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文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课题组对我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中文本科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生(不包括专升本、第二专业)1755人的论文及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研究,从学生预选题目到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历来是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点,这个方向更改为其他方向的人数也很少。从这五届学生1755篇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包括文献学)方向420篇,约占24%;现当代文学方向598篇,约占3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139篇,约占8%;语言学(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349篇,约占20%;文艺学与美学方向70篇,约占4%;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方向136篇,约占8%;选其他方向(包括秘书学、新闻学等)者约占2.5%,见下表:
曲阜师范大学2008届至2012届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毕业论文分方向统计
中国现当代
文学 中国古代
文学 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 语言学 文艺学
与美学 教学论 其他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篇数 比例
2008届 401 166 41.4% 96 23.9% 38 9.5% 85 21.2% 6 1.5% 10 2.5% 0 0.0%
2009届 445 164 36.9% 116 26.1% 34 7.6% 78 17.5% 23 5.2% 18 4.0% 12 2.7%
2010届 284 83 29.2% 73 25.7% 26 9.2% 67 23.6% 12 4.2% 16 5.6% 7 2.5%
2011届 253 74 29.2% 53 20.9% 25 9.9% 55 21.7% 14 5.5% 20 7.9% 12 4.7%
2012届 372 111 29.8% 82 22.0% 16 4.3% 64 17.2% 15 4.0% 72 19.4% 12 3.2%
总 数 1755 598 34.1% 420 23.9% 139 7.9% 349 19.9% 70 4.0% 136 7.7% 43 2.5%
笔者对其中420篇中国古代文学方向论文进行了研究,针对该方向毕业论文在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和合理建议。
一、充分认识选题的重要性,克服应付和依赖思想
毕业论文的选题至关重要,是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落实知识转化能力的训练过程,是检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论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选题环节做不好,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欠缺;不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也很难称之为好学生。对于这一点,经历过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都有清晰的认识。在我们做过的《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卷调查》中,2012届372份有效问卷对第21项“你认为毕业论文的质量与你的选题有关吗”的回答,100%选择的是肯定答案“有”。但在每届论文初选题目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到位,存在应付和依赖指导的思想。
考察我院中文专业2008至2012届毕业论文,虽然预选题目的方向与实际论文方向变化不太大,但是,具体题目更改和变化比例却很大,达到80%以上。以2012届古代文学方向为例,82篇论文中有68篇题目有更改,更改率近83%,很多学生在预选题目时只是草草地考虑了一个大致范围,并没有深入、细致地思考题目是否合适,经过老师指导才发现自己所定题目并不妥当,不得不进行修改,如下表:
序号 原题目 修改后的题目
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山水精神 谢灵运的山水情怀
2 浅议以禅喻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因素
3 陶渊明思想浅论 浅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4 从汉乐府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花木兰与刘兰芝不同命运的对比分析
5 论纳兰性德爱情词词风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
6 中国古代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明清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
7 中国古代诗歌游子主题研究 《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主题探析
8 宋人精神之“雅”与诗歌之“俗” 从苏、黄诗作看宋诗的以俗为雅
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异类文章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反面教材”――明清反传统文章个例研究
10 宋词中的离愁别恨 欧阳修词中的离情别绪
11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嵇康与阮籍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比较
12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转变原因探讨
13 《论语》研究 突破传统 逼视人性――谈《西游记》中女妖形象
14 李商隐“无题”诗探究 晏几道与秦观词中“泪”意象的比较研究
15 论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
16 论我国男性词人的女性书写倾向 从苏、秦词之比较看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之美
17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女性的进步意识
18 魏晋社会背景对诗人文学风格的影响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交友观
19 柳永艳词与宋代市井生活 《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比较
20 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模式化结构
上表中前10篇基本上属于题目范围变化问题,后10篇的题目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论文题目与原定题目风马牛不相及。也有原题目被指导教师后,学生自己找不到合适题目,教师给出的题目学生又做不了,最后不得不应付了事,或勉强及格,或重新补作,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和成绩。中等及以下成绩的论文都存在对选题不重视、不认真的情况。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对选题不重视的问题,文学院在管理上也尝试着改革: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召开全体应届毕业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工作会议和指导教师会议,讲清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使师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工作。二是改变选题方式。以往虽然安排学生预报题目,但在指导教师安排方面并不考虑学生所报题目的方向,出现学生所选方向和题目并非指导教师专业擅长的情况,带来指导教师指导不便、学生更改方向等问题的产生,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在选题方面产生依赖指导教师的思想和等待、应付的做法。从2009级开始,文学院实行“三年三段,三选三结合”的方式,“三选”即学生选方向――选导师――选题目,“三结合”即学生自选题目、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教研室征集题目相结合,更宽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选题需要。三是提前安排选题环节。“三年三段”即:二年级的学习阶段――三年级的准备阶段――四年级的写作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阶段,不仅通过《应用写作》必修课程了解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学术规范,而且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论文(大型作业)的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二阶段的准备阶段,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点,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重点阅读原作、积累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第六学期期末,安排学生预选方向,然后根据学生所选方向安排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在假期中自己思考并预选题目;在四年级新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内,通过自选题目、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教研室征集题目三结合的方式选题、开题,使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选题,使开题工作更加顺利,为毕业论文的顺利撰写奠定基础。
二、选题要有一定创见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陈旧、缺乏新意,简单重复他人的劳动,这是通病,在古代文学方向选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比如:
2009届毕业论文学生自己预选题目:《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顽石贾宝玉的情感人生》、《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苏轼的人格魅力》、《论猪八戒之懒惰与勤奋》、《李清照词的凄凉意境》、《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分析》、《可怜红颜多薄命――林黛玉性格初探》、《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中的女性形象》;
2010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红楼梦人物分析――悲情公子贾宝玉》、《漫谈苏轼的旷达》、《人生长恨水长东――一代词帝李煜的才情和失意人生》、《李清照词风》、《〈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诗经〉的艺术特色》、《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浅析》、《试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与其词作》;
2011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宋江之忠义分析》、《〈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人形象――红楼梦黛玉与宝钗的对比分析》、《以文观人――从苏轼诗词看苏轼其人》、《唐传奇中的侠义精神》;
2012届学生自己预选题目:《袭人和晴雯形象初探》、《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探讨〈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浅谈李白的诗歌特色及影响》、《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论林黛玉》。
以上题目基本上属于老生常谈,毫无创新可言,其结果是绝大多数被指导教师否掉了,学生重新选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本身就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撰写的论文不能人云亦云,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去重复别人的劳动,不动脑筋,不做研究,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何谈培养创新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本科论文创新缺乏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二是缺少学术积累,对学术研究动态也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在继承原有研究基础上寻求新方法、新角度,不因循旧说而影响探寻新发现,要形成新观点、新成果。
任何科学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创新就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新发现、新见解、新成果,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已有结论的怀疑,关键是找到从怀疑向创新转化的契合点,做到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
篇2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日益规范,人才梯队逐日壮大,在大中型医院或各种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承担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即使是担任麻醉专业危重病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多是挂靠在急诊医学教研室。这种现状很不利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发展,教学内容边缘化,知识点零碎,难成独立的整体系统,且常常与内、外科学的部分内容重复,学生没兴趣,教师积极性也不高,完全背离了重症医学学科内涵所强调的整体观念。我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师资相对缺乏。目前国内从事重症医学科的高年资专业人员多来自其他各个临床科室,除有短暂的进修学习外,并未受过正规的重症医学教育,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脱离的现象。为了尽快发展重症医学,培养医学本科生对重症医学的兴趣,激发专业热情,为将后培养从事重症医学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当设置独立的重症医学教研室,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支既富有专业素质又热爱教学的教师队伍,担负起重症医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任务。教研室应当结合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做到“有纲可依”,目的明确。医学本科生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实习宜安排在学生整个实习计划的最后一站,实习内容不仅应包括临床实践中体现的基本理论和抢救危重症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研室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临床老师进行模拟操作演练或培训,结合抢救成功的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树立学生对重症医学的成就自豪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安排学生进入ICU观摩学习,应注重强调纪律性,对标准与规范的依从性。教研室应该制定严格的标准化的进出ICU的规范,控制每批次实习的规模或人数,做好院内感染(HA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教育,避免差错或事故。
3应积极探索重症医学的教学方式
3.1重症医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建立“整体思维”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重症医学实际上是高级的“全科医学”。当患者病情发展到重症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器官或系统的问题,各个器官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此时,一个训练有素的重症医学科医生会全面地思考机体整体的问题,注重机体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妥善处置病情,对各个器官进行全面权衡,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略次要矛盾,协调安排好各个器官的处置顺序,兼顾平衡照顾好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专科医生比较关注的是某一个专科疾病的问题,虽然一个个专科疾病也是整体,但就其诊治而言,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一脏器或某一系统。所以,体现在重症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重症医学不仅跨越各临床专科,而且还包含医学物理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其教学内容也必然是跨学科而丰富多彩的,是各种“零散”知识集中整合处理过程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为实现临床整体思维的教学目的,推荐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方法,以患者为中心,因“重”溯“治”,就是追询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什么策略紧急处理,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住病情进一步继续恶化发展?同时要考虑这些措施又应该如何发挥其最大效应,避免其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理解这是“治标”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因“症”溯“病”,就是追询导致重症的原发病,针对原发病又应该如何做到有效控制?这实际上就是“治本”的过程。抢救重症的“整体思维”,就是在ICU医疗实践中讲究“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要在控制重症这个“标”的同时,也注重致重症之疾病的这个“本”的治疗。譬如以严重脓毒症为例: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可以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机体器官发生一系列损害,即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发生肝、脑等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抢救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强调正确处理好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兼顾全身各系统、脏器功能的监测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做好原发灶引流,追查致病微生物,尽早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活生生的临床问题带出一个个理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作出思考,加深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学以致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2重症医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医学本身源于实践又检验于实践,很多理论上认为可行,动物实验也确实有效的治疗策略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常常遭受失败,这一点表现在重症医学领域尤为突出。在临床本科重症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向学生强调医疗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循证医学原则。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最佳证据为指导,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同时考虑患方的价值和愿望,为每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它所谓“最佳证据”就是要求证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普及性。ICU收治对象都是重症,病情复杂,变化快,尽管有先进详实的高端监护设备,训练有素的医护团体,但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相对于其他专科而言,在诊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更要求我们力求遵循选取“最佳证据”原则,切忌盲从权威专家,更要强调医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专家的经验对于你所面临的重症个体来说,并不一定就是“最佳证据”。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医师要主动向经验发出疑问,然后再利用一切手段去寻找当前情况下的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最佳诊疗方案。尽管已颁布的临床诊疗指南所推荐的意见也是循证医学证据荟萃的结晶,但它不是最终结果。所以,强调临床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对指南的依从性,但不可否认其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所要做出的临床决策。
