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十四五规划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十四五规划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十四五规划概念

篇1

1、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2、2019年9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将继续壮大清洁能源发展。

3、传统意义上,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友好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们误以为是对能源的分类,认为能源有清洁与不清洁之分,从而误解清洁能源的本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按照市“六大”活动要求,我围绕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这一主题,以“保供水、治污水、排积水”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亮点、存在的突出问题短板和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民生关切等,深入市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通过走访基层群众、现场踏勘、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市城区水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市城区水体现状与分析

咸宁市城区水系以淦河为主,淦河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54平方公里,除淦河外,市城区还有很多小型河湖、水塘等水体、水系。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分析,我市城区水系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蓄水空间总量较大。市城区水体数量71处,总蓄水量达600990.8 m3,在汛期具有一定的蓄洪能力,能有效减轻城市防汛压力。二是水体黑臭现象较多。近年来,我市虽然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市城区黑臭水体、小微黑臭水体等依然存在。除滨湖港和浮山河等两处较大的黑臭水体外,其他黑臭水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咸宁特色的城中村“当家塘”变成“微臭水塘”。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分析,微臭水塘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水塘水体封闭,自净能力较差;缺乏日常管理,基本未进行清淤、疏浚;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直接在水塘中扔倒垃圾。

通过对市城区水体现状及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我市水体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以滨湖港为例,滨湖港排水片区为合流制排水分区,该排水片区的雨水、污水全部排往滨湖港,导致水体黑臭,景观效果差。二是工业偷排污染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水体急需清淤。市城区大部分水塘和小型沟渠近三年都未进行清淤,仅有少部分纳入黑臭水体治理的蓄水水体进行了清淤。

(二)市城区供水现状与分析

目前,市城区共有三家供水企业,分别是咸宁联合水务有限公司(简称联合水务)、咸宁思源水务有限公司(简称思源水务)和南川源水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川源),现有最大供水能力为29.9万吨/天,市城区供水以联合水务公司为主。当前,我市城区日平均供水量约为19.7万吨/天,现有供水能力能够满足生产生活供水需要。市城区供水除保障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需要外,还承担着消防用水、园林绿化用水、市政道路清扫用水等需要(均通过消防栓取水),此类公服用水方式虽然操作便利、水质有保障,但成本较高,且造成了优质水资源的浪费。市城区供水存在问题:一是老旧小区供水水压不足。如温泉办事处夹皮沟巷轻工小区因地势较高,小区供水水压不足,现场走访时发现该小区每家每户都在单元门洞的遮雨板上加设了加压泵,现场一片狼藉,既影响市容市貌,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二是部分小区供水设施“先天不足”。如永安办事处阳光社区的锦城花园小区因进水管管径太小且未配建二次供水设施,在用水高峰时水压严重不足;栗林公租房增压设计从四楼开始,没有考虑低层住户太阳能安装在顶楼的上水需要。三是部分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一些已修建二次供水设施的小区,经常出现水池消毒无人监管等问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我市再生水的利用率较低。按照公园城市建设标准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回用率要达到30%以上,但目前我市所有污水处理厂均未达标。五是城区消防用水存在隐患。根据《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咸宁市城区公共消火栓建设管理办法》等要求,市城区71条主次干道(总长201.49km),共需设置1679个市政消防栓,目前实际只有789个,且有143个消火栓需要维修更换,缺口较大。

(三)市城区排水现状与分析

目前市城区雨污管网总长1030公里,其中雨水管网464公里,污水管网492公里,雨污合流管网74公里,城区内建有污水中转泵站21个,截至2019年底生活污水收集率为34.10%。由于过去市城区排水管网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管网布局比较分散、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管线常有雨污混接、混流现象。2019年以来,我市以咸宁大道东片区10.45平方公里为试点,启动了片区管网详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该片区雨污分流效果微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成区范围内小区内雨污管网情况。咸宁大道东片区建成区可分为182个地块,其中内部分流制无混接错接的地块为47个,内部分流制但存在混错接15个,合流制区域115个,井盖被淹没,无法查明区域4个,完全分流制面积占比为28.66%,需改造区域占比71.34%;片区共排查出市政排水管网约112.7公里,其中雨水管网61.6公里,污水管网43.3公里,合流管网7.8公里。通过调研分析,我市在管网建设、污水收集、雨污分流、排水防涝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统筹不够。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前期统筹不够除了造成管网对接难、排水不畅等问题外,还会给后期改造带来困难,增加改造成本。二是管网建设管理有待加强。雨污管网建设管理薄弱甚至混乱,还存在部分“真空”地带,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杜绝管网建设不规范现象。三是管网维护管理机制混乱。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单位有市政管理部门、城发集团、咸安区、各污水处理厂、各住宅小区开发商等,建好的污水管道多由投资方自行负责管理维护,造成“交汇处互不连通、堵塞外溢时各显神通”的管理机制。四是部分老旧小区排水状况堪忧。部分区域房屋地势较低,房屋陈旧,导致下雨即淹,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如永安办事处毕曹街、十全巷等处,房屋一楼在路面以下,在汛期暴雨时积水严重。此外,老旧城区由于管道老化、破损等易导致管道堵塞,且部分管道管径小,堵塞现象较多,急需进行老旧城区管道重建。

二、关于助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议的对策建议

结合调研中对我市水治理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就统筹城市水治理、助力公园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治理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结合我市《咸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成果,及时编制《咸宁市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咸宁市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咸宁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并对《咸宁市城区供水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咸宁市城区排水中长期规划(2020-2035年)》等中长期规划进行修编,做好城市水治理顶层设计,转变传统建设理念及模式,将市城区水环境治理(供水、雨水、污水中水、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相关的项目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考虑,确保城市建设与供排水管网建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

(二)升级城区供水管网,确保供水安全

1.坚持质量优先,尽快完成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坚持充分利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供水管网现状布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布局供水管网,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同时,充分考虑消防用水需求,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总体规划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确保满足消防需求。

2.坚持节水先行,减少水资源浪费。一是要探索制定地方标准,从公共场所开始,从千家万户节水龙头的使用做起,在工程设计、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引导节水用具的推广供应,以当年推广节能灯应用的魄力,深入群众,大力淘汰非节水器具的使用。二是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市城区布局建设再生水管线和取水点,利用再生水进行园林绿化浇灌及环卫作业等,进一步提高污水出水回用率,充分发挥其环保和经济效益,形成水生态良性循环。

3.坚持以民为本,着力解决老旧小区供水难题。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为契机,坚持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打破传统小区概念,以片区为单位,适当扩大建设范围。

4.坚持治保并举,加强供水管网及饮用水源保护。一是加强供水管网维护管理,严格监督管网建设单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对损坏管网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和追偿。二是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思源水务的取水点五一水库未被列入水源地保护区,建议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及时督促整改,切实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三是要及时解决潘湾水厂单电源供电、思源水厂无污泥处置装置等问题,确保供水安全。

(三)全面摸清底数,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1.摸清排水管网的现状和家底。加快推进温泉、永安、高新区、梓山湖四个片区管网详细调查、功能病害检测工作,全面掌握管网运行现状并进行细化评估,切实解决排水管线“家底不清、现状不明”问题,为后续管网改造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建设把关。加快推动地方立法或者地方政府规章建设,从法治高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雨污分流审查机制,在规划阶段、设计阶段、验收阶段、管理阶段均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要求,形成闭合管理机制,确保城区所有新建小区排水管网实现全分流,真正做到“凡雨污分流实现不了的地块不批项目,批准项目不开工,开工项目不验收,验收项目不入住”。

3.开展排水管网缺陷修复,清除污水直排、消除管网空白。针对管网详查中发现排水管网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加大河段不明排口及其排放情况的检查力度,对河道不明排口来源进行彻查,对偷排、漏排、直排等各种恶意违法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进一步大污水管网建设并完善沿河截污管建设,全面消除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污水管网空白区、排水基础设施薄弱区,基本消除河道排污口。

4.加大“当家塘”等小微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一是坚持系统规划、综合治理。综合考虑生态、景观、蓄水、文化遗产等功能,并与城市园林绿化紧密结合,进行乡建文化特色的凝练,形成“一组一塘一景”的美好未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借“创文固卫”东风,动员居民群众成为保护和监督水塘管理的主体,提高大家对“当家塘”的保护意识。三是激发居民的美丽乡愁,杜绝“破窗效应”,进行样板工程建设,保护塘中种植的植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蓝天碧水的美景,集体受益,逐步自发形成居民自治机制。

5.建设“智慧排水”信息系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源、网、厂、站、口”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排水管理地上地下一体化、网格管理精细化、档案管理信息化、维修养护标准化、监管手段智能化的目标。

6.建立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河湖库长制”作用,结合“创文固卫”等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做好河道日常的保洁保障,包括河道保洁、违规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查处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篇3

据国际原子能公布的消息,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核电发电量实现翻倍。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美国在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KW。预计到2030年前世界核电站建设的总投资在2000亿美元以上。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要适时调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规范核电厂址选址和保护,加快核电三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推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高自主化水平,建立铀资源储备基地。到2020年,显著提高核电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地位。

但有专家对中国大规模发展核电表示质疑。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表示不赞成用核电站做基本电站。他认为,我国资源不足,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掌握的天然铀只有2500万千瓦,只能供运行40年。除此之外,可供开采的大约还有2500万千瓦,也就是说我国全部的铀资源仅有5000万千瓦。而且,铀进口的难度也很大,即使全部落实,也只能进口11300万千瓦。因此。核工业部的赵仁恺院士判断,我国核电发展的上限是6000万千瓦。虽然5000万千瓦之外,我国还有一些贫矿可供开采,但是开采贫矿需要10倍的成本、造成10倍的污染。

