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毕业音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3期(15).
[2]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篇2
1、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足
所谓的综合素质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年龄、资金、社会经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在刚刚毕业的几年中很难将这些突破。比如说在创业初期的资金,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很难筹集到自主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再比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因为中国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毕业前几乎都没有涉足于社会,在创业思路上不够开阔,创新的意识不强;还有学生在创业方面没有经验,所谓的经验都是一些教课书中的知识,在创业中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遇到问题时会不知所措。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主要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学生平时的学习主要是一些象声乐、器乐、舞蹈等等的专业课程,对于综合素质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的,比如管理、投资等等方面的知识几乎不知道,在毕业的创业中这些都要从零开始学习了解,所以这就大大制约了他们的自主创业。
在学校中设立了一些关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但是对于自主创业的专项课程并不是很多,这样导致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都是在自我摸索中进行着,没有目标性。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自主创业培训课程,配备有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系统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思维意识、创业方向等等进行培训,使学生在自主创业中不再盲目。同时学校应该设置一些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有一个创业的空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三、推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建议
1、树立创业意识
对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在专业技巧上不及本科毕业的学生,那么进入一些专业团体的就业几率较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都放弃了所学的专业从事了其他专业。其实,在社会上还是有许多事业单位需要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比如:艺术培训机构、演艺公司、婚庆公司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创业方向,那么对于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让学生树立一些创业的意识,做一些创业规划,通过几年的学习为此而奋斗努力,在毕业后逐步去实施。
篇3
音乐教学活动本是就是一门具有艺术性与文化性的课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对音乐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音乐学毕业论文致谢,欢迎阅读赏析!
音乐学毕业论文致谢
历时三个月的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季节也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作为×××大学(改成自己音乐学专业所在的大学)音乐学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大学(改成自己音乐学专业所在的大学)。回顾在×××大学(改成自己音乐学专业所在的大学)的求学生涯,感慨颇多,有过疑惑,也有过迷茫,但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
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感慨万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老师(改成自己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雄阔,思想深邃,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音乐学专业领域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音乐学专业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特别是音乐学专业学术上的新概念,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音乐学专业任课老师和辅导员,特别是—××老师„„(此处列举具体需要感谢的音乐学专业老师姓名)。在音乐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教导和很大的帮助。
篇4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上述两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导致毕业论文乱象丛生的内因,那么,作为外因的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呢?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保障着论文的原创性与高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也叫学士论文,在整个学位教育中,学士属于最底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士论文(毕业论文)的监管制度丝毫不能与硕、博士论文同日而语。后者的写作与答辩通常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监督机制。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审查、预答辩、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对论文质量的监管所实行的论文盲审制度、抽检制度等早已成为众多培养单位的通行做法。学生论文如果不能通过审查则会被推迟答辩、重新开题、甚至取消学位授予资格,导师则担负相应的指导责任,也会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有的省(市)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再次对论文进行匿名评议,如发现有抄袭造假、质量低下的还要追回已经颁发给个人的毕业证与学位证。所以,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论文写作,毕竟,抄袭的风险系数太大,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指导教师也会因承担连带责任等原因自然不敢放松,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实早已证明,严格的制度监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硕、博士论文的写作质量。虽然也不时有媒体曝光抄袭事件,但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成风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比之下,学士论文的监管力度则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论文从选题到答辩、从指导到鉴定大多是院系自己做主,这种教练员与裁判员角色的合二为一,导致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极易有意无意地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本来对论文的重要性就缺乏认识,如果在论文审查与答辩方面又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再加上老师们碍于师生情面而不能完全做到秉公执法,只会让学生变得对论文写作更加缺乏应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审查与答辩环节心存侥幸,在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诱惑之下,抄袭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才能在外部环境上对论文的质量给予一定的保障,才能对学生的抄袭、造假行为构成有效的约束力。
篇5
二、提高钢琴专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毕业论文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行检验,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由于钢琴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重视训练技能和技巧。如果一个人不会用文字去表达,而只会演奏,他就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音乐科研工作者或者是音乐教师。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写作,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对资料的利用、整理、搜集和使用,学会图书馆中文献资料的检索,作为一个系统的实践机会,能对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更好的了解。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结合实际,对选题合理选择
对文章的价值和内容起决定性的关键环节,就是选题是否合适和正确,它对于论文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应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这样才能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其次,要遵循适中的原则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学校期间,学生仅仅是掌握钢琴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但在深度和知识面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样题目的选择上,宜窄不易宽、宜小不宜大,需要尽量与本专业的实践和相关知识相结合,对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性予以体现;最后,学生所确定的研究领域,应是自己感兴趣的,有强烈研究欲望的,这样就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三)夯实专业基础,使写作能力获得提升
钢琴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培养人文素养知识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钢琴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进行启发,有意识的讲授科研知识。同时在一些欣赏课、教法课和音乐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如对观点的阐述,对问题的论证、对论据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组织等。同时,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能对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并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强化,主观能动性增强,进而使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对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进行开设,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针对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写作论文时实践经验和写作技巧欠缺的现状,应对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进行开设。对钢琴论文从选题、整理和搜集资料,论文提纲和初稿的撰写以及修改和答辩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能对论文撰写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的掌握,对答辩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能够灵活的解决。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使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就是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师生结构、职称、学历和年龄相对合理,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其次,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从论文题目的审定,相关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搜集、题目的确定、提纲的拟定以及写作初稿和终稿,都要发挥促进启发、监督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钢琴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既是检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是大学生初步尝试研究实践和工作设计的过程。为了使钢琴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获得大幅提升,就要对学生论文写作技巧提供有效的指导。学生应高度重视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既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锻炼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样会对论文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初昌雄,周辉.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2]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04).
