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规划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规划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规划建设论文

篇1

1.2相似条件的矿区可以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

提到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目前国内只有新疆、内蒙古等少数矿区具备条件,本文以新疆A矿区和内蒙古B矿区为例,探讨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的可行性。

1.2.1新疆A矿区

新疆A矿区二号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00万t/a,创目前国内规划生产能力之最,2010年国家发改委对矿区总体规划予以批复。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优良的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矿区总体规划确定了生产高度集中化、大型化的原则,经多方案论证,矿区井田划分采用了大尺寸、大储量、大面积,其中二号矿井面积155.8km2,地质资源量104.7亿t,可采储量49.6亿t,采用1.4的储量备用系数,建设3000万t/a的矿井可服务118a,展望将来发展到4000万t/a,还可以服务88a。矿区总体规划大胆规划了“超大型”矿井和千万吨矿井群,在井田划分及能力确定方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针对“超大型”矿井建设规模的限制,规划矿井采用分期模式,一期生产能力1500万t/a,满足安全核准要求;二期根据技术进步和市场条件,生产能力增加至3000万t/a,并留有4000万t/a以上的发展空间。由于井田面积较大,设计采用分区开拓方式,矿井开拓方式如图1所示。分区开拓、分区通风,既确保了开阔的采场布局,又保证了通风安全,对“超大型”矿井分区开拓是成功的应用。为保证矿井煤炭运输,矿井采用2条主斜井,一期工程建设1条,即主斜井1,装备一条宽2000mm强力大运量带式输送机,主斜井2有机协调,互为备用,既可靠又灵活。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综上可看出,该“超大型”矿井从规划至设计,均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若其成功建成生产后,无疑又会使我国煤炭设计和生产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1.2.2内蒙古B矿区

内蒙古B矿区属尚未开发的整装煤田,可采煤层12层,属厚~中厚煤层,低瓦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区资源量140亿t以上,计算可采储量约100亿t。根据资源与开采条件,经多方案比选,矿区总体规划建设1500万t/a矿井4对,500~1000万t/a矿井3对。应该说,该矿区总体规划对矿区煤炭资源与开采条件分析透彻,井田划分及生产能力方案确定合理,地面集中布置工业场地可节省占地、减少压煤,是创新性的,项目实施后可将矿区建设成为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群,该矿区总体规划是科学和成功的。论文仅利用该矿区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可行性。

1)资源条件。综合分析矿区煤层条件,支持矿井产能的主力煤层为厚度大于4m的各煤层。按照煤层等厚线图分析,煤层厚度大于4m分布区域并不均匀,只是成片状分布:2-1煤层集中在一、三井田;2-2煤层集中在四、六井田;6-1煤层集中在四、六井田;6-2煤层集中在一、三井田边界和一井田南部。根据厚度大于4m的煤层分布,若要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效能,加大工作面推进长度无疑是首选。若一、三井田合并,四、六井田合并,厚度大于4m的煤层将集中分布于一个矿井,工作面推进长度可大幅度加长。若维持原划分,两个井田都难以布置长工作面。

2)生产能力。井田合并后,矿井生产能力会相应变化。一、三井田可合并为2500~3000万t/a“超大型”矿井,四、六井田可合并为2000~2500万t/a“超大型”矿井。如果可能的话,还可合并其它井田。“超大型”矿井安全核准可通过借鉴新疆“超大型”矿井建设经验,目前条件下可采用分期模式,一期规划能力1500万t/a,满足安全核准的限制要求;随着煤矿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的提高,安全核准的界限也会与时俱进,二期时根据生产开采技术条件和安全核准条件进一步论证,如果对安全生产确无大的影响,相信有关监察部门会研究通过二期安全核准的。

3)开拓条件。根据目前总体规划,一~四号井田面积均在120km2以上,最大二号井田150km2,六号井田90km2,作为单井来说面积较为适宜,可布置平均长度10km左右的双翼盘区,单翼长度5~6km。两个矿井合并后,面积成倍增加。相比新疆A矿区二号井的开采条件(单层煤层厚度平均53m,全区稳定可采),由于本区煤层厚度总体偏薄,厚煤层赋存不均,井田面积200km2以上并不算过大。从开拓上,可采用分区开拓、集中出煤的模式,加之本矿区无地温热害,适当加大井田尺寸是可行的,如英国塞尔比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t/a,井田范围达到18km×14km,井田面积达到300km2,采用分区开拓,集中出煤。

4)运输与提升系统。大功率、大运量的带式输送机为“超大型”矿井煤炭运输提供了运输条件,因此“超大型”矿井的煤炭运输是没有问题的。布尔台煤矿主斜井装备一条带宽2200mm带式输送机,运量7000t/h;新疆A矿区二号井一号主斜井装备带宽2000mm带式输送机,运量达到3900t/h,2个主斜井满足矿井提升能力要求。相比之下,矿井辅助运输除无轨胶轮车外,尚无其它可靠的运输设备。无轨胶轮车在一定距离范围的大中型矿井应用是合适的,在神东矿区也成功应用。但井田尺寸加大后,无轨胶轮车运行的成本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加大,相应引起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的不适应,因此“超大型”矿井(特别是井田尺寸较大)应用无轨胶轮车(特别是柴油动力)值得商榷。对比地面铁路发展状况,特别是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成熟应用,煤矿井下辅助运输却始终停留在无轨胶轮车单一的连续运输方式上,那么,高铁技术能否走向煤矿,能否走到井下,是可以想象的。能够运行无轨胶轮车的井下条件,完全可以实现有轨车辆的通行。随着科技进步,大运量、大爬坡、高速度(其实井下不需要太高速)有轨电动机车一定可以实现从地面直达井下工作面的连续运输。

5)通风安全。“超大型”矿井一般实行分区开拓,分区通风。分区开拓,可以增加采场,实现多分区出煤,保证矿井生产能力;分区通风,风流线路短、负压小,有利于解决矿井长距离通风问题,改善工作环境,有利于矿井安全生产。井田尺寸较大、高温热害严重、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等情况的矿井,均应采用分区通风方式。应该说,分区通风方式对“超大型”矿井也是合适的,不存在安全上的隐患。

