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沟通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没有护患沟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的满意就是工作的目的,病人的康复就是护理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住院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健康内涵理解的不断加深,病人既希望从护患沟通中获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也希望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2护患沟通的前提――信任
信任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病人授权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更是护患沟通的前提。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打针、发药、执行医嘱等简单机械性的护理工作,还必须主动走到病床旁为病人解决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使病人有信任感、安全感,让病人感到放心。充实的专业知识是获得信任的关键。把病人看成社会的人、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在护理中的作用,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主动合作的新型护理关系,这种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沟通与交往来实现的,在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中发挥主导和调整职能作用的是护士。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以高素质、高质量服务于临床,用心、用情履行着神圣的职责,热爱病人,尊重病人,维护病人,指导病人,尊重患者人格,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即护士的守时、说话通情达理、随叫随到,认真负责等,给患者以一贯的感觉,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加深其对护士的信任印象,真正实现护患有效沟通。
3护患沟通的形式
护士的基本职责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掌握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绝大多数病人所期望的,在住院期间大多数病人渴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病情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饮食、活动、锻炼、预防疾病的知识,各种检查、手术、用药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如何恢复和保持健康等。护士从患者(家属)那里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和患者一起商讨治疗护理计划,同时患者从护士这里获得患者护理内容及有关的护理知识,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治疗和护理效果,促进康复。
4护患沟通的方式
篇2
二是影响力得到提升。通过有效沟通,不断提高个人在单位或部门内外的影响力。通过沟通,使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得到他人的广泛认同,这样,管理者的影响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信任力得到提升。通过沟通获得可以较多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通过沟通,还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凝聚力得到提升。要想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管理者,就必须要走进员工中间,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感受,并切合实际,制定出符合员工期望的制度和措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协作达到最佳效果,不断增强自身凝聚力,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领导者。
五是亲和力得到提升。充分激励下属的积极性。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看法和感受,这既是对员工的尊重,也是体现亲和力的体现。员工感到领导者对自己的重视,自己也是单位的主人,工作积极性会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为上级领导,如何与下级进行沟通呢,
1、要常深入。不要养成在办公室里等下属主动给你汇报工作,而要定期走出办公室,到群众中去,搞好调查研究,倾听员工呼声和建议,很多员工其实很害怕与领导接触。领导只有做到经常走出办公室,才能获取更多而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员工都沟通。许多员工情愿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也不会主动给你报告工作、反馈问题,因此,主动出击是领导干部和员工交流的一个极好平台。
2、要尊重人。许多领导总是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土皇帝”,和员工说话动辄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使性子,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普通员工似乎不是人,遇到下属汇报工作,不是训斥,就是不耐烦,很少心平气和地听员工把话讲完,有时还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管下属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员工对你敬而远之。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的尊重别人。要保持领导的风度和涵养,时时处处考虑员工的感受,注重和下属心灵的沟通,使下属能觉得你平易近人、平等待人,这样,才会主动积极的搞好工作。
3、要多表扬。领导干部不要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无论你和下属的差距有多大,都要学会表扬人,要多鼓励,少批评。只要下属取得一点进步,都要放大优点。同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场所和对象,大张旗鼓地对下属进行言语表扬和物资奖励。即使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也不要吝啬溢美之词。员工和领导沟通时,本身就心有余悸,而你却不顾一切地进行批评、打击,就会使他们的积极性大受挫伤。相反,领导的表扬会化为无形的动力,使员工觉得你是一个知冷知热的好领导。
4、要善聆听。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是让我们多听少说。但是,在听的过程中,也有技巧和方法,领导要善于聆听员工的讲话。听话时,要面带微笑,要和蔼可亲,要目视对方,要有耐心,不要再下属说话时急于打断,也不要火冒三丈,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倾听对象,这样,下属就会感到自己的汇报得到领导认可,人格得到尊重,心里就会产生满足感。
二、同级要有善于交流的语言艺术
与领导沟通很重要,与同级之间沟通也十分必要。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是一种不能脱离群体的高智商动物,在一个以群体为主流的社会里,有的人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但是,常常会发现,同级之间交流更为困难,有的甚至是“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究其原因有四个因素:
一是互相挤压。同级之间不沟通主要因素是相互挤压。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心胸狭窄的人会认为,同级可能在工作中超过自己,甚至当了自己的领导,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吃亏。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二是互不服气。你我都是部门负责人,凭什么你就能比我强,凭什么我就要对你低声下气,凭什么领导只对你信任,你又不是长三头六臂,不比我强。
三是互相提防。觉得同级之间看是井水不犯河水,可是一旦出了问题,对方就会落井下石。而且相互走的太近,难免有非议,干脆敬而远之。
四是互不尊重。总以为自己如何如何,心里瞧不起别人,别人也就不会尊重你。相互在一起不是荣辱与共,而是相互攻击,逞口舌之快。
作为同级,应该如何沟通呢?
一要胸襟宽广。作为同级领导,一定要走到胸襟宽广。不要经常去计较别人的过失和言语,把能在一起共事作为一生中巨大的财富。多来换位思考,多来角色转换。要多想别人的优点和对自己的帮助,即使有什么言差语错,也不要计较,凡事都看开一点,不要太刻意,试图取悦于周围的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主要用心沟通,就会换来谅解和尊重。
二要态度谦恭。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代尔•卡耐基说,在多数情况下,同事间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最糟糕的是,转过身来,你们还要不得不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事。他告诉我们,同级之间的摩擦是难免的,即使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分歧与误解,我们也要态度谦恭,不凌驾于别人之上,及时有效地调解这种关系。要善于用成绩说话,事实会令同事刮目相看,即使有人对你有些非议,自己也力求做到“偃旗息鼓”。而不是得力不饶人。即使自己取得了成就,也不应滋生骄傲的情绪,好像觉得“高人一等”。
三要开诚布公。在一些行政单位,通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弊端,同事之间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同级之间很难听到实话,即使是一些好的工作经验,相互之间也不传播和借鉴,而是说假话,说违心话,造成了同事之间没有真诚可言。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政治家、外交家。在谈到如何与同事沟通时,他说
“我立下了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诚然,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防也有个度,不能无休止地放大。当与自己同级出现沟通障碍时,你应该主动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及时与同级沟通、分享。这样,就会使对方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一个实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他也就会和你开诚布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下级要把握时机
下级要想取得领导的信任,获得成功,要学会正确把握沟通的时机,不要把与上司沟通觉得是难为情的事情,而是要寻找机会,主动出击。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下级都会沟通,常常是高兴而去,败兴而归,主要原因“三个不会”。
一、不会说话。许多下属在和领导沟通时,开始都是酝酿了很久,可是,一旦见着领导,就变得不会说话,说话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不得要领。想好的词丢在了爪哇国。结果不但不能与领导成功沟通,还弄得上下不快。
二、不会选时。有的下属有事找领导,不分任何场合,领导在接待客人、在讲话中、在应酬中、在心情不好时,他都要去打扰,弄得领导接待不是,拒绝也不是。正确的做法是,要善于把握时机,既要考虑领导感受,又要保证沟通时间。
三、不会思考。领导喜欢的是你有成熟是思想和精心的准备,而不是仓促上阵。许多下属之所以意见不被领导采纳,是他在去沟通前缺乏准备,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当领导在听你汇报来个突然反问时,由于毫无心理准备,而导致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其结果只能是不欢而散,因此,下级要学会多思考。
那么,下属应该如何跟上司沟通呢?
