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篇1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东南,山区和半山区占80.3%;少数民族占 56.6%,所辖八县均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文山历来是结核病疫情的重灾区,“九.五”期间以来,全州结核病疫情一直保持在前三位,占报告传染病疫情总数的30―35%,占呼吸道传染病的第一位。作为全国肺结核流行病学被抽样调查地区,文山州曾三次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1979年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文山州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438.0/十万[1];1990年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文山州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445.5/十万,菌阳患病率34.2/十万,涂阳患病率34.2/十万[1];2000年5月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文山州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达1010.95/十万[2]。2010年5月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情况: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15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出生日期在1995年12月31日之前)。应检人口包括符合以下情况的15岁及以上的人口:(1)户籍人口:持有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但以进点时间计算离开本地6个月及以上的户籍人口不作为本次应检人口。(2)外来常住人口:虽无本地户籍,但调查时已在本地居住6个月及以上。

1.2 方法

1.2.1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胸部X线检查(孕妇、行动不便者以痰检代替胸片);

1.2.2 对所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者及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进行3次痰涂片和2次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1.3 质量控制

1.3.1 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工作按照《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实施细则》和《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指南(2008版)》规定的标准执行。

1.3.2 胸片阅读由省级专家组成的联合诊断小组集体讨论诊断,由国家组成的专家组讨论确诊。

1.3.3 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结果(涂片和培养)由省级实验室确认提供。

1.3.4 人口资料由公安局和统计局提供。

2 调查结果

2.1 流调点抽样、应检和实检人口数量

流调点2009年总人口为 33063人,抽样人口为2799人;抽样人群中应检人口1667人;实检人口1626人;受检率为97.54 %;超过国家规定受检率≥95.0%的标准。

2.2 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涂阳患病率、菌阳患病率分别为2337.0/十万、246.0/十万、984.0/十万。

3 肺结核患病率时空变化趋势

表1 文山州1979、1990、2000、2010年四次

肺结核流调患病率时空变化表

4讨论

4.1 调查点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2337.0/十万;分别较本地区79年流调上升5.3 倍、较90年流调上升5.2 倍;较2000年流调上升2.3 倍;疫情呈现“一次一个样、十年大变样”的上升势头。说明文山州肺结核疫情态势严峻,与“九.五”以来,全州结核病疫情保持在报告传染病总数前三位、占报告传染病疫情总数30―35%、呼吸道传染病第一位的疫情报告统计数据相应,揭示我州结核病疫情的严重性及进一步加大结核病控制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4.2 调查点肺结核症状知晓率,肺结核看病地方知晓率和结核病知识平均知晓率都很低,提示农村边远山区结核病健康促进和结核病知识知、信、行工作十分薄弱。

4.3 本次调查发现的38例患者,已知病例3例,占7.9%,新发现病例35例,占92.1%,说明结核病患者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主动就诊率低导致低发现率,成为结核病控制潜在的不利因素。

4.4 导致肺结核疫情逐年上升的因素错综复杂,一是全人口结核菌的高感染率(45%)导致了高患病率,二是HIV感染的生物学危险因素,我州是HIV高感染地区,HIV/AIDS的传播会促使结核菌感染者发病,对结核病疫情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本地区结核病疫情以HIV感染的流行病学关联有待进一步研究。三是传染源隐藏在人群中长期未被发现和治疗,这些隐藏在人群中的肺结核传染源成为结核菌重要的传播者。

5 防治措施与对策的建议

5.1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的高疫情态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造成的疾病负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结核病控制工作离不开稳定的财政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

5.2 进一步建立健全结防机构,“没有结防机构就没有防痨工作”,这是几十年来结防工作开展好坏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有了机构、没有稳定的专业人员和经费保障,同样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因为机构掩人耳目,名存实亡。因此建立起适应当前疫情形势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和专业队伍已经迫在眉睫。

5.3 实施卫生宣教,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倡导、传播及社会动员行动,是结核病防治科学化、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手段,是实践古人“上医治未病”的医学战略。加强结核病控制健康促进工作是提高大众结核病知识知、信、行的根本举措。

篇2

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 调查结果

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X2=151.42,P

3 讨论与小结

3.1近年来,农村,城镇户数,犬数逐年增多,犬伤人数也有明显增加,致使饲养者为周围人数均有被咬伤的危险,这与传统性养狗看家防盗思息相关,本文有3例被“健康”家犬咬伤发病死亡,人亡犬健在。这提示除狂犬,狂狼作为狂犬病传染源外,而“健康”的家犬也是狂犬病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2狂犬病发病率与致伤动物种类及咬伤部位:伤轻重、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时等关系极为密切。本文狼咬伤发病率高达33.33%,犬咬伤发病率为2.04%;咬伤头面部的发病率为7.27%,咬伤上肢发病率为5.06%;咬伤下肢的发病率为2.88%。为此,对于头面部及上肢咬伤者更应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3临床表现与病程:27例狂犬病人,临床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152天,起病时,伤口周围多数有疼痛发痒或蚊走感,都有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的四怕表现,流涎,狂燥症状尤为突出。其中1例起病就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变化明显,误诊为乙脑病人,但住院2天后,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死亡。8例狂犬病人起病时出现频繁遗精未见报告病例。本报告病例的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一般在3天~4天。

