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政审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现今世界上己建立审计监督制度的160个国家(地区),财政审计制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立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代议机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司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司法体系,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独立型,即财政监督权独立于代议机关、司法和行政之外,独立展开审计,如德国和日本等;行政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政府,如前苏联、中国、韩国等。
1.1立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英国为例
19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家审计法》。根据《国家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隶属于议会,独立于行政部门,代表议会对政府进行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但议会并不干涉具体的审计工作。审计署的职责主要是对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进行财政审计,并向议会报告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审计署对政府财政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两种。
篇2
一、夯实基础,精心部署,为联网审计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联网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传统审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必须寻求领导支持和相关部门配合,并建立保障机制,以确保联网审计持续、有序推进。
一是注重争取地方领导支持,强化措施保障。为此,我们积极向区长、分管区长做了专题汇报,详细汇报开展财政联网审计的必要性、联网审计的特点与功能优势、审计自身开展联网审计的有利条件和面临困难,以寻求领导重视与支持。随后,区长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财政联网审计试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对全部财政资金的实时、重点和全程监督”。时任区长还作出专门批示:“请相关单位给予支持”。并由财政拨付专款用于联网审计办公条件、设备和技术等方面改造与更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力地保障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按时启动和有序推进。
二是注重沟通达成协议,强化机制约束。财政联网审计也是一项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不仅涉及到数据备份系统的连接权限与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还涉及到以后实时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定性与处理规范,必须有一套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保障。为此,我们采取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召开协调会,邀请财政部门领导和主要业务科室人员到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次与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并制定和签定《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部署方案》,明确了联网审计的总体原则、设备铺设与对接、数据访问与采集、网络安全与保密责任等事宜。采取签订《财政联网审计双向承诺书》的方式,对分阶段采集的明细电子数据备份系统、双方的义务与相关法律责任予以确认。同时,成立财政联网审计协调小组,为后期及时分析、通报和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奠定基础。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财政联网审计工作规范开展。
三是注重硬、软件投入与更新,强化技术支撑。为了适应联网审计对数据传输安全、完整、快捷和保密的高标准要求,先后投入近40万元,对计算机室、局域网、光纤传输设备、安全设施等硬件进行改造;对与联网相关的审计软件、防护安全软件进行了更新与升级,极大地提升了财政联网审计应用与安全环境,较好地保障了财政联网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注重借助“外脑”,延伸审计智力触角。除积极争取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支持外,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借鉴“服务外包”的做法,探索性地聘请了有关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以科研课题的形式,从审计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局部或单项的技术整合与开发,以提升财政联网审计的深度和水平。
二、着眼长远,适度超前,规划好审计数据持续采集与增量扩充的“路线图”
财政联网审计的核心是数据,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占有数据资源,这是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数据采集安排上要有超前意识和规划意识,统筹策划好,一并纳入措施保障,分批分层推进,以确保审计所需数据能持续采集和有序增量扩充。
我们在充分调查了解财政部门、地税部门所有财务数据系统、业务数据系统基础上,对近年了审计所涉及的其他具有管理全区性资金的相关职能部门所使用的业务数据系统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采取分阶段、分层渐进的采集方式,一并纳入《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部署方案》统筹安排,并提请政府明确相关单位的配合责任。现阶段,主要涉及到财政部门、地税部门、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等单位及其相关科室。
按照规划,联网审计初期,我们主要是试点采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总预算会计核算数据(含总预算、预算外、专项资金和往来资金账套)、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数据、部门决算系统数据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摸索相适应的审计方式与方法。以后逐步总结并推广采集:城市 低保发放系统数据、社会保障财政专户会计核算系统数据、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数据等财政业务数据。在此基础上,适时与区民政局城乡低保系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五项社保”(含农村养老保险)系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连接,进行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
20__年,我们利用财政联网审计平台,成功采集了财政部门20__年至20__年9月的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包括部门和单位的用款申请、用款计划、用款指标和支付凭证等数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数和总预算会计系统数据(包括总预算账、预算外资金账、专账资金账和单位往来资金账等财务数据)等4套系统数据,涵盖了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等4个方面。数据覆盖了全区所有90个一级预算单位(含11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部分所属二级单位,共259家,占预算单位总数的95%,为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进行总体分析与把握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应用,全员参与,着力推进财政联网审计取得实效
一是明确目标,分层推进。财政联网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从审计理念、审计思维到具体审计方式,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定性处理到跟踪整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给现有审计模式提出了挑战,尤其在基层审计机关,受技术力量、知识结构、人员结构的局限,影响愈加明,因此,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目标。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将财政联网审计方法的运用分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分期分批达到三个层面的应用目标:
首先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全面把握审计总体。主要解决审计总体评价“以偏概全”,反映存在问题说服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初期目标,20__年已初步实现。在对区级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对全区82家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全部涉及,对其中16家单位部门预算及其49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予以详细审计。
其次是,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自动审计方法库,提高审计效率。主要解决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中间层面的目标,目前正在推进。
其三是,建立审计预警,实现财政资金的实时跟踪。主要解决审计监督滞后,时效性不强的问题。这是远期目标。
二是边应用、边探索、边完善,注重全员参与。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今年,我们主要以财政审计为龙头,形成以“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为主线,以“16个区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为补充,全局业务科室参与的财政联网审计应用格局。通过数据分割,使参审人员能便捷地利用联网数据进行分析、筛选,达到边审计、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的目标,逐步让全局审计人员熟悉联网审计、自觉运用联网审计功能。
三是突出重点,厘清思路,注重总体分析。今年,我们确定在“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项目”中,探索开展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严格性、区级预算执行的程度如何等3个重点方面进行分析,从总体把握和回答区级预算执行的情况,注重揭示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根据财政联网审计平台采集到的数据类型、类别,在认真分析其转换模板所转换的数据结构、字段的完整程度、数据的准确程度、各项分类的合理性和与原始数据的符合程度的基础上,制定审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步骤。
首先,立足数据,理顺思路。根据今年预算执行联网审计所确定的3个重点方面内容,选择部门预算编审系统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指标数据和预算单位支付数据、部门决算系统数据(单独系统,尚未联网)进行筛选,整理出全区一级预算单位当年收入、支出预算数,当年实际已执行的收入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指标数据)、实际已拨付的支出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预算单位支付数据),当年决算(草案)收入、支出数进行有机关联,分析发现问题。
其次,立足应用,探索归集联网审计的有效方法与步骤。
步骤一:登录AO联机模式,从财政联网审计平台采集数据分割、下载20__年度部门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数据、总预算会计核算数据(4套账)。由于联网平台数据量大,处理速度较慢,为提高效率,将下载的数据转下到AO单机模式中进行处理。
步骤二:筛选出部门预算编审系统中的“部门预算收入表1张”、“部门预算基本支出表(按预算科目和经济科目分类)2张”;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指标表4张(按业务科室、预算项目、支出类型和资金性质分类),国库集中付凭证表4张(按付款银行、结算方式、预算项目和资金性质分类)。由于AO20__版在运行“TRANSFORM”交叉表求合SQL语句后,不能生成自定义表,因而要将上述表导入到ACCESS中进行处理,选取部门预算编码、预算单位名称等等所需字段,生成与上述相应的11张整理表。
同理,从财政部门决算系统中(单机板)通过运用其自带功能,编制采集模板,筛选出“决算收入与支出表3张(按经济、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支出明细分类)、”“决算指标执行表”、“决算资产增减表”“决算人员编制表”和“决算科室审核表”等7张表数据,导入到ACCESS中进行处理,选取部门预算编码、预算单位名称等等所需字段,生成与上述相应的7张整理表。