[3]黄春梅.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篇6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篇7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篇8
在狱中写下的《囚歌》激励鼓舞了几代人,他说:“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为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音协主席韩宝泉根据将军的《囚歌》而作曲的新作品大型男中音独唱、混声合唱《血与火的赞歌》将于11月公演。
担任男中音独唱的是广东省惠阳崇雅中学的曾英杰老师。曾老师9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先后在师范学校、幼师学校、艺术学校、大学音乐系、普通中学任教。初到广东时正值广东流行歌曲和卡拉OK盛行的年代,作为一名在美声唱法上拥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广袤专业见闻的专业歌手,突然身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他不免生出了几分无奈,感到自己仿佛是“一身才艺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在经历了一番痛苦思考和冷静观察后,他决心将自己融入广东艺术的氛围中去!他开始练习和研究通俗唱法,结果,他所熟悉的美声唱法在演练通俗唱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于是,这又激起了他研究两种唱法嫁接的兴趣,打破门第之见,尝试两种唱法的融合,在两种唱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他说:“这座桥梁的纽带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是歌唱者修养所应具备的对专业探索的渴望!无论哪种唱法,只要人民大众喜爱,只要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都有责任去演唱。”十年中,曾老师从没间断过进修、学习、演唱、交流和比赛,他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也随着舞台演唱技巧的提高而得以收获,先后发表音乐论文20余篇。执教惠阳崇雅中学以来除了正常的教学外他还执教惠阳区少儿艺术团的“小螺号”演唱组,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谈及演唱《血与火的赞歌》,曾老师说:“惠阳崇雅中学是一座百年老校而且还是将军的母校。将军的《囚歌》这首诗,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革命先烈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概。因此接到这部作品我很高兴而且很感谢曲作者对我的信任。”
《血与火的赞歌》创作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为带尾声的三段体结构:A段慷慨激昂、B段深情向往、C段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尾声气贯长虹。音乐借鉴戏剧性的表现手法起伏跌宕、大义凛然,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男中音特有的音色将将军塑造的更加高大、鲜明。部分运用了二部轮唱和壮观的副旋律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领唱与合唱浑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宏大的交响性。
“不应该被淡忘的,偏偏已像过眼云烟;漫漫六十载,却又恰如弹指一挥间;灾难深重的历史,已经过去很遥远。把六十年前的地点人物背景时间结果镌刻在最坚固的墙上,挥之不去,永远铭记,这是六十年后的我们,应该完成的光荣使命。”曾老师说。
篇9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对日本、朝鲜等远东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各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千多年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秦兼并六国之后出现了二百年统一强盛的西汉帝国,这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使中国和中国以西的文明形成联系。
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上可以知道,秦汉的乐论辞赋、六朝的讲唱变文、唐宋的传奇戏剧、明清的话本小说及历代流传的民间歌曲乃至宗教音乐,都曾对整个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的社会习俗和生产方式。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存在,尽管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将世界愈来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不会由此而“一体化”。因此,我们应该使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差别中得到发展,在全球意识下求得繁荣。所以,既要消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要去除唯东方文化中心论的狭隘想法,使世界音乐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音乐不仅能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能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新的形象。音乐的表现手段,有别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观。文学需要专门的翻译家进行翻译,而绘画展现的大多是一些有具体形象的东西,音乐却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有力地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社会的整体风貌,音乐能够表现不同的民族性,因此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展示自我的名片。正是由于音乐可以展示民族形象,所以它经常被当成重要的交流手段。商务谈判,需要音乐;婚丧嫁娶,也需要音乐。音乐不仅是民间交流的手段,更是国家交流的手段。
音乐用于外交,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无论觐见天子、国君相见,以及诸侯国君接见其他国家的使臣,都需要音乐。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外交。
进入当代社会,音乐更广泛地应用于外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密切了。这种联系,已经不仅限于经济交往,还要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经济和思想艺术的基础上,这其中就包括文化交往,且音乐是其中的重头戏。因为音乐表现的情绪是直接的,虽然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不同,但其心理机制却大同小异,对情绪的感觉大体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欣赏乐曲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被其中所暗含的情绪所左右。音乐的情感性,与它所展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可以超越于人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当音乐用于交往的时候,它可以将音乐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人们在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年轻一代,都选择去歌城、KTV一展歌喉;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不管是不是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都会精心准备一台歌舞晚会去感谢师恩,传达同学之间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做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有益的课外运动时,也都会播放舒缓且有节奏韵律的音乐进行伴奏,让这些运动变得更加有魅力。
结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誉。中国音乐的多元化是中国音乐史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10
