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工程实习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是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智能楼宇安防系统的系统构成、设备选型及工作原理;安防系统弱电施工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安防系统常见故障查找、分析、排除的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具备各类安防系统工程施工环节中绘图、识图、设计、安装、调试的能力;各类安防系统的使用、管理、升级、维修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目标要求,我们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行业中的安防系统工程相关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与实际工程案例分析,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施工经验、工程具体环节操作、系统实际应用等能力的专业核心课。以往该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加一些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以各类安防系统的发展、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各系统间运行机制为主,实验内容以局部模型化的安防系统运行演示、操作使用为主,无法满足安防系统工程相关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也无法实现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决定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基于典型工作环节的情景化教学模式改革。
首先,我们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根据对大量企业调研、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以及充分考虑实际安防系统种类、复杂程度、知识的相互关联程度等,选择了实训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某公司三层办公楼安防系统设计施工;某小区门禁对讲综合系统设计施工;商场地下车库消防系统设计施工;某商业综合体综合安防系统设计、施工、维修五个与实际安防系统工程案例中典型工作环节符合的情境化项目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重现的不同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五个相关且递进的项目任务,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安防系统工程实际施工能力。课程的项目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次,对教学组织过程进行了改革,使教学过程更贴近实际工程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工程项目中甲方的角色对学生提出工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组学习,逐步完成工程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八步。第一步,项目招标,教师以工程甲方的身份对学生提出项目情境,向学生说明项目整体功能要求,同时在课堂上对项目要求进行分解,讲解项目涉及到的系统特性、工程注意事项等;第二步,系统设计。学生进行分组,以乙方工程方案设计小组的身份组建团队,进行小组分工,在教师讲解系统结构、系统特点、系统设计方法后,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案例后进行系统设计;第三步,设备选型。教师以工程实例为依托,讲解系统设备特点、设备选型方法。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网络查询、项目需求分析后进行设备选型,并在尽量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性能最优的设备,完成设备清单制作,并根据设备清单进行项目报价;第四步,制定施工方案。学生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工程要求、学习的系统知识、设备知识,制定项目施工方案,分解项目工程任务,结合教师给出的工程情境进行施工设计、工序设计、编写完整的施工计划;第五步,绘制图纸。学生根据系统设计、设备列表、施工方案绘制系统设计平面图、系统原理图,在绘图时指导学生根据弱电工程国家标准完成图纸;第六步,系统安装调试。根据各个小组的工程设计发放不同的设备、耗材,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模拟建筑系统上完成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第七步,故障排除。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系统进行常见故障设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故障查找、排除,锻炼学生排查故障故障的能力;第八步,考核奖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环节等过程的表现对学生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并对表现前几名的小组给予奖品发放,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改革,对我院的实训室进行了重新改造,将传统的固定系统演示为主的实训室化整为零,拆除整体系统, (下转96页)
(上接55页)实验室以模拟建筑模型为主题,采购目前市场主流的安防系统设备,如各类摄像头、探测器等,根据学生的系统设计给学生提供不同特性的设备,在模拟建筑模型上进行系统施工。
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这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专业毕业后从事安防系统工程行业的学生得到了社会、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2012年杭州举办的“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楼宇智能化设备系统组装调试”的比赛中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同时学生在考取楼宇智能管理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通过率为100%。在这里,笔者将近几年来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拿出来与广大同行进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程琼.门禁系统人才需求分析及教学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5,(3).
[2] 言娟.对安防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分析[J].考试周刊,2009,(12).