3.3重症医学教学应加强基本技能操作培训
重症患者转入ICU或突发病情恶化时,常常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深静脉穿刺插管快速补液等急救处理,这就要求医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争分夺秒,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因此,重症医学科医师除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学习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基本技能操作培训,以满足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操作技能项目非常多,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种血管穿刺置管和床旁血液净化等技术应用非常普遍,心脏临时起搏、主动脉球囊反搏、体外膜氧合(ECMO)等更专业技术也已进入ICU。对于即将毕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生,重症医学科教学不应该缺乏有关基本技能操作的实习内容。要注重加强心肺复苏、气道开放、静脉穿刺等基本的技能操作培训,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急救技能,显然对于将后从事任何临床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学生对于操作往往很感兴趣,教师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实习操作技术时应启发式讲解技术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要领。而且在实习操作前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知识要点,操作过程中相互提出操作中的问题和可能的风险,熟悉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步骤,以这种方法进行操作实习,理论结合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学生印象更深,掌握得会更牢靠。另外,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的教学医院应建立和完善重症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平台,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练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这种具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的特点,非常适合重症医学专业的带教实习,目前已经逐渐成为重症医学教学的大趋势。
篇3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师的摇篮。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医药学生的外语能力,提高终生学习、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是要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从人才战略的高度看,双语教学追求的是人才素质和长期效应,绝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医学术语,更重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良好环境。
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已被多数学生接受并支持。由于双语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单语种教学方式,无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一个创新过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双语教学为学生增创了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间进行了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外语的应用、沟通与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顺利走入现代化社会,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国灰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包括英语课在内的整个语言教学都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2中医院校中生理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院校采用生理学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①生理学科本身属于过渡学科,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生理学是从形态学科过渡到机能学科的第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还来不及转换,就一下子被灌输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势必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失去兴趣。而生理学的重要性也只有到学习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时,学生才有体会。另外由于中医院校文理科兼收,大多数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欠缺,对生理学科的理解能力水平较差,同时又非母语讲授,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②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外语基础较差,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③任课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专业,外语水平有限,英语口语及发音与学生有差异。④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来说价位高,内容多,较难理解,学生尚无合适的教材,无法对双语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与复习。⑤中医院校生理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而专业课的内容原本就较多,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双语教学讲授与中文授课相同多的内容,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授课速度难以放慢。
3提高生理学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无论是生理课还是其他课的教学,教师若用外语授课,其授课的艺术性将受到影响。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一定要用教师的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3.2保证专业教学水平教师在讲课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如果应用双语,一味考虑某一术语用英语怎么说,语法会不会出错,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新单词,通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放开,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没有了,学生充其量是多记了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了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知识。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专业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点,这才是学生所必须学习掌握的,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千万要避免为了用英文而降低专业教学水平,那样就舍本逐末了[4]。
3.3合理进行教材和课件准备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并在此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重新进行节选原版教材,改写和编辑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5]。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均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制备的幻灯片和动画,要求有大量的和高质量的图表、动画,尽量减少将课堂内容以条幅文字形式投影出来。采用这种课件和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英文授课和学生听课负担。
