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信社个人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准备充分
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军训和业务培训是新时期省联社规范管理员工,科学开发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措施,是向现代企业人才管理要效益的基础工作。省联社领导高度重视。军训和培训伊始和结业,省联社党委书记、主任、副主任、人力资源部和教导大队的领导亲临动员大会,对农村信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新学员学习和军训提出具体要求。在培训总结大会中,省联社领导对淅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并对在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了表扬;省联社培训工作组从组织到具体实施,做到了组织有计划,管理有方法,培训有步骤,检验有考核,军训有活动,每天有通报,最后有评比,个人有总结,生活中关心员工,纪律中严格要求,定期和地市领队进行查岗;教导大队领导和教官对此次军训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针对学员的年龄性别制订了军训计划,选派了有经验的优秀军官担任教官。和学员一起出操,率先垂范。受到了学员好评,教导大队的领导对训练结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计划严密,责任下放,管理到位
参加本次培训的1000多名学员来全省各地,互不相识,**市47名学员分编为3个连队,如何管理好组织管理好成为领和连长的重点,我们在和连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采取了“分区管理、纵横制约、及时通报、和谐共处”的管理理念,建立了班长、组长和班组值日制,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做游戏、唱军歌、谈理想、排节目等进行一系列活动,在学习中分班组赛成绩、做演讲、写简报,形成了比、拼、赛、学的良好氛围,我们地市领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员自己组织、自己创新、自我管理,每天对学员进行2—3次的检查,特别在晚上查岗做到有记录,做到在学业务和培养创新与时俱进,赢得了省联社管理工作组和教导大队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培养适应各种环境能力。本次培训条件有限,增强了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一日生活作息的良好习惯,使新员工在各种环境下能尽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发展创造新的贡献。
五、严格训练,训教结合,注重各层次知识的融会贯通
1、培养了团队精神。军营是一所大学校,更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军事训练的课堂,也是培养团队精神的课堂。我们47名学员虽然彼此还不很熟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定要取得优异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训练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组与组之间,大家比学赶帮,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短短几天,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一个不断进步的集体。
2、加强了体能锻炼。这次军训可以说是一次特殊课。和官兵一起学习锻炼,使我们和学员看到了他们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的思想品质,看到了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看到了他们艰苦奋斗、团结同志、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大家普遍反映,这一课深刻感人,终生难忘。
篇2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2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篇3
近年以来,农信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大大提高。但随着农信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农信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1员工学法积极性不高。农信社员工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了,法律知识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农信社领导在对待抓普法教育这方面也存在模糊认识,对普法教育工作支持不够,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抓不抓问题不大,只要能完成业务指标就行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提高员工学法积极性,当然更谈不上普法取得显著成效了。
1.2农信社普法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新业务不断推出,员工得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业务的学习中,把员工集中在一起上普法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内容、方式方法上无法满足员工的喜好,这势必挫伤员工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目前,农信社普法大多时候还是采取横幅、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普法未能真正进入基层社,在上级检查这项工作时,往往是走形式,工作中彼于应付。
1.3农信社普法教育方式针对性不强。农信社没有建立起法律法规定期学习制度,领导没有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能及时跟踪学习新近出台的一系列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所以也谈不上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更谈不上用于指导和防范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1.4员工结构不合理,影响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联社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社的老职工,他们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基层联社,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影响了联社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1.5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联社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与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
1.6自卑心理产生对普法教育的抵触情绪。
联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对慢一些,从单位形象到员工各方面待遇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致使部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经常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普法教育新理念产生抵触,他们是联社进行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
二、推进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普法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信社员工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农信社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农信社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加强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2.1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机构职能作用。一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善于借台唱戏,借兵打仗,借箭发令,积极主动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协调普法与效能、综治等共同督查、督办;积极引导全员关注支持普法教育,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普法教育,努力探索普法运作机制。二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普法领导小组的作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把普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建、精神文明活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信社普法广泛开展。
2.2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一要建立刚性机制。目前,普法依法治理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只规定应该怎么做,而对没有做到如何处罚没有规定,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忽紧忽松。二要建立规范的指导体系。要尽快制定农信社具体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意见、依法治社指导性意见,在全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法,易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体系。三要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人员根据实际,制订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量化标准,纳入绩效考评,每年组织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信用社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2.3明确普法教育的对象。农信社普法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农信社的高管人员、联社所有科室人员、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基层员工等所有从业人员。各社应该设置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层社普法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在每个社设置普法宣传员,负责本社员工的普法宣传任务。
篇4
一、我国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信社合规风险意识浅薄。我国的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现状是,对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理解认识不透彻,对相关的规章制度学习不深入,浅尝辄止,甚至部分工作人员逃避合规,这样导致合规管理工作不能具体落实,只成为一个口号。由于合规意识不高,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这样为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埋下非常大的隐患。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农信社制度建设滞后,许多制度内容陈旧空洞,缺乏系统性和实际的操作性,所以建立一个科学完整全面的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现有的农信社内部监督力度比较小,工作中自我纠正能力比较差。此外,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到位,对风险评估也非常的粗略,缺乏量化管理,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框架,这些管理制度上的缺陷都对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合规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随着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农信社规模越来越大,合规制度执行仍旧不够到位,导致很多农信社违规案例的发生。现有的农信社中依旧存在“熟人文化”、“遇到红灯绕着走”的不良现象,工作人员存在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出现问题,只进行简单的书面教育,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使得合规制度形同虚设,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这样大大增加了合规风险的发生。
(四)操作程序繁杂,责任界限模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农信社需求越来越大,农信社业务也就变得越来越繁杂。业务的增加从而导致了业务员工作量的增加。在一笔业务流程中,当事人往往会牵涉其中。比如在办理贷款时,由于一些工作人员业务的变动,部门之间衔接不好,就容易产生推卸对贷款的管理责任的现象,导致还贷时责任模糊不清,使很多人受到牵连,削弱了农信社管理的整体性。
(五)违规问责制度不完善。世界上各大银行对超越制度范围的违规行为都是“零容忍”,严惩不贷,绝不宽容。但我国农信社针对违规行为,采取的举措是“宽宏大量”、“用钱说话”,这种不良现象导致了农信社违规行为的屡犯屡查,屡查屡犯,因为违规成本较小,所以员工从思想上对违规行为难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这样很难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我国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增强全员的合规风险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管理对于金融业的稳步发展是具有关键作用的。针对农信社合规意识淡薄这一问题,首先要构建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合规教育培训,使员工对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掌握的更加全面,大力宣传合规风险意识,提高农信社各层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牢牢树立员工们的合规理念。其次是充分发挥员工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员工的行为控制力,使每个人自觉地在工作中尽可能规避风险。最后要建立农信社全社人员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将制度规范、风险管理理念由上层管理者依次和传递给基层员工,确保行为模式的一致性。总之,随着农信社规模不断扩大,要积极树立风险管理中的合规典范,建立稳固的农信社风险文化,使合规风险意识深入人心,有效阻止各类风险的出现。
(二)制定合规保障制度,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农信社强化约束机制,建立合规保障制度。首先,要保证合规风险排查制度的持续性。其次,要求合规风险报告机制的完整性,具体来讲,就是不仅需要农信社合规管理部门像上级报告经营状况,同时也需要针对突发的重大事件,进行及时的报告,这就需要构建相关的动态报告机制。最后,要完善农信社的考核和问责机制,这就要求农信社要对合规经营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监督合规经营,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农信社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质量管理。以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标准,将合规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农信社的各项业务一体化,形成一个系统的合规管理流程。将质量管理的内涵借鉴到农信社质量管理中去,及时清理现有管理中的不合理制度,明确合规的每项业务,完善和整合合规管理的内部流程图以及合规风险的流程图,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的各个岗位的和职责,从而使得农信社合规管理体系系统化、流程化,促进我国农信社风险管理框架的形成。
(四)加强管理的科技化建设。世界上各大银行都在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管理工作中,由于农信社的合规管理需要分析和监测相关的数据,其中,人为因素以及文件制度和操作性的风险会使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所以农信社需要借鉴世界各大银行的做法,加快科技建设,将合规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风险点植入管理数据库,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化,使合规管理的系统与农信社现有的业务和管理系统得到很好地衔接。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应设定合规风险的检测指标和管理目标,只要系统出现问题,就会有指定的工作人员反映,再由相关人员进行指正,这种系统性的管理,大大降低了合规风险管理率。
(五)强化合规风险管理监督。在我国农信社工作环境中,主要有三条风险监督防线,分别是:横向防线、纵向防线和综合防线。横向防线是指岗位监督制约防线,比如进行一项业务时,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人员职责与分工,做好每一道流程关卡,使业务风险降到最低。纵向防线是指由省农信社、市农信社和县农信社形成的自律监督防线。根据所管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上级农信社各部门需要组织开展资产质量、会计出纳业务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在农信社这个环境中,会计主管和信贷主管能够对日常业务风险进行防范,所以这两个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综合防线是指由审计部门对各部门岗位的业务实行全面的检查监督。审计部门经常会采用“飞行”的手段进行检查,不会提前对要审查部门发通知,经常会突击重要的风险点,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追究。总之,强化了合规风险管理的监督体系,就为合规风险管理构筑了很好的屏障。
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繁荣,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保证其稳步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合规风险管理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信社现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提高合规风险意识,制定合规保障制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科技管理以及强化合规风险管理监督,不断完善我国农信社发展机制,促进农信社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篇5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以开拓农村金融服务为方向的金融组织,自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经营管理方面薄弱
1.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力量薄弱
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信社的起步较晚,目前的规模较小,在经营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样因为规模小,其中新产品的创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相对成本较高。
2.农村信用社运行效率低
农村信用社并未形成真正的商场利率,低效、无效融资较多,储蓄—投资的转化过程不畅。
3.经营状况差
农信社普遍存在着严重亏损、较大的不良贷款、资不抵债等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37%,50%以上农信社存在资不抵债。