1、脸皮要厚。许多下属有去和上级沟通的准备,但是却没有这个胆量。前怕狼后怕虎,生怕自己去了,领导不接见,或者接见了没有好印象。中国有句古话,叫“君打臣不羞,父打子不羞”,就是说面对领导和长辈的打击不要感到害羞。做下级的一定要脸皮厚,不要把领导看得遥不可及,也不要把自己看的低人一等,只要是有益于自己成长的,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敢上。要树立一种勇气和信心,把自己的才智在领导面前充分展现,求得领导的认可。
2、方法要巧。余世维先生说过,最好拿出三到五个方案。老板都是很忙的,他不屑于理睬你那些小事情,做好了方案,简单打个对勾,才是他们喜欢的方式。许多员工在向领导请示时,通常只有一个必答题,就是告诉领导,这件事情这有这样做,别无选择;尽量让上司做选择题,让领导在决策之中既感到对事情的慎重,而且会对你的动脑思考欣赏有加。许多聪明的下属常常选择不经意的时段,就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了,而且还不让领导添堵,这就是方法的灵活巧妙。
3、要有创新。对同一个方案,下级一定要开拓思维、敢于创新。毫无新意的方案和计划,通常不会给领导留下什么好印象,而经过深思熟虑、富有见地的创新举措才会使领导对你印象深刻、刮目相看。这就要求,下级在做事之前,一定学会认真思考,不要“泯然众人矣”,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3
3、授课模式单一该课程常以“满堂灌”的形式出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台上教师讲,台下学生听,学生完全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内,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地情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缺乏设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动脑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4、训练方式僵化课程多以笔记、答题、论文或临摹传统装饰纹样图案为主进行训练。训练方式僵化陈旧,没有创新性的学习技能训练,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检验,更未针对专业特性及需求进行内容的有效设定和训练方式的设计,缺乏针对专业所需从而有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的改革构想
1、引入以“应用意识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管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及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应用意识的建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还要明确了解传统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应用传统装饰元素方法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弥补学生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方法上的“断链”现象,达到以了解中国传统装饰为前提,利用中国传统装饰为目的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2、打造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课程构架既然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打破课程全盘“史论式”的授课内容体系与构架,把课程分为三大阶段,即从“了解”传统———“掌握”传统———“应用”传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并举。
篇4
以前,我对“沟通”二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老师只有和学生谈话才叫沟通。事实告诉我,无声的语言同样可以发挥沟通的效能,而且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便捷、快速、有效,是师生沟通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班上有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女生,初一新生刚入学时,她的脸上总洋溢着甜甜的微笑。不久,笑容从她脸上消失了,她每天默默地坐在位子上,很少言语,对班级的事漠不关心。起初,我并不在意,认为这是她的性格所致。直到有一天,当我惊异地发现小女生用极其冷漠的神情面对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我时,内心一下子充满了挫折感。潜意识告诉我,她的不快乐和我有关。通过侧面了解我才知道,她在小学时是一个学习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非常受老师的器重和喜爱。但她性格腼腆、心思细腻,在陌生的环境中缺乏主动表现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容易被新班主任忽视。她内心的失落和惆怅无法排解,只好用“冷战”来抗议我对她的忽视,我决定重新激发她心中的热情,改善师生关系。其实她的需要非常简单: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来自老师的关注。于是,我为她争取了一个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的名额。当我拍拍她的肩膀以示鼓励和信任时,她的小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在参赛前的日子里,我总寻找时机与她目光相对,微笑着对她点点头或眨眨眼;她上台演讲前,我伸出两根手指冲她做了一个坚定的“V”型动作,她演讲结束时,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向她表示祝贺。我相信,这些无声的语言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和鼓励,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她为班级捧回了“第一名”的奖状。从此,这个曾经很失意的女孩变为班级建设的活跃分子,虽然依旧那样文静,却多了一份事事行动在前的热情和自信。有一天,她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刘老师,是你无声的鼓励唤醒了我的自信,激发起我对班级的热爱,愿您继续关注班上每一个沉寂的心灵,使我们的班级变成“爱”的海洋。
这个事例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在无声的沟通中建立。对学生而言,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的表情气色,甚至是作业本上老师画出的红道道,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实质上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彼此接纳、相互理解、心灵共振的关系,班主任策划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尝试随时运用无声的语言和学生沟通,即使一天当中,我和某个学生没有谈上一句话,但我的无声的语言也会及时告诉他,我并没有忽略他的存在。
个案二:学会积极的倾听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我是在与班上的一名小男孩由“对抗”到“对话”的关系转变中领悟出这个道理的。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积极倾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小男孩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顽劣”的印象。初一开学第一天新生报到,他就接连和三个学生发生冲突。面对我的调解,小男孩态度非常强硬,他一边痛陈对方的种种不是,一边用不礼貌的肢体动作表示自己的愤怒。经过调查,我把男孩叫到面前,证据确凿地指出了他犯的一系列错误,并指出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向同学道歉。出人意料的是,他一边骂骂咧咧指责同学的不是,一边痛哭流涕抗议我的“偏袒”。我严厉地阻止了他的“狡辩”。那一刻,我隐约看到了他眼中的失望。这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小男孩很快就成为班里最不受欢迎的人。
我开始一次次地找他谈话,给他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他不是强词夺理狡辩,就是闭紧嘴巴流着委屈的眼泪。他的抵触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应该寻找一把真正能打开他心锁的钥匙。他为什么易怒?为什么总为自己辩解?为什么喜欢报复?为什么不听劝解?为什么屡教不改?通过和他母亲及小学同学的谈话,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孩子个性很强,性情急,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但爱较真,缺少宽容和协作的意识,这就导致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了令人不快的言谈举止。为了维护自尊,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他总是极力申辩,不肯承认错误。他过度的自尊演变成了自负与自卑的复杂性格,敏感脆弱,防范意识强,总是以进攻别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喋喋不休的教导,而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倾听,听一听他的理由和委屈,听一听他的愿望和要求,我决定试一试。当同学们反映这男孩的“恶行”时,我不再采取批评他的态度,而是找一个能使人心平气和的环境和他谈话,每次我都是倾听者,他是讲述者。我相信自己专注、温和的表情会使他感到安全。偶尔,我会插一句类似“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你们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样中立而表示理解的话。