3.4定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举行学生座谈会,根据反馈意见,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包括开设阶段性的小结和串讲、在实践课程(如实验和讨论课)上对英语教学进行补充强化。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5创造良好外语学习条件学校应鼓励师生在校园内尽可能地多用外语进行会话交流。对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校可组织课外辅导,同时再开设专业外语讲座或培训计划;举办一些班、校级比赛活动,如用外语表演小故事、有趣的医学小知识、小品、短剧等,以增加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3.6借鉴成熟双语教学经验双语教学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需借鉴国内外双语教学经验,加强各院校间双语教学的交流活动,编制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或讲义,根据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罗敏华,姚孟晖,文质,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56.
[2]卢丹怀.双语教学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篇4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1.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风尚
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仅要重视中医学理论的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医德风尚的培养,将医技与医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当前,市场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加强学生医德教育势在必行。我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中医理论受其影响,同样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医乃仁术”,对医德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在当前的中医学本科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医德的教育,将“术”与“德”充分结合起来。由于学习中医学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医乃仁术”的含义,逐步提高自己的医德风尚。
2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加强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而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可遵循“激发兴趣打牢基础促进学习”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说明,通过的雕塑和文字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悬壶济世的名医,可将这些医德高尚名医的经典名句展示出来;打造中医传统文化历史长廊,集中展示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医传统文化网站,将有关中医理论的古典书籍、文化常识和视频资料等上传共享,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途径。通过上述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打牢学生的文化根基
中医本科生从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触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对于本科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模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读懂深奥晦涩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典籍。当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各个中医院校均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开设了经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课程,但是从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传统文化课程仍然相对较少。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学、哲学、训诂及音律等方面,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应着重加强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古典哲学思维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史哲课程比例,使学生了解古代的道德伦理、逻辑及人文素养,充分了解和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精华和精髓。
2.3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专业课的教授效果
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之外,还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在讲解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时,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取象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远取诸物体,近取诸身”的认识方法,学会从千奇百态和变化莫测的现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讲述一些名家名医的事迹,主要是他们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经历,使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热情,而且还能够提高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篇5
德育课是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形成。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学校学生个性成长、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岗位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准确把握中职生人文素养内涵
描述、提炼、把握好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是实施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关键。人文素养的内涵一般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中职生人文素养是在“中职教育”这个特定前提下,基于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基础上,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需求,是对普遍意义上“知识、精神、行为”三个方面定向优化,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具体而言,人文知识应该主要是指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基础性、普及性知识,如教育部提倡的以“古诗、名曲、名画”作为中职生人文素养基础———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具有时代的主题和烙印,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因此,当前和以后一段时间内,中职生要培育和养成的人文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职生人文行为自然应该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职业、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真诚、勇敢、正义、诚信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2.详细调研本地人文类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条件,一般包括文本资源、自然与人文景观、乡土资源等。以南通地区而言,有着丰富的人文德育资源。如自然人文类,张謇历史名人及以其为主要代表的南通近代第一城的人文资源,南通地区的紫琅文化、如皋水绘园文化、通州的忠孝园文化、启东的圆陀角文化、海安的青墩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乡土文化类,海门的沈绣、通州板鹞、海安花鼓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此外,各职业学校悠久办学文化的底蕴,优秀的校园文化标识、毕业生事迹,优质就业企业的文化、员工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德育资源。
3.确立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德育理念、大纲、国家德育目标、已有条件和资源来进行设定。人文教育类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不仅体现校本化,更是要突出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确立上要统筹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进行设定,将人文素养教育较好地嵌入其中,实施渗透教育;二是结合当前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将人文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分年级组织实施。如中职一年级以“适应”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基础的人文知识素养,着重进行文明素养、人文知识、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奠定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基础。中职二年级以“人格”教育为主,着重进行情感、意志、个性及价值取向等人文精神方面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步入成年创造条件。中职三年级以“成人”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做优秀员工的品质和人文行为,为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合格公民、优秀员工奠定坚实基础。