6)市场适应性。两个大型矿井是否可合并为一个“超大型”矿井,还要看市场因素。当煤炭市场供不应求且未来供应缺口较大时,可分开建设,早出煤早见效;反之,则需要综合和长远考虑。我国目前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煤炭产能过剩。根据预测,考虑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高耗能产业限制、清洁能源的鼓励使用等因素,且考虑疆煤东运、在建产能的释放,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煤炭可能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对于业主来说,矿井合并为“超大型”矿井,分期建设,既可规避市场风险,又可保证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建设“超大型”矿井留足空间。

1.3国家煤炭政策鼓励规划建设“超大型”矿井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具备建设和管理1500万t/a以上的“超大型”瓦斯矿井的能力。由于“超大型”矿井的成功生产,对于我国煤矿设计、施工、机械装备水平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提升,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科技进步也是极大推动,因此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矿区建设安全高效的“超大型”矿井。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有序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矿井群;新建矿井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和煤电一体化项目。可见,我国对特大型或“超大型”矿井的建设也是支持的。“超大型”矿井本身与矿井安全并无直接联系,同样大型矿井、中型矿井照样存在安全问题,是安全设施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反,“超大型”矿井由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更高,其安全装备水平更高。《煤矿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基本要求》(AQ1049-2008)于2008年出台,笔者不知道该规定为何约束到1500万t/a,但那时超过1500万t/a的生产矿井是没有的,只有塔山(1500万t/a)、布尔台(2000万t/a)在建,我国尚无设计、建设和管理生产能力1500万t/a以上矿井的经验,出于安全考虑,限制“超大型”矿井通过安全核准是可以理解的。随着我国多个“超大型”矿井的生产运营,设计、建设、生产经验逐步丰富,安全管理经验和水平逐步提高,安全核准的限制界限也一定会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修订,为“超大型”矿井规划和建设放行是大势所趋。

篇2

新安县主导建设的引畛济涧工程,是新安县委、县政府重点关注的水利工程项目,其建设内容与新安县境内的种种水资源缺乏状况息息相关,旨在解决新安县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减少地下超采的现象,力保新安县境内居民生产生活、工业发展用水均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引畛济涧工程于2014年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县城8平方公里区域的“水城”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借助引畛济涧工程,沿涧河两岸开发建设集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层次居住休闲区,打造新安城南宜居“水城”。总的来说,工程建设承前启后的思路是明确的,但其间一些更为深层的内容更应该值得我们思考。在整个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可能亟需解决该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应加强防洪意识、水资源质量以及建设监管等问题上的考虑,避免疏漏;如何保障水城的供水水源的稳定可靠和水质不受污染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是重点难点,再者,新安县境内居民人口众多,涧河两岸分布的各种企业,所产生工业废水、居民生活用水的处理也是一大问题。

3就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的一些思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市新安县城区占地面积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对此加以掌握与明晰,朝着“一心两带三轴、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水城规划空间格局而努力,从而打造水网纵横、依山傍水的魅力水城形象。但应该注意的是,魅力水城的规划建设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划标准进行,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3.1确保生态水城的规划建设成功实施

涧河为新安县重要的河流生态系统,穿城而过,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水入涧后,增加涧河水体自净能力,对涧河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产生有利影响。同时,调水入涧后,可以增加涧河河道内生态景观水量,在沿涧河两岸形成高楼倒影、波光粼粼的韵致,各种树木、绿地、健身器材、雕塑相隔分布,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使涧河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水城规划编制工作,综合分析水城建设各项相关因素,为水城的成功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3.2魅力水城水资源的质量监管

新安县紧邻小浪底水库,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引畛济涧工程生效后,可以从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尾的畛水河入黄口处调入水量,通过自流方式进入涧河河道和新安县城,为解决新安县用水困难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拥有这般优势条件,如若要真正建成魅力水城,还需加强对此区域水资源的质量监管,做好防洪、排洪工作,处理好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健全完善县内河流的防洪体系,给魅力水城水资源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篇3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篇4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篇5

物流中心(园区)是整个物流活动的心脏,欧共体某快消品龙头企业的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体现了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系统性、效益性、竞争性、合理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柔性化等原则,整个中心规划建设具有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全面等特点。

2.1科学严谨

因为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在订单旺季时,欧共体快消品龙头企业经常会出现无法及时分拣和配送货物的状况,发货差错率也明显提高。另外,在越来越拥挤的工作空间里,物流中心原来制定的操作流程、分拣策略也已无法适用,其物流中心在两年后将完全无法满足需求。新建一座服务于整个欧洲市场的物流中心成为该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战略规划。与国内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的建设不同,该企业并没有直接确定未来物流中心的面积或规模,对于其最佳的面积需求,企业要根据方案规划方的计算结果来确定。从整个规划过程来看,欧共体快消品龙头企业的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从提出问题起步,确定项目目标,然后对项目实施(制定物流方案、操作模式规划、细节设计和实施)的相关问题逐一分析和探讨,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辩析,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经过了一个严谨、科学的辩证分析过程。

2.2实用且富有弹性的运作空间

在规划物流中心时,应在详细分析现状及对未来变化做出预期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有相当的柔性,要留有余地,充分考虑扩建的需要,此外,无论是建筑物、信息系统的设计,还是机械设备的选择,都要考虑到较强的应变能力,以适应物流量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展。柔性原则是物流中心规划的原则之一。欧共体快消品企业要求物流咨询公司在进行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时,要保证新物流中心在投入使用时,工作人员能够快速上手,也需要在深入调研和分析当前操作流程弱项和问题的基础上,一方面制定出优化改善的操作方案和组织管理方案;另一方面新物流中心需要能够快速响应未来市场的不断变化。

2.3注重物流中心的系统化建设

系统性原则是物流中心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物流中心的层次、数量、布局是与生产力布局、消费布局等密切相关的,互相交织又互相促进。设定合理的物流中心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既要做微观的考虑,又要做宏观的考虑。物流中心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规划建设物流中心的同时,还要同步考虑供应链,以保证生产与供应链流程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切实可行的流程,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的建设规划提出了调研策略并确定哪些步骤是先决性条件,使新建物流中心不仅可以存储当前库房中所有的货品,还将存储当前直接发到经销商的货物。从根本上来看,这种思想就是把物流中心和供应链情况同步考虑,没有脱离供应链来单独考虑物流中心的建设,消除了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在后期与供应链的融合中的障碍。