(二)人力资源和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意识不强
1.人力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匮乏
目前基层机构存在“第一学历高的人少,进修学历众多;高级技术人员少,初中级技术人员多;年龄逐年增大的多,新鲜血液补充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多数农信社的网点都有4人以上,各营业网点一线人员年龄结构相对偏大,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明显滞后,真正精业务、懂技术、高素质及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屈指可数。同时,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一些员工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个人结构老化,跟不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速度,极大地限制了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2.农信社目前缺少维系与拓展客户的管理办法
农信社宣传方式单调,力度不足,客户对农信社推出的新金融产品认知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农信社新业务推广的一大弱势。目前农信社对新产品的宣传方式仅限于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作推广,或者只是在营业场所放置一些宣传单页,没有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缺乏形式多样的普及的宣传形式。在拓展客户方面仍然以“坐门等客”为主。虽然行长、主任每天奔走于各客户之间,也很重视客户的拓展,但在思想上仍没有清晰的客户拓展与维护概念,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营销措施。
(三)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
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业务经营创新性不够,服务手段落后,信用工具落后,金融业务单一,品种较少,产品创新与客户需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客户需求。如结算渠道单一,未开办股票、外汇、基金等理财产品。比起其他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实力、人才资源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其创新能力、硬件配置、结算手段和科技运用等也明显处于劣势。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方向探讨
以农为本、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农信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方向。
(一)不断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要尽快引进商业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意识,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营造有效内控的氛围,查清当前内控的薄弱环节、理顺内控流程、强化制度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实现内控制度的全流程管理,并具体落实到人。建立高效的内控管理体制,为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注入现代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以人为本提升员工素质。建议采用正规集中的全方位培训方式来强化员工理论知识及业务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积极引进技术水平及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队伍的根本实力,适应形势的变化。此外,除了发展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还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新的金融服务种类,不断简化信贷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保证资金充足,造就效率高、方面全及功能多的“三农”服务体系。再来,完善经营网点设施,加快科技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结语
中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改革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反思,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的进程,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业强有力的一个支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篇6
一、广州农信社信贷经营概况
(一)广州农信社经营能力和水平
广州农信社目前下辖18家信用社,6 000多名员工,拥有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650多个,网点数列广州地区银行同业首位。近年来,广州农信社经营能力和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单一法人农信社首位,在广州地区位列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居第五位。具体经营情况如表1。
(二)广州农信社信贷产品
广州联社秉承“社区银行”、“零售银行”的发展定位,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其中,信贷业务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信三新”等支农系列产品以及“农信三宝”、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仓单质押担保贷款等中小企业融资新产品。
(三)广州农信社不良贷款现状
2000年开始,随着广州农信社大力压降不良资产的开展,截至2009年6月末,广州农信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约57.2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降至6%以内。近三年不良贷款数据如表2。
(四)风险客户退出情况
2008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该社根据宏观经济金融调控政策,采取“有保、有压、有退”的信贷政策,在保障中小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贷款合理融资需求的前提下,对国家限制行业、高风险、低附加值的行业和客户实行主动退出,逐步实现贷款结构的优化。
二、广州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一)广州农信社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现状
广州农信社目前总体仍是直线职能式组织框架,与国外相比,广州农信社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主要重垂直管理。如图1。
这种组织架构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报告路径长的弊病、很难保证效率。例如,广州联社在市联社本部层面,根据产品的风险程度和管理者风险控制能力实施差异化授权,每年检查和调整授权内容,各经营机构仅能在授权限额内审批部分较低风险业务,超权限业务一律上报市联社审批,但由于该联社尚未能实现全流程的无纸化审批,难以实现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的集中与放权的灵活调配。
同时,在专业化、扁平化的授信决策审批机制,全面风险报告、关键风险点控制、关键岗位资格认证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以保障各项业务高质量增长。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搭建做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形神兼备”。
(二)广州农信社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欠缺
广州农信社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虽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相关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和防范道德风险。然而,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形成只惩不奖,只罚不赏的情况,制约与激励存在不对称性。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锅饭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按照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进行的奖励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与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体制相比,广州农信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文化尚未成型
广州农信社在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设定、内部评级体系、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模型的建立校正、信用政策、限额管理、产品定价、风险绩效考核等方面才刚起步,急需建立风险文化。
2.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广州农信社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流程、业务数据处理、风险评级模型等确认风险管理业务功能和数据需求,还是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限额风险管理、风险及绩效报告、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等方面的管理仍然相对粗放,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
3.与全面风险管理尚有差距
比较同业与即将实施的新资本协议,广州农联社在风险管理模型和工具、流程模式与同业先进做法有一定差距,需要从公司治理结构、IT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诊断分析,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资产负债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四)贷后管理监管不力
1.贷后管理认识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大贷款投放,能够为信用社带来明显的当期收益,客观上造成了信贷管理人员贷款扩张冲动。贷后管理成了“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时,被动接受;信贷管理过度依赖贷前调查,误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高枕无忧了,认为贷后管理只是形式。
2.贷后检查监管不够
目前广州农信社贷后检查的监管不够主要表现在:贷后检查的次数不够;对贷户的现金流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未及时按规定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复测。
3.贷后管理提示与预警不足
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信贷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客户的有意隐瞒,致使信贷管理人员获得信息滞后或不全面,对企业已经显现或未显现的潜在风险无超前分析、预警能力。
4.贷审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向贷审会的汇报流于形式,汇报内容也没有严格要求;明确的风险点提不出化解方案,从而延误了化解风险的时机。
(五)人力资源管理尚待优化
目前,广州农信社已意识到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既是风险管理体制中的实施对象,更是实施主体。但还未能通过科学完善的资源配置方式,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倾斜,形成充分有效优化。
三、加强广州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
(一)建立扁平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为适应改制为商业银行的新需求,广州农信社正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和机构设置,逐步推进专业化条线管理和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最终建成纵向事业部制管理、横向流程化管理,前中后台分离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与之相适应,广州联社拟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中、垂直管理,设立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及专门的风险经理和合规经理,实行风险派驻和双线报告制度,全面打造新型经营组织构架,搭建与全面风险管理匹配的组织。
(二)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1.重新评估内控制度
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信贷内控制度进行重新评估,将那些不合时宜、不完备、存在缺陷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特别要对农村信用社的新兴贷款业务尤其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业务的内控制度更要进行审慎地建设,确保这些内控制度达到全面、合理、科学、严密、实用。
2.建立信贷风险责任追究制
责任追究制度是制定和执行内控制度的关键和重点,只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行为和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责任到位,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从而树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3.建立循环的风险管理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内部控制的报告和信息反馈制度,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控制人员发现内部控制的隐患和缺陷应及时报告,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
(三)建立谨慎的信贷风险文化
广州农信社应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提高资产安全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兼顾流动性和效益性,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建设。
首先,应深入研究风险规律,科学识别风险,及时总结,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不能简单采用“依赖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等方法模糊评审。
其次,要严格控制房地产业的“两高一资”、纺织业的“两头在外企业”授信风险。对贸易融资业务要把握好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迷信产品对授信风险的控制作用而忽视对客户风险的管理,要严格控制出口押汇、船舶预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国家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的风险。
最后,适度提高本轮经济周期下行冲击较大行业和区域内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适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授信准入标准。严格信贷审批标准,收缩和严格控制授信额度,一般情况下不给予新增授信,对管理良好、发展前景较佳的企业,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继续支持。
(四)加强内部审计的信贷风险管理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全员参与的工作,内部审计就是这一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内部审计在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不仅可评估前两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好坏,也是对前两道防线的再监督,对他们充分履行职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贷后管理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提高经营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客户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表及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客户信用等级监测及贷款风险分类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控制、化解信贷风险。
1.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电子化建设,在信用社内部系统中设置风险预普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信贷管理系统中专门设置贷后管理功能,实现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
2.利用信用社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等一手资料,认真分析,把握时机,对发生的变化及时预警,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六)努力加强领导干部及行政职工的风险意识
通过不断加强党纪、政纪、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农村信用社的形象和信誉,提高农村信用社竞争能力,同时加强干部职工的市场经营意识。特别是风险意识教育,树立“科学经营,效益第一”的思想。做到全社职工从上到下注重警惕风险、监控风险,从自身做起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范可能导致的风险。
(七)制定实施权责利相均衡的信贷奖惩考核机制
一是要根据现实条件,在综合预测的基础上,合理下达对各基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考核任务,防止因任务过大出现以贷还贷弄虚作假问题。
二是要改变目前对信贷人员片面强调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做法,制定出能够充分体现信贷人员权责利相均衡的奖惩制度,对于贷款管理出色、所放贷款信贷风险较小的信贷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贷款出现风险的信贷员,也要区分责任、分清主客观原因,实施处罚,以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防范信贷风险的责任心。
(八)实施人才发展策略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现有职工的全方位培训考核,包括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法律意识、服务技能。办各种中短期培训班,选派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到大中专院校进修深造,坚持持证上岗,无证分流或下岗。拓宽招工用人渠道,防止近亲繁殖的“家族社”,多吸纳人才,增强员工整体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废除平均主义大锅饭,奖罚分明,千方百计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曾爱婷.培育先进信贷文化 提高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水平[J].南方金融,2006(03).
[2] 许大海.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3 (07).