发展空间较大

自1991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以来。我国有6座核电站共11台机组906.8万千瓦先后投入商业运行,但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截至2007年底。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2%。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92%。

2007年国务院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但不能满足核电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对该规划着手进行调整。发展核电要综合考虑包括装备制造能力、原料供应能力、人才实力、建筑安装能力、资金实力等在内的多个因素。目前,8台机组790万千瓦在建,我国核电能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表示,初步设想,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发电量达到8%,保守估计,装机容量将超过7500万千瓦。目前我国核电站总体国产化率约为50%~60%。到“十四五”规划期间国产化率将大于80%。

天相投顾估算,核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9400亿元。设备投资约4250亿元,如果按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国产化率70%、80%、90%计算。国内设备企业面临3100亿元的市场。

设备制造业受益

由于国家对核电行业明显加大扶持力度,组建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推动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引进和国产化工作。一些上市公司也积极进入核能领域。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

分析师认为,投资核电行业,应重点关注主机制造企业。核电设备行业呈现垄断竞争状态,行业集中度较高,加上未来15年内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将使我国的核电设备生产企业成为未来核电高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我国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有东方电气集团,其在核岛设备和常规岛设备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除了核电设备行业的东方电气、上海电气(601727)等企业之外,目前A股市场上还有一些具有核电概念的公司,如海陆重工(002255)、奥特迅(002227)、中核科技(000777)、中成股份(000151)、自仪股份(600848)、兰太实业(600328)等。

相关公司

篇4

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思路

随着医院现代管理理念的建立,信息技术、数据资源的管理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新动力。人们期待着建立医院数据平台,解决复杂数据资源的集成整合问题,进而支撑数据分析和预测,更好地挖掘数据的价值。平台功能要求符合三甲医院“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控理念,实现经济业务活动的内控管理,包含预算编审、分解和下达,费用支出管理、采购过程管理、合同应用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等一体的闭环管理内控系统。具体思路为:1.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统一内控管理系统。2.实现内控成果电子化、可视化,能够全面展现和查询。3.实现对内控制度、规范、策略的统一管理,对内控业务的集中数据管理,对内控风险的集中监控管理,对内控风险与工作的集中流程管理。4.实现预算、采购、资产、收支、项目库合同、科研课题、培训管理各内控工作环节、流程的内控管理。5.融合项目工作和风险控制,实现内控风险事项和级别的自动识别、预警和处置,形成内控。6.加强医院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运行监控,促进财务动态监控,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设计方案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不仅涉及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财务平台下实现财务转型,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包括用户层、门户层、分析应用层、平台应用层、技术平台层与设施层,需要考虑安全防护与系统的各项应用规范。

一、门户层

门户层以平台的信息门户为入口,确定使用者的身份,提供多层次的组织框架,实现多角色权限应用机制,能够为单位内部的各级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应用平台。门户层是将各种信息资源与平台应用模块统一封装,按照用户所属单位部门、角色权限和使用习惯形成的个性化应用界面。

二、分析应用层

分析应用层面向决策用户,通过应用数据库与数据平台的植入,对平台内外数据及各项流程活动等进行监测、统计、分析、预警及预测,面向管理层及相关职能科室建立对应的数据看板,辅助决策,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三、平台应用层

平台应用层提供多样的应用功能,提供预算管理、采购管管理MANAGE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收支管理、项目管理等六大业务功能模块和风险管理功能模块,以及个性应用的扩展定制,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应用和深度应用。四、技术平台层技术平台层提供开发平台RBAC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包括RBAC0-RBAC3四个概念)中RBAC3级的应用权限体系、工作流引擎,提供对应用层项目功能的各种支撑,具有架构完善、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特色,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扩展开发能力。采用SOA架构、J2EE架构,利用Spring框架的组件化的Portal技术,整个系统由Java语言开发;数据应用方面采用Hibernate框架,遵循JSR168规范,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满足实现集成多种数据库应用,如MySQL、Oracle、SQLServer,等等。技术平台层系统采用各种基于Portal的组件技术进行程序开发,该分层结构的各层次之间功能耦合度较低,利于应用层功能的灵活组合;采用组件化封装,面向接口开发,应用关键功能;页面进行统一展现,利用Portlet的封装,实现不同应用场景的应用;统一的通道控制,控制html、soap等通道来判断访问来源;以不同的组件结构,提供超强的持续优化与扩展能力。技术平台层核心组件工作流引擎参考WFMC标准模型实现各种复杂流程的电子化流转,并以封装化的设计方法让工作流引擎方便被其他功能模块调用,完成各种流程驱动、扩展应用及异构系统的工作流调用。移动平台提供框架式技术,融合HTML5技术,支持iOS、Android等移动操作系统,与PC操作系统保持组织结构、权限、应用、数据及流程的全面一致,需要具有易扩展的定制功能。

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系统门户应用

系统门户是应用户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需求,构建单位内部业务系统的总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系统门户搭建单位内部业务系统的处理平台,包括个人空间、单位空间、内控业务空间等,自定义展示相关信息,包括介绍各项规定与政策,公示各部门办事流程,提供监督机制,促进各项政策信息共享和各部门相互协作,提升部门间协同工作效率。

二、内控应用

为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管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贯穿各项业务的决策、实施与监督的全流程,涵盖单位相关业务和事项。打造内控平台,目的是站在单位全局高度,在管控体系中将各项业务活动纳入统一管理,在符合“三定”规定前提下,由独立的部门组织协调内控工作的实施方法与实施形式,并组建起各部门与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互相核查机制,形成控制合力。具体做法主要集中为组织机构设置、议事决策机制、“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岗位管理、审计管理、内部报告、知识库应用等方面的建设。

三、风险管理应用

内部管理系统需要对单位未来发展和业务活动风险进行内部控制,该系统由风险评估、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业务沟通、内控监督等要素组成,具体体现为各内控制度的应用,和落实制度所需的控制措施和程序。单位应当形成业务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存在风险的业务活动进行系统、客观、全面评估。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需要全面梳理内部层面的制度、岗位、组织、机制,梳理信息系统和业务层面的各项业务流程,对经济活动中与内部控制目标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找出业务活动中的隐患与存在的漏洞,制订合理应对策略,减少风险的发生。

四、预算管理应用

医院预算管理,是指对医院发生的所有业务活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医院对财务、预算实行综合管理,医院作为预算管理单位,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二是医院内部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应用预算管理手段,以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目标,针对医院内部各种经济资源的分配、使用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并定期对此进行绩效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主要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发挥着计划、控制、协调、资源整合、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贯穿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涉及经济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具体包括:1.对预算编制的控制。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对相关业务活动行为进行科学安排,实现财务管理对业务工作的计划与支持。医院各部门应合理制订下一年度的业务计划,能够在预算编制前将计划指标合理分解安排到各业务部门科室。各业务部门科室要树立预算优先的整体思想理念,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准备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与规定,按需合理编制部门预算。2.对预算审批的控制。医院的财会部门在同级财政部门正式批复单位预算后,应当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法定程序,批复对单位各业务科室部门提出的收支要求,明确各项业务工作的预算额度、支出方向和支出标准,从而将预算各指标按照科室部门进行拆分,经过单位审批流程后下达到各业务部门,优化单位内部资源的分配,将预算指标直接分解到业务活动的各个位置与环节,并为各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制定相关的预算执行规则。3.对预算调整的控制。根据同级财政部门相关规定,预算数据的调整必须经过合法合规的流程审批。三公经费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4.对预算分析的控制。医院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具有必要性,单位定期通报各业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实行绩效考核,提出意见与建议,必要时进行相应调整,提高预算执行率,实现预算目标。

五、收支管理应用

单位的收支管理与单位内部资金资产流转关系密切,是单位运行中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内容。医院收支业务控制与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是一致的,包括支出的合法性、财务内容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以实现资金支出支付的效果。在资金收入部分,能够支持收入计划编制、登记、上缴等工作,实现预算资金与账务的全流程监控管理,实现会计核算与资金管控的应用;在资金支出部分,结合医院内部资金审批流程与管理制度,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分类管控,制定不同流程,通过选择对应的支出预算指标、应用不同流程的分类审核机制,以不同流程进行分类审批,以表单化形式结合预算指标进行分类支出控制,对各类费用支出实行动态资金监管,满足内部控制的监管规定要求。同时要对支出管理实行必要的事前控制、事中核算、事后分析,与会计账务相连接,实现项目资金监管,以提供支出应用的有效性。

六、采购管理应用

医院应对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进行必要管理,严格遵循“先预算,后计划,再采购”的工作规范,医院应先规范填写采购计划,统筹并录入采购计划后,方可实施采购。采购管理主对医院内部采购计划、采购需求、采购执行、采购验收进行管理及内部控制。通过与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执行等数据进行有效动态对接,提供采购申请、审批、执行、招投标管理、资金支付、合同签订、资产管理、采购信息的查询与管理,利用平台进行统计、分析、报警的管理,实现对采购数据的动态监控。医院可以通过协同管理平台预算模块、合同模块、资金支付模块与招标管理系统实现有效对接,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从立项审批、开展招标采购到验收付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七、合同管理应用

合同管理是结合国内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将合同进行细化分类,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合同进行集中管理。新系统围绕合同录入、合同处理、合同收付款管理、统计分析等模块的业务流程管理,其工作平台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业务管控,为单位员工与领导、主管部门与下级单位、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应用提供必要支撑。通过对资金收入的实时统计,结合收支资金管控报表掌握资金流向。单位应用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模式,极力控制合同管理风险,提高合同管控水平与效率,综合全面提升单位合同管控效力。

八、项目管理应用

医院管理中有大量需要各职能部门共同协助完成的工作,以实施项目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各部门协力的方式,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管理方法是医院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形式。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从项目决策投资开始到项目验收完结的全流程,包括项目实现的组织、计划、指导、实施、协调、执行、监督与评价,在预算控制系统中以预算角度实现项目的申请立项、项目计划的执行控制、项目实施情况考核、项目应用结果的分析。其中项目预算执行控制包括项目借款管理、项目合同管理、资金支付管理等,需要以项目预算控制角度,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严格控制项目付款支出,监控项目实施进度。

九、资产管理应用

资产管理应用是根据单位资产种类繁多、资产数据量巨大、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较为复杂等实际情况,对资产购置后发生的资产清查、登记、调拨、变动、调剂和报废处置等各项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高效、可控、联动的应用平台。资产管理以实现资产核算专业化、资产管理高效化的应用新方式,为资产管理提供及时、具体、准确的资产资料信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效能,同时实现对资产支持担保、资产评估、资产调用、资产经营效益的管理,通过对相关收益登记、核算的管理对出租、出借资产进行日常监管,提高资产的贡献率。

结语

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建立一个由内部控制制度为主导,既有财务管理功能和网上报销平台系统功能,又能适合医院业务特点的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综合财务业务管理平台系统是必要的。这一系统能够与各功能模块互联互通,能够对全院干部职工在系统的权限控制范围内做到工作任务或工作流程的即时提醒,能够满足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要求,满足时效性的工作需求,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提高医院风险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郭宛丽,王舜娟.基于HRP的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21,(02),26-28.