步骤三:由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决算3个系统中单位编码不相同、单位名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分别筛选三个系统中的单位编码、单位名称字段,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单位编码与名称为主键,整理生成“部门决算编码衔接表”和“部门预算编码衔接表”,将上述18张表关联、整理成为“单位编码”、“单位名称”2个主字段相同数据表。
步骤四:根据这次审计确定的目标,筛选出90个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决算3个系统中上述18账数据表,作为业务数据导入到AO系统中,生成“20__年一级预算单位预算及支付账套”,并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总预算会计(4套账)也导入该账套,以便后期核对、关联使用。
步骤五:根据审计需求,进行多方关联分析、对比分析,得出分项目结论,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总体结论。
最后,回归方案,归集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2013年,我们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运用,揭示出一些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机制制度层面的问题。如:预算编制仍然不够科学、基本支出预算保障不足。抽查审计82家一级预算单位,因非税收入调整和“一事一请款”等因素中途追加支出的现象较为频繁,年初预算占其当年实际执行数的总体比重偏低,超预算执行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部门预算编制不够完整、执行不够严格和规范;重点延伸审计的16个部门,有10个部门扩大范围支出,有2个部门多编报人员和公用经费预算,有3个部门代编的二级单位预算未及时全额批复,有7个部门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等,这些问题通过“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 工作报告”揭示与反映后,取得了较好了社会效果,达到了年初确定的审计目标。
四、创新思维,注意借鉴与反馈,积极推动联网审计平台不断完善
篇3
(二)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规范体系
高校内部财政支出绩效具体的评价,一般都是利用通用的一些财务规则并设立具体的指标,对财政支出具有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我国广东省制定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将总资产反映出的增长率作为具体的发展潜力指标,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资产整体的利用效率,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大部分高校只是盲目的进行扩张,盖一些并不实用的豪华大楼,这种情况会使总资产增长的速度逐渐增加,但是,股东资产具体的利用效率如果比较低,这就不能证明财政资金具体的最终利用效率比较高。因此,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三)指标评分方法不够完善
想要得到最终具体的评价结果,需要对所有的指标值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进行综合。这就会涉及到无量纲化等内容。具体的无量纲化是指利用各种数字变化完全抵消原始指标影响,从而有效的解决指标具体的综合问题。但是,这种无量纲化具体的指标并不能代表最终的总评分。但是,在我国所有的评价工作中,最后的指标评分只是根据标准对照最终的得分,其中的评价标准并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定,并且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利用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并不准确。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财政支出
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高校内部的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审计评价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系统,并且是多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的繁琐系统,建立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过程。第一,评价目标的选定,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并对目标进行细致划分。第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需要确定好需要建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并合理的优化。第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型的具体选定,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确定评价的标准规则等。第四,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采集具体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估,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的评价等。第五,对确定的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检测,从而有效的判断评价模型以及各种评价的具体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具体的要求,如果最终的结果表明并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调整。第六,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评价报告,包括对评价结果进行公正的书面分析,撰写具体的评价报告,最终将评价得出的最后结果进行公布,将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存储。其中,在前三个过程中,虽然我国仍然没有比较健全完善的高校内部财政支出具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过,部分财政部门已经开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篇4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影响
从财务舞弊角度讲,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是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存在财务舞弊问题,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固然存在,但财务风险却相对较低。而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财务舞弊问题,那么就会增大审计风险,无论在审计中是否发现财务舞弊现象,这种财务问题都客观存在。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审计风险控制并非是一种零和博弈,风险的控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审计风险可以控制,却无法消除。在经常采用的审计方法中,无论是抽样审计还是详细审计,都不能保证完全消除审计风险,财务舞弊的存在可能会在审计过程中被发现,但也存在不被发现的可能。有国外学者认为,财务舞弊之所以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增大,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事实上,近年来爆发出大量的财务舞弊案件,与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方法不当不无关系,财务舞弊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增大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更加凸显。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环境因素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影响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主要表现在财务问题以及财务风险在审计中不会被发现,而继续处在潜伏阶段,财务舞弊增大审计风险潜在性的主要方式是存在虚假会计账目,通常讲就是做假账。会计信息造假是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会计信息造假的形式多种多样,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可以利用的漏洞也很多,这就增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在当前的财务舞弊现象中,还呈现出会计账目造假日趋复杂化的特点。比如非经营性损益舞弊,一些企业通过进行债务重组,将一些不允许非关联的交易操作为关联交易,将不具备商业实质的资产关联交易引入到损益计算中来,通过复杂的差额损益计算,企业也就有了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这种财务舞弊问题需要审计人员和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有着充分的了解,如果审计人员和审计单位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往往很难发现。在财务舞弊中之所以利用一些复杂的手段制作大量复杂的会计账目,其目的是增大审计工作的难度,降低被审计发现的概率。一般而言,财务舞弊的手段越高明、会计操作方式越复杂,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也就越大。
(三)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影响
从一些财务舞弊案件的特点来看,往往在会计操作中并不是将舞弊金额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般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拆分,将舞弊金额分拆到会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增强财务舞弊的隐蔽性。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就很难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特别是一些金额较小的偏差。在审计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出现的细微偏差,可能最终导致审计风险大大增加,而增加的审计风险同舞弊者的舞弊获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等的,审计结果的风险越高,舞弊者获利也就越大,这是一种双向作用的关系。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普遍性是这种财务舞弊手段的应用基础,而财务舞弊又会反过来增大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在这种双向作用中,审计工作的整体风险会增大,财务舞弊者被发现的概率会降低。财务舞弊增大审计风险的普遍性同增大审计风险的潜在性一样,都是舞弊者对于财务舞弊手段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因而这种审计风险的增加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务舞弊的操作手段。
(四)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影响
首先,审计风险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其中也包括被审计单位,当被审计单位存在财务舞弊时,就会降低审计风险的主体控制能力。其次,当前财务舞弊手段日趋复杂,虚假会计账目的制作手段也日趋高明。当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没有达到相应要求时,也就无法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这也是财务舞弊降低审计风险可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审计风险控制是一种相对控制,在审计风险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财务舞弊是影响这一可控范围的关键因素,当财务舞弊客观存在时,就会增大审计风险可控范围,降低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基于以上,财务舞弊的存在会降低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的控制也会因此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特点,审计风险控制与财务舞弊这二者之间本质上是此消彼长的相悖关系。
三、针对财务舞弊的审计风险控制机制要素
(一)被审计单位的评估机制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财务管理情况、业务经营情况都会对审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在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建立对被审计单位的评估机制。在审计前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信用情况作出相应评价,要充分了解其业务构成、经营范围等经营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执行力等。通过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同时在评估中也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较高,相应的审计风险也会较高。
(二)审计方案的合理性