篇7
一、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FPSB China将个人理财服务称为金融理财,认为个人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是指专业理财人士收集客户家庭状况、财务状况和生涯目标等资料,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和风险属性,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为客户量身定制合适的理财方案并及时执行、监控和调整,最终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使其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
从近些年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监管部门相继出台的监管文件来看,将理财业务定义为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开发,将募集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到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产品,我们暂且称为这是理财产品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初级阶段各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此时主要考察理财经理的销售能力,但随着金融脱媒、市场利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财业务必将向综合理财服务的方向转变,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本文重点探讨在提供综合理财服务上理财经理队伍的建设。
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理财经理队伍建设考虑因素分析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定位于“三农”,服务于中小企业,这就决定了山东省农信社的理财经理主要服务于广大基层民众,由于受众群体较多,如何控制客户在面对理财经理时面临的信用风险成为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山东省农信社理财经理队伍建设不仅要考虑理财经理的外在素质,更要把我内在素质。
(一)外在素质因子
①教育背景:按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按学校类别分为:普通高校、211高校、985高校、海外高校;按照专业分为: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
②资格证书:AFP、CFP、CPB(认证私人银行家)、EFP(金融理财管理师)、国家理财规划师、经济师、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等投资理财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实践工作中获得的各类投资理财竞赛证书。
③基本知识:包括银行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银行知识包括行业知识、产品知识、企业文化(发展历史、理念价值观等)、组织结构、基本规章制度和流程等;专业知识包括营销知识、投资理财知识、外语知识、税务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遗产规划知识。
④基本技能:包括计划、沟通、创新、理解、学习、组织、决策、营销。
⑤工作经验指从事理财经理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在专业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工作经验包括:岗位经验;行业经验。
⑥工作年限指候选人从事某岗位的工作时间长度,一般以三年为分界点。
⑦社会资源指从事理财经理岗位的员工是否具备雄厚的社会客户资源。包括:客户资源、公共资源、政府资源。
(二)内在素质因子
①品质特征:包括责任感、工作态度、正直、诚实、责任心、进取心、忠诚度、廉洁、公正、执行力、认同感。
②职业规划:指考察候选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衡量,决定是否适合理财经理岗位工作要求,未来的角色定位包括管理者、营销人员、操作人员。
③工作动机:指成就需求、人际交往需求、金钱需求、自我发展需求等是否符合理财经理岗位要求。
④社会价值观:指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客户满意。
⑤自我认知:指自信心、乐观精神、抗压能力、应变能力。
三、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的发展措施
(一)建立理财业务部,完善业务流程
省联社已经成立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可考虑:一是在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内部设立个人理财部门,短期内以协助产品研发为主,待时机成熟后再给予个人理财业务明确定位;二是一步到位,由省联社至县级联社逐级建立专门的个人理财部门,统一规划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二)做好理财经理的社会招聘与内部培训
①重视社会招聘,吸收有经验的行业人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山东省农信社社会招聘的次数、规模明显不足,短期内加快理财业务发展仅靠现有员工难以实现,加大社会招聘力度,快速吸收同业发展经验是必然选择。
②加大社会招聘的同时,重视系统内部理财业务的培训与人员调动。系统内员工熟悉我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与我行主流客户的交流中更具经验,对产品研发及理财业务的具体开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借助绩效考核手段、采取差异化薪酬管理、提升工作积极性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历史分工的影响,山东省农信社在薪酬管理方面仍具有传统国有企业的烙印,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的现象,导致银行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借助绩效考核手段、采取差异化薪酬管理,定期总结理财经理的绩效考核结果,通过绩效考核发现理财经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透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发掘理财经理潜在素质的差距,针对潜在素质的差距做适当调整,进一步提升整个理财经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四)畅通理财经理职业晋升通道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理财经理的管理现状来看,普遍看中理财经理的销售能力,重视销售业绩,忽视了理财经理长远发展规划。山东省农信社要在发展初期建立和完善理财经理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优秀理财经理制定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其建立实施的途径和通道,同时,拓宽职业晋升通道,提高理财经理队伍对未来职位升迁的信心。
篇8
地处陕、川、鄂、渝三省一市交界处的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辖1区9县161个镇2559个行政村,面积2.35万平方公里,人口263万,总农户67万户,农业人口占比84%。近年来安康市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生态安康、富裕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的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服务城乡经济、构建社会和谐”的经营理念,牢牢把握面向三农、面向城镇社区、面向小微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市场地位,着力改善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推进惠农富民金融创新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以下简称支农“三大工程”),以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经营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竭力打造城乡群众身边的贴心银行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一、“农村金融通达工程”实现城乡服务“零距离”
“一张富秦卡、一部电话、一台小机器就能在家门口办理惠农补贴取现和转账汇款了,买点籽种化肥也可以刷卡了,支取千儿八百块现金再不需要走三、四十里山路到镇上的信用社,给娃汇点学费也不需要往返近200公里掏上五、六十元车费上县城找银行了……”在陕、渝、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安康市镇坪县华平镇三坝村农户罗安琴家中,前来支取退耕还林补助款的农民围着当地信用社安装的助农取款POS机,讲述着现代化支付工具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实惠。罗安琴家是镇坪县信用联社发展的银行卡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该服务点方便了周围300多户群众办理小额取款业务。这只是安康市农信社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的一个缩影。
安康市“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这里山高水长、坡陡沟深、居住分散,农村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半径宽、地域广、成本高、风险大。农村边远乡镇缺机构、缺设施、缺产品、缺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随着国家富民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给予农民包括退耕补助、移民建房补贴、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在内的各种惠农补贴近30种,少则几十元多则几千元。面广量大的资金兑付发放需要经过主管部门、财政、国库、银行、乡镇等多个环节。过去边远乡镇的农民每月支取130元的城乡低保,往返上百里还要掏上几十元的车费,有时遇到资金划转不及时、支取资料不齐全等问题,还要往返跑几趟,几经周折,费时费力不说,农户到手的补贴已所剩无几。因此,打破城乡金融资源分割界限,促进经济金融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均等化,已成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以现代科技引领金融业务发展。安康市农信社自2011年以来已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强力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通达工程”。在探索惠农补贴通过“惠农一折(卡)通”实现县级集中兑付"直通车"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渠道,大力推广陕西信合“惠农一折(卡)通”、富秦卡、富秦家乐卡、富秦校园卡、贵宾卡、金融IC卡和金融社保IC等新型电子金融产品进农户、进社区、进商户、进企业;布设ATM自助设备、特约商户POS终端、助农取款POS服务便利店、移动POS;实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进乡镇、进农村、进超市、进园区、进工厂;提升银行卡短信签约、电话银行签约、银行卡理财卡、卡内多账户操作、卡内自助质押贷款等业务功能的推广面。截至2012年底,安康全市农户开设“惠农一折(卡)通”账户73万户,陕西信合富秦系列卡发行70余万张,银行卡短信业务签约8万余户,开通电话银行2万余户,在城乡集镇开设ATM自助银行服务网点190个(其中安装自助取款机180台,存取款机10台),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乡村便利点690个,布设特约商户POS机具2200台,安装无线 POS移动服务终端232台,实现了银行卡户户通、ATM自助设备镇镇通、特约商户收单POS城乡通和助农取款POS村村通。政府发放给农民的各项惠农补贴,可通过农信社县级集中兑付平台直接支付到农民在信用社开立的“惠农一折(卡)通”账户,农户信息查询、账户挂失、小额取现、汇款结算、刷卡消费等金融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刷卡办理,使边远山区的农户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二)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引导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变革。安康农信社一手抓自助设备渠道建设,一手抓现代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转变金融消费方式,让农民熟悉电子金融产品,了解金融常识,掌握自助设备使用,维护金融消费安全。组织开展了以金融产品知识宣传普及为主题的“百镇千村”行动,近两年来,印制金融产品知识彩色宣传折页120万份,制作宣传展板50个,在高速路沿线、市县中心广场制作立体固定大型灯箱广告30块,户外悬挂宣传横幅2000条,组织1000多名客户经理集中100天时间开展金融产品营销服务“四包四进四送”活动(即客户经理包地段、包商户、包企业、包系统,进农家、进商户、进企业、进社区,送贷款授信、送金融产品、送政策信息、送营销服务),拉网式开展农户、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城镇社区客户调查摸底,一户一卡建立资信档案,逐户做实评级授信。累计走访调查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64万户,评级授信59万户,向不同客户群体推介农信社特色信贷产品、系列银行卡业务、ATM及POS自助服务,宣传电话银行、银行卡安全用卡、自助设备使用、个人征信、反假货币、反洗钱、银行结算账户等金融知识。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在城乡形成了品牌效应,提升了特色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如今农户持卡转账消费已成为时尚,近两年来,农户“惠农一折(卡)通”兑付农户涉农补贴达315万笔,累计金额达13亿元,新农保、新农合基金缴付累计达3亿元,银行卡非柜面交易量达到694万笔105亿元,安康农信社银行卡农户占有量、ATM及POS自助设备覆盖率、银行卡业务交易量居于全省前列。
(三)通过形象能力建设打造多功能精品网点。作为安康市网点最多、功能最全、服务面最广、存贷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安康市农信社辖10家统一法人联社,共有279个营业机构、2500名员工,营业网点在全市金融机构占比62%,其中:城区营业网点73个占比25%,乡镇营业网点216个占比75%。自2011年开始实施《安康市农村信用社形象能力建设三年规划》以来,积极开展了城区网点精品化、乡镇网点标准化、乡村网点安全化升级改造工作,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内控管理、机制改革、企业文化和文明创建等五个方面,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统一网点VIS视觉形象标示、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制度流程和服务规范,提升网点硬件档次,增强网点服务功能,打造品牌形象,从而提高了市场核心竞争力。统一组建了10县(区)联社24小时视频联网中心、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推行了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会计委派制,建立了功能完备的信息数字化前后台业务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门柜业务前后台分离。取得成果:累计培训员工116期7686人次,完成网点升级改造142个(其中建设精品网点10个,标准化网点132个),改造 24小时自助银行标识190个。精品网点按星级标准配制环境设施,统一设置VIP客户区、金融产品展示区、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和客户等候区,有效提升了安康市农信社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水准。
二、“支农三项制度”开通农户贷款“直通车”
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了、农村能人大户投资经商开创市场了,私营小作坊规模经营向微小企业转型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安康市农信社“跟着农民走,围着市场转”,建立“支农三项制度”,做精、做优、做强农户小额信贷款品牌,激活信贷惠农富民的“源头活水”。
(一)建立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制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推动更新农户信息档案、扩大评级范围、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和加强信用建设等方面的不断升级。完善“地方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农户”四位一体的信用服务体系,通过地方政府推动、信用社主导、村级组织参与,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级评定小组。信用社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收集农户资信信息,一户一卡建立档案。根据农户资信实力、产业发展潜力、家庭收入水平、信用记录和人格品行,利用内部风险评级模版,采用百分制量化计分,通过社会公开联评公议,确定农户“优秀、较好、一般”等三个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来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如今农民富裕了,评级授信也“水涨船高”,农户单户最高信用贷款额度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了10万元。
(二)建立农户授信告知制度。农户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检。根据农户资信信息补充更新情况和上年贷款使用情况,审核调整当年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审核调整工作在每年3月31日前统一进行,审检调整结果公示无异议后,以“农户信用等级年审通知书”形式书面告知农户,将农户本年度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贷款条件、贷款流程、利率定价、管护客户经理联络方式等信息一一记载,农户凭身份证件和“通知书”可随时到辖内农信社办理授信额度以内的信用贷款。在农户评级授信的基础上,对信用等级连续两年评定为“优秀”的农户发行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跨行ATM取款、信息查询、刷卡消费、贷款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分次归还等功能一体的陕西信合富秦家乐卡,单户最高授信20万元,最长还款期限2年,持卡农户在省内任何农信社网点均可办理贷款业务,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
(三)建立农户贷款公开公示制度。安康市农信社所有营业网点的营业厅都统一设置了岗位监督牌和信贷客户经理公示牌,公示员工岗位编号、姓名照片、岗位职责、客户经理受理贷款范围、信贷营销责任片区、业务联系电话、公开服务承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以行政村为单位在村委会统一设置“农户贷款评级授信公示牌”,公开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贷款授信的条件和流程、整村贷款情况和信用创建情况,逐户公示农户信用等级、贷款授信额度及贷款使用、归还、逾期情况。按季动态更新反映各类信息,真正让农户方便借贷、明白借贷、相互监督。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和信息联络员制度,农信社与辖内村委会公开协商一年一签《农村金融服务合同》,明确双方在支农服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由村委会公开推荐1-2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诺员,协助信用社收集农户资信信息,参与信用评定,配合客户经理开展信贷服务,推广金融产品,融洽社群关系,实现支农服务的“无缝对接”。
信贷支农的“三项制度”契合了当地的“三农”需求,彻底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不仅农户乐意接受,而且也将信用文化融入了整个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之中。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建立农户资信档案61万份,评定信用等级59万户,授信总额达218亿元,评级授信面达95%,农户贷款余额113亿元,富秦家乐卡发行7.3万张,累计授信33亿元,贷款余额22亿元。与辖内2460个行政村签订了《农村金融服务合同》,聘请1750名农村金融服务信息联络员,评定文明信用户24万户,创建信用镇98个,信用村585个。
三、“三小信贷工程”做实民生金融“大文章”