3.4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本报告病例狼伤18例,发病死亡6例,其中5例咬伤后的前2天正规应用疫苗注射,均在第4周后发病,潜伏期23天~24天;而犬伤582例,完成全程狂犬疫苗后,仅发病7例,故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后,可使发病率下降,但不能确保不发生狂犬病。因此,对于伤势重者,应加用抗狂犬病皿清,借以延长潜伏期,给自动免疫创造先决条件,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有1例朱某虽然伤势严重,加用抗狂犬病血情,至今未发病。

本报告,犬狼是狂犬病传染源,而“健康”家犬咬伤后发病占14.29%,应采取预防措施,鉴于农村,城镇灭犬工作相当大的阻力,必须做好家犬管理,给家犬注射普用狂犬疫苗,以防狂犬病发生和流行。

篇3

患者男性,9岁,家住长滩镇连丰村公所九队。1998年9月12日,家人疑患者有癫痫病,到本村卫生室就诊,医生按家属要求给予患者抗癫痫药(癫痫宁);9月18日出现全身性皮疹,9月19日出现高热达40 ℃,9月20~21日到乡卫生院就诊并住院,按过敏性药疹治疗无效;9月22日到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以过敏性药疹入院。患者既往及家族无过敏史。入院体查:T 37.8 ℃,BP 105/75 mm Hg。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双眼水肿,分泌物多,结膜充血,耳廓水肿,唇周皲裂溃烂,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以面、颈、胸、腹部为多,间有浅溃疡和水疱,无痛痒;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生化均正常。9月28日由市二医院取检皮肤分泌物培养出炭疽杆菌,确诊为皮肤炭疽。患者确诊前按过敏性药疹治疗,确诊后治疗措施:按传染病隔离患者;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对症治疗和局部处理。间隔5 d,经2次皮肤分泌物病原培养阴性,于10月9日痊愈出院。

2 流行病学调查

病家独户居住于一小山丘上。经兽医部门现场调查鉴定:病家所饲养的两头猪健康;该自然村无家畜炭疽流行。患者病前一直在校上学,无外出史及可疑的接触史。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证实:患者所在班级、学校及自然村,均无明确或可疑的传染线索。

3 防疫措施

9月28日,钦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员赴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订防疫措施。划定病家为疫区,并实行严格的封锁管理;用20%漂白粉澄清液对病家进行了严格的终末消毒,包括患者用过的物品、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畜栏等;对病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2天,至10月12日,无二代患者及病畜发生便解除封锁;因地制宜,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4 讨论

4.1 误诊原因分析 炭疽病中以皮肤炭疽最多见,占98%,发病以夏秋季为多,人普遍易感。病变多在于手、面、颈、肩等外露部位,具有黑痂、浅溃疡、周围水肿、疼痛不显著的特点[1]。但病初皮疹仅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极易与其他皮疹相混淆。本例患者自乡卫生院到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止,被误诊误治长达9天。误诊原因:(1)思路狭窄,对病情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综合的判断。因患儿的皮疹是在服他药后才出现的,这显然是一个偶合的假象,加上患儿血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无淋巴结肿大,使临床医生思维被局限,这是导致本例误诊最主要的原因;(2)无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使临床医师放松警惕性,忽视早期病原学的诊断;(3)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临床诊断经验。炭疽病在钦州市极为罕见,已有10多年无病例发生。本病例从乡镇卫生院到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皮肤科医师的会诊,均未能抓住患者皮疹的一些特点,作出早期正确的诊断,因此误诊,不但错过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4.2 传染源 由于本例无明确或可疑的传染源,因此,估计传播途径如下两种可能性最大:由父母赶圩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源,然后传播给患者;患者在校被间接传播感染。

4.3 治疗 由于及时对疫点进行封锁及消毒,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对病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等一系列严格的防疫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无续发患者发生,说明“早、严、实”的防疫措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4 防止误诊的措施 加深本病知识的学习,熟悉掌握其早期临床特点;要树立唯物辩证的观点,拓宽视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变经验思维为理性思维。

篇4

2010年4月27日,接到市医院网络直报,我市康大营镇出现1例手足口病病例。接到报告后,市疾控中心立即派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到市医院及康大营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康大营镇座落于我市北部,与磐石市接壤。该镇共有自然村17个,全镇人口14638人,7岁以下儿童930人。有三个幼儿园。此次疫情波及该乡5个村,当地两所幼儿园。

1流行病学调查

1.1首发病例情况:首例郭晶亮,男,3岁。住址:梅河口市康大营镇北赵村1组。家长姓名:郭玉清 。发病日期:2010年4月24日。初诊日期:2010年4月25日。入院日期:2010年4月25日。所住医院:梅河口市医院。该患于4月30日痊愈出院。

该患者于2010年4月24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口腔颊粘膜、足背、手掌处出现红色斑疹,无发热。随即到市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WBC:13.54×109;N:50.14%;L:41.24%。经市医院皮肤科、儿科、传染病科会诊诊断为手足口病。

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患者于患病前10日内未与患手足口病患儿接触过,也未与其他幼儿近距离接触过,平时常到当地小卖店玩。该村与磐石市接壤,距离该市朝阳山镇仅7公里,村民常到该镇购买农用物资,该村儿童有10余名乘坐班车到该镇就学,据村民介绍,朝阳山镇手足口病疫情较严重。北赵村有一名学生在朝阳山镇上学曾患手足口病。很可能为在朝阳山镇就学的患病学生及隐性感染者将病毒传入康大营镇并经公共场所(幼儿园、小卖店)传播引起此次疫情。