他的眼睛告诉我,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慢慢地,我们的谈话中出现了以前我从未听过的语言:“老师,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他们”,“老师,这件事我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我极力掩饰着自己的惊喜,依然温和地看着他。每次谈话结束后,我都会拍一下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会处理得很好。”他逐渐学会了宽容、合作和反思自己。一天,他说出了一句令我倍感惊异的话:“宽容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语出惊人的人往往是对这个问题有深刻领悟的人。我的积极倾听使他懂得了得到宽容和宽容别人都可以使自己快乐起来。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学会了在师生交往中巧妙地运用倾听的艺术。积极倾听使我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更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我的倾听态度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通过倾听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反思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爱等重要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学生是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积极地解决问题。
个案三:用真诚唤起信任
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的愿望,但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好心都能被学生所接受。所以,一些老师时常抱怨:好心没好报。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有怀疑,无法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行为自然也就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首先应该是真诚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绝对的真诚,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
篇5
由上可知,伴随着现代文明而出现的科学话语、科学理性、商业话语使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族亲”之爱消解了。然而,与现代文明的科学性、商业性相比,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系统中保留了较强的生态伦理意义,处理了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之间的伦理关系。这一伦理体系的核心是人对自然及非人类生命的敬畏,以及“族亲”之爱。
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内蒙、新疆等边缘地区,由于地势原因经常处于青山、绿水、奇花、异草、野生动物等的环围之中,因而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关于这些动植物的描述以及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故事较多,基本上每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集中都有关于动植物的描写。仔细分析这些少数民族民间动植物故事,发现它们都摹写出了人与自然、人类对其他非人类生命真诚相待的友爱图景,这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呈现:一是正面书写人出于天性的善良、淳朴对动物的友爱。如锡伯族民间故事《黄狗小巴儿》中,傻子老二好心收留黄狗小巴儿,在被嫂子赶出家门后仍和小巴儿相依相靠和谐生活,在黄狗小巴儿被嫂子棒打死后,如伙伴般将其安葬,经常上坟探望,表现出一份“族亲”之爱。与此相类的故事还有锡伯族民间故事《鹦哥的故事》、满族民间故事《扇子参》等。二是侧面烘托人对动物的宽容友爱之情。如锡伯族民间故事《狗和人是怎样交朋友》狗在分别与野兔、狼、熊的相处中每次都因自己的叫声而被排挤,几经选择、几经对比,最后转向人类,人类没有排挤它反而视它为朋友。在选择与对比中,侧面表现出了人对动物的友爱之情。另外,锡伯族民间故事《老虎、蛇、蚊子、燕子和人》、《狗和兔子》,瑶族民间故事《马交朋友》等也都以同样的形式侧面表现了人对动物的友爱之情。
与人对动物的宽容、友爱相联系的是由它而衍生的动物对人的友爱的回报。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有一大部分故事都通过动物对人善行报答的形式,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研究者将这一形式通称为“动物报恩型”模式。如满族民间故事《达布苏与梅花鹿姑娘》通过达布苏解救、悉心照料小鹿,之后小鹿幻化为一美丽姑娘与之成亲的故事,表现出了人对动物友爱,动物对人进行善报的主题。在这里报恩的动物不仅限于温顺的鹿、蛙、兔等,甚至凶猛的动物也懂得报滴水之恩。当然,与之相反也有表现恶有恶报主题的作品,如满族民间故事《萨满捉参》中萨满捉参的结果就是被海浪卷进江底淹死了;《棒槌孩》中小蘑菇头他讷、他玛捉棒槌精吃以求长生不老的结果便是被打个头破血流。特定空间的伦理取向的提炼与净化,显现了话语系统中的生态伦理色彩。
总之,少数民族文学中人对动物的友善以及“动物报恩型”的模式都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之间深深的“族亲”之爱,体现了强烈的生态伦理意义。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保留的许多自然景观的由来、形成背景也显现了一种生态伦理意义。满族民间故事中的风物传说《汤池的来历》,孝敬公婆的媳妇用手捧着火柴烧热了结冰的水泡子,从而化作驱病除邪的汤池;《红罗女》,美丽正直的红罗女把昏愦的皇帝捉弄的丑态百出,最后幻演成镜泊湖景观之一。这些故事中演绎自然景观的由来是跟人类的善行、善德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愿望。
少数民族话语系统从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友善相待的“族亲”之爱,以及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愿望中体现了生态伦理意义,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非人类生命和谐、平等、共存的愿望。这不仅为近年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飞速运转带来的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而产生的像于坚、贾平凹、张炜、迟子建等的生态创作,以及由之兴起的生态环境美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暗示出现代话语对原有空间伦理关系的冲击与破坏,并随之衍生出了更为复杂的价值立场和伦理体系,即在“现代”与“传统”,“原始”与“文明”之间文学该如何为自己寻求合适和合理的支点。“现代”“文明”的进程在理论上本应是促进文学不断进步的动力,然而文学的发展似乎并不与文明的进化相符相成。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文学一直恒久不变的东西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它们是文学得以生存的不竭动力。回顾百年文学,上世纪处以来,中国文学以不断书写对人的价值和权利尊重的人文精神追随着“德先生”的指引。在少数民族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们把人文精神中尊重的对象拓展到人之外的自然和其他非人类生命,实现了生态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对接,是人文精神发展至生态伦理精神,使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惠及到自然和非人类,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我们在谈论保持人类尊严的时候,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保持人对动物的尊重,是保持人类尊严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科学”“文明”和“民主”一样,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散发着激动人心的光华。现代科技在带来舒适、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渐渐也显示了它在赋予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之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评价现代科技为文学叙事的一个重要维度。理性考究,其实现代科技本身并不具备善恶品质,区别在于如何使用,而关键点还在操控它的人类。我们在接受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尊重传统的生态伦理;破除封建传说的同时,也要尊重其蕴含的生态伦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话语生态的重建来达到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目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中的这种人与自然、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的生态伦理意识,为文学处理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文关怀之间复杂的价值立场和伦理关系体系,寻求到了合适合理的平衡点。中国文学的叙事书写既可以从中获取一套生态话语系统,同时也能通过对现代科技的合理评价来搭建保护自然生态的桥梁,在这一点上少数民族文学给予中国文学予重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玫.空间生态伦理意义与话语形态[j].民族文学研究,2007,(4).