篇6
(二)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的教育与公办高校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民办高校之间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问题,学历教育定位与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校间的继续教育趋于相同,相互之间只对劣势进行比较,没有特色和优势可比。另外,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也没有显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构是各异的,继续教育没有体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不相适应。
(三)人才培养的时效滞后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制定,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都不是实时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前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往往只会跟随社会当前的需要,没有细致的分析专业的未来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完毕后,社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二、民办高校本科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一)找准自身定位
要找准继续教育的定位,民办高校首先要找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潮流中自身的发展空间,明确继续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处于什么位置,对继续教育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坚持自身的定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二)构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民办高校必须正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的体系,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原则性的指导。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体系改革,完善体系内容。
(三)积极创新,发展特色
教育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须打破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趋同性”,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民办学校在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所处的环境、地域因素、学校周边地区的人口、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在西部的学校教育方式不能沿袭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办学特色,必须结合西部的状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与调整。民办高校应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有专业好、适应性强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复合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继续教育的基础,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继续教育的成果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学习完毕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对民办高校十分必要,除了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之外,还应对教师的工程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作出要求。比如目前在公办大学本科教育中,许多教师既在大学中任课,又是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篇7
2.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
生本教育的另一特点就是突出探究,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非常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突出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干电池和锡箔纸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短路的现象,这种小实验不仅安全利于学生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布置这样趣味实验当课后练习,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也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激情.
3.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
突出合作也是生本教学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力和机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相关题目,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看哪一组能最快地讨论出结果,并向其他学生展示出来.创建小组也可以使组员之间互相督促,教师在分组时可以综合一下,将一些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等生分到各组,让他们带动和帮助学生那些成绩较差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使学生共同进步.当然合作不能仅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等等.
生本教育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良好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立足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从明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转变观念,突出探究作用,创建小组,突出合作作用三方面对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希望以上几种方式可以给各位教师一些借鉴,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8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其中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对语文知识的规定主要是: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
(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9
在学习中,既是“生本课堂”,教师首先就应该考虑以怎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要问问学生从该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东西,这样的学习方法可行还是不可行,他们又有什么好的学习的方法等等,然后教师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每一步都按照教师的意图操作,教师成了“纤夫”,这样就不够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没有很好地体现“生本”。其次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活动时,教师应该统观全局,既要保护积极发言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兼顾那些参与度偏低的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而不要念念不忘“考本”“师本”。再次,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其中,不能将自己当成一个权威,最多只能当成一个具有首席发言权的学习者,而且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成果还得交给学生鉴别、评价。
在我导入每篇新课后,第一个环节是请学生举手朗读课文,每一位学生朗读后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包括念错字、念破句、停错顿、不顺畅、声音轻、音不准等等,我先请他们给自己一个评价,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并指出他们的缺点,接着我再请学生起来朗读,在肯定了他们的进步之后,又请其他学生帮帮还没有明显改进之处。最后鼓励他们课后有意加强朗读,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弥足自己的不足。