在首发病例郭晶亮发病后一周该镇手足口病出现发病的高峰。从4月27日至5月18日,该镇陆续出现21例病例。北赵村二组、二道河村幼儿园7天内发病达5例以上,已构成聚集病例。市疾控中心对出现聚集病例的患儿采集便样进行病原学检测。

1.2三种分布情况: 1、年龄分布;发病年龄集中在2-6岁。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12例,幼托儿童9例。

男性发病14例,女性发病8例。3、地区分布:疫情波及全镇5个村,北赵村8例,前赵村4例,二道河村6例,康大营村2例,孟家沟村1例。

1.3康大营镇手足口病疫情传播链

1.4病原学检测情况:共采集4份便样送往通化市疾控中心,经检测3份为C0XA16阳性病例,阳性病例占75%。

2预防控制措施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卫生局、疾控中心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先后组织督导组多次到康大营镇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直接将存在问题发聩到乡政府、市政府。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对当地村支书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28人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

2.2对此次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

①对全部个案进行流调,全面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实施居家隔离措施。并对患家及当地小卖店进行终末消毒。立即对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二道河幼儿园、红阳幼儿园停园两周。

②按照“属地管理、责任包保、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对患病儿童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责任包保,由当地村医负责跟踪随访和卫生指导措施。村委会负责对患儿看管及落实患家家居环境消毒工作。

③加强宣传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入户宣传,并通过当地广播进行宣传。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每户居民,告诫有手足口病疫情发生的村屯居民要减少聚集,特别是儿童要少到公共场所。

④加强对康大营镇及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垃圾、粪便用生石灰覆盖。

篇5

1 基本情况

扬州市邗江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平原南端,东经119°26′、北纬32°24′,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和环境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属疟疾疫情不稳定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1-2]。在经过近四十年的防治,邗江疟疾流行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呈现低水平状态流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流动人口和出国务工人员日渐增多,特别是从疟疾流行区或非洲等高疟区国家回归,致使疟疾疫情有所回升[3-4]。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海岸,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22℃。疟疾是安哥拉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全年均有流行。据新华网报道,安哥拉国家疟疾控制中心官员尼尔顿・撒拉瓦2011年4月11日说,安哥拉2010年共有310万人患疟疾,其中6000人死亡,疟疾仍是安哥拉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5]。

患者周XX, 男, 42岁,汉族,系扬州市邗江区蒋王镇余林村人,现住江都市仙女镇陈行村大刘组。患者曾于2009年11月26日赴非洲安哥拉商务考察,2010年元月10日回国返回江都;2010年元月初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在安哥拉总统夫人医院就诊进行了输液治疗后好转;元月20日又出现发热,就诊于扬州市江都洪泉医院,元月26日转到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疟疾血检阴性,初诊败血症,经抗生素治疗,至2月1日症状基本好转;2月2日起再次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2月17日再次血检发现恶性疟原虫;2月18日邗江区疾控中心和扬州市广陵区疾控中心联合到苏北医院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然后对患者使用蒿甲醚进行抗疟正规治疗;经抗疟药物的治疗后,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010年春节期间该患者再次出现症状,邗江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复治,并与苏北医院新区分院专家共同会诊,经过再次治疗,该病例彻底康复。

2 临床特征

患者因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就诊, 腋下温度在38.6℃-40℃左右,伴有疲乏、畏寒、出汗等临床症状,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cm;病原学检查疟原虫血检阳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为1.73×1012/L、血红蛋白为54g/L、白细胞为4.13×109/L。

3 流行病学调查

该患者于2009年11月26日赴非洲安哥拉进行商务考察,2010年元月10日回国,共居住45天;在安哥拉期间主要防蚊设施为蚊帐,曾被蚊虫叮咬,期间无输血史和献血史。2010年元月初因不明原因发热,在安哥拉医院就诊。

在调查中, 了解到患者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均未患过疟疾, 最近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也无发热史, 患者在近 1 个月里也未有输血史、 献血史。

4 病因分析

①患者对安哥拉疟疾疫情及防护知识缺乏了解,没有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②患者缺乏疟疾免疫力,不足以抵抗疟疾感染。③出入境检验检疫手段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患者感染。④医疗机构缺乏疟疾防治意识,未能及时按疟疾诊治。

5 措施与效果

疫情发生后,扬州市、区两级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明确相关专业人员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并积极落实以下防控措施:①下发了《关于做好出国回归人员恶性疟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严密防控节日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乡镇公卫机构开展了培训和督查。②依据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镇村等多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建立了劳务输出人员信息库,及时掌握劳务输出人员回归动态。③向出国务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宣传画及宣传手册,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并定期电话随访,以便及时开展回归人员疟疾疫情监测工作。④建立劳务输出发热人员疟原虫常规检查和转诊制度,要求各医疗单位对外出劳务返乡者中的发热人员均进行疟原虫检查,并严禁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截留诊治此类发热病人,谨防输入性恶性疟的漏诊、误诊。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及时掌握了对外劳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并实时掌握患者同行回归人员疟疾疫情,一旦发现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能够及时追踪到位,规范治疗,为我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打好基础。