2.4具备较强的可执行性与应用性

在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中,规划方结合企业当前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同时还对方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即概念方案),从技术功能方面、投资预算方面和项目的灵活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确定本方案的可行性。多方面论证加强了方案的可执行性,同时也使得物流中心的运作具备了更多的合理性。另外,结合现代物流技术发展成果,物流中心规划提出了物流中心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但是自动化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何确定物流中心需要建成的自动化程度是规划中的突出问题,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物流中心规划根据当前物流中的普遍问题对自动化实施的程度进行了详细列举,使自动化规划贴合实际应用需求。

3国内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3.1大多从行政区域出发,而不是从经济区域出发

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牵涉到大批资金投入和城市用地规划,对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国内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来看,许多地区对物流中心建设缺乏从宏观上对当地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客观因素的考量,存在着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问题。目前多数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是从行政区域出发,而不是从经济区域出发,仅仅是从本地区的角度,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到中心建设对周边经济区域的影响,因此导致了整个地区甚至是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中心建设重复投资。

3.2可操作性不强,趋同化

从当前国内物流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来看,多数物流中心服务单一,其所提供的服务局限于库房货场出租和物流设备租赁等功能,不能对入驻园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整个园区难以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因此物流中心在招商和运作方面并没有更多的优势,效益不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物流中心服务内容单一实质上反映的是物流中心的资源整合不够,运营能力不高,缺乏创新的商业模式,因此也就不能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而更好地发挥物流中心的资源整合功能。

3.3缺乏相关经济数据的支持

物流中心的数量、规模与物流量需求有较大关系,而物流量需求大小则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以日本为例,2003年其GDP为4.3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与此相对应,日本建成了22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平均占地74公顷。而国内物流中心的建设却并没有完全依照这个规律进行,园区建设远远超出经济增长速度。根据《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拥有运营的、在建的、规划中的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475个,时至今日,物流中心的建设数目还在快速增长,同时国内大多是综合性物流园区,用地规模普遍较大。物流园区的数量和规模预测是以不同经济区域物流需求量预测值和物流需求门槛值作为基本依据的,而从国内大多数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来看,多数园区建设缺乏相关数据的精确衡量和支持,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往往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少定量分析,导致物流中心的目标不能量化,因此后续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展开。

3.4忽视对物流中心技术装备与管理的规划

目前我国物流中心规划相对滞后,规划深度不足。以广州为例,在多个物流园区中真正做过园区内部规划的很少,仅增城和番禺两个园区做过用地控制规划,其它的园区只是在上层次的规划中涉及物流园区的位置、大致的用地界限。这也是目前国内物流中心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物流用地来说,目前国内对于物流用地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只是划分为仓储用地或交通用地等,而对于综合性的园区用地则没有明确界定,用地性质不明朗也就造成了用地时随意性较大,不能精确规划。由于规划深度不够,因此物流中心或园区建成后,往往出现随意变更用地性质的问题。一方面是用地方面缺乏细化,另一方面内部的配套设施方面更是规划不足,少有物流中心或园区针对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信息化、自动化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3.5定位模糊,未能明确今后该物流中心何去何从

根据国际物流发展经验,物流园区是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是一项社会属性较强的公共设施。因此物流园区可以理解为是众多物流企业有效综合物流资源,实行物流现代化作业,减少重复运输,实现设施共享而建立的一体化、标准化的中心节点。在物流园区里,众多的物流企业根据各自的功能形成紧密协作的物流服务系统,共享基础设施。而从当前园区的入驻企业来看,多数园区入驻了很多的商贸企业,而不是物流企业。虽然这个问题也和园区的管理模式有一定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由于园区规划方面的问题,使得园区建设在功能和定位上不明确,因此在配套设施建设上也不能全方位地满足物流活动的需求,降低了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

4借鉴欧共体快消品龙头企业经验,改进我国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相关对策

4.1以精确数据支持和量化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相关项目

欧共体快消品企业在物流中心建设规模及面积等方面以精确的数据为支持,使得其后期的实施行为可以量化考核,使得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其谨慎行为实质上是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减少土地、资金浪费,减轻政府或企业负担,可以使物流中心更能物尽其用,是资源合理利用的突出表现。国内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建设往往缺少项目决策的论证过程,大部分以企业申请或政府认定的土地使用计划来进行,物流中心的规划往往偏向于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因此造成了很多区域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空置率过高的现状。根据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物流中心规划经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只有这样,中心规划建设才能严谨合理。

4.2物流中心规划设计要柔性化

欧共体快消品企业对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要求实质上是企业对眼前问题与未来发展的协调解决方案。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在规划物流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时,对于相应设施的建设往往不能周全考虑,一方面是为了长远发展要保持物流设施一定时期的使用期限而对相关设施进行过度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形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建立的物流设施由于企业业务量短期内不够饱和,又形成了资源闲置现象。同时也存在设施建设的先进性与企业管理滞后性带来的鲜明反差,以致企业不能充分发挥相关设施的功能。另外也有企业建立的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没有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造成物流中心的配套设施简单或功能有限,阻碍了物流设施对企业或区域物流业发展的辅助作用的发挥。从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的物流规划来看,企业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统一,一方面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也使物流中心保持一定的扩容空间,使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响应未来市场的不断变化。

4.3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要注意物流系统整体需求

从当前国内某些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来看,有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建在郊区,虽然降低了土地使用资金,但是缺乏便利的交通设施,使得园区或中心脱离了物流供应链整体,因此也发挥不出相应的效用。有的配送中心建立则没有考虑到物流配送终端的便利,不能很好地平衡多个方位的配送或货物流通。从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来看,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必须结合供应链的发展状况,才能达到整体和局部的统一,这是国内物流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注意的方向。

4.4物流中心的建设要适度自动化

自动化问题关系到流程的复杂程度、安全性、灵活性以及项目的总体投资预算。一般情况下,软硬件设备系统的水平常被看成是物流中心先进性的标志,因而为了追求先进性就要配备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在投资方面带来很大的负担。欧洲物流界认为“先进性”就是合理配置设备,能以较简单的设备、较少的投资实现预定的功能。从功能方面看,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是衡量先进性的最主要因素。对国内物流企业而言,自动化是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的工作效率、减少流程失误,并能有效处理复杂的物品流通问题,因此关注自动化,并在相关物流设施中适当应用,是国内物流建设需要向欧共体快消品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学习的一个重点方向。

