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安信息化调研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安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安信息化调研报告

篇1

二、基层公安办公室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一)认识上的偏差

部分领导和民警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只须懂法就足以胜任当前公安工作的偏见,对信息化的了解也仅限于信息化就是用微机打字、信息化就是上因特网,对信息化范围、信息化开展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公安工作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公安机关出现了阻碍科学技术与办案结合的不利因素,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安工作中来、如何用信息化促进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研究较少,重视不够。这种状况已成为公安机关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办公、办案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公安工作的任务需求极不相应,也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

(二)办公室基础设施简陋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科技强警的鼓敲了几年,但基层公安局办公室仍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办公条件差等现象,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工作是多而杂,且有的工作手续多、所经部门广,仅仅依靠几个民警的手工操作或单机办公,往往使办公室民警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工作效率低下那也是情理之中。因此,针对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建立省人省力的信息化系统,将办公室人员从材料难写的困惑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三)缺乏人才,使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

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涉及信息技术知识,而专门的技术人员又大多为法医、会计、痕检、摄像等传统技术型工作人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科技含量很高的结合技术,显得束手无策,很难提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很难得心应手地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有一些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又由于人才缺乏,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不能使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成为摆设。因此在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前提下,公安信息化建设对某些单位而言简直是一种神话或资金上的严重浪费。

(四)缺乏资金,信息化建设难以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证。它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以一个县公安局办公室为例,信息化系统需要一个由一台服务器,10台终端微机组成的小型局型网,购置网络办公系统、数据统计系统,仅此几项建设资金投入就达几十万元。财政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保障和支持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上只能是等米下锅,信息化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加强基层公安局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金盾工程”的总体要求

在年初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公安部要求“要以‘金盾工程’为龙头,大力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曹部长在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公安机关要提高对敌斗争、打击犯罪和治安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警之路,切实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科技强警意识强,并下大力气抓,哪个地方的公安工作就主动、就有新的起色,而且会带动公安机关内部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显而易见,要提高办公室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就必须加强办公室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是当好“参谋”,进行结合分析、科学决策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当今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公安机关办公效率和应对突发案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已成为公安工作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客观趋势,是实现科技强警的重要途径,也是更好地履行公安机关职能,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证。公安局办公室作为“结合分析部”、“参谋部”,办公效率直接影响领导科学决策质量的高低。过去,仅仅靠几个人的分析能力,对于各种情况的分析范围及准确性都有很大的限制,但有了科学决策辅助系统,可针对各种情况提出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必然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高度重视公安办公室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其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全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

(三)是快速反应、统一指挥的需要

在新的社会治安形势下,犯罪向网络化、流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犯罪分子拥有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信息灵、逃逸快。公安机关必须建立权威、灵敏、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快制快,打击犯罪。目前,基层公安机关虽然已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快速反应机制,但各县区公安局之间的快速统一指挥、调度机制仍不完善。如需要多方警力进行围追堵截的情况,目前一般是通过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电话进行调度、指挥。往往由于所用调度时间长而导致犯罪嫌疑人漏网。但如果建立了信息化系统,市局指挥中心可通过网络与下级指挥中心或110报警服务台进行网络通信,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同时在网络上指令,那就大大节省了调度时间,为缉捕犯罪嫌疑人赢得了时机。

(四)是克服统计不实和综合指导盲目性的需要

统计不实是公安机关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统计不实问题一抓再抓,仍不能解决问题。办公室信息化系统建立后,要求基层办案机关受理案件必须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登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统计不实现象,并可随时通过网络及借助辅助系统对基层公安机关所登记的案件进行科学的综合指导。

四、加强基层公安局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一)信息化系统的构成

信息化系统即由信息组成的有秩序的、自成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公安办公室信息化系统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和业务工作特点而建立的信息体系。公安办公室信息化系统是公安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以技术为辅助手段,使公安办公室获得快速、灵敏、准确、全面和安全有效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办公自动化、科学化、网络化,以充分发挥公安办公室的综合分析、“参谋”作用。一般来说,根据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基层公安局办公室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1、指挥中心信息处理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承担快速、准确、全面获得的动态信息,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是科学决策、快速指挥调度的重要依据和信息主渠道。指挥中心信息处理系统纵向与上下级公安指挥中心信息网络连接,横向以公安信息管理中心为枢纽,整合同级公安犯罪信息中心、交通、户政、刑侦、出入境、治安等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手段,将分散的信息统一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开放,成为覆盖全局、四通八达的能为各警种、各基层战斗单位和一线民警提供大量信息的高速通信网,从而克服时空限制支持各警种协同作战。

2、公安统计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依靠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有效地进行数据统计和解决统计不实问题,并对下级公安机关进行有力的综合指导。公安统计系统可通过数据统计,进一步进行社会治安情况分析,为各级部门提供服务。

3、综合调研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以科学管理的手段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各业务单位、基层机关所得到的成绩和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反映整个公安工作的经验、成就和业绩。

4、档案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解决过去查找材料、文件困难,材料保存时间不能过长等问题。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后,将文件、材料的文号、文名、存放文柜进行编号,录入计算机,以便于检索,并将文件、材料进行扫描存入微机,需要查阅,只需在计算机中进行检索便可直接查看,同时还可通过局域网,突破时空限制。

5、刑侦、治安、户政等业务部门子系统

公安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其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办公室与刑侦、治安、户政等业务部门是相互服务的。因此,办公室信息系统与刑侦、治安、户政等业务部门的网络连接是必不可少的。刑侦、治安、户政等业务部门子系统主要是结合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网上追逃、户口上网管理,以便进行信息快速流通。如指挥中心信息处理子系统通过业务部门收集各类业务数据、不安定情况等;办公室综合调研系统通过刑侦部门收集打击犯罪的情况等;公安统计子系统从户政收集人口数据等等,都可从各业务部门子系统网络上获得。

(二)办公室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1、组建经济实用的小型局域网,搭建网络化办公平台,实现信息化系统的职能作用。

首先,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局域网的规模。对于服务器、交换机在投入上最大限度的做到高配置、高要求,从而保证局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然后就是搭建网络化办公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等作用。①资源共享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进行资源的收集、整理、或进行文件交换。文件交换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在网络中这一切就变得轻松。在网络中只要建立一份共享资料,所有的用户就可以随意查看、复制这些资料,而且网络的数据快速传输和高度的可靠性,使得文件和资料交换变得轻松、方便。我们实现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平台。②进行网络通信,实现信息快速传递。通过网络我们不但可以方便地进行资源的共享,还可以轻松地进行网络通信,网络通信的高效、快捷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目前,网络通信以其方便、快捷等特点,已成为现代网络通信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在网络系统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的传递,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如办公室与各业务部门可以利用网络互相传递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业务报表、内部公文等等。

2、购置实用的业务办公系统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

基层公安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行购买相应的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但此软件系统必须要符合标准,以利于二级、三级网连通后,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并且还可以确保此项经费投资不浪费。公安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基本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件处理,主要进行各类办公公文处理后,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情况均放在局域网上,通过浏览器进行网上公文写作、批示和阅读等。二是科学辅助作用,主要是针对各种刑事、治安等案件、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提供决策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数据统计及分析作用,该软件主要是对各类统计数据通过网络进行登记、分类、汇总及针对数据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再将统计及分析情况放置局域网上,需要者便可通过浏览器进行查阅。如刑事、治安、巡警、消防、交通、禁毒、严打等各类业务报表每个月就有百余张之多,而每个月各业务部门的材料所用的数据又要从办公室调。有了数据统计系统后,便可直接通过网络共享获得各类数据,从而实现办公信息的流程化、信息化、规范化、精确化。