1. 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木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木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木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而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木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而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卜方式进行写作。如:x x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木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而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x x x x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而、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木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木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木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卜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木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木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木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而要考虑课题木身的要求;另一方而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木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木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而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口子号作者.篇名田.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口子号柞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篇11
一、明确教学理念
现阶段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整体学习成绩较好;二是文化课与声乐技能较好,但音乐理论知识较差;三是音乐理论知识与文化课较好,但声乐技能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声乐技能、理论修养与文化课并重”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专业素质及兴趣爱好等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声乐技能、理论修养与文化知识有机结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如教师在教授声乐集体课时,不仅要重视声乐技能的教学,还要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音乐人类学、声乐美学等融入其中,形成立体化教学框架,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结构,全方位掌握声乐知识的内涵。
二、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曾对某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等综合能力较差,在学习期间仅以某一专项为主,如钢琴、声乐等。也就是说,擅长歌唱的学生在乐器演奏方面相对薄弱。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适应基础性教育工作,背离了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需要制定“讲、唱、研、导”综合能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应当规定学生每学年必须精唱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创作歌曲等不同风格与体裁的曲目,鼓励学生举办或参加演唱会、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将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作为学生评优依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说课、讲课比赛,结合全国音乐课堂教学的获奖视频进行教学,及时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再次,要求学生在课后将感想心得以论文形式写出,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及社会各种文艺演出的策划、编排当中,要求学生根据主题与节目内容选配适合的灯光、音乐等素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编导及策划能力。
三、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一)重视必修课,加强选修课,拓展地方课
将必修课内容调整为四个模块,即声乐理论修养与技巧训练方法、优秀声乐作品与赏析、声乐艺术实践、声乐论文写作。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每一个模块的深入阐述,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行逻辑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应强化人文社科类、教育类、文史类、美育等课程,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整合能力与渗透能力,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前沿理论成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并丰富其文化含量;同时,地方音乐文化与当地文化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师应拓展地方民歌与戏曲,并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使学生亲身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规范教材建设
以中外经典声乐作品为基础,将富有时代感且思想内容健康的优秀音乐剧、民歌、流行音乐等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并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如对唱、重唱、小合唱等,编写突出高师声乐特色的声乐教材,结合声乐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新颖的见解,进一步创新教学内容。同时,要将所选曲目进行透彻分析,设问答疑,以开阔思路为目标给予学生指导性建议。
(三)在实践中教学
熟悉小合唱、重唱和独唱等主要声乐演唱形式,从声乐演唱的角度提出不同演唱形式的审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标准可以分别提出,但有些重复的要求是由声乐的共同规律决定的。教唱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随着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其使用价值和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此外,声音概念的内涵广泛存在于声乐教学的不同内容中,是所有课程的共同标准。由于声音概念只是一个习惯用语,不便在正式文本中使用,但其独特的内涵应该在高师声乐教学各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声乐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明白高水平的演唱标准是什么,确切来讲就是对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歌唱体系和感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声乐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演唱特点进行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将复杂的概念性的东西解释为简单的具体的感受。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 好的教师不但讲授技术,同时也懂得如何将技术和音乐感觉巧妙地协调成整体。因为对声乐的困惑并非在于方法,而在于整体的协调。如气息和歌唱的协调,气息和关闭的协调,高音和低音的协调等,都和气息的运用有关。气息的恰当运用甚至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真正适合本人发展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要改革高师声乐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明确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进一步拓宽高师声乐教学的实践渠道,创新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传达思想情感是艺术表现的目的,在创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美的追求,更需要重视声音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熟练运用声乐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表现作品内涵的能力,达到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田甜.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戏剧之家,2014(5).