[2]刘梅玲,黄虎,佟成新,刘凯.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会计研究,2020,(03),179-192.

[3]范岳峰.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财会学习,2021,(36).

篇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L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20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S2011040000414)。

作者简介:吴海民(1976-),男,湖南新化人,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运行效率研究;王建军(1966-),男,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4-0128-06收稿日期:2012-07-01

继通货膨胀目标和最优通货膨胀率之后,通货膨胀容忍度正成为学术界自“弗里德曼与菲尔普斯争论”以来重新关注的又一焦点。2010年10月,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把3%作为我国通货膨胀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4.5%的通胀警戒线是社会可以承受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政界以及民间对应否提高我国通货膨胀容忍度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一般而言,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阶段,存在一个合理的通货膨胀率波动区间,即通货膨胀的可容忍区间。问题是,一旦通货膨胀超出事先设定的目标警戒线,其最大的容忍边界究竟为多少才合适?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本文基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运行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门限效应模型和我国197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估计出了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从而为政府设定通货膨胀调控警戒线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

1.支持通胀“扩容”的政策空间论

目前,不少学者从我国宏观调控的现实需要出发,主张提高我国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其核心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政策空间论”。李冀申(2011)认为,适度提高通胀目标可以减少频繁的目标偏离,增强中央银行的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好地引导和管理通胀预期。厉以宁(2010)认为, 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增长越快,通货膨胀就会越高。中国这样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应当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2010)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为要素价格改革留出空间,从而需要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李斌(2011)利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对提高通胀容忍度做了分析,认为非贸易品价格上涨是低生产率部门分享经济高增长收益的重要途径,因而有必要对B-S效应下的通胀提高一定的容忍度。黄石松(2011)权衡了通胀与汇率平稳升值的利弊之后指出,为了给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留出操作空间,宜适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与外贸的依存度,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提高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为体制改革和转型升级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

2.反对通胀“扩容”的经济损害论

针对提高我国通胀容忍度的观点,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和批评,其核心理由可以概括为“经济损害论”。学者叶檀(2010)认为,我国现在的CPI数据存在系统性低估,用低估的CPI来证明应该提高通胀容忍度是不科学的;除非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容忍通胀的共识,否则中国独自提高CPI水平就是“为国际热钱之渊,驱中国消费之鱼”,提高通胀容忍度将有损中国经济。此外,提高通胀容忍度将会造成更高的通胀预期,致使货币政策陷入更严重的困境之中,由此导致的长期负利率对经济运行损害巨大。提高通胀容忍度等于让市场投机更加盛行,只会进一步损害我国的实体经济,削弱我国“世界工厂”的竞争地位。“通胀经济”只能维持中短期的繁荣,从长远来看,它是宏观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

由此可见,目前学术界对应否提高我国通胀容忍度的看法和观点并不一致。究竟应否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其实最关键的是必须首先找到确定通胀容忍度的合理依据,然后才能据以提出最适宜的通货膨胀容忍度。

二、确定通货膨胀容忍度的依据

长期以来,3%的CPI涨幅被西方国家认定为通胀的传统警戒线,超出这一容忍度,就得采取货币政策干预。但事实上,如何确定合适的通胀容忍度、特别是转型期国家的通胀容忍度,在理论上并没有标准答案与尺度依据。

1.传统研究方法的经验性依据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以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均值作为潜在经济增长率,再根据潜在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2:1的比例关系,确定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可容忍区间为1%~5%。张权(2011)利用剔除异常值后的通货膨胀几何平均值来确定通胀率的容忍上限,认为现阶段我国通胀容忍度为4.87%。王建(2010)则直接以经济增长率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容忍极限,即“通胀容忍度≤经济增速”,如果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10%,则通货膨胀率也能容忍≤10%的极限。肖耿(2011)参考日本的经验,认为我国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的50%~70%是可以容忍的。也有学者认为,决定通胀容忍度的不是贸易数据和经济前景,而是央行的独立性。央行独立性越大,通胀容忍度就越低;反之,越高。

上述方法为我国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容忍度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启发,但总体而言,此类研究方法大多以经验法则、现实观察、国别对比、未来预期等作为依据,不仅得出的结论与现实存在一定偏差,而且本身也欠缺理论上的说服力。

2.非线性关系与门限值依据

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两者之间负相关,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两者之间正相关,而货币主义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在被预期到的情形下不会有实际效应,只有未被预期到的通胀变化才会有实际效应。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恰恰表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经济运行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的促进或促退的单一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单调、非线性关系。

Fischer(1993)在研究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时,首次提出通货膨胀非线性的判断。此后,Omay(2010)对通货膨胀门限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通货膨胀值低于门限值时,它对经济增长、运行效率没有影响;而当通货膨胀值高于门限值时,它会对经济增长、运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Villavicencio(2011)运用面板平滑过渡模型对通货膨胀的非线性效应给予了实证支持。我国学者赵留彦等(2005)、王少平等(2006)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同样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非线性门限效应的存在,使得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运行效率的影响呈现结构性突变,从而可依据突变拐点所对应的这一门限值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可容忍边界。我们认为,鉴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运行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利用门限效应模型探索我国的通胀容忍度,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1.模型设定

由于一般的线性模型不能反映时间序列的突变现象,因而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运行效率的影响必须从非线性模型着手。目前,有关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研究方法大致有四类:一是 Tong(1983)提出的TAR门限自回归模型;二是ARCH 类模型;三是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四是STAR平滑转移模型。其中,GARCH 类模型主要侧重波动率的刻画,无法完全捕捉经济动态行为中的结构变化;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只能推断不同区制相互转移的概率,其结果的政策含义非常有限;TAR 模型是STAR 模型的特例,能够刻画时间序列在不同机制(Regime)中呈现的不同动态特征,具有模型设定简便、参数估计有效、具有良好的经济解释意义等优点。TAR模型作为突变现象的一种描述手段,允许机制变化是内生的,而且机制转换是可观测的;它还将微分方程中的极限环概念引入非线性随机系统,由于门限的控制,保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因此,我们采用TAR模型来分别考察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运行效率的非线性门限影响,以此确定通货膨胀的可容忍边界。

2.变量与数据说明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通货膨胀基本上没有大的波动起伏。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实行价格双轨制改革,90年代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大部分商品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定价,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开始变得较为频繁。因此,我们决定采用1978年~2010年间的时序波动数据进行研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的模型1中,经计算的通货膨胀率门限值为4.455。当通货膨胀率小于或等于4.455%时,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滞后促进效应,当年通货膨胀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促使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提高0.549个百分点;而当通货膨胀率大于4.455%的门限值时,也即在高通货膨胀的机制2下,通胀对经济增长表现出负面促退效应,通货膨胀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促使第二年经济增长降低0.086个百分点。同理,在以经济运行效率为因变量的模型2中,通货膨胀率的门限值下降为3.741。当通货膨胀率小于或等于3.741%时,低通胀对经济运行效率表现出正面促进效应,当年通货膨胀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促使下一年度经济运行效率提高0.005个单位;而当通货膨胀率大于3.741%的门限值时,也即在高通胀的机制2下,通胀对经济运行效率表现出反向抑制效应,通货膨胀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第二年经济运行效率降低0.001个单位。模型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确实存在方向相反的结构突变。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短期内“稳增长”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主旋律,政策取向上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因而该突变点对应的门限值4.455可视为近期内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容忍边界,超过该值可以启动反通胀的政策调控。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对经济运行效率的追求将置于更优先的政策选项序列中,因此模型2中突变点所对应的门限值3.741可视为长期内我国通胀的容忍边界。郑秉文(2011)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市场驱动”的第一阶段 (1978年~2000年)、“要素驱动”的第二阶段 (2001年~2009年)、“效率驱动”的第三阶段(2010年~“十四五”规划)以及“创新驱动”的第四阶段(“十四五”规划之后)。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从“高增长”向“高效率”转变,除了改善投入产出比、提高投资报酬率、提升经济竞争力、获取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外,我们同时还应在宏观政策上合理调控我国的通胀水平,尽可能将其控制在3.741%以内的适度水平。

五、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基于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经济运行效率的非线性门限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应,利用门限自回归TAR模型所测算的门限值来确定通货膨胀的可容忍边界,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是完全可行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以“稳增长”为政策取向时,4.455%的门限值可视为近期内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容忍边界;在长期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政策取向时,3.741%的门限值可视为长期内我国通货膨胀的最大容忍边界。当实际通货膨胀超越控制目标区间并接近上述容忍上限时,应启动相应的紧缩措施,以降低实际通货膨胀率。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适度提高我国通货膨胀的容忍度