6 调查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判定该疫情为一起输入性恶性疟疫情。

7 建议

鉴于疟疾流行出现的新形势,应根据疟疾发病特点,采取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实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疫情管理,防止疟疾的输入和传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强疟疾防治工作制度及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各级疾控机构提供境外传染病疫情信息预警及预防保健知识的服务能力。②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警惕和诊疗技术,确保疟疾“三热”、“二热”病人及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定期开展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检查与督导,加大疟疾血片的抽查力度。④检验检疫机构应该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根据疫情对出境人员进行防病宣传和对前往高危地区提出防病警示;在出入境口岸及保健中心等对外窗口设立咨询台或温馨警示牌,告知广大出境人员更加详细了解前往国家当地的疫情情况, 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对入境人员则要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对疑似病例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和隔离治疗。⑤加强对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从疟疾高发区(重视非洲)的回归重点人群及外来人口疟疾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例或带虫者,及时根治。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疟疾防治手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99.

[2] 佘国林,刘兴隆,王福彪,等. 2005-2009年扬州市邗江区疟疾“三热”病人血检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0,29(10):380~381.

篇6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国先后在1979年、1984-1985年、1991年和2000年开展了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010年我市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以下简称流调)的国家调查点之一。我市流调点天彭镇天府中路地处平原,原为天彭镇东南村,在90年代中期的彭州市(当时为彭县)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因规划占地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新农民街。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78元/年,月生活最低生活保障线400元。2010年5月10日至5月20日,我市集中组织开展了流调现场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流调的调查对象为15岁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不包括外出超过6个月的人口)及外来常住人口。

1.2 调查内容与检查方法

1.2.1 肺结核患病率 本次流调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的患病率。

1.2.1.1 检查方法 采取的检查方法是对所有调查对象(含已知的肺结核病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符合下列条件的调查者进行痰涂片检查与痰培养。①所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②胸部X线呈肺结核病变或疑似结核病变者。③已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但X线影像未见异常者。④确实不能参加拍片检查的调查对象(行动不便者、孕妇等)。对上述每个检查对象均收集及时痰、夜间痰和次日清晨痰3个痰标本(依次编成1、2和3号)进行痰涂片检查;根据痰标本的阳性级别和形状选取2份痰标本采用氢氧化钠处理直接接种酸性罗氏培养基方法进行痰培养检查。

1.3 诊断 本次流调肺结核诊断根据调查对象的既往史、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及诊断性抗感染治疗等结果,按照《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经各级验收后定诊。

1.4 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

1.5 调查结果

1.5.1 流调点抽样、应检和实检人口数量 本次流调抽样人口为1777人,其中户籍抽样人口数1774人,外来抽样人口3人;现场调查实检人口数1673人,其中户籍实检人口数1670,外来实检人口数3人,受检率为95.6%。

1.5.3 核心信息知晓率 现场调查的1673人参加了公众结核病只是知晓率调查,其中男性669人,女性1004人。应答核心信息条目数为8365,答对核心信息的条目数为4691,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为56.1%。其中第五条信息的知晓率最低34.6%,问卷显示有745人(44.5%)选择的是肺结核全都是可以治愈的,见表2。

2 结果分析

篇7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Shen Ping,Guo Jicha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in Guangxi,535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Methods:10 cases who had symptoms were investigated.We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case.The suspicious food and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scene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8 cases claimed that they have nausea,8 cases had abdominal pain,4 cases had headache,8 cases had dizziness,1 cases had fever.We did not found any suspected pathogens in food and water samples.Conclusion:The m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are readme symptoms,and there are no positive signs,so this is a group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Key words Group;Food poisoning;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sychogenic diseases

2012年10月11日2时,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康熙岭镇卫生院报告,某中学发生一起以恶心、腹痛、头晕、头痛为特征的疑似食物中毒,经临床诊断和流行病调查,证实为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所有住院治疗的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并进行现场卫生学和实验室调查。对部分住院学生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并作心电图检查。

结 果

基本情况:某中学是一所国立全日制中学,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25人,学生907人,男507人,女400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分别为319人、321人和267人。学校有学生1个食堂,学生就餐人数最多达872。学校水源采用乡镇水厂供应的自来水,每餐向学生供应的食品都有留样,食堂还向学生供应开水。

首例患者发病经过:患者,女,13岁,初中1年级3班学生。于10月10日22:00下自修课后回宿舍,因自觉腹部闷痛,便用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送服保济丸,但10分钟后,腹痛不但未缓解,反而加重,还出现恶心、头痛、头晕的症状,疑是开水所致,并称在倒开水瓶内的开水出来饮用时,曾发现开水中有白色微小颗粒(即悬浮物),认为有人在开水中投放药粉。在她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因为同宿舍的另9名同班女同学下晚自修课后回到宿舍后也饮过同一开水瓶内的开水,于是,她问同宿舍的另9名女同学是否有不适的症状,结果大家一致回答有类似症状。之后,将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即带10名同学到康熙岭镇卫生院就诊,并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10月11日1:00,卫生院急诊科呼叫120将其中4名自觉症状稍重的学生转钦州市二医院治疗,其余较轻的6名留在卫生院观察治疗。