审计方案的选择和制定以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信用情况、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审计方案应包括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审计流程、审计方法等。在审计方案中首先应当明确审计目标,包括审计工作的整体目标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目标。其次,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要明确重要性水平,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最低的范围内,审计风险范围的认定与被审计单位的评估结果要结合起来。最后,审计方案中还应当有对于错报的相关应对措施,在审计中一旦发现错报,则应当根据审计方案中的应对措施对错报进行审核,评估错报存在财务舞弊的可能性,甚至重新评估被审计单位所有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对于审计方案中的审计流程和工作方法,既要保证最大程度地控制审计风险,也要通过合理的审计工作安排提高审计效率,科学、适当的审计方案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
(三)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
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审计风险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财务舞弊问题是否能被发现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应的审计制度,在审计工作中严格执行审计流程,对于审计证据的认定和评估应当谨慎,特别是在错报项目的处理方面,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的认定往往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一方面要依赖审计人员的自身参与,作为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参与财务舞弊的合谋。另一方面,审计单位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加强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的选择并没有普遍性的适用标准,对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就其具体情况应当选择适宜的审计方法。首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执行力,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审计风险。重要的是要能够积极利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在现代审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审计信息化已经是必然趋势。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快速对会计信息进行检索,在错报处理方面也更加有针对性。应当指出,审计方法的完善是相对的,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应当更加富有针对性,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审计方法,一味追求先进的审计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个别审计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
篇5
一、跟踪评审的委托及评审范围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估与审查,以及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行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由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是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进行定量分析和管理。
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包括:(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三)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四)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五)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项目支出;(六)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
二、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前评审
事前:项目可行性研究、地质勘察和项目设计三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评审质量,直接影响到财政投资项目投资的经济效果,也对投资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来评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尽量避免项目决策上的失误。
工程项目地质勘察资料是施工图设计的基础,勘察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施工图设计的质量。认真做好实地勘察,对施工图的合理性、经济性、完整性进行严格把关,力求设计出科学合理又节省造价的项目施工方案。
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方案的优化、科学、合理,是最大的节约。直接参与设计方案的论证和审查。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评审,从财政投资角度,审查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避免因设计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他们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设计招投标制。以此来提高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还推行限额设计,改变设计计费办法,建立设计质量奖优罚劣制度。充分调动了设计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达到了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三、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中监控
事中:施工阶段,也是大量实际投资发生主要阶段。
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对资金监控的监管,是评审中心的任务。按照总投资构成内容分解的各项费用进行监控,即对建筑安装过程费用、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以及建设其他费用等进行监控。对于重大项目,评审过程中要派驻评审人员,实现全过程跟踪评审监控。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建设项目的变更都会造成项目造价的变动。现场签证不规范,项目超标现象严重是目前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评审人员深入现场监控,全面掌握工程实况,在现场监控过程中,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审核设计变更和签证,以及因此所发生的费用,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实施阶段初期。对变更项目做到先算帐后变更,找出建设项目资金控制中的偏差和原因,使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制定资金纠偏的措施,去改进和消除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效或低效的活动,有效控制总投资。
评审中心通过现场监控,及时发现了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节支增效成果显著。实现了跟踪评审监控,严格管理设计变更,准确掌握材料价格,评审监控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提出月报季报,为财政预算的支出提供了科学合理可靠的技术依据,避免了项目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直接关系到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在评审监控过程中,发现和剔除项目投资中的不合理资金,发现和纠正项目建设中在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将为节约财政支出增加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财政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的事后评价
事后: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阶段,主要先竣工结算的评审,进而做好全方位工程造价的事后评价工作。
对于一个建设项目而言,竣工结算是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验收合格之后,对建设项目完成工程量的度量和确认。所以竣工结算评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度量建设过程的实施工作绩效,最终确定工程造价,它是承发包双方结算的依据。工程结算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切身利益。
在结算评审过程中,由于编审人员所处的地位、立场和目的不同,工作水平也不同,编审结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属于正常现象。但差距过大,就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失真,使公共财政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篇6
一、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健全合理
财政税收在政府调节市场经济时充当着主要的经济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在调节市场经济中有着一些不足与矛盾,对调节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反面作用。现在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依然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财政税收在调节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社会矛盾,阻碍着调节工作的有序进行。分析这些不足与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财政税收结构不够健全、合理,导致税制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支出结构出现问题,诸如增值税与营业税在征收时会出现重复征收的情况,财政支出在转移性支出中有着不合理之处等,这些情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财政税收预算有着诸多不足
在进行财政税收预算管理时,缺少比较全面、合理、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导致许多税收工作在实施时都缺少相对明确的目标。我国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有许多工作都刚刚起步,同时财政税收方面的很多法规、制度都有所转变,相关税收部门在进行税收预算时,都没有科学合理的掌控范围,从而致使预算范围过小,无法全面有效地作出税收管理决策。
(三)财政税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财政税收部门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后盾力量,其工作是否能够有序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而我国财政税收部门有很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低下,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无法有效完成财政税收中各项繁琐的工作,严重降低了我国财政税收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同时由于财政部门管理者对于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不严,使得财政税收部门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散漫、随意,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严重影响到税收工作效率。如果工作人员不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工作,那么这种工作氛围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同事,在部门中形成一种消极的气氛,非常不利于财政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推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相应建议
(一)合理调节财政税收支出的结构体系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财政支出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是拉低税收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必须要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政府支付体系。政府需要更加完善转移支付所占比例与结构,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发展水平来合理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比重,使得转移支付尽可能地合理。同时,政府还需要优化转移支付,让转移支付资金来源尽量稳定,提高其利用效率,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在财政支出方面,政府要加大在民生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于农村经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政府税收工作效率。