3、引进和培训人才,确保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篇2

一、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扎兰屯、阿荣旗、莫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财物快速流动,社会矛盾复杂多变,治安形势异常严峻,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的难度愈来愈大。近年来,三地公安机关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积极作为、大胆改革,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造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一)社会治安动态打防控体系实现新跨越。在扎兰屯市公安局期间,考察团一行实地观摩了指挥中心110接处警大厅建设、城市防范体系六大机制运行情况;观看了工作介绍片,深入了解了该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灯杆报警法、110流动警务室、三声治安联防法运行情况;实地考察了机关各部门软、硬件建设工作及人员配备情况,认真听取了薄立峰局长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执法规范化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工作介绍。该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合现实需要,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价值。

(二)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快速发展。在阿荣旗公安局期间,考察团一行在指挥室杜彦军主任的详细介绍下,实地参观了指挥中心110接处警信息化应用工作、基层基础室和出入境管理室窗口办公“一网式”服务工作、刑事科学技术室标准化建设工作运行情况;观摩了机关办公大楼的标准化建设、警营文化与日常规范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听取了张杰政委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介绍,及规范日常管理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积累主要做法与考察团进行了经验交流。该局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效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当前公安工作需要,值得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与交流,推动整体工作向前发展。

(三)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在莫旗公安局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刘一凡局长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机制运行的主要做法,观看了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题片;实地观摩了指挥中心110接处警大厅建设、指挥系统多警联动运行情况的现场操作及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工作中的突出作法,实地参观刑警大队、交警大队和尼尔基镇第一派出所的队伍正规划化建设和日常工作运行情况。该局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推动执法创新机制运行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三地工作经验的启示

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通过学习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既看到了工作上的差距,更在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上受到了启发。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扎兰屯、阿荣旗、莫旗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市前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将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我们此次考察看到的扎兰屯的“灯竿报警”、阿荣旗“一网式办公”和莫旗的“执法规范化奖惩绩效考核制度”就是解放思想的成功典型。我们到扎兰屯等地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自觉融入和服务大局、敢于创新进取、勇于探索担责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公安事业发展的最前沿。

(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载体。阿荣旗提出的“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即创新公安情报工作,强力推进“大情报”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力推进“大网安”格局 ;创新打击犯罪新举措,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创新和谐警民关系途径,强力推进“户籍服务一网办”,都是以信息化手段为基本依托。扎兰屯市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和莫旗的110指挥中心建设也都是如此,我们此次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与信息化工作有紧密关系,给我们最大的直观感受也就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先进经验,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强警意识,切实提高全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运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公安工作的流程再造和效能倍增。

篇3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原于日本xxx世纪xxx年代,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落实到公安机关,我理解精细化管理之“精”,具体可以体现到“四精四细”上,即精华(思想、文化)、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业务、专业)、精密(管理、考评),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细分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二、公安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前些年,公安机关通过“三基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使自身的硬件装备和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管理的粗放型、经验型仍未有根本改变,严重制约了公安事业和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普遍存在各岗位职责界定不够明晰、许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工作效能低下、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够高等问题,精细化管理,是公安机关应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日益动态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元的公共安全服务需求及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是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是“三项建设”的迫切需要。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员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公安工作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为推动公安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公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安管理工作亦急需推进。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应对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精细化管理必将成为有效提升公安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是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打造正规化公安队伍是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既定目标之一。而精细化管理虽然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最终是为公安工作目标服务的。推行公安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最大功能和效率,从而更快更好实现既定公安工作目标。

三、实施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是用人性化管理这个“核心”打牢民警思想根基。公安事业发展的依靠在民警,好坏的评判权在人民群众,旬阳县局出台《关于改进治安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即105号文件),就是要求公安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无论是领导对民警,还是民警对群众要多一些人性化,少一些“冷面孔”,以理解人、关心人、鼓励人的方式管理,从最能影响人、打动人、感染人之处着力,盘活有限存量,激发无限潜能。

二是用目标责任考核这个“杠杆”推动公安业务工作。县局紧紧围绕年初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出台了《目标责任考评办法(试行)》,建立了标准化的考评标杆,确保了工作目标与量化考评有的放矢。规范了考评的次数,试行月考核通报,避免考评结果的偶然性,确保公平公正。实行上下之间的责任捆绑,有效促进彼此间的良性互动。在月考评中,积极融入了“所队捆绑”的工作责任机制,明确机关职能部门与基层所队等被指导单位之间的工作捆绑责任,全面提高机关与基层所队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推动全局业务工作跨跃式发展。

三是用从优待警这个“关怀”促进公安队伍建设精细化。真心实意地爱护民警,更多地给予民警信任、理解、支持、保护和关心,坚决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出台了《民警子女就读高校奖励救助基金暂行管理办法》,鼓励民警子女好学上进,尽量解决民警教育下一代的后顾之忧,多做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的好事实事,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恤,把温暖送到民警心坎上。

四、对区县公安机关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几点体会

考评内容科学化是基础。管理考评办法和细则的制定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具体问题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精细化管理考评细则是整个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灵魂和精髓。而细则的制定关键要解决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要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重点解决不同的部门之间、单位之间、警种之间、岗位之间以及不同的地域(派出所)之间差别等问题,确定比较科学合理的地域差别参数、部门警种差别参数、岗位差别参数、职务级别差别参数和工作发展参数等五个方面的参数,以便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量化分值,努力实现可比性,力求科学、合理、可行。

篇4

一 从信息化应用入手打牢基础

(一)夯实硬件基础。过去公安基础工作大都停留在档案簿册上,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大都靠人脑储存记忆,依靠纸介记录保留,既又易丢失,又无法共享,更使民警不堪重负。当前公安四级网已全面开通,合肥所以实战为导向,以普及应用为核心,购买了 11 台高配置的电脑,对以前的 8 台电脑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使所有的电脑都适应四级网络的运行要求,每 2 台电脑配备 1 台打印机, 1 台扫描仪。在不断推进设备更新升级,同时派出所还不遗余力的抓好派出所信息网站的开发和应用。网站建立了 16 个栏目, 5 个信息库(工作信息库,行业场所库,内部单位基本情况库,辖区重点人口库,工作信息库)。这使地派出所信息网体现配置强,容量大,反应快等优良性能,形成了纵向横通,横向密集的警务化网络体系。既便于和交流信息,公安宣传,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服务实战的效能。

(二) 强化人本观念。人力因素是做好各项工作最活跃的因素。合肥所高度重视基层警务信息化工作,打造两支队伍。一是建立信息化民警队伍。合肥所对民警进行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使民警们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操作和公安网络的应用技术,达到“三知四会”:知信息存储范围,知各类信息系统功能,知网络操作方法,会浏览,会查询,会录入,会下载,并努力扩大信息化应用群体,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战斗力,增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二是建立群众信息员队伍。合肥所利用基层公安机关同群众接触密切的优势,积极鼓励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向群众这一庞大的资源库获取各类信息,并不断培植壮大群众信息员队伍,引导辖区内党员,治保,团员等治安积极份子为公安机关提供信息情报。

二 抓队伍,强素质,提高整体战斗力

合肥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抓队伍建设与管理

(一)用好的制度规范民警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执法办事和服务行为。以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合肥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内务管理考评细则,执法质量管理考评细则,基层基础工作考评细则,消防监督考评细则。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将细节管理融于落实之中,使每位民警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和行为规范,从而严格依照制度进行操作。