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强度:全校共发病10例,罹患率1.10%(10/907)。②人群分布:10例患者均为女学生,年龄13~14岁。③班级分布:全部病例分布在初中1年级3班同一宿舍女学生,占全班总人数19.61%(10/51);占宿舍总人数45.45%(10/22)。其他年级无一例发病。④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热1例(体温37.5℃),恶心8例,腹痛8例,头痛4例,头晕8例。根据饮开水至出现症状,潜伏期5~10分钟。其中症状轻度6例,中度4例。全部以自觉症状为主,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阳性体征;对4例症状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的检验未见异常。⑤就餐史及可疑食物追溯:10例患者当天无校外就餐史或自带食物共同进食史。学校食堂供应晚餐的食物有: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等。其中吃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的5例,吃米饭、肉丸、清汤的4例,吃米饭、肉丸的1例。⑥现场卫生学调查:学校食堂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15名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齐全,健康状况良好,食堂卫生硬件设施中等,餐具每餐次均按规定进行消毒,对食堂食品仓库的食品原料进行逐一检查,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均一直使用,未发现过期变质食品。食物原料等采购索证完善,并建立登记台帐。

实验室检查:经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0月10日该校晚餐留样的食物4个(米饭、肉丸、东瓜、清汤)和水样2个(末稍水1个、初中1年级3班女生303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1个)进行检查。结果4个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

讨 论

群体性癔症(癔病),又称群体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多见于情感不稳定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1]。其发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某生疏物品或药物、食用某种食物、吸入某种气体、目睹或听说某种恐惧的情景而诱发。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2]。有学者认为群体性癔症发作,其发病机制与癔症有区别,癔症是以个体性格因素占主导地位,而群体性癔症则以环境因素为主[3]。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①症状的多样性:可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肢体麻木、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慌、胸闷、抽搐、呕吐、肢体痉挛等症状;②发作的反复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如同演员表演几次的表现完全一样;③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病理反射;④发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语或动作、表情示意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可以诱发症状;⑤症状发作的短暂性:大多数患者发作后的持续时间较短,在数小时或2~3天消失,偶尔也有维持时间较长者。在学校发生的群体性癔症中,女生的反应率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7~14岁的学生[4,5]。同一年龄阶段女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低于男生,情感脆弱,敏感性较强,恐惧胆小,易受到自我或他人的暗示。

流行因素分析: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学方面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这起事件是首发病例癔症发作为主因,而诱发的群体性癔症。依据如下:①患者症状相同,主要为恶心、腹痛、头痛、头晕等,但症状轻重不一,同时以主观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②存在客观的诱导因素,即是首发病例饮用宿舍的开水时发现开水中有悬浮物,认为开水异常,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心理发育欠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为这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奠定了心理基础。据文献报道,因饮水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约2.5%[4]。③在10例可疑患者均为初1年级3班同一宿舍的女生,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可疑食物就餐史,其他年级学生无一例发病,排除由学校食堂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④在10例中仅1例出现低热,但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对4例症状为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检验未见异常。4个晚餐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不支持由有机磷或微生物因素引起。⑤临床症状与饮水量的多少不成正比,在4例症状为中度的患者中,饮水量约100ml 2人,30ml 2人,而在症状轻度的6个患者中,饮水量约120ml 2人,100ml 1人,60ml 1人,15ml 2人。⑥症状维持时间短。在卫生院治疗的6个症状轻度的患者,于凌晨4:00已恢复正常出院,在市二医院治疗的4个症状中度的患者,也于第2天早上7:00恢复正常出院。治疗时间5~7小时。综上所述,该事件不支持食物中毒,排除水源性疾病暴发,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突发事件。

对策:群体性癔症患者通过隔离、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暗示治疗,均能痊愈,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群体性癔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性癔症的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4]。因此,学校医务人员对群体性癔症要有足够的认识: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应采取正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恐惧,稳定情绪,配合暗示治疗。②当发生癔病集体发作时,应及时疏散患者,相对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切忌制造紧张氛围,扩大影响。③普及卫生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轻精神压力,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④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0-263.

2 Jones TF.Mass psychogenic illness:role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J].Am Fam Physician,2000,62(12):2649-2653.

篇8

1事发经过

患者孙某某,男,45岁;患者仵某某,男,40岁左右。2人于2010年8月12日下午一同乘车到南阳,约20时左右,2人一同在车站路杏树庄前街刘记牛肉汤菜馆喝牛肉汤,后先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症状,当时饭店老板建议打120急救电话,但2人认为可能是中暑,就到附近诊所诊治,在诊所内服用几粒霍香正气胶囊,但诊所医生觉得2人病情不像是中暑,建议到医院诊治,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后某医院120急救车赶到,但当时2人不愿去,后来大约在21时15分左右,2人又自行到该院急诊室治疗。

2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患者调查情况。

2.1.1就餐情况:患者孙某某和仵某某2人当晚就餐食物均为10元熟牛肉(大约150g)和一碗牛肉汤(500g左右),并共同喝不到2瓶果啤。其中仵某某吃的比较快,没过几分钟,就说感觉不舒服,头晕,身体站不起来;等到孙某某把自己的牛肉汤喝完后,大概有10分钟左右,也感觉不舒服,头晕,恶心,并在饭店外吐了2次。食用当餐牛肉汤者还有多位(店主提供不出人数),没有类似病例报告。

2.1.2患者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孙某某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腹痛等症状。仵某某伴有头晕、腹痛、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症状,并晕厥一次。两人首发症状均为食用牛肉汤后10分钟左右。