(二)建立起完善的财政预算机制
在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会关系到税收改革工作的成败。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适当增加财政预算范围,确保财政税收部门可以对于所有企业的财政都预算到;第二,政府需要就我国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计划,为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进程中,税收工作人员是主体,因此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财政部门在招聘员工时要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招聘,保证招聘到的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二是要对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与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恪尽职守、精神饱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推动我国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加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对于其在深化改革历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我们需要健全财政税收制度、完善财政预算体系、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而这些措施也要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我国财政税收工作质量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常红.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
篇7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篇8
二是确保工作责任到位。从全市范围内抽调了即懂政策又懂审计的骨干96人组成审计组。针对开展政策跟踪审计过程发现的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以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政策审计和责任分工的通知》,理清了审计思路和县区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了领导包部门、包单位和包科室的工作机制,极大的推动我市政策审计工作。强化县区局、部门考核,以量化指标打分,决定表彰名次,形成追赶超越的势头。
三是确保机构调整到位。为确保政策审计工作保持稳定性、专业性和连续性,便于政策审计工作的整体推进,在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审计局增设了政策审计科,各县区也仿效市上做法,专门成立政策审计机构,截止目前,11个县区基本成立政策审计科,选调配强专职审计39人。同时,整合资源,属于其他业务科室的行业审计的政策审计内容,政策审计科派员参加或共同组建审计组,明确各自重点,信息共享,成果共用,解决了政策审计人员少、审计内容不深化的矛盾。
四是确保督导检查到位。为将政策跟踪审计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由市政府督察室、市监察局、市编办组成联合督察组,分赴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察,有力促进了审计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落实。
二、突出“四个重点”,扎实履行新任务
一是突出对重大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紧盯国家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国家新发展理念的“五大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结合建设“真美汉中”要求,对汉中市全力打造追赶超越三大项目支撑体系,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倾力打造“一环、两城、三园、四极”重大项目,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健康养老等重大民生建设项目开展审计。重点审查政策落实和简政放权,关注规划立项、投资审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等各个环节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各方落实责任,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质量,促进128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突出对财政资金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财政卫士”的监督作用,加大对市县(区)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力度,重点解决了财政资金应投未投、该用未用、效益低下、突击支出的问题,盘活存量资金10亿元。加强对民生改善、结构调整等重要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深刻揭示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多头分配、交叉重复、拨付链条长、下达滞后等问题,推动同类别专项资金整合优化,促进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建设22项。
三是突出对重大政策落地跟踪审计。把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民生、开放开发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方面,重点关注了各县区是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进度,在建项目资金保障是否及时到位。货币政策方面,重点关注各县区是否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产业和民生政策方面,重点关注各县区是否加大对养老、健康、保险、科技等各类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力度,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开放政策方面,重点关注“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落实情况,关注各县区、市级各部门是否根据中省市部署及时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落实分工任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
四是突出对简政放权跟踪审计。重点监督检查各县区、各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进度和效果,密切关注政府职能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推进情况,取消合并行政审批事项155项,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五是突出对金融风险跟踪审计。重点对政府性债务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变化进行审计评估,跟踪反映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情况和跨境资本流动趋势变化,推动各县区、各部门建立健全防范机制,促进全市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三、做到“五个结合”,着力提高审计效果
一是加强与政府投资审计相结合。着力检大项目落地、项目开工、工程进度、资金到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效果,严厉查处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和改变资金用途等问题,查错纠弊,督促整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加强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优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面推行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着力解决收入不在“预算笼子”、债务不在“账本笼子”、支出不在“科目笼子”等不合规制问题。加强对“八项制度”、“六条禁令”的跟踪审计,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促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加强与民生项目资金审计相结合。紧紧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饮水安全、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大审计力度,着力揭示和反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效益不佳等问题,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
四是加与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加大对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重点关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贯彻落实,督促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着力纠正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改变政治生态环境,促进干部作风的持续好转。
五是加强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着力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深刻揭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党政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审计在政策落实中的“督查员”作用。
四、抓好“五个环节”,确保政策跟踪审计落实到位
一是学政策。一方面,认真组织各级、各部门对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形势任务的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审计人员及时收集中省市县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文件,采取集中培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方式,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精准把握,确保政策跟踪审计有的放矢、有序推进。今年,市局按照政策审计内容要点,开展政策审计文件汇编工作,形成指导政策审计工作的工具书。
二是严审计。我们普遍采取“听、查、看、走、评”等方法严格审计。“听”就是听取政策执行部门、重点单位、重点乡镇的汇报政策宣传落实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绩效情况及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落实情况,索取书面资料;“查”就是查阅相关政策执行的资料和重点资金拨付使用的账薄及报表;“看”就是深入现场实地查看项目进度情况;“走”就是走访群众和社区、农户,了解政策宣传落实情况和群众的呼声;“评”就是评议被审计单位在贯彻落实中省市重大部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着力揭示不作为、不到位、打折扣、放空炮等问题,力促政策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三是善总结。一方面,将工作中形成动态消息、署名文章及时在中省市级媒体、网站刊登;另一方面,为了活跃审计文化,开展了政策审计论文研讨会,全市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共收到研讨文章100多篇。
篇9
2013 年,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建立内部审计工作信息报告制度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学会年初制定的审计工作目标和计划,江苏省医学会内审积极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堵塞管理漏洞、强化内部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内审工作中注意积极扩大审计覆盖面,认真做好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加大专项资金、零星修建和物资采购的审计监督力度,加强预算执行、经济合同的管理,针对“三公经费”,选取公务用车情况对车辆运行费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针对出现的现象立即开始整改,积极补充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建立长效机制。现将内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内审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学习