(二)通过激活民警的思想热情,构建过硬平台。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根本,也是保障。合肥所坚持以打造过为引擎,抓好基层基础建设:首先抓思想牵动,激发基层民警的职业荣誉感,旗帜鲜明地教育基层民警把忠诚作为不变的警魂,充分发扬“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彻底打消民警不愿为,不会为不能为的思想顾虑,全面激发全所民警的工作的热情,提升了基层公安队伍的素质。其次是抓班子建设,建设过硬的基层的建设堡垒。合肥所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标准铸造了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廉政勤政的领导班子。再次是抓考核促落实,从见警率,发案率,满意率和情报信息有效率作为考核民警的主要内容;用细化的指标,明确的考核细则;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个民警的综合工作情况,每月一考,将每次考核成绩的结果在信息网中队伍建设栏上公布,月终兑现目标管理奖。

(三)是抓全警练兵。合肥所以大练兵为契机,挖掘练兵新内涵,开辟练兵新途径,在基层基础建设中掀起苦练基本功的练兵。他们坚持组织培训集中练,调动思想主动练,骨干牵头引导练等多种形式营造苦练基本功的氛围,并重点曾强练功的练功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所内民警做到了“三懂”(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切实做到了“四会”(会擒敌自卫,会执勤执法,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本领。把合肥所建设成为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工作的公安队伍。

(四)着力营造良好的基层执法环境氛围,构建崭新的执法理念平台。合肥所一是对民警执法思想不端,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效果不好等方面进行调研,彻底根治了民警执法思想的弊病。坚定不移地地落实“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深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落实执法为民的思想。二是摈弃人治思想,树立法制观念。大力提倡崇尚法制,遵守法律意识,坚决纠正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问题。树立用法律证据说话的思维,坚决依法办案,依法执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不断完善案件逐级把关制,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检查制。三是树立人权观念,自觉地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摆上执法活动首位,充分体现人性化执法,做到急依法打击犯罪,又不损害公民合法权益,全面实现了“四无”(无超期羁押,无超期留置,无打骂体罚,无非法拘禁)。通过上诉的各项措施,合肥所打造了一个崭新执法理念的平台。

三完善派出所基础设施,加强派出所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派出所是服务群众的窗户单位,同时也是打击犯罪的综合实体。这就要求派出所既要有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又要有安全合法,保障人权的办案设施。合肥所建成了群众的服务区,打击破案的办案区,民警学习训练的活动区,为每一个警组提供了专门的休息的休息间。这使得合肥所成为服务群众的百姓之家,又成为从优待警的民警之家,真正激发基层活力,打牢了基层基础。

四以打造平安环境为主导,不断提高驾御治安局势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平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合肥所在提高公安机关驾御治安局势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上狠下功夫。一是坚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常抓不懈,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把严打专项斗争与基层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战车查堵为突破口,带动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打击犯罪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真正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二是加大内部单位,重点场所行业的治安管理力度,织就严密的“管控网”。三是注重增强治安防控高科技含量。合肥所分别在车站广场,候车大厅,出站口,各候车室和站台安装共计27个监控器。拓展技术防范的空间,延伸了技防的触角,织就了严密的“技防网”。四是坚持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设,建立健全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机制。蚌埠铁路公共处经常组织巡警,消防,治安等一线实战部门开展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演练,合肥所也定期与相关单位进行联合演练,全面提高了民警抢险救灾,解救群众,疏导交通,保障供给,卫生防疫,现场警戒等工作技能和水平,确保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保障社会稳定。

五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安全生产生活能力。

合肥所克服单纯的公安业务观念,营造出“两个环境”,确保公安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一是营造安全生产的治安环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责任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大力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狠抓车站,广场的秩序和安全,营造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二是营造廉政高效的法制环境。合肥所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大力推进警务公开,不断提出便民利民措施,实行阳光作业,打造“透明公安”,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安行政工作机制。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机制,合肥所民警们的工作热情高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各项业务的成绩在全处排名前列。

篇5

一、团队内涵

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正在逐步摒弃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在实践中证明,团队比传统部门更加适应多变的环境,可以快速地组合、重组或解散,反应更加灵敏、迅捷,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员才能。教学团队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学科专业教学发展、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改革和研究能力,完善教学条件、完善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

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团队的类型和组成方式很多,考察高效团队,其有效的运作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明确的目标

任何团队的建立都是以目标明确为前提条件的,团队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寻求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

(二)良好的沟通

团队的组织由不同的部门,不同技能的人员构成,团队工作的价值观念是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这些价值观念使团队成员之间更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能够帮助团队发挥最大功效,同时提高个人以及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

(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们能够为之信服的目的。团队成员在明确的目标下,分工协作,责权利落实到每个成员。成功的团队中,每个成员如何为集体目标贡献最大力量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应组建课程负责人制的课程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构建和实施,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教师构成。课程团队通过对学习领域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分析,决定其相关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通过建立课程团队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又可以发挥教师的各自不同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加深了各专业教师对新方案的理解,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建立起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具备“团队精神”,必须通过培训或引导,培养上述的软件条件,才能建立合格的、富有“团队精神”的工作团队。通过协作和授权来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自我管理小组,赋予他们完成其工作任务的权力,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这就是团队建设。学术团队的建设是一项比建立更加艰巨和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团队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使学术团队健康地发展起来。

三、课程团队的建设

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建设良好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深入公安实战部门调研,构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体系。与公安一线专家、业务骨干的共同论证编制“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方案;根据公安工作特点,组织教师和公安机关教官联合编写“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材、讲义;聘请实战教官参与“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课程或专题教学任务,保证鲜活的案例及时入课堂;选聘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担任见习或实习等实践环节指导教官、安防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吸收公安机关实战教官参与课程、技能的考核工作,用实战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邀请实战教官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督导和评价,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二)联合培养教官队伍

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警种分工协作明确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政策导向,支持各级领导和有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的实战教官,补充学校专业教学力量,完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在广泛吸纳实战人才充实“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队伍的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业务对口部门或公安机关基层所队挂职锻炼;分批安排干部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当民警,通过实践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最新信息、最新经验、最新成果和最新要求,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和时效性,全面深入了解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挂钩调研和互助双赢机制

按照业务对口原则,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主要业务处室和基层实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开展教学调研、课题研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地和渠道。实战部门邀请“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参加业务会议,开展专题调研,起草规范文件,编写工作手册。“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安排学生参加公安机关的重大保卫活动和专项治理工作,为公安机关提供警力资源,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在吸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协助公安机关破获重大、疑难案件。

(四)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

督导组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教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专业实训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员运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解决警务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 分析、毕业设计,警务实战实训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训活动进行专项督导,实时监控和分析反馈教学实训信息。

(五)建立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

对毕业学员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实训工作,确保培养质量。

(六)依托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加强团队科研能力

为提高学生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认识,针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特性,设计多类型课程实训、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室建设。同时,邀请公安一线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共同设计教学训练方案,确定训练专题开展模块化教学,一线教官将公安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进行模拟训练,双方共同对实训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通过实战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创建、发挥课程团队的作用,是我们开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宋文学,嵇宁. 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篇6

(一)培训内容不够科学。上级公安机关每年都会安排培训任务和相关内容,但每年都不一样,且任务部署较晚,加之各级和上级业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类专项学习等较多,占去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内容,真正的公安业务培训如警务技战术、法律法规、信息化应用等内容就相对减少,加之培训教材还不适应职业培训的需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高质量的课件较缺等等,从而导致培训内容繁杂、成效不够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走一个过场或走形式的现象。