4.5重视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可行性论证

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是物流中心规划和建设项目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保障。欧共体快消品企业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不仅全面地规划了存储策略、分拣策略、合并出库以及库房面积需求和建筑要求等方案的几个主要方面,还分析了购买物流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费用、建筑投资费用;测算后期运营的人员成本、设备维修成本、信息系统维护费用、每笔入库和分拣出库订单的物流费用等,同时方案又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有效地减少了方案规划建设的风险。相比较国内对物流园区的粗放管理方式,欧共体快消品龙头企业在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中可行性论证所体现出来的精益管理思想,值得国内物流企业与相关单位借鉴。

篇6

2.1社区规划布局

2.1.1土地利用与规划。①土地集约利用;②分区科学;③布局合理;④预留发展用地;⑤基础设施设置完备。

2.1.2绿地连通性。①绿地集中程度;②绿地间的相互连通性。

2.1.3社区中心。①居民自觉参与形成;②社区中心分布格局;③适合步行尺度;④活动频繁程度;⑤对居民的吸引力。

2.1.4静谧空间。①有无静谧空间;②数量;③分布情况。

2.1.5社区交通。①社区内部为慢行交通还是快行交通;②社区外部交通是否便捷、发达;③最近交通枢纽与社区距离。

2.1.6社区功能多样性。①居住;②工作;③休闲娱乐;④商业购物;⑤锻炼。

2.2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

2.2.1再生能源利用。①风能;②太阳能;③地热能;④生物能。

2.2.2废弃物回收利用。①废旧构筑物利用;②废弃建筑材料利用;③废弃垃圾利用。

2.2.3复层绿化。①社区绿地绿量;②乔、灌、藤、草的结构层次;③社区绿化面积;④社区的绿化覆盖面积。

2.2.4立体绿化。①屋顶花园;②垂直绿化;③植被护坡护岸。

2.2.5园林废弃物处理。①植物散落枝叶覆盖堆肥;②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应用。

2.2.6节水喷灌。①滴灌;②地下滴灌;③乡土植物、耐旱植物应用;④非常规水利用。

2.2.7景观生态材料。①透水混凝土;②透水砖铺装;③可降解材料应用。

2.2.8照明节能。①照度合理;②高效光源选用;③长寿命光源选用。

2.2.9社区隔音。①植物墙隔音;②生态坡隔音;③吸声材料隔音。

2.2.10空气净化。①水雾除尘;②植物滞尘;③抗污染植物应用。

2.2.11水资源利用。①雨水收集回用系统;②中水处理系统应用。

2.3居民意识

2.3.1居民归属意识。①认同感;②归属感;③社区依恋。

2.3.2主人翁意识。①社区事务关心程度;②社区活动参与。

2.3.3居民对未来社区改造的愿景。①基础绿化改造;②园林小品提升改造;③基础设施改造;④生物多样性提升。

2.4宜居环境体现

2.4.1社区游憩。①居民逗留时间;②活动频度;③活动场地和内容。

2.4.2社区景观特色。①契合本地文化;②场地原有标志物保留;③场地原有自然地貌保留。

2.4.3社区景观维护。①植被养护与管理;②水质景观养护;③园林小品养护。

3石家庄城市社区景观生态化现状

3.1社区土地利用和规划方面

社区绿地集中化程度较高,绿地间相互连通的仅占调研社区的13%;规划布局合理,各个功能空间联系紧密,土地利用紧凑的社区占20.8%;社区绿地大致占社区总面积20%~30%的占45.7%;21.5%的社区绿地面积在20%以下;51.9%的社区有社区中心;47.2%的社区没有社区中心;64.5%的人认为社区中心的吸引力较大;到社区中心距离小于200m的占43.1%;23%的社区以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占主导;56.9%的社区有静谧空间。

3.2社区景观生态技术应用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55.2%的居民对社区绿地系统不满意,原因为绿地数量太少的占59.9%,全是草坪,结构单一的占12.9%,色彩较单调,欣赏性较差的占10%;24.2%的社区有攀爬植物的垂直绿化或可入式的屋顶绿化;54.3%的社区有水景,其中认为有专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占23.5%,认为夏天招蚊蝇,冬天枯水显脏乱的占38.9%,认为维护成本高,利用率小的占21.9%;其余的生态技术在社区中几乎没有体现。

3.3居民意识方面

数据显示:40.7%的人回到社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59.3%的人回到社区缺乏归属感;居民认为应该自觉维护社区环境,积极配合物业管理,生态意识较强的占73.8%;考虑未来几年需要改造和提升的景观元素,86.2%的人希望增加绿地或广场数量、注重景观搭配与设计,11.2%的人认为应当多举办与社区有关的文化活动。

3.4宜居环境方面

86.2%的居民在社区室外逗留时间小于1小时;90.4%的居民逗留主要在做锻炼、陪老人或儿童、休闲这些活动。调研数据显示:居民上下班或者外出时使用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22.5%的人选择步行,38.9%的人选择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18.9%的人选择骑自行车。从社区到公交车站,49.6%的居民步行在5分钟以内,39.1%的居民步行在5~10分钟,共有97.4%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用时在15分钟以内。社区景观维护的调研数据显示:13.1%的社区维护频繁,绿化效果干净整齐;30.5%的社区维护频度适中,效果较好;56.4%的社区景观维护一般或基本不维护;81%的居民认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没有特色;19%的居民认为社区有特色,在认为社区有特色的数据统计中;13%的居民认为社区契合当地文化,传承了乡土文脉;49%的居民认为社区周围的商业比较繁华;24.9%的居民认为社区组织活动较丰富。

4石家庄生态社区建设的建议

4.1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总体来看,所调研社区的土地利用和规划还是比较科学,布局比较合理,社区内外交通便利、发达,具有很好的宜居性。今后规划的重点应当集中在社区中心的管理和营建上来,使社区中心更具吸引力,活动更加频繁和多样。