2.1.3治疗及用药情况:医生对2名患者的初步临床诊断为:“呼吸困难、青紫待查,亚硝酸盐?”。对患者仵某某首先进行了洗胃处理,随后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对患者孙某某进行导泻,并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经治疗,2名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后果。

2.2样品采集情况:我中心受区卫生监督所委托,采集到该牛肉汤菜馆当餐熟牛肉、牛肉汤各1份;医院医生提供2名患者的呕吐物各1份,其中仵某某采集的是洗胃洗出的内容物。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医生的初步诊断和特效治疗效果,报验亚硝酸盐项目。

3实验室检验结果

采集的2份样品中,熟牛肉中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下同)检测结果为10mg/kg;牛肉汤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300mg/kg;仵某某的呕吐物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1mg/kg;由于孙某某的呕吐物太少,无法进行检验。

4初步分析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是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中的发色剂和防腐剂,可使腌制肉、鱼呈肉红色。如亚硝酸盐加入数量过多,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1]。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氧化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肠原性青紫症,人体摄入0.2~0.5g即可引起中毒,3g即可致死[2]。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治疗效果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做作为护色剂和防腐剂,加工酱卤肉制品,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本次采集患者食用的熟牛肉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10mg/kg,不超标;牛肉汤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300 mg/kg,虽无明确卫生标准,但作为直接入口卤制肉汤类食品,认为可以参照酱卤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卫生标准判定,属于严重超标。

根据资料显示,亚硝酸盐中毒剂量为0.2 g ~0.5g。患者食用牛肉汤约500 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0 mg;食用熟牛肉约150 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mg。患者总共食入亚硝酸盐量约为151.5mg,尚达不到中毒剂量。

二是患者在医院诊治期间,均未做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

但笔者认为,任何食物中毒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达到中毒剂量也未必同食者都会发病。因此,无论是根据中毒症状,还是临床治疗,倾向认定为亚硝酸盐中毒不无道理。提示我们,在食物中毒判定实践中,不能仅靠有无共餐者群体发病而妄下结论,必须结合中毒者个体差异、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实验室检验等做出综合判定。

参考文献

篇9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统计分析资料来自2009年百色市15家医疗机构一般就诊病人和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中初筛HIV阳性者共240例,其中男性155例,女性85例;年龄1~70岁;已婚169例,未婚27例,离丧7例,不明37例;壮族128例,汉族44例,其他少数民族68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7例,高中以上17例,不明156例。

2.方法

由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艾滋病慢性病科医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病例记录中获取检测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到专用的艾滋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然后将自愿咨询名片留给住院医师,请其转介初筛阳性者在约定时间到CDC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进一步咨询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生取初筛阳性血清回中心检验室进行复核,阳性再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

3.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Excel软件录入统计分析。

结 果

2009年医疗机构一般就诊病人和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初筛报告HIV阳性240例,抗体确认阳性221例,阳性符合率92.08%。男性155例中抗体确认阳性146例,阳性符合率94.19%;女性85例中抗体确认阳性75例,阳性符合率88.24%,男、女HIV抗体确认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P>0.05)。报告确认情况、人口学特征、检测原因、感染途经、临床症状等的检测阳性率和构成比等见表1~4。表1 2009年百色市医疗机构HIV初筛病例基本状况(略)表2 2009年百色市医疗机构HIV初筛病例筛查原因及报告单位(略)表3 2009年百色市医疗机构HIV初筛病例文化、职业、地区分布情况(略)表4 2009年百色市医疗机构HIV初筛病例传播途径及临床症状情况(略)

讨 论

1.统计结果显示,在医疗机构HIV初筛阳性报告中,百色市人民医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报告确认阳性构成比分别是54.75%和33.48%,确认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3.67%。各县级医院和市中心血站报告确认阳性构成比分别是5.88%和4.07%,确认符合率分别为68.42%和52.94%,确认符合率偏低,不利于临床用血安全,提醒我们必须加强措施,提高初筛水平,不能漏过任何一位可疑感染者。同时对于HIV初筛阳性病人,在告知结果时要谨慎,坚持转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确认阳性后告知。按照艾滋病检测程序完成检测前后咨询、确认、免疫细胞检测、转介抗病毒治疗等一系列“四免一关怀”政策支持。

2.在人口学特征统计中,确认阳性构成比主要是已婚占71.95%;壮族占56.11%;文化程度不明占64.71%;21~60岁年龄组占82.81%;职业分布广泛但农民比例达48.42%;地区分布以右江区比例较高占32.13%,市各县都有确认病例,以右江区为中心向周边县蔓延扩散的趋势。

3.筛查原因的统计中,住院病人筛查报告确认构成比例为76.92%,反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从病毒携带者开始进入艾滋病病人阶段,与叶晟报道一致[2]。艾滋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症状排在前三位的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血管系统方面的症状,比例分别为20.81%、20.36%、9.85%,与郜桂菊道相似[3]。在医疗机构HIV筛查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中,以性途径感染比例最高达80.09%,与陈清报道结果相似[1]。

4.本统计指标中如婚姻、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传播途经等信息“不明”构成比依次为14.03%、25.34%、64.71%、21.72%、12.22%。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个案调查和随访追踪非常困难[4],现实很难对“不明”的病例信息进行进一步确认和补充,如果数据缺失严重将影响对流行情况的准确判断。

参考文献

[1]陈 清.65例AIDS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3):90.