(二)培训能力不够强。在办学条件方面,一是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差,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师资力量,与上级公安机关教学机构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教学设备和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县级公安机关能够用于教学的设施较少,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教员队伍缺乏。目前参加教学的教员都是局从各业务单位挑选的,他们一般文化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但毕竟不是专业教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较弱,加之很少参加各类较高层次的教学培训,在知识更新、较学方法、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不够,教学一般只是沿用过去的老方法、老套路。

(三)民警素质参差不齐,给培训带来难度。现在基层公安民警中大多数第一学历只有高中文化或者更低,实践经验、年龄等也相差较大,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培训中不可能把“相同水平”的民警安排在一起培训,给培训带来许多不便,影响了培训质量和培训进度。如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有的民警年龄偏大,对电脑应用操作方面不熟,学习也很困难,但也有民警接受新生事物较快,这就如西部穷困地区某些小学一样,一个班级中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四五年级的学生,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重培训轻结果是培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的反馈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而现在培训的考试考察不严格、走过场比较普遍,用人单位对参训结果也没能认真考核,参训后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的怎样,在工作上是否有进步,成了一个本来可解的“未知数”。这种培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过于形式化,不仅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还造成了参训单位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四)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基层警力紧张,业务工作繁重,各单位在安排人员培训时都有一定的困难。不参加培训,有些业务就不能提高,参加培训,当前工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五)对公安民警在职培训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工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在用人单位方面,只热衷于人员数量的多少,而忽视人才的培训与提高。对民警工作质量不高、常出差错等问题,只是一味责怪民警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没有积极主动地提高民警的参加培训学习意识。对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总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接受,或认为培训是一个休息的机会,有的还借口工作忙、时间紧不愿派人参加学习。虽然县级公安机关在财力和警力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组织民警培训,但有一些单位负责人和民警还没有认识到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对培训有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培训效果不佳。

二、加强基层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能力建设。一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以“战训合一、轮训轮值”为主要载体,抓好训练基地建设,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力度,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和更新现有教学设施。二是抓好教员队伍建设。在组建教员队伍时,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实现开放式选人,建立高素质、专家型、开放式的专兼职动态教员库。在教员队伍的培养上,通过进修、外出调研等形式对教官进行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强化责任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具体说来,首先必须重视对教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次是鼓励教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多种途径主动获取公安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进行知识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再次,在教员使用方面,加强对教员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工作,并把教员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与自身的实际利益挂钩,促进教员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和教员队伍的优化。三是加大教材建设力度。要结合实际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开展教案编写和评估,着力为基层公安民警培训提供高质量的教材和教案。

篇7

JIANG Kefang

(National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Shenyang, Liaoning 110854)

Abstract Adult 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s different from its full-tim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is mainly us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level,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 ability of handling the case. Both fo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or In-service Polic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and mature teachers. The author firstly analys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ouble base built, followed by teachers of teaching contents lack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case analysis of the lack of actual combat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lack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competitive feature of the four point problem, stated the exploration of "double base" establishment, namely the integration threshold, a strict selection and exercise strict access and combat training and encourage education and study abroa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ti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nvited experts of the school.

Key words police colleges; adult education; teachers’ database; expert database

1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师资库与专家库建立的价值与意义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不同于其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育,它主要由函授学历教育和在职警察培训教育组成,主要用于为广大在职公安干警提升学历、提升专业水平和办案能力。无论是为函授学历教育还是为在职警察培训教育授课,都应有相应独立并成熟的教师队伍。目前,公安院校成人教育的师资库与专家库的建立仍然不完善,教师授课还处在“混合授课”阶段,即: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未分家,制定教学计划时未针对成人教育编排独立的教师。从在职公安干警的特殊性和培训效果上来看,有相当的教师确实不适合甚至还没有能力和资质给成人教育的学员授课。所以,为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建立独立的、完善的、成熟的师资库与专家库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 目前公安院校成人教育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2.1 授课内容缺乏专业特色

目前,公安院校在招聘年轻教师时十分注重其专业性,即是否“科班出身”,同时还十分注重学历层次,即绝大多数的授课教师都为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由于我们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培训任务量逐年增加,相应的授课教师也是供不应求,教师的招聘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其专业性依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公安专业的特殊性在于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案例分析还是实践都并不完全来自书本,而是依赖于公安一线和公安基层的实际办案经验。也就是说,即使授课教师是公安专业“科班出身”,因为没有到公安基层实践锻炼过,没有实际参加过公安办案,那么他也就不具备给成教学员授课的“专业特色”。同样,还有部分教师入教时间早,“半路出家”的多,虽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也有相应的公安基层实战经验,但由于基础学历层次和专业的“不对症”,也不具备给成教学员授课的“专业特色”。总之,既具备基础专业性,又具备实战性的教师才符合给成教学员授课的条件。

2.2 案例分析缺乏实践特色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都是以基础理论知识为辅,案例分析和实战分析为主。公安实践办案真实的案例分析是成教课堂上的重中之重。当前,公安院校的授课教师下公安基层锻炼少,甚至不锻炼,很多年轻教师大学毕业入校就给学员授课,授课的内容也多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案例分析少之又少。仅有的案例分析,也是出自书本或者一些案件的卷宗,并非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因此,授课内容经常不能够让成教学员认可和信服,也无法更好地应用于公安实践,从而失去了培训学习的意义。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公安实战,案例分析来源于亲身经历的办案程序、思路和手段,案例分析是最能?蛱逑止?安实践特色的授课方式,也是最能够体现专业性的授课内容。

2.3 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特色

当前,随着科技日益发达,信息化技术应用愈发广泛,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段也日趋“高、精、尖”,传统的办案手法已经不能满足更新型的犯罪,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都在努力探索更创新更前沿的办案手段和破案思路。然而,公安院校的教师自身工作原因,既要授课又要评职称搞科研课题,经常会疏忽对自身专业素质的继续培养和提升。凸显出来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授课的内容老旧,十几年如一日,无论是从教材、课件、案例上来讲,都不能够与时俱进,甚至跟公安基层实战造成了严重的脱节。授课内容涉及的有些办案手法、技术手段、心理分析、检验方法等都已经处在即将或已经淘汰的位置上。在全日制学历教育课堂上,注重基础理论课程并不会将此问题体现得这么明显,但放在成教的课堂上,问题就都一一显现。

2.4 教师缺乏竞争特色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的授课教师没有一个单独的师资队伍,没有一套独立的奖惩措施,致使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日趋薄弱。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在目前公安部及各级公安机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其重视程度甚至远远超越了全日制学历教育。倘若公安院校没有成教独立的师资库和专家库,没有相应独立的待遇保障,那么教师并不会以能够进入成教师资库和专家库而产生竞争意识。这样,给成教学员授课的教师没有紧迫感,给成教学员授课的教师没有荣誉感,在评聘职称的竞争环境下没有加分。

3 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师资库建立的探索

3.1 严格选聘和准入门槛

由于公安院校成人教育的授课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那么为了保障授课内容和授课教师的专业性,必须严格选聘优秀的教师进入该师资库。首先,对学历专业性的要求要提升,即选聘的教师需具有与其专业相关的学历并且毕业于全日制重点高校;其次,对学历层次的要求要提升,即选聘的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再次,对授课水平的要求要提升,即选聘的教师必须能够将其专业性淋淋尽致地发挥在课堂上;最后,对实战经验的要求要提升,即选聘的教师优先考虑其是否有公安基层和公安一线实习锻炼的经历,是否有真实参与办案的经验。只有严格准入公安院校成人教育师资库的门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师资库的专业水准,改善授课内容专业性不强,专业特色缺乏的弊端。