4.2生态技术

从数据上看,半数被调研社区中有水景,但利用率不高、维护不够充分,仅有2成的社区有雨水收集回用的系统。水景是吸引儿童游戏的主要场地,好的水景环境能够提高社区室外活动的频度和逗留时间,增加居民的社区依赖感,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社区水景增加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创造出水景或小湿地景观,能够把收集的雨水下渗回土地,或用富裕的雨水灌溉绿地。同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新建或挖掘现有水景的造景、游戏功能,设置动水景观。复层绿化是乔、灌、藤、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配置方式,一方面层次的增加能够提高植物造景的观赏性,形成丰富的群落景观,另一方面多层次的植物配置增加了绿量,提高了植被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建议社区广泛推广应用。社区立体绿化水平不高,屋顶绿化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即使有屋顶绿化的社区其绿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垂直绿化大都是园林小品攀爬藤本植物的方式点缀在社区中,绿化水平不高,且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和大面积的应用。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它的推广将能改善现有绿地面积不足,绿化覆盖率低的绿化现状,能够改善社区小环境,降低建筑物温度,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其它生态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很欠缺,多数社区没有考虑社区长远的消耗和维护费用,建议尽最大可能按照调研清单的条目开发应用生态技术,为创造集约、可持续的生态社区提供技术支持。

4.3居民意识方面

调研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居民认为回社区没有归属感,归属意识的缺乏,与社区宜居程度、社区景观特色、社区景观维护、生态性、活动场地的丰富程度等多方面相互关联。这种归属感将会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而逐步增强,是一个多方面相互联系的关联体。建议综合考虑和提升社区环境质量,改善社区管理和维护的水平,自然而然的提升居民的归属意识。

篇7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篇8

2.1局域网拓扑

局域网拓扑规划需要根据各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规划,通常根据各分支机构在地域上分布划分以下3类:(1)楼层———小型分支机构,分布在一个完整或部分楼层。由于规模、空间分布小,通常只规划接入交换设备,用户终端直接连接接入交换设备,接入交换设备相连接,构成整个局域网。(2)楼宇———中型分支机构,分布在整个或部分楼宇。在每个楼层规划多个边缘接入交换设备,汇总到楼层的汇聚交换设备,再由楼层的汇聚交换设备接入到核心交换设备。(3)楼宇间———大型分支机构,分布在多个楼宇之间。楼宇间拓扑结构的规划基于(2)楼宇的拓扑结构,为多个楼宇各自的局域网接入到中心交换设备的拓扑结构。

2.2广域网拓扑

广域网拓扑规划主要规划各分支机构局域网,如何利用路由设备将空间上分布在各地的局域网相连接形成广域网,通常行业专用网络采用与其组织结构图相匹配的树状分层结构。由于广域网连接需要依托网络运营商,所以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级之间网络带宽的分配,其次考虑重点分支机构网络回路的建设,以提高广域局的可靠性。网络带宽规划一般采用上层大于下层带宽均值,小于下层带宽之和的模式,如公式1所示。M下层平均≤M上层≤M下层之和公式1网络回路规划对于保证重点分支机构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互通是必须的,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负载均衡与STP规划。

3IP规划

行业专用网络IP规划主要是选择IP网段并进行划分,在划分时即要规划合适的子网段,不浪费IP地址网段,又要充分考虑行业专用网络的成长,为各分支机构及下属部门的发展预留充足的IP地址。

3.1IP规划

根据IP地址的类别(Class)进行IP地址分配的方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为了解决分类IP地址划分带来的地址浪费,就需要使用子网划分(Subnetting)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子网划分技术,将二级IP地址通过子网划分为三级IP地址。在划分中遵守以下原则:(1)假设子网的主机号位数为N,则可用地址数为2N-2个,主机号全1为广播地址,主机号全0为网络地址。(2)假设每个子网需要划分Y个IP地址,并且满足2N-1≤Y≤2N,则主机号位数为N,子网掩码位数为32-N。(3)假设子网号位数为M,则子网数为2M个。(4)假设需要划分X个子网,每个子网包括尽可能多的主机,并且满足2M-1≤X≤2M,则子网号位数为M。

3.2VLSM与CIDR

VLSM和CIDR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址利用效率,缓解地址数量不足的问题。子网划分存在以下的局限性:无法实现把网络划分为不同大小的子网,常常会浪费许多主机地址。VLSM(VariableLengthSubnetMask,可变长子网掩码),允许使用多个子网掩码划分子网,使组织的IP地址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CIDR(ClasslessInter-DomainRouting,无类域间路由),可以消除了自然分类地址和子网划分的界限,将网络前缀相同的连续IP地址组成CIDR地址块,同时支持强化地址汇聚。4.3NAT技术行业专用网络是基于私有网络做IP规划的,优势是私有网络内的IP地址可以选择任何私有网段进行灵活划分,但这样的私有网络由于IP地址与公网IP地址相冲突,所以是无法直接接入互联网的。私有地址用户若要访问互联网,就需要利用NAT技术提供私有地址到公有地址的转换。NAT服务规划在行业专用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接的路由设备上,通过BasicNAT实现私有用户通过行业专用网络的固定公网IP访问互联网。通过规划EasyIP实现私网用户通过浮动公网IP访问互联网。通过规划NATServer实现公网用户访问行业专用网络私网中的特定设备。

4安全规划

行业专用网络由于运行、存储着大量高价值信息,往往是黑客的重点攻击目标,所以行业专用网络在规划时就必须考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安全规划是行业专用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6-8]。

4.1防火墙

防火墙部署在行业专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或行业专用网内部不同信息安全级别网络之间,执行网络间通信安全策略。防火墙可以阻止行业专用网来自不可信网络的攻击,保护行业专用网络中关键数据的完整性。防火墙技术的功能是:控制进出网络的信息流向和数据包,过滤不安全的服务;隐藏内部IP地址及网络结构的细节;提供使用和流量的日志和审计功能,部署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逻辑隔离内部网段,对外提供Web和FTP;实现集中的安全管理,提供VPN功能。

4.2IDS

入侵探测设备以旁路方式部署在行业专用网络的重要部分,它自动检测入侵行为,监测网络流量和主机中的操作,通过基于特征或异常进行入侵行为分析,并按预定的规则做出响应,阻止指定的行为。入侵探测设备往往与防火墙配合部署,以连动方式共同保护行业专用网络的安全。

4.3病毒防治

行业专用网络的病毒防治,主要是行业网络内部部署网络版的系统漏洞补丁的分发和病毒查杀的病毒防治系统。即行业专用网络内部所有终端、服务器设备全部安装病毒防治系统,管理人员通过病毒防治系统管理后台规划补丁升级、病毒查杀。