的确,一堂课40分钟,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学完课文中所有的内容。那么“生本”的尺寸在哪里?怎样把握“生本”的度呢?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初中语文生本课堂之“圭臬”、之标准的问题。要把握初中语文课堂生本之尺寸,必先了解初中学生的“学情”。所谓“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初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初中,在课堂上往往遇上以下种种尴尬之事:朗读课文,咬字不准,诵读不畅;思考问题,懒得动脑,考虑不深入;课堂记笔记,错字扎堆,表达不清……俗话说:“水无常形,人有常性。”以上所举,即为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常性”。列举虽未穷尽,但事实大致如此。仔细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长期应试教育,要分数,讲效率,赶进度,迎统考,学生不可能有很多朗读机会,就算有也只是形式而已;为了应付考试卷上的各种题目,教师上课的课堂量加大,学生要记的内容相当多,课堂笔记的质量就不会太好;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当然就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甚至回答问题;由于课堂大容量、快节奏、少生成,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回味,来不及领悟,课前又很少有时间预习和深入探究,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难有什么疑问、发现。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上世纪80年代,上海特教钱梦龙先生一直坚持以“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理论进行教育教学。近几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课改狂飙,其中一个最根本理念就是“自主”,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学生以学习的自,教师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的学,教师教学成果之大小,以每个学生个体多方面素养的有效提高为判断依据等等理想化主张。“中小学个性化教育是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生本课堂’行动研究总课题组的科研课题。‘生本课堂’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早在2003年,‘生本课程’科研小组就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在近10年时间里,科研组在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30多座城市开展了教学实验,近万名小学生参加了‘生本课堂’的学习和训练,近千名一线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培训或进行了理论学习。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本课程’专家和一线科研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总结提炼出‘生本课程’的‘7・3黄金法则、6大系统板块和5大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生本课程‘导学理论和‘生本课堂’教学形态。”2011年5月,江山市教育局经教育专家组综合评议,确定了“135”课堂教学模式为向全市推广落实的课堂模式。其中的“1”就是一条主线――凸显主体,体现探究,所谓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今年,江山市教育局又将该模式概括为“生本课堂,活力教学,幸福教育”12个字。
要真正创设“生本”课堂,实现“活力教学”,我觉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走折中之路。即不能太功利,也不能太“生本”。坚决不以教师为中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本”也必须跟课堂教学目标挂钩,少一点节外生枝,多多体现主干,少一点优秀生的表演,多多给中下生舞台。
(2)教师尽量参与学生的学习,少一点前台展示,多多在幕后指导。
篇10
1.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性强
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中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工作过程中,仍然将教师放置在主导地位上,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学生难以有效参与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从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也就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教学模式,效率极为低下,在时间维度上限制了一节课程的容量。与此同时,也没有办法将理论之上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虽然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但仍然呈现出来一种不如人意的态势,即便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使以往板书授课模式的局限性得到改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使用到的都是预先制作好的PPT,预期性准备阶段设计出来的课件难以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另外,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知识的传授速度,但是学生在提升教学速度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连做笔记的时间也没有,从而限制学生在课下的学习。
2.理论和实践之间呈现出来一种相互分离的态势
核算流程仅仅流于形式,使会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像是在学习数学,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账证意识。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但现阶段我国范围内各个中职院校教学相关工作过程中,教师往往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产品制造流程,只是依靠教师向学生讲述,学生在没有看到实物的情况下,也就不会对车间、工艺流程等产品制造环节形成明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将费用调度和产品成本计算工作当成是客观计算工作,从而想要保证分配表格计算成果和记账凭证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虽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了会计核心技能,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难以做到随机应变,最终想要妥善完成本职工作也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解决我国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编制和中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材。在中职成本会计教学工作过程中,教材发挥出来的作用比较重要,编制出来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当中,除了应当包含成本会计理论知识之外,也应当让基础知识和企业生产模式、生产核算程序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相互关系,应尽可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真实的凭证、账簿以及成本计算单据等,以便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日后的工作形成一定的了解。另外,应当将职业技能培养当成是主要任务,使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和课程基础知识有机相互融合在一起,尽可能使其和会计业务流程有机相互融合在一起,以便于可以使成本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如果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应当放慢自身的讲课速度,让学生做笔记,以便于可以在课余时间自学。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中职成本会计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不是发现之后立刻就可以完善,而是一项耗时比较长的系统性工作。各个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并积极找寻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以便于可以研发出来可行性比较强的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从而可以使课堂教学相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一定的提升,最终为社会提供得到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