篇10

2疾控中心在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中的业务定位

(1)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流调工作启动是由市药监局(食安委)指令开始的,而不是由市卫计委通知进行。

(2)疾控中心参加此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是配合相应工作,独立开展流调工作。经卫生局同意,及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初步、进程、结案情况。

(3)辖区政府启动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未邀请疾控中心评估事故等级、发展趋势。

(4)疾控中心根据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向市卫生局出具食物中毒事件评定意见,由市卫生局报告市食安委。

(5)食物中毒事件结束一周后,疾控中心向市卫生局提供“金龙寨潭西店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同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爆发报告系统”网络报告这起食源性疾病情况。

3此次应急处置当地政府与疾控中心之间存在问题

(1)报告时限不统一。此次食品安全事故柳南区政府启动了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响应,按报告时限2小时上报了市政府,市政府报告了自治区政府。辖区政府启动应急响应未通知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在卫生局讨论后同意上报,滞后2天才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

(2)报告病例数不一致。疾控中心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确定病例数24名,而食药监部门根据就医情况,确定病例数25名。

(3)辖区食药监局要求把这起食物中毒定义为食源性疾病,疾控中心出具评定意见为一起食物中毒。

4讨论与建议

(1)疾控中心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中处于从属地位,是配角工作。《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工作规范》表明,流行病学调查是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接到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通知后方可开展事故调查。疾控中心不能积极主动去调查,也不能消极应对开展调查,而应在自已职权范围工作。

(2)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要求疾控中心及时向卫生行政、食药监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这个及时期限,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要求是结案报告应当在应急响应终止后7日内呈交。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当于实验室结果出来后当日提交。

(3)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报告时限,《柳州市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发生较大(Ⅲ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由市卫生局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由市卫生局根据事件发生的规模与程度,决定是否报市食安办。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后10日内,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写结案报告,报市人民政府和食安办。

篇11

2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1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兽医流行病学各章节有各自的知识特点,可根据其难易程度、实践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现况调查章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教师做点评,重点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共患病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公共卫生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分子流行病学有关章节,以禽流感为例介绍我国如何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数据整理,引导学生对禽流感病毒变异的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2根据疾病流行现状适时调整内容在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综合应用性的特点,对共患病、生物安全等内容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2013年江苏和上海发生的H7N9流感事件为例,让学生对疫情的“三间分布”及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把握疫情的总体情况后再应用兽医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对发生疫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兽医流行病学的角度来探讨怎样控制疫情的发展,最终消灭疫情。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还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对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多媒体内容时需要优化知识点,细心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框架。编排幻灯片时要注意好衔接,把握住内在联系,使讲授的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推理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以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包括共患病的防控、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技术等内容,将视听教学和CAI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改变了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

3.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共患病学、病理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协调应用于教学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突出课程重点,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难点。流行病学的网络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对WHO、OIE等网站或中国农业部公告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国内外重大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发展情况,结合所授理论进行分析,充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篇12

To investigat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out 1427 in pingli country of Shaanxi province

ZHANG Xin1,HU Xiang-quan2,LIU Yan-li3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Xi'an Central Hospital,Xi'an 710004,Shaanxi,China;2.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Out-pa-tient Department, Guangzhou Military Authorities;3.College of Stomotology,Fourth Min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The method and standard of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survey (3rd edition) were adopted and the-oral examination was produced.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ental caries was 35.46%,and the rate of filling was 5.97%. The rate of oral gingival bleeding was 41.80%.The rate of calculus dentalis was 92.22%.The rate of oral ulceration was 2.03%. ConclusionThe oral health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ingli was in poor periodontal healthy condition,and the whole treatment rate was generally low.Health education,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oral health;dental caries;calculus dentalis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口腔健康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今后的生活质量,龋齿也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因而口腔保健倍受关注。为此,我们于2010年4月对陕南平利县中学1 427名12~15岁中学生随机进行了口腔健康调查,以掌握该地区中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为今后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陕南平利县12~15岁中学生共1 427人(男812人,女615人),78%的学生来自农村。

1.2龋齿牙周病诊断标准:以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和龋病牙周病诊断为标准[1],牙冠上有软化的病损或专用探针在牙根面上探及软的皮革样的损害即可诊断为龋;使用WHO推荐的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CPI)进行检查,判断龈出血率、牙石罹患率及牙周袋深度。

1.3调查方法: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和龋病牙周病诊断标准,由2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且经标准一致性检验合格(kappa值>0.85)的口腔主治医师,在自然光线下,以探诊为主、视诊为辅进行口腔检查,其余疾病均以口腔高等院校教材为依据,无任何实验室检查。鉴于受检群体年龄及检诊条件有限,牙周主要检查龈出血率及牙石罹患率,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结果