内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法律法规,全面履行《江苏省医学会稽核制度》和《江苏省医学会内部控制制度》《江苏省医学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认真贯彻执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踏踏实实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审计程序,加大审计力度,提高了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学习,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在审计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恪守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做到了秉公审计、廉政审计。
(二)财务收支审计
江苏省医学会主要业务为实施政府受托项目即医学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医学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和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等)、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推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等,财务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项目以继续医学教育收费为主,项目支出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现金方式支付专家、学者的讲课劳务费,人力成本比例较高。内审部门未单独成立科室,但工作由财务科专人负责。各类学术会务均有财务科派员参加,负责收费与结算,内部审计对会务收支全过程实施监督,确保收入全部入账,支出合规合法,结合各类学术会议的预决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进一步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三)招投标工作
积极参与学会各项招投标工作,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提出规范招投标工作意见和建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采购,根据我会组织管理的特点,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完成年度预算采购任务,凡列入政府采购范围目录内的项目,一律实行集中采购。一年来,共参与项目招标、考察、谈判和验收二十多项,参与大宗物资的采购会审,参与仪器设备采购招标、议标、竞争性谈判等多次。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监督作用,并认真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和协调,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节约了财政资金,有效的维护了单位的经济利益。
(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
进一步加强单位经济合同管理,对学会涉及的所有协议、合同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把关,2013 年共审核审签经济合同60 多份,无违约合同发生,有效的规避了风险。
(五)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按照有关内审工作部署与要求,针对社会热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内审部门对学会车辆运行维护费用进行了专项审计。内审小组制定了专项审计流程,确定审计方案后,随机抽取了一辆公务用车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为2013 全年该车发生的全部费用,具体包括发生时间、凭证号、任务内容、事项发生地、具体事项等,具体事项又分为汽油、过路停车费、维修保养、保险、司机误餐、安全奖公里数等,经认真统计和查询,比对和实地核查,审计结论与建议如下:
审计结论:
1、汽车加油存在不规范的行为。
2、汽车维修没在省政府招标定点单位维修。
3、部分汽车维修没有附维修清单 。
审计建议:
1、建立车辆台账,实行定点加油一车一卡制度,并加强考核。
2、车辆维修前需填写“车辆维修申请单”报管理部门,注明车辆故障情况及估计维修费用。
3、报销费用时应附维修清单,更换部件要交回单位。
4、登记公里数,核算佰公里油耗,加强考核。
二、内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14 年,江苏省医学会的各种开支将明显增加,审计任务也将更加繁重,内审工作的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展,人手少、任务重、时间紧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的内审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有序开展,以“三公经费”为内审抓手,进一步加强审计力度,要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产安全、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为学会的整体发展战略,做好审计工作。
三、2014 年内审工作计划
2014 年我们将进一步贯彻执行《江苏省医学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紧紧围绕2014 年医学会整体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加强审计工作的基础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突出管理质量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确保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薄弱的环节,切实认真制定2014 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兼顾审计工作的覆盖面。
2014 年,审计工作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全面做好学会的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同时计划对印刷费进行专项审计,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零星修建和物资采购和“三公经费”的审计力度,创新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对一些项目跟踪审计、完善内控制度、招标投标、合同履行、材料与设备采购、会议预结算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项目跟踪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和建议
篇10
结合审计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公共工程综合审计的层次和质量,必须抓住六个重点,搞好三个结合。
一、六个重点
(一)以促进政府信用为目标,加强真实合法性审计。政府信用是指政府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其核心是公共责任。公共工程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责任而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环保、农业等项目,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其投资信息是否真实、行为是否规范合法直接影响着政府信誉。审计要紧紧围绕资金筹集、到位和使用的真实性。土地使用、环境保护、招投标、经济合同签订等重大事项和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促使公共投资的真实合法。
(二)以促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目标,搞好建设程序审计。《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都要进行审批。审计时一方面审查公共投资项目是否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定的权限进行了审批,有无人为压低建设规模和概算将应由上级审批的项目控制在自己的审批权限内审批项目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审查建设过程中已批准的概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查处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概算外建设和购置等问题。笔者近年来在高速公路项目审计中发现普遍存在擅自变更施工图设计的问题,有些变更是不需要的人为变更,其结果是将通过招标竞争产生的单价变为业主与承包商的协商单价,不仅增加了投资,而且也为权力的寻租创造了条件,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顺藤摸瓜,往往能发现幕后交易的蛛丝马迹。
(三)以促进治理建设领域秩序为目标,加强对工程承发包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查处工程承发包中规避招标或者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和肢解、转包、转让以及违法分包工程的行为;对设计、施工、设备材料制造和供应是否执行了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检查,关注工程质量。论文百事通
(四)以为反腐败斗争服务为目标,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投资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环节性使投资领域的监督困难,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和制约约束机制还不完善,造成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时有发生。近年来我省审计机关配合查处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大腐败案件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案件基本都是窝案、窜案,隐蔽性强,给国家资财和政府信誉造成重大损失,危害特别巨大。社会各界也对审计机关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寄予较高期望,上述两个案件都是在审计机关先行审计,发现大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的基础上查办的,较好的发挥了审计为反腐败斗争服务的作用。也扩大了审计影响、提高了审计地位。
(五)以效益为目标,搞好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建设效果审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的核心就是提高效益。审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好监督作用的重要体现就是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公共工程的公众服务性决定了对其的效益审计应更多关注经济性和效果性,以便较好的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通过工程管理审计查处重大损失浪费,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制止高估冒算,节约投资是经济性审计的重点。通过对项目实际竣工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审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效果性审计和评价的重点。
(六)以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目标,加强宏观反映。审计的更高层次作用是服务于管理层的决策和促使制度规章的建立及完善。这就要求审计机关立足微观审计,树立宏观意识,注重剖析研究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体制、制度方面的缺陷,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形成宏观信息,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新晨
二、三个结合
篇11
一、引言
近两年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用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也为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由此确有必要回顾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近年发展现状以判断未来发展方向。
二、近五年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统计方法
本文采取如下方式选取样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关键词“环境审计”,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数据(更新截至2016年8月20日),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与环境审计主题无关文献,最终选取样本文献共计687篇。本文按年度、来源期刊类型、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望能清晰描述我国近五年环境审计研究状况,并以此为据提出展望。
(二)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
本文对该687篇环境审计样本文献按其发表年度与来源期刊类型进行统计。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看,大体呈上升趋势,环境审计依旧是学术界热门研究方向。从来源分布看,来源为核心期刊的文献共计205篇,约占30%,与张长江[ 1 ]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比重有所下降但数量仍大幅增长,从侧面反映了非核心期刊对环境审计关注度显著提高。在核心期刊中,会计、审计类期刊仍占主导,但经济、环境、农林等其他类期刊比重接近21%,涨势明显,表明环境审计研究在非会计审计以外的学术界受到更多重视和参与。