篇12
滇西北流域生活的傈僳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样式及种类,在人类学的视野里,滇西北傈僳族的木刮文化传统是傈僳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滇西北文化模式的集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阿尺木刮”是以傈僳族的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极具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民俗艺术事项。长期以来,音乐学界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音乐形态、音乐种类等方面进行的记录和调查,而“阿尺木刮”的生成环境、生成因素以及在历时与共时的交集中所产生的文化意义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最能真实直接表达文化个性的民间歌舞事象,是每个民族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不能脱离其生长、延续的空间、时间以及人们的音乐行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由黄凌飞老师引荐跟随着云南大学的罗梅老师,一同前往怒江参加傈僳族的阔时节活动,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阿尺木刮”这一具有傈僳族传统气息的歌舞种类,让笔者真正感悟到傈僳族歌舞所具有的完整而充满张力的文化独特性,故选择其为硕士阶段毕业论文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1、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场革命。无论是从人最为基本的人权问题开始发生了改变,还是从学术研究上都有了质的飞跃。“阿尺木刮”是维西县特有的傈僳族传统歌舞,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的关注度较为广泛,将这个地区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特征进行研究时,应该考虑到这个地区各个族群之间音乐文化内在的本质。将云南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研究,置放在音乐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背景中。笔者试图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这一歌舞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分析,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分析和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方式来呈现文本,这样对“阿尺木刮”进行专门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傈僳族“阿尺木刮”过多地运用音乐本体来分析其的音乐的特征,对于这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概念体系、音乐行为的描述很少。只有对于这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和阐释,才能够从生成机制中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该民族的音乐。
(二)研究意义
在研究对象确立的同时,尊重其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和其音乐文化的地性知识,力图客观地呈现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通过对“阿尺木刮”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其文化内涵、族群中的族性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更深刻地认识傈僳族的“阿尺木刮”,预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运用音乐民族志这样一种阐释性的理论范式;以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为理论视角,将维西地区的傈僳族“阿尺木刮”放在声音及意义的社会背景中,拓宽了艺术审美的视野与领域。人类学家赖斯先生在梅里亚姆的三维模式基础上所提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持——个人创造和体验”整体模式的运用,体现重视共时研究与历史性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于维西地区傈僳族村落调查,以个案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采集和收集大量的“阿尺木刮”一手资料,对“阿尺木刮”进行音乐人类学的分析和研究,期望通过理论的层面阐释“阿尺木刮”更深刻的内涵和其背后的意义,并使的维西地区傈僳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得到多维多元的展示,使得大家能够更好的认知傈僳族的文化内涵。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维西傈僳族文化学者林永辉收集整理的《维西县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文章中对于“阿尺木刮”起源有如下论述的:傈僳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氐羌部落的一支,经历了漫长的迁徙,直至怒江州、迪庆州维西县一带。“阿尺木刮”是维西地区傈僳族祖先创造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歌舞事象,当地人在长期的游牧、迁徙生活中,与羊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且通过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形成的一种相互间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维西县文化馆非遗在中心主任和琼辉老师讲述:山羊是傈僳人的图腾,并且傈僳族人是很敬重山羊的,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傈僳族有一位很美丽漂亮的女孩,不小心被村子里的头人看上了,头人想要娶这位女孩为妻,但是女孩不同意这门婚事,连夜她就抱着两头小羊上山去了,为此躲避头人的婚礼。躲在深山密林里的女孩,无时无刻地觉得孤独和寂寞,因此身心如此痛苦,只有把羊当作自己的朋友,跟它们交流。她学习羊的叫声来唱歌与羊进行对话,学习羊的动作来跳舞与羊进行玩耍,久而久之就有了这种舞蹈,并且得以传承下来。在“都市时报2008~2009‘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踪’系列报道、十七香格里拉傈僳族“阿尺木刮”中的论述为:“傈僳族属南迁的古氐羌人,从古代移民的画卷中可以看出,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在漠北悠远的星空下南迁,为祈求族群幸福和平安,首领们会选择适当的节日祭祀,祭祀的羊儿歌舞即是起源。”