篇2
在广州市东风中路335号广东环保大厦的12楼,跟随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输入指纹进入实验区域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贴着铭牌的小房间,走近一看,有样品室、有机前处理室、无机前处理室、色谱室、天平室、无菌室、嗅辩室等等,各个房间用途一目了然,还有考虑到实际使用便捷性,设置在1楼的外出设备采样室和顶楼的土壤前处理室、消化间,一个看似普通的写字楼里,居然藏着这么多专业的实验室,记者不禁有点惊讶。
“现在整个实验室用房面积为800平方米,由20多间不同功能的实验用房组成。”检测中心主任曹俊介绍说,“现在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设备仪器我们都有了。”在曹俊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各个实验室,各种先进检测仪器琳琅满目,“目前我们拥有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在内的各类仪器设备近300台(套),价值约1300万元。”
“检测中心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院对科研技术的重视。”据曹俊介绍,检测中心成立之初,仅有一个十几平方的小实验室。基于“科研试验作为科技活动的核心手段,需要功能完善的基础实验室做支撑”的认识,省环科院先后投入一千多万元用于改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才建成今天这个设施齐全、仪器先进、功能完备的水、气、土壤基础实验室。以基础实验室为依托,2015年10月,省环科院大饣肪彻芾碛胝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实验室获批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为了扩充实验室场地,省环科院在办公场地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硬是通过各种改造、腾挪方式,挤出了地方用于完善实验室。“为了有充足的实验场地,我们尽量挤占办公用地,人均办公面积大概只有1平方米。”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办公场地小一点无所谓,实验场地必须尽量满足。”
人才培养
完善机制,推动员工能力大幅提升
与“年轻”的检测中心相对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也都非常年轻,大部分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很多才刚刚走出校门。这支年轻的队伍,是怎样承担起繁重而精细的检测工作的?关键就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
“挑选人员时既要求有理论知识功底,又要有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除面试和笔试外,还会进行盲样操作考核。”曹俊说,检测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源头就设置了较高门槛,同时十分重视员工的实操能力。
检测中心人才引进的原则是多层次、多梯队,组建了以博士和硕士为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生为中坚、大专毕业生为基础的三层次,无机、有机、理化三梯队的专业检测团队。“现在我们也会在学校招聘实习生,实习期一般要求为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会让他们学习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实习期过后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考核合格后聘用。”曹俊表示,这样不仅可以挑选到合适的人才,而且工作对接非常快,有效保证了队伍的工作质量。
为了让检测人员尽快熟悉各项业务工作,检测中心内部实行导师制,每名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均指定一名成熟技术人员作为导师,由质控部门定期跟踪学习进度,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开展实验。此外,检测中心也设置多项鼓励政策,全力支持员工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包括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专著等。2016年,检测中心有两名员工通过工程师评审;员工在核心期刊2篇;由检测中心人员作为主要参与人的科研课题获得广东省环保科技奖二等奖。
修炼内功
夯实基础,为环境科研提供有力支撑
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以及检测中心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拼搏下,2017年2月检测中心再次扩项,具备CMA资质的检测参数新增至690项,涵盖了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室内空气、噪声和振动、土壤和固废、电磁辐射、电离辐射7个环境检测领域。在满足自身开展科研的需要外,还具备了对外承接排污单位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损害评估监测、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监测、排污申报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监测、场地调查阶段环境监测、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环境检测业务的技术能力。
检测中心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为省环科院的环境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检测中心基础实验室,省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团队对各类污染源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大气污染过程和来源分析及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了首个面向城市群区域的大气复合污染治理计划《广东省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0-2012年)》、国内首批制定并实施的地方性典型行业VOCs排放标准(广东省印刷、制鞋、家具、汽车涂装行业VOCs排放标准)、国内首个应用系统化信息管理平台的石化企业LDAR技术应用案例《广东省石油炼制业LDAR技术应用试点研究》、省内首个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国内首批船舶排放测试、结合交通流量的最新机动车排放清单及最新的珠三角大气污染源清单等,这些科研成果为广东省大气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检测中心基础实验室,省环科院生态环境与土壤修复研究团队开展了有机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的研发工作,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体系的界面行为、迁移转化机理进行研究,并进行了类Fenton氧化与过硫酸盐活化氧化等修复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团队还开展了对珠三角范围内农田及矿山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区域分布规律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这些工作为开展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的研发及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篇3