(三)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潘煜双[ 2 ]的研究,将论文研究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环境审计实务、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环境审计规范专论五个方面(表1)。本次统计中,归为基本理论与综合类的样本文献所占比重为63.61%,与潘煜双[ 2 ]统计数据79.83%相比下降明显;关于环境审计实务的研究占13.25%,环境审计方法专论占14.26%,二者较均衡;国外环境审计介绍相关文献相对涨幅不大,占6.55%;但关于环境审计规范专论的文献五年内仅有16篇,比例甚至有所下降,仅占总体2.33%。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仍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研究,但多样与新兴的研究方法也开始运用到研究中来。在环境审计实务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如表2所示),此外,有3篇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有7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有3篇采用模型法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审计方法专论文献中,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得更为明显,费用效益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被运用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学者引入未确知测度等数学工具以构建相关模型对环境审计风险进行计量评价。
三、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特点评述
(一)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丰富
1.环境审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独立监督论、鉴证评价论及环境管理责任论三种。张丽华[ 3 ]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是一项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活动;王淡浓[ 4 ]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关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管理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或鉴证工作;张莹[ 5 ]等学者则认为其产生于环境受托责任背景下,并以解除受托环境责任为目的;黄道国[ 6 ]提出由多个审计主体、不同审计客体、不同角度、多种审计方式组成的多元环境审计构想。
2.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织是主要的实施主体。张爱民[ 7 ]等众多学者认为环境审计主体由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三部分构成;左睿[ 8 ]等则认为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审计应积极倡导并逐步推行环境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主,加强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二次审计;刘静[ 9 ]指出我国碳减排审计主体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作用。
3.环境审计内容与目标
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围绕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展开。黄道国[ 6 ]指出多元环境审计内容覆盖以上四点,具体涉及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农业审计、外资运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境外审计九类;唐洋[ 10 ]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涵盖合规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保资金审计、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处理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及环评报告审计七个方面。关于环境审计目标,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元目标论、二元目标论和三元目标论。李曼静[ 11 ]对比上述三种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总体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李雪[ 12 ]等学者重新构建环境审计二元目标体系;沙珍珍[ 13 ]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环境审计二元目标研究;时军[ 14 ]则分析指出环境审计目标设置应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特定性以及清晰性,并在终极目标指导下针对不同审计主体设立相应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二)环境审计研究地域特征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相应的,各地环境审计也呈现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江苏省位于东部长江三角洲,河川交错,湖泊密布,自然条件极好,经济发达,环境审计开展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该省环境审计从水审计、资源审计、农业资源审计、农村环境绩效审计到清洁能源审计、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绩效审计等均有涉及,相关文献内容丰富。中部地区中,江西省及周地区的环境审计研究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展开;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环境审计注重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聚集且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湘江流域治理的研究;汉江流域资源要素密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及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北省近年来关于该流域的环境审计研究迅速发展。西部云贵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物种多元且不乏珍稀濒危物种,环境审计研究也多围绕保护资源、物种多样性等展开。
(三)注重环境审计的跨专业多学科交叉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环境审计研究过程中引入多学科的不同方法、理论与模式进行创新,取得丰富成果,环境审计学科正从单一性学科发展为多种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例如,秦荣生[ 15 ]利用物理“无影灯效应原理”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吴洁伟[ 16 ]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地区环境审计作出客观评价。除了与物理和数学等基础类学科相融合,我国环境审计也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相交叉,例如:李兆东[ 17 ]等将能质流分析法运用于新型企业环境审计模式构建,杨柳[ 18 ]等将生命周期评价法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宗元勇[ 19 ]从道教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审计的原则体系,陈波[ 20 ]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融合。
(四)对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热情不减
我国环境审计在国际上起步较晚,为更好地顺应国际环境审计发展潮流,我国学者一直注重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侯婷婷[ 21 ]等对比我国与加、德、印环境审计各组成要素,李明辉[ 22 ]等评述大量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游春晖[ 23 ]等对美国环境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张珂[ 24 ]选取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时间相仿但后来居上的日本为对象进行研究。除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外,我国学者对在环保方面有成熟经验的不发达国家环境审计模式也有所关注。例如,杨丽萍[ 25 ]对南非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为我国政府主导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五)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成为热点新命题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迅速得到学术界关注,成为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新命题。林忠华[ 26 ]、蔡春[ 27 ]等学者围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研究,丰富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湖北省审计厅课题组、安徽省审计厅课题组就本省自然资源资产专项审计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和理论探讨研究;张宏亮[ 28 ]等设计了主副指标相结合的资源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构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独特模式、方法及应用体系并通过案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相关实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四、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未来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展望:第一,探索构建创新型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一特殊经济背景对环境审计理论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创新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实施机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加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目前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可操作性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实际工作中也常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存在理论必要和现实必然性。未来应加大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力度,更多运用实证检验研究成果,并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和完善。第三,深入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是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基本确立但仍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充足、实践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学者应更注重分析研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尽快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第四,加大对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关注力度。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重要主体,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我国民间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有效路径,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第五,进一步促进环境审计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通过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我国特色环境审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陈良华,黄寿昌.中国环境审计研究10年回顾:轨迹、问题与前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35-40.