3.2 严格锻炼和实战培养

由于公安院校成人教育的授课的案例分析缺乏实战特色,那么为了保障授课内容和案例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必须对师资库内的教师进行严格的锻炼和公安实战培养。首先,每学期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公安基层和公安一线挂职锻炼,让其亲身参与到每一个实际案件中,汲取公安实战部门的办案思路和手段,总结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不同的办案习惯和经验,以半年到一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其次,针对师资库内的教师进行寒暑期调研工作,即安排师资库内全部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各级公安机关进行调研,与当地办案民警交流经验,为当地实际案件的破获提供帮助,并形成书面的调研报告作为师资库教师的选聘标准。最后,公安院校可以在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开办警察培训班,选派师资库内优秀教师下去授课,课程内容以座谈、研讨和组织实战为主,在为培训班学员授课的同时,与当地公安民警充分进行交流和研讨,对当地的经典案例共同进行分析和探索。所以,只有严格锻炼和实战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授课内容和案例分析的实战水准,解除案例分析“假、空、旧”的弊端。

3.3 鼓励进修和出国深造

由于公安院校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特色,那么为了开拓教师授课的思路,拓宽教师如何设置课程的眼界,必须鼓励师资库内的教师进修和出国深造。首先,公安院校应积极开办教师培训班,通过外请专家的方式与培训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能力,提供给教师更加创新的授课思路,无论是针对师资库内教师还是师资库外教师,尤其是要鼓励师资库外的教师积极学习和进修,提升他们竞争师资库教师名额的积极性。其次,学院应鼓励并选派师资库内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和调研考察。尤其是针对理科专业的教师,即痕迹检验类、声纹鉴定类、法医类、法化类的教师,针对国外高精尖的科技和检验化验方法多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开拓办案的眼界,从而开拓课程设置的思路。

3.4 建立竞争和奖惩机制

篇8

(二)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项目推进。

一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编制了20*年重大前期项目36个并下达工作计划,按季度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通报。会同市财政、水利、交通、市政等相关部门,确定20*年*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项目121个。为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在*的实践,召集市国土、规划建设、经贸等相关部门,就筹建高新科技园区有关问题开展调研,并提出《筹建*市高新科技园区思路》提供市领导决策并被采纳,目前已经完成园区可行性研究。二是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根据市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统一部署,对2005-20*年间所有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筛选整理,对37个重点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全面了解掌握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完成汇报材料,并上报市政府。全年基本建设项目立项223个,下达年度投资计划项目181个,结转项目投资计划124个,企业投资项目备案179个,核准项目20个。三是积极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加强工作落实,强化责任约束,细化、深化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积极开展各项检查活动,实地督查协调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起草了《*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补充规定》,并上报市政府。今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工程33个,年度投资计划22.93亿元。截至12月底,全市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99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100.25%,比上年同期(19.17亿元)增长19.92%。5个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5.99%。

(三)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创优认真做好改革深化。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建立了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经常走访企业,给予跟踪服务指导,引导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股份制改造。目前,全市拥有股份有限公司30余家,已被*市列入第一批拟上市企业的有3家,今年又有5家被列入第二批拟上市企业;建立了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共有24家企业进入资源库,涉及低压电气、电子元器件、铜加工等主导行业。二是圆满完成政策性农业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截至5月11日,投保阶段基本结束,承保户数3534户,收取保费541.2万元,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20*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指标基数(参保户数2860户,保费276.18万元)。今年全市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基数273000户,实际参保27*88户,共涉及916个自然村,参保率达99.17%,收取保费405.5205万元,除个别村农户因拆迁或移民等原因未参保外,基本完成本年度我市农房险全覆盖的工作任务。三是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协调工作。帮助、指导市通用机械厂、罐头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城乡建设开发公司、市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开展改制相关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牵头制订了《*市企业改革政策处理的若干规定修改补充意见》,并上报市政府,为下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围绕保持价格基本稳定认真做好物价监管。

一是积极落实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年初,为了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防止和抑制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维护正常价格秩序,将大米、调和油、牛奶、液化气等部分重要商品列入调价备案名单,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二是深化清费减负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收费政策,核定了市安监局、公安局等单位8个培训班收费,开展20*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验审工作,审查了206个单位,核查资金6.25亿元。三是做好价格维稳工作。切实关注油价、电价调整后的社会反响,积极应对6月23日我市短途客运经营者集体上访事件,及时开展市场调研,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组织人员对市内出租车营运成本及农村客运班车营运成本开展调查,并与财政、交通部门一起向市政府递交增加财政补助的请示报告。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肃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今年共立案处理价格违法案件30件,退还用户96.73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25.174万元,罚款10.740万元。四是认真做好价格服务工作。积极组建成本监审机构(已发文上报市编办),完成了万岙农场康居工程成本监审及城市供水成本定期监审工作。认真做好涉案物品的价格认证工作,今年共受理各类涉案物品价格认证鉴证1094件。认真做好价格举报工作,及时办理价格件和投诉件。今年共受理群众投诉182件,办结182件,办结率100%。积极与省、*市联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价格法》实施十周年活动,大力宣传价格政策,发放价格法规宣传手册500余册,纸杯2万余只。

(五)围绕市场粮情基本稳定认真做好粮食监管。

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引导生产、服务生产的作用,发展订单粮食。全年完成订单粮食合同1780份,签订订单粮食10000吨,实际收购12000吨,完成率为120%。二是扎实开展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粮食系统办公场所、出租场所、店面等场所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组织三次全市收储企业的“一符四无”粮情安全检查和仓储千分制考核,安排专项资金90万元对收储企业粮食仓库进行改造和维修,确保地方储备粮油安全和夏粮入库顺利进行。三是努力保证粮油质量。积极开展储备粮轮换工作,轮换储备粮11658吨,储备油75吨。坚持定期检测储备粮油产品,共抽取粮油样品290个批次。

(六)围绕加快信息化进程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建设。

一是稳步推进市电子政务网络迁建工程。做好市行政管理中心网络规划,提出电子政务网络迁建工程技术方案。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市政府元旦搬迁时市行政管理中心的网络正常运转。二是继续做好电子政务应用推广。进一步扩大联网范围,巩固网络安全,加强整合力度,改造乡镇网络设备。进一步普及短信息办公业务,推广电子公文应用系统,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互动交流及信息服务,完成市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和政府信息公开软件平台建设。三是积极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扶持信息产业发展。配合*市信息办完成20*年度*市软件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资助项目预申报、初审和验收工作。扎实推进电信助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通信信息基础建设达标村数量增加11个,达到30个;通信信息应用达标村数量增加13个,达到24个;信息门户应用达标村数量增加6个,达到55个;治安防控达标村11个;整体达标村数量增加5个,达到7个。

篇9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智慧城市,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目前,中国城市正在迈向智慧城市,包括科技的智慧城市、人文的智慧城市和生态的智慧城市。

目前,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

我国许多城市如深圳、南京、昆山、沈阳,省内如杭州、宁波等都各有侧重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透露,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据赛迪信息预测,到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投入预计可达到1700多亿元的规模。

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标准化支持,标准化缺失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后腿。开展“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是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为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应用共同开展的一项示范性工作,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城市变革的需要,亟需制定与更新相关技术与产业标准以指导新兴产业的规范运行。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管理革新的需要,管理规范体系的出台将对智慧城市的健康运行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指导作用,有助于实现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管理;同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和谐建设的需要。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存问题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度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建办科函[2013]275号)要求,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