篇6
作为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代表,莫里森深受黑人传统文化及欧美文化的双重影响。她曾多次谈论音乐的力量以及音乐对她作品的影响,并认为音乐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无论从叙述手段或是思想内容而言,莫里森的不朽巨作《宠儿》处处渗透着她对爵士乐的自如运用和发展。
当黑人从非洲大陆被带到美洲的那一刻起,贫困奴役的生活长期压迫着背井离乡的黑人们。1865年,虽然黑奴获得自由,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贫困潦倒,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自故土带来的音乐,他们自娱自乐,吟唱自己的劳动号子、赞美诗、圣歌。黑人民间音乐遇上欧洲古典音乐,融合当时的流行音乐,创造出爵士乐的雏形。
19世纪末,拉格泰姆(Ragtime)盛行。拉格泰姆,称为散拍乐,其主旋律数量不固定,演奏略带即兴。贫苦的生活使的拉格泰姆演奏者没有机会学习到正统专业的乐理知识,但通过对欧洲音乐的效法,他们又严格按照音符节拍进行演奏。循规蹈矩又即兴的演奏给聆听者以节奏起伏的震撼,蕴含其中的挣扎表露无遗。正如法国爵士乐研究专家吕西安·马尔松所述:“好像在欧洲,一些为养老院家庭舞会或者茶舞会的老小姐,苦于找不到顽皮的表达方法”(吕西安·马尔松, 2005:33)
布鲁斯(Blues)由人声叙述,配以乐器伴奏,使演奏者与听众间形成微妙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文学艺术论文,其旋律忧伤缠绵,包含对世事的感伤和内心的痛苦,对生活与爱的向往和摆脱束缚的渴求。
“爵士音乐直接来源于布鲁斯,它的特征也与布鲁斯有联系。爵士乐演奏者用乐器模拟演唱者的歌喉,风格和悲伤的情调…鼓励演奏者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演奏者同时又是作曲家…便需要掺入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演奏方式”(艾琳·索森,1983:420)爵士乐的曲谱仅有个轮廓,演奏者依据轮廓自由发挥。切分自由,演奏灵活,富于变化,激发了爵士乐自由开放的曲风。
一 格拉泰姆式的挣扎
1.爱而弑之
奴隶制下,奴隶及其子女都被归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黑人女奴更被视为可再生产的一种工具。奴隶主往往已扭曲甚至丧失人性,将女奴当成是泄欲和繁殖新奴隶的工具。他们掌握奴隶的生杀大权,可以将奴隶买卖出租,储存典当。在了无人性的奴隶制下孕育出的浓烈畸形的母爱成为小说《宠儿》的中心线,贯穿故事始终。奴隶制畸变原本伟大的母爱,使母亲不得不用杀死孩子的极端行为来保护子女免遭奴隶制的侵害。塞丝对奴隶制充满仇恨,但根深蒂固的奴隶制使她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为使孩子不被奴役,她唯一的办法是杀掉自己的孩子,将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上帝那儿。
杀死自己的婴孩有悖人伦,杀婴源于母爱更有悖常理。但发生在塞丝身上却可以理解。塞丝她深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孩子她就“无法呼吸”,她可以承受虐待毒打,却不能原谅学校老师的侄子抢走她的奶水。奶水是唯一能给孩子的爱,“除了我自己的孩子,谁也不能再得到我的奶水。”她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但就是母爱将她逼入两难的境地,没有孩子她“无法呼吸”,若孩子继续留在身边,他们又将经历她曾经的痛苦。她的“爱太浓烈”,她宁愿自己“无法呼吸”也要把孩子送往安全的地方。
2. 丹芙的矛盾情感
在塞丝逃跑途中,丹芙出生了。虽然过程惊险波折,但丹芙最终顺利活下并健康成长。但塞丝的弑婴行为使整个124号处于社会群体甚至是黑人群体的鄙视排斥中。外人的疏远加上塞丝的过度保护,使丹芙完全与外界隔离,“没有人跟我们说话。没有人来。男孩子不喜欢我,女孩子也不喜欢我”。在家中,怨恨的鬼魂吓跑了两个哥哥。自从哥哥逃跑后,祖母整天沉迷于色彩研究,母亲沉浸于对死去女儿的忏悔中。丹芙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上,她却从未被真正的关怀。她被家人忽略,被外界孤立。无穷的孤独感使她将长期以来骚扰124号的鬼魂当作自己的唯一伙伴。这段一厢情愿的友谊看似诡异,但对于长期处在寂寞中的丹芙而言,那是唯一心灵的依靠。但是保罗·D来了,赶走了作乱的鬼魂,也赶跑了她孤独世界中唯一的伙伴文学艺术论文,他甚至将唯一还在乎她的母亲的注意力也转移了。被孤立的感觉使她将女孩宠儿当作另一精神寄托,她想要彻底得到宠儿所有的注意力。生平第一次,丹芙有了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她将宠儿当作另一个自我。当她发现宠儿回归的唯一目标是塞丝,面对越来越虚弱的母亲,丹芙开始担心宠儿会杀死母亲。为了拯救母亲,她走出124号,向社区人求救,最终赶走宠儿。
塞丝畸变的母爱及丹芙和宠儿间矛盾的皈依,矛盾又成其自然,向读者展示了拉格泰姆式矛盾挣扎的风格。
二 布鲁斯的忧伤
1. 西克索的悲剧
西克索是《宠儿》中不甚起眼的人物,但他却是“甜蜜之家”男黑奴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莫里森在《宠儿》中塑造的一个完美黑人的形象。莫里森形容他“靛青色的西克索长着火红的舌头”。靛青色是一种稳重沉静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广阔深邃,但又不失孩童的天真。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西克索实在恰当不过,西克索知道料理食物;知道作为人类追求爱的权利,他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见他那“三十里地女人”一面,“为了让他的血统后继有人”,“西克索是唯一不因渴望塞丝而瘫痪的人”。
西克索曾是温柔沉静的,而且说英语。在其他黑奴都甘于生活在“甜蜜之家”服从加纳先生的统治时,西克索已经预知他们的未来不会美满,现在的生活只是五彩泡沫。西克索深思熟虑、知识丰富。他们的逃亡是由西克索设计的,因为在每次和“十三里地女人”的约会中,他清楚记下了“甜蜜之家”以外的地形路线。只有西克索敢于质疑并反驳“学校老师”“定义属于定义者,而不是被定义者”的观点,他无疑是一个善于雄辩、逻辑清晰的智者。
西克索的舌头是火红的。红色是《宠儿》中大量运用的一个色彩意向。红色之于不同人物拥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宠儿,红色是死亡、暴力和奴隶制的残酷、人性的血腥;对于保罗·D,是自由与勇气的想往;对于爱弥尔是希望与光明。对于西克索,火红的舌头包含了正负面的所有情感。早期的西克索,对未来充满渴望,他火红的舌头代表对自由的向往。逃亡失败被抓时,他放任自己疯狂,用火红的舌头唱歌大笑,西克索从不笑,“他平生只大笑过一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西克索没有坚持到最后,他最终仍被奴隶制摧毁。他不再说英语,这是对未来的绝望,亦是对英语这种白人语言的反抗。最终,他在大笑中被活活烧死。西克索微笑着迎接死亡,给人心酸悲伤的感觉。才为他自己乃至所有反抗非人性待遇的黑人保有了生的尊严。
2.贝比·萨格丝的含恨而终
贝比·萨格丝一共有八个儿子,虽然其他的孩子不是死了就是下落不明,但她还有最小的儿子黑尔陪伴在身边。相比其他女奴,贝比·萨格丝无疑是幸运的。加纳统治时代的奴隶们拥有相对稍宽裕的生活,甚至令黑尔可以出卖劳动力为贝比赎回自由身。
长期被奴役后突然获得自由,贝比被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震撼了。获得自由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掉自己的名字。对于她来说,这是自由意识的实际象征。不仅自己拥有自由的意识,她还想要将这种意识传递给社区的其他人。她成为一个不入教的传道师。她在“林间空地”布道文学艺术论文,号召黑人热爱自己,热爱自己的身体。
然而,亲眼目睹社区人的背叛与嫉妒,看着赛丝被迫杀死自己的女儿被警察带走而她却束手无策,贝比心中刚建立起的信念彻底崩溃。最终她选择封闭自己,玩味无法对她造成任何伤害的色彩打发时间。终其死去,贝比也没能摆脱心中的恨意,找回迷失的自我。
西克索从未笑过,唯一一次大笑,却是在死亡之时;贝比·萨格丝拥有自由与自我信念的权利,却被推进虚幻的色彩世界,含恨而终。对西克索和贝比而言,死亡不是结束而是解脱,是新的开始,但就是这样不正常的死亡,现实而悲哀,传承了布鲁斯哀伤的风格。
三 爵士乐的开放
1.开放的结局
小说最后一字虽已完结,但情节却似乎没有完结。作者留给读者一个全然开放的结局, 一个想象的空间:宠儿是否真的是塞丝的女儿;黑尔是否真的死去;塞丝最后是生是死,与保罗的发展又是如何。
宠儿的到来和离去都充满神秘感,她没有交代她从何而来,只说她从水里来,她的脖子“周长不足一个茶碟”,她的名字和塞丝为死去女儿墓碑上刻的名字一模一样。种种迹象显示她就是塞丝的女儿。推断是如此,但小说却又暗示她好像只是一个逃跑的女奴。关于黑尔,我们只知道他疯了,失踪了,脸上涂满牛油和酸酪,自己在嘴上勒着铁嚼子。我们甚至难以确定他是怎么疯的,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妻子被,还是因为意识到自己作为奴隶的悲哀。他是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是已孤独的死去。