(一)实施城乡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小额贷款工程。针对城乡个体工商户信贷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安康市农信社出台《城镇个体工商户信用共同体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个体工商户评级授信制度,依据商户资信实力、经营规模和诚信记录评定为一级、二级、三级信用户,无需抵押担保即可取得最高20万元的授信额度,循环周转使用。按照商户“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3-5户成员联保,组建商户信用共同体,最高授信限额达到50万元,贷款利率在同档次贷款利率基础上下浮20%。商户信用共同体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信用商户持贷款协议书可随用随贷。取得成果:安康市10县区联社调查建档个体工商户11200户,评级授信9519户,授信总额14.53亿元,评级授信面达86%,贷款累计投放4215户共计4.8亿元,建立商户信用共同体75个,授信1.95亿元,信用共同体贷款余额8680万元。
(二)实施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程。安康市农信社建立了政府担保、财政贴息、信用社自主放贷的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模式。安康市农信社与人社部门签订《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协调市、县小额信贷担保办公室统一设立担保账户、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政策宣传、统一贷款条件、统一审贷流程。承担放贷任务的县(区)联社按照贷款自主、防范风险的原则,在辖区信用社设立专柜,落实专人负责,认真进行贷前、贷中、贷后检查管理,以担保基金五倍的比例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安康市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从起步初期的6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8400万元,个人创业小额贷款额度从2万元起步,再从5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从最初的30万元扩大到400万元;贷款主体覆盖到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创业人员和带动就业的小微企业等所有创业群体;贷款扶持项目涵盖了商贸流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等多个领域。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564户8.6亿元,投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5646户2.39亿元,财政共计支付贴息资金6000余万元,政府提供担保信用社信贷扶持创业项目达18598个,直接帮扶8950人成功创业,并带动了3.56万人实现就业。作为全民创业典型示范县的旬阳县,每年就有1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由当地农民工自发组建的劳务公司就有200多个,但他们在外创业苦于没有铺垫资金,得不到当地银行支持。对此旬阳信用联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城乡劳动力组团创业,出台了《劳务经济共同体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推出“创业政策+劳务公司+孵化项目+信贷资金+担保+示范创业”的“扶持链”信贷模式,由旬阳籍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成立劳务公司承接经营项目,共同出资入股在旬阳注册组建担保公司,专为旬阳籍在外创业劳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信用社累计发放在外劳务公司和劳务输出创业贷款1.32亿元,带动了一大批创业“小老板”由私营小作坊向现代公司制企业发展,他们每年创造的劳务收入近20亿元。
(三)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工程。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信息不对称、资金渴求大、融资成本高,无法提供核心资产担保,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安康市农信社通过开展积极的银政、银企、银银互动,由县级财政投资设立地方国有资产控股的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对市、县确定的重点项目、骨干工业企业、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民生工程搞好信贷项目对接、资金对接、服务对接和产品对接;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信用度的小微企业实施不同的信贷策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审批授权、评级授信、发放审批、利率定价、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融资方式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利用内部风险评级参数模版,还原客户资信经营真实信息;关注预期现金流量和第一还款来源,降低抵押担保条件,实现流程电子化平行作业,精简“层层审批”环节;对中小微企业重点优质项目的大额融资需求,推荐通过县(区)联社合作组团办理社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授信支持,开辟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截至2012年底,安康市农信社建档评级中小企业446户,授信22.74亿元,累计发放中小微型企业贷款20亿元(其中累放融资担保贷款103户3.86亿元,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余额9735万元),累计发放社团贷款15户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安康现代农业、水电能源开发、富硒茶饮、生物医药、秦巴丝绸、地产开发、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大缓解了小微企业骨干项目的融资难题。
“巩固农村阵地、抢占城市业务,服务城乡群众,构建社会和谐”是安康市农信社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2012年安康市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119亿元,存贷款分别较年初净增40亿元和22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4亿元和14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32亿元,较年初净增24亿元,涉农贷款存量和新增占比达到93%和109%),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董加相.西双版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2):68。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经济报,2007,(8):12-13。
篇9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组织人力资源的整合来驱动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保持,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如何,在于是否能够有效的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并依靠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支撑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基于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基于对组织使命的追求和对组织工作系统的深入认识,它决定了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二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人的价值、人的内在需求和人的内在能力结构与特征的把握,它决定了组织应该如何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其能够支撑企业的使命、愿景与目标。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结合,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根据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激励的本质是员工去做某件事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为条件。因此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内在需求的把握和满足。而需求意味着对特定的个体吸引力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是要将激励理论所体现的基本原理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操作环节。
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几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概括了人类需求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行为的动机进行科学研究,揭示人类行为被激发的原因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激励力度、报酬设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结构不尽合理。
年龄结构上,员工老龄化严重。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年龄现状是倒“金字塔”,后备人力资源不足。以某市农村信用社为例,该市农村信用社共有正式员工4307人,30岁以下的员工仅占总数的9%,40-50岁的中老年员工占51%,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老龄化严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调查显示,该市农村信用社中计算机专业、法律专业人才不足,而像投资、理财专业人员几乎没有。在学历方面,大专文凭学历以上的占67%,但有许多是党校、函授获得的证书,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的不足7%,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新业务的开展。
(二)薪酬管理体系僵化,激励作用不明显。
第一、薪酬水平和结构不合理。现行农村信用社薪酬设计主要依据职务级别、工龄划分不同档次。同级别员工薪酬水平相同,不能对同一级别不同类别的员工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不出岗位差异、学识和能力的价值,未能体现人才的价值水平。不同级别员工的薪酬档次距离较大,不能体现工作量、责任的差异。
第二、薪酬形式单一。农村信用社一直沿用“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薪酬模式,一味追求物质报酬,忽视员工对非物质性报酬的需求,而且绩效工资上浮空间有限,激励作用不大,不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取得更大业绩。
(三)人才培训机制相对滞后。
农村信用社在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村信用社员工岗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培训,边工作边学习,所进行的培训开发依然是“传、帮、带”模式,只要求员工能够熟练本岗位业务操作,对员工理论水平的提高没有严格的强调。
其次,在培训队伍方面,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业务的高素质培训师,大多数培训是请自己内部的一些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应付培训的多,认真钻研的少,师资现状与改革发展要求不相符。
另外,培训内容单一,重形式轻效果。培训内容多数倾向于应知应会培训,没有立足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课程安排缺乏新意。培训方式也只限于教师讲授,培训学员完全处于被动受训状态,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一)塑造自身文化,树立远大愿景。
农村信用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文化设施进行教育、宣传,充分展示员工的精神风貌、群体合力,塑造自身文化,并将农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作为引领员工素质提升的重要助推器,激发员工向上奋进的内生动力。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之成为农信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创建一种有利于自我目标实现、有利于自身积极性和潜能充分发挥的管理文化,营造和谐、进取、不断创新的工作风尚,让每一位员工为自己能在农村信用社工作而感到自豪,从而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服务农信社发展战略上来,实现员工和农信社共同发展。
(二)优化员工结构,充分发挥员工才能。
第一、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充分发挥现有员工的潜能。为员工开辟学习新知识、新业务的空间,通过对他们职业生涯的设计,努力营造优秀人才、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从内部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满足现在业务开展需要。
第二、吸纳人才,优化人员结构。首先,有计划地聘用研究生、本科生,打破传统的高封闭招工模式,扩大对外招生的比例,重视从学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提升农信社员工整体人才素质。其次,调整专业结构。要提高农信社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训计算机、法律、管理等专业人才,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分配岗位,使各专业人才能人尽其才。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薪酬体系。
从管理学角度,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在《战略薪酬》一书中将薪酬界定为雇员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奖励,并将薪酬划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内在薪酬是雇员由于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理影响,外在薪酬则包括货币奖励和非货币奖励。可见,完善的薪酬不仅包括企业向员工提供的经济性的报酬和福利,还包括为员工创造的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的内在特征、组织的特征等所带来的非经济性的心理效应。
根据以上理论,农村信用社在薪酬体系建设中可以在以职位为基础的工资体系基础上,根据任职者的差异,建立知识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工资体系,既体现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间的差异,又有利于员工在薪酬激励下发挥自己的潜能。一是完善职级工资制度,对工资构成进行优化。实行“一职一薪”,拉开差距,工龄津贴按工作时间长短拉开档次。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对考核目标进行量化管理,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实行日跟踪、月小评、季总结、年终公开述职,将考核结果真正与个人的职务晋升和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工资制度的生命力。同时,薪酬形式要多样化,付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充分发挥非货币收入报酬的作用,非货币收入报酬主要包括工作保障、对突出工作的认可、分配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培训学习、改善办公条件等。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第一、要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内部培训体系。农信社系统要在内部形成省、市、县三级培训管理层级,在每层级的培训管理中建立培训规划及培训档案管理,结合劳动用工制度,对员工按照岗位规范,严格进行定期培训,加强教育,以此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以及干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人才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有利局面。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其基本出发点是要满足培训的目的。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易于培训对象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近年来,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新的培训方式不断发展,这些方式比传统的方式更为行之有效和实用,因此农信社系统在实践中要及时引入这些先进的培训方式,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提高培训的效率。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日常管理和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注重业务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培训,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年轻员工的培训。把对年轻员工的培训作为对人才投资和激励的手段,促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丰富实践经验,以便在工作上有高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发挥年轻人的作用,这也是培育后备力量,培育员工忠诚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从而为提高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四、建立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培训的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培训的质量评估是对所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客观总结、质量分析,从而为下一步“有效培训”打下基础,这是培训工作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培训评估工作,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中肯的评价,也为改进培训方法,进行更有效的培训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在4月下旬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一位《农民日报》的记者,以“中国农民”身份向银行分论坛的嘉宾提问,十个“为什么”质疑连连,意在为农民对中国储蓄贡献之多、所获金融服务之少而鸣不平。此举得到与会者一片掌声,足见“农村金融”话题大有趋热之势。
当然,农村金融改革和体系建设本身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在既定方向明确后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今年以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决策层日程表上的重心任务之一;是项改革的牵头协调单位,即为中国银监会。
“五一”前夕,在中国银监会大楼十九层的办公室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接受《财经》专访,讲述了银监会作为主管机构对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与相应部署。
商业金融:
“我们的思路很清晰”
采用市场化手段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可适用于80%以上的地区和领域;在民间资本难以充分流动的领域,要以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促使政策性金融开展服务;在政策性金融都不能发挥作用的地区和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发挥网络功能,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作资金监管
《财经》:人们很想了解,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牵头部门,银监会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换句话说,首先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农村金融要不要赚钱?为农民服务是肯定的,但到底是搞商业金融还是纯政策金融?