叶枝镇新洛村“阿尺木刮”国家级传承人熊自义老人告诉笔者,傈僳族的祖先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几乎与外界不往来,天长日久都过着采集、狩猎、游牧的生活。与山羊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傈僳人每天都要将山羊放到山上,在这个孤独寂寞的过程中放牧的傈僳人与羊朝夕相处,时常观察着山羊的声音、动作和体态,观察山羊在吃草、在玩耍时候的各种习性,为了消除孤寂常常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日积月累,形成了傈僳族最为原始和精彩的“阿尺木刮”。同乐村大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有关于“阿尺木刮”的美丽传说“相传同乐村在最早的时候是不叫同乐的,以前是叫“罗托腊”,在几百年前,有两个夫妻从外面私奔而来,悄悄的偷住在的大河边。但是他们两个没有后代,只是孤独地住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老的夫妻问他们“你们从来哪里”,他们回答说“我们来这里玩的,今天晚上能来你这里住吗?”回答说“好的”,之后在夜里的聊天过程中,他们就聊了彼此的来意,如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这的、他们叫什么名字等等,在这样的聊天中两对夫妻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年轻的夫妻问他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年长的夫妻说名字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来的时候带着一匹小骆驼,在用我们的当地话来说就是“罗托腊”也就是骆驼来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把这里叫做“罗托腊”这个名字。年长夫妻说“我们两个是因为彼此间相亲相爱才跑到这里来生活的,而你们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所以才来到这里的,我们情况都一样,要不我们就做一家人吧”,从此这四个人就一直生活在了一起。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大量的查阅相关的地方民族志、文化志、社会历史调查等文献资料,了解维西地区傈僳族“阿尺木刮”的相关记载与知识背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收集和整理以及归纳以往研究成果,从其中探寻出自己的研究视角以及切入点。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维西县的叶枝镇及周边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运用主位与客位进行系的统调查,从个案入手,主要是对当地民间传承人、当地的领导部门、参与活动的群众等不同人群多方面进行采访,观摩并加入到当地群众举行“阿尺木刮”的活动,走访当地民俗生活,向当地民众研习“阿尺木刮”的方式、意义等,以便后期研究。笔者以局外人的视觉和局内人的视觉参与和观察的双重身份开始调查工作,与当地的傈僳族族群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加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构成,以便深入了解其思想与行为,更好研究“阿尺木刮”。将第一手田野资料与田野资料结合,从中寻找新的发现和视角。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
绪论7-11
(一)选题缘起7
(二)选题目的7
(三)研究意义7-8
(四)研究现状回溯8-10
(五)研究方法10-11
1、文献搜集法10
2、田野调查法10
3、深描10
4、综合研究法10-11
第一章“阿尺木刮”发生的生态环境11-17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自然生态空间11-13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人文生态空间13-17
一、服饰、饮食和居住13-15
二、宗教信仰15-16
三、民俗风情16-17
第二章傈僳人历史记忆中的“阿尺木刮”及其展演活动17-26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历史记忆17-20
一、傈僳学者的“阿尺木刮”记忆17-18
二、传承人的“阿尺木刮”记忆18-20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展演活动20-26
一、展演活动相关概述及其活动说明20-22
二、展演活动过程22-26
第三章“阿尺木刮”构成要素26-35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构成要素26-30
一、歌词特征26-27
二、音乐形态特征27-29
三、体态特征29-30
第二节代表性艺人访谈实录30-35
一、歌者熊自义30-31
二、李碧清与“阿尺木刮”31-35
第四章“阿尺木刮”的文化解读35-45
第一节“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与音乐行为35-39
一、“阿尺木刮”的时空构成35
二、“阿尺木刮”的音乐行为35-37
三、“阿尺木刮”中所传达的社会秩序37-39
第二节“阿尺木刮”的生存根基39-45
一、“阿尺木刮”的历史构成39-40
二、社会群体维护中的“阿尺木刮”40-43
三、个人创造和体验中的“阿尺木刮”43-45
结语45-46
参考文献46-47
附录一47-49
附录二49-51
致谢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杜亚雄:《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陈一.:傈僳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6)
[3]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傈僳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
[5]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黄昌莉.从创世神话中探讨傈僳族的远古生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01)
[8][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译,上海人民出版,1999年版;
[9][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李自强.三江奇韵[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8
[11]林永辉.维西傈僳族民间音乐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12
[1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
[1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4]鲁建彪.傈僳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1
[15]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05);
[16]聂乾先.云南民族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4
[17]彭兆荣:《族性的认同与音乐的发生》,中国音乐学(季),1999年第3期;
[18]斯琴高娃、李茂林.傈僳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5
[19]斯陆益.傈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1
[20]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1]汤亚汀:《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高校音乐学院人类学E-研究院;
[22]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下),载《中国音乐学》(季刊);
[2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M],云南:维西傈僳族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2006年