[2] 潘煜双,李云.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0(33):65-68.
[3]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12):121-124.
[4]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篇12
在世界经济频繁波动的现代经济当中,教育培训,特别是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却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甚至在经济衰退侵袭很多行业的时候,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却出现了勃勃的成长生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行业的特殊属性,使得其与经济波动的周期有错时效应,各层人士对教育的需要是刚性需求。而且教育投资还是一项终身投资。二是因为教育培训业的反经济周期性。金融危机带来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产业以及新技术需要新的知识技能,危机还使得一些行业发展速度减缓,劳动力市场上求人倍率继续下降,失去工作和准备就业的人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增加就业筹码,以便经济复苏后,找到新的工作机会,因此人们参加教育培训就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三是教育培训行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社会和育人功能,政府在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危机形势下教育管理论文,对教育培训只能重视、不可轻视,必然通过加大投入和颁布各项支持性措施来促进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但是,面对巨大市场,中国的教育培训行业迅速膨胀和发展的同时,信誉、质量等问题也都暴露无余。为了对教育培训行业更好的实施监管,在赋予教育培训市场以足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市场准入制度就成为了对其实施有效监管的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和保障。
一、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准入制度的发展是近二十年里面才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的。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准入管理的法律基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配套使用管理办法。全国各省市均出台有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机构设置审批、机构变更审批、机构终止审批、招生简章审批、招生收费审批、年度审核。整套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相似,且审批的比重较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的通告中所规定,各省、自辖市、自治区均出台了《关于换发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的通知》,2010正式启用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未取得新版办学许可证者,一律视为无证办学。无证办学均视为市场不准入。
教育培训机构首先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行政审批通过后颁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经营活动前招生简章和其宣传广告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备案。审批备案后教育培训机构可以进行正常经营。教育培训机构应于每一年度结束后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审核,审核意见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审核意见不能通过的机构,在整改后如果审核意见再次不能通过,取消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即市场不准入。
二、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培训市场准入标准设置不合理
如果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培训机构从业范围重叠,培训行业机构过度饱和,形成恶性竞争。培训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必然导致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不得不进行价格战争,价格过低导致教育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就是培训市场混乱的根源。而如果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那些不符合办学条件无法取得许可证,没有许可证的学校难以引资改善办学条件,也无力吸引优秀教师执教,进而造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随着公办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将更高,更难拿到许可证。如果设的门槛过高,多数学校都达不到要求时,门槛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
(二)教育培训市场市场准入类别管理缺位
教育培训市场不仅完成了数量上的飞跃,而且还渐渐由点及面形成了涵盖各类教育培训方向的网络,如今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IT、语言、基础课程等几大类,艺术、职业技能、学位资格、婴儿教育、亲子教育等一些新奇的课程变得随处可见,几乎所有消费者能想到的培训项目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而传统的几大培训项目的课程针对性也越来越强,划分的越来越细。而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准入资质标准是针对学校特点设置的教育管理论文,并没有针对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的教学期短和授课灵活和教学内容市场化以及学生少、对场地要求不高,这些特点并没有被资质设置所体现。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真空的无标准可依的局面。因为没有具体的资质标准,资质审批中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就遭到了挑战。
(三)教育培训机构资质审核程序过于复杂
教育培训机构出现问题,投诉者首先会找到资质审批单位。资质审批单位为了躲避相应责任,制定了极其苛刻的资质标准和极其繁杂的审批程序。教育培训机构为申请资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都在客观上增加了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负担,忽视了培训市场培育的过程,不利于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限制了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发展。
(四)审批部门多,管理部门少
目前,国内不同城市的培训机构,审批部门都有所差异,有的培训机构是教育部门审批的,有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的,还有工商部门审批的,这就导致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缺位,管理混乱。近几年由于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监管严格,办学门槛高,这些教育辅导机构几乎都达不到办学所需条件,于是打起擦边球,都打着“教育咨询公司”的幌子,私下开展教育培训。
三、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的设计
(一)市场容量总量设计与控制
市场容量主要是指教育培训服务的需求量,市场预测有助于教育培训机构营销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营销决策,有助于教育培训机构掌握新知识、教育产品、增强教育培训机构的竞争能力,同时市场容量的测定也是教育培训机构制定科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育培训的市场容量是控制市场中培训机构数量的重要依据。各个地区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培训需求总量,综合考虑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存量,来确定一定时期之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市场总量规模和准入的进度安排。
(二)市场资质标准科学设定
教育培训机构资质标准的设定应当适应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教育培训机构本身有着很多自己的特点,这些独有的特点是其生存之道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对于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应当有不同的资质标准。第一资质必须有详细的分类主要应参考以下几个因素:培训内容、培训层次、培训规模。第二资质必须由教育部门统一发证,由专业评审委员会统一制定资质标准。第三资质必须是动态的必须和市场接轨做到与时俱进。
(三)市场准入的审批程序合理简化
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全程代办服务、一表受理、告知承诺、集中年检、网上协同审批等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联席审核制度,联席审核应该实行一次性集中告知、统一受理、集中办件、承诺办件、特事特办、先批后办。并实行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实行牵头部门负责制各牵头部门对协审部门有协调权、监督权,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审批制度建设。
(四)完善、明晰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管主体
《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规定,经营类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由工商部门审批,国家应尽快出台盈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教育管理论文,制定具体的标准,同时明确教育培训机构教学业务的监管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检查、督导、评估,加强对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监督。加强与财政、税务、物价、审计、民政、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开展管理工作。政府应明确教育培训市场的主管部门,各司其职,改变“多头管理,谁都不管”的局面,从严规范借教育咨询公司名义打“擦边球”从事教育培训的教育培训机构。
而对于私人性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应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政府只在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上发挥作用,严格规范其发展;政府部门及公立学校举办的面向社会的经营性培训应与政府、学校脱钩,可以登记注册成为独立法人,也可以并入其他培训机构;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培训服务,应由市场和政府双边提供,培训服务消费者部分付费,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补贴,委托部分机构实施,由“政府调控价格”,按市场需求杠杆和公平竞争机制进行管理。同时为吸引更多更好机构加入培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应同时附以机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2007:143-156.