对塞丝和保罗·D,小说的最后一幕定格在贝比萨格斯的病床上,塞丝在等死,保罗·D努力劝说,希望她回到过去。保罗走出自己迷失的内心,编织着未来属于他们的美梦。但最终塞丝是否从宠儿离开的痛苦和杀死女儿的悔恨中走出来,并与保罗幸福的生活,都仍是未知数。
小说虽已完结,故事仍可持续,读者可以在反复阅读中寻找想要的答案。开放的结局,不同的读者心中自有不同的诠释。这就是爵士乐开放自由的体现。
2.最后的解放
贝比·萨格斯,塞丝,丹芙是美国黑人女性在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塑造自我旅程上的三代标志性形象。贝比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并期望通过传教的形式向其他黑人传递这一想法,但最终却在深受打击后崩溃文学艺术论文,预示了第一代黑人女性寻求自我意识的失败。
塞丝是个极富自尊的黑人女性。这或许可成为推动她寻求自我意识的内在特质。杀死宠儿后,她一直活在悔恨痛苦中,当宠儿到来之后,塞丝将已蠢蠢欲动的自我意识建立在宠儿身上。这是种危险的行为--自我意识怎能建立在她人身上。因此,当宠儿消失后,她好不容易才刚建立起的自我意识消失殆尽,第二代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寻求也以失败告终。
丹芙从未受过奴隶制的摧残,虽然孤独的环境造压抑了她对自我意识的认知。但长期的寂寞锻造了这个孤独小姑娘勇敢坚强的内在。因此,为了保护母亲,她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她的自我意识逐步累积。成功赶走宠儿,保护了母亲,她甚至还将去念大学,这昭示着第三代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追求之路终于成功。
这种思想解放与开放的结局,体现了爵士乐自由开放的音乐特性。在成功地寻求自我意识变为可能之时,就是黑人女性甚至是整个黑人种族的民族意识得到解放之时。
爵士乐在非裔美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崇高无可替代的。在深受爵士音乐特性的影响下,莫里森小说贯彻爵士乐发展三部曲的步调,从拉格泰姆挣扎矛盾性,到布鲁斯的悲伤基调,直至爵士乐的自由曲风,在《宠儿》小说中处处有所体现。《宠儿》的思想内容与黑人爵士乐发展历史的契合这一音乐特性,体现了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热爱,对黑人历史的缅怀,也让读者体会黑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莫里森正是通过爵士乐的特点,向族人呼吁热爱自己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历史文化的。
参考文献:
[1]MUSIC - Mendi + Keith Obadike[DB/OL]./blacknetart.com/Morrison.html,
[2]吕西安·马尔松.严璐,冯寿农译.《爵士乐简明史》[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4:33.
[3]艾琳·索森.袁华清译.《美国黑人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3.3:420.
[4]腾金秋.《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宠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7
任何生命都具有自我存在和自我超越的本能。因此,每当生命遭受外力的摧残或者生活的欲望受到阻碍时,人会感到强烈的恐惧与伤痛。这种对生命苦难的恐惧形成了人类具有本能的悲剧意识。但正是在这种悲剧意识的驱动下,人类才会产生出种种超越与抗争的强烈意念和行动。朱光潜先生说:“悲剧美就在于对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显示出的强烈生命力和人格价值”。[1]在《局外人》这一文本中,加缪通过描述荒诞的社会环境为主人公默尔索的生命注入了根深蒂固的悲剧色彩。
“在加缪看来‘荒诞’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经验。它是一种关于不协调状况的认识:肉体生命的强烈感受与死亡的必然性势不两立;人对理性的坚持与他生活在其中理性世界的针锋相对”。[2]对于这样荒诞、悲剧的生活,默尔索感到愤怒、痛苦,他也在抗争,文本的结尾处说道:“巨大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了希望”。至此,默尔索终于认识到这个世界是荒诞的,而自己则永远被这个世界作为异类被排除在外。但是默尔索并没有绝望,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屑和漠视,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仍然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对这个荒诞的世界叫嚣、对抗,他说:“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默尔索的悲剧性不在于杀人被判刑,而在于他脱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于默尔索至死都坚持着对本真自我的顽强追求。但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被认定为脱离于这个社会的局外人,他与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协调,社会成了要消灭他的力量文学艺术论文,最终导致默尔索走向死亡。
一、主体与客体的格格不入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简短的句子,简单的结构,以这种不同寻常的叙事基调展现给读者的是主人公默尔索的冷漠、麻木、无动于衷论文格式模板。一个具有正常社会思维的人,在失去至亲之后应该是悲痛欲绝的,而表示悲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哭泣。然而,默尔索不仅没有哭,反而因为需要去借黑领带和黑纱而“感到有点儿烦”。从得知母亲去世直到送母亲安葬,默尔索看似一直不悲不泣,他不愿开棺再看母亲最后一眼,甚至在刚刚安葬完母亲,默尔索就想到“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所感到的喜悦”。自始自终,默尔索似乎毫无丧母之痛。
安葬完母亲的第二天,默尔索去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玛丽,和她打闹,并且一起去看了喜剧演员费南代尔的片子。对于和玛丽的爱情,默尔索似乎也无所谓,“大概不爱她,”结不结婚也无所谓。同样,对于和莱蒙做不做朋友,默尔索也是认为“怎么都行。”甚至,对于老板要派遣他去巴黎工作,默尔索也是感觉无关紧要,他认为“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对于很多人都向往的巴黎,默尔索的评价却是“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人的皮肤是白的”。
默尔索的生活看似单调、简单而且百无聊赖,似乎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吃吃喝喝、玩女人,过着一种机械而又缺乏活力的生活。表面上看,默尔索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在骨子里并不认可寻常人的生活态度。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拒绝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采取冷漠的态度对抗生活,却在精神上实现了自我放逐。默尔索这种与他人关系的失落以及他在其他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的悲剧情景。他杀死了阿拉伯人并不令人感到意外。默尔索失去与他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失去与现实的关系。他意识到他与别人、与整个社会是对立的。所以当他开枪打破了海滩上的平静时,事实上他并不知道阿拉伯人在干什么,“好像在笑”,似乎感到“那把刀刺眼的刀锋总是隐隐约约地对着我,滚烫的刀尖穿过我的睫毛,挖着我痛苦的眼睛”。另外文学艺术论文,在文本中,加缪也通过突出自然环境诸如,阳光、沙滩、海浪的作用、模糊时间概念,戏剧性地衬托出默尔索内心的孤独。
默尔索杀了人,社会同样要以杀人来惩罚杀人这一罪行。但是在审理案子的时候,无论是检察官还是被指派来的律师都把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排除在外,都无一例外地对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感兴趣。开庭前,律师交待默尔索“回答问题要简短,不要关键词、难以沟通。另外,虽然一系列的偶然事件单一地看是真实存在的,一旦生硬地拼凑在一起时却组成了荒诞的闹剧。理清文本中这些难以言明的处境,默尔索之所以沉默、冷淡的原因就变得清晰明了。最终,法官推导出“他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干最荒诞无耻的勾当,为了了结一桩卑鄙的桃色事件就去随随便便地杀人”,默尔索还是被判处以死刑。