由于当前推高我国CPI指数的系统性因素无法在短期内改变,通货膨胀走势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后,劳动力尤其是低端劳动力短缺推动工资持续增长,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服务业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仍存在趋势性上涨动力,加上国际输入性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叠加,物价持续上行的压力更大,客观上对通货膨胀要求有更高的容忍度。我们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相对于3%的传统警戒线或4%的调控目标线,实证结果都支持适度上调我国通货膨胀的容忍度。近期内,可以将通胀容忍度调高至4.455%,货币政策可以参考4.455%的警戒线相机行动,只要物价涨幅低于4.455%的容忍限度,就无需采取价格干预措施;长期内,考虑到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确保经济平稳良性运行的政策目标,通货膨胀容忍度应逐渐下降到3.741%左右。

2.通货膨胀容忍度宜实行地域差别化管理

受区域梯度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历来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态势。 2012年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省市开始下调GDP增长速度,以往备受关注的GDP增长目标正在逐步淡化,经济高速增长的数量型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的质量型发展阶段开始进入常态,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成为这些地区当前发展的主旋律;而贵州、陕西、等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省份依然保持较高的GDP增长目标,“扩规模、上总量”仍是其发展的第一要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货膨胀的可容忍度也相应不同,因此,通货膨胀容忍度也应实行地域差别化管理。以增长为目标的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当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至4.455%的水平;而以转型和效率为目标的沿海地区,可以适度降低通货膨胀容忍度至3.741%的水平。我们认为,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相应的通货膨胀容忍度,较之全国实施“大一统”的通胀管理目标,可能更符合现阶段的国情。

3.做好货币供给的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工作

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宽松。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结构性的“两难”困境:一方面,要保持适度的流动性,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缓解净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稳增长”的短期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严控信贷投放,控制物价上涨和资产泡沫,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长期目标。为此,必须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节奏,注重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在适当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的前提下,仍然要做好货币供给的总量控制工作,通过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从长远来看,在不宜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追求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是要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上下功夫。

4.妥善解决通胀“扩容”带来的民生福利损失问题

通货膨胀容忍度提高后,当物价在调控目标线和容忍度之间快速上升时,通货膨胀可能对民生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太完善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保障措施以消除通胀“扩容”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提高社会对通胀“扩容”的承受力度。考虑到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企的现实,直接提高工资水平势必会增加企业经营负担,而在现有基础上再次提高个税起征点,则可增加全体居民尤其是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因此,结构性减税是增收的首选措施。其次,要通过补贴等财政政策更多地让利于民。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可能造成生活必需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为此,对中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要建立和完善应对物价上涨的动态补贴机制,做好水、电、煤气等基本民生用品的价格调节工作,切实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总之,提高通胀容忍度不应以民生福利下降为代价。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可容忍区间探讨[J].统计研究(5):3-5.

黄石松.2011.提高对经济增长下滑和通货膨胀的容忍度[J].国际金融(9):8-10.

李斌.2011.经济增长、B-S效应与通货膨胀容忍度[J].经济学动态(1):61-66.

李冀申.2011.适度提高通胀容忍度有利于引导和管理通胀预期[J].金融理论与实践(5):36-39.

厉以宁.2010.中国通胀警戒线可提至4.5%[N].新京报10-18.

单豪杰.2008.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0):17-31.

王建.2010.我国宏观调控中的问题和着力点[J].税务研究(1):23-25.

王少平,彭方平.2006.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非线性转换[J].经济研究 (8):35-44.

吴晓灵.2010.中国应当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N].中国证券报09-17.

肖耿.2011.“量化宽松”政策下的通胀率合理预期[J].党政干部参考(2):17-19.

叶檀.2010.提高通胀容忍度残害中国经济[N].每日经济新闻11-25.

张权.2011.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形势[J].华东经济管理(6):22-27.

赵留彦,王一鸣,蔡倩.2005.中国通胀水平与通胀不确定性:马尔可夫域变分析[J].经济研究 (2):60-72.

郑秉文.2011.“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1):2-15.

FISCHER S.1993.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3):485-512.

OMAY T.2010. Re-examining the threshold effects in the inflation-growth nexus with cross-sectionally dependent nonlinear panel[J].Economic Modeling, 27(5): 996-1005.

篇6

一、引导学生质疑的前提保障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同样,要培养中学生的质疑思维,也需要教师首先落实一项前提,即剖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严格来说,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是不能用几句话概括的,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如表面文静的学生,他们的性格里也有躁动的一面;调皮爱闹的学生,他们有时候可能也会表现得很沉稳。因此,要全面了解所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是,中学生也有其个性相似的一面,如他们的理想。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懂得规划未来了,他们的目标可能不是很明确,他们实现目标的途径也可能很模糊,但他们的意识已经建立,他们会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心智已经成熟,学习的目标也更明确。因此,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质疑,则更能发挥效用。这需要教师首先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人理想;同时了解学生当前的态度、意识和学习水平,与学生共同分析要实现个人理想需要创造哪些条件,并制定学生档案,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才能发挥效用。

二、点燃学生质疑的欲望之火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题在由教与学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意义。问题与质疑是一对孪生兄弟,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及善于提出问题。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质疑”之火。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式有很多。将这些方式综合起来,则构成了一个较全面的质疑思维培养体系。在此,笔者现择取其中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加以论述。

案例一

在《二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的课堂开篇,笔者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朋友开了一间中型超市,十一期间,他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将一件滞销商品以每件亏损25%的价格出售,售价60元;将第二件畅销商品以每件增加25%的利润出售,售价也是60元。朋友的看法是,第二件商品的利润抵消了第一件商品的亏损,但第一件商品的降价却能为超市带来更多的顾客。所以,这种促销方法是合理的。”随即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请帮他算一算,这种促销方法真的合理吗?”

案例二

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上,在课堂最后笔者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张白纸,用裁纸刀将其裁为两半,向学生展示其中的一张,并提出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看,这张纸应当怎样表述?”学生回答:“二分之一。”随后笔者再取四张白纸,并向学生展示其中的两张,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则学生仍然回答:“二分之一。”笔者再次提问(左手展示2张白纸,右手展示半张白纸):“发现问题了吗?”

分析:

1.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看问题。

在第一个案例中,引导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是实例。从案例中所描述的数据来看,第一件商品亏损25%,第二件商品盈利25%,则超市的盈亏持平,而能够为超市带来效益的是客流量的增加。然而,在实际中“我的朋友”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商品的进价。诚然,当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时,会发现超市在售出这两件商品中事实上是亏损的,这就突出了一个问题:表面看似正确的,就真的正确吗?这个案例告诉学生,不能从事物的表面看问题,要用质疑的眼光看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奥秘。

2.在数学世界中,事物没有绝对的。

在第二个案例中,引导学生质疑的主要方式是实验和问题。对于初学分数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是一个确定值。然而,确定值与客观结果是相等的吗?当然不是。实验证实,同样是二分之一,但白纸的数量却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质疑这一基础上的。比如最简单的数学算式:1+1=2,从表面上看,“2”即是绝对值。但是否在某些特定条件下,1+1也不会等于2?这种情况当然存在。如一粒水珠加一粒水珠,则仍然会变成一粒水珠,但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合并后的水珠与“两个水珠”无论从质量还是形态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这即是质疑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质疑思维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2]。只有全面激发中学生的质疑思维,全力点燃中学生“质疑”的欲望之火,并由此而掌握数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才更具有效用,而教师也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篇7

1.1量子

普朗克提出了光辐射的能量是非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对于频率为ν的电磁波,这一份能量为hν,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这一份能量就是电磁波在频率ν下的最小能量。随着频率的不同,这个最小能量也不同,普朗克称这个最小能量为“量子”(Quantum)。爱因斯坦看到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后,更进一步地认为,电磁波本质上就是由一份一份的能量组成的,他称为光量子,也就是光子(Photon)。

1.2量子通信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量子等微观粒子的不断调控,当人们将基于经典物理学描述过程的信息传输变换成基于量子力学描述和操控的过程时,便催生出了一种新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量子通信不应该简单地从字面意思理解为通过量子来通信,真正的“量子通信”的含义应是利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术。现阶段,量子通信的一种典型应用是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KeyDistribution,QKD),量子密钥分发可用来实现经典信息的安全传输。

1.3量子密钥分发

量子密钥分发作为量子通信的典型应用之一,是最先实用化起来的量子信息技术。现有实际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由IBM的C.H.Bennett和G.Brassard在1984提出的BB84协议,其与经典密码体制不同,量子密钥分发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能够保证密钥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在学术界称为“信息理论安全”或者“无条件安全”,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的。因此,量子密钥分发能够在空间上分隔的用户之间以信息理论安全的方式共享密钥。1.4量子保密通信量子密钥分发可以通过对量子态的传输和测量,为经典数字通信建立牢不可破的量子密钥,为经典信息的加密服务提供安全性保证,因此,可以将QKD技术作为密钥分发功能组件,结合适当的密钥管理、安全的密码算法和协议而形成的加密通信安全解决方案定义为量子保密通信。目前,以量子密钥分发为核心的量子保密通信已是量子通信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理出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通信和量子保密通信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2.专利技术布局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对量子通信技术日益重视,纷纷加大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图2、图3、图4、图8、图9分别展示的全球/中国量子通信行业规模以及量子通信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申请人态势的持续增长均可见一斑。我们通过对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和联合专利分类体系(CPC)中的与量子通信相关的分类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与量子通信技术相关的分类号主要集中在H04L9、H04B10。其中H04L9主要描述的是量子密码相关的密码、密钥的产生、共享或更新,H04B10主要描述的是量子通信的传输系统。通过对H04L9下的专利统计分析,将其技术分支划分为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秘密共享、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量子签名、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通过对H04B10下的专利统计分析,将其技术分支划分为信号生成、信号探测、信号调制。通过对上述技术分支进行统计,不难看出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签名和信号探测三个技术分支的相关专利申请居前,从侧面也说明这三个技术分支是目前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关注所在。下面选取了量子通信技术中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信号探测两个热点技术分支来着重了解一下。