[2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资料集成》,2006.10
[25]《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云南省编辑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26][清]余庆远.维西见闻纪[M].维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4.6
[27]杨曦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选点考察与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篇13
相关概念释解
在本文的叙述中,将涉及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文本、编辑、出版,需要集中做一阐释。
“文本”,在应用广泛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①在《汉语大词典》中亦做相似的解释:文件的某种本子,亦指某种文件。②社会普及率极高的工具书,加之明晰易懂的解释,对于“文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甚有益处。至于它在学术界所对应的外文语词(Text)及计算机领域被广泛运用的意涵,非本文探究的主旨,此处不做进一步拓展。在本文对于该词汇的现时使用,仅以中文传统语境的意涵同时置入音乐的专业范畴中,将其拓展为:“音乐文本”,即人们视觉可见的以种种符号所呈现的各类音乐文件。它包括了以音乐文化为内容构成的图书、报刊、网络等介质中所承载的文字、乐谱,以及个人所抄写的各类专业的文字、乐谱等形式。结合以上对“音乐文本”的阐释,其所内含的功用及意义对于音乐界学人来说就要重要得多,对这种重要性略做整理就可以包括:音乐文本应是记录、保存音乐文化成果的重要(非唯一)方式;音乐文本是交流、传播音乐文化成果的重要(非唯一)工具;音乐文本也是体现和展示音乐创作者专业学术水准的重要(非唯一)平台。由此,我们对待各类(音乐)文本的态度及做法毫无疑问应表述为:以虔敬之心、秉客观的态度、持规范的标准、呈易解的形式,唯有如此,方能体现文本在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对于“编辑”一词,国内编辑出版界早有释读,以字义来讲:“编”,即编排、安排;“辑”,释为收藏、聚集。两个原本独立的单音节词的连缀组合,代表着一种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化行为——搜集材料,整理成册。③但按照今天编辑出版界的广义理解,“编辑”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行为。在当今出版界的普遍理解中,“编辑”一词至少具有三重意涵:其一,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编辑”是为保存、传播、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做出奉献的高尚的举动;其二,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编辑”是指新闻出版部门从事选题策划、编写、审读、加工、剪辑、设计等工作,以使相关内容达到传播目的或符合复制要求的工作人员;其三,作为技术职称系列中的一个级次,“编辑”是新闻出版行业职称序列中的中级职称。而我们作为“文化人”尤其是学界中人,“编辑”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更多地呈现它的“文化行为”的意涵,成为我们从事学术活动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音乐编辑”当然与音乐文化的继承、保存和传播交流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对于“编辑”及其行为,我们更应持宽广的人文观照:“编辑”应是我们日常学习、科研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文本责任人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的体现,是实现文本创写目的的必要步骤,是尊重广大文本受众的一种行为。
按照传统的理解,作为社会文化行为及行业名词的“出版”,即把书刊、图画、乐谱、音像制品等编排并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观察这种文化行为,其与“编辑”职业或行为的关系甚为密切;对于正常的出版行为来说,更是逢出版必有编辑行为相伴。但作为学术研究者,除了应关注普通“出版”的规律及与编辑间的密切关系,更应注意这样几个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特点:(1)当代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即“出版”是包含了图书、乐谱、报刊、音像、多媒体、网络等媒体形式的制作发行的,而非专指图书的印制行为;(2)出版是需要流通环节(发行)相助的,在出版的流通环节中,应予区分“出版物”的不同流通方式,即公开发行、内部交流与私人记忆的区别(恰如期刊的正刊、内刊与私人日记的区别);(3)出版过程中的批量化工业生产与“手抄本”的区别,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或称“文化工厂”制作产品,需要大批量地复制产品以赚取利润,它与“内部资料”甚至手稿有着物品属性的巨大差异(在不同领域,可称为原生文献、再生文献;文化产业与小众交流)。
音乐文本编辑属于音乐文化发展至一定高度之后的文化行为,具有较高的实践性特色。对于音乐文本的编辑实践活动,应以人类创造各类表意符号为始,并将伴随人类音乐活动之始终。这是与音乐文本作为承载音乐文明成果的特点相适应的。
在我国的文明进程中,按照中华先人记载、传承文明成果的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程度,结合我国音乐文化自身的衍变历史,我们认为前人对于音乐文本的编辑实践活动已经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一)春秋至隋代(公元前770年~公元618年)。随着人类记录符号体系的日益成熟和传播介质的相对稳定,原始的文本编辑活动开始了。商周时期的对甲骨文、金文、石文的镌刻,被出版界认定为“原始编辑活动的出现”,④但这一时期对于音乐领域来说,难于寻找出其文本编辑活动的直接证据。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竹简、布帛介质的普遍应用,原始的编辑出版活动得以快速发展,而此期孔子的编辑活动又是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据《史记》《论语》等文献的记载,孔子在春秋末期曾经对于宋、鲁等诸侯国保存的文化典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搜集和整理,主要是对《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部文本,即后世所称的“六经”。其中,反映在与音乐相关的领域,是他通过“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现场采访与核对,⑤以及“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的唱奏实践,编订了音乐作品集《诗》,并编辑了乐论文献《乐》,从而使这两部“乐书”能够在战乱的年代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布。学术界虽然对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但完全否定古代文献相关记述的“疑古”做法很难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多数学人还是认可孔子对这些文献所进行的述、删、订、编等不同程度的工作,这种工作恰是古代编辑实践中的核心内容。以此为典型,在印刷术尚未来临的“写本书”时期,以孔子的这种追求“述而不作”,重在据实搜集、记录、整理的编辑特色持续了一千多年。当然,对于其中的音乐文本的编辑,也是这一编辑特色下的实践成果。