二、对本真自我的追求和抗争
正是这种与他人、与社会的冷淡、疏远、隔膜,默尔索不仅意识到世界的荒诞,而且在有意识地反抗着荒诞。他以一种超脱淡然、看似无所谓的态度面对生活,但是这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又加剧了他与社会的隔膜。默尔索不为大家所理解,但是他也不愿意去理解别人。文本中,他那冷漠的语言、鲜少的对话和厌倦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距离感。默尔索的情感流露是自然而流畅的,他不去刻意地压抑自我。他对律师说:“我有一种天性,就是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正是他恣意地满足身体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迎合社会和他人去抑制自己他的精神和情绪时常由于身体的需求而受到波动。正因为如此,在母亲的停尸间里,他想喝咖啡、想抽烟,虽然他犹豫了,“不知道能不能在妈妈面前这样做”,他还忍不住睡意“打了个盹儿”论文格式模板。即使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适,但结果却都是顺从了自己的本能欲望和生理需求。
面对正统社会秩序的强大,默尔索选择了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愿里,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选择和坚持,默尔索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不仅如此,默尔索也一直保持着心灵的清澈、真实,不理会被人误解而导致的自身孤独感,拒绝说谎话,即使在关系到自己的生死问题也是如此。虽然默尔索杀死了阿拉伯人,其实他只要按照律师的交待,以撒谎对社会制约和传统道德稍作妥协,即使他在事实上杀了人,也有可能避免被判处死刑的厄运。但是,默尔索拒绝说谎,拒绝背叛自我,对于自己的作案动机,默尔索只是如实回答“因为太阳”。当然,默尔索也幻想着“判了死刑的人逃过了那无情的、不可逆转的进程文学艺术论文,法警的绳索断了,临行前不翼而飞”,或者能够“逃跑”,或者“获得特赦”。尽管这样,默尔索在临死前还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拒绝接受神甫的指导,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母亲葬礼上,默尔索不哭也不装哭;他不爱玛丽也不为了讨好她而说爱她;他拒不接受神甫的指导,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信仰。默尔索拒绝接受一切虚幻的东西,诸如眼泪、谎言、上帝,却选择坚持信仰自我。这是他对理性世界的挣扎,对本真自我的坚持和追求。默尔索因为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就被其它人指控为不孝,被检察官认定为“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是一位“自绝于人类社会”的异类,最终被社会彻底排除在外。
面对外界压力、灾难和死亡,默尔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求生欲望,这种符合人性的抗争精神使其人格力量得以提升,悲剧精神和意志的能动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说,默尔索的命运是具有强烈而又有震撼力的悲剧美。因为“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3]
默尔索被社会视为异己、疏离者、局外人,最终被作为“一个社会公敌而斩首示众”。脱离了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默尔索在坚守自我、追求本真、对抗荒诞,展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悲剧美。《局外人》是加缪为富于悲剧精神的默尔索唱响的一曲悲壮的哀歌。
参考文献:
[1]丁尔苏译.现代悲剧.[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179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206
[3]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
篇8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篇9
关键词:非语言艺术;实验教学;有效性
曾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为何大家都说我的课上得好,能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一种享受。但好在哪,我一直无法用一个较好的术语加以表达,一次偶然的阅读让我豁然开朗———是的,非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将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融合,让我的科学课堂教学充满魅力,特别是非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赏。对于敏感、善于观察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往往更能起到教育的奇效,更能激励或打动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运用非语言艺术进行教学,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记忆效果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单调,面无表情,语调单一,教学效果绝对不理想,但如果教师巧妙运用非语言沟通,如柔和的微笑、传递情感变化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夸张幽默的手势、体态,学生能从教师的一系列情感动作中领悟教学内容,在无声中师生得到交流,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调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心脏与血液循环》时,教师利用肢体语言模拟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舒张时教师整个身体放松,手臂张成圆形,腿也往外扩。收缩时身体紧绷,手臂向内夹紧,双腿合并。同时,随着教师的讲解,不断加快速度,学生在会心一笑中非常容易理解,愉受着心脏有力的跳动。
二、严肃课堂纪律,促进课堂教学,为教学增光添彩
作为技能科教师,特别是科学教师不用担心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丰富有趣的实验活动和新颖的器材一放在那儿,还没上课学生就已经蠢蠢欲动!因此,教师平时更头疼的是对于学生课堂纪律的组织与调控。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教师巧妙得体地运用非语言艺术调控课堂,能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魅力,为科学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下面就平时的经验做法做一介绍:
1.进入教室,坐姿练习
站姿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持续时间较长的姿态语。它集中体现教师的自信与能力。教师站立:双脚基本平行,相距与肩同宽,双手交叠在后,给予孩子们充满活力与精气神的印象。教师用自己饱满的站姿,不断提示自己:轮到我上“战场”了,“战场”上是不容许丝毫疏忽的。让自己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进而让学生也被老师的激情所感染。而有的老师上课会手拿着书搭在讲台边斜靠着,我觉得这样的站姿很不好,感觉很没劲,懒散,以这样的站姿说话讲课中气都不足,学生听讲的激情如何能调动?学生双手放后背,目的在于使之抬头挺胸和防止学生控制不了好奇心动桌上的实验器材,而更专注于教师的讲解。
2.倾听习惯的养成
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为两种情况,离教师较近的,我先用手势和鼓励的目光示意让他回答后俯低身子(才不会感觉老是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如果是离教师较远的学生,我会在倾向学生的同时,将右手半拱放置在耳朵后,同时用眼神扫视全体学生,左手中指置于嘴前后指向回答问题的学生,配以挑眉微笑,此时学生都被我的非语言艺术所感染而专注倾听同学的回答,比老师用语言提示学生学会倾听,注意听效果更佳。既不打断回答学生的思路,同时又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试问多次如此的非语言感染,还怕学生养不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有学生不爱发言吗?