[2]侯可文,李英.国有教育培训机构走出困境的思考[J]. 现代企业教育. 2005 (11):18-22.
[3]翟立新.印度IT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考察与研究[J]. 《江南论坛》. 2010(4):78-84.
[4]夏永林,俞驰,刘立.西安地区考研培训市场调查研究[J]. 技术创新管理. 2008:56-58.
篇13
一、研究背景
2009年9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地方高校化债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财教〔2011〕309号)表明国家对高校负债问题的热切关注,并将通过奖补方式支持高校化解债务。2011年3月,国务院以“明电〔2011〕6号文”部署,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单独设计报表对高校债务予以风险测度。青年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要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动用财政资金,帮助高校化解部分债务风险,靠学校提升的竞争力和开拓办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减轻中央高校财务负担。各方高层已经开始广泛关注高校的债务问题,为高校财务风险的化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高校债务风险化解的具体做法
(一)政府加大经济投入
1.完善财政拨款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一个适应公共财政、利于内涵发展的新预算模式——“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进而为政府提供准确的预算数字,以便于财政拨款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债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项财政预算,把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绩效因素作为专项拨款的重要参考依据,经过财政专家来构建一个涵盖多方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利于拨款额度的计算和精确,强化财政投入的激励效应,积极引导高校逐步化解债务。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升反降。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责无旁贷,国家必须保证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我国政府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资金扶持:
(1)政府适当资助。在扩招背景下,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平均拨款标准,并提高评比的透明度。加大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促进各高校内涵的深层次、纵向发展,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还可以适度实行财政贴息、补息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展一系列的优惠条件,进而有助于高校专心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
(2)政府外汇储备注资。我国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储备规模总量超过万亿,位居世界首位。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政府可以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对高校进行注资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用知识和技能改变民族的命运,不失为一个战略举措,也是完全应当的。购买国外先进教学、实习、科研仪器设备生产线,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技术,把我国高校的教学设施匹配以国际化的水平,从硬件和软件上完善教学环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其他财政手段。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是政府筹措教育资金的一种长效机制,以使高校债务风险处于合理水平。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特点的高等教育产品适合发行中长期债券,虽然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主发行地方债券,但可以建立中央转贷国债资金制度,由中央发行教育国债,然后再转贷给地方,进而起到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利于解决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政府推行制度创新
在高校负债风险规避中,政府应该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进高校转制、完善产权及治理结构、加强监督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对化解债务的奖励力度,严格遏制高校资不抵债的势头。
1.积极推进部分高校转制
高校“转制”主要是指为了丰富公办高校办学形式,采用民营化的理念,对部分公办高校着重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乃至学校所有制进行转变,以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形成多种体制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的基本格局。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优秀高校,在“国有民营”“全额转制”和“股份制”等方式中,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方式,让一部分高校转制,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完善产权治理结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原则,减少政府对高校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审批,增强高校对各项事务处理的灵活自主性,让高校在竞争中研究自己的新路子,不断创新、探索,从而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政府应该更多地运用统一的法规、政策等手段,为高校塑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环境,强化高校在债务化解等方面的责任约束。
3.加强监督和预警体系建设
教育部门审定高校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控制贷款规模的最大限度。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高校综合评价方法,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负债上限,确定贷款的合理规模和安全系数,积极防范贷款风险,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三)法律、政策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国家法制化的基石。只有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真正的强盛。同样,依法治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鉴于目前高校负债有蔓延的趋势,财政部门应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学校贷款管理办法》,完善债务的各项管理办法,势必将债务危机从源头上遏制。
1.建立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的立法
通过制定《学校法》,适时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民主治校,规避高校贷款的风险。还应该建立严格的高校贷款问责制度,政府要加大对高校贷款数额、使用等方面的监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高校资产状况的风险评估,坚决抵制不良的投机贷款。政府应通过完善的法律机制和规章制度,建立高校债务风险控制体系,并通过建立高校债务偿还长效机制化解现有债务,限制和规范高校的贷款行为,防止新的债务出现。
2.规范高校财务核算制度的立法
政府应通过严格执行《预算法》,适时制定《教育投资法》,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从源头上规范高校借贷行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企业单位普遍应用的权责发生制不同,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但是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成本管理上具有笼统性,它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制度根源。加强政府审计力度,完善对经费执行情况的监控,从制度建设方面强化债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3.鼓励全社会资助和捐赠的立法
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越重视高等教育,捐赠也越多。严格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捐赠法》,去吸引更多爱心人士的教育捐赠资金,去规范和鼓励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让捐赠者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进而鼓励将捐赠范围逐步扩大,让捐赠人士从捐赠的行为中得到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进而保障教育的经费来源,拓宽高等教育的来源渠道,帮助高校走出债务危机。
(四)加强与外界的合作
1.创新型大学的构建
高校拥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可以与工商产业相结合,创造出价值,从而进一步支持大学的研究和发展,扩充大学的科研经费,为高校负债危机的化解起到减缓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进学校创业风气的形成,大力发现学生中的精英人才,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产学研”创新的教育模式,作为企业需要在技术支持的教学发展,教学为科研的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促进教育理论与具体的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生活的使用速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2.国际合作办学
通过吸引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高校的医学、会计、汉语等专业深造学习,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还可以增加高校的资金收入。国际合作办学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减少高校财政的开支,并从某种程度上增加收入,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有助于培养国际型、外向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共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就是可以效仿的一个模式,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利于学生知识文化的拓展,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提高看问题、办事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法云,袁文,程雁雷.安徽省高校建设性债务化解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2-8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R].2010.
[3] 章仙踪,李伦娥.湖南省筹资50亿元并出台相关政策化解高校债务[N].中国教育报,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