刘明康:推动中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业,总体而言还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发展。这里还有个生产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和提高效率的问题。市场经济已经在农村渗透很长时间了,中国最早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从农村起步的。现在无论养殖户还是种植户,都是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来组织、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发展生产的。应该在商业金融的范围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这一点,我们银监会思路是很清晰的。
不过中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不同条件下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措施,因此,我们把发展农村金融的目标和原则概括成三句话。
首先,要以改革为动力,促使民间资本在农村更好地流动。这一方针适用于中国农村80%以上的地区。这包括改革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等,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比如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按照向“三农”倾斜的原则,邮政储蓄机构积极探索了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大额协议存款和债券投资等方式返回农村资金余额已超过了1000亿元。近期,银监会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成效十分明显。
《财经》:你是说大部分地区还是按照市场原则,但对于那些非常穷困、流动性不高的地区呢?就是你说的80%以外的地区?
刘明康: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在民间资本难以充分流动的领域,要坚持以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促使政策性金融开展服务。政策性银行毕竟是银行,虽然还款期限可以长一点,利率可以优惠一点,但必须还本付息。所以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指导下,促使政策性金融在民间资本难以充分流动的领域里做好服务。
比如,农发行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这包括水网、路网、电网和通信网的建设。这些网络建设收入少,现金流量小,民间资本是不太可能进入的,都需要政策性银行的帮助。
此外还有第三点,在政策性金融都不能发挥作用的地区和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以有效为渠道,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方式。
在这些领域就不是民间资本是否存在流动性的问题,而是需要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和提供支农资金,包括农业补贴、综合开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的补贴,还有扶贫贷款和扶贫专项基金等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拨款的。本届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做得非常出色,2006年安排的中央政府投资1254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的就占到48.3%,比2005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就是可以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作资金监管。
对我们自己的农村金融要有一个客观认识,它的覆盖率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缺陷,但比印度、印尼等国家覆盖面都要高得多。中国绝大多数县都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行和农发行;在乡镇层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35173个乡镇里面只有2500个乡镇是空白的,即全国的金融服务空白率6.7%。
因此,财政支农的资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专项验核,按进度拨付,这样做还会节省很多成本。
《财经》:思路看来很清楚。不过你谈到的最后一点,就是成为财政支农的渠道,目前还只是个建设性想法吧?
刘明康:上面提到的三句话,可以说是我们在农村金融发展工作的一个总体思路。在前两个领域里面,主要是靠银监会推动,开展得比较有序;第三个方面,我们还在呼吁过程中。
《财经》:另外,你说的“坚持市场引导原则”,在农村金融中存在一定困难。事实上现在除了沿海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都在市场原则的引导下撤了出来。
刘明康:是存在着这种现象。不过像我前面说的,80%的地域和领域完全可以通过改革来促进民间资本的流动。比如农行此前在撤农村的网点,但现在停止了。关键是引导其理解网络的价值。银行业很多人对现代服务业其实还不熟悉,也未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价值。最迟发现网络价值的一个领域就是银行业。你看麦当劳、肯德基就拼命扩大网络。
邮政储蓄就很好,它说我一个网点都不放弃,你还要新批我;不是批一个,是批很多个。邮政系统的网络现在有7.2万个网点,其中一半也就是3.6万个网点有邮政储蓄功能。这么大的系统,如果做到7.2万个储蓄网点,就网络而言,就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了。
《财经》:是不是过去那类特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成本太高了?
刘明康:用市场原则去引导金融机构,是需要具备发展的眼光的。现在农村养殖户慢慢增加,再加上外出打工人员向家里汇的钱,已经在改变当地的金融土壤。比如,内地许多人到福建、广东、浙江这些沿海地区打工,这些地区的人又到境外打工。2005年的跨境美元汇款汇到农村的就有20亿美元,2006年的数字还没出来,可能会有三四十亿。邮储变成商业银行以后会很有潜力。
因此,尽管网点的存贷款业务可能不赚钱,但其他需求可能会带来收入,比如可以利用网络推销保险、基金、股票产品,手续费收入就非常可观。虽然有这种需求的客户只占社区的5%、10%,但是他给你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可能是网点其它业务的几倍。
总之,农村金融是可以搞好的,也是可以赚钱的。我在新疆见到过一个做摩托车租赁公司的小老板。他把摩托车租给牧民用于放羊,对方每个月给他300块钱,连续交五年或六年;如果期间还不了贷,就用羊来抵。买羊的价格按市场价格打9折计算,结果他没有一笔坏账。这只是个例,但显示出农村金融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需要有改革思路,当然同时需要很好的监管。
《财经》:总体来说,在商业银行完成改革后,商业银行的盈利驱动更加明显了,这与支持、服务“三农”之间还是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此应如何化解?
刘明康:单纯从经济角度看,支持“三农”与商业银行的盈利驱动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就银监会而言,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不能搞行政手段,只能以市场化手段加以引导。总之,还是要加大窗口指导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学习微型金融的信贷、管理方法,同时也会加强配套政策支持。
【背景】
农村金融问 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加剧城乡差距等问题,每每为人诟病。农村金融能否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商业可持续,如何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划限,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否适应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
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逐利动机下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年7月被叫停前,也在悄悄撤出部分县域。
1994年成立的农业发展银行业绩一直不佳,到1998年被确定为专事粮棉统销统购的机构后,不良资产迅速堆积;多年来,一直笼罩在信贷监管不力、案件频发、高负债率、业务单一、前景不明的阴影中。
邮政储蓄是惟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他们为农民提供了存款、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但长期以来却是从农村虹吸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
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万余家农信社,独木支撑着县域金融。2006年底数据显示,农信社40%的贷款投向农村,占农村获得贷款的80%以上。但农信社从监管体制、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到经营机制,如百病缠身,服务质量难尽如人意。
2003年底,国有银行改革开始启动,但至今农业银行的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在农业银行高达近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里,究竟有多少属于“政策性”亏损,仍是迷雾。展望未来,农行还在寻找服务“三农”与商业银行逐利本性的平衡之道。
转机发生在2006年9月。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创办人尤努斯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令中国金融官员、银行家们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孟加拉乡村银行用自己的经历和获奖证明,“穷人银行”可以自给自足地存在。由此,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世界范围内更多的成功经验:在厘清了财政补贴、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允许民间自下而上地创造并给予必要的环境条件后,农村金融做到商业可持续并非遥不可及。
农村金融机构:谁能及格?
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农信社、农发行,走到今天,离我国“三农”金融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财经》:中国搞农村金融,起起伏伏也许多年了。现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你刚才谈到总体覆盖率不算很低,但均衡性还是问题比较大吧?
刘明康:对,这是当前农村金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真正做到广覆盖还远远不够,竞争不充分,覆盖不均衡,覆盖率还是不够高。虽然目前在乡镇层面上的金融机构空白率只有6.7%,但是分布并不均匀。在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是10%。这意味着四川这样的地方,有10%的乡镇是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的,青海就更高,达到30%左右。因此,覆盖率低和网点不平衡是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银监会作为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始终在观察金融服务和金融竞争的关系。我们为什么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改革开放?就是因为竞争充分可以促进服务质量。这里提到的竞争不充分的地区范围很广,很多县只有所谓“两个半金融机构”,一个农行、一个农信社和一个没有分支机构的农发行。在中西部地区,农行也退出了,实际上只有一个半机构。如此不充分地竞争,服务当然也就成问题。
《财经》:在农村搞金融,困难也是客观存在吧?
刘明康:当然,在农村开展金融确实成本会高一些,风险会大一些,当然这也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大城市,做一个项目就有几亿元的业务量,手续费派生业务收入都很可观。可是在农村,农户信用贷款平均每户是3000元,联保贷款平均每户是10000元,金融业务的收益率自然就低。
因此,国际上所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率都比城市高。而如果用利率上浮的办法来覆盖成本的话,尽管现行的相关法规是允许贷款利率最高上浮4倍,但实际情况是,上浮超过1倍就很难被接受。这样一个利率水平,在农村的大部分情况来看,都是不足以覆盖成本的。
不过,如果没有天灾人祸,农民是真正还钱的。目前这一块的资产不良率并不高。更多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农业企业贷款上,其中既缺乏风险控制,又有复杂的裙带关系,关停和破产的成本还很高。因此,村镇办和县办企业目前是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不良率的主要来源。
《财经》:那你对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如何评价呢?
刘明康:再就要谈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问题了。其实,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农信社、农发行,走到今天,离我国“三农”金融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农信社经过1650多亿元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其历年挂亏和不良资产,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目前的不良率按五级分类其实还有近30%。成本高、风险大是个原因,但也有机制性因素。银监会监管系统中,针对农信社的人员也是最多的,要监管全国1.9万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监管挑战也很严峻!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农村金融机构按照科学发展观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农村金融需求有它的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因此必须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工作思路,在信贷机制上要积极探索创新。比如说,农年都有丰欠之分,我们叫大年、小年、平年;受了自然灾害,同主观违约是两回事。如果是天灾因素,金融机构应该让农户贷款攒钱,到丰年再还款,这时候可以把利率再提高一些,或者可以探索农户把土地使用权拿来做抵押。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所以目前我们在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机制改革,如果做得好的话,整个中国的农村金融面貌就会有很大的起色。
【背景】
2003年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包括启动农信社改制、央行推动设立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2006年底银监会宣布开放农村金融等几大阶段,目前还在继续探索改革路径。
2003年6月,农信社改革首先启动。国家动用了央行票据、财政免税等手段,为农信社注资达近1900亿元。
2005年开始,央行开始推动五省市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试点,意在引入竞争和推动民间金融的正规化。
2006年7月,农业银行的基本改革路径确定,主要原则是“整体改制,服务三农,择机上市”等。
2006年12月31日,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注册资本200亿元,不承担政策性业务,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目前还在进行邮储与邮政分家、准备股份制改造和探索盈利模式的过程中。自当年3月始,邮储已在部分省市试行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的零售业务。
2006年底,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启动。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业务,涵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生产基地开发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由此,农发行开启了商业性业务的新领域。
2006年12月20日,最具突破意义的改革来临。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低门槛、严监管”为特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中央确定由银监会牵头16部委制订下一阶段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改革:挑战在于实施
目前遇到两个现实问题:一是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必须要有信息披露的共享网络,目前还有空缺;二是在农村应当有一些法律框架的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应当允许农户将宅基地和集体用地进行抵押
《财经》:银监会目前正在针对农村金融机构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的读者很想知道整体的部署,是否可以谈一下?