3.学生注意力分散
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将上课时的音量迅速降低,语调放缓,同时配合严厉的眼神,用眼神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注意力分散、开小差的学生可从中接受到批评的信息;违反纪律的学生可从中感受到教师的愤怒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这种委婉的暗示,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
4.用微笑征服学生
经常对学生微笑能使学生产生乐观、积极自信、向上的心理状态,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师生都能从发自内心的微笑中获得这样的信息:“我们是朋友。”微笑虽然无声,但它传达了许多:欢悦、同意、尊敬。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请你把“笑意写在脸上”。在课堂教学艺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非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开拓与运用,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与文化知识传授的多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崇高的美的意境,使他们不仅可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从教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性情陶冶。
篇10
同样,在音乐教育中,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审美习惯的改变,音乐艺术的内容、形式乃至技能技巧都将不断地充实和创新。与之相适应,音乐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和技巧技能,还必须承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音乐创造能力的任务。高校音乐教育要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趋势,其内容、模式必然要发生变革和拓展。
一、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甫夫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思维自身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身属性及内外有机联系,在思维内容、形式上具有新颖思考,或从事他人没有而本人独有的新的思维构建,形成新的观念、形象体系;第二,从思维类型来讲,创造性思维不是独立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整合运用;第三,从思维成果和人类已有的成果比较来说,创造性思维突破了自然和人类已创造成果的局限,在创造领域开创新局面,新成果是一种思维动力。①
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才主要是指运用创造性思想实现革新、创造的人才。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具有两种功能。
(一)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开发形象思维最直接的动力
今天,基于发展创造能力的需要,“全脑开发”已成为时代越来越强烈的呼唤。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配里揭示了人体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他的实验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同知觉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情感、综合以及几何空间的鉴别功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得加・富尔在报告《学生生存》中便指出,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右脑形象思维能力。
音乐是具有表情和造型性的艺术,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过多重视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寻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而在音乐创造教育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更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人们自身也在寻求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美国在1994年通过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位置的成败关键。②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力、饱满的创造热情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和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可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现代教育家的探索及现状分析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中外教育家们对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各国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题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定的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尼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对以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达尔克罗兹认为,在教育中应同时对学生的理性和感觉进行训练。他采用体态率动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在训练中采用即兴创作来开发培养学生的直觉理解和意识创造能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而音乐上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③
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达尔克罗兹的教育体系有益的部分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灵活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要的是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活动非常强调发现式教学原则,即教师并不做太多说明,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获取。这些教育观念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以其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要求。他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以学生的“唱”为主要手段,并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体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德国,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他的教育体系中,节奏训练、率动、歌唱、语言节奏和即兴创作是主要教育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即兴音乐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中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奥尔夫将游戏引入其中,通过即兴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由于其极富自由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性拓展了空间。④
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也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宋代的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思维的论述,虽尚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音乐教育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培养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影响;朱工一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⑤
目前,我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状况,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课题。
三、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即是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领导和教师都应意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时代国家文艺振兴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更适合时展的创造性人才,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将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渗透到各学科、各门课的教育中去,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
(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真正全面面对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求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以往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指出,在我们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遵循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5.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⑥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三)变授受型教育为授受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讲,基本为授受型,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有充分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设想。
1.探索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将音乐中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音乐作品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并在学生自由思考后,再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和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2.形象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景――生情――投入――知能并获,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和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教学内容。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可先将欣赏作品主要情节和情景氛围进行设计,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意图,教师再稍加讲解即可;也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3.合作模式
教学过程为诱导――共鸣――探讨――获得共识,教师先在基础知识之上诱导性地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并获得共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瞬间灵感,进一步提高兴趣。
4.潜在模式
教学过程为暗示――渗透――移情――得到熏陶,将课程的目标潜藏于教学之中,渗透于模式中间,使各种教学目标交叉,具有感应力和移情作用。⑦
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掌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主要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进行创造性教育中,应科学掌握二者的平衡。在注重形象思维的同时,绝不能走极端,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但绝不是非理性的自我发泄。
综上所述,当我们强调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置于领航地位的同时,绝不是忽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真理超越一点,便成谬误。
结语
在21世纪的教育旅程中,面对全面素质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否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引入思维科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改革现有的专业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注:本文曾获2008年全国高校艺术论文比赛二等奖,上海教育局艺术论文比赛一等奖)
注释:
①⑥阿瑞提. 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5,95.
②Robert S. Root―Bernstein.Music,Creativity and Scientific Thinking.Leonardo 34.1.2001:63―68.
③④⑦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7,180,270.
⑤张帆.专业音乐教育导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10.
参考文献:
[1] 阿瑞提. 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1989.12.
[3]张帆.专业音乐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周冠生.艺术创造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5.
[5]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B.J.Novak and G.R.Barnett,Scientists and Musicians,"Science Teacher 23.1956).
