机会,回答对的加以充分的肯定;回答错了,请孩子坐下再认真的思考,并且对他能勇敢的举手发言,加以表扬。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教学”,并特别注意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发挥其特长,让他们积极表现自己的才能,不断增强尝试成功的欲望。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使他们在不断成功中培养起自信心。

篇6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也是学生智能发展和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可以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设计试题也不例外。下面就如何在设计数学试题中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试题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思考的意识,我们在设计试题时要把这种分类的思想渗透在试题中。

如一年级的“分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分法一:( ),( )。

分法二:( ),( )。

分法三:( ),( )。

这道题要考查学生多方面观察物体、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对各种杯子进行分类,首先要对杯子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其次要能找出哪些杯子具有相同的特点,并把具有相同特点的杯子分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还要懂得分类有不同的标准,能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完成三种分法。这样的试题对于提高学生正确、科学、有序地进行分类,提高孩子思维的严密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又如,五年级的逛公园购票 (团体票每人2.5元)

1.刚好有10人,选择下列哪些购票方式比较省钱?

(1)如果其中有6个大人和4个儿童,选择( )种方案。

(2)如果其中有4个大人和6个儿童,选择( )种方案。

(3)如果其中有5个大人和5个儿童,选择( )种方案。

A单独购票 B团体购票 C两种都可以

2.通过上面的选择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刚好有100人,要选择省钱方案,你觉得应该分为几种情况来考虑?

要选择购票方式,先要对10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思考:当大人比儿童人数多时票价情况,当大人与儿童同样多时的票价情况以及大人比儿童少时的票价情况。从而得出结论:当大人比儿童多时要按团体购票方案省钱;当大人比儿童少时按单独购票方案省钱;当大人儿童同样多时两种方案都可以。

设计试题时,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渗透这种分类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养成有序、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今后他们在考虑问题才能全面、周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二、试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是学生子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在试题中如果能让孩子体验到数形结合为自己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感受,那么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深深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比如教完六年级“分数乘法”这个单元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

1.将甲、乙两根竹竿插入池塘。已知甲、乙露出水面的部分一样长。甲露出全长的,乙露出全长的,那么原来两根竹竿哪一根更长?(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也可以用图表示)

这道题如果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较为困难,我们在提示中让学生用图示说明,其实是为学生的解题指明了方向。学生在动手画图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画图的方法真好,今后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就很容易想到数形结合的方法。

又如,在教学环形问题时,孩子们常常因找不准内外圆的半径而发生错误。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坛,直径4米,在它的周围建一条宽1米的环形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许多孩子在解题时都列出(4÷2)2×3.14-[(4+1)÷2]2×3.14这样的算式,在讲评时引导学生们画个草图,孩子们通过画图就能很快理解应该用内圆直径加两个路宽等于外圆的直径,从而顺利获得解决问题的真确方法,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妙用。

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和测试中常常感受到画图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体验,数形结合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试题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适当地渗透这种思想方法,而且也要常常设计一些需要借助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试题,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有效性。

如在四年级的半期试卷中我为孩子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11111111×11111111=?同学们,这么多1相乘一定很复杂吧?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呢?有个好方法,试一试你就会发现规律的。你可以先把它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思考:

想1×1=

11×11=

111×111=

……

现在你能求出11111111×11111111的积吗?

从刚才的解决问题中我们知道,解决复杂问题可以化繁为简 ,找到规律再解决 。

在试题中常常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就能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当他们面对问题时能主动展开联想,调用旧知识经验来帮助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试题渗透符号化思想

符号思想是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将所有的数据实例集为为一体,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符号或字母公式表示出来,便于记忆,便于比较,便于运用。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思维过程的习惯。

如教完一年级的“数学乐园”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小朋友们站成一行。从左数,兰兰站在第4个,从右数,兰兰站在第6个。这一行共有多少人?(小朋友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思考哦!)

这道题要考查学生对几个(基数)与第几个(序数)含义的理解,学生既可以用实物代替人来体验,又可以推理判断,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还可以画图来帮助理解。学生会发现可以用基本图形的约定符号“Δ”或“”或“”等来表示小朋友的队行及兰兰所在的位置,用这样的符号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较方便快捷,也很好理解。从而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兰兰从左起是第四个,后面还有5个,共9人。通过画一画,学生很快地解决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应用符号化语言来解决问题可以更直观、形象。

五、试题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

数学归纳法是由特殊性前提推理引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如果我们能经常在试题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想、联想、推理等活动经验,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在学习四年级的“运算定律”这一单元后,笔者设计了下面这道题: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能从下面给出的等式中找到什么规律么?如果能请你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28×41=82×14 48×21=84×12 13×62=31×26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对比,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不是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再通过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完善规律――得出结论四个活动过程,归纳出新的数学规律,学以致用,并推广运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

教学中关注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课标》的要求,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中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经常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六、试题渗透生活数学的思想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所以,我们在测试中应充分体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想。

如在三年级的试卷中,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道题:

以下( )最适合用步距来度量。

A B C D

A衣柜的高度 B两栋楼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