4.4容灾备份

容灾备份实现行业专用网络中核心数据、系统的高可靠备份与恢复,它在行业专用网络的规划中主要考虑:如何在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尽可能小地减少核心数据的损失。由于数据备份需要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系统备份相当于重建另一套系统,所以容灾备份的规模与频度并不是越大越快就越好,在它的建设中就要选择一个成本与功能适合的合点,常用的选择是: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安全备份。

篇9

1.2工程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的机理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地形、地质、水文和气象等其影响因素,同时也受到施工方法、程序及坡顶荷载等因素的影响。边坡之所以会出现失稳、滑塌,主要原因在于破坏了原有土体的受力平衡;即土体内部发生剪切作用形成所谓的“滑面”,导致土体沿着滑面失稳,出现滑塌。在具体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临空面会不断的扩大、暴露出来,可能引起应力重分布与应力集中等效应,特别是对于岩体结构面的切割,很可能与斜坡面组成不稳定斜坡,导致失稳,较常见于泥岩、页岩岩体结构中。

1.3地下暗挖工程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的机理

地下暗挖工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岩土体被部分的掏空,导致上部地层失去原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开挖空间的不断扩大且向上发展,或者随着隧道工程的延伸呈线形向延长方向发展,地层发生移动或者变形,引发地面沉降或者塌陷。暗挖工程引发的地面变形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地面变形范围要明显大于地下开挖范围;第二个特征,开挖深度越大,到地面发生变形的时间越长,地面变形量越小且平缓均匀,但是变形面积较大;第三个特征,在较好地质条件下,地面变形可能不是很明显,只是出现少量的下沉或者地面裂缝,对地上建筑的影响不大。

2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地下水位降低致地面沉降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不论是施工致地下水位下降,还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沉降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最关键是的是危险大;有必要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供水角度,适当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科学、合理规划开采布局;第二,采取地下水轮流开采的方式,保证适中的开采频率,不过密开采、不过量开采;第三,实施开源节流措施,努力争取开辟新的水源地,加大处理后污水的再利用范围与力度;第四,对地下水位发生明显降低的施工场地,积极进行地下水回灌,减小与缓解地面沉降。

2.2开挖基坑致边坡失稳、滑塌问题的预防与防治

对于放坡明挖、深路堑开挖工程中由于切割坡脚等造成的边坡失稳、滑塌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预防和进行有效防治。第一,在上部进行清方卸荷,在坡脚处打排桩、护坡桩、连续墙及各式锚杆,旨在保持边坡受力平衡,防止边坡滑塌;第二,选择合理坡形、坡度及平台位置进行施工;第三,对坡脚位置进行加固,进行防冲刷处理,在坡脚、坡顶等位置设置专门排水设施;第四,对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防止雨水过度冲刷引发滑塌。

篇10

1.2.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相较于整体规划而言,该区更注重某个村、某个点的具体规划,这样虽然更具针对性,但因为欠缺通盘考虑,致使各个村的计划无法统一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据调查,每个村在制定规划时,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村在规划时起点低、层次低,且执行质量不高,缺乏指导性、科学性;有的村在规划时自我意识过强,没有考虑与全县或所在镇的发展、建设规划相衔接,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有的村在规划时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重视程度的限制,缺乏设计贴合自身实际规划的能力与意愿,便生搬硬套其他村的现有规划,既无法体现自身特色,也不具实际操作意义;有的村即使有了明确且科学的规划,但由于上级领导的更换和干预,无法严格按照规划步骤执行,严重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有的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存在“跟着感觉走”、“跟着大形势走”的心里,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和实施,这是导致很多地方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的根本原因之一。

1.2.2重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根据国家及上级有关要求,该区虽制定了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其分阶段的建设规划却不够明晰具体,对在何时村容村貌达到何种要求,生产发展达到何种程度,村民生活达到何种水平等,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3政策、资金等瓶颈制约要素突出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但其中部分政策存在不连续、不确定、不合理等问题,例如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等等。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1.3.2资金筹集困难在该区中,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富裕程度偏低,而县、镇两级政府的财力也相对有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建设主体投资乏力。

2破解阻碍新农村建设瓶颈问题的对策

2.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众多学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民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和塑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方法选择的针对性,突出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及体现方法时代的创新性。

2.1.1要以多种方式丰富农村活动教育形式这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活动时,既要考虑农民群众对活动内容的承受力及接受程度,又要考虑活动形式是否能够引起农民的参与兴趣。要针对农民的生活现状、年龄机构、风俗习惯等因素,在确定明确的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制定多种活动方案,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

2.1.2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只有不断的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且严格执行,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于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中,才能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体制保障。

2.1.3要不断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即使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也受其影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一成不变,要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创新、广泛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力争创造一个承载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泛、易于操作的载体形式。

2.2转变政府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是领导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导、示范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与新农村建设两者密切相关。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程度,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有效发挥。

2.2.1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政府以行政强制力作为保障,过分强调农民的义务,忽视了政府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农民诉求也在不断转变,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为农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促进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2.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好的干部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干部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必须选取一批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并且,在完善政府进人机制,优化公务员队伍学历、年龄的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经济发展、服务群众能力的意识和和水平,鼓励、支持他们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突破常规、积极发展。

2.2.3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具调查了解,由于大部分文化程度高、能力强的农村青年外出就业,使得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陷入困境。农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预见性,思想观念陈旧,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程度有限,更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习惯用简单、粗暴的工作经验管理基层,他们的水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对基层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可以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农村引进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影响农村一部分人的传统思想,带动他们走改革创新的道路。

2.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充当助推器农村公共事业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致分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事业,农村就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快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又要协调发展、找准突破口,主攻薄弱环节。

2.3.1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维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中,要重点做好农村道路修建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等。

篇11

1.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建筑的外观、结构以及功能等各方面出发,保证建筑的经济性、美观性以及实用性和生态性。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建筑自身特点的需求,同时符合当地的基本环境与人文状况,更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从布局、色彩以及功能上与城市规划完美对接。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建筑设计

建筑是整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于城市的任何规划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以及建筑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从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布局的高效等方面作出了规定,这些都为建筑的设计提出了一定的指导。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联系,而这一联系都是城市规划所构建出来的大环境。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在全局上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调和,也能够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分配问题上实现最大化的协调。