2010 年以来,智慧城市快速成为我国各城市的建设热潮。2013年2月28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筹)(以下简称“SOA分委会”)组织召开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研究报告》及关键标准”讨论会,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参考模型及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据统计,截至 2013 年 5月,有超过 250 余个地方提出了智慧城市相关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示范试点、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北京市于 2012 年 3 月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扬州市 2011 年《“智慧城市”行动(2011-2015)》;2011 年 12 月《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等等。

中国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响应程度越来越高。另外,对比2011年与 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调研报告结果可以看出,平均得分率由去年的 48.99%提升到今年的 51.77%,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我国确定6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39 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综合来看,仅有14个城市总得分达到了及格水平(60分) ,及格率为28%;另有36个城市处于及格水平以下。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领域众多,各地特色及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我国的标准建设滞后于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尽管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已引起各方重视,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多提出了“四统一’原则,仍存在很多问题,体系框架和内容不尽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组织参与机制不够健全、行业信息化标准建设规划不足,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标准化人员匮乏、重建设轻应用、体系建设效率有待提高、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智慧城市的持续发展。

从智慧城市起步阶段划分为 A(领跑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等级的得分情况看,各个城市之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起步早、速度快、成绩领先。

明确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化、实用化、合理化为目标,达到对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指导和推动作用,为逐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需要,确保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建设有标准可遵循。

从技术上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以实现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可交换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整合提供标准。

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奇异性和多重性问题,提供系统集成依据和信息采集、传输、交换、存贮、处理和共享等环节制定或采用相关技术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应当是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成为监督检查智慧城市是否达标和取得绩效的重要依据。

智慧城市建设要标准先行

智慧城市,标准先行,这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后反思的必然结果,也是很多正在建或者准备建的城市的心声。

加强组织领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建议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各建设智慧城市的市长担任组长,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城建委、交委、科技、财政、国土规划、公安、城管、商务、卫生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信产办、电信、广电等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负责人作为成员参加领导小组。

建议尽快建立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推进组织和机制。建议尽快建立适于智慧城市建设特点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推进组织和机制,完善适于标准工作特点的协调、联络、沟通机制,发挥各有关利益方的积极性。

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统筹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与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

篇10

为了解我省麻疹疫情重点地区预防接种服务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预防接种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我部门于2012年4月对黄石大冶市和阳新县两地预防接种服务体系运转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包括预防接种单位管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麻疹等重点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疫苗接种率等方面,采取听汇报、现场查看资料、与基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座谈、入户开展接种率调查等方式进行。下面综合报告我们的调研情况。

1 基本情况

大冶市下辖13个乡镇场办,39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897933人,2011年出生儿童10902人,年出生率12.2‰,≤6岁儿童74501人,15岁儿童130265人。预防接种门诊18个,产科接种点16个。

阳新县下辖22个乡镇场办,37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048669人,2011年出生儿童16803人,年出生率17.6‰,≤6岁儿童107850人,15岁儿童173137人。预防接种门诊26个,产科接种点26个。

2 预防接种服务管理

预防接种覆盖人群达到100%,各乡(镇)接种单位均为乡/街道集中接种,实行按日接种,接种单位、接种人员资格均进行了年审,预防接种单位工作制度健全,除个别单位外,公示资料均较完整,内容有一、二类疫苗品名、免疫程序、接种方式等内容。通过询问调查,接种单位每月未对辖区0-6岁儿童开展主动搜索;接种单位对辖区儿童疫苗接种预约采取接种证手工填写预约和电话告知等方式;各接种单位均能按要求及时上报一、二类疫苗接种报表,但还未采用客户端自动生成报表,客户端接种日志的数据小于报表报告的数据。

3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

3.1 2011年报告接种率:除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外,大冶市和阳新县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

3.2 2011年估算接种率:用当年实际报告接种数除以当年出生人口数,计算估算接种率。

基础免疫卡介苗(BCG)、乙肝疫苗基础三针(HepB1-3)、脊灰疫苗基础三剂次(OPV1-3)和白百破疫苗基础三针(DPT1-3)两县市估算接种率基本上在90%以上,含麻疹成分疫苗第一针(MV1)、乙脑疫苗第一针(JE-L1)、A群流脑疫苗第一针(MenA1)估算接种率在70.71%-87.4%之间,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估算接种率大冶和阳新分别为73.61%和51.76%,A群流脑疫苗第二针(MenA2)估算接种率大冶和阳新分别为70.9%和49.66%。

加强免疫脊灰疫苗第四针(OPV4)、白百破疫苗第四针(DPT4)、含麻疹成分疫苗第二针(MV2)、乙脑疫苗第二针(JE-L2)、A+C群流脑疫苗第一针(MenAC1)、A+C群流脑疫苗第二针(MenAC2)和白破二联疫苗(DT)两县市估算接种率在8.54%-74.05%之间,其中DT估算接种率最低,大冶和阳新分别为8.54%和12.13%;其次为MenAC2,大冶和阳新分别为23.76%和57.05%;DPT4估算接种率两县市分别为54.33%和56.31%,OPV4估算接种率两县市分别为51.34%和74.05%。

3.3 调查接种率:

现场入户调查1-6岁适龄儿童共计309名。

基础免疫BCG、HepB1-3、OPV1-3、DPT1-3和MV1两县市调查接种率基本上在90%以上;但MV1及时接种率偏低,仅为55.52%。JE-L1、MenA1、MenA2调查接种率两县市平均为81.82%、70.13%、53.02%。HepA调查接种率两县市平均为51.03%。

加强免疫OPV4、DPT4、MV2、JE-L2、MenAC1、MenAC2和DT两县市调查接种率在6.06%-77.59%之间,其中DT调查接种率最低,大冶和阳新分别为4.76%和8.33%,其次MenAC2,大冶和阳新均为33.33%,MenAC1调查接种率大冶和阳性分别为58.14%和23.61%,DPT4调查接种率仅为56.25%;OPV4调查接种率大冶和阳新分别仅为64.56%和46.30%。

3.4 未接种原因分析。此次入户调查共收集各类疫苗未接种原因224条。其中,以“接种单位未预约或通知”为最主要原因,有61条,占总数的27.23%。其余原因依次为:“监护人忘记要接种疫苗”(25.89%)、“接种服务不方便(接种点太远)”(13.39%)、“因接种禁忌未接种”(13.84%)、“其它(主要是家长不知道要接种该疫苗和家长认为不需要接种疫苗)”(10.71%)、“监护人不信任预防接种或害怕异常反应”(7.14%)。

3.5 预防接种证填写完整率。大冶市仅为61.44%,主要表现为接种疫苗批号和生产企业、接种人员签名、儿童编码等信息未填写或填写不全。

3.6 接种证与平台录入符合情况。在大冶市从平台查验核对入户调查的18名小孩,共核对接种证上280针次,229针次相符,相符率81.78%;51针次不相符,其中接种证有记录平台无接种记录的5针次,占9.80%,接种证和平台均有接种记录但接种时间不相符的有46针次,占90.20%,此外,36针次平台有接种记录而接种证无记录。

在阳新县核对25名儿童,共核对接种证上363条接种记录,与信息化平台记录相符289条,相符率为79.61%,74条记录不相符,其中接种证有记录平台无记录38条,占51.35%;接种证与平台时间不符36条,占48.65%。此外,29条记录平台上有而接种证上无记录。

4 1-6岁健康儿童麻疹

IgG抗体水平:现场接种率调查同时采集儿童静脉血样297份,由省疾控提供麻疹检测试剂和技术支持,黄石市疾控中心进行麻疹IgG抗体水平检测。大冶市总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4.8%(145/153),阳新县总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8.5%(113/144)