1.航空器维修常见人为差错
航空器维修中的人为因素差错指的是工作中同人为因素相关的各种差错。而人为因素是同人相关的各种因素,当前学者多利用SHEL模型对其进行研究,并将此模型作为研究人为因素的标准模型,在此模型中人、软件、硬件、环境及其他人为基本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SHEL模型
在此模型中核心是维修者,其他各个因素(环境、硬件、软件及其他工作者)都要同维修者相匹配。软件指的是工作的程序及安全检查单这些,如果对程序没有正确理解,没有进行正确编写,可能会在维修中导致人为差错出现。硬件指的是飞机本身、维修工具及厂房设施;环境指声音、灯光这些能够对工作者工作造成影响的因素。其他工作者的一些行为也会对维修者造成心理及行为上的影响。我们按照上述因素造成人为差错的可控制程度将这些因素又分为可控因素及非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指维修中噪音、高温等,可以通过对设备环境进行改善,对工作者心理因素进行调整来控制。非可控因素指的是工作程序、自身能力这些因素,对这些因素只能通过消除工作者认知障碍来控制,且需要对设备及工作人员岗位给与适当调整。
2.航空器维修中减少人为差错的意义
对于航空器维修来讲,人为差错减少意义重大,主要有下列几方面:①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一旦出现航空事故会给众多家庭造成不幸,威胁社会和谐,而减少人为差错,会给航空事故发生概率大大降低,为人们群众安全幸福护航,确保社会和谐。②有利于企业发展:如果航空公司发生航空事故,人们对公司信任度降低,出行不选择公司航班,公司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减少人为差错,确保飞行安全,也是确保企业能够能够长久生存发展的保障。③有利于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对航空公司而言,维修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是巨大的,据资料统计,飞机发动机在空中的停车有约30%是维修差错引起的,而每次空中停车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万美元,而维修差错所引起的航班的延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小时约为1万美元。减少人为差错,对于航空公司来讲,所减少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3.航空器维修中人为差错原因
对航空器维修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总结出,维修中出现人为差错主要有下面几点原因:
3.1 维修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
维修人员需要按照信息模型对航空器进行系统维修,在维修过程中任何环节上出现不安全行为都可能导致出现人为差错。主要的不安全行为有:①因为环境噪音大、光线差等对维修信息出现感知上的错误;②因为工作人员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在维修过程中可能对维修信息产生认知上的偏离,认知不准确;③因为工作人员维修紧急,疲劳,工作经验少等对维修可能出现决策上的错误。④因为工作人员习惯性违章可能出现操作上的失误。
3.2 航空维修领域缺乏人为因素的研究
在多数航空事故分析中,人们只是针对飞行机组进行人为因素研究,很少从航空器维修方面考虑人为因素影响。但是航空器维修过程中诸如维修人员是否严格按照维修规程进行系统调试、故障排除等同航空安全是直接相关的。
3.3 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航空器维修属于高精技术,维修人员不仅需要航空知识理论基础,同时要经过专门培训,并经过严格实习考核,合格后才获得独立工作机会,其他工种人员是不能胜任的。甚至从事过航空器维修的人员,在机型改变后也是需要进行相关培训才能工作的。可以说在航空器维修过程中,从维修规章,飞机系统部件,维修安全要求等每项内容都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如果在工作中有哪项培训没有落实到位,维修人员对维修程序认识不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航空器维修中人为差错的避免
要避免上述航空器维修过程中的人为差错,确保飞行安全,需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4.1 满足维修人员的基本需求
航空公司应在物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维修人员在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帮助维修人员合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其排除后顾之忧,让维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始终都能够保持稳定良好的工作情绪,如果发现哪个维修人员工作情绪不稳定需即刻暂停工作,防止在维修过程中出现人为差错。
4.2 增加提高维修可靠性的辅助手段
在维修过程中对于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多增加醒目的辅手段防止出错。如在操作处用文字加以标识,并在标识过程中对于需要特别注意问题用箭头、下划线、色带等重要提醒。且对操作过程中的关联机件需要采用同一颜色标识,专用工具必须在指定位置放置,不能使用代用工具。对于操作过程中比较复杂的组装及分解需要一边操作,一边进行临时记录,记录好操作的方向及顺序等等。
4.3 加强对维修现场的管理
在维修现场要加强管理,维修前需要对维修任务统筹安排,对各个任务进行细化,将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管理干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对维修人员按照其技能专长及身体状况进行工作强度安全,劳逸结合,不能带病工作。同时在维修过程中还要多加强技术指导,维修工作规模较大时要有分队长以上级别的干部在场进行组织指导。在维修中工作要注意维修连续性,一项工作一人负责,不能中途退场。
4.4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航空公司对于航空器维修人员需要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对于维修流程都要全面掌握,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同时还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高维修人员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加强对人为差错的防范,将差错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总之,航空器维修过程中任何人为因素都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在工作中必须对差错原因仔细分析,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范意识,防微杜渐,制定各方面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差错发生,确保飞行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涛.民用航空器维修中的人为差错分析与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12):203.
[2]王永刚,单方方,王灿敏.CREAM法在机务维修操作差错概率预测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01):138-141.