(二)唐宋至清代晚期(公元618年~19世纪上半叶)。唐王朝所开创的帝国盛世,使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诸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体现于编辑出版业的贡献,首先莫过于唐代初年开始出现的雕版印刷以及由卷轴装订改为册页装订技术的运用。⑥这些出版技术提升的间接成果,也逐步改变了对文本编辑出版的实践方式(自然包括对音乐文本编辑出版的实践方式)。在此“印本书”逐步来临的时代里,随着对文本刻印、流通、传布的便利,使得文化科技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音乐文本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变。从中国古代音乐史著中对各个历史时期音乐理论著作和乐谱集册的记载情况就是一项很好的体现:唐代以及之后的各个时代里,论乐的专著及乐谱专集明显增多,无论由宫廷官府组织编撰刻印的大型著作,还是私人出资或亲自参与撰述的图书、谱册,在音乐活动或社会生活中均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尤其到了明代,诸如冯梦龙编辑的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朱权编辑刊刻的《神奇秘谱》……均融搜集、整理、注疏、解题、刻印于一体,成为体现这一时期音乐文本编辑实践活动的代表性案例。他们的实践活动按照今天的行业与专业分类,也已融合了多业于一身,其总体特征可以简要概括为:将个人的专业抱负与兴趣,以搜集、整理加注疏、演绎的方式,使文本的编辑实践渐显职业化风范。
(三)近现代阶段(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80年代)。自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出版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图书出版行业的变革发展,报刊、广播、影视多种媒体的相继出现,使文本编辑形式与形态发生转变。对于以书、报、刊为主的平面媒体来说:编辑、印刷、发行一体化,按需组稿、约稿,编辑行为职业化、制度化等成为职业常态;西方艺术音乐的传入和快速传播,要求音乐文本编辑的内容、形态和形式发生着同样的变化。从文本编辑方面来讲,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编辑实践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出版机构和出版数量的增加,渐求文本呈现形式的统一规范。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政府对于媒体传播作用的重视,使编辑职业化程度的提升、职业人群的扩大、编辑制度化的健全,及至编辑家群体出现、编辑业专著专刊出版、职业化教育机构的成立、“编辑学”的建设,均提上了日程。在此一百多年的大变革的时代里,编辑出版行业大领域的编辑实践队伍由弱渐强,音乐文本的编辑由业余逐步走向职业化,从19世纪传教士刊刻的供于教堂的音乐书谱,⑦到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出版的活页歌选、音乐教材,再到20世纪40年代末万叶书店将出版主业由文化大类转变为音乐一隅,⑧直至1954年公私合营的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在北京成立,宣告了对音乐文本编辑的实践提升到了国家级的职业化层面,音乐文本编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化要求。
(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由于“”时期各项事业的受阻乃至破坏,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成为各方面事业跳跃式快速发展的年代。在音乐领域,创作、表演、教学及学术研究各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对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时国内有限的编辑出版能力甚至成为妨碍音乐文化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继而出现了在20世纪90年代及至新世纪前后音乐出版业的发展乱象。⑨与此同时,随着音乐创作、科研以及出版物数量的增加,有关出版规范、标注规范、学术规范的倡议和学者自身文本规范意识的增强,使出版机构职业编辑与教育、科研院所的学者自身均对文本的规范化呈现提出了要求;同一时期传播介质、传播手段、传播环境的快速更新,使文本规范与编辑的话题显得更加突出。由此,这一阶段文本编辑实践的特征呈现出:富有专业特色、学术自觉精神突出的文本编辑意识与实践开始形成;即使在音乐这个并不显眼的学科领域,也呈现出初步的对文本编辑技术问题进行探索的理论成果,领域内从事各个学刊编辑工作的资深编辑经常应邀赴各地高校的讲学活动,对于音乐文本编辑的规范化建设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对文本编辑的理论研究并未达到系统化、学理化、常态化的程度。
从一般的学科意义上说,编辑(出版)学是一门研究编辑出版活动基础理论、工作规律和工作方法的应用学科。作为音乐编辑学,则是编辑学科内的专门领域,是音乐学与编辑学相交叉的子学科。作为一门学科,音乐编辑学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音乐学术的快速发展,亦跟随编辑学的脚步,在学科建设中“悄然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⑩但毋庸讳言的是,彼时业已起步的音乐编辑学科虽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学科的初起阶段:从研究队伍上来说,寥若晨星的学术力量基本以音乐学刊、音乐出版社的主要办刊人和编辑人员,以及近年来由他们所指导的部分青年学生在学期间的学术投入为主,其他领域或专业的学者很少关注此域——迄今并未显现成规模的稳定的研究队伍;与学者队伍的现时状况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自然难以令人满意,论域基本限于对20世纪的专业期刊历史与特色的研究、办刊经验的总结、从业体会和研究生在学期间为保证毕业而必须从事的课题成果;人才培养方面,由于该学科的应用性特色,对人才养成的要求就非单一的校园培养能够胜任,而必须结合一定量的从业实践,但国内数量有限的相关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机构的企业化运作,又使二者间很难搭起畅通的桥梁,致使院校与出版机构之间面对编辑人才的培养均感无从下手。
从当前的科研环境与学术进展来说,快速增强的国家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社会大局,推动科研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由此也带来学术环境的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术研究及创作的快速发展,推动文本数量的激增,文本传播交流方式与范围的扩大,显现的是量增而质平,甚至呈现良莠混杂的局面;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艺术教育的扩张,致使艺术类高校的各级次生源均快速膨胀,青年学者群体在短期内骤增,加之不恰当地给予研究生就读阶段的科研、创作压力,致使在短时期内产生了大量稚嫩的音乐文本;电子网络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的学术统计、检索以及文本复制传播的极大便利,使音乐文本的交流、传播因“门槛”降低而更加便捷,同样促使大量缺乏认真论证、修饰、加工的网络文本出现;过度强化学术评价制度的作用,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并人为划定媒体等级以机械套用来评判成果质量,使科研评价体系偏离了评价的初衷,由此却催生出大量难以卒读的音乐文本成果。