5 存在的问题

5.1 从估算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看,常规免疫接种率不高,存在免疫空白。新增疫苗接种率低于老五苗接种率,如甲肝疫苗只有50%-60%;加强免疫低于基础免疫,随着年龄的增大,疫苗接种率下降,如白破疫苗调查接种率只有6.06%。含麻疹成分疫苗及时接种率不高,仅为55.52%。总体看,大冶市调查接种率比阳新县高,以含麻疹成分疫苗为例,第一针大冶市为96.08%,阳新县为89.68%;第二针大冶市为87.39%,阳新县为68.03%。

5.2 1-6岁健康儿童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显示,阳新县为78.5%,与其调查接种率结果不相匹配,说明当地在实施疫苗接种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儿童接种后未能产生有效免疫。大冶市为94.8%,与其调查结果相符,说明大冶市疫苗接种基本有效。

5.3 预防接种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接种点设置不合理、服务系统不健全、村医基本未履行其职责,个别接种单位疫苗和冷链管理不规范。从调查情况看,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存在坐堂行医的现象,接种单位每月基本未对辖区0-6岁儿童开展主动搜索。在收集的各类疫苗未接种原因中,“接种单位未预约或通知”、“监护人忘记要接种疫苗”两项原因占53.12%。在收集各类疫苗未接种原因中,13.39%的家长或监护人认为接种不方便(接种点太远)。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谈到免疫规划工作下滑的主要原因,认为服务系统不健全(主要指城区结合部)、接种不方便、接种点设置不合理、辖区交叉部分管理分工不明确占15%;谈到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接种点少,公共卫生人员紧张,村级服务不力占12.99%。

5.4 接种数据信息录入不准确,更新不及时。通过现场将接种证接种信息与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核对,发现二者相符率大冶市为81.78%,阳新县为79.61%,存在20%的信息不相符。信息系统中1月龄以上儿童的基本信息更新率,大冶市为75.49%,阳新县为56.11%,相当部分儿童信息未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客户端接种数据上传不及时,如阳新县接种门诊客户端数据5日内上传率仅为87.50%,1日内上传率更低。

6 建议

6.1 调整预防接种单位布局,加强巡回接种和上门接种,强化村医责任。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地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整预防接种门诊的布局,必要时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偏远乡村等增加预防接种点,提高预防接种的可及性,扩大预防接种覆盖面。各预防接种门诊定期组织接种人员对交通不便的山区或路程较远的村开展巡回接种和上门接种服务,切实提高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接种率和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应进一步明确村医在基本公共卫生预防接种服务中的职责和义务,特别是要掌握辖区内目标儿童的实有人数和疫苗接种情况,主动做好本地实有服务对象的发现、登记和管理工作,通知疫苗漏种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6.2 发挥信息系统功能,做好疫苗接种的主动通知和预约。市县疾控中心和各预防接种单位要充分利用全省已建立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分析各类疫苗接种情况,主动通知、预约辖区内的适龄儿童,提示儿童家长主动为孩子接种疫苗。各接种单位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

6.3 加强计划外生育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管理。各预防接种单位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发放宣传资料、入户排查等方式,向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或监护人传播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6.4 加大宣传力度。各接种单位要将宣传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范畴,实行常态化管理,在每年提供的12种健康教育印刷资料中,在6期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中,在12期健康知识讲座中,必须包括预防接种的有关知识。同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方式,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孕产妇、学校老师等重点人群,让这些人群充分理解和认识到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要强调家庭负有主动为孩子获得免疫的接种责任,号召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

6.5 针对阳新县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成功率不高的现状,建议当地要加大监测样本量,再次抽样进行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同时,从疫苗运输与储存、接种操作等方面深入分析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疫苗有效接种。

篇11

总的来看,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发展是健康的,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优秀比例的掌握,考核结果的兑现等,能按照省、市的有关要求操作。各地各部门在考核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领导重视,摆上位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搞好考核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全市在经过多年考核实践的基础上,在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和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考核工作政策规定的过程中,许多单位的领导及公务员管理部门,在认真总结分析考核工作的经验教训中,越来越认识到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考核工作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公务员履职情况的重要依据,是单位、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市(县)区、各部门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把搞好考核工作放上重要位置,认真组织,落实措施,坚持考核质量,扩大考核效果。许多单位的主要领导重视考核工作,有的还亲自动员部署,抓好每个环节的措施落实。

(二)建立制度,规范考核。建立制度是规范考核工作,提高考核效果的重要措施。《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和《省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的出台,为全市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多年来的实践探索,逐步使大家认识到,任何工作仅有制度框架,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操作方法,就难以坚持和奏效。对此,许多机关部门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特点,研究出台切合自身实际的考核制度和考核办法。如滨湖区出台了《滨湖区区管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对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使用、几类特殊人员考核等次的确定等五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区属各机关单位,规范了区管干部的考核工作。市规划局为加强平时考核,相继出台了《市规划局机关效能考评办法》、《市规划局机关内部管理考核办法》,把全局工作具体分解为公共工作、业务工作、重点目标、其他工作四部分23项,工作目标的分解细化,使考核工作有了具体内容;同时每季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使机关年度考核有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市房管局制定了《房管局日常考核规定》。市法院系统建立了法官业绩档案,对法官的职业道德、纪律作风、审判质效指标、庭审能力和调研能力一一存档,作为年度考核确定等次的依据。市公安局、市地税局根据摊子大、管辖范围广、公务员人数多的特点,将基层派出所、税务所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人,根据不同业务、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在年终对基层所工作目标考评的同时,一起对公务员进行考核,使考核工作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考核指标量化细化,考核措施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了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考核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定性定量相结合,增强考核的科学性。许多单位在考核实践中,顺应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创新考核的方式方法,使考核工作常抓常新,具有活力。如有的单位在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将民主测评、民意测验引入考核之中,在不违背考核程序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个人述职述廉结束后,增加民主测评或民意测验这一程序;有的在确定公务员考核等次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既发扬了民主,提高了群众参与考核的程度,又便于领导掌握公务员的全面情况,群众公认程度。团市委在年终考核中,让基层团干部对团市委机关干部进行测评,扩大了参与民主测评的范围,广泛听取了基层的意见。民主测评、民意测验的引入,拓展了考核工作视角,使考核工作更全面更科学。

(四)创新考核方法,提高考核效能。要使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有较大的转变,创新考核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积极探索市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化管理建设。在借鉴省人事厅组织开发的信息化考核系统及兄弟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与市人才信息与技术服务中心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市公务员绩效考核考评信息系统》,8月在市人事局机关试用,在多次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之后又在10个市级机关试点使用。从试点使用的情况来看,这个系统尽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在强化岗位职责和个人工作目标的考核方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我市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的考核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及组织人事部门的认真组织下,考核工作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公务员考核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些都影响了考核效能的发挥。

一是认识上还不到位。个别单位的领导和少数公务员,对考核工作意 义的认识未完全到位。有的认为考核工作年年搞,年年都是老一套,少数单位对考核工作的形式、方法缺乏创新,满足于依葫芦画瓢,考核中只图形式不求实效;有的把考核工作当作是负担。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考核工作的质量。