2.1关键技术之密钥分发

通过对量子密钥分发技术的专利进行统计,由图6可知在全球和中国该关键技术近年来保持增长态势。聚焦到该细分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后,发现目前针对该技术分支的研究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离散变量量子密钥分发DV-QKD的改进。如CN213879845U中采用环形网络实现了一种三用户TF-QKD网络系统,对现有的只是两用户的量子通信TF-QKD协议进行改进,结构简单,易于实现;(2)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V-QKD的改进。如CN107682144A中优化现有的信息调制技术,改进数据后处理流程,提高后处理的数据处理速度,提高CV-QKD系统的密钥率。在DV-QKD技术方面,尤其是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Twin-FieldQuantumKeyDistribution,TF-QKD)的提出使得整个QKD传输系统的性能,尤其是数据传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而CV-QKD技术在成本和集成度方面优势明显。基于目前CV-QKD技术和DV-QKD技术在安全传输距离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由于固有的特点在应用场景上的不同侧重,使得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从而具备了构建商业化系统的条件。当前国内在DV-QKD方面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国盾量子、九州量子、国腾量子、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问天量子科技;在CV-QKD方面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循态量子、华为、烽火通信、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2.2关键技术之信号探测

通过对信号探测技术的专利进行统计,由图7可知在全球和中国该关键技术近年来同样保持增长态势。聚焦到该细分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后,发现目前针对该技术分支研究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探测效率的改进。如CN112929170A中引入本地本振强光,避免接收机的探测效率变低,提高系统的成码率。(2)系统设计的改进。如CN107196758A中提供一种单光子探测方法,通过对同步信号进行相位切换和分段延时扫描的方式达到单光子信号的正周期延时,降低系统的冗余度。目前,单光子探测技术是量子通信系统中接收端探测微弱量子信号的主流技术,其中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superconductingnanowiresinglephotondetector,SNSPD)技术具备低暗计数、高量子探测效率等优异特性,成为量子通信系统信号接收端重点关注对象。2021年7月5日,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预印本arXiv上公开了113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2.0”,在实现“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的同时,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SNSPD,使得平均系统探测效率达到了83%。

2.3量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主体情况

从全球范围的量子通信技术专利布局情况来看,目前国内走在前列的创新主体有:九州量子、神州量子、安徽问天、国盾量子、如般量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阿里巴巴。国外的创新主体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包括:日本的东芝公司、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三菱株式会社、日本电气株式会社,美国的MagiQ技术公司、惠普、谷歌,芬兰的诺基亚,英国电信集团,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韩国科学技术院。

篇8

1.适用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的适用范围,由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

2.评价阶段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在评价阶段上作了划分,将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5 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理”2 章。

3.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 大类指标的基础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4.评价定级方法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的评价方法定为逐条评分后分别计算各类指标得分和加分项附加得分、然后对各类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并累加上附加得分计算出总得分。等级划分则采用“三重控制”的方式:首先仍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一致,保持一定数量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其次每类指标设固定的最低得分要求,最后再依据总得分来具体分级。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95% 以上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以供热为例,我国集中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为20 公斤标煤/平方米,高出同纬度欧洲国家一倍。

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 亿平方米以上,到2020 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这预示着中国绿色建筑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去年年初,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规定,从2014 年起,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 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案》鼓励商业开发建设绿色住宅小区。《方案》要求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和稽察,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同时要求推行住宅全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标准修订是实践的结果

近日,任职于新版《标准》修订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林海燕等人在《建设科技》杂志撰文,对标准的修订内容做了解读。

由近些年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所以新版《标准》的适用建筑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另外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 已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对包括上述建筑类型在内的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必将有助于各国家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项目试评工作也验证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适用性。

对于评价阶段的划分,林海燕等指出,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要求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但在随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试行修订)》( 建科综[2008]61 号) 中,已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规划设计或施工阶段,有效期2 年)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期3 年)。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

另外,关于评价定级方法的量化评价手段,“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条文不能参评。

因此, 用“ 得分率” 来衡量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程度更加合理。但是在习惯上,“按分定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在“基本规定”章中规定了一种折算的方法,避免了在字面上出现“得分率”。

新版《标准》亮点多旧标准采用了条数计数法判定级别,新版《标准》采用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版《标准》重大的更新元素。判定级别形态与国际流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 保持了相同性和一致性,应该说,体现国内绿色建筑标准设计者吸取和传承了国际绿色建筑标准精髓和特长,扬长避短,同时真实反映国内众多绿色建筑认证师内心的呼声。

新版《标准》保持原有“控制项”不变;取消“一般项”和“优选项”,二者合并成为“评分项”;新增“施工管理”、“提高和创新”。

可以说,新增项内容促使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发挥空间更加宽阔,致使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体现得更加彻底。

此外条文定量和定性分析更加明确。旧标准中一些含糊的技术指标和概念将凸出明确解析,扩大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侧面折射出绿色建筑量体裁衣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特点,选择条文合适规定分数,既不有失绿色建筑设计元素,又增添绿色建筑设计师创造力。

值得关注是,更加详细和可靠的条文分数评价方法,为绿色建筑设计追求更高级别等级开辟一条全新绿色建筑设计通道。

条文适用性更加清晰。每个条文均明确说明条文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譬如:A条文适用公共建筑;B 条文适用所有民用建筑;C 条文适用设计标识;D 条文适用于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等等。

旧标准采用的是条文条数判定,选择的余地和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很多绿色建筑设计师在追求更高绿色建筑等级出现了瓶颈。旧标准很多控制项内容均已经设置在得分项数内,譬如:人居住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率等当前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棘手的问题,如今似乎都轻松得到解决或规避,充分表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以人为本,考虑整体,顾及个体的大局路线。

市场动力亟待破局

篇9

北京也有这样一座植物工厂――京鹏植物工厂,落成于2010年,占地1289平方米。

进入工厂,首先被要求换上防尘净化工作服――帽子、衣服、鞋套全副武装。在总控制室,一台电脑控制着各个室内作物的生长环境,显示屏上能够清晰看到植物的环境数据。园艺师杨夕同介绍,电脑里的数据都是设定好的,不需要专人坐在这里值班,时不时过来看一下就行。栽培车间,一层层生菜被种植在泡沫板上,掀开来,其根扎在营养液中,工作人员又是一番专业性讲解,无土栽培技术如何先进以及营养液如何被循环利用,但重点在于:种出来的蔬菜无毒无污染,可现采现吃。西红柿的生产车间,是另外一种被称为岩棉栽培的种植模式,其配套的一系列设施能够让西红柿的产量达到每平米25公斤,而一般的温室大棚种植产量只有15公斤。待果实成熟,靠遥控控制、电瓶驱动的采摘车会进行采收,传送到分拣环节,大小一致的西红柿会被放在一起装箱出售……这些只是植物工厂中的片段场景,在工厂内,从培育种子到成熟收获,能够全部实现现代化、自动化。

这座大型植物工厂由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和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鹏科技)共同设计承建,如今是京鹏科技的研发机构及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在行业内有“航空母舰”之称,首先是它的建设规模大,按照国际分类标准,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就属于大型植物工厂,其次是它采用的技术先进且集成化程度高。共同承建植物工厂的两家企业还存在另外一个关系:京鹏科技属于农机所孵化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前者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之后,农机所是其第一大股东,目前,董事长田真还兼任农机所所长。

这位在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领域有所研究的高级工程师说起话来有些企业家的范儿,“我们的目标是在2015年转成‘创业板’上市,‘十三五’末(2020年)达到亿元利润,‘十四五’末(2025年)做成20亿规模的企业,利润达到2-3个亿。”在说这话时,他的眼神明显犀利了许多。

京鹏科技于2008年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是中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为自主研发的温室及无土栽培技术。据公开财报显示,公司2012年上半年营业利润1214.74万元,同比增长70.80%;利润总额1223.44万元,同比增长54.78%。田真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些数字。

角色转变

首先有必要普及一个概念――设施农业,即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环境安全型、现代工厂化、无毒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设施装备就是温室大棚,植物工厂被称为设施农业的最高级阶段。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认为,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将在今后解决农业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将突破农业发展的“瓶颈”――资源环境等空间约束;二是保障农产品供应,即“菜篮子”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三是提高农民收入。

京鹏科技的主要业务就是研发并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如今,田真能够自豪地跟记者说:“我们敢说是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领导力。”而时间倒推10年,他对前途还是一片迷茫;若倒推30年,整个行业都很迷茫。田真介绍说:“中国的设施农业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有将近30年的时间处在没人管的状态,没有主管部门,直到2007年才正式归到农业部农机化司管。今年1月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设施农业装备分会才正式成立。”这无不与我国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环境有关。与设施农业先进的荷兰相比,中国至少落后十年。

京鹏也曾“衣食无忧”,在北京市农机所的庇护下过着舒坦日子,1999年,“京鹏温室”从研究所的蔬菜机械研究室课题组诞生,成为一项科研成果。第二年,农机所就面临转制,“京鹏温室”不得不走出去面对市场,从此就再也没有了“束之高阁”的机会,产业化是其躲不过去的“坎儿”。