篇4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而设置的,是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提升学校专业学位办学层次、完善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这种新型的专业学位类型,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试图探索行之有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加强培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对于培养单位来说,规范管理主要是在工程博士教育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学院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针对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
(一)从学术方面到实际应用能力,明确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
知识方面:应该具备机械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能力方面:要具有科技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对新技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引领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不断前进,持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素质方面:具有相对专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团结并能领导企业的研发团队,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具有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生产发展的改革能力。
成果方面: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二)从硬件到软件,注重导师团队的建设
目前,学院拥有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拥有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拥有机械基础课程实验中心、机械学科专业课程实验中心、先进制造与装备技术综合实验中心等3个教学科研实验平台。
除此之外,学院教师队伍中有20多人次分别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重点项目负责人、重大专项负责人。学院专门从这些专业教师中选聘承担过国家重大专项的教授、博导担任工程博士的导师。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环境,学院都为工程博士的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二、探索建立适应工程博士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阶段担负着夯实基础、拓宽视野的重要作用,是博士生进行后续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院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了个性化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院为此特开设了以下学位要求课程:先进制造工程学、现代设计学、现代优化方法及应用、计算制造工程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学生在其课程学习期间, 除校级公共必修课程与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外,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学院设置的学科课程中选修2~3门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等国家重大专项招收的先进制造工程领域工程博士生,必须实质性地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是为了服务国家重大专项需求。学院专门为工程博士开设了《先进制造工程学》课程,该课程强调信息学科与传统机械制造学科的融合,要求教师以精密技术和自动化为核心,以制造学科为基础,以数字化装备、汽车工业及信息产业为支撑, 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在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及教学, 并要求逐步加大应用性案例教学的比重。典型科研案例讲座关键在于注重学科交叉,着眼于科研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拓展, 这种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国外的一些博士课程中广泛采用, 并已证明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从而提高工程博士生的综合科研素质。特色课程《先进制造工程学》不仅涵盖了学院的优势与特色专业领域,而且依托学院在机械制造学科发展上的经验和探索,凝炼了众多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科研成果和学科经验,使得该课程成为工程博士专业学习逐步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转化的桥梁。
工程博士各专题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科发展动态变化的,具体内容由各授课教师策划。近年来,数字制造及微纳制造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领域的热门,这在授课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学院在《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专业课程中设置的专题讲座有:数字化制造与智能控制类专题讲座、微纳制造类专题讲座、其它先进制造类专题讲座。这些学术专题讲座主要突出一个“新”字,包括本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或前沿性问题的新发现、新学说,以及教师本人的最新科研进展。该课程对学生专业领域创新思维培养是具有一定效果的。
由于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引领企业技术创新的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因此与学历博士生相比,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还专门增加了15个学分的实践环节,其中,专业课程实习实践4个学分、专业设计3个学分、工业实习8个学分。为工程博士量身定置的实践环节学习年限要求不少于3年,单从时间上看,这在工程博士培养年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更凸显出工程博士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拔高。
三、严把工程博士学位论文关
工程博士的培养实行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由双方组成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工程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与学历博士相比,工程博士更注重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工程博士学位论文是这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且最能反映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学院拟从以下3个方面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后期或结束时启动。校、企导师组根据学员的自身条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学生在对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书面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由培养单位组织导师及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审议,重点考察学员拟进行的学位论文研究是否有可能达到机械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准。
(二)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论文中期考核安排在开题报告后约一年左右进行。学员根据论文研究进展完成如下内容的考核报告:论文研究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分析、拟作调整的内容及方案、工作计划调整等等。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对论文研究范畴作适当调整或补充,凡对开题报告内容不存在颠覆性的改变,则可继续论文研究工作,否则应重新开题。
(三)学位论文的评审
为了保证和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1999年开始就在院系一级试行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指的是评阅人、论文作者及与作者相关的一些信息均予以匿名,然后在博士学位论文正式提交审核之前,所在学院的研究生主管部门对论文所做的最后一次把关。多年的探索充分证明了推行双盲预审制度确实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起到了非常有效和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学院决定沿用博士学位论文双盲预审制度来控制工程博士的学位论文。
四、结语
与学历博士相比,工程博士的答辩增加了论文评阅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博士最后答辩管理的监控力度。总之,学院从工程博士的招生到培养以及最后的学位授予,都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养质量保障管理条例。尽管如此,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亟待提高与完善,以便工程博士培养更适应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宜.《先进制造工程学》博士生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5).