刘明康:目前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开展的主要是六大机制改革。
第一是审批贷款程序的改革。在审批贷款方面,不能学大银行。大银行都要把审贷权限上收,由专家组成审贷委员会来论证贷款风险。这在农村是走不通的,农村金融只能搞点评式的短、频、快的审贷程序,基本上是所谓“双人四眼”原则,两个人就可以审核一笔贷款。过去不是这样,你一定要往上报,至少要报到县一级的联社再来审。
第二,对于农户的小金额贷款与大中型企业贷款,要进行单独的考核和核算,否则就没有人做小额业务了。通过单独核算,可以鼓励业务员积极发放小额贷款。
第三,对于违约客户的信息披露,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逃债,金融系统间要信息共享。现在这个违约信息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全国每月大概有30多万个违约的逃债个人的资料都可以在银行之间共享。
第四,对农业贷款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农业贷款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它需要应变能力,一定要分清主观的错误和客观的影响。我遇到过一个很有经验的信用社信贷员,他总结了两句话,叫做“贷多贷少,贷早贷迟”,意思是针对农户的贷款的规模和时机要把握好,如果贷早了容易被挪用,贷晚了要误农时,都会产生坏账。同时,对于贷款项目,信贷员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贷款的规模恰到好处。这两句朴素的话里包含了一种管理艺术,是需要培训和经验的。
第五,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农业贷款应建立专业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使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业绩紧密联系,防止激励不足或道德危害。
最后,要用利率工具给风险定价,这个一定要突破过去的传统。以上六个机制的建设,目前在全国的金融机构都在推广。我认为这六个机制建设做起来,农村金融会有很大改观。
《财经》:你一下说了六个方面。但从政策设计到实施,目前进展如何呢?
刘明康:2006年,针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已经达到1710亿元,比改革前的2002年增加了964亿元,银监会成立以来年均增长23%;农户的联保贷款已达到1001亿元余额,比2003年增加74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41%,这两个幅度都超过了全国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2006年是14%)。
再比如,我们通过发展金融创新,已经有15个省份把农村信用社联合在一起,发放了统一品牌的信用卡,这对于流动状态的农民的资金安全是很有帮助的。这15个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发卡已经超过了3500万张。
从政策性金融来看,农发行过去只做粮棉油收购业务,从2004年开始,我们批准它新增了几项贷款,包括前面提到的农村基础设施贷款、能源环境和城镇化建设,还有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科技贷款,加在一起贷款将近200亿元。它都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展开业务的,审核都很严格,因此比较稳健。我跟他们讲能不能做到400亿元,农发行说必须要对从业人员培训上岗以后才能展开。
邮政储蓄银行正式转为商业银行进行运作之后,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在城乡社区搞小额质押贷款,到目前为止已发放了接近20亿元,5万多笔,其中在农村占70%。
总体上来看,我们已经有了好的平台,好的战略思路,下一步关键是推进实施。
《财经》:我们理解,具体实施中其实还是会有许多困难的。你看目前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刘明康:目前遇到两个现实问题:一个是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必须要有信息披露的共享网络,目前还有空缺;二是在农村应当有一些法律框架上的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应当探索和研究允许农户将宅基地和集体用地进行抵押。
比如农民搞养殖业,可能需要50万的贷款资金,这不是联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能解决的。
据我们了解,农村发展养殖业的农户往往都不止一套房子,为什么不能拿其中的一套来抵押呢?现在是农民要求把房子抵押给信用社,但信用社不敢要,所以客观上需要《物权法》能够往前再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金融机构在接受抵押服务的时候,可以分清这样做会不会对他的生存和居住有影响,这是可以办到的。
当然还会有许多其他问题,但现在这两个挑战比较突出。
【背景】
轰轰烈烈的进程背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近期农信社的最新情况可见一斑。
农信社是农村金融改革中最先启动的一环。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15号文)》。当年8月,试点从八省市启动,在两年间迅速扩展到除海南、的全国29个省区市。截至2006年底,央行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财政还以保值贴补和税收减免的方式,向农信社提供了187亿元的资金支持。
据2005年6月末的数据,全国农信社的股本金总额达到1610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5.9%;农信社不良贷款比率从2002年的36.9%降至17.5%,上半年实现盈利93亿元。
但是,近期农信社再次曝出五级分类后不良资产猛增的消息。截至2006年底,按商业银行从2001年起通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比例高达近30%,这比农信社按“一逾两呆”(也称四级分类)标准的数据,要高10多个百分点。
事实上,在农信社的改革过程中,外界一直存在对改革目标、过程、方法、成效的种种质疑。比如省、县联社模式实际上剥夺了股东对农信社的权利,农信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没有丝毫改变;为了拿到央行票据,一些地方不惜弄虚作假,由地方政府出具分红承诺函来吸引职工、农民入股;农信社更不顾实际拨备不足且无真实盈利的情况,年年大派红利;农信社至今未能建立退出机制;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残缺,监管和管理仍未分开。
人们担心的是,如果不能直面农信社改革的得与失,不但农信社的第二次注资不会成为“最后的晚餐”,而且农信社的种种弊病会在新农村金融机构中重演。
开放:谁的机会?谁的挑战?
2006年底推出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在市场准入方面最为重大的一次政策调整。在有效促进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将面临挑战。此次政策推出的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史上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没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财经》:银监会去年底推出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政策,市场开放,引起很大反响。现在实际进展怎样?
刘明康:对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现在银监会已经受理21家申请,批准的也已经有15家。今年在六个省区试点,主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健康发展、监管能不能跟上。六省区试验通过后,明年再扩大到全国。
这一次市场放开门槛降低很多,过去开一家银行需要1亿元资本金,这次村镇银行规定只要300万元。此外还有一些税收优惠,六个省区都表示,前三年的营业税可以返还。因此,我们要求必须是正规金融机构工作和具备严格资质条件的高管人员,才可以发起设立和经营上述机构。
目前看来,外资有着很强的兴趣。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还有一些外资保险公司也很愿意进来。他们有经验,能保证商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具有小额信贷经验的专家来,这对发展当地金融是很有帮助的。
这三类机构执行的利率政策可能比农信社要更灵活一点,最初发生的业务利率可能高一些,有了信用纪录后可以慢慢降下来,这是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这方面外资比较有经验。前面说的金融机构改革的第六项就是用利率给风险定价。其实我们也要求农信社灵活,但很多农信社灵活不起来。
《财经》:放开准入,对银行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政策调整,也是一道监管难题。不知银监会如何看待?
刘明康:对,这是银监会成立以来在市场准入方面最为重大的一次政策调整,在有效促进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金融机构承受能力会受到的挑战。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历史包袱相当沉重,潜在风险比较大;长期在较为安逸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力也较为欠缺,应对冲击的能力不足。当面对大量新型、轻装上阵机构,能否应对竞争,是否会出现新的金融风险,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值得关注和考虑的因素。
再有,新机构风险控制也是个挑战。此次政策推出的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史上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没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如何在引导他们坚持支农服务方向、切实发挥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用的同时,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当然,这次市场放开,对我们的金融监管能力也是现实挑战。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的市场准入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都将出现跳跃式的增长。如何改进监管体系,配置监管资源,利用有限的监管力量应对更为艰巨的监管任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也将是银监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挑战。
《财经》:农村金融监管历来难度就相当大,过去业内对此的批评也比较多。目前在新形势下更是难上加难,银监会将如何应对?
刘明康:我们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都进行评估,要努力做到未雨绸缪。现在的想法,要采取“先试点,后推开”方法,稳妥推进。同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试点地区确定在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的地区。另外,在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办法的制定过程中,按照“宽准入,严监管”的要求。因此,对各类机构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非但不能放宽,反而还要加强,确保这些机构从设立之日起就具备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
此外,我们在着手对监管资源的配置进行重新安排,进一步充实基层,特别是监管办事处的力量。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因新设机构而不断增长的监管要求。
【背景】
2007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批四家农村金融机构挂牌成立,他们是吉林省磐石融丰村镇银行、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3月9日,中国第一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也在吉林四平梨树县闫家村正式挂牌营业。
4月底,《财经》记者赴现场调查发现,这些形式各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贫瘠单一的中国农村金融带来一抹亮点,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专家分析, 在零售层面上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是一件充满了风险和成本很高的活动,因此不能奢望放开准入本身即能建立起多元化、有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这需要一系列必要的配套条件,包括平等的竞争环境、自由定价的权利、信息和法律框架的完善以降低交易成本、精简而有效的监管框架等等。
其中,自由定价,让利率能覆盖成本,这个基本经济规律首先需要得到政府农业部门的理解。记者获知,与农信社执行利率不能超过基准贷款利率2.3倍的政策不同,新型村镇银行等不受此限制。但是,如何创造机制让农村金融机构有动力去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则是监管当局需要考虑的下一个难题。
事实上,从公司治理结构到内部机制改革,从覆盖率到竞争度,从政企责任界定到建设多层次金融系统,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有着太多提升的空间。
农基会前事难忘
当初农基会经营金融业务,却不在金融监管范围之内。缺乏监管是农村合作基金会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以不但要有准入监管,还要持续监管
《财经》:提到农村金融与监管,绕不开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一幕。农基会一度轰轰烈烈,后来几乎是全军覆没。你如何看待农基会这一段历史?经验教训何在?
刘明康:从机构性质角度看,农村合作基金会与正在试点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非常类似,都属于农民自愿联合、实施民主管理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这种类似,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些担忧,即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悲剧会不会重演。
总体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初期也发挥了对正规机构金融供给能力不足的补充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最终偏离正确运行轨道,演化成金融悲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基会大都政府行为色彩浓厚,行政干预严重;二是当时缺乏必要的监管。
总之,不能因为农基会的前车之鉴,否定小型或微型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因为历史曾有过悲剧或灾难,就在发展农民合作金融组织问题上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对我们而言,当前更重要的是认真回顾和总结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教训,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以此来指导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健康发展。
说来说去,还是要加强准入管理。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机构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经营风险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金融机构的组建不能一哄而起,要把好准入关。
回顾农基会的发展历史,由于在市场准入方面缺乏必要的审批管理,1992年后机构数量快速扩张,到1996年,乡镇一级的机构覆盖面达到了近50%,吸收入会资金比1991年增长了11倍。而恰恰是在这一段时间,其金融风险开始积聚并最终爆发,1997年不得不进行清理整顿。
其实当初的农基会经营金融业务,却不在金融监管范围之内。所以不但要有准入监管,还要持续监管。没有监管是农村合作基金会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在清理整顿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财经》:从监管的角度,以前车之鉴,今后可以看到哪些具体的监管方向?