诸如此类科研项目面对市场表现出的普遍“清高”态度一样,京鹏一开始的调子也是“自主研发、民族品牌”,只是他们在选择面对市场的态度时更加主动、开放。这跟田真有一定关系,虽然是农机化专业毕业,但他有着丰富的市场运营经历,坦言在商业市场摸爬滚打数年。田真于2002年负责京鹏的管理,在与他的谈话中,会经常听到“变是唯一的不变”、“每天都要创新”、“思想变革”、“居安思危”这样的管理理念。“一开始也挺困难的,从体制内转向市场,有很多不适应,但是要生存下去就要抢占市场,靠我们的技术和服务。”田真说。

京鹏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2003年成为独立法人,属于北京市农机所全资公司;2005年进行进一步股份制改革,激励管理层持股;2006年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农机所为第一大股东。至此,京鹏科技才算完成一个阶段的变革,全面走向市场化。

尽管如此,对于这样一家诞生于体制内的企业来说,多少会遗留一些随意、安逸的习惯、思想,其管理上的松散也难以短期内改善。“新三板”概念出现之后,田真和京鹏科技的管理层就想通过上市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的管理。2008年4月30日,京鹏科技在深交所正式挂牌,成为我国设施农业装备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上市首先带来的是对公司管理的规范,管理层的约束,公司完全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行,更加清晰,其次是进入资本市场增强了品牌的影响力,还能获得社会融资,总之公司更加健康发展了。”田真显然对上市的选择很满意。下一步,他在全面为转为创业板上市做准备,2012年完成融资8450万元,对于2015年“转板上市”的目标,田真很有信心。

自主创新

上市的确激发出了京鹏的潜在活力,自2001年自主研发的京鹏温室首次出口海外至今,印有“中国京鹏”的温室已经在美国、俄罗斯、伊朗、韩国等数十个国家扎根。“目前,我们开发的‘屋面全开启式连栋温室’等系列温室,已在国内31个省区推广应用超过2.5万余亩;仅在北京地区改造和升级传统温室就超过5.4万余亩。”

在发展战略上,田真强调“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去年8月,京鹏科技独立的研发机构――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正式授牌,京鹏科技最先进研究成果都将在这里产生并推广至全国。

其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植物工厂,正如记者开始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杨夕同园艺师在介绍植物工厂时说,京鹏植物工厂的档次与水平目前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技术的原创性和集成性特别高,如精准育苗生产线、移栽机器人、组培技术、采摘收获机器人等。

在采访中,田真直言不讳:“植物工厂目前还只是在科研、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产业化,所以其直接效益还没产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些技术已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其间接效益肯定是有了。”

他举了在那曲建设的一座温室的例子。这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生态温室。该温室就是由京鹏科技所建,其中涉及了智能温室湿度控制系统、太阳能采集储存循环系统和作物生长监测系统、智能滴灌系统、新型土壤改良法等新型技术,解决了在极寒条件下种植蔬菜的难题。

家庭“植物工厂”

套用一句广告语:“科技点亮生活”,这话一点儿没错,而且同样适用于农业。也许有一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印象将成为历史,“开心农场”不再是游戏,而是现实。对于未来农业,人类有无限遐想,而能够让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只有科技。若实现大规模植物工厂产业化固然还存在很多困难,但京鹏科技在尝试家庭版“植物工厂”产业化,这就是智慧菜园。

一个冰箱模样的大箱子,隔着透明玻璃门可以看见里面被分成了三层,每一层都有灯光,公司企划部经理李敏讲解说,这是栽培区,底下还有看不见的一层是营养液箱。“智慧菜园是小型化的植物工厂,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也是提前设定好的,简单操作相应项就能为作物提供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环境,以及合理比例的营养液。其中,每层可栽培25株左右成品菜,共75棵;每棵重量在350-500克,成熟期为35-40天。环境控制得好的话,35天可收获37公斤蔬菜。平均每天可食用1公斤多一点蔬菜……”

篇10

另外,来自中国产业数据网的数据就物联网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以2011年数据为例,全年接近2600亿人民币的物联网产值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各层所占份额如图2所示。按照行业分布,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其各占份额如图3所示。

单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似乎已进入快车道,发展速度惊人。物联网的明天是否真的就触手可及了呢?万亿级的市场真的很快就会到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几年前曾满怀信心投身于物联网产业的诸多广东企业目前很多都举步维艰,市场开拓异常艰难。举例来说,当初一些打着物联网旗号成立的新公司,以提供各行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出现在市场,打拼了3-4年,发现根本找不到市场,能接到的单寥寥无几。结果这些企业一部分关门倒闭,一部分靠经营传统IT业务维持生存,同时期待物联网产业的大爆发。不仅广东如此,代表着中国物联网风向标的无锡也是如此,从无锡工商局2012年一份内部调研报告给出的数据来看,2012年无锡物联网相关企业739户,接近5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非正常营业状态,这其中,80%以上企业都是从事物联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的中小企业。

显然,经过“加工”的华丽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很多机构的数据都是欠考证的,他们把很多传统IT产业的数据都归总到物联网产业里,比如应用软件系统、安防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楼宇系统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一边是极富诱惑力和鼓动性的、漂亮的产业数据,一边又是广大物联网企业在生死线上的挣扎和徘徊。“这个产业到底怎么了?”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物联网经过这几年概念热炒已逐步回归理性,物联网产业的现实远没有想像中的那般美好。目前物联网产业除了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智能卡(FRID)应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发展较快,其他领域发展相对缓慢,总体处于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过程之中。因此,物联网市场还需培育,需要挖掘潜在的需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则3至5年,长则8到10年。

物联网产业环境分析

基于目前物联网的产业现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热炒,炒完了也就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种声音仍然坚定物联网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而且会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相信绝大部分人会赞同第二种声音。笔者也是第二种声音的积极呐喊者。虽然物联网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但它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它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但可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同时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坚信物联网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面对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困惑,全盘否定或拔苗助长都无益于产业本身,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全面地分析物联网的产业环境。图4给出了当前物联网产业环境的一个总体概貌,其中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给出了总体评价(1颗星到5颗星,5颗星为最高),通过深入分析和研判,力图给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首先来看政策环境,政策利好无疑是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引擎。在物联网领域,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见表1。从这些密集出台的物联网政策可以看出,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了确保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也在制定之中。但同时应看到,基于顶层设计的产业扶持政策,其细则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在执行落实这些政策时,其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也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政策环境总体评定为4颗星。

其次,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超高频RFID应用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等问题,也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技术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再次,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但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物质财富和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国民对信息化的认知还很低,支付意愿与能力有限,对物联网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社会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最后,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将逐步呈现,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经济支付能力也不断增强,未来必定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不过,市场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去3年里,物联网基本是靠政府驱动,多以政府买单为主,市场缺乏动力,来自企业或行业里的需求甚少。另外,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企业分散,规模化应用少,产业链薄弱,这些都是目前物联网市场总体还不成熟的表现,物联网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必需得由市场驱动。因此,市场环境我们评定为2颗星。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物联网产业初步具备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商业模式未成熟、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一些地方出现盲目建设现象等问题,其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环境并不在一个最优的层面上,尤其是市场环境,远未达到全面爆发式增长的条件。所以,面对物联网产业,我们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育市场、创新应用,通过广泛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物联网在各领域里的应用和发展。

物联网产业发展“三步走”战略

物联网的应用涉及到多个行业,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提及要在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力、环保、安防、医疗、家居等九个领域进行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这为物联网可能的应用领域指明了方向。但目前物联网产业在各行业中的发展情况不尽一样,有些领域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发展速度较快,有些则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那么哪些领域会优先发展起来?哪些行业会优先催生成熟的商业模式?

基于当前的产业环境,我们认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应当分为“三步走”。如图5所示。首先是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主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展开,切实推动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健康医疗、安全监测、食品溯源、电子政府、民生卡等涉及民生需求的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这一阶段以应用创新为主,通过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形成,主要由政府引导促进。

其次是工农业生产领域,主要围绕企业需求、行业应用展开,推动物联网在商贸流通、工业监测、制造装配、智能电网、环境监测、畜牧养殖、精细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式转变。这一阶段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重点,确保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形成,产业完成由政府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型,政府不再是市场消费主体,企业买单成主要模式。

最后是个人和家庭领域,主要围绕个人和家庭消费展开,推动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手机支付、定位导航、远程控制、智能安防、信息服务、综合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生活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式转变。这一阶段以服务创新为主,个人消费将成为市场主体。至此,物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篇11

此后几年,经历了市场的检验与洗礼之后,山西只存留了几家一直坚持做动漫的翘楚,有在太原市高新区的舶奥、汇众、创影、金卡通、森艺、博奥,还有分布于山西其他城市的易魔方、泽州中南影视等公司。

而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如《天天健康》《大耳朵爷爷历险记》《精卫填海》《孟母三迁》等,都曾在央视播出。特别是自成立开始便一直专注做动漫的舶奥,其第一部原创动画片《衡》就在美国2006年第四届国际视觉电影节中获得了两大奖项:“最佳动画放映奖”和“最佳二维动画应聘奖”,此后,舶奥陆续制作出了 《飞天精灵》《泥巴小精灵——考考曼》《晋商会馆》等与山西历史文化相关的动画。还有去年年底开始,金卡通与灌木合作的动画片《名城太原》,也是以山西经典历史故事为题材,改编成更适合当今时代、更广年龄层观众的动画作品。目前,《名城太原》已制作并播出4集,今年还将制作10集。