[2]范巍.中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篇5
一、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辅导员责任重大,需要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我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一是坚持理论业务知识学习。3年多来,我潜心学习政治思想理论、业务知识和相关文件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业务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二是努力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自身形象和气质,向学生展现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不怕吃苦,追求进步的精神面貌,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三是不放松科研,先后参加了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的课题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研究、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二、主要工作内容
1、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管理学院,从06级入校开始直到大二年级结束,担任他们的辅导员,在环境学院,担任05级毕业生的辅导员,新生、毕业生两大重点年级我都带过。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首先,以创建和谐班级为理念,提出了班级八荣八耻,带动整个班风建设。其次,开展优良学风班创建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新生晚自习制度、一对一帮扶制度、学习交流会等各种形式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再次,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库,对特殊群体学生特殊教育。我起草了《管理学院关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将特殊群体学生大致分为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八类,完善了工作制度。接着,建立了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职期间我所带班级无重大事故、人员伤亡事件发生,无一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安全问题或作弊问题。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有一人被评为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2、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80后、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摒弃了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公益活动等连在一起,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学生的心里。例如:植树节,为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与济南市民政局联系,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济南市首个市民植树日组织了百名学生赴腊山植树,此举受到济南日报、山东商报、山东教育电视台等七家媒体的专题报道。清明节,为宣传革命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特邀济南市活烈士张文良老英雄来我校做了一场题为弘扬革命精神,做新世纪合格人才报告,受到了山东教育电视台及大众网站的专题报道。组织策划了多个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十七大主题活动受到省教育电视台、大众网等的专题报道。
3、以新思路推进学院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管理学院总体负责学院宣传工作。我接手后制定了《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宣传方案》,对学院的宣传工作进行了细化安排,并建立起一个运行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闻宣传信息网络。自身大量写作,对学院近期动态及时准确地加以报道,负责对《团讯》的审稿工作,另外,积极与一些省市级媒体建立友好关系,为学院工作争取报道的机会。经过一年的努力,学院的宣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新生网站积累报道26篇,位列各院部第一;学校新闻网积累报道35篇,名列前茅;一学年之内,主要由我所组织的活动受到校外媒体如《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商报》、《大众网》、《济南日报》、《济南时报》等,积累报道10次。
4、就业工作
我在环境学院担任就业辅导员总抓就业工作,负责就业评估的准备工作,同时担任09届毕业班辅导员,工作量非常大。我在领导的指导下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在经济危机形势下使得各专业就业率在全校的名次稳中有升。我的许多具体措施成为环境学院就业工作中的亮点。
首先,大胆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出台新的就业工作制度。我起草了《环境学院关于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实施办法》,出台具体措施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此办法在学院推行后有力的提升了学院就业率。学院的做法多次得到校领导的首肯,并作为经验在全校推广。另外,我起草了《就业信息员制度》、《毕业生实习请假制度》等都被学院采纳推广。
其次,强化就业市场建设,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截至6月,共为学生举办14场较大规模的专场招聘会,总共邀请到21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53个,其中为新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达138个。采取各种方法想尽千方百计通过走访或电话的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再次,为了摸清市场需求,我于寒假就提前介入就业工作,开展大型宣传和就业市场调研活动。我针对低年级和毕业生设计好了两种不同的调查问卷,并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假期市场调查工作。此举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将学生分门别类,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加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一年来,我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十余次全盘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将毕业生分为若干群体,不同群体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办法。其中,把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作为重中之重。我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等重点帮扶,积极帮助他们联系用人单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努力,截至6月,环境学院就业率在全院位居前列,给排水专业就业率达77%,生物工程专业75%,环境工程专业考研率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0%。我被学院推举为就业先进个人。