刘明康:我想有一些是看得比较清楚的,比如必须注重法人治理和内控制度的完善。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过程中就发现,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营、财务非常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缺乏应有的内部制约机制。对于一个金融机构而言,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出现风险反而是不正常的。
另外,必须着力提高人员素质。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和培训,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来源复杂,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业务水平低下,这对其金融风险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面对,就是必须建立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退出处理时间较长,也产生了很多遗留问题。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加强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市场退出机制建设,以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这些教训,我们在起草相关政策和制度过程中,都进行了充分的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时刻保持警醒,加强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背景】
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9年1月被国务院严令全国统一取缔,经历了十多年的兴衰。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的准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并迅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大多数农村基金会的运作都违背了合作基金会的互助宗旨,把农村基金会变成了办理存贷业务的第二个农村信用社。到1996年,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存款规模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九分之一。然而,由于普遍的高息吸存、内部管理混乱、基层政府行政干预及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农村基金会很快出现了大面积的兑付风险,甚至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挤兑风波。
1996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基金会进入了整顿发展阶段。1997年11月,中央决定全面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自身积累的矛盾也突然表面化,并在部分地区酿成了危及农村社会及政治稳定的事件。
1999年1月,国务院3号文件,正式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经过清产核资、分类处理、清收欠款和存款兑付等阶段,各地农村基金会得到了彻底清理。但由此带来的资产损失相当严重。由乡镇政府向银行申请贷款兑付基金会债务,给乡镇财政造成压力较大,广大农民也被转嫁了相当部分的债务负担。
篇11
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央行分离、四大国有银行改制、汇改变迁、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伴着六十余年的风雨变迁,农村信用社如今也跟着改革的浪潮,逐步适应正在变化的新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农民、农业”已有了新的面貌和发展,对农村金融需要和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认识。笔者就在工作中的体会浅谈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一、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虽然早已产生、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而发展,会计文化学的产生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有机融洽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会计文化可以理解为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会计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会计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生成的会计行为准则、会计道德观念、会计惯例、会计信条和会计知识体系等等。
从实务角度看,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文化是会计工作的灵魂,追求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境界,大力倡导和弘扬会计行业优良传统作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才能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活动是一种服务于金融行业的管理活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管理实践中所显现的激励、 协调、 约束、教化等作用,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经过笔者在农信系统工作的切身体会,通过对优秀的金融单位如何进行会计文化建设了解,以及对会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农信社会计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大部分农信社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文化建设体系,尽管平时很多工作都在开展,但是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要求。会计文化建设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标竿和旗帜,完善的制度能有效约束和激励员工参与到会计文化建设的学习中去。这样导致从宏观上来讲工作比较零散。管理层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偏重于实际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会计人员自身的技能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银行中经验丰富的老会计,往往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不甚了解,而新生力量,又往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银行柜面从事会计工作的基层人员,往往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就是俗称的会计证,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少之甚少,更不用提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级证书。员工对财会知识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财会理论要么照搬前辈的做法,要么采取回避的措施,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有些临柜人员,往往觉得懂操作就行,会计理论知识了解不了解并不重要。
3.会计文化建设氛围尚欠浓厚。从培训考试来看,往往过于教条化,多数员工对财会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每年都组织财会人员的参加各类财会考试,但大多员工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背答案而背答案,根本不了解题目的意思和内涵,也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结合。从会计制度执行来年,又往往过于灵活化,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过度重视人际关系,对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具有较强的接纳和容忍能力,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原则。
三、构建符合当前形势的农信社会计文化
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文化,应是一种“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建立“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1.完善会计文化制度的建设。管理层需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考核目标,会计发展以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为主线,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形成一个共识,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发挥出潜在的积极性。保持个人目标与会计目标高度一致,缔结一个团结同心、真诚合作、和谐默契的企业团队,促进会计事业和会计文化的蓬勃发展。
2.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的要求。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文化,是会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它是一种有形文化,较易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在会计工作设施的配套上,企业领导者也会大力支持。然而,高水平人才的短缺,却不能使这些设施工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可由相关管理人员成立了讲师团,各个部门的精英以及基层的优秀员工组成,通过开展培训课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同时又符合信息化、网络化要求的会计人员队伍 。 相应管理层鼓励高科技人才,也应成立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各类高级职称的考试。
3.改进会计人员培训的模式。首先,制定信用社会计人才中长期培养实施方案,使培训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让会计人才在继续教育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采取“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分期、分批逐步实施会计人才的培养工程,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逐步提高会计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使其对本单位、本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内容、授课老师和培训场所等各方面结合为一体,以增强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协调,促进整个银行业有序、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4.优化会计文化建设的考核。一方面,应在有效的控制实际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会计检查小组,由管理层及财务部门和基层会计为主要成员,以固定检查和突发检查的模式对基层信用社进行实际操作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及时的反馈给基层信用社领导,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弄虚作假、以人情代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农信社会计人员的业绩进行日常和定期相结合的考核管理,并使之与奖惩机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5.丰富会计文化建设的内涵。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项目开发,汲取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会计文化。对内部员工来讲,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特殊的福利,有利于员工认真快乐地开展工作。对外部客户来讲,企业文化是一张优质的名片,为客户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企业文化产生的持久而有效的影响力, 必将为会计人员高效地做好会计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会计文化精神为引导,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还有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用社的共同财富。信用社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持续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会计文化建设的问题,充分把握机遇,努力建设会计文化体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优化客户服务,把控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12
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农户都曾经借过钱,借款的数额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借款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向亲朋好友和邻居借款,68%的农户倾向于向亲朋邻居借款,因为这种方式一般不需要利息或者是较少的利息,也不需要担保人,无需繁杂的手续,方便快捷,但这种借款一般是急需用款,且金额不大。第二种是向民间私人借贷组织借款,一般是以打欠条的方式进行借贷,但借款者需要支付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利息,所以借款者的负担相对较重,以这种途径借到款的农户不多,只占到12%。第三种是向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只有10%的农户选择这种途径来获取再生产,看病等需要的资金,究其原因,大部分农户认为申请贷款手续十分繁琐,并且农户认为在银行认识熟人才能贷上款,必要时还需支出一些隐性成本。还有10%的农户有两种以上的借款方式。
2.关于农户借款的实际数额及希望借到的数额
在借款的数额上,农户的借款数额基本上在5万元以下,其中1000元以下的占10%,1000元~5000元之间的占44%,5000元-1万元的占28%,而农户借款数额在1万元~5万元的占18%。当被问到希望借到的数额为多少时,有26%的农户选择了1000元~5000元,34%的农户选择了 5000元~1万元,40%的农户希望能借到1万元~5万元,这说明农户实际上借到的数额和预想中的数额是有很大差距的。
3.关于农户借款的用途
在信贷需求内容上,收入相对高的农户信贷需求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农机具和解决生产中临时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生产性需求。而中低收入农户信贷需求除了生产需求,更多体现在非生产领域,如教育、医疗、婚丧、建房等消费性信贷需求。但生产性信贷需求是农户最主要的信贷需求。把借款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农户占40%,而用于生活支出,教育和医疗的分别占10%,有20%的农户在建房时需要借款,还有10%的农户把借款用在其他方面。
二、制约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所得的数据可知,农户对小额信贷有着较高的需求,但农户能从金融机构贷到的款额却非常的有限,难度也很大。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总结起来,制约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门槛高,农户面临着较高的金融约束
罗城县的中国农业银行开通有三农联保贷款业务,但手续和条件都非常的苛刻。邮政储蓄开通有个人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质押物的条件是必须是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尚未到期的定期存单,期限为一年。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金额是以农户的年收入为首要条件的,并且手续相当的繁琐,有很多农户觉得每借一万元,一年就需要付700多的利息,负担重了一些,并且必要时还会有一些隐性成本的支出。并且现实中很多农户都达不到上述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总之,需要担保或抵押、程序复杂、需支付利息等成为农户不到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
2.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和自然风险,放贷风险加大
罗城县农业生产经营较为分散,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一旦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必将惨重。并且罗城县农户主要以单个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农业生产又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市场瞬息万变,而农户又不能及时了解市场最新的信息及供需状况,这就意味着农户需要承受着较高的市场风险。由此可以看出,罗城县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容易受到冲击,而农业生产效益又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借贷农户极易形成还贷危机,使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加大。
3.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影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有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时不时会有赖债、甩债、逃债等现象的发生,失信行为比较严重。并且,由于当地政府、司法部门对于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这种行为的打击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当地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机构在对农村地区发放小额贷款时小心谨慎,严格把关,容易产生慎贷、恐贷等心理。随着坏账率和不良资产率的上升,这些金融机构会适当提高贷款的门槛。总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来弥补小额信贷风险,如财政补贴、担保等,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发展将会面临严重问题。
4.农户金融知识欠缺,对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了解和信任度不高
由于深受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户在生产、教育、医疗等方面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信用社等经融机构贷款,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非正规借款渠道,这些落后观念和意识的转变需要政府等机构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更多的农户了解和掌握关于小额信贷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当地政府对农村发展给予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措施较少。如果政府能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农户贷款困难的境况,比如说发放低息或无息农业贷款,鼓励农民创业,发放创业贷款等,则农户资金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相应的增大,不断地满足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
三、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路径选择
罗城县农户对于小额信贷有着旺盛的需求,但由于农户贷款额度小、交易成本高,很少有抵押品,没有信用记录等原因,面临较高的金融约束或金融障碍,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为了缓解这个难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机制
在新形势下,应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既要继续拓展正规金融市场,又要加快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互补的作用,以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并且要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通过对其的权力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监管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竞争机制。
2.建立农户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可以在罗城县的行政村中选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来创建信用村活动。这种模式是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业信贷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而建立起来的,由农户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信用社提供贷款信用的新型信贷管理模式。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政府、村委会、农信社、农户的“四位一体”,利用村委会、村支部和部分村民代表的人缘地缘优势,帮助农信社解决在发放农户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借此促进农村信用的重建。目前此模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成功,他们的实践有效地表明了创建信用村活动的开展,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增强农民信用观念,防范信贷风险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罗城县可以尝试这种模式。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识
罗城县的金融机构要向罗城县政府和广大农民大力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意义、政策和要求,提高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识,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争取在市场信息上为农户提供最新的技术帮助,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使这项得民心工程能持久、深入、健康地发展。并且要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增强服务农民的经营意识,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双赢”。为了小额信贷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作提供支持,这个扶持既包括资金方面的扶植,也包括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等。
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
首先,要建立风险的规避机制。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借款人进行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是规避贷款风险的关键环节,在发放贷款前的调查时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对分析结果进行量化,根据分值来确定借款农户的信用等级;其次,要制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减少农户还贷风险。罗城县政府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投入转化为农村小额保险的保费补贴,对自然灾害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通过小额的补贴换取农村小额保险在风险发生时对农民的充分有效经济补偿,降低小额信贷机构和农信社的资金风险,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丽霜.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户融资需求分析与政策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7(2).