2.2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甚至在城市中占到了主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于建筑也会作出相应的规划,而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服从城市的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最近几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发展都会包含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计划当中,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搜集充足的资料,了解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要求。建筑的色彩选择尽量保证与城市规划环境的相协调,建筑的标高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建筑的功能选择应服从城市规划的规定等。建筑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特造型在城市建筑中脱颖而出,但是也应当注重自身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地位,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城市建筑的良性发展。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策略

3.1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统筹兼顾到城市、建筑、环境以及人员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在进行规划时切不可仅考虑到短期的需求,应用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人口的增长与移动,对于建筑功能需求的改变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等。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为建筑的设计发展指明方向。

3.2科学的建筑设计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如城市规划中对道路交通、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发展作出了长期的规定,则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长远的需求,从而保证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仅仅依据设计人员的单方面思路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导致运营阶段出现建筑无法与周围变化的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情况发生。此外,建筑设计必须遵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硬性规定,如建筑的色彩、标高和布局等。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营造一个合理的规定和环境,通过建筑规划对城市规划的相应,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篇12

1.1建设背景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m,总资产11亿多元,现有职工1400人。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处黄河以北的盐场地区,南临盐场路。盐场地区隶属兰州市城关区,与市区虽一河之隔,建设却未同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环境差已成为制约盐场地区发展的瓶径,2004年《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通过,规划中,盐场地区被定位为兰州市重要的文化、科研、生物工程、医药研发基地和城市北部的生活居住片区,明确提出推动兰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轴由原来的东西长轴向南北短轴转变,实现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这将给盐场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将给该区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2项目现状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厂区占地约30hm,厂区内除办公、生产建筑和道路外,基本上全被绿化地覆盖,是环境优美的园林单位,但建筑物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差。

本次整改道路属于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区内路,共6条,总长2.1km。除3号路需要拓宽建设外,其余道路均在已有道路基础上整改,目前厂区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路面破损:已建道路大部分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断裂,局部路段路基明显下沉,两侧道牙破损严重。

(2)线形凌乱: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旧路在建设中没有太多考虑线形要求,施工不严格,致使现状道路中线凌乱。

(3)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厂区初始建设年代久、历时长,缺少整体性和统一性,厂区路网、管网、办公建筑等配套设施陈旧、凌乱,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

2建设必要性分析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连片,6号路两侧挺立着许多大树、古树,围墙内侧的梧桐、梨树每年春天花满枝头,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实现利润2.08亿元。截至2008年9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实现利润3亿多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甘肃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但厂区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彰显不出该单位的时代风尚。

(2)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生物制品研究所现有职工1400人,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为各生产组团提供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优化厂区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工程设计

3.1设计内容

(1)设计范围:生产厂区内6条道路整改设计及配套设计、厂区总体规划设计。

(2)设计内容:对道路工程,给水、排水(雨水和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线综合及道路景观,综合规划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同时针对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的选择、排水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3)功能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功能定位为厂区道路和厂区综合规划。具体功能有:

a.拓展厂区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形象;

b.整合现有景观资源,建成花草品种齐全、植物搭配协调的生态园区;

C.提高基础设施档次,推动企业快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3.2设计原则

(1)处理好建设项目和工程现状的关系。(2)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力求工程设计体现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3)处理好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衔接,尽可能提高技术标准,使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和雨水排除方式,合理布设各类管线,做好管线综合工作。

(5)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道路建成后的后续工程:如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改造建设的衔接。

3.3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

3.4厂区总体规划

3.4.1总体规划思路

(1)根据企业办公、生产需要,结合场地、生产流程、环境、安全和美学的要求,对总体空间和建筑物合理布局。

(2)以道路为依托对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为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

(3)明确厂区建设规模和风格,如:彻底、逐步地改造还是在旧貌基础上局部改造,将单位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企业园区还是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独特风格和企业品牌等。

3.4.2专项设计思路

专项设计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1)建筑物规划

建筑物的布局规划是以生产流程为依托的,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空地、建筑物、运输设施,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办公资源、划分明确而便捷的生产组团。

(2)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布局以生产组团为依托,只有在生产组团划分明确后,相应的道路网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跟进,如:该生产区主要通行货物运输车辆,则道路功能主要为交通功能,各生产组团的关联程度也决定道路的布局。

(3)管网规划

管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排水、上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与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合理的管线规划,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管网规划也需要大量详细的资料和数据,如:人口、生产工艺、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量、需要特殊处理废水量等,电力也是如此: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等,在市政项目建设中,多采用综合管沟和综合直埋的方式,但在园区规划,更多的是要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生产需要、用地需要,结合园区建设进行。

3.5道路工程

3.5.1平、纵、横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面临两种选择。

方案一:整改的6条道路均在旧路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线形,可以避免砍伐旧路两侧树木,但旧路线形也存在问题,由于旧路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道路中线不通直,局部扭曲。

方案二:重新布设线形,沿线绿化和部分树木遭到破坏。

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

(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旧有景观,并考虑与将来建筑物的改造建设衔接。

(3)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两种:6m和5m,除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形式外,其余道路断面宽度均采用6m。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可以保证两侧树木不被挖除。3号路旧路宽度只有3.8~5in,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楼房散水台阶、改移管线等。

3.5.2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建道路均为厂区内路,车辆少,行人多,对路基和路面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结合考虑气候特征,自然区划、施工条件等因素,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路基稳定、路面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结构层总厚度48cm,组合形式如下:

18emC30混凝土路面;

30em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

土基:原(填)土夯实,保证规范要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3.6管网工程

3.6.1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

方案一排水设计思路:

(1)道路范围内雨水主要采用路面排水。道路两侧多为绿地和树木,道路宽度5~6m,路面范围内雨水量不大,考虑到兰州总体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路面排水,将道路范围内雨水排人两侧绿地,充分利用雨水浇灌绿地。为了防止大量雨水下渗影响路基稳定,在绿地与道路之间设置渗沟进行排水。并建议在今后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两侧一定宽度内均设置绿地,增强道路的空间和景观效果。

(2)低洼区域雨水与污水排除相结合。对局部区域雨水汇集并排除困难时,采用雨、污结合的方式排除积水。

(3)污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入预留空间。

方案二排水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分别埋设雨、污水管道,在道路范围内,按40m间距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这是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做法。

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方案一结合了厂区实际情况,结合绿地灌溉,避免了部分管道施工,减少了管道的管理和后续维护工作。