其实,对于音乐文本表达形式的规范问题,早在近代工业化的文本复制印刷之始就已引起编辑出版者的重视,但彼时对文本形式的关注更多表现在文本表达的基础规范方面,如语词、标点的使用是否合乎文化传统和国家出版标准?乐谱符号的记写、刻印是否与欧洲标准相统一?当时所订立的文本编辑标准往往即直接以所谓的“权威标准”为据来做对照,而并未在理论上总结和探究各类文本表达的自身体系与规范。B11比如,在大家熟悉的表达理论研究成果的文本类型时(主要包含理论著作、学术论文),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作者到出版机构仍呈现自然自为的编辑状态,1988年时由当年尚在海外求学的杨沐先生的两篇文章,B12方逐步引发学界对于理论研究型文本表达规范问题的重视;之后的90年代及至世纪之交,同样居于海外并从事学刊编辑工作的周勤如先生、国内音乐编辑家蔡际洲先生等专家的不断参与,B13方对这类文本编辑规范的若干较为凸显的技术问题予以阐述和探讨。
笔者的以上所述,无非是尝试指出,无论在何时何地,社会及学界对于传播途径中的音乐文本的要求除了治学与创作阶段所必须的科学、客观、严谨等等要求之外,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和学术成果已长期积累并仍在急速增长的时期,对于文本自身的科学、艺术本质内容之外的反映形式方面,已决非传统出版业发稿之时的“齐、清、定”的编辑标准,B14而是要求其既富科学的、智慧的内涵,又符合当代学术规范的要求,还应切合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以及音乐出版行业内的种种专业符号的记写规范,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音乐文本的规范表达。这种对于音乐文本规范化表达的追求,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很难再是经由学者的“自我感悟”“自学成才”逐步实现,而是迫切需要一套能够既符合学术精神又符合出版规则的理论体系——音乐文本编辑理论的出台。
未来的构画:音乐文本规范化呈现
音乐文本编辑理论的内涵是什么?按照笔者的理解,它是为追求音乐文本的规范化展示而制订或约定的各类规则及为此所从事的各类活动。音乐文本编辑理论并不等同于日常所说的学术规范,因学术规范是我们在学术活动中应遵守的合乎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精神的共同规章;文本编辑理论除了遵从学术规范的各项应用性的规章之外,还应对文本涉及的各类符号的记写以及版式设计予以规范。由此,我们追求音乐文本编辑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音乐文化成果的记录、保存、传播、交流而以各类符号书面记写的文本的规范化呈示。
至21世纪的今天,当面对无数先辈已经传承、演变了两千多年的音乐文本的编辑实践,以及初步的理论探索成果,我辈尝试思索如下几个基本问题:
由前文的阐述可以确定的是,音乐文本编辑理论研究所面对的对象非为直接表达音乐艺术的音频所呈现的听觉艺术,也非视频所呈现的鲜活舞台艺术,而是以人们视觉可见的各类记录音乐成果的固化了的符号,它包括文字、乐谱、图画等构成的与音乐相关的书谱、报刊、文件、网络、海报等登载的内容为具体观照对象。若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说,这种理论研究尚包括音乐文本编辑的历史,音乐文本编辑的方法与流程,以及对职业文本编辑相关问题的研究,等等。
一些学者认为,“编辑”行为是编辑者的职责范围,与我何干?这是一种狭隘的编辑观念。笔者认为,作为创作社会精神财富的学者或艺术家,除了具备开展创作、科研应具有的文化功底、艺术审美观、专业技术水准,还应该具备能够规范自身科研、创作成果所表达文本的知识与意识。因此,音乐文本编辑面对的主体既包括传统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职业编辑人员,也包括每一位音乐文本的创作者、传播者乃至接受者。
不同的时代因不同的编辑意图而具有不同的文本编辑原则:孔子的时代以实现自己的治国安邦理念和教育目标,采取“述而不作”的编辑原则;明代藩王朱权的时代尊琴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虔敬之下从“琴谱数家所载者千有余曲”中以“其一字一句、一点一画无有隐讳”的态度精选62曲以传世;钱君匋等先贤所处的近现代以西学为师、中学为宗,既注重准确、实用又兼顾审美;现当代社会及至今天,在关注文本内容科学、完善的基础上,逐步讲求文本的延伸功能及社会传播。因此,我们今后所提倡的文本编辑原则应该是以人类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既有文化知识为依据,根据已有的文本编辑规则,使各类音乐文化内容便于保存、传播和接受。
(四)音乐文本编辑理论探究的目的及未来构画
简而言之,我们主张音乐文本编辑理论的建设,意图通过对既有文本编辑实践活动的梳理、总结和交流,整理编订出适合当代音乐文本记写的“参考”规则;通过音乐编辑家的不懈著作、讲学、宣传,以引起音乐界、学术界、出版界对音乐文本规范问题特殊性的适当重视;通过此域专业人士的教学、示范、实践活动,提升音乐学界尤其是青年学人的文本自我编辑能力和水平;通过以上的长期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实现音乐文本呈示的规范化愿景。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第1318页。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文本”词条,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
③潘树广编著《编辑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3页。
④肖东发等:《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45页。
⑤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⑥在我们所了解的“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来临之前的唐代初年,雕版印刷的技术已经在中国社会出现,因此也才可能进一步促进唐代社会呈现文化繁荣的历史局面。但印刷技术的成熟和提升显然非朝夕之功,宋代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仍是出版技术的开创性贡献。参考曹之《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31页。
⑦孙继南:《我国近代早期“乐歌”的重要发现——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的发现经过》,《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第7377页。
⑧吴光华:《钱君匋传》,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86189页。
⑨陈荃有:《当前音乐出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人民音乐》,2003年第11期。
⑩参阅蔡际洲《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载《中国音乐年鉴》(2001年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B11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万叶书店时代,叶圣陶先生就重视所刊印乐谱的规范、统一与美观,曾在书店内部组建一支专业的抄谱人员(见吴光华《钱君匋传》,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89页);20世纪50年代,新成立的音乐出版社也曾翻译出版苏联音乐机构的记谱法,([苏]纽恩堡著、陈登颐译《记谱法》,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并建立自己的绘谱车间,培养专门的绘谱技术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音乐出版社成立40周年之际,该社还曾举全社之力,编辑出版了《音乐编辑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9月版),以期规范音乐文本的编辑成果。
B12杨沐:《译文应注明出处》,《音乐研究》,1988年第2期;《我国音乐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