5、资困助学工作
圆满完成奖助学金的上报、管理、发放工作,做好了助学贷款的统计整理工作,完成学院勤工助学岗位的选拔考核等,促使学院资困助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三、在奉献中收获,在追求中前进
三年来,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问心无愧。以做好辅导员本职工作为己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工作以集体利益为重,团结同志,服从分配,从不拈轻怕重。尤其是带毕业生一年,由于辅导员少,我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在办公室加班或者在学生宿舍楼值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经常连续一两个月没有节假日。因颈部腺瘤做了甲状腺切除手术,出院后医生建议至少休息半月并开了请假条,但我只向学院请了三天假就回校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全然不顾医生尽量少用嗓子的嘱咐。通过工作实践,我深刻感受到,有奉献才有收获,我会在新的教学岗位上继续不懈努力,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继续发扬奉献的精神,为学院工作大局和学生的发展成才尽心尽力。述职报告有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管理学院个人工作总结二】管理学院迎新工作总结
金秋九月,桂花飘香,我院开展了合并后的第一个迎新工作,迎来了一大批优秀的莘莘学子。为了给新同学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对大学校园充满期待与向往,我院结合本院刚组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迎新工作计划,本着周到、热情、准确、和谐、高效的迎新工作理念,在院党支部书记杜军和分团委书记张洪东的指导下,各主管老师带领分团委学生会主要成员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我院的迎新工作。
总的来说,我院本次迎新工作分为汉口火车站接待、校迎新总站接待以及管理学院总站接待三个大的方面。
为响应校团委号召,我院共选派了10名学生干部前去汉口火车站进行迎新,选派了25名学生干部在校迎新总站接待新生。
在管理学院迎新总站的工作中,我们将四个专业分为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即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小组与旅游管理财务会计小组,具体有宣传板块、窗口板块(填表、填表指导、房卡办理、现场咨询)、接待板块(管理学院大本营接待、宿舍楼下接待)、后勤板块、行李存放板块、办公室值班板块共六大板块10个项目的工作。这两个小组、六大板块环环相扣,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宣传方面,我们考虑到新生人数较多,资料档案繁杂,容易引起资料混乱等问题,宣传部特地按照要求制作了一块以学生编号一览表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展板,让新生能快速查询到自己的特定编号,然后报到窗口工作人员处,以便每一位新生的所有资料档案都有一个统一的编号,这种一个编号代表一个人的方式,大大的减少了随后的资料整理与今后的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使得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窗口工作方面中的填表处,在保证各个环节完成后都在准备好的回收资料核对表上做好记录的前提下,工作人员要收取新生所有档案资料,此外,还要发放学生卡片、家校联系卡以及温馨提示卡。其中小巧独特的温馨提示卡色彩鲜明温暖,内容朴实贴心,其中欢迎词代表整个管理学院表示了对各位新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院内各领导与老师电话号码的特别注明则拉进了新生及家长与院内各领导与老师间的距离。
窗口工作中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与填表处密切呼应的填表指导处,主要对前一窗口发放的学生登记卡、家校联系卡以及房卡的填写进行指导。相对前一窗口的繁琐步骤,此窗口的工作相对轻松。但是由于填写内容较多且有些复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耐心与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个项目既为我们的周到服务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也为整个流程高效率运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行李存放,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一项。因为新生及家长的想法是不可定性的,所以我们并不能肯定是否有人愿意存放行李,存放的行李会有多少,但是我们还是设置了最为适当的范围与场地,保证有人需要就能够提供方便。此外,我们特地在存放处安置了许多小凳子,供部分新生及家长休息,让此处场地得以充分利用。
办公室值班工作,主要是是为了保证各方面的联络通畅,资料的存取得当,书面资料的电子输入整理迅速等。为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有专门人员负责将已收档案送至办公室,由办公室值班的人员对其进行电子输入及整理。
除去上述各项特别增设的项目或板块外,还有沉稳友好的房卡办理窗口、热情到位的现场咨询窗口、不辞辛劳的接待板块、繁琐细致的后勤板块。这些项目配合紧凑、气氛和谐,保证了迎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迎新工作结束后,我们还进行了所有的后期工作。根据回收资料核对表的记录和实物进行核对后,又做了各项统计,最终圆满完成了10年的整个迎新工作。
周到、热情、准确、和谐、高效这五个词贯穿了我们整个迎新工作。周到即整个迎新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整个安排是按照新生报到的具体流程来制定的,所有项目都是经过反复讨论和商定的,所有工作项目设置周到,工作人员服务周到。热情即所有工作人员工作积极热情,对待新生及家长友好热情,管理学院体现给大家的整体印象便是热情。准确即编号、标注、填表指导等各方面都时刻确保着迎新工作的数据准确无误。和谐即所有的工作程序和谐互动,所有的工作人员和谐互助。高效即所有的迎新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效率高且质量好。
纵观我院这次迎新工作的圆满成功,是和党支部书记杜军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是和分团委书记张洪东的主要安排分不开的,是和所有主管老师的积极配合分不开的,当然,也和所有分团委学生会的主要成员以及部分学生代表的努力协作是分不开的。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管理学院的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稳步前进,进而逐步走向完善。在院党总支的带领下,我们一定会积极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时刻保持先进性,努力走在学校的前列,为管理学院添砖加瓦,让我院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管理学院个人工作总结三】管理学院学生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