[2]王慧荣.贫困山区推广小额农户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时代经贸,2008(9).
篇13
期:___________
2021年保险公司十二月工作总结
伴随着___月公司学平险收费工作的结束,团险渠道各项工作也已基本进入收尾阶段,为了更好的总结___月以来团险渠道的各项工作,也为下个月业务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使团险渠道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新的挑战,现将团险渠道__月工作内容做以分析。
一、团险渠道业务发展情况
(一业务发展整体情况截至__月__日,团险渠道累计实现:短期险保费___万元,完成市公司全年任务指标的___%,完成总公司全年任务指标的___%;短期意外险保费___万元,占短期险的___%,完成市公司全年任务指标的___%,完成总公司全年任务指标的___%。
(二各单位业务完成情况追踪截至__月__日,各单位团险渠道短期险及短期意外险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二、团险渠道__月主要工作及特点
(一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1.渠道业务稳步推进进入__年,团险渠道通过各种方式,为各项渠道口子业务的开展奠基铺路,以确保渠道业务的稳定发展。
今年,团险渠道始终把法人客户市场作为一个重要业务领域来拓展,从《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的考核要求,到中旬制定专项企划方案,通过考核加激励的方式,既激发了销售人员的展业热情,也确保了参与考核销售队伍的稳定性,为公司业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法人市场大力开拓
3.企划方案务实有效自年初以来,团险渠道紧盯市场动态(范本),结合公司业务发展规律,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企划方案,有力的推动了渠道各项业务发展:上旬,单位奖励确保了开门红目标的顺利达成,个人奖励极大刺激了意外险销售;中旬,建工险和新增法人客户企划案的推出,为全年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亮点;下旬,学平险企划案的出台,更为今年学平险业务的顺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渠道内各单位也都积极响应企划案,加大宣导力度、制定相应方案,使得渠道企划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收效。
(二队伍建设有效突破
1.自《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员工制于__月__日起正式实施以来,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考核与市场化的绩效发放,充分调动了团险销售队伍的展业热情与销售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团险渠道业务发展。
2.《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制于__月中旬正式出台,目前,团险渠道正在全辖全面开展制销售人员的招募甄选工作。截至__月__日,全辖已发展新增制销售人员___人。
3.为加强销售队伍日常化管理,团险渠道印制并发放了《团险销售人员工作日志》,下发了“关于加强团险销售人员日常管理、定期召开团队早会__通知”。同时,团体业务部实施部门人员包点制度,安排专人为各单位提供服务与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上半年,团险渠道共举办培训班___期,针对业务条款、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公司规章制度等内容,对销售人员进行了及时、系统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销售人员对产品条款的运用能力,提高了销售人员对公司规章制度的了解,确保了业务顺利开展与依法合规经营。
三、团险渠道__月主要工作及特点
(三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1.自年初来,团险渠道先后印发了《高校学生保险合作协议模板》、《意外险销售定价管理相关规定》等一系列办法规定,为规范渠道业务管理流程,提高渠道业务价值提供了制度保障。
2.根据公司经营体制改革要求,团险渠道自年初来,全面加强渠道费用管控,在合理支配费用的同时,提高渠道创费创利水平。通过有效改善渠道业务结构,控制渠道业务质量,使公司短期险整体创费创利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3.根据保监会及总部要求,团体业务部自一季度末开始对现有卡折业务进行清理,通过与总公司的反复沟通、与市公司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已于__月__日顺利实现了卡折业务的集中管理工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业务发展的不断深入,目前团险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队伍增员缓慢目前从制销售人员的增员速度与我公司业务发展比较来看,团险渠道制队伍的发展略显缓慢,无法满足整体的业务发展需求。
(二团险渠道缺乏新的短险业务增长点虽然公司现有业务规模一直占据__市场行业领先地位,但面对外部监管部门日益严格的监督检查和同业白热化的竞争,我公司短期险业务仍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做好学平险业务收尾工作
经过两级公司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凭借着基层单位在三季度、特别是__月份以来在各个方面的大力投入,今年公司学平险业务在前期沟通与收费阶段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截至__月__日,__公司、__公司、__公司、__公司、__公司、__公司等___家单位均提前完成团险渠道短期险及短期意外险全年任务指标。希望上述___家公司能够再接再厉,继续拼搏,为明年业务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大与农信社及计生协的合作一方面,要借助今年省市两级农信社均与公司签订协议的良好契机,以及农信社今年底股改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当地农信社的攻关力度,依托公司品牌实力,促成双方合作。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与计生渠道的合作,自去年__月份双方召开业务启动会议近一年来,公司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我们的理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各单位要进一步借助计生渠道的优势资源,实现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拓展佣金类业务四季度,团险渠道还需重点___和落实的就是佣金类业务,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到拓展佣金类业务,对充分挖掘团险渠道客户资源,提高销售人员创富水平,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各单位要借助四季度费用方面的支持政策,抓紧时间细化任务分解、落实专项责任到人,保证业务启动迅速,取得实效。同时,团险渠道也将在近期推出相关方案,推动渠道佣金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团险渠道队伍建设
严格执行《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员工制》要运用好《团险销售人员管理办法(制》团险渠道计划在四季度,结合制队伍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团险销售人员培训力度,针对近期总公司下发的新险种、新产品,以及兄弟公司一些好的经验做法,___销售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明年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做好渠道费用管控
各基层单位要继续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不动摇,要确保费用支出合规合理,经营管理经得起监管检查。相信在公司党委、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辖团险渠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团险渠道将通过不断巩固原有渠道,开辟新渠道,为公司团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__市分公司的第二次崛起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六为__年业务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各基层单位要在确保完成今年任务指标的基础上,积极为__年业务发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口子业务的维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法人客户的市场调研。
保险公司___月工作总结(二
__年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的第一年,我公司在__市分公司党委、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以及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同舟共济,深化内部改革,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全体员工转变观念,努力拓宽服务领域,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市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现将___月度我公司各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___月业务经营状况
1、业务发展情况。全年实现保险费收入___万元(去年___万元,同比上升___%,(已赚净保费___万元。其中: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___万元,企业财产险保费收入___万元,学生、幼儿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___万元,其它各类责任险保费___万元。
2、赔款支出等情况。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___万元,综合赔付率为___%。其中:车辆险赔款___万元,赔付率为___%,企业财产险赔款___万元,家财险赔款___万元,各类责任险赔款___万元。
3、到目前为止,全年共缴纳地方税金___万元。
二、___月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求真务实,周密部署。
各项工作抓前抓早,摈弃前松后紧的不良工作作风,对全年工作早计划早安排。在省、市全保会议未召开前,保费任务尚未分配的情况下,公司自我加压,于__年底就提前分配__年度__-__月份个人保费任务计划,开展小指标劳动竞赛,实行人人头上有指标,并制定了严格的奖罚制度,对完不成任务者实行待岗处理,只发基本生活费,完成任务后重新上岗。由于措施得力,首季保费收入同比上升?﹪,实现了“开门红”,为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今年是人保财险公司股改重组上市后的第一年,各项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是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对公司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公司班子和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完成今年各项指标任务的重要性,全保会议后,公司及时研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强化车险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和提高优质业务占比、注重实现优化业务结构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努力提升公司创造最大价值的能力。
(三认真做好车险经营管理和车贷逾期清收工作
加强车险业务经营管理,做好车贷逾期清收,是今年两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工作。车险业务一直以来是整个业务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也就是继续加快发展车险业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大力优化车险业务结构,严格控制高风险、高赔付的业务,从承保源头抓起,从每一笔业务、每一件赔案、每一个环节抓起,从每一位承保人员抓起,全面提高车险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使车险真正成为增收保费和创造利润的骨干险种。今年的车贷逾期清收工作,公司领导十分重视,为了更好地将清欠工作落到实处,公司成立了汽车消贷清欠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制定了《汽车消贷清欠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和责任,并根据上级公司下达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责任人实行奖罚。经办人员按照市公司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强逾期案件和合同未了责任的管理,规范催欠清收的工作流程,积极主动、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千方百计地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圆满地完成了市公司下达的各期清欠任务,把车贷逾期给业务经营造成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加强党建及党风廉政工作
一年来,公司以“___”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___建设、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业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___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公司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__月__日,公司发展了两名新党员,确定了一名党员发展对象,公司党支部还___新老党员赴定远县藕塘烈士纪念馆重温宣誓仪式,开展革___传统教育。公司还开展了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活动,号召广大员工恪守职业道德,敬岗敬业。坚持周六下午学习制度,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和阶段业务汇报同步进行,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应本公司实际的制约机制,先后推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规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等廉政制度。班子成员都能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使公司班子形成一个团结拼搏、务实进取的战斗___。公司还通过开展警世教育,先后认真学习了由省保监局和省公司转发关于保险业发生___和挪用犯罪案件的情况通报,树立员工超前防范意识,把防范违法犯罪的关口前移,有效地遏制违法犯罪活动。
(五加强公司内部管理
1、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经济责任制考核及奖惩办法。继续进行三项制度的改革,我司坚持人员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以效率为中心,实行工效挂钩,彻底清除人浮于事的消极现象。做到一人干保险全家干保险,坚持以贡献排名次,以业绩论英雄,实现了万元保费工资制。让经济杠杆起作用,变职工要为我要干,拉开了分配档次,增强了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公司在管理上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到以制度来管人、管事,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避免了人情、感情关,增加了职工遵纪的自觉性。
2、规范经营管理严格遵守总公司颁发的“六条禁令”。严肃经营纪律,增强依法合规意识,严把承保“进口”关。为坚持有效发展的原则,公司针对各类车型、车辆使用性质及赔付率较高的车型、企业,重新设置了承保条件。
4、做好数据质量整理工作今年是“数据质量年”,数据质量建设是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是重大决策的关键依据。我公司根据市公司的要求,对各项业务数据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等进行了多次清理检查,清理人员包括财务人员、承保人员和理赔人员,他们全部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逐单逐案的清查,使公司业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六人保形象,搞好优质服务
公司根据保险服务行业的特点,从狠抓文明创建入手,抓落实,重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完善了优质服务措施,制定了优质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内容,规范了服务程序。广泛深入保户,回访“黄金客户”,积极征求意见,改进工作作风,增加了服务透明度。二是加强营业室窗口的建设。严格挂牌上岗,文明服务,全体员工使用文明用语。三是执行双休日值班制度。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