二是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备。目前大多数单位没有制订适合自身职能和特点的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公务员考核仍然停留在自我总结、定性考核阶段。定性考核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评价方法,印象和人为因素很大,容易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三是考核标准掌握不严格。从近五年考核等次分析,全市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的比例极低,约占到参加考核人数的0.09%;事实上高比例的称职以上等次并不能与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有的领导经常埋怨对公务员管理缺乏措施和手段,公务员之间忙闲不一,工作推诿、扯皮,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但又不运用公务员行为规范、纪律、辞退、考核等法律法规,实施严格管理,以制度和规定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特别是在对待违纪公务员的处理和确定考核等次上,心慈手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处分的不处分,该定基本称职、不称职的放宽确定等次的标准。有的单位为达到回避矛盾的目的,在确定公务员考核等次时完全依赖民主测评或民意测验的结果,有的甚至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确定优秀等次,这种不以工作实绩为基础,仅凭测评结果确定考核等次的简单化做法,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由于少数单位掌握的标准不严格,采用的方法具有随意性,挫伤了认真做事的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四是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以前有些单位曾将公务员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结果,与单位发放的奖金及目标奖挂钩,强化了考核激励作用。由于市级机关实行了统一标准的津补贴,各单位不能再发放奖金,平时考核无法与奖金挂钩,年终考核的结果虽然与工作性津贴挂钩,但额度大大降低,与平时考核结果不相关,考核的激励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连续多年考核优秀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上没有体现出优先考虑的原则,影响了公务员争当优秀的积极性。

三、对进一步做好公务员考核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规范的考核是实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公正的考核是激励公务员尽职干事的导向,严格认真的考核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的有力措施。因此,不能满足于现有考核模式和习惯的做法,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指导考核工作,不断探索考核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公务员考核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科学政绩观为指导,以上级有关公务员考核规定为依据,建立以岗位职责和部门工作目标完成绩效为基础,以定量与定性考核、日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为主要方法,以信息化考核考评系统为依托的公务员考核体系。

(一)在考核内容体系上求突破。由于各机关部门的工作职能不同、岗位职责不同,采用内容笼统的考核目标体系,很难使各单位都达到考核实效。因此,全市各机关部门要联系本单位实际,拓宽思路,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大胆探索适合本单位、本系统,既简便易行,又切实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要结合市确定的重点目标和部门工作目标,联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形成具有自身部门特点的目标考核体系,使考核目标成为公务员尽职的导向,效能建设、部门管理的措施。

篇12

调研中我们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次集中会审的办法。首先,由责任人陈述企业基本情况和案头分析情况,集中逐户过堂,分析排查疑点和确定调研重点;其次,由调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工艺流程,检查生产车间和仓库的实际情况,详细查看企业账簿,重点审阅抵扣联的列支范围,出口退税情况,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和融通资金情况,有无视同销售、报废、废料销售情况,所得税减免期前后有无人为调节年度间利润,向境外付汇等情况。对调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事中的集中会审,讨论确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再次,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准确处理和后续管理意见。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评估,14户企业共查补增值税77.23万元,调减留抵107.49万元,调增所得额130.59万元,所得税税款28.36万元,滞纳金20.12万元,调整外资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年度一户。

二、形成“零、负税申报”现象的主要原因

形成企业“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税务部门管理的原因;既有经济客观因素,也反映人为主观因素;既表现于税收征管操作的欠规范,也透析出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够完善。具体有以下几点:

1、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生产经营不景气。诸多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新品开发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对下游大企业的依赖性强,价格受其控制,一定几年不变也是重要因素。

2、税制设计有缺陷,造成实现税额有扭曲。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没有充分考虑新办企业在开办初期、季节性生产企业和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项大于销项的实际,客观形成了阶段性的“零负申报”现象。主观方面,部分企业利用税制设计上的缺陷,出于缓解资金短缺的目的,在财务上人为地调节进销项结构和销售实现时间,消化和扭曲应实现的增值税。另外,税收政策与财务制度差异仍然很大,增加了税额准确计算和税收征管的难度。

3、管理观念和手段弱化,企业财务管理不够严谨规范。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与财务核算主管部门的分离,容易引起财务核算管理主体的相互扯皮;企业财务人员的频繁流动也给税收征管带来较大的影响,财务核算时间和人员上的脱钩造成财务核算不准;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是制约准确核算的因素,部分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完全准确体现经营成果,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

4、管理人员面临知识更新压力,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基层干部的纳税检查和评估还停留在依靠手工账册,对财会电算化特别是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还不熟悉、不熟练。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在日管中仍存在认识误区,重增值税,轻所得税,重税负,疏管理,对重点税源户比较重视,对中小企业管理和监督偏松。一些管理人员过度依赖管理软件和工作流处理,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不够,实地管理监控不够。

5、关联交易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反避税难度大。关联交易相关法规的滞后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避税空间。根据OECD有关调研报告,特别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大型集团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均将转让定价作为首要税收问题。目前关联企业转移利润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企业间的各种往来,主要手段有:高进低出,即以较高的价格向关联企业购进原材料,以较低的价格将产品售给关联企业,将企业利润税前转出;虚列或多列租赁费,即以同关联企业签订财产租赁合同的名义,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有的实际上并未发生租赁行为;提高佣金费用标准,以高额劳务报酬费、技术咨询费、中介业务费名义,将利润转移到关联企业;向关联企业融资,以高于同类业务的利率支付利息,将利润税前转移。目前,反避税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有关法规亟需建立和完善外,对反避税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要求不尽适应。税务部门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困难。

6、企业税法观念淡薄,税收宣传和执法力度还很不够。税务机关需加大力度多宣传多辅导,为企业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同时,税务人员需解决执法力度偏弱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税收某些职能的强化,税制设置缺陷的弥补,最终要通过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来实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管理难点,应制定应对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管理的精度。

1、强化分析,整合设置零负申报和低税负风险警戒区。宏观上要分行业、分工艺流程、分规模等开展复合式的梳理分析,剔除合理性的因素,真正设立风险区和风险点。微观上,牢牢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重点加强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企业的日常监管。真正落实责任区责任人巡查制度,不定期实地调查,对企业法人、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约谈,查看生产车间和仓库,调阅账册,了解企业真实的状况。对不正常零负申报,加强评估力度和深度,促使企业规范运作,不断降低零负申报面。

2、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征管手段加强监控。做到征管环节全覆盖、管理过程全监控、税收服务全方位。首先,要突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行业进行重点管理,对规模小、效益不好、固定资产投入不多的外资企业,要控制用票量,对财务核算不够规范,成本核算不准确的,要促进准确核算;其次,强化申报审核。真正建立“两税”数据审核机制,增值税低税负外资企业,往往也是亏损企业,要加大长亏不倒的外资企业的重点监控,不断加强月度和季度申报审核,提高预缴率;再次,强化跟踪管理。对正常零、负税申报企业如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调试阶段企业等情况,要注意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内外联动,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年亏损,产品增值率低,而生产经营规模却逐年扩大,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明显。为进一步加强反避税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企业关联申报管理,严格日常税务监督,完善关联交易申报的完整性、准确性;二是对关联交易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将企业历年关联申报数据实施综合分析,重点分析关联交易变化与经营成果的相关性;三是广泛收集行业数据,分析行业特点,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行业状况进行对比,从而筛选出异常指标;四是充分利用反避税数据库平台,寻找与关联企业相同或类似的可比企业,强化可比性分析,努力发现避税疑点;五是加强售付汇管理,严把审批手续关。企业申请付汇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贸易明细,认真核查付汇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资金流向,抓好后续管理,建立管理台账,将售付汇工作纳入反避税工作内容,并与税收情报交换有机结合起来;六是进一步抓好日管、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工作与反避税工作的结合,将反避税工作关口前移,实现税收征管与反避税的无缝衔接。

篇13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重庆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大渡口府发96号),即三定方案,将大渡口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大渡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现状,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重庆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重庆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既有利于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有利于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大渡口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