作者:张继辉 单位: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许多综合性大学,以前本来没有体育专业,现在也开设了体育专业,造成体育专业毕业生人口基数过大,就业困难。体育专业整体就业现状:由表3知,全国普通本科各专业就业率近几年稳中有升,初次就业率平均为72.00%,全国体育专业本科初次就业率为64.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根据2010年《出国与就业》杂志就业动态栏目报道:本科中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为88.6%;理工类院校毕业生为88.5%;体育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为74.7%。一般而言,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初次就业为准。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初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30%~50%为就业困难,50%~70%为基本正常,70%以上属于正常。根据此标准,全国体育专业本科就业率为基本正常状态。根据辽宁省省教育厅、省发改委2009年公布的各省高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辽宁省的年终平均就业率接近95%,而2008年底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哈尔滨省教育部门于2009年6月公开的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仅为44.59%,不到60%,处于就业困难状态。陕西省10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2009年的初次就业率只有20.5%(82人),处于就业危机状态。经过两年时间2009届体育大学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2.6%(76人),2010届则为88.2%(90人),这说明大学生找工作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摆正心态。江苏省2007-2009年体育类初次就业率由65%提升到71.46%,达到正常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体育专业整体就业现状存在明显的地域、校别、时间差异。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曾剑斌报道:2007-2009年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82%、70.16%、60.75%(表3),平均为69.24%,就业形势属于基本正常,略高于全国体育专业就业率。但近三届的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低,处在70%以下。预计2010届华东地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将更低,毕业生将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赵报道[8]:2007-2009年江苏省体育教育就业率较为稳定,2009年达到73.07%,高于体育专业总就业率,就业形势乐观。由表4知,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对口率较高,从事教育工作仍是其就业的大后方。但也存在逐年降低的趋势,到企业工作的比例呈逐步增大趋势。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试办,1998年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后得到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已有223所高等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教育部等部委直属院校12所,体育专业性院校14所,涵盖了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十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已初具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持,但亦暴露出一些问题。由表3,表4知:江苏10高校及三峡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呈降低趋势,平均为61.90%,均值低于全国体育专业就业率。另外,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较低,只有15%左右的学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近一半的人到企业从事与体育专业无关的工作。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以来的统计报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连续三年排在倒数后10位,分别是2009年第3位(40%),2010年第7位(46%),2011年第3位(34%)。此结果与我们统计的结果近似。并且,社会体育专业半年内离职率平均在35%左右,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结果与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与招生的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统计表明(见表3),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近3年处于基本正常水平,其就业比例明显高于江苏10所高校平均就业率(三年中有两年处于就业困难水平)。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尽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均值低于体育教育专业但有转好迹象呈现上升趋势,以江苏省10高校为例,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率2009与2008年相比提升24%。由表4知,运动训练专业就业去向比较分散,只有近13%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次选择企业或升学,近一半的学生从事其他工作。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现状与分析:由表3知,在全国四所体育学院高校中,北京体育大学的就业率最高,原因可能是:北京体育大学是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生源质量远远高于其他院校;另外,北京体育大学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教训一体等优势明显。因此,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呈现这样的局面正是以上综合实力的体现。但其他三所院校初次就业率也均在85%以上,远高于江苏省10所院校47.55%的就业率,同时也高于全国各专业及体育专业就业率。反映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毕业生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别。但同时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距正在缩小。由表4知,北京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第1位是学校体育教师,其次是公安部门,第3位是企业。说明,公安系统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择业行当,值得其他高校借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就业率现状与分析:由表3知:江苏省10所高校三年的平均就业率为56.30%,最低一年为38.89%,处于各专业较低水平。但在李博文所调查的15所院校中,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的年终就业率相差较大,较好的学校就业率能达到90%以上,而一般院校则只能达到70%~80%。从表4的就业去向统计看,1/3的学生继续考研深造,近一半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仅有20%人从事教育工作。
篇12
一、科学性原则是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说课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说课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的、客观、准确的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教学目的的确定要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学目的包括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发展智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其确定都要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有切实可行的落实途径。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说课中,教师既要说清本节课的总体构想以及依据,又要说清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关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教法设计的构想及其依据,使教法设计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在说课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一概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说课中,教师应尽量把自己的每一个教法设计上升到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并接受其检验。
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说课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脱离实际,“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是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说课活动也不例外。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大体上,说课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几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说课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说课主要用于同事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说课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说课则是为了给教师树立说课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在开展说课活动前,首先要明确目的,也就是将要开展的是哪一类型的说课活动,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针对性强大。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说课活动而言。检查性说课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说课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只有加强了说课的针对性,才便于说课人和评说人的准备和对问题的集中研究与解决。
3、准备充分。说课前说课人、评课人都要围绕本次说课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的准备,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说课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
篇13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