据太原市动漫协会会长韩兴刚介绍,在山西经历了大批动漫公司兴起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之后,山西留下来的动漫公司并不多,仍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各有其努力的方向与模式。例如,舶奥专注动漫,从原来的二维动画延伸到现在的三维动画,内容、技术都在扩充,而其去年开始建设的“山西舶奥无纸动画制作基地”更将为山西的动漫打造完整高效的动漫产业链。还有在山西首届文博会表现抢眼的汇众,展示了独立制作的动画电影《孟母三迁》,而剧中的衍生品“小孟子”点读笔,也在文博会迅速收获不少订单。还有注重动漫产品、旨在树立山西文化潮牌的灌木休闲T恤,也在计划扩充其销售渠道。

2013年7月12日-7月14日,由太原市动漫协会主办、山西创影动画有限公司承办的“2013年首届山西动漫游戏嘉年华”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办。12日当天早晨,许多动漫游戏爱好者冒雨赶到会场,装扮成自己喜爱的虚拟人物结伴而行,有带着小孩一起参会的70后、80后,有众多刚放假的90后,还有在父母陪同下助阵的00后。此次活动由创影主要投资,而创影也发挥了其科技动画的优势,在活动中展出了“3D全息投影”。

当然,山西动漫现在的成就与中国发达省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更不要说和日、韩、美等成熟的动漫产业相比较了。山西现在的动漫,似乎还称不上是动漫产业,只能说有比较醒目的动漫作品。

动漫的行业壁垒

“不只是山西,全国现在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多数企业把动画片放在第一位,然后才做图书、衍生品。而按照正常顺序,应该先做漫画,漫画火了,动画片才会火,之后的衍生品才会畅销。并且,做漫画的成本比动画低,商业风险也相对小。”韩兴刚会长说。

文化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85%的动漫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一是因为没有原创,二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现在我国的动漫技术并不差,中国有许多企业为别的国家做代加工,所以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没有原创,没有创新人才,包括编剧、设计人才。”

而山西目前的现状是,没有一本以原创漫画为题材的书本、杂志,曾经,山西有一本叫《动画乐园》的杂志,但现在也已消失。不过,一个由太原市动漫协会主办的网站“山西动漫网”,会为读者展示山西的本土动漫作品及相关信息。

山西本土的漫画家也非常稀少,人才外流严重。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大耳朵爷爷历险记》剧本的作者李小猫,他是山西泽州县人,2006年开始创作动漫,历时五载、三易其稿,以山特的文化资源“玉皇庙二十八星宿雕塑”作为动漫原型,讲述了大耳朵爷爷保卫宇宙的神话故事。

不过,即使有了好的题材与作品,漫画家的实际生活待遇还是与市场缺乏漫画家的现状不相匹配。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过:“漫画家在中国很难赚到钱。由于盗版严重,很多人宁可到网上去看盗版漫画,也不愿意到付费平台上去看正版漫画。中国动漫产业还是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国内动漫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盗版现象层出不穷,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只要畅销一些,就会受到盗版的青睐和蚕食。盗版,让企业损失利益,而企业对艺术授权的冷漠,不愿意花钱购买独家使用的动画形象,也让没有独家版权的企业难以拓展产业链经营范围。

客观的环境令人担忧,但动漫行业里最缺乏也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才的缺失。“动画专业是连续三年在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我也在做公司,我们急缺人,但中间大量制作的人我们不缺,现在行业里充斥着的,恰恰是这样的人,而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意、有理想、有状态的人。”山西传媒学院动漫设计专业主任、灌木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黎贯宇说:“现在,学院动画系注重在动漫的前期设计、后期合成特效方面培养人才。”

前行中的山西动漫

“学院在不断调整,让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动漫产业链缺少哪方面的人才,我们就有意识在哪些方面培养。在题材方面,要深挖传统文化故事,使之符合现在市场需求、符合动漫本身特点、符合山西本身特色。或者,不仅仅局限于对山西传统文化的挖掘,可以根据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原创,创意是多元化的。”山西传媒学院动画电影专业主任董立荣说。

山西传媒学院(原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动画系成立于

1985年,是全国成立动画专业最早的四所院校之一,早年为中央电视台动画部输送了大量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说:“山西的动画专业历史悠久,学院的人也拿过很多国内外的奖项。10多年前,全国首届动画教学例会也是在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有很好的历史积淀。”

人才的重视,是对原创动漫的重视,而原创的关键性,是业界所有人对国产动漫达成的共识。这也是易魔方将公司的研发部放在榆次大学城的原因,“做动漫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而在大学城,势必会有人才优势。我们和理工大共同投资了动作捕捉实验室,运用3D技术,动画的生产力会更高。”易魔方总经理高峰说。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也在为动漫产业积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005年9月1日,广电总局出台文件,17时到20时(现在是17时到21时)禁播境外动画片。这为国产动画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就了如今每年动画片22万分钟的产量。“当然,其中不乏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政策带来了就业,刺激了民营经济的收入,也更容易让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2005年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这一政策,认为这无异于温室里培养小苗,但是以前没有温室,小苗就从来没有长出来过。”孙立军曾对媒体表示,“即便是日本和美国,优秀作品率也只有15%,80%可能根本没有收视率,甚至成为失败的作品。国内看到的日本动画都是前15%的,同样中国的22万分钟,一定有优秀之作,但是到不了15%。我们慢慢来,因为投资人的目标不同,诉求的利益不同,制作人的素质也不同,要客观看待。”

在山西,政府也有一些奖励政策激励着一些动漫企业。韩会长说:“作品在央视播出的话,一分钟补助1000元;在省级电视台播出,一分钟补助500元;达到省里的动漫项目,免三年房租,企业免税收。有时候举办赛事,政府会免费提供展位,而且这个平台容易引进人才,也间接扶持了人才建设。在高新区的每个动漫企业,都曾受益、受惠。”

成功企业的特质

但是,能够一直走下去的动漫企业,一定不是单单靠政府扶持、人才的运输就能够成功的,还需要有一位兼具艺术家与企业家才能的老板、需要企业对动漫行业的嗅觉。此外,还需要抓住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

“动漫企业亏损的原因是什么?这里边有渠道的问题,也有理念的问题。但我觉得大部分原因都出在老板的身上。50%的动漫企业老板都是从别的不相关的行业进来的,没有长远的行业规划与知识,所以赔钱了。还有50%,都是画画的,大部分只知道做好东西,没有管理经验,所以也赔钱。那么关键点在哪?在于老板。动漫企业的老板必须既是非常了解动漫行业的高精尖人才,又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与经验。国内成功的动漫企业老总,如 《熊出没》的刘富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黄伟明,都是这两方面的人才。”黎贯宇说。

真正在这个行业有嗅觉的人,都知道应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在这个行业有嗅觉的人,都知道最赚钱的环节在动漫衍生品上;真正在这个行业有嗅觉的人,都知道动漫应该与其他产业相结合。

“做动漫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利用,尤其在山西。当然,可做和怎么做是两个概念,如何将旧瓶装新酒,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黎贯宇说。

在动漫产业链里,盈利最多的部分在于衍生品,如何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创造实体的动漫产品是企业盈利的关键。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动画内容本身,只有优质的动画内容,才有创造衍生品的商业价值。

篇12

一、数智时代对财会人才的冲击与影响

(一)财会人才的工作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数智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背景下,经济活动大量依赖于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时代。在数智时代,各类组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及会计软件应用,从业务到财务部分或全部实现线上处理,改变传统财务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形成具有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工作场景。随着财务共享和智能财务的广泛应用,传统岗位逐渐消失,而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新岗位不断崛起。(二)财会工作从核算反映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通过数字信息系统处理的应用,令复杂繁琐的会计工作变得高效简便,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效率。传统会计业务,诸如发票真伪识别、往来账务核对和报表编制等工作,现在可以由财务机器人自动完成。在数智时代,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从核算反映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需要更多财会人才借助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风险控制。财会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一些基础的财会工作,这使得财会人员从大量日常的基础会计工作中脱身,将精力集中于财会专业化工作。由此,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管理服务型财会岗位群和技术服务型财会岗位群。(三)会计人员工作所依赖工具与基本技能发生本质变化。会计人员需要在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之上,借助智能机器人和财务专家的有机合作,去完成企业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财务共享和智能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各个信息“孤岛”被打通,业财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大量财会人才从事数据采集、数据模型设计与计算、数据服务和应用等决策层次的工作。譬如,财会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对资金运营进行动态监控,实现资金运营效益的最大化;利用神经网络技术、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在预算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实现资产的高效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结合电子监视技术及智能机器人实现无人仓储管理。