雨、污水管道设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线采用直埋敷设,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做20em厚砂砾垫层。

3.6.2给水工程

给水设计思路:

(1)给水管线兼负载区低压消防任务。

(2)给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人预留空间。

(3)设置的给水管道应符合远期管道通水量的要求。

给水设计:本次设计方案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和消防、绿化用水,给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带内,当道路两侧不具备绿带的条件时,埋设在道路范围内。给水管线采用PE200塑料管,管道直埋敷设,管道埋深1.0m,下设砂砾垫层。消火栓:消火栓为地下式,设置平均间距120m,消火栓直接设在给水管道上。

3.6.3中水设计

兰州虽是“两山夹一水”的城市,但也是缺水的城市,气候干燥,每年为树木和绿化浇灌消耗掉大量用水,目前,中水利用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也逐步得到实施,比如:彭家坪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网建设中就全线敷设了中水管线,在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利用大面的草地净化、过滤雨水和部分污水,然后重新利用,浇灌树木。作为生产园区,应结合生产用水和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综合考虑。

3.6.4照明工程

道路照明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灯具的选择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灯具在能源节约、维修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设计中考虑到是园区道路,配套灯具采用庭院灯,突出视觉和景观效果,同时满足平均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照明灯具近年来更新很快,各种形式、类型的灯具不断出现,如:太阳能灯、二极管灯等,造型也变化多样。

本次设计采用在道路单侧布置,灯纵向间距为30m,供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方式埋设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照度要求高的路段采用电缆敷设形式提供电源,每30m设电缆检查井一座;在照度要求不高、埋设电缆不方便的路段采用太阳能供电形式。

3.6.5管网综合

管线综合是为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厂区内应当敷设给水、污水、雨水、照明、热力、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本次设计中只涉及了给水、污水、雨水、照明四类管线,但不管是道路建设还管网敷设都有耗资大、牵涉面广的特点,为了避免道路建成后敷设市政管线引起频繁开挖与修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议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作好管线敷设的综合考虑,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7环境工程

环境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与其他土建工程相比有很大的弹性,它与每个土建项目有关,更与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有关。好的环境工程设计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它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线路适当地段上提供合适的休憩设施,精心布置绿地、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较好的地面硬质铺装;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园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可采用单独或结合绿地坐椅等设施设置;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突出反映独特企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兰州市重要的企业单位,也是园林单位的典范,有很好的绿化基础,但现有的绿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绿化形式单一、搭配单调等问题突出,在景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现有绿化,减少树木砍伐,在绿化区多种植长青灌木,配以花卉,再结合停车、小品等设置和组合,以绿化系统丰富厂区空间。

篇13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是涉及到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旅游发展,由于受到外因以及内因等的影响,旅游业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经济、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破坏,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我们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我们不得不对其予以重视。

一、旅游伦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游乐组织把旅游定义为,“人们小于非移民及和平目的或m于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作的旅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外出旅游。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文物古迹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等,道德规范是协调这些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规范。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旅游伦理”。旅游伦理基本规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其所协调的基本关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凿;(2)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3)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4)认真对待自我,实现身心和谐。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既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又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它的实质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i个基本的方面,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论、不断优化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二、建设旅游伦理的重大意义

建设旅游伦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游客旅游目的的实现。旅游伦理可以为游客的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旅游行为习惯,提升游客的人格,从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在宽松的氛用中达到旅游的目的;其次,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相互依存的网络中,用旅游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第,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伦理首先规范调节的人际关系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生人有助”是其重要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有助于升华旅游者的人格,进而自觉创造熟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旅游伦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戴尼逊·纳什(DennisonNash)从“帝国主义”的概念开始分析,指出今天的帝国主义与以往已有所不同,提出了旅游具有帝国主义的侵略特点。他超越了对具体的旅游过程的研究,把旅游活动看做一种文化接触和交往的方式,注重分析它对接触双方带来的影响。旅游开发特别是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十分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给当地社会带来民族文化的破坏,社会秩序的破坏等方面的影响。现在我们开发原汁原味的民族旅游产品,旅游者去民族旅游区旅游都希望能够真正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于是出现了讲民族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不加修饰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情况。在实际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往往存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现象,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扭曲和“舞台真实”,都给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旅游开发的进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旅游者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带到旅游目的地,渐渐地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情况发生变化。弱势族群的文化传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外力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民族一国家对边缘地域和非主流群体的“同质化”或“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此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旅游产业向“弱势族群”聚居地的拓展也只不过是构成这一战略的一个子环节而已。

2.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有的人类学家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但是有的认为也是世俗的,因为旅游本身包含了很多世俗的成分,如娱乐、游玩、享乐,即他们所谓的四个S:太阳(Slln)、沙滩(sand)、冲浪(surf)、性(s)。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如文化认同问题,文化整合问题,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问题,文化的重构与真实性问题,文化的生产和保护问题等等。旅游业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及由于而带来的疾病,如性病及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也将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世俗性特点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文化优越感强加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使离开原居住地的,非定居性的活动,旅游者的活动受原居住的道德约束较小,会出现文化优越感,旅游者就想把自己的消费观念强加到旅游目的地。其次,正常道德行为约束程度下降。由于离开了原来的熟悉环境,不再受到原有的道德法规的约束,很容易做出违反道德道义的行为,出现赌、黄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出现奢侈浪费消费情况。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夸大消费行为,出现攀比心理,从而出现铺张浪费,浪费社会资源。最后,旅游消费层次降低,消费质量不高。特别是娱乐消遣文化,它偏重感官享受,刺激受众的直接需要。

3.对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影响。旅游业作为一个非传统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是一个赢利性较高的行业,但是在利益驱使下使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正进入服务业革命时代。旅游服务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的旅游企业存在缺乏旅游服务诚信观念,从而导致经营组织者和旅游者的利益纠纷不断。中国现有的旅游服务质量却不尽人意。旅游秩序混乱,不合理的行程安排,不规范的旅游服务等,导致了旅游利益纠纷和大量旅游者投诉,严重败坏了中国旅游业的声誉。由于旅游服务者的诚信服务意识不够,缺乏旅游服务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督机制,导致我们旅游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出现恶意削价,损人同时害己;以贿赂的手段拉拢顾客;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制造和散布有损其他旅游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的虚假信息。盗用别的企业的名牌或开发成果等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