1 427名中学生患龋及充填情况见表1,被检诊的1 427名学生中,患龋率35.46%,龋均0.52,龋齿充填率5.97%。不同年龄组患龋率经过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χ2=211.17,P=0.000,按照α=0.05水准,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组患龋率有差别,不同年龄组龋病充填率经过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χ2=1.94,P=0.586,按照α=0.05水准,尚不能认为不同年龄组龋齿充填率有差别。受检者其他口腔疾病患病情况见表2,牙石罹患率92.22%,错牙合畸形患病率27.26%,矫正率0.28%,前牙冠折0.21%,为零治疗。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12~15岁学生平均患龋率35.46%、龋均0.52,低于1995年全国第2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患龋率45.81%、龋均1.03[2];但龋患率高于2005年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28.9%,龋均与该次调查报告的0.54[2]基本接近,龋患率也高于国内同类调查结果[3],可能与调查地区不一样有关。年轻恒牙患龋率和龋均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是我国龋病的流行趋势[2],但是该群体12~15岁龋患高于国内及其他地区平均水平,可能与该地区中学生个人口腔卫生较差有关;该地区中学生龋齿充填率5.97%,大大低于1995年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11.05%,说明该地区中学生口腔保健状况较差,对龋病的治疗不够重视。我国第3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在患龋方面的差别有缩小趋势,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患龋率呈上升状态。本调查中高龋率可能与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有关,近年来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其口腔卫生及保健措施并未同步构建,造成该群体平均龋患率较高的结果,且形成了口腔疾患的高发率与低诊治的反差。

本调查中牙石、牙龈探查出血率分别高达71.20%、41.80%,高于第2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52.03%、38.04%,与国内同类相关调查研究基本一致[4]。说明该人群口腔卫生不容乐观,也可能与该地区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平利县地处山区沟壑地带,自然经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收入较低,居民喜食酸泡菜、腌制熏烤类食物,长期食用该类食物易破坏口内菌群的酸碱平衡、使钙磷代谢及全身性蛋白质、叶酸、VC功能紊乱,藏垢纳菌,在口内发生炎性反应,破坏牙体牙周组织健康。

因此,为了改善该地区学生的高龋率、多牙石、易出血的不良口腔环境。我们建议:①要加强口腔健康的宣教力度,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②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以积极有效的诊治为辅;③因地制宜,完善口腔保健措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时间、牙线的正确使用、口腔护理用品的推广(如含氟牙膏);④对龋易感人群行安全有效的氟化物涂布或窝沟封闭保护,做到重点防护,及时诊治;⑤鼓励口腔医疗机构定期、分批地巡回于农村、学校,有效开展口腔保健的宣教、检诊及培训工作,以期达到提高该区域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耀峰.口腔预防保健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28.

[2]冯希平.我国龋病流行趋势及对策[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9,44(2):69-71.

篇13

1流行病学调查

1.1基本状况云龙县第三中学有3个年级12个班640名学生,教职员工48人;校内提供学生就餐的学生食堂有3个:第一学生食堂、第二学生食堂、回族学生食堂。

1.2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47例发病者均为云龙县第三中学学生,年龄1216岁,其中女22例,男25例,首发病例于当日中午13:30出现,末发病例19:30出现而终止。最短潜伏期为1.5h,最长潜伏期为7.5h,中位数3.6h,大部分患者食后2.53.5h出现不适症状。对发生中毒的第二学生食堂采取现场控制措施后,再未发生新发病例,罹患率为33.81%。

1.3可疑中毒时点(暴露时点)推断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统计学分析,本事件可疑暴露时点为2012年9月19日12时7分。

1.4可疑中毒餐次(暴露餐次)推断本事件可疑暴露时点为2012年9月19日12时7分,则可疑中毒餐次(暴露餐次)应为2012年9月19日午餐时间。

1.5可疑中毒食堂(暴露食堂)推断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统计学分析,本事件可疑中毒食堂(暴露食堂)为第二学生食堂(第二学生食堂是3个学生食堂中相对危险度RR唯一大于1的食堂)。

1.6可疑中毒食品(危险因素)推断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统计学分析,本事件可疑中毒食物(危险因素)为第二学生食堂2012年9月19日午餐供应的韭菜炒马铃薯片(韭菜炒马铃薯片是该食堂供应的4种午餐食物中相对危险度RR唯一大于1的食物)。

1.7可疑剂量反应关系推断按摄入中毒食品(韭菜炒土豆片)不同剂量(几勺)分为3个剂量等级的暴露组和未暴露组(为未食用者),分别计算每个暴露组的罹患率和未暴露组的罹患率之比(RR)。结果:所有摄入韭菜炒土豆暴露组的RR值均大于1,且韭菜炒马铃薯片量摄入越多,RR值越高,中毒发生的危险性越高,韭菜炒马铃薯片摄入量与学生患病间有剂量反应关系。

1.8中毒食堂现场调查该食堂有厨师3人,都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食堂厨房内所有餐具、容器已全部清洁干净,食堂内外环境现场检查较干净;现场已经找不到到午餐用的残余食物,在厨房的储菜间发现有一袋芽眼全部长牙的马铃薯,19日中午在制作韭菜炒马铃薯片前将该发芽马铃薯削皮、去芽、清洗之后直接上锅炒熟,供学生食用。

2临床资料

患者平均潜伏期3.6h,潜伏期最短1.5h(1人),最长7.5h(2人),2.5-3.5h(36人),4.5-5.5h(8人)。47例确诊病例,临床症状除有100%恶心外,有85.11%(40人)表现呕吐,有80.85%(38人)表现腹泻,78.72%(37人)表现阵发性腹痛,少数有乏力、头晕头痛等体征。通过体格检查,47例患者中没有发生重症病例,经过卫生院1天的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消失并回学校上课。

3实验室检测

采集储菜间剩余的发芽马铃薯,送到云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沿芽眼部位切开,在芽眼附件滴入浓硫酸,结果呈玫瑰红色,证明有龙葵碱存在。在病人呕吐物和肝拭子中未检出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