篇11
2、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本年度,我们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小学教师行为准则》、学习《义务教育法》.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人撰写6篇学习心得,在每周一学习期间组织观看师德典范光盘,学习典型事迹,并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3、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培训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今年开展了 “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师生牢记学校文明礼仪要求并按要求做好,学校、班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本学年,每位班主任都结合文明礼仪记录,撰写了符合班级年龄特点的经验论文。学校还要求各班每周开展一次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按时检查德育工作,对各班黑板报,读书角,卫生角,通过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班主任都能按要求填写各栏目,中队活动记录,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二、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质量较好的德育渗透论文。
三、创设活动载体,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
1、本年度我们继续抓好学生的爱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
2、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九月十日”教师节进行尊师周活动;“十月一日”国庆节,组织歌颂祖国活动。同时继续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十一月份,我们学校分三个年级组召开了三次养成教育大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十二月份,举行了冬季体育运动会。通过召开体运会,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2010年三月开展了“献爱心”活动,为患肠癌的周展望老师捐款2628元。2010年四月十日,举办了“加油2010,宝洁百所希望小学快乐体育运动会”。借此东风,号召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为2010加油,以优异成绩向奥运会献礼。.五月十九日,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活动。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向地震遇难同胞默哀活动。在这次赈灾活动中,我们学校师生一共捐款8557.5元,是双溪桥镇教育界捐款最高的一所学校。六月一日,举行了欢庆活动,表演了20多个节目。本月,我们学校还参加了咸安区教育局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跳绳第一名和第四名,获得剪纸第一名、小制作第二名,小歌手比赛获得第三名,舞蹈表演获得第三名。我们张金霞校长的艺术论文获得了区比赛一等奖,我们的王燕华老师被评为优秀艺术辅导教师。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的师生陶冶了品质,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画、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组织开展以“爱护家乡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美化家乡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清扫卫生死角,同时通过世界环保日、植树节、无烟日等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4、继续发挥红领巾小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板报作用。宣传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法律知识、自纠自护知识、先进人物事迹等,每月进行一次板报评比,通过评比活动,使板报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化.并每月由校长、大队辅导员作行为规范的专题讲座.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5、抓好养成教育,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全方位,多渠道,强化了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争当文明班级”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文明监督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文明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守纪、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天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6、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留守、单亲、无亲学生档案,做好教育记录,活动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 “同在一片蓝天下”等献爱心教育活动,帮助这些学生转变不良心理,健康成长。
四、切实发挥学校、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班主任通过家访和电访的方式与家庭经常联系,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充分发挥家校通、亲情电话的作用,帮助老师及时与家庭进行联系。我们对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为了更多的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
五、用名言警句立德,以榜样立德。
篇12
2、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本年度,我们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小学教师行为准则》、学习《义务教育法》.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人撰写6篇学习心得,在每周一学习期间组织观看师德典范光盘,学习典型事迹,并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3、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培训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今年开展了“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师生牢记学校文明礼仪要求并按要求做好,学校、班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本学年,每位班主任都结合文明礼仪记录,撰写了符合班级年龄特点的经验论文。学校还要求各班每周开展一次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按时检查德育工作,对各班黑板报,读书角,卫生角,通过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班主任都能按要求填写各栏目,中队活动记录,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二、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质量较好的德育渗透论文。
三、创设活动载体,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
1、本年度我们继续抓好学生的爱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
2、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九月十日”教师节进行尊师周活动;“十月一日”国庆节,组织歌颂祖国活动。同时继续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十一月份,我们学校分三个年级组召开了三次养成教育大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的习惯等,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十二月份,举行了冬季体育运动会。通过召开体运会,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20xx年三月开展了“献爱心”活动,为患肠癌的周展望老师捐款2628元。20xx年四月十日,举办了“加油20xx,宝洁百所希望小学快乐体育运动会”。借此东风,号召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为20xx加油,以优异成绩向奥运会献礼。.五月十九日,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活动。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向地震遇难同胞默哀活动。在这次赈灾活动中,我们学校师生一共捐款8557.5元,是双溪桥镇教育界捐款最高的一所学校。六月一日,举行了欢庆活动,表演了20多个节目。本月,我们学校还参加了咸安区教育局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跳绳第一名和第四名,获得剪纸第一名、小制作第二名,小歌手比赛获得第三名,舞蹈表演获得第三名。我们张金霞校长的艺术论文获得了区比赛一等奖,我们的王燕华老师被评为优秀艺术辅导教师。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的师生陶冶了品质,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画、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组织开展以“爱护家乡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美化家乡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清扫卫生死角,同时通过世界环保日、植树节、无烟日等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4、继续发挥红领巾小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板报作用。宣传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法律知识、自纠自护知识、先进人物事迹等,每月进行一次板报评比,通过评比活动,使板报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化.并每月由校长、大队辅导员作行为规范的专题讲座.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5、抓好养成教育,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全方位,多渠道,强化了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争当文明班级”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文明监督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文明班.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守纪、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天公布各班得分情况的,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留守、单亲、无亲学生档案,做好教育记录,活动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等献爱心教育活动,帮助这些学生转变不良心理,健康成长。
四、切实发挥学校、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班主任通过家访和电访的方式与家庭经常联系,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的和提出教育建议,充分发挥家校通、亲情电话的作用,帮助老师及时与家庭进行联系。我们对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的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为了更多的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的情况的,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
篇13
林玉平在大会上宣读福建省社科联批准“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批文。陈宝铝宣读第一届小语会理事会名单。
福建省语文学会王立根会长代表福建省语文学会,向“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他指出,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一项盛举,而且意味着从此在闽派语文的阵地上又树起了一面旗帜,一面凝聚力量的旗帜;福建省所有钟情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志士仁人,将汇聚到这面旗帜下面,成为一支驰骋于语文教坛的劲旅。福建省语文学会在原有中语会的基础上成立小语会,有利于贯通中小学语文的连接,满足了广大教师“打破阶段教学”, “一以贯之”的要求,将让“闽派语文”进一步脱颖而出。“闽派语文”将立足于海西,推向全国。
王立根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近年来福建省语文学会所开展的工作情况:
一、提出“闽派语文”的概念,在全国语文界引起较大反响
2004年,福建省语文学会为配合“海西”建设的全面部署,提出创建具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宗旨不仅在八闽大地深入人心,也逐渐在全国语文界产生影响。2004年12月,“第一届闽派语文论坛”在厦门举行,2006年4月15―16日又在建瓯市举行“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为福建省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在闽派语文的大旗下,福建省语文学会还积极配合福建省普教室、福建师大文学院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做好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老师学习、研讨新课标。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先后前往全省各地,分别为参加全省新课标培训的几百名语文教师讲课,深受好评。
二、积极协助福建师大文学院编写语文实验教材
为探索构建“闽派语文”,学会积极协助福建师大文学院编写由教育部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北师大版),鲜亮彰显“海西特色语文”,得到课改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举办两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增进海峡两岸亲情和中学生青少年的友谊,2005年和2007年,福建省语文学会连续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以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珍爱母语、推广国语普通话为目的,与台湾六市的师生同台比赛切磋。还与台湾中学语文教师一道举办两岸母语教育恳谈会。受到国台办、福建省台办和福建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新华社、新华网、中新网和福建的各大媒体报刊均作了报道。
四、多次举办全国性的语文教学论坛活动
2005年10月,福建省语文学会与全国中语会在武夷山市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活动”,邀请语文教育界代表人物就当前语文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对话与交锋,深入探讨语文教育改革之路。2003年和2007年12月,福建省语文学会与语文教育艺术研讨会在福州和武夷山举办了两届“全国语文教育艺术研讨活动”。2008年4月28日―29日在福州华侨中学举办“中华文化传统与中学语文研讨会”。此次会议鼓励学生热爱经典,走进经典,感受经典魅力,在全省开风气之先。
五、编辑出版福建省《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汇编》,开展全省中学生征文活动
近几年,福建省语文学会连续成功举办了“国土杯”、“金鹿杯”、“东方伟业杯”全省中学生征文大赛,出版了学生优秀作文集《为了迷人的土地》、《和谐之美》、《关注》。三次征文活动,全省有200多所中学参加,参加征文活动学生达数十万人,起到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
六、举办我省语文名师教学思想及实践研讨会
为打造富有特色的“闽派语文”,建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福建省语文学会于2004年在厦门市举办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7年在福州举办了福州一中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年在宁德地区举办了宁德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特级教师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研讨会”。对我省语文名师的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讨,有力促进了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七、成立福建省语文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在2008年4月19日召开福建省语文学会扩大理事会上,成立了福建省语文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福州中语会)。参加此次会议的有福州市的中学校长、教研员、语文学科带头人近百人。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将为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帮助青年语文教师加快专业成长,在学术研究上发挥积极作用,为福州教育做大做强尽力。
八、组织“名师百校行”公益讲座
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举办“名师百校行”公益讲座。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会长、常务理事多人奔赴全省十余所中学开讲,并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开发“国学短信”,在全国产生良好影响,受到福建省社科联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