二、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专业人才能力框架设计

(一)基于STEM的能力框架1、STEM的能力内涵。STEM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201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局(IBE-UNESCO)的《探索21世纪STEM能力》对于基于STEM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借鉴意义。IBE从能力发展观角度将能力定义为“在21世纪背景下,以能动性和伦理性地使用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技术,实现个人有效参与体现集体和全球利益的行动并发展能力”。所谓能力,包含了“是什么”和“怎么做”两个基本部分,同时在能力实施过程中,还要体现人才本身的伦理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最终人是以一种综合能力方式参与工作。2、STEM能力框架的内容。在STEM能力框架中,以能力为本位建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的知识架构。科学蕴含着不同学科的知识,构成了人们探索客观世界而形成的事实判断、概念、原理、思想等内容;技术主要包含一些程序性的和技术性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要点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内容;工程是指技术知识的规模化、产业化和流程化的特点,是推动技术性知识转化为产品的知识和技能;数学在人才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知识,渗透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方方面面。基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维度,进一步分解为认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解决问题和工程思维、科研与探索能力、数字与计算思维、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写作等8项技能。(图1)(二)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培养框架设计。根据STEM能力框架,智能财务人才能力框架可分解和细化为:1、认知能力。智能财务人才需要洞悉数智时代给财会行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准确把握智能财务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系统架构,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逻辑和核心场景,对未来信息技术演变有一定预见性。认知能力并不反映人才本身的知识储备,而是通过学习、观察、实践、思考等环节,以分析性、推理性和批判性思维获得认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问题本质,学会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认知技能。必要时借助一定工具和方法等。2、信息处理能力———数据解释和数据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数据获取、解释和分析,并以有效的方式显示结果。在智能财务领域,有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组织,并选择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是数智时代智能财务人才所具有的基本技能。要求智能财务人才能够通过利用数据图、Excel电子表、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培养自身数据驱动决策能力。3、解决问题与工程思维能力。通过识别分析复杂问题、分析数据、制订解决方案、评估和实施解决方案来发现智能财务领域的问题。工程思维离不开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时,注意项目的可行性和程序化的流程设计,为系统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工程思维还需要考虑客户需求,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靠性;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测试,并准备可能的备选方案,最终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工程结果。4、科学调查。用数据来驱动决策,前提是要获得可靠的数据来源。在智能财务领域,依赖智能技术,获得信息和数据,分析数据,验证与测试假设,探索和发现相关规律和答案,以提供财务决策的理论依据。5、计算和数字思维。在智能财务领域,计算和数字思维是指采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算法、数据模拟等方式,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计算和数字思维是有利于STEM任务的高效执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训练。6、动手操作技能。在智能财务领域,技能训练包括如何依赖智能技术在财务分析、决策等领域的应用和操作。通过智能财务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以智能工具解决财务问题。7、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智能财务领域,工程和技术是保障智能化财务产品落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性思维还依赖于设计思维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头脑风暴、构思和原型设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战略和过程来完成产品开发和方案的设计,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框架。8、沟通协作技能。在智能财务领域,团队需要协作设计构建许多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技能。有效的团队协作能让团队成员在平等机会之上进行交流。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通过沟通环境设计,促进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达成共同愿景、责任担当、信息传递、相互交流和合作。(三)融入STEM态度和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偏好、态度、方式和方法,是解决困境、面对利益冲突确定最佳行动方案。在智能财务领域教学设计中,要培养学生对数据伦理的重视,在制订决策方案时,如何选择对社会好处最大,损害最小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三、基于STEM的智能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路径

(一)跨学科要素的重新融合。STEM的能力培养框架是跨理、工、文、经等多学科要素的组合。在智能财务领域,应摒弃以传统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再附加若干个计算机课程模式;而是通过跨学科要素的重新融合,将会计、业务和技术融为一体,避免“两层皮”的情况出现。通过跨学科导师制和跨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融合能力。通过整合计算机与会计学科师资的专业知识来建设跨学科的课程项目,诸如Python在财务决策领域的应用、商业决策和数据挖掘等课程开展,基于多种专业的教师队伍协作研究跨学科课题,以项目、问题的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除了开展跨学科课程以外,学生还可以跨专业、跨院系,或者是跨学院选修核心课程或选修专业课,或者开展不同院系或不同学院之间的专业研讨会,通过选择不同专业的导师学习各学科知识,来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习者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智能财务课程体系设计路径。STEM能力框架的培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智能财务领域课程设计路径分别有以下几个:1、传统设计路径。常见的传统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专业学科+辅助计算机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智能财务培养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仍旧保留原有专业的培养框架和课程体系,对师资转型没有太大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清晰。辅助计算机课程委托其他系老师讲授。缺点是呈现“两层皮”的情况,学生思维仍旧被固化在原有专业框架中,对于计算机在本学科的应用缺乏认识和锻炼。2、跨学科设计路径。跨学科智能财务的设计路径要求学生对两门专业学习是平行进行,同时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强调底层逻辑和计算机思维。学生从两个或多个相互联系的学科中学习概念和技能,课程体系设计更多增加一些应用类和设计类课程,例如,通过智能财务相关项目设计,在有效的跨学科方法中,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避免“两层皮”的情况。3、融合学科设计路径。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或执行真实项目为导向。应用来自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自身独立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技能。融合学科的精髓在于寻求跨越传统学科之间的鸿沟,这样使其比跨学科走得更加长远。这种模式对师资和学生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表1)(三)以能力为本的跨学科智能财务课程体系“搭建”。基于STEM的能力框架“搭建”智能财务课程体系中,以从学生认知能力和底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起步,由低阶到高阶逐步推进,最终通过设计综合项目训练,达到解决智能财务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如图2所示。(图2)智能财务专业人才培养最终是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和情境的复杂问题。需要通过思维训练、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多个方面着手。在高阶阶段,教师要围绕培养目标,通过融合类课程的构建,引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培养路径。在智能财务跨学科培养模式中,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形成协同一致的多元利益主体。企业、社会团体、专业社团等多个利益主体参与,不仅仅依赖政府、学校的力量,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参与、联合培养,从而形成有效合力。开发产学研联合示范培养项目,发挥校企联合项目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多导师制、导师负责制、跨学科导师制等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理念、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产学研培养路径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真实或模拟的体验,参与真实的财务方案设计活动,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问题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五)建立能力可量化的评价机制。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所具备的技能,能力培养既是学习成果,也是学习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载体,将能力培养与课程评价标准联系,明确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掌握的程度。通过课程标准建立,能够为学生获得某种能力程度提供参考依据。课程标准不仅仅包括内容标准,还包括培养质量。前者描述了能力框架内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后者明确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程度。(图3)

四、研究结论

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新的要素市场结构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提出新的需求。本文以STEM为基础,构建了智能财务人才能力框架,并探讨了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实现的路径。本文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可实现路径进行了论述。从而为开设智能财务方向、或开设智能会计专业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鹏,田阳,黄荣怀.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教育创新课程研究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d.loftSTEM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

[2]许昊,陈怡斐,潘慧凡,张成.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01).

[3]李闻一,李栗,曹菁,陈新巧.论智慧财务的概念框架和未来应用场景[J].财会月刊,2018(05).

[4]董泽华,卓泽林.基于项目学习的STEM整合课程内涵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8).

篇13

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通过不断地实践,以期能够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梦想。如今教育机会均等的强烈要求不仅是人们为了实现生存的平等和公正而追求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与生活的现实需要。所以,致力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探究,有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的机会均等,更进一步地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发展。

一 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定为它们进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最基本的方向和目标,更有甚者将它选择为促进教育民主化必要的内容,所以,人们对它越来越关注。以社会学为基础,教育即“社会经验的传递与影响”,“促使少年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自始至终教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人类社会的民主化促使教育机会均等的形成,是人们追求公平公正的一种体现。所以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域的发展过程中,机会均等的含义不同,而且具体到教育的实践中,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解决与实现也逐步地深化。

在原始社会中,教育没有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没有独立的形态,因此原始社会中教育具有自主性、广泛性、自发性、无阶级性以及无等级性,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不存在。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国家机器的产生,以及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但是,要求“平等”的先进思想在奴隶社会中尤其是教育活动中早有体现。到了封建社会,平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出现了新的阶层“士”,教育开始发展为“社会挑选人才的工具”,这一发展为许多人踏入上层社会提供了机遇。但是,这一发展并没有突破不平等的束缚,统治阶级仍掌控着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思想。十四五世纪,在西方产生了“以人为主”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使“人权”“公平”思想深入民心,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通过对历史历程的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它是相对的均等。社会的不断进步,政治经济的不断变迁,教育的机会均等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 教育机会均等的几个因素

从历史和现状出发,以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为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1)入学机会的均等,即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基础的教育应对适龄儿童入学全面开放,不能因为社会的地位、文化的背景、种族性别、家庭的条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入学机会的均等则是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要素。(2)受教育的过程和内容方面的均等,即它的本质是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3)教育的结果均等,即学生在完成教育学习后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进一步来说是学生学业成就都能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可以获得初级的全面发展。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机会均等的两层意义:(1)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教育的机会均等在数量方面的定义。这一定义从本质上看体现了“人权”这一思想。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质上就是我们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且人们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法律的保障。1948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大会宣布了两项关于人权的基本权利,即彻底废除和禁止种族歧视;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1960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消除歧视和不均等”这一权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过激烈的讨论,大会更进一步地说明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2)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高等质量的教育。这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在质量方面的规定。每一个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每一个人都有接受高等质量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前者实现了,后者才可能更好地发展,只有数量达到了,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三 教育机会均等的衡量标准及现存的不均等现象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机会的均等不仅仅是它的表面现象教育方面的问题,而是本质的现象社会不均等的问题。社会上的不公平涉及教育的领域,变为教育的不公平以及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仍然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所以追求教育公平以及机会均等是一个理想的目标。因此从表面上来看,教育的机会应该是人们能够接受某种教育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说的教育机会均等可以说是一个数量化的含义。但是因为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能仅仅由简简单单的单一数据统计来说明。

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来衡量教育的机会均等,应该从以下四个标准来看:(1)起点上的均等,即全体适龄儿童均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2)在教育的过程上均等,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教育的数量上还是教育的质量上,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3)教育的结果上的均等,即受教育者在完成学业踏上社会的过程中,凭借其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与成绩,摒弃种族、性别与经济背景的不同,发展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4)教育对于生活前景的影响的机会均等。

如今可以说教育机会均等成为了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学校教育深受社会的影响,简言之,是社会的产物,具有严格的制度标准,因此不均等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在我国,不均等现象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不同性别受教育的机会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受教育机会之间仍然存在差别。(2)学校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3)学习成功方面的机会不均等。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一定的发展水平下,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国家应正视这种不均等的现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改革,来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不是听之任之。

四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措施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仍然存在,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应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要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因此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的教育必须先行。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如必须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先行观念,依据国家的需要来对教育进行宏观的规划,优化课程与专业的设置。(2)进一步地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实施素质教育。(3)变革学制,不断加强职业技术培养等中等教育,促使中等教育向多样化、全面化发展。(4)实施终身教育的战略,增加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5)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促进教育快速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实行差别对待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且深受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对教育机会进行公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唐莹等.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